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giant期刊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giant期刊影响因子

截至2014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先后获得了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31项。 重要成果如下: 1、中国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10年来,叶叔华院士负责的 “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集中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四大部委的100余名科学家,把各自的研究资源、历年观测数据和外业成果,统一协调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已经在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监测与研究、精密地球参考系的建立和维持、地球自转变化、青藏高原动力学、中国重力场和海平面变化、自然灾害预报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成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灾害等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和基础资源。该项目不仅促进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报》项目的建立,推动了“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协作计划的建立,也带动了许多受国家基金委和其他部委支持的研究项目。2、开展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天文现象与天文方法的研究,为国家减灾防灾提供信息上海天文台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对厄尔尼诺事件预测的天文学方法,并最先成功地预测到引起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的1991年厄尔尼诺事件(此成果已在Nature上发表)。后来又成功预测了1993年、1994~1995年、1997年及2001年底前后出现的厄尔尼诺事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西太平洋暖池对非大气影响的日长年际变化的平均贡献约为10%,并提出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该暖池运动可使一天延长几微秒。3、在国际上率先从理论上解决了国外学者长期未能解决的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的卫星精密定轨的难题该研究结果已成为 IERS空间测地资料归算规范之一。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卫星激光测距技术测定地球自转参数的研究和航天部的登月探测器轨道设计方法研究的工作。建立和维持地球和天球参考系,积极开拓和发展有关观测技术,在深空探测、近地小天体(人造卫星和空间碎片)监测、导航定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深空探测和战略资源储备作出贡献。4、“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获重要成果景益鹏研究员主持的“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课题,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宇宙结构的形成,首次发现了小质量暗晕的成团性比PS理论的预言要强得多,并提出了暗晕成团的精确公式,被广泛用于预言星系和暗物质的成团性质,该工作也引发了许多修改PS理论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暗晕密集因子的对数正则分布公式,并被广泛用于预言星系的观测性质;发现暗晕的内部密度轮廓的幂指数在和之间,该工作已成为高精度研究暗晕结构的最有影响的三个工作之一;首次提出了描述暗晕内部物质分布的三轴椭球密度分布模型;最早提出了构造星系相关函数和速度弥散的星系团低权重模型,并已发展为目前流行的暗晕星系占有模型。该项目继200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后,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上海天文台第二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发现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沈志强研究员领导的一个国际天文研究小组,通过对位于银河系中心被称为人马座A*(Sgr A*)的神秘射电发射源的高空间分辨率观测,发现了支持“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的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观点的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该研究成果刊登在2005年11月3日出版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上,迅即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一些国际和国内的科技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内报道了这项研究工作,Nature在同期的栏目内还配发了专题评述。6、首次高精度测得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徐烨博士与南京大学天文系、美国哈佛-斯密松宁天体物理中心和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专家合作,使用世界上先进的甚长基线干涉仪,将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作为基线,采用三角视差的方法,首次高精度测得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测量的相对精度为2%,这是有史以来天文学中该类距离测量精度最高的。该论文在2006年1月6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正式发表,杂志还采用该研究成果作为封面。7、主持“973”计划“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项目该项目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以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为主线,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与演化和银河系结构与演化两大密切相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研究队伍汇集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内精英人才,由来自上海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共8家单位的64位研究人员组成。 发表论文 论文题目第一作者发表年度Attitude and Spin Period of Space Debris Envisat Measured by Satellite Laser RangingDaniel Kucharski2014Assessment of InSAR Atmospheric Correction Using Both MODIS Near-Infrared and Infrared Water Vapor ProductsChang, Liang2014ARE HIGH VELOCITY PEAKS IN THE MILKY WAY BULGE DUE TO THE BAR?Li, Zhao-Yu2014Arcsecond-Scale Radio Jets of Ultra-High-Energy Synchrotron Peak BL Lacs (UHBLs)Wu, Zhongzu2014An 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view of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of HI gas in galaxiesWang, Jing2014AN MHD MODEL FOR MAGNETAR GIANT FLARESMeng, Inhomogeneous Je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L Lacertae ObjectsChai, Bo2014An adjoint-based FEM optimization of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following the 2011 Tohoku earthquake: New insights for the limits of the upper plate reboundPulvirenti, Fabio2014ACTIVE GALACTIC NUCLEUS FEEDBACK IN AN ISOLATED ELLIPTICAL GALAXY: THE EFFECT OF STRONG RADIATIVE FEEDBACK IN THE KINETIC MODEGan, Zhaoming2014Accuracy assessment of applying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to calculate ground-based GPS/PWV over ChinaZhao, Jingyang2014Absolute Proper Motions Outside the Plane (APOP)Qi, Zhaoxiang2014A vertical resonance heating model for X- or peanut-shaped galactic bulgesQuillen, Alice toy model for the X-ray spectral variability of active galactic nucleiCao, Xinwu2014A Tikhonov regularization method to estimate Earth's oblateness variations from global GPS observationsJin, Shuanggen2014A TALE OF THREE GALAXIES: ANOMALOUS DUST PROPERTIES IN IRAS F10398+1455, IRAS F21013-0739, AND SDSS J0808+3948Xie, Yanxia2014A single radio-emitting nucleus in the dual AGN candidate NGC 5515Gabanyi, K. simplified and unified model of multi-GNSS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Chen, Junping2014A search for double-peaked narrow emission line galaxies and AGNs in the LAMOST DR1Shi, Zhi-Xin2014A SCALING RELATION BETWEEN MERGER RATE OF GALAXIES AND THEIR CLOSE PAIR COUNTJiang, C. new spectral method to compute FCN (Invited)Zhang 注:论文太多未全部显示,详情见参考资料 专利项目 专利名称第一发明人授权日期蓝宝石谐振腔主动型原子钟及其谐振腔的制造方法张燕军地面授时氢原子钟张为群主动型氢原子钟的真空装置张为群双频段高效率射频功率放大器李明昊一种GHz超宽带数字下变频方法项英一种氢原子钟用的微波腔谢勇辉一种用于被动型氢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电路林传富空间射电望远镜的接收天线陈昭宇2008-3-19充气式空间射电望远镜接收天线陈昭宇2008-3-19用于太空中的接收天线陈昭宇2008-3-19周期法频率稳定度和精度测试仪林传富2001-4-5频率相差和频率稳定度测试仪沈季良2001-3-29隔离放大器沈季良2000-10-28实用型氢原子钟脉泽振荡的结构翟造成1999-11-27丢笔自捡的数码显示屏邬林达1998-4-2频率同步钟结构沈季良1998-3-1电子钟表测量仪沈季良1997-11-8便携式闪光安全灯邬林达1995-9-4有定时功能的吊扇电子调速器韩长根1992-10-7 《天文学进展》(季刊) 《天文学进展》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天文学会委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主办的学术刊物(季刊)。涉及天文学的各个领域,反映其最新进展。主要发表对国内外天文学各分支学科的科研进展的述评, 也适当发表少量的研究简讯、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报导。适宜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及大专院校学生阅读。《天文学进展》1992年起被确定为中国国内天文学类的核心期刊, 并被国内外四种文摘性刊物和数据库所收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前身为创刊于1905年的佘山观象台《天文年刊》,解放后由中国科学院接管,并仍继续出版,直到1966年出版第26卷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刊。1979年复刊,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下称《年刊》),于1980年出版第1期。《年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上海天文台主办的以反映本台最新科研动态为主的天文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通过新华书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已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清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知网、VIP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年刊》主要刊载本台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研究论文、工作报告、实测资料、仪器研制报告和研究简讯等文章,内容涉及天文地球动力学、天体测量、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与方法、时间频率、天文学史研究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研究等领域。本刊也适当接受其他台站及国外学者的科研论文。

