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作者投稿

发布时间: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作者投稿

摘自2008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1.环境科学 2.中国环境科学 3.环境科学学报 4.环境化学 5.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6.环境科学研究 7.环境保护 8.环境污染与防治 9.环境工程 10.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1.化工环保 12.工业水处理 13.海洋环境科学 14.中国环境监测 15.环境科学与技术 16.水处理技术 17.农村生态环境 18.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1.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2.自然灾害学报 23.水资源保护 要查询影响因子,可在baidu中输入:“环境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查询”

分类: 生活 >> 生活常识 问题描述: 有环境的保护和破坏的严重性等都可以. 解析: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天齐等,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解振华.我国环保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环境报,1999-09-09[3]解振华.全面开创新世纪我国环保工作的新局面.环境保护,2001(1) [4]解振华.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与对策.中国环境管理,2001(1):4~7 [5]上海第一医学院环境卫生病教研室.环境与健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 [6]姚文贵等.环境保护趣览.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9 [7]刘君卓等. 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有害因素及其防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8]胡经之等.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环境荷尔蒙.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9]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2]张文学,杨立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前沿论坛,2002(10):47—51 [13]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宋国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15]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6]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系列专著1——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 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8]刘云国,李小明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19]赵章元.中国近岸海域环境分区分级管理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张洪主编.中学教师实用地理手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 [21]2002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北京:国家海洋局,2003 [22]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3]杨国清主编.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4]芈振明等.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 [25]聂永丰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6]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燃煤电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1996(3):13~18 [27]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8]祝学礼,徐文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卫生研究,2002.31(4):331~332 [29]陈英旭.环境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0]张邦俊,翟国庆.环境噪声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1)王建龙.环境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2]殷维君主编.环境保护基础.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3]郑楚光等编著.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34]朱庚生.环境管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5]叶文虎.环境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6]李康.环境政策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7]张宝杰.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8]诸大建.超常规发展环境产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9]李焰.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40]张承中.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1]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2]张建文,张海燕.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优化方案.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4) [43]王炳华,赵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6):13—17 [44]刘五英,黄秀梅,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11(2):24 [45]王炳华,赵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2):17~21 [46]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7]丁桑岚主编.环境评价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49]郭子义,韦薇主编.环境化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0]张合平,刘云国主编.环境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1]延森著.徐有刚译.环境管理与环境认证.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6 [52]夏青等著.环境管理体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3]孟宪国主编.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54]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编.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审核.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55]朱慎林,赵毅红,周中平编著.清洁生产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6]刘静玲主编.绿色生产与未来(环境教育丛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7]汪应洛,刘旭著.清洁生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58]闵恩泽等著.绿色化学技术.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9]黄震方,祝晔等.关于旅游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初步探讨.经济地理,2003,23(1) [6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61]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GBl2523-90) [6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 [6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 [6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防护规定)(GB8703-88) [6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66](1S014001 GB/T 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1996 [67](1S014001 GB/T 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68](1S014010 GB/T 2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1996 1996 [69](1S014011 GB/T 24011--1996).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1996

是核心期刊的。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4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入选科技核心期刊,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来58论文网看下。

