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思考论文

有国家社科后期能报中华学术外译。具有国际合作出版经验的国内学术出版机构、具备对外学术交流经验的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均可联合申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要资助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

英语翻译论文写作方法

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翻译研究在横向的广度与纵向的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怎样写英语翻译论文呢?

1、选题及资料查阅

对任何一项学术研究活动来讲,选择合适的课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研究成果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笔者以翻译研究为主要研修方向,经过广泛阅读该领域的学术期刊论文和专著,较为熟悉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现状。加之入学伊始便在导师指引下从事中国典籍翻译研究,随着大量阅读和学习有关典籍英译及其研究的著述,自己对该领域尤其儒家经典《论语》的英译现象产生了兴趣,并逐渐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般情况下,资料查阅在选题之前就已展开,因为资料是确定论文选题的重要依据,但其后的文献查阅工作更具重要意义。围绕《论语》英译这一现象,自己开始进一步的资料搜集和研读。初步调查和梳理发现,儒经《论语》的外译,始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完成于1594年(一说1593年)的拉丁文译本(马祖毅、任荣珍,2003:34),至今已逾四百年。而第一个《论语》英语全译本为柯大卫(David Collie)所译,作为《四书》(The Chinese Classical Work Commonly Called the Four Books)的一部分于1828年在马六甲出版,距今也近乎两个世纪。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论语》英译本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除了较为集中于理雅各、翟林奈、韦利等所译的早期经典译本,也开始着手庞德、刘殿爵、安乐哲和罗思文(合译)等现当代译本的探讨。从手头掌握的资料来看,海外《论语》英语全译本已超过三十个。调查还发现,作为早期主要海外英语全译本之一,20世纪初就已出现的Leonard A. Lyall的《论语》英译本迄今鲜有研究,比如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未能搜寻到专门研讨该英译本的文章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由于材料新本身是学术创新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有理由初步将该译本作为自己撰写一篇翻译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更多资料爬梳剔抉,笔者掌握了译者Leonard A. Lyall及其《论语》英语本的基本情况。譬如,Leonard Arthur Lyall中文名叫赖发洛,是英国汉学家。1886 年以海关洋员的身份来华,在华40余年。赖发洛《论语》英译本书名为The Sayings of Confucius, 由位于伦敦的朗曼斯·格林公司(Longmans, Green and Co. Ltd.)在1909年9月初版刊行,并先后于1925年10月和1935年9月印行第2版和第3版。这里所采用的研究对象是第3版,全书不足130页(其中正文共计102页),是篇幅较为简短的《论语》英语全译本之一除了英译《论语》之外,他还分别翻译《中庸》(1927)和《孟子》(1932)两书并数次再版。1934年,他编著的现代世界丛书《中国》在伦敦出版,向西方介绍中国。然而,由于有关赖发洛《论语》英译本专门研究的学术论文迄今付诸阙如,因此决定将对该译本的文本细读作为自己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希望有所发现,或许为当下中华典籍外译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些微借鉴和思考。

2、提纲构建

在研读赖发洛《论语》英译本过程中,笔者发现译者所贯彻始终的翻译基本策略和具体翻译操作方法与其对汉语特点的认识、翻译理念的追求等息息相关,而这些又充分体现在该译本的“前言”(Preface)和“导语”(Introduction)中。例如,第3版“前言”(1935)仅一句话,告诉读者再次修订译文旨在使其“更接近于汉语原文”(bring it nearer to the Chinese)(Lyall,1935:vi)。值得一提的是,第2版“前言”(1925)不仅强调该版译文“比初版更加接近字词对应”(more nearly word for word than it

was in the first),而且指出汉语原文的两个特点:难懂(hard to understand)和多义(more than one interpretation),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总是易读的译文绝非“真实翻译”(true translation)(同上:v)。而篇幅稍长的“导语”写于1909年,一定意义上亦可看作初版的“前言”。这部分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孔子生平、《论语》的形成过程以及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又有春秋之前中国古代史简介,并谈到道家、墨家等思想。这些很大程度上也表明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认知和深入了解。

经过细读赖氏《论语》英译本发现,为了使译文与原文“更加接近字词对应”,译者尤其注重原文的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比如原文较为突出的数字小句的行文特点,译文往往采用类似排比的洗练短语、清晰而果断的语势,使原文的字词概念和句式语序尽可能在译文中再现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概而言之,赖发洛通过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操作方法,贯彻以“字词对应”为基础的、倾向直译的翻译策略,较为有效地践行了以质直求真为特色的“真实翻译”思想。赖氏追求的“真实翻译”尽管不同于几乎同时出现的、本杰明所倡导的旨在再现“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真正翻译”(real translation)思想,但两者又似乎至少在一点上是相似的:因为后者为了实现译文的透明性,也强调直译原文(literal rendering)的必要性(Benjamin,2004:21)。

基于以上对赖译本的研读和思考,笔者着手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初步拟订如下一个写作提纲。论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赖发洛及其《论语》英译本、翻译基本策略和具体方法、译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和结语。其中,翻译基本策略为倾向直译且以“字词对应”为基础,具体翻译方法分为为四种,即字词对应、语序一致,字词对应、语序变换,字词调整、语序一致和字词调整、语序变换;译本的不足以翻译目的论为参照分为三类:悖离目的性法则的翻译失误、悖离连贯性法则的翻译失误和悖离忠实性法则的翻译失误,对每类译误又根据译本的具体情况加以细分,便于更好的例证和评析。

3、撰写与修改

论文撰写是整个论文工作的最重要阶段,也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最多的阶段。论文初稿的撰写主要是基于以上拟订的提纲,虽然在写作过程中也碰到一些困难,但通过适当运用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所掌握的知识,最终得到有效的解决。譬如,细读赖发洛《论语》英译本时,笔者做了大量的笔记,众多的例子和不同的想法着实令人难以取舍。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及研究需要,决定围绕主题和材料价值来加以分类和取舍。此处通过一个具体的做法加以说明。基于四种具体翻译方法,自己首先为每一种方法挑选出典型的例句(暂不考虑译文的准确与否),然后抽样统计各类译文所占的大体比例,进而评判译文的整体风格特点。例如:

1. 字词对应语序一致: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

The Master said, Smooth words and fawning looks are seldom found with love.

