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毕业论文写一个作曲家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写一个作曲家

后现代设计一. 后现代设计的出现及其发展 设计中的后现代概念首先出现于建筑设计领域。美国建筑家、理论家罗伯特·文图里(Robert Venturi)最早明确提出了反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他于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一书,堪称一本反对国际主义风格和现代主义思想的宣言。在书中,他首先肯定了现代主义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同时他又提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国际主义丑陋、平庸、千篇一律的风格已经限制了设计师才能的发挥并导致了欣赏趣味的单调乏味。他相信,现代主义已经过时了,现代主义大师们所创造的辉煌变革已成为新的桎梏,文图里虽然没有清楚地提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法则,但他对风格混乱、含义模糊、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建筑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引导了后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1972年,文图里出版的另一本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对含混的风格表现出更为明晰的偏好。可以说,文图里提出的传统和混乱的审美趣味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形成的雏形。 文图里之后,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为确立建筑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1972年7月15日下午3点32分美国圣露易市炸毁由著名的日本现代4主义建筑设计师山崎实设计的典型的现代主义住宅区,作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死亡时刻。他也是最早在建筑和设计上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人物,他出版了一系列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著作,如《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今日建筑》(Architecture Today)、《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等。詹克斯详尽地列举和分析了一切建筑新潮,并把它们归于后现代主义范畴,使后现代主义一词开始广为流传。 60年代发端于建筑设计的反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在70年代的建筑实践中突出地体现了出来。1977年,文图里和他的夫人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为美国以冒险著称的最佳产品公司设计了公路边的商店:在夸张的低矮的直线条的门檐上面,是一堵装饰着巨大的鲜艳花饰的墙面,其触目的视觉效果是对60年代POP风格的直接引用。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 1925-)设计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的典型体现。于1975年-1980年建成的此广场表现出设计师对罗马-地中海历史风格的偏爱。这一设计也是穆尔与精通当地文化的建筑师密切合作的结果。此广场在设计中既考虑到了当地居民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又考虑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广场在设计中吸收了附近一幢摩天大楼的黑白线条,将之变化为一圈由大而小的同心圆。穆尔还直接把意大利的地图搬到了广场设计中,从圆心喷泉中涌出的水,从象征着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处瀑布般地流淌下来,两旁则是五种典型的古典柱式。穆尔这一把古典风格和神奇想象集于一体的设计,成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作品。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建筑已开始慢慢被消费者所接受,并赢得了一些著名委托人的信任。1980年,美国被称为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1934年-)两次击败纯现代主义建筑师,接受了俄勒冈州的公益服务大厦(Public Services Building)的设计项目。1980年-1982年完成的这座大厦,象是孩子用积木搭成的建筑,立方体的造型体现出古典的单纯,格子状的小窗与建筑物的庞大规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使建筑富有一种夸张的膨胀感。中间竖条和横条的大窗又把建筑物分开,一对巨大的褐红色壁柱与两边小窗的白色墙面形成对照,为感觉虚幻的建筑物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的视觉效果。这一在古典模式下的变形和自由创作的杰作,成为一幢囊括人类过去的尊严与现在的活力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建筑。1978年-1983年在纽约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纽约总部大厦,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此建筑由二十世纪享有盛名的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1906年-)和伯奇(Burgee)设计,是使用了混合的建筑语言的折中主义作品。这一摩天大楼整体造型类似一高脚柜,楼体由高高的楼脚支撑起来,并采用了古典的建筑语言--拱,借用了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教堂的形式。这样,约翰逊把古典风格搬进了现代高层建筑,把巴罗克时代的堂皇与现代商业化的POP风格融为一体,是使用前人作品的不朽性和象征意义的巧妙之作。这一系列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矗立使后现代主义理论得到了极好的阐释。 [NextPage]建筑领域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带动了其它设计领域的后现代设计运动。在经历了一些激进的设计团体的探索和实践后,70年代后期开始酝酿着后现代设计高峰的到来。1976年在意大利米兰成立了一个名为"阿卡米亚"(Alchymia)的工作室,此工作室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的设计制作样品的空间,这些样品是他们脱离了工业设计的束缚后自由发挥设计才华的设计品。 "阿卡米亚"工作室的设计师埃托·索特萨斯1980年离开了"阿卡米亚"的工作室,而后于1980年底至1981年初成立了"孟菲斯"(Memphis)小组。成为8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后现代设计活动,使这一酝酿已久的设计运动达到了高潮。 该组织从未系统地阐述过任何设计思想或设计方法,他们只是用他们的设计作品来展示他们与现代主义设计迥异的设计方式。他们的设计主要是打破功能主义设计观念的束缚,强调物品的装饰性,大胆甚至有些粗暴地使用鲜艳的颜色,展现出与国际主义、功能主义完全不同的设计新观念。1981年9月,"孟菲斯"组织在米兰举行了首次展览会,那些色彩亮丽、覆盖着漂亮的塑料薄片或装饰着五光十色灯泡的轻松活泼、乐观愉快、稀奇古怪的物品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观众对这些与传统设计截然不同的家具等物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索特萨斯是"孟菲斯"的发起人之一,虽然他很快就离开了此组织,但他的设计给人留下了许多思考。他的代表作是看起来有些奇形怪状的书架,使用了塑料贴面,颜色鲜艳,极象一个抽象的雕塑作品,其拼贴组合的造型几乎没有提供可以放置的空间。毫无疑义,它不具备书架的功能。他还设计了许多用途不明、含义模糊的物品。他远离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的设计品,让人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至今仍然是设计界争论的话题。 "孟菲斯"其他成员的设计也展示出与现代主义设计完全不一样的新的思维方式,如汉斯·霍雷因设计的桌子,桌面的木头锯成五个高低不同的平面,其削弱的功能性使其很难与传统的桌子概念相吻合。彼特·肖尔的家具设计更富有创造性,他设计的桌子桌面是一块尖锐的三角形木板,下面由几何形的木块支撑,色彩则采用极为艳丽的黄和绿色。彼特·肖尔的设计天才还表现在一系列的茶壶设计上,他那些或圆柱体,或三角立方体,或不规则立方体的设计品涂上鲜艳的颜色后类似儿童的积木玩具,已离茶壶的功能相去甚远。马特奥·顿的系列轻松愉快的名为"裸鸟"的茶壶设计,类似动物的造型极具趣味性和幽默感。"孟菲斯"的笔下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如乔治·J·苏顿1983年设计的城市效果图,就是由一些形状不一、色彩明亮、类似积木块搭成的房屋所组成。 "孟菲斯"设计运动是80年代世界设计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他们在各国所举行的展览又把他们的设计新观念播散到世界各地。他们的设计不仅为理论家提供了反思现代主义设计的话题,也激发了设计师创造的灵感。自孟菲斯以来,虽然没有出现具有影响的激进设计团体和组织,后现代设计活动也因其不具备实用性而缺乏生存基础逐渐式微,但新颖独特的设计品却不断产生,其反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也极为明显,这些设计品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后现代的设计观念和美学原则已慢慢深入到设计者和消费者的头脑之中。 二. 后现代设计的质疑 后现代设计以其亮丽的色彩和轰动的展示效果一时成为传播媒介的热点。但后现代设计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设计实质性的东西,它只是在现代主义设计上做一些表面文章,或者是为现代主义设计做一些修正工作。现代主义设计是建立在民主主义思想和工业化大生产及满足广大人民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其坚实的思想基础是不会因为一些艳丽的色彩和异乎寻常的构思就可以动摇的。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大前提下,当代设计的主流仍然是讲究功能的现代主义设计,而且,设计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功能性的要求将成为恒久的标准。现代主义设计强调的标准化、系统性对于因日益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而变得越来越小的地球来说是一种极为有用的设计方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它可以为不同国家、操不同语言的人们提供方便。规范化的标志、标牌设计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世界语言,为人们带来便利。相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性化的特点来说,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是极为脆弱的,它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挑战基本上只是停留在风格和形式方面,并没有涉及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核心。后现代主义设计关注的只是设计的形式内容,探求在创造性的无序中存在的纯洁性和浪漫性,被理解为一种文化上的"放任主义"(Laisser faire)情绪,因此,在经过了一阵声色相映的辉煌后就式微了。后现代主义在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或许仅是一朵浪花,在阳光下反射出夺目的光辉,但马上就汇入到河流中去了。 [NextPage]产品设计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无论其结构、造型,还是色彩、装饰都会深深打下时代的烙印,反之,设计品也会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理解这个时代人们的愿望、理想、梦想以及失望和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希望和向往。设计已不仅是技术标准和功能需要,它还表达了一个社会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和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以物质的方式来表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后现代设计表明人们已对现代主义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世纪末普遍的怀旧情绪及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复杂情感替代了纯粹的功能性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用电话代替了人与人的直接交往;软磁盘代替了阅读书籍的乐趣;更为逼真的CD唱片代替了现场的音乐享受;电视扩展了我们的视觉和知觉;形形色色的广告左右了我们的判断力,今天我们已生活在一个符号和形象的软件时代。象征性生产已推翻一切其他商品生产形式,给客体对象附加的符号学价值比客体对象本身更有意义,个人被符号、外表和空间的费解的洪流所淹没。在这样一个因信息传播而缩小的空间里,所有对于现代的进步信仰、理智和人类意识能力都已失落。弗洛依德心理学表明我们由我们无法控制的无意识?quot;隐藏的冰山"所统治,语言学家也暗示我们被语言所创造而非它的创造者。人们对于类似绝对真理的信仰已表示质疑, 或者说我们本身即被构成并不断受一系列的标志、象征和隐喻的影响。现在人们完全可以重新设计根据人们的个性需要和欣赏的不同物品。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意味着社会由形变进入一个精神裂变的状况。这一由大众传媒所操作的时代特点,被法国哲学家让·博德雷南德(Jean Baudrillard)创造了一个词"传播的恍惚"(ecstasy of communication)来表达,意思是我们在一个贴着酒神祭祀标签的周围即迷失了,尽管狂饮烂醉的祭祀活动并未开始,与此相联系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本质。流行风格、CI设计和广告公司的积极活动左右了我们。后现代主义者企图摆脱在日益技术化和商品化的社会发展中人的异化命运,他们渴望在被符号淹没的世界中追求对人性的更大自由和彻底解放,追求更大程度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因此,他们把对于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表达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之中。但后现代主义者们并没有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发现他们期待用以代表当代文化和生活的主要特征的新东西。 作为一种风格和一种表达意义的后现代主义已经受到了众多的批评,尤其是那些全部或部分还依旧怀着信仰现代主义目的的人。许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保留了现代运动中无节制的先锋性,导致绘画无人能懂、书籍无人能理解、建筑不忍目睹、产品功能模糊不清及缺乏感官感染力。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是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期的历史主义和折中主义混合组成的"样品"。也有人认为,大量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仅仅是"颓废的"现代主义,其五光十色的外表只是一些乌托邦的幻想。但后现代主义设计所造成的声势和对现代设计提出的挑战也不可忽视,我们并不能因为书架不能放书,椅子不能坐就不理睬它们的客观存在,而消费者对它们表现出来热情,也值得设计师和设计理论家思考。 无论后现代主义设计如何忽视产品的功能和蓄意的使用材料和色彩,后现代主义设计都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设计的语汇,许多在它们刚出现时让人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现在已经被一些设计师使用在他们的设计之中,而且收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如"孟菲斯"成员迈克尔(德(路克所画的"Hi-Fi"音响设计的草图,采用了类似儿童玩具的造型,粗大的按钮暴露在外,并涂上鲜艳的颜色,这一设计构思被日"索尼"(Sony)电器公司直接引用,他们1988年生产的"ROBO"儿童收录机就采用了醒目的黑、红、黄、绿颜色,完全借用了迈克尔(德(路克的造型,投放市场后,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极大欢迎,获得了成功。可见,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恶作剧的外表下,还是隐藏着市场潜能的,它为设计师开启了新的设计思路。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干预下,设计已成为与传统、历史、文化和自然及意识形态相联系的复杂文化现象。 [NextPage]三. 后现代设计对我国设计发展的实际意义 我国是一个工业化进程缓慢的发展中国家,当后现代主义设计之风在欧、美大陆愈演愈烈时,我国的现代主义设计才刚刚起步,经济的发展目标被明确地指定为"现代化",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就不需要研究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对我国设计没有用,不符合中国国情。随着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地球正变得越来越小,思想观念的传播正越来越快,许多设计师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也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怎样看待这一设计思潮已成为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如果盲目跟着潮流走或对之不予理睬,都会造成对设计的误导。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是建立在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其宗旨是要满足绝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经济发展也还很落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标,所以,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在我国是有群众基础的。现代主义设计强调物品的功能性,强调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这对于工业化程度还很低的我国国情来说具有不可取代的实用性。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采用低廉的工业建筑材料,强调合理的功能布局,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住房要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缺房大国来说,国际主义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还将长久的存在。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是针对现代主义设计所存在的弱点而产生的,它在现代主义设计中看到的问题对我们有警示作用。我国的设计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发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接受他们的长处,避免他们的短处。这样,我们的设计就会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发展进步。象现代主义设计一味追求功能,忽视人情;一味追求简洁,缺乏装饰;一味追求创新,忽视传统;一味追求统一,忽视多样性等,这都是我们在设计发展中需要避免的。 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的产物,我国工业发展的目标虽然是现代化,但以电子、微电子产品为特征的后工业在我国依然发展很快,高科技的发展在某些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以说我国正处在工业与后工业并行发展时期,因此,以后工业为背景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在我国还是有发展条件的。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我国有后现代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就跟随欧美发达国家盲目的走后现代主义设计道路。我们要了解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更要理解其形式背后复杂的社会现象,客观的看待后现代主义设计,否则只会产生一些不符合国情和人们审美欣赏的怪物,如北京街头出现的"戴帽子"的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中,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弊端是用同一种方式对待不同地方和不同的人,从而忽视了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后现代主义者宣扬文化多元论及其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强调设计的个性和民族特征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部分,而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又表现出古典的回归。我国的设计刚刚起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都是值得设计者和设计理论研究者思考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工艺美术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中国传统工艺的造型、装饰都是我们在设计创造时灵感的源泉,丰富的民间工艺品也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我国有丰富的传统资料可以利用,民间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蜡染、刺绣等装饰图案完全可以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增光添彩。在继承民族遗产方面,我们的前辈设计师已经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常沙娜、奚小彭、张绮曼、袁杰英等,他们为人民大会堂等做的设计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只要我们在设计中注意从传统中吸收营养,就能设计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设计品来,在未来的世界设计领域中独具中华民族的风采,成为有特色的未来设计大国。 国际主义风格的设计被认为是降低美感、破坏人类完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帮凶,它用简单机械的方式,把原来传统、自然合为一体的都市环境变成了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工都市遍及世界,形式雷同的玻璃盒子使城市完全失去了个性,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环境污染。在反对工业文明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大背景下,全球出现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这一呼声尤其针对现代工业发展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来,设计在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在70年代,美国著名设计师、评论家维克多·佩帕里克(Victor Papank)就在他的著作《为现实生活的设计》(Design for real life)一书中指出"有一些职业比工业设计更危险,但不多"。在此思潮影响下,全球涌现出"绿色设计"(green design)的浪潮,"组合设计"、"循环设计"是绿色设计思想的实现。在发达国家,设计已成为产品设计师、政府官员、银行、工程师和环境保护专家共同参入的一件事,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在设计中借鉴。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暴露出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极为严重的迹象,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极为严重,"白色垃圾"已成为严重隐患,我国每年都需拿出巨额资金来治理受污染的环境。如果能够借鉴发达国家对工业文明发展的反思,我们就可以避免走发达国家以前走过的弯路。著名评论家彼得·多默在他的《1945年来的设计》(Design since 1945)一书的"设计的前景"(Design Futures)中指出"设计师和工程师要共同朝着节约能源这一远大的目标而努力"。在此思想指导之下,国外已有许多大公司、大工厂及设计团体致力于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产品设计,如美国的3M集团和德国的BWM公司。他们把可以轻易拆卸、随时能够更换零件的产品设计作为设计的发展思路。德国还出现了专门保护环境的绿党,由发放贷款的银行监督工厂是否生产污染环境的产品。为了保护环境许多国家已在控制发展汽车,提倡骑自行车。有轨电车因笨拙、速度慢而被汽车所替代,但现在因为其安全、无污染,法国又把它们挖掘出来服务于繁华的巴黎街头,"绿色设计"已是21世纪的重要内容。我们如果能够从西方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中得到警示,意识到工业发展的隐患,在设计中体现出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就可以在今后避免因设计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NextPage]当强调创新的现代主义设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滥觞时,现代主义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决心使人们在机器的丛林中迷失了自己。而当人们意识到人类古老悠久的传统和似乎已很遥远的过去时,后现代主义者出现了,他们企图连接起过去和现在及未来的链,找回在机器声中失去的自我。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在设计领域中的探索性活动,具有明显的实验特点。其目的是要打破现代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单调乏味的沉闷气氛,表明了人类面临信息时代而惧怕"失去控制"的感觉,是一种乌托邦的构思与物质材料的结合。 查尔斯·詹克斯认为后现代主义不仅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也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现代主义承认了被现代主义否定的传统,注意对各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吸收和借鉴,在综合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精华方面超越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风趣且充满怀疑,但不否定任何事物,也不排斥模糊性、矛盾性、复杂性和不一致性,从而使设计变得丰富多采。这种对新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干预,使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了。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从音乐素材思考计算机作曲与传统作曲的异同 舒曼作曲技法对其音乐形象塑造的影响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曲技法分析研究 巴赫《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作曲技法分析 拉威尔《波莱罗》作曲技法分析 计算机音乐制作在高校作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传统作曲和电子音乐作曲观念和技法的比较分析 基于传统音响元素与序控结构设计的作曲探索与实践 莫斯科作曲学派的代表者 作曲家小蝈蝈儿 作曲学习之我见 浅谈当代作曲技法中的汉族民歌音调结构 关于作曲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传统京剧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 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基于近现代作曲技法中三全音思维的分析 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十大作曲指挥神童 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改革的思考 浅析旋律写作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作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传统音乐作曲方式与电子音乐作曲技巧的对比研究 用马尔科夫链玩智能作曲 浅谈人工智能作曲中的新交互视角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与艺术教学实践 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观念及技法分析 浅谈作曲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中的阴阳结构 “和”为谱“谐”作曲 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有机融合研究 探析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有机结合 探讨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 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观念及技法分析 浅议影响作曲艺术的因素 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与艺术教学实践内容 简洁的作曲手法让音乐的表现力更加突出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音乐节目作曲制作创新性研究 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的比较浅谈 现代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中的结构分析 九旬作曲泰斗养生有“谱” 论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徐立孙与《作曲大意》 由高等院校作曲理论课堂改革引发的思考 兴德米特作曲理论的分析及应用方法探究 探究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间的融合 传统古筝与现代作曲技法的有机融合 关于“作曲主科”教学的点点滴滴 关于作曲形式美的组合法则探讨 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学生钢琴教学的特殊策略 浅析自然辩证法在作曲学习中的应用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观念及技法比较 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学生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钢琴教学的步骤与意义 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观念及技法比较研究 分析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作曲技法对比研究 二胡曲《病中吟》的作曲分析及情感表达 作曲技术理论课中的复调音乐教学方法 特里·莱利简约主义作曲技术研究 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观念及技法对比分析 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改革的思考 试论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相关应用 浅析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观念及技法比较 关于简约派音乐作曲技术的探讨 传统古筝作曲技法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对比分析 试分析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风情的结合 试析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我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作曲 面向未来的中国作曲人才培养研究 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创作歌曲《昭君出塞》的情节设计及演唱处理 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比较 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发展路径分析 谈作曲教学的意义与指导 谈作曲中和声的半音化设计 数字音频技术在电子音乐作曲中的应用 关于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及建议 舞蹈编导与舞蹈作曲的关系 钻研现代作曲技法心系梨园音乐发展 浅谈音乐作曲技术与教学 高师作曲技术理论在工作岗位的实际可应用性 十二音作曲技法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基于音乐教育实践论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研究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作曲技法浅析 浅析贝多芬《A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作曲技法 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微探 格里格《晨景》中的作曲技法特征 电影配乐《ThemeFrom“SCHINDLER’SLIST”》中的作曲技术理论分析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作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对中国钢琴音乐中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研究 音乐作曲创作中的艺术性研究 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浅析传统音乐中的作曲技术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与东盟十国“10+1”新作品音乐会创作评述 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元素的结合之我见 浅谈高校作曲理论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分析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和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现代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中的结构分析 简约派音乐作曲技术分析 圆号在交响乐中的作曲分析 传统音乐作曲方式与电子音乐作曲技巧的对比 抒情律动的浓彩作曲,催人心动的素描配器 序列音乐作曲在作品中的应用分析 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微探 创造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作曲教学中的重要性 那荣管弦乐作品Phenomenon的作曲技法研究 作曲家刘尊历时三年完成中国首部《唐诗三百首歌曲》作曲 戏曲作曲理论、技术、技巧散见分析 分析传统作曲技术内容与未来发展的延伸 中国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观念及技法比较研究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作曲技法分析 浅议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约翰威廉姆斯电影配乐的作曲风格 作曲生的秘密世界 瞿维与寄明作曲伉俪百年 浅谈我国戏曲作曲的艺术探讨

