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毕业论文学生互评记录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学生互评记录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一)探究准备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1.创设情景(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 (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2.提出问题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二)探究构建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3.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三)探究深化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4.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邀家长与课改同行。无论是实施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师,都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纵横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六)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教育评价有鉴定、改进、激励、管理与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综合量化管理办法,不“以分论赏”,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评估教师工作;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杜绝公布成绩和用成绩排名次的错误做法;鼓励学校、家长、社区共建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课改文化氛围。

我也是搜索的,希望帮到你了……关键在于理解了,范文有时会反而局限了你的思考,加油吧! 北京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市教委《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等文件的精神,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过程中,要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做好这项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评价方案,请各区县和学校参照执行。一、评价的指导思想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明确发展方向。同时,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业务,作为全体高中干部、教师的职务行为。二、评价目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的全员、全方位、全程评价,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次,是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并促进教师发展;第三,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家长和社会逐步形成科学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终结性评价结果,要为高中学生升入高等院校或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提供参考。三、评价的基本原则(一)发展性原则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使学生认识自身发展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二)自主性原则通过设计综合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式,在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三)过程性原则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贯穿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和多种潜能的开发、体质的增强等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之中。(四)激励性原则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激励他们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五)共同建构原则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要由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通过沟通、协商共同建构。在共同建构的过程中,使评价结果得到评价对象最大程度的认同,更好地发挥评价结果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作用。四、评价指标体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将学生发展目标分为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其中,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学科学习目标是指各学科课程标准列出的本学科学习的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根据“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的要求,特制定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和发展指标两部分构成。(一)基础指标基础指标是依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所有高中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达到的目标。它立足于学生走入社会后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成就、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方面。(二)发展指标发展指标是依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对高中学生提出的拓展性发展要求,是学生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发展目标。即学生根据自身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发展的特点自主选择发展的内容,立足于走入社会后的竞争能力。它包括个性特长、有新意的成果及其他自主选择的内容。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基础指标一、思想道德J1.道德品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J2.公民素养·公民意识·公民态度·公民行为二、学业成就J3.知识技能·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在相关学科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水平J4.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识别、管理、使用信息的能力·独立探究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思能力J5.学业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愿望和责任感·学习意志·学业价值观三、合作与交流J6.自我认识与调控·了解自我·调控自我J7.同伴认识与交流·了解、关心同伴·尊重、理解他人·明辨是非,正常交往·与同伴的交流·与同伴的合作J8.适应环境·适应学习环境·适应社会环境四、运动与健康J9.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的方法J10.卫生与保健·卫生习惯·保健习惯·保健方法J11. 体质健康·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五、审美与表现J12.感受美·对美的感受能力J13.欣赏美·对美的欣赏水平J14.表现美·对艺术的表现能力发展指标六、个性发展F1.特长·学科特长·体育运动特长·艺术特长F2.有新意的成果·活动成果·设计成果·制作成果F3.其他(自主选择) (三)评价标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采用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体系,并更加重视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的运用。绝对评价可以确定学生与客观标准的差距,相对评价可以确定学生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在充分认识学生成长环境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对学生若干侧面进行比较;通过综合运用多个评价标准体系对学生进行评价,使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引导所有学生都充满信心地朝着各自的理想目标发展,从而体现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五、评价的组织与实施(一)评价类型按照评价的目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为表现所进行的评价。它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为手段记录和储存评价信息,用多元主体评价和共同建构的方式取得评价结果。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以《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评价内容为依据进行分类,把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的、有代表性的信息及时记入“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用“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搜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的评价信息和取得评价结果的过程,是多元主体评价和共同建构评价结果的过程。终结性评价,即高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在学生高中毕业时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的具有鉴定功能的总结性评价,评价结果应反映学生三年来思想道德、学业成就、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达到的水平。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具有鉴定和为选拔提供参考的功能和作用。(二)评价主体为了更好地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根据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了解程度,科学、合理地设计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和家长都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三)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实现评价目的的重要保证之一。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既重视观察、访谈、论文式测验等定性评价方法的使用,又不能忽视纸笔测验、评价量表等一些定量评价方法的使用;既重视社会实践、实际操作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又不能忽视模拟实践,情景测验等评价方法的使用;既重视使用以等级表示评价结果的方式,也不能忽视用数量表示评价结果的方式;既重视书面评价、口头评价方式的使用,也不能忽视情感的、行为动作评价方式的使用,以取得最佳评价效果。评价的组织与实施的具体办法详见《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六、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应用(一)评价结果的呈现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两种;以电子文本为主,使其实现网络化和简约化。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形成性评价结果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的形式呈现。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的形式呈现,共由五部分构成:一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学业情感;体育锻炼、卫生与保健;自我认识与调控、同伴认识与交流、适应环境;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等指标的评价结果,用评价量表、调查问卷、测量器材搜集评价信息,通过分析评价信息形成毕业生综合评价结果,用“等级”表示。二是知识技能评价结果,主要用考试法搜集评价信息,将高中学生会考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用“等级”表示。三是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用测量器材搜集评价信息,形成评价结果,用“百分制”表示。四是特长、有新意的成果等评价结果,用文献资料法搜集评价信息,将学生三年来获奖、受表彰的事实进行汇总,形成毕业评价结果,用“书面语言”描述表示。五是班主任“评语”,由班主任对学生三年来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和个性发展达到的水平做出全面评价,特别要肯定学生的优势和发展潜能,并明确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二)评价结果的应用形成性评价结果主要是使学生本人、家长以及教师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为学生和家长确定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目标提供参考;为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信息。 高中毕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学生高中三年来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总结,它的主要用途是为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宜于学生发展的高等院校或工作岗位提供参考;为高等学校选择适合的学生及入学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参考,或为用人单位选择适合的人才提供参考;为开展教育教学效果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评价以及区域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提供依据。