经过多年的默默无闻之后,现今电子书已经对出版商产生了重大冲击——在欧洲和北美,电子书销量已经超过了印刷书籍,且这种趋势正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于出版商而言,随着手持阅读设备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价格供应链模式的发展,电子书发展将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在要做的不是去预测未来,而是要认真评估当下行业现状——电子书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采纳和盈利能力问题,从而至少在理论上帮助出版商及其合作者在新环境下依旧能够蓬勃发展。\x0d\x0a电子书的发展史在此就不再赘述,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其几个历史转折点:2007年,亚马逊推出电子墨水阅读器,电子商务发展潜力非凡。Kindle的流行使得电子书变成一种消费趋势,尤其是对于叙事文本来说。如今的问题就是平板电脑的流行是否也会预示着类似的趋势,究竟是会带来电子书消费的质变,还是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量变而已呢。\x0d\x0a电子书采纳的发展趋势\x0d\x0a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电子书阅读逐渐兴起取代了纸质书阅读,这一现象在美国表现的尤为明显。2012年12月,皮尤研究中心发现,有23%的16岁以上的美国人在去年阅读过电子书,而前年这一数字只有16%。同一时期,美国纸版书籍的阅读份额则从72%下降到了67%。成人书籍的数字化更为明显,BookStats的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1年,成人书籍电子书收入占出版商总收入的比重从13%增至30%。当然代价就是同期大众市场纸质书的收入从33%下降至24%。其他如未成年人书籍贸易中,也呈现出一派电子书增长纸质书下降的趋势。随着电子阅读器的普及,这一现象将更为普遍。\x0d\x0a然而,高等教育的电子书采纳走的却是和大众图书完全不同的路线。灯塔数字化战略的产业分析师StevePaxhia指出,以往以高价出售纸质内容的传统教育出版商现今并未采用出售纸质内容的电子版本的方式转变,而是进一步提供互动式学习系统。“通过将重点转向一体化学习系统,出版商可以以相当低的价格同时提供纸质版和电子版学习内容。传统出版商就没有这种优势。”Paxhia参与合著的《书业研究集团》(BISG)半年度报告中就详细记录了印刷图书和数字化课程中学生的互动情况。\x0d\x0a消费者态度\x0d\x0a2009年以来,BISG也在报道消费者的电子书阅读和购买行为。该报告显示便携式设备的使用会继续影响电子书采纳行为。正如亚马逊将专用电子阅读器与电子商务结合成功地促进了叙事小说阅读上涨,此后也有其它电子设备采用电子书格式来推动非小说文本的增长。从2010年初到2011年中期,专用电子阅读器取代PC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子阅读设备。然而,随后平板电脑的崛起(主要以亚马逊的KindleFire为主导),则改变了这一战局。另一份3月的报告显示,平板电脑和专用阅读器的比重分别为和42%。(见下表)。\x0d\x0aBISG的研究还显示了何种图书受电子书格式影响最大。在2011年中期,小说类,尤其是“娱乐”小说类(例如神秘小说,浪漫小说)电子书在专用电子阅读器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平板电脑的兴起,专用电子书阅读器中的一般小说电子书开始流失,而且其他类型小说的电子书在平板电脑中也开始受到欢迎(见下表)。\x0d\x0a总体而言,那些使用专用电子阅读器的用户更偏爱通俗小说和神秘/惊悚风格的小说,选择比率分别高出平均水平(和)的和。然而,奇怪的是,在使用平板电脑的用户中这两类小说的选择比率则稍低于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使用电脑阅读电子书的用户中,科幻小说阅读率高出平均水平()达。\x0d\x0aBISG的学生态度调查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数字采纳远不是单纯的电子书那么简单,而是更偏向于采纳一体化学习系统,例如圣智的CengageBrain平台或者是培生的MyLab系统。