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黄国平先生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黄国平先生毕业论文

全文都很值得让人深思,作者坚强的品格也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的确,无论怎样的境况,有的人还能承受,但人们的奚落和嘲笑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他经历了非常大的磨难,而且非常艰辛,才走到这一步,所以才会感动到大家。

论文的致谢部分让网友感动,作者虽然身处极度贫困却从来没有放弃求学的心,一路坚持最后取得了博士文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们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要放弃,难道比作者都难吗

01 毋庸置疑,尽管置身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读书无用论”仍然是相当一部分人奉行的信条。也正因为如此,读到黄国平博士的论文“致谢”,才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煽情的语言,平实朴素的字里行间,却透出一股贫穷淬炼中的坚韧之志、苦难洗礼中的不屈之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或是黄国平面对苦难命运的垂青的最好回答。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二十二年寒门弟子求学的艰辛和苦楚,只用“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和“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一统概之,一切仿如诉说别人的故事。我想,回望二十多年的艰辛求学路,历数那困顿生活带来的痛苦,无数次难以为继的动摇,还有那寒门子弟咬紧牙关想要逆天改命的挣扎,倘能如此不言悲喜地娓娓道来,唯有历经了志与坚的淬炼,方有这样的从容和底气。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支撑其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这朴素的15个字,便是黄国平博士趟过苦难之河渡向成功彼岸的精神力量和信仰支撑。黄国平博士今天的成功和博士论文“致谢”走红,绝非偶然。在寒门难出贵子的今天,一个小山坳里的穷娃子,想要出人头地,想要破茧成蝶,要承受着来自物质生活的困顿和精神上的压力的双重痛苦,但黄国平博士在饱尝了人情冷暖,经历了生离死别,在无数次的动摇和坚持的挣扎中,终究走出了命运的漩涡,把握住了身不由己的命运之舵。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迷失方向,没有丢弃自我,而是始终自强不息,心怀善良,热爱生活,这些可贵的品质,成就了黄国平今天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的底气和勇气。 博士论文“致谢”刷屏后,黄国平回复网友“也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痛苦从来不是白忍受的,祝愿黄国平,和像黄国平一样为挣脱命运的桎梏而不懈努力的寒门弟子,永远不失赤子之心,不丧奋斗之志。 02 读着黄国平的这篇博士论文“致谢”,我脑中冒出一个人:何江。他们俩是同一类人,都出身寒门,都经历艰辛的求学路,都心怀逆天改命之志,笃信读书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同样,他们最终都破茧成蝶,走出自己的天空。 何江,那一个小时候手被毒蜘蛛咬伤却只知道用火烧来疗伤、尔后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立志改变 科技 知识分布不均,要把现代文明和科学知识带到最落后最贫穷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他和黄国平一样,都是经历了贫穷的淬炼而不坠青云志,靠着心中的那道光的指引走过黑暗和痛苦而终于看到光、散发光的人。如今何江身负作为国际 社会 一员的责任感,正在生物医学领域努力钻研,以图学成报国,造福人类。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丧失了生活的希望,比无知更可耻的是丢弃了生命的尊严。人生三六九等,唯有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让你抹平鸿沟、消灭差距、逆天改命。 甚至,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03 想到了父亲。 在为父亲整理他的回忆录的过程中,完整地了解了父亲的成长历程。如今虽然父亲已离我远去,但我始终为他感到骄傲。 在回忆录中,父亲详细地写到了少年求学的艰辛,写到了最终考上大学逆天改命的经历。少年因家贫缴不起学费而不得不休学,尔后小小少年硬是靠上山挖木头担柴卖攒学费,几经辗转重回校园,经三年困难而“发愤了读书”,经历空军招飞落选的挫折不气馁,最终考上人民大学,被祖父夸“中状元”。60年代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在父亲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 经历了一年失学的痛苦和半年多曲折的复学之路,我终于在1959年3月重返北流中学读书。虽然是重读初中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但自己仍感到十分庆幸,并深深认识到农家子女读书的艰难,决心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更加发愤学习。我暗自筹划,要尽力去挽回已经失去的岁月,争取早日完成初中学习任务提前毕业。 初一的知识对于一个已读过一轮的复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就能对付得了的内容。对于已学的知识的不满足,促使我向早已初中毕业了的英铨堂哥借来初中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提前自学下一年级的课程;进入二年级时,我又向英铨堂哥借来初三年级的课本,再提前自学三年级的课程,并打算初中二年级结束时以初中毕业的同等学力报考高中。 一面与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共同学习,一面又利用课余时间安排自学后一个年级的课本。但生怕同学知道自己准备提前报考高中的心事后会笑话自己,因此,我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完成作业,而课余自学的课程总是安排在中午架床上、晚饭后西河边以及假期在家中‘偷偷’地进行,用‘争分夺秒’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父亲的叙述无比朴素,没有任何的修饰,没有任何的煽情,但透过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一个寒门子弟的求学之艰辛和读书之刻苦。笃信读书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梦想通过努力读书逆天改命,成为能光耀家族门楣、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有用之人,是父亲这些寒门弟子趟过苦难河,走出属于自己的天空的信仰力量。 04 人处患难之境,如香草之受压榨则芬芳愈烈。 尼采说:“ 使人们对受苦真正感到愤怒的,不是受苦本身,而是在于没有意义地受苦。”当痛苦的磨炼化为对生命的韧度和刚性,化为对人生的从容和底气,所有的忍受便打通了通向幸福的甬道。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人生不易,追光而行,对读书的笃定的文化信仰,终会成其破茧成蝶的利器,所有吃过的苦流过的泪,终会化为生活馈赠的惊喜。 (写于2021年4月19日)

