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国际新闻界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

国际新闻界杂志官网

南都此前报道,89岁的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中国知网擅自收录其百余篇论文获胜诉,获赔70多万元,引发公众关注。12月10日深夜,中国知网主办单位发文向赵德馨致歉,并承诺“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耄耋学者的坚持维权,将这个知名网络全文数据库再次推向风口浪尖。南都教务老师注意到,这个诞生时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为名、至今仍将其写在官网首页的公司,近年来不仅多次因涉嫌侵害著作权被文章作者起诉,还因大幅提高数据库服务价格、削减可查全文的电子期刊种类等,上过多家高校及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布告栏。社会期待知网革新经营理念,在营利性与公益性之间重新找到平衡。众多文化机构的“刚需”数据库中国知网的建立,与1999年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建设项目有关,该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2004年,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目前是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的控股子公司之一。而中国知网门户网站背后的主办单位《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则注册于1997年;2014年,其企业类型由“全民所有制”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南都教务老师查阅《同方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得知,2020年,同方知网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万元,毛利率。高营收背后,则是极高的市占率。事实上,中国知网运行多年来,形成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等电子数据库产品,以及提供的知识资源互联网搜索、共享和网络出版服务等,早已成为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学术读者的某种“刚需”。上市公司同方股份2020年年报中披露的同方知网营收。报告截图南都教务老师登录中国政府采购网查询发现,截至12月11日,已有多个地区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完成了下一年度中国知网数据服务的采购。如山东省潍坊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万元的价格,订购了中国知网的“期刊”及“博硕士论文”两个数据库;辽宁省营口市图书馆投入了万元,完成了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相关采购。此外,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2022年订购中国知网(CNKI)给出了25万元采购预算;江西省九江市图书馆拟用4万元采购“CNKI公众文化服务平台”,目前该采购项目已正式发出了采购征求意见公示。与地方性公共机构相比,高等学府对中国知网的需求更大。其中,复旦大学《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22)单一来源采购成交公告》显示,该校以万元的中标(成交)金额,向供应商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购得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22)” ,要求知网除定期的系统维护外,需7×24小时在线提供该校已订购的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年鉴、经济数据等内容的检索、浏览和下载服务,服务范围是复旦大学师生。从一些高校的采购结果中,也可一窥校内师生对知网数据库的倚重。如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2022年采购了26个中文数据库,中标(成交)金额合计万,其中仅对“CNKI中国知网”1个包组,就向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支付了69万元,占了总采购金额的。曾被控诉“涨价离谱、削减内容”南都教务老师了解到,在学术成果查新、学位论文查重等领域可堪大用的中国知网数据库,虽然并非没有“竞争对手”,但因享有若干独家出版协议,实际成了很多学术用户的首选。一所高校能为师生提供知网数据库的全文下载权限,实现即时性的学术文献传阅,也往往被视为一种“福利”。然而,近十年间,多所高校和机构都曾发出声明,直指其“涨价过快”、“服务内容缩减”,令知网陷入了“店大欺客”的争议。12月11日,南都教务老师通过关键词检索发现,目前可查的较早一则“停用抗议”来自南京师范大学。该校图书馆于2012年12月31日发公告称:“因‘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商家涨价过高,至今无法达成使用协议,从2013年1月1日起该库平台(包括期刊、报纸、会议和学位论文)将暂停使用。”2014年6月,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通知各院(部)、部门,表示图书馆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的合同到期,新一轮购买协议已商谈了3个月,“均因该公司涨价幅度过高和服务内容缩减而未达成一致”,但图书馆仍在努力与服务商主动沟通协商。也有的机构毫不客气,如2016年1月5日,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一纸声明直言知网“涨价离谱”,并提供了一系列数据:2000年以来,同方知网对该校的报价,每年的涨幅都超过10%,特别是2012年,涨幅高达,从2010年到2016年的涨幅为,年平均涨幅。该声明写道,高校图书馆与知网公司的谈判是一场博弈:“虽然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全文下载暂时暂停了,给读者带来不便,但是维护学校权益的谈判同样重要……广大师生的支持是图书馆的坚强后盾,请学校师生理解。”北京大学图书馆也曾因知网数据库“涨价过高”,通知读者可能停用。同年3月31日,北京大学图书馆也公开发布了《“中国知网”可能中断服务通知》,社会影响更为巨大。该通知也点明,该校可能无法及时续订知网的原因是“数据库商涨价过高”,校方不愿轻易妥协,如果届时读者不能访问中国知网的系列数据库,建议选择其他同类型数据库、开放获取的数据库以及纸质资源。广州图书馆多年来向公众提供知网数据库,但在2019年3月25日,该馆也公示过知网缩减服务内容的变动。据广州图书馆的解释,2018年知网与部分期刊出版社实施了新的出版及合作模式——纸刊、网刊统一发行,期间知网将212种期刊的网络及纸质发行合并,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中剥离,至2019年增加到355种,预计2020年达到1000种。因此,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内的读者,将不再能下载这些期刊的全文。这些被剥离出全文下载范围的期刊中,不乏《地理科学》《中国公共卫生》《国际新闻界》等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也包括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报。南都教务老师注意到,上述的“停用知网”事件,大都以不久后恢复订阅结束,但新的个案仍在涌现。在一些学术机构续订知网数据库的同时,也有高校减轻了对知网数据库的倚赖。2023年1月,集美大学图书馆发公告称,由于知网数据库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及预算原因,近期图书馆在对资源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及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对订购方案进行了调整。2023年度,该校将续订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年鉴数据库和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新增期刊个刊、基础教育期刊、学术辑刊和精品文艺期刊,不再续订博硕士学位论文、专利和引文数据库,建议读者善用其他平台作为补充。出品:南都即时采写:南都教务老师 侯婧婧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被北大图书馆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中列出的期刊。现在是第六版了。

