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矛盾论结合实际论文

发布时间:

矛盾论结合实际论文

主席《矛盾论》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几篇 文章 ,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矛盾论 读后感

阅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后,虽然对哲学不太了解,这本书还是能带给我许多知识,带着我思考了很久。主要提出两点我读书的心得。第一,是有关事物发展的原因。书中谈到矛盾论时,常与形而上学论作比较。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句话,触及了我以前思考过的问题。过去,在涉及事物的原因时,我总是注重其受到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没有系统的想过为什么,但这种思考方式在我脑中扎根已久,这天读到这部分和我的想法有些出入的资料,使我停下来仔细的思考。的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了最根本的原因。

先有了内部的矛盾作为主导,外部的因素才能起到作用。

通俗的表达,“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们早已在生活中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我过去注重外部环境影响的 思维方式 也并不是错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随着条件的不一样,同一个事物也可能向不一样的方向发展。若两个潜力相近的中学生,一个进入一流大学学习,一个在餐馆打工,相对而不绝对地说,他们的未来会是截然不一样的,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那么重视学校的质量的原因。我们期望学校能给我们带给好的环境,作为我们成才的外因。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成功的关键是在自身。

如果不珍惜学校的宝贵资源,放任自我把青春耗费在打游戏上,克服不了享乐和学习的矛盾,那么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朝着一片灰暗。第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在看各种国家和社会出现的问题时,我们应当科学、冷静的分析。当前,在网络上有许多人表达出对某些制度的不满,发表一些愤世嫉俗的帖子。在我看来,他们是把世界太过理想化了,不容忍国家的任何缺陷。中国当前还是发展中国家,连美国这个世界霸主都不是完美的,中国又如何能做到满足每一个人的意愿呢?中国当前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 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间的矛盾。

作为国民,我们应当正视当前的不足,而不是批判和怀疑国家和政府。对于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公民,我们应当用心帮忙解决,对政府抱有信心,而不是消极的批评和容忍腐败等现象。

我们应当相信,中国是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着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犯过错,走过弯路,但是我们总体的方向是没有变的。国家发展中不可能把每个方面都顾及到,总会有先发展和后发展的部分。像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然后才到 教育 、医疗等。这就是抓住本阶段的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当中国有了稳固的经济根基后,我相信政府会更多的关注医疗等方面,使我国成为一个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因此,我们不能急躁,要有信心。

矛盾论读后感

记得自我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之后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之后才渐渐发现矛盾资料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好处。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 方法 。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就应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是时时能够见到,处处能够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忙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一样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 成语 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能够从其各不一样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

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能够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光、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应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 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 面相 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好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忙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群众。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 经验 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状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给好的解决方法。

矛盾论读后感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着的事物依必须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一样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

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我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这篇论文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如何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在发展事态下如何持续清醒的认识,这篇论文无论是昨日还是这天,都可作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向坐标。

矛盾论读后感(十):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尙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茖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茖侧面各侑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必须的条件侑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茖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侑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一样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尙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侑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我的经验,使之带尙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这篇论文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如何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在发展事态下如何持续清醒的认识,这篇论文无论是昨日还是这天,都可作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向坐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法则。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时,常常涉及到许多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矛盾的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曾在1937年发表了矛盾论,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在这里将其概括,以便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矛盾。 当然,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下什么是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矛盾并不陌生。但这并非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矛盾是两种事物之间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对应关系。比如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果是正数就不会是负数,没有正数负数不复存在。 我们先拿正与负为例,之所以说相互依存,是因为没有正数,负数不复存在。之所以相互对立,是因为一个数只要是正数就不可能是负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如此。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矛盾,只要认真寻找。我们研究矛盾是因为我们要追求真理和生存的智慧,使我们的思想深邃具有时代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先进的思想武器。 舒兰一中高一:梁之遥

生与死的关系假如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为这个世界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价值,就是在白白地浪费生命,在慢慢地扼杀自己,像废人般地活在这个世上;一个人如果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就是对自己灵魂的一种解脱,也是对自己的生命的一种热爱的行为。

正如中国的历代伟人,他们正是利用自己的那有限的生命,为人民、为这个世界创造出了不可估量的价值。虽然岁月流逝,这些伟人也长眠地下,但是祖国人民的心,仍旧记住了这些曾经为自己的生命,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的人。

正如著名科学家宋健,他由一个贫穷的小男孩,到如今成为我国的导弹控制系统设备和反弹道导弹的方案设计,以及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党员孔繁森,他把一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了服务人民的行列之中,他为人民全心全意地服务,真诚地付出,用生命注解的书,用他的心血和汗水为人民开路,是一根只知照料他人的红蜡烛。

在2003年春,“非典”疫情席卷大半个中国,人们闻“非”色变。可是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在抗击“非典”的主战场中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以身殉职,就在她生前所留下的一句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等等一系列名言,不都是利用自己那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了可贵的价值吗?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同学们!我们现在应该从小事做起,去一步步的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正如雷锋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同学们,虽然生命的价值展现是如此的不易,但是许多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到成果,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坚韧。但是只要愿意付出坚持的代价,你终究可以享受到成功的甘甜,就让我们好好学习,用我们的知识和行动,去体现掌握在我们手中的生命价值,去像伟人般地付出汗水和辛劳,像钢铁般地奋斗,为自己的生命增添价值。

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它无时无刻不与为伍.一方面对自己说对人要有爱心,爱人如爱已;另一方面又怕跟陌生人交流.一边感叹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一边又不愿意伸手却帮助途中抛了锚的人.怕自己被坏人;怕自己在路边与麻烦或麻烦人惹上了关系.的怕,大概已经快要把的爱吃掉.请以"生活中的矛盾"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构思纲要:自1999年高考作文进入了话题作文的"时代"以来,高考作文抛开了以往死板的议文一统天下的局面,特别是文章体裁方面的限制基本上取消了,考生也摆脱了以往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境地.这样,每一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无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创新.单从形式上讲,近三年五次全国高考(包括两次春季高考)中涌现出来的创新作文中有下列一些形式:戏剧手法,蒙太奇手法,菜谱,名著借鉴,古白话,就诊,研究,日记,书信,小小说,诗歌,旧材料翻新,小品,变形,稿,辩稿,数学分析,特写等等."生活中的矛盾"这个话题是非常广泛的,但仍有较强的导向性."生活中的矛盾"重点在"矛盾",应紧扣"生活"二字.不能只是表面地列举"矛盾"来办展览,要写出一定的深度来.一可以分析"矛盾"产生的根源;二可以分析"矛盾"解除的方法;三可以揭示"矛盾"折射的深刻人文思想观念;四可以阐释生活中"矛盾"存在的必然性,当然还可以从的角度来分析它,理解它,阐述它.下水作文:札记一则 陈聃青 一年级的教室里.我正在教同学们如何做减法算术题.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举了一个自以为很实用的例子:"如果们有10个苹果,现在吃掉一个,还剩几个 "[将自己设置成一名教师有新意] "9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以提问方式开头让人耳目一新,生活小事,自然和谐] "对!"我赞许地点点头,"那就是说10-1=9.大家明白了吗 " 教室里一片寂静,小朋友们都默不作声.[学生不作声,为什么呢 设置了悬念,让人思考] 我感到有点诧异.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故意捣乱,还是真的不懂,还是我讲错了 我很迷惑.[困惑] "小红,来说说,哪里还不明白 "我叫起角落里一个文静的小女孩.[欲解此困惑,提问] "我,我——"小女孩低着头,小手不停地拽着衣角,小声地说,"我妈妈说,家里养的小金鱼死了一条,可我数了数,鱼缸里还是10条小鱼呀.10-1=10嘛……"[小红不回答是因为她认为10-1=10而可不等于9,小红产生了矛盾,所以默不作声,不回答问题] "这是因为——"我正要解释,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打断了我的话.[小男孩可能又有新想法了] "不对,10-1=0.星期天我到山里玩,正好看见一个坏蛋用枪打树上的鸟.树上本来有10只小鸟,可他只打下来一只,而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不出所料,小男孩提出了另一个矛盾] ……[类似的事情肯定还有很多] 那堂课,我没有能够再讲下去了.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五花八门的,叫我不知如何回答.望着那一双双疑惑不解的,充满了求知欲望的眼睛,我的心猛地一颤,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上到处都充满了矛盾,没有一件绝对的事情;人类在探索真理的同时,也在随时随地地制造矛盾.[。