毕业论文黄国平

一篇论文主要是讲述了一些非常感人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大家都非常喜欢,也激发了大家对学习的兴趣。

因为这篇论文写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也道出了他们的不容易,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因为他的论文写出来大多数人的心声,也让人觉得很真实,所以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论文的致谢部分让网友感动,作者虽然身处极度贫困却从来没有放弃求学的心,一路坚持最后取得了博士文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们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要放弃,难道比作者都难吗

黄国平毕业论文

论文的致谢部分让网友感动,作者虽然身处极度贫困却从来没有放弃求学的心,一路坚持最后取得了博士文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们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要放弃,难道比作者都难吗

博士毕业本该普天同庆,可这位从大巴山深处走出来的中科院博士,他在致谢中回顾的艰辛人生让人泪奔。仿佛拼尽所有的方气オ迎来今天的光亮!甚至让我想到了《活着》中的福贵。大生太不容易了,读博士真的太不容易了!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致谢的作者是2017年毕业的工学博士黄国平,他的论文为《入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充与实现》,黄博士毕业后到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他论文中的《致谢》一文在网络爆火,引发网友热议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大家对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改变人生总是充满极大的热望。

黄国平努力才能得到别人眼里稀松平常的东西,因为稀松平常就不努力了吗?你努力了不一定有好结果,但是不努力连结果都不会有。黄国平被命运之手抛洒在山坳里,在泥泞中前行,却成为了最倔强和闪亮的种子,这件事本身不就很励志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困难对于弱者是苦难,但是对黄国平来说,却是成才的契机。我一直觉得天时地利人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太重要了,像黄国平这样努力改变的人也定不在少数,但能像他这样一路披荆斩棘,改变阶层的人却是少数。所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拥有他这样的幸运。

致谢部分我自己也读了很多遍,每读一遍好像就多了一份前进的动力。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黄国平用他的实际经历向我们深刻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如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过去常说的“寒窗苦读”的情况,如今已经被温暖而宽敞的学习环境所代替。很多学生都是在条件非常优越的物质环境中成长和学习的。但即便是现在的社会,也依旧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不仅生活条件非常有限,就连读书的环境也非常恶劣。而却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现状,让人们看到了努力和坚持所带来的力量。

