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幸福指数本科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幸福指数本科毕业论文

低碳经济是热门,研究成果比较多,相对比较好写,建议的题目如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低碳经济金融支持研究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有限发展;科学发展观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有限的规定,这种有限的规定既不是对人类发展意义与价值的贬低,也不意味着以消极和终结的态度来看待和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科学发展观是对强调无限发展及盲目发展行为的理智警醒,是解决科学发展道路上困惑与难题的现实路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而党的十七大报告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精神要义予以了丰富和拓展。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的,它是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有限的规定 从伽利略以来社会发展的哲理依据和核心观念本质是一种无限发展观:世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进化的系统。自然界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源泉,人类凭借科学技术这一有效的手段可以实现人类及人类社会的无限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既是这种无限发展观的胜利,同时这种胜利又不断地证实和完备了这种无限发展观,最终酿成当代社会各种带有全球性的人类危机。这种发展观存在的前提是“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一哲学信条,它所关注的只是如何发展得更快,而不是“为了什么发展”和“应该怎样发展”这样一个目的论、价值论命题。这可溯源于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对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对完满性的承诺这一历史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沿袭了西方的发展道路。然而,发展并非是天然合理的。在当今人类面临各种全球性危机甚至人类对自身的生存都存在疑问的情况下,这种发展的“天然合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于是一种有约束、有规范的发展即科学发展便被提上了中国发展的议事日程。 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要义是与可持续发展一致的:人类及其社会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有限发展系统。人类与自然不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既不能创造、更不能毁坏这些基本条件。只有在有限的发展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等手段去开发自然、保护自然,并通过竞争和协调机制,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共存,从而谋取自身的持续发展。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用大量的数据和简单的逻辑,论述了地球有限论。尽管该论点引起了人们的惊慌及种种争议,但它毕竟针对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病态的“增长无限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因而,这种“有限增长论”比那种盲目的乐观对人类更有价值。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把一些条件的限制作为发展的内在参数来确立我们的发展目标的话,我们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同时,在现实中,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人类的实际能力总是有限的。理性主义的“人类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的乐观态度只不过是一种可能性的假设。因此,与那种仅仅在可能性上寄希望于人类技术的无限增长来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相比,还是立足于人类能力在现实性上的有限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可靠一些。这种有限意识的确立,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观得以确立的首要前提。 第一论文网 就其实质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它以现代生态学革命为契机,倡导“没有破坏的发展”。它认为人类的发展不应干扰和削弱自然界多样性存在的发展能力,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人类在与自然界的各种变换关系中,必须把自己置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联网络中,在自身的发展中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界的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它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推进、不断优化的过程;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的同时,也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平等。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于人的未来。这种世代持续发展的伦理原则,要求当代人自觉担当起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开发利用数额的伦理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发展的有限性,并不意味着贬低人类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也不意味着以消极和终结的态度来看待、阐述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它只是从本来意义上的人的在世状态出发,现实地说明了人的发展的真实境况,提醒人们注意人的发展是有限的这一基本事实,以免在人类无限发展的梦想中迷失自己而毁灭自身。这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人更自觉地面对大自然的无限和人的有限这宿命式的必然,从而达到一种更高的自由的境界。人能做的,并不一定都是应当做的。因此,人的行为不仅要有法律的约束,而且要有伦理的规范。由于人的实践能力已经发展到足以毁灭整个人类自身的程度,所以对人的改造自然的实践行为及其发展进行规范就显得十分必要。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之所以造成了当今世界的各种困境和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发展模式只追求物质利益的无限欲望和商品经济的自由竞争,而很少做出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它只关心“如何”更快地发展,而不关心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即“应当”怎样发展。 二、科学发展的困惑与难题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的20年间,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自然引起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反思。何中华先生指出,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市场逻辑所内蕴的“零和博弈”关系即“增加这个人的份额(或者称之为生活水平)往往牵连到减少另一个人的份额”带来的贫困问题,从另一方面限制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与“损人”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利己”恰恰是由于“损人”,反之亦然。贫富两极分化在全球市场化进程中的日益尖锐,正是这种状况的表现。同时,市场经济的博弈性对责任主体的遮蔽和责任本身的消解,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构成直接的威胁。这一情形的存在,实际上也就鼓励了人们最大限度地攫取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的经济效益,而不必为此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付出必要的代价。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要求我们去预测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以避免它们的出现,而不是造成破坏后才去补救。正是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造成了发展机会的排他性,于是在这个问题上,可持续发展遇到了棘手的道德困境。一方面,自然资源和发展机会的有限性与发展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使得一部分人对稀缺资源和有限机会的占有,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人占有机会的被剥夺。发达国家一般来说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放弃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两难选择。另一方面,如何在不同代人之间进行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操作上也面临着重重障碍。因为在资源有限和稀缺的前提下,前代人和后代人的“所得”与“所失”相抵为零且互为因果。如果考虑后代的利益,我们就不能不“让渡”部分当代人的利益;而若考虑当代人的利益,我们又不能不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这就把我们抛入了一个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 [来源:第一论文网 ]

