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史铁生议论文素材

发布时间:

史铁生议论文素材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是不是很多人听到作文就头大?当你积累了一定的作文素材,写作文其实也没那么难。那么,都要积累哪些作文素材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史铁生作文素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物介绍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笑看生死

著名作家史铁生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病去世。青年时期因病瘫痪的史铁生坚强乐观,曾以《我与地坛》等作品,打动千千万万读者。他曾表示:“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感谢卓别林。”

史铁生1972年不幸瘫痪,后来身患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命运对史铁生不能不用“残酷”来形容。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针刺,让他的血管变成了蚯蚓状。史铁生却用笔来超越生命的困境,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其诗性的语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他在作品里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展现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义,这些或许都是他过往经历留给他的精神财富。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况味,是那种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是穿越苦难在风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

适用方向:坚强;乐观;奋斗;磨难;生命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代表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1、 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史铁生)

适用主题:坚韧,勇敢,敬畏生命

2、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史铁生)

适用主题:自然,敬畏,生命,永恒

3、凡是有过我脚印的地方,必定有过我母亲的足迹。(史铁生)

适用主题:母爱,感恩,亲情,陪伴

4、动物的牢笼是有形的阻挡,人的.牢笼是无形的隔离。(史铁生)

适用主题:超越,挑战,人际关系,沟通交流

5、一直到尘埃埋没了时间,时间封存了往日的波澜。(史铁生)

适用主题:岁月流逝,人生短促,情谊永恒

6、我微笑着唱生活的歌谣,倘若生命只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那生命便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史铁生)

适用主题:乐观,坚强,磨砺,生命的意义

7、心都是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史铁生)

适用主题:梦想,初心,纯粹

8、把狼关在笼子里一养,世界上就有了狗。(史铁生)

适用主题:安逸,溺爱,忧患意识

9、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史铁生)

适用主题:差异性,个性化,多样性,求同存异

10、我们尤其要注意: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别人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史铁生)

适用主题:追求自由,爱情纯粹,将心比心。

11、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适用主题:记忆,缅怀,达观

12、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适用主题:理想,信仰,追梦

13、虽万难君未死也,今一路尔可行之。

适用主题:挫折,磨砺,勇敢,坚强

14、此岸一定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将会坍塌。

适用主题:安分,豁达,面对现实,人生遗憾

15、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在神的字典里,行与路共用一种解释。

适用主题:慈悲,善念,仁义

2005年,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以《病隙碎笔》荣获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颁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史铁生21岁因病致残,在轮椅上度过了30多年,却写出了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优秀作品。后来患肾病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这个顽强的汉子时刻都徘徊在死亡边缘,写作变得极其困难。这次获奖的《病隙碎笔》,前后写了4年,有时一天只能写几行字。在一般一看来,这样的遭遇和经历,一定是痛苦而悲伤的。但史铁生却非常乐观。他说:“把悲观认识清楚了就是乐观。”这时,支撑他创作的力量完全来自于意志,因为他意识到:“不能放下,否则可能就彻底放下了。”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走了……自称“职业是病,业余在写作”,坐在轮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留下了一本本厚重的著作,包含着思想的火花,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又丰满的思想。当然,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不会因作家的逝世而丧失价值。

时间,我们的生命, 时间,我们的金钱, 时间,我们的挚友, 时间,浪费时间的人,等于浪费自己的生命, 时间,浪费时间的人,等于浪费自己的金钱, 时间,浪费时间的人,等于浪费自己的友谊, 时间,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它是宝贵的。 时间,要珍惜,要爱惜,不要等到失去,才觉得可惜。

史记议论文素材

司马迁曾多次接受宫刑 真是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 (前145或前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近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民国,鲁迅)。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

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 *** ,“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 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

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更详细的请见参考资料:。

十五.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梷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一)人物事略 少年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

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

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仗义执言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

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

"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人监狱,并处以腐刑。 忍辱负重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 *** ,曾一度想自杀。

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一一《史记》 史书体系《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开综合纂史之法《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二)名家点评 (宋)苏辙: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明)茅坤: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白寿彝: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

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鲁迅:(司马迁)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圃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郭沫若:龙门有灵秀,钟琉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比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李泽厚: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传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来自人民(主要是西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较下层的白由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慨。

(三)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

(2004年黑龙江高考优秀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节选) 话题2:转折 材料加工: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

更有那"山重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带来的惊喜与顿悟,也都。

走进司马迁走进司马迁翻看历史的长卷,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接受伟人的精神熏陶,我们是清晨阳光下的花朵伟人拥有完美的一生,无论你是身处逆境或顺境,只要有拼搏的精神,快乐的心态,你就一定会战胜逆境,成功之门也会为你打开.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司马迁10岁就开始阅读古代的史书,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家庭影响下,司马迁立志要做一名历史学家.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风土人情.经过向孔子后人请教,得到了不少孔子的历史,参观了楚汉之战的古战场遗址…为他编写《史记》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后来,司马迁的父亲去世,司马迁继父亲做了太史令.深刻的让他了解到最高统治的许多内幕.他如饥似渴的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重要的的资料.这样埋头苦干了5年,他方才动手编写《史记》.正当司马迁全身投入到编写《史记》时.突然祸从天降.他触犯了汉武帝,被关进监狱,判令重刑.司马迁没有钱只好受刑,身体被摧残,精神受打击.但是,为了完成这部伟大的史书,他忍受了一切痛苦,出狱以后,他继续编写.经过了10年的努力,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司马迁经历了千辛万苦,饱受痛苦完成这部著作,它在逆境中顽强不屈,战胜挫折,取得成功,坚持到最后.也许成功永远都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中有可困难时难免的,不咬被困难打倒,学习中不懂就问,只有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才会有成功的起点,以失败为动力,促使你进步.。

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执掌天时星历,记录、搜集保存典籍文献的一个史官。

史官无权无势,无名无利。但是就是这位司马迁,撰写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部宏伟的巨著《史记》。这部《史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并且继续影响着现在的人们。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新的源泉,我要坚韧,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灿烂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而司马迁就是坚忍精神的写照。司马迁因得罪了汉武帝,被关进监狱。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着可怕酷吏,他始终不认罪;面对威逼,他丝毫不畏惧;面对厄运,永远不屈服。是什么使司马迁忍辱负重,勇敢地与命运抗争?对,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才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样的的豪言壮语,成就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

司马迁用他的亲身经历启示着人们:一个人有了顽强的意志,就可以战胜一切看似艰巨的困难,坚忍比什么都重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梷前87?)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 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 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 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 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 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一)人物事略 少年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 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 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 之久。

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 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 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

后随父去长 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 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 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 。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 到过姑苏,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 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 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 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 ,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 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 家乡。

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 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 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 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 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 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 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 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 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 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太初元年(前104),司马 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 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 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 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 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仗义执言天汉二年(前99),李陵 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 降匈奴。

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 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 ,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他虽 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 ,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

"盛怒中的汉武 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 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人监狱,并处以腐 刑。 忍辱负重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 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 *** ,曾一度想自 杀。

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 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 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 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一一《史记》 史书体系《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 例。

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 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 人物的传记。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 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

司马 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 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开综合纂史之法《史记》开创了政治 、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 史方法。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 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二)名家点评 (宋)苏辙: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 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 颇有奇气。

(明)茅坤: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 ,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 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白寿彝: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 ,那就是他很粗放。

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 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 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他因“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上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古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材料,同时他深入民间,广泛地接触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使得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认识逐渐深入。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史记》讲了许多能人的故事。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

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 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

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

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

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 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 *** ,“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

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

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太史公偶遇屈原 话说当时屈原毅然抱起大石投身汩罗江之后,在挣扎中碰巧开启了时光隧道,穿越到了几百年后的西汉,正巧掉到了被宫刑几个月后,在家修养的司马迁的房间里,此时,司马迁正在磨墨写字,听到声响,停下来,冷冷打量着这个狼狈的不速之客,只见他头发披散,身衫全湿,皱纹满脸,形容憔悴,十分狼狈。此时,屈原也抬头看着他,一会儿,又从地上爬起,掸掸身上的泥土,皓皓地站在那里,问:“这是什么地方?”

司马迁收回目光,继续写字,不理会屈原。“你是什么人,这么无视老夫, 太不敬了吧?”屈原走近几步,有些生气,怎么说自己也比那个小子大几岁,那人竞这般无礼。司马迁终于放下笔,走了过来,看了看屈原,走到茶座上,说:“请坐。”屈原顿了顿,也看了一眼司马迁,只见他目光冷淡,眉宇间却有刚强之气,但脸色也较憔悴,没有血色。

“先生何人?”司马迁倒了一杯茶给屈原,语气依旧冷漠。“老夫屈原。”屈原没有喝茶,只是轻轻叹了一口气。“屈原?莫非楚国爱国忠臣,屈原大夫?”司马迁吃了一惊,屈原点头,司马迁皱眉,又舒展开来,说道:“世人都歌颂您的诗篇,为您的气节而敬畏,但小辈不敢恭维,请恕我无礼,我认为您的做法不足大丈夫所为。”屈原疑惑问:“何为大丈夫?”司马迁站起来挺身而立:“大丈夫不因挫折而弃身,不为命运而折服,忍辱偷生,心怀天下。”

屈原摸了摸胡须,也站起来。“非也,非也。举世皆浊,从人皆醉,难道也要让我与世同污,让洁白的身体蒙受这世上的尘埃?”“咳咳。。。。。”司马迁咳嗽几声,有些疲倦地坐了下来,深陷进去的布满血丝的眼睛却异常地坚定。“大丈夫能屈能伸,像先生这样不过是丧失了国家、君主,何以到死的地步。天无绝人之路,像我这样接受宫刑之后依旧活下来,续写人生的篇章,不是更有意义吗?”屈原听了有些吃惊,再次打量了他一下,他的健康状况果然不太好,面色暗沉,眼中布满血丝,于是叹息:“你很有毅力啊!可是,这浮尘依旧容不下你我,在这人间受尽折磨,还不如以死解脱,想必皇帝也是不重用你,才会让你受这样的酷刑。”司马迁手握紧:“没有人能左右我,皇帝也不能。他想让我因辱而自缢,我不会这样做,我会好好地活下去,完成《史记》,给后人一个交待。”屈原良久说了一句话:“算了,你是不明白我的,苍天啊,我宁愿化作一缕白烟,消失在云际。”司马迁大笑几声,说道:“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放弃,那么他还是一个伟大的人吗?”