2. 字词对应语序变换: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第十一”)

Nor would they follow, said the Master, if told to kill their lord or father.

3. 字词调整语序一致: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第七”)

The Master’s manner was warm yet dignified. He was stern, but not fierce;humble, yet easy.

4. 字词调整语序变换:

子曰:“吾不如老农。”(“子路第十三”)

The Master said, An old husbandman knows more than I do.

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这四类译文所占整个译文的比例大致为:第一类超过五分之三,第二类比第三类略多,但两者皆不足五分之一,而第四类最少,远低于十分之一。这一结果较为有力地支持了笔者对赖译本的判断,即译者贯彻“字词对应”为基础的、倾向直译的翻译策略,旨在诠释“真实翻译”的理念。

再如,囿于极为有限的参考文献,且线索难觅,自己想到专业课程所学的“滚雪球”文献检索法,运用后发现助益很大,效果颇佳。这里仅以查询译者Leonard A. Lyall的汉语名字为例加以说明。最初从掌握的资料来看,译者英文名字叫Leonard A. Lyall,然后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一篇关于《论语》英译史的文章中发现其汉语音译名为莱尔;接下来,通过利用该汉语音译名及其原名查得一篇论文谈及此人曾为海关洋员,进而在《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一书中找到其更为常用的中文名:赖发洛,以及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发现了译者的另一个中文名:兰雅。这样,通过对相关数据库再次就译者英文名和三个汉语名字进行逐一搜索,结果更为充分地表明赖发洛《论语》英译本的研究迄今尚付阙如。

关于修改文章,清梁章钜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其理一也。”(梁章钜,1973:1000)的确,要想写好论文,一个人必须在论文修改上下功夫。随着更多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对论文初稿无论从遣词造句还是到篇章结构都进行了反复修改,既涉及到文中论点和论据的修正,也包括对所运用理论的调整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比如,论文初稿第四部分“译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有段补充说明赖氏译本特色的文字,包括“淡化译语(英语)形合之法,如用‘,’代替‘;’或连接词以贴近源语(汉语);用词基本不用缩略形式”等内容。后经反复斟酌,尤其考虑到论文内容和观点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决定将该文字移至第二部分“赖发洛及其《论语》英译本”,用以说明赖译本的特色。

关于文中的理论运用,笔者借鉴专业课程所学知识,如理论的'工具性、理论运用和学术价值的关系等,通过比较不同翻译流派理论的特点,结合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最终决定选用翻译目的论来分类评鉴赖译本,并有效地揭示赖氏译本追求英语译文“更接近于汉语原文”、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理想化“真实翻译”为标志的翻译目的。

4、文体和引用之规范

翻译研究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既需要体现学术论文的基本性质,又应当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其中,符合文体和引用的规范是对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关于学术论文的文体,要求十分丰富,包括从语态到语气,从术语的运用到避免歧视用语等内容。如关于术语,不仅要意识到使用专业术语的必要性,也要注意语言精炼,尽量少用术语,更要避免歧义。鉴于此,笔者在撰写尤其修改赖译本研究论文时都进行了仔细参照和认真检验,对那些欠妥如口语化的表达甚至讹误之处,如对翻译目的论个别术语的误用,都逐一加以修正和改善。

引用的规范对撰写合格的翻译研究论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就引用而言,文章切忌断章取义,并应关注引用的核实及可靠性。为了避免引用的断章取义,熟悉引用文字的上下文十分关键。自己清楚记得老师曾在专业课上要求学生课后做引用查证练习,其中就有查阅“学而优则仕”的上下文。通过查阅,自己发现该语源自《论语》的“子张第十九”篇,上文是“仕而优则学”,并惊奇地发现该语为子夏所说,而非孔子所言。显然,这样的查证很有利于对该语的全面理解和准确使用。在修改关于赖译本研究的论文时,笔者努力查实引文,确保引用的可靠性。比如,为了更好地理解赖发洛所追求的“真实翻译”的涵义,文中引入了本杰明的“真正翻译”思想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

为了查得“真正翻译”的出处,笔者在不同数据库中找到许多涉及该思想的论文,但基本上都是给出较为笼统的汉语解读,甚至还存在抵牾之处。为了更好地把握该思想,自己通过追根溯源,最终找到其原文具体出处,并发现本杰明这一思想与其“纯语言”哲学观密不可分,加深了对该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其实,为了引用的规范,本篇论文也是如此。譬如,上文引用了清朝学者梁章钜有关作文修改之语,最初找到的出处有二:《退庵论文》和《退庵随笔》,且没有出版社、具体页码等信息。通过多次搜索和查阅,笔者最终在《退庵随笔》第十九卷“学文”中查得原文,并通过阅读下文——有关欧阳修对《昼锦堂记》原稿起首两句的修改,更好地理解了引文,尤其是修改之于作文的重要性。

中华外译项目非常的难,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功底,还需要有非常强悍的英语翻译能力,基本上这一个项目需要多名顶级人才共同完成。

与人合作注意事项:

1、态度要真诚。 如果想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起码你的态度要好,一定要真诚,如果你心不在焉的敷衍对方,只是应付,那么对方肯定能从你的语气中看出你的态度,这样你们的沟通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的,因此一定不要敷衍别人。

