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ppt提纲
写作论文提纲时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文章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就业结构演变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就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章 就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的关联机制分析
第一节 就业结构与城镇化演化规律
一、就业结构演变规律
二、城镇化演变规律
第二节 就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产业结构通过就业结构影响城镇化发展
二、技术进步通过就业结构影响城镇化
第三节 城镇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通过城镇完善的社保制度优化就业
二、通过城镇居民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就业
三、通过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调整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就业结构和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化
第一节长三角地区就业结构演化
一、就业结构时间变化
二、就业结构的空间演变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人口城镇化时空演变
一、人口城镇化时间变化
二、人口城镇化空间分异
第三节 就业结构偏差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一、就业结构偏差
二、就业结构偏差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长三角就业结构调整与人口城镇化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就业结构与人口城镇化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数据说明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论
第二节 就业结构影响人口城镇化的中介作用分析
一、中介作用及其检验方法
二、就业结构的中介作用分析
第六章 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口城镇化影响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口城镇化影响的面板回归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模型、选用指标和数据说明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口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回归分析
一、理论基础及模型选择
二、实证分析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启示
第一节主要结论
第二节 启示
本文结论
通过就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关联机制分析,发现就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对长三角地区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就业结构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时间变动趋势进行描述,发现:⑴产业就业结构时间变化较大,一产就业比大幅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普遍上升;⑵产业就业结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存在多极分化现象,长三角地区存在西北部高一产就业比低二三产业就业比和东南部一产低就业比、二产高就业比的集聚特征。⑶人口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较显着,两极分化较明显,长三角地区西北部低人口城镇化和东部高人口城镇化的集聚特征较显着,且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一产业就业呈负相关关系。
利用长三角地区各地市的具体数据,研究就业结构和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偏差分析把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42个地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就业结构关系分为四个等级,强调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就业结构调整。因果检验显示非农产业就业结构与人口城镇化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中介作用分析证实就业结构是影响人口城镇化的'一个中介变量。
面板估计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呈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就业不利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二三产业是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证实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就业对人口城镇化发展也具有一个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生活性服务业,但生活性服务业的作用力度不是很强。当城市规模为中等城市时,第二产业就业对人口城镇化具有显着正影响,城市规模为大城市、特大城市时,第二产业就业对人口城镇化的IH向影响作用不明显。
SLM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证实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显着影响人口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率与二三产业就业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对人口城镇化发展起促进带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对人口城镇化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约个百分点。
论文答辩通常会问到的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是、你论文上的小标题中的某个最先在什么地方实行土地承包试点? 六是、法律适用包括哪些内容等等
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在撰写论文的最后阶段,时常想起几年来指导、帮助、关心和爱护我的老师、同学、亲人和朋友,近三年的学习和论文研究也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唯有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才能表达我的感恩之心。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谢志华教授,感谢他在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选题、撰写、修改过程中,所给予的耐心指导与亲切关怀。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将使我受益终生!转眼间,在北京工商大学的学习、生活就过去了,三年间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回忆,优秀的老师和热心的同学,美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奋进的学习气氛更是让我对学校充满了无限的感激!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家人,为了让我能够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他们的不断鼓励与支持,使我总是充满信心,他们的期望和理解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对于本文中所引用资料的众多作者们,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要感谢的人很多,总担心有所遗漏,感谢所有帮助和关心我的人。
论文答辩最重要的是听清、记清老师的问题,以免答非所问。如果一次没听清,一定要请老师重复,不要装懂,但尽量避免多次劳烦老师,否则印象分会下降。针对老师的问题作答时,要按重点精要回答,回答有层次、有条理,切勿东拉西扯、过分啰嗦、讲太多不必要的东西,否则老师会打断你的回答,你想说的内容可能就说不完了。还有,回答的时候小心一些,不要轻易涉及你不清楚的领域,避免老师拉住一点进行苏格拉底式追问,否则就惨了……可能提到的问题,我可以提出几个建议:1、总结出几个论文的创新点;2、看看你文章的语言表述、逻辑层次是否合理,特别是标题的表述,是否有命名不当,或者逻辑层次不对的地方,有的老师会抓住这种瑕疵要求解释的……3、看看概念、理论有没有基础性错误,有的话老师可能会抓住提问;4、如果上述瑕疵都没有,那么老师会就你论文的专业性问题提问,可能涉及的方向有:(1)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关系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可能的比较法和我国法律、实践中的做法和缺陷;(2)你论文中自己的观点、创新观点的合理性;(3)有些老师会就注释和引用文献进行提问,不过可能性不太大,保证学术规范就可以了。上述提问的重点在于4(1)(2)。就这些方向自己好好斟酌准备一下。一般答辩的时候会留有准备时间的,不要慌张,自信回答,良好的风貌可能给你加分。最后,不知你是本科答辩还是研究生答辩。如果是前者的话,我觉得上述这些你看一下有个概念就行了,本科答辩都很水的,不会问那么多专业的东西,好多时候跟老师随便聊几句就结束了,这时,第2、3、4(3)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总之,不要紧张,加油吧~
论文陈述可以很好地组织和发展论点,并为读者提供关于论点的“指南”。
论文陈述包含以下内容:
1、陈述你对这个主题的主要观点
陈述观点时一定要表达一个主要思想,并陈述你的立场或看法。关于主题,需思考:
2、给出几个支持主要观点的理由
理由要写清楚,一定要用符合逻辑的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这个理由。
3、给出一个与主要观点相反的观点
一个好的论文陈述要承认论点存在另一面。所以,同学可以在论文陈述中给出一个反论点。
论文陈述写作示例:
1、首先,从一个问题开始。例如:互联网对教育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吗?
2、其次,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立场。例如:互联网对教育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3、最后,发展你的答案。例如:互联网使用的负面影响被其对教育的诸多好处所抵消:互联网有助于学生和老师更容易地获取信息、接触不同的观点,以及这是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
01 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第一段: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论文名称;第二段介绍自己选题原因;第三段简要介绍论文结构;第四段简述结论;最后致谢,提出自己论文的不足。 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结构如下: 第一段: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论文名称; 第二段:介绍自己选题原因; 第三段:简要介绍论文结构(这一部分视时间而定,可做删减); 第四段:简述结论; 最后:致谢,提出自己论文的不足; 如果时间不够,只讲部分就可以了。 答辩自述稿示例: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下午好! 我是xxx学院xxx专业的xxx,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小微型企业生存状况的探讨》,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X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X个部分: 第一部分XXXX 第二部分XXXX 第三部分XXXX 我的论文结论是:XXXX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毕业论文答辩的自我介绍(精选9篇)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毕业论文答辩的自我介绍,供参考阅读!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XXXX大学XXXX系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
XXXX大学是我国XXXX人才的重点培养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并且素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XXXX大学XXXX系则是全国XXXX学科基地之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受益匪浅。 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XXXX、XXXX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中国人民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 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收笔之际,郑重地提一个小小的要求: 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
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我的自荐材料!我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名09级大三学生——**,我非常希望能推免到上海交通大学,成为安泰经管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我深知,只有足够优秀的学生才能成为贵学院的学生,因此,我也对自己的情况和能力进行了评估。
首先,三年的大学生活,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系统地掌握了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基础会计等学科理论;熟悉了外贸函电、经贸英语等专业性极强的语言用法,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英语四级534分,六级547分,托福90分)。大学三年我的综合成绩排名年级第三(全年级一共155人),获得过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等多项奖学金和荣誉称号,因此我坚信自己能够获得湖南大学的保外推免名额。端正的学习和严谨的学习风格在为我带来优异成绩的同时,塑造了我踏实、稳重的性格特点。
其次,我对科研的兴趣相当浓厚,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大三上学期,我与队友一起参加第二届“中国富强社会创业奖励计划”大赛,策划了以发布实时招聘、实习、创业等各类信息并兼具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培训的网站为依托的“Brain Power”项目,挺进了全国30强。现阶段,我跟随《世界贸易组织概论》课程老师研究学习,并展开了围绕课题“知识产权摩擦问题”的研究工作,从微观的企业角度挖掘知识产权摩擦的诱发机制,探讨知识产权下外企需求与中企供给的不平衡,针对性得研究中国企业在此贸易趋势下的突围策略,并将知识产权作为要素考虑进生产函数中,研究最优配置方案。这一阶段的学习使我了解了科学研究的特点和方法,具备了基础的科研技能,让我坚信自己一定能在研究生阶段有更加优异的表现。
最后,各科经济学专业课的学习,让我一次次加深了对于经济的认识与喜爱,发自内心地觉得经济是一国发展之根本,对于国民生活的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明确了自己进行深造,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我深刻地感受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独善其身,改革开放是必然趋势,而中国在如今的巨大成就上依旧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一名未来的接班人,我时刻感觉到自己身上的'重任,不敢懈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的发展进步做好准备!
三年来,湖南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作风,对于经济我有着不竭的动力和热爱,同时,端正勤奋的学习是我学习质量的最好保证。我诚挚的希望能成为贵学院的学生。也许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我坚信天道酬勤,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最快地实现这一蜕变,成为贵学院研究团队里一名优秀研究生!