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占据主导地位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加之愈加复杂的学习环境,共同推动教育出版向不同于传统纸质出版的数字化方向转型。\x0d\x0a另一个影响平板电脑电子书消费的因素就是这些新设备本并不是专门为阅读而设计的,而是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有研究表明,诸如视频、音频、游戏和一般的网页浏览、收发邮件等活动都会影响到电子书的阅读,相较于亚马逊的KindleFire和巴诺的Nook平板电脑,这一点在苹果的iPad和Android平板电脑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读者们正在从专用电子阅读器阅读转向平板电脑阅读。更重要的是,一点读者们习惯了阅读电子书,那么阅读和购买纸质书的读者就会减少。\x0d\x0a阅读设备、人口统计和印刷书籍的命运\x0d\x0a相较于一般消费者,年轻、受过良好教育和经济条件优越的消费者更喜欢电子书和电子阅读设备。BISG于2009年开始电子书研究,当时的电子采纳者大体情况如下:男性,30岁至44岁之间,大学学历,收入在50000至75000美元之间。现如今,阅读电子书的女性远多于男性。当然其他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就业和收入群体的电子书阅读率虽然比不上前者,但是也还是很高的。例如,相较于2010年,55岁以上的退休受访者中的实力买家(至少每周读一次电子书)比2010年就多了很多。虽然,现今依然是年轻消费者占据电子书消费的主导,但是整个市场版图正在扩大之中。\x0d\x0a这就意味着,虽然短期内印刷书籍依旧受到欢迎,但是受众却会逐渐缩小。印刷书籍最大的优势——舒适、无技术开销、低成本,将随着阅读设备成本下降,数字阅读舒适体验增加而变得优势不再,从而无法存活。\x0d\x0a事实上,就像黑胶唱片之于唱片业一样,印刷书籍可以找到一个可持续的细分市场来生存下去或者基于尚未被定义的价值主张进行开发。基于这种可能,不少分析师认为,从长远来看,印刷书籍依旧是图书内容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x0d\x0a上述预测就警示我们,相对于电子书的一些缺陷,如技术故障、DRM和阅读软件寿命等,印刷书籍仍旧是一个更为开放、稳定的阅读和存储介质。电子书要想完全取代印刷书籍,就必须要能够满足未来读者、研究人员和档案存储人员的需求。\x0d\x0a电子书的发现渠道\x0d\x0aBISG的研究显示,亚马逊在电子书二次销售的渠道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有73%的受访者通过亚马逊网站获取电子书,而另外13%的受访者通过Kindle应用程序获取电子书。当然,亚马逊不是一家独大。另有21%的受访者通过巴诺书店的网站获取电子书,紧随其后的获取来源分别是公共图书馆,苹果的iBooks/iTunes的应用程序,以及其他一系列较小的电子书来源。人们大多通过安卓设备或者苹果IOS商城购买电子阅读器应用来发现电子书的,例如GooglePlayBooks、Kobo等阅读程序。除了巴诺书店和一些公共图书馆外,人们很少在实体店发现电子图书。一些出版商就恰好利用了这一点,他们与亚马逊合作以使自己的书籍出现在亚马逊的“新书榜单”中。不过,出版商的这种紧张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在尝试其他图书发现技术,例如出版商或者作者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推广。不过目前成效不大。在线评论、印刷书评,以及来自朋友和家庭成员的推荐,样章免费下载试读等,仍然是电子书购买最具有影响力的因子。\x0d\x0aBISG关于电子书发现渠道的调查关注两个相互独立的问题,一个是一般电子书信息的首要来源,另一个是受访者最常用的获取和阅读电子书的具体方式。亚马逊网站以的比例成为排名最高的一般电子书信息源,以的比例成为排名最高的具体电子书发现源。亚马逊的电子邮件和简报也是获取电子书信息的重要来源,占据的比例。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推荐排名也很靠前,一般信息源和具体发现源比例分别为和。社交网络占一般图书信息发现的比例为,但是具体电子书发现比例仅为。其他的二次销售渠道,特别是巴诺和苹果,是很好的一般电子书信息获取来源,比例分占到和。但他们并不是具体图书发现的主要渠道,所占比例仅有和。图书馆本该是读者发现电子书的主渠道。然而,由于目前的出版商和图书馆就电子书的定价和可获取性上的分歧,阻碍了这种潜力的发展。