2、明白对方的意思。 有的时候在进行沟通的时候对方不好意思以开始就将自己的真正意图说出来, 尤其是求人办事的时候,往往会绕很大个圈子才将真话说出来,这时候你要用心听对方说话,明白他的真正意图,这样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可以促进更高效的沟通和交流。

3、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如果沟通的双方各执一词的话,那么沟通就会变的复杂,甚至难以进行下去,因此在沟通的时候要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能够设身处地的思考对方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可以促进沟通,至少能够很容易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法。

4、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沟通中你可能会发现对方的观点与言辞你难以接受,甚至让你很气愤, 这时候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无论如何乱发脾气不会有助于事情的顺利解决,只有彼此平静下来才能有利于更好的沟通。

学术论文的外文翻译

在某宝上面输入“毕业论文翻译神器”一下子就找到了。我用过,速度很快。当然好东西,也就不是免费的。不过,也不贵。也就一两块钱一页。我翻译了上万字,才花了10块钱。你可以去试试。这总比自己一句句翻块多了

CS方向sci三区的一个小刊,之前也是major revision,大四毕业了才中了。。所以在我心目中MV几乎约等于AC,虽然这辈子只投过一篇文章。北京译顶科技做的不错,可以联系他们一下 统一查下。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基本格式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基本格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基本格式

一、要求

1、与毕业论文分开单独成文。

2、两篇文献。

二、基本格式

1、文献应以英、美等国家公开发表的文献为主(Journals from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2、毕业论文翻译是相对独立的,其中应该包括题目、作者(可以不翻译)、译文的出处(杂志的名称)(5号宋体、写在文稿左上角)、关键词、摘要、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3、文献翻译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完全一致。

4、文中所有的图表、致谢及参考文献均可以略去,但在文献翻译的末页标注:图表、致谢及参考文献已略去(见原文)(空一行,字体同正文)。

5、原文中出现的'专用名词及人名、地名、参考文献可不翻译,并同原文一样在正文中标明出处。

三、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的内容要求

外文翻译内容必须与所选课题相关,外文原文不少于6000个印刷符号。译文末尾要用外文注明外文原文出处。

外文翻译要求:

1、外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密切相关,译文准确、质量好。

2、阅读2篇幅以上(10000字符左右)的外文资料,完成2篇不同文章的共2000汉字以上的英译汉翻译

3、外文资料可以由指导教师提供,外文资料原则上应是外国作者。严禁采用专业外语教材文章。

4、排序:“一篇中文译文、一篇外文原文、一篇中文译文、一篇外文原文”。插图内文字及图名也译成中文。

5、标题与译文格式(字体、字号、行距、页边距等)与论文格式要求相同。

下页附:外文翻译与原文参考格式

英文翻译 (黑体、四号、顶格)

外文原文出处:(译文前列出外文原文出处、作者、国籍,译文后附上外文原文)

在google在线翻译中找,里面没有就找北京译顶科技,人工翻译反而更好

外文论文学术翻译

英文学术文献翻译的软件有很多,罗列后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根据泛读→精读→学习英语

第一类是需要泛读英文文献材料,就需要一个软件能够大段大段的翻译,这个时候不要求翻译的一个精准度,只要求能够大概的意思能够翻译到位,不要把专业词汇翻译成口语化的词汇就行。这一类一般常用的知云文献翻译,一篇文献它可以给你广泛性的进行翻译,可以初步的对摘要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来判断这篇文献是不是符合要求。

第二类是精读的时候往往需要去对其中某一段的意思,做一个详细的翻译。这个时候推荐百度翻译、谷歌翻译和欧路词典结合,百度翻译能翻译出一些学术性的词汇,但是对一些你特别想要了解的词汇,还是需要借助词典来进行补充,也非常适合你平时想在iPad上面进行学习和翻译。

第三类是精读的同时还希望能够把不认识的单词都给记录下来,一般用的是一个插件Burning Vocabulary,这个插件可以在网页上把不认识的单词通过双击给你展示出来,然后你可以复制在自己的word里头,甚至可以导入到不背单词里头进行学习。

(最好)不要某宝,不要个人,一定要选一个正规的润色机构——服务有保障,有售后,北京译顶科技做的不错,可以联系他们一下 终身满意。

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有时也需要翻译一些学术类型的文献。所以,我有几款常用的英文学术文献类的翻译软件,下面就由我来分享几种英文学术文献的翻译软件。

01 DeepL

DeepL是我经常使用的英文学术文献翻译软件之一。这款翻译软件相对能够比较准确地翻译,同时它还会提供同义词供使用者参考。更重要的是,DeepL还能翻译整个文献,支持PDF,Word和PPT格式的文献,这就方便了很多。

用DeepL 翻译文献时,一些学术性的单词和语句都能翻译得比较自然。就像文献中常见的代词,该翻译软件能够准确翻译对应前面所说的名词,所以它能更贴近原文的意思。

02 Google translate

Google translate是最常见的翻译软件之一。我推荐这款翻译软件主要原因是它能够快速翻译出使用者所需要的文章或语句,这能节省一些时间。它还提供各种同义词,只要点击某个单词,下面就会出现多个同义词,所以这比较方便使用者替换单词。

我也常用Google translate来翻译文献。但我发现用这款翻译软件翻译整篇文献时,翻译出来的意思会与原文有一些出入,尤其体现在某个句子中。可我将整篇文献分拆几个段落来翻译,可以看到翻译得更贴近原文的意思。因此,建议读者可以通过一个大段落来翻译以保障准确度。

03 Copy translator

Copy translator翻译软件相对来说可能比较少人用,该软件只能下载安装使用,不像其他翻译软件能在线使用。对于Copy translator,它的好用之处在于它可以自动识别学术文献,同时自动删掉一些无用的符号。还有,在该翻译软件翻译整个文献,它能够保持本身的排版,这就更加方便使用者。

