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论文格式教育

发布时间: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论文格式教育

这个具体要看学校的名单目录呢

论翻译研究的前瞻式和后溯式视域《译苑新谭》,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阿诗玛”、“刘三姐”英译与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外国语言文学文化论丛》(11),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人类语言学概述 《外国语文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语用学概述 《外国语文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功能、目的、语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中的社会文化考量《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10),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民族志翻译与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以羌族文学为例《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跨学科视域下“文化翻译”评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4年第3期。文化翻译和作为翻译的文化-凯特·斯特奇民族志翻译观评析《当代文坛》(CSSCI来源期刊),2013年第3期。重读奈达:奈达与民族语言学翻译模式 《中国应用外语研究》2013年第1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作为表演的翻译——表演理论视域下的我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对外翻译 《当代文坛》(CSSCI来源期刊),2012年第4期。声音与形式再现中的他文化呈现——民族志诗学与翻译研究 《外国语文》(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第1期。回顾、思考与展望-《Routledge翻译研究指南》评述《中国翻译》( CSSCI 来源期刊),2009年第4期。论翻译理论研究的认知视角《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2009年第 6 期。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文化意义《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9),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三类翻译与第三种文化-文学翻译与文化异质的传送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论翻译中的文化趋同与存异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8 年第 4 期。语言差异性与欧盟的语言工作 石坚、易丹主编《寻找欧洲-欧洲一体化之魂》,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年。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 CSSCI 来源期刊), 2007 年第 2 期。三叶一芽 三位一体 —— 杨武能 教授访谈录 《外国文学研究》( A&HCI 、 CSSCI 来源期刊), 2006 年第 5 期。论翻译的文化诗学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来源期刊),2006 年第 3 期。苏珊· 巴斯内特文学翻译思想述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来源期刊), 2006 年第 2 期。深度描写、新历史主义和深度翻译《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2006 年第 2 期。民族志与翻译:翻译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来源期刊),2006 年第 1 期。翻译与文化异质的传送-多元系统论与翻译规范的视角《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 8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年。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初探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 7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年。从复译现象看翻译文学的开放性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 6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人类语言学的语言与文化观简述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 5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年。容忍与并存-浅谈美国的多元文化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中文核心刊物), 2002 年第 2 期。论言语行为的社会文化特征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中文核心刊物), 2002 年第 3 期。中国西部的欧洲研究 《澳门欧洲学会会刊》, 2001 年。语用前提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科研论文集》( 2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浅论标记项与无标记项 《外国语文研究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 措施 。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 人际交往 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 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 毕业 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 渠道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2]唐柏林. 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作者简介】 张建英(1970-)女,德州学院外语系辅导员,高级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3.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影响论文 4. 浅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就是论文主要研究或者解决的问题,简单说,就是你为什么要写着浪费生命的论文。论文假的很,别太当真,多花时间关注毕业方向吧。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格式

