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客家话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客家话毕业论文

内容提要:客家方言是大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方言,它既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在各地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尝试从语言的发展历程和传播途径分析了客家方言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日渐消退的因素,得出“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的结论,并提示人们在方言消失之前要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关键词:客家方言 特点 差异 淡化 民族共同语方言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语言分化形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起来看,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是语言分化从而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我国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3),各大方言区大都以该方言流行的地区为依据确定其名称,如北方方言流行在我国北方,湘方言流行在湖南(简称湘)等等,惟有客家方言不是按地理区域命名。以广东境内的梅县话为代表,客家方言是大规模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的方言。“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的,“客家”是外来的。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客家人原本是中原一带的汉人,由于战乱,自东晋开始,大量中原人举家南迁,近者到达江西,远者到达福建、广东(2)。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客家方言流传广泛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此外,湖南、四川等省区还有一些客家方言岛,台湾地区也有一些汉人说客家方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聚集区也在小范围内通用着客家方言。尽管客家话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但语音上仍然有许多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一)、全浊去声一律念送气音(同赣语);(二)、部分次浊上声字(如马、懒)和全浊上声字(如伴、淡)念阴平;(三)、大部分地区分尖团,有合口收音M/P(同粤、闽语);(四)、中古喉音声母合口字变为唇音F及V,于粤语四邑音和部分赣语相同;(五)、大部分地区方音缺乏卷舌声母和撮口韵母;(六)、声调一般有六个;(七)、语言上具有一定特色,如什么是“么介”,表示动物性别后缀是牯等(3)。但是,客家却是一个很特殊的民系。首先,客家方言的形成作为几次大移民的结果,这一原因必定造成客家方言内部有明显的差异。其次,据可靠的资料显示,“客家”不是一个早就出现的名词,而且更不是被广泛接受的族群标志,极可能是由于明末清初的移民浪潮而被命名的(刘、周1996)。于是,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客家人”时,有一部分将“客家话”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做客”。也就是说,客家话是一个极广的范畴,而这里面必定有着许多的不同(4)。此外,客家方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分散各地的方言必定力量比集中的一种语言力量单薄。因此,我们从日常的语言习惯中不难发现,客家话的范围正在一步一步地缩小,在广东的许多城乡地区,客家话正向更为大众通用的语言——粤语和普通话靠近。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政治因素。比如,由于京广铁路的开通,特别是由于抗战期间广东省政府一度内迁韶关,近半个世纪以来,韶关市区以及曲江、乐昌、仁化等县(市)的城区也逐渐通行粤方言,而一种语言的流行必然会冲击原本单一的语言。再如,为了实现民族共同语的通行,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官方语言的影响力是十分有力的,这就为地方方言的淡化提供了条件。(二)、经济因素。经济的增长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由于交流需要,必定需要共同语言,而对于广东境内而眼,毕竟粤语占主要优势,客家话被淡化也是必然的 。(三)、人口的流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大军打入城市,他们在回家的同时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生活设施,也捎回了城市人流行的语言。更重要的影响是小孩子,不少人在外出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脱离了土地长大的孩子基本忘记了怎么说客家话。(四)、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带来了港台流行的语言,年轻人对流行的敏感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非常强,而他们对港台语言的认可必将会削弱客家方言的势力。此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说好普通话刻意让孩子脱离地方方言,有些人为了脱离几代的农民形象而刻意摈弃客家方言,还有的人是由于环境的变更而以往了原来的语言(5)。总之,方言是语言发展过程的历史现象。人类语言产生的初期,只有不同的氏族语言,方言是后来才出现的。语言的发展、变化是通过长时期的新质要素的逐渐增加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灭来实现的。民族共同语是我们的追求,随着社会的高度统一,方言也将逐渐消失。目前,我国的汉语状况是: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是不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摈弃这些方言了呢?不是的,就客家话而言,它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我国博大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一语言消失之前,进行收集和整理,使之完整的保存下来,见证历史。附注:(1)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 (2)客家人迁徙的历史,学界大致接受罗香林先生的说法,分五次:第一次是东晋与隋唐之间;第二次是唐末到宋之间;第三次是宋末到明初;第四次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第五次是清乾嘉以后。 (3)关于客家话的特点,虽然各家说法稍微有所不同,但总结的论点大致是一样的。 (4)这里说的是客家话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夹杂了地方口音而显得不一致。 (5)许多人移居他乡之后如乡随俗,而他们的后代必将渐渐淡忘祖宗及长辈说的方言。参考书目:《汉语方言学》 瞿时雨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汉语方言论集》黄家教等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汉语方言研究文集》 李如龙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李如龙 周日健 2003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李如龙 商务印书馆 2003 《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 董韶克 民族出版社 2002 《杨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 李怒豪 巴蜀书社 2001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 庄初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xxx,是文学院104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xxxx》。我的论文是在xxx导师的悉心建议和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大学四年来我能够有机会聆听各位老师的教诲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我的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五华客家话是客方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有学者对客家话进行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是以客家话的代表点梅县话为研究对象的,对梅州市其它客家方言区的研究却很少有涉及。五华作为梅州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纯客县,在语言方面有它独有的特色。本论文是以五华客家话日常生活类词语为研究对象的,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作一些分析与探讨,分别与普通话和梅县话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共性和个性,对语言中保留的一些古汉语成分和借用的外来词进行探究分析,以期更多的.人能够清楚地了解五华地区的语言面貌。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这部分主要论述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且对日常生活类词语作了一个界定。 第二部分是论述五华客家话与普通话日常生活类词语差异比较。五华客家话与普通话在日常生活类词语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差异:1、音节上的差异。主要比较五华话与普通话在日常生活类词语中相对应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差异。2、构形上的差异。主要比较五华话与普通话中的日常生活类词语在构形上有什么不同,主要有词根语素部分不同、词根语素完全不同、词缀语素的差异和语序相反的词语的比较这四个方面。3、理据上的差异。主要比较五华话与普通话某些日常生活类某些词语在理据方面存在的差异。 第三部分是论述五华客家话与梅县话日常生活类词语差异比较。五华话和梅县话在日常生活类词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语素的差异,主要有语素部分不同和语素完全不同这两种。2、语序的差异,主要比较的是部分词语,词义相同,语素颠倒的情况。 第四部分是论述五华客家话日常生活类词语探源。这部分为两个方面:1、古语来源,主要举例论述五华客家话中保留的一些古汉语成分的词语。2、粤语来源,客家话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借用了很多外来词,其中借粤语的词语相对比较多,这里举例了部分借用粤语的词语。 第五部分是结语。主要对这篇论文作了总结和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五华客家话的语言魅力。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系统存在的不足。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我虽然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并且得到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诸多帮助,但由于我个人知识积累不足、见识浅薄、经验有限、水平不足等原因,这篇论文可能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谢谢!

