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社会科学教育类论文

发布时间:

社会科学教育类论文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兴起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逐渐建立了系统的理论结构,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科学类论文参考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科学类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析社会科学客观性 社会科学是从传统的人文科学中分化出来的,它至今还带有人文学科的痕迹。但是社会科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科学的极大鼓舞,基本出发点是:社会及人类行为也可以像自然现象那样由“科学”来研究;其根本任务是客观地描述和分析社会(袁方,1995:14)。由于社会现象的特殊性,这项任务往往成为一个难题。社会科学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思维过程,也是一种 文化 和意识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伴随着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客观性问题就成为一个始终萦绕的问题,问题纠缠的大部分源于对“客观性”的不同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 一、基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对其客观性的认识 从研究对象上说,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中的现象,是没有人直接参与的现象,即自然客体。自然客体是一种物态性的实体存在,客观实在性、可重复显现性和历史发展性是它的根本属性(李文华,2006)。社会科学通常是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社会世界的现象是有人直接参与的现象,即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本身(王忠武,1999)。这个差异似乎一目了然,其实它隐藏着更深刻的分歧,甚至可以说,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 其它 方面呈现差异的主要源泉,同时也是社会科学在客观性方面呈现争论的源泉。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和社会中的人为研究对象,而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二者在客观性程度上的差别是显然的。有人否定社会科学客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社会生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参与其中,社会现象本身多系主观性所为,因而缺乏客观性。这种观点是把客观性的含义看做那种无人介入的、纯自然的客观性。但是,笔者认为,客观性包括“那些存在于人活动中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的含义,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客观性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规律,其社会功能集中表现在改善社会管理和制度文明建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自身的客观性。总体而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程度可以说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键的中介地位上。且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均具有主导、规范、协调和控制作用。 二、基于社会科学的知识对其客观性的认识 从实证主义和 经验 主义的角度出发,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可以表现为社会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因果决定论和普遍性等几个特性(袁方,1995:14-16)。具体而言,社会科学知识的系统系指社会科学的目的是系统地说明和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而这种说明也像自然科学那样依据一定的逻辑法则。社会科学知识的因果决定论是指,社会科学家也像自然科学那样假定,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说,每一个事物都是由在它之前的某些事物所决定。社会科学知识的普遍性是指,要从多种因素中找出最主要的、对所有人都有影响的因素,并把这种普通的、简化的因果说明应用于任何人,任何时间、地点,包含了不同文化价值下的人对同一种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从以上罗列出的几个社会科学知识的性质,可以看出社会科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追求像 自然科学知识 那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与自然科学相比,由于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偶然性和独特性也更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异质性较大,而且更多地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这使得社会科学知识的系统性不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不严谨,往往难以达到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准确和系统的认识,社会科学知识也更容易受研究者本人的世界观、政治信仰、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而与所要反映的社会现象存在偏差。因此,从社会科学知识这个维度来说,目前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仅仅是一种“准客观性”,亦或说是一种类客观性,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性。 三、基于社会科学的 方法 论对其客观性的认识 早期社会科学由于受机械物理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科学的深度影响,坚持将社会科学的主观性视作不同主张的分水岭,主观性与“心理的、有价值的”等同。“心理的”具有私人性(袁继红,2008)。孔德、迪尔凯姆等人推崇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排斥任何心理的因素,探索事物之间重复出现的社会规律,追求普遍的唯一的本,即方法论上的实证主义。因而,孔德等人将“心理的”对立面视为“客观的”,并主张用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方和比较法等研究社会现象。此外,李凯尔特、狄尔泰等人则将社会科学研究的触角置于人类社会现象特有的价值上,人类自由意志赋予社会现象独有的价值。一切自然的东西都不具有价值,因而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科学(文化科学),社会科学的课题具有私人性、独特性,只能采用“表意的”方法,把握主观的对象。“客观性”在此作为主观性的对立面被拒斥在外。然而,这两类主张由于都固守着明确的界限,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前者固守在价值无涉的自然领域,一味寻求社会科学的客观性,而不顾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后者则强调社会科学属于价值领域,认为社会科学不存在客观性,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潭。 实际上,大部分社会科学家都介于实证主义与主观主义这两个极端之间。其中,韦伯的方法论思想最具代表性,他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也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韦伯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最终归结为可理解的事实”。此外,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于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油研究。为此,韦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中立”两个核心概念,也确保社会科学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客观性,同时也能很好的区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 四、 总结 :社会科学客观性何以可能 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是指任何研究者,不管他们属于哪个阶级、哪个党派,信仰哪一宗教,只要他们采用同样的科学方法,就能够得出同样的研究结论(袁方,1995:16)。社会科学由于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机制,如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异质性、偶然性和独特性较大;易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等,同时也难以摆脱与价值的亲和性关系。因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是建立在主观基础上的,是在价值关联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被价值立场下的人的普遍理解和接受的社会事实。所以,如果社会科学研究没有与任何文化价值相关联,那么任何处于价值立场下的人对于研究认识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也就因此取消了客观性的可能性实现,从这一点说价值关联是客观性的基础。 社会科学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是一个在动态中近似实现的过程,是一个从文化意义上对历史因果分析的不断认识,是一个追求知识对具体实在的经验有效性和对这种经验有效性不断在文化价值上重新界定的过程(赖金良,1996)。社会科学研究客观性的表现是:这种研究由于实现了文化价值所界定的针对经验实在的有效性而被文化的人类所普遍理解和接受。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基础是文化价值和价值关联,这种研究的客观性来源则是这种研究所赖以获取的手段是被普遍理解和可接受到的,这种手段就是各种不同的理想类型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而这种手段的客观性基础是理想类型的开放性、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纵然如此,但是要想真正实现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并被其他学科所认可,其道路还是很艰难,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袁继红,基于方法的社会科学客观性何以可能[J]四川工农学报,2008(5) [3]王忠武,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三位一体关系[J],科学学研究,1999(3) [4]李文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五个差异――兼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6(6) [5]赖金良,什么是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客观性[J]哲学研究,1996(6) 社会科学类论文参考范文篇2 论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 摘要: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继承和拓展,是当代社会发展形势的必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应用,符合中国国情;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形态,让人们更具体地认识社会。之所以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为了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曾这样提到:马克思一生中最大的发现有两个,一个是唯物史观,另一个是剩余价值。这两个重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 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实践活动的一门首要科学,必须将其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将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在新实践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是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满足中国今后长期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继承和拓展,是当代社会发展形势的必然 科学发展观对当今社会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新的理念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求发展,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只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念,这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它的提出推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 (二)解答了一个重大问题 各国的社会主义者都在探讨当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怎样的社会主义,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科学的回答了这一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人民。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个方面的建设,使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都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掌控全局,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三)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 科学发展观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有所发展,并没有脱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发展过程中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的新的观点。所以,科学社会主义始终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 2.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 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可以用16个字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这16个字中,最重要的就是“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求真务实,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P 3.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我们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思想和理论”,?Q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 4.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结构 党的十七大 报告 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R14只有坚持了这几点,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实。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应用,符合中国国情 (一)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把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研究的重点,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作为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主要标志。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就是人们自身的力量。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五个统筹”、“五个坚持”,这是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的反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 (二)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全方位开放、互通有无、互补互利从而使各种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话配置的经济,是一种以国内社会政治稳定、世界不发生大的战争为前提的全球化的经济。这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来支撑,为求稳定,不得不给社会劣势群体以福利保障,如今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扶贫助弱的政策,这并非完全处于富人的善心,而是处于发展的客观需要。 如今,想保持党员的先进性,重要第一条,就是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创造出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和精神的条件,并且在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理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标志着党在政治、思想路线、执政能力等方面已日趋成熟,也进一步补充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同志总结了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大大加快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延伸,又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把科学发展观付诸实践,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要义,表明我们党开始把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二者不能等同也不能割裂,他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在价值取向、目标任务、根本要求等方面是统一的,“以人为本”、“五个统筹”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二者在一定 社会实践 基础上还可以互相转化,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是以人为本,这就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力量源泉。 就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生产力水平还有待提高。离开发展片面追求和谐,或者离开和谐片面追求发展,就无法协调,无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与和谐有机统一,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要坚持的正确原则。 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宏伟事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这要求领导干部联系实际、统筹兼顾、运用发展的观点、坚持创新的思路不断开拓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实践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1.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它使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在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所有国家都在谋求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及精神实质,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了指导作用。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正实现这一目的。 2.“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是党的宗旨和使命。这就是要求我们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全面”就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协调”就是指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即协调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走上全面提高的文明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使社会主义的建设步入正轨,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注释: ?P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教育 读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Q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版信息不详. [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出版信息不详.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猜你喜欢: 1. 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 2. 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 3.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 4. 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格式范文 5. 社会科学主义论文范文

