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写孔子的议论文素材

发布时间:

关于写孔子的议论文素材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在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 教育 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孔子的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孔子的作文1

孔子是我们都敬重的伟人,他知识渊博,意气风发,是我们敬仰、敬佩的著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出生于没落的鲁国贵族家庭,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饱经人生苦难。但他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尊师重道,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多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历史上有"七十二贤人"之说。

在这段时间对孔子的了解和认识中,我更深的走近了孔子,走近了这位圣人的思想。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期,孔子主张各国君主以德治国,触犯了很多人的权利,因而才能一直没能得以发挥。在他五十五岁时,带领他的一批学生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在各国的民众中赢得了好评,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把"仁"和"礼"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主张有教无类,晓得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即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说明了孔子思想的先进性,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的方略施展而奋斗的伟大先贤,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二千五百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远东立,并已走向世界!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一定要信守孔子的思想,把孔子的精神发扬光大。

关于孔子的作文2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今天我想对您说。您严谨治学,活到老,学到老,在30岁时自己创办私人学校让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也能让知识充裕生活,让知识辉煌他们的人生。

您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您在学《文王操》这首曲子时你百弹不厌,会谈之后不满足还要弹顺畅,等弹顺畅之后,不是欢天喜地的准备学下一首,而是要把曲子品悟一番,最后自己悟出了这个曲子的名字。

您也很正直善良,因盗泉有个“盗”字,你就忍住口渴也不愿意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那的种.种美德时时激励着我奋发向上,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

比如有一次,我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要到温州来玩,说好要接她,可是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我还没写完,我就准备用接她的时间写作业,我刚提起笔,脑海里浮现出您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相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立马放下笔和妈妈一起去飞机场迎接。

又比如我有次作业写完了,但又有一点不懂,我想去玩会儿刚起身,我就想起您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想到了这里立刻坐下,好好重温课文,我还收获了新的知识。

给您说这么多,我还没告诉您我是谁呢?我是21世纪温州市瓯江小学桃李园四五班的王佳依,新世纪交通发达。去个地方也不用翻山越岭,有飞机,火车,动车,私人汽车,在相隔千里的地方也可以用手机视频通话,还可以看见对方。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拥有像您那样不耻下问,谦虚好学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

关于孔子的作文3

晚上,我看了书,轻轻躺下,闭上了眼睛。突然,一道金光闪过,一个拿着《论语》的老人从金光中慢慢地向我和蔼地走来。

我定睛一看,天哪,长长的眉毛下一双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下垂鼻盖着大嘴,白白的长胡子格外显眼,最有特点的是他那凸出的额头,活像 神话 故事 里的老寿星。看!他穿着青色布衣,大大长长的,盖住了他的腿,黑色的布鞋,正好在布衣之下浮隐浮现。再看!青布衣中,还穿着白布衣,头上戴着青色的头巾,虽然人丑,可是威风凛凛。我惊讶地对他说:“请问您是?”“吾名为孔丘,吾会一直跟着汝,除了汝,没人能见吾。”“哦,明白。”我一拍脑壳,脱口而出“你就是《论语》创造者,孔子!”

“是的。”我紧紧捂住自己的嘴,简直不敢想像。

第二天,班上举行交流大会,我实现没有忍住,把这个消息告诉身边的朋友。我神秘地说:“,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有人活了2571岁。”没等朋友有所反应,孔子出现了,他生气地说:“吾与汝言,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我听后摆摆手:“吾知,吾改。”他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从此以后,每当我做错事或遇到挫折,他都会用他的话来提醒我。比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等等,我知道,他想我成为一个君子。有一次,我坚持自己的原则,被一群人当众贬低,我正要怒火冲天,大发雷霆时,孔子又出现了,他低声提醒我说:“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我听后想:对呀,坚持我自己,不被别人所影响这才是君子的行为呀。于是我选择忍气吞声,别人见我不为所动,便自讨无趣,离开了。后来,我想,幸亏我战胜了我自己,不然冤冤相报何时了呀。

还有一次,我闲着没事,就呼叫孔子出来与我对话。我问孔子:“你最喜欢哪位学生?”孔子听后曰:“回也,闻一以知十。一瓢饮,一箪食,居陋巷,回也不改乐。他孝顺,守纪,爱学习,可惜呀,早我两年去世了,哎,回想一生,我3岁丧父,16丧母,30岁才开私学,51岁当官,55岁又为了避内乱,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一身才华,无人重用。对了,我离去了2000多年里,我的《论语》传承得怎样了?”“天啦,你的《论语》风靡全球,不用担心。看!教室里论语声此起彼伏,北湖公园里九思桥时刻提醒人们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西华师范大学有你的雕像,气象公园里有你的雕像,世界各地都有你的雕像,连美国都开设有孔子学院。”

“太好了,谢谢你们,我这一生总算没白费。”

突然,我一睁眼,原来是梦呀,可是孔子说过的话、论语的知识、儒家的学问,已在我脑海中根深蒂固了。

关于孔子的作文4

朋友,你知道孔子吗?你了解孔子吗?他离我们有多远?如果你不知道,那么就由我来给你做个简要介绍吧。其实我知道的就那么一点点而已。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末期的人,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今天我们很多人连自己父亲的爷爷是谁都不知道,又怎么会知道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呢?所以孔子离我们的确很远很远了。

可是你想过吗?其实孔子离我们也很近。近到如空气一般,时刻就在我们身边,却往往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比如:当你外出旅游参观景点时,常常会看到孔子说过的话被刻在石碑上;当你读书时,看到的内容里,孔子的话一遍又一遍地在被人们引用。有些话好多人都在说,最后竟不知那是谁说的了。比如“性相近,习相远也”,我原以为那不是《三字经》里的一句话吗?读了《论语》才知道原来是孔子说的呀!

每当看到班上有些人,他们自己一点也受不了别人的欺负,却时不时的欺侮别人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孔子的另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则让我明白:我绝不能像他们那样去欺负弱小。

每当我满心疑惑却又不好意思去请教别人的时候,就会想到“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便会勇敢地往前走去。

每当别人嘲笑我的梦想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子曰:三军可夺志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每当我玩心爆棚的时候,脑中便闪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便会欣然捧起书本……

每当我遇到挫折,心怀怨恨的时候,就会想到“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便会放下怨念,坦然面对。

有时候,看到有些人明明自己有了过错,却不知悔改,甚至把责任推给别人。我真的很想告诉他:“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莫非孔子有“千年眼”?他似乎能穿越时空,看到千年后的世界。难怪人们尊他为“圣人”。

《论语》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学习,也教会了我们做事做人,甚至让我们懂得了交友之道。真的要感谢神奇的汉字,感谢伟大的《论语》,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贤。

如今“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许多的外国人都在学习孔子,研究孔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亲近孔子呢?

