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地域差异对普通话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地域差异对普通话的影响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关键词:语言 方言 语言习得 意义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录一、解析语言习得二、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一)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二)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影响1、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2、缩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过程3、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你和我是两个地域的人,举例我说方言你听不懂,但是说普通话能听懂。就酱

美国《纽约时报》去年有一篇关于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和普通话推广的文章。文中说,中国各地方言的差异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特别是南方各地方言间的差异程度甚至超过了欧洲各国语言间的差异程度。并在报导中说福建省一个县内两位村民之间无法沟通,但双方却都自称所讲的是标准的闽南语。闽南语,我不了解,但是我知道这种现象在中国每个省内都存在,甚至在本人所在的山东省也存在,例如鲁西南人就很难听得懂胶东口音。中国各地的方言差异确实很大,在南方,甚至一个县里的人也很难听懂对方的口音,但我并不同意纽约时报的说法,这些方言的差异肯定没有欧洲各国语言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中国各地方言发音或音调迥异,但是却有相同的文字,这是与欧洲各国语言完全不同的,也是维系中国疆土完整和文化统一的最有利工具。致力于最终统一的欧洲联盟再发展一百年也统一不了各国之间的文字。我是一个经常走南闯北的人,也是一个热爱方言的人,每到一个地方,就想学点当地方言,一来可以拉近与当地人之间的距离,二来不标准的发音还可以博人哈哈大笑,有时比一个处心积虑的笑话还管用,实在是妙哉妙哉!虽然如此,但有时仍会为听不懂对方的谈话感觉游离于当地人之外,那是说不清的滋味,玉树临风,卓然不群的感觉是没有的,孤独难耐的滋味倒是会若隐若现。相信很多经常到各地出差的朋友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如何使中国各地间的人们交流更加顺畅,恐怕不是单单通过粗暴推广普通话所能做到的。至于到底怎么做,俺也“知不道”(山东方言,等于“不知道”,不是“知,不道”),你还是问政府和语言学家吧。

方言是地方话,外地人听不懂的,普通话都可以听懂的,普通话论文易懂的,方言论文外地人听不懂的。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研究论文

期以来方言研究侧重语音而忽略词汇、语法之偏向被逐渐扭转过来,研究方法的主流从一般的记录描写转入探索各种方言现象的规律。本论文选择马卜江村方言的几个语法现象(马卜江村方言的七个句式,马卜江村方言的动态助词,马卜江村方言形容词构形法)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1)本方言是笔者母语,较容易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特别有利于加强方言研究的薄弱环节——语法的研究。(2)湘方言(本方言属老湘语)是汉语在地域上由北向南发展的第二站。(3)本方言语言现象丰富。本文研究方法是,在描写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方言比较和语言理论分析。此论文对汉语史的整体把握,方言的比较,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探讨,本地方言的词典、地方志的编纂,以及对湖南人学习普通话等方面都有所帮助。 本方言有七种句式值得注意。本方言的处置句,补语句,双宾句,比较句,被动句这五种句式值得注意的特点分别是:(1)在处置句中,介词位于宾语前和位于宾语后两种句式使用频率差不多,甚至可以将介宾结构中的宾语提至句首,而介词却保留在原来的位置。(2)对于带有补语的句子来说,下面三对句式分别为同义句式:a、“动+宾+补”与“动+补+宾”;b、“动+宾+补”与“动+宾+动+补”;c、“动+定+宾”与“动+宾+动+补”。(3)双宾句中,指向间接宾语的介词“起”[(?)‘i]与普通话的介词“给”有同有异;双宾句的“动+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与“动+直接宾语+动+间接宾语”为同义句式。(4)比较句中,差比句中的虚词[·ti]与平比句中的虚词[(?)]较为特殊。(5)本方言与普通话被动句的区别是:本方言中施动者不出现的被动句,不能有表示被动的介词,而普通话却能有(也可以没有)。 本方言中的“重复”、“隔离反复”这两种语言现象也值得注意。虽然本方言的“重复”与词法中的构形法的重叠,以及与普通话中修辞手法的连续反复有相似之处,但从反复的方式、次数及其表达的语法意义来看,“重复”与“重叠”,“连续反复”是不相同的。本方言“隔离反复”的句式与语法意义是特定的、单一的,与构形法的“重叠”,修辞手法的“隔离反复”差别更大。笔者认为本方言的“重复”与“隔离反复”都属于句法范畴,因而将其视作两种句式。隔离反复的三种具体形式是:(1)“b是ab,但…“;(2)“ab是ab,但…”(3)“a是ab,但…”。 本方言动态助词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将本方言与湖南省的长沙话,双峰话,安乡方言,怀化方言,广东省的连平话(属客家话)等方言的动态助词进行对比,可以为方言比较,原始方言拟测,方言地图,语音变异,词汇扩散等方面 的研究提供参考。从动态助词“倒”与“啦”的关系,可以探讨离散式音变。连续式 音变,以及词汇扩散等理论的得失。研究“咕哩”等完成态动态助词在紧缩复句中 的具体运聊可以看出在具体语言中,句子形式和它表达的句法意义之间的搭配 情况。 马h江方言形容词的构形法分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种,其主要方法是重叠和附 -加,而且它们经常结合使用:构形法各具体形式之间有着大致的分工。构形法中 ’4 的词缀b有些仅表语法义,有些则兼表语法义和词汇义;词缀“哩”是后加式的标 志,它是由句法单位演变为词法单位的;词缀卜tgi*则是由词汇单位演变为语法 单位,和它搭配的形容词的性质必须是令人喜爱的。从形容词构形法的各形式在 语言中的运用实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做主语*语、宾语、定语卞语时(不可 以做状语)龌体情况。