到图书馆找资料是必须的。还有,就是找讲客家话的同学,最后多几个地方的,因为客家话在不同地方有部分不同。客家话很多地方和粤语,和普通话都相像,很容易学会

客家话毕业论文题目

客家话有六个音调 客家话是古汉语粤化而来客家话包括宁化的赣南话、深圳的粤东话、河源的水源话、平和的平婆话、长汀的汀州话、龙南的广佬话、惠州的惠城话、赣县的蟠龙话、梅州的程乡话、台湾的四海话、四川的广东话、广西的新民话、铜鼓的怀远话、诏安的诏安腔、饶平的饶平腔,其中深圳、龙南、梅州、四川、台湾、广西等地的客家话,被认为属于粤东音。 客家话原本属於北方方言,在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和南方的其他方言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一种和北方方言不同,却又异於南方方言的一种新语言,就是客家话。广东著名的学者黄遵实曾说「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语言不少变。有『方言』、『尔雅』之字,训诂家失其意义,而客人犹识古义者。有沈约、刘渊之韵,词章家误其音,而客人犹存古音者。」客家话的最终形成,大约出现於宋代,所以现在客家话的语音系统,与反映南宋后期、元代初年的周德清所作的「中原音韵」音系甚为相近。也就是说,客家话大约是宋、元时期的中原语音。 客家话的音韵系统客家话有许多的腔调。其中的四县腔有十七个声母、六十一个韵母,六个声调。这六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去、阴入、阳入。而海陆腔的去声分阴阳,共有七个声调。 客家话的语音特点一、客家话的字音,读为送气音的比较多。也就是说ph,th比p,t多很多。这主要是因为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变为清音声母时,在其他方言里,基本上是以平、仄声为变读不同字音的分化条件。但客家话中一律变为送气清音。 二、四县话中的舌尖塞擦音声母只有ts组。也就是说,中古广韵系统的精组与知、章、庄等组声母合流为ts。但有些次方言中并不是这样。 三、客家话中有一些轻唇字念为重唇。例如斧、肥、浮、飞等,表现了「古无轻唇音」的现象。此外,它有一个唇音的v韵母,如文、物、侮等。这在汉语的方言中比较少见。这个v声母存在於元代「中原音韵」音系之中。在元代之时,原来的微母字已失去鼻音成分而变为 v。客家话的这个v,可以说正是保存了宋元时代的声母。 四、中古的知组声母字在客家话中已大多数变为舌尖塞擦音,也就是合入精、章组中。但仍有少数的字保留舌头音的读法,如知字。这种读法,反映了唐宋以后的读音。 五、中古的泥母字在客语中分别读为n或ng,中古的日母字也读为ng 。 六、中古的晓匣母,其合口字在客语中念为f和v。如花、灰、虎、辉、婚等。而开口呼和某些合口的三、四等字则仍读为h。这点和广东话有些类似。 七、客家话中,尖团音区分的很清楚,也就是说ki,khi,hi声母不会像国语中变成ch,chh,s等。 八、中古时的疑母字,在客语中读为ng。如牙、逆等字,这是保存宋代读音的另一个表现。 九、客家话中有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韵母体系,它保持著中古汉语中存在的m,n,ng,p,t,k六种韵尾,相当整齐。这也是客家话保存中古语音特点的一种表现。 十、客家话中没有撮口呼一类的韵母。中原汉语的撮口呼是在明代才出现的,客家话在明代以前便分化出来,所以没有这一类韵母。 十一、客家话中没有eng,ing及相对应的ek,ik韵母,而合入了en, in,et,it中,这一点反映了长江流域一带方言的特点。 客家话的词汇特点一、单音词丰富。如皮、毛、翼、索、闲、企、行、寒、食等。 二、保存比较多的古汉语语词。如捼(两手相切搓)、拗(折断)、系(是)、跍(蹲)、镬(锅子)、遮(雨伞)、犁(低头)、禾(稻)等。 客语间的次方言现象客语间也有许多不同的腔调。现在就台湾几个重要的次方言做介绍。 四县腔说四县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园县的一部份、新竹县的一部份、苗栗县以及南部六堆地区。四县腔可以说是台湾所用的客语次方言中人数最多的一支了。 北部的四县腔和南部六堆的四县腔略有不同。例如南部的回去说「归去」,不说「转去」,鸡蛋说「鸡春」不说「鸡卵」等。音韵系统上也略有差别,例如南部有些地区n,l不分。 海陆腔说海陆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园和新竹的一部份地区。是台湾客语次方言中使用人数第二多的。海陆腔在声调上因为去声分阴阳,所以比四县腔多了一个声调,变成七个声调。此外它有舌尖面音的声母存在,所以有的音听起来略有一些卷舌的感觉。 由於海陆腔各声调的调值和四县腔差不多相反,也就是说四县腔念为高音的海陆腔念为低音,四县腔念为低音的海陆腔念为高音。所以在转换上有规则可循。 海陆腔和四县腔间用的词语略有不同。例如花生海陆腔讲「地豆」,蚯蚓海陆腔讲「虫宪」等。 大埔腔说大埔腔的地区主要是台中县的东势一带。大埔腔客家话和四县腔一样有六个本调,但是由於多了超阴平和去声变调两个变调,所以变为八个声调。大埔腔中的降调比较多,升调很少,所以听起来比较重且硬。 大埔腔和海陆腔一样,有舌尖面音的存在,还多了擦音声母j。用的语词也和海陆腔比较接近。但是其调值却和四县腔比较接近。可以说介於两者之间。 大埔腔中有的韵母和四县腔中不同。例如ang的韵在大埔腔中很多变为en,像是「听」、「厅」等。还有一些字的音也不同。例如国念做 kuat,而不是kuet,猫念做ngiau而不是meu。 大埔腔有一些和其他地方不同的语词。像是一样说「共款」不说「共样」,表示动作完了的语尾助词说「phet」而不说「het」或「thet 」等。 饶平腔说饶平腔的地区主要是苗栗卓兰的一部份。饶平腔和四县腔一样有六个声调,但是调值不同。 饶平腔的特点是有些在四县腔中念为无声母的字念为v声母。例如雨 (vu)。还有一些s声母的字念为f声母。例如水(fi)。 韶安腔说韶安腔的地区主要是云林的仑背一带。它也是有六个声调。它的音韵系统和其他地方的客家话相差比较大,大约是闽南语和潮州话的差距,也就是约有五到六成能沟通。 韶安腔没有收k的入声韵,也没有m韵尾。由於在大陆上韶安就属於福建省,在台湾仑背的四周又都是说闽南语的区域,所以韶安腔客家话受闽南语的影响很大。许多的语词和闽南语一样。 韵安腔客家话中有许多的s声母或无声母念为f声母,例如船(fin),云(fun)。 除了这些腔调外,还有永定腔、丰顺腔等散居各地。 客语和日语的关系由於日语中的汉字音读是从中国来的,客家话又属於中原汉语的一个分支,所以客语和日语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关系。以下一一列举。 客家话的声母和日文念法中的声母部份形成良好的对应。例如p,ph, f的唇音对应ha行、pa行及ba行。g,k,h的喉音对应日文中的ka行和 ga行等。只有v声母和f声母出现了比较没有规律的现象。相较之下,国语中的无声母、w声母、ch声母、chh声母、r声母,粤语中的f声母、无声母、l声母、ng声母等都在日文中都找不到良好的规律,可以说客语和日文间的规律性比较大。 客语的入声韵p,t,k在日语中大致都能有良好的对应,分别对应至长音、tsu或chi、以及ku或ki。可是因为客语中的ik,ek并入了it, et,所以有一部份客语中收t入声韵的字在日语中是念为ku或ki的。这一点广东话比客语有著更好的对应关系。 汉语中读音的长短对日语中读音的长短关系亦有十分良好的对应。如果单就汉语中的长短推论日语中的长短,则国语有百分之七十六的正确率,粤语有百分之八十三的正确率,而客语有百分之九十的正确率。如果加上一些判别规则,则以客语为基础预测日语中音的长短有百分之九十二的正确率。可以说会客语的人在学日文上会有很大的帮助。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我这儿有很多地方方言的论文,随便一篇就可以吗?