窗外几只小鸟受惊扑腾而去,飞向广阔的天际。

1、夏禹

勤勤恳恳乐于奉献

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明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在治水的过程中,他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勤勉的精神感动过也感动着许多人。

2、刘邦

(1)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知错即改

刘邦带兵破关进入咸阳,按楚怀王与诸侯的约定,刘邦可以在关中称王,他一度也曾“欲留居之”,“舍咸阳宫”。当樊哙和张良为他分析这一做法的利害得失时,他果断地放弃原先的打算,不仅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

(2)仁慈宽厚体恤百姓

刘邦进入咸阳后,和百姓约法三章,并且把秦朝不合理的法令制度全部废除。秦地的百姓为了感激他,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他的军队。刘邦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多,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这种仁爱品德自然会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拥戴他为王,这为他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李广

(1)仁爱士卒不贪钱财

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在战场上,每遇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2)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李广任上郡太守时,因中贵人被匈奴射雕人打败,李广率骑出击,射杀二人,俘获一人。准备回归时,忽然碰上几千名匈奴骑兵,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李广沉着冷静。“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首先分析战情,迅速作出判断,不“走”而“留”,以百骑迷惑数千敌人。继而当机立断,命令部下靠近匈奴的军队,解下马鞍,以示不走,以此让匈奴的军队以为汉军有埋伏。当白马将出阵时,李广主动出击,将其射死。返回后不仅把马鞍解下,让战马随意吃草,自己和士兵了都躺在地上休息。匈奴的士兵更认为汉军有埋伏,于是他们连夜带兵返回。

(3)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李广闲赋在家的时候,在一天夜里一其随从骑马外出,和别人在田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按规定禁止李广通行。当李广的随从说他是旧任的李将军时,霸陵尉仍然没有通融的意思,李广只好在霸陵亭下停宿。当汉武帝召见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就在汉武帝面前请求让霸陵尉与他一起赴任,可是,当霸陵尉刚来到军中,李广就找了一个理由杀死了曾经“冒犯”过他的霸陵尉。

4、孔子

(1)好学和善学勤奋钻研深思善悟

孔子去周朝廷问礼于老子,学业和见识大有长进,他从周地回到鲁国后,弟子渐渐地多了起来。他曾与齐国的太师谈及音乐,听了《韶》乐以后并用心学习,以至几个月都感觉不到肉是什么滋味,其精神受到了齐人的称赞。他在向师襄子学弹琴的过程中,连续十天仍不要求学习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他不仅追求“习其曲”、“得其数”、而且追求“得其志”、“得其为人”。孔子晚年喜读《易》并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由于日夜揣摩,连接书页的牛皮都被翻断了三次,“韦编三绝”的成语说的就是孔子勤奋的'精神。

(2)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孔子在被围困在陈蔡之间,情况十分险急,身边的弟子们都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至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

5、鲍叔牙

(1)宽容心胸广阔

不因为自己与管仲的政见不同而落井下石。当管仲追随公子纠陷入困境的时候,鲍叔牙主动向齐国国君推荐管仲,终于让管仲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2)理解

管仲原先与鲍叔牙做生意分财分物时,常常多拿,鲍叔牙却并没有疏远他;由于管仲出谋划策不当,鲍叔牙时常陷入艰难的处境,但鲍叔牙从来没有认为管仲愚笨;管仲在作战中多次逃跑,鲍叔牙清楚地知道他并不是胆小;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和管仲一起追随公子纠的召忽自杀了,而管仲却选择被囚受辱,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羞耻之心。以后的情况证明,鲍叔牙对管仲的了解的确是很透彻的。

6、屈原

(1)爱国

他早已憎恨楚国的现状,然而在流放的过程中却始终眷恋着楚国,惦记着怀王,时刻想着能够早日回到朝廷,盼望楚怀王能幡然醒悟,社会现实能完全改变。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并希望国君和社会重走正道的意愿,在《离骚》中作了多次表达。在秦国攻下郢都后,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已轰然倒塌,于是就作了《怀沙》之赋,抱石投江。

(2)坚守自己的人格节操

他在流放地行吟泽畔的时候,面对渔父的不理解和规劝,屈原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没有谁愿意自己洁白的身体受到脏物的污染,他宁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中,也不能让自己的高洁的品质蒙上浊世的污垢。

7、项羽

不苟且偷生有羞愧之心

在兵败乌江时,乌江亭长曾劝他乘船到江东,以求东山再起。他作出了不肯过江东的回答,并把跟随他南征北战的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他想到自己曾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而现在却没有一个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乡亲不责怪他,他也没有脸面去见他们,因为他感到对不起江东的百姓。于是,拿着兵器,杀了几百汉军,最后把自己的头颅送给了吕马童。

8、荆轲

(1)见义勇为急人之难扶助弱小不畏强权

他是卫国人,附庸于魏。魏被秦灭后,他四海漂流。燕国与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在秦国大兵有增压境的危机面前,也没有田光把他推荐给了燕太子丹,而荆轲任何推辞,就答应燕太子丹给他去当刺客了。荆轲这所以这样做,是基于他对秦国入侵者的仇恨,和他对东方六国人民的同情。他和战国时代的许多义一样,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一种不可侵犯、不可折服的崇高人格。

(2)不甘失败,破釜沉舟

战国后期,秦国最强,秦国的版图日益扩大,“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的形势,是当时有识者都已经看清了的。问题是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东方的有志者,面对秦国日甚一日的蚕食、进攻、屠杀,是振奋自己,壮大自己,从斗争中求独立、求生存呢,还是自暴自弃,自甘失败,束手就擒,任人宰割呢?这后者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恐怕都是不应该的。有人说:秦国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荆轲之流反对秦国,简直是跳梁小丑,企螳臂当车。这样说法显然有失偏颇。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时候,背水一战,作困曽之斗的精神仍是可歌可泣的。

9、高渐离

坚毅顽强秦国的军队追杀了太子丹后,太子丹的追随者都作鸟兽散。高渐离也隐姓埋名,当他接近秦始皇并暴露了真实身份时,秦始皇就刺瞎了他的双眼。当秦始皇认为自己已经征服了高渐离时,高渐离已经利用渐渐和秦王接近的机会,把铅块藏在筑中,等到进宫靠近秦始皇时,他就举起筑来扑打秦始皇,却没有打中。于是秦始皇便杀死了高渐离,但秦始皇至此以后,再也不敢接近诸侯国的人。

10、信陵君

(1)宽厚慈和热诚仁爱礼贤下士

侯嬴本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门人,年老家贫,地位低下,可是当信陵君知道他是一个贤士的时候,就亲自“往请,欲厚遗之”。结果侯嬴不受。于是乎信陵君便“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皆已坐定,信陵君亲自“从车骑,虚左”,往迎侯嬴。当侯嬴“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时候,信陵君不嫌他“傲慢无礼”,而“为之执辔愈恭”;当侯嬴还要信陵君给他赶车子到市屠中去会朱亥时信陵君不顾市人的耻笑,“引车入市”,以至“色终不变”地等待着侯嬴的“久立,与其客语”;当信陵君把侯嬴迎到家中,满堂宾客都还正在恭敬地等候着信陵君迎来贵客一同举酒。信陵君把侯嬴请到上座,向客人们一一介绍,接着又亲自为侯嬴敬酒。信陵君对侯嬴这一系列的少有的恭敬,弄得“宾客皆惊”。另外,当信陵君得知朱亥也是一个隐于屠间的贤者时,他也多次地去集市上去拜访他。后来在赵国时他又结识了藏于博徒和卖浆家的毛公和薛公。

(2)从谏如流闻过则改

当他“矫魏王令,夺晋鄙军”救赵后,赵王打算以五城相封时,信陵君开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这时有个宾客就对他说,他假托魏王的命令,杀了晋鄙,带领晋鄙的军队解救了赵国,对赵国是有功劳的,对魏国来说就不是忠心的了,并批评他骄傲自得是不对的。信陵君听后,“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当信陵君留在赵国。秦“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不得已,请信陵君回国时,信陵君怕魏王记着旧帐,不敢回去。他对门人说:“有敢为魏王使通报者,死。”旧有的宾客也没有人敢再劝了。这时毛公和薛公就出来说:“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何面目立天下乎?”两人的话尚未说完,信陵君“立色变,告车趋驾救魏”。这件事,从宾客的角度说,真是大义凛然,一语千钧;从信陵君的角度说,闻过则改,也真可谓是“从谏如流”了。

11、韩信

忍辱负重韩信在集市上闲逛时,遇到几个年轻人。他们看到韩信整天背着刀剑,就羞辱他说:“你虽然长得很高大,也喜欢整天带着兵器,但你不过是用这些来壮胆罢了。”并进一步侮辱他:“你如果把不怕死的话就用剑来刺我;你如果怕死,就从我的两腿间爬过去。”韩信狠狠地盯了他一眼,就弯下腰从他的两腿间爬了过去。