社科类主要指社会科学类,包括: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经济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等。

社科类论文也就是关于社会科学的论文,即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论文。

社科类论文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一些学科,如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它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

扩展资料

社科类论文要具有四大特点:学术性、科学性 、创造性 、理论性。

1.学术性

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2.科学性

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

3.创造性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4.理论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科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社科其实就是社会科学的简称,讲的基本就是跟社会呀,人类呀等等这些相关的,你看看【社会科学前沿】里面的文章,都是社科类的,

教育社会学论文

教育社会学与教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周艳.教育社会学与教师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桂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研究综述[J].南昌高专学报,2009(4) [4]郎新发.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2) [5]谭来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路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闫科培.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7]罗海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8]谭来兴.困境与出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10(1) [9]于书娟.浅析高校教师专业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10]佘双好.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9(3) [11]孟中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7(3)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论文关键词:教育社会学 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 学前教育

论文摘要:文章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的认识做了分析,认为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

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争论主要在于:它属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学是研讨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有些学者根据教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社会学;有些学者则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这两大派别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辩论。

我们认为,这种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历史地造成的,具有人为的因素。分歧的产生在于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把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或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都是允许的,不能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初步形成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教育适应社会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用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辩证的与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发现、分析和解释各种教育现象,并培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水平。

这样一门学科究竟应该有怎样的学科意识以及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学前教育中一些教育现象?

1、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美国的赫尔巴特主义者苏则罗(henrysuzzalo)认为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的基础和实际加以系统的研究,阐明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将现代社会学的思想应用于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史密斯、韦伯等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而非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教育社会学的这种学科性质由上述两种学科性质推导而来。

因此,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建立起动态积极的开放式学科对话和交流机制。

2、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教育社会学以教育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教育社会现象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与教育有关的社会现象。二是指有社会学因素的教育现象。

从目的论角度讲,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进步走向精细化、学科化;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现今未被充分重视的或重视不够的社科领域开始在教育社会学中出现。

3、教育社会学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学前教育看作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过程、一种社会制度来研究。

运用社会学的观点与方法对学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化对学前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日渐趋向于成熟,理论的深入和对实践的关注并进。因为学前教育学是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本理论基础,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奠基作用。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学前教育与社会及儿童发展的关系,明确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熟悉学前教育的基本组织与指导方法,了解学前教育与家庭及小学的衔接与合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教育社会学研究必将同时承担起学术使命、道德使命和社会使命,在融合百家之说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土,在积极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同时,使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和教育实践的沃土之中。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

