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藏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藏书研究论文

没有语言和符号,就没有人类文化。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重要的文化要素,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来相互传递的。语言人类学所关注的恰恰是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在沟通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沟通手段与适应策略的关系等问题。 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其他活动,是产生语言的先决条件。作为语言本身,与人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能够影响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内涵,而语言的差异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文化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很显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 藏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个系统,与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民族所处的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藏族语言和文字符号的功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都是由这个社会环境中的语言群体所制约的,是属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语言文字也会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完善,不断走向丰富。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语言,调整自已语言的表达方式,使之最大限度地与客观环境和需要相适应,这正是推动藏民族语言文字进步的动力。一、藏语的基本特征语言是原始人类在劳动和互相交际中产生出来的,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的产生表明,人的发音器官已逐渐形成,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意识也在不断走向成熟。语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了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最为重要的沟通手段。语言一旦形成,就成为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具有共享性。 当原始部落发展到民族的时候,便出现了民族语言。语言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并且随着民族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方式也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民族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经济、历史和文化,就连共同的心理素质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而且依靠语言来维系民族内部的联系和情感。因此,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民族语言既是构成民族的第一要素和重要特征,也是区别民族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藏语是藏民族的主要语言。藏语的使用区域主要是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各省区的藏区。一些与我国接壤国家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藏语。 按照语系分类,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根据1998年的统计,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汉藏语系人数占70%以上。汉藏语系中的语言,有着不同于其他语系语言的一些特征:如在语音上,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区别意义,声调和声母有一种互相适应的关系,如清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单数调上,浊塞音声母只出现在双数调上;在语法上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以虚词和词的次序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另外,还有一类表示事物或动作天然单位的词又称量词,这是在其他一些语系的语言中所没有的,此外,汉藏语系中的各语言间都有一定数量的同源词。 藏语在汉藏语系各语族、语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是价值极高的语言之一。藏语言的历史,实际上是藏民族社会发展史的一部分。藏语的形成与演变,伴随着藏族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这是因为语言自身蕴涵了反映社会变迁的机制,社会的变化会促使人们改进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总是在服务社会,总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逐渐走向成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因素以及发展状况,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导致藏语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差异。 国内外学者对藏语发展阶段的界定不尽一致。我国一些藏学者将之划分为五个时期:1.上古时期(公元6世纪以前),即远古部落时期的藏语口语。在吐蕃王朝之前,经历过漫长的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延续了长达31代吐蕃部落王统传承。当时,青藏高原上有着许多小邦国或部落,其分布范围很广,包括现今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巴尔提等地。这一时期,以古老的象雄文明为代表,产生了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并产生了最古老的文字“象雄文”。苯教的传播和发展,构成了7世纪以前藏族文化的主要面貌,并对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又持久的影响。2.中占时期(公元7~9世纪),此时为吐蕃王朝时期的藏语口语。松赞于布征服苏毗王朝和象雄王朝,完成了西藏本土的统一大业。这一对期是青藏高原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是藏民族整体文化的孕育时期,也是藏族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研究,藏语声调也是在区一时期产生的。吐蕃时期对外部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对吐蕃及以后藏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极为重要的是,吐蕃时期创制的藏文字从那时起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从此,藏民族有了用目已的文字撰写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传承至今的敦煌吐蕃藏文写卷,早期的佛经、译著等。文字的出现从根本上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不仅使语言得以记录和保存,也大大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吐蕃周边国家的语言、佛教的传人对藏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演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3.近古时期(公元9~13世纪)。从吐蕃王朝崩溃到元朝统一治理西藏之前的400年间,西藏大小部落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然而,在古格王朝时期(公元1l世纪)仍然顺利完成了藏文字的第三次厘定,使藏族语言文字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4.近代(公元13~19世纪)。自西藏归属元中央政府,施行统一治理以来,藏区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藏族社会系统状态的变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高水平的藏文文献典籍的问世,不仅提升了藏族文化的整体水平,也极大地推进了藏族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创新。5.现代时期(公元20世纪以来)。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藏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借词和外来词汇愈来愈多等。由于更多新名词和科学术语的出现,不仅使词汇更加丰富,语言的表述也更加准确。 语言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藏族语言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我国境内的三大藏区和其他地区。除我国之外,如不丹王国、锡金王国和尼泊尔王国等国家的一些地方也在使用藏语,只是他们所使用的藏语同国内藏族地区的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藏民族的语言同世界其他一些民族的语言一样,在其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形成这个语言的中心地区往往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且具有辐射作用。同样,一种语言在某一地区被选择和使用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藏语作为藏民族表达思维活动的口头形式,主要包括语音和词义两个部分。在藏语的语音结构中,声调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语的重要语音特征。在语音系统中,将声调识别为与辅音和元音同等重要的语言要素,并作为特定语音分析层次的一个功能单位来对待。实际上,藏语声调的变化较小,各地的调类和调值比较统一。藏语声调产生和分化的条件清楚,调值与声韵母还保持着比较自然的联系。与此同时,各地声调发展不平衡,现代藏语中几乎保留了声调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复辅音声母是藏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上,藏语有着丰富和复杂的复辅音声母。