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糖代谢的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糖代谢的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者几乎成为了中国患者的主流。而糖尿病的危害也在日趋严重,它可能会导致以酮症酸中毒为代表的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包括整个视网膜的病变和神经病变,有血管病变引起的下肢截瘫等严重后遗症。本文从糖尿病的病因切入,了解糖尿病的爆发原因以及临床症状,社会发展糖尿病的分类的具体化,不同类型的不同表现与原因。普及糖尿病临床的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更是强调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对此,我们对于糖尿病未来的预防和治疗,要更加的努力钻研。关键词: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分类、防治方式、未来展望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in recent years, diabetes patients have almost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patients. The harm of diabet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t may lead to acute complications and chronic complications such as ketoacidosis, including retinopathy and neuropathy, paraplegia caused by vascular diseases and other serious sequelae.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etiology of diabetes,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outbreak of diabetes and clinical symptoms, the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diabetes, different types of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To populari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and precautions of diabetes,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elf-care of diabetes patients. For this, we should make more efforts to study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the words: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diabetes class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uture prospect目录1糖尿病病因以及患病比率.....................型糖尿病....................................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IR)和B细胞的功能缺陷.............糖耐量降低(TGP)和空腹血糖.....................临床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等...............................63非科学性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列举和纠正..........认识错误.....................................饮食问题..................................... 运动问题..................................... 心理健康.....................................84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展望.................95糖尿病自我管理不当对老年人的生活响..........10老年人是指步入65岁之后的群体,不同于青壮年时期的身姿矫健,老年人在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出现了难以逆转的损伤,生理机能逐渐退化,列如消化系统和代谢功能的衰退。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的羸弱,增大了老年人患病的几率,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体中高发病率的糖尿病患病率首当其冲,每年患糖尿病的老人人数占老年人总人口数量的26%,且这个数据近几年不断上涨,更加醒目的数据是每年大约有近130万老年人由于糖尿病去世。随着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运动量的减弱,糖尿病的患病率[1]不可小觑,况且糖尿病对不少的老人造成了极大的身心痛苦,也对这些家庭有着不小的经济负担。然而糖尿病此类慢性病,一蹴而就的治疗方式并不存在,它更大程度上要求老年人的自律和自我健康管控,需要长此以往的进行与糖尿病的斗争。一、糖尿病病因以及患病比率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由于胰岛素的分泌绝对不足或者相对不足,引起的机体血糖升高的一系列代谢性疾病。患有糖尿病之后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多尿、多饮、多食与体重减轻之类,这些方法是判断老年人是否患糖尿病的一个参考方法。准确的检验和判断老年人是否换糖尿病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连续检测两次老年人空腹静脉血糖,观察是否大于等于,第二种是观察老年人餐后血糖大于等于 / l ,最后一种是老年人血糖不论任何时候都大于等于 / l 。老年人一旦出现以上三种检测结果,应立即就医,谨遵医嘱,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同时,胰岛素是从胰岛素原分解的,每当一个胰岛素分子产出,同时一分子的C-肽也应运而生。C-肽能够检测自身胰岛素分泌的情况,对鉴别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有极大的帮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报告,2019年全世界约有亿人口患有糖尿病,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就有亿,位居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之最。2008年我国的成人中糖尿病患者占据了,2010年上升至,多么触目惊心的证据,而且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仍然日趋增长,基于此数据,有众多学者预测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高达亿,2045年继续上涨,最有可能达到亿,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就2019年的数据计算大约11人中有1 人为糖尿病患者,而就2030年数据计算大概每9 人中将有1名患有糖尿病。2045年呢?长此以往糖尿病的可怕性不言而喻。而我们更应该清楚的知道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治疗的难缠的会对患者家庭造成多大的经济困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和家庭由于糖尿病这个恶魔渐入困顿,甚至于分崩离析。糖尿病除去其自身病因的侵扰,不可忽略的是它多样的并发症,涉及之广小到糖尿病神经病变,大到心血管疾病等等,无法彻底根治。据现有资料分析、可得出结论,糖尿病患者中最终会由于各种原因,约15%的糖尿病患者将患发糖尿病足病,在这其中约80%的糖尿病足病患者可能由于此病导致截肢,而且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以上[2]杜绝此类病情的主要方法就是本遍论文的研究重点和意义即糖尿病的全面认识和自我管理方式方法。二、糖尿病的分类糖尿病是肾上腺素分泌不足的一类统称。实际上糖尿病的分类可以大概分为三类。(一)1型糖尿病该类型的病因是由于胰岛B 细胞的破坏或者功能不完善造成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产生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是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的绝对不足,所以治疗1型胰岛素口服药物完全无效,只能通过终生注射胰岛素来对人体进行胰岛素的补充。对1型胰岛素二次分类存在自身免疫性与特发性,而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又因为发病时间的迟早分为急发性和缓发型。急发性糖尿病通常在青少年期就已见端倪,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缓发型又称成人晚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通常在20-48岁之间发病。(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分类中发病率最高的糖尿病类型,高达95%的发病率。其发病基础具有明显遗传基础、胰岛素抵抗和B 细胞分泌异常。但究其病因主要可以从遗传、饮食不当造成的身体负荷加重、运动量过少、生活压力过大,过量饮酒分析,该类型糖尿病发病阶段分为四个阶段[3]:①遗传易感性:在遗传特性的基础下,它更多的发病诱因是环境因素。可以从人口老龄化,人体肥胖症、运动量减少、压力骤增等等因素入手,迫使糖尿病的遗传基因进行激活。②胰岛素抵抗( IR ) 和B 细胞的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一个长此以往的诱因,作为2型糖尿病病发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在糖尿病病发之前已经潜伏多年,寻找机会伺机而动。③糖耐量降低( TGP )和空腹血糖调解受损( IFG )一般 TGP 更多的是糖尿病前期的表现,具体为葡萄糖不受耐的类型之一;IFG 是一类非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通过其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但低于糖尿病的判断值。这两者均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的高血糖之间的代谢状态,表明其调解受损。④临床糖尿病在该阶段糖尿病对机体的侵蚀速度加快,但由于各自机体情况不同,有的机体无明显的症状,有的或伴随出现代谢紊乱症侯群,还有甚着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此期,胰岛分泌功能渐渐败下阵来,分泌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能力加强,外周组织器官列如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着明显的降低,葡萄糖摄入利用量不足,胰岛素对肝脏葡萄糖输出抑制减弱,葡萄糖外输情况严重,从而引起餐后血糖升高,及空腹、餐后持续高血糖。严重时或出现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患酮症[4]。(三)、妊娠糖尿病等等 此类糖尿病的发病期集中在妊娠期,孕期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即可避免[5],即使此类糖尿病在分娩期之后就会恢复,但存在22%-50%的孕妇会发展成2型糖尿病,且当孕妇再次妊娠时有50%的可能性复发[5]。妊娠糖尿病的另一方面不得不强调说明,孕妇在孕期如若血糖控制不良,极有可能使得孩子患有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综合征[6]。 三、非科学性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列举和纠正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必须依从于一个科学合理的防治计划,合理的计划将在糖尿病的防治行动中事半功倍,但一个不合理的自我管理必将使患者坠入深渊,加重病情,导致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7]。因此,对糖尿病自我管理的误区进行整理,并加以指导和纠正,能大大避免非科学性糖尿病自我管理,对患者以及家属将起到极大的帮助[7]。(一)认识错误据2017公布的一组数据而言,在中国平均每30秒就会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所以这也造成了另一个局面,一部分患者和患者家属介怀,对糖尿病存在认知误差 ,认为一旦患有糖尿病就是被判了死刑,从而放弃治疗,导致糖尿病得不到有效抑制,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段[8]。另一部分患者由于自身糖尿病无明显症状,觉得“没关系”,“我没病,吃嘛嘛香”因此在糖尿病初期不甚在意,延误治疗。更有患者在使用过药物后,糖尿病在短期内得以控制,就放弃继续治疗,认为自己已经痊愈,殊不知这样做将面临更严重的后果[9]。(二)饮食问题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注意均衡饮食,搭配合理,患者每天摄入的热卡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大供能物质提供[10],除此之外,人体内另一部分物质:水、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盐等作为辅助物质用以均衡机体营养。但部分悲观患者认为余下的时光所剩无几,从而大吃特吃,认为不应该“亏待”自己;也有患者采用饥饿式疗法,造成营养缺失,其实以上两种心理认识都是不全面、不正确的,糖尿病患者是需要控制摄入量但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要背负节食的枷锁[11]。由于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的热卡要基本维持不变,部分患者为了不出错的或许会选择一成不变的饮食物质,忽略饮食的多元性[12],一味的盯住一样,造成患者的厌烦情绪,在糖尿病的饮食管理中在保障摄入热卡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对患者饮食进行变动[13]。同时不应该对饮食时间没有规划,进食时间和进食量不规律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极大不利。糖尿病患者要捉到少食多餐,餐餐定时定量,戒烟戒酒[14]。运动问题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难以经受高强度的运动量,所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了居家休息,但科学调差显示适当的运动将有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对于糖尿病人呢?2018年5月9日昆明新华社报道:中科院科学家通过四年时间进行了猕猴实验,此实验最终数据结果揭示了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印证了糖尿病发病的独立且危险要素是糖尿病。该成果已在国际期刊《美国生理学-内分泌及代谢》上发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梁斌如是说道,肥胖与糖尿病的关联简而言之就是由肥胖转为糖尿病过程中,人体肝脏能量代谢出现了转变,脂肪积累到支链氨基酸降解”。由此建议糖尿病患者运动要进行运动,比如一些强度小的有氧运动,散步、太极、空竹、广场舞等运动,相比较蜗居在家,外出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极大的帮助[15]。但一部分患者对自己的身心素质有着很大的自信,可能会选择引体向上、俯卧撑等一类力量性运动,但这是非常不理性的。据医学数据分析,力量性运动通常会对患者的心脏负荷在短时间内会有明显的加强,极有可能引发心脏病[16]。心理健康据科学分析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患有糖尿病之后,心理上产生抑郁倾向,且精神病患者患抑郁症的几率远大于普通人,这一点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尤为明显。特别是由于病情出现反反复复,患者可能出现疲于人际交往,疲劳嗜睡,食欲不振甚至于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但更多的由于我们不能与患者感同身受,所有我们很难理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变化,继而忽略。患者一旦出现不遵医嘱、抵触治疗的倾向,其家人往往难以理解,造成患者与家人的矛盾,使患者的情绪雪上加霜[17]。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治疗中,可以适当加入心理治疗,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负担。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与家人的交流也必不可少,这两者齐头并进能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的内心世界了深入的了解,继而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18]。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展望 迄今为止糖尿病的发病率和伤残率仍旧只高不低,难以根治,但一个合理、可行性高的糖尿病自我管理体系将有效的抑制糖尿病的发病率,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一套基于患者层面的社会生态模式,其目的在于控制糖尿病画着的血糖,以达到稳定病情的目的,防治糖尿病并发症。通过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幸福指数[19]。 目前的糖尿病自我管理主要分为四类,饮食管控、运动管控、心理检查和药物管理。基于药物管理,即谨遵医嘱的条件下,对患者展开自我管理。经由科学研究证明自我管理系统的完善与否直接于患者生命时长挂钩。因此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更多取决于生活中的自我管理[20]。 糖尿病的治疗过程我们一定要积极动员身边的一切社会资源,为糖尿病患者营造一个高效便利的方式,使患者有足够的空间与医疗水平去完善自我管理[21]。在医疗层面上,应当分配更多的资源给予糖尿病患者,加强治疗糖尿病新药的研究和临床试验,将中草药、西药混合研究,探索道路,也要考虑到人工智能,或许它也能帮助我们攻克糖尿病,避免未来糖尿病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疑难杂症;在社会层面上,给予糖尿病患者更多的帮助,对糖尿病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进行帮扶、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同时,加大对糖尿病的宣传,让普通民众对糖尿病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22]。而且为一些有患者的家庭提供了一些自我管理参考,避免由于知识盲区对患者的管理出现偏差。随着全球乃至我国的医疗水平发展日趋上升,对糖尿病的治愈方式也会有很大的提升,通过患者家庭的积极监督和患者的自我管理,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糖尿病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条件,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治疗水平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共同提升下,相信糖尿病患者的福音未来可期[23]。五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不当对老年人的生活影响对于长期患糖尿病的患者来说,自我管理的水平决定着生活质量的高低。在糖尿病易患高发群体[24]中老年人是占据主要地位的,所以说老年人对于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和护理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这项任务并不简单。因为现在的社会基本是空巢老人比较多,儿女都外出务工,自我管理的完善性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证。[25]①老人对于糖尿病的认识有所欠缺,以至于很多的自我管理的要点不能完全掌握,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程度不能完整正确的评价。包括家里人对于糖尿病知识[26]的混淆,可能会导致老年人生活的舒适度下降,出行一时受到限制,盲目的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糖尿病恶化。②在基本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自我管理开始对饮食和运动量进行控制,老人的身体本来代谢下降,运动耐力差,在自我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27],糖尿病性肾衰竭以及血管病变引起的呼吸衰竭或下肢截瘫,加剧了老年生活的悲剧。面对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不当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更是在老年人所剩无几的短暂时光里雪山加霜,所以老年人在做好自我管理[28]的同时,享受美满的晚年。参考文献:[1] 王忆黎 为什么老年人易患糖尿病[J]. 养生月刊 2001,(02) 期刊[2]刘建琴,许樟荣。 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患者的自我管理[J]. 中国医刊,2017,(02):14-17.[3]刘艳,孙勇,姚华。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的Meta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04):530-534.[4]殷荣平,王琪,王丽丽,汪小华。 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自我管理的知信行调查分析[J]. 护理学报,2017,(02):11-13.[5]朱远,张爱霞,徐桂华。 妊娠合并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7,(09):1025-1028.[6]刘竹韵,高玲玲。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妊娠期糖尿病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护理研究,2017,(09):1108-1111.[7]赵丽华,张宇,王咏梅,王丽华。 一日多餐饮食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 中华护理教育,2017,(01):65-68.[8]袁晓丹,姚平,刘超,楼青青。 个体化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1年效果评价[J]. 护理与康复,2017,(03):212-216+220.[9]冯小芬,韦玉和,邵雪景,赵志勇,印永,罗春媛。 微信群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短期观察[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02):149-153.[10]王君,王爱民。 糖尿病患者血糖黎明现象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17,(03):23-26.[11]邓开琴,何仕蓉,彭露瑶,陈青青,王琏,胡慧。 同伴支持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教育,2017,(02):116-118.[12]孟朝琳,程婵婵,崔轶男,王媛媛,吴小彬,沈兴平。 自我管理网络支持模式在初发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17,(01):22-25.[13]刘霞,杨贵云,张泓,李芸。 动机性访谈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01):202-204.[14]倪云霞,刘素珍,李继平,刁永书,董婷,陶琳。 护士主导的管理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就医行为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17,(02):222-227.[15]于鹏,温肇霞,胡新林,尹雪燕,张凡,刘绍。青岛市不同等级医院护士糖尿病饮食管理认知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6, (11)1498- 1502.[16]展恩欣,宋欢,柳韦华。 中文版糖尿病与吸烟信念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 护理研究,2017,(01):39-42.[17]赵正清,张渭芳,钱进军,江萍,隆卫娟,于德纯。 PDCA循环结合手测量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7,(01):45-48.[18]吕莉慧,丁淳,王颖。 延伸护理服务对军队老干部糖尿病患者保健康复的影响[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02):186-189.[19]温桂敏,孙田杰,赵宏,冯会玲。 住院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行为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17,(03):7-11.[20]薛亚男,尚国爱,吕倩,翟春娟,侯月颖。 健康自我管理对糖尿病足患者自我效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 实用预防医学,2017,(02):137-140.[21]高晨晨,周兰姝。 国外糖尿病自我管理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17,(03):18-22.[22] Li Hui. The role of diabetes care group in the clinical care of diabetic patients [J]. Chinese community physician, 2014, 30 (22): 143-143145. [22] Li Xia.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zed service in diabetes care [J].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ine Study, 2016, 14 (1): 95-96[23] Zhang Yaling.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diabetes care group in the care of diabetic patients [J]. Chinese modern medicine application, 2015, 9 (21): 231-232.[24]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on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related endocrine hormone level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thyroid cancer after operation. [25]Chinese Community of diabetes nursing home on health education of diabetic patients. 17 .