[2]叶澜.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o教育学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3]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4]谢维和.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领土上,存在着众多风格各异的传统民居,它们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各个地区人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历史性,民族性.它积淀了中国数千年古老的文化,欧默地表达着农业社会的乡他语言,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现代工业社会,有着古朴生活气息的传统民居因反映宁tD,朴实的田园生活而备受工业社会人们和异族他乡游客们的青眯,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旅游市场.一,江西主要的特色传统民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西的美誉.来江西,可登庐山,游井冈山,参观千年瓷都景德镇瓷艺术陈列馆.除此之外,还有众多有若古老历史的明清古民居.按照传统民居的分类川,江西主要的民居类型有:1,明清古民居江西的明清古民居主耍有:(1)乐安县流坑村,这里有庞大而完整的明清建筑群落,虽有的已开始破败,但显得古老而珍贵.映人眼帘的村落布局宽阔的天井,硕大的照!0,体现了明代的建筑格调.那数不尽着不完的文人字画,古建上的名家墨宝,门额,牌匾,楹联举目可见书各式各样的绘画,浮雕,随处纷呈;天棚,檐坊彩绘斑斑墙壁廊柱诗词沁人.走进流坑村,宛如走进历史,走进一个充满着神秘,诱惑而令人陶醉的世界0(2)江西龙虎山风景区上清古镇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狭长的古街只有半边着陆,街面是一色的鹅卵石另半条街悬空于明净的沪溪河上组成一排弯弯曲曲的吊脚楼,火多为明清风格,既不同于湘西的风格,也不同于版纳的吊楼.陆地的半边有许多封砖天窗,雕龙画栋,青石天井.(3)位于赣皖浙三省交界处,于唐玄宗时建县的委源.这里虽是山区,却自古崇尚书文,"十家之村不废诵[收稿日期〕2001-06一13〔作者简介]黄芳(1972-)女,湖南冷水江人,硕士,湖南商学院讲师,从亨旅游开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万方数据第1期黄芳:江西传统民居旅游资W:开发之我见读",儒风独盛,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厦多,最完整的一个县.赘源古建筑分布甚广,数贵众多,在造型设计上也别具特色.如民居,祠堂,均是青石基础,粉墙黑瓦,马头山墙,飞I詹翘角,天井厅廊,水磨石库门框.建筑风格又因时代与地位贵贱不同而各具特点.细细观瞻这些古建,犹如在读一本历史书.许多专家学者及游客参观姿源古建后,均叹服不已,称赘源简直就是一个"古建博物馆,Io (4)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这里群山环抱,郁郁葱葱,风光秀丽,这里更有特色的是其古建筑风貌,这是景德镇风景资源的另一"强项".so年代采取易地保护的手法,建成开放了明清时期的民俗古建博览区,以独具一格的民居世俗相引人刮目相看.古朴的明园,雅致的清园,堪称融民俗古建与风景园林为一体的典型.目前,景德镇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尚有130余处,实属无价之宝.三间庙的明清古街和样集弄的明代民居都值得旅游者一游.2,地方特色民居江西的地方特色民居最突出的是赣南客家围龙屋.客家主要聚居在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山区,他们往往以一个宗族或者其中一支为集团构筑庞大的居住体,这种居住休在江西称为"围屋"或"围子""土围""水围".江西的围屋主要分布于"三1f1"龙南,全南,定南)hl及安远,信丰和寻乌县的南部乡村.尤PA龙南m为集中.全县共有各式围尾370余座其中VA龙南县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E1最具代表性.走进一座座客家围崖,犹如掀开历史的帷幕走进了客家先民的世界,使游客能直观地了解到古代氏族群居的居住形式,风俗习惯.特别是了解到客家人在独特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下所创造的..在世界上具有特异形态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月前多数围龙h 不再住人,但却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吸引了不少游容前来观光.3,陈列室型传统民居在江西陈列室型传统民居主要有:名人故居如位于南昌市南郊的八大山人故居,花园角2号的朱德旧居,井冈山上的毛主席旧居等.史事旧址型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朱德创办的军官教导团旧址,以及众多与中国革命密切联系的革命旧址.4,西洋建筑自1885年以来,外国殖民主义者开始侵占庐山,把庐山变成了他们了乐园.他们尽量占据宽敞,方便,幽静的地段,建屋避暑.他们所建的公馆别墅及教堂,一律为西洋式构造,争奇斗胜,精巧华丽.后来的中国军阀,政客,官僚,富豪也纷纷涌上庐山,大兴土木,仿效西洋建筑构造别墅.这样,一个西洋风格的城市在庐山顶峰的北端出现,成为了庐山上一道独特的人文旅游风景线.目前最著名的有张学良住过的66号别墅,蒋介石和宋美龄住过的120号别墅"美庐",还有周恩来和邓颖超住过446号和442号别墅,邓小平住过的286号别m.彭德怀住过的176号别墅等等.其中"美庐"巳成为庐山旅游项目中的一个重要景点.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江西省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旅游资源.这为汀西传统民居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幕础.二,传统民居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传统民居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拥有其他旅游资源无法比拟的魅力.1,传统民居本身具有的建筑文化方面的魅力我国众多的传统民居都充分利用地形和室内空间,就地取材,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因而形成了朴实的建筑艺术风格.这些不同建筑风格,不同特色的民居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其特有魅力.(1)整体群落美.一般来说,游客欣赏民居首先是从远处无意识地将若干单体组成整体,并将整体与周围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再欣赏所构成的这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美.明清古民居具有质朴自然的美;赣南围龙屋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庐山上西洋建筑与庐山美景的浑然一体,都是民居与周围环境构成的和谐整体所体现出来的美.(2)单体的造型美.由远及近,走近民居,游人看到的是不同外形,不同结构的单栋民居,它们各白体现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内涵o (3)室内外的装饰关.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使各地民1h室内外装饰,颤色,I ma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生活和文化.明清古民居上数百年的精美的三雕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2,以民居为依托的生活魅力车夫雪尼夫斯基认为卜美就是生活"-传统民居是人们生活的物质空间,因此,它充满t生活气息,并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展现给游客不同的生活>D面.(1)浓郁的乡土气息美.传统民居和人们的生活保持最直接紧密的联系,而不同地区的人由于气侯,地形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不同,也都在其民居村镇聚落和住房形式中有所反映,因而必将赋予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2)参与生活激发的心态美.参与民俗生活是传统民居与其它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区别.因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使民居充满了活力,也容易引起游人的共鸣.异地风情,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只有参与其中才能让游人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领略到其中的内涵.(3)古村落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和谐美.如在姿源,古建筑有民居,祠堂,官邸,廊桥,拱桥,坊,塔,戏台等,它们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具有浓郁的江南田园风光.3,历史名人的魅力在我国特殊的近代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的杰出人物.现在回顾历史,与名人有关的各类事物就成为了旅游资源,吸引着人们去瞻仰,参观.作为与历史事件和名人生活的载体和见证的故居自然独具魅力,且多知名度较高.江西作为中国第一个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拥有着众多革命史事旧址.日前多辟为陈列馆供游人参观,吸引游人前往的不仅是那一株栋饱合历史的民居,还有那与之密切联系的历史名人的魅力d尤其是庐山上众多与名人密切相关的万方数据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别墅,更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有的名人魅力而吸引着旅游者.4,独特的外国建筑景观美在庐山的外国建筑中,既有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结构的罗马式建筑;有广泛应用线条轻松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修长的立柱和簇柱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为鲜明特色的哥特式建筑;以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拜占庭式建筑,东洋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等都在庐山有所表现.观赏这些风格迥异的西洋建筑群比u欣赏一部生动的外国建筑史,自然是别有-桥情趣的.三,江西传统民居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江西虽拥有以上一些颇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旅游资Y",但在实际开发中,却并没有引起旅Jb`f开发者们的足够重视.从相关资料来看,目前江西主要的旅游区点为:1,赣北湖光山色风景旅游区:包括南昌,庐山,九江,那阳湖等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2,赖东北瓷都名山区:包括象德镇,道教名山三清山和龙虎山,上饶集中营,铅山鹅湖书院,辛弃疾墓和名镇河口镇等;3,脸中南中央苏区风光旅游区:主要包括井冈山,琐金,吉安和检州;4,赣西药,铁,煤都风光旅游线.在这些旅游区点中,以传统民居作为其主耍游览内容或包含有传统民居旅游点的只有景德镇,井冈山,龙虎山风景区的三清古镇以及赣州龙南围龙屋,而且从其安排的杰要旅游线路可以得知,传统民居并没有成为其中的皿点.尤其是"三南围子I'"I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而使其落后于闽南客家土楼的开发状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江西在挖掘传统民居的旅游潜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因此,笔者提Ill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希望能为江西传统民居旅游资aq,的开发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使传统民居为江西旅游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袱.四,江西传统民居旅游资源开发设想一般米说,我国传统民居的开发可以分单体,聚落及网格三个层次来进行开发.但根据江西省这些传统民居的分布及其特点,笔者认为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江西还不可能形成第一层次即单体民居的开发,因为这个层次一般要求单休民居有足够的吸引力或有着某种特殊的魅力.因此,江西应主要集中在第二层次即民居聚落开发和第三层次即网络开发上.在民居聚落这一层次中,单休民居建筑本身无法构成旅游点,而是由若干单体组合成景进行开发,民居单体一般不再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山这些一幢幢民居单体组合而成的一个个民居村落或聚落,人们在其中不仅仅参观民居建筑本身,更多的是感受这些民居村落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生活氛)I, o如乐安流坑村,上清古镇,围龙屋都是如此.由于一般的淤客往往希望在最短的时问内以最少的钱欣贫到to多的景点,江西的传统民居大多分布分散,但距一些地区和其他旅游区相对较近.因此在进行开发规戈归士,应把其纳人到这些旅游区中去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是跨区进行.因此在网络这一层,主要是利用传统民居与周ft]的其他旅游景点构成旅游网络.在开发中,传统民居只是旅游过程中的一项内容或一个特色产品,而不是全部,如景德镇,井冈山,上清古镇等.根据江西省传统民居旅游V Al的分布及资源情况,笔者建议在对其进行开发时应根据传统[t居旅游资源的优劣及周围资源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人文资vil环境)的组合情况的不同,分三类进行开发.1,作为所在地区核心旅游资源此类民14在开发层次上,限于聚落层,民居魅力可能不是很大,但山子某种原因,其知名度较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从而可以带动周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如井冈山上的众多革命旧址.这类民居开始应在尽力完稗其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周围的其他旅游资源.或把其与附近相隔不太远的旅游景点连成一线卜增加旅游内容.此外充分利用其知名度大的优势积极开发全国性旅游客源市场.不能仅将其孤立的开发,而应以其为核心带动周围地区其他旅游资现的发展,以满足旅游者在la翘的时问内欣赏到最多旅游景点的要求,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往.2,作为所在地区的卫星旅游资源这类民居属于3}11落和VI络层,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民居本身还没有达到驱使游客专门前往观着的程理,只是当游客到木地区旅游时,在时间,财力等方面都允许的情况下,会前往参观(当然也不排除因炽业兴趣等因素影响,部分游客把它作为核心资)IT ),如龙虎山风景区的上清古镇,景德镇三间庙的明n'1古街和祥集弄的明代民居,庐山上的众多西洋建筑等等,都是如此.这类民居的)r发必须依托周围旅游资源.因此,,已们的开发必须搞出自己的特色,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增弧白身吸引力,才能逐步抬高其在旅游区的地位最后发展成核心旅游资源.还应有针对性地对周围的大城市尤其是旅游点进行客源市场开发,大城市中的本地居民和大量来该地进行旅游或从事其他活动的外地客人都可以成为该民居旅游点的客源市场.3,作为所在地区的环境旅游资源,这一部分民居只能成为当地旅游的背录资源,不大可能吸引游人单独前往观看民居,不能构成旅游者追求的目标(除部分专业人员或以这些民居为索材进行艺术创作的人群外).但如果没右这些传统民居做环1A背zi,当地的民俗风情就让人感觉是舞台上做作的表演,会因缺乏生活的活力而无法吸引游客.而民居在民俗旅游开发中作为民俗风情的一部分融人民俗旅游,能显著增强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在某种万方数据第1期黄劳:江西传统民居旅游资M,开发之我见意义,游客前往民俗风情比较浓郁的地区旅游,其观赏的不全是民俗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是去感受由当地民居与周闲环ift共同组成的那种特有的氛围.另外,从月前的旅游乃势来看,文化旅游将是一个热点,而传统民居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必将有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注亚挖掘传统民居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笔者认为,除了让游人欣赏传统民居建筑,感受田园气息,领略其特有的魅力之外,还应通过受过专门培训的母游来为其讲解,使游人充分感受到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WA.具体有:(1)与传统民居有关的历史知识,游人可以通过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如移民来17,,村落起源.演变过程等)来弄清楚形成该民居特有形状,结构的原因.如客家围龙屋这类特殊民居建筑形状的来历.这些内容都可以帮助游人更好地欣赏民居.(2)与传统民居有关的地理知识游客可以通过了解有关传统民居或民居聚落的地理知识来深层次地了解传统民居的.如从传统民居的选址,尤其是众多传统民居选址过程中的风水观念,民居所在村落的整体布局,当地地域特征等方面来了解.(3)民居建筑方面的知识.如民居结构,内部的布置,摆设,选材,当地的营造技术及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等.如上清古镇选择吊脚楼的原因,及其与其他地区吊脚楼具有不同特征的原因等o (4)与民居相联系的民俗:包括与其他地区吊脚楼具有不同特征的原因等.(4)与民居相联系的民俗:包括当地的服饰,发式,各项生活习惯与风俗等.风土人情,民间信仰,民风,家法,村规等.(5)文学:与传统民居有关的诗,画,楹联,传说,n额等.(6)艺术欣赏雕刻艺术,民间工艺,民间音乐等.(7)景观:当地的自然风光,民居与周围环境组合而成的田园风情.总之,由于江西传统民居旅游资(4t.的知名度和魅力都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其开发就是要尽量与周围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组合,共同形成旅游网络,提高其开发的层次,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游人在欣赏江西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一下江西的人文资源魅力.