随着语音的发展和变化,复辅音声母已经逐渐简化和消失。现代藏语方言中所保留的复辅音声母同藏语书面语(藏文)中的复辅音声母比较起来,显然已经简单得多了。但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诸语言中,除嘉戎语外,现代藏语方言中的复辅音声母还是比较丰富的,它基本上反映了藏缅语族语言这一语音特征。现代藏语三个方言中,安多方言有比较多的复辅音声母,而卫藏方言除一部分地方有带前鼻音成分的复辅音声母外,多数地方复辅音声母已经消失。所以,复辅音声母也是划分方言在语音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藏语调类的分合、新音位的产生、浊音的清化、元音的复化等现象,都和复辅音声母及其发展变化有关。古藏语有30个单辅音声母,220余个复辅音声母。古藏语的复辅音系统极为繁杂,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带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二类是带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三类是带前置辅音和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四类是带复合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五类是带复合后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极为普遍,第三类占有一定的比例,第四类则较少,第五类只有在个别情况下出现。到后来,藏语的单辅音声母一般为30个左右。复辅音声母主要有前置辅音加基本辅音,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两类。在能够反映古代语音的书面语中有180多个复辅音声母,而且还有三合、四合复辅音,但现代藏语中主要是二合复辅音。韵母分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三类。 藏语像其他藏缅语言一样,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语言。藏语中动词的属性常常能影响句中其他词语语法功能的变化。然而,藏语动词虽居句末,但在用格上常常支配前面的名词。换句话说,藏语动词的性质决定作为主语名词的标记。如A能否控制B,主要表现在动词语尾上,而A对B的控制程度的强弱则表现在主语名词的用不用施格上。就是说,动词上同样需要体现主语名词的一定语法功能,如人称、自主性等,而且用不用标记会改变主语名词与动词的语法关系。 现代藏语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复辅音趋于简化和消失,只在部分方言土语中保留着带前置辅音的二合辅音。2.浊辅音声母肝清化,现代藏语某些方言中所保留的浊声母均源于古代复辅音声母的浊基辅音。3.单元音或复合元音构成的韵母明显增多;元音有长短之别,且与声调形成了互补关系。4.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促使带辅音韵尾韵母的简化和元音的变化。5。除安多方言之外,具有完整的声调系统。6.谓语是后置表系统,属典型的“动居句尾”型语言,而且现代藏语多数方言其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语法成分来表示,因而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其作用也在不断增加。7.有丰富的体范畴,也有时式范畴。8.卫藏方言有着严格的敬语与非敬语的区别。9.主要以虚词和词序来表达句子的各种关系。句子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主语后,谓语前,若是双宾语,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人称代词、名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前,需加表领属的助词;形容词、数词、指示代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语之后;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在中心语前。构词以复合法为主,即通过修饰、联合、支配、表述方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来构成复合词。 假如我们对属汉藏语系的藏语和汉语进行一些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如藏汉语言都具有以虚词和词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共同框架。藏语以虚词和语序作为主要语法表达手段,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辅助动词与虚词、助词有着同等重要的功能。另外,从语言发生学的分类上看,藏汉两种语言也有着亲缘关系。如在词汇的应用上,藏汉两种语言之间有着较多的同源词;在语音上,都有以声母、韵母为单位的独特的语音结构。所不同的是,汉语没有藏语那么多的复辅音声母。二、各具特色的方言民族语言分布的复杂性,以及语言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研究群体之间社会亲缘关系的基础。所以,这一研究领域也总是受到语言人类学家的重视。 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的差别、集居状况的不同,使操持同一种语言的民族出现了语言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言。一般认为,隔离是产生语言差异的重要条件。既是在同一区域内,地理距离越大,语言的差别也就会越大。 对藏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以语音的差异以及历史渊源来确定的。研究表明,藏语方言语音的结构特点以及方言在语音上的实际差异,与藏民族的历史扩散及现代地理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一般以传统的国内地域概念——三大藏区(卫藏、康、安多)来进行方言分类的,即卫藏方言、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卫藏方言,指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前藏(拉萨等地)、后藏(日喀则等地)、山南地区和阿里地区的方言。康方言,是指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范围内的方言。安多方言,指青海省大部分藏区(除玉树藏族自治州之外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藏族的方言。 因为这里要介绍的藏族方言是一个语言范畴的概念,所以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块地域。否则,就很难较为全面地了解藏语方言。为使读者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了解藏语方言状况,这里参照江荻先生的论点,以我国藏区地理方位的卫藏为中心,分为中部、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五大区域,并将临近我国藏区并使用藏语的一些境外地方也囊括其中,采用传统的藏语方言分类和境内外地理名称并用的方式,对藏语方言的语音及其特点进行一些介绍。 总的看,在各地方言中,单元音韵母多少不一。如卫藏方言,在拉萨语中单元音达16至17个,有单辅音声母28个。卫藏方言中有鼻化元音。康方言中的德格语中,单辅音声母有42个。康方言中也有鼻化元音。现代藏语中卫藏、康方言元音分长短,配合声调,并与声调互补。在卫藏、康方言中,复元音韵母主要是二合的复元音韵母。按性质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真性复元音韵母,几个元音并立,不分主次。与此同时,紧张清晰的元音结构,呈现为藏语语音的一大特点。在有的地方话中,如普兰话不仅有非鼻化的真性复元音,还有鼻化的真性复元音。第二种是假性复元音韵母构成的元音。在安多方言中,元音不分长短,单元音的多少不一。如甘肃的夏河话中单元音只有6个。但总的看,藏语是一个单元音占优势的语言,复元音较少,并且多为后起现象。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一般为30个左右,可以作尾的辅音有8个。保留韵尾较多的是安多方言,最少的是康方言,而卫藏方言介于二者之间。在不同的方言土语中,声调数量不等,一般是4个。如拉萨话有4个调,工布话有6个调,木雅话有两个调,安多方言无声调。声调有着区别词义和语法意义的功能。藏语还有一个轻声,主要是音节弱化的结果。藏语中相邻音节的连读,声调会发生相对固定的变化,而且不限于词的内部,词与词、词与语法成分之间也会发生变调。 三、藏文的形成及推广应用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字的创制和推广应用所带来的文明成果是多方面的,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甚至会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正是凭借文字的记录功能,不断积累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在继承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加灿烂的文明成果。 藏民族最早的文字是象雄文。象雄文出现在公元前l至2世纪的古象雄王国。象雄王国是曾经雄霸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王国。其疆域最大时,西起今阿里地区的岗仁波齐,东至今昌都丁青。汉史中所谓“羊同部落”,就是指象雄王国。正如《册府元龟》所记:“大小羊同,东接吐蕃,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精兵八九万……”象雄王国在公元7世纪被松赞干布吞灭之前,一直是一个独立王国。象雄文字也叫“玛尔文”,它类似汉族的甲骨文。在那时,“玛尔文”主要用于苯教的咒誓、祭祀、禳祓活动和记载他们的经文等。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文字没有能普及到大众社会。但在藏区一定范围内,这种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续了千年以上。有资料显示,吐蕃最初也曾使用过“玛尔文”。公元7世纪初,苯教的巫师们仍用象雄文来缮写苯教的经文等。有学者认为,松赞干布最初遣使分别向尼泊尔和唐朝求婚时,书信很可能是用象雄文写成的。也有苯教徒称,早期的许多苯教文献是由象雄文翻译成藏文的,不知真假。还有一些藏学专家认为,藏文是在象雄文的基础上,学习克什米尔和印度的文字而创制成功的。我国藏学专家黎蔷则认为:“目前藏语中的借词,有些是从象雄文转借而来的。而玛尔文(通常称‘象雄文’)同古代的旁遮普文和克什米尔文有很相近之处”。在丹麦学者艾立克•哈尔所著的《来自西藏苯教的语言——象雄语词法词典》,德裔美籍学者劳弗尔所著的《藏语的借语》中也有类似观点。藏学家南喀诺布在《关于藏族古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称:“在西藏的古老寺院里,有不少藏书是古象雄文的手抄本,是用称作‘玛尔体’的高体,短元音的草书写成的……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藏文草书字”。当然,这些看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众所周知,因在较长的时间里佛教与苯教之间不断进行极为残酷、激烈的斗争,加之后来的统治者推行“崇佛灭苯”的政策,以及其他诸多的原因,导致苯教文献几乎全部被毁或失散在外。时至今日,象雄文在国内几乎很少有人知晓。近年来,国外编有象雄文词汇与藏文、英文对照词典。我们面对这个古老的文字,要做出符合历史的科学结论,还需要考证和深入研究。