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满族完颜姓氏的研究报告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满族完颜姓氏的研究报告论文

完颜,姓氏。凡姓完颜者,皆女真族即满族人。 公元1115-1234年,女真人完颜旻(阿骨打)及世系十帝在东北建立了金朝,立国120年。因此,完颜为金朝国姓. 根据史书记载,女真人姓氏有百余种之多,分为白号之姓和黑号之姓,女真人崇尚白色,以白为贵,因此,白号之姓属贵族之姓比黑号之姓要高贵的多,完颜氏是皇族姓氏,于是成为白号姓氏中最高贵的姓氏,名列白号之首. 完颜氏在女真语中是"王"的意思,即帝王之王.据宋朝宇文懋昭撰写的<<大金国志>>记载说,阿骨打在称帝建国的时候,采纳了渤海士人杨朴的建议"以王为姓,以曼为名,国号大金".完颜的拼读之音,与汉字"王"字读音相近,因此"完颜"极有可能是女真语对"王"的译音. 金代以来,因战争而动、而迁的金宗室后裔完颜女真人以家族群聚式定居并成当地望族的地区有:安徽肥东、福建泉州、台湾彰化、甘肃泾川。从金代起,未东归的女真人多保留着自己的民族之别。目前,安徽、福建、台湾的完、苑、粘姓者,经查证都是金代女真宗室的完颜氏后裔。而金朝灭亡以后,完颜守祥东归,其后世子孙得到后金(清)的认可,纳入镶黄旗满洲.今日完颜氏多改汉姓为王或汪. 历史名人:完颜家族有名望者,百年来层出不穷,有完颜阿骨打.完颜伟.完颜麟庆等等.完姓不是来源于完颜,1981年大规模国内根改族籍风潮中,大量完氏溯祖改姓为完颜,改户口成满族(因为联系上宋时女真族)是没文化的表现,如肥东(安徽)还成立满族乡,甘肃泾川大量完氏改为完颜。这两地的“完颜”氏是最穿帮的。甘肃曾有大金国-为唐末归义军后裔所建,与女真无干,此后又为党项所据。还有造家谱的-出现于清代:大意为完颜改颜不合适-犯孔子之母族,于是用了完姓。。。。。。。窝阔台太愚蠢了,去掉一个颜,他就不知道了?!(蒙古克汴,窝阔台下令尽杀完颜氏。《元史》《金史》)完氏是远古汉族姓氏。可见宋代《路史》,更早记录还有。由于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人人都希望成为少数民族。岐山、泾川完颜考察报告中列举了还有一支改王姓的完颜村落。“由于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人人都希望成为少数民族。”这句话有点偏激,岐山完颜由于生活比较稳定和自足,并不希望成为少数民族。

完颜氏在清朝被纳入镶黄旗满洲。

完颜,清朝满族姓氏。女真族姓,以地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份是金国赐姓者。完颜氏在女真语中是“王”的意思,即帝王之王。。完颜的拼读之音,与汉字“王”字读音相近,因此“完颜”极有可能是女真语对“王”的译音。

目前,安徽、福建、台湾的完、苑、粘姓者,经查证都是金代女真宗室的完颜氏后裔。而金朝灭亡以后,完颜守祥东归,其后世子孙得到后金(清)的认可,纳入镶黄旗满洲。今日完颜氏多改汉姓为王或汪。

扩展资料

女真族,特别是上层贵族,都爱慕高度发达的汉族文化,以改用汉姓、汉名为光荣。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元时,以王为姓,以曼为名,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后,金朝的皇帝大多都有汉名,如金太宗汉名晟,金熙宗汉名宣,海陵王汉名亮等等。

金世宗为了保存女真文化,曾提出禁止用汉姓、汉名,但是,并没有奏效。他自己以及其子孙,都有汉姓、汉名。

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现在北京的完颜氏遗族,大部分都改姓王氏,个别的也有改姓汪氏。在户籍上,几乎查不到完颜氏。因此,在北京土著的王氏中,包含有完颜氏的遗族在内。只有经过仔细的鉴别,才能把王姓中的完颜氏区分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完颜氏