《金色年华》杂志理论创新版征稿启事一、 杂志介绍《金色年华》杂志是共青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的省级优秀期刊,创办于1985年,至今已有23年的办刊历史。胡锦涛总书记为本刊题词:“激励引导青年,在金色的年华里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建功立业”。 《金色年华》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45-1026/C,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3599,邮发代号:48-60,全国公开发行。《金色年华》杂志理论创新版,大16开本,每月28日出版,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金色年华》杂志理论创新版为社科综合性刊物,主要刊登教育、教学、文艺、管理、经济等术论文,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读者和作者以政府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主要面向政府管理部门,学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发行。本刊内容丰富、印制精美、编排规范,是广大作者发表论文的理想刊物。二、 栏目设置理论创新 青年研究 公共管理 教育科学 法学研究 哲学研究 文化探索 经营管理 经济金融 文学艺术 新闻传播 历史民俗三、 投稿须知1.来稿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有一定创新性,篇幅在4000-8000字为宜。 2.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投稿请通过电子邮件发至本刊投稿信箱。 3.来稿必复,编辑部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审稿情况,15日未见通知可自行处理。 4.编辑部审稿坚持 “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实行“三审三较”制度。 5.投稿请在文章或邮件中注明作者简介和详细联系方式。四、 联系方式 地址:广西南宁市古城路4号 邮编:530022 投稿信箱: 工作

江西省省级期刊名称:1、刊名: 江西教育Jiangxi Education主办: 江西省教育厅周期: 旬刊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6-270XCN 36-1048/G4邮发代号 44-1创刊年:19502、刊名: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主办: 江西教育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5-3638CN 36-1031/G4邮发代号 44-63曾用刊名:江西教育学院学刊创刊年:19803、刊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主办: 江西师范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0-5862CN 36-1092/N邮发代号 44-56曾用刊名:江西师院学报 & 科学与教学创刊年:19574、刊名: 江西科学Jiangxi Science主办: 江西省科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3679CN 36-1093/N曾用刊名:江西省科学院院刊创刊年:19835、刊名: 教育学术月刊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主办: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省教育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5-6459CN 36-1301/G4曾用刊名:江西教育科研创刊年:19846、刊名: 现代教育技术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主办: 清华大学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8097CN 11-4525/N邮发代号 2-736创刊年:19917、刊名: 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主办: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周期: 旬刊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4-633XCN 14-1027/G4邮发代号 22-31创刊年:19818、刊名: 教育研究与实验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主办: 华中师范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3-160XCN 42-1041/G4邮发代号 38-144创刊年:19829、刊名: 江西图书馆学刊The Journal of the Library Science in Jiangxi主办: 江西省图书馆学会;江西省图书馆周期: 季刊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3-725XCN 36-1150/G2曾用刊名:新世纪图书;赣图通讯创刊年:197110、中文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名称: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曾用刊名:科学与教学;江西师院学报11、刊名: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主办: 江西行政学院周期: 季刊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8-6463CN 36-1233/D邮发代号 44-104创刊年:199912、刊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主办: 南昌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6-0448CN 36-1195/C邮发代号 44-18曾用刊名: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年:1963

教育社会学小论文

从社会学角度看狼爸教育问题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从社会学角度看狼爸教育问题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儿童期社会化的理论

埃里克森从精神层面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人格的发展贯穿着人的一生,人格发展的阶段是由“认同危机”来定义的。从而提出将社会化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在婴儿时期,婴儿如果能够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良好照料,各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就能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反之,产生不信任,对以后阶段产生不利影响。

2.自助与羞怯、怀疑。在幼儿时期,儿童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肢体活动加以自主控制,用自己的感官去熟悉周围的环境。父母应鼓励孩子的自主活动,过度的指责和责怪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3.主动与内疚。在学前时期,儿童具有语言能力和从事游戏活动能力表现在与他人交往的主动性。父母取笑或惩罚儿童,会使他产生内疚,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勤奋与自卑感。在学龄时期,儿童对周围的事物的好奇心增强,乐于进行操作活动。此时应培养他们完成工作的勤奋精神,注意避免造成孩子的自卑感。