12、韩信侯嬴荆轲

知恩图报一诺千金

“恩”有知遇之恩,受人帮助之恩。

韩信乞食漂母时曾许下诺言以后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当自己以后事业有成时,就为这位已故的老妇人修了一座豪华的坟墓,并每年都去为老妇人去扫墓。

侯嬴在为信陵君献计后曾对信陵君说,在信陵君到晋鄙军后就北向自杀。当他估计信陵君已经到达晋鄙军后,就用自己的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荆轲也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他知道自己深入秦国,要生擒秦王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生擒不成,一定会凶多吉少,然而,他既已答应了太子丹,所以也就义无反顾地渡易水,入秦廷,献地图,刺秦王,直至身被八创,还笑骂秦王,威震秦廷。

史记后的想象作文四百字篇二:史记故事观后感

《史记故事》读后感

在去年暑假里,我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史记故事》。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史记》的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我觉得司马迁非常了不起,他告诉我们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卧薪尝胆”、“鸿门宴”“晏子使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商鞅南门立木”、“仁义的败将”……这些故事不仅精彩有趣,而且还为我打开了了解历史的一扇大门。

在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卧薪尝胆”,越勾践王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英勇无比的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大战秦军。

通过这本书我还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如:除了聪明的晏子、文武双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计的孙武、还有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

我最佩服的是齐国国君,不计前嫌的公子小白,史称齐桓公。他不记射中带钩之仇,以亲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为齐相,主持国政。在管仲的帮助下克服困难,使齐国越来越强大。

我最喜欢的是天下第一良臣孙书敖,他非常英勇。一次他在山里看见了两头蛇,当时传说只要看见两头蛇的人就会死,他想:反正我要死了就让我一个人死吧,不能再让别人见了这条蛇死去,我要宰了这条蛇!便举剑将两头蛇斩为两段,还将蛇埋在了山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坐座山叫蛇入山。

《史记故事》里还有许多这样精彩的故事,这本书真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还没看过的同学,快去看看吧,相信你读过之后,一定会和我一样有许多收获!

历史议论文素材

关于历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思来,雨雪霏霏。翻开我国的历史长卷,就像是桂林山水连绵不断,又像是敦煌莫高窟的图案灿烂无比,《中华上下五千年》正是记载了我国从盘古开天地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诞生,再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的灭亡。读完这篇长长的历史画卷,不禁令我思絮万千,一个个王朝的兴起到它的衰败,一位位英雄人物的辉煌功绩,一个个奸臣的阴谋诡计……象一幕幕电影在我眼前展现。有些帝王一心治国,于是就像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已,比如齐桓公,他重用忠臣管仲,最后当上了春秋的第一个霸王;有些帝王为了权力和欲望,纷争不断,战火连绵,百姓背井离乡,横尸街头,最后国家消亡,就像殷商被妲己妖精迷惑,整天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最后落得国破家亡。只有遍访能人,广纳忠言,制定安邦兴国的好办法,才能让国家慢慢强盛起来;如果贪图享受,奢侈荒淫,昏庸残暴,那必定会自焚鹿台。两种不同的皇帝结局完全不同,这说明了我们做人不能贪图享乐,只有励精图治,才能做个有出息的人,才能干一番大事业。有些忠臣满怀报国热情,辅助国王治理国家,有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冒死相谏,可是他们却往往被奸臣暗算,就像伍子胥、屈原和岳飞因为奸臣的无中生有、添油加醋的谄害而丧失了生命;而有些奸臣知人知面不知心,他们在国王面前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他们陷害忠臣就像白骨精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过我想恶有恶报,坏人终究没有好下场,就像胡亥,谋权篡位,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些历史人物说明了害人等于害已,做坏人终究没有好下场,等于自寻死路。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得分清是非。不轻易上当,对捏造事实的行为敢干说“不”;“热以真为贵,情以诚为美”我们对同学对朋友更要有满腔的热情,同学有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同学有缺点时要学会包容,同学……读了这本历史书,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们做人,要古代明君一样,好听忠言,勇于承认错误,做人要像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不要胡亥那样吃剩饭长大尽出馊主意;也不要像周釐王做个酒囊饭袋;更不能如袁绍那样像春天的柳絮飘飘然;如果等你走入了歪门邪道,就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了,不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吗?不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讨苦吃,蚕儿吐丝作茧自缚吗?

网上很多的!

1、历史作文读后感:盛夏时节,爸妈带我一道游览武汉三镇------听江涛声、登黄鹤楼、看二七遗址、闻琴台知音,名胜古迹,应接不暇,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参观武昌首义纪念馆。站在首义广场,远远望去一座红色建筑庄严耸立,“武昌首义纪念馆”几个大字镶嵌在门庭上方,首义旗帜在微风中飘荡。走进馆内,一副副照片,一件件实物映入我的眼帘,历史的场景震撼着我的心灵。一边看存列展品,一边听解说员讲解,不懂的地方我时时细声问爸爸妈妈,仿佛首义的枪炮声在我耳边响起,先烈们冲锋陷阵的身影呈现在我眼前。通过参观我了解到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吴兆、熊秉坤等领导革命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攻占了武昌城。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领导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胜利。首义的胜利,如星星之火,呈燎然之势,席卷全国,不到两月,全国十四省宣布独立,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如今先烈离我们而去,只有耸立长江两端的龟蛇历经风霜血雨的洗礼,见证新中国的繁荣富强。但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不能忘却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烈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可歌可泣;不能忘却的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吹响了埋葬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号角,拉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不能忘却的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生活在明媚阳光下的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先烈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东方巨龙的腾飞而刻苦学习、发奋图强。2、历史作文,人物故事: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1)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领导用人需要雅量,因为你用人的时候,不是看谁跟你有过节,谁跟你关系最好,而是看谁最有能力,谁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古有齐桓公用管仲,李世民用魏征,这些优秀的领导者大胆起用“仇人”,结果“仇人”帮他们缔造了盛世江山。人与人相处,都难免有冲撞、过节、恩怨,最重要的是忘记过去,不计前嫌。如果老板与下属闹了点别扭,就寻机报仇,给他小鞋穿,要好好收拾他。其实,你不是在给你下属难堪,而是在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你打击了你的下属,最终受伤害的还不是公司?一个企业领导,能做到像齐桓公这般不计个人恩怨,是企业发展的又一个契机。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设法踩你两脚,但是,踩过之后呢?对你有什么好处?(2)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孩,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吗?”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他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在公司,有许多领导或者“老前辈”,总喜欢倚老卖老,开口闭口:“以我十几年的经验……”,来否定新人的创见,以为后辈太嫩,社会阅历不多,绝对要对他们服从。其实,领导或“老前辈”的经验值得后辈学习,但年轻一代的新见解、新创见,不也是值得领导或“老前辈”研究及重视的吗?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两代人的思想交流,一定可以惠及大家。一个人的工作也许有完成的一天,但一个人的教育却没有终止。非原创