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其实还要看你具体偏重哪方面研究,以及你容易取得哪些数据资料。以下提供几个论题,仅供参考:1、基于福利经济学的人口发展模式研究(根据第六次人普人口数据,针对中国的人口发展问题探讨能增加福利和幸福指数的人口发展模式)2、中国东西部地区工业梯度转移对策研究3、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4、西部地区省管县财政转移支付实证研究5、城市垃圾收费问题及对策研究6、4万亿拉动内需投资效用评价7、社会主义市场价格调控与经济稳健发展关系研究8、基于经济学角度的土地市场交易机制研究(eg.如何改变目前以价高者得的出让方式?)9、供地方式与房地产市场走向关系分析(可理论可实证)10、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矿难频发原因及对策分析11、当前中国“硬指标”现象透析(比如每年定任务,要求务必打掉*个黑帮或者完成*元税收,这个硬指标管理模式对政府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12、救灾资金的分配模式研究13、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研究14、转移支付的配套模式研究15、产地型消费税与终点型消费税对地方经济的影响16、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人才问题研究17、人均可支配财力问题研究18、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19、生态环保转移支付考核研究20、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商品房开发格局研究我的可以交流。

论当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研究幸福指数论文

幸福;对幸福的解释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实际上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沁到心底的甜蜜和快乐。人人都会追求幸福,人人都想得到幸福,追求幸福不等于追求财富,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或感受,你有万贯家财但你可能不满足,认为钱太少而至苦恼,我财产不多却认为十分富有因而笑口常开。正因为此,老子才告诉我们:知足常乐。事实上,世人往往把财富当成幸福源泉而穷追不舍,这是缺乏对幸福真正意义上理解的缘故。人们疲于奔命,有些人不择手段,攫取不义之财,而不义之财带给人的欢乐和幸福往往是暂短和有限的,由于“物苦不知足,得陇复望蜀”,往往使人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忧愁之中。一些人以身试法,受到无情的惩罚,结果,想得到的未必带来幸福,甚至有些人想得到的不但没有得到,而且把现有的也失去了。正如《史记》中所说的:“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一些博大精深的智者为何往往选择清静淡泊、不求显达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命清高,而是他们悟透了幸福的本意,他们虽远离名利,但非常快活,以至于健康长寿。 中国的封建学子们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为之奋斗终身。而杜甫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认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写照。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阳楼的范仲淹面对滚滚的江水,吟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为幸福。 感叹古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渐渐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不是千金的财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为人,为别人着想的奉献,是付出,这就是我要的幸福。