5.认同与角色混淆。在青少年时期,他们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实现自我认同。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描述了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怎样思考的。感觉运动阶段:此时儿童对世界的了解,是完全通过他们的感觉器官进行的。前操作阶段:儿童学会使用和理解符号,学会说话,开始产生描摹客体的想法。具体操作阶段:儿童懂得如何构想具体的客体用不止一种方式认识客体的类属,能够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概念,并对因果关系加以联想。形式操作阶段:青少年发展起了高度抽象思考的能力,可以对现实的可能性进行思考,构建理想,以及对未来进行实际的推理,并能够逻辑地推敲与事实相反的陈述。

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社会化,使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了个人的社会化,即个体在不断地与外界交往中通过学习来逐渐完善自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从时间顺序来看,父母的教育产生的最早,从交往密度看,父母的教育最密切频繁。加之学者们各自的分析,得出结论是,儿童期的教育十分重要,父母的责任十分巨大。

二、狼爸式教育分析

狼爸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经验。教育手段以打为主。在孩子的儿童期,分辨是非能力弱的情况下,打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对什么是错,建立孩子的是非观最直接最有效。但是打不等于不鼓励。引导与惩戒作为教育的手段并不对立,只是在使用中有多有少。惩戒不是一味的打,否则那是残暴,鼓励不是一味的纵容,否则是溺爱。两者的极端形式都不是达到教育目的最佳手段。形成“萧氏”民主的教育理念。狼爸的民主规定孩子是民父母是主。儿童期的孩子要靠父母的引导,所以必定以父母为主。狼爸以传统的中国道德观念为基础,帮助孩子建立价值观。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家规。获得了孩子考上北大的教育成功。狼爸萧百佑表示,他并非是公众眼中的“野蛮父亲”,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打孩子不是像说得那么简单。根据我的经验,要打得科学,打出艺术并不容易。那什么是科学地打呢?我认为,是明家规、定尺度的家法。孩子们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错的是新错还是重犯。错了打哪里,打多少下,打的时候不能有不良的反应。打完之后要孩子表述受罚后的决心”。萧百佑认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征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所以在孩子12岁之前,我都是以打为主。”萧百佑说,“但孩子到了12岁,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此后,我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可见,狼爸的教育方式是灵活且具有阶段性的。在惩戒之后让孩子从惩罚后得到启发,不是一种感情上的宣泄,并不是用暴力强迫孩子的意志。他归纳出孩子动物性、人性、社会性的三个特征,表明了儿童期中孩子的人格发展过程。最早开始,人像动物一样只有本能,慢慢的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最终进入社会后与人的交往增多逐渐开始社会化的转变。个性的.发展总是在共性的范围内进行,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必须符合共性的规则。

教育的的方式也是一样,狼爸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他了解孩子的心里,看清孩子发展的过程,采用惩戒与鼓励的灵活教育方式,最终使孩子考上北大。其中所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不是单单一个“打”就能解决一切。教育者们应该从中获取狼爸教育的精髓,而不是表象中打的皮毛。

三、对教育方式的思考

教育的方式直接关乎着教育的成败,笔者认为教育方式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明确目标。当孩子处于儿童期,父母自身应该先树立培养孩子的目标。只有目标确立好,才能明确的前进方向,使得教育得以向前发展。不然教育是茫然的无错,漫无目的的。制定规矩。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有一些家庭制度或规矩来对孩子行为加以约束,单凭口头说教是不够用的。把一些约束条件制定成制度后,当孩子犯错时可以让他明白错在哪里,这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会含混,也不会因父母的主观意识而随意进行惩罚。这样使得界限明晰,不会出现弹性变化产生模糊区域,对孩子的是非判断具有良好的培养作用。在此,父母应当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做出表率,切不可一个制度两个标准,对孩子加以限制却对父母不具约束。惩罚机制。当孩子犯错后,惩罚是必要的。惩罚具有警示,威慑,纠正的功能。惩罚的警示和威慑作用,让孩子心中拥有敬畏感,当他想要作出某项行动时会考虑后果,而不会肆无忌惮,任意妄为。而惩罚的纠正功能更显重要,惩罚让孩子对错误有了切身的体会,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错。体会愈深映像愈深,便会将错误牢记在心,吸取教训,不至于再犯,达到吃一堑长一智。鼓励原则。孩子处在成长期时,人格心里还不完善。父母应当用鼓励的方式从正向引导方向上,来培养孩子。首先培养孩子的信任感,只有当他对周围环境感到信任时,才会产生安全感,从而轻松快乐,身心愉悦的发展。其次维持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才会使孩子对事物产生兴趣,拥有好奇心孩子才会进一步去探索事物,发现规律,从而有所收获,达到不断的进步。当然,好奇心要在父母的引导下正确的发展,对一些负面的东西例如吸毒、色情、等等,切不可让孩子尝试,以免走上歧途。再次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对孩子自身来说,作为客体的外部环境或者父母引导着他前进,总是没有作为主体的他主动前进效果更好。例如一辆马拉车,需要借助马的外力,车子才能移动。而一辆装有发动机的汽车只需轻松的操作便可行驶。二者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教育也是一样,外部的引导总是被动的,只有他主动去实施,获得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才能收效颇丰。当孩子拥有信任感、好奇心、主动性时,他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相互沟通。沟通是父母和子女的双向过程。在沟通中,父母能更准确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明白孩子的想法,使得在教育中及时调整方法达到更好的效果。沟通也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苦心何在。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彼此间达成共识,消除隔阂,填补代沟。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让教育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下进行。

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和子女的目的本是一致的,教育的方式却是多样的。父母应当先对孩子的心理、性格等方面获得全面的了解,在方式的选择上要因人而已,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不可一概而论,用一种方法适用全部,即使对待同一人,在不同的时期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教育社会学 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 学前教育

论文摘要:文章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的认识做了分析,认为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

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争论主要在于:它属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学是研讨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有些学者根据教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社会学;有些学者则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这两大派别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辩论。

我们认为,这种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历史地造成的,具有人为的因素。分歧的产生在于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把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或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都是允许的,不能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初步形成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教育适应社会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能用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辩证的与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发现、分析和解释各种教育现象,并培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水平。

这样一门学科究竟应该有怎样的学科意识以及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学前教育中一些教育现象?

1、对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美国的赫尔巴特主义者苏则罗(henrysuzzalo)认为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的基础和实际加以系统的研究,阐明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将现代社会学的思想应用于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史密斯、韦伯等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而非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教育社会学的这种学科性质由上述两种学科性质推导而来。

因此,教育社会学必须着眼于当代人类科学文化广阔的有机整体,克服狭隘思维模式,按大教育社会学、系统教育社会学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构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建立起动态积极的开放式学科对话和交流机制。

2、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教育社会学以教育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教育社会现象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与教育有关的社会现象。二是指有社会学因素的教育现象。

从目的论角度讲,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进步走向精细化、学科化;也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现今未被充分重视的或重视不够的社科领域开始在教育社会学中出现。

3、教育社会学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学前教育看作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过程、一种社会制度来研究。

运用社会学的观点与方法对学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化对学前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日渐趋向于成熟,理论的深入和对实践的关注并进。因为学前教育学是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本理论基础,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奠基作用。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学前教育与社会及儿童发展的关系,明确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熟悉学前教育的基本组织与指导方法,了解学前教育与家庭及小学的衔接与合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教育社会学研究必将同时承担起学术使命、道德使命和社会使命,在融合百家之说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土,在积极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同时,使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和教育实践的沃土之中。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

