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1、林伦伦: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潮汕方言与文化,原汕头大学副校长2、黄挺:韩山师范学院 潮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原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3、吴榕青:韩山师范学院潮学中文系副教授4、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方向:潮汕佛教史5、黄景忠:韩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中文系教授,方向:潮汕现当代文学史6、余海鹰:韩山师范学院,潮汕现当代文学史7、陈香白:韩山师范学院原韩师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方向:潮汕茶道8、庄义青:韩山师范学院政史系副教授,方向:宋代潮州历史9、曾楚楠:潮州政协《潮州文史资料》主编,潮汕文史10、王振泽:潮州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方向:“饶学” (即研究饶宗颐的学科)11、陈贤武:潮州市慧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工作人员,方向:潮汕文史12、吴志敏:潮州市建筑安装总公司第三工程公司副经理,方向:潮汕古建筑13、许永强:副教授,方向:潮州菜14、陈传佳:潮州市庵埠中学校长,全国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潮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5、林跃文: 潮州凤凰中学校长,硕士,凤凰人 1、陈荆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方向:近现代潮汕历史2、杨坚平:汕头市潮绣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方向:潮汕民间工艺美术。3、林淳钧:汕头潮剧院,方向:潮剧4、5、郑志伟:汕头潮剧院,方向:潮剧6、周修东: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方向:潮汕历史文化7、黄舜生:原汕头书协主席,方向:潮汕书法史8、王伟深:澄海政协副主席,方向:潮汕方言民俗9、邹金盛:澄海邮政局,方向:潮汕侨批10、曾旭波:,经济师,方向:潮汕侨批11、蔡仰颜:汕头画院名誉院长,方向潮汕书画史12、陈琳藩:方向潮汕书画史13、陈嘉顺:汕头大学图书馆馆员,方向社会生活史、民间工艺史14、黄刚: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方向: 潮汕书画史15、林凯龙: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方向:潮汕民居16、黄迎涛: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方向:南澳历史17、蔡文胜:澄海博物馆副馆长,方向:潮汕历史18、许泽敏:澄海华侨中学教师,方向:潮汕方言19、郑可因:汕头市图书馆,方向:潮汕文献20、柯世伦:南澳海防史博物馆,方向:南澳历史21、陈新杰:潮阳第一中学,方向:潮阳东山历史文化22、李宏新:广东省历史学会,方向:潮汕历史23、马徐豪:潮阳六都中学,方向:潮剧24、李起藩:潮阳,方向:潮阳文史25、黄赞发:原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方向:潮汕先贤26、林俊聪:原汕头市对台办科长,方向:潮汕庙堂27、杜桂芳: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方向:潮汕侨批28、马畅: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方向:潮汕历史文化题材电视作品29、刘群: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方向:潮汕历史文化题材电视作品30、郭马风: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方向:潮汕民俗31、王琳乾: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市原主任,方向:汕头历史32、陈历明:汕头市文化局原副局长,方向:潮汕考古与戏剧33、34、陈训先:澄海政协原《澄海文史》执行主编,方向:潮汕文化源35、蔡英豪:澄海博物馆原馆长36、蔡文胜:澄海博物馆原副馆长,方向:地方文献、谱牒37、陈占山:汕头大学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方向:潮汕文化史38、陈景熙: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博士,近现代汕头社会经济史、潮汕民间信仰与潮汕社会历史39、林道祥,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方向:潮汕出土文献与潮汕方言40、翁奕波,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文科版副主编,方向:海外华文文学41、吴二持,汕头大学出版社编审,方向:潮汕文献42、陈海忠,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院长,博士,方向:民国汕头社会史43、杜式敏,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事务总管,硕士,方向:民国潮汕女子教育史44、林春雨,汕头大学文学院,硕士,方向:南澳方言45、刘放,汕头大学文学院,硕士,方向:薛侃《研几录》46、黄绮文,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教授,潮汕华侨,47、吴奎信,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方向潮州歌册48、隗芾,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49、50、潘家懿:汕头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教授,方向:潮汕方言51、邱玉卿: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方向:潮汕书画史 1、徐光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揭阳市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2、孙淑彦,揭阳民俗博物馆馆长,方向:潮汕文史3、郑智勇,揭阳社科联主席,教授,方向:潮汕方言4、彭妙艳,揭阳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方向:潮汕文史5、蔡汉铭,原地都镇文化站站长,方向:桑浦山历史文化6、孙杜平,潮汕文献7、欧俊勇,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三山国王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一、1大学语文;2港台现代小说;3文化研究; 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5鲁迅小说精读;6新马华文文学等。二、1 First Year Seminar;2电影、文学中的当代中国;3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Bard College) 1.《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论文集)Entanglement of Nativeness: Self-exile, "Nan yang" Fiction and Myths of Nativeness(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5),335页。王德威教授序。2.《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Carnival of Tensions: A STUDY ON SUBJECTIVE INTERVENTIONS IN ‘OLD TALES RETOLD’ FICTION BY LU XUN AND HIS SUCCESSORS(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423页,35万字。王润华教授序。3.《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The Archaeology on Literary Nanyang:Nativeness and Singapore &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8),37万字。王润华、周宁教授序。4.《身体意识形态——论汉语长篇(1990-)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Body Ideology: Libidinal Practice and Representations in Chinese Novel (1990- )(广州: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26万字。陈思和教授序。5.《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A Study on Discursive Formation in Lu Xun's Fictio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万字,王富仁教授序。6.《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Sinophone Literature:Problematics & Critical Practices(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4月),滨下武志教授序。7. 《身体意识形态——汉语长篇(1990- )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修订版)(台湾秀威资讯科技,2014)。8.《“南洋”纠葛与本土中国性》“Nanyang” Obssession & Native Chineseness(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9.《广州鲁迅》Lu Xun in Canto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此中并未包含发表的4000字以下的文学批评文章)20111.《论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30日,页76-80。ISSN1003-7535,9000余字。2.《重读张爱玲<色,戒>》,《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2期,页133-146。12000余字,刊号ISSN 1003-0263。3.《反成长的成长叙事——论鄢然《残龙笔记》兼及韩寒《三重门》》,《当代文坛》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日,页108-112。9000余字,刊号ISSN 1006-0820。4.《论鲁迅小说中的流言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5日,页38-43。刊号ISSN1000-9639,9000余字。5.朱崇科 李淑云《失败的“故事新编”——评苏童的《碧奴》》,《文艺争鸣》2011年4月号(上半月),页152-154。刊号ISSN1003-9538,6000余字。6.《论华文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架构的内在楔入》(教学研究论文),《华文文学》2011年第2期,页105-108。刊号ISSN1006-0677,5000余字。7.《鲁迅如何存在:在鲁迅书写与书写鲁迅之间》,《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5期,页79-85。刊号ISSN1003-0638。9000余字。8.《林文庆如何对接厦大认同——评李元瑾编著《林文庆的厦大情缘》》(约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三卷第一期,2011年6月号,页109-112。ISSN: 1793-7248。3000余字。9.《鲁迅小说中的青年话语》,《名作欣赏》2011年7月上旬刊,页37-41,约7500字。