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土壤分析室的论文主题

发布时间:

土壤分析室的论文主题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与防治路径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与防治路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当今环境问题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中危害最大、影响面积最广的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的防治修复的重要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重金属污染的现状、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危害的简要分析,结合全国各地治理土壤污染的基本措施,总结出了防治土壤污染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土壤污染;危害;防治对策;

1、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污染成因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源。人类从土壤中获得足以休养生息的物质财富,没有土地,人类难以生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土壤环境资源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造成土壤污染状况日趋严重。近些年,我国工农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土壤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高,污染物的含量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增多。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或其化合物侵入土壤造成的污染,目前人们已发现包括镉(Cd)、镍(Ni)、铬(Cr)、锰(Mn)、砷(As)、汞(Hg)、锌(Zn)等大约45种重金属元素。我国受砷、镉、铅、铬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大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5。据我国2016年农业部监测系统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为重金属污染土壤而使粮食产量降低1000万t以上。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污水灌溉区统计数据得出,我国有大约140万hm2的污水灌溉区,而有的土地面积遭受重金属污染。污水里的重金属污染物使土壤中的植物遭受二次污染。生物体吸收了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汞、铅、锌、镉、铜等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等渠道进入到人身体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埋下巨大隐患,甚至会损害人体的生理器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

土壤重金属污染原因广泛,主要有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工业和生活污染、交通污染等。化肥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物资,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危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科学选用农药品种和使用方法的指导,造成土壤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化肥可以大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为了追求高产,长期施用过量的化肥,造成土壤酸化板结,不但降低了土壤肥力,还严重破坏了土壤耕地层的质量;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严重的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的累积污染问题。工业和生活污染是指工业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将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灌溉农田,造成部分农田严重污染,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凡以重金属和含有重金属的材料为原料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液、废渣、废水排放,都会造成重金属地污染。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土壤能够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元素,当土壤中重金属超标时,将会影响植物对氮、磷的吸收,改变钾的形态,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引起植物生理特征的改变,高浓度的重金属会引起植物营养不足,降低酶的有效性。有的农作物可以富集重金属,造成农作物本身重金属超标,甚至有的逐渐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以有害的浓度通过食物链的方式在人类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体摄入过多的重金属会引起免疫力降低,呼吸系统紊乱等病变。铅能通过破坏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儿童的智力和行为障碍,也能对成人的神经、消化、心血管等系统产生危害。摄入过量的`镉,可使骨折发生几率增加和骨密度降低,能够对人体的肾、肝、肺、骨骼,以及血液和免疫系统产生伤害。Pb、Hg能够通过影响人的妊娠,引发胎儿的流产、畸形、死亡等。砷能够造成肝脾肿大、肝腹水、抑制儿童智力发育,还能引发黑脚病、糖尿病、肾病、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人体内积蓄过多的铜元素,会引起铜中毒,造成机体代谢紊乱,严重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三者中,土壤重金属污染很难得到有效治理。土壤中汇聚的多种重金属会对土壤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都产生严重伤害。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制定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

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应当建立和完善保障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顺利进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2016年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项法规都是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严格防治工矿企业、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重金属污染,进行土壤污染法规标准的制定与问责。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严控新增污染,分阶段分类别管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保护土壤质量,防治土壤污染是每一个公民和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紧抓源头,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源

严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必须从源头抓起,针对污染源头分类分级管理严控污染源。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与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工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污染排放进行严格控制。采取有效措施,以削减、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大力推广清洁无毒工艺,减少或消除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物的随意排放,对工业“废水、废液、废渣”必须进行回收和处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与浓度,避免重金属对土壤环境的二次污染。在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的控制方面,要增强广大农民群体保护耕地质量的意识,加大土壤污染防治的宣传和教育;执法部门和农药监测部门定期对市场上流通的农药产品进行监测,禁止或限制使用剧毒农药,积极推广如除虫菊酯、烟碱等植物体天然成分的毒性小、效果好、残留低的农药;推广开展天敌防治法,既要消除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4、做好污染土壤的防治修复工作

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要充分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4大特点———不可逆性、治理难且周期长、累积与地域性、隐蔽性,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修复治理措施,缓解土壤污染的程度,营造安全、美丽、幸福的生态环境。针对目前我国各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采取的措施,一般有工程治理措施、化学治理措施、生物治理措施和农业生态治理措施4种方法。

、工程治理措施

工程治理措施作为一种比较具有权威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重金属的污染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和资金,而且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同时也需要处理置换出来的污染土壤。工程治理一般是通过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来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污染比较严重、面积较小的农业大棚的土壤污染适用客土法,把由别处移来的未被污染的洁净土壤加入到受污染的土壤里面,大多会选用质地好的人工土或沙壤土,降低土壤耕作层的重金属浓度,减少重金属对植物根系的毒害,加快土壤生态修复的速度。换土法是把受污染的土壤转移出来,更换没有被污染的洁净土壤。这种方法可以很快修复受损土壤,效果明显,但是换土法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对于具有放射性污染物或含有难分解易扩散污染物的污染严重的景区花园和科研场所等面积较小的土壤可以采用换土法。污染较轻、耕作层较厚的土壤污染可采用深耕翻土法,翻土法是通过深耕技术,拌匀、翻动、混合耕作层土壤来降低土壤耕作层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

、化学治理措施

化学治理就是向污染土壤投入抑制剂、改良剂,以降低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度。化学方法治理效果明显,周期短、投资适中,但是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性。

、生物治理措施

生物技术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正在被广泛推广的新型治理措施。是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某些特有习性抑制、削减和改良吸收、降解土壤中污染物,降低重金属毒性。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超富集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过量重金属,投资小和维护成本低,具有较高美化环境的价值、二次污染小的特点,是一种新兴的、很有潜力的绿色安全修复技术,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微生物修复是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培养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群的微生物代谢功能,达到将其降解成无毒物质或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的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实际就是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群具有繁殖快、个体小、易变异、适应性强的特点来达到对环境污染的分解作用,还可以降解和转化那些“陌生”的化合物。

、农业生态治理措施

农业生态治理方法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采用一些因地制宜的土壤耕作管理制度,种植合适的植物品种,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减轻或阻断重金属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合理规划农业种植区域,把高富集重金属的经济作物或树、花、草种植在重金属污染严重区域,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土壤;将低富集重金属作物品种植在基本适宜区,这样能够减少重金属在作物中的累积,提高土壤的质量。农业生态治理方法循环周期长、效果不明显。

5、结束语

土壤中过高重金属含量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整个自然界地理环境都造成负面影响。采用单一的修复技术无法完全修复土壤,必须要以植物修复为主,优化特定微生物的筛选,建立相关基因库,培养超强工程菌,多种治理措施相辅相成,从而彻底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做好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引导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土壤生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婧,杜阿朋.桉树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土壤生物修复应用前景[J].桉树科技,2010(02):43-47.

[2]何容,杜佳佳,许波峰,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概况[J].山东林业科技,2008(01):85-87.

