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在师大进修时的创新毕业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 题目:大力推广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看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创新性开展小学生思品课教育是实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措施。本文阐述了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三个原则,即针对性、多样性和示范性。着重探讨了创新性开展小学生思品课教育的具体措施,如开放教学氛围、优化思品教学、教学过程引导对话和结合实际开展思品课教学。 中国论文网 小学生创新性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思想很纯净,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正处于努力向外围世界探究的阶段。社会是复杂的,小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必须受到正确的引导,接受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在我们的关注中茁壮成长!小学生思品课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法律常识﹑生活常识﹑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方面内容。 一、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原则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全国各地大同小异,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拘泥于课堂与书本,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变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课堂,到社会去感受生活,融入社会,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通过参加老师组织的各类社会活动,真实感受领悟课本内容,从而进行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必须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教育引导。小学生年龄小,思想意识模糊﹑不稳定,对其进行思品教育时需把握几个基本准则。 1.针对性的突破。从教育教学方面来讲,针对性是指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使其形成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认识得到及时改正,避免误入歧途。小学生中发生这类问题的有很对,这就要求我们思品课老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对他们进行教育,列举身边事实,引导他们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过错和鲁莽。 2.多样性的坚持。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课堂讲解、课堂讨论、专题班会、社会实践……各种教育形式都有其适用的价值,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思想品德课的开展的效果。 3.示范性的坚持。这一条主要是针对思品课教师的行为而言,它要求我们思品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说到做到,决不可说一套做一套,坚持身体力行,做学生的好模范、好表率。因为,小学生的模仿欲望和能力极强,而思想又不成熟,很难判断一个行为的好与坏,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教师在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讲究卫生爱护公物”等德育要求时,教师必须首先做到,不然学生会产生比较的心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德育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言必行、行必果”,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坚持示范性,保障对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开展的创新性 优化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首要任务。优化是针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育资源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优化的目的是在思想品德课上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最终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1.改变固定的课堂教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特性,行为教学替代呆板的讲授更适于小学生思品课的开展,因为它是小学生乐于适应、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1)首先,思品教学要打破场地的限制,教师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的场所去进行活动,或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例如,课本上讲到《上下楼梯靠右走》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楼梯口,讨论我们在上下楼梯时,为何要靠右走?并及时地进行上下楼梯走一走的活动。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亲身体会,更会理解为什么上下楼梯要靠右走,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自觉的遵守这一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合理利用身边资源,开展思品教育。只要有心,你就会发现,其实教育无处不在,学校中时时处处蕴涵着教学的良机,而良好的环境熏陶能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合理利用学校的墙壁资源,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校园环境布置中多一些与思品教育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图片,很自然地与思品教育结合。另外,充分利用班内的展览角、板报、信息角等资源,使其与思品教学联系起来,从而深化思品教育。 (3)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与形式。我们都有过这种体会,亲身经历的事记忆最深刻,理解也最透彻。因此,思品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味道,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幸福……若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的思品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必须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而不是给予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使小学生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地产生良好的行为。 (4)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我们做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时,要多做一些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手动脑的课程安排,这样的思品课可以锻炼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设计一个环境保护体验课,通过一个小小课题的研究,不仅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2.思品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引领 小学生在上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这就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变数。因此,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反而可以利用这一变数,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对话信息,引领对话,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才能提升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才是对充满灵性和发展的学生生命的尊重。 3.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开展小学生思品课教育 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社会科技文化在变、小学生的思想在变、教育教学方法在变……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拿着一成不变的教案照本宣科的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课教育。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品德课教育时,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课本和教案,做的既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三分在课堂,七分在课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应该灵动多变,既包括书本内容,又容纳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真正实现思品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 三、结束语 所谓创造性地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就是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创新性地开展思品教学,思品教育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sdafdsa
以下是我在师大进修时的创新毕业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题目:大力推广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看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传授知识的实践活动,也是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如何通过教师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小学教学担负着最基础的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不但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成才之路,因此,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及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和谐、愉快气氛中学习知识,体验探索之趣,成功之乐。一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使他们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 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所见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 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知识。只是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无能力学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将这种愿望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端正学习态度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明确学习目的,榜样的模仿也由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发展到对先烈和贤哲们的模仿,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向自己的理想努力。二 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乏兴趣,主动性差等问题,原因有多方面:(一) 、自小行为、学习习惯未能养成、心态差;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过着颐指气使的“小皇帝”生活, 这直接造成孩子的心理结构是稚嫩和不成熟的,为就学后在学习中埋下重大隐患。再加上性格中的任性而为,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把学习当成负担而失去兴趣。(二) 、家庭教育跟不上,应试教育的广泛性使老师家长只注重分数,一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生气发火,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1.据对我校四至六年级13个班共52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父母外出打工的426名,占,他们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家庭学习上得不到正确引导,学多少算多少,根本没有监督制约机制; 2.现行教育体制广泛实行的应试教育,分数高于一切,分数说明一切,分数决定一切,使老师家长一见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认定他学习不努力而生气甚至发火,时间一长,极易形成危险的潜意识:学习就是为分数而劳动,分数就是师长脸色的晴雨表,自己就是学习的工具!带着这种日趋加重的心理负担去学习,如何还能谈得上兴趣!(三) 、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满堂灌”,缺乏创新教育, 造成学生厌倦情绪, 学生学习是被动的;1.基于应试教育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满足于传统教学方式,课堂45分钟板着面孔,照本宣科,气氛沉闷,缺乏情趣,老师自我陶醉,学生昏昏欲睡; 2.千篇一律的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资料--检查,把学生置于试题的汪洋大海之中,又使他们不堪重负;当然,我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因为智力差,长期以来,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学不会、听不懂,致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心不专、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爱做小动作、学好学坏无所谓、作业拖拉、准确率差、家庭作业成绩甚至不做。他们的表现常常惹老师生气,情绪低落,天天查,天天心烦。据我了解,学生在其他同学心目中往往有被瞧不起的时候,他们一旦遭白眼,更加破罐子破摔、有意捣乱、影响到他人。但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讲还是想学好的,只是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无能力学好。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知识。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功而产生成功感时便信心大增,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想更上一层楼。三 引发学生学习浓厚兴趣,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一)、创造良好学习气氛,激发兴趣 生动活跃、积极主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学生愉快地去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气氛的创设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科学有效地利用教材,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善于利用录音、图表、图片、简笔画表演来开展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善于以丰富有趣的语言,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勤反复不断变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上可采用课前活动法、激将法、竞赛法、讨论法、直观法、表演法、设疑法等。例:讨论法:规定内容,限时讨论。如小学数学教学“比……多(少)……”的逆向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引入新课:“小红今年13岁,比弟弟大3岁,比妈妈小25岁,请同学们算一算,弟弟今年几岁?妈妈多少岁?不动脑筋的同学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结果算出弟弟16岁,妈妈一二岁。我接着追问:“妈妈只有12岁,妈妈13岁,弟弟16岁吗?”反问引得全班哄堂大笑。然后又问学生:“为什么 ‘比……多……’不能用加法计算,‘比……少……’不能用减法计算呢?”悬念犹如“助燃剂”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比……多(少)……”逆向应用题的强烈求知欲望。在这种情境下进入新课学习,以得保持和发展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学得愉快、主动、自觉,且收到良好 的效果。(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里面的家庭保护内容时,我使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以漫画“孩子怎么还没回来”为情境,进行讨论,这样一下拉进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家长只顾自己一时的快乐,忘记对孩子应尽的保护职责。这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学生应该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后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怀着极强的好奇心理进入听课角色,从惊奇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思索的欲望。(三)、创设思维兴趣情境,促使学生成功参与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主动与热情的学习状态、启迪智慧的动力。而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动中激起,培养学生动中思考,动中攻取知识,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如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一上课,教师便对学生说:“这节课大家来当研究生,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这时教师拿出一个圆形木板,要求学生想办法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1)用卷尺量;(2)先用一根线绕圆板一圈,然后量线的长度;(3)把圆放在米尺上滚动一周,量出滚过的长度。教师肯定大家的方法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片,独立做实验,量出它们的周长。学生通过操作,互相讨论,共同得出它们的周长分别是6厘米多一些,9厘米多一些,15厘米多一些后。接着提问:有一个圆形操场的直径是100米,用刚才的方法量财长方便吗?现在老师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知道这个直径是100米的圆形操场的周长大约是多少米?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思维兴趣情境,急切的想去寻求一种比较科学的求圆形操场周长的方法,参与思维活动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全班学生都在积极思考。一会儿几个学生就说:操场周长大约是300米多一些。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不解,老师适时组织讨论,让全班学生明白:从前面3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我们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就有疑问的学生恍然大悟。