楼主你好,这是我给你找的资料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一、浪漫主义音乐概述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 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二、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这一词的含义,原来是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首先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中。在作品里,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就是说,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在理论上相对立。古典主义的音乐是线条式的而且是鲜明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色彩和感情,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实际上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已含有浪漫主义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内容。三、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初期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与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自由民主思想,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约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都可划分为浪漫派。从时代上来说,十九世纪中叶是其全盛时期。四、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浪漫注意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主义音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五、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舒伯特和柏辽兹可谓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李斯特是中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 他的钢琴音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一生中他写了十三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这些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和戏剧性的特点。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经典之作。 理查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派作曲家。作为一位作曲家,施特劳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交响诗方面,他完善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精心创作主导动机以及专门描写人物、地点、情景的音乐片断。他的管弦乐配器方面同样显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线条思绪极尽各种乐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个极平常的动机或主题也能发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主要受瓦格那的“乐剧”的影响,作曲技巧虽然高超,但内容比较苍白,与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较要单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时象一篇充满绚丽辞藻的散文,但却在复述一个空洞无聊的内容。施特劳斯是由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贝多芬的动荡,勃拉姆斯的结构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对管弦乐队的熟练把握使他的作品发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纪末的文化特征,也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他的创作和瓦格那一道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来临。六、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德意志的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有“乐圣”之称。其作品题材十分丰富,有钢琴奏鸣曲、交响乐和室内乐等,如《悲怆》《月光》《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都被列入世界名曲。奥地利的舒伯特不到20岁就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生涯。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歌曲之王”。《小夜曲》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此外还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音乐等作品。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不到7岁就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他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圆舞曲闻名于世,有“圆舞曲之王”之称。法国的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交响曲的创立者,代表作品是《幻想交响曲》。这是一部有文学标题的、浪漫主义的和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它的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五个乐章的情节线索通过比较详细的文字标题提供给听众。《幻想交响曲》受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的很大影响,表现出更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在歌剧中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意大利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他还是美声唱法的开创者。威尔第的音乐作品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对当时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人们尊称他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其代表作品《茶花女》是名扬世界的巨作。普契尼的音乐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如《图兰朵》中就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代表作品还有《蝴蝶夫人》等。法国的比才的代表作品《卡门》是世界最优秀的歌剧作品之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国音乐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德意志瓦格纳的作品极有独创性。他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的巨作《尼布龙根的指环》具有鲜明的德意志民族特色。七、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地位浪漫主义音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伯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则是经由舒曼和奥尔夫流传至今;柏辽兹的标题音乐源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后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相关联。八、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民族性、民主性。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在音乐风格上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人民性。浪漫主义音乐家受到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的启示,在他们的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同时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发展了乐器作品的标题性,创作了大量的标量音乐。抒情性。它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而这些又是通过作曲家个人的感受表现的。因而抒情性的个人心理刻划,自传性,则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并促进了抒情体裁的发展。幻想性。这是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理想矛盾,所采取的一种手法。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也题材和形象,正是由于从这里可以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任意驰骋的天地。新精神。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观念上反对因袭守旧,而且在艺术上,在音乐体裁,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诸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发展和丰富了人类的音乐文化。