图书馆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图书馆用户的经常控诉电子书目过小问题。未来研究的将试图探讨如何打破目前的僵局,让顾客通过他们的图书馆购买想要的电子书。BISG的研究还发现,实力买家(每周都购买电子书的人)中,图书馆是第三大受欢迎的电子书获取来源,比例为,仅落后于巴诺。\x0d\x0a在价格问题上,电子书相对于印刷版本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点在苹果试图实现代理定价的措施时备受争议就可以看出。但是,这种计算这并没有将总成本考虑进去。虽然专用的电子阅读器价格在迅速的下降,但是平板电脑(日益受欢迎的电子书阅读设备)的价格仍然是很多消费者购买的障碍。电子书要想击败纸书,平板电脑就必须降价,或者智能手机的屏幕变大但是消费者仍买得起。从表面上看,电子书的价格是其减少印刷成本和分销成本的一种反映。消费者就是这样看的。BISG的调查研究中问及受访者能接受的最高电子书价格是多少。很多人表示硬拷贝类电子书最多30美元,其他商店的电子书则最高不要超过17美元。他们认为,9美元的电子书是“超值”,13美元的电子书“小贵但也算合理”,但是18美元的话就“太贵了”。2012年5月以来,“超值”、“小贵但也算合理”的比重缓慢上升。这也意味着,无论格式如何,公众对书籍本身认知正在逐渐发生变化。\x0d\x0a需要注意的是,印刷图书和电子书的内容开发、编辑和营销成本并无多大差异。电子书价格之所以很低,是为了迎合公众过度低估了电子书成本从而对书价产生的预期,而像亚马逊这样的网上零售商采取激进策略更是进一步拉低了电子书价格。出版商们已经简化内部流程,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来弥补电子书低价带来的盈利能力不足。但是最终,还是需要作者和出版商开发出不能被经销商复制的新的价值来源(包括内容与营销方面)。\x0d\x0a转售困局\x0d\x0a与价格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电子书不能或者说不应该被转售。GiantStepsMedia的分析师比尔·罗森布拉特指出,电子书交易和纸质书完全不同,纸质书交易是一种现实的交易,需要有买卖双方,但是卖方并未拥有所售内容的版权。相反,电子书交易则是一种权利使用许可协议,即需要有被许可人(买方)和授权人(卖方)。其中卖方即发行商和渠道合作伙伴对内容有完全控制权。根据发行商/分销商的政策,如果是受DRM保护的作品,将会严格禁止转售,甚至连租借都不可以。\x0d\x0a今年1月,亚马逊申请专利允许用户转售电子书的内容,同时删除了原始用户的所有本地电子书副本。罗森布拉特指出,这一“数字优先销售”的策略是很有问题的,比如,在多台Kindle设备和应用程序中删除其所有的本地电子书副本颇有难度。虽然,图书馆和其他权利倡议者都希望推动更为开放的转售实践,但是鉴于混乱的DRM以及专有电子书平台的现状,这显然不大可能实现。\x0d\x0a转售会损害出版商的既得利益,因为受DRM保护的电子书可以阻止电子书价格进一步下降。如果亚马逊这样做了,那么作者和出版商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可能失去了。罗森布拉特认为,出版商将就此问题与其打一场长久的官司。\x0d\x0a据BISG研究显示,目前转售问题尚未成为影响电子书消费的主要障碍。过去的四年调查表明,平均只有13%的受访者表示“当阅读过后不能合法出售电子书”是个大问题,还有17%的人认为这只是或多或少有些影响。未来的调查将探讨不能转售问题是如何影响那些因此而尚未开始阅读电子书的人的。\x0d\x0a另一方面,转售问题还可能涉及到作者和出版商的二级市场收入,这在印刷书市场是无法实现的。但是,由于此类交易的技术壁垒、电子书平台的专有性竞争以及大出版商的一些短期战略,转售在短期内尚无法实行。\x0d\x0a结论\x0d\x0a电子书采用的最大障碍可能就是该媒介本身的新颖性以及其受专利技术公司控制。在许多应用程序和阅读设备中粗略一看,就能发现电子阅读的体验就是一种一致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电子阅读体验将进一步完善,从而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即使是像亚马逊和苹果这样咄咄逼人的公司也可能屈服于公众压力以及读者和研究者的需求。毕竟,自阅读出现至今,这种需求就从未改变过。\x0d\x0a然而,在那之前,电子书对于作者、出版商和分销商而言依旧是一个破坏性力量,并且会逐步培养起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