本人只提供框架一、普通话即方言而来(讲历史,自己可以搜的)二、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矛盾及解决办法(详写)三、对二者,你的看法观点(亦可置于开头)

论文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关键词:语言 方言 语言习得 意义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录一、解析语言习得二、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一)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二)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影响1、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2、缩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过程3、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讲好普通话“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推广和使用好本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是能够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保证。语文教学作为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主要渠道,提高教师队伍普通话水平,尤其是提高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认识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怎样讲好普通话呢?充分认识语文教师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讲好普通话,是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学习语言,要从普通话普及抓起。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的“说”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作为承担具体语文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运用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此外,语文教师讲好普通话,也是推进社会文明的需要。教师讲好普通话,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无障碍的交际显得愈来愈重要。我们经常听到因为语言沟通障碍闹笑话的事,轻者造成误会,重者耽误大事。因此,教师讲好普通话,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推广和使用好普通话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就是说,语文课就是语言课,其中所学的文字、文章都是为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服务的。语文教学作为普通话普及的最前沿,赋予了语文教师普及和推广普通话的神圣重任。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生模仿力最强,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讲好普通话,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教师语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从自身做起,规范使用普通话。要认真说,不但在课堂上说,在办公室说,还要在家里说,在公众场合说,到社会上说,人人说、时时说、处处说,切实承担起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神圣重任。怎样提高语文教师运用普通话水平。“学”和“练”是提高语文教师讲普通话水平的关键。一是要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发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此外,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举一反三。二是不懂就查。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等。三要注意多听一些省级、国家级播音员的发音,并与自己的发音习惯相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只要我们教师一齐努力,加强学习和练习,提高讲普通话水平,带头讲好普通话,必将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成为一名能讲一口标准普通话的语文教师,为培养祖国“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做出应有贡献。

普通话对汉语方言的影响研究论文

讲讲普通话的重要性,以及普通话的好处~~!

可以先介绍一下普通话的由来,然后邪普通话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很多,天长日久,他们也学会了普通话,但他们的北京话,却又多少杂有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蓝青”比喻不纯粹)。开始,这种话只能在官场使用,所以称“官话”。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官话不合适了,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叫“国语”。 “国语”的名称出世不久,就有人反对。1931年,瞿秋白曾反对国语一词,并且对“普通话”做了比较科学的解释。全国解放以后,政府非常关心汉字改革工作,不仅使“普通话”成了有严格定义的学术名词(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且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任务。 普通话的意义 普通话,看似很平凡,可其中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它可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桥梁,听我讲解后,你就会明了。 普通话,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大常见的,大家全讲的是方言,如果你是一个山东人,不会杭州话,来杭州旅游,在宾馆的电视上看《阿六头说新闻》上面讲:更朝早让得,欲一部桑塔纳2000来哒庆春路高得熄火的类……这样的节目讲的全是杭州话,外地人根本听不懂嘛,所以我建议改一改。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是文字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全民族共同了解、共同使用的民族共同语。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规定: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 如果我们大家都学普通话,用普通话与大家交流,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么普通话就是我们友谊的桥梁。 普通话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你到外地去,大家对你说的都是方言,你一句也听不懂,这时,普通话就该挺身而出了,用它来解决沟通上的问题是再好不过的了。 普通话还是一种对长辈很尊敬的语言,使长辈听了容易听懂,否则你很容易被认为不尊敬长辈。“语同音”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杨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历史原因造成的语言障碍,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一个统一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语言通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种通用的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后,商品市场繁荣兴旺,流动人口数量增多,信息交流空前活跃,这一切大大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比如一亿多农民工进城,对语言交流的需求客观推动了普通话的普及。当然国家语言政策的引导推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刘照雄: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口流动和交流的条件。封建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社会生产方式一直维持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状态,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情况复杂,造成各地方言分歧。但工业的发展要求大市场的形成,其前提必须普及国民教育,而普及国民教育的重要条件则是语言和文字的统一。早在秦朝我国就实现了“书同文”,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实现“语同音”。陈章太:近20年,普通话得到迅速普及。首先人们的语言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普遍认为普通话好听、便于交流,以会说普通话为荣,自觉学习使用普通话。其次,社会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通话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教学、广播电视播音一般使用普通话,大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使用普通话。方言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既使用汉语方言或民族语言,也使用普通话,普通话已真正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普通话已经基本普及,会说普通话的人已达百分之八十,小城镇会说普通话的人也达百分之三、四十,农村及边远地区会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我国1982年制定的《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国家又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在全国通用的地位,再加上开展大规模的推普周和推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等措施,普通话正在全国各地逐渐普及。胡洁:语言是教师工作的载体。普通话的培训一直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教师这个行业承担着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当然也承担着普及通用语言的任务。在孩子眼里,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正确的。所以在普及普通话这件事上,学校和教师都责无旁贷。