公元7世纪,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向民众推广新创的藏文字。自此,形成了藏民族记录藏语的统一的文字符号系统。藏文字的诞生和推广应用在藏民族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藏民族为自己的文明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从有了藏文字,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珍贵史料、文献典籍难以计数,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在我国各民族中,藏民族的文化遗存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 藏语的助词基本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位于词和短语后面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关系的结构助词;第二类是加在动词后面表示时态意义的时态助词;第三类是加在句子末尾或句子中表示语气的助词。结构词在藏语语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藏文文法中所讲的格助词;结构助词分施动、领属、存在、趋向、缘由和比较6种。 藏语的数词为十进位,基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单词。高位数词如“百”、“千”、“万”、“十万”、“亿”等,是用不同的词来表示的。十位数和个位数可以连用,只是个别的语音稍微有点变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特点和图书馆藏书建设存在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藏书建设 为了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不仅要有一定的数量,而且必须保证一定的质量。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应遵循以学院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科学研究计划、师资培训计划为依据,坚持以专业书刊为主,适当照顾全面的原则。从2006年起,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占到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2004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所,招生万人,在校万人。专业设置覆盖了社会需求的诸多领域。高职教育的崛起,为我国加快培养紧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5年11月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并在制定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发展重点。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形成来看,目前独立建校的高职院校一般由三种方式形成:一是由原来的高专、成人高校改制和重点中专“升格”而形成的;二是普通本科院校设立的高职院校;三是一些独立建校的民办高职。不难看出,高职院校生源整体素质与普通高校相比要低一些。图书馆要想真正发挥其教学辅助作用,办出实效,就必须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图书馆建设。对高职生阅读特点迸行分析研究,有助予制定高职图书馆发展战略,确定入藏方针,有针对性地进行读者工作,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 一、 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特点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阅读兴趣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利用用读者意见箱、留言簿以及学生借阅图书时使用的索书条从中发现高职学生的阅读呈现出以下特点: 1、阅读兴趣浓,有较强的求知欲。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参加对口升学的中职、中专、中技的学生;二是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高职院校与中职联办的“3+2”的学生。他们与中学时期相比有了相对充裕的课外时闻,对阅读课外书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 2、阅读目的突出实用性。从阅读目的看,大多数的学生跟据自己所学专业或自己今后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书籍。每天的留言中都有许多学生咨询有关专业书籍或考级、考证的书籍;建议采购有关口才、礼仪、公关等有关增加就业竞争力的书籍。这显然符合高职的培养目标。而咨询消遣休闲、求知益智、享受读书乐趣的比率相对较低。选择武侠、侦探、言情书籍的比率更低。 3、阅读有广泛性。高职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就业竞争力强,就业压力迫使健他们必须涉猎专业以外的书籍,许多理工学生选择商管法律方面书籍,许多文科类学生选择计算机方面书籍。为应付就业的竞争、从事专业以外的工作作好准备。 二、 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图书馆藏书布局无法适应学生日趋丰富和多样化的阅读特点和多元化阅读需要。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书方式简单。据了解,普通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由中专合并升格而成。合并升格前各中专办学层次低、规模小,受中专办学性质所限,学校较注重教学工作,而师生从事科研活动和学科建设的氛围不浓。一方面,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中目标定位较低,计划性和系统性不强,选书的方式简单等;另一方丽,中专学校合并升格成高职院校后,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中专生转变为大专生,教师的层次结构、教学的模式和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就是说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读者需求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图书馆是为广大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其藏书也要按办学要求配置,不同的办学要求应有相应的藏书建设与之匹配。因此,中专和高职院校的藏书建设存在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2、合并院校图书融合乏力。高职院校在合并升格前普遍存在着各中专学校都有运行良好、独立设置的图书馆,但由于专业设置层次低、数量少,图书馆在购书时以教学为主干,文献资料的学科关联性差;合并升格后,各图书馆在购置图书文献时虽有所改观,但相对来说还是彼此独立。一方面,图书购置上重复、浪费,经济上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又会出现许多谁都不管的空白点,不能形成一套有机藏书体系,是一种自给自足,“小而全”的藏书格局。 3、藏书数量少,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藏书量少。按照国家教育部高职院校的评估标准,图书馆藏书量不少于80万册(含数字化图书)。虽然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图馆经过几年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有部分院校距离教育部高职院校的评估标准相去甚远。二是藏书针对性不强。观察一些由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许多旧书和过时的中专教材还充斥在书架上。有些高专和成人高校改制的高职,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藏书建设有意无意地侧重在为少数学生“专升本”服务上。三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缓慢。这几年多数高职院校集中资金用于硬件建设,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这不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级“蓝领”和“银领”人才的目标。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高职院校大多为新办学院,广大师生对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而图书馆馆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有扎实的`图书信息情报理论基础,有筛选、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否则,将影响图书馆功能的发挥。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少,学历偏低,素质不高。 三、 改进高职院校藏书建设的途径 1、转变藏书理念。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建设压力,要使学院上规模、上档次,图书馆作为一个硬件指标必须受到重视,传统的观点反映了搜集和收藏的特点,而现代的图书馆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它不仅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肩负着传递信息、开发智力的作用,因此,光靠借书是不行的。还要直接参与知识产品的开发、利用。 2、优化馆藏结构,形成藏书特色。藏书结构是藏书建设的核心。藏书体系是藏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藏书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馆藏图书文献的结构、布局,更重要的是要从使用角度来建设馆藏图书文献的结构并形成自身的特色,这就要求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藏书体系。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尚在起步阶段,主要以为教学服务为主,对科研和学科建设考虑较少,相对局限性比较大;而且其大都不太重视建设藏书体系,很难形成完整的藏书体系,藏书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笔者认为,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要求,在优化藏书结构的同时,逐步形成自身的藏书特色。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重点藏书。以重点学科和专业为馆藏核心,以突出重点、专业配合为辅,并从政策、制度及经费上给予保障。二是调整藏书结构,对原有的藏书进行结构性调整,将单纯的为教学服务向为教学、科研及以学科建设服务的藏书结构转变。三是建设特色馆藏。一个图书馆假如没有特色馆藏,难以吸引本馆读者利用现实馆藏,因而提高文献利用率也就难以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优势,本着“少而精”的理念建设自己的特色馆藏。