不同阶层幸福感的调查报告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不同阶层幸福感的调查报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首先可以描写调查报告的目的,第二个就是描写调查的具体过程和数据,第三个要描写调查报告的结果和分析。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一:一.调查背景: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二.调查准备: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三.调查报告说明:1.调查时间:2015年7月15日----2015年8月31日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及及街道路人3.调查单位:中山市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网上问卷。6.内容概述:(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3)被采访者的居住环境。(4)被采访者的家庭关系情况。(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度)(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四.数据统计:调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网上问卷76份。典型举例:1.身份:公民性别:男工作:企业职员年龄段:31~45婚姻状况:已婚对目前收入满意度:比较不满意幸福感较低影响因素:收入比较低,与周围人关系欠佳2.身份:学生性别:女年龄段:18~30收入:0幸福感较高影响因素: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比重3.身份:普通居民性别:男年龄段:45~60收入满意度:一般幸福感较强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乐观五、调查结果分析:随着市区的改造,人性化的设施也越来越多。城市中干净的免费公厕、环境优美的街心公园、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化、越来越齐全的健身设施、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设施,这些都是对于政府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提高的依据。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影响人们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无疑会促进幸福感的提高。社会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会不仅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还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购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幸福感也会比较高一点。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居民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帮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六、调查结果总结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序(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最高,18-30岁之间的次之。(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5)幸福感较强的是政府人员、在校学生,幸福感较弱的职业是个体户,普通居民,企业职员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职业稳定性较强,社会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险,这些方面都优于其他职业,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在校学生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压力还没有太多机会体会,故其幸福感较高。而对于幸福感较低的相关职业,如何提高这部分人对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幸福率看,超过被访者感觉生活比较幸福。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别有和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说0%的居民认为自己不幸福。七.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感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有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到处宣传炒作,作秀造势,搞华而不实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众还未评定,已提前将自己所在城市宣布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这种到达了顶点的幸福指数评比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对老百姓则毫无幸福可言。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各级政府和领导者,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数作为测试百姓冷暖的温度计,设身处地地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经常想一想,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群众看不起病,多少家庭买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常问一问,群众能否能用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对民众的困难和问题,逐项解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等主观的抽象的指标,决策者要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感受,以此作为加紧完善政策措施、纠正偏离的基本依据。八.改进建议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工资的平稳态势也成为了大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制度,让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九.自身的总结与体会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薄弱,团队合作才是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式。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有了机会更深入的与各个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这一捷径我能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虽然说我们在大学里已经不再扮演新生这一角色,但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我们脸上的稚嫩把我们彻底的出卖了。在这里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谛!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二:一、引言(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化带给我们的最大变化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然而,与客观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提高。(二)研究内容1、问卷设计幸福感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问题,影响幸福感的主要由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等方面。我们针对这几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若干个问题来体现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2、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对学生,事业青年,中老年,老年和女性分别调查幸福感,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2)问卷发放和回收过程。共制50份问卷,回收34份(3)研究方法。制成图表分析和百分比分析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原因。二、关于居民幸福感调查的概述(一)幸福与幸福感幸福有很多现实意义,但就回答什么是幸福,有很多现实问题:法国作家罗曼提出来:“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要是真的统计起来,不要说对“灵魂”、“香味”这些抽象的概念无从下手,即便是“你幸福吗”、“你有多幸福”这类问题,也让很多人无法回答。幸福是相似的,工作稳定、收入高、各项福利有保障,这些都是幸福的物质保障;家庭和谐、和睦是幸福的精神保障。即便是如此,幸福的人中也有不幸福的一面,比如碰到感情挫折,可能就觉得不幸福,而更重要的是,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它是波动的。(二)对待幸福的态度没有幸福能一夜之间就降临。而人们更多的是希望幸福如同春雨一般,润物无声,生活每年都有新变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领域许多重大民生问题刚刚破题。如医疗、教育、生态等问题,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三、关于居民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一)在被调查者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最高,约占六成,为,两项相加为50%;有的人做了说不清的选择,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倾向于不幸福回答的比例为。从性别来看,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这与国外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从学历水平看,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最高,17%的感到非常幸福,61%的人感到比较幸福;职业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最低,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3%,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为56%。从不同年龄段看,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高的是61-70岁组,最低的为31-40岁组和41-50岁组。此外,30岁以下的青年人倾向于回答不幸福的比例最高,而7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无人认为自己“不幸福”。(二)首先,幸福指数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社会财富的积累已经使大多数民众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民众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到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开始成为多数民众的一种客观需求,也开始成为社会宏观决策现实的目标。其次,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开始关注包括幸福指数在内的人文社会环境指标,强调社会个体的内在体验和感受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重新审视以往社会发展指标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最后,它与社会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决定了党在政策选择上必然把为民众谋幸福、为民众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作为所遵循的价值标准。(三)国家在越来越注重人文因素的健康发展,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_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四、相关成因的讨论或措施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5200余张有效问卷。经过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发现,这121人当中有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这样的调查结果让霍华德·金森很受启发。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掺着洗衣粉放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他的导师看了论文后,十分欣赏,批了一个大大的“优”!毕业后,爱德华·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爱德华·金森也由当年的意气青年成长为美国一位知名终身教授。20__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么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他把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23人选择了“一般”。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看着这样的调查结果,霍华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连数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论文结尾,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幸福是有波动的,制一种身心愉悦的状态,懂得满足才有真正的幸福。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三:一、前言(一)调查原因:追求幸福是人们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因而对大学生幸福感话题的调查应成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涵。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幸福感状态,我们组对不同省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的了解,提出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的建议,是我们的的大学生幸福更强。(二)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省份的大学生(三)调查方式:由于条件限制,我们组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为多选题和单选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收回的有效问卷91份(四)调查内容:大学生个人基本资料,对幸福感的理解,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以及对提升幸福感的看法等等二、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考察他们幸福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往往决定了幸福观中其它问题的看法。在“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的问卷调查中,被试者通过罗列方式回答问题,得到认识,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健康的身体,学业上的成功、丰厚的物质条件、能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知心朋友受到尊重与理解、无拘束的心灵世界等都是重要的的指标,百分数分别为、、、、、。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是积极的、向上的,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学习,大学生都能普遍理解到幸福的真谛,追求幸福,是每个大学生都为之努力的动力。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数据详细参见下图:(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1.对于“你幸福吗”这个问题,调查中有55%左右的同学认为自己很幸福,也有44%的同学认为自己偶尔幸福偶尔不幸福,只有1%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幸福,由此可见现在大学生的幸福感还是很强的。2.关于大家认为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的问题,64%的同学认为是身边的普通人,13%的同学认为是父母他们那一辈人,当然,也有23%左右的人认为是明星或者社会名人,因此我们也分析出大多数同学的现实感很强,能关注周围的生活,也有些同学不怎么知足常乐,以为光鲜亮丽的明星才是幸福。(三)大学生认为对幸福感有影响的要素1.金钱仍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如表所示,认为幸福与金钱有很必要的关系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认为幸福与金钱有一定关系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认为幸福与金钱毫无关系的人数仅占调查人数的。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学生中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比列只占了小部分,可以观察出,当今大学生对“金钱”的理解还是比较客观和理性的。2.学习生涯教育对幸福有重要影响如表所示,认为学习生涯教育对幸福有一般影响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认为学习生涯教育对幸福有很大影响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仅有的人认为学习生涯教育对幸福没有影响。教育对于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重要作用。拥有一个正确的幸福观对获得幸福有着重要导向作用。由此,可观察得到大学生对教育的重视与肯定。3.幸福影响因素多元化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多项选择题,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几乎每一个选项,都超过了50人选择,是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可见当代大学生们对幸福的追求与感受并不是单单倚重某一个的要素,展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成熟客观。三、建议(一)从学校教育来看1.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人是幸福的本质2.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的关系。3.引导大学生正确协调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与创造需要,认识和处理好个人需要和集体社会需要的关系,使个人需要自觉的服从和融合于集体和社会需要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与成功的关系,充分认识自己,明确方向,避免盲目,树立目标,坚定信心。4.引导学生对挫败正确归因,消除悲观,战胜挫折,振奋精神,增强韧性,并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和帮助,保证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适应环境,去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为大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与机会。6.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使自己的思想的和行为与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已在业余生活中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校园文化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潜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幸福感。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为他们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课程,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从而能够促进自我调适,更好的顺应社会发展。(二)从大学生自身来看1.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