以上就是我向大家推荐的三种英文学术文献翻译软件,总的来说都是比较好用的。但实际还是会有出入,所以建议大家要适当使用。

随着毕业季的结开始,各位本科生也开始了毕业论文的创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肯定需要查询国内外该领域的论文,英文翻译因此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在科研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今天,笔者将对常见的在线翻译工具进行评估,希望你能找到最合适的翻译助手。

大名鼎鼎的Baidu翻译,也是我在论文创作是最常用的翻译工具。

这款软件的整体翻译效果无功无过,英汉翻译部分与GOOGLE类似,但其不会将论文里的Milk无脑翻译成牛奶。汉英翻译部分的翻译更加口语化,尤其是在SCI写作中,不推荐将汉英翻译后的文字直接使用。

MC推出的翻译引擎,也是edge browser内置的全网页翻译引擎,具有与Google类似的翻译效果。

在英汉翻译中,与Google翻译相比,一些句子的语序翻译更接近汉语的表达方式,但从句的翻译效果不如Google翻译。

与Google相比,汉英翻译水平并不理想。然而,与Google翻译一样,它也是浏览器的内置翻译引擎,专注于翻译的速度和便利性。

作为一款入门级翻译软件,Google翻译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名字。Google浏览器内置了完整网页翻译引擎,无论是汉英翻译还是英汉翻译,都能基本满足科研需要。

然而,它也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例如,当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时,它会将乳脂翻译成牛奶。

但是,由于其广泛的适用性,Google翻译是相当好的快速阅读或粗略翻译文件的工具。

以上是笔者使用各种翻译工具与大家分享的一些感受和经验。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翻译软件。

国外学术论文翻译

翻译:...have published some papers in the journal【详释】在期刊上:in the journal,地点状语放在句尾发表了:have published,谓语动词,根据语境用了现在进行时论文:(some) papers,宾语,英语语言习惯加上some,也可以用a paper表示单一的论文。

1.专业SCI论文翻译的过程里,需要要达到表述准确,又一定要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熟练掌握同一概念的中英语表达法。单纯靠对语言的把握也能传达双方的语言信息, 但在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两方面都会受到很大限制。要解决这个问题,译者就要努力熟悉这个领域的相关知识。比如,因此了解相关领域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人员的语言理解力和SCI论文翻译质量都有很大帮助。论文翻译的标准是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关于翻译的标准,历来提法很多。有的主张“信、达、雅”, 有的主张“信、顺”等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一切译文都应包括原文思想内容和译文语言形式这两方面。3.忠实应忠实于原内容, 准确地、完整地、科学地表达原文的内容,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内容通常指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所流露的感情等。4.通顺SCI论文翻译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用词造句应符合本族语的习惯,要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言, 以求通顺易懂。不应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逐词死译和生硬晦涩等现象。

编辑决定权非常大。我一篇NC,三个审稿人一个人说感兴趣,但需要大修,另外两个拒稿,给了一堆意见。编辑给了拒稿重投。北京译顶科技做的不错,可以联系他们一下若是还有不明白可以统一去知道了解下

外文翻译要求:(1)选定外文文献后先给指导老师看,得到老师的确认通过后方可翻译。(2)选择外文翻译时一定选择外国作者写的文章,可从学校中知网或者外文数据库下载。(3)外文翻译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从外文文章起始处开始翻译,不允许从文章中间部分开始翻译,翻译必须结束于文章的一个大段落。

中华武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论文

国外研究还比较肤浅,停留在拳架阶段

个人理解而言国内对于传统太极拳的研究方面还是有一些建树的:首先太极拳是根据易理研究出来的一种拳术,有一定的哲理,囊括了道家、儒家、佛家的理论,是一种符合天、地、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的一项科学运动,古人提出的太极理论包括(一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家的:道生一,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万物 ;太极即阴阳 等等,都具有很深的哲理,现在的理解就是万物的对立与统一,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了几千年)首先其主要用途是防身技击的武术,其附产品就是健体养生。 道家讲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所创,后世辗转传给河南陈王廷,其称为陈氏太极拳,再后相继出现杨式、武氏、吴氏、孙氏、赵堡等等。而陈家沟陈氏传人认为太极拳由陈王廷所创,是根据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其本人的基础功夫而来,太极拳的起源问题本人认为无须相争,能从中懂其哲理拳理实为重要,就像王宗岳的太极拳里一样:虽气象万千,而理为一贯……近代太极拳也经历了由不为人知到发扬光大的过程:道家太极拳都是在本教内历代传承,而道教大部分都在深山名川等人少地稀的地方,道内又有传统闭守观念,所以显得很神秘,传承不是很广泛。陈氏太极拳早前也是密不外传,只在自己家族中传承,其他各氏太极拳也是如此,都在民间默默传承,后由陈发科公来北京与人比武,同时期无对手,这时的太极拳才为人所知,才到现在的发扬光大、遍地开花,世界各地都有太极拳传人,教拳授拳学拳的场面欣欣向荣。太极拳的前景有喜有忧;虽然现在太极拳很普及,全国各大公园都有练拳学拳的,人数很多,但是明拳理拳法懂其中哲理的老师人数甚少,有待后人细心研究其理并传承发扬下去。 前段时间在电视节目科学教育频道上看到体育研究院研究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从何而来,就请的陈氏太极拳传人张志俊帮助研究,同时又有形意拳传人、拳击运动员、体育学院学生和一般职工等等,请他们在各种高科技仪器前做各项运动,包括手臂力量、拳击力度、手掌灵敏度、腿部力量和肌肉灵敏度等等,同时记录数据,数据显示以上各项运动,太极拳传人张志俊都未超过任何一人,时年张已过六十岁;而后再让张与其他人做对抗实战,而其他人无论怎样都被张制服,这就说明太极拳是以弱胜强的。后来又研究张打拳的运动轨迹,研究显示:太极拳的运动基本都是走弧线,又不都是走弧线,这符合太极拳理:有方有圆,方圆相生,化方为圆,化圆为方。太极四两拨千斤的原理就呈现出来了,这次研究也找出太极拳另一个特点:就是打拳时肌肉运动的数据显示,张志俊打出的全身肌肉整体劲高出任何一人,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到一点打出去,打出的力量穿透力十足,比一般拳击运动员打出来的力量作用都大,可见古人说的可震伤内脏不是虚言。另在其他几人身上试验,打在肩膀上,其人感觉整个肚子都疼,一般的冲拳则不是一个劲别。下面援引古人拳论请高人分析指点。 王宗岳太极拳理: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以上拳论里的哲理拳理拳法真的需要有心人潜心发掘研究,以便更好的把我国的国术发扬光大,不至于落到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地步。需要国人传承发扬的东西太多,比如:中医针灸、中药、书法、戏剧、其他武术等等都是中国的瑰宝。 说到国外的太极拳,虽然学的练的人数很多,而且呈上升趋势,中国的武术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就算老师再高明,外国人也很难学到太极拳的精髓,只能是风马牛不相及,因为太极拳是传统的土生土长的中国武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如果外国人不懂中华文化就学拳,只能是形像义不像。就算是文化不高的国人,明白古人拳论里的意思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中国的汉字字义很深,是目前世界上最难学。再有就是市场经济作祟,许多出国教拳的老师都是奔着经济利益去的,随便教教就比在国内挣的钱多很多,何乐而不为呢?另外很多外国人学拳也看重太极拳的医学价值,练太极拳能防治很多种外国病老年病,比如帕金森等等吧 以上所说的都是本人个人的见解,有不足之处请多为指点,希望为你提供一些帮助吧!