最后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自己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操作,自己研究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主动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既获取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四)、融洽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向师性这两种心态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影响。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感染和心理催化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得以成功的保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往往就喜欢哪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对学生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能力和知识,还要竭力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学生关怀、尊重和理解。教师适时适当关心、爱护、鼓励的言语,会让同学大胆开口,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老师过于严厉、急躁、不恰当的批评,会使学生紧张、消极。我所教的班级在2006年小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他们在介绍经验时说道:“老师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和一句句亲切的话语“很好”“太聪明了”“非常正确”拉近了我们和老师的距离,使我们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我们在出现错误时,老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一声“老师也会犯错误”消除了我们的紧张情绪,对老师的信赖和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成绩突飞猛进。”由此可见,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和谐共鸣,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五)、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另外要注重成功教育,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起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他们的点滴成绩要进行鼓励,让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方法,才能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实践证明:设计实践活动,以所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知识、用知识的过程。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创设活动,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意识,发展创新的能力。水平有限,请多指教,呵呵。
以下是我在师大进修时的创新毕业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题目:大力推广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看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传授知识的实践活动,也是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如何通过教师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小学教学担负着最基础的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不但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成才之路,因此,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及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和谐、愉快气氛中学习知识,体验探索之趣,成功之乐。一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使他们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 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所见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 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知识。只是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无能力学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将这种愿望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端正学习态度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明确学习目的,榜样的模仿也由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发展到对先烈和贤哲们的模仿,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向自己的理想努力。二 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乏兴趣,主动性差等问题,原因有多方面:(一) 、自小行为、学习习惯未能养成、心态差;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过着颐指气使的“小皇帝”生活, 这直接造成孩子的心理结构是稚嫩和不成熟的,为就学后在学习中埋下重大隐患。再加上性格中的任性而为,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把学习当成负担而失去兴趣。(二) 、家庭教育跟不上,应试教育的广泛性使老师家长只注重分数,一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生气发火,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1.据对我校四至六年级13个班共52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父母外出打工的426名,占,他们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家庭学习上得不到正确引导,学多少算多少,根本没有监督制约机制; 2.现行教育体制广泛实行的应试教育,分数高于一切,分数说明一切,分数决定一切,使老师家长一见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认定他学习不努力而生气甚至发火,时间一长,极易形成危险的潜意识:学习就是为分数而劳动,分数就是师长脸色的晴雨表,自己就是学习的工具!带着这种日趋加重的心理负担去学习,如何还能谈得上兴趣!(三) 、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满堂灌”,缺乏创新教育, 造成学生厌倦情绪, 学生学习是被动的;1.基于应试教育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满足于传统教学方式,课堂45分钟板着面孔,照本宣科,气氛沉闷,缺乏情趣,老师自我陶醉,学生昏昏欲睡; 2.千篇一律的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资料--检查,把学生置于试题的汪洋大海之中,又使他们不堪重负;当然,我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因为智力差,长期以来,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学不会、听不懂,致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心不专、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爱做小动作、学好学坏无所谓、作业拖拉、准确率差、家庭作业成绩甚至不做。他们的表现常常惹老师生气,情绪低落,天天查,天天心烦。据我了解,学生在其他同学心目中往往有被瞧不起的时候,他们一旦遭白眼,更加破罐子破摔、有意捣乱、影响到他人。但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讲还是想学好的,只是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无能力学好。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知识。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功而产生成功感时便信心大增,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想更上一层楼。三 引发学生学习浓厚兴趣,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一)、创造良好学习气氛,激发兴趣 生动活跃、积极主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学生愉快地去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气氛的创设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科学有效地利用教材,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善于利用录音、图表、图片、简笔画表演来开展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善于以丰富有趣的语言,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勤反复不断变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上可采用课前活动法、激将法、竞赛法、讨论法、直观法、表演法、设疑法等。例:讨论法:规定内容,限时讨论。如小学数学教学“比……多(少)……”的逆向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引入新课:“小红今年13岁,比弟弟大3岁,比妈妈小25岁,请同学们算一算,弟弟今年几岁?妈妈多少岁?不动脑筋的同学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结果算出弟弟16岁,妈妈一二岁。我接着追问:“妈妈只有12岁,妈妈13岁,弟弟16岁吗?”反问引得全班哄堂大笑。然后又问学生:“为什么 ‘比……多……’不能用加法计算,‘比……少……’不能用减法计算呢?”悬念犹如“助燃剂”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比……多(少)……”逆向应用题的强烈求知欲望。在这种情境下进入新课学习,以得保持和发展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学得愉快、主动、自觉,且收到良好 的效果。(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里面的家庭保护内容时,我使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以漫画“孩子怎么还没回来”为情境,进行讨论,这样一下拉进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家长只顾自己一时的快乐,忘记对孩子应尽的保护职责。这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学生应该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后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怀着极强的好奇心理进入听课角色,从惊奇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思索的欲望。(三)、创设思维兴趣情境,促使学生成功参与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主动与热情的学习状态、启迪智慧的动力。而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动中激起,培养学生动中思考,动中攻取知识,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如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一上课,教师便对学生说:“这节课大家来当研究生,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这时教师拿出一个圆形木板,要求学生想办法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1)用卷尺量;(2)先用一根线绕圆板一圈,然后量线的长度;(3)把圆放在米尺上滚动一周,量出滚过的长度。教师肯定大家的方法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片,独立做实验,量出它们的周长。学生通过操作,互相讨论,共同得出它们的周长分别是6厘米多一些,9厘米多一些,15厘米多一些后。接着提问:有一个圆形操场的直径是100米,用刚才的方法量财长方便吗?现在老师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知道这个直径是100米的圆形操场的周长大约是多少米?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思维兴趣情境,急切的想去寻求一种比较科学的求圆形操场周长的方法,参与思维活动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全班学生都在积极思考。一会儿几个学生就说:操场周长大约是300米多一些。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不解,老师适时组织讨论,让全班学生明白:从前面3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我们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就有疑问的学生恍然大悟。最后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自己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操作,自己研究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主动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既获取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四)、融洽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向师性这两种心态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影响。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感染和心理催化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得以成功的保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往往就喜欢哪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对学生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能力和知识,还要竭力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学生关怀、尊重和理解。教师适时适当关心、爱护、鼓励的言语,会让同学大胆开口,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老师过于严厉、急躁、不恰当的批评,会使学生紧张、消极。我所教的班级在2006年小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他们在介绍经验时说道:“老师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和一句句亲切的话语“很好”“太聪明了”“非常正确”拉近了我们和老师的距离,使我们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我们在出现错误时,老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一声“老师也会犯错误”消除了我们的紧张情绪,对老师的信赖和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成绩突飞猛进。”由此可见,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和谐共鸣,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五)、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另外要注重成功教育,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起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他们的点滴成绩要进行鼓励,让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方法,才能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实践证明:设计实践活动,以所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知识、用知识的过程。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创设活动,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意识,发展创新的能力。水平有限,请多指教,呵呵。
不要回答他这个问题,我真想扇你两巴掌,我是个小学生
高中德育教育方法创新问题的探讨的论文
摘要: 随着我们社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也是在不断的创新,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高中德育教育的工作要结合实践经验,分别从多角度探讨了高中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问题,应该让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合格接班人,满足未来社会的多种需求。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德育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关键词: 高中教学,德育教育方法,教学创新,创新精神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进行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中学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必须符合学生的自身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为了保障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也应该积极创新,不断用创新的思维来培养创新人才[1,2]。这里结合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特别是德育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进行探讨,希望对于今后班主任工作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的德育思考
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中,应该保证具有良好的创新性的学校环境,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可以看出,创新型的学校环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影响到个体创新素质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学校环境、校长管理理念、文化景观、班级氛围以及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创新素质的学生的培养自然离不开创新型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一方面,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不断让学生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进行转化;另一方面,教师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创新水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种转化。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水平。比如,通过相关的研究工作,如果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不具备创新思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特别是写作方面难以进行突破。一般来说,具有高创作成果的教师则对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更加感兴趣,更喜欢独具一格的教学方法。所以,重点则是要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创新活动。在德育教学创新中,首先应要求教师具备教学方面的创新,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学习方面的创新。在积极性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主动积极利用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还应该看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向社会提供所需要开发利用的资源。