幸福;对幸福的解释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实际上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沁到心底的甜蜜和快乐。人人都会追求幸福,人人都想得到幸福,追求幸福不等于追求财富,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或感受,你有万贯家财但你可能不满足,认为钱太少而至苦恼,我财产不多却认为十分富有因而笑口常开。正因为此,老子才告诉我们:知足常乐。事实上,世人往往把财富当成幸福源泉而穷追不舍,这是缺乏对幸福真正意义上理解的缘故。人们疲于奔命,有些人不择手段,攫取不义之财,而不义之财带给人的欢乐和幸福往往是暂短和有限的,由于“物苦不知足,得陇复望蜀”,往往使人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忧愁之中。一些人以身试法,受到无情的惩罚,结果,想得到的未必带来幸福,甚至有些人想得到的不但没有得到,而且把现有的也失去了。正如《史记》中所说的:“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一些博大精深的智者为何往往选择清静淡泊、不求显达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命清高,而是他们悟透了幸福的本意,他们虽远离名利,但非常快活,以至于健康长寿。中国的封建学子们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为之奋斗终身。而杜甫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认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写照。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阳楼的范仲淹面对滚滚的江水,吟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为幸福。 感叹古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渐渐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不是千金的财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为人,为别人着想的奉献,是付出,这就是我要的幸福

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探析的高等教育论文

摘要:辅导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让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愿望。本文旨在探析当前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对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因素

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即职业幸福感,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和身心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是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和标准,是辅导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它具有劳动与回报的精神性、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性以及幸福感受的时空无限性。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应该是辅导员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和辅导员职业得到提升的一种综合的统一。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对幸福的体验,是否感到幸福,是高校教育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外部因素

1.经济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经笔者调查高校辅导员的收入平均水平基本上都处在当地收入水平的中段,在调查中也发现有45%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满意,有40%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还过得去。从调查中可以得出,第一,“收入”对“工作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都有显著的影响,收入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

幸福感。第二,从调查情况来看,“收入”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要大于对“生

活幸福感”的影响,这意味着将对辅导员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影响。西方研究者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研究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何瑛,2000)。有的研究发现,只有在非常贫穷时,收入对主观幸福感才有影响。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出现.主观幸福感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段建华,1996)。在经济如此迅速发展的今天,收入状况确实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关键影响,收入的高低也能体现一个人在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辅导员收入状况与生活满意度成正相关支持认同观点。但同时,研究证明经济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单一的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作为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的参考因素自述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高低并不能在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体验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影响也存在其他一些因素。