1、来稿清用打印稿或软盘,或采用电子信箱投稿方式,稿中注明联系电话和通信地址。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一律不退稿、退盘。2、来稿须声明末一稿多投,4个月期满未见本刊修改意见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另投它刊。来稿若属基金资助、国家攻关项目或获科技成果奖等清予注明,并附其有关证明材料。通讯、简讯需单位盖章。3、题名应是能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外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4、摘要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报道性摘要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指示性摘要一般以100字左右为宜;报道/指示性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5、关键词标注3~8个,以《汉语主题词表》和《环境科学叙词表》为准,不能确切表述时,可选用自由词,但必须能纳入检索工具。6、题名、摘要和关键词应用中、英文两种形式表述。7、文章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层次清楚,文字精练。全文一般在3000~4000字,须使用规范的简化字。8、所有外文、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必须字体清晰,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如a,α;β,B;C,c;K,k;S,s;P,p;o,O等)须注明文种、正斜体、大小写,量符号用斜体,其中矩阵、矢量符号用黑斜体,计量单位用正体。9、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量和单位的使用执行GB3100~3102-93(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1993-12-27)规定。10、凡是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表和图,如用表和图,则文中不需要重复其数据,只需摘述主要发现。同一数据不要用表和图重复表达。使用三线表(取消栏头斜线,省略横、竖分隔线)。表头上的栏目应填写该栏的项目名称,当项目是物理量时,应用斜体字母标明量的名称,用正体字母给出物理量的单位,量的名称与单位之间采用斜线“/”连接,如压力p/kPa。表身中无数字的栏内应区别情况对待,“空白”表示未测或无此项,“一”表示未发现,“0”表示实测结果为零。插图要精选,布局要合理。函数图必须有标值线、标值、标目、曲线和图序、图题。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投稿

江苏环境科技已经改名为环境科技,属于科技核心期刊的~请放心投稿~~

康强宝岛个人觉得他是很好的。。。康强宝岛个人觉得他是很好的。。。康强宝岛个人觉得他是很好的。。。康强宝岛个人觉得他是很好的。。。康强宝岛个人觉得他是很好的。。。康强宝岛个人觉得他是很好的。。。康强宝岛个人觉得他是很好的。。。康强宝岛个人觉得他是很好的。。。康强宝岛个人觉得他是很好的。。。

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不是的。给你看一下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目录: 期刊名称 影响因子1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 安全与环境学报 3 电镀与环保 4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5 工业水处理 6 工业用水与废水 7 海洋环境科学 8 化工环保 9 环境保护科学 10 环境工程 11 环境工程学报 12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13 环境科技 14 环境科学 15 环境科学学报 16 环境科学研究 17 环境科学与技术 18 环境卫生工程 19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1 生态毒理学报 22 生态环境学报 23 生态经济 24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5 水处理技术 26 消防科学与技术 27 油气田环境保护 28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9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30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31 中国环境监测 32 中国环境科学 33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34 资源科学 35 自然资源学报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投稿评审状态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是准确地测取数据、科学地解析数据和合理地综合利用数据的过程,是环境立法、执法、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环境监测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是保证监测数据满足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要求的重要措施,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根本前提。可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保障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为保证环境监测质量而实施的各种管理行为的总和。环境监测活动包括水、气、声、土壤和生态监测等领域,涉及方案设计、点位布设、采样、现场测试、样品运输、药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数据审核、综合分析和评价等所有监测环节。环境监测管理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资源保障等多方面内容。

技术保障

为保证监测活动的规范性和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各领域的监测活动都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规定了各种监测行为的技术要求。到目前,以颁布了20余项监测技术规范以及包括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海水、生物、噪声、土壤和固体废物等环境因素在内的近500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对环境监测活动进行质量控制是监测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监测技术规范和监测方法标准不仅是开展各项监测活动的依据,也为实施监测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和保障。采样点位或断面的设定原则、监测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需求、监测行为的操作技术要求,监测仪器调试的技术指标要求、质量控制手段的选取、质量控制频次的要求、质量控制结果的评价指标合格性判断依据、实验室用水及化学试剂的基本要求等等,所有的质量控制行为都是以监测技术要求为基本依据的,所以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强大精神支撑,是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监测手段和技术也不断进步,对现有方法进行及时论证。清理和修订,尽快填补有机污染监测、在线监测、自动监测、应急监测和快速监测等领域监测方法的空白,加大标准方法的前期可研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的研究和转化,开展与监测方法相配套的质控技术研究,建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等,都成为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能力保障