论翻译研究的前瞻式和后溯式视域《译苑新谭》,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阿诗玛”、“刘三姐”英译与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外国语言文学文化论丛》(11),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人类语言学概述 《外国语文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语用学概述 《外国语文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功能、目的、语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中的社会文化考量《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10),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民族志翻译与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以羌族文学为例《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跨学科视域下“文化翻译”评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4年第3期。文化翻译和作为翻译的文化-凯特·斯特奇民族志翻译观评析《当代文坛》(CSSCI来源期刊),2013年第3期。重读奈达:奈达与民族语言学翻译模式 《中国应用外语研究》2013年第1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作为表演的翻译——表演理论视域下的我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对外翻译 《当代文坛》(CSSCI来源期刊),2012年第4期。声音与形式再现中的他文化呈现——民族志诗学与翻译研究 《外国语文》(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第1期。回顾、思考与展望-《Routledge翻译研究指南》评述《中国翻译》( CSSCI 来源期刊),2009年第4期。论翻译理论研究的认知视角《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2009年第 6 期。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文化意义《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9),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三类翻译与第三种文化-文学翻译与文化异质的传送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论翻译中的文化趋同与存异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8 年第 4 期。语言差异性与欧盟的语言工作 石坚、易丹主编《寻找欧洲-欧洲一体化之魂》,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年。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 CSSCI 来源期刊), 2007 年第 2 期。三叶一芽 三位一体 —— 杨武能 教授访谈录 《外国文学研究》( A&HCI 、 CSSCI 来源期刊), 2006 年第 5 期。论翻译的文化诗学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来源期刊),2006 年第 3 期。苏珊· 巴斯内特文学翻译思想述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来源期刊), 2006 年第 2 期。深度描写、新历史主义和深度翻译《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2006 年第 2 期。民族志与翻译:翻译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来源期刊),2006 年第 1 期。翻译与文化异质的传送-多元系统论与翻译规范的视角《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 8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年。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初探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 7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年。从复译现象看翻译文学的开放性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 6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人类语言学的语言与文化观简述 《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 5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年。容忍与并存-浅谈美国的多元文化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中文核心刊物), 2002 年第 2 期。论言语行为的社会文化特征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中文核心刊物), 2002 年第 3 期。中国西部的欧洲研究 《澳门欧洲学会会刊》, 2001 年。语用前提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科研论文集》( 2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浅论标记项与无标记项 《外国语文研究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不是你说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前者是新闻出版署评选的。后者是机构评选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80年2月,它的前身是南充师范学院主办的《科研资料汇编》,它主要刊登校内外师生及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1980年经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与四川省教委(川高教〔1980〕20号)批准改为《南充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半年刊,限国内发行。1984年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川科管〔1984〕33号)批准《南充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为半年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88年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南充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为四川省期刊登记证:1182号;1989年由于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学院,该刊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更名为《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8220,国内统一刊号:CN51-1341/N;2003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由此,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报国家科技部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8220;国内统一刊号:CN51-1341/N。2005年9月,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刊号更改为CN51-1699/N,国际标准刊号不变;2006年3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际标准刊号更改为:ISSN1673-5072,国内统一刊号不变,至此,刊名、刊号一直沿用至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这里所说的当代大学生健康不单纯之强健的体魄,同事也包含了健康的心理状态。近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放弃学业更有甚者放弃生命的事件屡屡见于报端,从而使心理健康的问题被全社会日益重视起来,并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这里我们就怎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中流砥柱,要实现这个中国梦,首先就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里所说的健康不单纯之强健的体魄,同事也包含了健康的心理状态。近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放弃学业更有甚者放弃生命的事件屡屡见于报端,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被全社会日益重视起来,并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这里我们就怎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做一些探讨。

一、树立全面的健康观

按照现代意义上的健康观来说,一个人的健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健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身体健康,发育正常,没有疾病,有良好的体态,精力充沛,消除疲劳快,能够很好地进行日常的工作学习。2、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心态平和,乐观自信,情绪稳定,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与同学、团队能够友好相处,有良好的合作性,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正确的判断能力。3、社会适应良好:能与家庭及社会人群关系协调、融洽,能主动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具备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在社会活动中自我感觉和平、安宁。4、道德行为健康:个人能够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够按照道德规范标准来约支配、支配自己的行为。认识到上述四点,就可以拥有一个正确全面的健康观。

二、注意学习 健康知识

一个人想要达到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需要一个学习、认识、实践的过程。首先在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之后,还要学习基本的健康知识,包括基本的人体生理常识,营养卫生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疾病预防知识、安全及自我防卫知识、心理卫生知识和环境卫生知识等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见的问题。学会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同学们用科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同学们度过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其次仅仅有了正确的健康观和基本的健康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自己的头脑里真正树立起健康的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去执行,要用健康的行为方式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同时改变自己以往形成的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说是真正拥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到健康生活所带来的丰富、精彩的人生。