现已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20篇以上,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芬兰、挪威、英国、法国、比利时、巴西、俄罗斯、乌克兰、印度、日本等世界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位学者广泛引用。其中英文SCI论文被国内外SCI期刊引用450次以上。先后在JGR、GR、Tectonophysics、Journal of Geodynamic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专著 《华北基性岩墙群》 (科学出版社)专著 《裂缝地质建模与力学机制》 (科学出版社)专著 《渤海湾盆地地球动力学》 (科学出版社)特邀主编澳大利亚期刊 JVE 专辑两期:(1) General Contribution (2006)(2) Precambrian Geology in the North China(2009)主要论文(Major Publications):(1)Hou, Guiting, Kusky, ., Wang, CC, Wang, YX. 2010. Mechanics of the giant radiating Mackenzie dyke swarm: A paleostress fiel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15, 2402 (国际顶级地球物理期刊,SCI影响因子).(2)Hou, Guiting, Wang, Yanxin, K. Late Triassic and Late Jurassic stress fields and tectonic transmiss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Journal of Geodynamics,50,318-324(国际地球动力学专业期刊 SCI 影响因子 ).(3)Ju Wei, Houguiting*, Hari, K., of the Deccan LIPs mafic dyke swarms, Journal of Geodynamics,66:79-91(国际地球动力学专业期刊 SCI 影响因子 ).(4)Ju Wei, Houguiting*, Zhang B.,2014. Insights into the damage zones in fault-bend folds from geomechanicalmodels and field data. Tectonophysics 610,182–194.(国际大地构造专业期刊 SCI 影响因子).(5)Zhan,Y, Hou,Guiting, Hari, 2015. The 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s of mafic dyke swarm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in press).(6)Hou, Guiting, Santosh,M., Qian,., Lister,G., Li,. 2008. Configuration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 Columbia: insights from radiating mafic dyke swarms. Gondwana Research 14,395-409 (国际超大陆权威期刊SCI影响因子).(7)Hou, Guiting, Santosh,M., Qian,., Lister,G., Li,. 2008. Tectonic constraints on the ~ Ga final breakup of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from a giant radiating dyke swarm. Gondwana Research 14,561-566 (国际超大陆权威期刊 SCI影响因子).(8)Hou, Guiting, Li,, Yang,., Wang,.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mafic dyke swarm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Gondwana Research 13,103-116. (国际超大陆权威期刊 SCI影响因子)(9)Hou Guiting, Wang, Chuancheng, Li, Jianghai, Qian, Xianglin. 2006. The Paleoproterozoic exte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 Ga stressfiled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ectonophysics 422,89-98.(国际构造物理权威期刊SCI影响因子)(10)Hou, Guiting, Liu, Yulin,Li, Jianghai,Qian, . The evidence of extension of North China Craton from the mafic dyke i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of Asian Earth Science, 27(4)392-401.(亚洲地质期刊 SCI影响因子)(11)Hou, Guiting, Li, Jianghai, Qian, Xianglin. 2006.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extension events: aulacogens and dyke swarm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6 (2): 48-63.(SCI)(12)Hou, Guiting, Yi, X., Yao, W., 2005. New Configuration of the Columbia and continental evolution conference, Perth, Australia. Abstract.(超大陆全球会议)(13)Hou, Guiting, 2012, Mechanism of Supercontinent breakup,Supercontinent Conference,Helsinki, Finland.(超大陆全球会议)(14)Hou Guiting,LI Jianghai,QIAN Xianglin,et al. 2001. The paleomagnetism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eso-Proterozoic dyke swarms in the central North China Craton .SCIENCE IN CHINA(D), 44(2):185-192.(SCI)(15)Hou, G. T. 1998. Fractal simu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 (2), 217-223(SCI)