关于孔子的作文5

两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公依旧一丝不苟,变不改色的凝望着远方。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朵,一个个祖国的栋梁,都在他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在他的教诲下,让祖国的 传统 文化 与美德延续至今。他就是万人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冬天将近未尽,我走近了孔子,在公元前551年,明星升起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上空的时候,一位伟人出世了。他带着不同的气宇,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智慧。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将伴随着天将降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人世间的一次苦行。他出生于曾经的贵族,本该享受荣华富贵。可他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三岁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过着贫苦的生活,这一生他历经了千辛万苦,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面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少年的他过着艰难的生活,可苦难的环境却未泯他远大的志向,他勤奋好学从而告诫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终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屈的斗志,他一生共教导弟子三千多人,得意弟子七十二人。他三十而立办教育,他开办私塾,使贫困的人走进了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知识传播的壮举,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盛飞积蓄了雄厚的力量,他不仅告诉了他的学生还告诉了身后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教给了世人学习的 方法 。他的思想不仅能够治国经世,还能净口修生,他教化世人以“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

“仁”不仅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还要仁爱仁慈,他主张的仁爱思想,在二十一世纪依旧发着耀眼的光芒。他在 学习方法 上教导我们要“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为人处世上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在细微处体现人不朽的智慧与光辉。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名生的各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

公元前479年,这位鲁国的老人永远离开了人世,至今已过了两千五百多年,两千五百多年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屹东方并已走向世界。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

冬天将近未尽,既然我走不进孔子,那我只能走近孔子了。

关于孔子的作文集锦5篇相关 文章 :

★ 以孔子为话题的作文

★ 关于孔子的作文范文4篇

★ 关于孔子的作文

★ 关于孔子的作文

★ 关于孔子的作文800字

★ 关于孔子的优秀作文

★ 孔子观后感范文5篇

★ 有关孔子的作文素材

★ 关于孔子的高考作文素材

★ 关于孔子的故事2020集锦

孔子是我们都敬重的伟人,他知识渊博,意气风发,是我们敬仰、敬佩的著名大思想家、大 教育 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地鲁国陬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 高二 作文 800字孔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1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恒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坚强如他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所有的苦难都如人生道上的绊脚石阻碍着他的前进,但是他却丝毫没有退缩,在他心中,个人的苦难比起道义又算得了什么。他就这样奋斗着,周游列国,希望君主能采纳他的思想,可事与愿违,所有的君主都否定了他,他依旧不放弃,他就这样疲倦且倔强地坚持着,渴望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宽容如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如此混乱的世道中,他一直主张着"仁政",维系着社会的和谐和人性的平衡。在他的眼中,没有贵与贱,没有富与贫,有的只是老者,少者和朋友。己欲立而立人,系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眼中,所谓的"仁人"即是成就自我,帮助他人,取得成功的人。孔子这宽阔博大的心胸,令世人为之敬佩。

严师如他

孔子是中国古代 文化 的象征,是私学的创始人,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给教育事业的人。

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夕死可矣"作为精神追求,但他却一生不得志,于是把志道和宏道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将他毕生所学传授给弟子,并将他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故能培养"七十二贤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一生虚心好学,实事求是,不把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故能学富五车。他这样做,同样也要求弟子这样做,并且他的教育思想也给了我很多启迪。当我困惑时,我会及时请教同学,老师;当我做错一件事时,我会及时改正;当我学习了新知识点后,我会及时温习。

孔子是一位贤人,他的 名言 让我看清了太多,明白了太多。他给了无数人启迪,给了无数人希望。他的主张现为亚洲大多数国家所沿用,我不禁为孔子而感到骄傲。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名人中的最璀璨的一颗明星,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先师!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2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炎黄子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根。

他就是孔子。孔子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五十一岁时他做了鲁国的中都宰,任职不过一年时间,四周的地方都来效仿。因为他政绩出色,且门人众多,声望又高,所以很快就又做了鲁国的小司空。后来他又做了大司寇。在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以政为德”,用礼教和道德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六十二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经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累累若丧家之狗”。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以待,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明知不可而为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不求富贵,这不符合孔子的真实形象。他也懂得物质享受,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也享受美食的口颐之乐。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个人的处世之道。他让我们明白,与人交往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立场想问题,这样才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前的我不是这样,而是说话做事只顾自己高兴,从来也没有顾及过别人的感受。学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我改正了这个缺点,还学会了体谅别人。《论语》真是一位好老师!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孔子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当时几乎被当成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他会骑射,知音律,擅抚琴,精于车技。但他又非常谦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认为,人人都可学习,都能成为他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历史的风尘卷走了你的身躯,却沉淀了你不朽的儒学。你不患得,亦不患失。你是真正的智者和勇者,是永不磨灭的学者楷模。正如司马迁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3

孔子,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一生教书育人,钻研学问,留给后世如“孔子拜师”,“孔子学琴”等许多传奇 故事 。而我,则是史书漏记的孔门第七十三弟子。

这日阳光灿烂,老师带着我们一众弟子去野外散步。此时,一位农夫正干完农活提着扁担回家。他从我们身边经过时,见到了老师。农夫便迎上前去:“听说夫子是大学问家,学贯五车,什么字都认识,我是个粗人,有一字想要求教……”

我怕这农夫的冒昧打扰会耽误大家郊游的时间,便走上前,拉了拉老师衣角:“老师,先别理这农夫了,您赶紧带我们去散步吧!”老师咳嗽了一声:“徒弟,这你可就错了!这位老哥既然有了问题向我请教,我就应该全心帮他解决才对。难道你们都忘了我平时教育你们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那八个字了吗?”随后老师便向农夫拱了拱手:“但问无妨!”

农夫往路旁的一处井边一站,把扁担放在了井口,问道:”夫子,敢问这是什么字?“

这简直太显而易见了,不就是个象形字”中“吗?看来老师也是和我一样的想法。他眉毛弯成了月牙,捋了捋胡子,哈哈大笑:”此乃’中‘字!“那农夫闻言捧腹大笑不已,笑得我们一众弟子都面 面相 觑。好一会儿他才停止了那放肆的笑声:“这可不是‘中’字!你真是目中无‘人’!”

此言一出,我们师兄弟个个都怒形于色,几个脾气暴躁的师兄弟如子路他们便要冲上去揍那农夫。老师拦住了他们。只见他缓缓说道:“不知阁下有何高见?”那农夫见老师态度恭敬便也不再“嘲笑”,说道:“夫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站在井和扁担边上,便是’中‘旁加了个’人‘,构成个’仲‘字!”我们闻言都张大了嘴巴,半晌说不出话,这题目也太弯弯绕绕了吧!

沉思片刻,老师对这农夫拱手长揖:“阁下精通文字,非我能及,我应拜你为师!”这话一出我们师兄弟们再次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言语。老师是大学问家,竟要拜一农夫为师!尽管我们都听过他的教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但这一幕还是让我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那农夫也还了一礼:“夫子言重了,不敢当。”随后提起扁担扬长而去。望着他远去背影,老师再次拱手作了一揖。

这次,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遇到让自己感到困难,解不出的难题,就应该不论出身,不耻下问。他的这一课,让我永远铭记于心。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4

“看!到了,这就是孔子的家!”子路兴冲冲地领着我走到门前,“请稍候,我去给老师通禀一声!”

子路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性格直爽,为人正直,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及时伸出援手。最近,我发现他各个方面能力都提升很快,越来越像一个“君子”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忍不住问他,他嘿嘿一笑,“我拜了老师了!”

今天,我拜托他带我去见他的老师——孔丘孔仲尼先生,准备也拜孔子为师,学习儒家文化。

我站在门前等着子路的回音,少时,子路跑出来,“老师正在给弟子们上课,走吧,我们进去听老师讲课吧!”