你可以去创新医学网上看看,而且还有翻译服务。

浅谈蛋白质折叠的有关问题 [关键字]生物 大分子 分子伴侣 蛋白质的折叠 识别 结合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了解分子水平的先象的基础。没有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就没有分子生物学。正如没有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没有遗传传达传递的中心法则,也就没有今天的分子生物学。结构分子以由第一分子进入对复和物乃至多亚基,多分子复和体结构研究。同时,过去难以研究的分子水平上的生命运动情况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而逐渐由难点变为热点。蛋白质晶体学研究已从生物大分子静态(时间统计)的结构分析开始进入动态(时间分辨)的结构分析及动力学分析。第十三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的25个专题讨论会中有一半以上涉及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而“结构与功能”又强调“动力学(Dynamics)”,即动态的结构或结构的运动与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关系,以及对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贡献。 蛋白质折叠问题被列为“21世纪的生物物理学”的重要课题,它是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尚未解决的一个重大生物学问题。从一级序列预测蛋白质分子的三级结构并进一步预测其功能,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研究蛋白质折叠,尤其是折叠早期过程,即新生肽段的折叠过程是全面的最终阐明中心法则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一领域中,近年来的新发现对新生肽段能够自发进行折叠的传统概念做了根本的修正。这其中,X射线晶体衍射和各种波谱技术以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十三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上,Nobel奖获得者Ernst在报告中强调指出,NMR用于研究蛋白质的一个主要优点在于它能极为详细的研究蛋白质分子的动力学,即动态的结构或结构的运动与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关系。目前的NMR技术已经能够在秒到皮秒的时间域上观察蛋白质结构的运动过程,其中包括主链和侧链的运动,以及在各种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蛋白质的折叠和去折叠过程。蛋白质大分子的结构分析也不仅仅只是解出某个具体的结构,而是更加关注结构的涨落和运动。例如,运输小分子的酶和蛋白质通常存在着两种构象,结合配体的和未结合配体的。一种构象内的结构涨落是构象转变所必需的前奏,因此需要把光谱学,波谱学和X射线结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结构涨落的平衡,构象改变和改变过程中形成的多种中间态,又如,为了了解蛋白质是如何折叠的,就必须知道折叠时几个基本过程的时间尺度和机制,包括二级结构(螺旋和折叠)的形成,卷曲,长程相互作用以及未折叠肽段的全面崩溃。多种技术用于研究次过程,如快速核磁共振,快速光谱技术(荧光,远紫外和近紫外圆二色)。 一、新生肽段折叠研究中的新观点 长期以来关于蛋白质折叠,形成了自组装(self-assembly)的主导学说,因此,在研究新生肽段的折叠时,就很自然的把在体外蛋白质折叠研究中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体内,用变性蛋白的复性作为新生肽段折叠的模型,并认为细胞中新合成的多肽链,不需要别的分子的帮助,不需要额外能量的补充,就应该能够自发的折叠而形成它的功能状态。 1988年,邹承鲁明确指出,新生肽段的折叠在合成早期业已开始,而不是合成完后才开始进行,随着肽段的延伸同时折叠,又不断进行构象的调整,先形成的结构会作用于后合成的肽段的折叠,而后合成的结构又会影响前面已形成的结构的调整。因此,在肽段延伸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往往不一定是最终功能蛋白中的结构。这样,三维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同时进行着的,协调的动态过程。九十年代一类具有新的生物功能的蛋白,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的发现,以及在更广泛意义上说的帮助蛋白质折叠的辅助蛋白(Accessoryprotein)的提出,说明细胞内新生肽段的折叠一般意义上说是需要帮助的,而不是自发进行的。 二、蛋白质分子的折叠和分子伴侣的作用 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除了共价的肽键和二硫键,还靠大量极其复杂的弱次级键共同作用。因此新生肽段在一边合成一边折叠过程中有可能暂时形成在最终成熟蛋白中不存在不该有的结构,他们常常是一些疏水表面,它们之间很可能发生本不应该有的错误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非功能的分子,甚至造成分子的聚集和沉淀。按照自组装学说,每一步折叠都是正确的,充分的,必要的。实际上折叠过程是一个正确途径和错误途径相互竞争的过程,为了提高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效率的,应该有帮助正确途径的竞争机制,分子伴侣就是这样通过进化应运而生的。它们的功能是识别新生肽段折叠过程中暂时暴露的错误结构的,与之结合,生成复和物,从而防止这些表面之间过早的相互作用,阻止不正确的非功能的折叠途径,抑制不可逆聚合物产生,这样必然促进折叠向正确方向进行。(从哲学的观点说,似乎很容易驳斥自组装学说,它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试想,如果蛋白质的每一步折叠均是正确的,充分的,必要的,岂不是在无任何矛盾的前提下,完成了复杂的最稳定构象的形成,即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伟大飞跃,从无活性的肽链变成有活性的功能蛋白,这显然是违背哲学基本原理的。换一个角度想,生物进化的过程本来就充满着不定向的变异,这些变异中有适应环境的,也有不适应环境的,“物竞天择”,自然的选择淘汰了那些不适应的,保留了那些适应的。蛋白质分子的折叠不也与此类似吗?我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只是肽链折叠并形成功能蛋白的特定三维结构的内因,实际上,多肽链在形成活性蛋白的每一步,都有潜在的可能形成“不正确”的折叠,如果没有象分子伴侣或其它帮助蛋白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多肽链也永远不能折叠成为活性蛋百。) 三,分子伴侣的作用机制 分子伴侣的作用机制实际上就是它如何与靶蛋白识别,结合,又解离的机制。有的分子伴侣具高度专一性,如一些分子内分子伴侣,还有细菌Pseudomonascepacia的酯酶,有它自己的“私有分子伴侣”。它是由基因limA编码的,与酯酶的基因LipA只隔3个碱基,可能是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基因分裂造成的。而一般的分子伴侣识别特异性不高,它是怎样识别需要它帮助的对象的呢?现在只能说分子伴侣识别非天然构象,而不去理会天然的构象。由于在天然分子中,疏水残基多半位于分子的内部而形成疏水核,去折叠后就可能暴露出来,或者在新生肽段的折叠过程中,会暂时形成在天然构象中本应该存在于分子内部的疏水表面,因此认为分子伴侣最有可能是与疏水表面相结合,如硫氰酸酶(Rhodanese)分子α-helix的疏水侧面。但是只有β-sheet结构的蛋白质才可为分子伴侣识别。 最近关于识别机制有较大的进展。Bip是内质网管腔内的分子伴侣,用一种affinitypanning的方法检查Bip与有随机序列的十二肽结合的特异性,结果发现,Hy-(W/X)-Hy-X-Hy-X-Hymotif与Bipj结合最强,Hy最多的是Trp、Leu、Phe,即较大的疏水残基。一般来说,2-4个疏水残基就足够进行结合。还有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分子伴侣识别所谓熔球体结构(moltenglobule)。另一方面,分子伴侣本身与肽结合部位的结构分析最近也有些进展。譬如,PapD的晶体结构表明,多肽结合在它的β-sheet区。GroEL中,约40kD的153-531结构域是核苷酸的结合区。 分子伴侣作用的第二步是与靶蛋白形成复合物。非常盛行的一种模型认为分子伴侣常常以多聚`体形式而形成中心空洞的结构,用电子显微镜已经观察到由二圈层圆面包圈形组成的十四体GroEL分子和一个一层圆面包圈的七体GroES分子协同作用形成中空的非对称笼状结构(cagemodel),推测靶蛋白可以在与周围环境隔离的中间空腔内不受干扰的进一步折叠。但是不久前一个日本实验室发现GroEL的一个亚基,甚至其N端去除78个氨基酸残基的50kD片段,已经不能再组装成十四体结构,都有确定的分子伴侣功能。由此,我想:也许环状分子伴侣并非每个部位都是有效的结合部位,也就是说,该二层圆面包圈组成的十四体GroEL分子只有一个或若干个部位能够与疏水残基或所谓的熔球体结构结合,而其余部位起识别作用,就像一个探测器一样,整个十四体GroEL分子以圈层或笼状结构”包裹”在多肽链的主链上,以旋进方式再多肽链的链体上运动,一旦环状多聚体的某一识别部位发现疏水结构或所谓的熔球体结构等新生肽链折叠过程中暂时暴露的错误结构,经信号转导,多聚体的结合部位便与之结合,生成复合物,抑制不正确的折叠。以上完全是我个人的猜想,是基于上述两个试验现象的矛盾而试图作一番解释。至于为什么假设以旋进方式在多肽链上运动,我并没有相应的根据,只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作了一番狂妄的假想,另外,我觉得也许可以用X射线衍射来探测一下分子伴侣GroEL和GroES组成的笼状结构,看看它的a×b×c是否足以容纳多肽链的某一段,或者它的内部和外部的疏水性质和其他一些物化性质如何,也许可以找到支持或驳斥上述假设的证据。 以上谈的都是蛋白质的分子伴侣。不久前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DNAchaperones”,DNA分子伴侣,这种分子伴侣是与DNA相结合并帮助DNA折叠的。在这种复合物中,DNA分子包围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既是高度有序的,又是在一定程度上结构已有所改变的。DNA与蛋白的这种相互作用对DNA的转录,复制以及重组都十分重要;或如在核小体中,对DNA的包装是必须的。DNA在溶液中的结构有相当的刚性,必须克服一个能障才能转变成它的蛋白复合物中的结构,分子伴侣的作用就是帮助DNA分子进行折叠和扭曲,从而把DNA稳定在一个适合于和蛋白结构的特定构型中。这种结合是协同的,可逆的在形成复合物之后便解离下来。因此,不论是DNA分子伴侣还是蛋白分子伴侣,都与DNA和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关,与基因调控有关,看来,分子伴侣确实与最终阐明中心法则当前主要问题有密切关系。 四、分子伴侣和酶的区别 与分子伴侣不同,以确定为帮助蛋白质折叠的酶目前只有两个,一个是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disulfideisomerase,PDI);另一个是肽基脯氨酸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cis-transisomerase,PPI)。以PDI为例,众所周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与新生肽段的折叠密切相关,对维系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也有重要作用。PDI定位在内质网管腔内,含量丰富,催化蛋白质分子内巯基与二硫键之间的交换反应。同时,它是目前发现的最为突出的多功能蛋白,除了二硫键的异构酶的基本功能外,它还是脯氨酸-4-羟化酶的α亚基;又是微粒体内甘油三酯转移蛋白复合物的小亚基,还是一种糖基化位点结合蛋白(gkycisylationsitebindingprotein)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有与多肽结合的能力,可以结合具有不同序列,长度和电荷分布的肽,特异性较低,主要是与肽的主链相作用,但对巯基尚有一些偏爱。按照分子伴侣的定义,一般认为PDI和分子伴侣是两类不同的帮助蛋白,但是我国上海生物物理研究所最近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也具有分子伴侣的功能。 蛋白质分子中天然二硫键的形成要求这些在肽链上往往处于不相邻位置的巯基,首先通过肽链一定程度的折叠,才能相互接近到可以正确形成二硫键的位置。肽链的自身折叠是一个慢过程,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催化蛋白质天然二硫键的形成却是一个快过程。另一方面,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具有低特异性的与各种不同肽链相结合的能力,在内质网中以极高的浓度存在,又是是一个钙结合蛋白,是一个能被磷酸化的蛋白,这些都已经符合了分子伴侣的条件。因此他们推测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很可能首先通过它与伸展的,或部分折叠的肽段的结合,阻止错误的折叠途径,促进正确的中间物生成,帮助肽链折叠是相应的巯基配对,从而是正确的二硫键得以形成;然后催化巯基的氧化或二硫键的异构而形成天然二硫键。他们认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酶活性与它的分子伴侣功能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密切相关,协调统一的。分子伴侣与帮助新生肽链折叠的酶之间,大概不应该,也不能够划一条绝对的分界线。我想:酶的最主要特性就是催化生化反应,分子伴侣的主要作用是与新生肽段的错误构象结合,从而阻止肽链不正确的非功能的折叠途径,促使其向正确的折叠方向反应,这难道不可以理解成间接的催化肽链的折叠吗?从表观上看,抑制不正确的折叠途径等于加快了正确反应的速度。所以,我本人也很赞成他们的观点。最近的试验已经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很好的证据。PDI明显抑制变性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复性股过程中的严重聚合,有效的提高它的复性效率,与典型的分子伴侣GroE系统对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复性的效应极其相似。 五、分子伴侣的结构 目前唯一解出晶体结构的分子伴侣是的PapD,帮助鞭毛蛋白折叠的分子伴侣。还有HSP70的N端结构域,即ATP结合域也以有晶体结构。用电子显微镜已经清楚的看到了GroEL的十四聚体和GroEL的七聚体的四级结构,象两个圆形中空的面包圈叠在一起,用NMR以及各种溶液构象变化是研究分子伴侣作用机制的有效手段。 六、分子伴侣研究的实际应用 分子伴侣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大大加深我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同时也一定会增加我们与自然斗争的能力和自身生存的能力。由于分子伴侣在生命活动的各个层次都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突变和损伤也必定会引起疾病,因此可以期望运用分子伴侣的知识来治疗所谓的”分子伴侣病”。另一方面,利用对分子伴侣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提高基因工程和蛋白工程的成功率,也必将对大幅度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起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 1.李宝健主编,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93-104页 2.郝柏林刘寄星主编,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29-58页 3.中国生物物理代表团,从第十三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看生物物理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生物物理学报,1999年第十五卷第四期:826-827页