姓氏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在撰写姓氏研究报告之前,需要先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例如探究姓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

2、确定研究范围和资料来源: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姓氏研究的范围和相关的资料来源。可从历史文献、民俗文化、人口统计数据等多个方面进行资料搜集,并将其整理并分类归纳。

3、选择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例如,采用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分析姓氏的起源与变化。

4、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探讨姓氏的本质和特点。

5、结论和启示:在撰写姓氏研究报告时,需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启示,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6、编写报告:按照科技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姓氏研究报告的各个部分,包括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等,注意文字简明、逻辑清晰。

总之,编写姓氏研究报告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研究的范围和来源,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采取适当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结论和启示,最后按照规范科技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姓氏研究报告的各个部分。

姓氏研究报告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内容的明确:在撰写姓氏研究报告时,需要明确定义研究内容和范围,例如探究某个地区或文化背景中的姓氏起源、发展和演变等。

2、资料收集和整理:对于姓氏研究而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可以从历史文献、民俗文化、人口统计数据、亲属关系学等多个方面进行资料搜集,并将其整理并分类归纳。

3、研究方法和分析:在研究姓氏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例如采用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分析姓氏的起源与变化。

4、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在撰写姓氏研究报告时,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探讨姓氏的本质和特点。

5、结论和启示:姓氏研究报告需要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启示,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最后,在编写姓氏研究报告时,需要注意文字简洁明了,逻辑严密有条理,避免过多的流水账式描述,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研究成果。

关于姓氏文化研究的论文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中国姓氏文化渊源”和弘扬姓氏文化等问题。 进行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加强青少年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了解。我们想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让更多的青少年意识到姓氏文化的重要性。

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就知道流行明星,而不知道传统的中国文化,许多门中国传统艺术都濒临失传,青少年的价值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势在必行的方法。并且本次研究性课题为了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建议和看法,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广大青少年吸取意见。

这样才能了解到广大青少年对姓氏文化的了解程度,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要向少年弘扬,就存在着很多问题 。就算存在的很多问题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是积极参与就,所以完成结果比较好。

所以我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下: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

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到了阶级社会,在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称氏,贵族女子称姓。

贵族男子称氏是为了区分贵贱,而贵族女子称姓是为了避免同族通婚,而平民和奴隶是没姓没氏的,只有名。在夏商周三代,天子还常给有功劳的贵族一块封地,这些贵族常把封地名称当做自己的氏,所以战国时期一个贵族有多个姓名。

然而,姓是不能改的,但是氏是可以改的,像晋国就有专门记录贵族氏的官员,就连国君都常以封地作为自己的氏。后来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丧失,宗法制的解体,姓氏就逐渐合为一体了,到了汉魏时期普通老百姓就有姓有氏了。

然而,姓是不能改的,但是氏是可以改的,像晋国就有专门记录贵族氏的官员,就连国君都常以封地作为自己的氏。 后来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丧失,宗法制的解体,姓氏就逐渐合为一体了,到了汉魏时期普通老百姓就有姓有氏了。

特别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组的同学找到了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影响对姓氏文化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同学们在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合作与分工能力、交际能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些为他们今后进行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全组成员团结合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及时完成这次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合作与分工才能更好更容易的做好一件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强项和不足,看到别的同学的闪光点。

知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必须学习别人长处,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成为新一代的青年和国家的栋梁。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中国姓氏文化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这个中国姓氏渊源的论文俺正好有。