中科院的一位名叫黄国平的博士,在他的毕业论文里,写了一段特别的致谢。而正是这段致谢,让黄国平这个普通人一下走红了。

黄国平就是在这样异常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过,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打倒黄国平,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依靠读书、学习来走出大山的信念。二十二年的时间里,黄国平经历着许多同龄人根本想象不到的困难,但是他坚强的个性支撑着他走到了今天。同时,黄国平乐观的精神也感染了很多人,在这篇致谢中,文字描述的情景令很多人动容,而字里行间却透露着黄国平的乐观,这一点更是让很多人为之感动。

如今,黄国平终于如愿走出了那片大山,来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而这也是他一直坚持不懈奋斗的结果。黄国平的生活经历,也代表着依然在贫困中挣扎的学子们,他们的生活条件虽然困苦,但是黄国平用自身证明了,无论多么艰难的环境,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可以改变现状。

因为他的论文写出来大多数人的心声,也让人觉得很真实,所以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黄济先生毕业论文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 传统 文化 ,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 教育 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我国传统文化,其整体性、和谐性、平等性和内生性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上具有强效的治理功能。本文从教育哲学角度入手,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师生关系、教学过程、 教学 方法 以及道德教育这六个方面所带来的效应和启示。

天人合一 教育哲学 教育问题 效应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这是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有不少好东西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发扬光大,‘天人合一’就属于这一范畴”,“‘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1:9]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重视起这一思想,但大多数学者只用其作为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思考自然与人的问题。其实这一哲学思想对于思考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将其作为一种指导思路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思想所带来的教育哲学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天人合一”思想分析

1.“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精神。张岱年认为:“评论天人合一,首先须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学说有比较明确的了解。”[2:68]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经历了先秦的百家争鸣、西汉的“天人相副”和宋明的“万物一体”三个发展阶段。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其认为的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特别是儒道两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般都是以孟子为代表,孟子的“天”是具有道德含义之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3:35]总的来说,孟子在保持了天命宗教内容的同时,还赋予天命以道德属性。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无论是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其思想更多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3:35]

秦汉以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发展就是西汉董仲舒的“天人相副”说,他是第一个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系统论证的人。他提出“人副天数”,他关于天人关系的结论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4]董仲舒的“天”不仅仅是自然之天,而且还是意志之天,他认为天人具有一种感应的关系,将天道与人事结合起来,把天道作为人伦的根据,以此来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宋明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顶峰的时期。理学家们摈弃了董仲舒粗陋的天人相副说,从心性本体论来论证了“天人合一”。张载在《正蒙・诚明》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5:16]在宋代道学家中,程颢是明确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论断的第一人。程朱理学的代表朱熹则认为万物的根本为“理”,理与人相通,其“天人合一”就表现为“与理为一”。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心即是理,其代表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认为“人心一点灵明”“人心是天渊”,认为人心就是万物之心,只有人心的感应才能使天地万物的存在具有意义,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人与天地万物之间达到更加融合无间的地步,王阳明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之集大成者。[6:315]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经过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发展,到宋明时期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达到成熟,完成了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天人合一”所呈现的内容层次不同以及不同哲学流派和哲学家的解释也并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和特性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2.“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有着其深刻的内涵和精髓。

(1)整体性。“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用整体的视角看世界,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说到宋明的“万物一体”论,无一不体现着整体观。