微生物来源活性多糖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多糖;,,,微生物;,,,药用;,,,生物合成 摘要: 活性多糖是新药研发中的一个热点,其中研究相对较多的是来源于微生物的多糖。近年来,关于微生物多糖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对药用微生物多糖在生物合成、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等各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多糖; 微生物; 药用; 生物合成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active polysaccharides derived from microbes ABSTRACT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many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toward research on active polysaccharides especially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s, it becomes a hot spot in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recent studies that illustrate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s of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s for drug use. KEY WORDS Polysaccharide; Microorganism; Drug use; Biological activities 多糖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地衣、海藻、动物和微生物中。微生物来源的多糖是至今研究得比较详细的一类多糖,其广泛的生物活性使得其已成为微生物药物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在新药研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微生物多糖的药用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多糖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 1 免疫调节功能 免疫调节剂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多糖免疫调节剂于40余年前被首次发现,近二十年来,有更多微生物来源的多糖被确认对机体免疫反应的调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涉及到免疫系统的各个方面,对于其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也体现在各个层次上,对这些多糖分子决定它们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征也已经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以下对几种比较典型的免疫调节剂分别进行介绍。 两性离子多糖 两性离子多糖(zwitterionic polysaccharides,Zps)是有同时含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结构以实现其生物功能的一类多糖。多糖A(PS A)是Zps的分类原型。PS A是从革兰阴性厌氧菌脆弱拟杆菌中分离得到的两种荚膜多糖中的一种。Zps在菌体表面组装成荚膜多糖复合物(CPC)。早期研究证明,CPC能调节腹腔内脓毒症伴随性脓肿的形成〔1〕。CPC的腹膜内给药能诱导脓肿形成,而皮下和肌肉的预防性给药则能防止宿主在细菌感染后形成脓肿。一方面,在诱导脓肿形成过程中,Zps扮演了多重角色,它能诱导细菌在腹腔间皮表面的粘附,并能刺激某些促免疫细胞因子和化学增活素,进而诱导宿主细胞CAMs的表达,完成腹腔内多形核白细胞的募集。另一方面,Zps预防脓肿形成、保护机体免于免疫反应的作用,并非是作为一种经典的免疫原去介导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而是对宿主的免疫系统进行调节,从而对导致脓肿形成的免疫反应实现全面抑制。其具体机制是Zps对CD4+T细胞活性和IL2生成的调节〔2〕,而IL2似乎是Zps调节机体免疫以预防脓肿的中心环节〔3〕。对于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表明,Zps同时含有阴阳电荷基团的重复单元是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关键性结构,破坏多糖的电荷结构能使其活性显著降低〔4〕。 β(13)葡聚糖从酵母和真菌中纯化得到的β(13)葡聚糖是另一类免疫调节剂。沿着β(13)葡聚糖主链随机分布着β(16)葡聚糖基支链。Williams等证明β(13)葡聚糖能显著增加动物体内嗜中性粒细胞水平并增加骨髓细胞的增殖。PGG是Williams研究组经高度纯化已获专利的一种β(13)葡聚糖。PGG给药后,嗜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增加,从给药小鼠体内得到的嗜中性粒细胞,在体外对大肠埃希菌的吞噬作用增加〔5〕;巨噬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巨噬细胞同时表现出磷酸酶活性增加和脂多糖(LPS)刺激的NO生成的特征〔6〕。研究表明,β(13)葡聚糖能调节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促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7〕。β(13)葡聚糖对NFκB样和NFIL6样转录因子的调节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8〕。其所涉及的信号转导通路与超抗原LPS不同。PGG用于预防治疗也获得了肯定的实验结果。能显著降低腹腔内脓毒症的致死率。Williams在脓毒症小鼠模型试验中研究了β(13)葡聚糖对转录激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发现与对照动物相比,NFκB和NFIL6的核结合活性降低,TNFα和IL6的mRNA水平也有所下降。转录因子活性和细胞因子表达的下调和败血症动物的存活率升高是正相关〔10〕。β(13)葡聚糖的免疫调节生物活性基于它们与巨噬细胞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的直接作用。Muller等的工作表明,磷酸葡聚糖,一种水溶性的(13)βD葡聚糖,能够与人或鼠的单核/巨噬细胞结合。这种结合特异地导致了外来细菌的内在化和增加的胞浆空泡化〔11〕。β(13)葡聚糖的免疫调节还涉及到补体途径。补体受体3(CR3)也已经被确认是某些葡聚糖的受体〔12〕。CR3介导的吞噬作用和脱颗粒作用需要CR3结构域上一个iC3b结合位点和一个葡聚糖结合位点同时与配基的结合。用抗PGG葡聚糖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对中性白细胞处理,可以抑制NFκB样因子的激活〔13〕。将酵母菌株煮沸和酶处理得到可溶和不可溶的葡聚糖粗品。不可溶的葡聚糖可通过磷酸化、硫酸化和氨基化等方式进行衍生化修饰以提高其溶解性。可溶性葡聚糖在水溶液中主要以线形的三螺旋结构存在。研究表明,糖链的螺旋结构构象是其生物活性存在的必要条件,而糖链中的亲水性基团(多羟基)应位于螺旋体的表面〔14〕。微粒酵母葡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还受其分子量和β(16)糖苷键数目的影响。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的一些β(13)D葡聚糖上,如真菌多糖pestalotan等。另外,支链长度也会影响多糖的活性。从真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中分离得到的活性β(13)D葡聚糖,其具有葡聚三糖支链的组份,活性大大高于具有葡聚二糖支链的组分〔16〕。 甘露聚糖从白念珠菌中分离得到了有一定免疫调节活性的甘露聚糖。巨噬细胞递呈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能与甘露聚糖结合,并通过一种非自身识别机制激活宿主免疫系统。甘露聚糖包裹感染性抗原并介导了内吞和吞噬作用,甘露聚糖受体识别多糖里的一个重复单位,这种识别导致了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因子产生和补体的激活。研究表明,白念珠菌甘露聚糖在皮下注射给药后对宿主的免疫抑制作用与用药后迟发型超敏反应被抑制有关〔17〕。IL4是介导甘露聚糖特异性诱导免疫下调的关键性细胞因子。另外也有研究表明,IL12p40、IL10和IFNγ对CD+T细胞(下调效应细胞)的产生也有一定作用〔18〕。 蛋白结合多糖从真菌蘑菇中分离得到了蛋白结合多糖PSK和PSP。这些化合物在结构上比较相近,分子量约为100kDa〔19〕。其单糖间以α(14)和β(13)糖苷键连接,蛋白部分则以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为主,蛋白含量约为15%。这类多糖能够抑制体外肿瘤细胞系的生长并具有体内的抗肿瘤活性。对食道癌、胃癌、肺癌、卵巢癌和子宫颈癌等有肯定的防治效果。这类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小鼠在PSK给药处理后,PSK能结合并抑制免疫抑制细胞因子TGFβ〔20〕。PSK还能够激活嗜中性粒细胞,这些可能是PSK抗癌活性的部分原因。PSK和PSP是生物反应调节剂,能刺激T细胞的激活和诱导IFNγ和IL2的生成。也有研究发现PSK和PSP能增强小鼠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21〕。 透明质酸透明质酸(HA)可以由链球菌产生,同时也是组成哺乳动物组织胞外基质的一种主要的糖类成分,在皮肤、关节、眼和大多数其它的器官和组织中都有存在。透明质酸是一个二糖的重复。该二糖是一种最简单的阴离子氨基葡聚糖。透明质酸是通过与真核细胞CD44受体的结合来完成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这种配体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对于T细胞胞间通信和白细胞外渗的调节是至关重要的〔22〕。低分子量HA则可被用于阻断T淋巴细胞CD44和真核细胞来源HA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在临床上可被用于防止同种异体移植的排斥反应以保护机体器官的功能。另外,HA能促使创伤愈合,并能在眼睛和关节外科中被用作人体HA的替代品〔9〕。 2 抗肿瘤活性微生物 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多与其免疫调节功能密切相关。多糖能激活免疫细胞,并诱导多种免疫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从担子菌门真菌中得到的香菇多糖、裂褶多糖、云芝多糖、茯苓多糖等抗肿瘤多糖,在国内外临床上已普遍应用,都具有上述免疫调节剂的特征结构。从香菇子实体和深层发酵菌丝体中得到的两种具抗肿瘤活性的多糖分别为β(13)葡聚糖和含少量肽的α甘露糖。云芝多糖PSK则具有蛋白结合多糖结构。裂褶多糖和茯苓多糖也是β(13)葡聚糖,但当茯苓多糖含有β(16)葡聚糖侧链时没有活性,而用高碘酸盐氧化反应将侧链除去后,却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多糖的抗肿瘤作用需要宿主免疫系统的参与,但有些微生物多糖在体外也表现出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除了免疫调节外,近年来对多糖抗肿瘤活性的其它作用机制也有所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3〕:(1)影响细胞的生化代谢:茯苓多糖对肉瘤S180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可导致S180细胞膜唾液酸(SA)含量增加,而膜磷脂、花生四烯酸和豆蔻酸的含量下降,细胞膜的PI转换被显著抑制,影响了肿瘤细胞转移和相关抗原的表达。香菇、猪苓、茯苓多糖能抑制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酪氨酸蛋白激酶(TPK)的活性,激活磷酸酪氨酸蛋白磷酸酶(PTPP),可降低细胞酪氨酸蛋白的磷酸化程度;(2)影响细胞周期:某些多糖可能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Kamei等将云芝多糖与结肠癌细胞AGS一起培养4d后,肿瘤细胞的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肿瘤细胞的生长被阻滞于S期和G2/M期〔15〕。(3)抗氧化作用:机体内过量的超氧化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对DNA的持续损伤,会导致细胞的癌变。动物和临床试验表明云芝多糖PSK能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缓解肿瘤宿主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Kariya等在联氨氧化反应体系中观察到云芝多糖有自由基清除剂作用,并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检测,证明其有拟SOD的作用。又有报道云芝多糖能增强正常小鼠和正常迟发型超敏感性(DH)小鼠淋巴细胞、脾及胸腺中SOD的活力,而对肿瘤组织中SOD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其它:香菇、云芝和灵芝等多糖均能抑制鼠肝细胞对致癌物苯并芘的吸收。香菇多糖能使肿瘤部位的血管扩张和出血,造成肿瘤组织坏死。有些微生物来源的多糖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糖类分子很相似,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粘附,从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24〕。 3 抗病毒活性 多糖的抗病毒作用已引起医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在抗HIV方面,硫酸酯化多糖因为其活性明确,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6〕。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除了多糖的免疫激活作用外,该类聚合物可以通过阻断HIV病毒gp120与宿主细胞CD4受体的结合而发挥作用,这可以阻断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防止合细胞的形成〔25〕。某些硫酸多糖还能够抑制HIV逆转录酶活性,硫酸化侧链与RNA模板引物上的某些酶有相同的结合位点,从而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最近的研究又发现,硫酸多糖与HIV1反式激活因子tat的结合能阻止tat蛋白进入胞内,使HIVLTR的转录激活受到抑制,从而抑制了HIV1的复制和整合。硫酸多糖的抗病毒活性首先源于其聚阴离子特性,因此硫酸基团是该类多糖活性的必要条件。分子中硫酸基团的含量越高,其抗HIV的作用越强。但硫酸根过多会产生抗凝血等不良反应〔27〕。硫酸基团分布的空间构象对抗病毒活性也有影响,如Tat蛋白与肝素的结合要求至少有2O、6O和N位置的硫酸化〔28〕。糖链柔性的降低能升高硫酸多糖的抗病毒活性。分子大小是多糖抗病毒活性的另一个影响因素。硫酸葡聚糖抗HIV的活性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在1×104~5×105的范围内能保持最大活性。除了抗HIV外,多糖对其他类型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如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1,HSV2)、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囊状胃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等〔29〕。香菇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硫酸酯化后则具有显著的抗艾滋病作用,在浓度为100mg/L时能完全抑制RT活性,10~100mg/L时能抑制合体细胞的形成,10mg/L时能强烈抑制HIV抗原的合成,并能保护被HIV感染的MT4细胞。但硫酸酯化后的多糖却失去了原有的抗肿瘤活性。由此推测硫酸酯化多糖和非硫酸化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是不同的。通过13CNMR、苯胺蓝荧光法及粘度法测定证明,硫酸基团的引入造成多糖理化性质及其空间立体构象的变化,而这正是多糖活性的决定因素。 4 其它活性 多糖的免疫调节功能使其在临床上具有抗感染和抗炎活性。免疫调节剂的使用相对于常规药物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先天抗感染能力的增强可能会有效地解决抗生素耐药的问题。