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

关于姓氏起源的论文研究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中国姓氏文化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4为圣贤避讳。 二名字的文化内涵名字往往反映的是一种愿望与追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物质享受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 2执着生命的祝愿 3消灾免病与逢凶化吉的期望 4对高尚人格的景慕 不仅如此名字反映出的也是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例如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的汉代名字所反映的就是一种阔大气象五代盛行以彦命名的风气再如唐代文人有称呼排行的习俗这都代表了那一时代的历史特征。 姓氏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最近几年“炎黄子孙”“黄帝苗裔一类的说法在海内外特别流行有辅以龙的传人等日益成为华夏文化的一个聚焦点。这种说法的起源与姓氏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目前姓氏多种多样可是究其历史这些姓氏本是同根生这就很容易解释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了。同时姓氏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想必历史课本中的北魏汉文帝的改革大家还记忆犹新吧雄才大略的孝文帝为了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以行政手段推进鲜卑族的汉化改鲜卑姓为汉姓当然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文化的发展更对民族的融合起了极大作用。 对姓氏文化的研究极大促进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同时姓氏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必将持续熠熠生辉下去。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中国姓氏文化渊源”和弘扬姓氏文化等问题。 进行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加强青少年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了解。我们想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让更多的青少年意识到姓氏文化的重要性。

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就知道流行明星,而不知道传统的中国文化,许多门中国传统艺术都濒临失传,青少年的价值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势在必行的方法。并且本次研究性课题为了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建议和看法,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广大青少年吸取意见。

这样才能了解到广大青少年对姓氏文化的了解程度,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要向少年弘扬,就存在着很多问题 。就算存在的很多问题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是积极参与就,所以完成结果比较好。

所以我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下: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

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到了阶级社会,在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称氏,贵族女子称姓。

贵族男子称氏是为了区分贵贱,而贵族女子称姓是为了避免同族通婚,而平民和奴隶是没姓没氏的,只有名。在夏商周三代,天子还常给有功劳的贵族一块封地,这些贵族常把封地名称当做自己的氏,所以战国时期一个贵族有多个姓名。

然而,姓是不能改的,但是氏是可以改的,像晋国就有专门记录贵族氏的官员,就连国君都常以封地作为自己的氏。后来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丧失,宗法制的解体,姓氏就逐渐合为一体了,到了汉魏时期普通老百姓就有姓有氏了。

然而,姓是不能改的,但是氏是可以改的,像晋国就有专门记录贵族氏的官员,就连国君都常以封地作为自己的氏。 后来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丧失,宗法制的解体,姓氏就逐渐合为一体了,到了汉魏时期普通老百姓就有姓有氏了。

特别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组的同学找到了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影响对姓氏文化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同学们在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合作与分工能力、交际能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些为他们今后进行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全组成员团结合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及时完成这次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合作与分工才能更好更容易的做好一件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强项和不足,看到别的同学的闪光点。

知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必须学习别人长处,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成为新一代的青年和国家的栋梁。