刊号ISSN1006-0189。10.《扎根本土与自我表述——两本新马论著阅读笔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2011年9月30日,页67-72,约8000字。刊号ISSN1002-5162。11.《鲁迅小说中的村镇政治话语》,《新世纪学刊》总第11期,2011年10月,页42-47。10000字。刊号ISSN0219-6085。12.《华文文学研究新拓展的理路及其问题》,《暨南学报》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实际出版时间为11月),页6-11。8500字。刊号ISSN1000-5072。2010:1.《论鲁迅小说婚恋话语中的悲剧性机制》,《汕头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页61-66。9000余字,刊号ISSN1001-4225。2.《爱的中间物——《魔祟》重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2010年3月,页20-25,ISSN1008-985,8000字。3.《身份认同与“变脸”叙事的双重裂合》(约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2010年5月,页52-57,刊号ISSN1003-8388,7000余字。4.《论鲁迅小说中的医学话语》,《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CSSCI)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页111-117,刊号ISSN1671-8402,10000余字。5.《华语语系的话语建构及其问题》,《学术研究》(CSSCI)2010第7期,2010年7月20日,页146-152,刊号ISSN10007326,10000字。6.《照相及1927广州鲁迅的定格》,《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2010年9月15日,页80-85。7700余字。CSSCI,刊号ISSN 1003-7772。7.《思路、写路与寻路——论鲁迅小说中路的话语形构》,《新世纪学刊》(新加坡)总第10期,2010年12月,10000余字,页93-103,刊号ISSN02196085。2009年1〈面具叙事与主体游移:高行健、英培安小说叙事人称比较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2009年3月,页158-163。刊号ISSN 1004-3926,10000字。2〈“新移民文学”:“新”的悖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6月,页21-26。刊号ISSN1002-5162 ,8000余字。3〈论鲁迅小说中的经济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2009年9月,页45-52。刊号ISSN1000-9639,11000余字。4〈论鲁迅小说中月的话语形构〉,《新世纪学刊》(新加坡)总第9期,2009年12月,页63-69,9000字,刊号ISSN02196085。2008年1〈认同形塑及其“陌生化”诗学——论鲁迅小说中的启蒙姿态与“自反”策略〉,《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页41-45。9800字,ISSN1671-840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摘录,页72-73。2〈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页180-185。刊号ISSN 1004-3926,11000字;3〈当知识化为权力——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型”话语〉,《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2期,页40-46。9000余字,ISSN1003-0638。4〈民族身体的跨国置换及身份归属偏执的暧昧————论九丹《乌鸦》中的力比多实践〉,《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6辑"海外中国文艺专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页224-235。12000字,ISBN9787561439975。5〈想象中国的吊诡:暴力再现与身份认同〉,《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2期,2008年4月28日,页87-92。8000字,ISSN1009-542X。6〈“肥皂”隐喻的潜行与破解——鲁迅《肥皂》精读〉,《名作欣赏》2008年第6期,页61-65。6500字,ISSN1006-0189。7〈论鲁迅小说中的癫狂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页41-47。12000字,刊号ISSN1000-963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全文收录,2008年第10期,页127-133。8〈术语的暧昧:“问题意识”中的意识问题〉,《暨南学报》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页11-16。9000字,ISSN1000-5072。9〈新加坡突围:困顿与“戏”斗——英培安戏剧中的本土企图〉,《华文文学》2008年第5期,页66-72,10000余字。ISSN1006-0677。10〈本土意识的萌孽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第七卷第一期,2008年11月,17000字,刊号ISSN 0219-0699 。11〈鲁迅小说中的身体话语〉,刊于《上海鲁迅研究》2008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8500字,页34-45,ISBN9787807453550 。12〈鲁迅“神”访郁达夫:不在场的南洋遭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6期,11000字,页112-121。刊号ISSN 1003-0263。13〈新东方主义:力比多实践中的认同政治——从《上海宝贝》到《我的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15000字,ISSN 1672-223X。14〈欲望的吊诡——贾平凹《废都》情色书写的悖论〉,新加坡《新世纪学刊》总第八期,2008年12月,12000字,刊号ISSN02196085。2007年1〈规训的悖谬与成长的激情——论王小波长篇中的性话语〉,《人文杂志》2007年第2期,2007年3月,页111-117,刊号ISSN0447-662X,11000字;2〈后殖民老舍:洞见或偏执?——以《二马》和《小坡的生日》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007年3月,页14-18,刊号ISSN1000-9639,8000字。3〈论鲁迅小说中的环形营构〉,《鲁迅世界》(广东鲁迅研究会)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页55-61,登记证粤0第10321号,10000字;4〈插入的退让:从情/遗书到遗性/书——论木子美《遗情书》中的性爱关切〉,《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页11-15。刊号:ISSN1671-8275。10000字。5〈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以莫言《红高粱家族》和黎紫书《天国之门》为中心〉,《思想文踪》第10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页122-141,书号ISBN 9787810798181,13000字。6〈鲁迅小说中“吃”的话语形构〉,刊《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7期,页15-20转34,ISSN1003-0638。或新加坡《亚洲文化》第31期,2007年6月,页221-229,刊号ISSN02176742,9000字;7〈如何本土:无意识/有意识的辩证 ——论吴岸诗歌中的本土植物〉,《扬子江评论》第3期,2007年6月,刊号ISSN1009-542X,10000字;8〈(被)延异的本土现代性——论陈瑞献小说与诗歌的本土意义〉,《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八辑(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6),ISBN9789576688294[820],共15000字,页1-24。9〈无心插柳中的参与与形塑——论“反黄运动时期”通俗小说的本土传递〉,《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007年8月,页69-76。刊号ISSN 1007-8754,12000字;全文可参《蕉风》(马来西亚)2007年7月第498期,页86-95。10〈文学空间诗学与区域特质论纲——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香港文学》总第272期,2007年8月,页90-94,7000字;刊号ISSN1607-4793;11〈身体意识形态:叠合的悖论——论《沙床》中的力比多实践〉,《韩中语言文化研究》(韩国)第12期,2007年9月,页383-396,刊号 ISSN 1738-0502,9000余字。12〈旅行本土:游移的“恶”托邦——以李永平《吉陵春秋》为中心〉,《华侨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2007年9月,页99-106,刊号ISSN1006-1398,10000余字;13朱崇科 张颖妍〈后殖民语境下的香港寓言——从麦兜系列电影看九七后香港想象的流变〉,《华文文学》2007年第5期,9000余字;刊号ISSN1006-0677。14〈华语比较文学: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页171-177。15000字。刊号:ISSN 0511-4683。15〈自我叙事话语与意义再生产——以潘军的《重瞳——霸王自述》为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推迟),10000字。刊号ISSN1672-223X。2006年1〈没有主义还是主义的狂欢?——以《一个人的圣经》为个案进行分析〉,《备忘志》(马来西亚)第四期,2006年春。2〈本土蜕变:载道的艰难与自我的张力——析论1920、30、40年代马华文学本土变迁轨迹〉,《晋阳学刊》2006年第2期,2006年3月。3〈在凤凰涅盘之前:浅议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与超越〉(学术规范论文),《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3月上(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4〈刘以鬯自娱小说中的香港性呈现〉,任剑涛 彭玉平主编《论衡丛刊》第三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5〈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2006年6月(实际出刊日期)。6〈雨林美学与南洋虚构:从本土话语看张贵兴的雨林书写〉,《亚洲文化》(新加坡)第30期,页134-152,2006年6月。7〈谁的东南亚华文/华人文学?——命名的后殖民批判〉,《学海》(江苏省社科院主办)2006年第3期,2006年6月(或参《蕉风》(马来西亚1955-)总第496期,2006年7月)。8〈马华文化/文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论析〉,《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9〈开放与抽象:在慢性症候分析之上——以《边缘意象》为中心论郭宝昆的本土收放〉,《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10〈厚重的细节:解/构传统与“后传统”的省思——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见刘中树 白杨等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的新世纪》(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11〈认同“点染”与本土强化——论新华文学中的鱼尾狮意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12〈本土楔入:可能与限定——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论世华文学研究的新进路〉,《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15日。