2.家庭生活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对家庭生活自评较高的辅导员会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与满足,从而自身产生更多的幸福感。这与国内郭晋武、杨彦春、周建初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在对生活事件的研究中发现:家庭生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很多心理学家将不良的家庭气氛视为一种持续性应激性生活事件。作为“女性”又身兼“高校职业知识女性”这样的`双重角色也让高校女辅导员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度上的一致性也带有自身的特点。作为“高校职业知识女性”,她们的工作特点一实行“坐班制”,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时家中可能就是办公的地方,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在此时更显重要,高校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个体与家庭的联系,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高度相关性在此处也凸显出来。谈到家庭生活与幸福感的关系时,有的女性辅导员是这样描述的:“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我们更清楚和了解一个家庭的和谐气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很重视家庭生活,觉得家庭对白身还有对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有的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时间的无界性,使得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混为一谈,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

3.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工作环境一直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甚密,工作与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关系,是因为它可能提供使人们发现快乐的最佳刺激和积极的社会联系,以及一种合理的社会认同、意义以及成就感。工作环境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如工作时间长短、工作满意度等,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呈中等状态,很显然工作环境对大学辅导员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多数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的繁杂性导致辅导员每天的工作压力大,有时候情绪会较低落,如果工作环境在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必然会影响工作状态,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也使得自身的幸福感指数呈下降趋势。工作环境固然很重要,但工作条件同样也会影响着辅导员主观幸福感。

二、内部因素

1.心身状况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心身状况包括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自身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如果通过医生进行客观的健康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这种相关。

自我评估健康会受到消极的情绪和真实的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主观解释自身的健康进行预测,健康不但受到消极情感和真实的健康状况的影响,而且对健康的认知也受到人格的影响。自我评估健康尺度不仅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适应水平,因此,健康的主观感知比真实的健康评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重大。同样,在笔者的调查中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是成正比的。一个人只有自身的健康情况得到了保证,他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对于我们辅导员来说,因为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年龄都在30岁左右,身体健康情况都处于中上水平,对工作都能有着很高的热情,从而影响了主观幸福感的指数。从调查中看,心理状态在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更显突出来。主观幸福感本身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对幸福的理解、人生的关注可能更多在于精神层面,更关注自身的心理在生活中的状态,而且辅导员中女性占大多数,女性对于男性来讲,本身感性的特点也让心理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度甚高。

2.目标达成程度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理论认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与达到目标时产生快乐,而目标偏离或失败时则导致痛苦,因此,目标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辅导员们追求的目标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着辅导员们的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所以,目标达成程度对大学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

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辅导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国家和地方财政必须为教师待遇水平的提高承担应有的责任。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存在,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使人幸福,其中的人生价值和人的幸福,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需要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从教师主体角度看,教育需要教师对教师职业和教育活动本身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让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愿望。一个人当他的主观幸福感得以提升,那么他所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就会获得持续的快乐体验。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强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稳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特征,探寻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来源,是提高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前提,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要在辅导员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幸福感”的支持是少不了的。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然需要,同时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迫切需求。可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50.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76.

[3]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j].数据,2006,(8),10-12.

我的幸福指数研究论文

幸福;对幸福的解释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实际上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沁到心底的甜蜜和快乐。人人都会追求幸福,人人都想得到幸福,追求幸福不等于追求财富,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或感受,你有万贯家财但你可能不满足,认为钱太少而至苦恼,我财产不多却认为十分富有因而笑口常开。正因为此,老子才告诉我们:知足常乐。事实上,世人往往把财富当成幸福源泉而穷追不舍,这是缺乏对幸福真正意义上理解的缘故。人们疲于奔命,有些人不择手段,攫取不义之财,而不义之财带给人的欢乐和幸福往往是暂短和有限的,由于“物苦不知足,得陇复望蜀”,往往使人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忧愁之中。一些人以身试法,受到无情的惩罚,结果,想得到的未必带来幸福,甚至有些人想得到的不但没有得到,而且把现有的也失去了。正如《史记》中所说的:“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一些博大精深的智者为何往往选择清静淡泊、不求显达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命清高,而是他们悟透了幸福的本意,他们虽远离名利,但非常快活,以至于健康长寿。中国的封建学子们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为之奋斗终身。而杜甫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认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写照。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阳楼的范仲淹面对滚滚的江水,吟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为幸福。 感叹古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渐渐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不是千金的财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为人,为别人着想的奉献,是付出,这就是我要的幸福