藏红花研究论文

马齿苋禁忌与胡椒,鳖甲同食 尤其注意孕妇禁用 有滑胎的作用 切记哦藏红花特性:性温、所以性子不是太辣,味甘、微辛、微苦,尝起来会感觉有一点苦,性平;归心、肝经;保健功效比较好,体轻质润,入血行散孕妇禁服 月经量多的女性,或者经期间不能吃 有胃溃疡、或者其他经常性溃疡的人不能吃。还有就是藏红花吃多了上火,一定要多喝水。

藏红花中的有效成分有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及藏红花酸二甲酯、藏红花苦素、挥发油、维生素B2;球茎含葡萄糖、氨基酸、皂甙等。2 预防癌症藏红素是藏红花的色素类成分,含量达2%,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特别是血癌细胞、乳头癌、扁平细胞瘤和软组织肉瘤等抑制效果明显;3 美容养颜藏红花中含有番红花苷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活血作用,能明显增大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也能使面色红润有养颜的作用。4 延缓衰老藏红花中的藏红花酸及藏红花酸二甲酯是天然的抗氧化剂,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其抗氧化效果要明显强于BHT。女性服用藏红花后可以美容养颜,延缓衰老。

藏红花的药用价值主要是活血化瘀,也可以用于女人月经不调,调经止痛的效果

藏红花属于活血化瘀的药,如果身体有淤青,有血液不循环的地方泡藏红花的话,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长期泡水喝,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如防止动脉硬化溶栓,有融栓的效果。是药三分毒,坏处就是喝的时候不能用量太大,超量血流通太快,容易损坏血管壁,所以要注意用量。

藏族家具研究论文

对于一般的工薪阶级来说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在接房以后会很纠结怎么装修,各式各样的装修图片选的眼花缭乱,今天听到有一些网友想了解藏式家居装修,这是一个偏冷门的装修风格,挑战这种装修的话很是需要勇气的,于是我为大家找来了一些藏式装修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图片,希望偏爱这个冷门装修的亲可以受用!

藏式家具生命力是常青的,具有独特的个性。

家具的个性,就是喜欢这款家具的人的个性,家具的个性是人的性格的反映。在各大小藏式宾馆、餐厅、茶馆以及藏族人家,藏式家具醒目地在昭显着自己的个性。论藏式家具的个性,最大特点就是三“实”——朴实、结实、实用。

朴实

藏式家具形式单调、品种不多。因大多藏族人喜欢盘坐于地上,所以藏族家具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凳子、坐椅,只有箱子、柜子和桌子三大类。藏式家具从不喜欢在形式上作文章,它的形态也不“拐弯抹角”,或长方形或正方形。没有“脚”的为箱

结实

藏式家具的材质多为雪松或普通松木,需要雕刻的家具则选用稀有的高原硬木。由于都是实木,故藏式家具的重量比选用三合板制作的现代家具重。在许多藏族人家,家里的藏箱、藏柜少说也有几十年历史。八廓街许多老房子里的藏式家具的年龄就跟家里老人的年龄一样长。

实用

藏式家具空格多、空间大,可以储藏大小杂物,所以它不愁没人把它搬回家。比如藏柜,高一米有余,双开门,上下两层,上面一层可以放大小瓷碗,下面的大格可以装衣物、棉被等。而且藏柜通常是两张组合在一起,现在还流行一种两张半的组合,中间稍小的那张可当电视柜,里面可放很多东西。体积不大,“肚量”不小,故弥补了造型单调的不足。

藏式家具文化蕴藏着藏族先人们的伟大智慧,这些智慧流传至今,给藏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种藏式家具风格经过设计师的精美改良,也成为了一中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时尚元素,并且受到年轻大众的热爱。但是藏式装修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户型,而且如果藏式元素过多的话,可能连自己都无法适应。小编建议大家可以稍微使用藏式元素,但是还是保留现代的风格。这样的装修相信你会比较满意!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就能免费领取哦~

藏族人的住房,与内地截然不同。内地房舍、平房多人字屋顶,便于泻水;楼房多钢骨水泥或砖砌。西藏的房子,多为土石结构,平顶狭窗。寺庙和贵族、领主的庄园,却围墙高耸,层楼屹立,森严若监狱。下面就几种主要的建筑形式作一介绍。

1、陋室

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层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架木(或树枝)于上,覆以泥土。房顶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垩嘎"土打实抹平。内室居人,外院围圈牲口。

2、平房

一般两层,墙基用石砌,上面用土坯垒,上层住人,下层作伙房、库室和圈牲口之用。

3、碉房

过去贵族、领主、大商居住的房子,一般三层以上,最高到五层。用石做墙,木头作柱,柱子密集,约四平方米便有一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二三层向阳处均落地玻璃,采光面广。人住其中,冬天不用生火取暖;楼顶有阳台,可供晒物品和散步、观光用。这种碉房,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尺余至二尺,实在可当碉堡打仗、防御用。窗户多朝庭院开放,院外用小窗窄门,有挡风御寒之利。这种房屋,二三层住人,底层当库房。柱头、房梁、装饰绘画,十分华美。

4、寺庙

寺庙是西藏建筑物的典型,规模最庞大,布置装饰最为华丽。中央正殿栋宇辉煌,巍峨耸峙。宫顶金碧耀眼,与日争光;规模宏大,楼房叠砌,俨若一座城池。寺内四壁,粉色彩画,廊道柱梁,油漆装饰细致,雕梁画栋,豪华异常。

5、帐篷

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做为住房,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锅为灶,帐顶露有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现在,牧区逐渐建造一些定居点,作为冬季住房和老人、小孩久居的地方。定居点多为土木结构,形式与农区近似。

居室的内部陈设与装饰

1、藏族居室一般分卧室、客厅、经堂和厨房等部分。经堂属净地,供奉佛圣,一般不作他用。藏族习惯不用床铺和椅凳。一般家庭都是靠窗沿墙摆着一圈"卡垫",形成马蹄形的环绕形式,或两面墙摆成直角形,在拐角处或马蹄形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围坐饮茶用膳。"卡垫"上面铺上漂亮的彩色"冲丝卡垫"。全家睡卧起坐均用"卡垫"。"卡垫"一般高 30厘米,宽约1米见方,用细帆布做包套,内装独獐子毛或干软草。"卡垫"质软结实,隔潮保暖。"冲丝卡垫"是毛纱或棉纱做经纬制成的,它具有编织精密、颜色鲜艳、花纹富有民族特色、经久耐用之特点。

2、藏族室内家具,主要有藏柜和藏桌。藏柜有放书的"比岗",高约1.1米,上方玻璃对开门。一般放置在坐垫的一角。"洽岗"(意为双柜),必须成对,略高于"比岗"、相连摆设在屋内正面沿墙,上面摆放佛龛。藏桌高60厘米左右,为面宽80厘米的正方形,三面镶板。一面有两扇门,桌腿形似狗腿。不论藏柜或是藏桌,表面都绘有各种花纹、禽兽、仙鹤、寿星、八祥徽,四周有回纹、竹节等图案,色泽鲜艳动人,看上去十分富丽。