我的心怦怦直跳,这个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老师会收下我这个弟子吗?子路却自信满满,兴高采烈地带领我走进房间。我一眼就看见了孔子,不禁眉头一皱,“老师可真丑啊!”我心里暗自说道,子路却是毫不在意的模样,拉着我找地方坐下,我只好认真听课。老师一直围绕着“仁、义、礼、智、信”展开了论述,慢慢的,老师的博学多才,不凡的谈吐吸引了我,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老师,有一个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个仁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一个弟子站起来问道。听到这个问题,我真想笑,可教室里安静极了,连子路也是一脸的严肃,我伸伸脖子,把笑憋了回去,只见老师点了点头,“为什么这么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设法救人,但不可自己也陷入井中,可以前往,但不可被迷惑而失去理智跳进井中。”老师正色说道。我在心中暗暗钦佩老师的博学。

“老师,如果一个人能对民众广施恩惠,周济民众,这样可以说是仁吗?”又有弟子问道,真是个好问题啊!连老师也停顿了片刻,微笑着说:“这样做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德了!恐怕尧、舜也会觉得难以做到吧!那仁者啊,不仅自己想立身于世,也要使别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能从眼前的实际情况这样去做,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途径了。”

我也迫不及待地想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您好!”我的话刚说完,一阵悦耳的闹铃声把我从梦中拉回到现实,我怅然若失,不禁在心中暗暗祈祷,希望今夜孔子再次来到我的梦中,我再访一次孔子,再拜一次老师!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5

这是孔子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章,下一节就是孟子了,故今天有必要说一说孔子的一生。

孔子是“孔家老二”,在历史上有太多有作为的人都不是老大,刘邦是“刘老三”,陈平是“陈二”,李世民也是有许多兄弟的。如果孔子是老大的话,那么他哪有这么多时间来自学成才?

话说回来,孔子长相奇怪,是一个倒梯形,身高九尺有六寸,一个标准的山东大汉。他的影子是多么的长,以至于2000多年以后的中华民族,都走在他的影子之下。孔子是位“痴人”,在他的那个时代,周王朝早已土崩瓦解,到处都是乱臣贼子,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是无异于痴人说梦。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寻,追寻那个可以理解他主张的君主,可是并没有成功。鲁哀公、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都对他置之不理——他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了,就像一个推销员在推销早期已经过时的产品。他就像一个蜡烛,试图用他的“仁”、“爱”来照亮这个黑暗的世界。

最后,他彻底绝望了,如用快要熄灭的蜡烛在冷风中,忽明忽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人人学者,其由与!”“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吾未闻好学者。”这一连下来好几个“未”,仿佛将社会的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学生)都否定了一遍。是的,他已经看破了红尘,是时候该停下来休息了。

孔子靠弟子冉求的帮助,又回到了鲁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确实该写点什么了。《春秋》,这是一个时代都因此得名的著作。孔子也是十分好学的,“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他将《易》这本占卜之书改造成一本哲学之书,使《易》加之到了儒家的“五经”之中。

蜡烛总是会烧完的,弟子一个又一个的逝去,颜渊死了,孔子的心灵受到了打击——“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死于贫困,连棺材都没有,他为此失声痛哭,不久,子路死在卫国了,由于打抱不平,被人剁为肉酱,他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了,他最后在落日的余晖之中长叹一声。

圣人洒泪去了,如蜡烛,熄灭之前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

天地之间,一片黑暗。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相关 文章 :

★ 高二作文孔子800字五篇范文

★ 高二作文孔子800字议论文五篇

★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600字

★ 关于孔子的作文800字

★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800字五篇范文

★ 孔子《论语》读后感800字以上作文5篇

★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1000字

★ 以孔子为话题的作文

★ 2017作文名人素材孔子高中版

★ 高考作文议论文人物素材:孔子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作文素材积累:孔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孔子的议论文素材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作文素材积累:孔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孔子是我们都敬重的伟人,他知识渊博,意气风发,是我们敬仰、敬佩的著名大思想家、大 教育 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地鲁国陬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 高二 作文 800字孔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1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恒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坚强如他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所有的苦难都如人生道上的绊脚石阻碍着他的前进,但是他却丝毫没有退缩,在他心中,个人的苦难比起道义又算得了什么。他就这样奋斗着,周游列国,希望君主能采纳他的思想,可事与愿违,所有的君主都否定了他,他依旧不放弃,他就这样疲倦且倔强地坚持着,渴望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宽容如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如此混乱的世道中,他一直主张着"仁政",维系着社会的和谐和人性的平衡。在他的眼中,没有贵与贱,没有富与贫,有的只是老者,少者和朋友。己欲立而立人,系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眼中,所谓的"仁人"即是成就自我,帮助他人,取得成功的人。孔子这宽阔博大的心胸,令世人为之敬佩。

严师如他

孔子是中国古代 文化 的象征,是私学的创始人,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给教育事业的人。

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夕死可矣"作为精神追求,但他却一生不得志,于是把志道和宏道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将他毕生所学传授给弟子,并将他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故能培养"七十二贤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一生虚心好学,实事求是,不把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故能学富五车。他这样做,同样也要求弟子这样做,并且他的教育思想也给了我很多启迪。当我困惑时,我会及时请教同学,老师;当我做错一件事时,我会及时改正;当我学习了新知识点后,我会及时温习。

孔子是一位贤人,他的 名言 让我看清了太多,明白了太多。他给了无数人启迪,给了无数人希望。他的主张现为亚洲大多数国家所沿用,我不禁为孔子而感到骄傲。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名人中的最璀璨的一颗明星,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先师!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2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炎黄子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根。

他就是孔子。孔子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五十一岁时他做了鲁国的中都宰,任职不过一年时间,四周的地方都来效仿。因为他政绩出色,且门人众多,声望又高,所以很快就又做了鲁国的小司空。后来他又做了大司寇。在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以政为德”,用礼教和道德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六十二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经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累累若丧家之狗”。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以待,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明知不可而为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不求富贵,这不符合孔子的真实形象。他也懂得物质享受,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也享受美食的口颐之乐。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个人的处世之道。他让我们明白,与人交往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立场想问题,这样才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前的我不是这样,而是说话做事只顾自己高兴,从来也没有顾及过别人的感受。学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我改正了这个缺点,还学会了体谅别人。《论语》真是一位好老师!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孔子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当时几乎被当成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他会骑射,知音律,擅抚琴,精于车技。但他又非常谦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认为,人人都可学习,都能成为他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历史的风尘卷走了你的身躯,却沉淀了你不朽的儒学。你不患得,亦不患失。你是真正的智者和勇者,是永不磨灭的学者楷模。正如司马迁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3

孔子,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一生教书育人,钻研学问,留给后世如“孔子拜师”,“孔子学琴”等许多传奇 故事 。而我,则是史书漏记的孔门第七十三弟子。

这日阳光灿烂,老师带着我们一众弟子去野外散步。此时,一位农夫正干完农活提着扁担回家。他从我们身边经过时,见到了老师。农夫便迎上前去:“听说夫子是大学问家,学贯五车,什么字都认识,我是个粗人,有一字想要求教……”

我怕这农夫的冒昧打扰会耽误大家郊游的时间,便走上前,拉了拉老师衣角:“老师,先别理这农夫了,您赶紧带我们去散步吧!”老师咳嗽了一声:“徒弟,这你可就错了!这位老哥既然有了问题向我请教,我就应该全心帮他解决才对。难道你们都忘了我平时教育你们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那八个字了吗?”随后老师便向农夫拱了拱手:“但问无妨!”

