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文献

发布时间: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文献

民俗 文化 是千百年来历史的记忆,积淀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准则。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民俗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传统文化 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由多个民族组成,传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在现阶段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在不断的被压缩当中,如何保证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俗文化;当代;价值;思考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和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点点的缩小,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保持认识,才能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明合理的方向。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理工了重要保证。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民俗文化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包括民间的 传说 、戏曲、娱乐、技能、信仰、价值观等不同的内容,民俗具有丰富性,并且在传统的民间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只有弘扬民俗文化,才能延续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

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西方节日 在进入中国后, 中国传统节日 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

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 反思 。

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 措施 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

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

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

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在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要提高其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从而保证相关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民俗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重大,只有充分的发展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才可以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加强相关立法,使得保护民俗文化的行为有法可依,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明,徐载娟,景成,王铁环,刘景慧.托口古镇民俗文化 调研 报告 [J].怀化学院学报,2010(04)

[2]吕红艳.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俗生态旅游[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3]王晓洋.浅析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苏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例[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4]王新亮.保护视野下的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

浅谈民俗文化市场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趋向,大众的旅游活动形式已不再限于满足传统的有形的旅游产品,而是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历史内涵,从消费有形的旅游产品转向消费无形的旅游文化。为迎合大众的这种需求,许多区域、城市、景区再次把目光移向曾经被冷落的精神性文化消费领域――民俗文化。

市场上开始出现所谓的“人造文化”,并有泛滥之势,许多学者、人士开始抨击、批判这种旅游文化市场化的行为,呼吁文化回归、保持原始状态。通过对民俗旅游文化现状的一些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文化商品化并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无是处,正当、适当的商业化手段对文化的传统和发扬还能起到促进作用。就此探究某些商业化的 市场营销 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民俗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内涵

1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

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 热点 。

2民俗旅游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 故事 、民谣、 谚语 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由此可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对传统民俗事物和现象的梳理和检验后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多样,如今年开始实行的法定 清明 节、 端午节 、 中秋节 。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活跃的旅游资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对异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发民众的奇心,娱乐性、参与性也很强,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为能亲身体验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西藏香格里拉,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情村及少数民族习俗才闻名于世,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韵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作为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关注的是精神层次的消费,这和观光型景区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来说,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从而扩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场需求,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社会收益。

3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山东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区将旅游业看作扶贫行业,民俗旅游开发也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手段被滥用。不可否认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了一些地区其他的行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不具备开发观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投资建立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

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4)内容肤浅,缺乏内涵。

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一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游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 文章 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族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入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纯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4结论

总体来说,民俗文化有其地方的独特性,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其发展以旅游业为经济依托,旅游的发展与当地可进人性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时需要注重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营销。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市场化、商品化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纯粹的艺术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发展未必能够长久。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不存在所谓永远的原汁原味,只要社会在发展,民俗文化就在不断演变,也只有不断变化了的民俗文化才更具有生命力,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市场化、商品化也是一种在社会前进中的必然现象,不可能人为的去阻止改变,但可以人为的引导其正确的发展。

因此,传统的民俗文化当前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其本身的独特性,市场细分,对一些特色民俗文化进行精美包装,以经济带艺术,以艺术促经济协同发展。这样,也许很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都可以如东巴文化一样发扬开来,再次张现其生命魅力。

新时期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创新建议论文

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那么议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新时期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创新建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舞蹈艺术被称为“艺术之母”,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群众舞蹈是舞蹈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群众舞蹈是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群众舞蹈文化是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区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群众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人们认识群众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领悟群众舞蹈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动群众舞蹈的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

引言:

进入新时代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也是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方面,群众舞蹈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体魄,也能愉悦人们的心灵,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因此,群众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积极发展群众舞蹈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群众舞蹈文化的基本概述

群众文化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并且在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与传承,群众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绘画、音乐、书法、武术等,群众舞蹈也是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专业文化来说,群众文化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与实际,同样的,相较于专业舞蹈,群众舞蹈更加“接地气”,更容易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通过一个地区的群众舞蹈文化,我们可以看到舞蹈文化背后所传递出来的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

群众舞蹈是相对于专业舞蹈来说的,具有群众性的舞蹈,是舞蹈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群众舞蹈文化作为生活文化与艺术文化的结合,是一种非语言文字又具有强烈的传播作用的群体动态文化,是群众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艺术体现。”[1]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群众舞蹈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成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的一种文化形式。群众舞蹈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原始社会人们手舞足蹈的庆祝活动开始,到汉代群众舞蹈取得飞跃式发展,汉代“百戏”的流传对该舞蹈的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十分重视舞蹈活动,并且有专门的舞蹈编导,开放的群众性歌舞游乐活动,对于群众舞蹈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宋代开始,纯粹的歌舞活动逐渐向戏曲转化,舞蹈不再以单独的形式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加之我国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我国形成了多样化的群众舞蹈。

二、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意义

(一)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象征。同时,文化又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舞蹈文化是其中之一,而群众舞蹈是舞蹈文化的其中一种,所以说,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文化建设。群众舞蹈文化具有群众性、多样性、娱乐性、地域性等特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群众舞蹈各有不同,这样的舞蹈形式不仅丰富了舞蹈文化的种类,而且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相应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也不断地改变,群众舞蹈也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群众舞蹈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中对人生的感悟,更加贴近群众,形式也更容易被群众所认可。近几年来,参与到群众舞蹈中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在享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强健了体魄,人们在参与群众舞蹈的同时能够使自己的身体得到释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疾病破坏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多数人的身体与精神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群众舞蹈的存在,能够让人们在伸展活动四肢的舞蹈动作中释放与舒缓压力,同时还提高了身体素质与自身的审美修养。群众舞蹈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活动,对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群众舞蹈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一)政府部门对群众舞蹈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群众舞蹈的发展更加自由,参与者众多,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专门的活动场所,也没有固定的经费投入。群众舞蹈活动所需要的服装、道具以及音响设备等物品,都需要参与者自己出钱。虽然群众舞蹈参与者人数众多,但是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他们的活动场所大多是公园以及社区旁边的空地,场所不够大,设施不齐全,并且群众舞蹈活动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场所,活动时间也不固定并且会影响其他人的休闲娱乐。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政府对群众舞蹈的关注不够,政府部门没有切实认识到群众舞蹈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没有看到群众舞蹈在推动人们身心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缺少专业的教员指导

群众舞蹈不同于专业舞蹈,更具群众性的特点,参与者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或者退休人员,舞蹈群体没有专业的教员指导。群众舞蹈动作缺乏规范性,并且缺乏稳定性。群众舞蹈参与者人数众多,又多以锻炼身体、愉悦心情为主要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群众舞蹈动作过于简单和随意,甚至动作不统一。这一群体中缺少专业人员指导,人们只是将群众舞蹈当作锻炼身体的活动,并没有将其看作正式的舞蹈。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这导致了舞蹈内容单一、趣味性不强、无创新力,久而久之,失去了这门艺术的精神营养功能”[2]。

(三)群众舞蹈参与者的舞蹈文化知识匮乏

专业学习舞蹈的人员,不仅学习舞蹈动作,也会学习舞蹈文化知识,了解每个舞蹈背后的历史渊源。这种情况下展现出来的舞蹈动作不仅仅是肢体的摆动,而是融入了情感的动作表达,更容易吸引人,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但是群众舞蹈参与者大多是退休人员,这类群体不追求优美又有内涵的形态,大多数人仅仅是为了活动身体,这也造成他们不去探究舞蹈的深刻内涵,不了解舞蹈的本质。群众舞蹈参与者缺少专业的舞蹈文化知识,所以,学习到的只是舞蹈动作,而没有展现舞蹈文化,这不利于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承。