监测能力是实施环境监测并保证监测质量的基础条件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重视,各种渠道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仪器设备水平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大型监测仪器设备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得到了更普及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监测效率,而且为保证监测质量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监测能力远不能满足监测任务的要求,存在仪器设备陈旧老化、数量不足,辅助设施配备不足,手工监测比例大等现象。

近年来,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监督性监测、验收监测、专项监测、信访监测和应急监测等各方面的`监测任务越来越多,监测项目不断增加,监测领域不断扩展,环境监测站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要适应当前监测任务需要和技术发展水平的监测能力建设,具备必要的监测能力,不仅是完成日益繁重的监测任务的需要,更是适应新的监测形势的需要,也是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

人员保障

环境监测人员是监测工作的主体,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重要因素。持证上岗考核、技术培训和技术练兵活动,为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提升质量管理意识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在监测任务增加、监测领域扩展、监测项目增多、监测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监测业务需求,监测人员不仅工作强度增加,而且要求他们学习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和提高技术水平。但从我市监测技术人员现状看,技术力量良莠不齐,技术人员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较少,致使技术人员基础理论、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距离监测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质量管理人员配备上重视不够,没能选择懂技术、懂管理、有工作经验、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并具有一定威望的人员安排负责此项工作。在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同时,要重视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人才引进和再教育机制改革。采取立足现实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实行多条腿走路的方法,为监测工作乃至质量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力量。

物质保障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需要相关基础作保证。目前,环境监测系统依赖的基准体系主要是国家基准,部分没有国家基准的使用外国基准,主要用于仪器检定、校准和分析测试。专门用于量值溯源和传递的基础配备较弱,相对工作主要依靠技术监督部门和国家环保部标准样品研究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强检仪器有相关资质的计量检定部门实施检定,非强检仪器可由使用或委托具有资质的计量单位实施校准。我国多数环境监测机构对非强检仪器不进行自校准,一是因为不具备校准条件,二是为了减少说清自校准能力和结果审核的麻烦。针对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为了加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建立完整、统一的基准体系十分必要。环境标准样品作为量值传递的载体,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物资保障,在分析测试、质量考核、持证上岗考核、仪器校准、方法验证和技术仲裁等多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环境标准物资的力度明显不足,存在物资单一、基体简单、种类少、批号少和浓度变化少等问题。加大标准样品的研究力度,制定繁重规划,解决监测工作中的困难,满足监测工作和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已势在必行。

经费保障机制

近几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加大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各级监测站仪器设备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监测工作的资金支持也在逐步增加。但是,在环境监测运行经费增加有限的情况下,与日俱增的监测仪器检定和校准价格,较为昂贵的标准样品价格,较高的仪器运转费用等成为经费支出上的难点,有些监测站甚至存在有仪器开不起的情况。因此,少买或不买标准样品、少做或不做质量控制、延长仪器检定或校准周期等都可能减少经费开支的措施,长期如此,势必会影响监测质量。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国家及地方应继续加大投入,并将其纳入固定年度计划,并专项使用。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制度和办法

根据环境形势发展的需要,2006年和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分别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这些规定、制度和办法的发布,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推进和各项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规依据。其主要内容有:

(1)强调了环境监测的法律属性。意识重申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室政府行为;二是规定了环境监测成果的法律效力;三是强调了环境监测活动受法律保护。

(2)明确质量管理和持证上岗考核的职责。正式提出了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理念,重申了环境监测站要按建设标准规定达到相应的监测能力,对环境监测人员培训、考核、上岗作出规定,强调了环境主管部门及环境监测站在质量管理和持证上岗方面的责任;明确了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证和质量管理人员及其具体职责。

(3)较为详尽地概述了质量管理的工作范围和重点方面,强调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监测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质量要求;对监测方法、评价标准的选择也提出了规范要求;提出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4)强调了程序化、文件化、制度化金额规范化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要求一切质量管理活动均应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下进行,并按相关要求开展“量值溯源”、“量值传递”、“能力验证、比对和方法验证”等质量管理活动。