道家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儒家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这一整体递推命题,认为人之性善需要调动人心之作用,而“天命之谓性”即人的心性是为天命所赋予的,这样就可以达到人心与天地一体即“天人相通”的整体和一的境界。[7:38]从以上儒道两家的思想可以看出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将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就是把世界看作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要求我们用整体性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2)和谐性。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意义,天人合一并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丰富多样化的“和一”。张岱年对“天人合一”及“和”的剖析非常精确:“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和可以说是 同义词 。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合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8:246]这种和谐观指导和影响着解决当前出现的很多问题的思路,尤其是常常应用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并且这种观念也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天人合一”这种“和而不同”的和谐性是一种至高的哲学思维,我们应该将其作为解决更多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 (3)平等性。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强调“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对于自然万物都抱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认为自然万物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其生命都应该受到爱护、受到尊重。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其仁爱原则倡导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天地万物,道家传统中天地万物平等观念更为明显,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9:53]在宋明时期更是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敬意以及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因而使其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它强调了“万物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延伸到现在的哲学意义上来说,即是天地万物平等,更不必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4)内生性与内在性。“天人合一”最深刻的哲学涵义之一,就是承认自然万物所具有的“生命意义”与内在价值。

孔子对“天”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自然的基本功能就是天地万物的自然生长,孔子明确肯定了自然万物的“生命意义”。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是天也。”(《孟子・尽心上》)“天人合一”思想十分重视内在性的价值,强调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相信主体内在力量,强调人的内省自律性,要求人从自身内在进行体悟,通过个体自身的自悟 反思 和自我修养与完善,追求自律自信自强,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这一点对于当前教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考量思路。

“天人合一”思想它可能不能作为直接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方法,但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对于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启迪性的 思维方式 ,我们应发掘和重视它在解决教育问题上的无用之大用功能。

二、“天人合一”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当前“天人合一”思想大多被用在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之中,其实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这一点在黄济《教育哲学通论》一书中有很好的阐述,他认为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有“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和“知行一致”四个方面。其中对其论述主要是:“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做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逻辑结构的基本脉络。”[10:16]在上一部分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概括和解读,在对其哲学思想进行领会的基础上来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用它来诊断当前我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天人合一”思想思考问题的路子是治疗这些“病症”的一剂良方,它带来的教育哲学效应是巨大的。

1.教育目的――终极关怀:真善美的统一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和重要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10:428]“天人合一”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可以说是完满与理想化的,“天人合一”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重和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当代教育的价值追求,这种和谐的境界即是真(自然的和谐)、善(人的和谐)和美(天人的和谐)的统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折射在教育目的上体现的是教育的一种终极关怀。“天人合一”所代表的古代教育是一种整体主义的教育,其提倡的教育目的可以说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修炼个体自身内在真善美的统一,二是培养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卓越,三是达到人与自然乃至宇宙万物的和谐。它提倡的是整体和谐却也有着层次性和阶段性,既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一蹴而就。将视角投放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上可以看到,首先在微观的教育目标即人才培养上,“天人合一”思想提倡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个体自身真善美的统一,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但当前在西方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思想以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偏差,更多重视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及升学率这些数字,可以说数据控制了教育目标和学生培养,造成学校教育片面化、单一化,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和全面性的培养。“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人才培养观启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注重学生内在真善美的统一,将学生培育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从而通过对每个个体的培育和塑造来培养社会群体的卓越,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实现教育的终极关怀目标。

2.教育内容――重视人性化知识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知识观,其特征是传播速度慢,知识大多是不可言传的知识,是变动的人为知识。主张在教育内容设置上重视人性化知识,倡导在当前客观知识的泛滥灌输下多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由于“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内生性的价值,因而其注重传授的知识大多是一些不可言传的知识。我们知道由这一思想主宰的我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就是伦理教育和哲学教育,而这种教育是深入灵魂的,可以看成是一种“灵魂修养”的教育。当前我国教育受西方影响较大,而西方的哲学传统是“主客二分”,重视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它看重的是客观知识,即可以言传的知识。我国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多是些可言传的知识,现代教学中很少关注那些不能言传的知识,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而往往这些知识内容恰恰是远离对功利的追求,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重视人性,这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人格教育与培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天人合一”所倡导的知识观和其具有的人文精神教育对于当前我们一味追求功利性知识具有很好的警醒作用,加强现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去寻回失落的“灵魂”。