末尾,无论贵学院是否接受我,都请接受我最真挚的谢意和祝福,愿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尊敬的*******:
我是*******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专业09级学生***,从大一至今我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哲学专业的相关课程,从基础理论的逻辑学、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发展概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概论、政治学概论、科技创新方法论等课程,到专业性较强的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史等课程,专业知识逐渐完备化和系统化,初步构建起了自己的哲学知识体系。
通过两年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对诸多学术领域的初步了解,我由最初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不明确,渐渐转变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我们传授着丰富深奥的哲学知识,使我的思想和心灵不断地得到知识的滋润,在受益的同时我也开始进行思考,思考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向往教育事业,因此我积极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努力向这个领域靠拢。
学习方面,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我在大一大二连续两年都取得了学分成绩专业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先后获得了“陈奇奖学金”和“思源奖学金”,并且连续两年获评为校“优秀学生”。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我十分重视英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并顺利通过了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本科期间我还辅修了经济学,虽然辅修专业占据了我本专业的一部分学习时间,花费了我一定的精力,但是另一方面它也进一步丰富了我的思考内容、方法和结构,启发我将哲学与现实的经济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契合实际的哲学思考,加上我良好的时间分配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除了理论上的学习之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成长和锻炼了很多。我曾担任过班级团支书,学生社团联合会行政部部长,校公益社团WEE-LUV的负责人。在这些岗位上我都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和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20xx年,我有幸被选入了学校组织的赴玉树暑期社会实践团,并于暑假期间在玉树州称多县称文镇中心寄校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和关于当地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这次实践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于教育事业的认识和向往,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也让我洞悉到了边远地区的教育现状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我深感自身能力的有限,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难过,因此我下定决心要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为边远地区教育状况的改善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方面,我在这三年中的努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尽管我还没有真正进入本专业领域研究的殿堂,但在不断的积累与提升中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研究能力上,我除了有比较扎实的基础课程的功底外,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也较为全面,并且善于查找和运用各种资料分析研究相关的问题。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做出科研成果,但最近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和本专业的另外两名同学以及一名理工科的同学组成了一个科研小组,申请了“******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实践创新基金项目”,我们就“信息伦理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研究”这一项目拟定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案,目前该项目正在等待学校的审批结果。
回顾我自身的学习历程,我发现自己的学术研究兴趣主要在教育这个领域,我有意向攻读教育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法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而且我也具有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很希望能够参加贵校组织的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深入了解教育领域的前沿知识,在思想的碰撞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历练身心,展现自我,并争取成为贵校教育学院的研究生。因为贵校不仅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宏伟的发展目标,还有浓厚的科研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不仅可以让自己不断地进步,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建设性的指导。我希望通过研究生期间专业系统的学习,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希望自己能够在教育的相关领域中有所成就。此外,我目前对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规划是继续读博,继续在教育相关领域深造,不断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争取做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我还打算在读博期间参与教学活动,为教育研究工作积累更多的实际经验。
总之,我对研究生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不管现在如何,我都需要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掘自己最大的潜力,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令导师满意,获得社会认可的优秀的研究生,在自己选择的研究领域中做出优异成绩!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机制081班的,我的名字是 *** 。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PLC在1500kg/h推杆式淬火炉中的应用”,下面我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本课题。
众所周知,国际电工委员会对PLC做了如下定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让我们再来看看淬火炉的发展趋势, 2012 版的《 中国 淬火炉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称:( 2007 - 2011 年,国内淬火炉产业正在实现稳步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提升,未来几年之内,会对淬火炉的自动化、可操作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么,将PLC应用于淬火炉中有那些优势呢?
第一,系统构成灵活、扩展容易。通过数字量逻辑控制来对淬火炉的推杆进退、炉门升降、电动机正反转进行自动化控制,借此可以实现全程自动化,有助于提高生产率。模块型PLC 提供 多种I/O卡件或插卡,因此用户可较合理地选择和配置控制系统的I/O点数,功能扩展方便灵活,一般用于大中型控制系统,例如,淬火炉。
第二,编程简单,操作方便。采用简明的梯形图、逻辑图或语句表等编程语言,形象直观。另外,可在线修改程序,改变控制 方案 而不拆动硬件,这对于淬火炉这样的大型设备尤其适用。
第三,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接点的响应快、速度高,每条二进制指令执行时间约100ns(纳秒,1微秒=1000纳秒),每条浮点数运行指令约3微秒,因此特别淬火炉是这种适应控制要求高、相应要求快的应用需要。
以上三点促进了大型淬火炉自动化和可操作性的提升,也是本课题的特色。
在本课题中,通过对淬火炉相关参数的计算来对其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共有5张图纸,包括系统主电路图、PLC外部接线图、顺序功能图、和两张相关梯形图。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于xx届新闻2班的学生王雷,本次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柳广文老师,我选的题目是《新闻摄影与历史变革进程》,下面我先汇报一下自己选择这 篇 论文的选题背景、基本 写作 的思路及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首先我先陈数一下我的选题目的:在选择这个题目前,本身我对摄影这块领域比较感兴趣,而我以后从事的职业也和这个有关系。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叫XX,是xx级电子商务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 网 络营销的企业 网 站建设策略—郑州鼎盛工程技术公司实证分析,论文是在赵亮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赵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们的毕业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指导。
尊敬的各位教授:
早上好!
我叫xxx,论文题目是《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问题研究》,今天很荣幸能向在座的各位教授学习,也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关注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课题。
下面我将从选题、内容、观点、意义等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论文。
第一点,我想先说说为什么要选这一课题。大家都知道,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热,二是新。热就是热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出现短短两年时间,就引起金融界、法律界、房地产界、政界、理论界等领域的极大关注,成为热点中的热点。新就是新颖,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近两年来刚出现的新事物,老百姓对其了解不深,学者研究不多,操作者也在摸索中,管理处于真空阶段,立法更是空白,所以对各行业、各领域来说个人集资合作建房都是全新的事物。这一个既热又新的课题引起我个人的好奇和兴趣,同时在沈教授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也大胆地决定以此为题,了解和研究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并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也希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二点,想说说论文的结构、主要观点和大概内容。为了把个人集资合作建房这个题目研究清楚,我的论文采用了由浅入深、从面到点的结构方式。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概述。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在各个城市采用不同模式的实施情况,包括的与开发商合作、重庆的委托代建、深圳的盘活烂尾楼等模式,然后从纷繁多样的现象中 总结 出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概念,最后进一步通过评析目前存在的多种观点,表明 本文 倾向于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性质定性为个人合作行为。第二部分是对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产生原因及存在必要性。本部分首先从 思想 根源和现实根源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产生原因,然后再从社会意义、意义和法律意义三方面全面论述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存在必要性,表明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出现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三部分是对国际住宅合作社经验的 与借鉴 。本部分通过介绍国际住宅合作社的发展历史以及各国发展住宅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表明虽然我国暂时未有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但是可以借他山之石,借鉴外国的相关做法。第四部分是对我国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法律模式选择,本部分首先阐明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提出了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立法原则的两个设想,接着通过介绍现行法律法规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可行性规定,提出了制定《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条例》的立法模式设想,最后针对该条例的具体立法内容,运用比较、提出建议的方式,详细论述建立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制度所需要的法律基本内容构造,包括管理组织模式、土地使用权取得模式、、资金监管及建设工程监管模式、房屋分配模式、物业管理及维修资金模式共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点,想说说研究这一课题的价值意义。意义有两个,一是实践意义。自20xx年首次出现的时候,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就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认同,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许多人将之看作为现今房地产市场高房价的一种对抗,希望能藉此实现自己的购房梦想,而且非常期待能够住进自己建造、自己管理的理想家园。因此,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正常产物,研究该课题具有实践意义。二是理论意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既无成功先例,也无明确而完善的法律指引,因此无论对于主管部门而言,还是对于合作建房者们来说,都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研究该课题还具有理论意义。希望能藉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 专家 学者关注和研究个人集资合作建房。
最后一点,想说说论文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方面,由于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本身是新生事物,各界对其认识不深也不全面,人类认识事物都有一个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到深的,这是人类的一条规律,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是个新事物,同样要经历这一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本人时间、能力有限,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理解难免存在偏颇与不足。由于上面这两方面原因,论文可能存在研究不深,探讨不全面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与老师期望达到的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在论文打印方面也存在一些错别字。因此,恳请各位老师予以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会继续关注、学习、研究这一课题。
谢谢大家!
尊敬的评委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是X级XX专业的XX,很高兴在这里论文答辩,希望今天能为我20年的学生生涯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下面,就我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因,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论等问题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论文题目,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xxx。
以上是我毕业论文的一些基本情况,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这句话挨了一顿批,答辩主席先给我个下马威。这句可是我上 网 时看到的,以示谦卑,没想到犯了本本主义错误。答辩之前最好是多答辩评委老师的性格爱好都有个底,尤其是答辩委员会的主席,他可是一把手),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的学生xx。我的论文题目是《xx》。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是因为,主要表此刻:在着手准备论文 写作 的时候,我针对这个命题,很多阅读相关方面的各种资料。对的概况有了大致了解,缕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与教师商讨,确定论文大致思路和研究方向。然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收集了很多的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来自 网 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学习教材的理论资料。在导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忙下,经过阅读主要 参考 资料,拟定提纲,写开题报告初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xxxx年x月x日正式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
第二部分:是在对进行了详细论述的基础上,运用法对的深入挖掘;
第三部分:运用法对的深入挖掘;
第四部分:
经过本次论文 写作 ,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学生本事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资料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教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期望各位教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 篇 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在论文的准备和 写作 过程中,我阅读了很多的关于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这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 参考 书籍和学术期刊数据库的专业论文。 本文 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教师教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提议和意见。在那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激和敬意!