13〈发异声于“新”邦——读冼文光著《柔佛海峡》〉,《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25日。14〈论卢卡奇和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叙述关涉〉,《求索》2006年第9期,2006年9月30日,页195-197。15〈身体政治:用与被用——以《一个人的圣经》为中心〉,《中外论坛》(美国双月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页53-58。16〈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型教学策略刍议〉(教学论文),收入《2006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师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页285-292。17〈如何故事,怎样新编? ——从主体介入角度探勘故事新编小说的存在及其确立〉,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发行的季刊《中国现代文学》第39号,2006年12月30日。18<琐碎的凝重:“自反性”本土书写——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新加坡《新世纪学刊》第6期,06年12月。2005年1 〈雅俗混杂的香港虚构——浅解《青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1期,2005年3月。2〈边缘童话:谏言(建言)香港——浅论西西的故事新编小说〉,《国文天地》(台北)2005年5月号。3 〈开放实用主义的调试及其限制——杨松年新马华文文学研究的本土视野〉,《蕉风》(马来西亚1955-)总第494期,2005年7月。4〈现实主义的承继及限制——论陶然的故事新编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5〈纪恶的吊诡:叙述暴力与历史——评王德威《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10月号。6〈淘气的认真与“珍重的平凡”——论蔡深江的文字倔强及其本土搜寻〉,见朱文斌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页169-182。2004年1 To See and to Be Seen: Mutual Reflections between Chinese Women and Singapore--reflections of Singapore in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The Arts, NUS, Singapore, 2004, Apr-May .2〈复活区域华文文学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当代》(台北)2004年5月号,总201期。3〈“小说性”与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 《亚洲文化》(新加坡亚洲研究协会)总第28期,2004年8月号。4〈暴力书写:狂放莫言——以《红高粱家族》为中心〉,台北《文讯》杂志,2004年8月号。5〈华文文学:离散中国性与流动本土性〉,《香港文学》2004年11月号,总第239期。6〈陈瑞献——(被)“延异”的本土现代性〉,见《联合早报》2004年11月23、25日副刊连载,一个半版的篇幅刊登9000余字。7〈诗学抵抗:悲壮而沉重的文学肉身─评许文荣《南方喧哗─马华文学的政治抵诗学》〉,《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4年12月。8〈破解另类与吊诡:看长袖如何善舞?——李碧华《青蛇》的N种读法〉,《人文杂志》(吉隆坡)2004年6月号(脱刊,实为2004年底出版)。9〈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收入黄万华、戴小华主编《全球语境?多元对话?马华文学——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2003年1〈想象与重构:上海的现代性——评李欧梵《上海摩登》〉《浙江学刊》(双月刊,杭州) 2003年第1期 [另刊《当代》(台北,月刊)2002年第12月号] 。2〈消解与重建——论《大话西游》中的主体介入〉,《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3〈本土性的纠葛——论马华文学史书写的主线贯穿〉,《学海》(双月刊,南京)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4〈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5〈无序之则:叙事的法则——吴耀宗初论〉,《香港文学》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号。6〈观照与开创: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空间——评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世纪中国》, 2003年05月30日。7〈从部分缺席到集体失语〉,《星洲日报?文艺春秋》(日报,吉隆坡)2003年7月5日。8〈新加坡书写与书写新加坡——解读英培安的一种向度〉,《人文杂志》(吉隆坡)2003年6月号。9〈“去中国性”:警醒、迷思及其它〉,《亚洲文化》(年刊,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第27期,2003年6月。又可参《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版2003年8月。10〈看与被看:中国女人与新加坡的对视——以《乌鸦》和《玫瑰园》为例论“新移民文学”中的新加坡镜像〉,《新加坡文艺》(季刊,新加坡)第83期,2003年9月;11《无序之序——破解吴耀宗书写的一种读法》《人文杂志》(吉隆坡)2003年9月号。2002年1〈在场的缺席——从本土研究看马华文学批评提升的可能维度〉,《人文杂志》(马来西亚吉隆坡,双月刊,2003年后改为季刊),2002年1月号。2〈空间形式与香港虚构〉,西安:《人文杂志》(双月刊,西安),2002年第2期,2002年3 月。3〈“小说”的野心与虚构的魅力——评王德威著《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3月号。4〈现代性与“狐狸”的智慧——评李欧梵著《铁屋中的呐喊》〉,《人文杂志》(吉隆坡),2002年5月号。5〈艰难的现代性与无奈的本土化〉,《华文文学》(双月刊,汕头),2002年第3期。6〈戏弄:模式与指向——论李碧华“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台北:《当代》(月刊),总第179期,2002年7月号。7〈丈量旁观与融入的距离——郁达夫放逐南洋心态转变探因〉,《香港文学》,2002年11月号。8〈台湾经验与黄锦树的马华文学批评〉,见龚鹏程等《第一届新世纪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动向研讨会:21世纪台湾, 东南亚的文化与文学》(宜兰:南洋学社, 2002)。2001年1〈平淡上路:超越飞升与失落——中国当代美学批评的反思〉,见《中州学刊》(双月刊,郑州)2001年第2期,2001年3月。2《故事新编中的叙事范式——以鲁迅、刘以鬯、李碧华、西西的相关文本为个案进行分析》(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1,5;导师:王剑丛教授)3 〈神游与驻足——论刘以鬯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香港文学》,2001年9月号。2000年1〈为了反抗与也是反抗——鲁迅与阿尔志跋绥夫笔下人物性心理描写比较〉,见《鲁迅研究月刊》(月刊,北京)2000年2月。2〈积淀与重塑——从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说开去》〉,见《香港文学》2000年3月号。3〈城市意象:虚构中的契合与超越——颜纯钩小说主题的一种解读〉,见《香港文学》2000年6月号。4〈反抗:徒然抑或尴尬——颜纯钩小说中的女性生存状况探析〉,见《哈尔滨师专学报》(双月刊,哈尔滨)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5〈历史重写中的主体介入——以鲁迅、刘以鬯、陶然的“故事新编”为个案进行比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000年9月。6〈清洗独角兽的尾巴——浅论香港文学批评的一种偏离〉,见《纯文学》(香港)复刊号第30期,2000年10月。1999年1 〈我看“南来作家”〉,见《香港文学》(月刊,香港)1999年1月号。2〈旁观独角兽的角——关于香港文学独特性的边缘性的思考〉,见《香港文学》1999年5月号。3〈周氏兄弟有关“3?18事件”的文本比较研究〉,见《广东鲁迅研究》(季刊,广州,今改为《鲁迅世界》)1999年第3期,1999年9月。4〈香港气度与香港文学〉,见《香港文学》1999年10月号。 1 杨松年 杨宗翰主编《跨国界诗想:世华新诗评析》(台北:唐山,2003)。2 杨松年 简文志主编《离心的辩证:世华小说评析》(台北:唐山,2004)。3 杨松年 林明昌主编《多元的交响:世华散文评析》(台北:唐山,2005)。4 杨松年 郑琇方主编《细致的雕塑:世华微型小说评析》(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 1〈刘以鬯自娱小说中的香港性呈现〉,2002,6,5-7,香港大学: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破解另类与吊诡:看长袖如何善舞?——李碧华《青蛇》的N种读法〉,香港大学:国际会议论文(2002,12,6-7);3〈戏弄:模式与指向——论李碧华“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首届亚洲学者国际研讨会,2002年4月22-23日,新加坡国立大学;4〈尴尬与超越——以《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论新华文学的定位〉, “当代文学与人文生态”国际研讨会,2003年2月22-23日,新加坡。5〈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以莫言《红高粱》和黎紫书《天国之门》为中心〉,“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中心与边缘的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年10月4日-5日,马来西亚 新纪元学院;6〈建构马华文化/文学:写在本土迷思以外——试析马华文化(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百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10月22-23日,吉隆坡;7 〈“小说性”与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首届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2003年12月8-9日。8〈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文化疆界与国家图像”国际会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4年6月23-25日。9〈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会议,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4年9月21日。后收入黄万华、戴小华主编《全球语境?多元对话?马华文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0〈复活区域华文文学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第13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4年9月23-25日。11〈本土意识的萌蘖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日本京都大学2006年1月15日,海外华人与汉字文化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讲。