影响因子期刊

一、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什么?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计算公式:IF(k)= (nk-1+nk-2) / ( Nk-1+Nk-2)。二、如何查询期刊影响因子首先,查询影响因子要知道具体的查询地址,外文期刊和中文期刊的查询地址不同。1.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 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堃主编,科学出版社)。有需要的读者请到图书馆咨询部查询其次,查询影响因子必需知道期刊缩写名,这个有很多规则,具体如下:1.单个词组成的刊名不得缩写部分刊名由一个实词组成,如Biomaterials,nature,science等不得缩写。2.刊名中单音节词一般不缩写英文期刊中有许多单音节词,如FOOD,CHEST,CHILD,这些词不得缩写。如医学期刊hearand lung, 缩写为Heart Lung,仅略去连词and.但少数构成地名的单词,如NEW,SOUTH等,可缩写成相应首字字母。如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cine,可缩写为N Engl J Med,不应略为New Engl J Med,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urgery可缩写为S Afr J Surg,不可缩写为South Afr J Surg.另外,少于5个字母(含5个字母)的单词一般不缩写,如Acta,Heart,Bone,Joint等均不缩写。3.刊名中的虚词一律省略国外学术期刊刊名中含有许多虚词,如the,of,for,and,on,from,to等,在缩写时均省去。如Journal of chemistry缩写为J chem, 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缩写为Arch Med .单词缩写应省略在辅音之后,元音之前英文单词缩写一般以辅音结尾,而不以元音结尾。如American省略为Am,而不省略为Ame或Amer,Medicine或Medical缩写为Med,European缩写为Eur等。但Science例外,缩写为Sci,可能是因为元音I之后又是元音E的缘故。缩写刊名每个词首字母必须大写,而不可全部都用大写或小写。

