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宋丙涛的博士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宋丙涛的博士毕业论文

宋丙涛,男,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副会长,美国经济学会(AEA)会员,美国经济史学会会员,英国经济史学会会员。1965年6月生于河南省辉县市,1985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财经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环规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2000年受河南大学选派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留学一年,2005年-200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系作访问学者一年,2008年2月进入厦门大学财政系作博士后在站研究。

宋丙涛的博士生毕业论文

宋丙涛,男,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副会长,美国经济学会(AEA)会员,美国经济史学会会员,英国经济史学会会员。1965年6月生于河南省辉县市,1985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财经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环规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2000年受河南大学选派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留学一年,2005年-200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系作访问学者一年,2008年2月进入厦门大学财政系作博士后在站研究。

王涛博士毕业论文

刘国良刘国良 山东昌乐人。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历任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副编审。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海上渔歌》、《柳笛》、《海河诗笺》,科学系列丛书《人生天地间》(第1卷《神童·天才与优生》),儿童科幻叙事长诗《姥姥的生日》,长篇科幻小说《大洋怪踪》,中篇小说《国宝》,编辑《毛泽东颂》、《天安门诗抄一百首》、《天津工人诗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2.海南大学 副教授 职 务: 副教授 专业领域: 刑法 个人简介: 2004年9月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法学院。 2004年9月波恩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与刑事诉讼法研究所师从Prof. Dr. Urs Kindhaeuser 从事博士论文《Diebstahl und rationale Rechtsgutschutz盗窃与理性法益保护》课题研究。所授主要课程为法理学、法哲学、刑法学。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哲学、法社会学、中德刑法比较研究。尤其是法本体论与刑法解释学等方面。 相关著作: 相关译著: 《法律社会学-马克思•韦伯Rechtssoziologie von maxWeber》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出版;《法不法刑罚的社会伦理意义-格奥尔格•椰琳内克die sozialethiche Bedeutung von Recht Unrecht und Strafe von Georg Jellinek》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 学术成果: 主要论文:《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法治时代的危险、风险与和谐 die Gefährdung, Risiko und Hamonie in der Rechtsstaatszeit》《安全刑法:风险社会的刑法危险Sicherheitsstrafrecht Gefahren des strafrechts in der Risikogesellschaft von kindhaeuser Urs 》《安全刑法:风险社会的刑法危险Sicherheitsstrafrecht Gefahren des strafrechts in der Risikogesellschaft》《法治时代的危险、风险与和谐 die Gefährdung, Risiko und Hamonie in der Rechtsstaatszeit》《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安全刑法:风险社会的刑法危险》《法治时代的危险、风险与和谐》 学术观点: 研究项目: 风险社会的刑法理念(教育部课题)Quod tibi fieri non vis, alten ne feceris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德课题)3. 江苏省如皋市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如皋市模范班主任,江苏省优秀班主任,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高考作文复查组成员,江苏省高考候选命题教师,国内语文第一大报——《语文周报》策划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月刊》《读写月报》《中学语文》《作文成功之路》《中学语文园地》《语文学刊》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有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是苏教版高中选修课本《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的编撰者之一,主编或参编《高/中考语文第一解读》(共8册)《高考语文百题大过关》《决战高考,我主沉浮》《诗歌鉴赏与背诵》等图书十余种。

回答怎么都是匿名的,怕什么?不是心里有鬼?我怕被水军喷所以匿名。单纯调理,无可厚非。但是大肆宣传饮食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就是骗子了

营养医学创始人是王涛博士。

王涛,中国,男,汉族,1968年4月生于河北省三河市,医学博士,营养医学理论创始人,西医本科、硕士,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到日本东京大学进行医学研究两年,拿到医学博士后。2012年至今他受邀与各大电视节目为健康进行讲评,撰写著作《失传的营养学》。

人物经历

自1988-1993年,在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攻读本科学位。

自1993-1996年,在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攻读医学硕士学位。

自1996-1999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在河北医科大学工作进行专业病理学研究。

我现在自己在家调理,吃的自己卖的营养素,一个月就已经见效,现在继续在吃,身上很多病,多年鼻炎已经明显好了,耳炎也能感觉到等等其它病,在吃之前医院也看过只缓解根本去不了根,从吃了营养素自己能感觉到,这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不是瞎说的