你所说的省级核心期刊就是省级和核心期刊的交集,国家核心期刊就是国家级和核心期刊的交集。

新闻类的国家核心期刊

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就是;

新闻类的国家核心期刊!

你要先写好文章。

你好~这是我知道的一些传媒类的期刊杂志~~《现代传播》、《当代传播》、《对外传播》、《网络传播》。。其实呢,新闻学和广告学都是隶属于传播学下的分支,所以新闻类(像你说的新闻大学、传媒等)、广告类(比如广告大观等)的杂志里面都涉及到对传播学理论的应用阿。亲是对传播学领域比较感兴趣吗?那就可以去传媒人论坛溜达溜达,和大家交流交流~希望能帮助到你~有疑问的话尽管追问~

新闻世界杂志官网

伴随着对封建主义文学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现代新文学作品诞生了,议论性散文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现代散文的源头。新文学诞生的初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议论散文影响最大的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他们的作品以随感录为主要形式,内容包罗广泛,重点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上。鲁迅是写作议论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诞生期的议论性散文担任了反封建的先锋,它所议论的对象紧贴生活,具体而且细微;它的形式自由,可长可短;它的语言可刚烈悲壮,也可幽默讽喻。议论散文之后,记叙性散文、小品文也相继问世,现代散文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你可以在知网查。知网上面有刊物的介绍

楼上的,你的2010北大核心期刊目录 在那弄的? 北大核心4年一评,08年评了一次到2012年才重新评的,我不知道你的2010北京核心是不是自己编的呵!新闻类的核心有1.国际新闻界 2.新闻记者 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4.新闻与传播研究 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 7.新闻与写作 8.新闻界 9.新闻爱好者 10.新闻大学 11.新闻知识 12.新闻实践 ,

新闻世界只是普通省级期刊,目前还没有被任何核心数据库收录刊名: 新闻世界 News World主办: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周期: 月刊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5-5932CN: 34-1090/G2邮发代号: 26-10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新闻世界创刊时间:1989

国际新闻界杂志期刊

传统上所指的传播学四大核心期刊是;

新 闻 与 ,传 播 研 究

现 代 传 播

国 际。 新 闻 界

新 闻 大 学

就这四个。

中国传媒科技 , 但是作者仅限限电视台、广播站的

科技传播 ,国家级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

新闻文化建设,新媒体研究,审核时间比较长,如果不着急,可以投稿试试

中国报业,也可以收到的,国家级收录的杂志,刊期比较快,不过可以加急

大多数报刊杂志都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和稿源要,

在激烈的用稿竞争中获胜,为自己争得一席之

希望您早日成功,望采纳!!!

核心期刊是指的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目前我国期刊分7大类大概有75个学科类目,其中核心期刊数目超过1800种,具体你想知道那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可以追问或者重新提问。