吴倩等应用重组sIL1 RⅠ为靶点建立抑制剂筛选模型,从链霉菌的代谢产物中得到IL1的拮抗剂139A,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它们具有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30〕。对139A生物合成中引导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工作也已经完成〔31〕。对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较为普遍,近年来,从微生物中也发现了一些有明显降血糖作用的多糖。从Cordyccps sinensis中提取得到的多糖CSF10能增强葡萄糖激酶活性,加速葡萄糖的代谢;并可以降低GLUT2蛋白水平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最终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32〕。另外,发现某些微生物来源多糖(如银耳多糖)和一些多糖的硫酸化衍生物,具有肝素样抗凝血作用,其抗凝活性与多糖分子量和硫酸化程度相关;木耳多糖、银耳多糖等对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它们降低血栓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小板数目及其粘附力的能力有关;香菇多糖可促进胆固醇代谢而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从而达到降血脂的目的;灵芝多糖能抑制人嗜中性粒细胞自发和Fas介导的细胞凋亡,这与抗衰老活性相关;灵芝中的一种小分子多糖能增加蛋白和核酸的合成;而某些微生物多糖对RNase有抑制作用,可减少RNA降解,对RNA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5 结语 多糖类药物具有多效性、低毒性、来源广泛、天然绿色等优点,多糖与现有药物的联合用药可以提高药物的作用范围和效力,减少用药量,并可防止或推迟耐药的出现。但由于多糖结构太复杂,所以不易控制其质量标准,结构测定及合成难度较大;缺乏明确的作用机制研究;而有些多糖在天然产物中含量很低且不易分离得到。这使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结构分析技术的进步和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积累和深入,人们对多糖如何作用于细胞因子网络、协调生物学功能的结构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发现了一些多糖的特异受体,为新活性化合物的开发提供了基础。对于多糖构效关系的认识也更为丰富,为提高活性而进行的结构改造工作也有很大进展。多糖的结构研究是多糖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在确保多糖纯度的前提下,现有二维核磁技术的结合(如:COSY谱、NOESY谱、HOHAHA谱、TOCSY谱等)使我们有可能推导出部分多糖完整的一级结构〔33〕。而质谱由于其高度的灵敏性,在多糖尤其是极少量多糖的结构分析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FABMS和液质联用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多糖的结构分析中。多糖的高级结构分析也有所发展,但还无法做到像核酸和蛋白质结构测定那样自动化、微量化和标准化。关于药用微生物多糖生物合成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对这些微生物菌株进行的多糖合成基因分析发现有共同的操作子结构,暗示了这些多糖的生物合成拥有相同的分子机制。对于多糖合成基因簇及其生物合成途径更深入的了解,能为进一步的组合生物学研究,以及最终获得新结构多糖、改变天然多糖理化性质、提高多糖的活性和产量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Kasper D L, Onderdonk A B, Crabb J, et al. Protective efficacy of immunization with capsular antigen against experimental infection with Bacteroides fragilis 〔J〕. J Infect Dis,1979,140:724 〔2〕 Tzianabos A O, Russell P R, Onderdonk A B, et al. IL2 mediates protection against abscess formation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sepsis 〔J〕. J Immunol,1999,163:893 〔3〕 Tzianabos A O, Onderdonk A B, Rosner B, et al. Structural features of polysaccharides that induce intraabdominal abscesses 〔J〕. Science,1993,262:416 〔4〕 Tzianabos A O, Kasper D L, Cisneros R L, et al. Polysaccharidemediated protection against abscess formation in experimental intraabdominal sepsis 〔J〕. J Clin,1995,96:2727 〔5〕 Williams D L, Sherwood E R, Browder I W. Effect of glucan on neutrophil dynamics and immune func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peritonitis 〔J〕. J Surg Res,1988,44:54 〔6〕 Cleary J A, Kelly G E, Husband A J. The effect of molecular weight and beta1,6linkages on priming of macrophage function in mice by (1,3)betaDglucan 〔J〕. Immunol Cell Biol,1999,77:395 〔7〕 Soltys J, Quinn M T. Modulation of endotoxin and enterotoxininduced cytokine release by in vivo treatment with beta(1,6)branched beta(1,3)glucan 〔J〕. Infect Immun,1999,67:244 〔8〕 Wakshull E, BrunkeReese D, Lindermuth J, et al. PGGglucan, a soluble beta(1,3)glucan, enhances the oxidative burst response, microbicidal activity, and activates an NFkappa Blike factor in human PMN: evidence for a glycosphingolipid beta(1,3)glucan receptor 〔J〕. Immunopharmacology,1999,41:89 〔9〕 Tzianabos O. Polysaccharide immunomodulators therapeutic agents: structural aspects and biologic function 〔J〕. Tzianabos,2005,13(4):523 〔10〕 Williams A, Sun X, Fischer J E, et al.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in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proteolytic pathway is increased in skeletal muscle from patients with cancer 〔J〕. Surgery,1999,126:744 〔11〕 Muller A, Rice P J, Ensley H E, et al. Receptor binding and internalization of a watersoluble (13)βglucan biologic response modifier in two monocyte/macrophage cell lines 〔J〕. J Immunol,1996,156:3418 〔12〕 Yan J, Vetvicka V, Xia Y, et al. Betaglucan, a "specific" biologic response modifier that uses antibodies to target tumors for cytotoxic recognition by leukocyte 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3(CD11b/CD18) 〔J〕. J Immunol,1999,163:3045 〔13〕 Wakshull E, BrunkeReese D, Lindermuth J, et al. PGGglucan, a soluble beta(1,3)glucan, enhances the oxidative burst response, microbicidal activity, and activates an NFkappa Blike factor in human PMN: evidence for a glycosphingolipid beta(1,3)glucan receptor 〔J〕. Immunopharmacology,1999,41:89 〔14〕 Kulicake W M. Correlation between immunological activity, molar mass,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different (1→3)βDglucans 〔J〕. Carbohydr Res,1997,297:135 〔15〕 Lin X, Cai Y J, Li Z X, et al.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apoptosis induction, and telomerase inhibition of CFP2, a novel lichenin from Cladonia furcata 〔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3,1622:99 〔16〕 Perret J, Bruneteau M, Micheal G, et al. Effect of growth conditions on the structure of βDglucans from Phytophthoraparasitica dastur, aphytophthogenicfungus 〔J〕. Carbohydr Polymer,1991,17(2):231 〔17〕 Garner R E, Childress A M, Human L G,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mannaninduced, mannanspecific delayedhypersensitivity suppressor cells 〔J〕. Infect Immun,1990,58:2613 〔18〕 Wang Y, Li S P, Moser S A, et al. Cytokine involvement in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affected by Candida albicans mannan 〔J〕. Infect Immun,1998,66:1384 〔19〕 Ng T B.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proteinbound polysaccharide (polysaccharopeptide, PSP) from the mushroom Coriolus versicolor (Basidiomycetes: Polyporaceae) 〔J〕. Gen Pharmacol,1998,30:1 〔20〕 Matsunaga K, Hosokawa A, Oohara M, et al. Direct action of a proteinbound polysaccharide, PSK, o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J〕. Immunopharmacology,1998,40:219 〔21〕 Wei W S, Tan J Q, Guo F, et al. Effects of Coriolus versicolor polysaccharides on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ies in mice 〔J〕. Chung Kuo Yao Li Hsueh Pao,1996,17:174 〔22〕 Siegelman M H, DeGrendele H C, Estess P. Activ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CD44 and hyaluronan in immunological systems 〔J〕. Leukoc Biol,1999,66:315 〔23〕 周永. 多糖类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28(3) 〔24〕 Katsuhide M, Shin Y, Yuji K, et al. Activity of microbial surface polysaccharides in inhibition of cancer cell adhesion 〔J〕. Kagaku Kogaku,1996,60(11):832 〔25〕 Callahan L N, Phelan M, Mallinson M, et al. Dextran sulfate blocks antibody binding to the principal neutralizing domai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Ⅰ without interfering with gp120CD4 interaction 〔J〕. J Virol,1991,65(3):1543 〔26〕 Berteau O, Mulloy B. Sulfated fucans, fresh perspectives: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sulfated fucans and an overview of enzymes active toward this class of polysaccharide 〔J〕. Glycobiology,2003,13(6):29R 〔27〕 Yoshida O, Nakashima H, Yoshida T, et al. Sulfation of the immunomodulating polysaccharide lentinan: a novel strategy for antivirals to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J〕. Biochem Pharmacal,1998,37(15):2887 〔28〕 Watson K, Gooderham N J, Davies D S, et al. Interaction of the transactivating protein HIV1 Tat with sulphated polysaccharide 〔J〕. J Infect Dis,1990,161(1):208 〔29〕 王长云,管华诗. 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Ⅰ多糖抗病毒作用〔J〕. 生物工程进展,2000,20(1):17 〔30〕 吴倩,吴剑波,李元.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139A的理化性质及体内活性研究〔J〕.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9,24(6):401 〔31〕 王玲燕,李元,等. 链霉菌胞外多糖139A生物合成中引导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J〕. 遗产学报,2003,30(8):723 〔32〕 Kiho T, Ookubo K, Usui S, et al. Structrual features and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a polysaccharide (CSF10) from the cultured mycelium of Cordyceps sinensis 〔J〕. Biol Pharm Bull,1999,22(9):966 〔33〕 Sandeep S, Glushka J, Halbeek H, et al. Structure of the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rs hobbs 5 as determined by NMR spectroscopy 〔J〕. Carbohydr Res,1997,299:119