人生规划议论文历史素材

人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当自己回首往事时遗叹不要太多。奋斗会美化你的人生。在刻骨铭心地领悟生活的时候,在心灵得以深层次净化的时候,有一种万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那就是美妙的两个字“奋斗”。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应正确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上的对与错成与败的转换。因此,作为收割成果的我们,不要让岁月流逝在不时地回头自己的成果之中,我们只顾一直朝前看,奋斗不止。崇高的理想,神色的毅志,只会在奋斗中形成,美好的愿望,甜蜜的憧憬,只能在追求,奋斗的韵味里展现,奋斗是力量之术。没有奋斗,生命之树怎样常青?一个哲学家曾这样说过;“人生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二是得到了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人生最大的意义价值就是欢乐,幸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我们一起奋斗,创造亮丽的人生一个人如果没有奋斗目标,那么他不会成功,美丽亮丽的人生将离他远去。奋斗是意志的坚实脚步。所有成功者的足迹都洒满了勤奋的血汗,多么聪明的人,信心再大,信心再大,意志再坚强。若没有勤奋的实际行动,一切都是空。奋斗是长期的艰苦劳动。奋斗成为我们青年求知的优良品德和习惯。那种见异思迁的人,畏缩不前的人,不愿出力流汗的人,永远尝不到勤奋的甘甜。我们两个说不定还是同名啊你姓什么?人是从动物进化、分离提升出来的。因而人作为人存在时,已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双重的存在物,既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一种社会的族类存在物。人作为一种族类存在物,显然与纯粹自然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们始终不可忘记人类的老祖宗始于动物、源于动物,一定的动物遗传基因将跟随人类终身。人类与动物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和共通的特征。人类从动物向人的进化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艰难岁月,人类从野蛮人向文明人、向真正的人过渡同样也必将经历漫长的无数代人的艰难而痛苦的进化过程。因而以人为本,我们只能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本。不仅要看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不仅要看到两者之间的相异性,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相通性;不仅要看到我们人类有强大的理性与自觉,也要看到人类也常会出现动物的疯狂与茫茫然。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1](P24)有生命的个人生物体是人的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的现实载体,这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现代生物科学研究已充分证实了一点:绝大部份人类性状(如身高、体重、智力等)和行为都是由多个不同的人类基因所控制并且是可遗传的。环境因素会对基因表达产生强大的影响,环境可以放大或阻碍基因的效应,但环境不能取代或排除基因的作用。不具备人类基因的动物肉体组织再怎么生活在人的环境中也不能变为人。经过科学家的长期努力,人类终于打开了自己生命的天书:人有23对染色体,每对染色本包含数千个基因,每个基因又是由不同排列组合的化合物碱基组成,人类基因组共有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虽然人类要真正读懂这本天书也许还要几百年或上千年,不过一些大体的概念我们已经了解了,例如人与黑猩猩的差异在基因,种族的差异在基因,疾病的生成在基因,甚至肥胖与否、自杀等行为也在基因,而作为人的性格的秘密也大部份埋藏在基因之中。当然人类基因的先天影响是和人类后天的“文化基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的。前不久发生的马加爵残杀四同学案中所透视出的问题,显然不仅是一般社会经济和教育问题,更反映了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人类生命体的研究,加强对人类基因作用的研究以及对基因缺陷所致的人格障碍的研究与针对性防治。这样才能坚持人本唯物论。什么是人类本性?什么是人的本质?这是长期存在着争议的敏感话题。一种看法是将两者割裂开来:人的本性就是指人的动物本能,人的本质则是指人超越于动物性所应该成为的样子。还有一种看法,则将两者看成完全是一回事: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其中有一部分人只对人性或人的本质只作抽象认识(如性本善、性本恶);而另有一部分人只是坚持对人性和人的本质只作具体的理解(如只强调人的阶级性、社会历史性等)。以上看法都没有分清两者应有的联系与区别。马克思的独到之处正在于: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人类本性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将两者视为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统一体。严格说,马克思并没有对人类本性或人的本质作明确地定义性表述,但字里行间对这两大基本概念所作的意思表达还是很清楚的,尤其是马克思原著中经常在“合乎人性”“适合人类本性”与“占有人的本质”“实现我的人的本质”等不同语境中使用人类本性和人的本质两大概念,以明确揭示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联系表现为,人类本性与人的本质都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属性,其中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的集中表现与个性展开;区别在于,人类本性,是对人类客观存在的类特性即基本共性的概括与抽象。人的本质,则主要是指个体对人类本性的自我体认与个性展开,是对人的个性差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之本质差异的分析与归纳。所谓人类本性,一般地说,是指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基本属性。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类本性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点:(1)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因与内在意向,是求生存求发展的自我实现欲。(2)人类生命活动的性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3)人类生命活动的方式,是结成一定社会关系。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相对稳定的人类本性客观要件。那么其中谁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要件?有人认为是人的社会性,也有人认为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文认为按照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看: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因与意向——自我实现欲,应是人类本性之本源,也是人与动物之间本原性区别。所谓自我实现欲,即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的欲望潜力。从广义看,包括最低层的吃、喝、穿、住、行、安全和中层的感情、社交、尊重等需要的自我利益实现欲,也包括高层次自我能力展示、自我个性完善等自我价值实现欲。这种自我实现欲望力,客观潜存于人类心灵深处并随着人的生命周期及外部刺激而有规律地递增与发展。每个人的欲望值,虽然不同,但自我实现的潜在欲求却是一致的,共同的。马克思在分析人类本性时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一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P32、P25、P35)新的需要,又将产生新的自我实现的历史活动,如此不断循环往复。这里马克思在分析中刻意在“创造历史”四个字上加上“引号”以说明这里的“创造历史”非主观的有意识的创造历史,而是指人类在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之前就具有“创造历史”展示自我力量(实现自我)的潜能、潜意识、潜在欲望,这种潜能是与生俱来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因此,人类是由与生俱来的创造历史、实现自我的潜在欲望力为驱动本源,而产生出自由自觉的社会生产等实践活动的,生产劳动又进一步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促进了人类的不断进化与多向度发展。顽强、非凡的自我实现欲望力是人类得以自由自觉创造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与内在动力,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人的社会性都是由此而派生的。从我们祖先“肉体组织”的先天条件看,类人猿跑不如马快,力不比牛大,凶猛不及虎狼,智能也不比黑猩猩强很多。但为何最终是人类成为宇宙之王,万物之灵?为什么人类能不断进化发展而其它动物却始终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根源就在于:人类具有多层次、多向度和无限增长、永不满足的自我实现驱动力和欲望力,而一般动物的欲望力则是低层次、单向度和少变化的,它们很容易满足于“温饱”等本能需要,别无他求。现代科学研究已发现,人类的自我实现欲是打入人的基因之中的,这种欲望力,同人类潜在的体力、智力等客观存在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极大地影响着人类诸多方面的发展。在洛克菲勒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实验室中,神经遗传学家分离出一种与人的欲望力密切相关的名叫VIRLI的基因,这种VIRLI欲望基因使得人类在外部世界的信息素刺激下,会产生积极自我意识与反应,生成具体目标与渴望,再由渴望转化为自我实现的行动,达成自我愿望的最大满足。一般动物缺少这种特殊的欲望基因,从而永远只能有低层次单向度的欲望力,无以充分进化和发展。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因而,人类,也只有人类,才会拥有远大理想和社会规划,才能不断刷新和创造自已的历史。所谓自我实现,当然离不开自己。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已出发的”。“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P86、P286)恩格斯也认为:“在我们能够为某一件事做些什么以前我们必须首先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事,利已的事,------”[3](p12)显然,马克思主义创史人认为,“从自己出发”做“利已的事”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与创造的最合乎人性的、最正常的内在动因与活力之源。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等,目的也正在于要建立调动人的一切积极因素(自我实现欲)的内在机制。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类注定要生活在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阴影之中呢?并非如此。这就是人生!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人生规划》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阅读!1、“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曹雪芹为了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周汝昌为了一部《红楼梦》,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建立红学“四支”,使《红楼梦》之光华,粲然世间。红学家中,高人辈出,然而,如周汝昌用功之勤,用情之深者,再无二人。如今,周老先生驾鹤西去,其名字却与《红楼梦》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2、甘相伟《站着上北大》。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何为站着上北大呢?原来,甘相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北大学子。甘相伟来自大别山区的偏远山村,由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到县里高中读书的机会。2007年初,心中的读书梦再次燃起,他来到北京,和众多学子一起走进了梦寐以求的燕园。不同的是,甘相伟成为了北大西门的一名保安。生活在燕园,行走在未名湖畔,甘相伟贪婪地享受着北大的人文氛围。工作之余,他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2008年,他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以高出录取分数线60分的成绩成为北大成教院中文系的本科生。从此,甘相伟开始半工半读。站在岗亭里,他是北大保安;走进课堂,他是北大学生。在北大期间,甘相伟总是随身带着纸笔,有了灵感就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几年里,他先后写了几百篇文章。2012年6月,他的第一本书《站着上北大》正式出版,北大校长周其凤为该书作序,并称赞说,这种努力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甘相伟的经历感动了无数人,他也被誉为“中国保安出书第一人”。3、张玉霞:不想让人同情的盲人歌手。在2012年7月13日“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最后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选手张玉霞,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她是盲人,但她的声音好像是来自天堂,唱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今年35岁的张玉霞,目前在台北淡水做街头艺人。三个月大时,由于视神经萎缩导致失明,但她一直没有放弃歌唱事业,歌龄长达15年。“中国好声音”导演邬稚晖,最初联系张玉霞时,她不愿意参加节目,她之前一直对自己唱歌获得大家赞赏心存疑虑:“是不是因为同情我才喜欢我?”邬稚晖表示,从最初跟张玉霞接触,到说服她站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花费了超过3个月时间。一曲《独上西楼》,把命运的孤寂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与那英合唱的《征服》,却又将不被命运征服的决心展示得气势磅礴。这就是张玉霞,不想被人同情的盲人歌手。有位名人说过: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坚持3年,必定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张玉霞为歌唱事业坚守了15年,她成功了。当我们聆听她那美如天籁的歌声时,请千万不要忘记她曾经的辛苦付出与执著追求。