农夫往路旁的一处井边一站,把扁担放在了井口,问道:”夫子,敢问这是什么字?“

这简直太显而易见了,不就是个象形字”中“吗?看来老师也是和我一样的想法。他眉毛弯成了月牙,捋了捋胡子,哈哈大笑:”此乃’中‘字!“那农夫闻言捧腹大笑不已,笑得我们一众弟子都面 面相 觑。好一会儿他才停止了那放肆的笑声:“这可不是‘中’字!你真是目中无‘人’!”

此言一出,我们师兄弟个个都怒形于色,几个脾气暴躁的师兄弟如子路他们便要冲上去揍那农夫。老师拦住了他们。只见他缓缓说道:“不知阁下有何高见?”那农夫见老师态度恭敬便也不再“嘲笑”,说道:“夫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站在井和扁担边上,便是’中‘旁加了个’人‘,构成个’仲‘字!”我们闻言都张大了嘴巴,半晌说不出话,这题目也太弯弯绕绕了吧!

沉思片刻,老师对这农夫拱手长揖:“阁下精通文字,非我能及,我应拜你为师!”这话一出我们师兄弟们再次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言语。老师是大学问家,竟要拜一农夫为师!尽管我们都听过他的教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但这一幕还是让我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那农夫也还了一礼:“夫子言重了,不敢当。”随后提起扁担扬长而去。望着他远去背影,老师再次拱手作了一揖。

这次,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遇到让自己感到困难,解不出的难题,就应该不论出身,不耻下问。他的这一课,让我永远铭记于心。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4

“看!到了,这就是孔子的家!”子路兴冲冲地领着我走到门前,“请稍候,我去给老师通禀一声!”

子路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性格直爽,为人正直,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及时伸出援手。最近,我发现他各个方面能力都提升很快,越来越像一个“君子”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忍不住问他,他嘿嘿一笑,“我拜了老师了!”

今天,我拜托他带我去见他的老师——孔丘孔仲尼先生,准备也拜孔子为师,学习儒家文化。

我站在门前等着子路的回音,少时,子路跑出来,“老师正在给弟子们上课,走吧,我们进去听老师讲课吧!”

我的心怦怦直跳,这个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老师会收下我这个弟子吗?子路却自信满满,兴高采烈地带领我走进房间。我一眼就看见了孔子,不禁眉头一皱,“老师可真丑啊!”我心里暗自说道,子路却是毫不在意的模样,拉着我找地方坐下,我只好认真听课。老师一直围绕着“仁、义、礼、智、信”展开了论述,慢慢的,老师的博学多才,不凡的谈吐吸引了我,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老师,有一个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个仁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一个弟子站起来问道。听到这个问题,我真想笑,可教室里安静极了,连子路也是一脸的严肃,我伸伸脖子,把笑憋了回去,只见老师点了点头,“为什么这么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设法救人,但不可自己也陷入井中,可以前往,但不可被迷惑而失去理智跳进井中。”老师正色说道。我在心中暗暗钦佩老师的博学。

“老师,如果一个人能对民众广施恩惠,周济民众,这样可以说是仁吗?”又有弟子问道,真是个好问题啊!连老师也停顿了片刻,微笑着说:“这样做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德了!恐怕尧、舜也会觉得难以做到吧!那仁者啊,不仅自己想立身于世,也要使别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能从眼前的实际情况这样去做,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途径了。”

我也迫不及待地想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您好!”我的话刚说完,一阵悦耳的闹铃声把我从梦中拉回到现实,我怅然若失,不禁在心中暗暗祈祷,希望今夜孔子再次来到我的梦中,我再访一次孔子,再拜一次老师!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5

这是孔子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章,下一节就是孟子了,故今天有必要说一说孔子的一生。

孔子是“孔家老二”,在历史上有太多有作为的人都不是老大,刘邦是“刘老三”,陈平是“陈二”,李世民也是有许多兄弟的。如果孔子是老大的话,那么他哪有这么多时间来自学成才?

话说回来,孔子长相奇怪,是一个倒梯形,身高九尺有六寸,一个标准的山东大汉。他的影子是多么的长,以至于2000多年以后的中华民族,都走在他的影子之下。孔子是位“痴人”,在他的那个时代,周王朝早已土崩瓦解,到处都是乱臣贼子,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是无异于痴人说梦。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寻,追寻那个可以理解他主张的君主,可是并没有成功。鲁哀公、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都对他置之不理——他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了,就像一个推销员在推销早期已经过时的产品。他就像一个蜡烛,试图用他的“仁”、“爱”来照亮这个黑暗的世界。

最后,他彻底绝望了,如用快要熄灭的蜡烛在冷风中,忽明忽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人人学者,其由与!”“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吾未闻好学者。”这一连下来好几个“未”,仿佛将社会的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学生)都否定了一遍。是的,他已经看破了红尘,是时候该停下来休息了。

孔子靠弟子冉求的帮助,又回到了鲁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确实该写点什么了。《春秋》,这是一个时代都因此得名的著作。孔子也是十分好学的,“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他将《易》这本占卜之书改造成一本哲学之书,使《易》加之到了儒家的“五经”之中。

蜡烛总是会烧完的,弟子一个又一个的逝去,颜渊死了,孔子的心灵受到了打击——“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死于贫困,连棺材都没有,他为此失声痛哭,不久,子路死在卫国了,由于打抱不平,被人剁为肉酱,他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了,他最后在落日的余晖之中长叹一声。

圣人洒泪去了,如蜡烛,熄灭之前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

天地之间,一片黑暗。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相关 文章 :

★ 高二作文孔子800字五篇范文

★ 高二作文孔子800字议论文五篇

★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600字

★ 关于孔子的作文800字

★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800字五篇范文

★ 孔子《论语》读后感800字以上作文5篇

★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1000字

★ 以孔子为话题的作文

★ 2017作文名人素材孔子高中版

★ 高考作文议论文人物素材:孔子

正心修身篇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孔子的名言,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小不忍则乱大谋。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15、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8、听其言而观其行。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3、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4、不学礼,无以立。 2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6、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8、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3、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5、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36、巧言令色,鲜矣仁! 37、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3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0、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3、不迁怒,不贰过。 4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5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5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的名言 5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5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0、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孔子的名言,孔子名言名句大全,孔子语录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经典名言很多,这里整理了60句具有代表性的名言供大家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小不忍则乱大谋。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15、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8、听其言而观其行。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3、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4、不学礼,无以立。 2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6、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8、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3、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5、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36、巧言令色,鲜矣仁! 37、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3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0、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3、不迁怒,不贰过。 4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5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5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的名言 5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5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0、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作文素材——圣人孔子的名言名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名言名句 专题。