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内容提要:客家方言是大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方言,它既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在各地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尝试从语言的发展历程和传播途径分析了客家方言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日渐消退的因素,得出“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的结论,并提示人们在方言消失之前要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关键词:客家方言 特点 差异 淡化 民族共同语方言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语言分化形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起来看,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是语言分化从而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我国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3),各大方言区大都以该方言流行的地区为依据确定其名称,如北方方言流行在我国北方,湘方言流行在湖南(简称湘)等等,惟有客家方言不是按地理区域命名。以广东境内的梅县话为代表,客家方言是大规模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的方言。“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的,“客家”是外来的。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客家人原本是中原一带的汉人,由于战乱,自东晋开始,大量中原人举家南迁,近者到达江西,远者到达福建、广东(2)。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客家方言流传广泛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此外,湖南、四川等省区还有一些客家方言岛,台湾地区也有一些汉人说客家方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聚集区也在小范围内通用着客家方言。尽管客家话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但语音上仍然有许多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一)、全浊去声一律念送气音(同赣语);(二)、部分次浊上声字(如马、懒)和全浊上声字(如伴、淡)念阴平;(三)、大部分地区分尖团,有合口收音M/P(同粤、闽语);(四)、中古喉音声母合口字变为唇音F及V,于粤语四邑音和部分赣语相同;(五)、大部分地区方音缺乏卷舌声母和撮口韵母;(六)、声调一般有六个;(七)、语言上具有一定特色,如什么是“么介”,表示动物性别后缀是牯等(3)。但是,客家却是一个很特殊的民系。首先,客家方言的形成作为几次大移民的结果,这一原因必定造成客家方言内部有明显的差异。其次,据可靠的资料显示,“客家”不是一个早就出现的名词,而且更不是被广泛接受的族群标志,极可能是由于明末清初的移民浪潮而被命名的(刘、周1996)。于是,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客家人”时,有一部分将“客家话”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做客”。也就是说,客家话是一个极广的范畴,而这里面必定有着许多的不同(4)。此外,客家方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分散各地的方言必定力量比集中的一种语言力量单薄。因此,我们从日常的语言习惯中不难发现,客家话的范围正在一步一步地缩小,在广东的许多城乡地区,客家话正向更为大众通用的语言——粤语和普通话靠近。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政治因素。比如,由于京广铁路的开通,特别是由于抗战期间广东省政府一度内迁韶关,近半个世纪以来,韶关市区以及曲江、乐昌、仁化等县(市)的城区也逐渐通行粤方言,而一种语言的流行必然会冲击原本单一的语言。再如,为了实现民族共同语的通行,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官方语言的影响力是十分有力的,这就为地方方言的淡化提供了条件。(二)、经济因素。经济的增长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由于交流需要,必定需要共同语言,而对于广东境内而眼,毕竟粤语占主要优势,客家话被淡化也是必然的 。(三)、人口的流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大军打入城市,他们在回家的同时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生活设施,也捎回了城市人流行的语言。更重要的影响是小孩子,不少人在外出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脱离了土地长大的孩子基本忘记了怎么说客家话。(四)、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带来了港台流行的语言,年轻人对流行的敏感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非常强,而他们对港台语言的认可必将会削弱客家方言的势力。此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说好普通话刻意让孩子脱离地方方言,有些人为了脱离几代的农民形象而刻意摈弃客家方言,还有的人是由于环境的变更而以往了原来的语言(5)。总之,方言是语言发展过程的历史现象。人类语言产生的初期,只有不同的氏族语言,方言是后来才出现的。语言的发展、变化是通过长时期的新质要素的逐渐增加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灭来实现的。民族共同语是我们的追求,随着社会的高度统一,方言也将逐渐消失。目前,我国的汉语状况是: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是不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摈弃这些方言了呢?不是的,就客家话而言,它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我国博大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一语言消失之前,进行收集和整理,使之完整的保存下来,见证历史。附注:(1)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 (2)客家人迁徙的历史,学界大致接受罗香林先生的说法,分五次:第一次是东晋与隋唐之间;第二次是唐末到宋之间;第三次是宋末到明初;第四次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第五次是清乾嘉以后。 (3)关于客家话的特点,虽然各家说法稍微有所不同,但总结的论点大致是一样的。 (4)这里说的是客家话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夹杂了地方口音而显得不一致。 (5)许多人移居他乡之后如乡随俗,而他们的后代必将渐渐淡忘祖宗及长辈说的方言。