薛涛博士毕业论文

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幼年随父郧流寓成都,八九岁能诗,父死家 薛涛画像[1]贫,十六岁遂堕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后定居浣花溪。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袁滋、刘□、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薛涛生年不详。其卒年当在段文昌再度镇蜀期间,即大和六年(832)至九年(835)之间。旧说她和高骈有交往,考高骈任四川节度,在僖宗乾符元年(874),时代远不相及,显误。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薛涛的诗,不仅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杨慎说它“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升庵诗话》)。《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她的《筹边楼》“托意深远”,“非寻常裙屐所及”。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据《名媛诗归》说:“涛八九岁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即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之”可见其才思之敏捷。涛早年丧父,母孀居,二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窘困,及她到十六岁时,诗名已遐迩皆闻,因其有姿色,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迫于生 薛涛木刻像[2]计,遂入乐籍,成为当时著名的女诗人。

思乡,也就是思家,思念家里的父母亲朋.在文人的笔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会成为他们思念家乡的“道具”.从古自今,历史文化名人的思乡之情都蕴涵在诗文之中.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廷湘看来,思乡,核心是思家,思念家里的父母亲朋.在文人的笔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让他们魂牵梦绕.故乡的水、故乡的云,故乡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生命紧紧相连.唐代的诗人很多人都没回到家乡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廷湘看来,在古代作品中,唐诗蕴含的思乡情感似乎格外浓烈.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用寥寥20个字,把他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李白20多岁离开四川的家乡,直到终老也没有再回去过.”陈廷湘说,李白一生大起大落、荣辱变换,命途坎坷.55岁被朝廷流放夜郞,永远不得离开,也就永远回不了故乡.“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何等绝望、何等忧伤!他在57岁获大赦后,流离他乡,61岁客死金陵.李白尽管生性豪放,但他的思乡之苦恐也非他人可比.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薛涛年幼时,随做官的父亲从长安出发,一直宦游到成都.不幸,薛涛的父亲中年去世,留下薛涛和其母亲独留成都,成为艺妓.由于薛涛长得很漂亮,加上才华横溢,她在唐代诗坛里相当有影响力.如果说薛涛有人生的遗憾,是她终老之时都没回过长安.薛涛写过这样一首诗《乡思》:“峨眉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这位远离故土的游子,通过文字来抒发对家乡的情感.胡适的家书深露对家人的思念陈廷湘说,其实,所谓思乡,更确切的理解应该是思念家人.1917年前,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给家里写信:“儿将学成归来,回家孝敬父母!”可惜世事难料,胡适的博士毕业论文被老师“拦截”下来,但拿不到博士文凭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回家的脚步,就在他返程的前一个月,胡适再次给家里写信:“儿将归来,回家孝敬父母.”这份家书只是删掉了“学成”二字.足以见得,在胡适心目中,家,父母的地位高于一切.在胡适身上,最能体现父母权威的,不得不提到他的婚姻.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原本以为他应该在追求自由恋爱的道路上务必坚决,但与胡适终身为伴的妻子是父母为其操办的,胡妻没有文化,理论上来说与胡适这种新青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但他们却携手走过一辈子.中国历朝历代,凡是高中进士的人,在上位之前都要先回家省亲,而在进士们到家之前,早已是捷报先登.古代人特别看重进士衣锦还乡.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没有父母家人的辛苦供养是不可能的.中了进士回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把这份荣誉带给亲朋好友,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家便从此成名门望户.陈廷湘说:“中国人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游子,只有回到家,回到亲人身边,才会感觉到有家的温暖.”鲁迅的文字洋溢对儿时的怀念在鲁迅的作品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鲁迅儿时看戏的地方,上学的路,给父亲抓药的药铺,还有小时候的伙伴闰土,在他的文章中都能寻觅到.在鲁迅的作品中,闰土带着儿子见鲁迅,“让他给老爷磕头”,鲁迅的这段文字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的反感,但也折射出他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只有离开了家的人,有过漂泊经历的人,才能写出这种文字.”陈廷湘说.四川大学有一名叫黄祖申的博士研究生,70岁的美籍华人.黄祖申说:“我生在成都,我想到川大念书.”1943年,黄祖申6岁那年跟随父母去了台湾,后来又到了美国.2010年,黄把生意交给儿女打点,2013年,黄祖申终于成为川大最年长的博士生.“黄之所以要到川大念书,这反映出他对家乡的眷恋.”陈廷湘说.为何中国人思乡情结如此浓烈?在陈廷湘的分析中,中华民族的生存样态与西方不一样.按恩格斯的观点,西方社会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时候,即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后,西方的血缘家族关系解体,形成集团社会,以个人身份加入集团社会的结果就是西方人的独立性很强,依恋家庭的情感比较淡薄,这一点与中国人截然相反.中国的血缘家族关系长期存在,直至今日.中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情结,有“父母养育之恩”深似海的情结.亲情是中国社会的纽带,所以说中国是一个情感至上的国家.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模式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之长往往是这个家里最权威的人物.中国有句古话叫“家和万事兴”,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家庭就可以兴旺发达.