总体来说,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物质条件或客观环境等同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程度高的人比程度低甚至不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广州市 *** 、企事业单位340名青年白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2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援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数,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数是乐观和社会支援。结论:广州青年白领对生活状况不甚满意,但对自我评价积极、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情景性因素和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2-0175-0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水平飞速提升,在此发展过程中白领青年作为国家人力资本的中坚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著财富,但是,物质上的丰富并不能等同于主观上的幸福。相关调查显示,诸如公务员、高校教师、外企职员等白领青年的幸福感相较于其他人群并不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时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紧张、失眠、无意义感常常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谈杰,2008;田振敏,2010。该研究把青年白领定义为: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大专包含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依靠知识和技术谋生,月薪4000元以上,有较稳定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工薪阶层。 产生于20世纪末美国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它反对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消极取向,它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包括积极个人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这一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多以学生群体、教师群体、老人群体等为研究物件,涉及青年白领群体的研究也更多的是偏向于社会学、人口学等视角,并且多以理论上的描述性研究为主,鲜有实证研究去探讨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而作为社会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如何?他们对自我的评价状况又如何?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到底存在哪些影响机制?当了解了这些关系之后,又该如何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状况呢?这些都是摆在研究者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学术界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正是提出该研究的理由所在。因此本文将以广州青年白领为研究物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在调查基础上考察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分析核心自我评价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机制。 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众多,可以分为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压力和社会支援作为情景性因素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已经得到了诸多证明严标宾,郑雪,2006;Schiffrin&Nelson,2008。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人格特质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Shimai等人2006对1099名美国和308名日本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热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等性格优点与人们的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Peterson及其同事2006通过网路取样所进行的一项回溯研究也表明,积极特质有助于帮助个体从生理和心理疾病中恢复过来。而目前对于白领青年心理健康或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仍缺乏整合研究,因此该研究拟从人口学变数性别、年龄、情景因素社会支援、压力知觉和积极人格特质核心自我评价CSE、希望、乐观三个层面探究白领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客观揭示白领青年群体心理状况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为白领青年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援。 2 研究物件与方法 研究物件 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广州市越秀区 *** 单位集中和天河区商业中心的 *** 、企事业单位的青年白领作为研究物件。共发放3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其中,男性213人,占,女性127人,占;未婚51人,占,已婚210人,占,其他79人,占;一般员工202人,占,基层管理者77人,占,中高层管理者61人,占18%;被试年龄22~35岁,平均为岁。 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量表 Diener等人1995编制,共19个专案,7点评分。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分量表。该研究中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 心理健康量表 李虹等2002修订,共20个专案,采用“是”和“否”计分。包括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3个分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仪系数为0,88,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和。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杨晓峰等2009修订,12个专案,5点评分,单一维度,其Cronbach α系数为。 乐观量表 袁立新等2007编制,共11个专案,5点计分。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数,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为自变数进行阶层回归分析。首先,性别和年龄组成第一阶层进入回归方程,其次,可能会因人口学变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特质因素CSE、乐观和希望作为第二阶层进入回归方程,最后情景性因素压力知觉和社会支援作为第三阶层进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三个阶层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1%的变异量F9,168=,p=。以同样的方法对心理健康进行回归,结果发现三个阶层可以解释心理健康43%的变异量F9,185=,p 4 讨论 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 对广州青年白领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描述,得知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题均得分分别为、、,情景性因素压力知觉和社会支援的题均得分分别为、,特质性因素CSE、乐观和希望的题均得分分别为、、,结合量表专案的评定等级,可以发现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情感、希望、乐观和CSE等积极因素都在中等以上水平,而广州青年白领的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则低于量表的理论中值。研究者发现,青年白领所向往和憧憬的幸福生活与其现实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络,价值期望过高和现实中的需求缺位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比如:理想中期待拥有自己的产业,而现实中却处处受制于公司和领导;理想中期待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而现实中却是繁忙的工作和单调的休闲活动等等。 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关分析表明,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阶层回归的结果表明,乐观和社会支援均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数。研究表明,社会支援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两种作用机制董增云,2007:一是主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援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能够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二是缓冲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援在压力条件下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生联络,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和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领悟社会支援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援的期望和评价,是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援的信念,也是主观支援的一种。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援,领悟社会支援对于了解和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领悟社会支援更可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广州青年白领在平时社会或者面对应 *** 景时,感知到较多社会支援的个体拥有更多的应对资源,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去化解压力,从而能够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或者缓解压力的负面效应,因此领悟社会支援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乐观是指对事情的结果持积极的态度,更多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面,认为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乐观主义者对未来抱有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能鼓励个体为解决问题不断做出努力,因此更有可能顺利解决问题,并由此带来更好的结果。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乐观主义者通常会看到现实生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好的一面,有利的或有建设性的一面,并且这种态度能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会有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援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数 该研究发现性别和压力知觉也是预测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数。研究表明,性别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即女性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男性,而压力知觉与主观幸福感负相关。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压力水平以促使个体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状态达到最佳程度,但是如果压力水平过高或压力持续时间过长,个体应对压力的身体资源就会减少,能量消耗、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身心紧张,从而降低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广州青年白领的压力主要来自工作和家庭,尤其是工作前景不明升职无望、跳槽困难等和生活开支过大供房、供车、物价飞涨等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无疑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对男性的角色期望普遍都会更高,这种高标准会导致其感受到的压力会更大,男性的幸福感水平会低于女性可能源于这一社会因素。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提高广州青年白领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一是 *** 部门、工作单位和家庭朋友等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工具性或情感性支援,良好和谐的社会,家人、朋友、同事的理解和关心可以排解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及时宣泄自己的压力和紧张等不良情绪;二是开发和加强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心理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这些积极品质是他们应对生活情景的重要心理资源。