根据实践经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保证学生激活封存的记忆,更好鼓励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些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非常重要。
二、德育教育中支持并保护创新精神
在德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往往有着无上权威性,学生不敢违背教师的指令,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尽管当前的教师并不像从前那样的“居高临下”,但大部分教师依旧受着很深的“师道尊严”的陈旧思想的影响,经常用指令性的言语来命令学生,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但却和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不利于实现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没有主见、独立性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创造性差,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很难得到提升,同样难以发挥必要的德育教育工作效果[3]。
这里通过“方苹果的故事”进行说明,美国的老师面对着学生所画的方苹果,没有像大多数中国教师一样生气,也没有简单地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主动说出创作的理由,结果还将本节课的最佳创意奖颁发给这名学生,及时有效地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创意,这样能够更好激发起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同样,在班主任的德育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大胆鼓励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能从情感上接受学生的创新,将方苹果的梦种植在每个学生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通过综合培养作用,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内,学生则会“梦想成真”。
三、德育教育中确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
从管理方面分析,应基于目标管理来积极营造宽松的环境。当前的过程管理中,对于学生在各个方面限制过于死板,不适合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构建评价体系中,应该重视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通过有效目标管理确定,利用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大胆创新,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德育教育中,培养有效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学生的德育工作教学创新中,应该要求教育者具有创新的素质能力和丰富的教学内容,鼓励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将科研和教学相互结合[4]。通过课堂教学,将问题的答案以及思考过程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改变传统的学生无条件接受老师给予答案的被动局面,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给出与老师标准答案不一样的内容,鼓励学生具备敢于挑战传统答案的行为,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非常习惯背诵传统的标准答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自然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面对问题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应该鼓励学生从自身的情况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并选用合适的方式来追求答案的完善,体现出较强能力的综合素质以及探索精神。正是通过上述独立探索过程,才能有可能做好学生的潜能开发,才能进一步做好中学德育教育工作。
那你写对世博的渴望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为了可以传授孩子们知识的专业,而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要写的,是对自己整个大学生活所学知识的总结,下面分享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
小学生是校园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并且渗透于小学教学的全过 程,学生的数学素质与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息息相关,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不仅是学 校许多学科中的一门学科,数学还被称谓为一种文化,小学数学也不是单调孤立的一门学科,它与小学其他各学科之间 的联系愈加的紧密,小学数学的基础运算与小学生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所占地位和影响也是十分地重要。本人从小 学数学老师的角度出发,探索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浅谈一下关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有 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为切实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特点,我对数学课堂中素质的培养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有趣味性,探索性,再联系生活实际中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样能够积极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不断深入探究,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的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活跃起来,不断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以学为主,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合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就包含着数学知识,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素材,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自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养
学习、提高的途径有很多,报纸、杂志、网络、研修、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等,汲取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充实、修正自己。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修养,才能学高为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居高临下、游刃有余。要以新世纪民族素质对人才的要求为指导,重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自觉地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实践素质教育。只有想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在数学教学中从各个方面想得更深远些。首先,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然后,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的教法、学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误区,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我认为,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角色应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要甘于俯身倾听、做学生心灵的`朋友;用关心尊重和接纳态度,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对学生的一些数学思想和发现给予支持肯定和鼓励,真正承认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因素。做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引路人,在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学习数学。
四、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学的目标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质量规格水平,是实施素质化教学的前提和评价依据。目前很多教师在确定数学教学目标时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讲授;轻数学的知识体系的掌握,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致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该把丰富的素质内涵及其结构关系作为出发点,以“大纲”为依据,采用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以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体能素质为横轴;以认知、能力、技能三个领域为纵轴,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进行筛选,从而全面具体地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五、以数学文化为思想,进行兴趣教学,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使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变得有乐趣,让小学生们兴趣地学习数学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以设定情景的方法进行,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数学课堂问题转换设定为某种情景,促使小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进而激发小学生们对数学运算的兴趣,培养同学们自主地产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该阶段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不断地为学生设计课堂情境,使小学生们在乐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容易的完成小学数学教学。
一、读文题时提问题。
文题,犹如人的眉眼,是文章最精采、最醒目之处,它那精练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含。课文的题目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精炼的概括,有些题目每字每词都有它的作用。如《飞夺泸定桥》,就抓住“飞夺”这两个词,指导学生提问。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为什么在“夺”的前面加上“飞”这个词?为什么不用“强夺”或“抢夺”而用“飞夺”呢?我认为这个“飞”一定有它的作用等。这样仔细推敲之后,再要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读课文,学生对“飞夺”真实生动的写照体会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掌握看课题提问的方法。再在其它课文的学习中不断训练、巩固,逐步养成审题提问的习惯,并使这种本领不断地有所提高。
二、围绕重点段中的重点词句提问题。
所谓重点词句,指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文章中心内容的词语、句子,它于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能。抓住它,对于把握全篇课文十分重要。像《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海底世界》中的“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均属此类词句。《草船借箭》通篇都是围绕诸葛亮“神机妙算”展开的,理解了一个“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也就是把握了理解全篇课文的关键。同样,《詹天佑》的全篇文字都是围绕“杰出的工程师”展开的。“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等文字是对“杰出”、“爱国”的最好诠释。从这些重点词句提问题,也就是把握全篇的线路。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中心句提问题。
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例子”,无疑这二类文章占多,一类以事情发展写的文章,一类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说明的问题写的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具体说就是按照“起因 经过 结果”这个顺序写的。
我们指导学生掌握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提问题的学法是:
1、弄懂文章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做了后果如何?3、思一思:重点部分有几层意思?具体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学生提出了: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他是怎样舍身的?舍身结果怎样?在“怎样舍身”重点部分,学生根据已有的写人文章的知识对董存瑞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进行刨根问底的提问。第二类文章我们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学法是:1、找出一段话的中心句。2、根据中心句的意思提问题。如《太阳》第二段,第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学生发问:太阳为什么和我们关系密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四、回读课文时提问题。
本着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我们在回读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再提问。如是记事的文章,学生可提:作者着重写了哪几方面的事;反映(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写人文章,学生可问:写的什么人;写了这个人物哪些表现;怎么会有这些表现;说明(或反映)了什么。将这些问题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一目了然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一边读书,一边提问题”的实验,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教师示范指导 优秀生带路 中下游学生逐步上路。提问也经历了:多而杂 有价值 一一创造性。根据实验,一般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都能不同程度地做到边读边提问。问题的质量逐步趋向有价值、有深度、有创意。学生逐步学到一套思维提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及教师的“教”时曾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朝着促进“反三”这个目标精练地讲。由此可知“一边读书,一边提问”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一种创造,也不是一成不变,只要“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教师也就成了“善教者也”。
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创新摘 要:全面建设 学习 型小康 社会 ,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 教育 ;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国际教育 发展 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创新具体包括: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内容 创新;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方法 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努力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快构建 现代 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 文化素质,实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 历史 使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深入发展的新情况和新 问题 ,面对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积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肩负着崭新的历史使命。 1.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有赖于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首先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因此,关心教师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2.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当前,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教师队伍建设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怛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层次性失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龄人口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变为层次性失衡,教师质量问题更加凸显。截至2003年,我国570.28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中专文化程度)为97.85%,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有40.5%;初中专任教师 349.75万人,学历合格率(大专文化程度)为91.98%,其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只有23.8%;高中专任教师107.06万人,学历合格率(本科文化程度)为75.71%,其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仅占0.9%;在61万职业中学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66.3%,二是区域性失衡。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 农村 ,基层教师1400万人,农村教师占其总数的3/4。近些年来,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这些学校仍然存在教师不足的现象,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是从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其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目前 ,农村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稍好的教师从乡村学校到乡镇学校、由乡镇学校到区县学校、由区县学校到地市学校”的流失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区域性失衡现象更加突出。三是学科性失衡。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和 计算 机教师普遍短缺,而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又出现过剩现象,由此导致部分教师“教非所学”。因此,尤为迫切的任务是,切实解决由教师供求总量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 3.