新年就要到了,我们学校要举办一场福娃联欢会。

在教室里,老师和同学们正高高兴兴地布置教室,但最忙的要数我班的张国跃了。为什么呢?原来,老师粘拉花需要胶条,便叫张国跃剪胶条,然后送给老师。

可是需要的胶条实在是太多了,他刚送上了几片胶条,回到座位上,老师那里就又需要胶条,让他感到手忙脚乱,仍供不应求。 这时,他自言自语:怎么样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很快就能拿到胶条呢?他一直在想啊想,突然,他眼珠子一转,好像想出了什么办法似的。

只见他拿起自己的写字板和一卷胶条,拉一段,剪一段,然后粘在写字板上,很快,写字板上的胶条都粘满了,这时,老师说:“张国跃,把胶条拿来!”只听他答了一声:“来了!”那个粘着胶条的写字板便呈现在老师面前,老师看了后,边笑边说:“你可真是现代的‘小孙膑’哦!”同学们笑了,他呢?也笑了。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不管什么事,只要肯动脑筋,一定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你这个问题挺难的,达到用辩证分析法写论文也挺高的。

首先,我建议你先读一读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中充满了辩证思维,而且把辩证法讲得很透,又很通俗易懂,读完之后应该会有收获,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抄一遍两遍的,定会受益无穷。

其次,辩证法的精华在于矛盾、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一些基本原理包括以下一些哲学范畴:现象与本质、普遍性与特别性、偶然与必然、形式与内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等等,还有几个基本原理,如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等。

第三,运用辩证分析写议论文,就是运用上述的基本原理和哲学范畴,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地分析,既分析优势,也分析劣势;既分析形式,也分析内容;既看到现象,也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看普遍性,也分析特殊性;既分析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既兼顾偶然性(机遇);既看到结果,也分析产生结果的原因;既看到现实,也不放过可能性;既要看到发展,又要预测发展中的问题。当然,也没必要把每个基本原理、哲学范畴都用上,能用上几个,就会显的文章有深度、有内涵,充满哲理。

第四,运用上要灵活。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去运用,能靠的就尽量往上靠。比如,当你看到一个地区发展速度缓慢,但从一个侧面你会发现,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可能会很好;反之,如果发展速度快,可能会带来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再比如,你看到一个孩子很听老师的话,守纪律,那么可能这个孩子缺少创造性,用发展的眼光看的话,这个孩子可能只会一辈子循规蹈矩(必然性),当然也可能会突然到了某个阶段开窍了(偶然性)。

第五,应充分合理的运用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等哲学思想,去分析和判断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哲学思辩的能力。读寓言时,也都可以练习运用。如读“守株待兔”,就是把一种偶然性当作了一种必然性;“刻舟求剑”,就是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拔苗助长”,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割裂了事物发展过程;“盲人摸象”,只看到事物的片面、局部,而没有看到整体、全部。不一而足。

第六、读我这个回答时,也应用辩证的思维来对待,既看到科学合理的地方,也要看到还有一些不太准确、不太完整的地方,只要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就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法运用,无所不在。