(四)群众舞蹈参与者比例不均衡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群众舞蹈的参与者比例不均衡,年龄集中在五十岁左右,并且以退休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是主要的参与者,而青少年人群几乎不参与群众舞蹈活动,男性参与群众舞蹈的比重也较少。中老年男性对于群众舞蹈的兴趣不高,他们更容易被象棋、太极等活动吸引,而青少年更喜欢专业的、创新型的舞蹈活动,对于娱乐性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不敏感。并且我们要认识到,参与者比例不平衡,不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个社区的个案,而是各个地区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这样的情况阻碍了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加强策略

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加强策略可以从提高重视,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群众舞蹈的发展,组织培训,定期开展群众舞蹈文化教育活动和加大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舞蹈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提高重视,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群众舞蹈的发展

“想要有效加强群众舞蹈文化建设,加大对群众舞蹈文化的投入是关键。”[3]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提高对群众舞蹈文化的重视程度,根据当地群众舞蹈的发展实际,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群众舞蹈的资金投入,建设文化活动室,使群众舞蹈参与者能够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同时,利用政府投入的资金,置办一批舞蹈活动所用的设施装备以及舞蹈道具,为群众舞蹈文化建设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宣传群众舞蹈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群众舞蹈对参与者的身心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鼓励男女老少积极参与群众舞蹈,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政府部门要重视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认识到群众舞蹈文化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安排专门的群众舞蹈文化管理人员,从而不断地提升群众舞蹈参与者的整体素质,推动群众舞蹈的发展。

(二)组织培训,定期开展群众舞蹈文化教育活动

专业舞蹈与群众舞蹈都是舞蹈领域十分重要的舞蹈形式,二者的发展均对推动舞蹈文化有重要意义。但是,专业舞蹈的学习者不仅能够学习相关的舞蹈文化知识,而且有专门的舞蹈老师教授舞蹈形体动作。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区的群众舞蹈参与者大多数是五十岁左右的女性,他们不是专业的舞蹈学习者,对于舞蹈文化的知识了解不多,为了更好地宣传群众舞蹈文化,对参与者进行群众舞蹈文化知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通过学习舞蹈文化知识,会加深对群众舞蹈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的内涵,在舞蹈表演中才会投入更多的感情,群众舞蹈文化才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达到传承群众舞蹈文化,进而促进舞蹈文化发展的作用。除了对群众舞蹈参与者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外,还要聘请专门的舞蹈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现在的群众舞蹈大多是广场舞,动作既少又简单,聘请专业的老师对参与者进行舞蹈动作指导,这样参与者能够学到更多的舞蹈动作,动作也会更加规范。通过对群众舞蹈参与者进行理论知识和舞蹈动作的培训,对于群众舞蹈文化的宣传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加大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舞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既保留了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又不断添加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相应的,群众舞蹈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想传承一下去,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又与时俱进的群众舞蹈,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创作群众舞蹈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其融入群众舞蹈中,既有助于加强群众舞蹈参与者对当地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人们通过观看群众舞蹈表演了解当地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现有的群众舞蹈几乎千篇一律,不同地区的群众舞蹈却有极高的重合度,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所以要积极创新舞蹈,加入符合当地特色的内容,才能保证群众舞蹈不被淘汰。

五、结语

任何一门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最终都会被淘汰,群众舞蹈的发展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但是,如果不与时俱进,迟早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与专业舞蹈相比,群众舞蹈更具娱乐性、群众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价值性,要认识到群众舞蹈的发展对国民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看到群众舞蹈对文化的推动作用。因此,要解决好群众舞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要求的舞蹈。

参考文献

[1]胡梦颖.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4.

[2]杨金花浅议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大众文艺,2018(04):20.

[3]滕菲.基于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开展路径探索[J]戏剧之家.2019(29):241.

文化 ,一般是指人类精神文明。在汉语中,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规范,包括艺术、风俗、时尚、礼仪、法律、宗教等民族传统以及深层的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篇一 《浅论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农村文化的发展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在必行,文化队伍、文化形式、文化品位都逐步提高,农村与城市的文化差距逐渐缩小,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渠道 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 编号:1672-1578(2013)07-0257-01 1 农村文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但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钱包是越来越鼓了,生活是越来越富有了,但那些值得回忆和研究的农村文化却消失殆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我们通常情况理解的农村文化,包括稳定文化队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文化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快速稳定,是保障实现小康社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等深层心里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化程度,当前农村文化现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说,建设好的农村文化,是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与保障。只有拥有好的农村文化,才能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从文化上来说,农村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国,广大农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农村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健全农村文化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社会稳定方面来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还较大,特别在新疆,团结与稳定是发展的大前提。只有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缩小经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毫无疑问,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 教育 机会,让农民不但接受基础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发达国家农业发达,关键就是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这些国家的农民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较普遍地接受了农业职业教育。建设新农村,我们不仅要在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上布局,也应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农民科学致富本领上着力。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会不断地有农民从土地脱离出来,要使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失去最后的生活屏障,就必须使他们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就必须进行就业教育,进行转岗培训。农民也需要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应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开放观、市场观和竞争意识,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及契约观念,使得农民渴望致富且懂得如何致富。因此,必须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特色文化喜闻乐见的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三是要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要切实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并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文化站的阵挥得充极乡村的文化工作就有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镇党委、政府应为文化站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在反复宣传、强调文化站的作用时,首先做出榜样,建设规划中,把公共文化设施优先考虑进。去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活跃群众为基本点,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一是镇文化站、各村文化书屋全部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 规章制度 ,即确保了群众正常借阅、正常开机使用,又要求他们爱惜所用的各种设备、书籍,做到不破坏、不损坏。二是结合农村和集镇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免费开放时间,尽量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达到满足群众的要求。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经常组织镇机关、驻镇及镇属各单位进行 篮球 、 乒乓球 、象棋等比赛活动。四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建设的资金渠道应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引进多种投入。综合文化服务属公益性事业,担负着服务社会、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作用,发挥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作用。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群众文化文章

文化 ,一般是指人类精神文明。在汉语中,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规范,包括艺术、风俗、时尚、礼仪、法律、宗教等民族传统以及深层的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篇一 《浅论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农村文化的发展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在必行,文化队伍、文化形式、文化品位都逐步提高,农村与城市的文化差距逐渐缩小,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渠道 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 编号:1672-1578(2013)07-0257-01 1 农村文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但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钱包是越来越鼓了,生活是越来越富有了,但那些值得回忆和研究的农村文化却消失殆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我们通常情况理解的农村文化,包括稳定文化队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文化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快速稳定,是保障实现小康社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等深层心里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化程度,当前农村文化现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说,建设好的农村文化,是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与保障。只有拥有好的农村文化,才能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从文化上来说,农村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国,广大农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农村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健全农村文化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社会稳定方面来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还较大,特别在新疆,团结与稳定是发展的大前提。只有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缩小经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毫无疑问,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 教育 机会,让农民不但接受基础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发达国家农业发达,关键就是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这些国家的农民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较普遍地接受了农业职业教育。建设新农村,我们不仅要在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上布局,也应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农民科学致富本领上着力。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会不断地有农民从土地脱离出来,要使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失去最后的生活屏障,就必须使他们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就必须进行就业教育,进行转岗培训。农民也需要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应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开放观、市场观和竞争意识,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及契约观念,使得农民渴望致富且懂得如何致富。因此,必须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特色文化喜闻乐见的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三是要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要切实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并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文化站的阵挥得充极乡村的文化工作就有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镇党委、政府应为文化站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在反复宣传、强调文化站的作用时,首先做出榜样,建设规划中,把公共文化设施优先考虑进。去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活跃群众为基本点,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一是镇文化站、各村文化书屋全部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 规章制度 ,即确保了群众正常借阅、正常开机使用,又要求他们爱惜所用的各种设备、书籍,做到不破坏、不损坏。二是结合农村和集镇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免费开放时间,尽量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达到满足群众的要求。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经常组织镇机关、驻镇及镇属各单位进行 篮球 、 乒乓球 、象棋等比赛活动。四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建设的资金渠道应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引进多种投入。综合文化服务属公益性事业,担负着服务社会、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作用,发挥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作用。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研究和探讨群众文化领域各种现象规律的文章。群众文化论文,是研究和探讨群众文化领域各种现象规律的文章。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是研究群众文化的起源发展的规律性,是群众文化事业最基础的建设。应用理论研究,是研究群众文化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用于直接指导当前的群众文化实践活动。