以上就 是我的答辩自述,期望各评委教师认真阅读论文并给予 评价 和指正。多谢!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国内农村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发挥了重大的成效。实现了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等明显成效。
但是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对此做系统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在现实实践中,一些基层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解上有偏差,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新村庄建设,农民住上统一规划建设的楼房就是新农村的标志,由此大规模搞“政绩工程”,甚至提出村民整体搬迁的思路。产生的消极后果是一方面导致了劳民伤财、增加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惠民政策在农民群众心目中大打折扣。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提出新型城镇化后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提出新型城镇化后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
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二、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
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战略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城镇化发展路径,而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本次“方案”的不一样之处,其不仅延续了大城市的优先发展基调,又兼顾中小城市甚至县域的发展态势,可谓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了一个整体解释。
首先,要“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增强城市群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提出“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
依托超大特大城市及辐射带动能力强的Ⅰ型大城市,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导向,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培育发展都市圈”;且将两项举措融合,“健全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
其次,要“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方案指出这两者都须以产业带动发展模式,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
三、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就是要“顺应县城人口流动趋势,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弱项,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要”;并“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商贸流通、消费平台等配套设施。
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健全市政交通、市政管网、防洪排涝、防灾减灾设施,加强数字化改造,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健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设施。
推进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建设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加强低碳化改造,打造蓝绿公共空间”;另外,方案还强调,在建设中要更好发挥财政性资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和央企等大型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高质量完成120个县城建设示范地区示范任务。
四、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中提出“健全投融资机制”。
健全投融资机制,需要“夯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放活社会投资”,需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且“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开发建设运营,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五、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提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等多举措。
在“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需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
在“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发展”中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入乡’,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为乡村建设行动提供技术支撑”。
在“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中要“统筹规划各类市政公用设施,推动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8%,在有条件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的步伐在我国已踏上了高速前进的轨道,它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必然产物!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必须遵循其自身一定的发展规律,倘若盲目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或者仅仅是扩大城镇化的面积而忽视其他与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进程,那么必将导致出现弊大于利的局面。从历史上来看,凡出现城镇化的地方,就一定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从全球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城镇人口占80%,阿根廷达到90%,墨西哥是78% ,而中国30年的城镇化建设却走完了相当于英国200年、美国100年、日本50年所走完的里程,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突破10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的富足,另一方也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城镇化建设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一、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的利益1)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稍微有点积蓄和条件的都积极向城市靠拢,这就无形中加大了现有城市的压力,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人均占有率低等。而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现有城市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2)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农村就是这个劳动大军的输出地,这样就可以就近解决就业问题,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的艰难局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留守问题。3)城镇化的建设把分散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让城市的外部有更广泛的空间、更宽松的环境、更有利的条件来发展农业、林业等。当然,加快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优点还有很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我无法一一例举,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有利也有弊,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如果,一味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忽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人为的仅从版图上扩大城镇化的面积,那么必将导致弊大于利的消极局面的出现。这就是我要在下面提到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二、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1) 城镇化的建设者并不一定是城镇化优越性的享受者和拥有者。在人们还不够富裕、不足以解决温饱和不能够资助儿女上高中或者大学的情况下,盲目的在此地区人为的加快和发展城镇化,必将加速本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而政府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在高物价的今天并不能让他们维持很久。如此,城镇化的代价是让一部分本可以自然生存的农民变成了乞丐,凭什么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呢?这是一种不公平、不人道!2)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三教九流的集散地,这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各自的文化、素质、习惯、风俗、价值观和对这个世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彼此产生碰撞,在这个法制还不太健全的今天,人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约束自己。因此,过快的发展城镇化,而没有制定出 与之相适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必将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隐患。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就必然产生相当多的废水和垃圾,而纵观全国各小城镇,能有效解决这些环境卫生问题的寥寥无几,这也与当前倡导绿色环保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缺乏一定环保意识和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建设环保设施的前提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是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环境!4)城市是一个集散地,人流如织,车流不息,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里都有交通拥堵的现象,给出行、上班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的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负荷,加剧了城市的拥堵!5)当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居城市,他们放弃了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又因文化水平较低,不适应城市相对发展的生活和环境,这就导致他们无业可从。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前提是发展经济,解决进城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不是让他们成为降低城市幸福指数的累赘。6)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致使广泛的农村大地人烟稀少,学校空虚,生源严重不足,在不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里,甚至有些学生要跋山涉水才可上学,而城市则出现爆满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还有很多的弊端会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出来,比如:医疗、保险、福利、公共资源建设不同步等。城镇化虽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盲目的不加限制的加快必然让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需要一种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来发展城镇化,要顺其自然而不是拔苗助长。
毕业论文答辩稿写法: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论文答辩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班的X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营销状况调查研究》。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处于黔湘桂三省交界地区。近年来,该县的茶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茶叶成为该县唯一成范围种植的农作物品种。
作为一个农业欠发达的地区,该县在整体经济水平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县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对于提高该县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因此对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茶业市场营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在该县农业局实习期间,我收集到了大量关于该县茶叶产业的数据,同时结合相关的参考文献,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提纲,写开题报告初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XXXX年6月正式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翔实的数据,概述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产业状况,让读者能够在宏观上一目了然的看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及茶叶产业的现状。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生产和茶叶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叶生产企业实力弱小,生产条件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茶叶品种单一,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者的市场营销认识不高,营销方法同质化等问题。