[3]王雪.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速度(上旬),2015(09):290.

[4]何明清.土壤与固化废物监测技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唐会娟.浅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技术[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06):128.

[6]王海慧,郇恒福,罗瑛,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09(11):210-214.

[7]杨苏才,南忠仁,曾静静.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途径探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03):549-552.

[8]何凤鹏,谷雨,冯光辉,吴海勇,刘琼峰,李明德.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6(05):31-34.

[9]郭培俊,杨菁.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修复与防治[J].科技资讯,2019(03):93-94.

[10]廖健.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4):28,30.

[11]黄成敏.环境地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2]岳永德.环境保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3]李学林.农田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18(24):161-162.

泥土不解释自己的宽度,并不影响它容纳万物;泥土不解释解自己的厚度,但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泥土不解释自己的渊博,并不影响它是万物之本的地位。世间万物,除了天空,大概只剩泥土了吧。天空给人以高远莫测,虚无飘渺的感觉。恰恰相反的是,泥土给人以和善,平易,像母亲一般的感觉。

我们都踩在黄土地上,志存高远。所谓“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当我们乘着东风,踏着青云登上高处的天空,我们梦里向往的天堂里时,蓦然回首,原来心里挂念的是那片孕育了我们生命的土地。我们总是这样,在到达了梦想的彼岸之后,又会在梦想的彼岸怀念着自己挣扎着要飞离的另一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先哲告诉我们,唯有最虔诚的爱,才是对土地最好的回报。芸芸众生,试问谁能做到众生平等?泥土。泥土做到了。在土里,茄子爱长多大就长多大;藤爱爬多高就爬多高,要是天空愿意收留,也可以长到那里去;向日葵有追求太阳的权利,即便是一颗不知名的小草也有长高的自由。这一切的一切,因为它们生于泥,长于土。

泥土孕育了万物。莲,出于淤泥;杨柳扎根于地;那片金黄色的稻穗也向往泥土——弯腰了;梅,傲立于雪地之中。即使当今社会,也片刻离开不得土地。在黄泥土上,万座高楼拔地而起;参差不齐的农家小院平地而起;即便是水泥钢筋也得从黄土地中炼取。

泥土是我们一生的见证。它承载着我们年少时的点滴;记录着我们峥嵘的岁月;也收藏着我们对光影流年的感慨······只要用心去阅读,总会发现到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清晰地,在自己身上的,或大或小的往事。

泥土也是世界万物的归宿。落红化作春泥,归于泥土;落叶寻根,归于土地;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最后要扎根于泥;天涯游子终究要回归故里。

泥土于我们来说,就是落叶对根的情意。

感觉平淡,却说不完。——尾记

meiyou

首先你得确定下你的论题吧,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找灵感,可以看下(土壤科学)等等这样的资料参考吧

土壤分析室的论文主题怎么写

首先你得确定下你的论题吧,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找灵感,可以看下(土壤科学)等等这样的资料参考吧

问题一:论文的关键字怎么写 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 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 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 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 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 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论文,关键字的选取都是遵循一定规范的,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包括主题词和自由词2个部分:主题词是专门为文献的标引或检索而从自然语言的主要词汇中挑选出来并加以规范了的词或词组;自由词则是未规范化的即还未收入主题词表中的词或词组。 问题二:谁知道论文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什么? 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明白了吗? 问题三:论文主题词什么意思 把整个论文的说明都加上了 在第标(三)中的第4小项是主题词或关键词的说明: 正确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完成所学专业并完满毕业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帮助大家写好论文,现将一些应规范的问题说明附后: 一、什么是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用以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提出作为考核和评审的文章。学位论文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 1、学士论文: 学士论文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难点,选择题目还应避免过小、过旧和过长。 2、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3、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导的指导下,能够自己选择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掌握相当渊博的本学科有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当熟练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本学科能够提供创造性的见解,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位论文的总体原则要求是什么?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 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三、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是什么? 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 问题四:论文开头怎么写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问题五:论文主题词与摘要关键词一样吗? 主题词与关键词最大的区别就是主题词经过了规范化处理。主题词表是对主题词进行规范化处理的依据,也是文献处理者和检索者共同参阀的依据。 关键词是属于自然语言的范畴,未经规范化处理,也不受主题词表的控制。 问题六:什么叫论文?怎么写? 一、定义: 所谓论文就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的外延是文章,其内涵是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因此,它是一种说理文章。这里着重是要理解“讨论”和“研究”,这是论文的本质属性。 二、分类: 一是科研论文。就是对某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成的调查报告;对某种问题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实验报告;对某项经验进行总结,并上升的理论高度写成的经验报告。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明确的实践过程,反映了撰写者已进行的实践与研究过程。它们往往通过测量、统计数据、事例旁证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如果作为一个课题研究,那就是研究报告。 二是学术论文。它是对某个问题尚未进行实验或实践,但依赖与某种理论或查阅文献资料,在理论上进行构想、探索,提出策略性思考的论文。或对某一理论问题进行思辩性思考的论文。 上述两类论文不一定完全是独立的个体,不存在截然划分的界线。 三、形式: 目前教育界的论文大多数出自于一线老师,经验总结论文居多。也有课题研究报告和理论研究文章。这给人们造成了一个错觉,似乎论文就是上述三种形式。其实,课题的方案、个案研究报告、甚至一篇说课稿均属于论文。如果把它们排斥在外是错误的。如果不是论文,难道是文艺作品或者是新闻报道?或者说是鲁迅的杂文! 不管是毕业论文,还是职称论文,都需要按照标准格式进行排版。 论文的格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题目格式:(在标题下注明作者,邮编,工作单位,学生就写所在学校)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 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 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 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 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 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 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 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 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 版物信息。 刚才已经讲过,不管是用来发表的论文,还是在校大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都需要按照上面的论文格式进行排版,否则,你的论文或毕业论文就可能通不过审核。 补充: 简单的说,论文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论点, 论据 ,论证。一般论点的提出要看你选的论文题目,可以就题论题,比如说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言论,一些 社会现象 。论据就是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来论述。一般的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采纳哦 问题七:论文要怎么写? 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文章,就一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有自己独有的论文格式. 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问题八:论文摘要,关键字什么意思怎么写?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 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 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 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论文,关 键字的选取都是遵循一定规范的,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 或词组。 关键词包括主题词和自由词2个部分:主题词是专门为文献的标引或检索而从自然语言 的主要词汇中挑选出来并加以规范了的词或词组;自由词则是未规范化的即还未收入主题词表中 的词或词组。你好,希望我们可以帮你。相关资料在知网,万维网能查到资料。论文不会写,最 关键的是要把心态放正,一步步来,多看点范文,看看别人怎么写的,音乐专业论文是我们特 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 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 问题九:论文的具体写法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问题十:论文的成果形式描述怎么写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四)关键词(Key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论文大纲写出来之后,论文摘要就是罗列一下大纲内容就行了一开始,说一个大的背景或意义,比如研究区域不适宜土壤的危害性等等,需要改良。然后交代你论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大纲的罗列。最后说一句,你论文意义就行了