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 当代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9月8—11日在日内瓦举办的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大会指出,世界基础教育正面临着要保障青少年在接受初等教育后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挑战,并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即: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放在首位,把对教育的需求视为变革的动力,提高培训水平,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与国际比较,对增加教育投资的重新置疑,建立新的国际教育管理性机制等。同时指出,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播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其他问题(如与贫困作斗争、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预防暴力,促进社会融入、教会使用新技术等)的办法。教师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追溯教师教育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对教师“质”的要求就已取代了对“量”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到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把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从 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 研究 报告,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教师专业化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目前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专业化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态势,以及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教师不适应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要求的问题更加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确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 树立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开放、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先导是观念的转变。 1.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因如此,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人才观和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实施素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即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民主教育观。确立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发展性评价等理念,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凸显教育的主体性、民主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自我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人人都可成才”、“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任何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为此,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发挥教育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三是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关注质量,保障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21世纪质量的新标准已从“合格产品”变为“用户满意”。由此可见,“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加重要。21世纪的质量竞争将是“品牌竞争”,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名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观,不同的学校亦有着不同的质量定位。教育质量即是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反映。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产品 (学生),还包括教育的所有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务必坚持评估标准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国际性,注重质量评估的多样性及“个性化”,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全程抓、全面抓和全员抓。 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实质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即关注教师的发展,绐终依靠和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学生为本,即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学校发展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学校只有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最优发展,才能适应 时代 发展的要求,获得最大的管理绩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此,要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其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习权和发展权实现的过程。“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时时、处处学习的实践,就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此背景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必须充分开发教师资源。然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存在着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脱节的现象,严重不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的全员继续教育,使得加快教师终身学习的全程规划和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当务之急。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刻认识“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把“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落实到继续教育实践之中,大力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真正做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推动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让学习伴随和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三、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冲击,努力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整合优质 教育 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的是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教师培训和市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3个层次构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集中,使得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点。在此情况下,构建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为此,要充分运用 现代 远程教育手段,积极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网、卫星电视网和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3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全国教师网联计划,发挥高水平大学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师范院校和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网联”建设,促进省级区域性教师网联与全国教师网联的相互衔接,促进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校与“教师网联”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支持和鼓励区域性教师教育 网络 联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全国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科研部门、电教机构、电大工作站等的资源整合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使之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 学习 与资源中心”、“‘教师网联’校外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挥校本研修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 社会 的建设和 发展 。 2.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内容 创新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 农村 ”的原则,制订 科学 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选择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培训内容,把开展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与开展学历学位提升教育相结合,突出培训重点,讲求培训实效,使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目前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一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积极组织和开展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高级研修、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注重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的 理论 素养,更新知识结构,使之增强学术 研究 与自我提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二要狠抓师德培训。始终坚持把思想 政治 教育和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点,多形式组织学习,多途径进行考核,多角度树立典型,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内容来抓,常抓不懈,真正抓紧、抓实、抓好。三要进行学历学位提高培训。到2007年底,要使全国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70%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50%左右,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比例,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显著提升。四要强化新课程培训。认真组织和安排分类培训和分层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机构组织有关新课程的“通识”培训,教科研部门组织新课程学科的“专门”培训。在组织和开展省级培训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开展相应的培训。五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可分为普及培训、等级培训和多媒体技术培训3个层次进行,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 应用 能力和水平。 3.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方法 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方法的创新。要把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班、研修班、自学、课题研究、导师导教、学术报告、教研活动、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社会考察等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指导,注重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 问题 。要积极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模式,比如:“自主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挖掘他们自身资源,引导其自主获取知识信息,自主进行经验反思、知识更新和重构,主要通过自学、交流研讨、学术报告、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实施;“研究型主题培训模式”:依据专题来配备导师,让中小学教师分组研究,使之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在经验反思中实现自我突破;“研培一体的培训模式”: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不足和问题,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以“研”促“培”,寓“研”于“培”,“研”、“培”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模式”: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把培训、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涉及到指导教师制度、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区域合作、自学等内容。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科学模式的构建,既可以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又可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化,关键在于各地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组织培训者、受训者、科研人员、主管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方法独到、科学规范、师资优良、政策适宜、保障有力;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注重督查和指导,整合培训、教学、科研机构的力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序、高效、健康运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后期管理涉及追踪调查、检测、监督、任用、反馈、再培训等内容,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评估检查不可懈怠。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省、市、县3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的建设,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地建设、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注重对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发挥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实践模式的创新是核心,制度的建设是关键。只有制度创新,观念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模式才能得以健康运行,进而通过制度的创新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 法律 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例如,当前急需科学地制订有关“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重点,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为核心内容,切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开创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建立教师周期培训制度。教师继续教育以5年为一个周期,实行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具体实施;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应以在职攻读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切实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学历提高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支援的力度,从发达、较发达地区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支教;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选派教学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主要是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抓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和资源整合,强化检查与评估,加强咨询与指导。教师培训部门要根据国家、省政府制订的培训规划和要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具体组织、管理、协调、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各级学校要在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参与外培教师的管理,协助开展师德师能的考核工作,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有实效性,方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评价标准与效益评价标准、发展性教师继续教育评估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4.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把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教育预算,按照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单独列支,切实予以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教师培训券”制度,国家应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建立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释: [1]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 教育报》,2004—05—27(2). [2]转引自周满生:《世界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第 3—8页. [3]转引自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教育报》,2002—01—03(4).