第三部分,运用SWOT分析法对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生产营销状况进行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的基本的分析和判断,既是对该县茶叶产业的深入挖掘,也是对文章理论体系的完善。
第四部分,提出了茶叶差异化营销策略,树立全员营销观念,创建原生态茶叶区域品牌等策略,并在品牌传播上提出文化营销、精确营销、低成本以营销、网络营销、植入式营销等理念。对全文进行收尾。使得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加上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论文篇幅和结构的限制,论文没有像企业营销策划方案那么详细,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借此答辩的机会,我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接受,从而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一、高等教育特点 美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其主要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其规模和种类庞大复杂。全国有三千多所高等学院,教师八十多万人,在校学生达两千多万人,外国学生近三十万。二是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这种教育不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鼓励学生对已被普遍接受的观念提出异议,对所学的东西进行综合分析,解决新的不熟悉的问题。二、教育行政管理与评估制度 美国教育行政管理权不在联邦政府,而在各州及各级地方政府或私人机构。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的职权是十分有限的,其主要职责是按国会意图向各州分配教育拨款,以及向美国国内学生提供奖学金等。美国各州设有州督学或教育厅长,负责制订全州的教育政策,并领导所属机构在州内贯彻这些政策。私立大学由主办大学的机构遴选的校董会掌管行政权。公立大学校董会对决定本校的方针和各项规定,也有很大的自主权。美国的大学各有特点,从教学方针、专业设置、考试项目到诸加TOEFL录取分数、收报名费等小问题,都各不相同。 美国教育尽管在行政管理上比较分散,但社会对学校评估的做法是相对统一的。学校要定期接受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取得被认可的资格。美国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分成六大区域进行,各区成立地方性的大中学校联合,对该区的学校进行评估。审查的内容通常包括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质量、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经过较为全面的审查后决定某一学校是否被认可。 除对学校的评估外,对某些专业的课程也要经过专业评估团体审查和认可,有些专业领域,如医学、法律、牙医等,完成被认可的专业课程是领取执照许可的先决条件。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 美国有公立高等院校近一千五百所。私立院校一千六百多所。一般来说,私立学校收费比公立学校贵一些。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有质量很高、信誉很好的大学,不要只从私立或公立这个角度来判断学校的好坏。要判断一所大学质量,应该了解它的师资、课程及其历史等情况。 四、学院与大学 美国高等院校中,学院(College)主要提供大专课程和四年制大学本科课程,分别称二年制学院(Two-year college)或四年制学院(Four-year college)。大学(University)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学府,往往会包括学院(College)、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和若干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一所大学可以同时开设理、工、农、医、人、文和社会等学科的大学或研究生课程,有的大学(通常是州立大学)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分有许多不同的校园(campus)。例如,纽约州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之下,就有阿尔伯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本汉姆顿纽约州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等不同的校园。每一年校园都设有多方面学科课程,工业学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也是一种综合性的高等院校。它既开设专业课程,也开设一般性的文理科课程;有的只有大学课程,有的包括大学和研究生学位课程。五、大学教育 二年制学院(Two-year College)提供初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学生学完两年的课程之后可以取得准学士学位(Associate in Arts, Associate in Science)。这种教育又分成两类,一类是一般性教育,学生学习相当于四年制大学一、二年课程,所得的学分可以转到四年制大学;另一类是职业教育,所开设课程是为学生在社会上就业做准备,学生完成学年的学习后就从事技术的工作,不再攻读学位,二年学院的名称各叫地方学院(Community College),也有的叫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地方学院通常是地方政府兴办的。因为学生对象主要是本地居民,学校往往没有学生宿舍。二年制学校收的学费比较低,招生要求也不高,所开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使众多的美国青年有机会接受教育高等教育。这是美国中学毕业后能有半数以上进入高等院校的原因之一。 四年制学院(Four-Year College)和大学(University)提供学士学位(Bachelor of Arts,Bachelor of Science,即.或.)课程。多数四年制学院的专业设置范围包括文理科的一般教育(Liberal Arts),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有的也开设一些较专门的或应用性的科学,入学要求比两年制的高。六、研究生教育与专业教育(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研究生(Graduate School)招收已取得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的学生,开设的是深入课程。课程长短不一,一般地说,已经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要学习一年至二年,才能取得文理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s, Master of Science,即.或.);已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生,要学习二至五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多数叫Doctor of Philosophy,即.)。 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招收已经取得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毕业生。这种专业学院,是指某几种特点的专业,如医科、药剂、牙医、法律和工商管理等。专业学院收费较高,竞争非常激烈。对中国学生来说,选择这些专业存在一些困难。七、准学士学位 准学士学位课程都在地方和初级学院里进行,有责任中不同目的课程:一是教学课程内容与四年制学院相似,学生所获得的学分都可以转入四年制学院;二是职业教育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无须攻读学士学位就能从事技术工作。八、学士学位 学生要学完四年全日制的课程,才能资格获得学士学位。在四年之中,学生应该掌握多种学科的广泛的一般性知识,同时要在其中某一具体领域里,掌握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在本科生阶段学生每周有两三次大课。大课之外,便是小组讨论(seminar),教授不讲课,而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然后一起讨论。学生在讨论会上的表现,便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本科教育的各个阶段,写作都是受重视的一门课程。教授在讲授时,经常指定一些论题让学生练习写作。对于高年级学生,教授则要求学生提出自己论题,并在图书馆或实验室进行独立研究。九、研究生学位 美国大学生的研究生学位,有硕士和博士两种。 硕士学位课程必须包括一组相连贯的课程。随后是一系列性考试和论文,或是与之相关的一个有创造性的项目。硕士学位课程通常为一至两年。 硕士学位课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授予学生学术性的学位,即文学硕士学位或理学硕士学位;另一种课程授予学生某一职业上的硕士学位,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领域,为今后职业做准备。 硕士学位课程包括预先计划好的、连贯的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讨论、个人学习或调研。学生通过在图书馆里研究原始材料,在实验室做实验,参加创造性的学术活动,学生要交一篇论文,有的要提交毕业作品。 博士学位课程常常引导学生从事大专院校的教学这一传统职业,或任职于社会、政府、商业和工业部门。博士课程注重让学生自由探索和表述自己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创造重大学术成果的能力。课程的立足点,走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评估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知识 的争论问题能力。为此,学生须与富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授紧密合作。学生毕业时,要提交论文及进入答辩。十、校历制 美国大学行政管理分散,各院校使用的校历制度也不同。最常用的学期制(Early Semester)和学季制(Quarter System)。学期制一年大约三十至三十二个学习周,分两个学期,每学期制十五至十六个学习周。起止时间一般是九月初到十二月末是第一个学期,也叫秋学期(Fall Semester);一月至五月中是第二个学期,也叫春学期(Spring Semester)。暑期(Summer)是假期,可长达六至十周。大约百分之五十八的美国学校使用这种校历。学季制一年大约三十至三十三个学习周,分三个学季,每学季十至十一个学习期,另外还有一季是暑假。起止时间一般是九月中至十二月初为第一学季,即秋季(Fall Quarter);一月至三月为第二季,即冬季(Winter Quarter)四月初至六月中第三季,即春季(Spring Quarter);暑季是假期,长约十三周。大约百分之二十四的美国院校使用这种校历。 此外,还有少数学校使用另外一些校历制。有百分之八的学校用4-14校历制。即第一学期(九月开学)和第二学期(二月开学)各四个月。其间在一月份有一个长一个月的过渡性学期(Interim),学生在这个学期可以只修一门课。有百分之四的学校使用传统的校历制(Traditional System),与学期制相似,不同的是假期较短,另外,还有将一年分为三个等长学期的三个学期制(Trimester System),开学时间分别是八月、一月和四月。
土黄中学宣汉县土黄中学座落于古昌乐县城遗址、省级示范小城镇——土黄镇,始创于1956年10月,1973年批准为建制高完中,1997年,合并毗邻的土黄镇初级中学,2004年评估为合格高完中,2010年2月被市教育局命名为“市级示范高中”,迄今已走过54年的办学历程。我校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专任教师131人),有教学班52个(高中26个,初中26个),共有学生2997人(高中生1423人,初中生1574人)。学校占地面积50亩,校舍面积万平方米,运动场地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200多平方米。悠久的办学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时俱进抓改革,聚精会神谋发展,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被社会赞誉为“山区高完中的一面旗帜”。学校秉承“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严谨求实,敬业奉献”的学校精神,形成了“科学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依法治校,科研强校”的办学思路,确立了“创一流的山区高完中”的办学目标和“志存高远,文明好学,强身益智,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铭记“博学,善思,笃行”的校训,形成了“爱生,敬业,兴校”的教风,“勤学,善学,乐学”的学风和“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的校风。学校在职教职工137人,专任教师131人,中学高级教师26人,占教师总数的;中级及以上职称8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高中教师6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3人,占教师总数的;中学一级及以上教师42人,占高中教师总数的,学历合格率96%;初中教师6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2人,占教师总数的;中学一级及以上教师43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学历合格率100%。整个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较高,结构趋于合理,学科比较配套,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教学与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校现有市、县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16人,省级骨干教师及特级教师后备人选5人,市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17人,县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30人,宣汉县首届名师1人,宣汉县人才示范岗1人。土黄镇三胜中心校宣汉县土黄镇三胜中心校位于宣汉县东北一隅,距离县城约107公里。紧邻樊哙大山区,东连漆碑,西接月溪,南界原开县鹿硐乡,北邻原宣汉县土黄镇,平均海拔高度800米,服务辖区内面积约平方公里。该校最初起源于1956年春季建立的一个民办班,后来随着全县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教育规模的扩展,相继于1957年春季改名为“二字屋”小学,1963年秋季改名为“宣汉县三胜人民公社完全小学”,2003年秋季更名为宣汉县土黄镇三胜中心校。目前,学校属于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于一体的办学格局(即九年一贯制学校),辖区内共有教学班32个,学生1100多人。学校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6人,学历达标率100%。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11人,中学一级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市县学科带头人2人。该校成立几十年来,一贯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发展、依靠教师”的工作思路,工作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近几年来,先后夺得了全县普通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三等奖,县级校风示范学校,县级校园环境建设“窗口示范学校”,全县实施“希望工程”先进单位,县级平安学校,县级常规管理合格学校等10多项荣誉称号。迄今为止,从该校走出的莘莘学子,已成为跳出“农门”的“鲤鱼”,飞处山沟的“凤凰”者,不乏其人,有的还闯入了我国第一流高等学府!从该校走出的莘莘学子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高等学校,其中,毕业于北京大学、由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理学博士、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曾任青岛科技大学校长职务的焦奎,就是从该校走出的众多学子的典型代表。