3、藏族住宅的客厅、卧室、门庭和大门两边大都绘有各种花饰图案。一般室内墙上方四周绘三色条纹花饰,下方涂乳黄或浅绿色颜料,柱头梁面画有装饰图案。住宅大院的门廊两壁绘有驭虎图,象征预防瘟疫、招来吉祥;或者画财神牵象图,画中有行脚僧牵来大象载满珍宝,象征招财进宝之意。藏族普遍喜欢屋内悬挂诸如《和气四瑞图》、《六长寿图》、《圣僧图》之类的画,有些人把它画在室内墙壁或藏柜门面上。《和气四瑞图》。是根据释迦牟尼讲述的故事所画。古印度嘎西绕地方有大象、猴子、兔子、羊角鸡4种动物,它们和睦相处,地方安宁,人寿年丰。图的周围是绿色草地和硕果累累的果树,象征家庭和睦祥瑞。《六长寿图》中,银白胡须的老翁坐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周围绘有从悬崖倾斜而下的小流,悠闲自在的鹿、鹤,以及松树等,象征全家健康长寿。

参考资料

以商会友.阿里巴巴[引用时间2018-4-1]

摘要:

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和叠加的综合性特征。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文县白马河流域以及民堡沟一带的高山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使他们的民居建筑在内部结构、组合形式、装饰特征和村落布局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独特的造型特征以及审美特色,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关键词: 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结构;地域文化

特色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集艺术、文化、科技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也是一个民族的形象。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风格,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势、地质等环境因素,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同时临近民族之间的建筑文化也会相互影响,形成一些共性特征,所以其中也必然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历史上不同民族在这条走廊交错杂居,因此白马藏族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叠加的特征。所以他们的民居建筑既是陇南南部秦巴山区特殊地貌、气候的体现,也是多民族聚居繁衍的陇南南部独特地域文化的反映。长期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融合发展,形成了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独特的造型特征以及审美特色,并且随着收稿日期:2011一O8—28·90·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基本结构。

作为古代氐族的后裔,白马藏族很早就进入发达的农业文明,并在此居住生息。《华阳国志》记载氐人居地“土地险阻,有桑麻”,所反映的正是目前陇南白马藏族的居住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状况。史籍记载氐人的民居形式是“土墙板屋”,《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南齐书》描述得更详细:“氐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所治处名洛谷。”“九“洛谷”即今陇南市西和县仇池山附近的“洛峪”,这一带正是古代氐杨政权的核心地区。关于白马藏族地区板屋形制的:具体记载,可见于清道光年间《龙安府志》中的记载:“番民(此处所说之番民,即白马藏族)所居房屋,四围筑土墙,高二丈,上竖小柱,覆以松木板,中分一、二层,下层开一门圈牛羊,中上住人,伏天则移居顶层。”“可见“板屋”的最突出特征即为以木板覆盖屋顶。

目前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仍体现出“土墙板屋”的一些特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三层结构的传统民居样式早已淘汰,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现存修筑年代最早的民居,也多为二层土木结构。由于板屋屋顶的寿命不长,容易漏雨,随着白马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保持其建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屋顶已基本用瓦覆盖。目前陇南宕昌县官鹅沟、大河坝一带的藏族村寨,依然保留了大量板屋,当地俗称“沓板房”,这是居住在同一地域、具有相同生存境遇的民族在居住文化方面趋同性的体现。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文县白马河流域北岸的高山上,以及石鸡坝乡民堡沟的薛堡寨和堡子坪两个村寨,村寨的整体布局方位为面南靠北,平均海拔高度在1700米左右。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使他们的民居建筑在内部结构、组合形式、装饰特征和村落布局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内部结构。

陇南白至藏族民居独特的造型和审美特质,与其内部结构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我国南北建筑结构和风格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地形、气候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古代穴居和巢居两种基本形式。穴居为北方民居的雏形,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居住形式也是由“地穴盖顶”的形式逐渐演变为土木结构的“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巢居是南方民居的雏形,南方气候湿润多雨,蛇虫较多,所以居住形式也是由筑于树木之上的巢穴向干阑式建筑过渡,最终形成了南部“穿斗式”木构架民居,而古代的木楼也是干阑式建筑中对下部空间的有效利用而形成的。陇南白马藏族居住地虽然海拔较高,但由于地处甘肃南部,气候相对湿润多雨,所以这种南北气候的过渡性地带特征,使其民居建筑的内部结构也综合了南北两种传统建筑结构形式。

而“土墙板屋”正是南北建筑融合的见证,经过历代的演进发展,从而形成土木结构的穿斗式二层木楼形式,屋顶为两面斜坡式,一层用于居住,二层存放粮食杂物。据当地白马人介绍,陇南白马藏族的木楼过去也多为三层,下层用于圈养牲畜,上层存放粮食杂物,中间用于居住。但从目前笔者对白马村寨的考察来看,基本为二层木楼结构,三层木楼已被完全淘汰。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三层木楼建筑难度大且耗费材料有关;另外也与卫生状况、保暖性能有关,下层圈养牲畜时,由于空气对流因素,对人居住的中间层形成空气污染;同时居住在高山地带的人们,下层居住较为保暖,所以综合考察,二层木楼更适宜于人类居住。

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内部木构架体现了穿斗式建筑稳定性强的特点,各种木构件纵横交错,紧密相连,其主要木构件有柱子、檩子(梁)、穿枋、椽、阁楼木、楼板等,和北部民居比较,突出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柱子多,每间之间分隔处都有5根柱子,最中间的柱子为中柱,前后两边的柱子分别为明柱和后柱,界于中柱、明柱和后柱之间的柱子为二柱;其二是充分发挥“穿枋”的串联作用,每间分隔处纵向排列的五根柱子用一种特殊的构件“穿枋”连接起来,穿枋是一种方形的木构件,与柱子榫接,将柱子纵向连接成为有机整体,体现了“穿斗式”民居建筑结构的独特性;其三是檩子多,陇南白马藏族民居中的檩子分为中檩、二檩、檐檩,中檩为屋脊处的檩子,檐檩位于前后两檐处,二檩界于中檩和檐檩之间,檩子共同承载椽,同时将各组柱子进行横向连接;上下两层中间有许多阁楼木,阁楼木上铺木楼板,将上下两层隔开,阁楼木不仅有分隔上下层作用,也有横向连接和稳定柱子的作用,从而使整个木架形成一个更加密集和稳定的整体。由于这种独特的内部结构,各种木构件之间相互榫接,连接紧密,更符合稳定的力学原理,所以和北部抬梁式建筑相比,不仅建筑结构独特,造型美观,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二)分隔组合结构。