参考书目:《汉语方言学》 瞿时雨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汉语方言论集》黄家教等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汉语方言研究文集》 李如龙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李如龙 周日健 2003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李如龙 商务印书馆 2003 《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 董韶克 民族出版社 2002 《杨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 李怒豪 巴蜀书社 2001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 庄初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客家话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内容提要:客家方言是大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方言,它既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在各地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尝试从语言的发展历程和传播途径分析了客家方言存在差异的原因和日渐消退的因素,得出“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的结论,并提示人们在方言消失之前要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关键词:客家方言 特点 差异 淡化 民族共同语方言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语言分化形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起来看,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是语言分化从而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我国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3),各大方言区大都以该方言流行的地区为依据确定其名称,如北方方言流行在我国北方,湘方言流行在湖南(简称湘)等等,惟有客家方言不是按地理区域命名。以广东境内的梅县话为代表,客家方言是大规模移民形成的最具典型性的方言。“客家”是相对于“土著”而言的,“客家”是外来的。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客家人原本是中原一带的汉人,由于战乱,自东晋开始,大量中原人举家南迁,近者到达江西,远者到达福建、广东(2)。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客家方言流传广泛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此外,湖南、四川等省区还有一些客家方言岛,台湾地区也有一些汉人说客家方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人聚集区也在小范围内通用着客家方言。尽管客家话的地域分布十分广泛,但语音上仍然有许多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一)、全浊去声一律念送气音(同赣语);(二)、部分次浊上声字(如马、懒)和全浊上声字(如伴、淡)念阴平;(三)、大部分地区分尖团,有合口收音M/P(同粤、闽语);(四)、中古喉音声母合口字变为唇音F及V,于粤语四邑音和部分赣语相同;(五)、大部分地区方音缺乏卷舌声母和撮口韵母;(六)、声调一般有六个;(七)、语言上具有一定特色,如什么是“么介”,表示动物性别后缀是牯等(3)。但是,客家却是一个很特殊的民系。首先,客家方言的形成作为几次大移民的结果,这一原因必定造成客家方言内部有明显的差异。其次,据可靠的资料显示,“客家”不是一个早就出现的名词,而且更不是被广泛接受的族群标志,极可能是由于明末清初的移民浪潮而被命名的(刘、周1996)。于是,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客家人”时,有一部分将“客家话”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做客”。也就是说,客家话是一个极广的范畴,而这里面必定有着许多的不同(4)。此外,客家方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分散各地的方言必定力量比集中的一种语言力量单薄。因此,我们从日常的语言习惯中不难发现,客家话的范围正在一步一步地缩小,在广东的许多城乡地区,客家话正向更为大众通用的语言——粤语和普通话靠近。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政治因素。比如,由于京广铁路的开通,特别是由于抗战期间广东省政府一度内迁韶关,近半个世纪以来,韶关市区以及曲江、乐昌、仁化等县(市)的城区也逐渐通行粤方言,而一种语言的流行必然会冲击原本单一的语言。再如,为了实现民族共同语的通行,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官方语言的影响力是十分有力的,这就为地方方言的淡化提供了条件。(二)、经济因素。经济的增长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由于交流需要,必定需要共同语言,而对于广东境内而眼,毕竟粤语占主要优势,客家话被淡化也是必然的 。(三)、人口的流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大军打入城市,他们在回家的同时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生活设施,也捎回了城市人流行的语言。更重要的影响是小孩子,不少人在外出时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脱离了土地长大的孩子基本忘记了怎么说客家话。(四)、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带来了港台流行的语言,年轻人对流行的敏感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非常强,而他们对港台语言的认可必将会削弱客家方言的势力。此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说好普通话刻意让孩子脱离地方方言,有些人为了脱离几代的农民形象而刻意摈弃客家方言,还有的人是由于环境的变更而以往了原来的语言(5)。总之,方言是语言发展过程的历史现象。人类语言产生的初期,只有不同的氏族语言,方言是后来才出现的。语言的发展、变化是通过长时期的新质要素的逐渐增加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灭来实现的。民族共同语是我们的追求,随着社会的高度统一,方言也将逐渐消失。目前,我国的汉语状况是:民族共同语的影响正在一天天扩大,方言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缩小。是不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摈弃这些方言了呢?不是的,就客家话而言,它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我国博大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一语言消失之前,进行收集和整理,使之完整的保存下来,见证历史。附注:(1)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 (2)客家人迁徙的历史,学界大致接受罗香林先生的说法,分五次:第一次是东晋与隋唐之间;第二次是唐末到宋之间;第三次是宋末到明初;第四次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第五次是清乾嘉以后。 (3)关于客家话的特点,虽然各家说法稍微有所不同,但总结的论点大致是一样的。 (4)这里说的是客家话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夹杂了地方口音而显得不一致。 (5)许多人移居他乡之后如乡随俗,而他们的后代必将渐渐淡忘祖宗及长辈说的方言。