土壤中的检测分析论文

我在土壤科学这本学术期刊上看到,有分析土壤有机质分布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有的写修复技术,有的分析土壤有机质分析技术和应用……这些你都可以参考学习下

meiyou

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问题和关键技术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问题和关键技术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的意义,分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要点,提出当前隐患排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列举实例,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和整改问题清单,督促企业整改落实,使隐患排查成果得以应用发挥效果。

关键词:

意义;重点及方法;实例;应用;

1、对开展土壤污染隐患调查的重要意义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丰富资源,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隐蔽性、长期性的特点,且污染成分复杂、污染含量高,其空间变异性、不确定性因素较大,导致后期修复治理周期长、费用很高。“十四五”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其中就包括净土保卫战,其中一点就是要重点深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隐患排查是一项有效的土壤污染预防措施,企业通过实施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可以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隐患或者土壤污染,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提高风险管控,防止污染扩散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的`不良后果,降低后期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成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直接关系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人民的健康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2、当前隐患排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个别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未高度重视,排查工作停留在表面,敷衍了事,排查问题数量不仅少,而且质量不高,不能深层次地发现、挖掘存在的问题,导致对造成污染的生产设施、设备、工艺管线、储罐等做不到及时修复、管控、治理,日积月累加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排查工作要点

、排查原则

根据土壤和地下水隐患排查的内容及管理要求及企业实际情况,隐患排查工作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厂区涉及的特征和潜在污染物特性进行排查,为场地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规范性原则,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场地调查过程,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可操作性原则,综合考虑调查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和专业技术水平使调查过程切实可行。

、排查重点及方法

首先区分行业类别,再规范企业排查重点。一般从企业原始资料、管理制度等软环境着手,同时注重企业自行监测报告成果应用,综合分析确定排查重点场所、重点设施,形成排查清单;再从企业现场就重点场所、重点设施等内容,逐一开展全面排查。

、从企业原始资料下手开展隐患排查

重点从企业环评、生产工艺设计、项目建设工程验收、工程监理、生产设备、污水治理设施及地下管道、储罐、构筑物清单及其主要场所防渗、防腐设计等原始资料,开展书面资料全面检查核实,排查是否存在土壤污染隐患,并通过使用、涉及年限、寿命剖析、明确隐患排查方向和重点。以焦化行业为例,其焦炉生产区、熄焦塔、煤气净化的冷鼓区、初冷区、电扑焦油区、脱硫工段区、硫磺工区、硫氨工段区、粗苯工段区、成品罐区、脱硫废液提盐工段区、各类围堰、污水处理站、熄焦塔冷却池、厂区事故水池、厂区初期雨水收集池、煤气净化各工段地下槽水泥池、雨水收集沟等重点区域是否有防渗设计图纸、施工监理、工程验收等;地下管道、储罐是否有防腐设计以及截至目前使用年限;地上储罐是否防腐或双层罐、各储罐是否配齐围堰。逐一建立排查清单,根据原始资料排查出的缺陷,确定隐患重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资料收集、人员访谈,确定重点场所和重点设施设备,即可能或易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的场所和设施设备,建立原始资料发现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

、注重企业自行监测报告成果应用

紧紧结合上年度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报告,根据检测结果及结论分析,确定现场排查重点,将检测点位出现的污染趋势或超标情况,追根溯源到生产设备、设施、工艺管线和储罐,作为现场排查重点,建立自行监测发现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

、现场排查重点场所、重点设施,形成排查清单

根据每个生产工艺确定的排查清单,全面开展现场排查,按照有毒有害物质产生、贮存、转运、处置等环节,逐点位确认企业是否存在土壤污染隐患。对现场排查出的问题,逐个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和整改台账。

(1)肉眼可见隐患现象排查:现场检查各类设备、设施、地上地下储槽、储罐、地上地下管道、阀门以及各类泵体、风机等是否存在跑冒滴漏渗问题,现场地面是否有明显污染痕迹,防渗地面是否有肉眼可见裂纹、裂缝及破损、老化现象。

(2)制度建设方面排查:车间班组是否建立定期巡查、巡检制度;是否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建立相应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岗位操作规程、岗位管理制度、相关奖惩制度、岗位责任制、月考核制度等。

(3)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方面排查:检查每个车间班组是否建立和完善日常运行、管理、设备巡检、维修活动及岗位操作,预防土壤污染的跑、冒、滴、漏、渗、洒、溅落等相关措施和配备了相关设施(如设备、设施的防止机油、液体物料洒落滴溅的底座托盘、检修托盘、接油桶、围堰等)。

(4)应急方面的排查:检查各车间班组是否建立应对突发泄漏、流失、扬散等紧急事故情况下的应急预案,是否配备相应应急物资及设施等。

(5)培训方面的排查。现场检查各车间班组是否对岗位工人建立和实施岗位操作、巡检、巡查、维修、事故应急方面,开展防止造成土壤污染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培训,是否有培训记录、培训照片,培训内容是否翔实、实际、可操作性强。

(6)排查设备、管道、储罐等检漏、报警设施配备情况及是否运行有效,地下储罐、储槽、地下管线等是否按要求配备了泄漏检测及报警装置,是否能正常有效发挥作用。

4、列举现场排查问题实例

针对重点场所和重点设施设备,通过土壤污染预防设施设备(硬件)和管理措施(软件)的组合排查,排查土壤污染预防设施设备的配备和运行情况,有关预防土壤污染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综合分析是否能有效防止和及时发现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并形成隐患排查台账。对现场排查出的问题,逐个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和整改台账。

实例1:现场检查各类设备、设施、地上地下储槽、储罐、阀门以及各类泵体、风机是否存在液体、油类或油污水跑、冒、滴、漏问题,现场地面是否存有明显污染痕迹,防渗地面是否有肉眼可见的裂纹、裂缝及破损、老坏现象。如某生产区为砖沏地面,无防渗措施;某一区域现场可见混凝土地面存在较大缝隙,防渗效果无法保证,某液体泵和阀门日常滴漏无托盘等污染防治措施。

实例2:检查车间班组是否建立定期巡查、巡检制度;是否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建立相应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岗位操作规程、岗位管理制度、相关奖惩制度、岗位责任制、月考核制度等。最大的隐患来源于制度、责任缺失。如,个别企业未建立定期巡查、巡检制度,日常漏油未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个别企业未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岗位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无土壤污染防治奖惩制度、月考核制度等,对日常存在的污染隐患不重视,视而不见。部分企业在岗位操作、巡检、巡查、维修、事故应急方面,无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导致现场管理不到位。

实例3:检查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如,个别企业应对突发泄漏、流失、扬散等紧急事故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及相应应急物资及设施不完善;预案内容流于形式,无实际可操作内容,为了应付而应付;无相应的应急物质储备;部分企业地下储罐、储槽未配备泄漏检测设施等问题十分普遍。