矛盾论的论文题目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机械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分和化合,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军事学中的攻击和防御,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等等,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请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们也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相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11]。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说过了。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12]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13]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14],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15]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16]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例如,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根本矛盾着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井没有变化;但是,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别尖锐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形成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列宁和斯大林正确他说明了这些矛盾,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拿从辛亥革命[17]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有了若干特殊阶段。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在无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区别为两个很大不同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虽然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过程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并没有变化,但是,在这长时间中,经过了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和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新的军阀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抗日战争等等大事变,二十多年间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包含着有些矛盾激化了(例如土地革命战争和日本侵入东北四省[18]),有些矛盾部分地或暂时地解决了(例如北洋军阀的被消灭,我们没收了地主的土地),有些矛盾重新发生了(例如新军阀之间的斗争,南方各革命根据地丧失后地主又重新收回土地)等等特殊的情形。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例如国共两党。国民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因为它实行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援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所以它是革命的、有朝气的,它是各阶级的民主革命的联盟。一九二七年以后,国民党变到了与此相反的方面,成了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19]后又开始向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方面转变。这就是国民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它是幼年的党,它英勇地领导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但在对于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方法的认识方面,却表现了它的幼年性,因此在这次革命的后期所发生的陈独秀主义[20]能够起作用,使这次革命遭受了失败。一九二七年以后,它又英勇地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创立了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根据地,但是它也犯过冒险主义的错误,使军队和根据地都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九三五年以后,它又纠正了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了新的抗日的统一战线,这个伟大的斗争现在正在发展。在这个阶段上,共产党是一个经过了两次革命的考验、有了丰富的经验的党。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也有种种的原因。不研究这些特点,就不能了解两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的破裂,再一个统一战线的建立。而要研究两党的种种特点,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方面的矛盾的对立。例如,国民党在它第一次联合共产党的时期,一方面有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因而它反对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有和国内人民大众的矛盾,它在口头上虽然允许给予劳动人民以许多的利益,但在实际上则只给予很少的利益,或者简直什么也不给。在它进行反共战争的时期,则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合作反对人民大众,一笔勾销了人民大众原来在革命中所争得的一切利益,激化了它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现在抗日时期,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有矛盾,它一面要联合共产党,同时它对共产党和国内人民并不放松其斗争和压迫。共产党则无论在哪一时期,均和人民大众站在一道,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在现在的抗日时期,由于国民党表示抗日,它对国民党和国内封建势力,也就采取了缓和的政策。由于这些情况,所以或者造成了两党的联合,或者造成了两党的斗争,而且即使在两党联合的时期也有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的情况。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矛盾方面的特点,我们就不但不能了解这两个党联合和其他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这种具体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首先给了我们以很好的模范。 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各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是所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的各国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说来,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一般阶级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说来,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然而,当着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矛盾的特殊性解剖出来之后,同时也就更进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阶级社会中这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普遍性阐发出来了。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斯大林在他的名著《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说明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的时候,他分析了列宁主义所由产生的国际环境,分析了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已经发展到极点的资本主义的诸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了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的条件。不但如此,他又分析了为什么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策源地,分析了沙皇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以及俄国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国际的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原因。这样,斯大林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的普遍性,说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又分析了沙俄帝国主义在这一般矛盾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说明俄国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策略的故乡,而在这种特殊性中间就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斯大林的这种分析,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互相联结的模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对于应用辩证法到客观现象的研究的时候,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关系。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因为没有这种研究态度,所以弄得一无是处。我们必须以教条主义的失败为鉴戒,学会这种研究态度,舍此没有第二种研究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种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的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 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复杂的情况。 当着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的时候,这种国家的内部各阶级,除开一些叛国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一八四0年的鸦片战争[21],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22〕,一九00年的义和团战争[23]和目前的中日战争,都有这种情形。 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之下,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而帝国主义则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派压迫人民,而不采取直接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中国的辛亥革命战争,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都有这种情形。还有半殖民地国家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战,例如在中国的军阀战争,也属于这一类。 当着国内革命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内反动派的存在的时候,帝国主义就往往采取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企图维持其统治:或者分化革命阵线的内部,或者直接出兵援助国内反动派。这时,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完全公开地站在一个极端,人民大众则站在另一极端,成为一个主要矛盾,而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发展状态。十月革命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援助俄国反动派,是武装干涉的例子。一九二七年的蒋介石的叛变,是分化革命阵线的例子。 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列宁和斯大林研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时候,列宁和斯大林研究苏联经济的时候,也告诉了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己如上述。但是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我们常常说“新陈代谢”这句话。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由此可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已从旧的封建主义社会时代的附庸地位,转化成了取得支配地位的力量,社会的性质也就由封建主义的变为资本主义的。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时代,封建势力则由原来处在支配地位的力量转化为附庸的力量,随着也就逐步地归于消灭了,例如英法诸国就是如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由新的起进步作用的阶级,转化为旧的起反动作用的阶级,以至于最后被无产阶级所推翻,而转化为私有的生产资料被剥夺和失去权力的阶级,这个阶级也就要逐步归于消灭了。人数比资产阶级多得多、并和资产阶级同时生长、但被资产阶级统治着的无产阶级,是一个新的力量,它由初期的附属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地壮大起来,成为独立的和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阶级,以至最后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这时,社会的性质,就由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化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这就是苏联已经走过和一切其他国家必然要走的道路。 就中国的情形来说,帝国主义处在形成半殖民地这种矛盾的主要地位,压迫中国人民,中国则由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然而事情必然会变化,在双方斗争的局势中,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所生长起来的力量必然会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变为独立国,而帝国主义则将被打倒,旧中国必然要变为新中国。 旧中国变为新中国,还包含着国内旧的封建势力和新的人

毕业论文的标题、目录和内容提要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思格斯论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959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1—3卷。 4.仇启华:《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1990年8月27日《日报》。 5.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 ;