有关孔子议论文素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孔子周游列国的作文素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少时就很爱礼节,读书很用功。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推崇的六艺,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非常精通。因此,还没到30岁,名声便大了起来。 当时有许多人愿意拜他为师,他索性办了个书房,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里去学礼。经过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让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做了司寇。 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同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犯我边境,是想侵占我土地。这次约我们去会盟,我们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在夹谷会议上齐景公也以礼相迎。在互赠礼品之后,举行盛大宴会。在宴会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杀气腾腾,虽有左右司马护卫,但鲁定公仍吓得面如土色。孔子见状,快步登上台阶,向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那位礼官只好下令武士们退下。武士们不听,他们要看齐景公的态度行事。齐景公自觉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会后齐景公又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汾阳(今山西阳曲西北)地方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 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钮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对齐国不利,就劝齐景公选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鲁定公接受了这班歌女,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劝他,他躲着孔子。孔子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 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一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相传他有门徒3000多人,比较有名的有72人。他编了好多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孔子死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而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我们都敬重的伟人,他知识渊博,意气风发,是我们敬仰、敬佩的著名大思想家、大 教育 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地鲁国陬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 高二 作文 800字孔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1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恒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坚强如他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所有的苦难都如人生道上的绊脚石阻碍着他的前进,但是他却丝毫没有退缩,在他心中,个人的苦难比起道义又算得了什么。他就这样奋斗着,周游列国,希望君主能采纳他的思想,可事与愿违,所有的君主都否定了他,他依旧不放弃,他就这样疲倦且倔强地坚持着,渴望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宽容如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如此混乱的世道中,他一直主张着"仁政",维系着社会的和谐和人性的平衡。在他的眼中,没有贵与贱,没有富与贫,有的只是老者,少者和朋友。己欲立而立人,系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眼中,所谓的"仁人"即是成就自我,帮助他人,取得成功的人。孔子这宽阔博大的心胸,令世人为之敬佩。

严师如他

孔子是中国古代 文化 的象征,是私学的创始人,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给教育事业的人。

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夕死可矣"作为精神追求,但他却一生不得志,于是把志道和宏道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将他毕生所学传授给弟子,并将他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故能培养"七十二贤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一生虚心好学,实事求是,不把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故能学富五车。他这样做,同样也要求弟子这样做,并且他的教育思想也给了我很多启迪。当我困惑时,我会及时请教同学,老师;当我做错一件事时,我会及时改正;当我学习了新知识点后,我会及时温习。

孔子是一位贤人,他的 名言 让我看清了太多,明白了太多。他给了无数人启迪,给了无数人希望。他的主张现为亚洲大多数国家所沿用,我不禁为孔子而感到骄傲。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名人中的最璀璨的一颗明星,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先师!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2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炎黄子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根。

他就是孔子。孔子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五十一岁时他做了鲁国的中都宰,任职不过一年时间,四周的地方都来效仿。因为他政绩出色,且门人众多,声望又高,所以很快就又做了鲁国的小司空。后来他又做了大司寇。在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以政为德”,用礼教和道德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六十二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经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累累若丧家之狗”。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以待,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明知不可而为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不求富贵,这不符合孔子的真实形象。他也懂得物质享受,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也享受美食的口颐之乐。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个人的处世之道。他让我们明白,与人交往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立场想问题,这样才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前的我不是这样,而是说话做事只顾自己高兴,从来也没有顾及过别人的感受。学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我改正了这个缺点,还学会了体谅别人。《论语》真是一位好老师!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孔子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当时几乎被当成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他会骑射,知音律,擅抚琴,精于车技。但他又非常谦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认为,人人都可学习,都能成为他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历史的风尘卷走了你的身躯,却沉淀了你不朽的儒学。你不患得,亦不患失。你是真正的智者和勇者,是永不磨灭的学者楷模。正如司马迁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3

孔子,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一生教书育人,钻研学问,留给后世如“孔子拜师”,“孔子学琴”等许多传奇 故事 。而我,则是史书漏记的孔门第七十三弟子。

这日阳光灿烂,老师带着我们一众弟子去野外散步。此时,一位农夫正干完农活提着扁担回家。他从我们身边经过时,见到了老师。农夫便迎上前去:“听说夫子是大学问家,学贯五车,什么字都认识,我是个粗人,有一字想要求教……”

我怕这农夫的冒昧打扰会耽误大家郊游的时间,便走上前,拉了拉老师衣角:“老师,先别理这农夫了,您赶紧带我们去散步吧!”老师咳嗽了一声:“徒弟,这你可就错了!这位老哥既然有了问题向我请教,我就应该全心帮他解决才对。难道你们都忘了我平时教育你们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那八个字了吗?”随后老师便向农夫拱了拱手:“但问无妨!”

农夫往路旁的一处井边一站,把扁担放在了井口,问道:”夫子,敢问这是什么字?“

这简直太显而易见了,不就是个象形字”中“吗?看来老师也是和我一样的想法。他眉毛弯成了月牙,捋了捋胡子,哈哈大笑:”此乃’中‘字!“那农夫闻言捧腹大笑不已,笑得我们一众弟子都面 面相 觑。好一会儿他才停止了那放肆的笑声:“这可不是‘中’字!你真是目中无‘人’!”

此言一出,我们师兄弟个个都怒形于色,几个脾气暴躁的师兄弟如子路他们便要冲上去揍那农夫。老师拦住了他们。只见他缓缓说道:“不知阁下有何高见?”那农夫见老师态度恭敬便也不再“嘲笑”,说道:“夫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站在井和扁担边上,便是’中‘旁加了个’人‘,构成个’仲‘字!”我们闻言都张大了嘴巴,半晌说不出话,这题目也太弯弯绕绕了吧!

沉思片刻,老师对这农夫拱手长揖:“阁下精通文字,非我能及,我应拜你为师!”这话一出我们师兄弟们再次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言语。老师是大学问家,竟要拜一农夫为师!尽管我们都听过他的教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但这一幕还是让我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那农夫也还了一礼:“夫子言重了,不敢当。”随后提起扁担扬长而去。望着他远去背影,老师再次拱手作了一揖。

这次,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遇到让自己感到困难,解不出的难题,就应该不论出身,不耻下问。他的这一课,让我永远铭记于心。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4

“看!到了,这就是孔子的家!”子路兴冲冲地领着我走到门前,“请稍候,我去给老师通禀一声!”

子路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性格直爽,为人正直,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及时伸出援手。最近,我发现他各个方面能力都提升很快,越来越像一个“君子”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忍不住问他,他嘿嘿一笑,“我拜了老师了!”

今天,我拜托他带我去见他的老师——孔丘孔仲尼先生,准备也拜孔子为师,学习儒家文化。

我站在门前等着子路的回音,少时,子路跑出来,“老师正在给弟子们上课,走吧,我们进去听老师讲课吧!”

我的心怦怦直跳,这个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老师会收下我这个弟子吗?子路却自信满满,兴高采烈地带领我走进房间。我一眼就看见了孔子,不禁眉头一皱,“老师可真丑啊!”我心里暗自说道,子路却是毫不在意的模样,拉着我找地方坐下,我只好认真听课。老师一直围绕着“仁、义、礼、智、信”展开了论述,慢慢的,老师的博学多才,不凡的谈吐吸引了我,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老师,有一个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个仁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一个弟子站起来问道。听到这个问题,我真想笑,可教室里安静极了,连子路也是一脸的严肃,我伸伸脖子,把笑憋了回去,只见老师点了点头,“为什么这么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设法救人,但不可自己也陷入井中,可以前往,但不可被迷惑而失去理智跳进井中。”老师正色说道。我在心中暗暗钦佩老师的博学。

“老师,如果一个人能对民众广施恩惠,周济民众,这样可以说是仁吗?”又有弟子问道,真是个好问题啊!连老师也停顿了片刻,微笑着说:“这样做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德了!恐怕尧、舜也会觉得难以做到吧!那仁者啊,不仅自己想立身于世,也要使别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能从眼前的实际情况这样去做,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途径了。”

我也迫不及待地想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您好!”我的话刚说完,一阵悦耳的闹铃声把我从梦中拉回到现实,我怅然若失,不禁在心中暗暗祈祷,希望今夜孔子再次来到我的梦中,我再访一次孔子,再拜一次老师!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5

这是孔子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章,下一节就是孟子了,故今天有必要说一说孔子的一生。

孔子是“孔家老二”,在历史上有太多有作为的人都不是老大,刘邦是“刘老三”,陈平是“陈二”,李世民也是有许多兄弟的。如果孔子是老大的话,那么他哪有这么多时间来自学成才?