陇南白马藏族的民居建筑在整体布局:结构方面,和陇南南部汉族民居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陇南白马藏族的传统民居多为三间组合式结构,院落也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式组合结构,但由于高山地区建筑地基狭小,所以形制较小。正房多为三间组合的结构形式,台基高,整体高出左右厢房,主次分明,正房进深一般为3.5——4米左右,间隔为4.5米左右。正房的一层多为两问连通结构,高度约为2.5米,靠西隔出一问为卧室,连通的两间为厅房,也有三间连通的结构形式。厅房中央一般摆设深柜(也称神柜),用于供奉祖先,靠东面设有火塘,火塘旁边摆放大木碗柜。厅房既是白马人会客、议事、供奉祖先神灵的主体空间,也是他们取暖、做饭的生活场所。左右厢房较为低矮,多为两间或三间组合形式,主要为卧室,期中一面厢房的下层往往留出屋宇式大门,大门与房屋有机结合,形成灵巧别致的空间结构。

白马村寨中很少见完整的四合院式组合结构,无倒房,大概是由于受高山地带地方条件限制,修建倒房会使院落更为狭小,不利于采光,所以其院落比汉族民居四合院要紧凑,房屋紧密相连,将院落紧紧包围在中间,小巧幽静。 目前陇南白马村寨的民居正房建筑多以四间、五问或六间的组合形式为多,因家庭经济条件或地基情况而定。左右两边的两间多处理成“封山包檐”形式,即将走廊左右与相应屋檐下的空间一并封闭在左右耳房空间内,使左右耳房门相对并与正房门成垂直关系,当地也称为“窝檐”,其中一间为厨房,另一间为卧室。在外部走廊上设置木楼梯,用于连通二层,有些则将木楼梯设置在耳房内部,中间部分则留出宽敞的走廊,前有明柱。内部一般为单间分隔,其中正中一间为客厅,间隔一般为4.5米左右,大部分现代民居建筑将中间的两间进行连通处理,使厅房宽敞气派,由于有专门的厨房,所以厅房中不再设置火塘,已演变为现代民居中的客厅。

二、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装饰特征。

民居建筑既是人们安居的实用场所,也是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营造的精神和文化空间,通过独特的造型和装饰,传达出共同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意蕴。“土墙板屋”既是白马藏族居民特殊的生存条件的反映,也传达出一种质朴自然的审美特色,而—92·独特的内部空间结构以及装饰又蕴涵着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建筑装饰的内容从性质和功能方面来考察,可以分为由建筑结构和材质本身所呈现的抽象形式,和通过雕刻描绘等手法装饰在各种建筑构件上的具象图形,两者共同形成了建筑的整体审美特色以及民族文化意蕴。传统的“土墙板屋”式白马藏族民居,是白马人利用其居住地域的自然资源,并综合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构筑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民居建筑形式,厚重结实的夯土围墙,轻盈灵动而稳定的木楼结构,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的屋面门窗阁板,层叠排列而富有自然秩序的木板屋顶,既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功能,也通过其结构和材质传达出朴素自然的审美特色以及民族文化个性。

在一般民居建筑中,装饰部位主要集中在门窗、山墙墀头以及屋脊上。陇南白马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在外部山墙的处理方面较为随意自由,一般不进行装饰,一层的山墙为夯土墙,上部的二层或以木板、竹笆作山墙,直接承载屋顶,成自然简易的“悬山式”结构,所以没有墀头装饰;屋顶由于用木板覆盖,所以也无砖瓦图案装饰。正面的门窗以及纵横交错的木板墙体,则成为装饰的主体。

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多数白马藏族民居基本无装饰图案,而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民居在门窗上雕刻动物花卉图案。白马藏族传统民居的门窗结构相对固定,整个屋面围绕门窗全部用木板封闭装饰,下层正房门多为两扇组合形式,左右窗户上装饰窗棂,上层无门,只在正中间或左右侧留出装饰窗棂的窗户。整个屋面部分阁板形成穿插有序、变化统一的平面构成形式,窗棂上变化多端的抽象图形则打破了阁板的.单一,产生了巧妙的形式对比,丰富了视觉效果,而这一切都是在建筑结构需要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形式美因素。部分传统民居的门窗上则雕刻动物花卉图案,这些装饰图案多位于门扇中间的绦环板以及窗楣、门楣等处。白马藏族信仰自然神,所以其民族图案的形式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汉民族图案有所不同,在内容方面多表现其生存环境中的自然花草以及动物,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拜,而不像汉民族装饰图案通过谐音、双关等蕴涵了更多的伦理文化含义。在造型方面这些动物花卉图案体现出鲜明的写实化倾向,不似汉民族花卉图案体现出鲜明的程式化因素,动物花卉造型憨厚朴拙,雕刻手法大胆粗放,不注重一草一木局部的精雕细刻,而专注于对自然物象的讴歌和赞美,所以使图案物象的造型体现出浑朴生动的特征,充盈着强烈的生命意味。

三、陇南白马藏族村寨的村落布局村落。

作为一个地理意义上的范畴,既是农业社会中人们共同居住、生产、生活的空间,又是指在这一空间中生活的一个群体。这是从民俗学、人类学的角度来认识村落,偏重村落文化的缔造主体——人,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文化现象。陇南白马藏族的村落布局结构是由他们居住地域特殊的地貌、自然资源、民居建筑形式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这其中本身也包含了白马藏族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因素,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与变迁。白马藏族由于古代长期的民族矛盾,他们被迫选择了环境险阻的深沟、大山、密林为栖身之处,

这不仅决定了他们独特的“板屋”建筑结构,也促成了他们村落布局的基本形式与格局,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地域人文景观。陇南白马藏族由于居住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带,所以他们的民居也主要依山势而建,白马河流域的白马村寨民居基本为面南靠北的统一布局,这种方位的民居冬天太阳直射屋前,夏天太阳直射屋顶,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也有部分村寨的民居不是南北方位,但都依地形而排列。由于高山地带坡势陡峭,宽阔的平地较少,所以白马藏族村寨的民居不仅院落窄小,而且民居之间的距离也较为紧密,相互之间的高低落差较大,再者其民居建筑为二层木楼结构,所以在布局形式方面形成了层层叠叠的视觉效果,产生了有序排列的秩序感以及韵律感,达到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种和谐是一种天然雕饰的自然之美,而非人为的形式雕琢,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中又体现出独特的形式美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以及白马村寨发展,白马藏族的民居建筑在继承传统样式的基础上,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尤其8O年代以来,白马村寨的交通、通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汉文化的融合速度加快,其民居建筑从材料到结构,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白马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的生存条件也不断地改善,一是对传统民居进行改进和修复,二是对旧民居进行彻底拆除而重建。在基本结构方面,现代民居依然延续了传统民居穿斗式二层木楼的结构,但在形制方面比传统民居高大;在组合结构方面,现代民居多为四间、五间或六间的组合形式,中间的客厅采用两间连通的形式;传统的“土墙”逐渐换为砖墙;门窗结构方面大量借鉴当地汉族民居的形式,正房门多为六扇、八扇组合结构,多数白马人家民居的门窗还用各色油漆涂染,有些民居的门窗也完全采用镶有玻璃的现代化的样式。容易腐朽漏雨的沓板房“板屋”顶被瓦顶替代,屋脊上也出现了脊兽装饰,瓦沟中用白色涂料勾填,青、白映衬,呈现出整洁、明快的现代特色。白马人的生活水平与生存条件在不断改善,但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也随之淡化,这为我们研究和保护白马文化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在传承白马藏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融合现代科技文明,促进民族发展,是我们研究白马文化者必须面对的迫切课题。

参考文献:

[1]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光华.先秦时期甘肃的民族(一)[J].西北民族研究,20133,(3).