5、编制问题清单和整改记录表,督促企业实施整改

(1)根据隐患排查台账,制定整改方案,针对每个隐患提出具体整改措施,以及计划完成时间。整改方案应包括必要的设施设备提标改造或者管理整改措施。重点监管单位应按照整改方案进行隐患整改,形成隐患整改台账。

(2)针对隐患问题,逐项建立整改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建立长效整改管理机制。

(3)制定隐患排查整治计划,定期向属地生态环境部门报送开展情况,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

(4)实施销账管理,每个问题明确到责任车间班组、具体负责人员,明确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完成一个,销号一个[2]。

6、加强隐患排查成果应用

(1)隐患排查活动结束后,建立隐患排查档案并存档备查。隐患排查成果用于指导重点监管单位优化、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日常管理、制度建立、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每年自行监测点位布设等相关工作。

(2)完善重点环节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如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岗位责任及岗位技能、土壤污染防治知识培训。

(3)通过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不断提高土壤污染重点监管点位土壤污染防治管理水平。

7、结语

土壤污染已成为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因此土壤污染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在落实土壤污染治理预防排查中,如何履行职责,对排查工作进行举例概括,分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要点,希望加以细化完善后期对土壤污染的治理。

参考文献

[1]刘小彬某垃圾焚烧厂土壤自行监测与污染隐患排查分析[J].广东化工,2021,48(7)-137-139.

[2]杨月犁构建现代化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守护黑土地的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040(11):1-3.

[3]孙新宗浅析土壤污染防治的难点与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140-142.

乡土中国主题分析论文

《乡土中国》的社会价值与其现实意义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出版于1947年,收录的是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提炼而成的十四篇文章。《乡土中国》深刻地剖析了前现代中国社会的国情,提出了差序格局,礼俗秩序等等概念,是中国国情、乡情、民情的学术性报告。60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变、计划性的领导管理向市场化的法制管理的转型期,已然与封建时代的乡土社会相去甚远,但是今天出现的很多问题,权利腐败、人情关系、固步自封的心态,都带有乡土社会的残留。同时,在急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丢失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乡土中国》,仍以强烈的现实性再次引起人们的思索。《乡土中国》诞生的年代正值古老的中国逐渐卷入世界体系,无论是在高层的政权更迭还是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源于西方的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了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世世代代的传统习俗被轻易打破,固守了千年之久的观念逐渐瓦解。各种新的思潮互相融合、碰撞,争论空前激烈,从五四到抗战前后,关于中国往何处去的社会文化论战主题层出不穷,诸如东西文化之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古史辩的论战,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争论等等[1]。在这场学术论战中,一方强调普遍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一方强调特殊性,从捍卫中国传统文……(新文秘网省略92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看全文方法:付费极速开通 投稿换积分 注册 登陆丝毫没有可取之处,甚至他们自己都会为之自卑。这不单单是人和人之间的傲慢与偏见,而是两种不同社会交替过渡时产生的必然现象。二、 改造的方式文字下乡这部分看似是在探讨乡村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是关于如何改造乡土社会,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学术争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实业家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农村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造实验。组织扫盲,新建剧场与广播电台,创办报刊等等。这是以“革心”为主轴,试图通过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实现消灭贫困的目的,而费孝通在对江村、渌村考察后提出,发展乡村工业才是摆脱落后面貌的捷径。“平民教育派”和“乡村工业派”在改革的手段上有所不同,但都是温和渐进,反对暴力革命的改良手法。[2]文字下乡即是对“平民教育派”在乡村开展扫盲运动的不同看法。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都很熟悉,有事情可以当面说明,不必借助于文字。文字是陌生人社会才需要的工具,是一种间接的,辅助记忆的工具。这样说的确有道理,联系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甚至可以不用见面,不用语言。一个短信,邮件,或者文件通知的形式就可以搞定。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不靠文字记录,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信息加工编码进入长时记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笔记本、记事簿的原因。但在乡土社会,一切都是稳定的,长期不变的,经验积累就可以处理大多数事情,文字的记忆功能也就失去了效用。作者在文末写到,“我绝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语言和文字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费孝通希望选择另外一个突破口——农村企业,这一点在他另外一部著作《江村经济》中有提出,只不过这个设想太超越时代,它的实施更是要在改革开放以后了。三、 乡土社会的巨大惯性第三部分提出了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的概念,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况深刻、简约的提炼。乡土社会是稳定的、熟人化的,但并非是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差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等级制度,如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乡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不平等的,还带有远近亲疏的人情关系,打个比方,在乡村社会中的人,是以自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在圈子的最内层,与自己关系不那么密切的,在稍微远一些,那些萍水相逢的人关系就更远了。乡土社会中是没有西方式的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的,社会公德被维系私人的道德所替代,强调“克己复礼”,就是要通过自身修养的加强来保持这个差序格局,法治被礼治所取代,在稳定的乡村体系中,人们早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漫长的实践积累下来许许多多的经验,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人们形成了对事物评判的准则,也约定了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乡村的每个人一出生就在相应的位置上,履行相应的职责。这是一种自动的秩序,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面临着现代化不可阻挡的潮流,乡村那一套社会模式被逐渐取代,等级森严的差序格局被平等的呼声所取代,男女的尊卑早被打破,父子也要坦诚沟通,消除代沟,老师打学生成了件可以去投诉的事情,连政府官员也要转变成人民的公仆。私人道德依然提倡,但讲社会公德更是成了官方大力宣传的口号,要“八荣八耻”。礼治早已随着传统文化权威和生存环境的丧失而土崩瓦解,转向新的法治秩序,一切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争议都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乡土社会形式上不复存在了,但那套思维模式却依然保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成为一种巨大的惯性,影响着新的社会体系建立。等级制度的观念依然残存在大大小小官员的头脑之中,官大一级压死人,老百姓就是要服从命令的官本位思想导致了当下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差序格局中的人情亲疏关系更是成为一种潜规则被保留下来,上面那个水波的例子中,离自己近的亲戚和朋友自然会得到很多的好处,他们可以不通过正规程序,通过走后门的方式更快地得到利益,离自己远的人也可以通过金钱交易等等方式拉近距离。这不仅仅是对公平正义的损害,更是一种腐败滋生的源头,危害性不言而喻。法治秩序的确立也会受到传统惯性的挑战,且不说法制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期间许多地方会被钻了空子。而且已确立的普遍性的法律制度会与本土人情、伦理、习俗和习惯之间发生种种冲突和对抗,许多人们认为仅仅是道德上的错误会被法律严判,如下载盗版软件,许多传统意义上十恶不赦、要凌迟处死的大罪,如不赡养父母,现代法律只会强制性地让子女尽抚养义务。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和接受,并把它转化为新的思维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传统的惯性将会时时阻碍这个过程。四、 流动与稳定第四部分内容涉及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以及社会变化所产生的权力结构,乡土社会是个缺乏变动的社会,但并不代表着这是个绝对理想化的封闭体系,只是变化速率相对比较慢而已。在乡土社会 ……(未完,全文共4444字,当前仅显示2601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乡土中国》的社会价值与其现实意义》)