祖籍三胜小茶村的张彦旭,2002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四年本科学习期满后,以优异的成绩荣获北大环境地理学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有志者,事竟成,顺利完成学业后,提前两年于2009年修完博士研究生培养课程,2010年7月出色的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取得了北大博士学位证书。同时,于2009年9月破例考入了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就是从该校走出去的众多学子的骄傲。土黄镇小学宣汉县土黄镇小学位于前河上游、百里峡入口,创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一 所具有百年校史的山区小学。全辖区现有学生2606人,中心校一所,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43人;8所公立村小,40个教学班,现有学生1196人;3所私立小学,学生167人;附设幼儿班8个,幼儿500余人。公办教职工72人。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精诚团结,求实创新,在“全面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下,带领全体教职工以德育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为重点、以教育科研求突破、以艺术教育促发展、以务实为根本、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班风校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和谐发展,创一流业绩,争一流质量,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品牌,力求办学有新思路,促进学校整体工作上新台阶。学校先后荣获达州市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县委、县政府“最佳文明单位”,县教育局“先进学校 ”、“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平安学校”、“教改实验学校”和“校本教研基地校”等几十项殊荣。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高度发达的国家,生产规模巨大,经济结构完整,国民生产总值长期居世界第一位:工业发达,农业先进(实现了专业化、机械化和商品化),有庞大的铁路、公路、航空、内河、管道交通运输网络。此外,美国文化教育的高水平发展也决定了美国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在美国人看来,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美国的法律规定儿童6-16岁必须入学。美国的公立学校由政府税收支持,学生免费入学;私立学校多由教会支持。美国的学校按年龄阶段分为以下四类:1.初级学校:1-6年级(6-12岁)2.初级中学:7-8年级(13-14岁)3.中学:9-12年级(15-18岁)4.大学(学院):一般为4年制(18岁以上),另有“研究院”或“专业学院”,为大学毕业学生从事研究而设立。美国大学简介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目前美国拥有3600多所高等院校。1993年美国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达1464万人,授予准学士学位万,学士学位万,硕士学位37万,博士学位万,专业学位万,均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美国还是全球拥有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1992年在美国各类高校学习的各国留学生达44万人,约占当年世界各国招收的外国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堪称全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1993年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升学率高达%,还有相当一部分将在日后接受各类全日制、半日制或业余的成人高等教育。美国的高等院校还被公认为全世界最具竞争性的高等教育体系。据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教师协会最近的一次评估,全世界最佳的10所大学中,美国就占了6所(前5名和第7名)。美国教育体制权力高度分散,名目繁多的各类公私立高等院校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反应与适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 一部美国高等教育史就是从欧洲式的传统教育,到注重农工技艺教育,再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基础和应用并重的全面教育的发展史。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形成美国高等教育今日的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更加迅速。高教层次结构逐步完善,学校类型和学科专业日趋多样化,横断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成人教育和教育方式终身化突飞猛进。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国际间大学的学术交流也大大加强。进入70年代后,美国高等院校亦受到学生人数减少、教学质量下降、教育经费短细、校园治安恶化、商业化倾向加剧等问题的困扰,各校当局乃至政府上下均在寻求对策,图谋变革。优胜劣汰从来就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美国大学的特点 美国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来自欧洲、特别是英德两 国的影响,更受到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如对政府的不信任及持久的竞争意识,从而使美国大学逐渐形成不同于其 他国家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规模的庞大和种类的多样化;市场 机制的作用凸显;政府控制松散和充分的自主权;校际竞争激烈及 学生对母校的荣誉和忠诚感;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严谨的课程设置 和课程种类的繁复;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分明界限;系一级学术 权力机构的优势;教学人员的流动性;中学与大学之间灵活的联 系;对周围环境变化的迅速反应能力;高教系统的一体化等。 美国高校的特点又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自治。美 国教育历来实行地方分权制,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权力分属刃个州 及地方政府。根据宪法,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负有鼓励、资助及领 导的责任,国会为教育拨款,但不能直接管理教育。州和地方政府 享有广泛权力使各级公立学校能够适应当地的需要。 美国没有类似于其他国家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原先在 联邦政府的卫生、教育和福利部下设有教育总署,该署的职责只是 管理联邦政府对各级教育机关的援助计划及对学生的助学金和贷 款计划。1980年该署升为内阁级的教育部,但其职能却无多大变 化。在美国,任何个人或团体,任何教会和宗教组织,都可以为任 何合法的教育目的而兴办任何程度的学校。美国大学在行政管 理、任命教授、挑选学生、筹集和分配经费、学生选课等方面享有显 著的不受政府控制的自由,即便是公立院校也是如此。 近年来,美国政府对教育施加的影响明显增长,州行政当局对 学校的权力也比以前扩大。联邦政府规定禁止所有的大学在招收 学生和聘请教职员中实行性别、种族、国籍、年龄、宗教歧视。华盛顿也取得了对科研拨款的支配权,从而使政府得以影响大学的科研方向。尽管如此,传统的独立性和经费来源的多样性等种种因 素仍使美国大学享有比其他主要国家的大学更多的自由。第二,竞争。美国大学层次分明,每一层次都有超过本层次需 要的众多院校,从而引起同一层次各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是涉及师资、生源、资金、甚至运动队的全方位竞争,竞争的结果通常以各院校等级评定和排名的形式在各种刊物上定期公布。连一流大学也必须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积极参与竞争,以保住其领先地位。在竞争中,一所学校只有保持并强调个性和特色才能生 存和发展,因此竞争也加强了美国大学自治和多元化的特点。 自治和竞争使美国大学更具有进取精神,更多样化,更适应变 化的需要。美国高校的分权自治体制还有防止严重错误蔓延扩大 的内在机制。但自治和竞争也产生种种弊病,如缺乏统一规划而 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学之间缺乏协作精神甚至互挖墙脚、过分赶时 髦以迎合社会的潮流、招生中的叫卖主义、校际体育竞赛中的不正 之风、容忍质量低或不合格的大学等,无怪乎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 大学在美国,最差的大学也在美国。不过总的来说自治和竞争利 大于弊。一般认为,美国大学在下列方面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大 学:第一流的科研能力、专业教育的质量、高校改革的深入程度、高 等教育成功地向全民开放、以及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以满足学生不 同的需要。 美国大学的管理 美国高等院校就性质而言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公立院校是指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资助建立的学校;私立院校则是由个人及私人团体(如教会或企业等)资助建立的学校。在经费来源方面,公立与私立院校之间有较显著的区别。公立院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为:①州政府的税收拨款;②联邦政府对图书馆和其他设施、专门的学术研究项目及援助学生的拨款;③地方政府部门的拨款,大部分是针对两年制社区学院和市立院校的;④为弥补财政开支而收取的学费,学费通常比私立院校低得多;⑤为政府部门、基金会及企业等开展研究提供服务签约所得款项;⑧来自校友、企业界、基金会等方面的赠款及从这些款项累积而成的捐赠基金所得的收益。私立院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为;①向学生收取的学费通常比公立院校高,在经费来源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②地方、州及联邦政府提供的用途指定的补助(教会学校通常得不到这些补助);③来自校友、企业界、基金会等方面的赠款及从这些款项累积而成的捐赠基金所得的收益(这种来源在私立院校比 在公立院校远为重要);④与政府部门、基金会及企业等签订的研究和服务合同。 然而,以经费来源的不同来区别公立和私立院校其实并不完全。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公立院校更加大张旗鼓地通过民间渠道募捐筹款,而私立院校在财政上则日益依赖政府的资助。美国大学生的经济资助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大部分来自于各级政府,两类院校在经费来源方面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公立与私立院校之间的实质性区别在于控制学校的是政府还是私人团体。 私立高等院校通常是在州的特许状之下运作的法人团体。在一些州,此种特许状由州教育局或大学评议会颁发,有关机构还制定了某所新院校在取得特许状之前必须达到的种种标准。在另一些州则并无此类标准,任何团体只要有足够财力建校,或能游说州议会颁发特许状,便获准颁授各种学位。 私立院校各类经费来源的比例在各校间以及在每个学校不同的时期都是不同的。在许多院校,政府拨款的比例大为增加,而有的学校却拒绝接受任何来自政府的拨款。 美国私立高等院校的历史比公立院校远为悠久,故美国传统名牌大学如东部常春藤联合会的8所院校(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宾夕法尼亚、康奈尔、布朗、达特默斯、哥伦比亚。其中康奈尔大学兼具公立和私立双重性质,这在美国是独一无二的),都姓私而不姓公。直到19世纪后半期以来,一流的公立院校(如加州大学和好克萨斯大学)才纷纷崛起。在美国,许多私立院校享有其他国家私立院校所难以企及的声誉,使各州的公立院校不得不在质量上向它们看齐,对维持高水准的美国高等教育起着重大作用。 美国公立院校又可进一步分为州立、市立和国立三类。由于联邦政府对教育机构不直接实行控制和管理,因此除少数几个联邦政府直属院校如军事院校外,其他公立和私立院校一样受各州法律的制约。 州立高等院校通常由各州议会通过立法而建立,有时也根据州宪法而建立。这些院校通常属州高等教育董事会管辖,董事会成员往往由州长任命。州立院校从州政府得到它们基本的财政收入,其余收入来源为学杂费、捐赠和联邦拨款。 市立高等院校是根据州法律或特许状建立的,由当地的董事会管辖,董事会成员往往由市长、市教育局或市政会任命。美国有的城市还举办庞大的综合性大学,如纽约市立大学拥有校园20个,学生18万,规模上在美国高等学府中排行第三。这类院校的收入主要是当地的税收和学杂费。私人捐赠和州政府的财政支持对有的院校也很重要,但捐赠基金在所有此类院校都是微不足道的。目前联邦政府对此类院校的援助正在不断增加。 国立(联邦)高等院校主要是联邦政府在国防领域直接举办的院校(参见“美国军队院校”)。联邦政府的其他部门也举办少数高等院校。 美国高等院校的行政组织系统有各种模式,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校长和校董会 美国高等院校一般由校董会控制,校董会的成员通常都是教育领域外的社会知名人士,主要来自法律界、金融界、企业界及教会(在与教会有关的学校中)。学校的特许状通常规定了第一届校董会的组织方式及校董改选的程序。校董透选的方式是判断一所学校是公立还是私立的最佳标准,如果绝大多数校董由选民投票产生或由政府官员(如州长)及机构任命,该校便是公立学校。在一些私立(以及少数公立)院校,校董们有权推选自己的后任,这类校董会被称为自延性校董会。在与教会有关的院校,校董由该院校所属的宗教团体推选或任命。通常各校的校友在校董会也有若干名代表。 在特许状利州有关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校董会有按照自己的方式管理学校的全权。但实际上校董会总是把它的行政权力交给它推选或任命的一名(或数名)专职行政官员,这位首席行政官员就是校长。 美国的大学校长与其欧洲同行相比,享有大得多的责任和权力。在美国,校长的任期不受限制,行政职权也较少受到限制。但 困扰今日美国大学校长的是学校的财政收支。校长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平衡收支的能力,这种情况与昔日作为学术首脑的传统大学校长截然不同。面对庞大的预算,大学校长 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筹款集资、招募学生以及应付公共关系上,很少有时间参与学校的学术管理。 校长通常由一位或数位副校长及一套行政班子协助。许多学校把教学和学术事务交由一位教务长或主管学术事务的副校长负责,教务长在选择教员、安排课程、授课质量和学术预算等方面对校长直接负责。学校其余行政官员通常包括一名负责保管学校正式文件的注册主任,一名负责招生工作的招生主任及一名管理校产和校办企业的官员。 学院和系 综合性大学有美国高等院校中最复杂的管理系统,一般设有一个文理学院、一个研究生院和若干专业学院。学院由若干系组成。系一级学术机构权力较大,教学安排、学位标准和学术活动等通常由系决定。 一个大学的各个学院有时同在一个校园。但一些规模较大的大学则有若干分校,各个分校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和校园。如加州大学的校长拥有对全州范围内公立大学的管辖权,属下有9个自成系统的分校,每个分校均有自己的校长。因此像加州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这样庞大而系统复杂的大学也被称为集合型综合性大学。 教师 美国高等院校教师的职称分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和讲师4级,由于助教通常由在学研究生担任,所以一般不作为一级专业职称。1992年美国46.5万专职大学教师中大约有28%是 教授,26%是副教授,22%是助理教授,其余为讲师或尚无职称的教师。由于各类院校教学和科研的水准不同,各校不同职称教师的比例也有较大差异。在综合性大学,教授常常占教师总数的35%以上,少数一流研究性大学中教授所占比例甚至达50%以上,而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里,教授仅占教师总数的8%左右。因此,美国高等院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大体呈3种模式:综合性大学为倒金字塔式,4年制学院为卵型模式,两年制社区学院为金字塔式。 