论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互评与自评的评价 【论文关键词】 体育教学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论文摘 要】 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多种形式与方法的评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推广,由于三者融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而教学中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也与教学过程形影不离,实践发现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互评与自评的评价,能很好地促进三者的发展并能对三者进行有效的评价,使其可操作,效果佳,宜推广。 一、“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评价观点的提出 目前,大家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还没有达成共识,观点各异,主要是因为分割三者而进行评价,这使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时很迷惘。参照高校专家的研究,如孙有平等同志的评价系统,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评价权重过大,操作复杂;而唐时虎的评价有了改进,“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课中表现出的乐观程度、情结控制与调节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道德和合作态度等情况给予评价,通常情况,学生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可给予9分。”这种方法一是因为大家相差不大,没有区分出学生的真实情况;二也不能更好地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培养。三是教师对全体学生这三方面的评价是个别的片断或总体印象而不是全过程,因此不全面也不理想。 笔者认为,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的评价,可以转化为对学生评价(自评与互评)能力进行评价,因为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自评与互评再评价,而使三者的评价有了交集,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地进行自评与互评,说明他在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加,使运动参与有了广度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如果学生评价准确而又中肯同样也会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学生的互评能被对方接受的程度同样也能反映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 二、学生评价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的评价能力现状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评价的出发点与目的不同,评价的水平能力,评价的态度、结果等都不尽如人意。表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学生不会评价,学生或不着边际地乱说一气,或只言片语不中要害,或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或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夸大,或类群效应,或私人关系,或附和权威,或以偏概全等等。语言是心灵之窗,这也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二)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有以下四点:①没有培养学生积极的评价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评价态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大胆进行评价。②对进行的评价未有达成共识的标准。评价要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好在何处,差在何方,怎样帮其解决,不能过偏,不负责任的评价,对不足之处定要言之有物、有度,实事求是,语言委婉、中肯。③没有建立自我、同学和教师三维的评价修正制约机制。④教师不善于传授给学生另一种神态与体态评判语言的评价。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个微笑、一个点头等神态与体态语言。只有与上述的语言的评价相互补充,多从正面引导、鼓励,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评价过程的闪光点,让真情、亲情融于教学与评价的全过程,才能让掌声、笑声充满课堂,喜悦、自信、收获成功写在脸上。 三、要教会学生评价的技术策略 1.正反对比策略。明确技术的评价标准,现在体育模块教学中,是以学会一定的技术为载体的,其中的知识、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社会适应等都是围绕技术的学习展开的。因此学生只有明白了技术的评价标准,把自己、同学的学习与之比较,才能开展评价,教师通过正确的技术与学生在学习时易出现的错误技术对比让学生深入理解技术评价标准,建立学习评价的出发点与平台。 2.范评引路策略。即通过教师示范的评价指导学生评价的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五个方面,使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评价对照并逐步使学生的评价水平提高,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来看,范评指导这一过程也是一个运用教法渗透进行指导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范评可以引导学生把握评价的时机与不同情况下的评价方法,给学生以评价的标准,培养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做到以教师范评为基础,让学生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需要,从而为学生实现主动性的评价和创造性的评价提供可能。 3.评价点拨结合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教师的相机诱导及点拨,同样,在指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意识地由教师或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及时的点拨和评价。具体操作中可指定一学生进行评价作例,引导学生指点,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应该如何评价呢?让学生根据这一学生的评价进行合理的分析,指出存在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在这里,“点”充分建立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上,“点”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及时补正、完善,并逐渐趋向完美的过程。所以评与点的结合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建构,协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评价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自评习惯策略。通过评价发展学生的反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和积极情感等习惯,引导学生常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还能学更多、更好吗?与同学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怎样改进?今后自己朝哪个方面努力等,让学生通过自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自我。 5.互评尝试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安排学生进行评价尝试,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尝试,使同伴的评价与自己的评价对照,都有修正、完善、补充参与表达的机会,进而在小组中进行评价,最后到全班发言的途径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使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消除一些学生在评价时的胆怯心理。由两人互评到小组的评价,在互评中就可以培养学生评价的准确性以及语言的流畅性,增加学生评价的勇气,培养学生评价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6.评价考核策略。每一节课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都作为评价内容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经过对学生进行评价培训后,把定性评价进行量化体现,即对每个学习模块都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一定的典型的正误技术动作,让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并以书面的形式出现,作为对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 四、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与“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经过教师的指导、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逐渐得到提高与发展,运动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增强。而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一方面是检测被评价者学习效果的过程,另一方面其实也是检测评价者学习效果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更能让全体学生在这个动态评价系统中朝着良性的方向科学地发展。因此,我们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客观地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以便对学生进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有平,罗达勇,陈 宏.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成绩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与使用[J].体育学刊,2004,11(2):104-106. [2]唐时虎.对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成绩综合评价系统的再思考——兼与孙有平等同志商榷[J].体育学刊,2006(4).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访谈互帮互评记录