12〈厚重的细节:解/构传统与“后传统”的省思——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第14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吉林大学2006年7月24-29日。13〈想象中国的吊诡:暴力再现与身份认同——以高行健、李碧华、张贵兴的小说书写为中心〉,“历史与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2007年1月4-6日,香港中文大学。14“Traveling Nativeness and Its Discontent: A Case Study of Li Yongping’s Jiling Chronicle”,presented at “Globaliz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inophone and Diaspora Writ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c 6-8th, 2007, Harvard University。15〈中国当代文学讲授中的海外视野〉,“现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复旦大学,2008年6月20-21日。16.《“大”“小”的辨证:重读<棺材太大洞太小>》,“郭宝昆”国际会议2012年9月14-15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主办单位: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The Tangent, and The Theatre Practice。17.《两种现代性:鲁迅与林文庆的文化冲突》,2012年10月27-28日“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福州福建师范大学。18.《方北方的文学本土转型及其限制》,“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国际会议,2013年9月14-15日,汕头。19.《(被)离散(诗学)与新加坡认同的困境——英培安<画室>的叙事创新》,众声喧“华”:华语文学的想象共同体国际会议,2013年12月18-19日,台北福华文教会馆,由台湾中国现代文学会、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台湾文学馆举办。20.《论王润华放逐诗学的三阶段》,“近代以来亚洲移民与海洋社会”国际会议,2013年12月20-21日,广州。

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

1.《由诗词关系审视唐五代词的演变轨迹》,万字,《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以《唐五代词演变轨迹新探》为题摘要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摘要转载。2.《论“晚唐体”》,万字,《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2007年中国文学年鉴》全文收录;《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论文摘要”收录。3.《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万字,《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以《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为题摘要转载。4.《“声诗”概念与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之解读》,万字,《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5. 《唐诗的体裁系统及其艺术优越性》,《学术月刊》2013年第5期。6.《“文体三变说”: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论述模式》,《学术界》2008年第5期封面标题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以同题转载4000余字;《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以同题摘要转载。7. 《论中国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结”》,《复旦学报》2002年第5期。《中国文化》第19-20期合刊。8 .《论北宋词与晚唐诗的近亲关系——兼论宋词化用唐诗现象的文化涵义》,《求索》2006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以《宋词化用唐诗现象的文化涵义》为题摘要转载。9.《遭遇历史误会的文学巨人——罗隐文学史地位之重估》,《学术界》2006年第6期封面标题论文。《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以《应重估罗隐的文学史地位》为题摘要转载。10.《<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与莫砺锋先生商榷》,《学术界》2007年第5期封面标题论文。11.《从点化唐诗看李煜词对于北宋词的范本意义》,《学术界》2010年第1期。12.《“守正出新”兑现了吗——对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之学理批评》,《学术界》2010年第11期封面标题论文(与翁其斌合作)。13.《新罗入唐诗人的特征及其成就》《学术界》2011年第6期封面标题论文。14.《关于崔致远研究的三个误区及其突破》,《学术界》2012年第9期封面标题论文。15.《也论〈花间集序〉的主旨——兼与贺中复、彭国忠先生商榷》,《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16.《唐代省试诗的衡量标准与“齐梁体格”》,《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17.《王安石的“剽窃”习气及其成因》,《学术研究》200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论点摘编”。18.《论唐末五代文人的悲剧意识及其文艺转化》,《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9》全文收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19.《唐诗的最后一次新变——论唐末近体诗的艺术开拓》,《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 期。20.《“温李”齐名与唐末诗歌的演变趋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21.《唐宋词雅化问题之重新检讨》,《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22.《罗隐历史定位发覆》,《扬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23.《论唐宋科举士风之三变及其对诗风的影响》,《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24.《试析刘勰对〈楚辞〉的矛盾评价》,《江淮论坛》2002年第3期。25.《试论“稼轩式用典”之美学意蕴》,《江淮论坛》2003年第2期。26.《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罗隐》,《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3期封面标题论文。27.《韩翃<寒食>诗正解》,《名作欣赏》2006年第2期。28.《卢纶名篇<晚次鄂州>长期被误解》,《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1期。29.《近年通行本<唐诗三百首>若干注释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30.《千年张泌疑案断是非——各家张泌考证平议与辨正》,《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31.《求新须先求真——就<辨骚>“博徒”“四异”新解问题与李金坤先生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32. 《元好问对陆龟蒙的崇拜——兼就<论诗三十首>(其十九)的解读与各家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33.《罗隐生平事迹辨正——兼与吴在庆先生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34.《<全宋诗>误收的唐代经典名篇》,《汕头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林伦伦: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潮汕方言与文化,原汕头大学副校长2、黄挺:韩山师范学院 潮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原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3、吴榕青:韩山师范学院潮学中文系副教授4、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方向:潮汕佛教史5、黄景忠:韩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中文系教授,方向:潮汕现当代文学史6、余海鹰:韩山师范学院,潮汕现当代文学史7、陈香白:韩山师范学院原韩师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方向:潮汕茶道8、庄义青:韩山师范学院政史系副教授,方向:宋代潮州历史9、曾楚楠:潮州政协《潮州文史资料》主编,潮汕文史10、王振泽:潮州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方向:“饶学” (即研究饶宗颐的学科)11、陈贤武:潮州市慧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工作人员,方向:潮汕文史12、吴志敏:潮州市建筑安装总公司第三工程公司副经理,方向:潮汕古建筑13、许永强:副教授,方向:潮州菜14、陈传佳:潮州市庵埠中学校长,全国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潮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5、林跃文: 潮州凤凰中学校长,硕士,凤凰人 1、陈荆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方向:近现代潮汕历史2、杨坚平:汕头市潮绣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方向:潮汕民间工艺美术。