在美国高等院校中,担任讲师和助理教授的最低要求是拥有硕士学位,目前的趋势是拥有博士学位,末获硕士学位者基本上是没有资格在高校任教的。在一些名牌院校,所有教员几乎清一色拥有博士头衔。因此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自然成了高校教师的唯一来源。 美国高等院校普遍实行聘任制,聘任方式有非终身聘任和终身聘任之分。非终身聘任期长短不一,讲师通常为一年,助理教授为l-5年。各院校一般均有所谓非升即走的规定,教师在聘任期满后得不到晋升便须离校另谋出路。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的聘任期通常是终身的,教师一旦获得终身资格,便取得了在退休前在该校任教的权利,学校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并经过正式的程序不得予以解雇。终身资格的取得一般要经过五、六年的试用,经本人申请、学校评审合格后方可取得。终身聘任制旨在维护学术自由,确保教师不会因在科研和教学中探求真理而被解聘。由于它意味着对教师终身的职业保障,而学校当局又无法预料该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或学科的发展前景,因此经济的负担和学科的不断更新使学校当局在决定教师的终身聘任时慎之又慎。 一些院校、主要是那些较大的综合性大学要求教师有从事科研的能力、并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和著作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这种“没有著作就没有立足之地”的政策,经常被批评为是造成高校教师一味追求专业上的个人利益和知名度而置课堂教学于不顾的直接原因。其实就美国大学的总体而言,这个问题并不十分严重。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50%以上的美国高校教师从未出版过一本书。除少数名牌大学外,美国高校90%的论著是由为数不到30%的教师所撰写的。 对学生的个人服务 美国高等院校在正式的课堂和实验室教学外,一般都对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包括指导学生课余活动及新生录取、人学适应、咨涵顾问、经济资助、医疗保健、就业指导等。管理这些服务的模式各校不一,但通常委派一名学务长专门负责。 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学生提供医疗服务,包括卫生知识的宣传、疾病防治、急诊和住院治疗。本科院校常要求新生在入学时进行体检。各校的医疗水准和条件有时相距甚远。各校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对学生提供职业咨询等重要服务,它是学生课外和假期里打工以及毕业生择业的信息交流中心。就业指导办公室通常存有学生的推荐信及其他个人资料,以便随时复制提供给未来的雇主。 图书馆 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科研上说图书馆都是校园中头等重要的建筑。1890年美国只有5所学院的藏书量在10万册以上,到1965年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大学图书馆已不下30个。目前在美国,拥有藏书500万册以上的巨型图书馆的高等学府已不鲜见。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总藏书量分别在1300万册和1000万册以上,分列全球大学图书馆的第一、二位。 美国大学生通常要花很多时间在学校图书馆完成课程作业或撰写研究报告。图书馆有专门部门集中保存那些教授们为课程指定的参考书籍和刊物,以供选课的学生查阅。美国的大学教育强调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新生入学伊始便须接受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入门指导。学生们很快会发现,他们在大学里学业上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利用图书馆的能力有关。 美国大学的分类 1973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其主席、前加州大学校长 克拉克·克尔博士主持下,按性质和功能对美国的大学作了分类研 究,并发表了研究报告。报告把美国高等院校分为以下6种类型: ①授予博士学位的高等学校;②综合性大学和学院;③文理学 院;④两年制的社区、初级与技术学院;⑤职业学院或其他专科 学院;⑥非传统教育院校。 每类院校又分成若干种,六类院校共分19种,以表示同类院 校之间的差异。此种分类法所显示的美国高校的结构和层次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成为研 究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依据。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1976年 统计,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占美国大学总数的 23.9%,文理学院和专科学院占35.8%,其余所有院校占40.3%。 1987年,卡内基基金会又在新的主席欧内斯特’L·博耶博士领导下,对这种分类法作了修改。新分类法表明,从1973年至 1987年的10多年间,美国大学多样化的特色依然十分明显,高等 教育的总体规模和结构层次相对稳定。其实,刻意创新和保守传 统是美国高等教育相反相成的两个侧面。 卡内基基金会的分类法对美国大学的分类具有广泛的指导意 义。近年来《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对该分类法作了简化并加入地 区因素等技术性处理,综合各种因素,对美国1400所左右经过认 可的4年制高校的名次逐年作了评比。据该杂志1994年9月发 布的美国大学排名榜,当年美国有229所全国性大学,164所全国 性文理学院,500所地区性学院和大学,433所地区性文理学院以 及90所专门学校共5类院校,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未列入此榜。 卡内基基金会的分类法比较复杂,习惯上也可以把美国的高校大致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 两年制学院两年制学院又称初级或技术学院,大部分为公立,多半为地方社区所举办,故一般称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提供 的课程有两类:一类为过渡性文理课程,相当于4年制大学的头两 年,学生习毕可转入4年制大学继续深造;另一类为终止性职业技 术课程,毕业生直接就业。社区学院颁授的学位是准学士学位。 社区学院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入学条件简单,不 限年龄,亦无须通过入学考试;学习时间灵活,有全日、半日、周末、 夜间课程的多种选择,还有寒暑假开设的假期班;修业年限较短, 收费低廉,而且针对本地区需要开设课程,便于就业,因此日益受 到社会各界的青睐。目前美国共有社区学院1200余所,学生人 数从1985年的470万增至1992年的640万,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 数的40%。社区学院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如教学设施和师资相对 薄弱、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流动性大等。但它作为大学教育、职业 教育、成人教育的综合体,充分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并以较低 廉的费用向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代表着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社区学院是美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四年制学院四年制学院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文理学院或文科学院。基本课程包括人文学(语言、文学、哲学、艺术、音乐、文化史等)、社会及行为科学(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和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三大领域。现在有的学院为多收学生平衡收支,增设了诸如企业管理、护理、教育等学科以适应当地的需要;另一类是独立的专科学院,如机械学院、建筑学院、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学院等,主要提供专科职业教育。近年来许多专科学院也扩大了教学范围,提供较完备的文理课程及学位。上述两类学院学制一般为4年。文理学院和文科学院向毕业生颁授的最普遍的学位是文学士和理学士,专科学院则授予专业学位。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规模庞大、组织复杂、师资充实、设施完备,一般设有以文理学院为核心的若干学院,可修学位的课程除通常的文理课程外,还有工程与技术、商科、国际问题、卫生、教育、农业、家政、建筑、传播、新闻、图书馆学、旅馆管理等。大部分综合性大学注重研究工作,不仅拥有设备先进、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也设有以向高校和社会输送教学和研究人才为双重使命的研究生院,因此这些大学又被称为研究性大学。此外,许多综合性大学还设有若干高级专业学院,如法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管理学院等。进入这些专业学院学习往往需要4年大学本科学历,学制通常为3-4年,时间长费用高,但入学竞争仍异常激烈,因为拥有专业学位是脐身收入丰厚的专业领域的先决条件。综合性大学颁授学士、硕士和博士3种学位。 美国大学的学位制度美国目前实行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分别代表本科和研究生两大类教育4级不同的学术水平。由于准学士学位只是读完2年初级或社区学院的资格证明,不是攻读学士学位的必经阶段,因此美国的学位制基本上还是3级水平结构。美国高等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名目繁多,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因此美国的学位五花八门,达2千种左右,但按学位性质,不外学术(研究)学位和专业(专科)学位两种。此外美国大学还颁授荣誉学位,此种学位并不反映学术成就,而是对予社会有杰出贡献者的承认。在美国,各高等院校之间的学位水平是很不一致的。 准学士学位完成中学教育后进入4年制高等院校修完前两年课程,或只在2年制的初级、技术或社区学院修完全部文理科课程的学生可得准文学士或准理学士学位,修完相应的职业、技术课程则可得准应用文学士或准应用理学士学位。2年制学院的若干课程有时用1年或不到1年时间便可修完,所得的是资格证书而不是学位。准学土学位有助于谋职就业,但其课程偏重职业性,学术水准不高,因此美国高等教育传统的“第一学位”通常指的还是学士学位。不过近年来2年制学院蓬勃发展,准学士学位也逐渐登堂人室,成为本科教育的基本学位。 学士学位中学毕业取得文凭后,成功地在学院或大学完成4年学业,便可得学士学位。文理科学士学位课程通常为4年,每学年两个学期,但目前亦有不少院校实行3学年制或3学期(秋季、春季和夏季)制。 美国习惯上对学习语言、文学及其他人文学、历史和艺术的学生授予文学士学位,对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授予理学士学位。此外,专业学院还设置各种专业学位。因为文学士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学位,所以某些院校除了授予学习自然科学及工程和应用科学的学生理学士学位外,其余一概授予文学士学位。这种现象目前已有所改变。 学士学位课程头两年通常为广泛的基础学科,包括一些必修科目,如英语写作、外语、文学、社会科学和理科的某些学科。后两年主要攻读专业课程,学生要选择一门主修科目和2门副修科目。教学实行学分制。在实行一学年两学期制的院校,每学期15周内,每周有1小时讲授或2-3小时的实习作业就算一学分,4年内修满120学分方可授予学士学位。学生一般每学期同时选修4-5门课程。一些院校允许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就进入专业学院学习,这在法学院、医学院和工程学院尤为普遍。这些学生也许要花5年以上的时间来取得他们的学士学位,不过他们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一部分在时间上是重叠的。硕士学位硕士学位在美国600个以上授予此种学位的院校、甚至在这些院校不同的系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在有的院校,学生在校学毕5年便可获此学位;而在另一些院校学生须通过资格考试,提交学位论文,还须选修一门外语。有时它是修完2年制专业课程的学位,如工商管理专业;或3年制的研究课程,如美术专业。它还可以是第二级专业学位,如在药理学和建筑学专业。一些院校把硕土学位视为一种研究学位,而另一些院校则视之为通向博士学位的中间阶梯,具有考查性质,学生们往往绕过硕士学位这一级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一些院校、特别是一些名牌院校硕士学位被用来抚慰那些不够攻读博士学位条件的学生。硕土学位大体上可分为两类:文理科硕土和专业硕士。文理科硕士包括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由于各校对学位用法不同,两者有时较难区分。文理科硕士学位一般要求修24-30学分的研究生课程,其中大部分为本专业领域的课程。一定限额的研究生课程学分还可以从别的学校转来。修业年限最短一年,一般2-3年,最长5年左右,各院校亦有不少出入。专业硕士学位的定义比较明确,在学位头衔前注明所学专业。其课程设置较紧凑,管理较严格,声誉也较高,如工商管理、工程、美术等专业硕土学位。由于许多州的教育当局把硕土学位规定为中学教师执教和晋升的先决条件,硕士学位与教育专业的关系日益密切,近年来半数左右的硕土学位被授予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通常为教育学硕士学位。目前一些院校中教育学文科硕士的数量激增,此种专业学位主要授予那些准备从事中等教育的文科学生,他们既无须专修教育学,也无须提交学位论文,但须有在学校授课的实践。教育专业的需要大大加重了各高校研究生院的负担,降低入学标准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也不时出现,致使整个硕土学位的声誉有所下降。 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是美国高等院校授予的最高学位。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众多领域该学位的获得者不管专攻何种学科,均被称作哲学博士。哲学博士学位强调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城镇化建设有关的毛概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摘要: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提高。2005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化促进经济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但也产生了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城市群;农村城镇化;三农
一、农村城镇化的积极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和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来看,今后20-30年城市化为主的后期过程中,将会伴随着郊区城镇化。咨询公司麦肯锡开展的一项研究称,2011年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仅仅600座城市,城市创造着世界60%的产值。随着私家车的增多,人们可以工作范围大幅增加。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各企业也可以在郊区选址建设工业园区。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城镇为中心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城镇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实现生产一条龙经营,真正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依托城镇化建设得以实现和发展。
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但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圈等城市群容纳能力有限,水资源和交通拥挤形势非常严峻。而我国2856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建设搞好,对于解决上亿农民的流动安置意义重大,发展了当地经济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极大地降低了交通、住房等城市生活成本,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农村城镇化较为成功的浙江省为例,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住房已经达到平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平米。江浙公路一代农村家家户户几层的小楼房,不比城市别墅差。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居住环境。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13071元,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让人们看到了城镇化实现的好处,并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负面影响