写一篇某个作家的研究小论文

鲁迅在小说、散文、杂文、散文诗、古体诗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除古体诗外,都成了现代文学的典范。而《野草》是这些文学样式中至今未有能与之比肩者的。鲁迅在1934年致萧军的信中说道:“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是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1)他有时更低调些,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2)但是从1932年出版的《鲁迅自选集》所选作品来看,他是很在乎,很喜欢《野草》的。在诸多评论家看来,《野草》甚至是鲁迅最好的作品。连一直完全诋毁鲁迅的苏雪林都不得不称赞《野草》是“不但为旧文学所无,也为新文学所罕有。”《野草》这部集子成功运用了象征、隐喻、寓言等手法,将鲁迅的内心世界的无词言语以诗的语言,营造在一个幽冷、切峻、遒炼而又瑰丽的艺术世界里。因为是表达内心,《野草》有很强的内倾性和自省特征,是一种自我观照和解剖的文本。他的虚无思想、反抗绝望等生命哲学一一流露出来。而《过客》一向被研究者引为“反抗绝望”的经典文本,更被钱理群称为是鲁迅生命哲学的归结。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是鲁迅在1931年写的《〈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解释部分篇章写作缘起和写作评价,并没有说到进了《鲁迅自选集》的《过客》。可见,《过客》仍然是“难于直说”的。那么,我从文本互证的角度出发,就我视野和思力所及,还原“过客”的一生,延伸“过客”这一人生和生命的寓言,探求反抗绝望之外的过客的生命状态和意象的意绪内蕴。一、思想在实践中冯友兰写现代哲学史,没有列入鲁迅,把鲁迅排除在思想家之外。李长之在《鲁迅批判》里也说鲁迅除了必须活下去,就没有思想了。他们认为鲁迅一直批判、否定别人,而自己并未建立起思想体系,故不能在思想家之列。“鲁迅在思想上,不够一个思想家,他在思想上,只是个战士,对旧制度旧文明施以猛烈的攻击的战士。”(3)鲁迅本人也说:“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4)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是受朋友邀请走出“铁屋子”进而打破“铁屋子”的。 很多稿子,都是在陈独秀等人的有力催促下完成。可以说他在启蒙队伍里有些特别。陈独秀、胡适是振臂高呼,集合队伍,吹号角的,而鲁迅是跟他们并肩作战,做出文学上的实绩者,也是新文化运动最得力的实践者。不过,在多说人看来,鲁迅仍是现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虽然我们强调鲁迅的“立人”思想、“拿来主义”等,鲁迅本人却一直警惕各种帽子,只愿做个有实绩,踏实的文学家。这并不矛盾的。他的思想来源多元,自己并未做思想的奴隶,综合而为己用,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保持自己的特质。不张旗帜,不占山头,没有宣告自己什么什么思想。他所做的是“走”。走是一种艰难、执著的生命状态。鲁迅一生都在践行,经历着最执著最痛苦的生命。“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5)他的思想化解在文学里。李长之在评论《淡淡的血痕中》是也不得不说:“这篇文字之有一种特殊意义者就在他多少有一点哲学的思索的端绪故。事实上,这篇东西也确乎因此看着深厚得多了。”这其实可以看作作品与思想结合的缩影。他从来都是关注现实。他了解各种思想,却不曾像别人提“国粹”了,“西化”了,“折衷调和”了之类的远离当时的空谈和论道。他始终着眼于中国的实际,最能看清中国的状况。他把里面的疽痈和病灶一一指出,并解剖。用文字践行。中国向来缺乏“做”的人,鲁迅一生作为一个异数,执着于痛,孤独地行走。在痛与孤独的交融中,探索道路,思索古往今来。孤独的走,探索,过客是个缩影。一直以来,研究者都以《过客》做为“反抗绝望”的典型文本分析。本文是“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6)的具体化表达。我以过客为标本,还原过客,认为过客不仅仅是反抗绝望,还是多种意绪的复杂合成体。有被别人和社会放逐的刺怨和苦寂,有自我放逐的坚韧和无悔探索,有心灰意冷的沉默和无聊,也有空虚的寒冷,有绝望,也有对生命的热心体悟。最重要的是一种追寻。在自觉而又不自觉种,叩问生命的意义。二、“我”是谁?老翁问:“ 你是怎么称呼?”答:“称呼?——我不知道。”“我是谁”是一个哲理之问,直指人的本源。但又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人,如何认识自我?能否认识自我?是否认识了自我?这是指向本心的,也是自我心灵的追问。容易的字面,艰难的心理剖析。而过客答“我不知道”更是朴实简单之中玄之又玄。但是我们又可从中嗅到鲁迅的矛盾和自我寻找,定位。过客是个“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着破碎“黑色短衣裤”,“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 的人。这使人想起《铸剑》中的黑衣人:两点磷火一般的眼光,沉毅,果敢。过客是个行走者,探索者,而黑衣人是战士(正如李长之说鲁迅是战士那样的。鲁迅也喜黑色,黑夜。)他们都无名,有着坚毅的精神。黑衣人不愿意担义士之名,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过客应该也是看透了,是个超越名利的卓绝者。无我的状态,有我的素心和意志。“一个人的环境限制一个人的事业,一个人的性格却选择一个人的环境。”(7)也许过客选择了放逐自我。鲁迅不以“领袖”和“导师”自居,但是也不做“喽罗”和“戏子”,在一生中始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8) 或许过客是个彷徨于无地者。“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现在则是正在从无地中走出,走到自我的土地。他并非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生命,而是在追求自我,反观自我,寻找自我的本质存在和生命意义。是谁,对于过客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走,不停留。三、从哪里来?老翁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客略略迟疑,答:“我不知道。”过客真不知道吗?老翁说过客的来路也许倒是于过客最好的地方。过客答:“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他是知道自己来自何方的:那是示众的刑场,是容不得好地狱的地狱。有着对孔乙己的笑,有着对魏连殳的哭。不管是笑是哭,生命都在其中殒灭。那里怎么能待呢?这是个绝望的世界,对绝望都绝望了,该怎么办?走!也许他不愿意回忆了。“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9)其实看鲁迅的文章,他的记忆力很好,“鲁迅常说忘却……可是其实鲁迅是不大会忘却的,他的记忆,反而是太多了,而且极清楚。”(10)只是所谓救救孩子,激昂之后,布满了空虚和无聊。此时反观,有了冷静的沉思。沉思之后呢,走!“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关于沈从文小说创作研究综述摘要:近几十年来文艺界对沈从文作品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以前对他的文学批评和政治批判发展到后来对他作品的肯定及重视。期间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尚须进一步探讨。关键词:沈从文 小说研究 综述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作家,有关他的作品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发生。在此,笔者将分“早期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前的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后的空白期和新时期以来到现在的研究)两大部分,努力对沈从文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形势做一较为全面的论述。一、早期沈从文研究早期沈从文研究有不少地方或者失之偏颇且比较单一,但它毕竟是沈从文先生尚在文坛时的论说评论,不但具有有一定的史学价值,而且也是沈从文作品研究的基石与铺垫。在早期沈从文小说研究中,有关他的小说评论,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评倾向与模式,其一,以思想性及真实典型论为核心的社会学批评模式,这些批评主要以沈从文早期创作和乡土题材作品为对象,“空虚的作家”[1]“没有思想的作家”[2]“作品人物都是空洞无物的”[3]“那种轻松,那种优美,都是无聊而甚至应该排斥的”[4]等结论。其二,对他作品创作的独特风格的认可,苏雪林堪称这类批评的突出代表。她在《沈从文论》中揭示出沈从文作品“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入到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5]刘西渭的观点也有代表性,在他的《〈边城〉与〈八骏图〉》中,认为沈从文的艺术创作表现了“具体的生命”,而他“所涵有的理想”是融化在作品中“各自的生命里”的建国前夕,则由原来的文学批评转化为政治定性。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对沈从文的文学活动作了更为全面的批判:沈从文不仅是“桃红色”的代表,“作文字上的裸体画,甚至写文字上的春宫”;更为严重的是“特别的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对派而活动着。”表明当时在沈从文的评论和研究上存在着误区。二、当代沈从文研究进入新时期以前,从49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这大约三十年间,没有一篇有关沈从文研究的文字发表。就在沈从文政治上受批判,创作被漠视的30年间,在海外的华人学者中,沈从文研究却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香港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有关沈从文的论述。这两部文学史对沈从文的评价在这样三个方面是完全一致的。1. 对沈从文“大家”地位的给定、2. 将他的研究纳入世界文学的视野、3. 肯定了沈从文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深层关怀。进入80年代,沈从文从以往被埋没和遭贬抑的状况一变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陆文学界的沈从文作品研究也逐渐从较为零散的一般性文学批评和政治评判发展为科学深入的系统研究,并于1988年沈从文逝世后达到高峰。在此期间编写的如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等各类文学史开始对沈从文及其创作进行较为重点的评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 从政治上为沈从文“平反”正名。凌宇的《沈从文小说的倾向性和艺术特色》及其后来的研究专著《从边城走向世界》皆以相当的篇幅论证沈从文并非“反动作家”,余永祥在《一幅色彩斑斓的湘西历史画卷》一文中进一步提供了沈从文并非反动作家的证据。2. 对沈从文创作方法的辨析。董易在《自己走出去的路子》一文中认为,沈从文的早期创作是浪漫主义的,而在30年代,他的思想和艺术处于成熟之境,已经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创作。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最能体现沈从文创作风格的是写实与抒梦两者的结合。3. 从乡土文学或抒情小说代表作家交代阐释沈从文创作的美学价值。如高云在他的《沈从文论》中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中国乡土风俗描写得最细致、最充分的”是沈从文;许志英、倪婷婷则认为,沈从文的作品给人们提供了“区别于古代的田园牧歌式的另一种环境下的乡村生活”。而凌宇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中指出沈从文的小说“完成了抒情小说从题材到形式的质的飞跃。”4. 拓展了研究的视野与思路。不少论者从沈从文的创作与民间文学关系的角度来阐述,如笛论富的《植根于民间—沈从文小说的特有风貌》,从沈从文及创作与苗族血缘关系的角度,如龙海清的《论苗族作家沈从文及其创作》,从肇始于五四的爱与美的文学主题之于沈从文的角度,如何益民的《沈从文的〈边城〉》,从沈从文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角度,如尚喜平的《一个探索者的足迹》等等。这些研究并非处于同一水平,其成果也等次有差,但显示出沈从文作品内涵的丰富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继承前一时期的优良传统和巨大成果的背景下,沈从文作品研究进一步发展,向纵深和更加全面系统的方向推进,成果丰硕新论不断,形成一个初步繁荣的局面。本文侧重对其创作主体的背景思想、作品分类及单篇研究、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等这几方面入手, 做一尽可能全面的综合和概括。(一)背景研究如何看待家世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有的研究者认为沈从文从军队出走并踏上文学道路的行为,以及他作品中流露出的贵族气息等都与他的家世有极大的关系。他的整个创作可以看作是“对于那种受人尊敬的家世及家世所照亮的童年情景的追溯与偎依。”[6]另有评论者则认为单凭祖父一代为官便认为沈从文出身官僚豪门是勉强的,他继承了父辈一代的“生存自由”及“生存奋斗”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上的影响为他的一生崇尚自由、执著于理想定下了基调。[7]金介甫先生认为“湘西对沈从文后来偏爱文学可以说影响甚微,原因是他生长在军官之家,而不是出身在书香门第。”[8]总的来说,家世背景并非促使沈从文走上文学道路的直接原因。(二)作品分类及单篇研究对于沈从文小说作品的分类,通常是按照乡土与都市两大题材序列进行,也有研究者按时间的顺序认为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作品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而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此外也有部分评论者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研讨:如韩立群的“军旅小说研究[9]及谭怡楚的“情爱文学研究” [10]均属一家之言,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与讨论,总的说来,对于沈从文作品的分类及相应研究基本上沿袭了80年代的思路与方法,除了在其都市小说局限问题上有一定进展外,新的内容不多。与此同时,单篇作品的研究也有一定深化,关于沈氏的代表作《边城》的探讨自然是重中之重,具体内容可参看吴蕴东《新时期以来〈边城〉研究述评》,而对于沈从文其他的小说研究者引发了一些争议,如《丈夫》是“表现了人性复归的主题,还是自始至终体现了一种夫权压迫和夫权制文化意识?”[11] 《萧萧》的结局是“写出了萧萧及她周围的人过着世代相因的愚昧而麻木的人生”, [12]还是仅仅“通过萧萧命运的戏剧性变化来为湘西人的随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3]——这些争论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形成新的学术争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90年代学术界将沈从文小说与中外文学作品对照起来进行研究,这为其提供了新的视野,也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关于沈从文小说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中,凌宇是最早注意把沈从文与外国文学联系起来研究的探索者。他这方面的研究突出表现在两篇专论中,一篇是《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撞击看沈从文》,一篇是《探索生命的底蕴》,书中详细地谈到沈从文创作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及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其后的赵学勇在《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一书就论述了沈从文与中外文化思想相呼应的一面,并由此而发现和证明了其创作意蕴中一些独到之处。吴立昌在他的专著《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一书中更是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沈从文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说的关系。一些研究者以20世纪文学发展的整体性眼光对沈从文小说进行考察时发现了部分现当代作家与沈从文在创作上的联系,有人认为沈从文与当代文坛上的乡土作家贾平凹表现出文化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上的相近,也有人从文体角度对比沈从文与汪曾祺,认为后者虽师承前者,但他们在语言、叙事视角、结构、哲学意蕴等方面都有微妙差异。还有研究者在借助乡土文明来批判城市文明这一点上将张承志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都将同一文化体系中不同层面上的中国城乡文明加以对照,并以人性、道德状况作为揭示城乡文化巨大差异的切入点,但沈、张两人又毕竟存在着文化起点、时代背景等造成的深刻差异。”[14]综观近几十年来学者对沈从文小说的研究,不难看出,研究思路上由注重作品的分析开始向深入细致的主体倾斜,研究的思想从偏狭走向开阔,研究的方法采取了新领域多角度的认识,如引进了西方哲学的理论和方法、结构主义、原形批评、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精神分析法说等,可以说研究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但与此同时研究中还有些问题只是初步地提出,尚须进一步探讨,如沈从文小说与福克纳作品的比较研究,沈从文小说的叙事学研究等,还有一些研究层面仍有待开掘,如小说中湘西的兵政文化、傩戏文化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沈从文的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将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注释:[1] 侍桁 《一个空虚的作家》 载1931年《 文学生活》1卷 1期[2] 贺玉波《 沈从文作品批判》 《 中国现代作家论》 第2卷 上海大华书局 1936年版[3] 贺玉波《 沈从文作品批判》 《 中国现代作家论》 第2卷 上海大华书局 1936年版[4] 李同愈 《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 载《新中华》 1935年3卷7期[5] 苏雪林 《沈从文论》 原载《文学》 第3卷第3期 1934年9月[6] 黄献文《 论沈从文家世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1996 第1期[7] 向成国《自然的精灵》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 第3期[8] 金介甫《沈从文传》 时事出版社 1991年版 第28页[9] 韩立群《 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10] 谭怡楚《 沈从文情爱文学论》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0 第2期[11] 美 张盛泰《传统夫权失而复得的悲喜剧——重读沈从文的〈丈夫〉》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2第2期[12] 山风 《心灵的悲剧——读沈从文〈萧萧〉》 《名作欣赏》 1996第5期[13] 程丽蓉《创作心理距离与沈从文的小说》 《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第2期[14] 王喜绒《一个独特的文化审美视角——从沈从文到张承志》 《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第2期参考文献:[1] 《沈从文文集》 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4年版[2] 《沈从文全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3] 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学史》 昭明出版社 1975年版[4] 杨义《 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版[5] 凌宇 《沈从文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6]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的研究》 三联书店 1985年版[7] 金介甫《沈从文传》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年2月版[8]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9] 孙冰编《 沈从文印象》 学林出版社 1997年版[10] 巴金、黄永玉等:《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室编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9年版[11] 凌宇《 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 《文学评论》 2002年第6期[12] 王保生《沈从文评传》 重庆出版社 1995年版[13] 高恒文《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乌台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 晚清画家钱慧安绘《苏东坡夜游承天寺》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针对某个作家的作品写论文

工写妙合画心境,融会贯通求变革 -----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的作品赏析 夫从艺者,托其根于心智也,发其花、笔端墨彩于萱桑也。人之神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赋形凝萃于画间。庚寅(2010)年春(5月15日),在首都的一场拍卖会中,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先生的多幅花鸟和国画人物作品赢得来自全国各地和场外的网络参拍者竞相投购,其中一幅斗方葡萄创下25万元的拍卖纪录。五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不畏风寒的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前来参观竞拍。展厅四壁挂满了国内外中国画大师们的作品,清国先生参拍十幅中国画作。这幅以葡萄为主题的《春华秋实》展拍,气势恢弘、枝藤遒劲而又笔墨浓重!赵清国,河南郑州须水镇人,1954年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兄妹五人排行老末,儿时受大哥和父辈的蒙学影响,喜欢读书、写字、画画。他最大的理想将来当一名画家。中学读书时,他的文化课和美术课成绩都非常优秀。然而“文革”却断送了绘画的梦想。1970年,刚满十六岁的他不得不携笔从戎,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工程兵某部。白天在坑道里从事繁重的体力施工,晚上回兵营挑灯夜战,读书写字。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清国的意志,坚定了他学画、当画家的决心。从那时起,他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他说,他至今不抽烟、不打牌,和年轻时画画的理想追求是有直接关系的。庄子《外篇》曰:“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青年时代的清国,奋发上进,施工工程,文化宣传,样样都抢在前头,干的出色。他说,人活着,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有种向上精神追求,越是环境艰苦,越要有独立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上经》)他常以古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普通施工员,到书记员,再到司务长,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清国在部队的时候喜欢读书,兴趣广泛,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但他最钟情的还是画画。他不但喜欢画花鸟鱼虫工笔小品,更热心于描写全景式的大幅巨制。他有时也画油画、搞书法,涉猎极广,没有定式。他最终走上绘画道路正轨,拜潘天寿的入室弟子,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朱颖人教授为师,却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70年代末,已转业到地方的物资系统清国,在洛阳接待了朱颖人、陈永康等先生一行的艺术家,并观看了他们合作的一幅丈二巨作《洛阳花似锦图》,那绚丽的墨彩、挺立的奇石,虬曲的松柏、华丽的牡丹、萱草以及气势逼人构图,让清国良久驻足,竟然看呆了,原来中国画还可以这样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拜朱教授为师,学画国画。说来也巧,刚好朱颖人先生与河南知名花鸟画家李自强先生熟捻。他家中收藏有朱先生十数张从20世纪60年代延至新近的大幅花鸟画作品,清国如视珍宝,借来系统地仔细临摹。他深感自己原有的绘画功底不足,先后在天津大学进修MBA期间到天津美院和贾宝珉、姬俊尧、王之江、李学瑛等先生系统地学习传统绘画理论。1992年4月,经李自强先生推荐,清国带上了数十幅作品驱车千里至杭州西子湖畔朱先生府上求教。朱先生在一一看过作品,夸清国画画有灵气,并在其作品上题字:“精神可嘉,当需努力”。兴致之余,朱先生信手边画边讲,口传身授。那年,朱先生71岁,清国43岁,当为先生的晚年弟子之一。“朱颖人先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表现在他的三个基本观点之中,艺术风格要与个性相和谐、生活的感受是创作的源泉、中国画笔墨是能不断传承发展的艺术。他身上充分表现了一位当代中国画人精审敦厚、充满自信的品质。”朱颖人先生的师承十分丰富,他既受过颜文梁、林风眠、孙文林、关良、倪贻德、黎冰鸿等人学院式的西洋画教育,也受过蔡卓群、吴茀之、潘天寿等人师徒式的训练,他善于吸收中、西绘画两方面的营养,把学院式的教学和传统师徒传承式的训练结合起来学习,并贯彻到他以门生代行老先生的教学中去。朱先生常说:“光学古人的笔墨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师迹又师心,注意学习古人的意境和构思”。朱先生重视课徒与古代名画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的关联互动,主张借“临摹与读画”以学古(即因),承“写生与创作”(即创)以开今。通过学古达于开今的目的。写生是师古人师造化的实践,是通向创作的必由之路。创作是写生的提炼和升华,同时,又是师古人,师造化的试金石,通过实践寻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实际上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临摹、写生、创作三者是循环往复不断交替进行的。在老师的引领和启发下,清国逐渐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重新注意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的关系。大体来说,清国的创作九十年代前以临摹为主,兼及写生创作;后期以写生、创作为主。纵观清国的绘画是临摹、写生和创作交叉进行的。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清国逐渐走出一条自悟的学画之路。清国追随朱颖人教授以及诸多先生学画,虔诚,有颗执著之心。先生们亦都倾其所长,无论从题材画意,还是笔墨题款,都毫无保留的传授。清国学得刻苦,也学得灵活。既从宏观着眼,注意把握大局。又从微观入手,一笔一画,精微描摹。他学习有心,不但揣摩老师们的传授要点,而且重视研究老师各自的画路、画材,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有针对地借鉴。2005年以来,清国进入创作盛期,完成了一批以葡萄,牡丹、荷花和各种农作物为主题的大型画作,像《风雨荷塘图》、《南风吹来望丰年》、《山中惟有茶烟》(2006年),《春雨》、《清溪品茗图》、《石榴韵赋》、《秋馨图》、《云岭寄情》(2007年),水彩画《雪域佛光》、《缤纷净界》、《嵩山雪景》(2008年)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通观清国以花鸟为主景的作品,早期的作品比较写实,“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追求朴实的自然美。近期的作品渐趋夸张,带有一定的象征性,透露出较多的理性精神。从上述作品可以明显看出,画家渐由“客观”描摹进入一个主观“臆造”的全新阶段。在创作构图上,清国着意追求雄浑博大的意境,大视角、特写式镜头强化、夸张花木的奇绝,枝藤的伟岸,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随作品迸发出心底的崇高感。我国著名花鸟画家,美术评论家,人民艺术家鲁慕迅先生在其《梅花》作品上题款“漫天飞雪压重峦,独立冰崖展笑颜;根有丹砂花似火,化将光热暖人间”。为更好的表现和适应大幅画创作的需要,清国运用粗放的大笔,以浓墨、焦墨和重彩,泼洒胸中浩然之气,从而追求朴厚凝重的艺术效果。这种壮美的审美取向预示着清国艺术创作孕育着一场突变。为迎接这场孕育已久的艺术创作变革,清国先后接受《世界知识画报》、《科技人》和国家机关的邀请,赴京创作巨幅葡萄题材的《珠玑图》、《紫气东来》、《寻诗觅句涉秋园》等画作。他告诉我,近期要重新有选择的读些理论书籍和诗集,拓展意境,滋养笔墨,六十岁以后再进行风格变化,以期探索花鸟人文画的表现方式,展现由修养与能力交融起来的思维,达到直取水墨写意作品的神意格调和主题思想品质。