[3]刘志扬.居住空间的文化建构:白马藏族房屋变迁的个案分析[J].民族研究,2011,(3).

[4]袁智慧.骆谷城武都郡址初探[J].天水师专学报,1986,(3).

[5]刘峻骧.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藏药研究论文答辩

论文查重之后就是论文答辩了,那论文答辩流程是什么?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如果需要进行查重的同学可以使用下面 这个链接,通过论文查重的同学请继续往下看!

论文查重

论文答辩基本流程

(一)宣讲论文

参加答辩的研究生一般会用20-30分钟介绍学位论文内容,小编建议答辩者根据事先准备的讲稿,借助PPT,边演示边介绍,尽可能脱稿演讲。

(二)导师、专家提问

导师和专家以学生所提交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为基础,根据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提问,专家所提问题应具有考察性而不是询问性,提问难易程度适中、先易后难、逐步深入、提问易理解等。同时导师对答辩学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三)回答问题

答辩学生介绍完论文之后,要集中注意力记录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以便做很好的进行回答,答辩之前,将幻灯片返回到“论文标题”页,以便老师准确提问。一般情况下,经过短暂准备之后,学生会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对老师提问认真做出回答。

(四)专家表决

答辩结束后,答辩者需要暂时离开答辩场所,导师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开展讨论并对论文和答辩过程情况进行小结,肯定答辩者的优点,指出错误或不足之处,小结内容包括评价论文内容和论文结构、提出论文存在的问题、评价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等。导师讨论完之后会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论文答辩是否通过,一般是需要有2/3的成员同意通过才能确定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

(五)宣布结果

在导师决定完成之后,答辩学生重新进入答辩会场,由主要负责人宣读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答辩的《决议书》和投票表决结果,对不能通过答辩的研究生,答辩委员会要提出论文修改意见,允许答辩者在1年内修改论文后另行答辩。

答辩前准备:

一、对论文的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了解与论文有关的新闻、时事以及学术论点等。

二、写好答辩报告书。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2、介绍了本文观点和结构。

3、强调论文的独创性。

4、说明做了哪些必要工作。

三、想好答辩老师经常提问的类型

选题的意义?论文新意?论文细节?论文数据来源? 论文可行性分析?等等

四、制作PPT

第一:展现新颖和独创之处

学术论文PPT能够展现个人研究成果学术水平,若你要想将个人研究成果全方位展现在PPT上并能够第一时间引起导师关注,那你必须将论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提炼出来,PPT中要有自己亮点与重点,能够展示创新之处,这一点对于答辩型的学术PPT尤为重要。

第二:体现“故事性”

学术论文讲究论文内容与数据真实可信和严谨认真,故事性与这一原则相违背,但是小编说的“故事性”并不是说撰写和引用,而是说作者使用故事化手法将论文的潜在价值表现出来,能让学术水平不够的人能听懂且引起兴趣,让专家能看出研究价值,这对PPT制作提出了较高要求。

第三:注重各部分的逻辑联系

学术论文的核心要求时逻辑分明,它能够直接体现研究人员的学术修养,制作PPT时也要使用此原则,明确论文各部分撰写要点与逻辑关系,注意论文前后照应和逻辑顺序。

第四:PPT撰写基本规范

1、风格统一、文字精简。一张PPT内的文字不要超过300字,3至5行左右并配上一与文字相符的图片。

2、主题内容2页左右,每页阐述一个主题并简单小结,注意内容衔接自然。

3、颜色一般不超过3种,否则会影响正文内容的呈现效果。

4、标题字号在40-48之间,内文字号在18到36之间,过渡页字号在50-58之间。

5、必须要将引用标注出来,图片、文字居中分布,1-2倍行距左右。

其实除了在学术论文答辩需要制作PPT,在职场生活中,制作PPT也是很重要的能力,掌握PPT的制作技巧往往能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机会,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做出一份精美的PPT。

论文答辩是一种比较正规的审查形式,有组织、有准备、有鉴定、有计划的。答辩会由校方、答辩委员会还有答辩者组成。以下是由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希望对你有帮助,请参考!毕业论文答辩流程1、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2、答辩人陈述: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标题;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文章的创新部分;结论、价值和展望;自我评价。3、提问与答辩: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4、总结: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5、致谢: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答辩开场白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土木工程XX班的,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温州宇钢钢构公司轻钢结构厂房设计。本次毕业设计是在X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首先要向认真严谨的a老师表示真挚的敬意和谢意,也向在坐的X老师、X老师、X老师等所有老师四年来孜孜不倦的教诲、以及今天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与指导。首先我向各位老师介绍下本毕业设计主要内容。本设计分成两个主要部分:

论文陈述可以很好地组织和发展论点,并为读者提供关于论点的“指南”。

论文陈述包含以下内容:

1、陈述你对这个主题的主要观点

陈述观点时一定要表达一个主要思想,并陈述你的立场或看法。关于主题,需思考:

2、给出几个支持主要观点的理由

理由要写清楚,一定要用符合逻辑的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这个理由。

3、给出一个与主要观点相反的观点

一个好的论文陈述要承认论点存在另一面。所以,同学可以在论文陈述中给出一个反论点。

论文陈述写作示例:

1、首先,从一个问题开始。例如:互联网对教育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吗?