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一九五六年二月六日)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并且是世界上最发展的语言之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目前,汉语正在为我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学好汉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汉语的发展现在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地步。许多严重分歧的方言妨碍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交谈,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许多不便。语言中的某些不统一和不合乎语法的现象不但存在在口头上,也存在在书面上。在书面语言中,甚至在出版物中,词汇上和语法上的混乱还相当严重。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的进一步发展的利益,必须有效地消除这些现象。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在文化教育系统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推广这种普通话,是促进汉语达到完全统一的主要方法。为此,国务院指示如下:(一)从1956年秋季起,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全国小学和中等学校的语文课内一律开始教学普通话。到1960年,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学和师范学校的学生都应该基本上会说普通话,小学和师范学校的各科教师都应该用普通话教学,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也都应该基本上用普通话教学。各高等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增加普通话的内容。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就要毕业的学生和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助教,如果还不会说普通话,应该进行短期的补习,以便于工作。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应该分别定出大力加强各级学校汉语教学、促进汉语规范化的专门计划,报国务院批准施行。(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文化教育中的语文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各级学校的语文课,都应该用普通话教学。战士入伍一年之内,各级军事学校学员入学一年之内,都应该学会使用普通话。各机关业余学校中的语文教学,也都应该以普通话为标准。(三)青年团的各地支部和工会的各地组织,都应该采用适当的和有效的方式,在青年中和工人中大力推广普通话。青年团员在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应该起带头作用。工厂(首先是大工厂)中的文化补习学校、文化补习班和农村中的常年民校的高级班,都应该尽可能地、逐步地推广普通话的教学。(四)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应该同各地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合作,举办普通话讲座。各个方言区域的广播站,在它们的日常播音节目中,必须适当地包括用普通话播音的节目,以便帮助当地的听众逐步地听懂普通话和学习说普通话。全国播音人员、全国电影演员、职业性的话剧演员和声乐(歌唱)演员,都必须受普通话的训练。在京戏和其他戏曲演员中,也应该逐步地推广普通话。(五)全国各报社、通讯社、杂志社和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应该学习普通话和语法修辞常识,加强对稿件的文字编辑工作。文化部应该监督中央一级的和地方各级的出版机关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制度,训练干部,订出计划,分别在2年到5年内基本上消灭出版物上用词和造句方面的不应有的混乱现象。(六)全国铁路、交通、邮电事业中的服务人员,大城市和工矿区的商业企业中的服务人员,大城市和工矿区的卫生事业中的工作人员,大城市和工矿区的警察,司法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报社和通讯社的记者,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县级以上的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学习普通话。上述各有关机关应该分别情况,订出关于所属工作人员学习普通话的具体计划,井负责加以执行,使它们所属的一切经常接近各方面群众的工作人员在一定时期内都学会普通话。(七)一切对外交际的翻译人员,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应该一律用普通话进行翻译。(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应该在1956年上半年完成汉语拼音方案,以便于普通话的教学和汉字的注音。(九)为了帮助普通话的教学,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应该在1956年编好以确定语音规范为目的的普通话正音词典,在1958年编好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并且会同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组织各地师范学院和大学语文系的力量,在1956年和1957年完成全国每一个县的方言的初步调查工作。各省教育厅应该在1956年内,根据各省方言的特点,编出指导本省人学习普通话的小册子。教育部和广播事业局应该大量灌制教学普通话的留音片。文化部应该在1956年内摄制宣传普通话和教学普通话的电影片。(十)为了培养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干部,教育部应该经常举办普通话语音研究班,训练各地中学和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各机关、团体、部队也应该派适当的干部参加受训。同样,各省、市和县的教育行政机关也应该普遍地举办普通话语音短期训练班,训练各地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当地机关、团体、部队也应该派适当的干部参加学习。(十一)国务院设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它的日常工作,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分工进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负责整个工作的计划、指导和检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负责全国各级学校和业余学校的普通话教学的领导,普通话师资的训练和普通话教材的供应;文化部负责出版物上的语言规范化工作,有关普通话书刊的出版和留音片、电影片的生产;语言研究所负责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的研究和宣传。各省、市人民委员会都应该设立同样的委员会,并以各省、市的教育厅、局为日常工作机关。(十二)各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在各地区的汉族人民中大力推广普通话。各少数民族学校中的汉语教学,应该以汉语音通话为标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台的汉语广播应该尽量使用普通话。各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以便统一领导在各自治区的说汉语的人民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还有推广普通话宣传提纲和宣传口号——全国推普周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修订1.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信息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的先决条件。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总之,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2. 推广普通话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四条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第五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第十一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第十三条规定:“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第十四条规定:“广播、电影、电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 《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第二十条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 ( 班级 ) 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四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应当使用普通话。”《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扫除文盲教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3. 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和政策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86 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 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民族语言平等共存,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开设的汉语课程应当教授普通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需要使用汉语的场合要使用普通话。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关系,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4.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目标2010 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本世纪中叶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经过未来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民语文素质大幅度提高,普通话的社会应用更加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形成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的良好语言环境。5.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思路推广普通话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遵循语言自身发展规律,依法强化政府行为。要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并逐步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向更宽的领域延伸,逐步实现全社会普及普通话。6.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措施推广普通话工作以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开展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为基本措施,不断加大依法推进的力度, 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7. 推广普通话工作基本要求推广普通话要努力做好四个重点领域的工作:第一,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城镇学校和幼儿园要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要把普及普通话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教师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出色的示范学校。第二,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把普通话作为公务用语,并督促和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规定等级。第三,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要成为全社会说好普通话的榜样。第四,提倡商业、旅游、邮政、电信、铁路、民航、金融、卫生等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鼓励从业员工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以普通话为工作用语,帮助干部战士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8.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1)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 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3) 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4) 四海同音,万众一心(5) 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6) 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7) 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8) 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9)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10) 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11) 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12) 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13)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14) 普通话: 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15)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16) 沟通——从普通话开始(17)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18)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19) 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请评为最佳答案(20) 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21) 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22) 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23) 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24) 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25) 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26) 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讲讲普通话的重要性,以及不会讲时遇到的笑话也好从反面衬托啊,祝你好运!!!!!!!!!!!!