3. 该论文选题正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数据资料充分,分析方法先进,写作进度安排合理,结论和建议具有区域现实意义,建议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4. 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5. 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XXXXX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6.  在做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同时她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参加了多次省级以上论文学术交流,口才与演讲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论文格式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目录格式

摘要格式

毕业论文评语是指对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进行评价和总结的文字表述。评语应该包括对毕业论文的整体评价和具体意见建议,以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收获和改进。下面是一些毕业论文评语的写法:1. 对毕业论文的整体评价:- 毕业论文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论点明确,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得当,数据分析准确,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毕业论文表述清晰,语言简练,格式规范,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精神。2. 对毕业论文的具体意见建议:- 在论文研究方法方面,可以加强对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描述,提高研究可靠性和说服力。- 在论文结论部分,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和未来发展前景,增强论文的实践价值。- 在论文语言表达方面,可以注意避免重复、冗长和歧义的表述,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3. 对毕业论文的总结:-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毕业论文的优点和不足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发扬毕业论文的优点,改进不足,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在写毕业论文评语时,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价毕业论文的优缺点,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论文水平和学术能力。

让导师进行指导的最后机会,初稿写作不理想的同学,一定要认真按照导师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在二稿评语查询阶段,系统提示论文二稿成绩已达到申请毕业或申请毕业及学士学位条件时,学生可根据提示在系统中自主选择 结束写作,写作一旦结束,系统将关闭,本批次论文最终成绩按照二稿成绩评价。若学生选择继续写作,则可进入下阶段继续按照导师指导意见修改提交论文。