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如下:

今年共有近13000本期刊获得影响因子,其中60%以上的期刊IF实现了上涨。

影响因子最高的仍然是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但今年下跌较多,由降至。

国产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是Cell Research,最新IF为,重回国刊榜首。

Nature和Science分别为:和。IF上涨(绝对值)最多的是Lancet,由增长至。

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k 为某年, Nk-1+Nk-2 为该刊在k-1年与k-2发表的论文数量总数, nk-1 和nk-2 该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数量。也就是说,某刊在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其2004和2003两年刊载的论文在2005年的被引总数除以该刊在2004和2003这两年的载文总数(可引论文)。

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影响因子

问题一:什么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问题二:什么是期刊影响因子?如何查询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影响因子的查询:1、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of Reports),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 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抑鞅啵科学出版社)。 问题三:什么是影响因子IF 克服了外力的难度系数 问题四:杂志影响因子N/A是什么意思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 问题五: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在什么范围比较好 一般越高越好,像SCI就算比较权威的了,影响因子几乎都是一点几的样子,一般期刊能达到一的都很少 问题六:期刊影响因子的简介 计算公式:IF(k)= (nk-1+nk-2) / ( Nk-1+Nk-2)说明:k 为某年, Nk-1+Nk-2 为该刊在前一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 nk-1 和nk-2 该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数量。也就是说,某刊在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其2004和2003两年刊载的论文在2005年的被引总数除该刊在2004和2003这两年的载文总数(可引论文)。 问题七:期刊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的区别和作用 两者的统计源不同,定义如下: 复合影响因子是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 综合影响因子是以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期刊及引证科技期刊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作研究期刊作为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问题八:核心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什么时候评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某期刊的某年的影响因子是由它前两年发表的文献的引用率来计算的。所以跟某篇文献的影响因子是没有关系的。

具体的某篇论文的是没有影响因子的!只有引用次数的多少!影响因子是对期刊来讲的!

期刊影响因子跟论文影响因子

问题一:什么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问题二:什么是期刊影响因子?如何查询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影响因子的查询:1、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of Reports),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 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抑鞅啵科学出版社)。 问题三:什么是影响因子IF 克服了外力的难度系数 问题四:杂志影响因子N/A是什么意思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 问题五: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在什么范围比较好 一般越高越好,像SCI就算比较权威的了,影响因子几乎都是一点几的样子,一般期刊能达到一的都很少 问题六:期刊影响因子的简介 计算公式:IF(k)= (nk-1+nk-2) / ( Nk-1+Nk-2)说明:k 为某年, Nk-1+Nk-2 为该刊在前一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 nk-1 和nk-2 该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数量。也就是说,某刊在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其2004和2003两年刊载的论文在2005年的被引总数除该刊在2004和2003这两年的载文总数(可引论文)。 问题七:期刊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的区别和作用 两者的统计源不同,定义如下: 复合影响因子是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 综合影响因子是以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期刊及引证科技期刊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作研究期刊作为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问题八:核心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什么时候评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某期刊的某年的影响因子是由它前两年发表的文献的引用率来计算的。所以跟某篇文献的影响因子是没有关系的。

具体的某篇论文的是没有影响因子的!只有引用次数的多少!影响因子是对期刊来讲的!

期刊影响因子和文献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

扩展资料

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

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差分而不能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等,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对刊物的评价,而不能代表发表于此刊物的每一篇论文的水平。《电子与信息学报》从2001至2005年发表论文1618篇[9],2006年5年被引593次,100篇被引论文贡献了50%的被引频次。的论文未被引用过。Seglen也通过统计发现,约15%的论文贡献50%刊物总被引频次,50%论文贡献90%被引频次。这表明,好的刊物并不能提高一般水平论文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是有波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以计算2004年if 为例 if 2004= (该杂志2003被引次数 + 该杂志2002被引次数)/(该杂志2003文章数量 + 该杂志2002文章数量)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扩展资料: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

以1992年为例,计算某期刊在该年的影响因子:

X=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于1990和1991年在1992年全部被引用之论文总次数

Y=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1990和1991年全部论文发文量的总和

IF1992年 =(X(1990年,1991年) / Y(1990年,1991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影响因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