话说回来,孔子长相奇怪,是一个倒梯形,身高九尺有六寸,一个标准的山东大汉。他的影子是多么的长,以至于2000多年以后的中华民族,都走在他的影子之下。孔子是位“痴人”,在他的那个时代,周王朝早已土崩瓦解,到处都是乱臣贼子,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是无异于痴人说梦。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寻,追寻那个可以理解他主张的君主,可是并没有成功。鲁哀公、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都对他置之不理——他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了,就像一个推销员在推销早期已经过时的产品。他就像一个蜡烛,试图用他的“仁”、“爱”来照亮这个黑暗的世界。

最后,他彻底绝望了,如用快要熄灭的蜡烛在冷风中,忽明忽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人人学者,其由与!”“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吾未闻好学者。”这一连下来好几个“未”,仿佛将社会的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学生)都否定了一遍。是的,他已经看破了红尘,是时候该停下来休息了。

孔子靠弟子冉求的帮助,又回到了鲁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确实该写点什么了。《春秋》,这是一个时代都因此得名的著作。孔子也是十分好学的,“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他将《易》这本占卜之书改造成一本哲学之书,使《易》加之到了儒家的“五经”之中。

蜡烛总是会烧完的,弟子一个又一个的逝去,颜渊死了,孔子的心灵受到了打击——“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死于贫困,连棺材都没有,他为此失声痛哭,不久,子路死在卫国了,由于打抱不平,被人剁为肉酱,他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了,他最后在落日的余晖之中长叹一声。

圣人洒泪去了,如蜡烛,熄灭之前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

天地之间,一片黑暗。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相关 文章 :

★ 高二作文孔子800字五篇范文

★ 高二作文孔子800字议论文五篇

★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600字

★ 关于孔子的作文800字

★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800字五篇范文

★ 孔子《论语》读后感800字以上作文5篇

★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1000字

★ 以孔子为话题的作文

★ 2017作文名人素材孔子高中版

★ 高考作文议论文人物素材:孔子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作文素材积累:孔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关于孔融让梨的议论文素材

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即能天宽地阔,消除一切困难,解除一切纠葛。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谦让的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关于谦让的排比句

1、谦让是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智慧,它是一种适合大家的素养,更是一种修养。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需要有谦让精神,也应该具备谦让精神。

2、谦让是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谦让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谦让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

3、谦让不是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谦让不是一叶浮萍,飘摇不定;谦让不是一束昙花,转瞬即逝。

4、谦让是一种品质;要学会谦让,谦让是一种魅力。我们学会谦让,胸襟会变的更加况广。谦让是一种永恒,正是因为这样,时间才充满着和谐。

5、谦让不是一叶扁舟,随泼逐流;谦让不是一叶浮萍,飘摇不定;谦让不是一束昙花,转瞬即逝。

6、谦让能让人快乐,使人舒心;谦让能让人增长见识,使人见多实广;谦让能让人有好心情,使人时时快乐……

7、谦让能让人增长见识,使人见多实广;谦让能让人快乐,使人舒心;谦让能让人有好心情,使人时时快乐。谦让能铸造一个人的灵魂,谦让能使人修身养性,谦让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8、多一份谦让,让天空中多一份阳光,少一份黑暗;多一份谦让,让生活中多一份欢乐,少一份悲伤;多一分谦让,让人与人之间不再有隔阂,让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和谐相处。

9、谦让是一种美德。谦让他人,会让你的人生多姿多彩,会让你赢得别人的尊重,会让你享受生活,获得友情,获得财富,更能获得逆境中伸出的援手。

篇二:引言

谦虚谨慎自矜其智非智也,谦让之智斯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谦让之勇斯为大勇。--《弟子箴言·崇礼让》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陈毅

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王进喜

在人生道路上谦让三分,就能天宽地阔。---卡内基

谦让别人就是处世之道。---野口英世

朋友交好,若要情谊持久,就必须彼此谦让体贴。---乔叟

虚假的谦让一出现,真正的谦让就及时消亡。---马克·吐温

谦让是身体的良心。---巴尔扎克

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即能天宽地阔,消除一切困难,解除一切纠葛。---卡耐基

篇三:事实论据

孔融让梨

孙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你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吕岱哭徐厚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梅兰芳拜师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

篇四:谦让作文范文

谦让是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智慧,它是一种适合大家的素养,更是一种修养。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需要有谦让精神,也应该具备谦让精神。

有一天,我家来了好多客人,当时很晚了,我还在做作业,突然听到妈妈急切的呼叫,“快点去煮饭”,我连忙起身,打了几杯米,用电饭锅煮上了饭。

到了吃饭的时间,我揭开锅一看,发现饭煮少了。“这可怎么办啊。”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妈妈走了过来,“那就把今天早上的馒头和剩饭,倒进去,热一下吧。”我照妈妈的提议做了。饭和馒头很快就热好了,我们终于可以开餐了。

饭后,我收拾好了桌子,在准备把饭盖上时,却惊奇的发现,锅里剩下的,是今天煮的热乎乎的白米饭。

一天早上,我准备乘车去外婆家玩,上了公交车,我连忙抢了一个座位坐下,到了下一站,上来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很苍老消瘦,好像一阵风就可以把她吹倒,这时我心里很矛盾,又想给这位老奶奶让座,又想到如果我给这位老奶奶让座,我不就没座位了,到外婆家还要坐好几个站呢。正当我在犹豫到底给不给这位老奶奶让座时,一阵清脆童声使我停止了犹豫,目光也随着看了过去,原来,一位比我还小的妹妹正起身给这位老奶奶让座呢,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火辣辣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难受死了。于是,我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把我的座位让给这位小妹妹,这时,我的心这才感觉到好受一点,也不知是不是为我给这位小妹妹让座而光荣,还是我没有给那位老奶奶让座而害燥……

这些事虽然已经过去好久了,但却让我刻骨铭心,家人让饭和给小妹妹让我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学会谦让】

“谦让也是一种美德。”谦让不仅是一个人的一种美德;一种胸怀;一种豁达;一种无私的体现,而且更是一种境界。

做人的境界之高低,常常会体现在你处理人际关系的不同方式、方法上。有的人善于化解矛盾,境界。有的人则往往会激化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同在一个班学习,或同在一个地方生活,难免会有矛盾发生。而引发矛盾最多的,其焦点往往是利益关系。

如乘公交车让位,搀扶老人上车等。其实,我们深省一下,人生短短几十年,相逢也是一种缘分,我们彼此相互谦让,留给世人一定是一种良好的口碑,良好的口碑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与人之间相处,贵在谦和、礼让,谦让能折射出你做人的一种境界。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只梨的大小,虽然微不足道,但它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谦让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古至今都教育人。

做人要达到一种境界,首先是道德修养的问题。它涉及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误会或争论,这很正常,关键是当事双方都应该学会克制自己,保持谦和、礼让。

你谦让了对方,并非表明你不行或无理,而是一种气度!一种情操!从而折射出你做人的高尚境界。反过来,你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动辄恶语相加,拳脚相向,这恰恰暴露出你做人的境界不高。

一个人越是知识渊博、才华出众、成就非凡,他的视觉往往就越高,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越能谦让他人。谦让——是谦虚、包容的表现,是对对方的一种信任和尊敬。

“谦让也是一种美德。”它能扩宽人的视野,拓宽人生之路。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

生活在于知足常乐

在当今的社会,人们往往丢失掉了,生活在于知足常乐乐的道理。

比如,现在的小孩,大人们一出手大方就给五元或一元,而有时候给的五角钱孩子会嫌少,这样就行成长大后,往往会不满足自己心里要求,看到别人好看的自己一定会不折手段去买到一模一样,不考虑自己的家状况是否跟的起别人的。

这样的人们往往不仅丢失了生活在于知足常乐的道理,也丢失了生活在这世界的意义,人出生在这世界,不就是为了,快乐,身体健康吗?