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

关于满族研究的论文

《汉代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比较研究——以度辽将军、护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将为中心》(独撰),《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05期《慕华风 易胡俗——前燕官学教育兴起的助推力》(独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政治中心的移徙与民族文化的交融——慕容鲜卑传统教育渊源解析》(独撰),《学习与探索》2013年02期。《论珲春三家子满族乡旅游产业的定位》(独撰),《东北史地》2012年05期。《向慕与吸纳:学校教育在游牧民族社会的推进——以前燕官学教育为例》(独撰),《学习与探索》2012年04期。《慕容时期“谋主”黄泓籍贯考》(独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4期。《建兴元年前燕“股肱”考述》(独撰),《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6期。《乌桓朝贡东汉王朝探微》(独撰),《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6期。《前燕正统观的发展变化——兼及中原士人出仕前燕心态》(独撰),《北方论丛》2011年06期。《慕容鲜卑的崛起与夫余的灭亡——兼论夫余灭国的慕容鲜卑因素》(独撰),《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5期。《夫余与东汉王朝朝贡关系研究》(独撰),《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9期。《慕容鲜卑早期历史探论——关于慕容氏的起源及其对华夏文化的认同问题》(独撰),《学习与探索》2011年03期。《从朝鲜半岛到辽西——汉晋之际乐浪郡变迁》(独撰),《学术交流》2010年12期。《毌丘俭纪功碑文补遗——以王国维<魏毌邱俭丸都山纪功石刻跋>为中心考察》(独撰),《北方论丛》2010年06期。《前燕慕容廆君臣的华夷观》(独撰),《学习与探索》2010年05期。《乐浪郡变更轨迹考》(独撰),《东北史地》2010年04期。《玄菟郡经略夫余微议》(独撰),《北方文物》2010年02期。《西汉经略朝鲜半岛北部政策嬗变》(独撰),《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3期。《乐浪郡太守考》(独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渐慕华风”至“尊晋勤王”——论慕容廆时期前燕的中华认同》(独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淝水之战后慕容鲜卑的复国之途》(独撰),《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6期。《玄菟郡人口问题解析》(独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06期。《夫余与前燕慕容廆朝关系探微》(独撰),《东北史地》2009年06期。《临屯郡地望考》(独撰),《东北史地》2009年05期。《两晋在慕容廆君臣中的地位与影响探论——以前燕慕容廆遣使入晋为中心》(独撰),《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4期。《夫余与玄菟郡关系考略》(独撰),《满族研究》2009年02期。科研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玄菟郡地域变迁与中朝韩历史疆域归属问题研究”(13CZS04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东北古代方国属国史·前燕》(10@ZH006);吉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汉四郡史料汇编”;吉林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开放项目:“东北古代民族的社会发展研究——以秽貊族系为中心”(吉教科合字[2013]第45号);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夫余国历史与文化研究》(2009B073);

可能是《满族研究》这个期刊被知网收录了,所以一般报纸上刊登的论文都会被收录的。一般网上可以查到论文的时间是3-4个月左右,不同刊物情况不同。很多单位在职称评审要求中以在知网查询为准,这个前提是您发表的期刊一定是被知网收录了,一般论文确定出版之后,再过2-3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在知网查到了,但是也不排除个别时间长的,所以想要发表文章刊登网上的,最好是提前3个月发表是比较好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刊期在知网被收录后,基本就可以查询到了。一般情况下,发表论文选择的期刊都会在见刊之后,寄送一本或两本样刊,方便投稿人员及时使用。也是弥补了在知网收录论文所在刊期之前的空缺时间段。知网对于不同的期刊,收录和公开介绍的时间是不同的,且部分期刊存在部分刊期不收录情况,杂志社寄送的样刊也能够很好的满足需求,及时的让投稿人员用以评职或者其他使用。除了在知网查询的方式还有书面的凭证,那就是用稿通知书,通过作者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回复作者,如作者的文章被杂志社采用则同时发送电子版《用稿通知书》,如文章未被采用,也同样通知作者,收到《用稿通知书》的作者须按照《用稿通知书》上的要求办理汇款及其他相关手续,杂志社收到汇款后,会发送收款确认函”给作者,并通知作者文章发表的具体时间及期数。