糖代谢论文题目参考文献

论文我给不出来,不过能给些建议比如从“糖”的现状开始说起,糖在人们眼中的地位和种种,之后再论述糖的一些发展或特性。当然,要把你论文的中心观点表明,那就是接下来的事情了。你觉得糖推动了世界?或者糖成就了一个领域(牙科)?呵呵~看你的想法了,可以有新意,也可以循规蹈矩。不过这些灵感应该是从你前面的铺垫中能找到的。前后呼应,最后点出你的看法,就好啦

5  异丙酚(Propofol,丙泊酚,disoprofol)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静脉麻醉药,因具有起效快、时效短、苏醒迅速的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在发挥麻醉作用的同时,可使血糖升高,该作用对糖尿病人尤为明显,但停药后血糖迅速降至用药前水平。虽然该药升血糖作用持续时间短,但糖尿病人因自身糖代谢异常加之异丙酚的升血糖作用,血糖升高幅度大于非糖尿病人,所以应避免大剂量持续输入,从而减轻其升血糖作用[20]。异丙酚对血糖升高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6  其它   如糖皮质激素、甲碘胺、甲状腺素、甲状腺球蛋白、肾上腺素、烟酸及其衍生物、吩噻嗪类药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与黄体酮样衍生物、双香豆素、去甲基麻黄碱等药物,均有增高血糖浓度的作用,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血糖,避免引起高血糖或糖尿。   7  结语   正常水平的血糖对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极其重要的。上述药物虽非糖类,但用药后均可不同程度的引起糖代谢异常,导致血糖升高。特别是长期应用时,可引起血糖持续增高,引发由高血糖所致的高血浆渗透压、渗透性利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周围循环衰竭、血粘滞度升高、脑缺氧、脑水肿等。因而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应当定期监测血糖,避免引起高血糖。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多种药物所致的血糖升高作用比非糖尿病人更明显。加之糖尿病人本身就易出现血糖异常,因此他们更应慎重应用上述药物