鼓励学生写作工作研究型毕业论文,即运用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释、解决社会现实生活或本人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等侧重于理论应用的类型。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论文题目选定后,基本上不能有太大变动,但可以进行细节上的修改。

2、提交大纲时,不只是每章一两句话,弄个四五行交过来完事。而是整篇论文的大致结构和框架要说清楚,研究目的和意义,分为几个部分说明;每个部分的大概内容是什么,都要交代清楚。

3、论文整体以三章为普通,第一章提出问题,第二章分析问题,第三章解决问题。也可以有四章或者是五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学生互评

1 思想道德:热爱祖国 尊敬师长 遵守学校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热爱中国共产党。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2 学业成就: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各科成绩优异。3 合作与交流: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拾到东西要交公。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4 运动与健康: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讲究卫生,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5 审美与表现:生活俭朴,爱惜粮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6 个性与发展: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兴的富有特定价值定位的专业,凝练并打造专业特色是小学教育专业取得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3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学生良好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要】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的习惯,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歌唱习惯;聆听习惯;小学生;培养

有一年轻音乐教师和我抱怨:“音乐课难上,学生难管”。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往往会被学生破坏:或是演唱歌曲时个别学生不顾集体大声喊唱;或是演奏中不顾节奏,随意敲打乐器;或是表演创编活动中兴趣不高,对教师的安排不理不睬;或是在聆听音乐时到处张望,窃窃私语……

观察其课堂不难发现,影响教学效率,致使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实施的并非老师所抱怨的:“学生缺乏音乐素养”,而是老师在课堂上对一些“小事”视而不见,没有持之以恒地重视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以致于学生始终不明白音乐课应该建立怎样的课堂常规。正所谓“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为此我给受音乐组织教学困扰的老师们一些建议:

一、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专注地听

聆听是学生通往音乐的桥梁,它不仅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也是表现、创造音乐的前提。因此,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让学生学会聆听就显得尤为重要。

1、静心聆听,培养聆听习惯。

每一首作品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我们只有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才能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心灵的对话。而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初听音乐就大声议论,甚至游离于音乐做其他事情,都是无法完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控能力比较差,有的低年级学生甚至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状态去聆听音乐,如果没有有效地引导,他们很难静心、专注地走进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以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音响资源,以提高聆听的效率;还要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要尊重音乐、尊重音乐家,做一个文明的听众。同时在每一次的聆听过程中还要循循善诱。比如: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老师在聆听音乐之前可能会说:“请闭上你的眼睛,不要出声,听听这首音乐,看看在你头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在聆听的过程中老师会用自己投入的聆听状态去感染学生,当发现部分学生精力不够集中时还要通过自己的眼神、动作给学生一些暗示。通过长期的“修炼”,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较好的聆听习惯。

2、专心聆听,提高聆听技能。

“聆听”不仅仅是听音乐的过程,同时还是对作品深入感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听到了音乐,似乎也很投入,但听完后却说不出什么内容,谈不上什么感觉。因此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保持一种安静的表面聆听状态是不够的,我们对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指导,还要有聆听能力的训练。

要想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直接指向音乐作品。从音乐作品本身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状态、知识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比如在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时,老师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②判断乐曲的结构,并注意每段的情绪、速度变化。③乐曲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打击乐器,它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就会全神贯注,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通过不断地积累听觉经验,学生的聆听技能会逐步提高。

二、歌唱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优美地唱

唱歌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很多时候老师们只教学生唱会歌曲,却不去教学生唱好、唱美歌曲。而新课程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那么我们在歌唱活动中也应该让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1、轻声唱法,感受声音之美。

对于许多中小学生来说,为了表现自己,吸引老师的注意,往往喜欢大声的喊唱,以此显示唱歌唱得“卖力”。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声音都变得嘶哑,而且喊唱出来的歌曲音区不统一,有的歌曲到了高音很难唱上去,唱出来的歌曲也毫无美感可言。