关于武术毕业的论文

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其动作中各种表现形式是其艺术性孕育和不断丰富的源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以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为研究入口,对武术动作中的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动作作为习武者进攻和防御于一体的基本技能,在日常训练或表演以艺术性为追求,在防身的打斗中则以致胜为目标,并呈现出了造型艺术、美观性、欣赏性与情节性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术毕业论文

武术中的动作是其习武者最基本的基础技能,一直贯穿在各种武术当中。武术动作的造型、过程与双方动作的配合等,既体现了武术的阳刚之美,也体现了武术自身的艺术性,使武术成为了健身、健美、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武术动作艺术的丰富性,能充分地体现出习武者的高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当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背景下,各种门派的武术动作作为地区群众、首创民族的文化结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科学地集聚了舞蹈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技击艺术与肢体变化艺术等,随着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教育、竞技开放与表演开放,为武术运动的艺术的发扬和创新创造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1武术动作中的基本特点

武术的动作是攻防结合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目的就是在攻击压制的基础上,防御自己与进攻对方,使自己的危险降低地倒最低限度,并取得制胜的效果。

力量技术

武术动作的力量技术有两个层面:一是,大小的技术层面。以武术运动者自身力量的大小为基本要素,包括爆发力、耐力、握力、臂力、腰部力量、肩部力量、腿部力量,甚至几个项目对手指力量与颈部力量的要求等。在武术对抗中,自身的绝对性的力量体能是确保致胜的根本法宝之一。因此,动作力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绝对了打的胜算率。二是,智慧的技术层面。指在武术打斗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对方暴露出的缺陷或失误等,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因时制宜的发挥,包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既能化解自己绝对力量体能方面的不足,也能让自己处在安全并为制胜做好准备。另外,动作中的力量技术,还体现在主动进攻方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例如在对方实力远超己方的情况下,动作的力量控制情况直接决定着自我受损程度,自己使出的击打力量越大,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越严重,反之则轻。

部位技术

由于人体部位在人体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武术击打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结合武术动作的目的,部位技术有两种:一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主要是指手臂、腿、背部、肩部、臀部等,一些在承受某种力量强度的打击后,不至于直接丧失反抗能力或受重伤甚至丧命的部位击打技术,其技术重点在于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失去反抗能力,或降低自己的抵御和进攻能力,为己方创造更大的制胜机会和几率。二是,要害部位击打技术。指头部、心脏部位、肝脾肾部位、男性裆部等,在击打后容易直接导致重伤害甚至直接出现生命危险的部位,控制在适当的力度下,既让对方丧失短暂的抵抗力,又不至于导致伤害的产生,是力量技术、部位技术的巧妙结合。结合中国武术动作的实践,一些关键的关节、穴位等,也是打的重要部位,既能让对手瞬间被控制,也能确保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制胜。例如在武术对抗实践中,针对对手膝关节的打击,能让其处于身高和身体力量重心的失衡状态中,为己方取胜创造最佳的连续击打契机,甚至是直接获胜。

2武术动作中的艺术特点

精湛的技术是武术中取胜的基本条件,而以武术的体育科学视角分析,武术的动作则是运动者动作肢体动作配合下艺术美的创造。

造型艺术

造型美是武术艺术性的最直观表现之一。无论是徒手的各个派别的拳,还是运用十八般兵器的相关武术,每个类别或拳种中都有具有标识性的造型,使其既能展现相关拳术的特点,又能具有更高的艺术魅力。根据武术运动的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独立性技能造型艺术。即在武术表演或武术格斗中,能把准备动作和预备进攻动作相统一的造型,如白蛇吐信、鹤飞九天、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运动者通过这种造型的完美表现,既能展现出个人的武术基本功和实力,也能以更优美、更英勇的气势,去震慑对方或感染观众等。二是,复合技能造型艺术。即在经过几个准备性的技能动作展示后所做出的武术造型,且此造型起到了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拗步拉弓、八方藏刀势等,既能起到舒活身心,也能把运动者的最佳技击状态激活。这种造型艺术,以一种静态的美呈现出来,把武术的观赏性充分挖掘和提炼,使其以更多样性的魅力,为运动者的健身、健美和极限挑战服务。