这都行。。。。。

目录一、摘要二、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1、现代生物技术中蛋白质与健康2、现代生物技术中糖类与健康3、现代生物技术中与健康4、现代生物技术中与健康三、总结四、后序五、鸣谢六、参考文献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健康摘 要现代生物技术以其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而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关注。据估计生物技术可以给人类创造数千亿美元的收入,但比这更重要的是现代生物技术挽救了数亿人的生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霉素的使用,因为青霉素的使用而使人类的平均年龄增加十几年。人类的生活条件也因生物技术的使用而大有改善。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大国,生物技术对保证国民的身体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又有哪些连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对此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究活动性报告,使您对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1、现代生物技术中蛋白质与健康(1)蛋白质的定义及概述蛋白质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旧称“朊”。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一条多肽链二十~数百个氨基酸残基不等;各种氨基酸残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标准”氨基酸,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翻译后修饰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多个蛋白质可以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折叠或螺旋构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从而发挥某一特定功能。产生蛋白质的细胞器是核糖体。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占人体质量的%,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被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后在体内主要用于重新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人体蛋白质,同时新的蛋白质又在不断代谢与分解,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食物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到人体蛋白质合成的量,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孕产妇的优生优育、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与膳食中蛋白质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1、构成蛋白质的身体。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所以说饮食造就人本身。可见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2、修补人体组织。人的身体由百兆亿个细胞组成,它们处于永不停息的衰老、死亡、新生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例如年轻人的表皮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两三天就要全部更新。所以一个人如果蛋白质的摄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么皮肤就是光泽而又有弹性的。反之,人则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组织受损后,若不能得到及时和高质量的修补,便会加速肌体衰退。3、维持肌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物质在体内的输送。载体蛋白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在体内运载各种物质。比如血红蛋白一输送氧、脂蛋白一输送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和转运蛋白等。4、白蛋白:维持机体内的渗透压的平衡及体液平衡。5、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6、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有白蛋白、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干扰素等。七天更新一次。当蛋白质充足时,这个部队就很强,在需要时,数小时内可以增加100倍.7、构成人体必需的各种酶。我们身体有数千种酶,每一种只能催化一种生化反应。相应的酶充足,反应就会顺利、快捷的进行,我们就会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否则,反应就变慢或者被阻断。8、激素的主要原料。激素可以调节体内各器官的生理活动。如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分子组合成,生长素是由191个氨基酸分子合成的。9、构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五羟色氨等。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味觉、视觉和记忆。10、胶原蛋白:占身体蛋白质的 ,生成结缔组织,构成身体骨骼。如骨骼、血管、韧带等,决定了皮肤的弹性,保护大脑(在大脑脑细胞中,很大一部分是胶原细胞,并且形成血脑屏障保护大脑)。11、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3)现代生物技术在蛋白质重点应用保持健康所需要的蛋白质含量因人而异。普通健康男性或女性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克蛋白质。婴幼儿、青少年、怀孕期间的妇女、伤员和运动员通常每日可能需要摄入更多蛋白质。蛋白质缺乏:成年人:肌肉消瘦、肌体免疫力下降、贫血,严重者将产生水肿。未成年:成长发育停滞、贫血、智力发育差,视力差。蛋白质过量: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多了肌体无法吸收,过量摄入蛋白质,将会因代谢障碍产生蛋白质中毒甚至死亡。面对这些问题营养师根据人体对不同蛋白质的需要量进行膳食调配以及人工添加或减少蛋白质的方法来保证人体内蛋白质含量的相对稳定。而生物学家则通过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出一些新型的药品,这些药品不仅能促进人体对蛋白质的运输和吸收,而且还能预防由于外界环境或病毒引起的蛋白质变性。当然在临床医学上,这些变性因素也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对防止蛋白质变性也是有效保存蛋白质制剂(如疫苗等)的必要条件。此外在蛋白质领域运用的现在生物技术还有X线衍射技术和磁共振技术等。它们的应用都能有效控制和制备蛋白质,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2、现代生物技术中糖类与健康(1)糖的定义及概述糖是一类化学本质为多羟酮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成是葡萄糖及糖原。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肌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葡萄糖和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其他已糖代谢等。(2)糖的生理功能糖分是我们身体必不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人们摄入谷物、蔬菜等,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运送到全体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进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血糖浓度低于70毫克%称为低血糖。可见于饥饿时间过长,持续的剧烈体力活动,严重肝肾疾病,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低血糖时,脑组织首先对低血糖出现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出冷汗以及饥饿感等。如果血糖持续下降到低于45毫克%,就可发生低血糖昏迷。如果从食物中摄取的糖一时消耗不了,则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肝脏可储存70~120克,约张肝重的6~10%。细胞所能储存的肝糖是有限的。如果摄入的糖分过多,多于的糖即转变为脂肪。当食物消化完毕后,储存的肝糖即成为糖的正常来源,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在剧烈运动时,或者长时间没有补充食物情况,肝糖也会消耗完,此时细胞将分解脂肪来供应能量。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细胞必需要糖来维持生存,必要时人体将分泌激素,把人体的某些部分(如肌肉、皮肤甚至脏器)摧毁,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糖,以维持生存。(3)现代生物技术在糖类中的应用由于血糖高和血糖低对人体来说都是有害的。为此,有关科学家为了保证人体内糖类的正常供应,对低血糖人群提供含有浓缩糖的含片和糖果。开发出浓缩糖技术,保证他们维持血糖浓度恒定。而对高血糖患者,则用降血糖药物加以控制。在临床上静脉滴注葡萄糖过快,也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所以对于血糖过高的病人点滴速度不应过快,而这些也都基于一定生物技术基础上。从而保证了人们身体的健康。3、现代生物技术脂质与健康(1)脂质的定义及概述脂质(lipids)是脂肪及类脂的总体,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液,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脂肪是三脂肪酸甘油或称甘油三酯。脂肪的生理功能是储存能量及氧化供能。类脂包括固醇及其脂、磷脂及糖脂等,是细胞的膜结构重要部分。(2)脂质的生理功能及影响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当人们摄食过足时,人体会将多余的能力主要以脂肪形成储存下来。过去的日子中,在旧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总以“肥头大耳”为富贵的象征,甚至到当今社会。但肥胖并不是富,更是一种负担。肥胖会带来许多疾病,威胁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当人们身体肥胖,自然他们的血液中脂质的含量升高,随着血液的全身巡回,使他们和心力衰竭的正常体重者多1倍;冠心病多2-5倍;高血压多2-6倍;糖尿病多4倍;胆石病多4-6倍。这些疾病都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像正处于成长期的人来说,肥胖不仅带来的是智力上的影响,更有心理上的一系列影响。所以在平常生活中,合理的饮食显得异常重要。有人喜欢大鱼大肉,时常酒足饭饱之后修身养性,静如止水,像这种生活习惯,终有一天会猝死在饭桌之上。胆固醇是由体内储有的脂肪转化而来的,而胆固醇又能合成乳汁、皮脂以及类固醇激素,保证人们内、外分系统的正常运转。胆固醇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但是,胆固醇过多压迫血管,使血液的径流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淤血等,严重的会导致人死亡。性激素则是一种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激素,它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乱食性激素会使人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会内分泌失调,严重的还会变成“双性“人,大大减少其自身的寿命。(3)现代生物技术在脂质中应用面对这些现象,生物学家采用现代溶脂技术除去多余脂肪。通过一种溶解药物,舒缓血管,溶解多余胆固醇。面对因肥胖而造成心力衰竭的病人,科学家还采用强心剂等生物化学药物经行急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发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使人们的健康得以延续。4、现代生物技术中维生素与健康(1)、维生素的定义和概述维生素是近百年才被陆续发现的一组营养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共同特点:它们都不供应热量,也不是有机体的构造成分,但却是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繁殖等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起着调节身体各种功能的作用,身体对它们的需要量很少,但供应不足时会出现各种代谢障碍和症状,称为维生素缺乏病。(2)、维生素的种类及应用V—A:缺乏维生素A会造成皮肤老化,维生素A是丘脑、脑垂体等内分泌腺体活动所需要的极为重要的营养成分。想要保持年轻靓丽,尽量多吃些维生素A高的动物性食物,如:肝、瘦肉、卵黄等。V—B2:维生素B2会促进脂肪的分解。V—B6: 与氨基酸及代谢关系,能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的生长所需,对脂肪代谢都会有影响,与皮脂分泌紧密相关。V—L: 维生素L缺乏会影响结缔组织中中股原纤维的形成。V—E:公认有抗衰老作用,能促进皮肤血液的循环和肉芽组织的生长。谷维素:是从米粮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物质,其成分为以三萜(稀)醇类主体的阿魏酸酯的混合物,它对植物中枢功能有调节和激活作用。它能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提高人的皮肤血管循环机能,会使皮肤温度升高,四肢皮肤表面血流?增加,被称为“美容素”此外,谷维素还能降血脂,并含强有力的生长促进因子,有助于我们的亲少年成长。(3)现代生物技术在维生素中的应用。针对现在人体内维生素缺乏现象,有关药剂师及营养师在食品及保健品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同时生物学家也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通过生物制药技术,将大量维生素合成在一个小药片内,制造出补充维生素的药片,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现在爱吃肉类而不爱吃蔬菜的都市人群体内的维生素,使人体内维生素含量保持在一个平稳水平上,使人们身体更加健康。总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一切生活的基础,但一个人要做到健康,是十分不易的,这与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爱护自己的身体,是否决心要要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糖类、脂肪、蛋白质等都是构成我们身体的重要物质,像维生素,各种无机盐等这样的物质在人类体内的含量虽然相对较少,但其作用也是不忽视的。上述物质共同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前面已经提到了各种维生素、无机盐及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对人身体的具体作用,例如在对身体的生长,身体器官的功能的影响都一一列出,同时也告诫了我们如果缺少了这些物质,将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然而这些物质都来源于我们日常的食物中,所以合理膳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的惟一路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家已经将着眼点放在人的身体营养健康上,科学家研发新的生物技术来改善人们的身体状况,减轻许多人身体上的痛苦和伤害。作为青年的我们,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所以我们更应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我们以后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后 序如今,好好学习生物技术是很有必要的事。生物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无数变革。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都是当今最热门的生物技术项目。而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药物都是通过生物技术得到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生物技术我们的生活究竟会怎样。我想一定非常糟糕,甚至我们的寿命将会变短,越来越多的问题都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而如果没有生物技术对人体内蛋白质、维生素等重要物质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将会对自己一无所知,更提不上身体健康这些话,所以现代生物技术保护了我们自身的健康。现代生物技术不容忽视。而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我们责无旁贷。鸣 谢通过此次探究活动,大家分工明确,都不辞辛苦的完成了各自的工作任务。在此感谢本小组各位成员,以及为我们提供资料的各出版社,还有我们的指导老师。在大家共同合作下,本次探究活动终于圆满结束。再次由衷致谢!参考文献:1、《生物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生物化学》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周爱儒副主编:查锡良3、《登上健康快车》北京出版社主编:关春若4、《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手册》第七次修改 北京教育出版社主编:薛金星这是我们小组写的,网上绝对跟这一样的。

关于糖尿病论文的参考文献

我现在也要写一篇关于糖尿病的毕业论文,我是学影像的,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学习建议么,谢谢,急需。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除药物治疗及饮食控制外,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并做好早期正确的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糖尿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糖尿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意义》

【摘 要】目的:怎样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控制其病情进展。方法:回顾性研究对31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并通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尿糖水平,了解病情进展。结果:糖尿病患者知识的缺乏,无积极有效地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利条件。结论: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合理的健康教育对防止糖尿病的病情进展,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糖尿病是终身慢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引发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严重的并发症。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除药物治疗及饮食控制外,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并做好早期正确的健康教育意义重大。现将我科对3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休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糖尿病患者31人,男性19人,女性12人,最大年龄76a,最小年龄41a,平均年龄52a。其中Ⅰ型糖尿病17例,Ⅱ型糖尿病14例,并发肾脏病变6例,眼部病变5例,糖尿病足3例。

2 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终身慢性疾病,所以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总结31例糖尿病患者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应对方法:

消极心理:Ⅰ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多是由于多是青少年,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时期,容易产生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理,对生活失去信心,医务工作者应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诉患者及时发泄愤怒的情绪,对糖尿病的治疗前景进行展望,并请成功范例进行现场示范,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紧张心理:有些患者因为缺乏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所以常常会有焦虑、精神高度紧张和恐惧的心理,而紧张的心理可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2]。所以需要向患者耐心介绍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也要一一进行解答,使患者明白紧张、焦虑对病情是有害的,心态放平和才有利病情好转.

淡化心理:由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相当局限,对疾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饮食方面也不加注意,有侥幸心理。对此类患者应及时加强思想教育,告知控制饮食的重要性,消除患者的淡化心理。指导患者正解、合理、科学用药,耐心讲解错误用药所造成的危害,真正解决患者的思想问题[3].