3、林淳钧:汕头潮剧院,方向:潮剧4、5、郑志伟:汕头潮剧院,方向:潮剧6、周修东: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方向:潮汕历史文化7、黄舜生:原汕头书协主席,方向:潮汕书法史8、王伟深:澄海政协副主席,方向:潮汕方言民俗9、邹金盛:澄海邮政局,方向:潮汕侨批10、曾旭波:,经济师,方向:潮汕侨批11、蔡仰颜:汕头画院名誉院长,方向潮汕书画史12、陈琳藩:方向潮汕书画史13、陈嘉顺:汕头大学图书馆馆员,方向社会生活史、民间工艺史14、黄刚: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方向: 潮汕书画史15、林凯龙: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方向:潮汕民居16、黄迎涛: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方向:南澳历史17、蔡文胜:澄海博物馆副馆长,方向:潮汕历史18、许泽敏:澄海华侨中学教师,方向:潮汕方言19、郑可因:汕头市图书馆,方向:潮汕文献20、柯世伦:南澳海防史博物馆,方向:南澳历史21、陈新杰:潮阳第一中学,方向:潮阳东山历史文化22、李宏新:广东省历史学会,方向:潮汕历史23、马徐豪:潮阳六都中学,方向:潮剧24、李起藩:潮阳,方向:潮阳文史25、黄赞发:原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方向:潮汕先贤26、林俊聪:原汕头市对台办科长,方向:潮汕庙堂27、杜桂芳: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方向:潮汕侨批28、马畅: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方向:潮汕历史文化题材电视作品29、刘群: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方向:潮汕历史文化题材电视作品30、郭马风: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方向:潮汕民俗31、王琳乾: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市原主任,方向:汕头历史32、陈历明:汕头市文化局原副局长,方向:潮汕考古与戏剧33、34、陈训先:澄海政协原《澄海文史》执行主编,方向:潮汕文化源35、蔡英豪:澄海博物馆原馆长36、蔡文胜:澄海博物馆原副馆长,方向:地方文献、谱牒37、陈占山:汕头大学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方向:潮汕文化史38、陈景熙: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博士,近现代汕头社会经济史、潮汕民间信仰与潮汕社会历史39、林道祥,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方向:潮汕出土文献与潮汕方言40、翁奕波,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文科版副主编,方向:海外华文文学41、吴二持,汕头大学出版社编审,方向:潮汕文献42、陈海忠,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院长,博士,方向:民国汕头社会史43、杜式敏,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事务总管,硕士,方向:民国潮汕女子教育史44、林春雨,汕头大学文学院,硕士,方向:南澳方言45、刘放,汕头大学文学院,硕士,方向:薛侃《研几录》46、黄绮文,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教授,潮汕华侨,47、吴奎信,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方向潮州歌册48、隗芾,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49、50、潘家懿:汕头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教授,方向:潮汕方言51、邱玉卿: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方向:潮汕书画史 1、徐光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揭阳市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2、孙淑彦,揭阳民俗博物馆馆长,方向:潮汕文史3、郑智勇,揭阳社科联主席,教授,方向:潮汕方言4、彭妙艳,揭阳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方向:潮汕文史5、蔡汉铭,原地都镇文化站站长,方向:桑浦山历史文化6、孙杜平,潮汕文献7、欧俊勇,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三山国王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汕头大学学报编辑

汕头大学学报,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是ccsci期刊。相关信息,可上学报编辑部官网查看。有详细介绍。祝你好运。

一、1大学语文;2港台现代小说;3文化研究; 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5鲁迅小说精读;6新马华文文学等。二、1 First Year Seminar;2电影、文学中的当代中国;3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Bard College) 1.《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论文集)Entanglement of Nativeness: Self-exile, "Nan yang" Fiction and Myths of Nativeness(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5),335页。王德威教授序。2.《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Carnival of Tensions: A STUDY ON SUBJECTIVE INTERVENTIONS IN ‘OLD TALES RETOLD’ FICTION BY LU XUN AND HIS SUCCESSORS(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423页,35万字。王润华教授序。3.《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The Archaeology on Literary Nanyang:Nativeness and Singapore &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8),37万字。王润华、周宁教授序。4.《身体意识形态——论汉语长篇(1990-)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Body Ideology: Libidinal Practice and Representations in Chinese Novel (1990- )(广州: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26万字。陈思和教授序。5.《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A Study on Discursive Formation in Lu Xun's Fictio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万字,王富仁教授序。6.《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Sinophone Literature:Problematics & Critical Practices(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4月),滨下武志教授序。7. 《身体意识形态——汉语长篇(1990- )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修订版)(台湾秀威资讯科技,2014)。8.《“南洋”纠葛与本土中国性》“Nanyang” Obssession & Native Chineseness(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9.《广州鲁迅》Lu Xun in Canto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此中并未包含发表的4000字以下的文学批评文章)20111.《论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30日,页76-80。ISSN1003-7535,9000余字。2.《重读张爱玲<色,戒>》,《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2期,页133-146。12000余字,刊号ISSN 1003-0263。3.《反成长的成长叙事——论鄢然《残龙笔记》兼及韩寒《三重门》》,《当代文坛》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日,页108-112。9000余字,刊号ISSN 1006-0820。4.《论鲁迅小说中的流言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5日,页38-43。刊号ISSN1000-9639,9000余字。5.朱崇科 李淑云《失败的“故事新编”——评苏童的《碧奴》》,《文艺争鸣》2011年4月号(上半月),页152-154。刊号ISSN1003-9538,6000余字。6.《论华文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架构的内在楔入》(教学研究论文),《华文文学》2011年第2期,页105-108。刊号ISSN1006-0677,5000余字。7.《鲁迅如何存在:在鲁迅书写与书写鲁迅之间》,《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5期,页79-85。刊号ISSN1003-0638。9000余字。8.《林文庆如何对接厦大认同——评李元瑾编著《林文庆的厦大情缘》》(约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三卷第一期,2011年6月号,页109-112。ISSN: 1793-7248。3000余字。9.《鲁迅小说中的青年话语》,《名作欣赏》2011年7月上旬刊,页37-41,约7500字。刊号ISSN1006-0189。10.《扎根本土与自我表述——两本新马论著阅读笔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2011年9月30日,页67-72,约8000字。刊号ISSN1002-5162。11.《鲁迅小说中的村镇政治话语》,《新世纪学刊》总第11期,2011年10月,页42-47。10000字。刊号ISSN0219-6085。12.《华文文学研究新拓展的理路及其问题》,《暨南学报》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实际出版时间为11月),页6-11。8500字。刊号ISSN1000-5072。2010:1.《论鲁迅小说婚恋话语中的悲剧性机制》,《汕头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页61-66。9000余字,刊号ISSN1001-4225。2.《爱的中间物——《魔祟》重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2010年3月,页20-25,ISSN1008-985,8000字。3.《身份认同与“变脸”叙事的双重裂合》(约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2010年5月,页52-57,刊号ISSN1003-8388,7000余字。4.《论鲁迅小说中的医学话语》,《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CSSCI)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页111-117,刊号ISSN1671-8402,10000余字。5.《华语语系的话语建构及其问题》,《学术研究》(CSSCI)2010第7期,2010年7月20日,页146-152,刊号ISSN10007326,10000字。6.《照相及1927广州鲁迅的定格》,《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2010年9月15日,页80-85。7700余字。CSSCI,刊号ISSN 1003-7772。7.《思路、写路与寻路——论鲁迅小说中路的话语形构》,《新世纪学刊》(新加坡)总第10期,2010年12月,10000余字,页93-103,刊号ISSN02196085。2009年1〈面具叙事与主体游移:高行健、英培安小说叙事人称比较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2009年3月,页158-163。刊号ISSN 1004-3926,10000字。2〈“新移民文学”:“新”的悖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6月,页21-26。刊号ISSN1002-5162 ,8000余字。3〈论鲁迅小说中的经济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2009年9月,页45-52。刊号ISSN1000-9639,11000余字。4〈论鲁迅小说中月的话语形构〉,《新世纪学刊》(新加坡)总第9期,2009年12月,页63-69,9000字,刊号ISSN02196085。2008年1〈认同形塑及其“陌生化”诗学——论鲁迅小说中的启蒙姿态与“自反”策略〉,《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页41-45。9800字,ISSN1671-840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摘录,页72-73。2〈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页180-185。