三、建立良好的 人际交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人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里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个人的心里健康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大学生中每一个人都有着强烈的交往欲望,都希望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然而大学生常因个性的差异及缺乏正确的交往 方法 等原因,在交往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与疑惑,难免会遇见一些挫折,这些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干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克服人际交往中遇见的障碍,正确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对大学生来说是极其必要的。

影响人健康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就是遗传、环境和行为。一般来说遗传因素是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的,也是难以改变的。就个人而言要彻底改变环境也是相当困难的。而行为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健康中的作用则最为突出,人们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选择积极的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努力。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 教育 过程中,正是通过知―信―行的高度统一,从而形成健康的意识和行为,避免和纠正有害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说打开健康宝箱的金钥匙就掌握在大学生自己的手中。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医学与社会,2003,2(1):52-54

[2]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华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2004(5):108-110

[3]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4]魏兆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2):325

[5]查明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范模式探讨.青少年研究,2003,(3):17-18

[6]陆华圣,孟祥立.体育与健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7]朱卫雄,郭晶,吴立新.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 文化 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 措施 。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 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 毕业 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 经验 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 渠道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2]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不是你说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前者是新闻出版署评选的。后者是机构评选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西华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刊物。1980年创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1673-5072,国内统一刊号:51-1699/N。主要刊登自然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创新性和重要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简报。其宗旨是:展示优秀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充。六十五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形成了“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办学理念,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创建于1946年,历经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6)、私立川北大学(1949)、公立川北大学()、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1952)、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6)、南充师范学院(1958)、四川师范学院(1989)等阶段,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学校现有23个二级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31459人;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的54个本科专业(运动训练为教育部批准的单招专业),建设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四川省特色本科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41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师近三届获得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9项,其中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是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工程硕士、管理硕士、高师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重点学科9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部省共建基础实验室4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级研究机构29个。学校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公开出版刊物。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372人,专任教师1615人,其中教授193人,副教授5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全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8人,四川省教学名师5人。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文献学、高等教育学、有机化学、理论物理等特色学科。2008-2010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10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102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764篇,CSSCI、CSCD收录866篇;出版学术专著72部;获国家、省政府奖15项。彭正松教授联合申报的“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川麦42系列品种选育推广”项目200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授予胡锦矗教授的濒危动物研究团队“自然保护贡献奖”最高荣誉称号,2010年胡锦矗教授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赵义山教授所著《明清散曲史》2007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二批优秀成果,2009年获四川省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08年孙旭平教授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韩国、玻利维亚、巴西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互派专家讲学、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活动;2010年与纽约州立大学7所分校、韩国水原大学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500余亩,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建有综合性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现代化服务设施。学校图书馆藏书325万册,建有电子教育科研网、文献检索中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12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已连续成功举办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有各类学生社团75个。 就是住宿不怎么好,其他的比如学风,校风都不错。就是住宿条件真的不舒服,卫生间没有热水,只有冷水。6人间,现在研究生都是6人在住,汗........ 我就是里面的研究生,在13公寓 呵呵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报