《乡土中国》序言主要内容:对有关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的成果,由14篇论文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观察。《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个现实的中国,这个我们可以真正去把握的中国,便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中国”,是在基层的基本的社会结构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乡土本色”的乡土中国。这种“乡土本色”并非单单是指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土地这一方面而言的,而是指人和土地之间的一种最为紧密的连接。由此,人的生老病死似乎都跟某一块土地的存在极为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彼此之间不能够有哪怕是些许的分离,人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又终老于斯,这就是乡土中国的一种生命循环,而由此种循环所构建起来的便是可以持续运转的循环社会。很显然这种循环的基础就在于由人和土地之间关系而生长出来的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根本上是一种差序性的关系,即被费孝通称之为“差序格局”的一种差序性的关系,做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块石头打进水中向外所激荡出来的一圈圈的涟漪一样,越是靠近水波纹中心的地方,越是会表现得力量强劲或关系紧密,而越是远离中心的,便越是表现得力量薄弱或关系疏远。换言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之中,人和人之间往往是通过某个个人的自我,并以此自我为中心而不断地向外延伸出去的。这是以一种自我主义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并与西方的那种由一群人所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团体的有似一捆柴或者有似俱乐部一般的“团体格局”的形式是大为不同的。在此种差异之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会更为强调彼此关系的距离形态构成,跟团体格局的彼此均等性的等距离关系形态大为不同,因此在差序关系的社会之中,凡事都要去攀一个交情,去拉一下关系,以此明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总之,这种关系距离的明晰背后实际上都离不开一个“私”字,彼此的关系也便是一种私人的关系。因此在行为上、道德上以及情感上都会以这种关系的亲疏远近来作为一种评判的标准。关系如果近,那凡事都好商量,一路便是开绿灯;而如果关系远,则会表现得彼此冷漠,所有的事都想尽办法设卡阻止,相互也没什么真正利益上的往来可言,更无所谓可能有的彼此之间的一种深度的交往、信任和共事。

《乡土中国》先是提出中国社会总体上具有乡土本色,之后再从这个总体特点出发,对中国社会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结构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 乡土本色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它从“乡”与 “土”的社会特征入手来谈乡村社区如何从家庭这样 的种子长成中国基层社会的参天大树。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中,费孝通为中国社会下了一个定性—“土”。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有三个特点:第一与泥土分不开,第二不流动性,第三熟人社会。“土”指的是 土地、社、农业和守土意识 ,“乡”指的是群、故乡和具 体的时空坐落。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而关于熟悉感 的培养。“乡土性”强调的是对土地的重视,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 的谋生方法”;“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 的”,靠土地为生的人是离不开土地的, 以土地形成了人们居住的环境形成了家庭, 形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是一个“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社会,是一个规则暗含的社会,是一个“抬头 不见低头见”的社会,是个生活成员之间互相了解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熟悉产生信任,因此乡土社会没有法律,也不需要法律。(二) 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文字常常是与知识联系在一起,乡土社会的知识则是一种来自生活经验的习惯,不需要过多思考。“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 ,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 ,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 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 ,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甚至经验也无需积累 ,只需重复 ,也就没有历史变迁。也就是,乡土社会受空间狭小、时间阻隔的影响不存在。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对生活没有影响也没有需要。如果文字要下乡的话,要等基层发生改变以后才能进行。(三) 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在外国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乡土中国》传达出:中国的乡土造就了中国人独特个性—“私”, 同时也建构了中国独特的人际关系—“差序格局”。“差序格局” 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不同于西方“捆柴”一样的团体格局,而是一种“差序格局”。费孝通把中国的社会结构比 喻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 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的”。每个网络都是以“己” 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中国的差序格局具有一种伸缩能力, 这要看那个中心的势力如何。中国的“私”就好像“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四)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名实分离在“差序格局”的影响下, 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乡土社会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礼治秩序,它是靠着“礼”来维持的, 礼是来自于社会经 验的积累,靠的是传统, 靠的是文化。礼从教化的过程中养 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从, 人服从这种礼是主动自愿 的。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无讼”。 “礼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礼的维持力量与法不同,法依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 ,强迫实施的 统治秩序。而礼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 依靠的是人们自觉 的遵守, 是一种由个人推展至社会的规范准则, 它正是与 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 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 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 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所以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 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礼治的实现必须要以传统的经验可以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为前提的,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中 ,“礼”的教化是难有说服力的。而恰恰如此,乡土社会是稳定的,甚至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乡土社会得 “无为”的统治,是一种长老政治得以稳固,并且成为乡土社会的基础。

土壤养分研究论文

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通报》、《西南农业大学学 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坡度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面径流侵蚀的影响分析,《泥沙研究》2009年 第2期三峡库区典型岩溶山地土壤种子库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 第2期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辅助教学个性化自主学习内容组织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北美五大湖区面源污染治理经验与启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1期三峡库区农业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评价——以Cu Pb和Zn为例,《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 第6期旅游活动对自然保护区游憩地带植物的影响,《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0期重庆农业生态系统中酸雨因子的特点及其影响,《中国环境监测》2008年 第4期水稻虫害智能预测模型及其应用,《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 第7期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战略思考, 《重庆国土资源》2008年 第4期土壤中根瘤菌定殖研究进展,《土壤》2008年 第2期分形理论在土壤肥力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土壤》2007年 第5期土地利用的生态位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 第z1期荒溪治理研究进展,《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 第5期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土壤的水分特性差异,《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 第5期重庆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 第1期绵阳科技城的工业经济发展,《经济地理》2008年 第2期精准农业中土壤养分分析的适宜取样数量的确定,《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 第2期一种解决BP网络过拟合的学习算法,《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期稻田垄作免耕对土壤的中小团聚体孔隙分布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 第1期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污泥减量的生产性试验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 第3期未来区域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的重要命题:尺度依赖,《资源科学》2008年 第1期简析保护城乡结合部土地,《四川农场》2007年 第3期基于GIS的重庆市丘陵山地耕地质量评价与比较,《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 第11期重庆主城区市街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及管理对策,《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11期应用动态植被模型LPJ模拟中国植被变化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11期利用MCMP微生物制剂减少剩余污泥产量的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 第12期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管理中的应用与进展,《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 第1期不同养殖水体Cu的特征,《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 第11期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生态学报》2007年 第11期稻作区保护性耕作和小麦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 第10期岩溶山区不同岩性和地貌类型下景观斑块分布与多样性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 第3期岩溶区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 第5期重庆岩溶地区近4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9期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及启示,《国土资源》2007年 第9期基于管治理念的资源动员方式:浙江省土地整理的实践,《资源科学》2007年 第5期重庆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环境与不同尺度土地整理模式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 第9期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 第8期工程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 第8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前景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 第8期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土地问题,《重庆国土资源》2007年 第4期集成GASA混合学习策略的BP神经网络优化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7期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生态环境》2007年 第4期大洪河水库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生态学杂志》2007年 第6期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 第6期基于GIS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建立与检验,《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 第5期基于JavaSpace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集成模型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5期保护性耕作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 第5期重庆岩溶区土壤景观多样性,《生态学报》2007年 第5期中国耕地警戒值的测算与讨论,《资源科学》2007年 第3期三峡库区优质柑橘产业带农户收益与土地管理实践的关系,《资源科学》2007年 第3期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中国植被NDVI与气候关系研究,《山地学报》2007年 第1期集成GASA混合学习策略的BP神经网络在水稻虫害预测中的应用,《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 第4期三峡水库消落区对库区水土环境的影响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1期简析保护城乡结合部土地,《农村经济》2007年 第3期酸雨对紫色土氮磷淋失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 第1期家庭承包制下土地流转的农户解释:对重庆不同经济类型区七个村的调查分析,《地理研究》2007年 第2期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剖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1期垄作免耕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土壤学报》2007年 第2期