如果,你往往去跟别人比,这样既不会快乐,而心中会想当时我为什么买这个东西,买了它的价值在那,告诉你们,不要老是看到别人好的东西,自己就一定去买,看到别人的好的,你会羡慕,会嫉妒,这两样都不要学,心里要想着,“知足”这两个字,这样你心里既好受,又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似的,人出生既跟别人比不了,为什么不以自己心中另一种而生活呢?人知足就快乐,想想那些少数民族的人民,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的快乐,如此团结,如此像家人,因为他们学会如何让自己知足常乐,如何让自己学会人在这世界生活的意义?知足常乐!

修锁

今天和妈妈去银行办理业务,家里的银行要八点半的时候才营业,我和妈妈八点到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了,本以为八点半的时候就会准时办理,没想到还要等门修好了以后才可以办理。

银行原来的地址因为装修暂时不能营业,这里是临时办理业务的地方,我问妈妈要多久,妈妈说十分钟左右就好了,办理业务的人越来越多,都在等修理工把门修好。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修的很慢,还总是发呆,一边修锁一边看着来办理业务的人。有很多人开始发牢骚,抱怨修理工修门太慢,他的动作也很迟缓,说修理工不是的人了。我和妈妈已经等了一个小时了,银行工作人员决定开始办理,这才让抱怨声小了一些。

不过修理工干活确实太慢了,安上了又拆,拆了又安 ,反反复复的。而且他还抽烟,银行的内部工作区是不可以抽烟的吧,就算没有明确规定只要是有点素质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不是你家。你是干什么的,是修锁的,这是你的看家本领,真想不通干活为什么这么费力。

我和妈妈过了快两个小时才办理完·,我们回家的时候那个修理工还在修,真不知道他会不会修锁,还是他是故意的,如果我家以后修锁的话,绝对不找他。

让踏着时光的痕迹,寻找心灵的让步。一、平凡者的退让这是一道摩托罗拉公司招聘新员工的测试题: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开着一辆车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车,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很可怜;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最想报答他;还有一个是女人,她是你做梦都想娶的人,也许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但是,你的车只能再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呢?请解释一下你的理由。每一个人的回答,都有自己的原因。老人要死了,你得先救他;医生救过你,你不能错过一个好机会去报答他,还有错过可能再也遇不到的情人,会遗憾终生。在200多位应聘者中,只有一个被雇佣了,他并没有解释理由,他只说了以下的话:“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等公车!”每个人都认为,以上的回答是最好的,但没有一个人一开始就想到。这是否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要让出自己手中曾经拥有的优势?有时,优势反而会称为我们成功的绊脚石,所以,让出优势,让出的是一份平凡者不平凡的智慧。让步有时亦是种进步。二、伯乐的退让当赵本山先生十一次夺得春晚“小品王”的称号时,人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想问:“赵本山当年是怎么红起来的?”事情得从十年前的一件事情说起。十多年前,著名演员姜昆带着自己的团队,在全国进行小品巡演,每到一处都是掌声雷雷,笑声不断,可到了辽宁表演之后,姜昆傻眼了,台下观众反应平平,心急的姜昆便到台下问观众:“你们是不是觉得小品不好笑啊?”于是,有观众就告诉他:“我们这儿,有个叫赵本山演的小品,可比你们好笑多了。”姜昆当晚便找到赵本山,请他为自己表演。赵本山一见是著名演员姜昆,急忙拿出道具表演。表演看完了,姜昆激动地拉着赵本山的手说:“我一定要送你去央视!”于是,那年的春晚,便出现了赵本山的身影。试想,倘若姜昆当时看到比自己更有才华的赵本山之后,害怕被取而代之,不愿意推荐赵本山去央视,那么我想,赵本山这个名字也不会像如今这样家喻户晓了。我想,作为伯乐的姜昆让出的是对艺术的热爱,更是让出的自己一颗宽阔的胸怀与人生大气的美丽。让步并不意味失去,让步有时更是一种美丽的绽放。点评:这篇作文出彩在结构非常清晰,而且也值得一般同学借鉴。有材料又能够结合材料作出适当的点评。

孔子思想议论文素材

孔子是我们都敬重的伟人,他知识渊博,意气风发,是我们敬仰、敬佩的著名大思想家、大 教育 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地鲁国陬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 高二 作文 800字孔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1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恒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坚强如他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所有的苦难都如人生道上的绊脚石阻碍着他的前进,但是他却丝毫没有退缩,在他心中,个人的苦难比起道义又算得了什么。他就这样奋斗着,周游列国,希望君主能采纳他的思想,可事与愿违,所有的君主都否定了他,他依旧不放弃,他就这样疲倦且倔强地坚持着,渴望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宽容如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如此混乱的世道中,他一直主张着"仁政",维系着社会的和谐和人性的平衡。在他的眼中,没有贵与贱,没有富与贫,有的只是老者,少者和朋友。己欲立而立人,系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眼中,所谓的"仁人"即是成就自我,帮助他人,取得成功的人。孔子这宽阔博大的心胸,令世人为之敬佩。

严师如他

孔子是中国古代 文化 的象征,是私学的创始人,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给教育事业的人。

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夕死可矣"作为精神追求,但他却一生不得志,于是把志道和宏道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将他毕生所学传授给弟子,并将他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故能培养"七十二贤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一生虚心好学,实事求是,不把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故能学富五车。他这样做,同样也要求弟子这样做,并且他的教育思想也给了我很多启迪。当我困惑时,我会及时请教同学,老师;当我做错一件事时,我会及时改正;当我学习了新知识点后,我会及时温习。

孔子是一位贤人,他的 名言 让我看清了太多,明白了太多。他给了无数人启迪,给了无数人希望。他的主张现为亚洲大多数国家所沿用,我不禁为孔子而感到骄傲。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名人中的最璀璨的一颗明星,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先师!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2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炎黄子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根。

他就是孔子。孔子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五十一岁时他做了鲁国的中都宰,任职不过一年时间,四周的地方都来效仿。因为他政绩出色,且门人众多,声望又高,所以很快就又做了鲁国的小司空。后来他又做了大司寇。在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以政为德”,用礼教和道德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六十二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经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累累若丧家之狗”。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以待,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明知不可而为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不求富贵,这不符合孔子的真实形象。他也懂得物质享受,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也享受美食的口颐之乐。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个人的处世之道。他让我们明白,与人交往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立场想问题,这样才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前的我不是这样,而是说话做事只顾自己高兴,从来也没有顾及过别人的感受。学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我改正了这个缺点,还学会了体谅别人。《论语》真是一位好老师!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孔子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当时几乎被当成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他会骑射,知音律,擅抚琴,精于车技。但他又非常谦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认为,人人都可学习,都能成为他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历史的风尘卷走了你的身躯,却沉淀了你不朽的儒学。你不患得,亦不患失。你是真正的智者和勇者,是永不磨灭的学者楷模。正如司马迁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3