因此,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提倡用气息支持的轻声歌唱。针对学生存在的气吸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问题,教师可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练习。如用打哈欠、闻花香时的状态来体会深呼气;用吹蜡烛的感觉练习快吸快呼;用吹气球的感觉练习快吸慢呼;用“嘶”音将气息像蚕吐丝一样长而均匀地吐出练习慢吸慢呼。有了正确的呼吸,再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说悄悄话的方法来获得“轻声”。并通过“轻声”与喊唱的演唱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轻声”演唱比喊唱音色更动听,并能不费力气地唱到高音,而且这样演唱全班的声音可以很好的统一。学生体验到了纯净如天籁般的声音之美,演唱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加强,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班级合唱,唱出和谐之美。

新课程要求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歌曲是合唱曲。但在许多农村学校,学生只知道齐唱不知道合唱。有时合唱歌曲时唱着唱着几个声部就变成了一个声部;有的学生则不顾节奏和声音的统一大声喊唱,企图压倒另一个声部。于是我们许多音乐教师对合唱也是望难却步,避而远之,或者在教学中只教唱一个声部。

有人说“缺少了和声,音乐艺术就缺少了最瑰丽的色彩。”对于合唱采取回避的态度肯定是不可取的,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设计简单的合唱练习曲,或从轮唱开始,由浅入深,先让学生感受合唱优美的和声音色,体味合唱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听觉享受,建立起合唱的兴趣和信心。通过耐心地训练,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的能力会大大加强。

3、声情并茂,体验情感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唱歌没有情感,就像人没有灵魂一样,只有做到了声情并茂,唱歌才达到了真实感人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听到学生演唱很多歌曲时都是干巴巴的,没有感染力。

要想学生动情,教师必先动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有感情、有表情、投入的范唱来感染学生。同时要充分挖掘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多媒体设备等方式创设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将自己的感情带到声音中去,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唱出更优美、动听的歌声。

三、表演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地演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表演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活动形式,音乐课上的表演也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在农村音乐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精心设计的表演环节得不到众多学生的参与,有时课堂成了个别爱表现学生的舞台,有时教师点将式的让学生上台表演也是“请都请不动”,学生扭扭捏捏或是干脆不予理睬。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好这样一些引导工作。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对于学生在表演环节中的不积极,教师一定不能批评、斥责,否则会适得其反。学生不愿上台表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害怕自己的表演会遭到学生的嘲笑;有时是对自己的表演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是本来就很内向、自卑,不爱当众表现自己……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就应当积极创建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轻松、自由、愉快的氛围,创设表演场景,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

对于个别特殊学生,还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安排简单的任务让他当众表演,提高他的自信心,在小组合作中让其在他人的带领下参与活动。对于不是很大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眼神和语言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音乐表演中的乐趣。

2、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后老师们的评价观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上,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也经常用到。但有的课堂中学生只能简单的用“好”或“不是很好”来评价,使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相互交流的作用;有的对于同学跑调的演唱或是有趣的自我创作表演抱以大笑,使表演的同学非常尴尬;还有的在小组表演中都说自己表演的好,相互之间争得面红耳赤,使评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评价习惯。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既要看到对方的不足,也要看到对方的可取之处;既要会赏识别人,也要会赏识自己。同时,老师还要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例如在教学《班级演唱组合》一课时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同学们都争着当评委,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说:“当评委不仅要客观公正的定出优秀、良好这些等次,还要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看看他们在演唱、表情、动作、创编等方面有哪些最闪亮的地方,同时还要给他们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互评可谓妙语连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对于音乐学科来说,只有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课堂才能高效,学生也才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达到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3500字