什么是人生规划?是指一个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积极主动地确立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然后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人生规划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毕生的成败。而在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规划以立身处世,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期,就是一个生存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智者恃谋而立身,勇者恃力而行道”,能够脱颖而出、名垂青史的,如贾诩、荀攸、诸葛亮等人,都是正确把握了自己人生规划的高手。但三国群雄之中,称得上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做得最完美最精彩的,笔者认为非魏国的司马懿莫属。 司马懿是三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他,三国纷争的历史大概不会那么快就结束,也许还会再演绎数十年;如果没有他,大晋王朝顺应民心的统一大业,也不可能那么水到渠成、来得轻轻巧巧。是他,上承魏之强盛,下启晋之统一,成就了秦皇汉帝那样的丰功伟业,将天下万民从乱世争战之中解救出来。所以,他堪称“命世之英,非常之雄”。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处。《晋书》上称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在笔者看来,最能凸现司马懿善于规划自己人生的,便在“聪明多大略”五个字上。以史书资料为依据,让我们来看一看司马懿是如何施展他的聪明才智来进行人生规划的。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封建社会,一个人事业上的建树,主要在政治、军事方面;而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建树,则全凭个人与上级的关系如何。所以,根据司马懿辅佐的四个君主,可以大致将他的人生规划分为四个阶段:魏武帝时期、魏文帝时期、魏明帝时期、魏少帝曹芳时期。而我们就可以从这四个时期分阶段来观察司马懿的人生规划。 一、魏武帝时期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魏武帝曹操的个性特色与为政风格。史书上称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同时又“持法峻刻,诸将有计谋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雄猜之主”。 另外,曹操在自己的用人导向上存在着严重的“既重才,又忌才;既用人,又疑人”的双重性。他很看重部下的才能和实力,但又不允许部下的才能与实力超出他和他的后人的可驾驭范围。《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荆州少年周不疑,年十七,少有异才,聪明敏达,曹操欲以女妻之,周不疑不敢当。曹操爱子曹冲,亦有过人之智,可与周不疑相比。后曹冲病死,曹操心忌周不疑,欲除之。曹丕以为不可,曹操曰:“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遂遣刺客杀之。这一事例,完全证明了曹操用人路线的“双重取向”。 司马懿对曹操这种用人导向是认识得很深刻的。当年他出山任职时因不满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叛臣行径,“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在曹操慕其名想把他收罗到帐下时,他假扮患“风痹”之症作为推辞的理由,并且还以“坚卧不动”的高超演技过了曹操派来刺探虚实的人。但得了一时,不过一世。曹操当了丞相之后,再次敦请司马懿出仕,而且明确地发出了“若复盘桓,便收之”的威胁。这时候的司马懿,自知不足以与权势显赫的曹操相抗衡,只得“惧而就职”。君己无礼于先,臣又怎能忠事于后?!显而易见,在这种极其被动的情况下,司马懿虽已加入到曹操阵营之中,却很难马上发挥其过人的抱负与谋略。 即便进了丞相府,司马懿也是很不安全的。《晋书》上记载:“魏武察帝(指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可见,曹操对他的猜忌之深,达到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 司马懿这时的人生规划第一个重点便是“韬光养晦,瞻前顾后,明哲保身”。他决定用自己的务实和苦干换取曹操的信任,“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是啊,任何一位君主,看到有这样公而忘私、废寝忘食、尽心尽力的臣子为自己效忠,又怎会产生叵测之心以制之?曹操在最后终于接受了司马懿的效忠,并对他进行了提升,所以他能从当初刚入丞相府的“文学掾”(文牍之官)一直做到丞相府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长)。 但在明哲保身的同时,司马懿丝毫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历练。这是他这段时期人生规划的第二个重点。他在当时的丞相府中找到了两个榜样——荀彧和曹操。应该说,在丞相府的历练过程中,他时时处处都在学习这两个榜样的长处。但司马懿注意到了这一点:荀彧作为高明的谋略家,他的长处仅仅局限于运筹帷幄之中,发展的空间太狭窄,始终只能隐在幕后,而无法驰骋疆场,登上历史的大舞台。而曹操不同,他就是一个“能谋能战”的大枭雄,他的发展空间就比荀彧更广阔。从注意到这一点开始,素怀“治国平天下”大志的司马懿学会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锻炼,使自己逐步完善成为集曹操、荀彧二者之长于一体的“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真正强者。 最后,我们来谈司马懿在魏武帝时期人生规划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笔了——扶助曹丕成为太子。《晋书》上讲他:“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儒家学说里讲:“己欲立而先立人,己欲达而先达人”,司马懿为了摆脱处于中层官僚的命运,直接在曹丕身上痛下苦功,只要将在夺嫡之争中处于劣势的曹丕推上太子宝座,他就可以成为辅佐元勋而进入魏国最高统治阶层。于是,他想了种种策略,挫败了曹丕的政敌——曹植一党的攻击,终于使曹丕登上了太子之位。而这一步棋的成功,直接影响了司马懿的一生。从此,他逐渐迈近了魏国的最高统治阶层。 这一时期,从司马懿初入丞相府时的二十九岁算起,到魏武帝逝世时他满四十岁为止,他为了“一跃而起、一飞冲天”而整整耗去了十一年的时间。 在这十一年里,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人生规划完全遵循儒家立身处世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司马懿牢牢把握住了儒家之道的核心环节——“修身”。只有“修身”功夫做得实、做得好,“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修身”这一课题,在司马懿看来,又可具体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八个字,也就是“识时务”:根据时势的需要,密切联系实际情况,以治国平天下之大志为导向,扎实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随时准备接受命运的考验与挑战。他最高明的一点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需要突出自己哪一方面的能力以脱颖而出,他一向对此算计得十分精确。所以,司马懿能在魏武帝时期悄然无声而又不可遏制地崛起。 他的平步青云,也真正印证了《荀子》里那段名言:“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二、魏文帝时期 到了魏文帝曹丕时期,司马懿才真正迎来了他顺风顺水的人生阶段。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司马懿当时四十岁,汉丞相、魏王曹操于洛阳病逝。当时魏王府外有前来夺权的曹彰问罪之师,内有诸路兵马暴乱之迹,而汉室遗臣们也有蠢蠢欲动之相。史书上讲:“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司马懿在这个时候毅然挺身而出,“纲纪丧事,内外肃然”,用自己的卓异才识镇了岌岌可危的时局,稳定了人心,并说服汉献帝正式册立曹丕为丞相、魏王。 他这初显身手之举,更是进一步赢得了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当曹丕一立为魏王,立即封他为封津亭侯,并转任丞相长史,成为魏王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这时,司马懿已消除了魏武帝时处处受到压制的威胁,可以直抒胸臆大显身手。他先是策划了以魏代汉受禅的“大略”,后又为魏文帝南征而“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并被魏文帝称为“萧何”之材。魏文帝病重时,仍不忘封他和曹真、陈群为顾命辅政大臣,并诏太子曹睿:“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显而易见,司马懿已跻身于曹魏政权最高决策者的行列。 现在我们可以来分析司马懿这段时期的人生规划:首先,曹丕能当太子、能当魏帝,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应属司马懿(史书上虽没有清楚地描绘司马懿的种种谋略,这更显出了他的“阴”和“深”)。而曹丕本人对司马懿亦是非常感激,所以司马懿用不着再畏惧君主的猜忌了。加之,曹丕给了他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历史舞台,这对他“成大器、胜大任”来说,是一种极佳的铺垫。 但曹丕一向喜欢耀武扬威、好大喜功,自己并无军事才能,又爱征战杀伐。于是,在武事方面,司马懿不敢暴露自己的真才实学,任由这个虚荣心极强的君主去大出风头。但他却是埋下头来,扎扎实实担负起了丞相的重任,在文政方面做到了有所建树。这时候的司马懿还不想锋芒毕露,显得有些低调,这是有原因的:虽说曹丕对他极为信任,但在军事大政方面,他还是偏向于倚重自己的曹氏宗亲。而司马懿也没有必要急于显出掌握兵权的意图——“先安内,后取外”,毕竟丞相之职,对司马懿而言,亦可算是不错的平台。 司马懿立身行事的特长,我们这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了:目光远大,计谋深沉,遇事主动,办事缜密,滴水不漏,毫无瑕疵。所以,他能在曹丕时期稳打稳扎地真正崛起,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曹丕死时,他年龄为四十七岁。在曹丕为帝的这七年里,司马懿迎来了崭露头角的辉煌时期。但这七年里,他的舞台还不够广阔,他只是默默地在后方夯实着魏室的基业。但司马懿已不甘于隐在幕后了,他准备着走上历史前台大展身手。而这一机遇很快就要到来。 三、魏明帝时期 公元227年,魏太和元年,曹丕的儿子曹睿登基为明帝。他给了司马懿表现军事才能的机会。当时,东吴孙权率领数万雄师围困了魏国的江夏城,并派大将诸葛瑾、张霸攻打襄阳城。司马懿立刻率军出击,大败吴寇,诸葛瑾逃走,张霸被斩。司马懿这一赫赫战功,立刻得到了回报,他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 至此,司马懿可以开府治事——有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和统归自己指挥的军队,可以培植自己的力量。作为曹丕“东宫四友”之一的老臣吴质也在曹睿面前称赞他:“忠智至公,社稷之臣”。司马懿的威望,日渐隆盛。 随着魏室最得力的宗氏大臣曹真的死去,司马懿开始在魏国军政界独领风骚。魏明帝对他的放手任用,更加有利于他文韬武略的进一步发挥。在魏明帝时期,他从一个谋臣顺利转型为一个充满了戏剧色彩的武将。他深藏不露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在明帝当政的十三年里,南平叛臣孟达,西拒诸葛亮,北摧公孙渊,招招见血封喉、凌厉之极,连吴国国主孙权也不得不为之惧服:“司马懿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司马懿这时人生规划的重点是:用显赫的军事业绩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同时利用“养寇以自重”的策略来慢慢蚕食魏室的军政基业。 应该说,这时候的司马懿目光并没有局限于维护魏室的一国之安,他早已开始着手实施“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平一天下”的大志与大略。他少年时代便“慨然有忧天下心”,到了接近老年时才终于获得了“为天下解忧,为万民解困”的机遇和条件。这个历程,让他苦心经营了整整三十七年! 首先来看司马懿军事上精彩的第一笔——旬月之间擒灭叛臣孟达。他是精于使用急行军和潜行军的大师,当他陡然从天而降兵临上庸城下时,孟达还在做他的春秋大梦呢!于是,可怜的孟达便被他迅速而有力地一下扫平了,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这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用兵特色:静则隐于九地之下,令人无从发觉;动则发于九天之上,令人猝不及防。而从他与明帝论兵时自言:“凡攻敌,必先扼其喉而捣其心”,更见他善于集中优势兵力直攻敌之要害。所以,他往往是不发则已,一发必中,殄敌于鬼神莫测之际。 但为什么到了与诸葛亮对阵时,他又怎么不采用这种敏捷、果决、刚猛的战术呢?这正是笔者要讲的——他人生规划的重点并不是一味炫耀军事才能,他要着手实施他“扫平三国,一统天下”的大略了!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祁山之战。这是一场持久战,司马懿从四十九岁打到五十五岁,整整打了六年,打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盛誉,也打出了司马懿“扫平三国、统一天下”的雄厚资本。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总以为司马懿军事才能不如诸葛亮,处处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然而根据史书记载来看,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弄清他俩在祁山之战的真正目的。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很简单:攻下中原,消灭曹魏,光复汉室。司马懿的战略目的就复杂多了:一、挫败蜀军进攻;二、积蓄力量,取曹魏而代之;三、养兵千日,伺机统一天下。这多重性质的战略目的,让司马懿在表面上显得似乎有些被动。但根据自己的战略目的,他第一步做到了维持现状的平衡战略:一方面防止诸葛亮获得大的优势,对魏国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又不能击溃诸葛亮,还要保持诸葛亮的攻击力。“空城计”如果是真的史实,就验证了司马懿的这个平衡战略——所以,他宁可被部下称为“畏蜀如虎”,也不愿冲进西城小县抓住诸葛亮。真要是抓住了诸葛亮,司马懿就只能重复历代功臣“兔死狗烹”的戏剧性命运了。 第二步,司马懿实施了“偷天换日”的篡位战略。在祁山之战期间,他慢慢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的绝对权威,并肃清了军中的异己分子,重用牛金、郭淮等忠于自己的将领,夯实了自己的军权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后来的历史来验证,当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叛魏之时,魏国大臣很少有站出来反抗的,甚至史书上都是寥寥几笔带过。曹氏政权如同纸屋一般一下就崩溃了,这个量的积累可不是司马师、司马昭当时所能造就的,应该是司马懿从掌握军政实权开始就着手为儿子们做好的铺垫。 第三步,司马懿已在祁山之战中开始积蓄“扫平吴蜀、统一天下”的资本了。他指挥大军与诸葛亮对峙,大战必避,小战必迎,以实战练军士,以实战养军威,成功地建立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为将来消灭吴蜀、统一天下作好了军事上的准备。而魏国后期抗吴灭蜀的大将郭淮、王昶、邓艾等人才,就是司马懿那时在祁山之战中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 第四步,司马懿已着手历练自己事业的继承者——他的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他将两个儿子带到祁山之战中,接受血与火、生与死的锻炼,为他俩将来顺利继承自己“一统天下”的事业做好了充足的素质准备。 这四步高招,是司马懿在祁山对峙中真正的事业,也是他这段时期人生规划中的神来之笔。虽然,他在和诸葛亮的对抗中,似乎没有取得表面上的胜利,但他的所有战略目的都达到了。这便是他的最大胜利——更何况他还拖死了积劳成疾的诸葛亮。 诸葛亮死后没多久,司马懿刚一返回朝廷,又被曹睿派往辽东攻打公孙渊。这是一场大规模的远征战役,但用兵如神的司马懿只率四万人马,“往百日,返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彻底扫平了公孙渊,巩固了魏国的后方。 而这时曹睿已身患笃疾,一场朝廷权力交接战又拉开了帷幕。司马懿煞费苦心安插在明帝身侧的“内应”——魏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拼死力争,将远在万里之外得胜归来的司马懿再一次推上了顾命辅政之位。至此,身为“三朝元老”的司马懿重返魏国政坛,新的征程在他脚下延伸开来。虽然这时司马懿已年满六旬,但他雄心不减当年,积极准备着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吴国、蜀国此刻才深深感到了司马懿的巨大威胁,然而一切都晚了,他们国中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与司马懿对敌了。 四、魏少帝曹芳时期 魏少帝曹芳时,司马懿已站到了权力的顶峰。这个时候能够阻止他大展雄才的人应该没有了。他挟“四朝元老”之威望,负“伊尹、周公”之才德,谁也不敢和他的远见卓识相抗。他在魏国军政大事上的每一次决策和行动,都是完美无缺的。 但另一个顾命辅政大臣曹爽却害怕司马家族终有一天会垄断朝政。于是他用了“欲抑先扬”之术,敬事司马懿如父,推举他为“太傅”,外示尊崇,而实则夺了他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处空名而无实权,一晃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处处示弱,隐忍不发,静观其变。果然,曹爽志得意满之后走向了狂悖与淫慢。他作威作福,秽政横行,以致大臣离心、物议沸腾,魏国国势也渐趋衰弱。 这是司马懿无法忍受的。他可以忍受曹爽夺权,也可以忍受曹爽胡作非为,但他绝不能忍受曹爽毁掉他辛辛苦苦为魏国夯实的“一统天下”的大业根基。他为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志已不懈奋斗了近四十年,怎么可能让无知小儿曹爽来阻断! 于是,“高平陵事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曹爽一派被司马懿用雷霆手段一举摧灭。 司马懿在最后处置曹爽时,用了“斩草除根”之法,将曹氏宗亲翦灭殆尽。这一举措甚至招致了他的好友蒋济的反对。但他必须这么做。只有不留后患,才能保证朝局的稳定啊!况且,司马懿已走上了一条与曹魏政权决裂的不归之路。 公元251年,魏嘉平三年,司马懿已七十二岁了。他在除掉最后一个政敌王凌后,病死于洛阳,真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司马懿临终前,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榻前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对于司马懿所言的“慎之”,也许有两层意思可以理解:其一是让二子善理国政,不可以心生异志;其二是让二子善保国政,不可轻易托付他人。但是无论司马懿本人有没有异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通过他的不懈经营和艰苦努力,已经为后人的事业创造了最佳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条件。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分别被封为大将军和骠骑上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从此对于曹魏而言,皇帝之势微而国家之势强,军政大权,尽归司马氏专断。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求之,其势顺也。”继司马懿之后,呈现在司马昭、司马炎面前的天下大势,可谓“居高视下,势如劈竹”。他们所要做的,只是顺流而下,去完成历史所赋予的某种必然。 公元262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得手。次年,蜀后主刘禅降魏,至此,蜀汉政权历二帝,前后42年,终于宣告结束。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位,司马炎登基,改国号为晋;公元280年,司马炎进讨吴国,吴主孙皓降晋,吴国灭亡。从而结束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长达七十二年的混战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分归晋”。 总 结 司马懿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权谋家于一身的儒家奇才。当然,这是他成功之后,人们给他定的性质。 人们会说,儒家以“忠孝”为本。司马懿本就不是魏之纯臣,也不尽忠于曹氏,怎么还能说他是儒家奇才呢?其实,儒学的根基是一个“仁”字。司马懿除魏之苛政、抚民于安乐,这不是“仁”吗?司马懿消乱世之纷争,统一天下,拯万民于战火之中,这不是“仁”吗?——“仁”比“忠”更大呀!这才是真正的儒者应持的观点。 因为仁者无敌,所以司马懿无敌。 司马懿从一个有志有才的青年,到一个内政军事名满天下的奇才,再到一个治国平天下的英雄。这完全应归功于他的人生规划做得完美无缺。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机遇期里,他总能把握住最佳时机出手,而且一抓就是硕果累累,这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他能忍:面对曹操的歧视和压制,他能忍;面对同僚的排挤和陷害,他能忍;面对诸葛亮的“巾帼之辱,”他能忍;面对小辈曹爽的欺侮,他也能忍。他人生规划中最璀灿的亮点,就是他的“忍”——坚百忍以图功业之终成。一个“忍”字贯穿了司马懿的整个人生规划;一个“忍”字,造就了千古一帝司马懿。