3.师生关系――圆融的生命共同体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圆融的生命共同体,师生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两面,而是平等的整体,应该进行深度交往。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总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从各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如教室中的讲台设置,教师所处的讲台要比学生的课桌椅高出一截,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和教育,使得学生把教师看作是高高在上不敢靠近的对象,虽有敬却很难做到爱,而教师也总是处于高位,有种俯看学生之感,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更不用说深度交往,成为圆融的生命共同体,久而久之,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对教师产生出距离感。古时孔子带其弟子去游历学习,随时教导,并且还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好学心态,并不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受教对象,而是更注重在彼此交往中的互 相学 习,是谓教学相长也。“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正是这种师生关系,只有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个体,师生才有深度交往的可能,才有能融合为一体的可能。当前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冲突的教学事故频发,如“虐童”事件、学生自杀等等,当然也存在着学生结派殴打教师、报复教师等等,诸如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独个体的原因,要看到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分离分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天人合一”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4.教学过程――师生共同体悟

“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教学过程不是帮受教育者认识世界的过程,而是体悟的过程;不是师生单向交往,而是师生共同体悟的过程。“天人合一”体现出的整体性、内生性,认为当前我们教育中的教学过程应是一种体悟过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去体悟的过程。由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西方的教育思想与他们“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主客二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主客体是彼此对立的实体,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到教育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分离,教师教学的重点就是去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体现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受教育对象。我国受其影响并且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导致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是教学主体,其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将所有课本上既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带着耳朵去听,再通过练习和作业的方式进行检查巩固,没有产生一个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不注重内在性的一种教学。“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体悟进行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机械静止的。注重一种内在性和内生性,其实孔子的教学过程就可以为我们所倡导,他十分注重去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共同去体悟知识、体悟道理。

5.教学方法――强调内省自悟

“天人合一”注重内省与自我体悟的方法。这种方法自古以来就被用作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的方法,孔子教育学生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对于当前道德教育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当前我国采取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学校里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可是其收效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传授的道德知识并没有被学生所内化,道德教育没有通过学生自主性内化成自身的道德意识,便无法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和形成既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学习的关键要素,“天人合一”强调的价值自觉能力,重视学生的内省自悟,通过自我认识、评价、自我激励等一系列自我内省教育因素的协调,最终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道德认知感,增强道德内化能力,做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境界。通过内省自悟、自我修养与完善而获得道德规范与内心自由,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

6.道德教育――注重内在整合

“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教育观是一种整合教育,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内部结构的整合,即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整合。当前在学校里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道德知识的灌输,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也确实促进了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行为习惯,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德教育内部结构的不完整与脱节,即道德意识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并没有做到内在整合。所以当前很多中小学包括大学也开始进行改革,譬如增加了道德体验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参观以及进行 社会实践 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道德教育方法,却在实践中流于形式,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导致学生在道德体验与实践中最终只是进行“三观”:参观、围观和旁观,并没有真正的代入自己的道德情感,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 故事 法其策略就在于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代入自己的道德情感,通过外在的及时引导和教育来阶段性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信念。因而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内部的整合:通过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从而最终促使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道德教育整合思想应成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

[2] 张岱年.天人合一评议.社会科学战线,1998(3).

[3] 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求是,2007(7).

[4]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5] 张连伟.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及其关系的几点思考.沈阳教育学报,2001(3).

[6] 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徐春根.论中国古代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 李振刚.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夏敏(1990-),女,安徽安庆人,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