以下是我在师大进修时的创新毕业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 题目:大力推广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看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朋友: 给您几个好的网址,是有关论文的,很全! 真心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自己找找吧! 祝你好运!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 综合类 1、学生大论文中心 2、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3、论文下载中心 门类很全。 4、论文帝国 5、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 二、 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学论文网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 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 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3、教育论文 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 5、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 三、 专业类 1、优秀论文杂志 以科技类为主。 2、论文资料网 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 3、法律图书馆 文如其名。 4、法学论文资料库 文如其名。 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6、mba职业经理人论坛 7、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 8、体育论文 9、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10、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11、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12、论文商务中心 13、法律帝国: 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 1、学术论文 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 五、 博硕士论文 1、论文统计 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 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 3、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 4、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中国 : 新浪论文网分类: 中国论文联盟: 大学生论文库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家庭 教育 是由父母 对子 女施加的教育和影响。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有哪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一: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互补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孩子的教育和教导,也包括家长日常生活的个人习性等方面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家长有意识的通过自身的语言和动作给学生进行的教导和示范。家庭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需要家庭教育这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现在很多家长、老师甚至孩子本身都存在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教材和教育 方法 ,培养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孩子终归是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树苗,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培育就很容易东歪西倒、难以成材,凡是小孩身上总有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点、偶尔犯一些小错误,的确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有利于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你需要仔细考虑和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教材、建议也可选择观看适合自己的家教视频节目,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对症下药、行之有效。 一、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集体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三大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又是一个别的教育体系无法代替的部分。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存的第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亲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命与生存保障,因而孩子把第一个信赖呈给了父母,也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父母。幼儿社会性教育中药体现人文关怀,关键在于教育者要真正理解社会行为的内涵,即从幼儿的情意出发,将关心、同情、平等、尊重、公正、差异等人文观念纳入到教育者行为模式中,使幼儿受到人文熏陶、感染,从而养成人文关怀的胸襟。杜威说“ 儿童 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合格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刚请于同情。”这就是说,儿童本来是富有同情与关怀之心的,问题是在教育中不要把它丢弃掉。因而,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自己得体的言行来感染幼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基本的品格。 二、在幼儿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教育要做好延伸的作用 可以说,家庭教育除了对幼儿教育有做准备的作用外,还有对幼儿教育进行延伸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一下四点:①智能开发。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聪明的孩子,自然会重视对幼儿的智能开发,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语言、思维、记忆、想象、创造力、动作技能的培养与开发等等。②健康教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自然不会忽视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营养饮食、环保衣物、游戏健身、规律作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等。③品德教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品德高尚的孩子,自然要重视对幼儿的品德培养,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学习品质、社交礼仪、公共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④艺术培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才艺超群的孩子,自然要重视对孩子的艺术培训,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器乐、棋艺等艺术才能的培养等等。当然要根据孩子的天资禀赋与 兴趣 爱好 来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艺术特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的茁壮成长意义深远。 三、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补充作用 家庭教育有许多是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学到的东西,因而,在这一点上,家庭教育是对幼儿教育起到一定的补充的作用。那么家庭教育该如何做好补充作用呢? 1.做好对幼儿品格的培养 家庭教育是有意识的行动,但有的时候,人的本能恶性行为往往会不自觉的暴露和体现,而这往往会对孩子的三观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家庭教育在这种时候要注重将好的一面展现给幼儿,把那些不好的方面隐藏起来,例如家长之间的争吵等都不应当当着孩子的面展现出来,而这这说明了一个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在幼儿教育里往往是有所欠缺的,而家庭教育可以满足这一点。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习性,比如早起早睡、刷牙洗脸、盛饭时吃多少打多少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为幼儿教育做好补充,以便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 总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是没有错误的,一个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正常三观的形成。因而,在做好幼儿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掉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性的影响,从而在日常的教育中,做好两者的互补作用。 作者:肖玉英 单位:赣州市南康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穆彦青.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J].当代学前教育,2010(3):37-40 [2]孙太英.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J].新课程:下旬,2013(11):21-21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二:家庭教育发展策略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当父母的美好愿望。然而,事与愿违,许多家庭由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养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两代人之间相互埋怨,甚至家庭破裂,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由此看来,孩子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家庭的和睦幸福,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了解和实际 经验 ,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和大家探讨。 一、父母必须言行一致,让孩子从小变得诚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一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比如,答应给孩子买的东西一定要买,而且要按时买、及时买。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答应,否则,就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你说假话、人,不听你的话。父母不仅要经常给孩子讲《狼来了》的 故事 ,让孩子明白说谎的危害,从而不说谎;还要向古时候的曾子学习:曾子的妻子要去赶场,孩子吵着要跟着去,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谎说回来杀猪给孩子吃,孩子一听很高兴,就不吵着要去了。妻子赶场回来,看到曾子正在杀猪,连忙制止,说杀猪是哄小孩的,你怎么认真呢?可曾子却认为不能欺哄孩子,说了就应该做到。做父母的说话算话,孩子就会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二、父母要给孩子选择品行好的伙伴,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最怕的是孤独,没有朋友。孩子间最大的惩罚是“不和你玩了”。孩子喜欢小伙伴,但父母一定要给孩子选择好的伙伴。让孩子远离那些缺少管教、思想品德不好、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品行不端的人交往,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能成为学识、声望仅次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的亚圣,与他的母亲三次搬家,选择具有良好品行的邻居关系很大。 三、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太严厉,要对孩子适当宽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要包容孩子,帮孩子分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给孩子改正的机会。有些父母要面子,对孩子要求苛刻,不允许孩子犯一丁点错误,轻则斥责,重则拳棒相加,造成的后果是孩子做错事怕被责骂而不敢说实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撒谎的不良习惯。笔者所认识的两位教师都是学校德高望重、受人尊重的老教师,两家的家庭情况很相似,都有个儿子,年龄一般大小,都由教师带在身边读书。但两位教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其中一位教师性格比较温和,遇事冷静,不温不火,孩子犯了错闯了祸,他不是马上批评,追究责任,而是先安慰孩子,然后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因果,如果下次孩子改好了,就鼓励和表扬。在父亲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孩子从小踏踏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另一位教师则不同,什么事都力求完美,如果孩子犯了错,立即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孩子保证以后不再犯,若再犯错,处罚就更严厉。为了逃避父亲的责骂,孩子只好说谎,慢慢地变得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最后竟然离家出走。所以,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 四、父母不能溺爱孩子,应让其有是非观念,学会感恩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许多父母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飞,孩子的什么要求都满足,什么缺点都包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自私,不知道感恩,不会关心别人。笔者认识一家人,父母特别溺爱孩子,单位、邻里只能说他家的孩子好,不能说差,否则父母就会和人翻脸。结果,等到孩子都长大了,两个老人却被儿女从屋里赶出来,没地方去。而且他们的几个儿女因为吸毒,天天找父母要钱,两个老人天天胆颤心惊,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这就是溺爱孩子造成的恶果。另外,父母平时要多和学校、教师、邻里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表现,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孩子。总之,父母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疼爱但不溺爱孩子,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教育孩子尊老爱幼,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彭湖斌 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德军.父母怎样正确教育孩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三: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①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启蒙、成长、成才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人终生受益。目前,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行为举止、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实施家庭教育,进而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虽然中国人现在已经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途径,但由于人们头脑中传统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加之封闭式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又特别深,所以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仍处于朴素的、自发的、随意的阶段,科学的、系统的家庭教育还很不普及。”②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大部分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仍然陈旧。许多父母总是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全部给予自己的子女,认为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对子女的“爱”,而忽视了子女真正的想法和想要的东西。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同时也受到当今社会不正当的竞争理念的影响,因此,当今社会不自觉的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即父母总是不计成本的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给孩子穿最贵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买最好的玩具,上最优的早教、幼儿园,参加最好的培训班等等。在孩子成长中总是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深怕孩子摔倒,父母总是想当然的照顾、保护孩子,对他们抱有很大希望,期待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 毕业 后,都能具备超强的能力,成就美满的未来。但事实上却总是事与愿违。家长操碎了心,往往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变得越来越叛逆、逃课、早恋、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追求个性自由等等。从整体的家庭教育视角来看,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父母总是为子女安排好了一切,而忽视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交友等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培养子女自强、自重、独立思考等优秀的品格,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会有所突破。 在教育方式上的误区 “调查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等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③一是过分保护子女,近年来,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把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与要求当作对孩子的爱,忽视了父母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孩子的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等德行品格教育的职责;二是对子女过分干涉,很多家长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行寄托给孩子,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需求与想法。虽然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但子女有自由来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目标;三是鼓励孩子的报复行为,鼓励和赞赏孩子的报复性行为,极易使孩子忽视自身的错误,进而形成自私、崇尚武力等的不良品质。 在教育内容上的误区 在这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加急切,再加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规划不够科学,家长只是凭借自己的意愿或者经验来给孩子制定计划,并没有遵循孩子的实际情况;甚至有的家长一厢情愿的进行攀比和跟风,看到别人的孩子在学什么,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学,完全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制孩子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结果造成孩子的特长没有发挥出来,也没有学好父母安排的课程。进而使孩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育环境上的误区 有些家庭因为教育者自身素质比较低,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生活环境比较差等原因,在家庭内部总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矛盾与纠纷,家庭内部人员关系不和睦,争吵不断,忽视孩子的感受与意见,这样的生活环境,必然影响到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家庭 文化 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忙于在外奔波,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就可以了,不重视孩子心理方面的需要,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上的观察和体贴,更不注重家庭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可想而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的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健康成长与完善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2家庭教育误区的原因分析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里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他指出,树根的成长期是五年到十五年,十五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十五年。”④由此可见,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及其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民主、互助互爱、相互理解与尊重,让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从小耳濡目染,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待人待物的习惯,进而具备谦虚礼让、自强独立等优秀的品质。