[2]叶澜.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o教育学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3]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4]谢维和.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在学前 教育 专业的论文写作中,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论文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 总结 与概括。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刘梦主编.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志文.对民办幼儿园审计的延伸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2) [3]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黄丽.女性职业发展自我阻隔因素量表的编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刘玉清.山西省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山西 财经 大学2010 [6]程慧.我国女性职业结构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9 [7]冉娟.公共部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8]杨婕娱.女性职业地位获得中社会网络的维持与再生产[D].中南大学2004 [9]屈智芳.社会保障与女性职业发展[D].郑州大学2010 [10]吴康宁着.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1]李静,马冬雪.男幼师生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12]赵琳.高知女性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经济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3]李丽,蔡迎旗,张维春.试论我国公办幼儿园的地位与作用[J].幼儿教育.2010(Z3) [14]易丽丽.“事业编”的诱惑究竟有多大?[J].决策.2013(Z1) [15]傅跃琴.我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3]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4] (美)库利(Coodley,.)着,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华夏出版社, 1989 [15]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中国科技创新导刊》.周敏.培养小班幼儿安全意识的几点策略 文章 编号:1673-9795(2010)03(c)-0213-01 [2]刘馨.成利新.幼儿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家长对其认知的调查.学前教育研究 [3]陈帼眉、程学超.学前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良.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与 安全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 [5]芦根荣.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命教育 [6]顾荣芳.学前 儿童 健康教育论(第三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7]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教师报》,樊赛花.创设人文教育环境培养幼儿安全意识[J]. [9] 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10] 边静.TPR教学法在儿童 英语学习 中的运用[M].宿州学院学报,.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猜你喜欢: 1. 学前教育专业小论文 2.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 关于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4.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5. 2017学前教育参考文献

社会科学类别的论文

社科类论文也就是关于社会科学的论文,即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论文。

社科类论文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一些学科,如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它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

扩展资料

社科类论文要具有四大特点:学术性、科学性 、创造性 、理论性。

1.学术性

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2.科学性

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

3.创造性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4.理论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科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人文科学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有别于在中世纪教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范文 ,希望你们喜欢。

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阵地

1、先秦 哲学 研究

首先,通过出土 文献 的研究,对先秦思想史上的许多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探讨。

“性与天道”的 问题 。此问题属儒家的“形而上”思想,传世的先秦儒家文献虽有之,但为孔子所“罕言”,一般认为至宋明 理学 才把这一问题突出出来。但郭店楚简中的《五行》、《性自命出》等篇,集中论述的就是“性与天道”。因此,学界对此问题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性与情”的关系。郭店楚简中的“性与天道”思想重视“情”,《上博简(一)》将《性自命出》改名为《性情论》。对“情”以及对“乐”之作用的重视,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与 社会 生活和人的情感的密切关系,这与宋明理学的重“性”贬“情”有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因此,“理性与情感”遂成为先秦儒学以及宋明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儒学与经学的关系。儒家的“六经”体系以前一般认为至汉代才形成,但郭店楚简中的《六德》和《语丛一》已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列。郭店简文中频繁地引《诗》、《书》,有的是引所谓“《古文尚书》”的 内容 ,几篇文献与《礼记》(包括《大学》与《中庸》)有密切关系,《上博简(一)》中有前所未见的《孔子诗论》,这些都使学界更为重视对先秦儒学与经学关系的重新认识。

儒学与治道的问题。郭店简《唐虞之道》篇集中论述“禅而不传”的思想,认为君位的继承若不是“禅让”而是“传子”,则不能“化民”。《上博简(二)》中的《子羔》和《容成氏》也是主张“禅而不传”,大意是说“至于禹而德衰”,这与孟子所说禅让与传子“其义一也”以及荀子否认“禅让”说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对于儒学的民本主义与君主制“家天下”的关系问题,学界已有新的认识。另外,郭店儒家文献强调君主自身要率先做到“忠信”,君对臣应该“忠敬”,父子关系高于君臣关系,这对于重新认识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和君臣关系 理论 也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

其次,近年来一些出土文献的发现有可能改写先秦哲学的学术谱系。

在郭店楚简中,道家文献有竹简本《老子》和《太一生水》,前者的字数只占传世本《老子》的2/5,后者为前所未见。儒家文献有《缁衣》、《五行》,以及前所未见的《性自命出》、《唐虞之道》、《穷达以时》、《六德》、《忠信之道》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已出四册,第一册有前所未见的《孔子诗论》和见于郭店楚简的《缁衣》、《性自命出》等,第二册有内容见于《礼记·孔子闲居》的《民之父母》和前所未见的《从政》、《子羔》、《容成氏》等,第三册有迄今发现最早的古本《周易》和前所未见的《中弓》、《恒先》、《彭祖》等,第四册有前所未见的《采风曲目》、《逸诗》、《昭王毁室》、《相邦之道》、《曹沫之陈》等。这些文献的成书年代及其与传世本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的认识不一,而不同的认识便涉及先秦哲学的学术谱系。

如竹简本《老子》与帛书本、传世本《老子》的关系问题,学界形成几种不同的认识,这就把一直有争论的“孔老先后”问题 发展 到一个新的阶段。关于儒、道关系问题的新探讨,也必然涉及如何判定竹简本《老子》的性质。这些问题 目前 还不可能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但近期已有多篇关于如何认识竹简本《老子》的学术综述,这反映了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可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能有所进展。《上博简(二)》中的《民之父母》有“无声之乐,

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的表述,其内容见于《礼记》的《孔子闲居》,以前认为这是儒家受到道家“无”之本体论 影响 的结果,但《民之父母》的出现,使学者们重新考虑儒家自身的“形而上”思想。郭店楚简的几篇儒家文献,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年代在“孔孟之间”,但也有不同观点。因这些文献与孔门七十二子、子思、孟子、《礼记》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先秦儒家的学术谱系也是学界需要解决而正在深入探讨的问题。

2、秦汉思想史研究

秦汉 时代 的思想、制度、 文化 转型奠定了此后两千年 中国 历史 的格局,因此探讨秦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颇具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 现代 新儒家的“三期发展说”略过了秦汉,遂使秦汉思想的研究处于相对比较沉寂的状态。不过,即使在新儒家内部对于秦汉思想的历史地位也有不同看法,如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便给予了两汉思想以极高的历史评价。此外,钱穆先生的西汉今古文经学的研究,特别是《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基本上澄清了清代以来关于汉代经学的误解。近年来,在 台湾 关于历代经学文献的研究逐渐盛行,林庆彰曾主持编集了经学的研究资料,同时 组织了多次经学讨论会。另外,近年来关于汉代思想整体的研究,台湾的龚鹏程曾撰有《汉代思潮》一书。

在大陆,关于汉代经学的研究近年来也被一些学者所重视。如陈苏镇曾就汉代春秋学与汉代 政治 的关系,撰有《汉代春秋学与政治》一书,着重于探讨汉代经学特别是春秋学与汉代政治格局的关系。在汉代经学系统的研究上,王葆玹成果突出,他曾出版了《西汉经学源流》一书,对西汉经学的系统和文献源流进行细密的考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又扩展为《今古文经学新论》一书,成为近年来经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汉代思想的显著特色是对先秦时期诸家思想的整理和综合,经学便是儒家采纳道、法、墨、阴阳等家思想,而融贯成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同样,在汉代同时还发生着从其他思想立场出发的综合融会 工作,《淮南子》一书便是这种工作的代表,即所谓杂家。对于杂家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将其作为先秦思想的集成,而从中爬梳追溯先秦思想的材料及其在秦汉时期的变化,而另一方面则可以为我们理解汉代对先秦思想的 总结 和综合的整体面貌及其气度,提供经学之外的另一条路径。陈静的《淮南子》研究是汉代杂家研究的最新进展,她的新著《自由与秩序的困惑》一书填补了汉代杂家特别是《淮南子》研究的空白。