我也是搜索的,希望帮到你了……关键在于理解了,范文有时会反而局限了你的思考,加油吧! 北京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市教委《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等文件的精神,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过程中,要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做好这项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评价方案,请各区县和学校参照执行。一、评价的指导思想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明确发展方向。同时,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业务,作为全体高中干部、教师的职务行为。二、评价目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的全员、全方位、全程评价,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次,是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并促进教师发展;第三,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家长和社会逐步形成科学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终结性评价结果,要为高中学生升入高等院校或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提供参考。三、评价的基本原则(一)发展性原则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使学生认识自身发展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二)自主性原则通过设计综合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式,在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三)过程性原则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贯穿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和多种潜能的开发、体质的增强等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之中。(四)激励性原则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激励他们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五)共同建构原则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要由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通过沟通、协商共同建构。在共同建构的过程中,使评价结果得到评价对象最大程度的认同,更好地发挥评价结果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作用。四、评价指标体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将学生发展目标分为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其中,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学科学习目标是指各学科课程标准列出的本学科学习的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根据“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的要求,特制定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和发展指标两部分构成。(一)基础指标基础指标是依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所有高中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达到的目标。它立足于学生走入社会后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成就、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方面。(二)发展指标发展指标是依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对高中学生提出的拓展性发展要求,是学生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发展目标。即学生根据自身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发展的特点自主选择发展的内容,立足于走入社会后的竞争能力。它包括个性特长、有新意的成果及其他自主选择的内容。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基础指标一、思想道德J1.道德品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J2.公民素养·公民意识·公民态度·公民行为二、学业成就J3.知识技能·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在相关学科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水平J4.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识别、管理、使用信息的能力·独立探究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思能力J5.学业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愿望和责任感·学习意志·学业价值观三、合作与交流J6.自我认识与调控·了解自我·调控自我J7.同伴认识与交流·了解、关心同伴·尊重、理解他人·明辨是非,正常交往·与同伴的交流·与同伴的合作J8.适应环境·适应学习环境·适应社会环境四、运动与健康J9.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的方法J10.卫生与保健·卫生习惯·保健习惯·保健方法J11. 体质健康·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五、审美与表现J12.感受美·对美的感受能力J13.欣赏美·对美的欣赏水平J14.表现美·对艺术的表现能力发展指标六、个性发展F1.特长·学科特长·体育运动特长·艺术特长F2.有新意的成果·活动成果·设计成果·制作成果F3.其他(自主选择) (三)评价标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采用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体系,并更加重视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的运用。绝对评价可以确定学生与客观标准的差距,相对评价可以确定学生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在充分认识学生成长环境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对学生若干侧面进行比较;通过综合运用多个评价标准体系对学生进行评价,使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引导所有学生都充满信心地朝着各自的理想目标发展,从而体现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五、评价的组织与实施(一)评价类型按照评价的目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为表现所进行的评价。它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为手段记录和储存评价信息,用多元主体评价和共同建构的方式取得评价结果。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以《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评价内容为依据进行分类,把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的、有代表性的信息及时记入“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用“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搜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的评价信息和取得评价结果的过程,是多元主体评价和共同建构评价结果的过程。终结性评价,即高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在学生高中毕业时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的具有鉴定功能的总结性评价,评价结果应反映学生三年来思想道德、学业成就、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达到的水平。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具有鉴定和为选拔提供参考的功能和作用。(二)评价主体为了更好地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根据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了解程度,科学、合理地设计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和家长都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三)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实现评价目的的重要保证之一。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既重视观察、访谈、论文式测验等定性评价方法的使用,又不能忽视纸笔测验、评价量表等一些定量评价方法的使用;既重视社会实践、实际操作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又不能忽视模拟实践,情景测验等评价方法的使用;既重视使用以等级表示评价结果的方式,也不能忽视用数量表示评价结果的方式;既重视书面评价、口头评价方式的使用,也不能忽视情感的、行为动作评价方式的使用,以取得最佳评价效果。评价的组织与实施的具体办法详见《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六、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应用(一)评价结果的呈现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两种;以电子文本为主,使其实现网络化和简约化。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形成性评价结果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的形式呈现。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的形式呈现,共由五部分构成:一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学业情感;体育锻炼、卫生与保健;自我认识与调控、同伴认识与交流、适应环境;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等指标的评价结果,用评价量表、调查问卷、测量器材搜集评价信息,通过分析评价信息形成毕业生综合评价结果,用“等级”表示。二是知识技能评价结果,主要用考试法搜集评价信息,将高中学生会考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用“等级”表示。三是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用测量器材搜集评价信息,形成评价结果,用“百分制”表示。四是特长、有新意的成果等评价结果,用文献资料法搜集评价信息,将学生三年来获奖、受表彰的事实进行汇总,形成毕业评价结果,用“书面语言”描述表示。五是班主任“评语”,由班主任对学生三年来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和个性发展达到的水平做出全面评价,特别要肯定学生的优势和发展潜能,并明确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二)评价结果的应用形成性评价结果主要是使学生本人、家长以及教师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为学生和家长确定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目标提供参考;为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信息。 高中毕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学生高中三年来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总结,它的主要用途是为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宜于学生发展的高等院校或工作岗位提供参考;为高等学校选择适合的学生及入学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参考,或为用人单位选择适合的人才提供参考;为开展教育教学效果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评价以及区域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提供依据。

