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列维坦论文研究作品

发布时间:

列维坦论文研究作品

列维坦 (1860~1900)俄国画家。1860年 8月18日生于立陶宛基巴尔塔一个铁路职工家庭,1900年 7月22日卒于莫斯科。早年曾在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因父母早逝生活贫困,常因缴不起学费而受到退学的威胁。青年时代,由于他的犹太血统,又受到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压迫,他的作品充满了忧郁,但他热爱大自然,画面基调明丽欢快。 在列维坦学生年代的作品《黄昏》(1877)、《春天·有太阳的日子》(1877)中,可以看到他的老师А.К.萨夫拉索夫的影响。1879年,他的一幅《林间小路》(又名《索柯尔尼基之秋》)为当时著名的收藏家和艺术鉴赏家特列恰可夫看中,并收购了这幅作品,这对列维坦是极大的鼓舞。1884年,他从学校毕业后便专事风景画创作。1888年左右,列维坦崭露头角,在他充满朝气的《伏尔加河组画》中,显示了他用抒情的笔调再现自然的才华。组画中的《傍晚》、 《雨后》、 《白桦丛》,已是相当成熟的作品。他善于抓住景色中平凡的角落,表达大自然内在的情绪,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19世纪90年代,是列维坦创作的盛期。他的 4幅作品《深渊旁》(1892)、《弗拉基米尔路》(1892)、《晚钟》(1892)和《墓地上空》(1894),是他在风景画中表现时代气息的探索。与《伏尔加河组画》对俄罗斯自然景色的赞美完全不同,深刻表达了当时压抑的社会情绪。被称为俄国历史风景画的《弗拉基米尔路》,描写的是一条沙皇黑暗统治形成的路。十字路口孤独的墓碑和路标、 阴霾的天空、 游动的云块,加强了画面的悲怆和凄凉气氛。《深渊旁》反映一个姑娘为爱情而殉身于死水潭的故事。整个画面寂静而恐怖,具有传奇的色彩。《晚钟》画的是俄国古城的一角,在明丽的色调中包含着沉郁,传达了人们对古老过去的精神寄托。列维坦两年以后画成的《墓地上空》,综合了前 3幅作品的联想和情绪,以纪念碑式的构图,描绘了雷雨将临、狂风骤起的时刻。画面具有宏伟、苍劲的旋律(见彩图《墓地上空》(1894))。 90年代中期,俄国革命运动面临新的高潮,社会上进步势力的活跃,影响到列维坦精神面貌的改变。他开始在作品中流露了对生活的信心。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5年中,创作了一系列基调愉快和欢乐的作品。如1895年展出的 3张风景画:《伏尔加河上的清风》、《三月》和《金色的秋天》,就充分流露了列维坦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之后,列维坦因健康原因到意大利、瑞士、法国去疗养,其间也画了不少风景画,如《科莫湖》、《勃朗山》等,画中虽表现了他高超的技法,但无亲切的感情。在这阶段中,列维坦对印象派画家的技法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从中吸取了值得借鉴的东西。但他没有流于对光、色客观的追求,而是对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在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中,如《春天·大水》、《农村中的月夜》、《黄昏里的草垛》、《夏天的傍晚》,可以看到上述的特点。他在逝世前不久完成的《湖》(1899~1900),运用明朗、轻快的色彩节奏,对自然的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是他艺术上不断探索的总结。 从1898年起,列维坦回到他的母校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1900年 6月初,因带领学生外出写生而得了感冒,引起心力衰竭,终于与世长辞。在葬礼之后,列维坦的亲人们在他的书桌里找到一大束书信,上面附有他的一张小纸条,要求在他死后将这些私人信件焚毁。亲人们按照他的遗愿去做了。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包括契诃夫及其他画家给他的手稿都付之一炬,失却了很多研究画家的珍贵资料。

在风景画方面,巡回画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著名的风景画家有萨甫拉索夫、库因之、希施金、列维坦等,萨甫拉索夫(1830年—1897年)的代表作是《白嘴鸦飞来了》,他的风景画艺术标志着俄罗斯风景画艺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库因之(1841年—1910年)的代表作有《乌克兰之夜》和《白桦树林》等,他的作品以富于浪漫主义的激情,表现了乌克兰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壮观。希施金(1832年—1898年)最喜欢描绘气魄雄伟的大森林以及粗壮苍劲的松树和橡树,他的代表作有《砍伐森林》、《黑夜》及《松林之晨》等,列维坦(1860年—1900年)在风景画上贡献最大,他是确立了“情绪风景”的艺术家。情绪风景就是使大自然人格化,通过自然状态表达人类的感情世界。1879年列维坦在学生时画的《秋天·猎鹰公园》就幸运地被特列恰柯夫收藏。后来列维坦提到这件作品时说:“寂寞的林阴道,寂寞的妇人”,一语道出风景的情绪和人物的情绪融为一体的构思。列维坦的代表作是《伏拉基米尔道路》,这一作品是俄罗斯历史的有力见证。