2、其次,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立场。例如:互联网对教育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3、最后,发展你的答案。例如:互联网使用的负面影响被其对教育的诸多好处所抵消:互联网有助于学生和老师更容易地获取信息、接触不同的观点,以及这是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

国外藏学研究论文

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计250多万字。译著译文若干,亦200多万字。1997年起与著名藏学家王尧教授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15、16、17、18辑等)。独立主编藏学译丛两套(已出版11种)。与国际知名学者丁邦新先生合作主编《李方桂全集》(13卷15册,被列为国家重点图书)。主要专著有《八思巴生平与(彰所知论)对勘研究》(1999),《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2003)、《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2003)等。2008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其专著《钢和泰学术年谱简编》。2009年7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专著《钢和泰学术评传》。主要学术获奖:1995年,获宝钢教育奖;:入选韩国高等教育财团KFAS首届Laureate学者,赴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研究院做博士后访问学者一年;2002年,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宗教学)三等奖(宗教学全国共3项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2003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项目资助;:入选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Harvard-Yenching Scholar),在哈佛大学从事学术研究一年。2005年,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民族学)三等奖(民族学一、二等奖空缺)。多次出访国外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按照真谛解释的佛教宗派的起源:中国学和佛学杂集》,1931~1932年出版。《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貌》,载于日本东京东方学会东亚文化研究所出版的英文刊物《亚洲学报》(拉丁文和英文混排刊名为Acta Asiatica,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1966年第11期内。《中国古典诗歌选集》,此书由戴密微写了介绍性前言,由铎尔孟(André d'Hormon)老先生选诗,在戴密微领导下由一个翻译小组集体译出。初版于1962年由伽利玛尔出版社在巴黎出版;1978年由该社再版发行。1982年又由该社作为《诗集》丛书再次出版,这一版共有571页。《吐蕃僧诤记》 / (法)戴密微着,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台湾千华书局1993年再版,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再版。《法国汉学研究史》/(法)戴密微着,《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1期。《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汉学研究》/(法)戴密微着,《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3期。《中国和欧洲的最早哲学交流》/(法)戴密微着,《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3期。《拉萨宗教会议僧诤记》序,(法)戴密微着,《敦煌学辑刊》,1982年第2期,。《新发现的吐蕃僧诤会汉文档案写本》/(法)戴密微着,《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3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从敦煌写本看汉族佛教传入吐蕃的历史》/(法)戴密微着,《国外藏学研究选择》,甘肃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马可波罗时代蒙古人的宗教形势》/(法)戴密微着,《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第2辑,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敦煌变文与胡族习俗》/(法)戴密微着,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92年第1期。《王梵志诗附太公家教》/ 戴密微着,载《高等中国研究所丛书》第26卷,1982年。《禅宗:《敦煌俗文学作品(王梵志2)》[L’école du Tch’an: textes de littérature vulgaire de Touen-houang (Wang Fan-tche,Ⅱ)]/ 〔法〕戴密微着,1958年。《王梵志诗研究》(Etude de I’oeuvre poétique Wang le Zélateur),〔法〕戴密微着,1959年。《马伯乐》,〔法〕戴密微,载《亚细亚学报》第234卷,1943-1945年版,1947年版。《马可∙波罗时代中国的宗教形势》/ 戴密微,载《极东: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所马可∙波罗700周年寿诞学术讨论会文集》,罗马,1957年版。《法国的东亚研究组织》/ 戴密微,载《亚洲研究学报》第18卷,1958年。《东方现代语言学院的汉语教学》// 戴密微,载《东方语言学院150周年纪念》专号刊,巴黎,1948年。《马伯乐》/ 戴密微,载《亚细亚学报》第134卷(1943-1945年)《南宋陵墓》/ 戴密微,载《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25期。《中国古诗选》/戴密微主编,1968年出版书评专集《敦煌学近作》,1971年。与饶宗颐合作出版《敦煌曲》和《敦煌白画》。

西藏各族人民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共同继承、发展和分享藏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创造现代文明生活和文化事业,使西藏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西藏文化保护的事实证明,所谓的“西藏文化灭绝”论是根本没有事实依据的。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还将继续加强。随着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保护西藏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西藏的进程中,西藏文化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创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西藏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从2002年开始的西藏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包括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的维修,总投资为3.3亿元,全部由国家财政拨付,创造了西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工程纪录。从 2006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又决定投入亿元,对西藏22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行维修。2008年4月18日,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暨扎什伦布寺保护维修工程启动仪式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在西藏实施的投资最多、维修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西藏传统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注意尊重和保护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目前,西藏共有1700 多座寺庙和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僧尼万多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举行。每年到拉萨朝佛的西藏信教群众均达百万人次以上。从2004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恢复藏传佛教格西拉让巴考学制度。2007年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是西藏藏传佛教各教派的组织,并有藏文版会刊《西藏佛教》以及1所西藏佛学院和1所藏文印经院。为保障西藏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广大藏族人民按照自己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西藏自治区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确定为自治区的节假日,还明文规定,不准拍摄、围观天葬活动,不得在天葬场所喧哗等。 藏语文在西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活动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都使用藏文。西藏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专门开设有藏文节目频率和频道。2007年末,藏语频道在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电视频道中率先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节目。在西藏出版有14种藏文杂志、10 种藏文报纸,1989年以来出版的藏文图书有400多种。此外,藏语文学习也得到了法律保障。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育体系,已经编译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藏文专业术语规范化及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正式通过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各种藏文软件在计算机和网络上使用。截至2007 年底,西藏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16万人,占西藏人口的。 西藏传统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一贯重视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民间文化开展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和发掘。1979年成立了专门机构对被称为“世界史诗之王”的《格萨尔王传》进行全面抢救、整理,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整理出版《格萨尔》100多部,总印数达400多万册,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2007年底,西藏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8个,文化馆、站203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同时还有18个县级民间艺术团体和500多个群众业余演出队;全区多次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和那曲恰青赛马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内容不断创新,成为地区性品牌文化节庆活动。西藏自治区7大类、15项、23个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西藏有31人榜上有名。 文献档案得到妥善保护,建立了时代体系完整的历史档案库。工程浩大的宗教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所藏经卷和佛教典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990年以后,藏文《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等陆续整理出版,还印行藏传佛教的仪轨、传记、论著等经典的单行本供给寺庙,满足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学修需求。2006年1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带标点的佛教经籍——《大藏经》的编纂工程正式启动。从2007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对贝叶经的摸底调查和建档工作,目前西藏已经登记在册的梵文贝叶经有426部,共4300多张。 藏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重视对西藏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1956年到1958年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就包括对西藏社会的调查与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还组建了一批藏学研究专门机构,在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前,全国有近50个机构的近3000人从事藏学研究,研究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文字、地理、教育以及考古、民俗、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和生态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牧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部分学科。2006年,中国首次颁发了藏学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奖项——“珠峰奖”,这标志着中国藏学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同祖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大量游客乘火车进藏旅游,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出现承载压力过重的问题,这进一步促使西藏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保护和发展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严格控制参观人数、精心设计参观线路、科学合理疏导参观流量的办法以减缓这些珍贵而又脆弱的文物古迹的承载压力。青藏铁路使西藏人民通过旅游可以了解外界的信息和文化,可以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积极投身到西藏文化保护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