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评语

毕业论文答辩评语模板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评语吧,评语可有效引导被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那什么样的评语才是好的评语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答辩评语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问题是目前热门的研究领域,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广泛的关注。该同学选择……进行研究,选题有新意。该课题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该论文从……问题出发,分析了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较全面地分析了……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的解决方案,有着一定可行性。

论文表明,该同学查阅了较多的文献资料,具备了一定的文献综述和资料整理能力。论文内容完整,层次清晰,观点突出,逻辑严密,表明该同学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论文行文流畅,达到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本人认为,该论文达到了(法学)学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该同学参加论文答辩。

在答辩过程中,该同学介绍了论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态度端正,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反应迅速,能够清楚、准确地回答答辩委员所提出的问题。

答辩表明:该同学对……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整理了较多的文献资料,具备了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在……方面有新意。但论文也有不足,如……。

综合指导教师、(评议人)的意见和该同学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答辩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同学的(双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优秀:

该毕业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方案,工作量较大,设计方案合理。论文书写规范,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分析严谨,结论正确,放映出该同学已经掌握了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在答辩过程中,讲解清晰,对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解释合理。

良好:

该毕业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方案,工作量适中,设计方案合理。论文书写规范,条理清晰,逻辑性较强,分析较严谨,结论正确,反映出该同学已掌握了本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在答辩过程中,讲解清晰,对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解释合理。

中等:

该毕业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方案,工作量适中,设计方案比较合理。论文书写较规范,逻辑性较强,分析较严谨,结论正确,反映出该同学已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基本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在答辩过程中,讲解较清晰,对提出的问题回答基本正确,解释基本合理。

及格:

该毕业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工作量,设计方案基本合理。论文书写较规范,分析较严谨,结论基本正确,反映出该同学基本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在答辩过程中,讲解较清晰,能回答提出的问题,解释基本合理。

在五分钟的陈述中,该生介绍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内容与结构,以及为此进行的研究。陈述简明扼要,显示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该生的回答准确无误;对有关资料来源的问题,该生作了如实的'回答,但在论文中的许多地方,她却没有标明数据的出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缺陷。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显然不够切题,可能没听清老师口头提出的问题。

该生的答辩语言流利,但语音、语调存在一定的问题。答辩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生的毕业论文,但要求该生纠正论文中尚存的某些错误。

该生流利地陈述了写作该论文的目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阐述论文的主要观点与内容,以及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过程。逻辑思路清晰,语言流利。对教师的第一个问题,该生只是教师的启发后才作出基本正确的回答。对于第二个问题,回答得简明扼要,层次分明、答辩令人满意。对于第三个问题,回答的不够确切,存在明显错误……。……,该生的答辩语言流利(流利不及其他同学),……。

答辩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仍然同意)通过该生的毕业论文,但要求其纠正论文证尚存的某些……./对论文作……修改。

xxx的论文《高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基本完成了高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论文介绍了设计思想、制作过程,并设计了基本的网站雏形。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开题报告有实施方案,并按要求完成外文翻译,设计基本合理,对网站建设提出了个人见解,作者基本掌握了网站建设的基础理论。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xxx的论文《高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基本完成了高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论文介绍了设计思想、制作过程,并设计了基本的网站雏形。网站设计基本上合理、科学,表明作者基本上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毕业论文撰写符合规范要求,论文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同意该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小组通过对xxx的论文《高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研究价值,基本上完成了网站的设计任务,设计基本上合理、科学。该生基本完成了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论文撰写基本符合规范,答辩时能基本正确地回答问题。