一般都是以农村平凡的景色为题材。虽然都是普通的风景,但越是普通,就越能看到精彩和特殊。他在画中赋予了大自然特殊的涵意。列维坦认为,大自然生动无比,似乎每个角落里都充满了美丽的诗。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取材于普通景色。在1888年以前,列维坦用抒情的画笔来展现大自然的魅力和才华。艺术风格在他逝世前又有一个全新的变化。在作品《湖》中,他用明朗欢快的色彩,对大自然伟大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列维坦的艺术风格在其一生中有着好几次明显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让他创造了许多不一样的作品。

俄国画家列维坦是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家。虽然他有着很高的头衔荣誉,但是他的一生,却不是一帆风顺。他的悲剧,从他的童年就开始。1860年,列维坦在立陶宛的基巴尔塔小镇上,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他的父亲只是铁路上的一个小职员,家庭生活十分艰苦。列维坦才出生几个月,全家就移居到了莫斯科。1873年,12岁的小列维坦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进入了莫斯科绘画雕刻学校,被学校编入了风景画班学习。虽然在学业上有着良好的资源,他的老师彼罗夫和瓦斯涅佐夫都是非常优秀的画家。但是列维坦的生活依然很艰苦。每天只有3戈比的生活费,到了晚上也常常在画室过夜。之后不到5年时间里,他的父母便双双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严重的打击。不仅生活没有了着落,而且还因为种族原因处处受到打击,长此以往,列维坦渐渐形成了抑郁寡欢的性格。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肯定会给你开一扇窗。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列维坦的画技大方光彩。生活的磨练造就了他孤寂的行为。他经常一个人跑到野外,和自然相处。在自然中,汲取灵感和想法。1879年,列维坦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品了《索科尔尼克的秋日》。这也是他唯一一幅有人物的风景画。这也是他唯一有人的风景画作品。在短短的39年人生中,列维坦完成了《白桦丛》、《雨后》、《墓地上空》、《伏尔加河组画》等油画作品。1900年7月22日,受到长期排挤的列维坦与世长辞,走完了短暂的一生。虽然他一生坎坷,但是他的画中,依然充满了各种欢乐。

商品陈列艺术的研究论文

上小下大,按种类,再按品牌,纵向陈列最佳。一些基本原则。

商业展示艺术设计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整理的商业展示艺术设计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特点

成功的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主要通过人们的视觉审美和听觉感受等主观行为,使其完全融入于整个商业环境中,并能很好的把握每个细节,呼应整体环境。因此,整体的商业环境和人们的消费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整洁、优雅的商业环境和独特的设计风格,都会影响顾客的消费心理。现代的商业艺术展示是人们和环境之间联系的媒介,在实际设计时必须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系统、科学的综合设计。根据现场环境整体颜色、周边建筑风格、空间规划分配和不同地域特色等要素综合考虑,并针对店面的陈列、霓虹灯招牌、广告和灯光的使用等,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域环境要求,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商业氛围。

2.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的空间特性

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是对空间的整体规划和科学的有效利用。“空间”这一概念,有效的贯穿于展示设计的概念、本质、特征和应用范畴领域,为顾客提供商品展示和消费的商业环境。

空间的双重性

空间从其本质上讲具有相对和绝对的双重特性。整个空间环境是根据商业品牌整体设计的要求、风格和配套设施等条件决定的,同样整体的设计要素是根据商业空间的不同形式决定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设计者通过赋予空间对应的设计内容,使其具有实质内涵,呈现实质意义。

空间的时间性

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对空间的概念要求是四维,所以我们要将以往的三维空间叠加上“时间”这一概念。当顾客置身于商业空间时,必然能够体会到时间和空间的叠加变化,最终形成完整的主观感受。四维空间的时间特性是展示设计的客观要素,可以展现四维空间创造动态的表现形式,将局部和整体相互统一,将时间和空间相互协调。

空间的动态性

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通过各种各样的设计手段,展示形式多样,具有不定向化的特点。动态展示现已发展成为现代展示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统的静态展示相比具有互动操作、现场体验使用等多元化优点。顾客不仅可以亲自使用、体验、感受商品的好坏,还可以和商品零距离接触互动,充分了解商品的基本功能和作用。静态展示向动态展示的成功过渡,可以充分调动顾客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其真正的了解商品,购买商品。