(5)明确了持证上岗工作分级管理、考核范围、岗前技术培训、考核程序、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6)强调了经费保证问题,提出了惩罚规定。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环境监测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完善质量管理的技术、能力、人员、物质、经费保障是质量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保证监测数据满足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要求的重要措施,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根本前提。

1、来稿清用打印稿或软盘,或采用电子信箱投稿方式,稿中注明联系电话和通信地址。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一律不退稿、退盘。2、来稿须声明末一稿多投,4个月期满未见本刊修改意见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另投它刊。来稿若属基金资助、国家攻关项目或获科技成果奖等清予注明,并附其有关证明材料。通讯、简讯需单位盖章。3、题名应是能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外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4、摘要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报道性摘要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指示性摘要一般以100字左右为宜;报道/指示性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5、关键词标注3~8个,以《汉语主题词表》和《环境科学叙词表》为准,不能确切表述时,可选用自由词,但必须能纳入检索工具。6、题名、摘要和关键词应用中、英文两种形式表述。7、文章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层次清楚,文字精练。全文一般在3000~4000字,须使用规范的简化字。8、所有外文、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必须字体清晰,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如a,α;β,B;C,c;K,k;S,s;P,p;o,O等)须注明文种、正斜体、大小写,量符号用斜体,其中矩阵、矢量符号用黑斜体,计量单位用正体。9、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量和单位的使用执行GB3100~3102-93(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1993-12-27)规定。10、凡是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表和图,如用表和图,则文中不需要重复其数据,只需摘述主要发现。同一数据不要用表和图重复表达。使用三线表(取消栏头斜线,省略横、竖分隔线)。表头上的栏目应填写该栏的项目名称,当项目是物理量时,应用斜体字母标明量的名称,用正体字母给出物理量的单位,量的名称与单位之间采用斜线“/”连接,如压力p/kPa。表身中无数字的栏内应区别情况对待,“空白”表示未测或无此项,“一”表示未发现,“0”表示实测结果为零。插图要精选,布局要合理。函数图必须有标值线、标值、标目、曲线和图序、图题。

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一)环境质量监测;(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第三条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第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二)组建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三)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四)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发布环境监测信息;(五)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六)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适时组建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第五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一)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二)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三)负责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四)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五)承担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第六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第七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发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信息。有关部门间环境监测结果不一致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协调后统一发布。环境监测信息未经依法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或者透露。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第八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依据本办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应当作为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等环境管理的依据。第九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环境监测的代表性分别负责组织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环境监测网,并分别委托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运行。第十条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面)组成。环境监测点位(断面)的设置、变更、运行,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规定执行。各大水系或者区域的点位(断面),属于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第十一条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其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第十二条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并按照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的要求和时限,逐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组织的环境监测岗位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第十三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发表费用

1、来稿清用打印稿或软盘,或采用电子信箱投稿方式,稿中注明联系电话和通信地址。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一律不退稿、退盘。2、来稿须声明末一稿多投,4个月期满未见本刊修改意见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另投它刊。来稿若属基金资助、国家攻关项目或获科技成果奖等清予注明,并附其有关证明材料。通讯、简讯需单位盖章。3、题名应是能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外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4、摘要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报道性摘要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指示性摘要一般以100字左右为宜;报道/指示性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5、关键词标注3~8个,以《汉语主题词表》和《环境科学叙词表》为准,不能确切表述时,可选用自由词,但必须能纳入检索工具。6、题名、摘要和关键词应用中、英文两种形式表述。7、文章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层次清楚,文字精练。全文一般在3000~4000字,须使用规范的简化字。8、所有外文、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必须字体清晰,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如a,α;β,B;C,c;K,k;S,s;P,p;o,O等)须注明文种、正斜体、大小写,量符号用斜体,其中矩阵、矢量符号用黑斜体,计量单位用正体。9、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量和单位的使用执行GB3100~3102-93(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1993-12-27)规定。10、凡是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表和图,如用表和图,则文中不需要重复其数据,只需摘述主要发现。同一数据不要用表和图重复表达。使用三线表(取消栏头斜线,省略横、竖分隔线)。表头上的栏目应填写该栏的项目名称,当项目是物理量时,应用斜体字母标明量的名称,用正体字母给出物理量的单位,量的名称与单位之间采用斜线“/”连接,如压力p/kPa。表身中无数字的栏内应区别情况对待,“空白”表示未测或无此项,“一”表示未发现,“0”表示实测结果为零。插图要精选,布局要合理。函数图必须有标值线、标值、标目、曲线和图序、图题。