刊号ISSN 1004-3926,11000字;3〈当知识化为权力——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型”话语〉,《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2期,页40-46。9000余字,ISSN1003-0638。4〈民族身体的跨国置换及身份归属偏执的暧昧————论九丹《乌鸦》中的力比多实践〉,《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6辑"海外中国文艺专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页224-235。12000字,ISBN9787561439975。5〈想象中国的吊诡:暴力再现与身份认同〉,《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2期,2008年4月28日,页87-92。8000字,ISSN1009-542X。6〈“肥皂”隐喻的潜行与破解——鲁迅《肥皂》精读〉,《名作欣赏》2008年第6期,页61-65。6500字,ISSN1006-0189。7〈论鲁迅小说中的癫狂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页41-47。12000字,刊号ISSN1000-963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全文收录,2008年第10期,页127-133。8〈术语的暧昧:“问题意识”中的意识问题〉,《暨南学报》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页11-16。9000字,ISSN1000-5072。9〈新加坡突围:困顿与“戏”斗——英培安戏剧中的本土企图〉,《华文文学》2008年第5期,页66-72,10000余字。ISSN1006-0677。10〈本土意识的萌孽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第七卷第一期,2008年11月,17000字,刊号ISSN 0219-0699 。11〈鲁迅小说中的身体话语〉,刊于《上海鲁迅研究》2008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8500字,页34-45,ISBN9787807453550 。12〈鲁迅“神”访郁达夫:不在场的南洋遭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6期,11000字,页112-121。刊号ISSN 1003-0263。13〈新东方主义:力比多实践中的认同政治——从《上海宝贝》到《我的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15000字,ISSN 1672-223X。14〈欲望的吊诡——贾平凹《废都》情色书写的悖论〉,新加坡《新世纪学刊》总第八期,2008年12月,12000字,刊号ISSN02196085。2007年1〈规训的悖谬与成长的激情——论王小波长篇中的性话语〉,《人文杂志》2007年第2期,2007年3月,页111-117,刊号ISSN0447-662X,11000字;2〈后殖民老舍:洞见或偏执?——以《二马》和《小坡的生日》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007年3月,页14-18,刊号ISSN1000-9639,8000字。3〈论鲁迅小说中的环形营构〉,《鲁迅世界》(广东鲁迅研究会)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页55-61,登记证粤0第10321号,10000字;4〈插入的退让:从情/遗书到遗性/书——论木子美《遗情书》中的性爱关切〉,《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页11-15。刊号:ISSN1671-8275。10000字。5〈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以莫言《红高粱家族》和黎紫书《天国之门》为中心〉,《思想文踪》第10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页122-141,书号ISBN 9787810798181,13000字。6〈鲁迅小说中“吃”的话语形构〉,刊《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7期,页15-20转34,ISSN1003-0638。或新加坡《亚洲文化》第31期,2007年6月,页221-229,刊号ISSN02176742,9000字;7〈如何本土:无意识/有意识的辩证 ——论吴岸诗歌中的本土植物〉,《扬子江评论》第3期,2007年6月,刊号ISSN1009-542X,10000字;8〈(被)延异的本土现代性——论陈瑞献小说与诗歌的本土意义〉,《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八辑(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6),ISBN9789576688294[820],共15000字,页1-24。9〈无心插柳中的参与与形塑——论“反黄运动时期”通俗小说的本土传递〉,《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007年8月,页69-76。刊号ISSN 1007-8754,12000字;全文可参《蕉风》(马来西亚)2007年7月第498期,页86-95。10〈文学空间诗学与区域特质论纲——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香港文学》总第272期,2007年8月,页90-94,7000字;刊号ISSN1607-4793;11〈身体意识形态:叠合的悖论——论《沙床》中的力比多实践〉,《韩中语言文化研究》(韩国)第12期,2007年9月,页383-396,刊号 ISSN 1738-0502,9000余字。12〈旅行本土:游移的“恶”托邦——以李永平《吉陵春秋》为中心〉,《华侨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2007年9月,页99-106,刊号ISSN1006-1398,10000余字;13朱崇科 张颖妍〈后殖民语境下的香港寓言——从麦兜系列电影看九七后香港想象的流变〉,《华文文学》2007年第5期,9000余字;刊号ISSN1006-0677。14〈华语比较文学: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页171-177。15000字。刊号:ISSN 0511-4683。15〈自我叙事话语与意义再生产——以潘军的《重瞳——霸王自述》为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推迟),10000字。刊号ISSN1672-223X。2006年1〈没有主义还是主义的狂欢?——以《一个人的圣经》为个案进行分析〉,《备忘志》(马来西亚)第四期,2006年春。2〈本土蜕变:载道的艰难与自我的张力——析论1920、30、40年代马华文学本土变迁轨迹〉,《晋阳学刊》2006年第2期,2006年3月。3〈在凤凰涅盘之前:浅议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与超越〉(学术规范论文),《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3月上(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4〈刘以鬯自娱小说中的香港性呈现〉,任剑涛 彭玉平主编《论衡丛刊》第三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5〈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2006年6月(实际出刊日期)。6〈雨林美学与南洋虚构:从本土话语看张贵兴的雨林书写〉,《亚洲文化》(新加坡)第30期,页134-152,2006年6月。7〈谁的东南亚华文/华人文学?——命名的后殖民批判〉,《学海》(江苏省社科院主办)2006年第3期,2006年6月(或参《蕉风》(马来西亚1955-)总第496期,2006年7月)。8〈马华文化/文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论析〉,《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9〈开放与抽象:在慢性症候分析之上——以《边缘意象》为中心论郭宝昆的本土收放〉,《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10〈厚重的细节:解/构传统与“后传统”的省思——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见刘中树 白杨等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的新世纪》(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11〈认同“点染”与本土强化——论新华文学中的鱼尾狮意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12〈本土楔入:可能与限定——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论世华文学研究的新进路〉,《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15日。13〈发异声于“新”邦——读冼文光著《柔佛海峡》〉,《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25日。14〈论卢卡奇和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叙述关涉〉,《求索》2006年第9期,2006年9月30日,页195-197。15〈身体政治:用与被用——以《一个人的圣经》为中心〉,《中外论坛》(美国双月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页53-58。16〈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型教学策略刍议〉(教学论文),收入《2006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师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页285-292。17〈如何故事,怎样新编? ——从主体介入角度探勘故事新编小说的存在及其确立〉,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发行的季刊《中国现代文学》第39号,2006年12月30日。18<琐碎的凝重:“自反性”本土书写——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新加坡《新世纪学刊》第6期,06年12月。2005年1 〈雅俗混杂的香港虚构——浅解《青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1期,2005年3月。2〈边缘童话:谏言(建言)香港——浅论西西的故事新编小说〉,《国文天地》(台北)2005年5月号。3 〈开放实用主义的调试及其限制——杨松年新马华文文学研究的本土视野〉,《蕉风》(马来西亚1955-)总第494期,2005年7月。4〈现实主义的承继及限制——论陶然的故事新编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5〈纪恶的吊诡:叙述暴力与历史——评王德威《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10月号。6〈淘气的认真与“珍重的平凡”——论蔡深江的文字倔强及其本土搜寻〉,见朱文斌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页169-182。2004年1 To See and to Be Seen: Mutual Reflections between Chinese Women and Singapore--reflections of Singapore in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The Arts, NUS, Singapore, 2004, Apr-May .2〈复活区域华文文学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当代》(台北)2004年5月号,总201期。3〈“小说性”与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 《亚洲文化》(新加坡亚洲研究协会)总第28期,2004年8月号。4〈暴力书写:狂放莫言——以《红高粱家族》为中心〉,台北《文讯》杂志,2004年8月号。5〈华文文学:离散中国性与流动本土性〉,《香港文学》2004年11月号,总第239期。