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 1951 年 10 月 16 日,是以大夏大学( 1924 年)、光华大学( 1925 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1959 年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 16 所重点院校之一。 1972 年学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 1978 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0 年学校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 1986 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 33 所高等院校之一。 1996 年被列入“ 211 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1997-1998 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 2002 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并于 2006 年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6 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 985 工程”高校行列。 2017 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A 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立德树人,攀高行远。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始终秉承 “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按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路径,围绕“育人、文明、发展”责任使命,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重点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工程,聚焦“教育 + ”“生态 + ”“健康 + ”“智能 + ”“国际 + ”五大行动计划,分三步实现一流办学目标: 2020 年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 2035 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光荣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学校目前设有 4 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学部; 31 个全日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传播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亚欧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4 个书院:孟宪承书院、经管书院、大夏书院、光华书院; 2 个实体教学科研研究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16,个校管科研平台机构(含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崇明生态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智能 + ”研究院、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 3 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 / 上海教师发展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3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35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 个,,可授予 22 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6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85 个本科专业。拥有,3 个国家 “ 双一流 ” 建设学科, 2 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5 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5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2 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 A 类学科, 6 个上海市高峰学科( I 类 2 个, II 类 2 个, IV 类 2 个), 12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 17 个上海市一流学科( A 类 4 个, B 类 13 个)。,学校有教职工 4,414 人,其中专任教师 2,387 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 2,089 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 19 人,国家及上海市其他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 443 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15,538 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633,人,硕士研究生,16,117,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427,人。学校主要校区为闵行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东川路 500 号)和中山北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山北路 3663 号),校园占地总面积约 207 公顷。,学校理工科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 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7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1 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1 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 1 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 个民政部研究中心, 1 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 2 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12 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 1 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 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 1 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2 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 6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 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 1 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6 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2 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 1 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1 个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 7 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6 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 4 个上海高校智库, 10 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 个上海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现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基地 10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 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9 个。,学校主办、承办和合办各类中文期刊 23 种、英文期刊 7 种,两校区图书馆拥有实体馆藏文献总量,,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64,个(,466,个子库)。学校积极对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教育集团以 “卓越”为引领打造基础教育示范校、示范区,现有自办与合作举办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共,58 所(正式招生办学)。学校继续教育坚持管办分离,探索培育高品质非学历教育项目,注重推进内涵式发展,统筹提升社会效能和经济效能。,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世界 300 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成立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里昂高师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先进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学校设有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 4 所孔子学院和 2 所独立孔子课堂。,(数据截至,2022,年,5,月)

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和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 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闵行、中山北路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设有4个学部,30个全日制学院,4个书院,8个实体研究院,2个管理型学院,1个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454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272人,硕士研究生15940人;在校学历留学生1341人。