铁棒钥匙锁议论文素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原材料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一、材料解读:文章大意:猫头鹰遇见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枭”即猫头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

枭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改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二、构思方向:全面理解材料,不脱离原材料含意,显然材料中枭和鸠都是正面形象。作为枭的迁徙,是因为乡人皆恶其鸣,首先枭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是有不足的,而且试图改变这种不足;因乡人皆恶而迁徙,也能看到枭考虑到的并不是任意的放纵自己,而是不能成为众矢之的,要赢得社会的认同并试图改变自我向善的形象。

然而枭通过迁徙,以改变环境的方式实现自我的改变来完善自己或完美自己,通过智者鸠的建议,我们知道那是不恰当的。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明确了作文的构思方向。

三、立意角度:(一)从正面立意审题方法:以果溯因法。结果: 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 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传统认识,猫头鹰的叫声难听,是它不受欢迎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它的缺点。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搬迁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参考立意:1.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2.赢得社会赞同在于完善自我。

3.治标不如治本。(二)从斑鸠角度说:它发现了猫头鹰的缺点后能及时指出,并指明改进的方法,是猫头鹰的良师益友。

参考立意:1.为别人着想(指出缺点及改进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品德。2.交朋友要交鸠这样能指出自己缺点的真诚朋友。

(三)逆向思维,创新立意。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类比联想:孟母三迁不就是为了有一个能适应孩子的环境吗?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让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而一味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应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参考立意:1.换个环境又何妨?2.自己个性不可丢。

3.既要尊重个性,又要尊重共性。4.世界因个性不同而丰富多彩。

总结:无论从枭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斑鸠的角度来说,都涉及到自己与环境两方面,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照顾到两方面,以一方面为主可以,但不要只提及一方面,而不涉及另一方面。 筛选比较一、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 1.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2.赢得社会赞同在于完善自我。3.治标不如治本。

4.为别人着想(指出缺点及改进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品德。5.交朋友要交鸠这样能指出自己缺点的真诚朋友。

6.换个环境又何妨?7.自己个性不可丢。8.既要尊重个性,又要尊重共性。

9.世界因个性不同而丰富多彩。二、偏离题意⑴要克服形式主义; ⑵嘲笑他人是可耻的; ⑶ 不能知错不改;(4)做人要讲信用; (5)敢于创新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⑺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⑻要改变的是人们对不喜欢的事物的态度;⑼坚持就是胜利; ⑽要善于解剖自己;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⑿坚持或选择。