群众文化学会论文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的论文

摘 要: 本文描述了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介绍了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的措施,以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相应的得到了提升。所以,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起源于基层,发展于基层,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群众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它是指为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群众直接参加的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对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群众文化活动既可以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多样化,也可以繁荣我国的文化。所以,在新时期加强群众文化的策划与组织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一)群众文化生活具有灵活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通常以小型文化活动为主。小型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性活动。小型文化活动是维系基层群众正常文化生活的基本要素,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大型文化活动能够在丰富基层文化信息、开阔群众的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和精神文明、锻炼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培养全局观和纪律观念、提高群众自主管理的能力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二)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寓教

于乐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在于通过文化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传播科学文化和艺术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及审美水平,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任务。通过文化娱乐手段培养广大群众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积极平和的社会心态,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

(一)廓清理念目标。成功的策划对广大受众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对于社会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多个角度都会产生延续性影响。而通常所说的成功,就是以一定时期广大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为依据,运用别具一格的媒介宣传手段展示当今社会存在的崇高的理念与观点,进而达到策划目的。策划者在活动一开始就需要定位好目标与内容、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各方面影响。需要以历史的角度,把握时代的角度,同时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策划活动意行高远。这需要策划者们在生活中经常关注一些社会现象,长期积累,对某一角度敏锐洞察,这是对日常信息积累的大量提炼,是思维灵感顿悟的重要过渡。

(二)突出创新特色。当前,一些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模仿痕迹很重,面目雷同,缺少原创性。某一活动的场景让人们感觉似曾相识,还感觉到多次相识。大大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创新设计,做到个性鲜明,是当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必须重视的问题。这需要策划者具有创新智慧和勇气。

(三)科学制定活动方案,落实活动行程。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因此要科学制定活动方案,分布落实活动行程。首先要制定活动策划方案。活动的策划方案只有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才行具体组织实施。其次,筹备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筹备阶段需要落实活动项目,具体分为:创作、编排及排练节目;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设计与制作服装、灯光、舞美;准备音响设备等。每个环节都应该派遣专门的负责人员,各方面准备工作皆完成后,还需组织人员进行专门的检查。再次,合成活动的整个行程。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幕前夕,应进行一次彩排,从中发现活动的问题,并及时的处理,而每一个活动或分工都应该有专门负责人,通过及时的沟通和联络,有效的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

(一)成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方式,而组织机构是整个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导机构。因此,在成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时,应成立活动的机构组委会,并把相关组织或相关部门的领导安排进机构组委会,再根据工作形式的复杂情况,成立相应的组织顾问、总策划人员、总导演、舞美师、灯光师、舞台监督、安保及后勤等具体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宣传、策划、协调、安保、后勤等工作。

(二)注重细节。好的策划不仅强调整体上的把握,还强调在细节上的把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大,环节多,情况复杂,并且琐碎的细节也会增加。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越精彩,就要在细微处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其精神追求。细节上面所体现出的细腻,能够让人切实感受到整个大型活动的细腻氛围,积极引导人们去关注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细微之处,进而能够给人从整体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还要注意整个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意外”的情况,通过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防止整个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

(三)注重技术与质量。大型活动的开展应具备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公安部应对此类大型活动予以行政许可。在活动准备开展之前,策划方应将相关需要审查的文件交予相关部门进行审阅与批准,还需要勘察检验所有相关部门工作,做好监督。活动正式开展前,还应预测各种情况的发生,包括活动能否按计划进行、活动效果评估,确保决策进入计划中的轨道。大型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活动策划过程中,各个部门必须协调合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必须参照各个行业不同的要求和准则,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策划方案,不仅要注重方案的技术含量及其质量,而且还注重方案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确保其能够科学、有效、安全、可靠地投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为人们带来一项别开生面且十分有益的文化盛会,丰富人们的生活。

总之,要想使群众文化活动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把握,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时效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在参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净化,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丽平. 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研究[J]. 大众文艺,2013,24:12-13.

[2]王敬明. 论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 群文天地,2013,02:49-50.

[3]高波. 新形势下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J]. 大众文艺,2014,10:30.

几年来组织业务人员撰写理论文章10篇,在全国发表获奖论文7篇。蒯锋毅撰写的论文《群众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催化剂》、郝新豫撰写的论文《当代群众文化主要特点刍议》、梁珠金撰写论文《珠海民歌概况》、贾小平论文《基层文化馆与社区文化之联结》、丁爱军的论文《形成舞蹈作品个性与风格之我见》、梁小龙撰写的论文《群文战线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参加《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论文评选活动,荣获中国群众文化学会、文化大视野编委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最高奖);郝新豫撰写的论文《诗乐舞——珠海群众文化品牌》获全国群众文化论文评比“优秀奖”; 其中音乐舞蹈部分:宋拉成、贾小平编导的舞蹈《火红的日子》在广东省老年风采大赛中获“金奖”,《杜鹃花开等哥来》在广东省首届岭南舞蹈大赛中获“金奖”。王颖参加广东省《百歌颂中华》合唱比赛中获“金奖”,辅导珠海通信营战士合唱参加广东省通信总站合唱比赛,获“三等奖”。丁爱军表演舞蹈《杜娟花开等哥来》获广东省首届岭南舞蹈大赛“金奖”。丁爱军辅导珠海市电信分公司的舞蹈《五星红旗》、《电信之歌》参加全省电信职工第二届文艺汇演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辅导市质监局诗乐舞《我为质量歌唱》获全省质监系统文艺汇演“第二名”。刘哲辅导学生陆晓玲参加广东省第九届小提琴大赛,获小学组“优秀演奏奖”,辅导学生参加广东省第十届提琴大赛,学生权海韵获初中组“优秀演奏奖”;陆晓玲获大童组“优秀演奏奖”。摄影部分:曾小琤作品《与民同乐》在《大地彩虹》——广东省2002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中获“优秀奖”,《尽情演绎》在《美好生活,幸福未来》——2003年广东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中获“优秀奖”,辅导作品在《创意》——2005广东省青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中获奖,金小愉的《春艳》获儿童组“金奖”,王卓尔的《百美迎春》获儿童组“银奖”,魏托的《我爱中华》获儿童组“铜奖”,袁依楠的《窗花系列》获少年组“金奖”,陈家慧的《京剧面谱》获少年组“金奖”;郑玉莲的《丰收》获少年组“金奖”,曹永艳的《乡间落院》获少年组“金奖”;姚心的《花瓶系列》获少年组“银奖”,黄凯欣的《海上云天,天下珠海》获少年组“银奖”,江歆瑜的《夏日》获少年组“铜奖”,卢美君的《花卉》获少年组“铜奖”,柴俊岩的《静物》获少年组“铜奖”,张丽仪的《新世纪新问题》获少年组“铜奖”;辅导梁力生的作品《幸福荡漾》获广东省第七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铜牌奖”,广东省第三届青少年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选送作品:梁颖萍的《珠海三月花似锦》获美术少年组“银奖”;林智豪的《川江晨辉》获美术少年组“优秀奖”;强海平《飘飞的红绸带》参加广东省《同奔小康路》摄影比赛中荣获优秀奖。珠海市文化馆按照省、市文化部门对基层文化单位提出要求,努力构建文化盛市。在市文化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馆上下取得共识,充分挖掘潜力,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本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加大力度,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今后,我们仍一如既往地为繁荣本地群文事业,抓紧学习,提高认识,无论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要求等各方面建设,尽最大限度的努力去做,争取能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的作用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的作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群众舞蹈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之中,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更能够增强群众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是能够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和健康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高度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也随之增强。现有的各类文化产品,虽然能满足群众的娱乐需求,但普遍存在着群众参与性较低、兴趣度逐年下降等问题。群众舞蹈是面向广大群众、以自我娱乐为目的的舞蹈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健康需求。文章通过对群众舞蹈及其特征的研究,阐述了当前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性阐述了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以期推动群众舞蹈的传播推广。