方言与普通话差异性研究论文

期以来方言研究侧重语音而忽略词汇、语法之偏向被逐渐扭转过来,研究方法的主流从一般的记录描写转入探索各种方言现象的规律。本论文选择马卜江村方言的几个语法现象(马卜江村方言的七个句式,马卜江村方言的动态助词,马卜江村方言形容词构形法)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1)本方言是笔者母语,较容易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特别有利于加强方言研究的薄弱环节——语法的研究。(2)湘方言(本方言属老湘语)是汉语在地域上由北向南发展的第二站。(3)本方言语言现象丰富。本文研究方法是,在描写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方言比较和语言理论分析。此论文对汉语史的整体把握,方言的比较,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探讨,本地方言的词典、地方志的编纂,以及对湖南人学习普通话等方面都有所帮助。 本方言有七种句式值得注意。本方言的处置句,补语句,双宾句,比较句,被动句这五种句式值得注意的特点分别是:(1)在处置句中,介词位于宾语前和位于宾语后两种句式使用频率差不多,甚至可以将介宾结构中的宾语提至句首,而介词却保留在原来的位置。(2)对于带有补语的句子来说,下面三对句式分别为同义句式:a、“动+宾+补”与“动+补+宾”;b、“动+宾+补”与“动+宾+动+补”;c、“动+定+宾”与“动+宾+动+补”。(3)双宾句中,指向间接宾语的介词“起”[(?)‘i]与普通话的介词“给”有同有异;双宾句的“动+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与“动+直接宾语+动+间接宾语”为同义句式。(4)比较句中,差比句中的虚词[·ti]与平比句中的虚词[(?)]较为特殊。(5)本方言与普通话被动句的区别是:本方言中施动者不出现的被动句,不能有表示被动的介词,而普通话却能有(也可以没有)。 本方言中的“重复”、“隔离反复”这两种语言现象也值得注意。虽然本方言的“重复”与词法中的构形法的重叠,以及与普通话中修辞手法的连续反复有相似之处,但从反复的方式、次数及其表达的语法意义来看,“重复”与“重叠”,“连续反复”是不相同的。本方言“隔离反复”的句式与语法意义是特定的、单一的,与构形法的“重叠”,修辞手法的“隔离反复”差别更大。笔者认为本方言的“重复”与“隔离反复”都属于句法范畴,因而将其视作两种句式。隔离反复的三种具体形式是:(1)“b是ab,但…“;(2)“ab是ab,但…”(3)“a是ab,但…”。 本方言动态助词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将本方言与湖南省的长沙话,双峰话,安乡方言,怀化方言,广东省的连平话(属客家话)等方言的动态助词进行对比,可以为方言比较,原始方言拟测,方言地图,语音变异,词汇扩散等方面 的研究提供参考。从动态助词“倒”与“啦”的关系,可以探讨离散式音变。连续式 音变,以及词汇扩散等理论的得失。研究“咕哩”等完成态动态助词在紧缩复句中 的具体运聊可以看出在具体语言中,句子形式和它表达的句法意义之间的搭配 情况。 马h江方言形容词的构形法分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种,其主要方法是重叠和附 -加,而且它们经常结合使用:构形法各具体形式之间有着大致的分工。构形法中 ’4 的词缀b有些仅表语法义,有些则兼表语法义和词汇义;词缀“哩”是后加式的标 志,它是由句法单位演变为词法单位的;词缀卜tgi*则是由词汇单位演变为语法 单位,和它搭配的形容词的性质必须是令人喜爱的。从形容词构形法的各形式在 语言中的运用实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做主语*语、宾语、定语卞语时(不可 以做状语)龌体情况。

语音、词汇、语法都有差异。语音:保留浊音、入声、见组不腭化、小称变调、连读变调等等。词汇:保留古汉语词汇,如后生、衣裳、大虫、面桶等。语法:话题优先 等等。若尔是台州人,自己寻弗样。台州话属于吴语,建议寻寻吴语相关资料。