3.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的表现方法

利用科学、合理、有序的空间展示方法

由于商业空间具备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空间设计中,要做到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充分利用合理的动态设计,将整体环境内的展示内容有序分布呈现,层次突出。顾客在商业展示空间内参观消费时,要获取最优的.空间感受。因此,展示空间必须合理安排,周边整体的商业环境也要具备良好的流动性,使顾客在整个参观流动过程中,可以快速、有效的进入需要的消费需求环境,不走或者少走弯路,让顾客切实体验到空间的多变魅力。

利用有效的几何设计元素

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中应用最广的视觉元素就是直线,它带给顾客直观、准确的视觉效果,赋予通透和延伸的视觉感受;曲线的设计应用不仅可以丰富整体内容,还可以创造出丰富的节奏和韵律变化效果,一改以往直线单纯、严肃的商业气氛;圆形在商业展示设计中变化多样,不仅是实心的圆形,还可以是空心的圆环,使用得当可以有效协调整体和各个细节的关系;三角形和各类菱锥形的应用,可以赋予商业展示设计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照效果,通过三角形群体的叠加可以产生丰富、多样的有序变化;矩形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形态存在,通过不同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有效组合,可以形成无数种形式变化。笔者认为,几何设计元素的应用在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中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设计方法。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首先,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商业空间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其次,要充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需求,这也是对空间分析的基本依据。同时,还应满足人类拥有舒适自然的展示环境、声情并茂的展示效果,准确科学的展示内容和便利的服务规划等。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顾客的行为活动,力争将空间与顾客协调统筹规划,使空间的比例尺度与顾客的行动感知相互协调,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现代商业展示环境。

遵循安全至上原则

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要时刻关注观众的安全,遵循安全至上原则。在大型的商业展示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停电、火灾和意外自然灾害等,设立足够的疏散标识、疏散通道、应急照明等。同时,还应为顾客提供便利的休息空间,尽量照顾到特殊群体的需要,力求做到“无障碍”设计,充分体现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商业展示艺术设计不仅单纯营造正确的商业环境氛围,还应具备现代的商业特征,力求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消费环境。

先简述下陈列搭配再简述下销售再说明正确的好的陈列怎样能有助于销售一定要明确指出的就是陈列在销售中确实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合理的陈列``好的色系搭配确实有助于服装的销售``更吸引顾客``

大型超市里的陈列:陈列造型,陈列位置,以及产生的销量.....

作家作品和研究论文

我最欣赏我自己写的.