关键词 :群众舞蹈;群众文化;文化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的主要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群众舞蹈具有历史悠久的发展历程,而且取材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在生活之中广泛的推广能够使得群众舞蹈能够在视觉体验和文化心理两个层面契合群众的需求。与电影、电视剧、音乐等现代、单向输出为主的文化产品相比,群众舞蹈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强等特点。另外,因为舞蹈的外部限制因素较少,因而其具有的娱乐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能够成为群众提供情感表达的有效渠道,能够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可以说,群众舞蹈对群众文化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群众舞蹈的概述

群众舞蹈是以非职业舞者的普通群众为主体,以娱乐为目的而编排并表演的舞蹈形式。群众舞蹈的“群体”性特点,使其大多以群体舞的形式呈现,且以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群众舞蹈,主要源自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群众舞蹈的面向群体主要是普通大众,具有构图层次简单,抽象理念少等优点,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群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群众舞蹈的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源于生活的动态性。人们在观看群众舞蹈作品时,往往都能够产生共鸣,主要是因为舞蹈的元素来自生活中的动态元素。如《担鲜藕》表现了农家少女采摘鲜藕的喜悦之情,其中最精妙的舞蹈动作莫过于少女担筐迈步和上步掖腿的姿态,《踩咸菜》中则以扭摆踩挤的姿态最为吸引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源于生活的动态性是群众舞蹈的基准点,它使得群众舞蹈作品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动态。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往往体现在舞蹈对于普通的生产生活片段的美化和情感的物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同身受,置身其中。[1]

第二,遵循“三步加”的行为模式。群众舞蹈是一种舞姿动作和作品构成十分单纯的舞蹈类型,这种单纯的形态特点既能够反馈出群众的心理状态,也使得群众舞蹈的主题更加鲜明。纵观各个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大多采取了“三步加”的展示技法,即在表演者的双腿行进过程中,将舞蹈所要表现出的主题动机重复三次,再进行稍做变化的动态,如《担鲜藕》中就是连续三次担筐迈步强化“采摘鲜藕的喜悦之情”这一主题,再通过一次上步掖腿进行变化使得主题更加的生动。需要注意的是,“三步加”并非群众舞蹈所独有,而是继承自民族民间舞蹈,如维吾尔族的多郎、土家族的摆手等,都采用了类似的动态展开原则。

第三,单纯性的表现逻辑。群众舞蹈的.表达重点并非情节而是情绪,因此群众舞蹈不需要特别关注情节发展,而是要通过情绪的递推来顺次完成主题的叙述。群众舞蹈在视觉上存在着线形流动的特点,无论是龙摆舞带来的川流不息的视觉体验,还是“安代舞”中表现出或柔和强的线条之美,都印证了群众舞蹈的视觉效果与主题情绪具备一致性的特点,这些生动的舞蹈形式对于舞蹈主题的叙述产生了直接影响,这就使得群众舞蹈本身具有单纯性的表现逻辑。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各个历史阶段可以发现,但凡国力昌盛,四海升平的时期,群众艺术也将会迎来百花齐放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社会环境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偏好,如秧歌腰鼓等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舞蹈需求,因此,群众舞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成了人们展示生命韵律、提升生活情绪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群众舞蹈表现出了当代的时代风貌

群众舞蹈本质上是娱乐性质的舞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形态、各具特色的群众舞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能够阶段性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貌。中国古代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或者是西方社会的交谊舞、迪斯科等本质上均属于群众舞蹈,不同群众舞蹈的兴起往往能够揭示当前的时代环境。如在解放初期,中国青年热爱集体舞和交谊舞,这种舞蹈不仅能够丰富其精神文明生活,还能促进人与人的交际。这种舞蹈的流行展现出人们当时陌生的社会关系之下,很多人希望通过舞蹈来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内心愿望。而千禧年前后,迪斯科、霹雳舞等更具动感的舞蹈类型涌入,这种自我娱乐价值更强的舞蹈,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这也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对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愈发迫切。

(二)群众舞蹈作品具备群众性特点

群众舞蹈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其沿袭自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如渔篮花鼓、海洋秧歌、花鼓灯等群众舞蹈艺术将舞蹈和歌唱相结合,加上对道具的使用使得群众舞蹈兼具视觉和听觉的审美价值。群众舞蹈来源于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能够表现出群众作为劳动者的思想和情感,使得群众舞蹈本身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情感内核,这种源于群众生产生活、表现群众所思所想、符合群众审美偏好的舞蹈艺术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追捧,体现出群众舞蹈的“群众性”特点。[2]

(三)校园群众舞蹈文化繁荣

早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中就已经出现了如交谊舞、集体舞等群众舞蹈,很多大学纷纷成立学生舞蹈组织,开始编排并表演学生们的群众舞蹈。很多学生都会在结束繁忙的学习生活后,通过自发组织的舞会进行放松。而在当代,各大院校都有舞蹈社等社团组织的存在,也承担起了推广群众舞蹈的责任。

三、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一)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性需求

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还转变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偏好。虽然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为人们带来了如影视剧、流行音乐等多种类型的精神文化产品,但这些文化产品愈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自古以来,人们就会通过舞蹈来表现出喜怒哀乐,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人们同样会选择倾向于能够主动参与的文化活动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舞蹈自身的性质能够轻易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意识,拥有其他娱乐活动所不具备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体验感,这使得人民群众有更大的兴趣参与群众舞蹈。通过群众舞蹈来陶冶情操、填补精神空虚,进而达到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的目的。[3]