6〈陈瑞献——(被)“延异”的本土现代性〉,见《联合早报》2004年11月23、25日副刊连载,一个半版的篇幅刊登9000余字。7〈诗学抵抗:悲壮而沉重的文学肉身─评许文荣《南方喧哗─马华文学的政治抵诗学》〉,《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4年12月。8〈破解另类与吊诡:看长袖如何善舞?——李碧华《青蛇》的N种读法〉,《人文杂志》(吉隆坡)2004年6月号(脱刊,实为2004年底出版)。9〈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收入黄万华、戴小华主编《全球语境?多元对话?马华文学——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2003年1〈想象与重构:上海的现代性——评李欧梵《上海摩登》〉《浙江学刊》(双月刊,杭州) 2003年第1期 [另刊《当代》(台北,月刊)2002年第12月号] 。2〈消解与重建——论《大话西游》中的主体介入〉,《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3〈本土性的纠葛——论马华文学史书写的主线贯穿〉,《学海》(双月刊,南京)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4〈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5〈无序之则:叙事的法则——吴耀宗初论〉,《香港文学》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号。6〈观照与开创: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空间——评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世纪中国》, 2003年05月30日。7〈从部分缺席到集体失语〉,《星洲日报?文艺春秋》(日报,吉隆坡)2003年7月5日。8〈新加坡书写与书写新加坡——解读英培安的一种向度〉,《人文杂志》(吉隆坡)2003年6月号。9〈“去中国性”:警醒、迷思及其它〉,《亚洲文化》(年刊,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第27期,2003年6月。又可参《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版2003年8月。10〈看与被看:中国女人与新加坡的对视——以《乌鸦》和《玫瑰园》为例论“新移民文学”中的新加坡镜像〉,《新加坡文艺》(季刊,新加坡)第83期,2003年9月;11《无序之序——破解吴耀宗书写的一种读法》《人文杂志》(吉隆坡)2003年9月号。2002年1〈在场的缺席——从本土研究看马华文学批评提升的可能维度〉,《人文杂志》(马来西亚吉隆坡,双月刊,2003年后改为季刊),2002年1月号。2〈空间形式与香港虚构〉,西安:《人文杂志》(双月刊,西安),2002年第2期,2002年3 月。3〈“小说”的野心与虚构的魅力——评王德威著《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3月号。4〈现代性与“狐狸”的智慧——评李欧梵著《铁屋中的呐喊》〉,《人文杂志》(吉隆坡),2002年5月号。5〈艰难的现代性与无奈的本土化〉,《华文文学》(双月刊,汕头),2002年第3期。6〈戏弄:模式与指向——论李碧华“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台北:《当代》(月刊),总第179期,2002年7月号。7〈丈量旁观与融入的距离——郁达夫放逐南洋心态转变探因〉,《香港文学》,2002年11月号。8〈台湾经验与黄锦树的马华文学批评〉,见龚鹏程等《第一届新世纪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动向研讨会:21世纪台湾, 东南亚的文化与文学》(宜兰:南洋学社, 2002)。2001年1〈平淡上路:超越飞升与失落——中国当代美学批评的反思〉,见《中州学刊》(双月刊,郑州)2001年第2期,2001年3月。2《故事新编中的叙事范式——以鲁迅、刘以鬯、李碧华、西西的相关文本为个案进行分析》(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1,5;导师:王剑丛教授)3 〈神游与驻足——论刘以鬯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香港文学》,2001年9月号。2000年1〈为了反抗与也是反抗——鲁迅与阿尔志跋绥夫笔下人物性心理描写比较〉,见《鲁迅研究月刊》(月刊,北京)2000年2月。2〈积淀与重塑——从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说开去》〉,见《香港文学》2000年3月号。3〈城市意象:虚构中的契合与超越——颜纯钩小说主题的一种解读〉,见《香港文学》2000年6月号。4〈反抗:徒然抑或尴尬——颜纯钩小说中的女性生存状况探析〉,见《哈尔滨师专学报》(双月刊,哈尔滨)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5〈历史重写中的主体介入——以鲁迅、刘以鬯、陶然的“故事新编”为个案进行比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000年9月。6〈清洗独角兽的尾巴——浅论香港文学批评的一种偏离〉,见《纯文学》(香港)复刊号第30期,2000年10月。1999年1 〈我看“南来作家”〉,见《香港文学》(月刊,香港)1999年1月号。2〈旁观独角兽的角——关于香港文学独特性的边缘性的思考〉,见《香港文学》1999年5月号。3〈周氏兄弟有关“3?18事件”的文本比较研究〉,见《广东鲁迅研究》(季刊,广州,今改为《鲁迅世界》)1999年第3期,1999年9月。4〈香港气度与香港文学〉,见《香港文学》1999年10月号。 1 杨松年 杨宗翰主编《跨国界诗想:世华新诗评析》(台北:唐山,2003)。2 杨松年 简文志主编《离心的辩证:世华小说评析》(台北:唐山,2004)。3 杨松年 林明昌主编《多元的交响:世华散文评析》(台北:唐山,2005)。4 杨松年 郑琇方主编《细致的雕塑:世华微型小说评析》(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 1〈刘以鬯自娱小说中的香港性呈现〉,2002,6,5-7,香港大学: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破解另类与吊诡:看长袖如何善舞?——李碧华《青蛇》的N种读法〉,香港大学:国际会议论文(2002,12,6-7);3〈戏弄:模式与指向——论李碧华“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首届亚洲学者国际研讨会,2002年4月22-23日,新加坡国立大学;4〈尴尬与超越——以《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论新华文学的定位〉, “当代文学与人文生态”国际研讨会,2003年2月22-23日,新加坡。5〈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以莫言《红高粱》和黎紫书《天国之门》为中心〉,“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中心与边缘的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年10月4日-5日,马来西亚 新纪元学院;6〈建构马华文化/文学:写在本土迷思以外——试析马华文化(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百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10月22-23日,吉隆坡;7 〈“小说性”与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首届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2003年12月8-9日。8〈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文化疆界与国家图像”国际会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4年6月23-25日。9〈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会议,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4年9月21日。后收入黄万华、戴小华主编《全球语境?多元对话?马华文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0〈复活区域华文文学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第13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4年9月23-25日。11〈本土意识的萌蘖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日本京都大学2006年1月15日,海外华人与汉字文化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讲。12〈厚重的细节:解/构传统与“后传统”的省思——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第14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吉林大学2006年7月24-29日。13〈想象中国的吊诡:暴力再现与身份认同——以高行健、李碧华、张贵兴的小说书写为中心〉,“历史与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2007年1月4-6日,香港中文大学。14“Traveling Nativeness and Its Discontent: A Case Study of Li Yongping’s Jiling Chronicle”,presented at “Globaliz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inophone and Diaspora Writ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c 6-8th, 2007, Harvard University。15〈中国当代文学讲授中的海外视野〉,“现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复旦大学,2008年6月20-21日。16.《“大”“小”的辨证:重读<棺材太大洞太小>》,“郭宝昆”国际会议2012年9月14-15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主办单位: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The Tangent, and The Theatre Practice。17.《两种现代性:鲁迅与林文庆的文化冲突》,2012年10月27-28日“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福州福建师范大学。18.《方北方的文学本土转型及其限制》,“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国际会议,2013年9月14-15日,汕头。19.《(被)离散(诗学)与新加坡认同的困境——英培安<画室>的叙事创新》,众声喧“华”:华语文学的想象共同体国际会议,2013年12月18-19日,台北福华文教会馆,由台湾中国现代文学会、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台湾文学馆举办。20.《论王润华放逐诗学的三阶段》,“近代以来亚洲移民与海洋社会”国际会议,2013年12月20-21日,广州。