第一条 为规范环境监测行为,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环境监测活动以及与环境监测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环境监测应当科学、公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环境监测结果。第四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环境监测工作;其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环境监测的具体工作。第五条 环境监测应当执行国家和本省的环境监测制度和环境监测规范。 本省的环境监测制度和环境监测规范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六条 省、省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分级组织建设和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监测网络。其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网络的业务管理和技术管理。 参加环境监测网络的环境监测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国家或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资质认证。第七条 环境监测人员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方可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人员进行环境监测时,必须出示有效证件。被监测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供必要的资料并予以协助,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阻挠。 监测人员执行任务时,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为被监测单位或个人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第八条 省、省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其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资料,编报环境质量报告书并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有关部门应当提供相关的地质、水文、气象等资料。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表未经正式公布的环境监测数据和资料。属于保密范围的监测数据、资料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保密制度管理。第九条 环境监测机构对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环境监测任务,必须如期完成并上报监测结果,不得缺报、迟报、拒报、谎报。第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分级组织实施下列环境监测活动: (一)环境质量监测; (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四)建设项目、限期治理项目竣工验收中治理设施运行效果的监测; (五)排污收费、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等环境管理制度实施中所需污染源排污数据的核实; (六)环境状况公报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有关环境指标的监测; (七)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及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监测; (八)其他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中的环境监测。第十一条 环境标志产品、有机(生态)食品等产品认证中有关环境标准的监测,必须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实施。第十二条 排污单位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本单位污染物排放状况和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污染源监测档案,对监测结果负责,并按规定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不具备监测能力的排污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第十三条 排污单位的废水排放口、废气排放口、噪声排放源和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所等应当达到环境监测规范的要求,并设置统一标志物。第十四条 环境监测点位(断面)的设置由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设置明显标志物。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改动环境监测设施和监测点位(断面)标志物。确需改动的,必须报原批准设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化学灾害等紧急环境污染事故时,必须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立即安排环境监测机构组织监测,在24小时内报出环境监测报告。在污染事故影响期间内应当连续进行监测并上报监测结果。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其环境监测数据无效,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负责其资质认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环境监测资格;无资质证书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5000元至3万元罚款: (一)不执行国家或本省颁布的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制度和环境监测规范的; (二)环境监测机构未获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资质认证或超越资质范围进行环境监测并报出环境监测数据的; (三)未获得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或超越合格证规定范围进行环境监测并报出环境监测数据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监测点位(断面)的。

环境监测学术论文

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措施理工论文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尤其是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监测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环境监测从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环境监测大致经历了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环境污染监督以及环境质量监测等三个阶段。尤其发展历程可见,环境监测已经越来越重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事前预防,也越来越科学化。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监测工作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配套技术水平、监测管理、人员素质、经费投入以及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下文中,笔者就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有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监测手段比较落后