企业文化的可以来做的

黄济先生是新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开拓者。不仅是因为他领导了中国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大教育学教研室的工作,而且在“文革”后为恢复教育哲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79年教育本质的大讨论催生了教育哲学的复苏。黄济先生勇挑重担,在我国率先重建教育哲学的学科建设。“一生两投任评说”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黄济,他的前30年,都是在时代大潮中颠沛,在彷徨中寻求出路。黄济1921年7月生于山东即墨的一个殷实的封建家庭。少年时,因家道败落,开始备尝就学之难与失学之苦。他小时兼受私塾教育和现代小学教育,兼有传统文化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的濡养。在考院小学就读时,因受爱国进步老师的影响,萌生了反抗封建家庭的念头。1939年春,黄济进入青岛著名的礼贤中学就读。这所由德国人创办的学校借助德日轴心国关系的掩护,在日军暴政下成为一所汇聚进步力量的净土。受此影响,黄济心中挣脱枷锁、出走旧社会的愿望越发强烈。1943年7月,黄济终于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越过敌伪封锁线,从沦陷区奔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国统区的安徽阜阳,黄济进入由山东省流亡政府成立的第一临时中学,加入进步学生社团“尖兵社”,并在毕业时响应当时国民党政府“青年从军”的号召,参加青年军,意欲投入抗日。但现实予他的是又一层彷徨,军中所见,尽皆腐败。从军队复员后,黄济毅然选择以教育为志业,进入当时的北平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育系学习。在北平师范学院学习期间,黄济的思想愈加进步,对国民党暴虐统治的义愤日益见涨,终于催生了他人生中又一个转折点——1948年7月,他从北师大肄业,改名黄济,奔赴华北解放区,开始了在华北大学的学习和工作。日后,黄济将抗战时期从旧式家庭出走投向国民党统治区,解放战争时期又从国民党统治区奔赴解放区的经历,形容为一个寻求“别样的路”和“理想的路”的过程。正是动荡岁月中的出走复出走、彷徨复彷徨,将他引向了教育事业的大门,也在颠沛行旅中塑造了他性格中经忧患而沉稳、历沧桑而宽厚的一面。但是,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正是因为“一生两投”,黄济蒙受了种种怀疑与批判,屡次披风沥雨,黄济在晚年却只用一句“一生两投任评说”明志,对过往沉渣笑而置之。 重建教育哲学学科在山东省第一临时中学毕业前夕,黄济曾写就一篇自传,初绘自己教育报国的志向:“余深感教育之落伍与自身之不幸,故愿竭力以学教育,从事教育,希能予贫寒无告而失学者以求学之机,使无感就学之难与失学之苦。此余宿志。”该文出于他对动荡时世中教育本质失落的感愤,其后一生,他都在不断寻找教育的本质。新中国成立后,黄济先在中国人民大学教研室任教,后转入北京师范大学,负责教育学教研室的工作。“文革”之后,百废待兴,黄济又担起了追寻教育“本质”的重任:重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哲学学科。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回忆说,当时的教育哲学学科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解放以前的教育哲学课程,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重新审视教育的理论问题。1980年,黄济在北师大重开教育哲学课,边写讲稿边开讲,开设了新时期全国第一堂“教育哲学”课。当时的学生回忆课堂盛况,77、78、79级本科生、研究生、本系教师和进修教师围坐一堂。因为国学功底深厚,黄济的讲授不仅可以贯通西方基本教育哲学流派,而且闪烁着自己独特的东方智慧。两年讲课形成的《教育哲学初稿》成为当时全国第一本“教育哲学”教材,内容易懂,文字朴实,充满了辩证法精神,令无数重新迈入课堂的学子受益。此后20年,黄济将著述《教育哲学初稿》修订为《教育哲学》,再完善至《教育哲学通论》,这些论著受到中国教育界的很高评价,也由此奠定了新中国教育理论的开拓者、中国教育哲学主要奠基人的地位。黄济长年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听研讨会和报告,甚至和人日常对话,都要做笔记。这是黄济特有的学习法:择善而从,孜孜以求,前辈、同辈、后辈都是他学习的对象,用他人见解对照自己的认识,寻求差异,增长见闻;或由疑生思,以鉴正误,去粗取精。离休后,黄济过上了离而不休、自续耕播的生活。每年出产八九篇论文,见于重要学术期刊和主流媒体,且不断有新作问世。他治学极为勤勉,在写作《诗词学步》一书时,因为骨折,为解痛楚,竟用左手写出1至2万字的提纲。家人称黄济为“老学童”,他则形容自己花甲之后的人生是“三黄”:黄济,已到了黄昏时候,却成了黄金时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布讣告,沉痛悼念黄济先生。讣告称,遵照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5年1月12日上午10:00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北师大校内乘车时间为1月12日上午8:30在校训碑前上车。此外,为缅怀先生之教育人生,追思先生之宅厚仁心,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318室设黄济先生追思堂,自1月9日至1月11日,每日9:00——21:00 开放,供各界人士前来凭吊。