。《故乡》比起古典文学构筑的童话世界更富于现代性,它是描写无暇的童话世界中被毁灭的悲哀,他“描写现实世界与童年经历的分裂对立,表现在现实世界中童年的纯粹而美丽的童话般世界的崩坏与堕落,以及那个为‘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想象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寻”,实际上是引导人们的目光投入更深沉与痛苦的现实。乡村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与《祝福》、《社戏》中的“我”一样,鲁迅却正是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来发现、观察“陌生化”的“故乡”的,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永恒的拯救,关照现实对立的想象,以田园牧歌的笔调上位于这种自己身处其间却又终是孤独的陌生,极其高超的寄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不同于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话般的想象世界加深了现实的深重性。“幻景”与”现实”混沌一片,从“离乡”到“作怀乡梦”,“我现在的故事”始终在“心理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过程,剥离的痛苦与“金黄的圆月”相映成辉,是折射后更为苦痛的现实。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社戏》并非原文的全部,而这种删节或许正引导和规定了更多的人对小说原作的理解,它在我们的记忆中展现的只是一幅精妙绝伦的江南小镇风物图,秀美的景致、豆麦的清香、淳朴的民俗以及一大群天真质朴的孩子,足以让人产生某种幻觉。但一联系前文“我”两次看京戏的情景,就完全不是一种印象了。戏院里“咚咚惶惶之灾”,由板凳“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工具”,带着这些小说前半部分留下的奇特而沉重的印象来重读我们早已读熟的文章,不得不有新的感觉感受,新的发现及新的眼光。再回忆鲁迅写在赵庄的看戏,竟至于如此的烦闷,其意并不在“戏”或“看戏”本身,而是来折射自己内心的世界,通过这些“看戏”过程中不同寻常的感觉感受,使人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扩张、霸占,对个体生命的挤兑、迫压使人产生甚至于生命的威胁感,实在是与后面的清闲不可比拟的。然而这种同现,正是产生了无法超越、剥离的负罪感与现实体验,以儿童视角描绘的鲁镇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在此时已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是心中无尽的伤痕与莫名的惋惜,鲁迅同样是以陌生化的视角来建构整篇小说的,前面删节的部分是于现实中的陌生,无法融入现实的体验,而后面则是一直以一种腼腆的姿态来回报当地不同人的相同热情,同样没能沉于“故乡”中,于是鲁迅思想的“中间物”的意象跃然纸上,这种回望与展现都不能完成的中间性,是作品中的“我”与作者的再度结合,从而在更深沉次上体现了现实主义。 钱理群在剖析鲁迅的思想时曾指出鲁迅作为现实主义者,最根本的含义,在于他彻底地屏弃了一切关于绝对,关于至善至美,对于全面而无弊端,关于永恒的乌托邦的神话与幻觉世界,杜绝一切精神逃薮,只给人们留下唯一的选择——正视现实、人生的不完美、缺陷、速朽,并从这种正视中,杀出一条生路。对于故乡的回忆,无论是真实的散文的语言,抑或自叙式的小说笔调,鲁迅都带有原乡情调似的追述展示绝对澄澈的世界,这种童话般的生活作为永恒的乌托邦的幻觉于不真实中表现无法企及的现实的悲哀。陌生化的视角,不是简单的怀乡和描述,而是更突显了屹立于“故乡”中的外乡人形象,这种无家可归的绝望的苍凉,构成了鲁迅极其作品“荒凉感”的另一个侧面,那些田园牧歌实际上是现实的坟墓中葬送了现实,田园牧歌对于鲁迅自我只是回忆中爱的体验,却又背道而驰。鲁迅自己曾说“爱之转而畏惧于爱,最终逃避爱”,这些有关爱的回忆,造成一种距离感,可以使他摆脱爱的重压,更投入的反对现实。 “爱是奢侈品,在这样的人间”,先生正是于这样的彷徨的无地中以最深刻忧患的灵魂建构起一座丰碑,在田园牧歌中践行现实主义。 绝望与希望中的启蒙者 很久以前读《伤逝》,读鲁迅,不懂。记忆中只有子君走过紫藤棚与涓生谈易卜生、谈泰戈尔的风景,子君瞥见雪莱半身像的羞涩,还为着子君的死可惜,我抄了林徽因的《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那真/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者/有那回音”,以此来祭奠子君,祭奠那些为了爱奋力拍翅飞出围城却又在无可奈何中走向坟墓的女子。《伤逝》是先生少有的温情之作,之中寄寓的,有关于爱的回忆,有对封建社会的现实性的反抗,更存在的是先驱者无法回避的历史命运。子君的无畏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代表着众多蒙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年青人,在才子佳人梦的破灭中,对于封建的叛逃只能留下一声叹息。这之中,有鲁迅对个体生命存在与社会历史群体关系的探讨,深入触痛的,更是于绝望与希望中他都无法忘怀的启蒙,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交织中斗争的空白,留给他只一点罅隙去品位再一次的孤独。 《伤逝》作于五四落潮时期,正如鲁迅在显示中所体会的各样人生情态,高升的高升,沉沦的沉沦,这些个体所表达的都是先驱者对于寂寞中选择的不同的历史命运。子君的夭折、涓生的悔恨是突破封建束缚后自我选择的结果,它具有不可回避性,这不仅来自五四偏执错误的启蒙思想,更有对自我认识的绝望与希望的模糊体验。《伤逝》是以涓生手记的形式把握的,其中对会馆的败壁、吉兆胡同生活的描写都带有回忆的性质,而这种回忆,终于没能落入乌托邦神话的幻想,最后还是回到现实,重新面对新的痛苦与寂寞,咬着牙关选择了历史。子君和涓生对自我个体解放中蕴涵的有鲁迅前期的浪漫主义和个性主义的思想,他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个性主义思想与封建传统思想以封建“社会”为本位的思想构成了尖锐的对立,在揭露封建思想对个人生存权利的漠视和对思想的摧毁中,鲁迅把西方浪漫主义的某些观点也寄托在这里。子君和涓生一起读泰戈尔、雪莱的诗,一同散步,探讨未来,于无畏中将自我从封建牢笼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实现了自我的启蒙,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是徘徊在希望边缘中渐而升起的绝望,这种绝望来自于未知前路的迷茫。等待的面前面对的是现实的危机,经济的拮据、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都使子君与涓生对这种生活产生怀疑,于是一个开始沉溺于与官太太的勾心斗角中,一个开始在内心中反思现实,这种背道具有历史性的选择意义,个性解放后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与整个社会历史相结合、相协调,而这种结合与协调又不至于丧失自我。这之中,鲁迅提出的,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对个性启蒙的怀疑已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体验,更升华为对人的自觉的怀疑。人的独立品格、人的自由自觉都应是与人相协发展的。

可以例举辉煌的事迹开篇,然后提及此人,慢慢展开,可以写上关于他/她的作品,一些艰苦的历程,举一事例,最后总的概括此人的成就,有则写上,无则嘉勉!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还有《社戏》,那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兀自划了船去看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见望的山庄,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归来时偷煮豆的欢晌,都成为我们回忆中的美景。 鲁迅以他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为许多年后中国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年图景,却以自我的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与生命剖析,这是我很久以后再读先生作品的体会,继而颠覆了置于一个时期和年龄的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话般的文字,也使之成为儿童教育中的经典读物。百草园中的草木鸟兽、三味书屋里的摇头晃脑,都以一种幽默的笔调来调节给人的目不暇接的紧张感,这些都在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中结束,给人一种回忆的阶段性与模糊感,带着无法挽回的忧伤继续行走,在回望与现实中,反而更突显了生命存在悲哀,这种悲哀正是鲁迅思想中有关“中间物”的体现,他是一个“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博大的诗人,不承认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他拒绝了永恒,否定了历史社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制造了空前的现实感与孤立姿态,这种“中间”的论调使对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与现实产生一种巨大的隔膜,把人置于虚无的境界,推向绝望的极致。 《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使这首“还乡诗”塑造了童话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对农民个体生命意识的描写正是于悄无声息中洞穿,而这又是于平静中对现实的毁灭性的认识,在人们被乡村美丽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现实

一个春学家的毕业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入,与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和挖掘息息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学研究本科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

摘要:在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大局环境下,众多文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的逐步完善当中。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希望通过文明的重塑来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进而逐步丰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民族精神;人性解放

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它对我国文学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 文化 等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精神核心是启蒙,是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它呼吁人性解放、主张张扬个性,同时也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发展潮流。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周树人先生一生从事于国民思想和国民性的探索,他的《祝福》一文充分反映现代文学的启蒙潮流。该文以年关之夜匆匆由外地赶回家中的“我”为引线叙述了整个 故事 ,作为一个“现代化”、拥有全新精神世界及语言体系的“外来者”,面对一个封建守旧的鲁镇,“我”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完全不能融入其中,甚至会对鲁镇腐朽的思想观念感到无比沉痛和悲哀,而“我”也被长期遵循封建礼教和思想的鲁四老爷所排斥,见面就寒暄“大骂其新党”。从鲁四老爷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沉浸于 传统文化 不能自拔的老者形象,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敌对心理。

从勤快迂腐的祥林嫂身上“我”看到一个备受传统礼教和封建宗法所迫害的女性形象,祥林嫂认为“我”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因此,神神秘秘的来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我”诧异、吃惊、疑惑,为什么一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关心的不是自身问题,反而是自己死后的情况,可见封建礼教制度对其迫害的程度之深。“我”所看到的有悲哀、失望,对于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死后亦然被骂“谬种”时,所发出的各种感叹。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卫老婆子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其长期受封建礼教浸淫的本性表露无遗。

精神文化才是治疗疾病的良方,沈从文认为西方文化腐蚀着人们的德行,造成民众精神和人格上的病弱,让民族缺乏生机和活力,传统的民族德行和品质仅存在于不受现代文明浸染的人性之中,只有那里供奉着“人性”和“希望”,《丈夫》就是这样一首人性之歌。青年丈夫让自己的妻子卖身养家在湘西是一项极为寻常的风俗,而它却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通过讲述青年进城看望妻子的见闻,展现其麻木、愚昧,进而觉醒的过程。丈夫进城不仅受到老鸨的款待,就是见到妻子的嫖客水保后,也没有现代人眼中的对立和尴尬,两人相处较为平静,最后丈夫带妻子回到乡下。如果硬性将其归于阶级冲突,还不如将其作为风俗旧习上人性感召的转化。在妻子与别人交易时偷偷压抑喘息,他感到羞愧、懊悔,因水保嘱咐而心中不再平静,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和挣扎,最终下定决心带妻子返回乡下,这是人性的最终醒悟。在那艘船上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他甚至无法拥有与妻子的片刻温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的破碎让他幡然醒悟,在船上受到的不仅仅是人身体上的侮辱和侵犯,同时出卖的还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践踏的是基本的权利,这也是年轻夫妻最终鼓起勇气反抗命运和习俗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水保、老七,还是丈夫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活得都是那么自然、不做作,尽管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违背人道主义的陈规旧俗,但是人性会引导其从命运的捉弄和陋习中摆脱出来,会让人们最终步上正轨。正因如此,沈从文认定这样远离现代文明、符合人性的文化方式才是治愈中国民族的良药,这样人们才不会被现代文明中的各种不幸恶果所侵害。无论鲁迅或是沈从文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极大影响着其文化取向,正因为鲁迅幼年时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鲁迅对西方国家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感,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且理性的,是值得中国模仿的。而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是颓废腐朽,需要摒弃。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制度当中确实存在着不良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扬、去传承。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对社会现代化渴望,大于现代化境遇中人对存在本身的探寻,更缺乏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和批判。”因此,周树人以在铁屋中进行呐喊的方式,意图唤醒正在沉睡中的中国人,冀图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从而使我国免于流落到沦丧的地步。然而,沈从文却是背道而驰,他放弃了当时绝大多数读者希冀的视野,反而以超越性的眼光去触摸历史的暗流,并且运用敏锐的洞悉力,去理性的分解文明。所以,沈从文以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形式来反思和质疑现代文明,他孜孜以求的诊断“国民毛病”、修正“现实”的文学理想。也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从沈从文对现代性的自反特质之中了解到其对人性本体的态度。通过以上解析,现代性这个观念在世界史范畴内的品质、特性、作用等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现代性观念在西方文化里生长出来,它起初是属于西方的,后来变成属于世界的。在各种文化中,西方文化发展出了此时此地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在漫长的文化行程里发展成一种普遍的信仰。__文化与继起的人道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正题———反题这样的形式逻辑关系。在基督__,构成普遍理解活动之诠释基础的是“彼地彼时”这样一种观念。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世界正好是此前历史的反题,它把基督__诠释成人的自我异化,它主张人要活在当下,一种全新的观念便激发出来。从此,摆脱了自然主义态度下经验主义思想的束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超越性观念。笔者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需要以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民族精神塑造,并不是西方的就都是好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才能够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张丽,李季.试论《西厢记》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现代性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2):41.

[2]贾晶晶.茅盾“为人生”文艺观溯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6-18.

[3]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2010.