如何避免走题、偏题现象呢?(一)监控。即看到题目后一定不要省掉以下几个程序:1.养成用笔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词的习惯;2.画出关键词后,要轻声读一下,并确认无误; 3.养成将关键词的近义词与关键词辨析的习惯,找准写作主旨; 4.材料作文,务必为材料出三个(至少两个)题目,思考:命题者的目的是什么?哪一个题目更切合材料,然后选出最佳的题目。

(二)紧扣。即确定了关键词或准确定位主旨后一定要记住: 1.引论部分必须扣住关键词,组织好中心句,即论点必须清晰; 2.每段都必须突出关键词; 3.每一次举例后,都必须析例,在析例时,别忘了突出关键词; 4.结尾一节要学会以关键词为中心,构造压缩性排比句。

例文:不同凡响历史无数次雄辩地证明:当一个人面对天下的指责时,他不背叛就是先哲。所谓“我因我而不同凡响”,当众人都鄙弃我的时候,我也不能改变。

因为,它是我存在的特质与不同之处。正如一只猫头鹰在遭遇了乡人的恶骂后一样,它想迁徙到其他地方,只为别人讨。

母爱

在这个人世间,所有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甚至毁灭。但唯有母爱,它永远是那么伟大、无私,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小时候,还没有学会走路的我总喜欢让妈妈抱着,那种感觉十分温暖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而妈妈也经常抱着我散步。妈妈,你知道吗?在那些日子每当我被你小心翼翼地抱着,我就会有一种无比的自豪与快乐。透过别的小朋友的目光,我知道他们也正羡慕着我有这样一个妈妈。于是,妈妈的手臂就成了我在当时第二个摇篮。

上小学后,我不能再让妈妈抱着我了,而妈妈也再也抱不动我了。妈妈就开始和我手拉着手进出。她将她对我的爱意表达在了她那经历过沧桑的手。放学时,妈妈总是拉起我的手,轻轻摇着问我当天在学校中的表现。调皮的我也就狠劲的甩着你的手,用恶作剧似的语调向妈妈“报告”着自己的表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成了我和妈妈在小学期间最大的默契。

又上了一个台阶——初中后。我再也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与妈妈拉手了,每次见到妈妈只是匆匆地向妈妈摇摇手。妈妈也不强求我这么做,她又改变了自己表达爱的方式。每当夜深人静,而我又正在做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时,妈妈总是轻轻地走进书房。或是为我带来一杯香醇的牛奶;或是为我带来一个甜甜的苹果;或是为我递上一杯浓浓的咖啡……让我在那繁忙的学业中也能深深地体会到妈妈给予我的母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下母亲的爱,其实都在一针一线之类的小事之中。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你的身体;母爱是你身上的一件厚厚的衣服,无时无刻不围绕着你的前后,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在天涯海角,母爱都在你身上紧紧缠绕。

啊,妈妈我一定会深记您的爱!

自拟,或许是我们在语文作文中最熟悉的一个词语——“请写一篇关于……的作文,题目‘自拟’。”许多同学都绞尽脑汁的去想题目,但为何不就按此要求,以>;为题。

“自拟”就是由自己来决定的意思。我们往往都是任“题目自拟”在眼前闪现,但你可否知道,我们真正面对的是更为重大的问题——“人生自拟”。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天定的,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被决定了将来的生死、命运。但我要说:“错!”我们有权并且正在自拟人生——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

假若说人生是天定的,哪会有那从灾难中生还,虽失去了家人,但任坚强生活的人?假若说人生是天定的,又哪会有那一生饱受冷眼,但最后终成大业的人?假若说人生是天定的,又哪会有虽受尽病痛折磨,但在与病魔的斗争中最后胜利的人?倘若你说人生是天定的,你便是不懂得人生。人生,就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倘若人生是天定的,那怎容得下“人们的渴求与享受”?

你是如何“自拟人生”?是在心中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是在脑海中印下一个美好的梦想?还是随波逐流,发扬从众精神?这都不对,仅仅是拥有远大的理想、美好的梦想是错误的,而随波逐流,发扬从众精神更是错上加错。我们应该在“想”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到“做”。想固然简单,或许只需一会儿便可;但真正要做的话就难了。在为达到自拟的人生而去做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挑战,这就是做与想的不同,当你克服困难,面对挑战后,你便达到了自己的人生,便可以享受你的幸福。

自拟,固然简单,但在自拟之基础上,还需付出行动。

求学纵横谈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此处的“物”即为“学习”,由此可见,人生贵在求学。凡事都可以从纵向和横向方面来考虑,求学也不例外。

纵向上的求学是时间上的积累,抓紧时间学习是纵向的真谛;横向上的求学则是范围上的扩展,泛学与精学是横向的奥秘。求学是实实在在的付出,绝非动动嘴皮的巧活,求学需要一个人真正静下心来花大量的时间。

时间从何而来?鲁迅先生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会有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并勇于去挤时间。

散步时的沉思,小憩时的冥想,排队时的默背,临睡前的回味……零碎的时间处处有,只要肯去利用。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所以,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所有可以为我们所用的时间,那么我们就拥有了超越他人的法宝,我们就能赢得纵向求学的胜利。当然,赢得了纵向求学的胜利并不等于求学的成功,还有横向的挑战在等着我们。

人生是一个多元化小世界,任何人都不能单凭一种技能而生存下来。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社会。

我们可学的范围极广,只要是正面积极的,如果有精力和时间,那我们就应该尽力去学。“艺多不压身”的确是至理名言。

同样的学历,同一个岗位,你比别人多一种本领,那你就比别人更容易受到青睐。《水浒传》中的东京泼皮高俅的飞黄腾达,还不是因为那一脚绝妙的蹴鞠?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好的青春年华,多汲取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略知皮毛也好,登峰造极也罢,只要去学就总会有收获。要相信,没有一件事情是毫无意义的。

日后保你成功的没准是你在无意间插在河边的一棵柳!求学的路很难,你也许头破血流;求学的路又很简单,只要抓紧时间。随时随地随意学,纵向横向两手抓,你一定能在求学的路上走得从容有序,一路花香。

试题分析:材料一分析:哈佛理论共两句话,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的余业时间。言外之意是:人应该充分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

把这个言外之意扩而大之,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变越来越美好。由此可以立意:要抓紧时间,要坚持不懈。

材料而分析:第二段材料共两句话,前一句是事例,后一句是从事例中得出的结论。强调学习不要畏难,学习要趁早,学习知识和技能为人生奠定基础,勤于学习才能成功。

由此可以立意:学习要趁早,学习要吃苦,这样才能美化人生。两个材料共同的话题是学习的重要性。

作文应紧紧围绕学习的意义、价值、方法等。材料一侧重坚持学习,充分利用时间;材料二侧重学习要吃苦,学习要趁早。

1、最佳立意应该能够把前后两则材料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展示时间、学习、成功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如:人生前期应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紧紧围绕“学习”这个核心话题。早努力、不怕苦、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上述三种兼有两种,可谓一类文的上等立意。

2、如果侧重于第一部分内容,谈充分利用时间,谈坚持不懈,只要是围绕“学习”,讲的是学习与人生、学习与命运、在浮躁的当下如何学习等,同样是一类立意。如果只抓住第二部分内容,谈人应当及早努力,谈不要怕吃苦等,只要围绕学习,也算一类立意。

以上两种立意,可谓一类文的下等,或二类文的上等。3、如果作文只是泛泛地谈材料中的某一个元素,如“坚持”“时间”“勤奋”“知识”等,属于断章取义。

这样的立意列如三类立意。这里所说的“泛泛地谈”,是说该作文在论证过程中,很少涉及“学习要趁早”“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之类的内容。

4、如果只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论点不是材料的中心内容,则判为三类立意。如:坚持就是胜利,努力是成功的关键,不要错过美好的风景等。

注意:如果抓的是片言只语,但文中有若干内容涉及到学习、人生等重要内容,判为三类上,或二类下。否则是三类下。

5、如果所写议论文的论点或记叙文的主旨,明显地脱离了作文材料,与作文材料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在立意方面打入四类。以上是课件上的内容。

本次考试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以“坚持”为中心,相当一部分同学谈的不是学习上的坚持,这说明他们在审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同学谈“不畏艰险”,这个立意也有些偏,如果能围绕学习谈不畏艰险,也算勉强符合题意。

至于写“细节决定成功”,“学会选择”,“学无止境”等,统统为离题作文。

蛮干不如巧干

一个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是他在面前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过路的农夫看见了,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着农夫乖乖走进了牛栏.