厌世、拒绝治疗的心理:此类患者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容易自暴自弃,对医护人员不信任,不配合治疗,对这类患者要耐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查结果主动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的信心,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现象,从而积极地与疾病抗争。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入院常规宣教

病人刚住院时,往往出现焦虑抑郁,因此,病人入院时,要热情接待说明保持乐观情绪对治疗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详细为病人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医院规章制度、卫生制度、主管医生、护士及床头请护器的使用,介绍同室病友及同疾病的老病人,与之相识,使他们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并耐心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做好家属的工作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患者患病期间最需要亲人的关心,亲情的支持,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诉家属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要看望陪伴病人,同时病人的饮食调理,也需要家属的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碍:糖尿病患者因社会背景、文化、心理素质和病情的轻重不同,在患病初期常对糖尿病存在各种片面认识和不正确的看法,这些不正确的看法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对首次发现糖尿病的患者应让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所知和所想,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自己对所患疾病的认识。了解患者的感受,充分尊重和理解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碍[4]

饮食知识宣教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

说明饮食治疗的目的

能减轻胰岛负担,纠正代谢紊乱,使血糖、尿糖、血脂有所改善,甚至可以接近正常,维持正常体重,使肥胖者体重下降,提供合乎生理需要的营养,改善病人健康状况,维持正常社交活动,使儿童能正常成长,并介绍效果显著病例,因为疗效显著的病例最具说服力。

说明饮食治疗的原则

要合理控制热能达到和保持标准体重,平衡膳食,保证营养需要,合理安排膳食结构。蔬菜应选择含糖分较少的小白菜、大白菜、白萝卜等为主。因水果如香蕉、西瓜、梨子等含糖量较高,均不宜多食,避免含单糖高的食物,如糖果、点心、饮料,避免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多吃富含纤维食品,如蔬菜、粗粮,烹调以清淡为主,宜用植物油。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主食可分成3~6餐食用,每周测体重一次。

计算每天所需热量的指导

教会病人根据标准体重、热量标准来计算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量,要根据每个病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职业、血糖水平等具体情况而定。

用药与尿糖检测

用药知识

当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仍未得到控制时,应尽早使用胰岛素,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我们要教会病人出院后能自己及家属注射胰岛素,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制剂和剂量,注意胰岛素注射时间为餐前30min,注射后按时进食,以防低血糖。

尿糖监测

指导病人自测尿糖3~4次/日,分别于餐前和晚上睡前检测,可用尿糖试纸,它比较简单,便于接受。

预防患者皮肤黏膜及软组织感染: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皮肤化脓性感染,其皮肤黏膜较易损伤且难以自愈,建议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及早发现和治疗局部损伤及感染。冬天要注意足、手的保暖,但不能使用过热的水袋以避免烫伤,夏天降温不能使用过冷的冰袋以避免冻伤。要定期剪指(趾)甲,被蚊虫叮咬时不要乱抓,可用碘酒、乙醇消毒或用虫咬水等治疗[5]。

休息、活动知识宣教

运动疗法是一种辅助治疗,它能促进糖的氧化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可根据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运动疗法及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的方式可结合病人的爱好,如体操、打拳、慢跑、打球等不可间断,要持之以恒,为了避免低血糖产生,最好选择在饭后血糖稳定时进行,并携带糖块。

4 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对31例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及饮食控制,并配合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所以对糖尿病患者长期的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配合饮食、药物治疗,可以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护理工作者要具有责任心、事业心,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

[2] 戴霞,梁榕.糖尿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99.

[3] 宋培玲.老年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7(2):209.

[4]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

[5] 许秀兰,李学华,董宝珍国内外社区健康教育与社区护理简介[J]天津护理,2000,8(6):30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糖尿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这都行。。。。。

这是要花钱的

与糖代谢有关的论文题目

我觉得无非是解除阻遏 抑制 增强代谢流 增加前体物等等原理 都是通用的。基因工程可以直接表达限制因素。

这篇论文提纲我有的,来拿。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预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详细表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华章构造。

这是哪个学校的考研试题啊?

不可逆反应在代谢调控网络中的重要性。在代谢途径中,各种酶所催化的反应对整个代谢途径的作用是不等同的。在不可逆反应中,通过调节关键酶的活性和酶量来控制代谢物的流量。整个代谢途径具有单向性,体内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各自有自身的途径。这种机制可使生物合成和降解分别处于热力学的有力状态。生物合成多为耗能反应,常与ATP的水解相偶联,而分解代谢多为放能反应。 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具有下列特点:1、它催化的反应速度最慢,因此它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总速度 2、一般催化单向反应,因此它的活性决定代谢途径的方向;3、关键酶为寡聚酶,其活受多种形式的调节;4、一个代谢途径的第一个酶及分支后的第一个酶,通常都是关键酶。 不可逆反应中,对关键酶活性的调节大致分快速调节和迟缓调节两种方式。 迟缓调节,主要通过改变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影响转录和阻遏)或酶蛋白降解以及酶原转化的速度来调节细胞内酶分子的浓度。酶的诱导和阻遏可用操纵子模型来解释。原核生物基因可组成操纵子作为基因表达的协同单位,它包括在功能上彼此有关的结构基因和控制部位(启动子和操纵基因),可接受调节基因产物(阻遏蛋白)的作用。如可诱导操纵子乳糖操纵子和可阻遏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快速调节主要通过共价修饰(如磷酸化\去磷酸化)、激活剂或抑制剂对酶的非共价作用(变构调节),以及亚基的聚合和解聚等方式改变酶分子的结构。代谢底物和代谢产物对代谢过程关键酶(变构酶)活性的调节作用分别成为前馈和反馈,这种作用或是激活(正作用),或是抑制(负作用)。ATP/ADP不但作为细胞能量状态调节代谢,而且ATP、ADP还是许多关键酶的变构效应物。 例如, 糖酵解的3个不可逆反应由3个关键酶催化:1、己糖激酶;2、磷酸己糖激酶-1;3、丙酮酸激酶。以上3个关键酶都是寡聚酶,都是变构酶,主要受细胞内能量状况ATP/ADP(AMP)的影响。己糖激酶为代谢途径的第一个酶,催化产物6磷酸葡萄糖是其变构抑制剂,丙酮酸激酶还通过两种方式调节活性,一种是共价修饰:磷酸化后失去活性;另一种是聚合和解聚(激活剂存在,平衡倾向于形成四聚体,活力升高,抑制因子可稳定二聚体构象)。6-磷酸葡萄糖对丙酮酸激酶的激活作用,为正前馈。糖酵解途径中,作为终产物之一的ATP不是直接抑制第一个关键酶,而是首先抑制磷酸果糖激酶,这样必然造成6-磷酸葡萄糖的积累,它在反馈抑制己糖激酶,属于逐级反馈。 脂肪酸合成中,高浓度的乙酰CoA对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有抑制作用就是负前馈;终产物脂肪酸的积累,直接反馈抑制乙酰CoA羧化酶。

糖代谢研究论文

表2 运动疗法的适应证(略)表3 运动疗法的禁忌证和限制指征(略) 运动的实施运动疗法泛指把运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是人全身大肌肉群参加的周期性连续性有氧运动。病人只有根据自己的疾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合适的运动强度,以及掌握好运动实施的时间和运动持续时间。见表4。才能获得明显而持久的收益,从而使糖尿病的控制变得易行、经济而且有效。表4 运动单位交换表(略)4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功能的丧失或缺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血糖升高直接影响病情,造成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故必须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结果来评估饮食、用药、运动情况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患者及家属应学会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最好保持空腹血糖< mmol/L,餐后血糖< mmol/L,并定期做尿液检查,查有无酮体,若血糖监测居高不下或尿酮体持续阳性者,应立即就医。5 评估与展望糖尿病非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做好糖尿病非药物治疗,一方面可以减少糖尿病药物的过多使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延缓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和发展,减少糖尿病患者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巨大的益处。在糖尿病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也是当前糖尿病研究的热点之一。参考文献:[1]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J].Geneva, 1999:1.[2] 钱荣立.糖尿病的代价.1999世界糖尿病日口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6):241.[3] 胡传峰,李立明.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2,4(4):235.[4] 宋 玲,王爱芹.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2,3(9):84.[5] 李凤英,房 健,王 丽,等.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饮食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362.[6] 许曼音.享受健康人生-糖尿病细说与图解[M].上海:上海文献技术出版社,2002,36:118.[7] 郭晓杰,殷继东,吴翠英.饮食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M].中华实用医学,2002,4(16):61.[8] 黄 莉,蔡筱彦.糖尿病的护理[M].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50.[9] 王淑英,呼瑞英.糖尿病人的饮食控制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2,16(1):32.[10] 张笃香,吕海云,刘爱柱.糖尿病病因及饮食疗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5):455.[11] Boule NG,Haddad E, Kenny GP,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on glycemic control and body mas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JAMA,2001,286:1218.[12] Aiello LP, Wong J , Cavallerano JD, et al . Retinopathy. In: Ruderman N, Devlin JT ,Schneider S ,Kriska A ,ed .Handbook of Exercise in diabetes .2nd ed[J]. Alexandria,Va: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2002:401.[13] Ross R , Dagnone D, Jones PJ ,et al . Reduction in obesity and related conmorbid condition after diet-induced weight loss exercise-induced weight loss in men:a randomized . controlled trial[J].Ann Intem Med,2000,133:92.[14] 胡永善,冯光斌,吴毅,等.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1997,12(3):109.[15] Maiorana A, O,Driscoll G , et al . The effect of combined 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on vascular 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es[J].J Am Coll Cardiol ,2001,38:860.[16] 吴 毅.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及葡萄糖运载体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1998,13(27):45.