参考书目:《汉语方言学》 瞿时雨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汉语方言论集》黄家教等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汉语方言研究文集》 李如龙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李如龙 周日健 2003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李如龙 商务印书馆 2003 《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 董韶克 民族出版社 2002 《杨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 李怒豪 巴蜀书社 2001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 庄初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客家话有六个音调 客家话是古汉语粤化而来客家话包括宁化的赣南话、深圳的粤东话、河源的水源话、平和的平婆话、长汀的汀州话、龙南的广佬话、惠州的惠城话、赣县的蟠龙话、梅州的程乡话、台湾的四海话、四川的广东话、广西的新民话、铜鼓的怀远话、诏安的诏安腔、饶平的饶平腔,其中深圳、龙南、梅州、四川、台湾、广西等地的客家话,被认为属于粤东音。 客家话原本属於北方方言,在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和南方的其他方言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一种和北方方言不同,却又异於南方方言的一种新语言,就是客家话。广东著名的学者黄遵实曾说「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语言不少变。有『方言』、『尔雅』之字,训诂家失其意义,而客人犹识古义者。有沈约、刘渊之韵,词章家误其音,而客人犹存古音者。」客家话的最终形成,大约出现於宋代,所以现在客家话的语音系统,与反映南宋后期、元代初年的周德清所作的「中原音韵」音系甚为相近。也就是说,客家话大约是宋、元时期的中原语音。 客家话的音韵系统客家话有许多的腔调。其中的四县腔有十七个声母、六十一个韵母,六个声调。这六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去、阴入、阳入。而海陆腔的去声分阴阳,共有七个声调。 客家话的语音特点一、客家话的字音,读为送气音的比较多。也就是说ph,th比p,t多很多。这主要是因为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变为清音声母时,在其他方言里,基本上是以平、仄声为变读不同字音的分化条件。但客家话中一律变为送气清音。 二、四县话中的舌尖塞擦音声母只有ts组。也就是说,中古广韵系统的精组与知、章、庄等组声母合流为ts。但有些次方言中并不是这样。 三、客家话中有一些轻唇字念为重唇。例如斧、肥、浮、飞等,表现了「古无轻唇音」的现象。此外,它有一个唇音的v韵母,如文、物、侮等。这在汉语的方言中比较少见。这个v声母存在於元代「中原音韵」音系之中。在元代之时,原来的微母字已失去鼻音成分而变为 v。客家话的这个v,可以说正是保存了宋元时代的声母。 四、中古的知组声母字在客家话中已大多数变为舌尖塞擦音,也就是合入精、章组中。但仍有少数的字保留舌头音的读法,如知字。这种读法,反映了唐宋以后的读音。 五、中古的泥母字在客语中分别读为n或ng,中古的日母字也读为ng 。 六、中古的晓匣母,其合口字在客语中念为f和v。如花、灰、虎、辉、婚等。而开口呼和某些合口的三、四等字则仍读为h。这点和广东话有些类似。 七、客家话中,尖团音区分的很清楚,也就是说ki,khi,hi声母不会像国语中变成ch,chh,s等。 八、中古时的疑母字,在客语中读为ng。如牙、逆等字,这是保存宋代读音的另一个表现。 九、客家话中有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韵母体系,它保持著中古汉语中存在的m,n,ng,p,t,k六种韵尾,相当整齐。这也是客家话保存中古语音特点的一种表现。 十、客家话中没有撮口呼一类的韵母。中原汉语的撮口呼是在明代才出现的,客家话在明代以前便分化出来,所以没有这一类韵母。 十一、客家话中没有eng,ing及相对应的ek,ik韵母,而合入了en, in,et,it中,这一点反映了长江流域一带方言的特点。 客家话的词汇特点一、单音词丰富。如皮、毛、翼、索、闲、企、行、寒、食等。 二、保存比较多的古汉语语词。如捼(两手相切搓)、拗(折断)、系(是)、跍(蹲)、镬(锅子)、遮(雨伞)、犁(低头)、禾(稻)等。 客语间的次方言现象客语间也有许多不同的腔调。现在就台湾几个重要的次方言做介绍。 四县腔说四县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园县的一部份、新竹县的一部份、苗栗县以及南部六堆地区。四县腔可以说是台湾所用的客语次方言中人数最多的一支了。 北部的四县腔和南部六堆的四县腔略有不同。例如南部的回去说「归去」,不说「转去」,鸡蛋说「鸡春」不说「鸡卵」等。音韵系统上也略有差别,例如南部有些地区n,l不分。 海陆腔说海陆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园和新竹的一部份地区。是台湾客语次方言中使用人数第二多的。海陆腔在声调上因为去声分阴阳,所以比四县腔多了一个声调,变成七个声调。此外它有舌尖面音的声母存在,所以有的音听起来略有一些卷舌的感觉。 由於海陆腔各声调的调值和四县腔差不多相反,也就是说四县腔念为高音的海陆腔念为低音,四县腔念为低音的海陆腔念为高音。所以在转换上有规则可循。 海陆腔和四县腔间用的词语略有不同。例如花生海陆腔讲「地豆」,蚯蚓海陆腔讲「虫宪」等。 大埔腔说大埔腔的地区主要是台中县的东势一带。大埔腔客家话和四县腔一样有六个本调,但是由於多了超阴平和去声变调两个变调,所以变为八个声调。大埔腔中的降调比较多,升调很少,所以听起来比较重且硬。 大埔腔和海陆腔一样,有舌尖面音的存在,还多了擦音声母j。用的语词也和海陆腔比较接近。但是其调值却和四县腔比较接近。可以说介於两者之间。 大埔腔中有的韵母和四县腔中不同。例如ang的韵在大埔腔中很多变为en,像是「听」、「厅」等。还有一些字的音也不同。例如国念做 kuat,而不是kuet,猫念做ngiau而不是meu。 大埔腔有一些和其他地方不同的语词。像是一样说「共款」不说「共样」,表示动作完了的语尾助词说「phet」而不说「het」或「thet 」等。 饶平腔说饶平腔的地区主要是苗栗卓兰的一部份。饶平腔和四县腔一样有六个声调,但是调值不同。 饶平腔的特点是有些在四县腔中念为无声母的字念为v声母。例如雨 (vu)。还有一些s声母的字念为f声母。例如水(fi)。 韶安腔说韶安腔的地区主要是云林的仑背一带。它也是有六个声调。它的音韵系统和其他地方的客家话相差比较大,大约是闽南语和潮州话的差距,也就是约有五到六成能沟通。 韶安腔没有收k的入声韵,也没有m韵尾。由於在大陆上韶安就属於福建省,在台湾仑背的四周又都是说闽南语的区域,所以韶安腔客家话受闽南语的影响很大。许多的语词和闽南语一样。 韵安腔客家话中有许多的s声母或无声母念为f声母,例如船(fin),云(fun)。 除了这些腔调外,还有永定腔、丰顺腔等散居各地。 客语和日语的关系由於日语中的汉字音读是从中国来的,客家话又属於中原汉语的一个分支,所以客语和日语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关系。以下一一列举。 客家话的声母和日文念法中的声母部份形成良好的对应。例如p,ph, f的唇音对应ha行、pa行及ba行。g,k,h的喉音对应日文中的ka行和 ga行等。只有v声母和f声母出现了比较没有规律的现象。相较之下,国语中的无声母、w声母、ch声母、chh声母、r声母,粤语中的f声母、无声母、l声母、ng声母等都在日文中都找不到良好的规律,可以说客语和日文间的规律性比较大。 客语的入声韵p,t,k在日语中大致都能有良好的对应,分别对应至长音、tsu或chi、以及ku或ki。可是因为客语中的ik,ek并入了it, et,所以有一部份客语中收t入声韵的字在日语中是念为ku或ki的。这一点广东话比客语有著更好的对应关系。 汉语中读音的长短对日语中读音的长短关系亦有十分良好的对应。如果单就汉语中的长短推论日语中的长短,则国语有百分之七十六的正确率,粤语有百分之八十三的正确率,而客语有百分之九十的正确率。如果加上一些判别规则,则以客语为基础预测日语中音的长短有百分之九十二的正确率。可以说会客语的人在学日文上会有很大的帮助。