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限制城市化进程阶段(1949-1978年)。从建国初期的离开农村的高潮,到1962年一1965年“禁止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极端方式,以及“”期间千万知青上山下乡。
第二阶段为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1979-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提高到2000年的,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下岗职工减缓了城市化发展速度。
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加入WTO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以及国家和地方各种配套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化的必然过程。但随着工业化的推动,在客观上又给我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影响:
(一)城市贫民数量剧增
根据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5000万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民的迁移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人口的迁移。许多农村的殷实之家,也很难在城市相对高的物价中很好地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大城市就业,而就业形势变化、高房价、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城市化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城市化率到达75%以上就算是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新来的居民努力改善生活,但很多人却面临困境,大量人口没有像样的住房甚至基本的卫生设备。
(二)城市环境变坏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很多城市的废物排放已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2012年我国三分之二以上城市缺水,其中沿海城市90%以上缺水,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城市交通量的高速增长,城市交通日趋拥堵。2011年城市上班路上花费时间,北京以52分钟居首,广州、上海则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无形中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三)部分城市化过热现象
城市建设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建设的投资超出了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多年来,中国各地建设大量房地产项目,吸引了众多购买者。随着房价持续上涨,更多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在北京,一幢幢商业楼盘空置着。在鄂尔多斯老城区23平方公里上拥挤着30万人,康巴什新区就是为百姓投资建设的,新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市区32平方公里,人口万人,“空城”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展品。
三、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支持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城市;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根本原因。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条件优越很多,比如文化娱乐、教育、金融、交通、医疗等软硬件环境远远好于农村。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一)国家仍需加大对农村地区财政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饮水水安全、电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村内给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提高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二)要确定政府在城市化中的职能和地位,把城市化从政府行为为主转变为市场经济行为为主导。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地区在环境和经济水平差别很大,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各有特别之处,不可能齐头并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充分照顾和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避免政府行为地扩大或限制城市化的过程。
(三)更好的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和支持力度。针对农村人才流失,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素质,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根据农民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四)加快推进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力度。持续十几年,农村物价涨幅一直高于城市,使得目前农村物价已经接近于城市物价。农村低保仅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待遇的1/3,甚至更低。急需相关政策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国家的福利政策上,可以得到同等的对待,并最终实现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能跟随人口的迁移。
(五)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工业和城市都必须依赖第三产业的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来生存和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越完善,将直接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小结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一定要多管齐下,做好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地域辽阔,没有高房价,自然条件好,交通通畅,因而更适宜人居住。而医疗不方便、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等问题,相信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得到解决,统筹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将会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安居乐业,并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邹晓光(1981—),男,山东荣成人,山东大学(威海)科研处职员。)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的步伐在我国已踏上了高速前进的轨道,它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必然产物!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必须遵循其自身一定的发展规律,倘若盲目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或者仅仅是扩大城镇化的面积而忽视其他与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进程,那么必将导致出现弊大于利的局面。从历史上来看,凡出现城镇化的地方,就一定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从全球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城镇人口占80%,阿根廷达到90%,墨西哥是78% ,而中国30年的城镇化建设却走完了相当于英国200年、美国100年、日本50年所走完的里程,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突破10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的富足,另一方也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城镇化建设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一、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的利益1)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稍微有点积蓄和条件的都积极向城市靠拢,这就无形中加大了现有城市的压力,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人均占有率低等。而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现有城市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2)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农村就是这个劳动大军的输出地,这样就可以就近解决就业问题,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的艰难局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留守问题。3)城镇化的建设把分散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让城市的外部有更广泛的空间、更宽松的环境、更有利的条件来发展农业、林业等。当然,加快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优点还有很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我无法一一例举,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有利也有弊,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如果,一味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忽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人为的仅从版图上扩大城镇化的面积,那么必将导致弊大于利的消极局面的出现。这就是我要在下面提到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二、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1) 城镇化的建设者并不一定是城镇化优越性的享受者和拥有者。在人们还不够富裕、不足以解决温饱和不能够资助儿女上高中或者大学的情况下,盲目的在此地区人为的加快和发展城镇化,必将加速本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而政府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在高物价的今天并不能让他们维持很久。如此,城镇化的代价是让一部分本可以自然生存的农民变成了乞丐,凭什么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呢?这是一种不公平、不人道!2)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三教九流的集散地,这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各自的文化、素质、习惯、风俗、价值观和对这个世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彼此产生碰撞,在这个法制还不太健全的今天,人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约束自己。因此,过快的发展城镇化,而没有制定出 与之相适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必将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隐患。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就必然产生相当多的废水和垃圾,而纵观全国各小城镇,能有效解决这些环境卫生问题的寥寥无几,这也与当前倡导绿色环保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缺乏一定环保意识和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建设环保设施的前提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是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环境!4)城市是一个集散地,人流如织,车流不息,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里都有交通拥堵的现象,给出行、上班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的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负荷,加剧了城市的拥堵!5)当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居城市,他们放弃了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又因文化水平较低,不适应城市相对发展的生活和环境,这就导致他们无业可从。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前提是发展经济,解决进城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不是让他们成为降低城市幸福指数的累赘。6)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致使广泛的农村大地人烟稀少,学校空虚,生源严重不足,在不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里,甚至有些学生要跋山涉水才可上学,而城市则出现爆满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还有很多的弊端会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出来,比如:医疗、保险、福利、公共资源建设不同步等。城镇化虽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盲目的不加限制的加快必然让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需要一种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来发展城镇化,要顺其自然而不是拔苗助长。