这篇论文提纲我有的,来拿。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预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详细表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华章构造。

5  异丙酚(Propofol,丙泊酚,disoprofol)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静脉麻醉药,因具有起效快、时效短、苏醒迅速的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在发挥麻醉作用的同时,可使血糖升高,该作用对糖尿病人尤为明显,但停药后血糖迅速降至用药前水平。虽然该药升血糖作用持续时间短,但糖尿病人因自身糖代谢异常加之异丙酚的升血糖作用,血糖升高幅度大于非糖尿病人,所以应避免大剂量持续输入,从而减轻其升血糖作用[20]。异丙酚对血糖升高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6  其它   如糖皮质激素、甲碘胺、甲状腺素、甲状腺球蛋白、肾上腺素、烟酸及其衍生物、吩噻嗪类药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与黄体酮样衍生物、双香豆素、去甲基麻黄碱等药物,均有增高血糖浓度的作用,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血糖,避免引起高血糖或糖尿。   7  结语   正常水平的血糖对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极其重要的。上述药物虽非糖类,但用药后均可不同程度的引起糖代谢异常,导致血糖升高。特别是长期应用时,可引起血糖持续增高,引发由高血糖所致的高血浆渗透压、渗透性利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周围循环衰竭、血粘滞度升高、脑缺氧、脑水肿等。因而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应当定期监测血糖,避免引起高血糖。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多种药物所致的血糖升高作用比非糖尿病人更明显。加之糖尿病人本身就易出现血糖异常,因此他们更应慎重应用上述药物

目录一、摘要二、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1、现代生物技术中蛋白质与健康2、现代生物技术中糖类与健康3、现代生物技术中与健康4、现代生物技术中与健康三、总结四、后序五、鸣谢六、参考文献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健康摘 要现代生物技术以其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而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关注。据估计生物技术可以给人类创造数千亿美元的收入,但比这更重要的是现代生物技术挽救了数亿人的生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霉素的使用,因为青霉素的使用而使人类的平均年龄增加十几年。人类的生活条件也因生物技术的使用而大有改善。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大国,生物技术对保证国民的身体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又有哪些连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对此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究活动性报告,使您对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1、现代生物技术中蛋白质与健康(1)蛋白质的定义及概述蛋白质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旧称“朊”。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一条多肽链二十~数百个氨基酸残基不等;各种氨基酸残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标准”氨基酸,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翻译后修饰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多个蛋白质可以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折叠或螺旋构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从而发挥某一特定功能。产生蛋白质的细胞器是核糖体。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占人体质量的%,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被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后在体内主要用于重新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人体蛋白质,同时新的蛋白质又在不断代谢与分解,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食物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到人体蛋白质合成的量,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孕产妇的优生优育、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与膳食中蛋白质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1、构成蛋白质的身体。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所以说饮食造就人本身。可见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2、修补人体组织。人的身体由百兆亿个细胞组成,它们处于永不停息的衰老、死亡、新生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例如年轻人的表皮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两三天就要全部更新。所以一个人如果蛋白质的摄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么皮肤就是光泽而又有弹性的。反之,人则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组织受损后,若不能得到及时和高质量的修补,便会加速肌体衰退。3、维持肌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物质在体内的输送。载体蛋白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在体内运载各种物质。比如血红蛋白一输送氧、脂蛋白一输送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和转运蛋白等。4、白蛋白:维持机体内的渗透压的平衡及体液平衡。5、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6、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有白蛋白、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干扰素等。七天更新一次。当蛋白质充足时,这个部队就很强,在需要时,数小时内可以增加100倍.7、构成人体必需的各种酶。我们身体有数千种酶,每一种只能催化一种生化反应。相应的酶充足,反应就会顺利、快捷的进行,我们就会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否则,反应就变慢或者被阻断。8、激素的主要原料。激素可以调节体内各器官的生理活动。如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分子组合成,生长素是由191个氨基酸分子合成的。9、构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五羟色氨等。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味觉、视觉和记忆。10、胶原蛋白:占身体蛋白质的 ,生成结缔组织,构成身体骨骼。如骨骼、血管、韧带等,决定了皮肤的弹性,保护大脑(在大脑脑细胞中,很大一部分是胶原细胞,并且形成血脑屏障保护大脑)。11、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3)现代生物技术在蛋白质重点应用保持健康所需要的蛋白质含量因人而异。普通健康男性或女性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克蛋白质。婴幼儿、青少年、怀孕期间的妇女、伤员和运动员通常每日可能需要摄入更多蛋白质。蛋白质缺乏:成年人:肌肉消瘦、肌体免疫力下降、贫血,严重者将产生水肿。未成年:成长发育停滞、贫血、智力发育差,视力差。蛋白质过量: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多了肌体无法吸收,过量摄入蛋白质,将会因代谢障碍产生蛋白质中毒甚至死亡。面对这些问题营养师根据人体对不同蛋白质的需要量进行膳食调配以及人工添加或减少蛋白质的方法来保证人体内蛋白质含量的相对稳定。而生物学家则通过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出一些新型的药品,这些药品不仅能促进人体对蛋白质的运输和吸收,而且还能预防由于外界环境或病毒引起的蛋白质变性。当然在临床医学上,这些变性因素也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对防止蛋白质变性也是有效保存蛋白质制剂(如疫苗等)的必要条件。此外在蛋白质领域运用的现在生物技术还有X线衍射技术和磁共振技术等。它们的应用都能有效控制和制备蛋白质,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2、现代生物技术中糖类与健康(1)糖的定义及概述糖是一类化学本质为多羟酮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成是葡萄糖及糖原。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肌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葡萄糖和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其他已糖代谢等。(2)糖的生理功能糖分是我们身体必不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人们摄入谷物、蔬菜等,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运送到全体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进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血糖浓度低于70毫克%称为低血糖。可见于饥饿时间过长,持续的剧烈体力活动,严重肝肾疾病,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低血糖时,脑组织首先对低血糖出现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出冷汗以及饥饿感等。如果血糖持续下降到低于45毫克%,就可发生低血糖昏迷。如果从食物中摄取的糖一时消耗不了,则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肝脏可储存70~120克,约张肝重的6~10%。细胞所能储存的肝糖是有限的。如果摄入的糖分过多,多于的糖即转变为脂肪。当食物消化完毕后,储存的肝糖即成为糖的正常来源,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在剧烈运动时,或者长时间没有补充食物情况,肝糖也会消耗完,此时细胞将分解脂肪来供应能量。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细胞必需要糖来维持生存,必要时人体将分泌激素,把人体的某些部分(如肌肉、皮肤甚至脏器)摧毁,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糖,以维持生存。(3)现代生物技术在糖类中的应用由于血糖高和血糖低对人体来说都是有害的。为此,有关科学家为了保证人体内糖类的正常供应,对低血糖人群提供含有浓缩糖的含片和糖果。开发出浓缩糖技术,保证他们维持血糖浓度恒定。而对高血糖患者,则用降血糖药物加以控制。在临床上静脉滴注葡萄糖过快,也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所以对于血糖过高的病人点滴速度不应过快,而这些也都基于一定生物技术基础上。从而保证了人们身体的健康。3、现代生物技术脂质与健康(1)脂质的定义及概述脂质(lipids)是脂肪及类脂的总体,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液,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脂肪是三脂肪酸甘油或称甘油三酯。脂肪的生理功能是储存能量及氧化供能。类脂包括固醇及其脂、磷脂及糖脂等,是细胞的膜结构重要部分。(2)脂质的生理功能及影响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当人们摄食过足时,人体会将多余的能力主要以脂肪形成储存下来。过去的日子中,在旧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总以“肥头大耳”为富贵的象征,甚至到当今社会。但肥胖并不是富,更是一种负担。肥胖会带来许多疾病,威胁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当人们身体肥胖,自然他们的血液中脂质的含量升高,随着血液的全身巡回,使他们和心力衰竭的正常体重者多1倍;冠心病多2-5倍;高血压多2-6倍;糖尿病多4倍;胆石病多4-6倍。这些疾病都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像正处于成长期的人来说,肥胖不仅带来的是智力上的影响,更有心理上的一系列影响。所以在平常生活中,合理的饮食显得异常重要。有人喜欢大鱼大肉,时常酒足饭饱之后修身养性,静如止水,像这种生活习惯,终有一天会猝死在饭桌之上。胆固醇是由体内储有的脂肪转化而来的,而胆固醇又能合成乳汁、皮脂以及类固醇激素,保证人们内、外分系统的正常运转。胆固醇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但是,胆固醇过多压迫血管,使血液的径流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淤血等,严重的会导致人死亡。性激素则是一种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激素,它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乱食性激素会使人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会内分泌失调,严重的还会变成“双性“人,大大减少其自身的寿命。(3)现代生物技术在脂质中应用面对这些现象,生物学家采用现代溶脂技术除去多余脂肪。通过一种溶解药物,舒缓血管,溶解多余胆固醇。面对因肥胖而造成心力衰竭的病人,科学家还采用强心剂等生物化学药物经行急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发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使人们的健康得以延续。4、现代生物技术中维生素与健康(1)、维生素的定义和概述维生素是近百年才被陆续发现的一组营养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共同特点:它们都不供应热量,也不是有机体的构造成分,但却是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繁殖等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起着调节身体各种功能的作用,身体对它们的需要量很少,但供应不足时会出现各种代谢障碍和症状,称为维生素缺乏病。(2)、维生素的种类及应用V—A:缺乏维生素A会造成皮肤老化,维生素A是丘脑、脑垂体等内分泌腺体活动所需要的极为重要的营养成分。想要保持年轻靓丽,尽量多吃些维生素A高的动物性食物,如:肝、瘦肉、卵黄等。V—B2:维生素B2会促进脂肪的分解。V—B6: 与氨基酸及代谢关系,能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的生长所需,对脂肪代谢都会有影响,与皮脂分泌紧密相关。V—L: 维生素L缺乏会影响结缔组织中中股原纤维的形成。V—E:公认有抗衰老作用,能促进皮肤血液的循环和肉芽组织的生长。谷维素:是从米粮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物质,其成分为以三萜(稀)醇类主体的阿魏酸酯的混合物,它对植物中枢功能有调节和激活作用。它能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提高人的皮肤血管循环机能,会使皮肤温度升高,四肢皮肤表面血流?增加,被称为“美容素”此外,谷维素还能降血脂,并含强有力的生长促进因子,有助于我们的亲少年成长。(3)现代生物技术在维生素中的应用。针对现在人体内维生素缺乏现象,有关药剂师及营养师在食品及保健品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同时生物学家也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通过生物制药技术,将大量维生素合成在一个小药片内,制造出补充维生素的药片,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现在爱吃肉类而不爱吃蔬菜的都市人群体内的维生素,使人体内维生素含量保持在一个平稳水平上,使人们身体更加健康。总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一切生活的基础,但一个人要做到健康,是十分不易的,这与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爱护自己的身体,是否决心要要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糖类、脂肪、蛋白质等都是构成我们身体的重要物质,像维生素,各种无机盐等这样的物质在人类体内的含量虽然相对较少,但其作用也是不忽视的。上述物质共同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前面已经提到了各种维生素、无机盐及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对人身体的具体作用,例如在对身体的生长,身体器官的功能的影响都一一列出,同时也告诫了我们如果缺少了这些物质,将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然而这些物质都来源于我们日常的食物中,所以合理膳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的惟一路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家已经将着眼点放在人的身体营养健康上,科学家研发新的生物技术来改善人们的身体状况,减轻许多人身体上的痛苦和伤害。作为青年的我们,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所以我们更应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我们以后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后 序如今,好好学习生物技术是很有必要的事。生物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无数变革。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都是当今最热门的生物技术项目。而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药物都是通过生物技术得到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生物技术我们的生活究竟会怎样。我想一定非常糟糕,甚至我们的寿命将会变短,越来越多的问题都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而如果没有生物技术对人体内蛋白质、维生素等重要物质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将会对自己一无所知,更提不上身体健康这些话,所以现代生物技术保护了我们自身的健康。现代生物技术不容忽视。而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我们责无旁贷。鸣 谢通过此次探究活动,大家分工明确,都不辞辛苦的完成了各自的工作任务。在此感谢本小组各位成员,以及为我们提供资料的各出版社,还有我们的指导老师。在大家共同合作下,本次探究活动终于圆满结束。再次由衷致谢!参考文献:1、《生物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生物化学》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周爱儒副主编:查锡良3、《登上健康快车》北京出版社主编:关春若4、《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手册》第七次修改 北京教育出版社主编:薛金星这是我们小组写的,网上绝对跟这一样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