希望你能从这里面找到你想要的东西富士康:不问苍生问鬼神文章来源:在频繁的内部员工自杀之后,企业未能深刻检讨自身的问题,而是信奉“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荒唐逻辑和极权管理哲学,这一与企业公民行为完全背道而驰的做法不仅荒唐可笑,更是一种对社会企业家理想的粗暴践踏和公然挑衅。5月6日和5月11日,富士康一名卢姓员工和祝姓女工相继跳楼自杀,再次将富士康这个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厂”推上了舆论的最高点。23年前,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从一个普通采购员起家,将之建造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代工企业,承接的订单全部来自苹果、戴尔、惠普、诺基亚等这样的一线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利润却是来自于对处于全球产业供应链条中最底层的人力成本的控制。据媒体报道,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始,富士康非正常死亡的员工达到了13例,仅2010年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就有8位员工选择了以自杀这样的极端方式,告别这个曾经让他们满怀希望的地方。5月6日,一名卢姓男员工跳楼自杀后,被富士康邀请去“会诊”员工自杀问题的某国内心理学家称,对富士康这样一家在深圳有近42万员工的超级企业来说,富士康十万分之二的自杀率,远低于国内十万分之十二的平均自杀率,并不足为怪。如果这样的说法难免有勉强和冷血之嫌,那么富士康对于员工自杀问题的应对方式绝对称得上是令人震惊了。5月6日的员工自杀被媒体曝光后,为遮人耳目,富士康一反以前大事化小、全部将员工自杀归咎为“个人问题”的做法,索性反弹琵琶,一位发言人公开称,员工自杀是“社会问题”,试图大而化之。高层在几番论证后,在企业最高领导人郭台铭的授意下,进而立马邀请五台山的三名高僧5月11日深夜赶赴深圳,以“做法事”的方式“超度亡灵”云云。岂料旧魂未安,新冤又现。11日晚,一名祝姓女工从出租屋顶的纵身一跃,再次撕开了血淋真相。佛法的本义是自度,自度之上,才能度人,即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非掩人耳目,甚至一边为恶,一边贴金。如果说将一名员工的自杀简单归责于一家企业,并未见得公平,但在如此频繁的内部员工自杀之后,企业未能深刻检讨自身的问题,而是一门心思寻思如何转嫁责任于外,甚至想象以求助于怪力乱神的方式解决自身的内部危机,这不仅与德鲁克当年梦寐以求的“工人们需要与同事建立良好而紧密的群体联系,与主管建立良好的关系,进一步的,也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人,获得认同、社会威望和满足感、建立社会地位和职能”的新社会企业梦想远隔霄壤,作为社会肌体的最重要组织器官,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者,依旧信奉“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荒唐逻辑和极权管理哲学,不能不让人感慨,这种光怪离奇的行为出现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与企业公民行为完全背道而驰的做法不仅荒唐可笑,更是一种对社会企业家理想的粗暴践踏和公然挑衅。“空心人”: 碎片化和边缘化的“原子状态”上世纪初,管理学的奠基人德鲁克曾经梦想,对于工业时代的最大愿景就是,能够建立一个流水线工人自我管理多方面事务,并且因此获取大大超出薪酬的回报的“工厂社会”。按照他的美好勾画,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中一个最重要的器官,“工作应当体现人的社会价值,如机会、社交、认同以及个人满足,而非仅仅反映成本、效率一类的商业价值。”斯人已逝。目睹资本的贪婪嗜血本质,德鲁克曾经在晚年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工厂社会”梦想,毕竟大多数像富士康这样的跨国公司,都会满足于维持最基本的员工福利底线(或者是一个动态的、不设固定底线的底线),而不愿再做任何更多的改进。晚年的德鲁克甚至发现,在美国或其它地方寻找一个有劳动保障的工厂社会的范本已经越来越困难,他把目光开始转向了非盈利组织,试图从它们中见寻找到一个“像社会一样能够给人目标和方向”的范本。也许德鲁克放弃“工厂社会”梦想的做法是对的,如果假以天年,他活在21世纪的今天,目睹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做法,又不知会作何想?2006年英国《星期日邮报》、《第一财经日报》等国内外媒体相继报道富士康的员工生存状态之后,“富士康到底是不是一家血汗工厂”就成为了一个媒体及网络上的热烈辩论话题。按照富士康发布的2009年财报,当年富士康员工总数为118702名,2008年同期为108237名;2009年产生的员工成本总额达亿美元,2008年同期为亿美元。考虑到富士康庞大复杂的科层级别设置和数额悬殊的薪酬体系(如台干和大陆本土员工之间的巨大差异),虽然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富士康不得不一直在压缩其人力成本支出(2008年年人均成本为6200美元;2009年为4100美元),这一标准对中国南方内地城市生存的农民工来说,已经是一笔不错的收入,更何况富士康还是国际知名企业,工作正规,提供食宿, 对于许多打工者而言,已经是少有的万人争抢、梦寐以求的“金牌企业”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富士康深圳龙华科技园的门口,每天都集结了大量的求职者,他们的脸上有着或满意或失意的各种表情。可一个严峻的现实是,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中国外向型经济结构迫于国际外在压力的调整,近年来像富士康这样依赖吃内地人口红利建立竞争优势的企业也越来越感受到了经营压力,以2009年为例,受金融危机的订单影响,富士康的利润大幅减少了67%,营收了减少了22%,在压力传导下,许多企业不得不进一步压低人力成本。事实上,农民工没有保障的边缘化社会地位更加剧了他们劳动力价值被廉价剥夺的可能性,调查显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出口工厂的工人平均年收入仅是这两个地区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的,而另一当面,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对于富士康这样原本依赖廉价人力成本优势的代工企业来说,国际订单减少和其国际客户越来越严苛的成本战略,就成了一颗悬在头顶的定时炸弹,成本倒逼的危机传导随时可能爆发。事实上,近年来,富士康的人力成本持续下降,而“低底薪+加班费”的薪酬政策设计,使得流水线上的底层一线员工完全成为了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下的机器工人,除了超时加班外,有时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如果说流水线上的机器异化和维持温饱的收入,只是一种“当代农民包身工”的真实生存状态,那么,一直奉行郭台铭式的“韧性精神”与效率文化的富士康管理方式,虽然执行起来简单有效,但就连其当事的管理者看来,也已经日显出一种不合事宜的迂腐和落后气来。富士康今年接二连三的员工自杀案曝出之后,公司行政总经理李金明也坦承,缺乏“群体价值文化”支撑的工人的只能一个个都处在冷漠和隔膜的离散的“原子”状态,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会。代工企业金字塔式复杂庞大的科层设置,缺乏一个真正的为老公利益代言的工会组织,以及只有执行、不用思考的机械工作方式,使这些劳动者变成了一个个零散的处在社会边缘的个体,只能像碎片一样生存,除了挣得微薄的薪水,寻找生存价值和群体意义,变得如登天之难,而生存压力无法舒解和意义缺乏的焦虑累积,将这些曾经怀抱梦想的年轻人只能推向绝望之路。在工友之间,这些年轻的打工者甚至只能粗俗地以“屌毛”这样称呼对方和自己,没有人关心他们工作之余的状态,他们只能成为汉迪所说的“空心人”,生存意义亦如“一片鸿毛”一样无足轻重。新一代农民工:“无望的一代”回望30年,中国的经济成就离不开对于人口红利的依赖,而富士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得益者。中国南方城市大量廉价和过剩的农民工劳动力,为跨国公司的工厂转移提供了低廉的生产成本,而代工企业是最典型的依赖成本优势模式的类型公司。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进这样诚实地解释过公司的发家秘密:富士康的高速成长,靠的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然而,时过境迁,这一成本模式连同国家命运一起,正在经受严峻考验。德鲁克一直提醒人们注意人口变化对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带来的重要影响。随着80后群体的主流化和90后年轻人进入社会,中国经济长久依赖的人口红利模式将走到尽头。人口老龄化、社会严重分层对更年轻一代农民工带来的挤压,甚至考虑物价上涨,新一代的打工者同样的劳动时间所获得的薪酬,可能要远远少于第一代打工者,都会带来新的问题,而这些新因素出现的诸多问题,有些尽管被富士康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或者意识到,但许多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拿出相应解决办法来。以80后和90后新一代农民工群体为例,正如一些学者所发现的那样,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的是,他们可能没有上一辈的勤奋坚韧和忍辱负重,但却有着更大更多的欲望和追求,至少在一个被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裹挟的时代里,他们已经成为“回不去的一代”,而日益边缘的社会地位更加大了他们现实和梦想之间的距离,许多人成为了“无望的一代”。这对管理者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新一代农民工群体不仅仅只是“生产成本”,或者“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如果他们不能成为社会开放和企业成长的真正受益者和价值分享者,那么从一开始,他们都是失败者。这时,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所崇尚的任何“军事化”的严苛竣法,在管理者看来是简单有效的刚性法则,可对这些年轻的打工群体来说,有时一种体罚,一声责骂,或者一种对于人格的羞辱,都可能成为他们从高楼纵身一跃的冲动来源。在一个时代转换的背后,总是充满了无数底层承受者的巨大成本和牺牲。一如当年上世纪80年代末一代国企工人下岗再就业的自觉牺牲成就了国企改革的成本,今天,中国的经济成就依旧离不开这数千万年轻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往往来自一个偏僻的乡村,怀抱青春理想,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5月6日这位名叫卢新的自杀者曾在他的最后一篇日记里这样写道:“放弃了最喜欢的公共职业:支持西部建设,为了钱,来到了公司,结果阴差阳错没进研发,来到制造,钱还算多, 但在浪费生命和前途……哎,真的很后悔……现在我的人生第一步就走错了,很迷惘……”。平心而论,“富士康现象”背后的自杀员工悲剧,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失败,它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病灶,就像媒体在描写每天富士康龙岗基地门口人头攒动的一幅景象:“这个容纳四十多万人的巨型工厂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血汗工厂’。它提供食宿,规模达到一个中等城镇,流水作业,井井有条。与同类相较之下,这里的设备齐全而优越,待遇标准而规范。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蜂拥而至,只为找一个自己的位置,找一个也许他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可是,当人的价值让位于一只时尚的iPhone,当我们管理方式从一开始就只是剩下了冷血的“效率文化”,当每一个年轻员工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都可能被轻轻地拭去的时候,这个时代就开始病了,商品、汗水、青春和生命,哪一个不可以成为资本压榨机器中的养料?

呵呵 我正在准备这个话题的PPT演讲和论文,可是还没准备好,爱莫能助啊····

民宿矛盾研究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范例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殷杰,郑向敏.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安全评估与安全格局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4):60-65.

[2]范高智.基于Web技术的旅游智慧管理平台构建[J].现代电子技术,2018,(11):69-72.

[3]付景保,王子铭,乔冬梅,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以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生态经济,2017,33(3):137-141.

[4]刘华明,全红,刘诗涵,等.旅途无忧旅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33):89-91.