孔子,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一生教书育人,钻研学问,留给后世如“孔子拜师”,“孔子学琴”等许多传奇 故事 。而我,则是史书漏记的孔门第七十三弟子。

这日阳光灿烂,老师带着我们一众弟子去野外散步。此时,一位农夫正干完农活提着扁担回家。他从我们身边经过时,见到了老师。农夫便迎上前去:“听说夫子是大学问家,学贯五车,什么字都认识,我是个粗人,有一字想要求教……”

我怕这农夫的冒昧打扰会耽误大家郊游的时间,便走上前,拉了拉老师衣角:“老师,先别理这农夫了,您赶紧带我们去散步吧!”老师咳嗽了一声:“徒弟,这你可就错了!这位老哥既然有了问题向我请教,我就应该全心帮他解决才对。难道你们都忘了我平时教育你们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那八个字了吗?”随后老师便向农夫拱了拱手:“但问无妨!”

农夫往路旁的一处井边一站,把扁担放在了井口,问道:”夫子,敢问这是什么字?“

这简直太显而易见了,不就是个象形字”中“吗?看来老师也是和我一样的想法。他眉毛弯成了月牙,捋了捋胡子,哈哈大笑:”此乃’中‘字!“那农夫闻言捧腹大笑不已,笑得我们一众弟子都面 面相 觑。好一会儿他才停止了那放肆的笑声:“这可不是‘中’字!你真是目中无‘人’!”

此言一出,我们师兄弟个个都怒形于色,几个脾气暴躁的师兄弟如子路他们便要冲上去揍那农夫。老师拦住了他们。只见他缓缓说道:“不知阁下有何高见?”那农夫见老师态度恭敬便也不再“嘲笑”,说道:“夫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站在井和扁担边上,便是’中‘旁加了个’人‘,构成个’仲‘字!”我们闻言都张大了嘴巴,半晌说不出话,这题目也太弯弯绕绕了吧!

沉思片刻,老师对这农夫拱手长揖:“阁下精通文字,非我能及,我应拜你为师!”这话一出我们师兄弟们再次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言语。老师是大学问家,竟要拜一农夫为师!尽管我们都听过他的教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但这一幕还是让我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那农夫也还了一礼:“夫子言重了,不敢当。”随后提起扁担扬长而去。望着他远去背影,老师再次拱手作了一揖。

这次,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遇到让自己感到困难,解不出的难题,就应该不论出身,不耻下问。他的这一课,让我永远铭记于心。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4

“看!到了,这就是孔子的家!”子路兴冲冲地领着我走到门前,“请稍候,我去给老师通禀一声!”

子路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性格直爽,为人正直,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及时伸出援手。最近,我发现他各个方面能力都提升很快,越来越像一个“君子”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忍不住问他,他嘿嘿一笑,“我拜了老师了!”

今天,我拜托他带我去见他的老师——孔丘孔仲尼先生,准备也拜孔子为师,学习儒家文化。

我站在门前等着子路的回音,少时,子路跑出来,“老师正在给弟子们上课,走吧,我们进去听老师讲课吧!”

我的心怦怦直跳,这个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老师会收下我这个弟子吗?子路却自信满满,兴高采烈地带领我走进房间。我一眼就看见了孔子,不禁眉头一皱,“老师可真丑啊!”我心里暗自说道,子路却是毫不在意的模样,拉着我找地方坐下,我只好认真听课。老师一直围绕着“仁、义、礼、智、信”展开了论述,慢慢的,老师的博学多才,不凡的谈吐吸引了我,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老师,有一个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个仁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一个弟子站起来问道。听到这个问题,我真想笑,可教室里安静极了,连子路也是一脸的严肃,我伸伸脖子,把笑憋了回去,只见老师点了点头,“为什么这么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设法救人,但不可自己也陷入井中,可以前往,但不可被迷惑而失去理智跳进井中。”老师正色说道。我在心中暗暗钦佩老师的博学。

“老师,如果一个人能对民众广施恩惠,周济民众,这样可以说是仁吗?”又有弟子问道,真是个好问题啊!连老师也停顿了片刻,微笑着说:“这样做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德了!恐怕尧、舜也会觉得难以做到吧!那仁者啊,不仅自己想立身于世,也要使别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能从眼前的实际情况这样去做,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途径了。”

我也迫不及待地想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您好!”我的话刚说完,一阵悦耳的闹铃声把我从梦中拉回到现实,我怅然若失,不禁在心中暗暗祈祷,希望今夜孔子再次来到我的梦中,我再访一次孔子,再拜一次老师!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5

这是孔子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章,下一节就是孟子了,故今天有必要说一说孔子的一生。

孔子是“孔家老二”,在历史上有太多有作为的人都不是老大,刘邦是“刘老三”,陈平是“陈二”,李世民也是有许多兄弟的。如果孔子是老大的话,那么他哪有这么多时间来自学成才?

话说回来,孔子长相奇怪,是一个倒梯形,身高九尺有六寸,一个标准的山东大汉。他的影子是多么的长,以至于2000多年以后的中华民族,都走在他的影子之下。孔子是位“痴人”,在他的那个时代,周王朝早已土崩瓦解,到处都是乱臣贼子,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是无异于痴人说梦。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寻,追寻那个可以理解他主张的君主,可是并没有成功。鲁哀公、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都对他置之不理——他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了,就像一个推销员在推销早期已经过时的产品。他就像一个蜡烛,试图用他的“仁”、“爱”来照亮这个黑暗的世界。

最后,他彻底绝望了,如用快要熄灭的蜡烛在冷风中,忽明忽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人人学者,其由与!”“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吾未闻好学者。”这一连下来好几个“未”,仿佛将社会的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学生)都否定了一遍。是的,他已经看破了红尘,是时候该停下来休息了。

孔子靠弟子冉求的帮助,又回到了鲁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确实该写点什么了。《春秋》,这是一个时代都因此得名的著作。孔子也是十分好学的,“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他将《易》这本占卜之书改造成一本哲学之书,使《易》加之到了儒家的“五经”之中。

蜡烛总是会烧完的,弟子一个又一个的逝去,颜渊死了,孔子的心灵受到了打击——“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死于贫困,连棺材都没有,他为此失声痛哭,不久,子路死在卫国了,由于打抱不平,被人剁为肉酱,他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了,他最后在落日的余晖之中长叹一声。

圣人洒泪去了,如蜡烛,熄灭之前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

天地之间,一片黑暗。

高二作文800字孔子相关 文章 :

★ 高二作文孔子800字五篇范文

★ 高二作文孔子800字议论文五篇

★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600字

★ 关于孔子的作文800字

★ 高二作文有关孔子800字五篇范文

★ 孔子《论语》读后感800字以上作文5篇

★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1000字

★ 以孔子为话题的作文

★ 2017作文名人素材孔子高中版

★ 高考作文议论文人物素材:孔子

作文素材积累:孔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