我国的环境监测手段比较落后和陈旧,污染物的类型不同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污染物采样和分析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显然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开展了关于POPs的系统化研究,虽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了POPs的本底污染情况的`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的环境介质和地域范围均存在明显不足。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仍然无法开展POPs的例行监测与调查,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而且统一颁布实施的标准化监测方法,并且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在设备、人员、投入等方面均无法满足要求。当前关于POPs的研究成果无法真实、全面地反应我国生物体、土壤、大气以及水体当中的POPs的污染程度,因此也无法开展POPs污染来源及其危害程度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2.应急监测技术仍未体系化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致使环境监测部门在出现重大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很难实现及时有效地应对。现有的标准监测方案在环境污染动态监测尤其是现场监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匹配性,而且环境监测和监测结果分析的成本较高,缺乏经济性。在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方面也比较落后,并且某些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的监测需要采用非标准方法,所获得的监测数据也只能够进行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对于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化进程的限制,即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环境监测部门只能够开展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环境监测工作。

3.监测结果不全面

导致我国环境监察结果不能够全面反映环境污染情况的原因体现在监测指标、监测要素、监测频次以及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

(1)监测指标方面。

我国目前所执行和采用的环境监测指标仍然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的环境状况。究其原因:首先,环境监测项目没有体现出针对性,存在重复监测的问题;其次,某些可以表征污染状况的有害参数出现漏测问题,对于应该增测的污染指标迟迟没有增测。例如,某些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已经有效控制特征有毒污染物,但是我国环境监测的有机污染控制指标仍然采用非特异性指标(例如非甲烷总烃、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在实际生活中,颇让环境监测部门尴尬的是,根据当前的监测因子和指标体系评价,环境质量明明是“良好”,但是群众的实际感受却是“恶劣”。

(2)监测要素方面。

当前我们仍然没有对生物体、大气颗粒物、固体废弃物、底泥以及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所以很难真实反映环境现状。

(3)监测频次方面。

当前的环境监测频次明显偏低,导致所获得的化境监测结果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很难真实、准确地反应当前的实际环境状况,造成了环境管理的被动化。

(4)评价方法方面。

在环境监测结果评价方面,通常采用对比分析检测数值和控制标准数值的方式,并用是否超标来决定环境的评价结果。这种环境评价方法不仅没有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深加工,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加缺乏对检测数据背景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三、解决措施

1.研究突发污染事故快速监测技术

第一,采取多种手段应急和预警。现场快速分析是应急监测的手段之一。应急仪器包括流动监测车,应在应急监测“实战”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建立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法标准,或掌握应急仪器所出具数据与经典标准方法的差异性,以提高实际应用时对报出数据的把握性。

第二,有研究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联合企业开发价廉实用的快速测试仪器,有经济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购置进口设备,但加快引进国外技术和国外仪器国产化是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出路。

2.实现监测方法的标准化

基于多种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能积累、迁移、转化的事实,要发展多环境介质(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土壤/生物界面)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并使其标准化,以利于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对于目标有毒有害污染物,除了国际上已普遍重视的POPs外,还应关注各地特征性污染物及目前尚未重视的新型污染物如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

3.科学监测

第一,合理制定监测因子。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种类和浓度,选取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删减长期未检出或在标准值以下的项目。

第二,强化自动、连续监测。研究多种常见污染物的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并加强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联网与数据共享。

第三,重视生物、毒理学监测。除了用物理、化学手段监测外,还应逐步将生物监测和环境毒理学监测纳入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使用生物毒理学来检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性。

第四,有效评价监测数据。在获得大量可信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加工,对监测数据本身的背景、相关性进行研究,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环境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更是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的基础性手段。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目前的环境质量现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和趋势,明确导致环境质量降低的各种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总量,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地表水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论文

摘要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的影响,地表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状况日益恶化。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情况逐渐的紧张起来,当前阶段这样保护水资源,预防水资源污染成为了环境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我国的水环境监测工作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地表水环境监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 :环境监测职称论文

前言

地表水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水资源,但近年来却因为工业化的发展而导致地表水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水环境监测工作是保障人们用水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相应的监测能了解到水质的污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下面将对地表水的水环境监测进展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一、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