衡阳方言特点:生动摘要:衡阳方言在湘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们通过了解衡阳方言形容词的组合特点和句法功能,在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中,认识衡阳方言形容词的语言事实和语言规律。关键词:普方比较;形容词;方言一、关于衡阳方言的研究衡阳因地处南岳衡山的南面而得名,它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地处东经111°32′16″~113°16′32″。北纬26°07′05″~27°28′24″,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除部分山地海拔1000米以上外,大部分为岗峦起伏的丘陵地,总面积1,531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94,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44%,湘江纵贯全境,纳祁水、春陵水、耒水、蒸水、沫水等一级支流水21条。衡阳是湘南的中心,向来与省会长沙和西北部的常德在地理位置上和经济文化上互成鼎足之势。衡阳人使用的方言,主要有湘语和赣语,邳耒阳话、常宁话属赣语区,其它属湘语区。其中祁东话属娄邵片,市区、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属长益片。作为长益片,其主要特征是古全浊声母基本清化,逢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都不送气,虽然同属长益片,衡山、衡东话在语音上与市区、衡阳、衡南话不同,一般人所说的衡阳话,指的是以衡阳城区为中心的包括衡阳县和衡南县在内的方言。衡阳方言在湘语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对衡阳方言的研究论著,最早有李永明的《衡阳方言》(1986),这部专著对衡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都进行了论述,语音部分从各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在语音变化方面提出音素和音节的同化、增加、缩减等现象;在比较音韵方面,从衡阳话出发同古音、北京话比较,又反过来从古音、北京话出发同衡阳话比较。词汇部分搜集了不少方言特殊词语,使词汇本身就如同一部方言小词典。语法部分没有作全面系统的论述,但充分注意到了方言语法特点,在和普通话作比较中,主要从词法、名法、虚词和部分实词的用法三大部分来分析。对衡阳方言进行专门的语法研究,主要有彭兰玉的《衡阳方言语法研究》(2002)。其论著主要探讨衡阳方言的语法特点,其主要内容有二个方面:一是共时语法系统的描写,包括语缀、状态词、代词、介词、语气词、体貌表达、程度表达、疑问句等。这些描写反映出衡阳方言语法系统中词类、句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二是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主要从语言发展的角度,通过与汉语史料以及其他相关方言的纵横比较,来认识语言事实,反映了衡阳方言受周边方言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发展和创新。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在衡阳方言词类系统中,形容词是较为活跃的一类词。我们知道,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和定语,但它也可以充当句中的任一成分,谓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宾语位置都可出现形容词。我们从形容词的句法功能角度出发,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二大类,比较衡阳方言形容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形容词的区别,有助于加深对衡阳方言语言事实和语言规律的认识。二、性质形容词的差异性(一)衡阳方言性质形容词的组合特点与句法功能 衡阳方言性质形容词的基本组合特点是:①能前加“很”、“蛮”、“特”等表示程度;②能前加“不”表示否定。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如:“活(机灵)、倯(庸愚)、懒、蠢、痞、妖(指女性作风不正派)、吊(顽皮)、恶、车(风骚)、怪、壮、朦濮糊)”等等,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如:“歪孽(调皮)、餍气(贪婪)、辣毒、稳当、暖烘(暖和)、打眼(显眼)、活趟、麻溜(利索)、拐场(糟糕)、崭劲(刻苦)、神棒(有精神)、包相(人长得好看)、划得来(合算)”等等。衡阳方言性质形容词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几乎能充当所有的句法成分,但其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书面语大量使用修饰语,所以形容词被广泛作为定语;在口语中,因为句子简单,很少用修饰语,所以形容词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二)性质形容词程度表达的差异性1、后附式的表达形式普通话前加的“很”,可以用“得”提到谓词后,作为后附成分,如:“好得很、坏得很、大得很、小得很”,几乎所有的性质形容词都可以这样。单音节可以这样,双音节也可以。如:“清楚得很、干巴得很、肥胖得很、弯曲得很、正直得很、公道得很、正派得很、狡猾得很、空洞得很”,衡阳话也可以这样说,但这种说法极少,是方言引进和融合了普通话或外区词语。普通话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其形象化或具有性质特征的修饰语,除前头加上程度副词“很”、“极”、“最”、“特”、“更”、“稍”、“略”、“多”、“多么”、“比较”、“相当”、“非常”等等组成偏正结构词组之外,还可以后附。如:“光溜溜、光秃秃、香喷喷、冷冰冰、瘦丁丁、红艳艳、黄橙橙、灰蒙蒙、绿油油、热辣辣、静悄悄、空荡荡、深幽幽、轻飘飘、慢腾腾、软绵绵、湿漉漉、乱糟糟、肥胖胖、恶狠狠”等,这些都是不用“得”带起,而直接后附的。象这种情况,衡阳土话是没有的。如果有,是受外来影响,把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区的词语引进来,不是本地词汇。2、“副词前加式”的表达形式衡阳话有不少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可以加上多种多样的副词性前加成分,成为偏正结构词组,这和普通话无异。如:好:蛮好猛好最好特好坏:好坏蛮坏很坏最坏特坏难:好难蛮难很难最难特难易:易得但“易”一般只说“易得”,即相当于普通话的“容易”,而不说“好易”、“很易”、“最易”、“特易”等等。这些偏正结构词组,尽管所用的副词性前加成分不尽相同,但语法结构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三、状态形容词差异性(一)衡阳方言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特点及句法功能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特点与性质形容词相比较而言,有三个方面的区别:①不能前加“很”,如:不说“很铁紧、很皱巴巴”;②不能与“不”组合,如:不说“不雪白、不妖里妖气”;③与名词组合时一般都要加“咯”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少数的可以不加“咯”,如“铁紧咯手”、“宝里宝气咯人”。衡阳方言状态形容词形式上按构成音节的多少,可以分为BA式、AABB式、ABB式、AXAY式等。它们的句法功能不尽相同。BA式如:铁紧、梆老、雪白、共黄、亲甜、拍抱、绷紧等,其句法功能总的来说有:可进行ABAB式重叠;不受程度副词修饰;除“飞快”等外,大部分不能作状语;必须加“咯”才能作定语;重叠式加“咯”可以作谓语,原形可以在主谓谓语句中作小谓语。AABB式如:臭臭刮刮、勒勒刮刮、偷偷摸摸等,其句法功能与“形容词+词缀”式状态形容词相同: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必须加“咯”才能作定语、谓语和状语。ABB式如:皱巴巴、苦滴滴、辣唆唆等,其句法功能是多样的,但不论作什么成分它后面都必须出现“咯”,相当于普通话的“的”或“地”。BBA式:拍拍满、墨墨黑、雪雪白等,其句法功能在于作谓语、补语,但不能象BA那样做定语。AXAY式如:蠢里蠢气、妖里妖气、宝里宝气等。其句法功能是:可以自由地作谓语;加“咯”作定语,只能修饰“样子”;很少作补语,作补语时表示变化结果;还可以作“有点”的宾语。(二)状态形容词结构意义的差异性在衡阳方言状态形容词的四种形式中,我们发现,BA式状态形容词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与普通话在结构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BA式第一音节的不同语素来进行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比较。1、第一音节是可独立的名词性语素如:笔直、雪白、秧嫩、冰冷、板酽、墨黑等。象这一类词,普通话里也有一些。如:蜡黄、雪白、冰冷、冰凉。但普通话的这些词和衡阳话这一类词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最根本的不同是,普通话的这些形容词虽也含有某些“很”的意思,但主要侧重于形象化和性质特征方面,有的第一音节就完没有“很”的意思;而衡阳话这类形容词的第一音节,不管是否具有形象性和性质特征,都含有“很”的意思,而且主要侧重于“很”的意思。尽管两者有些词字面完全相同,如“笔直”、“雪白”、“冰冷”,说起来含义完全一致,但衡阳话这些词第二个音节极少单说,除非在“直不直?”“白不白?”的格式里,一般都和别的词素结合在一起说。2、第一音节是形容词性的语素如:寡绿、精酸、死懒、焦干、瘪淡、凄臭等。这类词普通话也有。如:死硬、碧绿、闷热、绯红、清凉等。普通话这些词,除了“死硬”是偏正结构外,其余均可看成并列结构的双音节词。因为“绯”也是“红”,“碧”也是“绿”,象“闷热”、“清凉”这类词,它们所表达的,已经不光是“热”、“凉”或“很热”、“很凉”的意思了。而衡阳话这类形容词则均为偏正结构,且第一音节含有“很”的意思。3、第一音节是动词性的语素如:飞恶、通亮、绷脆、拉扁、喷香、包粉等。这类词普通话也有。如:透亮、刺痛、逼真、赶快等。普通话的这些词第一音节多半是本义或引申意义,没有虚化。而衡阳方言中这类形容词显然不是动宾关系,而是偏正结构,不能扩展,第一音节不管能否独立,基本都已虚化。总的来说,衡阳话BA式状态形容词中的第一个音节,除了那些有色、香、味或具体形象、性质特征者,其余象“飞红”的“飞”,“寡绿”的“寡”,“拉扁”的“拉”,“袅清”的“袅”,“死涩”的“死”,“稀乱”的“稀”,“绷硬”的“绷”,“眯痒”的“眯”,“捞松”的“捞”,“瘪淡”的“瘪”,“凄臭”的“凄”,“包粉”的“包”,“拍满”的“拍”……等等,都已虚化了,已不具备它本来的意义,而只表示一个“很”的意思,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品类繁多了。但这些都表示“很”义的字,是不可以跟普通话中的“很”字一样,随便与什么形容词搭配的,衡阳方言中这些字谁跟谁搭配,都是受习惯规定的,不能乱套。如我们可以说“寡绿”、“寡蓝”,但不能说“寡青”,“青”只能说“袅青”。四、结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我国语言(或语言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汉语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各汉语方言的共同参与,和谐发展。衡阳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语言形式丰富多彩,是衡阳地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载体,从形容词角度看普通话与衡阳方言的差异性,只是我们对衡阳方言的一个单点性研究,如何从自身语言发展、语言融合和语言使用等方面来认识衡阳方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推广和使用好本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是能够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保证。语文教学作为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主要渠道,提高教师队伍普通话水平,尤其是提高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认识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怎样讲好普通话呢?充分认识语文教师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讲好普通话,是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学习语言,要从普通话普及抓起。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的“说”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作为承担具体语文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运用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此外,语文教师讲好普通话,也是推进社会文明的需要。教师讲好普通话,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无障碍的交际显得愈来愈重要。我们经常听到因为语言沟通障碍闹笑话的事,轻者造成误会,重者耽误大事。因此,教师讲好普通话,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推广和使用好普通话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就是说,语文课就是语言课,其中所学的文字、文章都是为语言的