(二)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城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国家层面对于“三农”热点的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明显上升。但是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背景之下,邻里之间互动性强的乡村文化气息却在逐渐的流逝和消亡,“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考验。在社区、广场、街道等各类场所,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集体舞、秧歌等各类舞蹈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群众舞蹈为邻里之间的沟通互动搭建了新的桥梁。很多中老年人都热衷在茶余饭后走出家门,融入各类舞蹈活动中,这不仅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邻里间的沟通互动,有效增强了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有助于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舞蹈是人们有节奏的用肢体做出美化后的动作,并完成思想和情感传达的艺术形式。舞蹈融合了音乐、服装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其娱乐价值和文化价值陶冶情操,同时也能够让人们在舞蹈过程中焕发精神,获得新的生命体验。舞蹈本身不受年龄、性别、器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群众舞蹈的学习成本明显低于同类型活动,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参与到技术动作简单的群众舞蹈中,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舞蹈动作。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显著上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加上饮食条件的提升使得人们摄入能量远高于消耗能量水平,亚健康、肥胖症、心脏病等健康隐患或者疾病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跳舞实际上是比无氧运动的学习成本更低、比有氧运动更具有娱乐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在跳舞过程中,人们不仅能通过运动增加能量消耗,还能够有效改善心脑血管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改善健康问题。对于患病率较高的中老年群体来说,舞蹈一方面帮助中老年人群体保持年轻的心态,获得心理的健康,另一方面能帮助老年人加强锻炼,追求健康、养生最佳生理状态。

(四)能够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播

舞蹈艺术主要由各地方的歌舞剧院、协会、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舞蹈专业等主体所掌握,与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天然的距离,群众必须付出足够的学习成本才能掌握舞蹈艺术。而群众舞蹈在广场、街道、社区等公众场合中进行,由居民自发组织和参与,具备广场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普通群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与此同时,群众舞蹈的学习成本很低,且面向广大群众,使得舞蹈艺术打破了雅俗的隔阂,让普通群众也能够参与到舞蹈表演当中,能够有效推动舞蹈文化的传播,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结语

群众舞蹈源于生活的动态性和沿袭自民俗民间舞蹈的三步加行为模式,使得群众舞蹈在主题叙述上具有单纯性特点,通过对细节的把控能够极大程度上增强舞蹈本身的灵动感。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当代群众舞蹈能够表现出了当前的时代风貌,各类作品具有很强的群众性,不仅局限于中老年人,还向青年大学生进行了延伸。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有效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性需求,能够通过强化邻里沟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增强居民整体的体质水平,并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社会化传播。

五、参考文献

[1]徐琴.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中国群众舞蹈变迁的深层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25(04):36-40.

[2]吕行.回到广场:新世纪以来群众舞蹈发展的空间迁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2):40-44.

[3]颜晓双.中国现代社区新文化景观—群众舞蹈-论群众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53-154.

群众文化论文写作

新时期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创新建议论文

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那么议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新时期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创新建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舞蹈艺术被称为“艺术之母”,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群众舞蹈是舞蹈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群众舞蹈是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群众舞蹈文化是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区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群众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人们认识群众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领悟群众舞蹈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动群众舞蹈的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

引言:

进入新时代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也是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方面,群众舞蹈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体魄,也能愉悦人们的心灵,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因此,群众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积极发展群众舞蹈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群众舞蹈文化的基本概述

群众文化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并且在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与传承,群众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绘画、音乐、书法、武术等,群众舞蹈也是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专业文化来说,群众文化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与实际,同样的,相较于专业舞蹈,群众舞蹈更加“接地气”,更容易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通过一个地区的群众舞蹈文化,我们可以看到舞蹈文化背后所传递出来的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

群众舞蹈是相对于专业舞蹈来说的,具有群众性的舞蹈,是舞蹈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群众舞蹈文化作为生活文化与艺术文化的结合,是一种非语言文字又具有强烈的传播作用的群体动态文化,是群众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艺术体现。”[1]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群众舞蹈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成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的一种文化形式。群众舞蹈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原始社会人们手舞足蹈的庆祝活动开始,到汉代群众舞蹈取得飞跃式发展,汉代“百戏”的流传对该舞蹈的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十分重视舞蹈活动,并且有专门的舞蹈编导,开放的群众性歌舞游乐活动,对于群众舞蹈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宋代开始,纯粹的歌舞活动逐渐向戏曲转化,舞蹈不再以单独的形式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加之我国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我国形成了多样化的群众舞蹈。

二、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意义

(一)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象征。同时,文化又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舞蹈文化是其中之一,而群众舞蹈是舞蹈文化的其中一种,所以说,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文化建设。群众舞蹈文化具有群众性、多样性、娱乐性、地域性等特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群众舞蹈各有不同,这样的舞蹈形式不仅丰富了舞蹈文化的种类,而且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相应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也不断地改变,群众舞蹈也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群众舞蹈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中对人生的感悟,更加贴近群众,形式也更容易被群众所认可。近几年来,参与到群众舞蹈中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在享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强健了体魄,人们在参与群众舞蹈的同时能够使自己的身体得到释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疾病破坏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多数人的身体与精神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群众舞蹈的存在,能够让人们在伸展活动四肢的舞蹈动作中释放与舒缓压力,同时还提高了身体素质与自身的审美修养。群众舞蹈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活动,对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群众舞蹈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一)政府部门对群众舞蹈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群众舞蹈的发展更加自由,参与者众多,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专门的活动场所,也没有固定的经费投入。群众舞蹈活动所需要的服装、道具以及音响设备等物品,都需要参与者自己出钱。虽然群众舞蹈参与者人数众多,但是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他们的活动场所大多是公园以及社区旁边的空地,场所不够大,设施不齐全,并且群众舞蹈活动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场所,活动时间也不固定并且会影响其他人的休闲娱乐。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政府对群众舞蹈的关注不够,政府部门没有切实认识到群众舞蹈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没有看到群众舞蹈在推动人们身心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缺少专业的教员指导

群众舞蹈不同于专业舞蹈,更具群众性的特点,参与者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或者退休人员,舞蹈群体没有专业的教员指导。群众舞蹈动作缺乏规范性,并且缺乏稳定性。群众舞蹈参与者人数众多,又多以锻炼身体、愉悦心情为主要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群众舞蹈动作过于简单和随意,甚至动作不统一。这一群体中缺少专业人员指导,人们只是将群众舞蹈当作锻炼身体的活动,并没有将其看作正式的舞蹈。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这导致了舞蹈内容单一、趣味性不强、无创新力,久而久之,失去了这门艺术的精神营养功能”[2]。

(三)群众舞蹈参与者的舞蹈文化知识匮乏

专业学习舞蹈的人员,不仅学习舞蹈动作,也会学习舞蹈文化知识,了解每个舞蹈背后的历史渊源。这种情况下展现出来的舞蹈动作不仅仅是肢体的摆动,而是融入了情感的动作表达,更容易吸引人,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但是群众舞蹈参与者大多是退休人员,这类群体不追求优美又有内涵的形态,大多数人仅仅是为了活动身体,这也造成他们不去探究舞蹈的深刻内涵,不了解舞蹈的本质。群众舞蹈参与者缺少专业的舞蹈文化知识,所以,学习到的只是舞蹈动作,而没有展现舞蹈文化,这不利于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承。

(四)群众舞蹈参与者比例不均衡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群众舞蹈的参与者比例不均衡,年龄集中在五十岁左右,并且以退休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是主要的参与者,而青少年人群几乎不参与群众舞蹈活动,男性参与群众舞蹈的比重也较少。中老年男性对于群众舞蹈的兴趣不高,他们更容易被象棋、太极等活动吸引,而青少年更喜欢专业的、创新型的舞蹈活动,对于娱乐性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不敏感。并且我们要认识到,参与者比例不平衡,不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个社区的个案,而是各个地区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这样的情况阻碍了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加强策略

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加强策略可以从提高重视,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群众舞蹈的发展,组织培训,定期开展群众舞蹈文化教育活动和加大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舞蹈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提高重视,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群众舞蹈的发展