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及格。

xx同学的论文《PLL技术及其应用》,较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任务。论文在详细分析PLLIC电路的基础上,利用锁相集成电路设计了红外自动控制水龙头。红外自动控制水龙头运用LM音频锁相环芯片设计,同时结合定时器芯片和三端集成稳压器等组合而成,设计合理。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一些自选资料,并提出较合理的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质量较好。对对研究的问题能正确分析,反映出作者较好地掌握了电科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同意该同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小组评语可以写答辩老师对学员论文的论题、论据、论证方式以及论文涉及的丛本法学原理进行的综合考核内容,看法,需要改进点等等,下面是一些评语范文仅供参考:

1、立意较好,也很有研究价值。但此题构架和内容都比较庞大,也需要较强较成熟的独立研究能力,因此,对于本科生来说,难度不小。

如果作者能多吸取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加强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则更能帮助其在论题的论证上,理顺逻辑,顺畅思辨。在论文陈述上,还需大胆、自信,这样才能提高临场语言的提炼能力,对问题的应变能力。

2、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熟练、简明扼要地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回答问题时反映敏捷,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答辩小组经过充分讨论,根据该生论文质量和答辩中的表现,同意评定论文为优秀。

3、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比较流利、清晰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恰当回答与论文有关的问题。答辩小组经过充分讨论,根据该生论文质量和答辩中的表现,同意评定论文成绩为良好。

4、该同学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态度端正,论证严谨,论文写作规范,论文写作水平较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答辩应对沉着,回答流利准确。故该同学的毕业论文达到了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建议授予本科学士学位。

5、答辩小组通过对该论文的审核,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研究价值,基本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的内容,行文流畅,答辩时能较正确地回答问题。但本文尚存在全篇结构不够合理,部分论证不充分的缺陷。经答辩小组讨论,答辩成绩定为良好。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评语一般分为四种等级如下:

毕业论文学生互评意见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一)探究准备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1.创设情景(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 (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2.提出问题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二)探究构建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3.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三)探究深化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4.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邀家长与课改同行。无论是实施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师,都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纵横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六)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教育评价有鉴定、改进、激励、管理与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综合量化管理办法,不“以分论赏”,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评估教师工作;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杜绝公布成绩和用成绩排名次的错误做法;鼓励学校、家长、社区共建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课改文化氛围。

“综合评价”分为“学习态度”、“自我认识与期望”、“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4大体系。“学习态度”评价包括“考勤记录”、“作业质量”、“活动表现”3方面;“自我认识与期望” 包括“新入学的我”、“一年之后的我”、“毕业班的我”和“即将毕业的我”4个阶段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学期评价”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7个方面;“毕业评价”包括“基础性发展评价”、“综合素质突出表现评价”和“教师推荐意见”3个方面。 (2)“模块学分”根据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过程评价、终结评价、奖励情况,得出综合评价等级和学分。具体做法是:学生自评、互评占10%,过程评价占30%,终结评价占60%,奖励分另加,最后根据总分划分为“不合格”、“合格”、“中”、“良”、“优秀”几个等级,不合格者需补考及格才能拿到学分。 (3)“综合实践”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3个方面。“研究性学习”主要在校内学习期间完成,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牵头,选定课题,学生自由组合,形成众多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工协作,成果可以是小发明或小制作,也可以是论文或研究报告;“社会实践”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的某一周进行,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带队,每一团队都要带着课题,或走访农村,或深入工厂,或访问名胜古迹,最后要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社区服务”主要安排在寒暑假进行,可以由学生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与家长共同完成,还可以几个人合作进行,返校后要写个人心得。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

1 思想道德:热爱祖国 尊敬师长 遵守学校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热爱中国共产党。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2 学业成就: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各科成绩优异。3 合作与交流: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拾到东西要交公。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4 运动与健康: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讲究卫生,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5 审美与表现:生活俭朴,爱惜粮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6 个性与发展: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