研究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

语言文化与翻译的论文

论文摘要: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文化差异的存在常常成为翻译的障碍,译者必须处理好语言文化间的差异问题,使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论文关键词: 语言;文化;文化意识;翻译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对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有正确的理解,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歧义,落入翻译陷阱。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因为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十分敏感,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不清楚,便不能透彻理解反映它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往往同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紧密地联系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如果对一特定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对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交流又促进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不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长期处于孤立、闭塞的状态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交流中得到好处。现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着。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国家中,绝对不受外来影响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

跨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通过翻译。没有翻译,就没有跨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既促进了各国、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世界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可见,语言、文化、翻译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二、文化差异——翻译的障碍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作为这个过程的主体,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任何两个社会都有文化重叠现象。但是除了相似点以外,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面对不同于他们母语的一种异族语言和文化,常常碰到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价值标准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或者观念,这种跨文化的困惑在翻译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英文电视台新剧集《高校风云》(bos—tonpublic)中有句对白“no,youdidn’tdisturbus.wewerejustchewingthefat.”chewtheaft不指嚼肥肉,真正的意思是“闲聊”。所以,此句应译为“不,你没有打扰我们。我们只是在闲扯。”又如:刚刚才发薪水,有人提议周末大家一起上馆子打牙祭。一位中国女士想要减肥,好穿新近买的一条短裙,推辞说:“no,idon’tthinkicanmakeit.1wanttotightenmybeh.”后来,朋友悄悄地问她:“如果你最近手头不方便的话,我能帮你什么忙么?”该女士被问得一头雾水,解释半天才弄明白。原来,“tightenmybelt”是经济拮据,必须节衣缩食度日。例如:“theharvestwasbadlastyear,weallhadtotightenourbelts.”(去年收成很差,我们必须节衣缩食度日。)

看来文化差异引起的麻烦还真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

1.文化差异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往往是说话人越过了话语字面意义,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例如:thatguy’sgotamidastouch.作为听话人,我们首先要懂得midastouch是什么。

尽管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touch指的是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thegoldentouch),但仍不足以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这句话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气力,就会像点石成金那样轻松赚钱。