《 中国现代文学传媒发展思路 》

摘要:这些年以来,笔者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入性研究,也将相关的文学现象开展了理论性的探索,通过当代传播媒体层面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不单单将报纸书籍当作研究载体,同时也将文学本体拿来探索。为此,此研究能够推动现代文学探究模式、现代文学理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构建一个新型的探究局面,以此能够增加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深度,基于文学史研究模式总结了现代“大文学”的探索思路,同时开展实践研究,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现代传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研究我国当代文学的过程中,其探索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人们对社会学的“外在探索”产生了疲倦感,那么西方的一些结构主义、语义理论等“内在探索”也随之出现,文体探索也慢慢代替了那些以政治经济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文学探索。不过通过现代文学的探索历史能够看出,方法并非是全能且唯一的。各类探索方式介绍的系列作品,假如被整合到现代文学的整体框架中,那么就会产生新问题。也可以说,当现代传媒和中国现代文学探索的理论范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探索模式,以此会全面地论述我国历代文学的理论特征,以此可以增强对理论问题的理解程度。

一、现代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常规关系

(一)媒体即为载体

对于信现代传媒而言,它属于古代传媒与传媒模式的创新发展成果,能够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明确完善的传媒模式及媒体。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媒体即为载体,现代传媒也就是现代文学之载体。无论哪一个文学作品都需要物质载体,比如古时候的竹筒、纸扇、墙壁等,均通过特定物质形式得以展现。现代文学的出现即为现代传媒的出现,没有现代报纸媒体就没有现代文学,此为学术界已达到一致的认同。不过,传播媒体的变化也会带来现代文学的变化,如马拉印刷机时期的期刊与设备印刷机的报纸,它们的出版效率与质量等有明显的差距,文学创作可否随着印刷效率与质量的增强而发生对应的改变呢?不过,此两者并非是正比例关系,文学创作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成就的大小不会受到媒体改变而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媒体即为中介

现代传媒属于文字载体,也就是说,报纸期刊属于文学创作的传媒工具,相关作品是利用特点的媒体得以发展的,即,媒体也就是所谓的中介。现代传媒能够将作者与读者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来,同时也离不开对文学创作的引导及其创 作文 学的整体倾向。其实,读者也不是被动性地受影响或者被指引,如果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报刊或书籍的话,读者其实属于此“共同体”构成一部分,同时根据个人想法改变这个“共同体”。但是,由于作家力量及文学创作的不断增强,作家与报刊之间的影响力会减弱,个别报刊邀请有威望的学者撰稿并未是为了发行需要,大部分是为了能够点缀门面而已。反之,编辑部在明确选题、方针方面,也需要体现出高尚品格,通过获得大众称赞的方式得到有识人士的认同。29]

(三)媒体即为语境

现代报刊而已,不单单属于载体,也属于创作作品,属于文化形态的展现内容,报刊的发展能够为文学的出现提供特点的文化氛围,明确话语模式,甚至当作文学素材融入到作品内容中来。其实,对于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而言,其语境的内联包括两点内容,其一是现代传媒具有的时尚特征,能够指导大众生活、艺术理念的改变,对全社会审美观带来一定的影响。梁启超兴建的《新小说》与《新民丛报》和其“新民”理念、《申报》等明确了不同的建报理念,均展现了报刊面对普通市民的启蒙主义思想,在此氛围中出现的现代文学,通过启蒙为关键引导方向,现代文学具有凝重感,其实这和现代报刊更注重社会、政治有一定的联系。其二现代报刊对应的传播手段,能够为现代文学的创作语境的出现构建相应的文体模式。现代报刊大多数是稳定连续出版,考虑到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由于此迅速交流的模式与固定持续出版的特征,能够为作家连载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也能够为作家实现一次性创作奠定基础,这和基于手抄与说唱的古典文学相比,此传播手段更能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二、现代传媒视野里的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文化传播视野里我国现代文化史的构建,必须研究“现代性”和我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分析我国文学“现代性”的形成、发展与其规律。我国现代文学和我国古典文学的关键准则的一个特殊标注即为传播手段与媒体的不同。也就是,文学出现系统的实质改革,是造成文学现代性变化的关键诱因。

(一)重读“现代性”

“现代性”属于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关键定义,不过对此定义的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一。通常来看,学术界普遍提到的“现代性”定义是由西方国家演变过来的。在西方,“现代性”可以理解为“当下”,大部分是被社会学家引用,属于“当代社会或文明发展的缩略语”。不过对于国内学术界而言,它重点是阐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并且也体现出民族观念的现代化状况,体现出理想化、未来化的特点。这些年以来,个别研究学家也慢慢重视文学史变化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并对此过程的现代性开展了深入性探索,并形成了一个较为活跃的现象。杨春时总结出“二十世纪我国文学的近代性”,此观念其实说明了“我国现代文学”的特性,是通过“现代文学”还是“近代性文学”来阐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不单单属于材料凭证的文学,也属于理论研究模式的问题。奕梅健编撰了《前工业文明和中国文学》一书,其通过我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原理与社会变化特征的层面,总结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对我国文化带来影响的相关论点。所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问题,不单单要重视现代文学的根本特性,同时也要重视其传媒媒体与传播手段,站在时间角度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可以发现它比我国古典文学或西方文学更具有“现代性”特点。在我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现代文学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时,就要重视现代传播媒体对我国文学造成的影响。就拿报刊是载体的现代传统媒体来说,我国现代文学也属于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异变的一部分,也就是,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文学在发展阶段也出现了“断层”,一个新的文化理念与审美意识也在缓慢地形成。

(二)媒体属性和雅俗问题

对于现代文化传统媒体来说,其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缠绕着我国文学数百年的理论问题,即为“雅”“俗”与我国文学的高端化与普及化的问题。这数百年来,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也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内在联系,为此产生了不一样的文学理念。“通俗文学”代表着中性含义,不过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批驳者而言,却体现出贬义意义,此为“五四”文学特别是文学探讨会的批驳方向,也是之后被文学史家丢弃的一角。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人们也慢慢将目光转向了“被丢弃的一角”,一些探索文献也说明了现代文学发展的缺陷。即①,文学作品具有“通俗文学”内容;②个别学者认为,“文学母体包括两类,即‘纯’与‘俗’。由此可以看出,“通俗文学”属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关键组成内容,其获得了成果即为我国现代文学的成果。不过,怎么研究我国现代文学的“雅”和“俗”,也是缠绕人们的一个难题。

(三)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

通常而言,我国现代文学的理性意识属于我国文学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标识,也属于我国现代文学启蒙思维特点与显著的思想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在我们分析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的文化理念的时候,必须重视现代理性和文学的内在联系。但是,对于支持现代理性的科学形态来说,它和现代传播媒体也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文化角度来看,基于现代文学与工业社会代表的印刷媒体,由物质理念至语言创作,再至传播的实质形态与消费模式,均展现出现代文学里显著的理性意识。和古典物质文化氛围中的理性对比来看,现代传播媒体支撑下形成的理性即为基于技术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理性。

三、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传播媒体与传播模式的不断改变,也慢慢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从一个狭小的范围里得以释放,具备了和“世界”直接互动的特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也慢慢影响着人类形成的文化形态,它属于一种要击垮传统文化的冲击力,以此不断地影响现代文学的社会地位。同时,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欲望与引导也不断地影响着现代文学,不过新的现代理念也在不断地形成,人们在此也慢慢能够看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即便我们基于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来衡量我国现代文学的时候,也无法真正地认识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理念。为此,现代传播媒体从本质上不断地影响现代文学,同时也对现代文学的变化提供了空间与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平.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评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J].当代文坛,2008(01).

[2]徐萍.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J].齐鲁学刊,2008(06).

[3]崔文斐.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8(33).

[4]管宁,谭雪芳.大众传媒视野下的现代文学——以现代通俗小说与 散文 文体变革为考察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有关现代文学研究本科论文范文推荐:

1. 人文素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浅谈汉语言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学生毕业论文总结1

--年3月,我开始了我的毕业论文工作,时至今日,论文基本完成。从最初的茫然,到慢慢的进入状态,再到对思路逐渐的清晰,整个写作过程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历经了几个月的奋战,紧张而又充实的毕业设计终于落下了帷幕。回想这段日子的经历和感受,我感慨万千,在这次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拥有了无数难忘的回忆和收获。

3月初,在与导师的交流讨论中我的题目定了下来,是:8031单片机控制LED显示屏设计。当选题 报告 ,开题报告定下来的时候,我当时便立刻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中,当时面对浩瀚的书海真是有些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一困难告诉了导师,在导师细心的指导下,终于使我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方向和 方法 有了掌握。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认真准备了一个 笔记本 。我在学校图书馆,大工图书馆搜集资料,还在网上查找各类相关资料,将这些宝贵的资料全部记在笔记本上,尽量使我的资料完整、精确、数量多,这有利于论文的撰写。然后我将收集到的资料仔细整理分类,及时拿给导师进行沟通。

4月初,资料已经查找完毕了,我开始着手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我就及时和导师联系,并和同学互相交流,请教专业课老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困难一个一个解决掉,论文也慢慢成型。

4月底,论文的文字叙述已经完成。5月开始进行相关图形的绘制工作和电路的设计工作。为了画出自己满意的电路图,图表等,我仔细学习了E-cel的绘图技术。在设计电路初期,由于没有设计 经验 ,觉得无从下手,空有很多设计思想,却不知道应该选哪个,经过导师的指导,我的设计渐渐有了头绪,通过查阅资料,逐渐确立系统方案。方案中LED显示屏行、列驱动电路的设计是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在反复推敲,对比的过程中,最终定下了行驱动电路采用74LS154译码器,列驱动电路采用74HC595集成电路。

当我终于完成了所有打字、绘图、排版、校对的任务后整个人都很累,但同时看着电脑荧屏上的毕业设计稿件我的心里是甜的,我觉得这一切都值了。这次毕业论文的制作过程是我的一次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在论文中我充分地运用了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

我不会忘记这难忘的几个月的时间。毕业论文的制作给了我难忘的回忆。在我徜徉书海查找资料的日子里,面对无数书本的罗列,最难忘的是每次找到资料时的激动和兴奋;亲手设计电路图的时间里,记忆最深的是每一步小小思路实现时那幸福的心情;为了论文我曾赶稿到深夜,但看着亲手打出的一字一句,心里满满的只有喜悦毫无疲惫。这段旅程看似荆棘密布,实则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我从资料的收集中,掌握了很多单片机、LED显示屏的知识,让我对我所学过的知识有所巩固和提高,并且让我对当今单片机、LED显示屏的最新发展技术有所了解。在整个过程中,我学到了新知识,增长了见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仍然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争取在所学领域有所作为。

脚踏实地,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 学习态度 ,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在这次设计中最大的收益。我想这是一次意志的磨练,是对我实际能力的一次提升,也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在此更要感谢我的导师和专业老师,是你们的细心指导和关怀,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老师们辛勤的汗水和心血。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从尊敬的导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学生毕业论文总结2

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已基本完成了毕业设计。在编程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仅是编程开发方面的专业技能,更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和耐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和开发,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基本开发完毕,系统功能基本符合借阅管理的需求,由于时间比较紧迫,该系统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界面做的不够漂亮,不够人性化,有的操作有点繁琐,这些都是后续工作可以更好完善的。因为对图书馆的调研不够精确,所以有些问题没有考虑到,导致有些实现的功能不够周全,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于一些复杂的代码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使之更加简捷易懂。

在开发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当调试时,出现,页面加载不进去,以前我们只知道单一的调试方法,即点击调试按钮,不知道代码出错信息在哪里,很难调试成功,后来经过到网上搜索信息,以及请教老师和同学,渐渐的懂得了如何调试程序,这需要在相应的函数添加断点,按F10,分段调试,一点一点调试,就能可找出错误出现在哪个地方,然后再不断的调试。

在创建数据库时,会出现,主键和外键的先后创建问题,以及当创建了表和字段的主外键和关系后,需要修改数据库时,会出现主外键的问题,这时就要考虑修改数据表的先后问题了。

在创建登录界面的功能时,刚开始理解的有点错误,导致后来登录界面没有更实际的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改,终于修改成功了,编程并不是最难的,修改程序,调试程序往往是最繁琐,最耗时间的,但是通常,只有耐心的,一点一点的调试,才能发现系统的不足,才能让系统的功能更好更全面的实现。

大学的生活很美好,也很值得留恋。在这里,找到了良师益友,也学到了在别处学不到的知识。随着毕业设计的完成,随之而来的便是毕业,意味着和同学、老师分开,真的有很多不舍。

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问题,有些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很是苦恼,就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他们总会很耐心的给以帮助。老师在检查程序时,总是耐心地指出程序中明显的不足,使我明白怎样去改正,完善系统的功能。老师在给我检查毕业论文时,批注写的很仔细,写明了需要修改的地方,和仔细的指导,使我更加方便地对论文进行改正。老师那温和的态度和深厚的学术修养使我终身难忘,真的很感谢老师耐心的指导和同学热心的帮助。

感谢计算机系的每位老师,每一次课他们都很认真地对待,很耐心地讲解。感谢我的母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美丽的校园、庄严的教学楼、干净的教室,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是我心中最珍贵、最美丽的记忆。不管将来走到哪里,依然记得我的母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我曾经学习和生活的母校。

最后祝我的母校,蒸蒸日上,更创新高!

学生毕业论文总结3

随着毕业日子的即将到来,我们的毕业设计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毕业设计是我们学业生涯的最后一个环节,不仅是对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更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一种检测与丰富,是一种综合的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我们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及工作能力也是一个培养。

在没有做毕业设计以前觉得毕业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毕业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我们设计毕业论文就是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分析和解决一个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毕业设计是对我们的知识和相关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是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毕业设计也是对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毕业论文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毕业设计还能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使我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我们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开拓精神,既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毕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我们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撰写毕业论文是学习怎么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有指导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可以减少摸索中的一些失误,少走弯路,而且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设计论文是结合科研课题,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此外,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会培养学习的志趣,这对于我们今后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增强攀登某一领域科学高峰的信心大有裨益。所以毕业设计的研究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在此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周杰老师对我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给我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毕业设计的研究期间,我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在此,我向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学生毕业论文总结4

一、选题要准确。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论文写作也是一样,选一个恰当的题目是写好论文的关键之一。万事开头难,就是在选题的时候,要考虑好多的因素,既要符合理论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的步伐,有一定的新意,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沉淀,或自己感兴趣。在选题时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论证,选题要适中,既不要太难,自己没法写下去,又不能过于肤浅,研究价值不大。这就是要结合自身情况,量体裁衣,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题目。题目一旦论证确定,就要树立目标和信心,坚定的写下去,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我们只有进一步调查研究,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切忌朝三暮四,犹豫不定,切忌中途换题,临阵换将,就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中途换题,这样会分散自己的精力,一定要相信自己,选定的题目是有科学依据的,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写下去,这一点,信心最重要,这是我们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支撑。

二、研究思路要清晰。题目选定了,我们就围绕论文进行深入的论述,思路最重要,思路决定出路。论文写作,总有一个思路,是按时间顺序,历史发展顺序,战斗行动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这根据自己论文的实际情况而定,只有做到研究思路清晰,才能围绕主体开展论述,这也是从总体上对论文的一个把握,不会让论文写作偏离主题,做到形散神聚。根据研究的思路,我们可以列出论文的各级标题。

三、观点要鲜明。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善于用简明扼要的话总结自己的观点,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在论文的三级标题之间对自己的观点要有所体现,切忌把观点隐藏在正文中间,要做到读者看了你的纲目,就知道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切忌人云亦云,泛泛而谈,说了半天,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我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服务的。

四、论据要充分。论文论文,重在论证。这与我们编写教科书有很大区别,教课书的重点在于解决“是什么”,而论文的重点在于解决“为什么”。论文不需要像教课书一样面面俱到,可以不完整,但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观点,把道理讲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观点,论据一定要充分,我们可以采取讲道理,摆事实,举例子进行论证,古今中外,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都可以用来论证,论据充分了,我们的论文才显得丰满,论点才能站得住脚。

五、找准自己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点或进步点,就是你论文的闪光点,也是你论文中最核心的地方,硕士论文的创新点一般为3—5个即可,这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深入的思考,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举措,创新点的优劣,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也是你论文答辩时必须重点汇报的东西,这也是吸引专家教授眼球的东西。

六、合理借鉴和引用他人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是在占有资料和文献的同时,要借鉴他人的强处,进一步进行研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的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在论证的时候,一般可以采用归纳、总结和演绎的方法,当看到几个相似的观点时,我们可以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它们的共性,得出它们的规律,那就是自己的观点。从他人研究的一个内容,我们可以进行联想和演绎,是不是对我研究的东西也可以引申,可以借鉴。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一般要遵循一个原则,引用了人家的论点,就不能引证人家的论据,引用了论据,就不能引用论点,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七、详略要恰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章 篇幅不在长短,有新意就行。在论文写作中,千万莫以字数论英雄,字数只是个门面,关键是内容,在论文创新的地方,应该重点论述,论文中 其它 部分要恰如其分,详略恰当,有张有弛,重点内容,浓墨重彩,相关内容,蜻蜓点水,切忌一碗水端平,我们要学会弹钢琴。真正一篇好的论文,就像你见到的一个美女一样,添之一分太肥,减之一分太瘦,恰到好处。而不是在凑字数,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坚决删除,别留着占版面,浪费读者的时间。

八、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大多数军事学学论文,基本上具有理工科论文的特征。有了定性的研究往往是不够的,就是讲的天花乱缀,它的说服力是不够的,我们要借用数学的、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计算和模拟出结果,这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精神,用事实说话,切忌伪造数据,篡改数据,这是学术道德不允许的。

九、巧妙运用图表。图标的功能就是简明扼要,能形象的反应出研究的问题,让人看了一目了然,赏心悦目。把我们的论文比作一部电影的话,那么图标就是电影的插曲,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图标的论文,通篇纯文字的论文,让人看了就是有点不过瘾,就像只有一种纯颜色,没有色彩,就像看黑白电视一样,显得有点沧桑,论文中的图表的作用相当重要。

十、文中脚注和参考文献要全面。在论文写作中,不可能不引用别人的观点,不过论文写作中标注出来了,这是研究的需要,不能算抄。但一定要有下注,要标明文献的出处,具体到页码,不然很容易有抄袭的嫌疑。一般在引用中,不能出现大段的引用,最好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论文撰写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的去完成,在论文的字里行间凝结着导师和作者的心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预祝在一起并肩战斗的兄弟姐妹顺利通过!