客家话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毕业论文选题的参考题目

1、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2、电子商务的特征、障碍与对策

3、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对策

4、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研究

5、妨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6、电子商务下企业营销模式

7、电子商务应用探析

8、电子商务与西部跨越式发展浅论

9、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需求链管理模式研究

10、电子商务战略驱动的企业转型研究

11、商业信用与电子商务的发展

12、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策

13、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理念变革

14、电子商务BTOC的困境与出路

15、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6、论公开密钥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17、电子商务的.主客观现状与应对措施

18、浅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9、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企业公共关系发展趋势初探

20、浅谈我国电子商务方面的差距及其应对策略

21、在JAVA2平台上开发基于三层结构的电子商务系统

22、电子商务重整企业价值链

23、浅议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4、XML和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

25、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选择与建立

26、中国交易类电子商务网站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xxx,是文学院104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xxxx》。我的论文是在xxx导师的悉心建议和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大学四年来我能够有机会聆听各位老师的教诲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我的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五华客家话是客方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有学者对客家话进行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是以客家话的代表点梅县话为研究对象的,对梅州市其它客家方言区的研究却很少有涉及。五华作为梅州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纯客县,在语言方面有它独有的特色。本论文是以五华客家话日常生活类词语为研究对象的,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作一些分析与探讨,分别与普通话和梅县话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共性和个性,对语言中保留的一些古汉语成分和借用的外来词进行探究分析,以期更多的.人能够清楚地了解五华地区的语言面貌。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这部分主要论述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且对日常生活类词语作了一个界定。 第二部分是论述五华客家话与普通话日常生活类词语差异比较。五华客家话与普通话在日常生活类词语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差异:1、音节上的差异。主要比较五华话与普通话在日常生活类词语中相对应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差异。2、构形上的差异。主要比较五华话与普通话中的日常生活类词语在构形上有什么不同,主要有词根语素部分不同、词根语素完全不同、词缀语素的差异和语序相反的词语的比较这四个方面。3、理据上的差异。主要比较五华话与普通话某些日常生活类某些词语在理据方面存在的差异。 第三部分是论述五华客家话与梅县话日常生活类词语差异比较。五华话和梅县话在日常生活类词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语素的差异,主要有语素部分不同和语素完全不同这两种。2、语序的差异,主要比较的是部分词语,词义相同,语素颠倒的情况。 第四部分是论述五华客家话日常生活类词语探源。这部分为两个方面:1、古语来源,主要举例论述五华客家话中保留的一些古汉语成分的词语。2、粤语来源,客家话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借用了很多外来词,其中借粤语的词语相对比较多,这里举例了部分借用粤语的词语。 第五部分是结语。主要对这篇论文作了总结和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五华客家话的语言魅力。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系统存在的不足。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我虽然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并且得到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诸多帮助,但由于我个人知识积累不足、见识浅薄、经验有限、水平不足等原因,这篇论文可能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谢谢!