[5]高璐.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112.

[6]郭士琪.基于神经网络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4):185-186.

[7]李杨,李海东,施卫省,等.基于神经网络的土壤重金属预测及生态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4):591-597.

[8]迟睿,苏翔,滕瑜.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科研绩效评价建模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4):525-530.

[9]陈鸿俊,杨海涛.RBF神经网络在高职院校教师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2):72-73.

[10]邵伯乐.基于禁忌算法和RBF神经网络的网络安全态势预测[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8,25(3):54-57.

[11]余东升,陆青,冷亚军,等.基于B/S模式的自助旅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9):61-62.

[12]张敏娜,刘新颜.基于旅游资源整合目标的现代旅游物流管理[J].物流技术,2014,(11):175-177.

[13]王磊,杨晓霞,向旭,等.乡村旅游开发风险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为例[J].生态经济,2019,35(4):140-145.

[14]罗景峰.乡村旅游客体安全风险评价及实证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7,34(3):96-103.

[15]罗景峰.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7,38(1):38-41.

[16]周俊延.浅谈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07):70-71.

[17]金龙.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330-331.

[18]黄利剑.基于双因素理论探讨乡村旅游管理措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6):34-36.

[19]吴晓,吕红波.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探究[J].中国商论,2019,(17):72-73.

[20]吴杰.论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中的政府行为与旅游管理体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

[21]符大鹏.关于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1):24.

[22]梁军利.浅谈现代旅游经济的研究和管理[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5-56.

[23]于宏.探析信息化建设下的现代旅游管理方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4):733-734.

[24]余小英,李文德,杨凌瀚,明杰.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徒步旅游管理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乡村科技,2019(17):56-57.

[25]张晶.酒店与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走向研究[J].度假旅游,2018(12):59-60.

[27]欧蕾.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旅游管理职能探究[J].当代旅游,2018.

[28]傅岩.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

[29]李泓颖.新媒体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3):16.

[30]席坤.在旅游管理中的新媒体应用研究[J].度假旅游,2019(01):123.

[31]赵艺霜.试论新媒体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度假旅游,2018(12):25.

[32]邓江晟,汤海磊.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启示[J].经贸实践,2018(7):205.

[33]官长春.新时代县级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2(4):72-77.

[34]周蕊.现代旅游管理中新媒体的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8(40):283+285.

[35]李养兵.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2018(11):63-64+66.

[36]黄细嘉,梅文斌,谢珈."元治理"视角下全域旅游治理体制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9(5):67-73.

[37]姜文琼.知识经济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创新[J].丝路视野,2017,(6):34.

[38]侯志强,樊玲玲.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以福建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8(1):76-80.

[39]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老挝旅游[Z].万象:老挝国家出版社,2011.

[40]何继燕,赵红波,明珠.大数据时代下旅游管理平台的构建[J].信息记录材料,2018.

[41]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139-142.

[42]赵桂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就业岗位关系问题之探讨[J].中国市场,2014(24).

[43]李伯伟,赵本谦.浅谈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思路[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4,2(4):9-10.

[44]曹春丽.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45]秦永红.宗教文化与旅游经济[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3).

[46]李楠.散客旅游心理及管理营销初探[J].职大学报,2018(06):118-121.

[47]王晓巍.散客旅游心理及管理营销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4):68.

[48]易玉婷,唐欣然,刘桓妗.基于心理行为分析的散客旅游服务技巧[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1):50-51.

[49]时春霞.散客旅游心理和管理营销解析[J].职业,2016(28):78-79.

[50]冯大成.散客旅游者旅游动机及体验质量研究文献综述[J].商品与质量,2016(S7):48-49.

[1]孙小黎,王讯.中小企业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艺术[J].当代经济,2003,(7).

[2]陈文杰.危机的管理与规避[N].中国旅游报,2003,(5).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1.

[4]戴斌,杜江,郭鲁芳.旅行社管理[M].北京:教育论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纪俊超.试论旅行社的危机管理[J].旅游管理,2003,(4).

[6]黄非,胡亚萍,贺鹏.浅谈“危机管理”在旅游业中的运用[DB/OL].

[7]李团辉.我国旅行社实行垂直分工体系的障碍因素[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6,(4).

[8]王春雷.中小旅行社的'经营困境与创新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4,(5).

[9]黄吕波.关于旅行社低价格竞争之原因的综述[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6,17(8).

[10]甘露.刘海燕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6,(1).

[11]刘怡,李月.高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6,(2).

[1]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l):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魏心宇.浅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90):9-10.

[2]王青.信息技术在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7,(91):143.

[3]谷静.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研究[J].林区教学,2017,(11):26-27.

[4]陈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J].考试周刊,2017,(A1):139-140.

[5]记者李丹特约记者刘进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实处打造精品项目阳光工程[N].中国石油报,2017-10-23(001).

[6]王铭俊彭艺.湖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7-10-20(007).

[7]特派记者况昌勋.为海南牢记使命呵护绿水青山点赞[N].海南日报,2017-10-20(A05).

[8]施华赟.精准“治未病”守土当如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0-20(003).

[9]本报记者苏玉君孙楠杨笑雯.大湖湾生态新区西北内陆的城镇化样本[N].中国气象报,2017-10-20(005).

[10]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万宏.兰州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文旅产业[N].兰州日报,2017-10-20(006).

[11]张海英.“故宫服务”可否在全国景区推广[N].中国商报,2017-10-20(P02).

[12].惠民工程助推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N].商洛日报,2017-10-20(007).

[13]记者郭猛王思达.“走遍秦皇岛”,用脚步丈量出了什么[N].河北日报,2017-10-23(009).

[14]平裕强.陵川交警大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N].太行日报,2017-10-23(003).

[15]记者汪瑛.精准扶贫咱们一起奔小康[N].商洛日报,2017-10-20(006).

[16]杜珊记者强犟.奋力脱贫攻坚打造美丽西寺[N].西部法制报,2017-10-21(004).

[17]通讯员葛卉黄旭峰.农行广东分行农家乐贷农民创业好帮手[N].农村金融时报,2017-10-23(A05).

[18]窦群.践行“两山”理论推进国家公园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7-10-23(003).

[19]本报记者冯颖.景区创新升级筑牢石家庄旅游根基[N].中国旅游报,2017-10-23(A01).

[20]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乐天茵子.既有住宅安装电梯或将有章可循[N].合肥晚报,2017-10-24(A08).

[21]本报记者吕晶.精准招商助力追赶超越[N].榆林日报,2017-10-23(003).

[22]记者王艺.我市旅游行业智慧化管理再上新台阶[N].大连日报,2017-10-22(006).

[23]本报记者崔振海通讯员陈艳迪.让“天生丽质”变身“美丽经济”[N].山西经济日报,2017-10-26(007).

[24]本报记者杨淑珍通讯员孙海韬张大鹏.“这里的警察能力与颜值俱佳”[N].人民公安报,2017-10-30(006).

[25]本报记者梁文艳.马遥的“教学梦”做当代有为的青年教师[N].中国产经新闻,2017-10-26(003).