中国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却有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的困难与阻力,根据1999年联合国的世界经济发展报告,在21世纪,中国将面临“人口、就业、资源、环境上的四大挑战”。那么我们能否正确地处理中国人口的增长问题,使之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能否以经济、产业和技术上的革命,为国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能否利用相对贫乏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社会消费和生产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保障经济环境在持续发展中处于优化状态,均有赖于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上,目前仍存在严重分歧,有的主张重点发展小城镇,有的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及城市群,有的则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有其局限性,其实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要遵循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借鉴他国城市化的经验,总结我国以往城市化道路的教训。那么,我们应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呢?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一)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城市化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城市化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功能上也是互补的,其规模结构是由内在规律决定的,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们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偏离另一个方面。就大城市(包括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00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而言,大城市发挥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领头羊”作用。因为它具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可比拟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扩散和辐射效应,可以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迅速发展,而且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体现。无论是工业化起步最早的英国,还是后起的美国、日本、韩国等,其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百万以上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即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中度),2000年美国是39%,德国是,英国是23%,日本是,韩国是52%,而世界平均水平是,中等收入国家为22%,高收入国家为30%,都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大城市不仅是城市化的主力,而且还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如美国3/4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在大都市市区。日本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3大都市圈;伦敦占了英国对外贸易货运量的75%;纽约占了全国对外贸易周转额的20%;东京拥有80%的出版社和86%的出版量,纽约和伦敦的文化氛围是世界上其他城市中难以比拟的。大城市的人口聚集、产业聚集,使得大城市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龙头作用,如日本东京的GDP占全国比重为,伦敦占17%,汉城占。大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城镇,这是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在上世纪50年代300万—500万以上的城市地球上有6个,到90年代初已有30个。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就人口的可比增长速度而言,大城市的发展也是快于中小城市。正视大城市的作用及其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我们推进城市化就不能抑制大城市的发展。只要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必然的,在城市经济增长不可能完全依靠内涵实现的情况下,体现城市规模的人口增加和建成区面积扩大就是难以避免的。上海的浦东开放开发,北京从二环到六环的建设,济南、长沙、杭州等省会城市的一再扩容,正说明控制大城市规模是多么不现实。在城镇体系中,我们既要发挥大城市的龙头作用,同时还要发展若干各具特色、专业化强的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我国中小城市多数是制造业的基地。在本世纪中叶,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小城市将功不可没。而小城镇的发展也是必须的。小城镇处于城之尾乡之头,易于就近吸纳农民进城。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城镇的发展也符合城市梯度成长规律。自发形成的城市都是从小城镇发展到小城市,小城市发展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又发展到大城市,所以,推进城市化离不了小城镇的发展。综上所述,推进城市化,中国需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同时需要建设一批富有特点的、专业性强的中小城市以及不可替代的小城镇。应当看到,不同类型的城镇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会具有大城市所没有的特色,有些人愿意生活在大城市,甚至是小城镇,愿意享受更为悠闲、接近自然的生活,更为清洁的空气和价格更便宜的住房。我们绝不能再进行简单的量的对比,不能“崇大抑小”,也不能“崇小抑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二)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我国国情的内在要求我国地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差距很大,不宜实行全国统一的城市化道路。人口多、地域广、差距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的京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工业化处于中后期阶段,交通便利,并有一个或若干个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为依托,城镇体系较完整。在这类地区,城市化的重点是完善城镇体系及功能分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特大和大城市的依托下,可以发展起来,而且个别特大城市确实存在过密,需要向周边地区转移工业和人口的问题。对这类地区,合理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就是正确的。但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华北北部和东北的西北部,特别是人口稀少的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乡镇企业不多,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备,且运距很长,缺乏具有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小城镇往往是由国家布局的资源开发和原材料加工项目形成的,城市功能不完善,对人口的吸纳力很弱,城镇体系不完整。在这类地区,实行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是不现实的。因为你经济基础薄弱,对农民没有吸引力,既使建成起一座座小城来,也只能是空壳。城市化的重点可能主要应是发展和壮大现有大城市和少数中等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吸纳力和辐射力。以上这是从经济发展水平来谈城市化模式不能一刀切,下面再从人口国情看,更得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举。从人口国情看,我国的人口基数太大(13亿人),农民太多(约占60%的人口),城市化的任务之重(大约2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其他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发达国家美、日、德还有发展中的高城市化水平国家,其人口基数和城市化人口规模都比中国小得多,几个或几十个大中城市即可担负起全国城市化的任务。如伦敦680万人,占英国人口的12%;东京12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0%;汉城1100万人,占总人口的20%;墨西哥城2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25%。而我国城市化的重任,就是20年内再建100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也只能容纳1亿多人口,自然承受不了巨大的城市化人口的压力,中国城市化目标的实现必须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共同分流。总之,推进城市化,我们应放弃按规模确定城市发展重点的方针,从全国统一的城市化道路,转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城市化道路。(三)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对城市化发展经验的总结世界各国在推进城市化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教训。就拿中国来说,以往走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道路。这条道路严重制约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严格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导致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度偏低,我国只有的人居住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里,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口集中度低,导致北京、上海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也处于较低水平。上海的GDP只占全国GDP的,北京只占,上海的GDP总量仅相当于香港的1/4,日本东京的1/20。因此,我国大城市还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想建国以来如果我们不走控制大城市发展之路的话,在50年代与日本一块起飞,我们的上海有可能与东京一样并驾齐驱,成为国际大都市,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的综合国力会比现在更强。以往城市化道路除了“抑大”之外就是“崇小”。即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走的是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道路。许多地方都在讲小城镇、大战略,把眼光都盯在了小城镇上,其实,城市化才是大战略,小城镇是一个重要战略措施:适当发展大中城市也是重要战略,甚至是更经济、更有效的措施。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形成城市功能,发挥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产生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和分工协作效益。过分强调发展小城镇,只能形成“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去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局面。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不城、乡不乡、小城镇遍地开花。现在有的镇人均只有2000人,这种局面造成了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占的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得不到有效发展,难以形成产业链、行业群,对人口的吸纳力极低,规模过小的小城镇其实不具有城市功能,过多会占用大量耕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小城镇只能是城市化的基础层次。城市化发展的重点不应是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乡企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小城镇有产业、市场支撑,特别注意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发展小城镇,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建设小城镇,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唱空城计,防止有城无市,有镇无产,城镇“空壳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现布局,协调发展。再从城市化发展的国际经验看,片面地发展大城市也不能使城市化健康发展。就拿墨西哥城来说,上个世纪70年代它就成为人口1000多万的世界第一大城市。现在4个墨西哥人中就有1个居住在首都。但是它与其它城市的发展极不协调。其第二大城市比首都人口差好几倍,由于大城市畸形发展,导致人口过多,交通相挤,污染较重,生态环境恶化。70年代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地下水抽取过度,造成地面下沉非常严重,酿成了许多建筑事故。而且,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失业增多,社会治安极差。中国大陆一位学者曾到墨西哥调查贫民窟问题,多次央求,出租车司机才勉强成行,到了那里,不敢熄火,好随时开溜,可以想见那里的治安差到什么程度。再说韩国汉城人口高度集中,污染也较重,现在韩国准备将政府迁到另一个城市。以上事例说明走单一城市化道路不仅不会加快城市化进程,反而阻碍城市化进程。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也积累了少经验。发展大城市带这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国际经验。如美国在北起缅因州,南到福吉尼亚的长达550公里的地带内,以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和波士顿等5个大城市为核心,以上百个中等城市和小城镇为纽带,以周围农村为腹地,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人口最集中的大都市市区。大都市带(区)的出现及发展,就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地域表现)。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发展城市带,既能发挥城市的吸引力,形成国民经济的增长极,又能增强城市的辐射力,扩大城市文明的普及范围,加速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目前,我国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快,经济增长快,原因之一就是改革开放后注意了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相对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规律使然,国情使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