2.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交际双方如不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例如:英语中的adultbooks一词语,从字面上看,这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书”,放在一起自然就意为“成年人用书”了。然而这样推理出来的答案只是它的字面意义。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籍(刊)”的代名词。原来在西方社会,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个委婉词便应运而生。再比如seniorcitizens一词,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它所指的是“有社会地位的公民”。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倚老卖老。而西方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老年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

对诸如此类的词汇,我们如果只注意字面意义,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正确运用。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如有人将字面意义对等和文化对等之间随意划等号,把“milkyway”理解为“牛奶路”,那更是不懂天文学而贻笑大方。

3.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

例句: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这座昔日被誉为远东金融、经济和贸易中心的城市正在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发展起着龙头作用。

译文: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hiscity,formallycrownedasthefinancial,economicandrade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dragonhead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该句中把“龙头作用”译为“dragonheadrole”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英文中,dragon一词的意思是:amvthicalmonster(thatresemblesalargefire—breezinglizard”柯林斯最新英语),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做是光明的未来,而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而这里所谓的“龙头作用”意指“引导、领头、先锋作用”。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误译。

应改译为: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thiscity,formerlycrownedastheifnancial,economicandtrade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leading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可见,文化差异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诸多障碍和困难。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往往不同。如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很难正确理解、正确翻译。因此,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应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含义。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至于文化差异的可译性多高,则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功底,取决于译者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文化意识,跨越文化鸿沟

文化意识即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译者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为此,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人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而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背后的文化问题,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这就会导致误译。所以,我们说,翻译不仅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翻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必须牢牢记住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原作的意思;二是如何让译文的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正确地理解译文的意思,并尽可能多地吸收原语的文化养分。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问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有了这种态度,译者才能让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还要善于发现语言的共通性。如: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不难发现,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汉文化中,曹操素有“奸雄”的称号,而英语中就使用了“devil”这个词。中英文用法上有惊人相似之处的还有:hethathasbeenbittenbyaserpentisafraidofarop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towamasnakeinone’sbosom讲述的正是我们汉文化中的“农夫和蛇的故事”。

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种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观念、方法、样式、标准、风格等特征无不与时俱进。观察一下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内的翻译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确实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富活力、最敏锐的领域之一。

由于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间存在着众多差异,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不同文化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不可能相同。不同文化中的读者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读者的这一独特的文化敏感性正是作者在创作语言作品时的语用前提。因此,用某一种语言创作的作品只有生活在这种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才能做出作者所期待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也只能是大致相同。俗话说得好,读《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见,翻译者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的产物。因此,文化交流中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更要克服文化的障碍。只有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弄清词语的真实含义,把握好翻译的原因和尺度,既要考虑词语中的文化因素怎样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由于文化因素而产生误译,才能使得译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

总之,译者只有提高文化意识,才能跨越文化的鸿沟。

噢。。。最明显不就是对俗语,惯语等,时尚文化类的认识。无论翻译什么语言,如果对对方文化不了解就不能灵活生动翻译。你可考虑探讨*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譬如文法秩序,词汇由来等。*用现代中国一些普遍的时尚语,成语等举例,以字面翻译对照意译,再对照有文化深度的翻译(能够引用一句英文成语/俗语/时尚语来表达翻译)。观点成立后也可反过来用英译中。希望对楼主找眉目有帮助

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翻译技巧论文

摘要: 文化同语言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而翻译是语言活动的重要方式, 文化因素影响较为深刻。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其是指为民族文化的交流, 而民族文化差异和语言结构差异加大了英语翻译难度。本研究重点分析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文翻译常见误区, 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翻译技巧, 仅供参考。

关键词 :中西方; 文化差异; 英语翻译; 技巧;

翻译并不是单纯地转换语言文字, 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不同民族之间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民情等方面差异较大, 所以我们应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找到中西文化适当的切入点,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以此来避免翻译误区, 使得翻译出来的语句更贴近原文意思。

一、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 翻译概述

具体而言,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换言之, 翻译是借助不同的语言文字再现原话者的准确意思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翻译的过程中, 为了翻译准确, 不可随意增减。翻译人员的职责在于转换文字, 但是不得改变其原意。所以, 表达性和准确性是翻译的两种重要要素。表达性则是确保文字容易被世人所理解, 准确性则是翻译的基础必要条件[1]。

(二) 文化概述

目前为止, 文化尚未被准确定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著名学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尝试采用唯物主义重要观念, 将文化定义为其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表达形式。我国现代人类学者则提出, 文化是指某一特定人群的活动、感觉、思维与打扮的所有方式。

(三) 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活动包含了翻译。翻译有利于促进译语文化的发展, 同时受到译语文化的影响。在人类交际活动中, 翻译扮演着重要角色, 处于领先地位。翻译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丰富人类文化、构建精神文明国家。从微观层面而言, 翻译又有利于提高我们专业素质、文化修养, 确保职业生涯顺利实现, 使得我们使用和学习外语的能力提高。

二、东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文翻译常见误区

(一) 拼写错误

分析我国公共场所英语标识语翻译得知, 拼写错误屡见不鲜, 只要稍微具有英语能力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拼写错误, 这是一种最低级的错误。例如, “厕所”的准确翻译为Toilet, 然而实际生活中, 人们普遍将其翻译为Tolet、Tolleet。