[26]特约记者谭玉玲.让大丹霞旅游发展充满“智慧”[N].韶关日报,2017-10-23(A07).

[27]记者杨艺华通讯员曲易伸张涛.全国统一版本离境退税系统海南上线[N].海南日报,2017-10-25(B02).

[28]本报记者刘斯会.凯撒旅游前三季净利增长超四成[N].证券日报,2017-10-30(C03).

[29]记者朱家芬.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楚雄日报(汉),2017-10-24(001).

[30]记者吕丽霞.商南落实责任规范程序加快提案办理[N].商洛日报,2017-10-27(003).

[31]记者董娟通讯员梁泽仁卢琳.省统计局经济形势调研和统计工作督查座谈会在朔召开[N].朔州日报,2017-10-24(001).

[32]肖相波.青岛: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2).

[3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张青.通过收益管理提升民宿经营水平的要点[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3).

[34].以全球视角,创新实现餐旅行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7-10-31(A06).

[35]刘剑飞.故宫“全网售票”体现管理智慧[N].中国审计报,2017-10-23(007).

随着市场的火热,各地对于乡村民宿的发展纷纷提上日程。4月29日,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编制的《海南省乡村民宿发展规划(2018-2030)》(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其中首次界定了海南乡村民宿的定义,并从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产品规划、政策扶持等方面全面制定乡村民宿发展规划。此前,文旅部曾多次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上海、浙江等地也出台了乡村民宿有关的发展规划。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张晓军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目前全国各省份乡村民宿发展情况不一,当下乡村民宿发展主要还是解决合法化的问题。多地陆续出台乡村民宿规划《规划》提出,依托全省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共享农庄等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和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形成海澄文乡村民宿圈、大三亚乡村民宿圈、东部康养组团、西部山海组团、中部雨林组团等“两圈一带三组团”的乡村民宿空间结构。《规划》还预测,2030年末海南乡村旅游人口将达到5000万人次,需要短租型乡村民宿数量约6500家。海南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还介绍,通过发展乡村民宿,一是可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提供直接就业岗位,二是丰富海南旅游住宿产品体系,缓解海南旅游淡旺季明显、空间分化严重等问题。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对于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文件,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指明“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的方向,各地方也陆续出台相关的落地规则指导民宿发展。2016年底,浙江省出台了《关于确定民宿范围和条件的指导意见》,其中也谈到了乡村民宿的发展指导,此后浙江省旅游局还编写了《浙江民宿蓝皮书2017》,该书涵盖了浙江民宿发展概况、发展趋势,浙江民宿政策、法规与标准等内容;2018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也正式出台了《关于促进本市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利用农村依法建造的宅基地农民房屋、村集体用房、闲置农房、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为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当地风俗文化提供住宿、餐饮、农副产品展销等服务。张晓军指出,各地出台民宿指导意见时间不一,主要是全国各省份乡村民宿发展情况不一,像浙江等省份发展的迅速一些,一些省份关于乡村民宿的发展规划还在制定中。合法化运营呼声渐起近年来,乡村民宿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一时间,一些旅游热门目的地如大理、莫干山等还成为了民宿“模范生”,在周边山水的掩映下成为了民宿旅居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不过,在这些民宿发展火热的背后,也引来了一些环境问题,此前,有媒体曝出多家大理洱海民宿、客栈因为污染洱海的“罪名”而被关停。有经营民宿的从业者表示,这些民宿刚刚开始产生盈利就被关停了,这其中政策性风险较大,在这样的风险面前,该行业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业内人士表示,各地民宿发展规划的推进,也将民宿合法化运营提上了日程。此前一些地区出台了新版旅游条例,对民宿方面进行了规范,目前看,一些乡村民宿方面的规范还有待进一步落实。此前,有一些民宿经营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无论是针对城市民宿还是乡村民宿,目前针对民宿经营者方面并没有专门的税收,该地带尚处于监管空白区。张晓军也指出,经营住宿行业,按照法律规定需要有特许经营许可证,目前很多民宿都没有,因此还没法谈合法性。上述民宿经营者还坦言,如果经营的民宿没有相关证件,那么在经营时也没法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地方标准出台仍存难点北京旅游学会会长安金明曾指出,民宿要合法运营,首先就必须得合理定义民宿。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因为各地发展民宿情况不一样,一些地方在民宿的定义上存在差异,这也给地方民宿规范的出台增加了难度。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比如在浙江省此前出台的民宿指导意见中,单栋楼房的民宿,经营房间必须在15间以内,房间数量超过的可以酌情转化为旅馆进行监管;而在深圳大鹏新区的民宿管理办法中,单栋楼房的民宿经营房间不可超过14间;甚至在一些地方指导文件中,并没有对房间数量和营业面积进行界定。一家民宿经营者表示,其位于浙江省的精品民宿,单栋楼经营房间也并未超过15间。该经营者认定自己经营、打磨的是精品酒店,每家店都配备了符合酒店管理的硬件及财务、前台、保安、保洁等人员,渠道选择上也偏向于传统酒店OTA,只是在证照申请和经营规范方面,需要按照民宿管理进行。正是这种自我定位与地方定义之间的矛盾,为现阶段民宿合法经营难以全面铺开埋下了伏笔。此外,张晓军还指出,按照法律的规定,证明民宿被纳入到公安的住宿特种行业管理范围,要根据公安部门需要提交的材料,到窗口去报批,公安部门会授予一个特种行业许可证,解决合法性的问题。而解决安全性的问题,主要是消防安全。到目前为止,如果消防条例不做修订,那么很多民宿永远不可能达到消防标准。不仅如此,一些地区民宿发展不均衡,也为地方民宿规范的出台增加了难点。据了解,目前,海南的乡村民宿约400家,乡村民宿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南北部沿海区域以及东线旅游带,中部和西部相对较少。此外,民宿资源开发层次低,水平不一。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按照目前住宿业的标准,有很多民宿将不符合标准,肯定要取缔,不过从国家层面看,是支持民宿行业发展的,如果地方民宿规范出台,如何界定标准也是各地有关部门需要思考的。北京商报记者 关子辰

你说你的本科论文是精品酒店研究,如果文中我将一个民宿当做金槟酒店研究案例去写问题大吗?民宿当成酒店是不可取的,如果是高档别墅,你把他当成酒店去写论文的,结果从利润利润观解析论文就会比较好的

OK 可以给思路和框架。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现实意义论文

哈哈,两千个字,两百个字都不会有人来回答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门有车回家有网,一切都变得十分方便。那么在这个国泰民安的时代,大家生活质量相较之前也大大提高,那么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其实在时代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从党十九大报告中可知,现如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的是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也就是说处于怎样的一种发展阶段就会面临怎样的矛盾,而要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就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发展质量衙效益,从而满足市民们对生活的需求,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自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各方面的发展都十分迅速,让绝大多数人都过上了优质的生活,比如国民收入、社会生产力等都有显著提高,摆脱了曾经贫穷落后的尴尬局面。只是现如今,在这个新时代里也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这需要全民共同努力,一起出力。

具体看情况,需要写作指导可以帮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而提供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矛盾的绝缘体。但是社会矛盾也有其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而我们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避免社会矛盾。