动态艺术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态艺术是其基本的艺术要素和艺术元素的统一。从体育艺术的视角,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造型技能的动态艺术。即某一种技能动作在连续性运用下,形成的力量美、速度美与动态造型美,如扫荡腿、旋风脚、流星拳等,以某种高的速度和大的力量呈现出来,便创造了武术的艺术美,观赏性和技击实用性便统一起来。二是,技能动作变化的动态艺术。武术作为以系列技能动作编排的套路体育项目,其完整项目表现是以特征性技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来体现,其技能规律性的变化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如太极拳就是挤、按、捋、采、靠等系类动作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动静相宜、以柔克刚的艺术美。当然,武术动作的动态艺术还体现在节奏感、人与器械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服装的和谐,以及人与现场音乐、现场活动主题的和谐等,以一种文化氛围的'美、激情集中展现出来。

3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

在当前法治社会,武术打斗的伤害功能逐渐退化,武术动作的艺术和技术功能逐渐提升。尤其在武术艺术化和武术表演经济的带动下,武术动作的技术性向着观赏性的艺术层面提升,是群众健身、群众健美、群众娱乐与群众综艺活动的时代需求。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

极限挑战性的艺术创新,可以以武术运动者的身体某硬度、肢体柔韧性、身体力量,以及击打的速度等为载体,在通过某种专业训练以后,在特定安全条件下去挑战以往的相关记录,如出拳速度、拳击打的瞬间力量大小等。能为其他的武术学习者或爱好者等,提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技术方面的参考价值。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

健身性艺术的创新,可以以当前比较普遍受群众欢迎武术运动项目为主,如武术健身操、武术健美舞等,这类的武术活动以简便易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武术动作向着艺术方向的转化,把原本具有攻击性的动作,改造为了具有健身作用的舞“打”动作,还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武术项目,例如太极剑、太极舞、太极扇,以及日常健身气功的训练等。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

表演性艺术的创新,可以根据各种舞台表演的需要,以某种武术项目作为核心项目,对武术动作进行舞台化、艺术化、表演化与观赏性的改编,使武术动作能以更好的造型美、节奏美、队列队形美、个人姿态美等,为观众和武术运动者自身提供美的运动享受。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就属于这种武术动作的典型艺术化。

结语

在现代音乐、舞蹈与服装等艺术的支持下,武术动作被挖掘和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性,使其以更大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基础,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体育项目社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充分发展,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发展趋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是当前“健康中国”实施举措下,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创新,是引导群众强身健体、娱乐生活、愉悦身心、锻炼精神与实现我国“健康中国”发展举措的有益统一载体,这需要更多的武术传承者、爱好者与研究者去做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才亚.浅谈武术散打的技术战术特点及关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246-247.

[2]陶凌荣.高校武术教学项目的时尚性创新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95-196.

[3]郝佳.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5,120.

[4]赵涛.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35-136.