目前,社会的迅速发展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一些家庭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矛盾冲突也层出不穷。 教育者自身水平的影响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子女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的健康发展,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家长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严格自律,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氛围。如果父母待人宽厚、真诚,性格积极乐观、勇于奋斗等,他们的这些性格、品质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感染到子女,让孩子们形成健康乐观的品格;相反,如果家长自身素质比较低,总是不顾场合的发牢骚、埋怨不公,对家庭成员中的其他人言行粗俗、自私自利等,不能树立很好的形象,就会在孩子成长中无形地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孩子的身上也会折射出他们的影子。 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具有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渐渐拉大,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还习惯用陈旧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认为受教育者只是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个体。因而,家长要不断学习与沟通,摆脱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地了解孩子身上的优点及特长,根据孩子的爱好与特长来规划孩子的未来,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走下去。现在的孩子与父母当年享有的物质条件、所处的学校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积极主动了解现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圈,可以促进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从而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和生活、学习方式。 3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对策 “现在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看法,都是在父母平时点滴交流沟通中形成的。”⑤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 人的思想经验总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生存的环境。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家庭成员每一个人的健康,在温馨、和谐的家庭中,更能让孩子不自觉地学会尊老爱幼、谦虚宽容等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家长应该重视家庭环境的构建,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家庭环境,不仅要重视孩子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多方面的培养孩子的气质、兴趣和能力。加强家长自身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交流,充分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尊重感与成就感。同时,家长也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扩充和更新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用全新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进而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善于用赏识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不断革新旧的教育观念,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善于赏识孩子。在教育中并不只是在孩子犯错误时要矫正孩子的错误,同时要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特点,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培养孩子的这些优秀品质和爱好。“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是有心理学理论依据的。家长对孩子的评论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论与发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后,要善于发现并开口表扬孩子的行为。 尊重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父母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主动与孩子沟通,在理解的前提下,相互交流观点,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同时抓住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行让子女遵循家长“设计”的道路,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与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相处,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另外,教导孩子时,说话要有“含金量”,使孩子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观点与建议,而不是在孩子耳旁唠唠叨叨地不停的讲,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也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使他在今后成长中遇到困难后仍能够坚强面对。 注意观察、学会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变化,判断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的异常心理通常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心理等三个方面。在情绪上主要体现为易怒、恐惧、焦虑等;在行为上往往有行为异常、注意力难以集中、离群独居等;心理上容易患自闭、抑郁等疾病。父母发现孩子在这三方面的异常时,要及早采取 措施 和行动,积极开导和合理引导。严重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孩子及早走出心理上的困境。成就其健康、快乐的一生。
家庭 教育 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 对子 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长的观念、教育方式、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改进了教育 方法 ,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教育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开心(化名)的个案分析,从家长、学校、社会等层面探讨指导家庭教育的 措施 ,力求对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家长;教育观念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1.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 爱好 。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2.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 说说 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 春节 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 文化 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1.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2.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3.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身教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教的主要内容应是德育;婴幼儿时期是家教的关键期;家教场所随意化可以遇物则教,遇事则诲。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存技能的复杂化,在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机制有所分化,功能形成互补。家庭生活包括人类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存的活动,以亲子、血缘为纽带的交往活动,日常生活的观念活动,其特点是直观性、重复性、 经验 性和习惯性。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以言传的形式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与这种智育相比,德育更具生活化的特征。而家庭教育的生活性,也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延续传统,重视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主要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亲代对子代在道德发展方面的全部影响和作用。德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知善,更是希望孩子行善。就 儿童 道德学习、道德发展而言,家庭所独具的生活性机制,还有家庭所承载的礼俗的德育功能也与家庭德育融为一体,构成家庭独具的德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的关键期
中国家庭历来重视早期教育,《易经·蒙》写:“蒙以养正,圣功也”。根据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潜意识的影响尤为重要,而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量远大于意识所产生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人的早期经验影响人的一生。
人在婴儿以及幼儿时期,家庭对儿童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几乎具有独揽性的价值。人类较之其他生物而言,从出生到能独立行走乃至独立生存的时期较长,在这个时期对养育者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
父母和长辈要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联系和互动,与孩子建立亲密温和的依恋关系。蒙台梭利认为,婴儿时期是一个创造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个未来的个性被确定下来;婴儿的精神世界与所处的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流,因此成长中的婴儿需要外界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这个时期有如神助,婴儿的心灵得到神秘力量的激发,……这种无声无息默默的、内在的爱的激发,必将留下高贵的品质,并将伴随儿童一生。[1]
三、家庭教育场所的随意化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组织形式来看,教育大体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大类,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它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施的。教育场所的随意化,需要父母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善于发现可供教育的素材,遇物则教遇事则诲,适时对子女进行教育。古代有很多以言行一致、身教统一、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动子弟,成功教育的名人。如唐朝皇帝李世民,虽日理万机,仍然抓紧点滴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弟。尤其是废承乾、立李治为太子之后,更是“遇物必有诲谕。”例如,吃饭时就问:你知道饭吗?李治说不知。于是就教育他不夺农时:“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李治骑马,就问他:你知道马吗?他回答不知。便教育他不尽民力:“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李治乘船,又教育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李治在曲折的树下休息,又教诲他:“此木虽曲, 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 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为君道德教育, 使子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作为贤明君主所必需的素质。这几则短短的事例,也充分反映李世民的高超家教艺术。[2]
四、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身教,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源自《后汉书·第五伦传》:“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在本文中,也可作示范理解。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身教,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从家教的主要内容来看,德育的生活化的特征需要身教的影响;家教的关键期方面,婴幼儿的生理特征离不开身教;家教场所的随意化更需要言行一致、身教统一。
马卡连柯说过,“父母监督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是首要的、最主要的教育方法!”还告诫父母:“你们自己的行为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要以为只有当你和孩子谈话,或教训他,或嘱咐他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你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孩子,即使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和别人交谈……你们怎样快乐和忧伤,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父亲和母亲本人以身作则是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反面的榜样,那么任何特殊的努力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你在家里很粗暴,或者爱吹牛,或者常酗酒,那么你就别想教育孩子了;你已经教育了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很糟。”[3]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2]马镛著:《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3][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摘要】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
【关键词】礼仪教育礼仪意识家庭教育
柏拉图曾指出,“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青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在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今天,首先要接受最需要接受的礼仪教育。本文仅就家庭礼仪教育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
1.崇礼重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崇礼重礼,古今中外皆然。这里的“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
当今社会是高度开放的社会,也是高度协作化的社会。任何单一的个体都必须与其他的个体或群体交往、合作。任何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不仅使人生厌遭人唾弃,无助于建立世人间健康有序、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必将“严重危害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合作与团结”。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这样写着:“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2.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也在家庭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要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的人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的人。而作为个体的人降临人世步入社会,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在家庭里,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能够把已习得的礼仪要求,通过平时家庭成员间在共同生活中的相互接触、交流、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养成必要的礼仪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准备了良好的礼仪素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条件。
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有力支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必须是社会的人,都必须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我们一切习惯的渊源。个体能否成功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所悦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接受的家庭礼仪教育。
庭礼仪教育架起了个体与社会的坚实桥梁。社会个体化再到个体社会化,其间联结的纽带就是家庭礼仪教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只是给孩子多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养成礼仪习惯,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在共同的进步中发展中更进一步地充实、发展、完善自己。在这方面,家庭礼仪教育以其独特的即是首发站又是终点站的家庭的地位,无疑是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3.家庭礼仪教育看平时,重养成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看平时,重养成,自然是家庭礼仪教育实施的应有之义。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以礼带礼,突出家长表率作用。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为家长,我们的那些做父母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践行规范的 文明礼仪 ,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
以小促大,紧抓日常生活规范。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如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和要求时起,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都让她亲手送到垃圾箱里,不随意往地上乱扔。乘公共汽车,当别人让座时,要说声谢谢。每当看到环卫工人或园艺工人顶着烈日清扫一街路、美化环境时,都要赞扬他们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劳动……等等。”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作为家长,那些做父母的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以无胜有,营造家庭文化氛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孔子的话其实说的是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为对人的深远影响问题。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儿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误不如行动;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遗传不如环境”。“长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点不良品格,都可以从他幼年的环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认为,创设彬彬有礼,愉快活泼,和谐协调,相互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的主要条件。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建议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和亲情的幸福家庭,这正是孕育良好礼仪素养的摇蓝。
以练导行,强化孩子礼仪意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靠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语普及,唯一的办法是在明确意义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使之习惯化。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习惯,我们提倡重复和练习养成。”作为家长,必须向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训练,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礼仪重复、练习。
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是发展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在文明、礼貌、得体的交往中,我们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在对礼仪的思考、感悟中,抱着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公民道德建议实施纲要》等的具体要求,切切实实地深入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吧!