近年来在工业化进程下,地表水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恶化,因此采取必要的监测手段成为了预防水污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地表水质的监测能了解到当前所造成的水污染情况和原因,为水污染的进一步治理提供基础性的建议。我国的水污染监测已经有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并在这些年中逐步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关的监测技术也得到了完善,可以说正在逐渐的走向成熟化。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对胡泊、河流等地表水的水质进行监测,并逐步的开始重视起相应的监测系统完善工作,一直到1998年我国的水质监测才开始了较快速度的发展[1]。我国的环境保护单位从1999年开始对我国的一些主要河流、胡泊等进行水质监测,并建立起了诸多的监测站,在我国形成了水质监测网。可以说我国的地表水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的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和水质提升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地表水水环境监测中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的提升,但在当前阶段中仍然需要不断的进行提升和创新,积极的对相关先进手段进行探索,以便于我国的地表水水质能够得到保障。

二、地表水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测数据误差问题

地表水水质监测的质量是监测工作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保证工作能够正常进行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国的水质监测中心对水环境的`质量都比较重视,足可以看出水质量的重要性,但在当前阶段我国的监测工作能力仍然十分有限,监测设备始终难以得到创新,使得在监测中数据经常会存在误差。这种数据上的误差存在将会导致无法更加全面性的把握住水环境质量问题,从而影响工作人员的判断和改进措施提出。长久以来水环境质量难以得到改善,同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和人力资源浪费。

(二)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差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了提升,在城市化进程下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来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少从事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在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上始终存在着偏差,专业技术人员能力不强。同时,很多使用设备也过于陈旧,在操作过程中惊颤会暴露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到时监测的效果受到限制,信息处理中也容易造成各种不同的问题。工作人员是进行水环境监测中的重中之重,一旦出现了问题将严重制约监测工作的效果,对此一定要加以重视。

(三)缺乏完善管理

当前阶段中国际上都以流域为单位来进行水资源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而我国的水环境监测工作却仍然是以点或者区域的方式来进行监测[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逐渐的尝试以流域为单位来进行相应的水环境监测,但由于长时间的分割管理形式导致我国的水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惯性模式,不少的地区管理中管理者会比较看重小区域所带来的利益,却对区域内整体的利益有所忽视。因此,当前阶段怎样合理的进行区域控制是水环境管理者所面对的重要问题所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国一定要积极的建立起科学的水源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并根据不同的流域和区域来进行直管范围的划分,促使我国的地表水书环境监测工作能得到统一化。

三、地表水水环境监测建议

(一)利用先进简便的监测设备

我国土地面积十分辽阔,地表水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各个不同的区域内都存在着一定的环境污染情况。很多地区甚至出现用水污染而导致人体健康受到影响的情况。面对这些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水环境的质量监测工作,保证水质量能达到合格的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应加快在水质量监测设备上的研究,减少水质污染情况。当前阶段国外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先进设备用来进行水当中的污染物监测,但我国在此方面的使用情况并不广泛。因此,在水环境的未来监测发展中,应开始逐步提升简便化、创新化的监测设备,帮助监测的效果和监测时间得到提升,从而帮助工作人员尽快的采取相应方案进行治理。

(二)完善监测管理并提升人员能力

当前阶段我国积极的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成为了地表水环境监测中的重中之中[3]。对此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来增加先进设备并不段提升人员操作能力,这是保证水质监测质量和水环境提升的关键内容。此外,还应重视起整体的管理水平,强化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水环境监测提供有益的参考。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地表水监测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阶段我国一定要重视起地表水水环境监测工作,并逐步的完善管理体系,确保水环境监测数据能更加的可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人民的正常用水提供保障,促使我国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超.浅谈水环境监测中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绿色科技,2015,(12):55—59.

[2]田士奇.浅谈加强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能力建设的必要性[J].农业与技术,2015,(17):60—62.

[3]高美丽,郭淑艳.浅析我国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2):12—1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