2017考研学习集中营: 389812479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单位联系方式院系名称招生类别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信箱通信地址办公地点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奚老师5434 5081********.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文史哲楼4225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陶老师5434 5085********.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文史哲楼4231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全部类别田老师5434 5143********.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文史哲楼1202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全部类别陈老师5434 2330********.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文史哲楼2205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全部类别乐老师5434 5414********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法商楼北楼321室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律系学术学位郑老师5434 3995********.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法商楼北楼427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律系专业学位姜老师5434 4588********.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法商楼北楼427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部全部类别张老师5434 5062********.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法商楼北楼211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古籍研究所全部类别曹老师5434 5055********.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文史哲楼3321社会发展学院全部类别张老师、郭老师5434 5043(学术学位)、5434 5171(专业学位)********.cn、********.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法商楼北楼527外语学院学术学位王老师5434 4925********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外语楼216外语学院专业学位张老师、王老师5434 4925(全日制)、62233231/138******** (在职)********、138********@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外语楼216、体育健康楼305室外语学院对外汉语学院全部类别陈老师6223 3100********.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0062)对外汉语学院办公楼101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全部类别汪老师6223 2258********.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文附楼417室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全部类别王老师6223 2808********.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文附楼217室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全部类别陈老师、王老师6223 2042(陈老师)、3252 6084(王老师)********.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文附楼516室(陈老师)、文附楼413室(王老师)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全部类别岳老师6223 2291********.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文附楼403室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全部类别徐老师6223 2156********.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文附楼402室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全部类别汪老师、白老师6223 3433********.cn、********.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俊秀楼202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系全部类别汪老师6223 2669********.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田家炳楼1006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学系全部类别陈老师6223 2682********.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田家炳楼1006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系全部类别程老师6223 3895********.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田家炳楼1006体育与健康学院全部类别鲍老师、孙老师5434 5296********.cn、********.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体育楼101公共管理学院全部类别陈老师、王老师6223 8751(公管院)、3252 7423(MPA中心)********.cn、********.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原外语楼307、原外语楼503商学院全部类别杨老师、姚老师5434 4959(学术学位)、5434 4911(专业学位)********.cn、********.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法商楼南楼339金融与统计学院全部类别徐老师、常老师5434 2648(学术学位)、54345173 (专业学位)********.cn、********.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统计楼129、法商楼南楼115传播学院全部类别徐老师54343073********.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传播艺术楼213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全部类别昂老师5434 5332********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美术学系332办公室艺术学院音乐学系全部类别秦老师5434 5442********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音乐学系335设计学院全部类别许老师6223 7313********.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设计学院楼103(原二附中艺术楼)理工学院数学系全部类别吴老师5434 4910********.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数学楼117理工学院物理学系全部类别王老师5434 2934、6223 3250********.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物理楼229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全部类别陆老师、张老师5434 0118(学术学位)、6223 3485(专业学位)********.cn、********.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化学楼149室、理科楼B-1707地理科学学院全部类别缪老师5434 1217********.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资环学院楼277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全部类别柳老师5434 5445********.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资环学院楼238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全部类别赵老师5434 1305********.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资环学院楼544生命科学学院全部类别徐老师、赵老师5434 2604********.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生物楼163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全部类别塔老师5434 5220********.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信息楼117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专业学位金老师6223 2922(单证在职)********.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全部类别张老师5434 5220********.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信息楼117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全部类别张老师5434 5220********.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信息楼117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中心全部类别塔老师5434 5220********.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信息楼117软件学院全部类别吴老师、沈老师6223 2184(学术学位)、6223 3261(专业学位)********.cn、********.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理科楼B-908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全部类别肖老师5434 5087********.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文史哲楼3229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全部类别尹老师6223 2113********.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理科楼A-406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全部类别金老师6223 8334********.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河口海岸大楼207室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全部类别常老师6223 5012********.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理科楼A-1602艺术研究所全部类别徐老师、张老师5213 7074********.cn、********.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干训楼604、干训楼605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部类别蔡老师6223 2056********.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理科楼A-805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全部类别孙老师6260 9784********.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原物理楼310教育专业学位管理中心全部类别潘老师6223 5109(博士)、6223 3320(硕士)********.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研究生院楼104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心全部类别彭老师6223 3427********.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原小教楼302国际教师教育中心全部类别王老师6223 7101、5434 2991********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系统科学研究所全部类别张老师5434 5220********.cn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信息楼117教育学部全部类别赵老师、李老师6223 2614********.cn、********.cn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文附楼319教育管理系全部类别闫老师3252 7546********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20006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时间转瞬即逝,而此时此刻,2017考研学子已经开始了考研之旅,无论前面的复习之路有多么艰难,相信大家都会一直坚持下去的。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猎考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OL乐学、全年集训、精品网课系列备考专题,所有你不明白的都会一一帮你搞定。同时,猎考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学习!精彩文章推荐15个问题了解你是否适合考研如何备战2017考研?如何最大效率地收集考研信息2017考研:择“研友”标准2017考研:全年复习规划大三备考6大问题答疑2017考研人容易混淆的七大专业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VS统招研究生2017考研四种优惠政策须知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猎考考研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格式

我校学报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期刊有三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金融教育研究》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核心期刊评选的单位不同称呼也不同,但是总体来说,核心期刊刊发文章质量高,被引用多,因此对遴选刊发的论文要求很高很严格。

核心期刊特点

核心期刊是我国国内对一些学术水平比较高的期刊的等级评价,通常被国内核心期刊遴选机构收录的期间都叫做核心期刊。比如北大核心期刊,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等。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国内专家学者的学术水平。

是高级职称评审,博士研究生毕业,保研留学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评先进评奖金的衡量条件,虽然国家没有明确对期刊进行分级,但大多单位高级职称评审都会要求发表一两篇核心期刊论文。核心期刊也是有分级的,通常会分为A类,B类,C类。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江西师范大学主办、江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是江西省办刊最早的学报。系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