国际新闻界杂志的参考文献

精读书目: 1.《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3.《世界新闻出版大典》,新华社国际部编纂,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4.《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冯健总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5.《新闻技法鉴赏辞典》,刘文波主编,林业出版社1999年版。6.《论自由》,[英]约翰.米尔,商务印书馆是迄今为止,论述个人权利及社会权利的无可质疑的经典、开山之作。 新闻出版自由也孕育其中。7.《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弥尔顿,商务印书馆西方的一切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都是由此而来的。 这两本书大一学生看有些费劲儿,好在都是薄薄的一个小册子,耐心地精读下来会受益终身)8.《传媒的四种理论》,又叫《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新闻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只有144页,但是博大精深,下多大的功夫都不为过。9.《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华夏出版社,2006。号称是美国最有影响的传播学教材之一。 这些书作为新闻学的纲领性著作,其中的思想和内容在今后的学习中随时都有体现。参考: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can't properly expla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and therefore a new network communication must be founded.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actuality and future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ory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Network communication, 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 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不仅如引,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播、设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发布信息,不仅发布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在信息的编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 在网络传播中,有条件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者。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由于网络新闻传播较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上所具有的种种差异,因而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领域,以往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以至消失: 一是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 二是发布信息的时间界线。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 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 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那么何谓网络传播?�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四、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刚才界定了网络传播学中的网络传播定义,它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网络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传播学亦称“传学”,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同人和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对象交互作用的规律,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映,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各种传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传播学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1)人的内向传播。如自言自语,触景生情,自我进行信息交流。(2)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3)组织传播。即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符号交流行为。(4)大众传播。即以印刷或电子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20世纪30年代发韧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西欧和日本,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其实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学是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能够使人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 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带来深刻的影响。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五、网络传播学的学科属性 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 1.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认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无疑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网络传播学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但是,这改变不了网络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2.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由此也可以断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 六、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 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在网络传播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问题,例如国际政治斗争往往会在网络传播中充分得以体现,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颠覆活动。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研究中要运用到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网络传播活动是人的活动,研究中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涉及到经济投入、产出问题,要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网络传播学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 七、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进入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垮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刻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介、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者亦对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给予了充分关注。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在美国,达到5000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国的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年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网上建立网站。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其网络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3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行的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由于当时中国新闻媒体上网者很少,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作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1999年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机构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代表从近年来各自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看法。 1.国外的研究 国外不少代表性的相关著作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而且这些著作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NFDA1�、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这些译著虽然并不能被看作是网络传播学的著作,只能说是相关著作,但是它们打开了国内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国人关注正在来临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化生存》一书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评为《20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 2.国内著作 国内学者近年来,撰写了多种评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著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著作组成,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著作,继续推出的有萧琛撰写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陈炎撰写的《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 3.网络传播研究状况 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甚至连研究本身都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资料、网上采访、网上调查等等。 新闻传播学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分为以下方面:探讨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探讨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对国外网络传播法规的评介,对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状况的调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总起来看,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 4.网络传播学研究前瞻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互联网,传入中国,扩展了网络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网络传播业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筹划如何培养网络新闻学或网络传播学的高级专门人才,激励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对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预计网络传播学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热潮。

新闻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现如今,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新闻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 王黎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M].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04: 148- 156

2. 王德业主编. 区域形象浪潮[M]. 新华出版社, 1998, 06: 35- 39

3. 罗志英. 地区形象论[M].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01: 66- 67

4. 禹贡, 常立新. 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 兼论常德区域形象设计问题[J].武陵学刊, 1995, 5: 100- 103

5. 赵定涛, 李丰. 当代宏观管理新课题——区域形象管理及其展望[J].预测,1997

6. 格伦. 布鲁姆等人著,有效的公共关系[M], 华夏出版社2002年

7. 斯劳拉.里斯著《公关第一广告第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8. 王飞,冯年华,曾剐.区域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2006(3)

9. 陈先红. 基于关系生态管理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36.

10. 李莉莉. 青岛荣膺最具软实力城市[ N ] . 青岛日报,2009206227.

11. 田书芹. 青岛城市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启示[J ]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2. 何修猛. 现代公共关系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1

13.孙迎光, 韩秀景. 组织形象塑造[M]. 上海三联书店,2009,07

14.董璐.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9

15.郑生勇, 乜瑛. 公共关系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01

16.刘晓辉,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17.刘婵婵,孙秀茹,白玉华.区域形象战略研究—— 兼论广西区域形象战略[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18. 于光远. 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N]. 广州日报, 1996- 4- 9

1、杨步国张金海著《整合一报业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2005年l月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2、朱海松:《麦肯的方法》,2002年4月第一版,广东经济出版社。

3、黄升民等著:《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2002年第一版,中国物价出版社。

4、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3年l月第一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5、钟海帆:《走进美国广电传媒》,2003年4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6、曹璐胡正荣等著:《卫星电视传播》,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7、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2002年9月第一版,南方出版社。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999年n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张海鹰腾谦著:《网络传播概论》,2001年5月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10、周伟:《媒体前沿报告—一个行业的变革全景和未来走向》,2002年3月第一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11、郑保国:《论媒体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2003年9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胡正荣主编:《中国传播论坛2001一变动中的全球广播电视》,2003年8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3、冯广超方饪纯:《数字电视广告》,2004年2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4、周鸿铎:《电视节目营销策略》,2000年10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5、曾华国:《媒体的扩张》,2004年1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16、米歇尔·森格特瑞:《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2000年,华夏出版社。