。《故乡》比起古典文学构筑的童话世界更富于现代性,它是描写无暇的童话世界中被毁灭的悲哀,他“描写现实世界与童年经历的分裂对立,表现在现实世界中童年的纯粹而美丽的童话般世界的崩坏与堕落,以及那个为‘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想象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寻”,实际上是引导人们的目光投入更深沉与痛苦的现实。乡村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与《祝福》、《社戏》中的“我”一样,鲁迅却正是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来发现、观察“陌生化”的“故乡”的,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永恒的拯救,关照现实对立的想象,以田园牧歌的笔调上位于这种自己身处其间却又终是孤独的陌生,极其高超的寄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不同于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话般的想象世界加深了现实的深重性。“幻景”与”现实”混沌一片,从“离乡”到“作怀乡梦”,“我现在的故事”始终在“心理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过程,剥离的痛苦与“金黄的圆月”相映成辉,是折射后更为苦痛的现实。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社戏》并非原文的全部,而这种删节或许正引导和规定了更多的人对小说原作的理解,它在我们的记忆中展现的只是一幅精妙绝伦的江南小镇风物图,秀美的景致、豆麦的清香、淳朴的民俗以及一大群天真质朴的孩子,足以让人产生某种幻觉。但一联系前文“我”两次看京戏的情景,就完全不是一种印象了。戏院里“咚咚惶惶之灾”,由板凳“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工具”,带着这些小说前半部分留下的奇特而沉重的印象来重读我们早已读熟的文章,不得不有新的感觉感受,新的发现及新的眼光。再回忆鲁迅写在赵庄的看戏,竟至于如此的烦闷,其意并不在“戏”或“看戏”本身,而是来折射自己内心的世界,通过这些“看戏”过程中不同寻常的感觉感受,使人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扩张、霸占,对个体生命的挤兑、迫压使人产生甚至于生命的威胁感,实在是与后面的清闲不可比拟的。然而这种同现,正是产生了无法超越、剥离的负罪感与现实体验,以儿童视角描绘的鲁镇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在此时已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是心中无尽的伤痕与莫名的惋惜,鲁迅同样是以陌生化的视角来建构整篇小说的,前面删节的部分是于现实中的陌生,无法融入现实的体验,而后面则是一直以一种腼腆的姿态来回报当地不同人的相同热情,同样没能沉于“故乡”中,于是鲁迅思想的“中间物”的意象跃然纸上,这种回望与展现都不能完成的中间性,是作品中的“我”与作者的再度结合,从而在更深沉次上体现了现实主义。 钱理群在剖析鲁迅的思想时曾指出鲁迅作为现实主义者,最根本的含义,在于他彻底地屏弃了一切关于绝对,关于至善至美,对于全面而无弊端,关于永恒的乌托邦的神话与幻觉世界,杜绝一切精神逃薮,只给人们留下唯一的选择——正视现实、人生的不完美、缺陷、速朽,并从这种正视中,杀出一条生路。对于故乡的回忆,无论是真实的散文的语言,抑或自叙式的小说笔调,鲁迅都带有原乡情调似的追述展示绝对澄澈的世界,这种童话般的生活作为永恒的乌托邦的幻觉于不真实中表现无法企及的现实的悲哀。陌生化的视角,不是简单的怀乡和描述,而是更突显了屹立于“故乡”中的外乡人形象,这种无家可归的绝望的苍凉,构成了鲁迅极其作品“荒凉感”的另一个侧面,那些田园牧歌实际上是现实的坟墓中葬送了现实,田园牧歌对于鲁迅自我只是回忆中爱的体验,却又背道而驰。鲁迅自己曾说“爱之转而畏惧于爱,最终逃避爱”,这些有关爱的回忆,造成一种距离感,可以使他摆脱爱的重压,更投入的反对现实。 “爱是奢侈品,在这样的人间”,先生正是于这样的彷徨的无地中以最深刻忧患的灵魂建构起一座丰碑,在田园牧歌中践行现实主义。 绝望与希望中的启蒙者 很久以前读《伤逝》,读鲁迅,不懂。记忆中只有子君走过紫藤棚与涓生谈易卜生、谈泰戈尔的风景,子君瞥见雪莱半身像的羞涩,还为着子君的死可惜,我抄了林徽因的《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那真/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者/有那回音”,以此来祭奠子君,祭奠那些为了爱奋力拍翅飞出围城却又在无可奈何中走向坟墓的女子。《伤逝》是先生少有的温情之作,之中寄寓的,有关于爱的回忆,有对封建社会的现实性的反抗,更存在的是先驱者无法回避的历史命运。子君的无畏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代表着众多蒙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年青人,在才子佳人梦的破灭中,对于封建的叛逃只能留下一声叹息。这之中,有鲁迅对个体生命存在与社会历史群体关系的探讨,深入触痛的,更是于绝望与希望中他都无法忘怀的启蒙,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交织中斗争的空白,留给他只一点罅隙去品位再一次的孤独。 《伤逝》作于五四落潮时期,正如鲁迅在显示中所体会的各样人生情态,高升的高升,沉沦的沉沦,这些个体所表达的都是先驱者对于寂寞中选择的不同的历史命运。子君的夭折、涓生的悔恨是突破封建束缚后自我选择的结果,它具有不可回避性,这不仅来自五四偏执错误的启蒙思想,更有对自我认识的绝望与希望的模糊体验。