矛盾论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矛盾”辨析及其意义 文章作者: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矛盾”辨析及其意义 ——纪念毛泽东诞辰111周年 苏伟 毛泽东首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其意义是伟大的。但我们对毛泽东使用“矛盾”概念的表述特点研究不够,致使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出现了较严重的概念混淆。必须认清毛泽东多年来既从辩证矛盾的普遍意义上、亦从其特殊意义上使用矛盾概念的习惯,才能明确:“社会基本矛盾”中的“矛盾”和“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中的“矛盾”,是两个外延不同的范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应既包括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相适应”的关系,又包括它们之间“不相适应”的关系。由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学说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得出本文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毛泽东首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近半个世纪以来,实践从正反两方面证明着其真理性,也要求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挖掘其理论内涵。当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只有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进行再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意义,尤其是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伟大意义与这一学说提出后实践曲折的理论原因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意义 毛泽东以彻底的辩证法态度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建时期的社会关系,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其意义是伟大的。对此,我们党及我国理论界已有充分的论述(注:参见杨焕章等主编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金春明等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2]、《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3]),兹再概括如下。 第一,这一理论打破了“自身完全适合,矛盾出自偶然、来自外部”的形而上学社会主义观,进一步提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规律,从而使辩证法能够在社会主义中得到进一步的贯彻;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面前不致缩手缩脚,而能居于主动的地位。 第二,这一理论科学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社会基本矛盾各方面的对立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与前社会主义社会的联系与区别(社会基本矛盾内涵的同一性与性质的差异性),这样,就为我们进一步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运动发展的运行机制,把衡量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根本标准,放到它们与生产力适合与否的关系上,从而,为我们党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环节以带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第四,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非对抗性)和状况(基本适合基础上的矛盾),从而,为我们党指明了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途径——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不断解决之。 第五,这一理论的逻辑展开形成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尤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从而,为我们党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提出后实践发展曲折的理论原因 我国的历史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提出后遭到巨大的反复挫折,主要的理论原因,固然在于“跃进式发展生产力论”、尤其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等,违背了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然而,毛泽东未来得及对概括性极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展开论述,而理论界对毛泽东对“矛盾”概念的表述习惯及特点研究不够,致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出现了较严重的概念混淆,进而,在应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偏差,这一理论原因也不可忽视。 毛泽东对“矛盾”概念,多年习惯于既从辩证矛盾的普遍意义(对立统一关系的一般存在形式)上使用,亦从其特殊意义(对立统一关系的个别存在形式)使用(本文第二节将展开论述)。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时,此特点仍然存在。他讲:“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4](p214)这里讲的“矛盾”,当然是普遍意义上的辩证矛盾。这一矛盾,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全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既包括它们之间相适应的关系,又包括它们之间不相适应的关系。毛泽东又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4](p215)这里讲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中的“矛盾”,显然就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辩证矛盾,而是特殊意义上的辩证矛盾,即不协调、有冲突的那类“冲突性矛盾”了。毛泽东还讲到:“在解决了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4](p215)同“问题”并列起来的“矛盾”,当然不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全部对立统一关系,而只是指它们之间不相适应的那一面关系了。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可知“社会基本矛盾”中的“矛盾”和“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中的“矛盾”,是两个外延不同的范畴。前者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全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后者只包括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那“部分”的对立统一关系。毛泽东在论述中没有明确地将它们区分开来,这是一个遗憾。当然,对于有基本的理论素养,知道“矛盾”这个概念有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之分,而辩证矛盾还有普遍意义、特殊意义之分的人来讲,自觉地区分它们并不难。所以,这一遗憾虽然给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带来一定缺陷,但并未给这一学说本身带来错误的理论内容。 3.附加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名义下的教条式理解和错误观点值得重视 然而,正因为没有强调辩证矛盾概念的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的区分,在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过程中,我们便形成了一些教条式的理解,甚至形成了一些错误观点,并将这些教条式理解和错误观点附加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名义下。主要的有以下两条。 第一,在看待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时,将“矛盾是动力”(矛盾双方全部的对立统一关系)片面理解为“(不相适应那类)矛盾是动力”(矛盾双方部分的对立统一关系),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关系”的动力作用,未强调它们“相适应关系”的动力作用。有这样的以偏概全(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不相适应”的矛盾关系混同于全部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关系),故一再破坏初建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稳定性,一味地向“纯而又纯”的生产关系过渡,结果造成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再加上我们曾长期片面强调矛盾斗争性的动力作用,并且将矛盾的斗争性与社会斗争混同起来,为了使“矛盾”来推动世界和社会的发展,就千方百计地寻找矛盾冲突、直至制造矛盾冲突,为政治运动火上浇油、为历史悲剧推波助澜,因而使本应比以前社会更和谐的我国社会矛盾重重。这多年的教训,真是太沉痛了。 第二,在寻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原因时,离开了与生产力的关系,将“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完善”当作了唯一标准:凡具备完善社会主义性质的方面,就同生产力、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凡社会主义不完善和非社会主义的方面,就同生产力、同经济基础相“矛盾”。于是,在看待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和基本途径问题时,就容易忽略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而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重点。而生产力这个基础一旦被忽略,“社会主义制度”就容易成为一堆空洞的原则。而我们确实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简单化和僵化的理解——前者是“将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同起来,后者是将国有国营、计划经济的模式看成了不会同生产力产生矛盾的“完善部分”的核心,于是,就不能从僵化了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去寻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那些“不相适应”的矛盾的根源,而只能将眼光转到政治、思想等领域。这样,能找到的,只能是“意识形态矛盾”、“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等等了。结果,自然要以“革命”等方式来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了。从经济上的“一大二公”到政治上的“全面专政”,从思想上的“灭资兴无”到文化上的“横扫四旧”,抽象的社会主义原则贯彻得不少,但社会基本矛盾中的“矛盾”反而愈演愈烈,在其基础上社会即不可能发展,亦不可能和谐,以致不得不进行全面的改革。 可见,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指导作用,必须清除上述附加到其名义下的错误观点。而清除工作的基础,就在于深化对毛泽东对“矛盾”概念的表述习惯及特点的研究,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二、掌握毛泽东对“矛盾”概念的表述特点,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指导意义 1.毛泽东对“矛盾”概念的表述习惯和特点 基于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真理性,时隔22年,邓小平强调:“关于基本矛盾,我看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5](p181)然而,也正因为总结了二十多年的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5](p182)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后,要使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性理论,就更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怎样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呢?我认为,掌握毛泽东对“矛盾”概念的表述习惯和特点,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也是消除上述附加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上的错误观点,消除在应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过程中出现的较严重偏差的理论原因,使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更好、更直接地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辩证法大师毛泽东在论述“矛盾”问题时,一直多在两个涵义上使用“矛盾”概念。 其一,是从辩证矛盾的普遍意义上使用。如定义矛盾规律的论述——“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6](p299)如讲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6](p304)如讲“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4](p213)等等。从提出“矛盾论”时的基本论述,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时的基本论述,毛泽东承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基本观点,对辩证矛盾作了展开的论述。这是毛泽东对矛盾概念的主要用法。 其二,是从辩证矛盾的特殊意义上使用。如毛泽东许多次讲到对反动派要“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注:参见毛泽东:《论政策》[7](p763)和《中共中央关于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8]等。)如谈到民主革命时期的各地方实力派“虽然同进步势力有矛盾,但他们同现在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损人利己的政策亦有矛盾,并想利用我们同顽固派的矛盾以达其政治上的目的”;[7](p746)如揭露蒋介石“企图以民族领袖的资格,站在国内各种矛盾之上”[7](p779),以维持国民党政府的统治;等等。