17、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2002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周鸿铎胡传林刑建毅著:《传媒经济》,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营销学导论》(俞利军译),1998年第一版,华夏出版社。

20、赵曙光禹建强张小争:《中国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2年n月第一版,新华出版社。

【1】阿尔文·托夫勒【美】.未来的冲击【MI.孟广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加】.麦克卢汉精粹【MI.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1

【3】菲利普·科特勒【美】.市场营销导论【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1

【4】桂敬一【日】.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M】.刘雪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

【5】杰克·富勒【美】.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M】.陈莉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罗杰·费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

【7】尼克·史蒂文森【英】.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3

【8】马克·波斯特【美】.信息方式【MI.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

【9】萨尔坦·科马里【美】.信息时代的经济学【M』.姚坤何卫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1

【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美】.传播学概论「MI.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1】伊丽莎白切尔【英】.企业家精神:全球化、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信出版社,24

【121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美】.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J.熊澄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2

【13】丁和根.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方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5

【14】杜骏飞.弥漫的'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2

【15】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7】胡钮.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

【18】金暗.报业经济学.【Ml.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2

【19】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l.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0】李良荣.新闻学导论【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1】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MI.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2

【22】刘海贵.中国报业发展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6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骆正林.传媒竞争与媒体经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8

【24】陆小华.新媒体观〔M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8

【25】陆小华.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四】.北京:中信出版社,22

【26】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7】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Ml.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3

【28】邵培仁.媒介经营管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29】孙燕君.报业中国【明.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2

【30】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1】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3

【32】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

【33】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2

【34】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本质与竞争优势【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35】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6】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1

【37】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8】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间.长沙:湖南出版社,23

【39】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I.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40】朱春限现代传媒产品创新理论与策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5

【41】朱春限传媒营销管理【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9:

【42】宋健武.竞争与融合闭.新闻与写作,28(l)

【43】朱丛艳,许冠英.论报纸的网络化生存【J】.新闻理论探讨,26(2)

【44】张丽萍.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形态的变革明.新闻实践,28(l)

【45】谢石山.正确估价网络媒体对报纸的冲击阴.湖南社会科学,21(4)

【46】靳更新.深度报道在报纸与网络竞争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21(2)

【47】齐爱军,彭金凤.应对网络媒体—报纸寻求新的报道模式【J】.新闻记者,22(1

【48】任秋菊.左手办报,右手办网【Jl.青年记者,26,(24)

【49】严怡宁.美国报纸的网络化生存:优胜劣不汰【J】.中国报业27(5)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就不一一给你查了。

你可以在知网上查期刊,然后查看文章所在那期的目录,比如《数字报业:传统报业发展的方向》这篇是在30-32页。

新闻界期刊官网

我也想知道答案,希望知道的告诉我们。谢谢

这个是核心级别的期刊。查询结果如下图

这是当下核心期刊目录当中的。看2017年会不会变动,期刊vip的编辑也会时刻关注,有新的目录变动的话,也会及时的获得信息,方便给作者提供更新的消息。

全国新闻类核心期刊名单序号 期刊刊名 ISSN号 统一刊号 1 编辑学刊 1007-3884 31-1116 2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002-8552 11-1746 3 中国记者 1003-1146 11-1275 E-mail: 编辑部信箱:zgjz@总编信箱: 4 新闻战线 0257-5930 11-1337 E-mail: 5 中国出版 1002-4166 11-2807 6 中国图书评论 1002-235X 21-1035 7 新闻大学 1006-1460 31-1157 地址: 上海市邯郸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内<新闻大学>杂志编辑部 200433021-65643630 8 新闻与写作 1002-2295 11-1109 地址: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与写作>编辑部 北京市和平里西街21号 100013 9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001-7143 11-2684 10 新闻界 1007-2438 51-1046 11 当代传播 1005-1945 65-1090 12 编辑之友 1003-6687 14-1066 E-mail: @ 13 出版发行研究 1001-9316 11-1537 14 新闻与成才 1002-4468 11-1495 15 编辑学报 1001-4314 11-2493 16 新闻与传播研究 1005-2577 11-3320 17 国际新闻界 1002-5685 11-1523 地址: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 <国际新闻界>杂志社 100872010-62514412 18 现代传播 1002-7149 11-3614 19 新闻爱好者 1003-1286 41-1025 E-mail: 20 新闻实践 1004-9029 33-1163 21 新闻知识 1003-3629 61-1022 22 新闻记者 E-mail: 23 收藏家 1005-0655 11-3222 24 图书发行研究 1003-8442 34-1088

新闻类的国家核心期刊

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就是;

新闻类的国家核心期刊!

你要先写好文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