《伤逝》是以涓生手记的形式把握的,其中对会馆的败壁、吉兆胡同生活的描写都带有回忆的性质,而这种回忆,终于没能落入乌托邦神话的幻想,最后还是回到现实,重新面对新的痛苦与寂寞,咬着牙关选择了历史。子君和涓生对自我个体解放中蕴涵的有鲁迅前期的浪漫主义和个性主义的思想,他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个性主义思想与封建传统思想以封建“社会”为本位的思想构成了尖锐的对立,在揭露封建思想对个人生存权利的漠视和对思想的摧毁中,鲁迅把西方浪漫主义的某些观点也寄托在这里。子君和涓生一起读泰戈尔、雪莱的诗,一同散步,探讨未来,于无畏中将自我从封建牢笼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实现了自我的启蒙,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是徘徊在希望边缘中渐而升起的绝望,这种绝望来自于未知前路的迷茫。等待的面前面对的是现实的危机,经济的拮据、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都使子君与涓生对这种生活产生怀疑,于是一个开始沉溺于与官太太的勾心斗角中,一个开始在内心中反思现实,这种背道具有历史性的选择意义,个性解放后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与整个社会历史相结合、相协调,而这种结合与协调又不至于丧失自我。这之中,鲁迅提出的,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对个性启蒙的怀疑已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体验,更升华为对人的自觉的怀疑。人的独立品格、人的自由自觉都应是与人相协发展的。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x0d\x0a\x0d\x0a田园牧歌中的现实主义者\x0d\x0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最早时读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那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乌,还有长妈妈讲的有关赤练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儿时最远最深的遐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时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园中的草木,枝叶繁茂,尽皆奇花异草,随手摘取。这种以孩童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种张力,令人目不暇接。《故乡》里的闰土是经常盼望突然来临的远客,带着故乡的趣事,捕鸟、拾贝壳、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美丽的世界。还有《社戏》,那么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兀自划了船去看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见望的山庄,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归来时偷煮豆的欢晌,都成为我们回忆中的美景。\x0d\x0a鲁迅以他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为许多年后中国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童年图景,却以自我的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与生命剖析,这是我很久以后再读先生作品的体会,继而颠覆了置于一个时期和年龄的思想。\x0d\x0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话般的文字,也使之成为儿童教育中的经典读物。百草园中的草木鸟兽、三味书屋里的摇头晃脑,都以一种幽默的笔调来调节给人的目不暇接的紧张感,这些都在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中结束,给人一种回忆的阶段性与模糊感,带着无法挽回的忧伤继续行走,在回望与现实中,反而更突显了生命存在悲哀,这种悲哀正是鲁迅思想中有关“中间物”的体现,他是一个“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博大的诗人,不承认历史发展,社会形态,他拒绝了永恒,否定了历史社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制造了空前的现实感与孤立姿态,这种“中间”的论调使对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与现实产生一种巨大的隔膜,把人置于虚无的境界,推向绝望的极致。\x0d\x0a《呐喊》小说之一《故乡》将虚构作者与现实结合,令人不得不怀疑作者与小说人物的统一性,浓郁、强烈的抒情性,使这首“还乡诗”塑造了童话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谓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建构模式中,田园牧歌的情感也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中彻底破灭,“我”的再次离去与闰土的离去是相互见证与背离的。鲁迅是真正透彻了解农民的心灵的作家,这种隐含在文字中的对农民个体生命意识的描写正是于悄无声息中洞穿,而这又是于平静中对现实的毁灭性的认识,在人们被乡村美丽深深打动的同时,不得不直视现实