孙国荣,皮名济,阎秀峰,玉米幼苗冷害中硝酸还原酶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7,(3):72-76孙国荣,刘文芳,肖翌华,杂交水稻灌浆期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8(4):341-47肖翌华,孙国荣,刘文芳,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预测和优势杂种筛选,水稻育种技术基础研究论文集,199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61-267.孙国荣,朱 鹏,肖翌华,刘文芳,杂交水稻幼苗叶绿素和蛋白质及其他性状的相关分析,湖北农业科学,1991(8):6-9.孙国荣,俎桂芹,万清林等,水稻灌浆期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1,7(生物专辑):254-261.孙国荣,朱 鹏,肖翌华,刘文芳,杂交水稻硝酸还原酶活性和NO3- 含量的昼夜变化规律,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91-97孙国荣,朱 鹏,肖翌华,刘文芳,杂交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武汉植物学研究,1992,10(2):187-192.孙国荣,阎秀峰,李景信等,Na2CO3 对几种牧草苗期乙醇酸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植物研究,1992,12(生态.地理专刊):19-23孙国荣,阎秀峰,李景信等,Na2 CO3对羊草和星星草呼吸代谢的影响,植物研究,1992,12(生态.地理专刊):19-23孙国荣,朱 鹏,肖翌华,刘文芳,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预测,武汉植物学研究,1994,12(2):149-153孙国荣,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预测,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词典,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3236-1孙国荣,松嫩平原中部植物群落的间接梯度分析与数量分类,中国青年科学技术论文精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21-1027孙国荣等,磷素营养对星星草幼苗抗碱性的影响,草业科学,1995,12(1):17-19孙国荣,阎秀峰等,氮素营养对星星草幼苗抗碱性的影响,中国草地,1995(6):33-36孙国荣,阎秀峰等,碳酸钠逐级驯化对星星草幼苗抗碱性的影响,武汉植物学研究,1996,14(1):67-40孙国荣,阎秀峰等,土壤保水剂对星星草幼苗抗旱性的影响,草业科学,1996,13(3):29-31孙国荣,阎秀峰等,钾素营养对星星草幼苗抗碱性的影响,草业科学,1996,13(5):20-23孙国荣,俎桂芹,肖玮,万清林,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高师学生“能力系统”构建模式,黑龙江高教研究,1996(2):23-24孙国荣,俎桂芹,肖玮,能力的系统培养要与知识的系统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教学与研究,1996,P488孙国荣,阎秀峰,盐胁迫对星星草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植物研究,1996,16(3):346-350孙国荣,李景信,有效利用草地资源发展我省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对策,1996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论丛,建设农业强省篇,p31-33.孙国荣,阎秀峰,肖 玮,星星草抗盐碱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1997(2): 162-166孙国荣,陈月艳,关旸,阎秀峰,盐碱胁迫下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呼吸作用及其几种酶活性的变化,植物研究,1999,19(4):445-451孙国荣,关旸,阎秀峰,Na2CO3胁迫对星星草幼苗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植物研究,2000,20(1):69-72孙国荣,关旸,阎秀峰,Na2CO3胁迫对星星草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草地学报,2001,9(1):34-38孙国荣,张睿,姜丽芬,阎秀峰,干旱胁迫下白桦幼苗叶片的水分代谢与部分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植物研究,2001,21(3):413-415孙国荣,刘波,赵光伟,刘德玉,阎秀峰,烤烟伸根期的光合特性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植物研究,2002,22(1):46-50孙国荣,阎秀峰,刘波,李春生,邵占文,烤烟旺长期气孔和非气孔限制对水分胁迫的反应,植物研究,2002,22(2):179-183孙国荣,阎秀峰,李 晶,星星草的生长对碱化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草地学报,2002,10(2):118-123孙国荣,阎秀峰,李 晶,星星草的生长对碱化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草地学报,2002,10(3):179-184孙国荣,彭永臻,阎秀峰,张 睿,蒋丽芬,干旱胁迫对白桦实生苗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林业科学,2003,39(1):165-167孙国荣,彭永臻,阎秀峰,张 睿,干旱胁迫对白桦实生幼苗叶片蛋白质的影响,林业科学,2003,39(4):151-154孙国荣,彭永臻,岳中辉,阎秀峰,不同改良方法对盐碱土壤氮素营养状况的影响,植物研究,2004,24(3):369孙国荣,彭永臻,岳中辉,阎秀峰,星星草的生长对盐碱土壤磷素营养的影响,草地学报,2004,12(4):337-340皮名济,孙国荣,阎秀峰,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幼苗冷害时游离脯氨酸含量的累积,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6(4):85-88朱 鹏,孙国荣,刘文芳,肖翌华,MDH和GDH活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预测,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4):89-94万清林,孙国荣,俎桂芹,杂交水稻幼根呼吸和抗氰呼吸强度的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1,7(生物专辑):262-268.皮名济,俎桂芹,孙国荣,土壤保水剂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促进作用,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1,7(2):83-86万清林,俎桂芹,孙国荣,杂交水稻幼芽呼吸和抗氰呼吸强度的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1992,10(2):154-159.俎桂芹,孙国荣,万清林,苗期几种酶活性及生理性状与水稻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黑龙江农业科学,1992,(4):6-10万清林,皮名济,俎桂芹,孙国荣,分层分段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初探,植物生理学通讯,1992,28(5):397李景信,孙国荣,盐碱胁迫对苜蓿萌发种子呼吸代谢的影响,草业科学,1993,10(1):24-26.李景信,孙国荣,割草地羊草叶面施肥的研究,中国草地,1993(3):15-19.阎秀峰,孙国荣,肖玮,萘乙酸处理与碳酸钠胁迫影响星星草种子萌发的初步研究,黑龙江畜牧兽医,1993(12):4-6万清林,俎桂芹,孙国荣,新的植物生理学教学程式——四个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学,《高师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P144-147.