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吉林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晚年毛泽东与中国传统史学,《史学月刊》,1997年第1期.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以费正清为例,《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美国中国学的新探索: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清末民初学术史勃兴潮流述论,《吉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清季学术新潮流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清代朴学重镇:“扬州学派”,《文史知识》,2000年第12期. 刘师培论先秦学术,《长白学刊》,2000年第3期 .刘师培论清代学术,《明清论丛》第2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陈独秀与刘师培,《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刘申叔先生遗书》编误举例,《文献》,2001年第1期 .论刘师培学术史研究的地位与特色 ,《大陆杂志》,(台湾)第102卷第6期,2001年6月.仪征刘氏学术述略,《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第256期,2001年7月.刘师培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歧路彷徨:也谈刘师培的政治选择 ,《文史知识》,2002年第6期.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光明日报》,2002年8月6日.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戴震,《史学论衡》,(庆祝北师大百周年校庆历史系论文集),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安徽史学》,2003年第4期简论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嬗变,《历史教学》,2003 年第11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戴震 ,《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第287期,2004年11月.中国古典学术向现代的迈进:严复、刘师培吸纳西学之比较, 《江海学刊》2004年第6期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中国与世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1840-2000)——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维也纳大学举行,《世界汉学》第3期,2005年4月. 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念,《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民族主义与国际认同之间:以刘师培的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为例,《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关于民族精神研究的两点思考,《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1期.论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 .科举考试与清代中期的理学,《长白学刊》,2006年第5期.姚鼐学术思想述论,《福建论坛》,2006年第10期 .李绂与陆王心学,《清史研究》,2006年第4期 .章太炎论清代学术,《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从“仁”和“性命”之解说看阮元的理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史学集刊》,2008年第1期 .人种与文明:拉克伯里学说传入中国后的若干问题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和“华夷之辨”的交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略论清代中期的理学,《明清论丛》第9辑,2009年8月.刘师培对康有为变法理论的经学驳难,《晋阳学刊》,2010年第4期 .关于清代畿辅地区内务府纳粮庄的若干问题,《满族研究》,1994年第4期 .清代畿辅皇庄的经营与管理,《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论清代畿辅皇庄,《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1期.评《中国东北农业史》,《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关于赵氏研究报告的论文

关于赵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范例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赵”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位。作为“赵”姓的成员,我十分自豪。好奇心驱使我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赵”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赵”的名人有哪些?“赵”姓在《百家姓》排在第一位是不是意味着它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针对这些问题,我对“赵”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系列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和报刊。

2、走访有关部门,询问“赵”姓的人口分布情况。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1、来源

“赵”姓出自“嬴”姓,最早的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造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善御者,曾经为周穆王驾驶马车,造父和他的后世子孙以“赵”为姓氏。战国晚期,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皆以国号为姓,称作“赵氏”。

2、现状

“赵”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位,因为《百家姓》编写于宋代,宋代皇帝姓赵。“赵”姓在2006年新《百家姓》中排名第八位,截至2014年总人口数量大约有26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它是北方地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山西洪洞赵城镇一带分布密集。

四、研究结论

1、“赵”姓最早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赵氏的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也是其来源之一。

2、在历史的长河中,“赵”姓人才辈出,有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三国名将赵云、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清代诗人赵翼、近代语言学大师赵元任、新中国小说家赵树理等等,他们在各个领域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3、“赵”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位,因为《百家姓》编写于宋代,宋代皇帝姓赵。

4、“赵”姓在2006年新《百家姓》中排名第八位,截至2014年总人口数量大约有26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它在山西洪洞赵城镇一带分布密集。

人口分布

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赵姓分布的主要地区。在河北、冀鲁大部、山西、陕甘宁大部、内蒙古中部,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以上,中心地区可达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

在沿鲁、苏、皖、豫、鄂、陕至四川北部一条宽百余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云南西南、沿川、青、甘、宁至内蒙古一条宽120公里的地段,东北地区,赵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在其他地区,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其中比例不足的地区占了16%。

关于赵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如下:

赵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在中国古代,赵姓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姓氏,有许多著名的赵氏人物,如赵武、赵括、赵匡胤等。在现代,赵姓人口数量也很庞大,分布在全国各地,是中国姓氏中人口最多的前三位之一。

据统计,中国赵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是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的姓氏,仅次于王姓和李姓。

赵姓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山西、河北、河南、辽宁、黑龙江等省份的赵姓人口最多。赵姓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尤其是在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赵姓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赵姓的历史名人

赵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将军,他曾经率领军队打败了强大的楚国,为晋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赵括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曾经担任过赵国的宰相,为赵国做出了很多贡献。

赵匡胤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他曾经领导北宋军队打败了强大的契丹国,为北宋立下了赫赫战功,并最终成为了北宋的皇帝。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2、出自他族改姓。如汉朝时有赵安稽,本匈奴人;唐朝时有赵曳天,本南蛮人;五代时有赵国珍,本牂牁(今广西、贵州一带)蛮族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