猜你喜欢:
1.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
2.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3. 家庭教育感悟范文
4. 浅谈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5.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精选
看你写的是什么方面的文章,是评职称吗?
没那么长的,几个拼凑吧!1111111111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平时说理论联系实际,即我们要接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仅凭口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得通过实践。对于美术的学习也是这样。首先我们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即通过美术的学习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学习个体即学生本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来体验美术活动和乐趣。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艺术实践的能力却可受到内在及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一,个人兴趣是学生艺术实践的源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个领域非常热爱的人,必将对这一领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美术教育,而出类拔萃者则为数不多,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一名画家,因为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只有在整体培养的基础上去发现,挖掘其具有艺术素养的学生,使其在文化修养提高的同时,艺术天赋也不至于被埋没,丢失,这就需要课余时间多向这一方向倾向,以不至于象古时的方仲永,久而生疏,直至成为一名平庸之人。其二,重视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解放思想,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这就要看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过让学生主动的观察事物,表现事物,让他们体味其中的乐趣。而学生自身的顽皮性和依赖性以及意识形态的不成熟性,成为他们自主学习中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被动的接受,不动脑思考,老师布置点我完成点的思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根本不会去挖掘教材之外的东西,也根本不会顾及课程的延伸与关联。因此,此次新课改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彻底地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力军,能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其三,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为重要成的前提下,学生艺术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一堂写生课中,我把学生分为四组,让他们统一到操场上,然后分散,每个同学自己去找写生对象。安排好任务后,我说三十分钟后检查,然后看了看表,再看同学们,他们也是你看我,我看你,有的用嘴咬画纸咬钻笔,我说开始呀,他们仍无动于衷,一个大胆的学生突然说:老师,操场上空荡荡的,画什么呀?我说:同学们,仔细看看,咱们操场上有什么呀?同学们都说,蓝球架,单杠。我说,再往四周看看。“有树,房子。”同学们都异口同声,我因势利导,:“第一组画蓝球架,第二组画树,第三组画房子,第四组画自行车。”同学们都找到写生对象了。于是便分散开来,针对自己的写生对象开始观察了。通过这次课堂写生实践,我发觉到了老师指导作用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对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确引导,组织也不容忽视,因为我们必定受过专业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也相对形成,所以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必须从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角色。美术课是门技能,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审美能力的提高,艺术修养的形成,重要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来亲身体验,因此,新的课程改革也赋予美术教育工作者以新的任务,要求广大美术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对学生们实施教育,并能配合好其他各科教师,搞好课程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的22222222222222中外小学美术教育管窥 论文 2006-8-13 1:15:49 不详近十来年,中国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 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大、体系之完备(大纲、课程、教材等) 让人感到欣慰。然而,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的美术教育比较起来虽各有优劣,但综合权衡起来,又不得不承 认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想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从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来看。 德国巴伐利亚州(1985年颁布)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的机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儿童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得到快乐,发展他们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指导儿童有意识地注意和观察,在熟悉制作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表现能力(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参观教堂和博物馆,使儿童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使儿童在年度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装饰布置和多种形式的游戏 表演。 日本文部省(1980年实施)新订的小学美术学习指导精神(目的任务):①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②培养儿童热爱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情操;③努力发掘每一个儿童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智能和技能;④造就轻松、活泼、充实的校园生活气氛;⑤在尊重普遍道德原则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⑥精选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⑦各校谋求更加具有弹性的教育,即根据各地区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贴切可行、 各具创意的教育方式。 我国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①小学美术课应使学生掌握 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②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 、意志的培养;③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大纲制定的教学目的来看,德国、日本的美术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 调个性形成,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 面谐调的人,将生活乐趣、艺术实践、社会服务三者统一。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除了讲究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外 ,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特别考虑政治前提下的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育。这说明中国在小学美术 教育立足民族的基础和本国国情,正在逐步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方向转换。 二、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 德国、日本普遍重视美术,小学美术课时安排每周2—4小时,多于我国小学美术每周2课时(不能保证)的安排,从时间上保证了孩子们的学习。美术科在学校教育中与语言、数学等其它学科具有完全等同的地位。绘画、立体制作和生活用品制作占有很大比例。德国还把舞台表演与布置(综合艺术)纳入艺术造型艺术进行学习。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广泛,德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只有以大纲形式印发的教学建议,低年级不单独开设美术课,内容的选择几乎由美术教学全国规划。日本虽有美术教科书,也体现出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做到以提示、启发、引导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实践、创造能力。以小学一年级为例, 摘录如下: 德国巴伐利亚州:①学习内容——用彩色铅笔或粉笔进行绘画(儿童遇到的人和物);学习目的——激发想象创造。题目的例子——我和我的圆锥形纸袋(德国风俗,新生入校第一天每人带一个彩色圆锥纸袋);我喜欢的人;我们的街道;30号的孩子们;有两个鼻子的女巫;山谷中旅行遇到了侏儒;修长的汉斯;肥胖的迪思。题目举例——“这样一个女巫”的教学,首先朗读或讲述,接用一个布袋木偶进行表演;儿童自己设想各种女巫,如天气女巫,并描绘出她们的外表;尔后儿童绘画;最后共同观看完成的图画。 除以上内容外,还有②舞台的景象;③用管状颜料印花;④用水彩色绘画的基本常识;⑤填色画;⑥观看 图画等。 日本的低年级美术教学内容则包括:造型性的游戏(玩砂、化妆等)、绘画立体(泥塑、纸模型等)表现、制作使用物品和观赏作品。教科书很少介绍作画和制作的必要知识,而是以学生们的作业(作品)再配上简短生动的文字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想象、创造。课题有:《画相扑》、《买果汁》、《到了花之国》、《 贺卡》、《请柬》等等。 我国一年级美术教学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有基本形状和色彩的认识;画出生活中与此形相似的某些事物,如方的手绢、圆的气球和三角形的小旗、制作拉花、小彩旗、泥塑小动物等。有些省编教材,像湖南新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美术第一册还有撕贴、折剪等乡土美术内容。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受大纲指导,考虑得很完善、很周全,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国外,但在美术课时的安排上归类为“小三门”(音、体、美)之末,绝大多数学校(特别是乡村小学)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我国的小学美术还只能是起调节语、数主科的间歇课,课程设置和实施与大纲教科书形成一定反差。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还需从教学的条件上来保证贯彻落 实。 三、从教学的条件上来看。 德国、日本属于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有能力多途径支持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上充分体现出来。德 、日两国各学校均有专门的劳动、美术教学。教学设施相当完备,除了必需的绘画工具材料外,还有各种木工、美工造型机械的工具,便于学生制作不同材质的工艺物品,各种标本、写生教具一应俱全,让学生按需所取,潜心投入美术的学习之中。有些学校的美术教学条件是中国专业画家都无法相比的。两个国家的教师工作都很忙,地位也很高,教师必须取得相应较高的职业文凭和执照才能当一名美术教师。多数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校外环境都注意艺术的影响,学生能够经常去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参观、欣赏品位较高的美术作品。 中国的经济起步迟,教育的投入很少,相比德、日的教学条件就显得寒酸。大、中城市的小学美术教学条 件很不健全,师资素质较低,缺少场地和设备,加之对学校美术课程的不够重视,中国小学美术以素质培养为 主导的教学还显得很薄弱。 