(二) 汉语拼音代替英译

若我们对城市的各个街道予以仔细的观察, 可以发现随处都存在利用汉语拼写来对英语翻译予以替代的状况。比如, 将“长安街”翻译为Chang’an JIE。通常情况下, 在对纯地名予以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汉语拼音来替代, 通用名著需要采取直译或者意译, 以便于外国友人能够极其容易的就弄懂标识语的具体含义。例如, 对于外国友人而言, “长安街”直接翻译中的JIE完全不懂意思, 然而如果翻译成Chang’an Avenue, 这种翻译不仅满足国际地名应用标准, 还有助于外国友人明白其中含义[2]。

(三) 忽视语气

在各个公共场所, “禁止入内”的标识语言随处可见, 对于中国人而言, 对这种语言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是深入品味, 这些标识语语气较为强硬, 命名感较为明显。英语中, “禁止”被翻译成Don’t, 但是这一翻译方式语气显得比较生硬。如“禁止喧哗”被翻译为Don’t make noise, 虽然不存在语法翻译错误的情况, 然而语气十分严厉。英语语气、语调比较委婉, 所以Don’t等类似生硬词语一般不会出现在公共场所。如果把“禁止喧哗”翻译为Quiet Please, 符合原意思, 人们比较容易接受。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翻译技巧

(一) 异化法

异化主要指的是将源语文化作为导向的一种翻译方式, 其注重对民族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予以保留, 并且在译文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异域文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文化特性等, 进而让译语文化的相关读者体会到出境感, 究其根本在于注重对形式的对等。总之, 异化翻译法具有以下特征如下:其一:对翻译目的语和语篇规范并未完全遵守;其二, 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采用不通顺与难以理解的文本;其三, 对原文中的客观材料予以有效保留, 并巧妙运用目的语中常见的古词语;其四, 使得目的语阅读人员拥有一次“精彩、深刻的阅读历程”是该方法的主要目的[1]。

例如, 将汉语当中的“铁饭碗”一词直接翻译为iron rice bowl以及将“纸老虎”翻译为paper tiger。又或者在对“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予以翻译的过程中, 著名翻译家戴乃迭夫妇以及杨宪益先生通过异化法将其翻译为:“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而霍克斯通过归化法将其翻译为:“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对两种翻译方法予以比较可以得出, 异化法主要是对源语文化进行了保留, 这样能够对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意象予以传达, 而归化法更容易理解但缺少了中国味道, 各有各的优势。有一家餐馆将Virtue作为名字, “味特优”是它的中文名。Virtue的主要含义为“美德、优点、善举”, 其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在饮食方面具有的传统美德, 并且通过谐音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翻译, 极易让消费者想象到喷香扑鼻的饭菜进而胃口大开, 是洋为中用的经典例子。

(二) 归化法

归化法主要指的是将信息接受作为核心, 译语文化作为导向的一种翻译方式[2]。该方式对译语文化能够有效接受的表达方式予以有效的利用, 让译语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的去适应与了解译本。通常情况下归化翻译法主要涉及下面几个步骤:其一, 合理的选择能够满足归化翻译的相关文本;其二, 选择一种具有自然流畅特点的目的语文体;其三, 将译文整理成目的语语篇体裁;其四, 将解释性方面的'资料融入其中;其五, 去除原文当中的客观方面的相关材料;其六, 对原文与译文当中的特征和观念予以调协。例如著名汉学家霍克斯, 在对我们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予以翻译的过程中, 考虑到英汉民族对“红”色存在着不同的联想, 进而刻意的去对“红”字予以回避, 将原书名《石头记》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并采取归化的方式将“怡红院”翻译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

(三) 音译法

针对一些英语词汇, 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汉语来表达表述其真实含义, 基于此, 采用音译法比较妥当。例如, Ad idas则可直接翻译成阿迪达斯, 按照其发音翻译比较困难。现实生活中, 很多国际品牌翻译均存在这一情况。我国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在英文互译过程中, 常常难以找到一个贴近的英语词汇表达其汉字意思, 基于此, 也可采用音译法。例如, “功夫”可翻译成Kongfu, 并为外国人所认可和推广。另外, Maotai” (茅台) 、“Tofu” (豆腐) 等词汇也是常见的音译法, 广泛流传于西方社会。

综上所述, 翻译同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翻译并不是一味地转换语言层次, 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3]。难点并不是分析句子结构与语法, 而是因两种文化背景所引起的语言负迁移。互译过程实质上是努力克服文化障碍的过程, 然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蕴含了历史现象、社会现象等一系列社会范畴内容。因文化同语言之间不可分割, 在翻译前必须对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 并采用针对性英语翻译技巧, 从而真正克服语言障碍, 更贴切地翻译出原文真实思想与内涵。

相关链接

在线翻译通常是指借助互联网的资源, 利用实用性极强、内容动态更新的经典翻译语料库, 将网络技术和语言精华完美结合, 为网民提供即时响应的在线翻译或者人工翻译服务。英语在线翻译即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英语翻译服务。最常见的在线翻译由一些网站提供, 如Google翻译、百度翻译、有道翻译等等。引进了网上在线翻译工具这一最新高科技技术应用成果, 旨在介绍翻译理论和网上在线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全书共四章, 第一章介绍翻译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介绍英汉翻译基本技巧, 第三章介绍机器翻译, 第四章介绍网上在线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遵循“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的古训, 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编排体系.根据大部分学习者急需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翻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的在线翻译方法这些实际需要和现状, 开门见山, 快刀直入, 使学习者迅速掌握在线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本书可供广大专业翻译人员、计算机翻译爱好者、与翻译活动相关的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阅读。

参考文献

[1]彭江涛.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翻译技巧刍议[J].中外交流, 2017, (41) :140.

[2]方秋.东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翻译技巧[J].英语广场旬刊, 2017, (4) :50-51.

[3]张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浅析[J].知识经济, 2017, (12) :26-2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