“想要有效加强群众舞蹈文化建设,加大对群众舞蹈文化的投入是关键。”[3]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提高对群众舞蹈文化的重视程度,根据当地群众舞蹈的发展实际,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群众舞蹈的资金投入,建设文化活动室,使群众舞蹈参与者能够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同时,利用政府投入的资金,置办一批舞蹈活动所用的设施装备以及舞蹈道具,为群众舞蹈文化建设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宣传群众舞蹈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群众舞蹈对参与者的身心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鼓励男女老少积极参与群众舞蹈,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政府部门要重视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认识到群众舞蹈文化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安排专门的群众舞蹈文化管理人员,从而不断地提升群众舞蹈参与者的整体素质,推动群众舞蹈的发展。

(二)组织培训,定期开展群众舞蹈文化教育活动

专业舞蹈与群众舞蹈都是舞蹈领域十分重要的舞蹈形式,二者的发展均对推动舞蹈文化有重要意义。但是,专业舞蹈的学习者不仅能够学习相关的舞蹈文化知识,而且有专门的舞蹈老师教授舞蹈形体动作。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区的群众舞蹈参与者大多数是五十岁左右的女性,他们不是专业的舞蹈学习者,对于舞蹈文化的知识了解不多,为了更好地宣传群众舞蹈文化,对参与者进行群众舞蹈文化知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通过学习舞蹈文化知识,会加深对群众舞蹈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的内涵,在舞蹈表演中才会投入更多的感情,群众舞蹈文化才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达到传承群众舞蹈文化,进而促进舞蹈文化发展的作用。除了对群众舞蹈参与者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外,还要聘请专门的舞蹈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现在的群众舞蹈大多是广场舞,动作既少又简单,聘请专业的老师对参与者进行舞蹈动作指导,这样参与者能够学到更多的舞蹈动作,动作也会更加规范。通过对群众舞蹈参与者进行理论知识和舞蹈动作的培训,对于群众舞蹈文化的宣传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加大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舞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既保留了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又不断添加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相应的,群众舞蹈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想传承一下去,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又与时俱进的群众舞蹈,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创作群众舞蹈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其融入群众舞蹈中,既有助于加强群众舞蹈参与者对当地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人们通过观看群众舞蹈表演了解当地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现有的群众舞蹈几乎千篇一律,不同地区的群众舞蹈却有极高的重合度,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所以要积极创新舞蹈,加入符合当地特色的内容,才能保证群众舞蹈不被淘汰。

五、结语

任何一门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最终都会被淘汰,群众舞蹈的发展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但是,如果不与时俱进,迟早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与专业舞蹈相比,群众舞蹈更具娱乐性、群众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价值性,要认识到群众舞蹈的发展对国民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看到群众舞蹈对文化的推动作用。因此,要解决好群众舞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要求的舞蹈。

参考文献

[1]胡梦颖.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4.

[2]杨金花浅议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大众文艺,2018(04):20.

[3]滕菲.基于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开展路径探索[J]戏剧之家.2019(29):241.

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的作用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的作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群众舞蹈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之中,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更能够增强群众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是能够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和健康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高度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也随之增强。现有的各类文化产品,虽然能满足群众的娱乐需求,但普遍存在着群众参与性较低、兴趣度逐年下降等问题。群众舞蹈是面向广大群众、以自我娱乐为目的的舞蹈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健康需求。文章通过对群众舞蹈及其特征的研究,阐述了当前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性阐述了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以期推动群众舞蹈的传播推广。

关键词 :群众舞蹈;群众文化;文化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的主要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群众舞蹈具有历史悠久的发展历程,而且取材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在生活之中广泛的推广能够使得群众舞蹈能够在视觉体验和文化心理两个层面契合群众的需求。与电影、电视剧、音乐等现代、单向输出为主的文化产品相比,群众舞蹈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强等特点。另外,因为舞蹈的外部限制因素较少,因而其具有的娱乐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能够成为群众提供情感表达的有效渠道,能够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可以说,群众舞蹈对群众文化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群众舞蹈的概述

群众舞蹈是以非职业舞者的普通群众为主体,以娱乐为目的而编排并表演的舞蹈形式。群众舞蹈的“群体”性特点,使其大多以群体舞的形式呈现,且以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群众舞蹈,主要源自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群众舞蹈的面向群体主要是普通大众,具有构图层次简单,抽象理念少等优点,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群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群众舞蹈的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源于生活的动态性。人们在观看群众舞蹈作品时,往往都能够产生共鸣,主要是因为舞蹈的元素来自生活中的动态元素。如《担鲜藕》表现了农家少女采摘鲜藕的喜悦之情,其中最精妙的舞蹈动作莫过于少女担筐迈步和上步掖腿的姿态,《踩咸菜》中则以扭摆踩挤的姿态最为吸引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源于生活的动态性是群众舞蹈的基准点,它使得群众舞蹈作品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动态。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往往体现在舞蹈对于普通的生产生活片段的美化和情感的物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同身受,置身其中。[1]

第二,遵循“三步加”的行为模式。群众舞蹈是一种舞姿动作和作品构成十分单纯的舞蹈类型,这种单纯的形态特点既能够反馈出群众的心理状态,也使得群众舞蹈的主题更加鲜明。纵观各个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大多采取了“三步加”的展示技法,即在表演者的双腿行进过程中,将舞蹈所要表现出的主题动机重复三次,再进行稍做变化的动态,如《担鲜藕》中就是连续三次担筐迈步强化“采摘鲜藕的喜悦之情”这一主题,再通过一次上步掖腿进行变化使得主题更加的生动。需要注意的是,“三步加”并非群众舞蹈所独有,而是继承自民族民间舞蹈,如维吾尔族的多郎、土家族的摆手等,都采用了类似的动态展开原则。

第三,单纯性的表现逻辑。群众舞蹈的.表达重点并非情节而是情绪,因此群众舞蹈不需要特别关注情节发展,而是要通过情绪的递推来顺次完成主题的叙述。群众舞蹈在视觉上存在着线形流动的特点,无论是龙摆舞带来的川流不息的视觉体验,还是“安代舞”中表现出或柔和强的线条之美,都印证了群众舞蹈的视觉效果与主题情绪具备一致性的特点,这些生动的舞蹈形式对于舞蹈主题的叙述产生了直接影响,这就使得群众舞蹈本身具有单纯性的表现逻辑。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各个历史阶段可以发现,但凡国力昌盛,四海升平的时期,群众艺术也将会迎来百花齐放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社会环境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偏好,如秧歌腰鼓等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舞蹈需求,因此,群众舞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成了人们展示生命韵律、提升生活情绪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群众舞蹈表现出了当代的时代风貌

群众舞蹈本质上是娱乐性质的舞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形态、各具特色的群众舞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能够阶段性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貌。中国古代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或者是西方社会的交谊舞、迪斯科等本质上均属于群众舞蹈,不同群众舞蹈的兴起往往能够揭示当前的时代环境。如在解放初期,中国青年热爱集体舞和交谊舞,这种舞蹈不仅能够丰富其精神文明生活,还能促进人与人的交际。这种舞蹈的流行展现出人们当时陌生的社会关系之下,很多人希望通过舞蹈来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内心愿望。而千禧年前后,迪斯科、霹雳舞等更具动感的舞蹈类型涌入,这种自我娱乐价值更强的舞蹈,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这也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对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愈发迫切。