作家作品研究论文4000字

到书店买这本《鲁迅杂文精选》……

。《故乡》比起古典文学构筑的童话世界更富于现代性,它是描写无暇的童话世界中被毁灭的悲哀,他“描写现实世界与童年经历的分裂对立,表现在现实世界中童年的纯粹而美丽的童话般世界的崩坏与堕落,以及那个为‘一轮金黄的圆月’所照亮的想象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寻”,实际上是引导人们的目光投入更深沉与痛苦的现实。乡村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与《祝福》、《社戏》中的“我”一样,鲁迅却正是从一个陌生人的视角来发现、观察“陌生化”的“故乡”的,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永恒的拯救,关照现实对立的想象,以田园牧歌的笔调上位于这种自己身处其间却又终是孤独的陌生,极其高超的寄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不同于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话般的想象世界加深了现实的深重性。“幻景”与”现实”混沌一片,从“离乡”到“作怀乡梦”,“我现在的故事”始终在“心理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相互剥离的过程,剥离的痛苦与“金黄的圆月”相映成辉,是折射后更为苦痛的现实。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社戏》并非原文的全部,而这种删节或许正引导和规定了更多的人对小说原作的理解,它在我们的记忆中展现的只是一幅精妙绝伦的江南小镇风物图,秀美的景致、豆麦的清香、淳朴的民俗以及一大群天真质朴的孩子,足以让人产生某种幻觉。但一联系前文“我”两次看京戏的情景,就完全不是一种印象了。戏院里“咚咚惶惶之灾”,由板凳“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工具”,带着这些小说前半部分留下的奇特而沉重的印象来重读我们早已读熟的文章,不得不有新的感觉感受,新的发现及新的眼光。再回忆鲁迅写在赵庄的看戏,竟至于如此的烦闷,其意并不在“戏”或“看戏”本身,而是来折射自己内心的世界,通过这些“看戏”过程中不同寻常的感觉感受,使人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扩张、霸占,对个体生命的挤兑、迫压使人产生甚至于生命的威胁感,实在是与后面的清闲不可比拟的。然而这种同现,正是产生了无法超越、剥离的负罪感与现实体验,以儿童视角描绘的鲁镇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在此时已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是心中无尽的伤痕与莫名的惋惜,鲁迅同样是以陌生化的视角来建构整篇小说的,前面删节的部分是于现实中的陌生,无法融入现实的体验,而后面则是一直以一种腼腆的姿态来回报当地不同人的相同热情,同样没能沉于“故乡”中,于是鲁迅思想的“中间物”的意象跃然纸上,这种回望与展现都不能完成的中间性,是作品中的“我”与作者的再度结合,从而在更深沉次上体现了现实主义。 钱理群在剖析鲁迅的思想时曾指出鲁迅作为现实主义者,最根本的含义,在于他彻底地屏弃了一切关于绝对,关于至善至美,对于全面而无弊端,关于永恒的乌托邦的神话与幻觉世界,杜绝一切精神逃薮,只给人们留下唯一的选择——正视现实、人生的不完美、缺陷、速朽,并从这种正视中,杀出一条生路。对于故乡的回忆,无论是真实的散文的语言,抑或自叙式的小说笔调,鲁迅都带有原乡情调似的追述展示绝对澄澈的世界,这种童话般的生活作为永恒的乌托邦的幻觉于不真实中表现无法企及的现实的悲哀。陌生化的视角,不是简单的怀乡和描述,而是更突显了屹立于“故乡”中的外乡人形象,这种无家可归的绝望的苍凉,构成了鲁迅极其作品“荒凉感”的另一个侧面,那些田园牧歌实际上是现实的坟墓中葬送了现实,田园牧歌对于鲁迅自我只是回忆中爱的体验,却又背道而驰。鲁迅自己曾说“爱之转而畏惧于爱,最终逃避爱”,这些有关爱的回忆,造成一种距离感,可以使他摆脱爱的重压,更投入的反对现实。 “爱是奢侈品,在这样的人间”,先生正是于这样的彷徨的无地中以最深刻忧患的灵魂建构起一座丰碑,在田园牧歌中践行现实主义。 绝望与希望中的启蒙者 很久以前读《伤逝》,读鲁迅,不懂。记忆中只有子君走过紫藤棚与涓生谈易卜生、谈泰戈尔的风景,子君瞥见雪莱半身像的羞涩,还为着子君的死可惜,我抄了林徽因的《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那真/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者/有那回音”,以此来祭奠子君,祭奠那些为了爱奋力拍翅飞出围城却又在无可奈何中走向坟墓的女子。《伤逝》是先生少有的温情之作,之中寄寓的,有关于爱的回忆,有对封建社会的现实性的反抗,更存在的是先驱者无法回避的历史命运。子君的无畏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代表着众多蒙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年青人,在才子佳人梦的破灭中,对于封建的叛逃只能留下一声叹息。这之中,有鲁迅对个体生命存在与社会历史群体关系的探讨,深入触痛的,更是于绝望与希望中他都无法忘怀的启蒙,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交织中斗争的空白,留给他只一点罅隙去品位再一次的孤独。 《伤逝》作于五四落潮时期,正如鲁迅在显示中所体会的各样人生情态,高升的高升,沉沦的沉沦,这些个体所表达的都是先驱者对于寂寞中选择的不同的历史命运。子君的夭折、涓生的悔恨是突破封建束缚后自我选择的结果,它具有不可回避性,这不仅来自五四偏执错误的启蒙思想,更有对自我认识的绝望与希望的模糊体验。《伤逝》是以涓生手记的形式把握的,其中对会馆的败壁、吉兆胡同生活的描写都带有回忆的性质,而这种回忆,终于没能落入乌托邦神话的幻想,最后还是回到现实,重新面对新的痛苦与寂寞,咬着牙关选择了历史。子君和涓生对自我个体解放中蕴涵的有鲁迅前期的浪漫主义和个性主义的思想,他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个性主义思想与封建传统思想以封建“社会”为本位的思想构成了尖锐的对立,在揭露封建思想对个人生存权利的漠视和对思想的摧毁中,鲁迅把西方浪漫主义的某些观点也寄托在这里。子君和涓生一起读泰戈尔、雪莱的诗,一同散步,探讨未来,于无畏中将自我从封建牢笼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实现了自我的启蒙,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是徘徊在希望边缘中渐而升起的绝望,这种绝望来自于未知前路的迷茫。等待的面前面对的是现实的危机,经济的拮据、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都使子君与涓生对这种生活产生怀疑,于是一个开始沉溺于与官太太的勾心斗角中,一个开始在内心中反思现实,这种背道具有历史性的选择意义,个性解放后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与整个社会历史相结合、相协调,而这种结合与协调又不至于丧失自我。这之中,鲁迅提出的,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对个性启蒙的怀疑已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体验,更升华为对人的自觉的怀疑。人的独立品格、人的自由自觉都应是与人相协发展的。