客家话有六个音调 客家话是古汉语粤化而来客家话包括宁化的赣南话、深圳的粤东话、河源的水源话、平和的平婆话、长汀的汀州话、龙南的广佬话、惠州的惠城话、赣县的蟠龙话、梅州的程乡话、台湾的四海话、四川的广东话、广西的新民话、铜鼓的怀远话、诏安的诏安腔、饶平的饶平腔,其中深圳、龙南、梅州、四川、台湾、广西等地的客家话,被认为属于粤东音。 客家话原本属於北方方言,在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和南方的其他方言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一种和北方方言不同,却又异於南方方言的一种新语言,就是客家话。广东著名的学者黄遵实曾说「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语言不少变。有『方言』、『尔雅』之字,训诂家失其意义,而客人犹识古义者。有沈约、刘渊之韵,词章家误其音,而客人犹存古音者。」客家话的最终形成,大约出现於宋代,所以现在客家话的语音系统,与反映南宋后期、元代初年的周德清所作的「中原音韵」音系甚为相近。也就是说,客家话大约是宋、元时期的中原语音。 客家话的音韵系统客家话有许多的腔调。其中的四县腔有十七个声母、六十一个韵母,六个声调。这六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去、阴入、阳入。而海陆腔的去声分阴阳,共有七个声调。 客家话的语音特点一、客家话的字音,读为送气音的比较多。也就是说ph,th比p,t多很多。这主要是因为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变为清音声母时,在其他方言里,基本上是以平、仄声为变读不同字音的分化条件。但客家话中一律变为送气清音。 二、四县话中的舌尖塞擦音声母只有ts组。也就是说,中古广韵系统的精组与知、章、庄等组声母合流为ts。但有些次方言中并不是这样。 三、客家话中有一些轻唇字念为重唇。例如斧、肥、浮、飞等,表现了「古无轻唇音」的现象。此外,它有一个唇音的v韵母,如文、物、侮等。这在汉语的方言中比较少见。这个v声母存在於元代「中原音韵」音系之中。在元代之时,原来的微母字已失去鼻音成分而变为 v。客家话的这个v,可以说正是保存了宋元时代的声母。 四、中古的知组声母字在客家话中已大多数变为舌尖塞擦音,也就是合入精、章组中。但仍有少数的字保留舌头音的读法,如知字。这种读法,反映了唐宋以后的读音。 五、中古的泥母字在客语中分别读为n或ng,中古的日母字也读为ng 。 六、中古的晓匣母,其合口字在客语中念为f和v。如花、灰、虎、辉、婚等。而开口呼和某些合口的三、四等字则仍读为h。这点和广东话有些类似。 七、客家话中,尖团音区分的很清楚,也就是说ki,khi,hi声母不会像国语中变成ch,chh,s等。 八、中古时的疑母字,在客语中读为ng。如牙、逆等字,这是保存宋代读音的另一个表现。 九、客家话中有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韵母体系,它保持著中古汉语中存在的m,n,ng,p,t,k六种韵尾,相当整齐。这也是客家话保存中古语音特点的一种表现。 十、客家话中没有撮口呼一类的韵母。中原汉语的撮口呼是在明代才出现的,客家话在明代以前便分化出来,所以没有这一类韵母。 十一、客家话中没有eng,ing及相对应的ek,ik韵母,而合入了en, in,et,it中,这一点反映了长江流域一带方言的特点。 客家话的词汇特点一、单音词丰富。如皮、毛、翼、索、闲、企、行、寒、食等。 二、保存比较多的古汉语语词。如捼(两手相切搓)、拗(折断)、系(是)、跍(蹲)、镬(锅子)、遮(雨伞)、犁(低头)、禾(稻)等。 客语间的次方言现象客语间也有许多不同的腔调。现在就台湾几个重要的次方言做介绍。 四县腔说四县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园县的一部份、新竹县的一部份、苗栗县以及南部六堆地区。四县腔可以说是台湾所用的客语次方言中人数最多的一支了。 北部的四县腔和南部六堆的四县腔略有不同。例如南部的回去说「归去」,不说「转去」,鸡蛋说「鸡春」不说「鸡卵」等。音韵系统上也略有差别,例如南部有些地区n,l不分。 海陆腔说海陆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园和新竹的一部份地区。是台湾客语次方言中使用人数第二多的。海陆腔在声调上因为去声分阴阳,所以比四县腔多了一个声调,变成七个声调。此外它有舌尖面音的声母存在,所以有的音听起来略有一些卷舌的感觉。 由於海陆腔各声调的调值和四县腔差不多相反,也就是说四县腔念为高音的海陆腔念为低音,四县腔念为低音的海陆腔念为高音。所以在转换上有规则可循。 海陆腔和四县腔间用的词语略有不同。例如花生海陆腔讲「地豆」,蚯蚓海陆腔讲「虫宪」等。 大埔腔说大埔腔的地区主要是台中县的东势一带。大埔腔客家话和四县腔一样有六个本调,但是由於多了超阴平和去声变调两个变调,所以变为八个声调。大埔腔中的降调比较多,升调很少,所以听起来比较重且硬。 大埔腔和海陆腔一样,有舌尖面音的存在,还多了擦音声母j。用的语词也和海陆腔比较接近。但是其调值却和四县腔比较接近。可以说介於两者之间。 大埔腔中有的韵母和四县腔中不同。例如ang的韵在大埔腔中很多变为en,像是「听」、「厅」等。还有一些字的音也不同。例如国念做 kuat,而不是kuet,猫念做ngiau而不是meu。 大埔腔有一些和其他地方不同的语词。像是一样说「共款」不说「共样」,表示动作完了的语尾助词说「phet」而不说「het」或「thet 」等。 饶平腔说饶平腔的地区主要是苗栗卓兰的一部份。饶平腔和四县腔一样有六个声调,但是调值不同。 饶平腔的特点是有些在四县腔中念为无声母的字念为v声母。例如雨 (vu)。还有一些s声母的字念为f声母。例如水(fi)。 韶安腔说韶安腔的地区主要是云林的仑背一带。它也是有六个声调。它的音韵系统和其他地方的客家话相差比较大,大约是闽南语和潮州话的差距,也就是约有五到六成能沟通。 韶安腔没有收k的入声韵,也没有m韵尾。由於在大陆上韶安就属於福建省,在台湾仑背的四周又都是说闽南语的区域,所以韶安腔客家话受闽南语的影响很大。许多的语词和闽南语一样。 韵安腔客家话中有许多的s声母或无声母念为f声母,例如船(fin),云(fun)。 除了这些腔调外,还有永定腔、丰顺腔等散居各地。 客语和日语的关系由於日语中的汉字音读是从中国来的,客家话又属於中原汉语的一个分支,所以客语和日语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关系。以下一一列举。 客家话的声母和日文念法中的声母部份形成良好的对应。例如p,ph, f的唇音对应ha行、pa行及ba行。g,k,h的喉音对应日文中的ka行和 ga行等。只有v声母和f声母出现了比较没有规律的现象。相较之下,国语中的无声母、w声母、ch声母、chh声母、r声母,粤语中的f声母、无声母、l声母、ng声母等都在日文中都找不到良好的规律,可以说客语和日文间的规律性比较大。 客语的入声韵p,t,k在日语中大致都能有良好的对应,分别对应至长音、tsu或chi、以及ku或ki。可是因为客语中的ik,ek并入了it, et,所以有一部份客语中收t入声韵的字在日语中是念为ku或ki的。这一点广东话比客语有著更好的对应关系。 汉语中读音的长短对日语中读音的长短关系亦有十分良好的对应。如果单就汉语中的长短推论日语中的长短,则国语有百分之七十六的正确率,粤语有百分之八十三的正确率,而客语有百分之九十的正确率。如果加上一些判别规则,则以客语为基础预测日语中音的长短有百分之九十二的正确率。可以说会客语的人在学日文上会有很大的帮助。

客家话毕业论文格式图片

毕业论文的一般格式

导语: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地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论文常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文章。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毕业论文的一般格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

(一)封面。

(二)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三)中文摘要:内容摘要要求在300字以内。力求用精炼、准确的语言,简要说明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四)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标题用三号黑体,其余部分用四号宋体)。

(五)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另起一页,分为三至四级标题:一级标题用“一、二”表示;二级标题用“(一)、(二)”表示;三级标题用“1、2”表示;四级标题用“(1)、(2)”表示。

(六)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通篇正文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卷号、期数、页码;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版次、页码;文献来自网络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频道、网址、年月日。

(七)封底。

二、论文的打印和装订要求?

(一)毕业论文要用A4纸打印。封面统一用我校印制的“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封面。封面上各栏目必须认真、正确填写。

(二)论文要求字迹和标点符号清楚、工整、正确。

(三)页码:全文要求统一编页,页码从正文页开始采用页脚形式按阿拉伯数字(1,2,3……)居中编排。

(四)正文打印要求: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五)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需打印8—10本。

1 、毕业论文格式

一般说来,一篇毕业论文要具备相对固定的格式。这些提到的毕业论文格式仅供参考。学校有具体规定的,则按规定办。这里以文件中规定的毕业论文格式为准。

①论文题目,有的含副标题。题目之下是作者署名,署名之前或下边一行写作者的校、院、系、年级。

②“摘要”与“关键词”(或称“内容提要”),一般为300字左右。位于作者署名之后,正文之前。关键词,结合标题和正文内容一般选取3至5个。

③引论。用“O”标示,常写作“引言”、“引论”、“绪论”,引言较短时可不标出“O。引言”类小标题。引论的内容一般是交代选题背景,主要有:课题来源,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状况。已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选题的意义,讨论的问题。本文分几部分,从哪些方面进行讨论,以及指导思想、论证方法等,均可根据内容的需要写在引论中。

④正论。正论常分几部分写,分别标示“一”“二”“三”“四”等,有的加小标题,或以分论点的形式出现,以凸现论述的观点或主要内容。这部分是对研究过程及分析、归纳、概括的表达,体现出分析方法与思路,充分有力的论证。正论还要体现出明确的指导思想。