(二)群众舞蹈作品具备群众性特点

群众舞蹈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其沿袭自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如渔篮花鼓、海洋秧歌、花鼓灯等群众舞蹈艺术将舞蹈和歌唱相结合,加上对道具的使用使得群众舞蹈兼具视觉和听觉的审美价值。群众舞蹈来源于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能够表现出群众作为劳动者的思想和情感,使得群众舞蹈本身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情感内核,这种源于群众生产生活、表现群众所思所想、符合群众审美偏好的舞蹈艺术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追捧,体现出群众舞蹈的“群众性”特点。[2]

(三)校园群众舞蹈文化繁荣

早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中就已经出现了如交谊舞、集体舞等群众舞蹈,很多大学纷纷成立学生舞蹈组织,开始编排并表演学生们的群众舞蹈。很多学生都会在结束繁忙的学习生活后,通过自发组织的舞会进行放松。而在当代,各大院校都有舞蹈社等社团组织的存在,也承担起了推广群众舞蹈的责任。

三、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一)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性需求

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还转变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偏好。虽然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为人们带来了如影视剧、流行音乐等多种类型的精神文化产品,但这些文化产品愈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自古以来,人们就会通过舞蹈来表现出喜怒哀乐,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人们同样会选择倾向于能够主动参与的文化活动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舞蹈自身的性质能够轻易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意识,拥有其他娱乐活动所不具备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体验感,这使得人民群众有更大的兴趣参与群众舞蹈。通过群众舞蹈来陶冶情操、填补精神空虚,进而达到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的目的。[3]

(二)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城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国家层面对于“三农”热点的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明显上升。但是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背景之下,邻里之间互动性强的乡村文化气息却在逐渐的流逝和消亡,“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考验。在社区、广场、街道等各类场所,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集体舞、秧歌等各类舞蹈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群众舞蹈为邻里之间的沟通互动搭建了新的桥梁。很多中老年人都热衷在茶余饭后走出家门,融入各类舞蹈活动中,这不仅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邻里间的沟通互动,有效增强了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有助于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舞蹈是人们有节奏的用肢体做出美化后的动作,并完成思想和情感传达的艺术形式。舞蹈融合了音乐、服装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其娱乐价值和文化价值陶冶情操,同时也能够让人们在舞蹈过程中焕发精神,获得新的生命体验。舞蹈本身不受年龄、性别、器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群众舞蹈的学习成本明显低于同类型活动,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参与到技术动作简单的群众舞蹈中,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舞蹈动作。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显著上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加上饮食条件的提升使得人们摄入能量远高于消耗能量水平,亚健康、肥胖症、心脏病等健康隐患或者疾病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跳舞实际上是比无氧运动的学习成本更低、比有氧运动更具有娱乐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在跳舞过程中,人们不仅能通过运动增加能量消耗,还能够有效改善心脑血管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改善健康问题。对于患病率较高的中老年群体来说,舞蹈一方面帮助中老年人群体保持年轻的心态,获得心理的健康,另一方面能帮助老年人加强锻炼,追求健康、养生最佳生理状态。

(四)能够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播

舞蹈艺术主要由各地方的歌舞剧院、协会、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舞蹈专业等主体所掌握,与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天然的距离,群众必须付出足够的学习成本才能掌握舞蹈艺术。而群众舞蹈在广场、街道、社区等公众场合中进行,由居民自发组织和参与,具备广场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普通群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与此同时,群众舞蹈的学习成本很低,且面向广大群众,使得舞蹈艺术打破了雅俗的隔阂,让普通群众也能够参与到舞蹈表演当中,能够有效推动舞蹈文化的传播,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结语

群众舞蹈源于生活的动态性和沿袭自民俗民间舞蹈的三步加行为模式,使得群众舞蹈在主题叙述上具有单纯性特点,通过对细节的把控能够极大程度上增强舞蹈本身的灵动感。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当代群众舞蹈能够表现出了当前的时代风貌,各类作品具有很强的群众性,不仅局限于中老年人,还向青年大学生进行了延伸。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群众舞蹈有效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性需求,能够通过强化邻里沟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增强居民整体的体质水平,并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社会化传播。

五、参考文献

[1]徐琴.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中国群众舞蹈变迁的深层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25(04):36-40.

[2]吕行.回到广场:新世纪以来群众舞蹈发展的空间迁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2):40-44.

[3]颜晓双.中国现代社区新文化景观—群众舞蹈-论群众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53-154.