同时,如果有一天你走在街上,看到有一个人在试图用大铁棒打开门上巨大的锁,你一定会想,这个人不是强盗就是个傻子。的确,用一身蛮劲的铁棒开锁只会把锁砸坏,而轻巧的钥匙因为懂得锁的心思,所以开锁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做事情也是这样,空有一身力气地蛮干,往往不如巧干的效果好。

蛮干意味着不顾方法,不顾实际地办事,好比用铁棒开锁,不但开不了锁,反而会将锁弄坏,所谓“赔了夫人,又折兵”。芬兰有句谚语:“宁可花一天好好思考,也不要用一周时间蛮干徒劳。”历史上有名的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骁勇善战,更是用以一敌十之勇。可就是这样一个勇猛的项羽,竟落得孤身一人自刎于乌江边的下场,可悲可叹。项羽空有一身好力气,但不肯好好研究兵法,又不听谋臣劝阻,只知道一味拼杀。他的悲剧,绝大部分是因为只会蛮干,才输给了老奸巨猾的刘邦。中国民间也有句谚语,是老百姓根据生活实际总结出来的道理:“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正因如此,做事不应该只顾蛮干,而应学会巧干。

巧干说明能够摸清形势,慎重下手,巧用策略,即: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正如钥匙开锁,摸清了锁的内部,用恰当的方法,轻易打开锁。在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正是如此。如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火烧赤壁”一战。曹操明显是仗势欺人,气势汹汹,而诸葛亮和周瑜在分析了曹操不善水战的情况后,妙“送”“连环计”“苦肉计”,最后巧借东风,赢得了这对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至关重要的一战。倘若东吴与蜀硬与曹操正面交锋,只怕到时真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会下棋的人,是“棋不看三步不捏子”的。巧干要求人们多思多想,对不了解的情况决不轻易下结论,方是智者所为。

回顾历史,鲜见有伟人早起晚归,不顾效率地蛮干。能成大事者,大多是处变不惊,有策略有计划达到自己目标的人。这些人通常能够把握规律,抓住关键,集中力量到一点去突破,使事情事倍功半,此乃巧干之实质也。人们常说:“三岁孩子做了再想,六十岁的老人想了再做。”是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需要有闯劲的人,但并不是仅凭匹夫之勇蛮干硬闯。好力气也要有好头脑,勇气结合巧干,才能问鼎辉煌。

苏联有句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什么钥匙开什么锁,摸清形势再下手,办事情一般就这么个简单的理儿——蛮干不如巧干

成长的路程,决不会是平平淡淡。

也许回经历坎坷,也许会历尽磨难,也许有跌宕起伏,也许有惊涛骇浪。

人生是一本书,翻过去的页码不再出现,翻过去的童年也不会为再次升起的太阳而重来。既然翻过去了童年,那么,不要用时间来冲淡它们,而是要将它们藏进心灵深处……

讨厌儿

小时侯,常是“人见人厌,花见花恨,连小草见了也要残败”的小孩。从小,手就不听我的使唤,不是东恼恼,就是西抓抓。

上课时,我总要把手向后捣乱,弄得后面的人不得安宁,结果就被老师痛训了一顿下课后没事找事干,我经常将人家的本子藏起来放学后,也没停过手,常和同学比爬树,经常是摔得四脚朝天。

这无疑是一个调皮、好动的我,一个充满稚气的小男孩。

烦人精

长大了一点后,离开了故乡,我开始变得好问了,对于一切的一切,我总是怀着好奇心去面对,不懂的问题,就算是打破沙锅,也要问到底。毕竟那时的我一直认为老师是万能的,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难倒他。但老师却不认为我有好奇心,而是一个比女的还要烦的“烦人男”。我无可奈何,每晚只有面对天空,静静地思索着……

也许是做梦吧!我发现自己轻得像张纸片,飘上了蔚蓝的天空。在那儿,上帝回答了我所提出的所有问题。我兴奋不已,真想立马告诉老师,还有比

他更聪明的人,可那只是梦。

这无疑是一个烦人、好奇的我,一个有着梦想的我。

乐观者

长大了,或许是懂事了,对任何事物,我都会以最好的心态、最甜的笑容去面对。我始终相信:没有一种厄运可以打倒乐观。

不知不觉喜欢上了阅读,虽说学习的负担如沉重的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我却从阅读中找到了快乐。

高兴时,吟一首 *** 飞扬的诗,如饮一杯纯正的香茗,让心胸更开阔悲伤时,读一篇慷慨激昂的散文,如饮一樽刚劲的烈酒,让胸襟更豁达。被人误解,我会告诉自己“人不知而不愠”面对离别,我会叮咛自己“天涯若比邻”。

这无疑是一个成熟、懂事的我,一个乐观主义者。

哦!不知不觉中,我已成长了,我已翻过童年金色的页码了!

去的尽管去吧,来的尽管来吧!我只为着明天而奋斗!

我曾是一个自卑的女孩,我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失败,太多太多的挫折,太多太多的冷漠,太多太多的孤独,这一切的一切,常常令我畏惧。有时,我真想退缩,真想放弃……

青春,是花季亦是雨季,但为什么正处于如花似玉的青春期的我,却感受不到一丝丝的多情善感,一丝丝的欢欣愉悦,却常常与寂寞相伴,与茫然同行。因为我很渺小,像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整日在自怨自艾中度过。

就在我孤独地流泪,寂寞地唱歌时,上帝终于注意到了我,把你派到我身边把我从苦海之中拯救过来。

你白皙的脸颜常冲我微笑。还记得你在班里夸我功底好,我在台上的每一次朗读、每一次背诵,您总说饱含感情、富有韵味。这时的我,羞红了脸颊,但心里却是甜滋滋的。从此,我每天都期待着你的课,每次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踊跃地回答着你的问题。渐渐地,我成了全班回答问题最积极的一个。不仅是在你课上,其它学科我也能自信地举手,这都是您的功劳,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还记得,那次学校组织一个演讲比赛,我很想报名,但不敢挑战那些比我更优秀的演讲者,是你,又一次给我鼓励,你说你相信我,并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带着你给的信任,我参加了。在台上,我看见你正坐在墙角边注视着我,白皙的脸上依然挂着甜甜的微笑,眼睛里满是对我的鼓励和信任。那时,我在心里想:一定要好好表现,决不辜负您的期望。结果,我们班获得第一!

这次演讲的成功,又给我增添了莫大的自信。再这,我要谢谢你,请接受我对您最最真诚的感激和敬意!

从此,我不再自卑,面对困难我不再茫然失措,因为我看到挫折背后希望之芽正在萌发。是你,让我发现,原来,我也很优秀。

参考例文:小钥匙大智慧为何铁棒使尽浑身解数终只能砸坏锁心,而钥匙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开启锁心?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也正是如此吗?只有摸索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阴符经》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人们应观察天下万物的内在规律,只有用心认知和感悟,世间万物才能了然于心。庖丁喜爱摸索事物的规律,三年时间,摸清牛身结构规律,然后加以领悟并按其规律行动,便可在牛体筋肉骨节的微小间隙中游刃有余,十九年刀刃不仅不损,更若新磨过般锋利,不也贴切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世界上的事物虽是千姿百态,但只要能究其内在本质,摸清各自迥异的个性,就如同找到了一把开启门锁的钥匙,能准确地认知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达到最好的开锁效果。反之,若是不能充分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便要像铁棒般无从下手。三国争战,诸葛孔明大开城门,抚琴雅坐,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家喻户晓。空城计成功的关键,便是把握了别人的心理。诸葛孔明能用空城解围,是因为他充分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并有谋略地加以利用,以自己不常犯险为掩护,使司马懿在虚虚实实中判断错误。而司马懿之所以败逃,是因为他虽多疑,但并没有疑在关键点上。于是,当诸葛亮“真心实意”的引狼入室时,“狼”反而被吓跑了。如此,两人处理问题的态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是摸清敌心巧施妙计,一是只顾表面狼狈而逃。由此可见,只有抓住事物的内在规律,究其问题的内含症结,才能参透其“心”,为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前事之鉴,警后事之人。即使遇到再棘手的难题,也不能毫无章法地乱挥铁棒。为达目的莽撞而为之,往往会适得其反,效果不尽如人意。既然如此,何不追其根本,探其究竟,找到其隐含的规律,为此“心”寻找到一把适合的钥匙?如若能如此,原本很难的问题解决起来也会随之变的得心应手!世间万物都有它本身所蕴藏的规律,这便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了解其心,才能用对钥匙开启锁,此所谓小钥匙的大智慧。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锁”“钥匙”“铁棒”都运用了比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锁”比喻为问题、矛盾;“钥匙”和“铁棒”比喻为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①钥匙——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以了解为基础,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②铁棒——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说明做事不讲究方法,一味蛮干,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做事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一味蛮干,只会把事情办糟。

从前,有一把钥匙和一根铁棒。铁棒很骄傲、自认为自己的力气是最大的,而钥匙恰恰相反,它很谦虚,不爱像铁棒那样炫耀自己。

有一天,铁棒和钥匙刚好要去同一个地方玩,当它们相遇的时候,骄傲自大的铁棒就嘲笑钥匙:“你这小不点儿,有我力气大吗?你看我身强体壮的,就算在坚硬的石头,我也能轻易地把它打碎。你敢不敢和我比比?”钥匙根本不理会铁棒的话,直走自己的路。看到钥匙这样,虽然铁棒觉得自讨没趣,但依然不放弃显示自己的机会。

走着走着,铁棒发现了一扇门,门上有一把坚固的锁。骄傲自大的铁棒再一次找到了它认为可以炫耀自己力量的机会,就自以为是地说:“小不点儿,我们不用绕路道走,因为我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这锁打开,等着瞧吧。”说完朝所走去。钥匙呢,它想:既然铁棒那么想表现,我倒是想看看你怎么把这锁打开。“叮咚”铁棒猛地敲打门上的锁,没开,铁棒自言自语道:“难道是我不够用力?我不信,我一定能打开。”于是铁棒使出了最大的力气,又敲打一次,但是锁依然没有被打开。“就这么一把小锁我居然打不开?不可能,不可能。”铁棒失落极了。钥匙走上前对铁棒说:“铁棒兄弟,你歇会儿,我试试看。”“就你这小不点儿想打开我都砸不开的锁,太可笑了吧。”铁棒嘀咕道。钥匙走上前去看看那眼前的锁,再看看锁孔,然后就钻进了锁孔,只听“拍”的一声响,锁开了。看到这一幕,铁棒惊呆了,不解地问:“小兄弟,我费那么大的力气都打不开,怎么你一下子就打开了呢?”钥匙回答道:“因为我了解它的心。”

听了钥匙的话,铁棒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以后铁棒再也不那么骄傲自大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