1、林伦伦: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潮汕方言与文化,原汕头大学副校长2、黄挺:韩山师范学院 潮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原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3、吴榕青:韩山师范学院潮学中文系副教授4、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方向:潮汕佛教史5、黄景忠:韩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中文系教授,方向:潮汕现当代文学史6、余海鹰:韩山师范学院,潮汕现当代文学史7、陈香白:韩山师范学院原韩师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方向:潮汕茶道8、庄义青:韩山师范学院政史系副教授,方向:宋代潮州历史9、曾楚楠:潮州政协《潮州文史资料》主编,潮汕文史10、王振泽:潮州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方向:“饶学” (即研究饶宗颐的学科)11、陈贤武:潮州市慧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工作人员,方向:潮汕文史12、吴志敏:潮州市建筑安装总公司第三工程公司副经理,方向:潮汕古建筑13、许永强:副教授,方向:潮州菜14、陈传佳:潮州市庵埠中学校长,全国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潮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5、林跃文: 潮州凤凰中学校长,硕士,凤凰人 1、陈荆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方向:近现代潮汕历史2、杨坚平:汕头市潮绣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方向:潮汕民间工艺美术。3、林淳钧:汕头潮剧院,方向:潮剧4、5、郑志伟:汕头潮剧院,方向:潮剧6、周修东: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方向:潮汕历史文化7、黄舜生:原汕头书协主席,方向:潮汕书法史8、王伟深:澄海政协副主席,方向:潮汕方言民俗9、邹金盛:澄海邮政局,方向:潮汕侨批10、曾旭波:,经济师,方向:潮汕侨批11、蔡仰颜:汕头画院名誉院长,方向潮汕书画史12、陈琳藩:方向潮汕书画史13、陈嘉顺:汕头大学图书馆馆员,方向社会生活史、民间工艺史14、黄刚: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方向: 潮汕书画史15、林凯龙: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方向:潮汕民居16、黄迎涛: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方向:南澳历史17、蔡文胜:澄海博物馆副馆长,方向:潮汕历史18、许泽敏:澄海华侨中学教师,方向:潮汕方言19、郑可因:汕头市图书馆,方向:潮汕文献20、柯世伦:南澳海防史博物馆,方向:南澳历史21、陈新杰:潮阳第一中学,方向:潮阳东山历史文化22、李宏新:广东省历史学会,方向:潮汕历史23、马徐豪:潮阳六都中学,方向:潮剧24、李起藩:潮阳,方向:潮阳文史25、黄赞发:原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方向:潮汕先贤26、林俊聪:原汕头市对台办科长,方向:潮汕庙堂27、杜桂芳: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方向:潮汕侨批28、马畅: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方向:潮汕历史文化题材电视作品29、刘群:汕头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方向:潮汕历史文化题材电视作品30、郭马风: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方向:潮汕民俗31、王琳乾: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市原主任,方向:汕头历史32、陈历明:汕头市文化局原副局长,方向:潮汕考古与戏剧33、34、陈训先:澄海政协原《澄海文史》执行主编,方向:潮汕文化源35、蔡英豪:澄海博物馆原馆长36、蔡文胜:澄海博物馆原副馆长,方向:地方文献、谱牒37、陈占山:汕头大学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方向:潮汕文化史38、陈景熙: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博士,近现代汕头社会经济史、潮汕民间信仰与潮汕社会历史39、林道祥,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方向:潮汕出土文献与潮汕方言40、翁奕波,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文科版副主编,方向:海外华文文学41、吴二持,汕头大学出版社编审,方向:潮汕文献42、陈海忠,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院长,博士,方向:民国汕头社会史43、杜式敏,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事务总管,硕士,方向:民国潮汕女子教育史44、林春雨,汕头大学文学院,硕士,方向:南澳方言45、刘放,汕头大学文学院,硕士,方向:薛侃《研几录》46、黄绮文,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教授,潮汕华侨,47、吴奎信,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方向潮州歌册48、隗芾,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49、50、潘家懿:汕头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教授,方向:潮汕方言51、邱玉卿:汕头大学原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方向:潮汕书画史 1、徐光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揭阳市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2、孙淑彦,揭阳民俗博物馆馆长,方向:潮汕文史3、郑智勇,揭阳社科联主席,教授,方向:潮汕方言4、彭妙艳,揭阳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方向:潮汕文史5、蔡汉铭,原地都镇文化站站长,方向:桑浦山历史文化6、孙杜平,潮汕文献7、欧俊勇,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三山国王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安医大学报编辑部主任夏

是的,医学期刊的所属目录可以有很多个,常笑医学网整理的数据还是很准确的,对投稿、查询目标期刊帮助很大⌄

1985年,我校改为安徽医科大学,该刊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徐叔云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委员。1988年报刊重新登记,该刊国内统一刊号:CN34-1065,主编为龚西瑜同志。1989年7月增补黄河胜同志为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12月,学报调整编委会,徐叔云同志任主任委员兼主编,张方正同志任副主任委员兼常务副主编,吴系科、姚立人、孙桂华同志任副主编,孙君健同志任编辑部主任,陈国安、胡茅轩、黄河胜、宣正荣(兼)同志任副主任。1992年3月,黄河胜同志任编辑部主任,1995年4月,孙勇、王立龙同志任编辑部副主任。1995年第一期起,学报改为双月刊。1997年12月,编委会调整,徐叔云同志继续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李宗寅同志任副主编,张学军同志任常务副主编。2001年3月学校设出版中心,负责编辑、管理和指导安徽医科大学各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黄河胜同志任主任,孙勇、王立龙同志任副主任,出版中心由校长直属管理。《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该中心主要杂志之一,孙勇副主任分管《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2001年5月再次调整编委会,张学军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刘建辉同志任副主编;2007年7月调整编委会,张学军教授连任主编,李俊、曹云霞、朱启星、许戈良同志任副主编。2009年,黄河胜同志任出版中心主任,王立龙、夏青、王劲松等同志任出版中心副主任。夏青同志分管《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2011年改为月刊。2014年5月,曹云霞教授任编委会主编。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安徽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医学科研、医疗成果和进展的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办单位为安徽医科大学,主管单位为安徽省教育厅。主编是著名妇产科学和生殖医学专家曹云霞教授。

汕头特区报总编辑

吴霞艺术简历吴霞,汉族,原名吴至祥,别名半商山人。1958年生于广东汕头,1981年毕业于潮阳师范学校音乐、美术专业。幼承家学,天资聪颖,好学肯钻。早年师从杨国生老师,打下扎实素描基础,而后师从岭南画师孙文斌、杨和明、蔡敬翔诸名家。后又得大师关山月、黎雄才的指导,艺术造诣突飞猛进。潜心钻研民间艺术,学以致用,于1986年成功创办彩瓷壁画工艺厂,生产之彩瓷板壁画走销远近,声誉海内外。1996年赴京求艺,蒙名师周令钊、雷正民、启功、张虎等之悉心指导,技法、风格更趋成熟。1997年又创办了电脑石雕工艺厂。制作了《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一百零八好汉》等大型凹凸线石雕壁画,得到了当代名家启功、孙轶青、沈鹏、陈立夫、冯远、徐邦达、王光英、单国强等的亲笔题词和关心,深受各界好评。他博学专攻,勤于笔耕,作品早在《华声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羊城晚报》、《中国艺术报》、《汕头特区晚报》等报刊发表。生平载入《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当代书画艺术家作品集》、《中国美术家选集》等。爱好书画艺术,长于研修。在创作过程中善于汲取前人的经验和艺术精华,师古不泥,大胆创新。经过反复锤炼,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张"艺术源于生活",擅长观察思考、提炼、升华,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并获取创作灵感,创作出大量为人称道的优秀作品,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作品雍容大器,古朴隽永;气势磅礴,意蕴悠长,颇受大众乃至国际友人的喜爱和青睐,具备较高的艺术品位。在新世纪全国人民奔小康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艺复兴势在必行。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努力践行"三个代表"在文艺领域中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艺术创作的先进性,把握文化思潮的主流方向。在文化艺术研究、交流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十年来,吴霞办工艺厂取得成就,大半资金用於收藏:古今名家书画逾千件。现为广东省汕头市文物收藏协会付会长、中国逸苑美术馆馆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 地址: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峡山吴霞工艺行、《中国逸苑美术馆》估计不是~~~

吴霞,女,汉族,湖南人,07年开始做网店,主要做软件开发等很多项目,具体可以百度股深情浅,可以查看到该店铺资料 不过应该不是你要找的人,同名同姓的人多了去了

三春:指春天的第三个月,即三月,正是花草繁茂的时候。 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我国习惯上指立春到立夏的三个月时间为春季,也指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等三个月。补充一下:到底是指春天的三个月还是指春天的第三个月呢?这个就是汉字的魅力了,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看。意思就是“三春”既可以是春天的三个月,也可以是指春天的第三个月。比方说:“三春过后”,之中的“三春”就是指的春天的三个月,一般情况下“三春”就是指春季的三个月一起。回答完毕,希望能帮到楼主!

侯祥麟、肖灼基、郑松辉、陈伟南等。讯汕头经济特区报社一年一度的读者活动日到来之际,侯祥麟、肖灼基、郑松辉、陈伟南等潮籍知名人士专门给本报题词,字里行间充满对汕头报业发展的无比关爱和殷切期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