这题,这分,还急……

幸福;对幸福的解释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实际上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沁到心底的甜蜜和快乐。人人都会追求幸福,人人都想得到幸福,追求幸福不等于追求财富,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或感受,你有万贯家财但你可能不满足,认为钱太少而至苦恼,我财产不多却认为十分富有因而笑口常开。正因为此,老子才告诉我们:知足常乐。事实上,世人往往把财富当成幸福源泉而穷追不舍,这是缺乏对幸福真正意义上理解的缘故。人们疲于奔命,有些人不择手段,攫取不义之财,而不义之财带给人的欢乐和幸福往往是暂短和有限的,由于“物苦不知足,得陇复望蜀”,往往使人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忧愁之中。一些人以身试法,受到无情的惩罚,结果,想得到的未必带来幸福,甚至有些人想得到的不但没有得到,而且把现有的也失去了。正如《史记》中所说的:“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一些博大精深的智者为何往往选择清静淡泊、不求显达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命清高,而是他们悟透了幸福的本意,他们虽远离名利,但非常快活,以至于健康长寿。 中国的封建学子们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为之奋斗终身。而杜甫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认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写照。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阳楼的范仲淹面对滚滚的江水,吟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为幸福。 感叹古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渐渐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不是千金的财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为人,为别人着想的奉献,是付出,这就是我要的幸福。