学生毕业论文总结5

--年11月,我开始了我的毕业论文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写作到现在论文基本完成。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精心的修改,不断地去研究各方面的文献,认真总结。历经了这么久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在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过程中,我拥有了无数难忘的感动和收获。12月初,在与导师的交流讨论中我的题目定了下来,是:传播学视野下的青春文学现象——从80后作家谈起。当开题报告定下来之后,我便立刻在学校的图书馆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中,当时面对众多网络资料库的文章真是有些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一困难告诉了指导老师,在老师的细心的指导下,终于使我了解了应该怎么样利用学校的浩瀚的资源找到自己需要的青春文学方面的资源,找了大概100篇左右相关的论文,认真的阅读,总结笔记,为自己的论文打好基础。主要是为了发现过去那些论文之中的观点,然后避免有重复的观点出现,争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青春文学。

在搜集资料后,我在电脑中都进行分类的整理,然后针对自己不同部分的写作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尽量使我的资料和论文的内容符合,这有利于论文的撰写。然后及时拿给老师进行沟通,听取老师的意见后再进行相关的修改。老师的意见总是很宝贵的,可以很好的指出我的资料收集的不足以及需要什么样的资料来完善文章。

1月初,资料已经查找完毕了,我开始着手论文初稿的写作。初稿的写作显得逻辑结构有点不清晰,总是想到什么相关的问题就去写,而没有很好的分出清晰的层次,让文章显得有点凌乱,这样的文章必然是不符合要求的,但毕竟是初稿,在老师的指导下还要进行反复的修改。

写作毕业论文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一段过程,也是我们毕业前的一段宝贵的回忆。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努力有收获的时候,总是会有那么一点点自豪和激动。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子,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去做,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认真严谨,有了好的态度才能做好一件事情,一开始都觉得毕业论文是一个很困难的任务,大家都难免会有一点畏惧之情,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经过不断地查找资料后总结,我们都很好的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这种收获的喜悦相信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这是一次意志的磨练,是对我实际能力的一次提升,相信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次毕业论文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商量相关专业问题,这种交流对于即将面临毕业的我们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大学四年都一起走过了,在最后我们可以聚在一起讨论学习,研究专业问题,进而更好的了解我们每个人的兴趣之所在,明确我们的人生理想,进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学好自己的专业,成为一个对于社会有用的人。

在此更要感谢我的专业老师,是你们的细心指导和关怀,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老师对于学生总是默默的付出,尽管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特别重视论文的写作,没有按时完成老师的任务,但是老师还是能够主动的和我们联系,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修改论文,怎么样按要求完成论文相关的工作。老师的检查总是很仔细的,可以认真的看论文的每一个细小的格式要求,认真的读每一个同学的论文,然后提出最中肯的意见,这是很难得的。

学生毕业论文总结(通用5篇)相关文章:

★ 毕业论文心得5篇

大学生毕业论文总结六篇

★ 大学毕业论文心得5篇精选案例

★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5篇

★ 毕业论文心得体会作文5篇

★ 毕业实习论文范文5篇

★ 毕业设计总结最新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5篇

★ 毕业论文工作评价五篇

★ 精选五篇关于毕业论文中期报告心得范文

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毕业论文致谢,欢迎阅读与收藏。

寒来暑往,光阴转瞬即逝。忆当年怀揣梦想的求学么路艰辛而快乐。五年来,在学习中看到老师的勤奋,作为学生耳融目染自是分分秒不敢懈怠。尽管如此,学研么路仍些许不尽完美,好在时刻自我鞭策,一直在路上而尽力为之。所幸求学期间参与潘鲁生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课题的调研工作和各种学术活动,先后到广东、浙江、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河南等九省进行年画和农民画调研二十余次,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口述资料,整理调研报告数千万字,参加各种专题讲座十余次。20xx年至20xx年间,按照潘鲁生教授要求,随项目姐特聘专家、英国人类学家莱顿先生在山东荷泽、潍坊、莱州等地做专项调研,系统地学习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这使我増加了的实践经验,开阔了学术视野,也使我从喜欢民间艺术转变为热爱民艺事业。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潘鲁生先生,论文从选题立意到定稿,无不凝结了导师的也血和思索,他鼓励我勇于探索,深入思考民间美术的色彩命题。每每彷德之际,想到先生说:“要挑战自己,要自信,学会坚持……”,这使我逐渐坚定信也,不断重审和梳理研究框架、广泛阅读文献、勤于田野调査,并由此展开对民艺学诸多问题的思考。先生的研巧平台给予我的成长W丰厚主壤,使我受益匪浅,从导师身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学识,更重要的是坚初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感谢我的恩师谭好哲先生,先生学研的榜样及给予学业的矫正指导,使我时刻自省、刻苦钻研,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老师的教导学生时刻铭记于必,将终生受兹。感谢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家教授罗伯特?莱顿(Robert比Layton)对于调研方法的指导,使我懂得调研中对于“人”的分析要建立在历史的“线”和社会民众群体“类”的立体维度进巧思考。我还要感谢张义宾教授、唐家路教授、董占军教授对我人生态度和学术成长的帮助;感谢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李晓峰院长、高迎刚院长W及所有就读期间帮助过我的师长和朋友们。感谢诸位同口的陪伴和支持,特别是荣新同学,在H年调研工作中,我们携手克服各种困难,相互支持,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我相信运将是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感谢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领导和各位同仁,就读期间给予我充分的体谅、照顾及对各项工作的支持,使我得以从容外出调研,安心投入写作。

感谢父母默默的支持和帮助!感谢爱人和儿子的包容爱护,在繁忙时替我分担了许多家务,使我有更多的时间撰写论文。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一路走来,拥有家人的爱护、良师的教导、朋友的帮助,使我心存感恩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从容地享受奋斗的过程!生有涯而学无尽,力虽单薄,仍将契而不舍,我将在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求索,回报大家的厚爱!再一次向所有求学期间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师长、亲人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詹怀宇教授和付时雨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岳保珍高工、张曾教授、李兵云老师、何婉芬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重点实验室的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福建农林大学谢拥群教授、陈礼辉教授、黄六莲高工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

和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

虽然本人是一名以拥有强大内心小宇宙为特点的独立自主型女性,也曾经充满自信的认为以自己的力量可以解决一切难题,但通过本论文的写作,我深深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本文的完成其实应归功于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实际上,如果把我应该感谢的人在这里一一列举的话,论文恐怕还得增加至少一章,所以我想我还是言简意赅些吧。

首先,若不是我的导师朱健强副教授当初把我纳入麾下,肯定没有今天的论文。朱老师,我崇敬您的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严谨的治学,更感谢您脚踏实地、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数年来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多说无用,将我心中对朱老师的感激化作祝福,愿朱老师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也将同样的祝福送给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我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父亲忙于钻研专业知识,术业有专攻,编写的教材全国通用,母亲热爱学习,嗜书如命,长期从事英语及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与研究。父母一直都是我的榜样,我以有这样的父母而自豪。我由衷的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没有你们对我的悉心照顾和教育引导,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我将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报偿你们的恩情。还有一些人和物是必须提及的,感谢我的同学戴海涛,我会在多年后怀念我们一起对着笔记本电脑冥思苦想熬论文的场景的,虽然现在感觉这事不算特美好;感谢我实习单位的老板胖哥,给我放了两个月带薪写作论文假,还经常打电话来无微不至的关心我的进展情况;感谢我的好友伦叔、孙总,没有你们向我讲诉各种生活中的囧事给我带来的快乐,恐怕我无法坚持到今天;感谢我的同事木木、欣欣、王嘉、李千,帮助我处理了许多的工作,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与你们共事真的很开心;感谢美丽时光咖啡馆解决我饥饿问题的四五种不同口味的鸡排饭和给我带来灵感的各式美味咖啡,我已快能背诵那本菜单了;感谢厦门大学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和学习环境,虽然每晚我总是还没来得及收拾完东西,就被管理员按下电灯开关,陷入一片黑暗中。做学问搞研究,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必须学会在苦中找乐,把它变成一件快乐的事。从论文选题到今天顺利完成,我经历了人生的一次考验,学到的远远超过写论文本身,这样的经历也让我更加充满自信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许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无法一一提及,感谢你们。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

在xx大学度过了四年的紧张学习时光,系统地学习了工商管理的各方面知识,深深的佩服各位专业老师的学识,从中我不仅仅学习到管理知识,而且学到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在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到撰写开题报告、最后到正文撰写,x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x老师指出的每一个问题,指导的每一个思路,都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x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无论从格式规范、论文要点、还是文章结构,于老师都不厌其烦,给予我及时的帮忙,使我能够最后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工作。

在此我要感谢xx大学xx系的所有老师,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治学态度,不仅仅使我对管理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将理论和自己的工作互相印证,受益匪浅。而且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继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感谢我的各位同学,是你们的无私帮忙让我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多位同学为我带给了信息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再次感谢xx大学为我带给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平台,开始一段新的人生!

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当自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自己也从当年一个从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虽然只是一个本科毕业,但也实属不容易。首先,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当然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都是农民,没有他们的勤勤恳恳和细心安排,我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学生活。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经济学第二专业的学习。当然,一个农民家庭要同时供两个大学生上学,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接济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要感谢那些在我求学时对我经济和精神上帮助的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们,我的生活因你们而精彩和充实。

这里严谨的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大学四年过的很充实和愉快。我第一学期是在哲学系度过的。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有幸和许多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听睿智的哲学老师讲授哲学。后来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时冲动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哲学系,离开了亲爱的哲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光,但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尤其是对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这些有用的东西一直对我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这些东西将伴随我走完整个人生的道路。现在回想起在哲学班的日子,还是那么的温馨和惬意,我不能不感谢当时哲学班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跟你们在一起学习、生活,那真是其乐融融,妙不可言!

大一下学期,我转专业来到了一个新集体,开始了新的专业。虽然老师和同学都是新的,专业是新的,但我仍然感受到了那种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和融洽!这对我融入新环境,对新专业产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公管院的老师更是让我难忘,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篇论文构思和写作过程,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国华教授,对我论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没,王老师每次给我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并给出写作建议,对我的论文进行细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论文结构一步一步的完善,内容日趋丰满。没有王老师的细心指导,这篇论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五年的时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这短短的五年是最真诚的青春,是最纯真的岁月,是最美丽的大学生活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提升,我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不但丰富了知识;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

这在这次的毕业论文中,发挥了我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也算是我最后一次做学校的作业了,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还有我的班主任老师,以及任课老师,感谢他们的教诲,让我知道在社会上懂得怎样去做好自己,端正自己的位置,为社会贡献出我自己的力量。

近三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不仅使我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x老师的深切教诲与热情鼓励。值此论文顺利完成之际,我首先要向我尊敬的导师x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和无以言表的感谢。同时感谢xxx教授在我学习期间给予的帮助。

感谢和我一起工作的xxx、xxx。xxx灵活考虑问题的方式,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态度;xxx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认真的科研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谢和我一个实验室的xxx、xxx、xxx、xxx、xxx。没有他们无私的帮助,我是无法完成论文工作的。

感谢我们教研室的xxx、xxx、xxx,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这段美好时光是难以忘记的。

感谢我的挚友xxx,xxx,xxx等等。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很多快乐,开心的日子。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最后深深的感谢呵护我成长的父母。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总是第一个给我鼓励的人。回顾20多年来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都浸满着他们无私的关爱和谆谆教诲,10年的在外求学之路,寄托着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无私支持,坚定了我追求人生理想的信念。父母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最宽厚的'爱。大恩无以言报,惟有以永无止境的奋斗,期待将来辉煌的事业让父母为之骄傲。我亦相信自己能达到目标。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六月,总是阳光灿烂。六月,总要曲终人散。六月,我们拒绝伤感。花儿谢了芬芳,迎来硕果飘香。毕业带来别离,我们走向辉煌。在论文完稿之际,谨对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予我帮忙的导师和亲爱的家人,表示深深的感谢!个性要感谢我的导师xx老师。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他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工作任务的状况下,他主动关心我的学习和科研。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查找,到结构的完善,都给予悉心指导,使我顺利成文。

另外,要感谢我的家人,是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使已过不惑之年的我能够全心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顺利完成学业。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终南幽幽,雁塔相伴,是我美丽的校园。转眼间,我已经在美丽的xx度过了四个年头。四年,这是我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四年,我有幸能够接触到这些不仅仅传授我知识、学问,而且从更高层次指导我的人生与价值追求的良师。他们使我坚定了人生的方向,获得了追求的动力,留下了大学生活的完美回忆。在此,我真诚地向我尊敬的老师们和母校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这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xxx教授的多次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结构安排,从资料到文字润饰,都凝聚了他超多的心血。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x老师不辞辛劳,多次与我就论文中许多核心问题作深入细致地探讨,给我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推荐,并细心全面地修改了我的论文。x老师这种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更重要的是x老师在指导我的论文的过程中,始终践行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他常教导我要志存高远,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此,请允许我向尊敬的xxx老师表示真挚的谢意!

在那里,还要个性感谢在大学一年级给我上现代文学课的xxx老师。保送上研究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迷茫状态,是x老师给了我读书推荐和一些参考书目,使我很快就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去年11月,在论文确定题目和搜集素材阶段,x老师同样给了我中肯的意见。在此,我要真诚的说声:“谢谢您,x老师!”

感谢帮我校,谢谢你为了我能够尽快地打印出论文而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我们是有共同志向的朋友,认识你是我的福分,我就应对你心怀感恩之情,也对生活心怀感恩之情!

感谢和我一齐生活了四年的。朋友xxx,是你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我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人生这一驿站中倍感温暖!

最后,再次感谢为我们默默地无私奉献自己的各位老师,老师们辛苦了!