关于武术发展问题的研究李震1 吴志宏1 郑晓琴2 朱琳1(1.解放军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500,第一作者,硕士;2.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20世纪40年代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旧更替的时期,武术也开始了它由近代武术向现代武术的历史转型,进了新的发展时期。从历史的进程看,近代武术与1911年后旧中国的兴亡休戚相关,而新中国的诞生,推动中华武术踏上了新的历史跑道—武术开始了它的时代巨变。由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现代武术,至今已历经了50多个春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武术运动飞速发展,但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新内容,新问题。对此,专家、学者们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数以百计。研究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武术相关术语问题;武术发展的文化学问题;武术普及推广问题;奥运战略问题;武术的市场化问题。关键词:武术 发展 市场化20世纪40年代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旧更替的时期,武术也开始了它由近代武术向现代武术的历史转型,进了新的发展时期。从历史的进程看,近代武术与1911年后旧中国的兴亡休戚相关,而新中国的诞生,推动中华武术踏上了新的历史跑道—武术开始了它的时代巨变。由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现代武术,至今已历经了50多个春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武术运动飞速发展,但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新内容,新问题。对此,专家、学者们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数以百计。研究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武术相关术语问题;武术发展的文化学问题;武术普及推广问题;奥运战略问题;武术的市场化问题。1武术相关术语问题随着武术运动的迅速发展,许多以前很少见到的学科术语在理论研究中频频出现,这是武术学科建设发展的标志。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不少论著文章或许是对某些术语理解上的偏颇,或是在视角逻辑上的游离,因而在术语的使用上有些混乱。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周伟良分别将它们归入四个研究层面进行了阐述。1. 1历史学视角中的“古代武术”、“近代武术”和“现代武术”这三个名词实际上涉及的是中国武术史的分期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表现特征。武术史的分期,应以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衍化特征为主要依据和标准。古代武术是指1911年以前的武术,形成了以太极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的武术理论体系;近代武术是指1911年到1949年的武术,由原来主要在乡村传承开始逐步流入城市,进而引入学校,开始运用近代体育科学方法对此进行整理研究,提出了武术科学化的时代口号;现代武术是指1949年以后至今的武术,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1. 2由功能目的衍生的“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技击(实用)武术”竞技武术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功能,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竞赛活动过程,它具有极强烈的功利色彩;健身武术是人们基于对武术活动良好的祛病延年、健身养性的价值认识认识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术语。这种习武活动一般都是自发进行,以个人锻炼为主,也有集体形式的。与竞技武术和技击武术相比,它在习武的方法、内容上有很大的自主性、随意性和趣味性,其组织管理形式也十分松散。即使有时也采用一些比赛方式,但这种方式的目的主要在于推广和普及,并不单纯追求成绩;技击(实用)武术是指从习武目的到习武手段都以实用技击为出发点和价值体现的习武方式。与竞技武术相比,它不受规则的限制,表现形式和要求就是强调攻防实用。1. 3按习武群体划分的“军事武艺”、“民间武术”和“群众(社会)武术”、“专业队(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古代军事武艺对中国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但仍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内容上,拳术被军事武艺视为“无预大战”之技,而武术中的许多奇门兵械,在军中毫无地位可言。在格杀方法上,武艺以阵法纪律为前提,是一种协同性的集体行为,而武术的技击通常是一种低烈度的单打独斗,再加上武术又深受其他传统文化的薰染而变得更为多资多彩;民间武术是指在传统社会形态下,广大下层民众的各种习武活动,是与军事武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术语;群众(社会)武术是相对于学校武术和专业队(竞技)武术而言的广大社会民众间开展的武术活动。学校武术是指在学校围绕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为增强学生体质、掌握武术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计划、有组织而开展的武术训练和教学过程。专业队武术是指有计划组织起来的,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分夺牌为目的的职业化人群所进行的武术训练和比赛。1. 4文化社会学意义上的“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散手和功法练习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与传统武术相对应的是现代武术,“现代”一词不仅是个历史分期,它同时又含着文化社会学意蕴。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并不是个笼统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层次架构,众多的内容是按照纵横交错、并列重迭的相互关系组合起来,表现出一种主体性的中国武术文化格局。2武术发展的文化学问题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而且还由于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的奥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背景。然而,21世纪将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大更深刻的作用,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在这场文化变革中受到冲击和碰撞。目前,武术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创新的疑虑和批评,将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体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割裂;另一种是完全地用西方体育的理论解释和分析我们民族的东西,将民族传统体育加上西方和世界体育的脚注。2.1对创新的疑虑和批评于志钧在《解放后中国武术发展之检讨》一文中,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表示出疑虑和担心。他认为今天的竞技套路完全是用西方体操比赛的办法:分规定和自选套路;评分方法也模仿西方体操,从动作规范、技术难度、动作协调和美观印象上打分;技术发展上则提出“高、难、美、新”的口号。这完全是全盘西化的武术路线。在这条路线引导下,今天的武术套路与传统武术相比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竞技套路抛弃了传统武术的技击内容,代之以没有技击用途的肢体动作组合,如跳跃动作、出拳(掌)动作、出腿动作、旋转动作、劈叉动作;第二,竞技套路抛弃了传统武术的精、气、神内涵;第三,竞技套路抛弃了传统武术的功夫;第四,竞技武术抛弃了传统武术的传统文化哲理内涵。他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深含着“柔胜刚”和“弱胜强”的哲学内涵,强调“感应”,即二人搏斗,因感而发;西方拳击出拳凶狠异常,是人体本能的延续,不相信弱能胜强,是主动攻击,而不是因感而发,其哲理是西方的强者哲学。在于文看来,奥运会是纯粹西方的产物,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削足适履”,是“自毁长城之路,行不通的”。2.2完全用西方体育理论解释和改造武术吕继光、孙桂秋、唐军等认为在当今体育运动项目分类日趋精细化,物竞天择,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社会背景下,“更高、更快、更强”成为时代的价值取向。武术的发展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应该有惊险、刺激的场面,主张用西方精细科学来解释和改造中国武术,而完全放弃阴阳五行等中国武术传统哲学思想。他们说“古今流派开口功夫闭口学问,究其实一个个一代代均是自欺欺人。”《武魂》1997年第3期,李紫剑〈武术纵横谈〉这样的研究和解释,只能是一种是守旧,另一种是完全追求异化。真正地将民族的东西变为世界的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不会得到健康发展的。我们应该遵循“兼容并包,实践检验”宽容的文化发展心态,应该承认传统是现代的源头活水,应该围绕“一个民族传统体育的唯一竞争优势在于它是否具有创造为世界其他地区人民所渴望的独特性和价值的能力”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的继承。