人口幸福指数研究报告论文

第一,积极地面对世界,增强自我力量感。主动争取个人生存和追求个人幸福的基本权利,特别是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生活条件和个人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意识本身就是对自己负责也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因为这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保持乐观并有控制感的生活状态,相信自己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条件改变自己的环境,以至于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生存状况。如果你生性是个内向且情绪很不稳定的人,要提升你的幸福感,还要尽力去改变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更外向一些,情绪更平和一些,多接触外向平和、乐观向上的人,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并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自尊、自主性和控制感。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改造环境;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也是可塑的。第二,不要总是向上比较,适当向下比较,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仇富,不欺贫。幸福感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人们往往拿自己的现有情形与周围的人进行对比,在收入方面也是如此。对一个人的心理感受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他和别人比较的相对地位。研究表明,向上比较能激励个体去做得更好,但也会使满意度降低,而向下比较虽然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但会使满意度增加。因此,当我们在朝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感觉太累的时候,不妨适当向下比较,缓解一下压力,以便为下一次的奋斗蓄积能量。第三,科学地认识物质财富与幸福的关系。金钱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钱本身买不来幸福。过高的物质生活目标不仅不会使人更幸福,反而使人更烦恼。彩票中奖是很多人的梦想,如果真中了大奖,我们的幸福是不是会相应增长呢?一项经典的研究发现,彩票中奖的人并不比一般的人更幸福。首先,与中奖后的兴奋和高峰体验相比,许多平常的生活事件看起来就不再那么有乐趣了。其次,中奖的兴奋会随着时间而逐步消退。当他们习惯了期待由新的财富所带来的快乐时,这些已经来到的快乐体验就不再那么强烈,对总体的幸福感就不再有很大的影响。一项对《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富翁的调查发现,与一般的民众相比,他们的幸福感只是略高一点;49位超级富翁中,有80%的人报告钱既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幸福;一位富翁从来不记得自己曾经幸福过;一位富翁(婆)报告钱不能解除由她孩子的问题所造成的痛苦。由此看来,金钱在人们心理上的作用被夸大了。在一定范围内,在贫穷状态下,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金钱对幸福感就不产生什么大的影响或者根本不产生影响。第四,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目标。金钱是个人实现生活目标所需的条件或手段,如果把金钱本身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它对幸福感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大量研究表明,那些认为金钱比其他目标更重要的人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更不满意,把追求经济的成功作为生活的中心目标反而会降低幸福感。因为过分追求经济目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多数心理能量都被投资到物质目标上,那么追求其他目标如亲密关系、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审美活动、公益事务上可用的能量就减少了,这样就减少了实现它们的机会而最终阻碍了总体幸福感的提升,因为这些目标对于幸福也是必要的。第五,建构有利于幸福的价值观。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对于有些人而言,幸福取决于物质享受、功名权势;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幸福在于真知的获得、道德的完善、艺术的享受、宗教的关怀。前者是外部定向,后者是内部定向。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E. Fromm,1900―1980)将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区分为占有与存在(To Have or To Be)两种,重占有者将生活视为追求金钱、权力和外在成功的无止境的过程,而重存在者关注的是生命本身的成长和人性潜能的实现,这两种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前者会越来越烦恼,后者会越来越幸福。适当控制物质欲望的增长,从生活中寻找其他快乐因子,特别是更多致力于精神需要的满足,如潜能实现、求知、审美、终极关怀,会增加幸福感。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发现,幸福水平不一定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并结合欲望水平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幸福感取决于收入欲望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而不仅仅是实际收入水平。如果收入欲望不变而实际收入增加,那么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会提高。但事实上,更多的情况是收入提高,物质欲望相应地提高,结果是抵消了收入增加带来的满足。或者是收入欲望的增加大于实际收入的增加,那么收入增加的结果不是幸福反而是不幸福、不满意。刚好将欲望的增长控制在低于收入增长的范围内本身难以做到也耗费心力,更重要的是在物质生活能够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更多地致力于精神需要的满足,这样才会更幸福。这样的建议还可以继续列下去,但幸福显然不存在于心理学家的“处方”之中。幸福在哪里?没有确定的答案。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人民幸福感提升的原因对于“幸福”这一概念,我印象中依然是朦朦胧胧的。字典上说,幸福即是使人心情舒畅的生活或者是境遇称心如意。总是听人描述,幸福是一个含情脉脉的眼神,是一句温暖动人的话语,是一段亲切感人的影片。我在念小学时也曾写过:“幸福是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如今仔细揣摩,似乎幸福是有N种感觉。多数时候,幸福给人的感觉是像蜂蜜那样润滑又耐人回味的甜蜜。一个人生活事事顺心,有家人爱人亲友的不离不弃,有伟大成就,有高尚的品格,受众人的爱戴。那么,此刻的你心中便会洋溢着幸福。即使多年以后,你失魂落魄,甚至一无所有,那些温暖美好的回忆也足够让你一生回味无穷。然而幸福有时让人肝肠寸断。远方的游子,踏着夕阳古道,又向朝阳诉说着思乡之苦。但游子此刻也幸福着!在他心中,有那么一个遥远的地方,赛过壮丽的大好河山。故乡,在他失魂落魄之时,给予他信念与希望的地方!落难的小凡卡,饱受人间的冷暖,在他寄出那一封永远也寄不到的信的时候,至少他在梦中想着亲爱的爷爷和大黑狗来接他脱离苦海之时,他是幸福的。那幸福之中,却又饱含了无穷无尽的痛苦。这个世上有太多的不公,也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人生中不论幸福有多少,或多或少,总归有那么一点。没有人能做到绝对的淡然或者执着。生活之于你我,一半天使一半恶魔,这条路唯有自己走下去,才能看到幸福的所在。而所谓的幸福,没有完完全全的定义。幸福的感觉人人品之,各有其独特风味。因此,无论以怎样的姿态,我们要做的就是幸福地生活下去。

以人民幸福感提升的原因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这个内容可不太好写。我觉得人民幸福感的提升的原因主要还在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来改善民生。比如农村以及社区街道的修整,文体娱乐设施的改善,物价水平的调控。还有对退休人员养老金的17连涨。再比如国家财税了很多有力的手段来消除贫困人口。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改善了民生,是人民真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基层人民生活的关心。也是人民生活中能感受到幸福感的原因因。至于题目,我想是不是可以拟定为:幸福从哪里来?仅仅作为参考,不知道对你是否起一定的作用。

幸福生活指南期刊官网

典型的一号多刊,假期刊的,说白了就是盗刊号,其实就是非法期刊。肯定不是正规期刊,是完全的非法期刊。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不到的都是非法出版物

每版3000字符左右,超过3000字符则按照半版累加版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