四、从课程教学形式来看。 德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是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帮助他们,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严谨的准备,一环一环进行教学程序,追求课堂的主动性,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主要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吸收。听课看课都讲究形式,实际效果如何是不管的。很多优秀的课,都只是以形式丰富多彩,像唱戏式的用上很多道具来评定的,讲得细、讲得全、讲得稳,就是好。课堂授课还受到很多局限,教者费心,学者费力。 课堂授课的开放与束缚、灵活与机械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近期目的来说,中国的基础教学好,而长远来说,各种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就显得比外国学生差些,不少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生并不是掌握了创造性的学习方法,而是通过大量的加强补习或“勤学苦练”来取得的,造成了有些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状况。德、日学生就显得有魄力、有能力、有闯劲。 五、从教学效果来看。 德、日美术教育以全国的重视和有利的条件,保证了美术教育以至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实施,学生整体艺术 素质要比我国的高,以至于所有国民对工作、对生活的艺术品位都显得高雅、文明,对工作对事业也就求新、求异、讲究创造性。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德、日中小学生在升学、就业的多种学科选择中,还直接影响到美术素养的提高与发展。进入美术院校学习或从事专业美术的人才毕竟是极少数。这并不影响到国家的美术教育 的目的。像日本和光大学教授藤泽典明所说:“我们通过这个学科(美术)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美术修养’的人,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透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谐调能力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 我国的美术教育效果和现状极不平衡,大中城市比乡村要好,沿海地区比内地、比边远地区要好。全面发展尤为突出者有之,在国际绘画、制作比赛中获金奖者有之,画家、美术家辈出,基础教育好的一面是世界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当然,这还得力于有条件进行校外培养教育的部门和家庭,从小从早望子成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特殊现象。然而,破烂的校舍、缺少专业教师、没有教学设备和没钱上学的学龄儿童还客观存在,这不 能不令人担忧。中国美术教育要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受教育者,想必是艰难的。 综上所述,我国美术教育的规划设想、前景是好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内容、 条件、效果上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事业将在不遥远的将来,跻身 世界先进行列。这在近两年来涌现的新型寄宿制学校里,开始得到体现,使我们看到了希望。湖南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凭借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水平推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实验,其中在美术教育方面就有较大的教改举措,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一并介绍如下: 1.完善美术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备有专门的美术教室、专用课桌、石膏模型、画板、 画夹、实物投影仪、造型灯具等一应俱全。学生绘画用的纸张、颜料、画笔等工具材料,均由学校按需发给。 这样既方便了教师指导,又有利于学生练习。 2.聘请专业教师执教,提高师资业务水平。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选聘优秀教师,其中对美术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凡被聘用的美术教师必须具有美术专科以上学历,有专业强项,有三年以上美术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成果,而且均须通过试教和试用考查。对正式聘用的美术教师,学校定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开阔眼界、提高业务水平。 3.增加授课时量,保证学生训练时间。普通班开足国家教委规定的美术课总量,每班每周两课时。学校将两课时连续编排,节约了课前准备和下课收拾用具时间,便于教师系统授课,保证了学生训练时间。美术加强班的美术课每周安排6课时,另加4节课外活动,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 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上以省编小学美术教材为蓝本,参照其他教材和用书,灵活 的选择,充实了儿童想象画、记忆画、手工制作、立体构成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以启发诱导、游戏活动为 主,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实践创造的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化教学环境。在美术教学方面,学校经常举办作品展优、组织参加各级绘画比赛、促进学生的学习劲头。同时重视隐型教育对学生美育的影响,队报班刊、宣传橱窗的内容定期更换;教室内和走廊上张贴着伟人画像、格言;会议室、活动室及大厅里悬挂着精美的壁画或名画;校训、誓词及巨幅标语镶嵌在洁白的墙壁上……这一切的一切无不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爱的启迪。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以大大地提高。两年来,学生的美术作品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有20余幅 ,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的有110多件。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上学过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学生掌握这些形、色的审美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另外,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美育被明确地列入教育大纲,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要指导儿童自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实践和创造活动。”要让学生富有创造精神,就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有拘无束地独特思考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我深刻体会到“互助教学”在小学美术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如何恰当地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互助互动”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一、运用互助互动,进行想象能力的互补。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丰富,想象就开阔而深刻,表象贫乏,想象也就狭窄而浮浅。人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能同心协力讨论如何解决问题,那一定会使问题迎刃而解。例如我在上苏教版小学美术第11册第4课《杯子的设计》时,让他们从杯的形状、材质、作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设想,畅所欲言,可以在他人设想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比比谁想得更出色。他们有的说制作一个带有蓝猫的杯子。看到喜欢的杯子,就想起喝水。有的说在制作一个能在太空中用的杯子,还能保温。国家与国家间的友谊杯,还有各式卡通杯、水果杯、学习杯。在学生讨论互动的情形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发而不可收。也带动了一些思维并不活泼的同学,最后,学生的作品设计的都不错。还有同学得了小小设计师的美誉呢!二、运用互助互动,进行创作能力的互补。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实物为发散点,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课上经过学生交流,学生脑中的印象深刻了,可以着手自己动手绘画或者制作了,这时,再进行小组合作。例如我在上湘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5课《蔬菜的联想》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方面,组内成员多,带的东西也就积少成多了,有的同学可能自己带的不够或是某一类多了,那就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蔬菜。另一方面,可以合作,大家出谋划策,进行添加,完善,使作品更加完美。让大家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结果用茄子做的企鹅,用油菜做的鱼,用菜花做的绵羊等等还真栩栩如生呢!之后,有不少学生还在课后写了一篇日记,介绍了制作过程,还在学生刊物发表了呢!这就是合作的作用和乐趣。我在上《纸品乐陶陶》、《有人脸的器物》、《衣架的联想》、《便签盒的设计》等彩纸作品、泥塑作品、综合材料作品时,也采用合作的方式,学生情绪高涨,制作出了比较大的或者组合作品,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不仅手工可以协作,绘画当然也行,根据课的需要,在一张大画纸上,几个同学一起通过分工,合作,也能绘出比平时更大更美的作品。四、运用互助互动,进行审美能力的互补《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能力较弱,审美意识还很模糊,而这一阶段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通过上美术课,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绘画规律和认识能力,还应该逐步的提高和具备发现艺术世界中的美的能力。同一题材的美术作业由于每个学生的想像力和表现能力不同,所以画面无论从构图上,还是从色彩上,还是在想法上也完全不同。所以有他的特殊性,也造成了评价的不一。学生的美术作业有可能画得“很好”,但不应有“最好”。教师不能用自己主观臆断去评价。扼杀孩子自身的想法。因此在美术课的最后几分钟组织小组讨论,进行互评、互议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美术作品评价较为客观细致,充分地让他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评价自我,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孩子宽容的合作精神及敏锐的审美鉴赏力,也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这种让学生直接投身于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更能锻炼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五、运用互助互动,进行其他知识的互补。我们说绘画来源于生活,跃然于纸上的作品往往是经过观察生活而表现出来的生活的再现,或是高于生活的再创造。所以在美术课伊始,可以采用交流的方式,进行生生互动,获得自己未知,而其他同学所知道的知识,提高学生绘画思维的发展。例如我在教学湘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第8课《剪纸的故事》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故事资料,他们兴趣很高,有的是拍的照片,有的是挂历,有的是科普读物,有的是画报,来源各不相同,收集到的故事也是五花八门,但个人收集到的毕竟是有限的,没有集体的力量大。于是我就让同学之间进行介绍交流,使他们尽量看到更多的故事,这对他们能表现本课剪纸故事打好基础。绘画来源于生活,只有有更多的生活储备,才能厚积而薄发,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总之,在“互助教学”中,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不用时时刻刻揣摩老师的意图,然后察言观色地回答问题,而是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个性张扬,从自觉参与中启迪智慧,体验探索新知识的乐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必然能迸发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