光阴荏苒,年华似水,岁月总是在你经意与不经意间一如既往地踩着自己的步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三年前,我带着感恩的心来到随园,转眼间又要带着感恩的心离去。

感谢我的导师钟振振先生,感谢他让我有徜徉随园的机会,感谢他为我的论文指明方向、打开思路,感谢他逐字逐句地为我批改论文。钟师是一坛醇厚的老酒,呆在他的身边愈久,愈不舍得离去。

感谢我的第二硕导龚联寿先生,从硕士到硕士,龚师一如既往地从文献上支持我,没有他,三年的时间这本不太像样的《中国楹联史》绝对不能完稿。是龚师将我带进楹联的园地,并且一路呵护我的成长。

感谢程杰老师、邓红梅老师,从开题到预答辩,他们均给我提出了有价值的修改意见。程老师还特地让人转告我,说我的论文选题好,一定要认真对待。

感谢浙江大学朱则杰先生,在我定下论文题目之后,他坚定地支持我,对我说,认真地做下去,中国清代文学的研究专家已经关注了楹联这一领域。

感谢我的同学俞王毛,她一丝不苟地为我梳理语句、校点文字,她的热忱、认真让我知道有-种友谊不需要语言诠释。

感谢春秀、俊之、建哥,他们带我给笑声的同时也让我知道硕士论文可以在轻松状态下写就。原本紧张的硕士论文攻竖日子因为有了摇桂花、捡银杏、打核桃的故事而格外惬意。

感谢朱国伟、杜昆同学,当我为某个概括性词语感到山穷水尽之时,他们总能让我柳暗花明。

随园的曰子虽然清贫,却充实、单纯、快乐。将近不惑之年还能过上充实、单纯、快乐校园生活,实乃人生至幸。感谢生活,感谢命运,感谢每一个给我帮助的人!

本文是在程卫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程卫红老师为论文研究思路的设计和文献资料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使得论文在成文阶段少走了很多弯路。同时,程卫红老师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也令我受益匪浅。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程卫红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人生的成长历程始终是向前的。当一个阶段快要结束即将迈入另一个阶段时,自然需要对即将过去的进行思考和小结。自己一直在思考学业、职业、事业的哲学关系,也许本来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模式。需要的是对自己对时间、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同样需要对在我成长历程中、在人生某个阶段一直给予我帮助、指导、鼓励、支持、信任、爱护的人,表达真正的感谢。可以用客套、冠冕堂皇的话,也可以选择朴实。后者才更真挚,更深入心灵。

感谢我的导师把我领进了计算机语言的领域。论文研究方向是是基于wince的图像处理算法实现。作为计算机系统技术的一个分支,自己有机会接触嵌入式系统以及丰富与深厚的计算机语言;有机会跨越时间、空间,领会大师们架构的数学模型、理论框架;有机会领悟信息科学与技术里层出不穷、让上帝都疯狂的一个个创新;有机会感受嵌入式系统以及图像处理算法的深刻,除了推陈出新之外所必需的努力、坚持、脚踏实地。我依旧是计算机语言学习之路上的一个小菜鸟,但我会一如继往的向前。感谢孙锐导师在做人做事上给我的教诲。感谢导师在学习路上用长者的睿智给予我方向性的指导。感谢刘泽伟学长在毕业论文上对我的细微帮助,没有他的协助,我的程序和论文不会完成的这么顺利。感谢我的父母,父母的爱支撑我的生命和生活,大爱无言。

在校的这五年时间里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淳淳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陆建胜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我永远的支持者,正是在你们殷切目光的注视下,我才一步步的完成了求学生涯。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很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到系统的开发研制,各个方面都离不开x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在硕士研究阶段的三年来,x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诚信宽厚的为人处世态度,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致谢语

历时半载,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开题报告、写初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

……

最后,我要感谢四年的大学生活,感谢**大学班的所有老师同学以及我的家人和那些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朋友,他们的支持与情感,是我永远的财富。

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是我学生生涯中最有价值的一段时光。这里有治学严谨而不失亲切的老师,有互相帮助的同学,更有向上、融洽的学校生活氛围。借此论文之际,我想向所有人表示我的谢意。

时光的流逝也许是客观的,然而流逝的快慢却纯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当自己终于可以从考研、找工作、毕业论文的压力下解脱出来,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时,我忽然间才意识到,原来四年已经过去,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了。一念至此,竟有些恍惚,所谓白驹过隙、百代过客云云,想来便是这般惆怅了。

可是怅然之后,总要说些什么。大学四年,生活其实很简单,只是一些读书、写字和考试的周而复始。如果把这种单调的生活看作一场场循环的演出,提供那么我只是一个安静的演员。这篇毕业论文也称不上什么精彩的台词,只不过是这种循环演出即将告一段落时的谢幕词。但是无论多么蹩脚的演员,无论台下有多少观众,即使是只说给自己听,在他谢幕时也总要感激一些人,是这些人帮助他走上舞台,成功或者不那么成功地“演出”。

我在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张杰/刘淑芹老师。这篇毕业论文从开题、资料查找、修改到最后定稿,如果没有她的心血,尚不知以何等糟糕的面目出现。我很自豪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值得我感激和尊敬。

感谢和我共度四年美好大学生活的xx级工商管理与法学双学位班的全体同学。感谢管理学院和法学院的所有授课老师,你们使我终身受益。感谢所有关心、鼓励、支持我的家人、亲戚和朋友。

本科作曲毕业论文

音乐本科生的论文答辩自述(精选7篇)

自述是音乐论文答辩中最为关键、也是最难的环节,如何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整的表达出所写论文的主题、框架以及不足,难倒了不少同学,接下来我整理了音乐本科生的论文答辩自述,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xxx,是xx级xx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噪音音响在电子音乐创作技法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是在xx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未来艺术“噪音音乐观”为先锋派音乐家们开拓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各种非乐音的音响成为现代派音乐创作的宠儿。电子音乐最初的音响形式就是从噪音开始的,然而随着创作理念以及审美取向的不断转变,噪音作为电子音乐发展的重要材料,正在和“非噪音”的相互碰撞和磨合中逐渐达到一种平衡。而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本文试图针对以噪音音响作用于电子音乐创作的方式提出了一种可探讨和研究的深入方案。提供一种较为系统的研究模式与途径,为作曲者在实践及研究过程中能够明确的对作品的音色运用技术与创新进行把握和发展。以满足现代音乐作曲者对新音色的发掘以及可能性的技术支持以及探索需求。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着重梳理电子音乐的发展的历史,了解电子音乐对新音色的挖掘、创新和审美需求;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针对先锋派音乐以及噪音音乐观,了解电子音乐作为先锋派音乐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在音乐审美及创作技法上与其它先锋派音乐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部分是对电子音乐中噪音的应用情况以及考查方式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设想;

第四部分是通过对不同时期电子音乐作品的分析,从音乐创作层面来进一步考察噪音在电子音乐中的应用情况。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在的不足。

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修改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各位老师好!我叫XXX,来自XXX,我的论文题目是“音乐剧《彼岸花》之音乐创作分析”。在这里,请允许我向XX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从论文的思想内容、结构框架、遣词造句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目的及意义。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是一部音乐剧的核心部分,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的领航者。本文通过笔者在原创音乐剧《彼岸花》中的音乐创作实践,从音乐剧创作的角度入手,剖析在本部音乐剧的创作中主题的运用与主题发展,旋律的特征,和声调性的特点及电声乐队配器的色彩变化等,是如何运用音乐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以期为音乐剧的音乐创作提供一个思路。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结构以及主要内容。

本文由四个章节构成的:

第一章,音乐剧中的戏剧情境与音乐创作。论述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必须结合戏剧情境来塑造角色,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推动剧情发展,从而使音乐与戏剧完美结合。

第二章,剧中音乐主题的创作分析。音乐剧音乐写作通常是有主题设计的创作方式,剧中主题的写作不仅仅只是创作一段旋律,而是能够通过旋律将蕴含在背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贯穿在一起。所以在音乐剧的音乐写作中,主题的贯穿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章,剧中歌曲的创作分析。音乐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要是通过歌曲展示的。对于剧中歌曲部分的创作,笔者从旋律的发展、曲式的结构、和声调性、配器分析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音乐分析。

第四章,剧中器乐曲的创作分析。音乐剧中的伴奏音乐和场景音乐通常是通过器乐曲来完成的,这一章节主要对音乐剧《彼岸花》中的序曲、幕间曲和终曲三首器乐曲的音乐创作来进行分析。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不足。

通过对原创音乐剧《彼岸花》的音乐写作,对这一论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认识到音乐剧的音乐创作实属不易,脱离戏剧,单纯的用音乐创作的思维,很难完成戏剧音乐的创作任务。所以,在戏剧音乐的创作道路上,仍需继续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弥补自己在音乐创作上的种种不足。

各位老师好!我叫XX,来自 xx ,我的论文题目是《XXX》。在这里,请允许我向鲍戈平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从论文的目的、结构框架、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在目的和意义上, 本文 选择广州地区屋顶绿化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原则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屋顶绿化设计的影响因素出发,结合人的行为规律和心理感受,以满足使用者需求为目标,探索如何让设计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本文 希望通过研究分析,让设计者和使用者能够意识到屋顶绿化空间的实用性,通过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探索符合使用者行为需求的设计方法,为今后广州地区的屋顶绿化设计 提供参考 。屋顶绿化空间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在其中生活、活动,它 提供 了一个可能发生行为的场所,同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因此,对于发生行为环境多加探讨,有助于空间设计更为合理。基于上述理由,希望透过实地的走访与行为的观察, 整理 归纳出有用的资料,为以后设计 提供参考 。在客观的访谈与现场观察中,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及其对于屋顶绿化空间的期望,融入日后的设计当中。

本文 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屋顶绿化空间营造与使用者行为模式相互影响的研究, 总结 出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的影响因素,促进多学科的融合渗透

本文 在研究过程中,融合了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采用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所得的大量数据运用 总结 归纳的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这些方法的使用和数据的分析为广州的屋顶绿化空间设计 提供 可借鉴的理论指导

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

我是xx班的xxx,我的设计题目是《xxx》。本设计是在我的指导老师xx x老师 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老师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份设计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简单介绍下本设计,本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轻钢厂房设计。它包括结构布置、pkpm建模、一榀钢架设计、吊车梁设计、支撑设计、基础设计、节点设计、抗风柱设计等,其中钢架设计包括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构件验算等,由于刚架梁采用变截面梁,结构受力复杂,加之时间紧,在内力计算时使用力学求解器进行计算。第二部分,混凝土办公楼设计。它包括结构布置、初步确定构件尺寸、荷载计算、板的设计、导荷载、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截面设计、楼梯设计、pkpm建模等,其中板的设计采用弹性理论进行计算;在内力计算时,风荷载计算采用D值法计算!

最后,我想谈谈这个设计存在的不足。在做这个设计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较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 篇 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设计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设计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尊敬的答辩组的各位老师和同学: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 2006 级xxx的学生xx,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xx x老师 。我的论文题目是《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首先,我想谈谈我写这 篇 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其实关于酒文化的旅游开发和设计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做了研究,其中关于贵州酒文化的旅游开发也有涉及,但是我依然选择了这个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首先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基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现在随着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旅游模式逐步升级,开始由观光游时代向体验游时代转变,旅游类型也开始由大众旅游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专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旅游发展的趋势。 本文 的酒文化旅游正是一种专题旅游毕业论文答辩自述与技巧文章毕业论文答辩自述与技巧。 本文 的 写作 目的也就是在专题化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为我省的旅游规划和发展 提供 一种声音,一个思路。

2.我们知道,旅游的生命在于特色,有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远,酒文化旅游就是贵州旅游的一大特色。贵州作为茅台的故乡,不仅有悠久的酒文化历史,更有丰富的酒文化旅游资源。探讨贵州的酒文化旅游开发,不仅对贵州有着特别的意义,对国内酒文化的旅游开发也是一种典范带动毕业论文答辩自述与技巧论文。

3.我选择这个题目,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觉得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比较充分,应该易于开展论文的撰写,所以选择了它。呵呵....

其次,我想重点说一下 本文 的主要内容及探讨的主要问题

本文 主要阐述了酒文化以及酒文化旅游的内涵,同时重点对贵州发展酒文化旅游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贵州酒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人力资源管理班的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导老师是xxx。在我的论文 写作 期间,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论文的选题背景、 写作 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做以汇报: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同我对自身所选专业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二,中小企业已成为大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中小企业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通过对当今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地分析,找出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比较充分地分析,提出一些切实有用的对策建议,以对解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整 篇 文章是我在查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权威学者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个人的理解,最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全文 写作 过程中形成以下新的理解与突破:

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较深入的挖掘了影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意见

通过本次论文 写作 ,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 写作 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在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由于我自身所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观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可能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xxx来自对外汉语xxx班,我的论文题目是《xxxxx》。论文是在xx x老师 的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 x老师 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参加我的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四年来的授课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是 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做一个汇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其次,我想谈谈这 篇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设计共分四章。

第一章详细阐述象征的概念、起源及其意义,同时介绍整 篇 论文以象征为理论基点的意图。

第二章和第三章对xxx中各种原型和意象进行系统梳理,并对种种表现进行理论分析。

第四章分析xxx中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产生二元对立冲突的深层原因,探讨了现代人的“迷失”与“寻找”主题,并阐述了分析“二元世界”象征意义的价值所在,以期在失去象征化的现代社会里能寻找一条人类 精神 回归的和谐之路

最后,我谈谈这 篇 论文存在的不足。

一、论文的主题 思想 比较陈旧,没有写出创造性的见解,这 篇 童话不是一时半会能研究透彻的,随着人阅历的增长,看法应该会明显的不同, 思想 也会深邃的多。文学是有关人生的学问,所以平时的学习和生活的积累很重要。

二、语言表达不够规范,对与文体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三、每 篇 论文都体现了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在老师的指点下,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内在的不足。

音乐表演课程,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专业技能,同时还能使学生具备教学、音乐组织能力,综合知识、技能、实践三者为一体。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表演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音乐表演教学论文 》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急需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这就给 教育 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因此,探索音乐表演的多元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密切联系实际,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文章 对如何采用多元化教学以及采用多元化教学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音乐表演多元化教学

音乐表演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包括声乐、器乐、舞蹈、钢琴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多元化教学是指多种 渠道 、多种形式的教学,在音乐表演中,如舞台演出、教学实践、举办音乐会、参加录音录像,包括欣赏、观看录音录像等,都属于多元化教学范畴。当然舞台的演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器乐演奏形式为例,就有很多种,如独奏、重奏、合奏、伴奏等,这些都属于多元化教学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称之为多元化教学。实践证明,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以传统教学为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学生有计划地、弹性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学生普遍感到受益匪浅。笔者认为科学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化教学的几种形式

1.舞台演出

这是音乐表演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舞台的演出形式繁多,这里重点例举器乐演奏的舞台形式。器乐演奏的舞台形式包括独奏、重奏、合奏、伴奏。

(1)独奏

只要具备演奏基础,有一定的基本功训练,具备一定数量的演奏曲目,老师就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上舞台进行表演,让学生多参加独奏的演出。独奏也需要 经验 的积累和心理素质的调试、培养。首先要把上台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例如,检查一下乐器的状态如何,音准调试得是否准确等。调整放松自己的心情,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舞台上才能充分发挥并展示自己的技术水平。一般音乐表演的考试大都以此种形式出现。笔者抓住考试前的机会,给学生上公开点评课,也就是每个学生上舞台演奏准备要参加的考试曲目,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同时寻找不足,当场改进。能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下去反复练习,下次必须解决。通过公开点评课的训练,学生进步很快,而且在考试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进步幅度都非常明显,收效极佳。