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母体,站在民间文化这个巨人肩上的群众文化,其创造性恰恰来自前辈文化传统的禀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给了我们烛照传统文化的慧眼,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繁荣群众文化的基础,是发展群众文化的起点,是群众文化与时俱进的特征。传承是为了保护,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方向的本质特征,在民间文学艺术中排沙拣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关键词】民间文化;民族遗产;传承;保护;创新当前,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市将民间文学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当作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其久远的历史可溯源商周时期的肃慎。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我市的民间文学遗产浩如烟海,俯拾即是,许多艺术珍品尚未被挖掘整理。仅从已经整理出来的作品中,人们便可以窥测出女真及其后裔所形成的民风、习俗、文学艺术为载体的民间文化,蕴藉厚重。数百年来,流传在海伦的民间故事,虽不是历史的直叙,但却始终保持着这一段历史投影。它由生存在蚂蚁河流域的人们世代相传而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认真搜集整理民间文学遗产,不但可以将千百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的民间文艺作品保存下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于了解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的历史是不可缺少的。民间文学虽然不能等同于历史的真实,但却可以激发人们回顾历史,从中填补思古幽情的想像 空白,藉以思考与评断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与人物。这也是 “民间文学” 流传的根脉所在。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结晶,及时地搜集,认真地整理可以使优秀的作品得到推广。例如《蚂蚁河的故事》等脍炙人品的篇章,都是从民间产生,在民间流传后经文人墨客整理加工而成的。事实证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遗产,不但可以指导民间文艺得以健康发展,还可以使作家、艺术家得到创作的借鉴;同时,认真搜集民间当前流传的作品,还可以为我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做贡献。民间文学是人类的精神植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珍品。人类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着,女真族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而它蕴涵着深层次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女真族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历经多少人的完善才能传到今天,这是何等的不易。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以口头创作和口头讲述的方式在民间产生和流传的。而那些能说善讲“瞎话”的“故事大王”、“民间故事家” ,大多数都是年愈古稀的老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和正在陆续地谢世而去,随着这些老人的相继作古,许多宝贵的风俗资料,民间传说在一夜之间竟成了绝响。仅从我市《民间文学故事集》的编辑工作来看,大量作品的搜集者、整理们还没有来得及见到自己搜集、整理的故事付梓成书就离开了我们。这些民间文学艺术家为民间文学遗产做了大量的抢救工作,他们对这一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 们这一代人学习,他们为此耗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而且还有一批肚里有许多老故事的老者尚未被发现。这些老者对自己记忆中的那些 “嗑儿” 和 “瞎话” 误以为是老辈人那听来的 “闲篇儿”。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把他们知道的 “老故事”讲给他们的子孙后代,使其流传下去。因此,许多极为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就这样相继失传了。我认为对于民间文学遗产说搜集也罢,说挖掘也罢,均不如说抢救来得准确。事实正在不断地证明着这项工作的迫切性,否则,留给我们的将是无济于事的遗憾。因此,抢救民间流传的文化遗产迫在眉捷。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都听过老人们讲的流传于口头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异常美丽而动听,有些故事伴随我们一生也不会忘记。我们是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种民间文学的滋养而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是因为这些口碑流传的民间文学使我们最早知道了人应该善良,而且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最终有战胜邪恶,相信有情人最终能成为眷属;知道了人类因为有爱世界才美好,我们活着才会感到温暖,同时,民间文学的流传也使我们感到来自这方水土,来自祖辈先人们感情链条的代代传递,我们必须把这条美丽的情感链传递下去。出版《海伦民间故事集》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我们所做的仅仅是民间文学艺海里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民间的故事没被发现,有待于我们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必须有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作为上层建筑,民间文学具有突出的社会属性,要确保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重要的本职工作,是繁荣群众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是责无旁贷的事。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就必须走出办公室,离开书案,迈开双脚,深入社区、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街巷胡同,甚至要把工作细化到老百姓的大杂院里、小炕桌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很快地开展起来。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民族性和民间性。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鲜明地体现着这一点, 传承它保护它不是单纯的怀旧复古,也不是为保护而保护,为传承而传承,而是要接过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接力棒,在保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服务,为贯彻党的 “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服务,为丰富、创新和发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文化生活充实新的内容。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要求精神生活的丰富与之相适应。群众文化活动不能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停止了就没有生命力,所以必须不断发展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民间文学正是群众喜爱的有着深厚基础的表现形式。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让我们的民间故事充实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所认知、 所接受、所热爱,使之成为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力军,从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文化的目的。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看待民间文学遗产,认真做好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以及发表推广工作,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抓紧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故事。其次,正确处理民间文学遗产的艺术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把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当成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把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看成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创新的广阔舞台,从而激发人民群众保护民间文学遗产的积极性。再者,要大力研究和实践民间文学遗产的改革与创新,使民间文学与现代传媒有机结合而实现与时俱进,在发展中继承,既保护原汁原味,又适合现代生活节奏,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所易于接受、推广、普及,让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焕发出时代的光彩,显示出勃勃生机。近年来,我市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间文化,努力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群众文化的创新,群策群力、密切协同,总之, 民间文学研究与传统文化的课题巨大而精深。现在出版这本《海伦民间故事集》仅仅是大课题的开端。研究、开掘这个课题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在海伦这块有着历史独特的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更加适合民间文学的生长和流传。这里有着太多的传奇与故事。在这块 土地上生长出的民间文学真诚粗犷、热情奔放,与这片黑土地融为一体,显得越发博大、凝重。就文化而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有它的合理性,正是这些合理性才是它得以生长、流传、延续的前提,这些合理性具体说也就是民众的喜闻乐见,这就是它存在流传的基础。民间文学会从自己的角度对宏观的传统文化提供独特的启示,以证明它不仅促使传统文化更加瑰丽多彩,而且也证明它还是诸多文化的根系,民间文学由大家共同分享它的思想、情感、知识、信仰,如果缺少了民间文学这一环节,民间文学的思想意识就无法在人们中间代代相传,民间文学升华了文化,又丰富了文化,所以应充分尊重民间文学,进而挖掘其内涵 ,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机与活力,从中寻找出有利于文化建设的转换方式。水有源,树有根。优秀的民间文学艺术是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母体,站在民间文学这个巨人肩上的群众文化,其创造性恰恰来自前辈文化传统的禀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给了我们烛照传统文化的慧眼,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繁荣群众文化的基础,是发展群众文化的起点,是群众文化与时俱进的特征。千年风物千年情怀,民间文学艺术弥足珍贵。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方向决定了我们的传承与保护,也决定了我们的创新。传承是为了保护,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方向的本质特征,在民间文学艺术中排沙拣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要动员全社会都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持之以恒,才能够见实效,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保护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让传统的民间文学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扬光大。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创造辉煌

群众文化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的论文

摘 要: 本文描述了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介绍了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的措施,以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相应的得到了提升。所以,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起源于基层,发展于基层,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群众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它是指为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群众直接参加的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对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群众文化活动既可以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多样化,也可以繁荣我国的文化。所以,在新时期加强群众文化的策划与组织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一)群众文化生活具有灵活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通常以小型文化活动为主。小型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性活动。小型文化活动是维系基层群众正常文化生活的基本要素,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大型文化活动能够在丰富基层文化信息、开阔群众的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和精神文明、锻炼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培养全局观和纪律观念、提高群众自主管理的能力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二)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寓教

于乐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在于通过文化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传播科学文化和艺术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及审美水平,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任务。通过文化娱乐手段培养广大群众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积极平和的社会心态,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

(一)廓清理念目标。成功的策划对广大受众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对于社会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多个角度都会产生延续性影响。而通常所说的成功,就是以一定时期广大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为依据,运用别具一格的媒介宣传手段展示当今社会存在的崇高的理念与观点,进而达到策划目的。策划者在活动一开始就需要定位好目标与内容、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各方面影响。需要以历史的角度,把握时代的角度,同时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策划活动意行高远。这需要策划者们在生活中经常关注一些社会现象,长期积累,对某一角度敏锐洞察,这是对日常信息积累的大量提炼,是思维灵感顿悟的重要过渡。

(二)突出创新特色。当前,一些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模仿痕迹很重,面目雷同,缺少原创性。某一活动的场景让人们感觉似曾相识,还感觉到多次相识。大大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创新设计,做到个性鲜明,是当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必须重视的问题。这需要策划者具有创新智慧和勇气。

(三)科学制定活动方案,落实活动行程。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因此要科学制定活动方案,分布落实活动行程。首先要制定活动策划方案。活动的策划方案只有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才行具体组织实施。其次,筹备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筹备阶段需要落实活动项目,具体分为:创作、编排及排练节目;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设计与制作服装、灯光、舞美;准备音响设备等。每个环节都应该派遣专门的负责人员,各方面准备工作皆完成后,还需组织人员进行专门的检查。再次,合成活动的整个行程。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幕前夕,应进行一次彩排,从中发现活动的问题,并及时的处理,而每一个活动或分工都应该有专门负责人,通过及时的沟通和联络,有效的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

(一)成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方式,而组织机构是整个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导机构。因此,在成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时,应成立活动的机构组委会,并把相关组织或相关部门的领导安排进机构组委会,再根据工作形式的复杂情况,成立相应的组织顾问、总策划人员、总导演、舞美师、灯光师、舞台监督、安保及后勤等具体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宣传、策划、协调、安保、后勤等工作。

(二)注重细节。好的策划不仅强调整体上的把握,还强调在细节上的把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大,环节多,情况复杂,并且琐碎的细节也会增加。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越精彩,就要在细微处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其精神追求。细节上面所体现出的细腻,能够让人切实感受到整个大型活动的细腻氛围,积极引导人们去关注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细微之处,进而能够给人从整体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还要注意整个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意外”的情况,通过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防止整个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

(三)注重技术与质量。大型活动的开展应具备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公安部应对此类大型活动予以行政许可。在活动准备开展之前,策划方应将相关需要审查的文件交予相关部门进行审阅与批准,还需要勘察检验所有相关部门工作,做好监督。活动正式开展前,还应预测各种情况的发生,包括活动能否按计划进行、活动效果评估,确保决策进入计划中的轨道。大型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活动策划过程中,各个部门必须协调合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必须参照各个行业不同的要求和准则,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策划方案,不仅要注重方案的技术含量及其质量,而且还注重方案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确保其能够科学、有效、安全、可靠地投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为人们带来一项别开生面且十分有益的文化盛会,丰富人们的生活。

总之,要想使群众文化活动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把握,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时效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在参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净化,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丽平. 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研究[J]. 大众文艺,2013,24:12-13.

[2]王敬明. 论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 群文天地,2013,02:49-50.

[3]高波. 新形势下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J]. 大众文艺,2014,10:3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