1(1重视写人,尤其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2)受古典散文的影响,精于艺术构思。 (3)讲究语言精练,追求简约美。 (4)受民间传说和“说话“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 (5)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形成纪传体的传统和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6)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多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 (7)受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2、我国古代小说有如下特点: 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⑵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 ⑶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这是古代小说吸收民间口语、继承古代散文的传统而形成的又一重要特点。 ⑷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叙述是表述小说生活内容的一种方式。3、简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 ⑴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新特点,主要是市民(特别是商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中小手工业者依靠劳动发家致富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丝织业的繁荣情况,以及小手工业者如何依靠自己的劳动发家致富的具体情景。 ⑵爱情婚姻小说中表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主要有两类。一类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新观念、新追求,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另一类是描写情与礼的矛盾,或以悲剧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或以喜剧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⑶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这也可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写恶霸压迫人民,如《灌园叟晚逢仙女》,另一类通过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揭露其凶残阴险的本性,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4、在确立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范围时,应该考虑的三个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是: ⑴必须是写人的,以人为中心,比较着意于刻画人物形象; ⑵必须有故事,有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矛盾冲突 ⑶必须有非纪实性的特征,作品在反映生活时有选择、有提炼、有虚构,在艺术上概括和集中。5、古代的史传文学和寓言故事对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它们都不是小说本身,它们和小说文体的异同主要是: ⑴寓言故事和小说都重视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于说理,而小说则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 ⑵史传文学和小说都重视叙事和人物描写,但史传文学要符合史实,不容夸饰、虚构,而小说则离不开夸饰和虚构。6、为什么说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1)传奇的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市美特征,这是古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最重要标志。 (2)在内容上,由志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⑶在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提高。这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种质的新变。7、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的基本特点: ⑴创作目的与唐传奇有很大的不同,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 ⑵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听众的市民阶层的生活)的。 ⑶表达根据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 ⑷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关于布置悬念,非常引人入胜。 ⑸注意写人物,特别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时,多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动发展过程中完成,很少静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写。⑹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开头常有“入话”,中间或结尾常穿插或引入诗词韵语。8、明清小说繁荣的三个标志是: ⑴中国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⑵作家辈出,名作如林。 ⑶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方法和具体表现手法上,都已经成熟。总的特色是丰富、细腻、深刻。9、在明清长篇小说名著中有四部代表作,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小说类型?如下: ⑴历史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 ⑵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 ⑶神魔小说,如《西游记》;⑷人情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 ⑸讽刺小说,如《儒林外史》;⑹公案侠义小说,如《三侠五义》。10、简要谈谈中国古典小