⑤结论。一般用“结语”“小结”“余论”等标示。也可不标示“结语”之类的词儿,在正论之后空一行直接写结论或总结。在毕业论文格式中,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归纳、综合或概括,也可以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若是在正论之后,对相关联的问题还想简短论述一下,或是对较为重要的问题再说一些想法,可写成“余论”。

⑥毕业论文致谢。接上文另起一段。简述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对指导老师以及有关人员表示感谢。“毕业论文致谢”并非形式,也不是走过场,是一个大学生修养的表现。

⑦注释与参考资料。注释专指“本文注”,即作者对论文有关内容所作的解释,一般用脚注(放在本页末)(属毕业论文格式的非必备项)。参考文献专指“引文注”,即作者对引用他人作品的`有关内容所作的说明,在引文结束处右上角用[1][2]等标示,序号与文末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同一著作或文章被多次引用时只著录一次。

⑧附录。收录和论文有直接关系的文字材料、图表、数据、试验结果等。中文方面的毕业论文格式中作附录的情况似乎不多见(属毕业论文格式的非必备项)。

以上是一篇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是一般撰写毕业论文必需的表达形式,其中除“注释”和“附录”可有可无外,其他部分的毕业论文格式是必备的。

2、毕业论文格式的其他要求:

①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一般来说,文学、新闻、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毕业论文在7000字以上,语言方面的论文在6000字左右,也有对函授学员、自考生要求在5000字左右的。我的想法是对字数不去“斤斤计较”,关键是在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有创见。一般说来,达到了内容的要求,相应地也会满足字数的要求。

②表述要求。毕业论文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意准确、鲜明,语言通顺、流畅,用规范汉字,不写错别字。一般情况下应采用计算机打印成文,若手抄则要求书写工整。

③修改要求。论文初稿写好后,全文阅读,前后对照,检查论点论据论证和词句运用,修改好了之后,搁置几天或者一两周,再来挑毛病,经过多次修改、加工、润色,最后在老师指导下定稿。

论文是指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论文的格式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以毕业论文为例,分为封面,题目,目录,内容摘要,正文,注释等这几部分,一篇论文不仅对格式有要求,对纸张和页面,字体也都有要求。

1、封面:关于封面不同学校的封面格式设计不同,要使用学校统一的封面格式或者先咨询一下导师。

2、题目:题目要写的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最好不超过20个字,对于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如果是硕博士毕业论文才需要单独的题目页。

3、目录:目录居中,自动生成,4号宋体,双面打印,若不够双页则独立成页,需要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后面是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4、内容摘要:四号宋体,段落要左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倍行距,摘要的内容一般为作者所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一般为150字到300字,中英文需要一一对应,英文摘要需用第三人称。

5、正文:正文的字体为四号宋体,倍行间距,双面打印,字数为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论文的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前言,本论,结论,前言要简单扼要,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即可,本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要写出作者在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部分就是总结一下全文,加深题意。

6、注释:注释一般采用小五号宋体,这部分就是把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如[1]、[2]),排印在该页底脚。

电子论文格式怎么写

下面为大学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图片标准的非常详细,依照上面的格式修改自己的论文即可。希望对你有帮助。

方法/步骤

封面

使用学校统一格式,题目居中,学号等内容靠左侧对齐,后面的下画线要整齐。。题目要对论文(设计)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0以内。

中文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黑体三号,居中。下面空一行。

中文摘要

“摘要:“顶头,黑体四号,后面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内容、目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一般为150-300字。下面空一行

中文关键词

“关键词:“顶头,黑体四号,后面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一般3-5个,以”,“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尾不加标点符号,下面空两行。

英文论文题目

所有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黑体三号,加粗,居中。下面空一行。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除字体外同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要求,但“Abstract:”和“Key words:”要加粗。内容翻译要准确,英文摘要的词汇和语法必须准确。

注意:如果内容教多,可以将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放到下页。

目录

“目录”两字为黑体3号,居中,下面空一行。

第一层次标题“一、”顶头,黑体、小四号,第二层次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第三层次再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页码加小括号,页码前为连续的点,垂直居中。

如果采用“1”、“1、1”、“1、1、1”的形式,则每层缩进半字。

参考文献按第一层次标题的格式。

正文

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号,每段开头空两字,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理科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6000字,工科、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字数视专业情况而定。

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毕业论文内容要实事求是,尊重知识产权,凡引用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计算的数据要求真实、客观、准确。

标题

所有标题左侧空两字,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 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空两字,或者采用“1”、“1、1”、“1、1、1”……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顶格。

注释

采用本学科学术规范,提倡实用脚注,论文所有引用的中外文资料都要注明出处。中外文注释要注明所用资料的原文版作者、书名、出版商、出版年月、页码。

图表

正文中出现图表时,调整行距至所需大小,返回正文再将行距调整为22磅。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文后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1] [英]M奥康诺尔著,王耀先译.科技书刊的编译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打印及纸张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应一律采用打印的形式,使用A4规格的纸张,左边距2、75cm,右边距及上下边距2、5cm,页眉页脚1、5cm,全文行距22磅,装订线在左侧。按以下介绍的次序依次编排,页号打在页下方,宋体五号,居中。

装订次序

学生答辩后各院系要将有关资料和论文按照封面、中英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选题审批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答辩记录表的顺序统一装订成册,存入院系教学档案。

提交论文电子稿

学生上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软盘一定要经过杀毒处理!

毕业论文(设计)应用Microsoft Word编辑,存成以学号为名的、doc文件,例如一个学生的学号为0137023,则文件名应该为0137023、doc。每个学生交上来的`磁盘中只能有一个名为学号、doc的文件,对于双修的学生,应上交两篇论文,其中一篇名为学号、doc,另一篇名为学号sh、doc,如 0137023sh、doc(双修专业)。

原则上,每个学生应将自己的论文单独存盘(存为一个文件名),并在软盘封面写明自己的学号、姓名、所属院系,然后上交。不提倡为了将多个学生的论文挤在一张软盘上而将各个文件压缩的做法。如果软盘的空间足够大,也可以集中多个学生的论文文件,但决不能是压缩文件。如果某个学生的论文过大,不得不进行压缩,那么必须将自己所用的压缩、解压软件及解压方法详细记录在一个名为decompress的、doc或、txt文件中;如果所用的解压软件不常见,应该在软盘中附带自己的解压软件。

END

注意事项

不同学校可能有着微小的差别,到时要留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