就是在宫廷里处理内务的女官,他们不会是看美貌之类的东西,完全就是看能力,太监干的活她们也可以干,处理内务还是女生会更加拿手一些,我觉得更加像是女管家。其实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管家这门学问,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因为中国重视家庭,重视传承,家庭观念比较强。家乡是出生及生长的地方,是归属感最强的地方,饱含了美好的成长记忆与回忆,对一个人成长有巨大影响作用。

徐涛的博士毕业论文怎么样

1988年到1997年,徐涛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先后学习了自动控制工程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1995年,他受邀到世界著名的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研究,在导师Erwin Neher教授(199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并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6年至1999年,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1999年至2000年,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 Senior Fellow;,其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Bertil Hille教授。1999年10月11日,徐涛收到了一封来自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纳贤信。毅然决定回国发展,为国家效力。

2000年6月,徐涛回国担任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年仅30岁的徐涛被华中科大聘为"教育部奖励计画"特聘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0年至2003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3年至2007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入选"百人计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和2009年,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最年轻的院士候选人。

2015年7月,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在京举行,当选为十二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2017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国科学院欧美同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11月,当选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与细胞专业委员会主任。

血糖调控涉及胰岛素的释放和葡萄糖转运体的上膜。这两个过程都需要囊泡的参与。本研究组主要以胰腺β细胞和脂肪细胞为对象,研究其中囊泡转运和融合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阐明血糖调控的分子细胞机理。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胰岛素储存囊泡分泌过程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胞内第二信使对分泌的调控作用;葡萄糖转运体在脂肪细胞内转运和上膜机制的研究;细胞内Ca2+信号的自稳平衡和对分泌的调控作用。

国外留学期间,在Cell、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ell Biology、EMBO J、Biophysical J.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的论文同时配发了特约评论文章。

回国后主要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信号转导和分泌机制进行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等国家级研究课题。

在Nature cell Biology、J. Physiology、PNAS等国际权威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获得自然科学2等奖,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迅速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细胞膜转运和胞吐的研究基地,其中细胞膜电容检测技术平台、光解钙离子释放技术、全内反射萤光显微镜技术平台等都具有领先水平。

徐涛还凝聚了一支创新能力强、勤奋敬业、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相继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973等多项项目。

2003年,由于突出的科研成就,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生物物理学科的发展,他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入选"百人计画",并兼任该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科研创新

徐涛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系统地开展了神经和内分泌细胞信号转导及囊泡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细胞内囊泡的分泌活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理解神经递质释放、激素分泌和免疫防卫等生理活动的机理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是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徐涛系统性的研究工作阐明了不同动力学分泌过程所对应的分子状态,揭示了分泌相关蛋白在囊泡分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SNARE蛋白的作用模型。他证明了一条新的调控分泌的途径,提出了囊泡分泌的钙离子敏感性能被蛋白磷酸化所调控。反映该项成果的研究论文发表后,被特约评论文章评为"fascinating novel finding(新奇的发现)"。在此基础上,他又深入研究了该现象形成的机理,提出钙离子结合位点的减少是分泌致敏的原因。这些工作为解释突触传递和激素释放的可塑性提供了新的机制。他首次报导了在自然杀伤细胞(NK)上一种快速生成分泌型溶酶体的现象,该工作是第一篇在NK细胞上研究分泌特性的工作,对于理解NK细胞产生杀伤的信号转导和溶酶体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还在囊泡分泌研究的方法学上作出了贡献,发展了活细胞中亚细胞结构的动态三维跟踪技术,为深入阐明分泌囊泡转运过程中涉及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技术基础,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近年来,徐涛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等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是973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之一。

迄今,徐涛已在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细胞》、《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神经科学》、《欧洲分子生物学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转运》、《生理学杂志》、《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杂志》、《生物物理学杂志》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的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多次获得特约评论文章,被他人引用七百多次,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进取挑战

随着科研成就的进展,徐涛赢得了多项奖励和荣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与细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同时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

2004年9月,徐涛领衔担任科技部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总经费达2500万,将如此重大的科研任务交与一个年仅34岁的科学家,在科技部并不多见。徐涛建立的实验室还被德国马普学会确立为中德马普合作实验室,也得到了中德科学中心的重视与资助。

2015年11月,获得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

个人感觉还不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