文艺研究论文作品

影视艺术鉴赏的表现特征 摘要]影视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方面体验: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二、 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三、影视的风格、韵味。这三点对提高广大观众的鉴赏水 平,对影视艺术的发展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鉴赏者 影视是视听组合的综合艺术,他的一切 表现手段,诸如人物表演、影响造型、镜头运 动,画面组合、音响和音乐、光照和色彩,都 能给观众带来直接的感官信息,造成对于某 种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的“逼真幻觉”,影视 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大的方面体验。 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 对于鉴赏者来说,只有善于通过鉴赏 对象的形象外壳,敏锐地把其内在的感情脉 络,与人物或作者获得心灵的契合,才有可 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进而领会其思想意 蕴或社会意义,任何一种真正的艺术鉴赏, 都是从鉴赏对象在鉴赏者身上所激起的某 种感情体验开始的。譬如日本电影《生死恋》 的结尾:夏子死于意外事故,悲痛欲绝的大宫 神情木然的来到网球场,呆呆地倚在看台的 栏杆上,突然“,噗!噗!噗……”的打网球声出 现了,接着,夏子那“你好,请多关照!”的甜美 话音在空无一人的球场上回荡不已,这一声 画结合的空境头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 响,影评者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说它是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原因即在于人们本 来已对男主人公的真挚爱情产生了同情与 关注的心理,此时,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大 宫心中那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 绝期”的强烈悲痛及对于夏子的无限思恋。 二、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 艺术的创造,从鉴赏的角度来说,读者 与作者,观众与舞台或银幕的沟通,不应该 把它看作是一经生成就永远定性的东西,而 是多层次的,具有能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譬如卓别林的著名电影《大独裁者》、意大利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以及 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后出现的《现代启示录》、 《生逢7月4日》等影片,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 开掘上,都有一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的“风 俗志”或“精神史”的视野和气势,能给观众 带来“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 血”的认识意义和教育作用。 再如根据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 影《老人与海》观看以后,为什么会感到那不 仅是桑提亚哥老人自身的一段特殊经历,而 是整个人的所谓“海明威精神”或是作者所 追求的人生真谛的哲理思索的形象体现呢? 这里面,既和影片故事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 性格特征所能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某种具有 普通意义的人生体验有关,也和某些观众对 于海明威作品的一贯风格以及影视形象的 象征表意功能比较熟悉或爱好是分不开的, 如果缺少这些条件感受也就会大不相同。由 此可见,尽管每个电影、电视观众最后都会 对于他所观赏的故事、人物的性质、意义获 得某种感受,作出某种判断,但是,真要穿透 故事的表层情绪,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深层意 蕴,获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审美享受,也不是 一件人人都容易做到的事情。 三、影视的风格、韵味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风格的体察和评 定,也是整个鉴赏活动的最高层面,它不仅 需要敏锐的艺术感觉力,还要有相应的思想 洞察力和理论概括力。了解风格,先要了解 人;了解人,又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同时, 对于鉴赏对象的审美评价,往往也是鉴赏者 自己的胸襟和素养的折光。就拿以前几年关 于谢晋电影的讨论为例子:他的片子一般都 比较注意贴近时代生活和重视反映普遍人 的命运。特别象《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高山下的花环》等。在题材的选择和开拓上 能以鲜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审视 现实,反思历史,通过对某些重大社会矛盾 的扫描,聚焦在广大群众共同关注的思想热 点上,力图把人民的爱憎苦乐和生活的主旋 律融为一体。 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无疑应随着 生活,时代以及艺术观念,艺术实践的发展 同步前进。有眼光的观赏者应能敏锐发现, 热情鼓励影视艺术家所做出的每一个新的 努力和取得的新的成就。例如赵焕章的“农 村三部曲”《喜盈门》、《牛百岁》、《咱们的退 伍兵》,在保持浓烈的乡土生活气息以及轻 喜剧的轻松幽默感伤,它们是前后一贯的; 而在情节与矛盾造成冲突的结构技巧上,却 一部有一部的变化《;喜盈门》紧紧围绕强英 的转变组织矛盾,是传统而规范的线性结 构《;牛百岁》利用多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造成 的波澜起伏,结尾时还为田福的转变留了个 “尾巴”,明显是由线到面的开放性变化《;咱 们的退伍兵》则更为从容,洒脱,使得影片的 结构形态更加立体化,丰富了作品的情趣和 生活容量。这样的变化,既是编导者深入生 活,拓宽事业的结果,也和广大观众不断发 展着的欣赏能力审美心理相一致,因而得到 广大观众的欢迎。 因此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提高广大观众 的影视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对于影视艺术 的发展,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 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1] 孙宜君. 影视艺术鉴赏学:一门亟待构建的新学科[J]. 现代传播 , 2002,(03) [2] 曾奕禅. 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关系论[J]. 江西社会科学 , 1991,(02) [3] 艺术鉴赏[J]. 西部人 , 2004,(02) [4] 刘隆民, 王莉娟. 论影视艺术[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 2002,(03) [5] 宋振文. 论影视艺术的商业性[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04) [6] 邓也穆. 艺术和它的周边世界(下篇)[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1994,(02) [7] 顾建华. 简论艺术鉴赏的心理流程[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1989,(02) [8] 戴剑平. 论影视艺术的观念体系[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03) [9] 宋家玲. 对话录——从影视艺术说开去[J]. 当代电视 , 1987,(03) [10] 姜敏. 美感在影视艺术中的呈现[J]. 文艺研究 , 2004,(04)希望采纳

1994 《在墨与色中寻找和谐》《中国文化报》5月11日1996 再谈《日出·印象》《世界美术》,中央美术学院第2期1997 震撼人心的艺术《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第7期1997 《博纳尔·痴情于光的魅力》《艺术界》,安徽省文联第1期1997 《心象与画迹》《光明日报》4月23日1997 《漫谈油画》《安徽日报》5月4日1997 《水粉画中的“干湿反应”》《中国美术报》8月25日2000 《水粉画训练琐谈》《水粉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教材)2001 《在绚烂与平淡之间》《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第5期2001 《学画偶得》《中国油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第6期2002 《回归图像》《世界美术》,中央美术学院第3期2002 《艺术是对生命意义的阐释和创造》《美苑》,鲁迅美术学院第6期2002 《水粉画·水彩画》安徽省高校美术专业教材安徽省美术出版社(教材)2003 《后现代主义是对艺术本质的颠覆》《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第3期2003 《反崇高,还是改写崇高?》《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第1期2003 《影像时代,绘画何为?》《美术观察》,中国艺术研究院第1期2003 《万卷书与万里路》《国画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期2003 《小写的艺术》《艺术界》,安徽省文联第2期2003 《关于中国画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2006 《“意象油画”之我见》《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第2期2007 《中国油画》油画作品专版介绍第1期2007 《感悟·意象》《中国油画》第2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