刘保东,孙国荣,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武汉植物学研究,1994,12(2):165-169阎秀峰,孙国荣,羊草和星星草光合蒸腾日变化的比较研究,植物研究,1994,14(3):287-291阎秀峰,孙国荣,李景信,李敬兰,佟振宇,赵 彬,星星草泌盐能力的初步研究,草业科学,1994,11(3):36-39阎秀峰,孙国荣,盐分对星星草种子萌发的胁迫作用,草业科学,1994,11(4):27-31阎秀峰,孙国荣,我国耐盐牧草的研究现状,中国草地,1994(3):68-72阎秀峰,肖玮,孙国荣,盐胁迫下星星草幼苗的生理反应,I.盐胁迫对星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黑龙江畜牧兽医,1994(3):1-3阎秀峰,孙国荣,那守海,盐胁迫下星星草幼苗的生理反应,II.盐胁迫对星星草幼苗膜透性的影响,黑龙江畜牧兽医,1994(4):1-3刘保东,孙国荣,卷柏配子体发育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中国青年科学技术论文精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28-1032刘保东,孙国荣,两种卷柏幼孢子体形态建成的系统学研究,中国青年科学技术论文精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38-1043阎秀峰,孙国荣等,人工种植星星草的光合蒸腾日变化,植物研究,1995,15(2):252-255肖玮,孙国荣,阎秀峰,松嫩盐碱草地星星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11(1):81-83肖玮,孙国荣,阎秀峰,盐胁迫下星星草幼苗地上部无机离子的累积,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11(2):82-85那守海,孙国荣,阎秀峰,松嫩草地六种牧草地上部分养分含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黑龙江畜牧兽医,1996(3):1-4那守海,孙国荣,阎秀峰,松嫩草地六种牧草地上部分蛋白质含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黑龙江畜牧兽医,1996(6):4-7杨 威,肖 玮,殷 华,孙国荣,土壤保水剂对星星草幼苗抗碱性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6,12(4):91-94阎秀峰,孙国荣,肖 玮,星星草光合蒸腾日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植物研究,1996,16(4):477-484阎秀峰,孙国荣,肖 玮,星星草光合蒸腾的季节变化,植物研究,1996,16(3):340-345陈月艳,孙国荣,李景信,碳酸钠对星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黑龙江畜牧科技,1997(1):4-7陈月艳,孙国荣,李景信,Na2CO3胁迫对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及膜透性的影响,草业科学,1997,14(2):27-30阎秀峰,孙国荣,肖 玮,星星草光合蒸腾季节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植物研究,1997,17(3):325-331阎秀峰,孙国荣,肖 玮,生长不同年数星星草光合能力的比较研究,植物生态学报,1998,22(3):231-236李艳波,陈月艳,孙国荣,阎秀峰,盐碱胁迫下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氮代谢的初步研究,植物研究,19(2):153-158阎秀峰,孙国荣,李 晶,肖 玮,碱性盐胁迫下星星草幼苗中几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植物研究,19(3):347-355(英文)阎秀峰,孙国荣,李 晶,盐碱草地植物种群分布与土壤营养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土壤营养位分析,植物研究,19(4):435-444肖 玮,李艳波,殷 华,孙国荣,能力的系统培养要与知识的系统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4):38殷 华,肖 玮,孙国荣等,盐碱条件下磷素营养对星星草幼苗呼吸代谢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14(5):92-95肖 玮,殷 华,阎秀峰,孙国荣,星星草种群地上生物量形成规律的数学拟合,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13(1):102-106李晶,孙国荣,阎秀峰,星星草地上部6种元素含量季节动态及其分布,草地学报,2001,9(3):213-217范亚文,孙国荣,阎秀峰,李 晶,种植星星草对盐碱土壤养分状况的改良作用,植物研究,2001,21(4):600-604阎秀峰,孙国荣,李 晶,松嫩盐碱草地几种植物的土壤营养位分析,生态学报,2001,21(12):1973-1985陈月艳,孙国荣,阎秀峰,Na2CO3对星星草种子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草地学报,2002,10(3):194-198路 芳,殷 华,曹文钟,孙国荣,玉米幼苗冷袭敏感性的初步研究,植物研究,2002,22(4):464-466(通讯作者)辛钢,赵光伟,刘德玉,孙国荣,烤烟旺长期需水特点的研究,烟草科技,2002(4):39-42刘德玉,赵光伟,孙国荣,烤烟成熟期土壤水分状况对烟叶光合生理及其产质的影响,黑龙江烟草,2002(2):23-25肖 玮,金建丽,孙国荣,阎秀峰,盐胁迫下星星草种子的抗氰呼吸,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18(5): 65-69岳中辉,孙国荣,阎秀峰,不同改良方法对盐碱土壤腐殖质及几种酶活性的影响,植物研究,2003,23(2):211-214(通讯作者)淮虎银,吴晓霞,高红明,张彪,孙国荣,同一生境下两种车前属植物资源配置的物种特异性比较,植物研究,2003,23(2):323-327淮虎银,高红明,张彪,吴晓霞,孙国荣,外来植物空心莲子草入侵人工草坪中种群特征变化研究,草原与草坪,2003(4):36-38吴建慧,杨玲,孙国荣,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活性氧的产生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植物研究,2004,24(4):456-459(通讯作者)王顺心,王 台,朱 宏,孙国荣,RNAi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0:(通讯作者)吴晓霞,高红明,张彪,徐 平,张 毅,孙国荣,低浓度Na2CO3胁迫下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幼苗保护酶活性与活性氧之间的关系,草业学报,2004,(6):87-91(通讯作者)岳中辉,金建丽,孙国荣,不同改良方法对盐碱土壤磷素营养的影响,植物研究,2004,24(1):49-52(通讯作者)韦存虚,王建波,陈义芳,周卫东,孙国荣,耐盐植物星星草叶表皮具有泌盐功能的蜡质层,生态学报,2004,24:2451-2456(通讯作者)张彪,淮虎银,孙国荣,杜 坤,“雌蕊的类型”一节的教学改进,生物学杂志,2004,21(4):45-47张彪,吴剑,宋晓森,淮虎银,孙国荣,杜坤,被子植物分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54-57淮虎银,孙国荣,张彪,高红明,吴晓霞,金银根. 浅谈如何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7(理论与实践探索) (2):26-28汪良驹,刘卫琴,孙国荣,王建波,姜卫兵,刘辉,李志强,庄猛,ALA对萝卜不同叶位叶片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2005,25(3):488-496.吴建慧,赵 军,孙国荣,高温对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1:82-85(通讯作者)高红明,淮虎银,张彪,孙国荣,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初探,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7(理论与实践探索)(4):94-96樊明寿,陈 刚,孙国荣,缺磷玉米根内通气组织的发育时间及基因型差异,作物学报,9:1120-1124高红明,王建波,孙国荣,星星草耐盐碱生理机制再探讨,西北植物学报,2004,26(4):1589-1594(通讯作者)Yu Zhenzhe, Sun Dezhi, Shi Pengfei, Duan Xiaodong, Sun Guorong, UV-catalytic treatment of spent caustic from ethane plant with hydrogen peroxide and ozone oxid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4,16(2): 272-275.