3、魏晋思想研究

魏晋玄学研究自汤用彤先生开辟以来,一直是中国哲学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与佛学之传入和中国化之关系,其与宋明道学之兴起的内在思想史逻辑,都曾是前辈学者反复致思之所在。90年代以来,魏晋玄学研究曾经出现了一次不小的研究高峰。王葆玹在90年代出版了《玄学通论》一书,将此前他对正始玄学的研究扩充到整个玄学系统的研究。最近他又 计划在以前的玄学研究基础上继续扩展,完成《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与玄学》一书。2004年底,余敦康先生出版了总结其多年玄学研究成果的精心之作《魏晋玄学史》,该书兼重玄学的思想系统和历史发展,是近年来玄学研究的代表作。

4、宋元明清思想研究

宋元明清时期,据日本学者的历史分期,称之为中国的近世,或中国的前近代。唐宋文化转型后的中国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基础,因此,其在思想史和社会政治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以往这一时期的思想史研究,习惯上宋、明连续,这主要是出于将宋明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连续的系统来对待,清代思想史则被视为对宋明理学的反动。

近年来,由于对宋明思想史的研究已经大致打破了仅以宋明理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因此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北宋思想史的地位日益重要,这意味着宋学而非仅宋明理学成为了研究宋代思想史的出发点。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理学或道学的重要性降低,而是更关注于道学兴起的历史动因及其政治文化功能。近年,余敦康著《内圣外王的贯通》、卢国龙著《宋儒微言》等,都是对宋学中几种不同话语与北宋政治的关系加以研究,基本上将宋学作为不同政治论纲的思想来看待。李存山关于范仲淹与宋代儒学复兴的研究,也是着眼于对宋学兴起的动因及对宋学整体和道学之精神实质的理解。在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在大陆出版以后,李存山 发表《宋学与〈宋论〉》一文,除了对余英时把道学与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相 联系的主要观点给予肯定之外,还对王夫之和余英时有关宋学的某些论说进行了商榷。

二是明清思想史的连续性得到了重视,钱穆和余英时的清代思想史研究着眼于清代思想与道学的内在关联,把清代的考证学取向作为道学逻辑中对“道问学”的强调来看待,以有别于明代王学的“尊德性”。鉴于宋元明清时期思想史的重要性,大陆已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思想史称之为近世思想史,如陈来即把其专论此一时期思想史的论著命名为《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

在宋元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复杂变换之中,坚持道学研究的传统仍然是主流。陈来最近出版了研究王船山道学思想的大著《诠释与重建———王船山哲学的精神》,重新将王船山放置在宋明道学思想的谱系中来加以定位,是王船山研究的重要新成果。彭国翔的《良知学的展开》勾画了晚明心学的整体图景,是近年来晚明心学研究的重要著作。马晓英的颜钧和泰州学派研究,也填补了晚明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5、道家和道教研究

90年代以来的道家、道教研究,具有道家与道教合流的趋势,出现了“道学”的提法。这方面的代表有胡孚琛、吴光、宫哲兵等学者。同时在道家哲学研究中出现了两种趋向:一是西方学者对道家的生态哲学关注很多,试图从道家思想中发展出一种一般的生态哲学;二是在道家、道教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新道学”,将其作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普世性的思想系统,胡孚琛在《道学通论》等著述中对此有多种论述。关于运用“道学”或“新道学”来描述在现代社会中展开道家思想的努力是否恰当,学界仍有争论。董光璧、陈鼓应、冯达文等都主张运用“新道家”的提法。

在道教研究方面,养生学日渐受到重视。在美国的波士顿成立了养生学中心,德国慕尼黑正在筹办养生学的国际研讨会。与此相联系,内丹学研究也渐成为国际道教研究的 热点 ,内丹学中的身心哲学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同时也出现了“身体哲学”的提法,“可思维的身体”观取消了身心之间的二元对立,而将身体视作是物质与精神的中间层次。在这些方面,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胡孚琛的研究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的一个基础工程是编修了《中华道藏》。该项目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科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华夏出版社共同发起,随后又得到了国家宗教事务局的正式批复,得到了国家古籍整理小组的鼓励,被列为“十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003年,煌煌49册的《中华道藏》终于完成。

6、佛教思想史 研究

中国 的佛学研究从民国时期 现代 学术建立以来即从属于中国 哲学 史或思想史研究,当然在佛教内部也一仍旧贯,始终延续了其教义教理的研究。值得 反思 的是,在民国佛教复兴运动中兴起的支那内学院的佛学研究(吕澄先生特称之为“院学”),却不是以上两种研究框架所能容纳涵盖的,而这种研究却由于1952年支那内学院的解体而不复存在。无论是支那内学院的所谓“院学”,还是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佛学研究,以及佛教内部的教理教义研究,严格说来都与近代欧洲兴起而 影响 至日本的佛教学不同。在检讨近期以来的佛学研究时,我们发现随着佛教研究的逐步恢复和 发展 ,学界关于佛教研究 方法 及旨趣的思考也在逐步展开。其中的一个主要潮流是集中思考如何在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与欧美日本佛教学研究接轨的佛教学研究。当然,在此潮流当中也发生了一些批评性的意见,即为确定中国自己的佛教研究的特色,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这种反思意识配合,中国佛学研究界的一些青年学者开始关注日本佛教学界80年代以来出现的“批判佛教”思潮,借用日本佛教学内部对于自身研究局限的思考来重新为我们自身的佛学研究定位。

汤用彤先生的佛教史研究一直是典范之作,在这一典范的影响下,佛教学界形成以史学意识为主的佛教史学研究。这一史学意识在建国后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方法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佛教研究,并形成了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佛教史》一书。90年代以后,参与该书撰写的专家都纷纷转入更为精深的 历史 研究,开展出众多佛教宗派研究的新局面。其中,禅宗史研究是重中之重,杜继文和杨曾文分别撰写了两部禅宗史。此外,洪修平和魏道儒的禅宗史和华严宗史研究也颇具代表性。最近,龚隽和徐文明的禅宗史研究是这方面的新成果。近年来,唯识宗和天台宗研究逐渐兴盛,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专著。在唯识学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徐绍强、程恭让、张志强、魏德东、周贵华等学者。天台学方面则以张风雷、李四龙为代表。值得关注的是,方广锠的藏外 文献 和佛教经录研究,是佛教教史和教理研究的基础,且为编撰新的佛藏准备了前提。方立天近年出版的几部佛教研究专著,系统阐述了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史范式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近年来,对近代佛教的研究也成为 热点,在这方面有筚路蓝缕之功的是楼宇烈,他的近代佛教人物研究将学界的注意力引向了近现代佛教,太虚、欧阳竟无以及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的佛教思想都成为近代佛教研究的重心。在这方面,麻天祥、李向平的近代佛教思潮研究,程恭让的欧阳竟无研究也具有代表性。

在诸多研究当中,还出现了一种强调佛教与中国思想史脉络之间有机关联的研究倾向,这一倾向力图将佛教研究与中国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使佛教研究成为透视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视角。张志强 目前 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二十世纪佛学思潮与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便是这一方向上的努力,并且已完成和 发表了《哲学、史学与量论》一文。