各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毕业论文是高职院校检验应届毕业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使同学们总结消化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毕业论文选题及其写作格式做简单介绍,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选题的原则

1.选题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并有较深理解,甚至是关系到自身将来就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的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2.所选题目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从某一方面入手,不宜范围过大、且追求面面俱到。有些同学的论文选题就直接来源于自身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及格式要求

(一)写作要求

1.毕业论文应当围绕所选定的'理论问题,在广泛收集资料,大量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成就,分析前人的观点,找出以往研究的薄弱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可对某些理论原理的应用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和探讨,寻求更合理的成果和结论。

2.毕业论文原则上一人一题,有几名学生共同参加的课题,必须明确每位学生应独立完成的小课题。

3.应尽可能与用人单位联系,承担符合上述条件的课题。

(二)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用A4纸双面打印,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左、右。

2.论文必须由封面、正文(包含名称、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内容组成,左侧装订。

3.论文正文一律采用宋体小四号字体,行距26磅,标题及摘要关键词要求。

4.论文中如有表格需要注明序号及标题,置于表格上方居中;表格内为五号字,行间距自定;插图需注明序号及标题,置于插图下方居中。

5.各种缩略语、尚未规范的新技术用语在论文中首次出现时,请加注原文。 6.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列于文末,请采用《中图法》最新规定,其中包括作者、书名∕文章名、出版社(需要加城市名)∕刊名、出版年份∕刊发年期。其中:专著[M]、期刊文章[J]、报纸文章[N]、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析出文献[A]、参考各种未定型的文献的格式[Z]、网上电子公告[EB/OL]。

如:[M]黄济.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1998。

三、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及标准

(一)评定内容:

1. 论文质量:论点是否鲜明、正确,论据是否充足、有效,论文是否应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否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规范性;

2. 答辩情况:答辩态度是否端正,回答问题是否认真,准确、到位,语言是否清楚、流畅,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是否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二)评定标准:

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成绩不及格者不能毕业。

1.优秀(90分以上):论文观点明确、新颖,材料翔实、充分,结构完整、严谨,论证深入、有力,语言流畅,格式规范,字数合乎要求;设计态度端正,方案正确,具有一定的独创见解,设计说明结论正确,论据充足,文理通顺。在答辩过程中有较为出色的表现。

2.良好(80-89):论文观点明确,材料翔实充分,结构完整,论证有力,语言流畅,格式规范。从总体上看,文章具有一定的新意,字数合乎要求;设计态度端正,方案合理,具有一定见解;图纸、设计、说明结论正确,文理较通顺,较顺利地完成答辩。

3.及格(60-79分):论文观点明确,材料较为翔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较通顺,格式规范,字数合乎要求,毕业设计态度较端正,答辩中能比较正确地回答问题。

4.不及格(59分以下):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直接判为不合格:

观点不明确或明显错谬;内容空泛或材料虚假,结构不完整,缺少层次和逻辑性,语言不够通顺;病句和错别字较多,格式不够规范;毕业设计不合理,方案错误;有剽窃,抄袭及其他弄虚作假作为者。不及格者允许补做一次,但应重新交纳指导费。

黄国平毕业论文吗

因为这篇论文讲了他曲折的生活,还有父母的不容易,所以让网友们都想到了自己的父母,都哭了。

因为他的论文写出来大多数人的心声,也让人觉得很真实,所以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因为这篇论文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大家在读的时候都感同身受,让人觉得这不是论文就是真实的在描述自己的故事。

因为这位博士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他写的论文非常的接地气,而且都是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让大家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所以才看哭了很多网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