这里的“矛盾”,专指政治上的对立和冲突,是辩证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 毛泽东在讲违心地写歌颂斯大林的文章的原因时还说过:“不是出于内心,而是出于需要。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矛盾的,感情上不愿写,但理智上不这样不行。”[9](p126)他还讲过:“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也有一定的矛盾。”[9](p205)这里的“矛盾”,前者指感情上的冲突,后者指政治上的摩擦,也是辩证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 毛泽东在论文艺问题时还讲过:“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7](p861)他还说“处于没落时期的一切剥削阶级的文艺的共同特点,就是其反动的政治内容和其艺术的形式之间存在的矛盾。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7](p869)这里所讲的与“统一”相反的“矛盾”,仍然是不一致、不和谐等冲突意义上的矛盾,是辩证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 摩擦、冲突、不协调意义上的矛盾,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是辩证矛盾的一种类型。而一致、协调意义上的统一,也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是辩证矛盾的另一种类型。毛泽东在讲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时讲:“它们都是一个统一体的矛盾着的两个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9](p299)这里讲的“矛盾”,也是“对立”的意思,是民主与集中这对矛盾中的“一半”关系(另“一半”即“统一”)。 毛泽东虽然从普遍意义上讲矛盾概念讲得更多,然而,从摩擦、冲突、不协调等辩证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意义上讲矛盾概念的地方,也不少。 此外,毛泽东还在逻辑矛盾意义上使用过“矛盾”概念,如设问:“怎样解释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呢?岂非与保存自己相矛盾?”自作答曰“不相矛盾,是相反相成的。”[7](p482)等等。 当然,毛泽东讲矛盾概念时,理论重点肯定是放在普遍意义上的,亮点是坚持了寓于特殊性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原则。本文之所以摘录许多毛泽东对于特殊意义上的矛盾的论述,目的还是在于反衬性地强调本文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全部”的对立统一关系组成,既包含它们“不相适应”的关系,也含它们“相适应”的关系。这一观点,还可用毛泽东“差别就是矛盾”的重要论述来论证。 毛泽东在读《读书与生活》时,摘录了作者艾思奇这样一段话:“差别的东西不是矛盾,例如笔、墨、椅子不是矛盾。但如果懂得推移和变化的道理,就知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矛盾。”接着,对这段话写了评论:“根本道理是对的。但‘差别不是矛盾’的说法不对。应说一切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一个人坐椅摇笔濡墨以从事作文,是因人与作文这两个一定的条件把矛盾的东西暂时统一了,不能说这些差别不是矛盾的。……差别是世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故差别就是矛盾,这就是所谓具体的矛盾。艾的说法是不妥的。毛泽东意见。”[10]毛泽东的这段评论很重要:既然一切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那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无论在“相适应”的条件下,还是在“相矛盾”的条件下,都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在两种情况下都是矛盾的。这两方面情况的总和,才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全部内容。 2.再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理论结论 通过以上的再认识,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即“不相适应”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是不全面的。毛泽东提出这一学说时讲得很清楚:“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4](p213)根据这个基本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个命题,就应该理解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里所讲的又统一、又斗争,既包括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方面的又统一、又斗争,更包括它们“相适应”方面的又统一、又斗争。这样看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即“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部动力,而只是部分动力。另一部分动力,则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方面的又统一、又斗争。这种统一和斗争直接形成社会和谐的基础。当然,“相适应”的本质内容并不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会产生“矛盾”,恰恰相反,“相适应”的本质内容就在于能够使这些“矛盾”通过社会主义自身不断得到解决,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断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新的“相适应”。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全部的运动,即其“相适应”方面和“不相适应”方面全部的又统一、又斗争,形成社会和谐的全部基础。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不但在“空间”上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全部动力,而且,在“时间”上亦然。恰恰相反,如果这些矛盾迟迟得不到解决,即在时间上驻留,它们还将成为发展的阻力。从而,成为社会冲突的基础。只有这些矛盾的全过程的运动,即“不相适应”关系向“相适应”关系的转变,才是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消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关系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是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基本矛盾运动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使社会基本矛盾的“不相适应”方面向“相适应”方面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矛盾是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动力”、“改革是动力”这几个命题才是近乎于等值的。 再从社会主体的角度看,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社会表现形式是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则是人民内部矛盾。前者趋于对抗的尖锐,后者则趋于协调的加强。所以,对阶级社会而言,“社会基本矛盾是动力”与“阶级斗争是动力”这两个命题近乎于等值;而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讲,“社会基本矛盾是动力”就与“和谐统一是动力”近乎于等值了。毛泽东指出:“在不断地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使社会主义内部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4](p213)只有这样的统一和团结,才能将一切积极因此调动起来,形成无比巨大的合力,将社会主义社会推向前进。由此可以再次证明本文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第二,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产生“不相适应”矛盾的原因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并且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单纯以理想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坐标,来衡量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完善的观点,也是违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精神实质的。毛泽东早就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还、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1]在这里,判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或相矛盾(不相适应)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实际上已被提出来了。在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基础上,邓小平明确地提出“生产力标准”,使理论又发展了一大步。 毛泽东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时讲到:“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4](p214)他还说过:“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而巩固新制度的基础,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4](p216)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是新制度巩固、完善之基础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重要内容。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基础,即推动其“不相适应”方面不断向“相适应”方面转化(由于新的“不相适应”方面又会不断产生,所以这种转化是不断的)的根本动力,所以也可以说,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根源,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基础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焕章等主编.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金春明等主编.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原文出处】探索 【原刊期号】200406

(1)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加以解决。毛泽东首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特点和解决途径、方法等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矛盾普遍存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次要矛盾属于从属地位,但主次矛盾之间可以转化。我们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要围绕中心展开各方面的工作,防止“单打一”。当今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制约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

一、经典文献类: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4、《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年版。 5、《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版。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年版。 8、《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二、研究著作类: 1、张静如主编:《毛泽东研究全书》(全五卷),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 2、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权延赤著:《走下上神坛的毛泽东》,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4、龚育之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版。 5、黄允升等著:《历史怎样选择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徐焰著:《军事家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7、李君如著:《毛泽东与近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李君如著:《毛泽东与后毛泽东的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沙健孙:《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选择》,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马启民:《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三、经典著作 毛泽东著作: 1.《实践论》、《矛盾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 2.《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发刊词》、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 3.《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 4.《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5.《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 6.《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文集》第7卷) 7.《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毛泽东文集》第8卷) 邓小平著作: 1.《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中国的对外政策》、《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政治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