7、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在近十多年的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中,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成果颇为显著。方克立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开创了使现代新儒家研究成为显学的新局面。在这方面,郑家栋出版了《现代新儒学概论》等多种专著,其他如黄克剑的《挣扎中的儒学:论海峡彼岸的新儒学思想》、方克立的《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陈来的《人文主义的视界》、颜炳罡的《当代新儒学引论》等都很有研究深度,力图对新儒家思想作出反省和超越。在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中,人物研究系列的郭齐勇著《熊十力思想研究》、曹耀明著《梁漱溟思想研究》、张祥浩著《唐君毅思想研究》、宋志明著《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吕希晨和陈莹著《张君劢思想研究》等,以及 专题研究系列的陈少明著《儒学的现代转折》、韩强著《现代新儒学心性思想研究》、武东生著《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李毅著《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赵德志著《现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施忠连著《现代新儒学在美国》、卢升法著《佛学与现代新儒家》等,都是研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成果。2005年在武汉大学召开了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研讨会,与会的一百多位中外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儒学、当代

新儒学与当代世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此次会议标志着当代新儒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对以新儒家为代表的 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之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研究也是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的重心所在。如徐素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西、马”互动中的主导地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张利民在自由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研究方面开始较早,积累深厚,在国内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李存山对于儒家思想的近现代转型,特别是对于张岱年在三四十年代的新唯物论思想,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2005年在吉林大学召开第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会议主题之一是“中西马”对话与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张岱年、冯契的哲学思想在马哲论坛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他们的思想在京沪两地也曾举行专题会议进行研讨。

8、中国哲学学科发展趋势

中国哲学(史)学科是一个以基础研究为主的、作为哲学 理论 研究一个分支的学科。因此,它除了遵循其自身的即所谓“内在理路”的发展 规律 之外,它还要面对 时代 的现实 问题 而进行反思,不断地与时俱进。随着我国 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 经济 实力的日益提升,“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科学 发展观”、“以邻为善”和“和谐世界”等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面对全球化给人类造成的一些全球问题,如何使中国哲学研究更多地 联系现实问题,弘扬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应对时代现实问题的挑战,使中国不仅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更成为一个文化大国,即“德力俱足”、“硬实力”与“软实力”俱足的国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天人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此为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关于文明对话中儒家传统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以及由此展开的关于儒家的“和谐”“民本”思想、儒家与宗教、儒家与生态、儒家与全球伦理等问题的讨论,以及2005年学术界举办的“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朱子学与和谐社会”、“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自然 ·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等学术研讨会,都昭示了中国哲学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民族复兴、文明对话和人类共同进步的现实价值。(2005年郭沂发表的《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张利民发表的《不断丰富、发展传统美德内涵》、李存山发表的《“人本”与“民本”》《忠恕之道与世界和平及 环境保护》,都注重阐发了儒学的现实意义。)

时代问题的解答对中国哲学(史)学科可能有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严格说来,中国哲学是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发生在中国的“哲学突破”的一种类型,其后果是产生了与西方和印度不同的中国文明类型。这种“哲学突破”而形成的文明类型主导了以后中国历史演化的方向和性格。因此,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实际上便是对中国文明类型的因素、原理和观念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我们不仅要知道中国文明的独特价值,更要知道这种独特价值是如何塑造着中国的历史、安顿着中国人的生命、 组织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因此,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结构和原理及其历史形成的研究,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历史逻辑,以应对今天中国的文化处境,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研究需要不断地回溯到轴心时代。因此,先秦、秦汉的哲学研究一直是显学,其重要性由于近年出土文献的发现和整理而更加突出,在今后仍然会继续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

其次,中国文化从先秦诸子到汉初的“独尊儒术”,此后形成儒道互补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基本结构。这种基本结构不仅贯穿中国的历史,而且影响中国的现在与未来。因此,对于汉代的儒道互补,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儒、释、道三教哲学的研究,以前是、今后也将是中国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根源的研究,以及对于儒、释、道三教与____、伊斯兰教的比较,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在意蕴,而且有助于探讨今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元互补”“和而不同”的发展途径。

第三,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儒门淡薄”之后,北宋时期儒学呈现复兴之势,道学或 理学 兴起,历史学家谓之“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语),现代新儒家称此为“儒学的第二期发展”。宋元明清哲学作为中国前近代的“近世”哲学,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中国近代哲学所由以出发的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而实现近现代转型的思想观念的前提。对于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宋明理学与佛道二教的关系,宋明理学的“内圣”与“外王”、道义与功利、道统与政统的关系,宋明理学的理本论、气本论和心本论等派系的关系,宋元明哲学与清代考据之学(或宋学与汉学)的关系,宋明理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宋明理学与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将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热点。

第四,在经历了“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讨论之后,对于中国哲学理论的宏观研究有可能继续。关于中国哲学的世界普遍性和民族特殊性,中、西、印哲学的比较,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哲学的“实质系统”与“形式系统”,以及这一系统内部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天人关系、人性论与价值观、“尊德性”与“道问学”、 政治 哲学、历史哲学和生态哲学等等,都可能在今后有更深入的研讨。

第五,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在近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都处于近现代的转型之中。中华民族在经历了近一百多年的挫折、屈辱和奋斗之后,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在本世纪之初呈现民族复兴之势。于此形势下,反思中国 传统文化 与现代性的关系,回顾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检讨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三大思潮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在“中、西、马”哲学的对话与良性互动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探讨弘扬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其进一步中国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这些都将使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呈现新的局面,其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也更加重要。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范文

毕业 季来了,社科系的毕业论文选题是个技术活,我们应当重视社会科学类论文的题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科学类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科学类论文题目(一) 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调查。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 方法 论的集中体现。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5.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 6.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 经验 的调查研究。 8.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 和建设的典型调查。 9.弘扬中华 文化 ,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10.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调查研究。 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3.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14.我国行政法治实践的调查研究。 15.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16.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科学类论文题目(二) 1. 高校社科学报名刊研究 2. 社科类社团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完善分析 3. 清末西方社科名著汉译研究 4. 英汉社科翻译变体研究 5. 论社科学派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的价值 6. 我在人文社科通识类读物插画创作中的思考 7. 信息网络化对河南社科科研管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8. 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9. 英汉社科学术的体裁对比分析 10. 新时期高校社科学报改革创新问题研究 11. 人文社科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命题中的问题与对策:多元智力理论的视角 12. 设计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 13.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研究 14. 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研究 15. 吉林省高校社科项目网上申报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16. 项目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7. 越南胡志明市人文社科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口语教学研究 18. 社科联在我国民间智库发展中的功能分析 19. 在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 20. 后现代高校课程评估体系研究 21. 不良 广告 的合理评判与防范对策 22. 吉林省高校社科项目网上申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3. 中国本科护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课程模块构建研究 24. 黑龙江社会科学类社团生存能力研究 25. 地方高校省级优秀人才绩效评价研究 26. 中文博士学位结论部分的跨学科和跨文化语类研究 27. 地方高校省级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 28. 社会科学项目综合价值分析与软件开发 社会科学类论文题目(三) 1.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的政策和事件调查研究。 2.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和效果典型调查研究。 3.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4.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5.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 6.社会融合问题的调查研究。 7.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 8.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 9.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10.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 11.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4.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15.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 16.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1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9.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20.城市中务工人员医疗 保险 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猜你喜欢: 1. 有关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2. 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如何取题目 3. 发展社会学论文题目 4. 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

社科类的论文就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和探讨,这类的期刊代表有(社会科学前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