3武术的普及推广问题武术运动不仅在中国城乡拥有广大的爱好者,也深受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为了让武术走向世界,进一步造福人类,多年来中国一直有计划地派出武术队、教练组到许多国家表演和传授技艺。同时邀请国际武术界的朋友来中国参观大型武术比赛,探讨武术运动发展计划,还成功地举办了数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此影响下,欧洲武术联合会、泛美武术协会、亚洲武术联合会、大洋洲武术联合会和非洲武术联合会等各大洲和地区性武术组织相继成立,国际武术比赛频频举行,武术运动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武术在走向世界过程中仍有很多困难,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武术工作者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观点。童世敏等人认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有六大疑难:①对武术的认识仅限于各种拳术套路、对打格斗、散手技击,或者是健身防身功能的“小武术”观;②目前中、小学体育课中,武术内容的比例只有8%,有的学校体育教学根本就没有武术内容,与武术发源地地位极不相称;③既懂武术技术,又懂武术文化内涵的教师太少等。刘同为等则针提出了21世纪武术发展的具体建议:①健身武术要进一步简化套路,使它便于学习,便于记忆,便于健身;②竞技武术要突出项目特点进行发展。套路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散打明确和坚持强化体能,技法全面,突出个性、快、狠、巧、准的方向;③坚定不移地举办周末散打王比赛、中美武术对抗赛、中欧武术对抗赛以及中国武术与泰拳、跆拳道、空手道对抗赛等等商业性赛事,进一步扩大武术的影响;④通过竞技比赛、影视广告等媒介的炒作、宣传,不断包装、造就明星,推陈出新,提高武术活力⑤通过政策法规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长远规划,在教学大纲及全国体育锻炼标准中增设武术内容,并培养武术师资,使得武术运动得以在大、中、小学蓬勃发展。⑥鼓励地方举办武术节、武术博览会,以武术搭台,经贸唱戏,以武养武、以武兴市。⑦进一步派遣武术使者,到世界各地表演、宣传武术,向西方渗透武术文化。朱丽萍等到认为武术必须采取多、多方法、多层次、多文化的价值观来取代中国武术历史上形成的单一性,或者整体综合性的价值观念,将其武术比赛的内容分割,并以单纯的体育竞技价值和健身、娱乐的生物性价值这种思路去着手工作,使中国武术不仅成为专业体育竞技项目,拥有世界性的体育观众,同时更将中国武术投入世界各族人民实用又可行的健身娱乐中去,这样,必然会使中国武术走出一条通向世界的道路。4奥运战略问题武术运动由套路和散手两大体系组成,拥有独特的竞技和健身价值,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已传遍世界,受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喜爱。武术的套路比赛由风格独特的技术动作组成,体现了技巧的优雅和体操的美观,并具有攻防内涵。比赛设有徒手、短器械(刀、剑)和长器械(枪棍)项目。除最高水平的世界锦标赛外,青少年的比赛也丰富多彩。如武术套路能与其他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同台演示,将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丰富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1936年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中国曾派武术队赴柏林表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为适应世界武术运动蓬勃发展的需要,国际武联筹备委员会于1985年成立,并于1990年10月 3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了国际武联成立大会。1994年,国际武联被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接纳为会员。1999年,国际武联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临时承认。自1991年起,国际武联先后在中国、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中国香港和亚美尼亚举行了六届两年一次的世界锦标赛。截止2001年11月,国际武联已拥有来自各大洲的86个会员协会和一支合格而经验丰富的技术官员队伍。自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始,亚奥理事会连续三届决定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武术被奥林匹克运动所接受。武术套路与其他运动一样,崇尚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国际武联承诺恪守国际奥委会的各项规定,已制定了反兴奋剂检测并与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签署了协议。2008年奥运会在即,武术到底应该以对什么形式进入奥运会,武术界众说纷纭,有主张以套路形式的,也有主张以散手形式的,还有主张套路和散手都是武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同时进入奥运会:4.1主张套路形式成都体育学院程大力教授认为,脱离了弓、马、仆、虚、歇等步法的散手竞赛已失去了武术的本来面目,不能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上海体育学院邱丕相教授也认为竞技武术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和价值取向下形成的,无论技术、训练或目的,都和明清以来一脉相承的传统武术有着根本性差异,理论上毋须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支持;实践上,更没必要对传统武术有多大的继承。他们将散手称为“新武术”,作为时代精神的产物,以宽广的胸襟接受它,但不能代表中国武术,主张套路才是保存与发展中国武术的重要形式。4.2主张散手形式河北体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吕继光等认为现代竞技套路中的“实用”招法的解释,没有一动是从实际对抗搏击中总结出来的,都是以近代拳谱为蓝本想象出来的。今天仍在强调的“民族风格”已成为封闭的观念,惰性的思维,凝固的外形,主观臆造的复合体。深受宋明理学空谈性命、义理遗风的影响,强调空想的效用。认为突破套路向散手发展是思想的解放,是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的体现,是时代精神的体现。5武术的市场化问题体育产业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是一只劲旅,举足轻重,从国外的阿迪达斯、耐克到中国的健力宝、李宁都体现着经济与体育的契合,而推动整个社会物质与精神的进步,而有几千年历史的武术,在外国学者眼里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却与产业经济相距甚远,虽然功夫片的风行,职业镖师的受宠、武林馆校收入可观,反映了武术产业的萌发,然而,在国内,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都几乎是个空白,也没有引起各级武术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成都体育学院张选惠《论武术竞赛市场》一文通过大量的调查,总结出我国武术竞赛市场具有以下特点:1、武术比赛经费来源和社会经济实体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实例证明,武术比赛不能只是依靠政府拨款,必须在社会上寻求经济实体的赞助。武术竞赛与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发展,已成为当今武术发展的趋势。2、赞助武术比赛的商家企业普遍反应目前经济效益尚不明显。问卷调查表明:许多赞助者重视武术的文化功能,愿意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出力,为武术比赛或表演造就的一种文化气息,使自己和更多的人进入有利于身心人格熏陶的氛围,乃至利用武术扩大生活圈,广交朋友。从目前看来,赞助武术比赛者主要还是着眼于社会效益、精神文明的考虑。3、市场规模小,市场主体嫩弱,买方与卖方不甚协调;4、竞赛市场发展不平衡。套路与散手竞赛市场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竞赛发展不平衡。5、既懂武术,又懂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奇缺。翟凤岗认为:武术经济的开发远远滞后于武术运动本身的发展。一直局限于以武养武的旧模式,且多是分散经营,以致束缚了武术事业攀上更高的台阶。他将我国武术开发归为三种模式:一是以武养武的小开发,比如搞武术比赛、组织武术活动、开办武术培训班、兴建武术馆校等;二是兴办武术与其它行业相结合的中开发,比如武术影视、武术服装、武术出版物等;三是为武术发展搞高收入的大开发,比如武术金融、武术房地产、武术贸易等。前些年,许多素有习武传统的地区党政领导,纷纷把武术作为本地区对开放的窗口,使其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战略口号。中国少林国际武术节、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等等就是在这种经济决策下先后成功举办的。6结束语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武术爱好者们的辛勤劳动下,武术运动的又一次热潮正在兴起。如今,武术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竞技武术、群众武术、实用武术各显神通;套路与散手互不相让;传统武术、现代武术各持己见。在称颂武术发展的大好形势时,也要看到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武术发展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武术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理论体系。武术界人应该抓住历史的机遇,科学严谨地研究武术,为武术早日走向世界而努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