(2)重奏

重奏不同于独奏。它讲究相互配合。因此双方的互相配合十分关键,二者是一体,在演奏自己声部的同时,也能倾听到或感受到对方的演奏声部的进行,要使两个声部有条不紊地结合,这样才能够配合好。要倾听和声的整体效果,积极主动、和谐合作、默契配合。在短学期教学期间,笔者采用多元化教学,给学生布置两首器乐重奏作品,要他们亲自演奏,体会音乐感觉。虽然刚开始对于没有过合奏经历的学生来讲,挺有难度,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热情很高,都主动找老师给他们安排重奏训练。

(3)合奏

合奏是器乐演奏最常见的一种演奏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平时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会对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很多人就缺少合奏意识及合奏经验,最终无法胜任合奏。除了依靠学院的合奏课,还要寻找各种机会多参加合奏训练,及时 总结 ,不断积累经验。

(4)伴奏

伴奏是音乐表演中的另一种形式,如独奏伴奏、独唱伴奏、舞蹈伴奏等,是大家非常熟悉多见的一种形式。伴奏所处的地位不同,它处于辅助地位,起配合和烘托、衬托的作用。伴奏时要突出主旋律,要做好陪衬和铺垫工作。学生要多参加 社会实践 ,克服困难,多参加伴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

2.录音

录音和平时演奏不同,一说到录音学生就都会有一种紧张感,不过这样他们会更加认真对待,必要的紧张还是要有的,但不能失控。在没有录像的条件下,笔者就组织学生录音,每次的考试都要录下来,反复听,帮助学生查找不足之处。这对学生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录音时演奏者本身所用的力度和平时也有所区别,因为麦克风的灵敏度极高,它所处的位置、角度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包括演奏者的松弛度和紧张度等,都会对录音产生影响。所以在录音时,要多讲究音色和音质。这样对录音的效果有益。在录音时,往往不用平时舞台演出时的力度,则会有更好的音响效果。否则,麦克风的灵敏度大,用平时的力度来演奏带来的噪音大,效果极差。录音时,应该多在演奏技巧上下工夫,例如,在进行琵琶演奏时左手要多加些“吟”弦的技巧,这会使声音更加有润性,音色柔美好听,获得很好的效果。

有时笔者把学生带进录音棚,进行多元化教学,表面上看给人比较松散的感觉,其实更接近于现实。实际上更接近实际,这就是实践,是学生在一对一的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也是超前实现目标的良好途径。如果没有实际操作,就没有以上经验的积累。

就像学生在学校学习,只有理论基础,没有社会实践是不完美的。年轻时应抓住大好时光,勇于创造,拼搏进取,我们就会有收获,就会有成绩。如果在学校时就积累经验,等到走上社会后就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采用多元化教学,能解决这一难题。

3.录像

录制音乐要讲究声情并茂,这是表演的进一步升华,必须自然松弛,美观大方。这是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不可紧张或松懈。有的演奏员,一录制作品就很假,很做作,或录制不好反复地接录,这些都会对录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要定时安排录像,可以在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给学生录制。先讲录制的要求,然后再由有经验的老师进行点评,找出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总结,不断积累提高录制效率。这也是多元化教学的体现。

4.举办演奏会

定期组织学生举办演奏会,对积累舞台经验大有好处。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弹奏几首曲子就没劲了,弹不动了,基本功匮乏。这样的同学就要求多练习基本功,练习力度、速度、耐力等,这些提高后,方可上台演奏。有的学生怯场,无法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导致不能正常发挥和演奏。所以要多为他们创造演出机会,多锻炼从而缓解紧张度。对于特别爱紧张的同学,刚开始可以安排和其他同学一起演奏,经过锻炼逐渐适应后,再让他自己进行表演。这样就逐渐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让他们更加松弛,从而达到自由发挥的境地。5.参加教学实践

要有计划地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学实践。在短学期教学工作期间,笔者安排了两名大一年级的学生,来给两名小学生授课。课的内容是一首短小的琵琶复调二重奏作品,这些内容笔者事先并没有教过他们。对他们来说都是刚刚接触的新作品,笔者在旁边现场指导,学生们换位了,现在他们不是学生,是老师。老师在教学时,就要有迅速试奏的能力,科学安排指序、把位,还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时他们的注意力是绝对的高度集中,这时他们的试谱、安排指序指法等就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了。当遇到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他们解决起来有难度时,就会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这样他们在小学生面前既不失去自尊,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发现他们的演奏姿势懈怠时,笔者就在旁边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演奏形态,学生会学你们的。小同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小同学,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思维,主动试奏,很快可以学会。有的小同学试奏本来就不快,也不主动配合老师,就等着老师一句一句地教,这就考验老师的耐力和耐心了。等到笔者送两位同学离开课堂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其实你当老师也挺不容易啊!”笔者开心地笑了。通过实践,首先,让他们懂得了老师的辛苦和用心。这样回到他们自己的课堂,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其次,他们得到了教学上的训练,也为将来教学积累了经验,为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做准备。这就是多元化教学带来的益处。所以,有计划地采用多元化教学,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看、多听大师及演奏家的演奏和表演,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声情并茂,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二、如何采用多元化教学

要做好多元化教学,教与学是相互的。无论是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还是对学生的本身素质要求都是较高的。

1.多元化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具备较好的基础和音乐素质。人人知道,无论做什么,基本功都是最重要的。然而基本功的训练往往是一些学生的弱项。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苦练基本功,提高学生练功的积极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采取了集体练功的形式,互相勉励、互相促进的 方法 ,一起练功,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听到同学在练功,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主动要求参加到练功的行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基本功训练往往很枯燥,还需要一定的体力、毅力。有的传统乐曲很长,不好背谱。这需要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任劳任怨,不厌其烦地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3)德艺双馨。学生不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要有严禁谦虚的学风,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要培养人情、人格、人性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以此为积淀培养合格的人才。

2.多元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多元化教学中主要应实现以下方面的内容。

(1)引导启发。音乐表演本身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再创造,要求学生有创新,有自己的构思和想法,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其思路,关键在于引导。在不违背音乐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尽情发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2)归纳重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复习学过的乐曲,预习不同时代的新作品,分析它们的结构和特点。老师可以归纳重点,鼓励学生改编创作。通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由浅入深。音乐表演是综合性的艺术,教师要把握难度和进度,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多元化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应采用多元化教学的培养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三、实行多元化教学带来的社会效益

1.自食其力,信心倍增。笔者在多年的音乐表演的实际教学中,尝试着采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不断地实践,逐渐积累经验,自食其力。通过多种形式的锻炼学习,学生增强了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多元化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对学生采用多元化教学,可使教学更加灵活、切合实际。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3.积累经验,符合社会发展。采用多元化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实践经验,将来他们就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不断地探索并采用多元化教学,学生能够迅速成长,这是技术能力的培养,符合市场要求,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总之,音乐表演的多元化教学,灵活多样,积极有效。它补充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是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完美结合体。多元化教学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的密切配合,使学生迅速有效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这点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要有 文化 ,更要有能力。

《 音乐表演中创造性分析论文 》

内容摘要:音乐表演不仅仅是一种再现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将音乐赋予创造性,以丰富音乐的内涵,并赋予音乐新的生命,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加强在表演中的创造性是众多的音乐教师和演奏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文章试从创造性在音乐表演中的地位及创造性与原作风格、个人风格、情感表现等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创造性原创风格个人风格情感表现

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它必须通过表演者的参与才能将其中的乐音、思想、内涵等加以传达。它不同于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能够直接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思想内涵。音乐可以说是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表演的艺术,单独的乐谱是不能够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的,只有和表演一起,才使得音乐具有了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一、创造性在音乐表演中的地位

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它的形成应该由三个环节组成——作曲家的创作、演奏(唱)家的表演、听众的欣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在这三个部分完整的情况下,一首作品才能完整地被人们感知,获得审美上的一种享受。作曲家的创作,毋庸置疑是作品的本源,没有这个环节的完成就根本谈不上后两个环节的存在。而演奏(唱)家的表演处于中间环节,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于能否正确表达音乐思想,能否使作品与听众之间达到情感的共鸣,能否为听者带来美感……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科普兰曾经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了解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对聆听者来说是重要的话,对演绎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演绎者是音乐的中间人。聆听者更多地听到的是演绎者对作曲家的想法,而不是作曲家。”①所以,对音乐作品的再创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原作品更为重要,因此科普兰还有这样一个观点:“在作完曲之后,可怜的作曲家必须把它交给演绎艺术家,任其摆布——而我们又必须记住,后者是有自己的音乐风格和个性的人。”②英国著名的指挥家亨利·伍德在《论指挥》一书中也说道:“音乐是写下来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③而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奏(唱)者作为“执行者”势必将音乐打上自己的“烙印”。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创造性行为,它不仅仅是原样地再现,而是通过演奏(唱)者富于创造性、独特的表演,使音乐作品焕发新的光彩。从表演艺术美学的历史来看,表演美学主要有浪漫主义音乐表演、新古典主义音乐表演、原样主义音乐表演、当代音乐表演的综合倾向这几个流派,而钢琴表演也被包含其中。在这几种表演美学的观点中,演奏者对于同一首作品都有着不同的创造性表现,这样表现出的音乐就被打上了自己的或者不同流派的“烙印”。

二、音乐表演中的创造性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音乐表演是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执行的,因此在表演过程中音乐作品必然要被蒙上表演者的个性与创造性。但是,这种个性与创造性的表现并不是没有“度”的随意表现,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演奏的音乐就会“面目全非”。笔者认为,在钢琴表演中至少要注意创造性与原作风格、个人风格、情感表现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自己的表演更能为作曲家和听众之间做好“桥梁”。

1.创造性与原作风格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年代,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这些作品自一出现就带有了当时历史时代的风格与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于乐谱上,这就是原作的真实性。在音乐表演中首先应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就是创造性与原作风格的关系。真正的表演艺术家都努力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并且力求将这种风格真实、完美地加以再现。他们尽可能地使自己去熟悉、体会作曲者生活的时代环境,努力体验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及思想,以便能够真切地表现作品的历史风格。著名的罗马尼亚作曲家、小提琴家埃涅斯库曾经说过:“我觉得我在演奏巴赫的一部奏鸣曲时,不置身于18世纪,那么我恐怕就不能很好地把作品表达出来了。”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盛行的原样主义音乐表演不仅仅要求要严格按照原版乐谱演奏,而且还努力“还原”原来的演奏乐器、方法等等,努力恢复作品的原貌,这也是一种对作品风格的再现。当然,这样的演奏在今天看来也并不是我们大力提倡的,这毕竟是历史中的一个分支。

在表演中,除了要对原作风格进行较深入的了解,在保持原作风格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还应该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毕竟,表演者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不能完全等同,他们总是不自觉地站在自己时代的立场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处理和创造。这样的音乐作品才更具有时代精神和美感,所以,表演者应该在自我创造性与原作风格之间找到更好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表演既能体现作曲家的原作风格,又具有自己的创造性,还能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2.创造性与个人风格

音乐演奏是由演奏的执行者——人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必然体现自己长期形成的演奏风格。比如,在听美籍俄国钢琴演奏家霍洛维茨和阿根廷女钢琴演奏家阿格里希对同一首作品的诠释,应该有不同的感受。因为霍洛维茨更注重于技巧的表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个性。而阿格里希对音乐的表现更加“自我”,她综合了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表演美学观念,使她的表演焕发出新的光彩。因此相对来说,霍洛维茨的表演要稍微严谨一些。这些个人的风格就来自于演奏者长期的经验积累、知识积累,并且与自身的文化修养、阅历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达尼埃利·玖尔克说:“表现个性是演奏者的主要任务。他应当致力于全身心地浸透乐曲的情绪,并通过如诉的音响将自己的感觉传达给听众。”⑤在音乐表演中也特别要求表演者艺术个性的自觉发挥。正是由于不同个性的存在,才使得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大放光彩。而表演者也将个性作为自己表演走向成熟的标志,表演者根据自身的条件,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表演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所以,在表演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创造性与个人风格结合起来,使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在表演中能够“独树一帜”。但是,在充分表现个人风格的同时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切莫将所有作曲家的作品都表演成一种风格,或者说这个也似乎有点像,那个似乎也有点感觉,这也是在表演中应该忌讳的。

3.创造性与情感表现

音乐如同其他艺术形态一样,通过音符、节奏、织体等表现手段,表达人的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音乐以其乐音的运动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以隐讳的手法(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表现作曲家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如果从乐曲中抽掉感情内容,乐曲就会沦为毫无意义的零碎的音响。⑥而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不仅仅需要把谱面上应有的东西表达出来,还应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作曲家的个性、创作时的心理、演奏者的生活阅历等)进行创造性地表演。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完全进入该作品的情绪、内容,才能比较充分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本意。匈牙利伊施特万·加提写道:“如果我们想正确地演奏某一首乐曲,那么就应该在我们自身首先唤醒支配那首乐曲的热情。如果我们不适于产生这种热情,我们就不应演奏这首乐曲。”⑦比如在巴赫的赋格曲和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中表达的是深刻寓意和哲理性的思想,只有演奏者自己真切体会和融入其中才能使听众产生同样的感受,使听众似乎回到了那个时代。因此,表演者永远都不要做转述者,只有在我们内心唤醒对乐曲中的某一华彩乐段、某一颤音的感情时,我们才能够很好地演奏它们,那么听众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真正富有天才的演奏家绝不会满足于那种自我陶醉的音响美,他更多的是在发音中追求一种内容上的深度和真谛,从而达到艺术的最高层次。就如同现今存在的一种现象:掌握了高超的钢琴表演技巧的青少年大有人在,但是真正能够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却并不是很多。浪漫时期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李斯特已经给我们指出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音之诗人和普通的音乐家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前者力求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这些感受再现于音乐中,后者循着传统的陈规,将音符排列、组合,轻巧地超越种种障碍,得到的至多是一些新奇而任意复杂的音响配合。”⑧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既然钢琴表演中需要“我”的情感表现,那么“我”就可以没有限制地随意发挥。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走入了另外一个情感表现的极端。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应该以作品原有的情感表现为基础,糅和自我的、有节制的感情表达,这样的表演才能做到“感人至深”,使自己的艺术追求逐渐走向“真、善、美”的境界。

结语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释义学认为,音乐表演不仅仅要追寻音乐的历史视界,即对音乐的历史意义做出解释;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解释者必须有自己的视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表演就不仅仅是一种再现的艺术,更重要的应该是将音乐赋予创造性,以丰富音乐的内涵,并赋予音乐新的生命,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创造力,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理解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音乐体验。因此,音乐就随着不同表演者不同的创造性而具有不同的姿态,而这些也恰恰构成了音乐的多样性,也体现出了演奏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创造性在音乐中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注释:

①②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③闫妍.浅议钢琴教学中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宿州师专学报》,2002年6月.

④引自《音乐译文》,1959年第4辑.

⑤⑥⑦(匈牙利)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⑧引自《音乐的哲学与演奏者的创造》,《国外音乐资料》,人民音乐出版社编,第14辑.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11月.

[2](匈牙利)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

[3]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月.

[4]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有关音乐表演专业毕业论文推荐:

1. 音乐表演毕业论文

2. 音乐表演研究毕业论文

3. 音乐表演声乐毕业论文

4.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表演艺术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