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10篇。1、第一作者论文(1)矿山土特性与林业利用,森林与土壤,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山西采煤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其土地复垦可行与必要性研究,走向21世纪——中国首届青年环境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3)论我国土地复垦的效益,生态经济,1995, (4)黄土区露天矿排土场土岩的特性、培肥与复垦种植,土壤地质,中国地质出版社,(5)现代化大型露天矿废弃地的物理特性与水土保持,矿山废地复垦与绿化,中国林业出版社,(6)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表层岩土径流特征与复垦种植,黄土高原地区露天矿土地复垦研究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7)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岩土侵蚀时空变异规律的研究,黄土高原地区露天矿土地复垦研究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8)山西露天矿排土场地表排土工艺与复垦种植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露天矿土地复垦研究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9)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环境重建研究,生态经济,1996,(10)矿区废弃地复垦中的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问题,煤矿环境保护,1996,(11)Major problems and special techniques associated with reclamation of coal spoil piles in Ch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7-10 October ,1996)(12)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mined degraded land of Ch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7-10 October ,1996)(13)安太堡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特征与控制,煤炭学报,1997,NO. 5(14)山西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煤矿环境保护,1997,(15)Revegetation of mine soil on surface mine in loess are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il, Human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1998,(16)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剧烈扰动土地生态重建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8,(17)露天煤矿排土场人为加速侵蚀及分类研究,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18)试析平朔矿区土地复垦新技术,煤矿环境保护,1998,(19)试论矿区生态重建,自然资源学报,1999,(20)安家岭露天煤矿土地利用结构预测,煤炭学报,1999,(21)机修梯田与矿区废弃地的再利用,科技导报1999,(22)大型露天煤矿生态系统受损研究——以平朔露天煤矿为例,生态学报1999,(23)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land of Opencast mine of Pingshuo Ataibao,China,Beijing International Land Reclamation and Restoration (24)中国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退化土地生态重建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0,(25)关于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几个问题,冶金矿山设计与建设,2000 (26)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演变与配置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27)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导报,2001,(29)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案例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1,(30)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重建,跨世纪土壤环境保护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31)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境再造与群落重组背景研究,跨世纪土壤环境保护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32)黄土高原大型露天采煤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以平朔露天矿为例,第三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3)重建矿区生存空间,中国国土资源报,(34)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14年,迈向21世纪的土壤科学论文集,(35)重建矿区生存空间,避免人口大迁移,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36)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环境条件分析——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为例,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地学问题研究,地质出版社,(37)山西矿区土地复垦科学研究与试验示范18年回顾,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8)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面临的问题,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的构建,中国地质教育,2005,(40)工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及案例分析,北京生态建设国内研讨会,2005,82、通讯作者论文(1)黄土区露天矿排土场生态建设中水分调控技术的研究,煤矿环境保护,2002,(2)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生态学报2003,(3)矿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水土保持学报,2003,(4)植被根系与土壤抗冲抗蚀性的研究综述,水土保持研究,2003 ,(5)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源环境保护,2003 ,(6)黄土区大型露天矿生态破坏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 ,(7)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评价,煤炭学报,2004,(8)黄土丘陵采煤塌陷地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9)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致灾因子的确定,能源环境保护,2004,(10)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复垦土壤基质原始形成环境及化学特征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11)矿区生态重建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1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13)Potentiality Study of Settlement Consolidation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2004,(14)城乡交错带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为例,农业工程学报,2005,增刊(15)运城市果园土壤主要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16)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工程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方法亟待研究,露天采矿技术,2005,、其他合作论文(1)Improvement of mine soils by growing grasses in semi-arid areas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id-desert soils ,August 20-29,1993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粗颗粒固体废弃物堆场的无覆盖复垦种植,土地复垦技术,1993,(3)矿山土地复垦中利用方向的决策,土地复垦技术,1993,(4)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岩土侵蚀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水土保持学报,1994,(5)黄土高原土地破坏与复垦的流域管理,中国土地科学,1994,(6)复垦地种植利用方向的模糊评价,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7)山西煤矸石风化层中重金属元素及盐分对复垦利植的影响,煤矿环境保护,1995,(8)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决策的商榷,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战略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9)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时空变化与水土保持关系,水土保持持续发展——第三届全国水土保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0)当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症结及解决思路,煤矿环境保护,1996,(11)Problem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large surface mine on the Loess Are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7-10 October ,1996)(12)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煤矿环境保护,1997,(13)黄土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专家系统的研制,煤矿环境保护,1997,(14)露天矿排土场生态分类研究,煤矿环境保护,1997,(15)大中型矿山废弃地复垦对策,中国煤炭,1997,NO. 1(16)山西矿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择诀:矿区生态重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17)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ing Land ——Taking Xiaoyi Bauxite Mine for Example,Ecological Engineering(美国) ,1998,被SCI收录(18)采矿废弃地生态重建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19)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信息系统的建立,计算机与农业,1998,(20)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专家系统的程序设计,煤矿环境保护,1998,(21)矿区“生态重建”效益的阶段性及其定量评价探讨,煤矿环境保护,1998,(23)Ecological Rebuilding and land reclamation in surface mines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Journal of Ecological science(24)阳泉煤矸石山浅层矸石风化物水分特征初探,煤炭学报,1999,(25)露天煤矿土地破坏预测研究,煤矿环境保护,1999,(26)露天煤矿待复垦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研究,煤矿环境保护,1999,(27)露天煤矿废待复垦土地评价模型的建立,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28)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生态学杂志,1999,(29)大型露天煤矿生态重建的效益分析,生态经济,1999,(30)沙棘对黄土高原地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的作用,水土保持通报,1999,(31)煤矸石山立地条件与林业复垦研究——以山西统配煤矿为例,山西林业科技,1999,(32)露天煤矿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类型划分,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33)山西矿区土地的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重建,山西土地,1999,(34)刍议中国土地复垦与矿区生态重建的特殊性,第六 次全国土地复垦学术会议——世纪之交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论文集,1999,10(35)安太堡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限制因子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第六 次全国土地复垦学术会议——世纪之交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论文集,1999,10(36)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刺槐生长状况研究,煤矿环境保护,2000,(37)黄河中游地域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方式特殊性的探讨,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38)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野生植物侵入研究初报,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39)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in Antaibao opencast mine,北京,国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学术讨论会,2001(40)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水土保持学报,2001,(41)大型露天煤矿人工扰动地貌生态重建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42)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地土壤养分相关研究,煤炭环境保护,2001,(43)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土地科学,2002,(44)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及对策,水土保持研究,2002 ,(45)矿区生态重建中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煤矿环境保护,2002,(46)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控制的径流分散概念及其分散措施,煤炭学报,2003,(47)平朔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土壤种子库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3,(48)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特征及其植被控制效果,水土保持学报,2004,(49)大型排土场“径流分散”水蚀控制模式及其设计探讨,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50)大型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平朔矿为例,生产力研究,2004,(51)基于生物学科系统回顾法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