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影评论文范文大全

发布时间:

影评论文范文大全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贩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友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如果你是一名编导艺考生,想要学习影评应试的写作框架的话。从统考联考的维度来看,其实无外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  结尾段落:全文的结束语。对自己的全文进行再次的总结,同时结合电影的主题进行升华。

贴一篇湃乐思学员写的《流浪地球》的高分范文,同学可以重点结合写作框架进行学习参考:

燃希望之火,踏流浪之途

——浅析《流浪地球》视听特色

苍茫广漠的宇宙、急速膨胀的太阳、拥挤逼仄的地下城......地木相撞的巨大危机感笼罩着人心,濒临绝境的人类不得不“带上地球”前往外天空深处寻找新的家园。导演郭帆将艺术视点置于富有中国元素的亲情与救赎主题上,运用特征鲜明的色彩美学,透过科幻而极具质感的镜头,在充满了希望与绝望对峙的声音设计中,把科幻创作与家国情怀的勾连关系延拓开来,溶注到每个细节中,这是对影片普世价值的诠释,亦是一种“茫茫宇宙,何以为家”般的——对未来生存命运的深沉思考。

以镜头铺陈冷峻而残酷的末日画卷。作为国产科幻电影崛起的里程碑,震撼人心的影像呈现自然是其成功的一大因素,其实现方式为质感十足的镜头语言。多用远景大景深的俯拍镜头以还原地表零下八十摄氏度下的极寒恶劣的废墟世界:嵌于冰雪之中中央电视台、凝固于冰川顶端的东方明珠、整体封冻的环球金融中心......科幻而不失真实的残酷生存环境通过精致的特效镜头展现于观众眼前......

以声音建构希望与绝望的锋利对峙。宇宙尺度下,人心、事物变化更加复杂,以合适的声音效果辅助情绪的表达必不可缺。譬如刘培强驾驶空间站撞向木星的段落,在观众情绪达到顶峰的同时,声音倏然一收——万籁俱寂的太空,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一般,一切复归平静,正是这种“无声”成了情感的介质,倍添绝望与伤感,在观者内心迸发出掷地有声的回响,萦绕不绝......

以色彩奠定科技和热血的鲜明基调。统一的色彩倾向可使不同的画面产生有机联系,呈现有序而不是散乱的镜头,一如本片中贯穿始终的蓝色和红色。蓝色象征着科技,辉煌的空间站、复杂的装载车内部,仪器灰蓝的金属色无不塑造出高级的未来感,契合了科幻的题材;蓝也是冰冷、机械的,“叛变”的moss常隐约笼罩于明度较低的蓝光之下,给人以压抑之感......

影片不乏泪点、燃点,然而在对抗灾难的宏大命题、拯救家园的艰巨任务上,它并不是特定党派的喉舌之音,也不是单一民族的一揽包收,更非个人英雄主义的体规画圆,而是以声音、色彩、镜头等视听技巧的匠心独运,呈现出一场中国味道的“饱和式”盛大救援,肯定了超越种族的团结力量。如此,便避免了在毁灭困境前绝望气氛的过分渲染......

由于字数过多,没有全文进行呈现。全文收录在《影评高分范文集》一书中。

湃乐思《影评高分范文集》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影评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大全

近年来,好莱坞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实现了运营与艺术成就方面的完美结合。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好莱坞电影论文范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

[摘 要] 纵观美国电影美术的发展,主要是以好莱坞电影的诞生作为分界点。好莱坞电影无疑是世界电影关注的焦点,在当代影视领域中独领 *** 。从好莱坞电影美术风格的变化发展来看,其具有三个鲜明的发展阶段,即兴起、黄金时期以及现代电影美术三个阶段。本文聚焦于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分别例举出不同时期的优秀好莱坞电影作品,通过对电影场景、制作技术、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不同的视角总结出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美术风格;电影美术

美国好莱坞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成为引领世界电影潮流的先锋军,在当代影坛中占据霸主的地位。从好莱坞电影的美术制作来分析,它的美术风格并不能完全掌握,无论是经由影片公司制作的还是独立制片的电影,都因为电影题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不断形成了现今电影美术的发展态势,即具有变化性、饱满的想象思维以及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因此,且不论好莱坞电影的投资成本,其独树一帜的电影美术创作风格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点。

一、超级场面创造的大片风格

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首先表现在具有巨集伟场面的大片风格,把人物造型、动作及其堪称完美的音画效果结合在一起,引领观众体验到一次又一次的视觉盛宴。例如在1916年由大卫・格里菲斯拍摄的好莱坞电影《党同伐异》中就展现出大片级别的美术风格,影片把同一时期的构筑式布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并邀请了著名的雕塑家弗兰克・渥特曼主要负责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镜头画面中呈现出来的精彩绝伦的视觉艺术,包括恢弘的场景、别具一格的建筑、富有形态感的造型设计、望不到尽头的广场、密集的人物运动,影片中包含的这些美术元素无疑使其成为视觉艺术的一大奇观。再者,影片中刻画的“巴比伦宫”,这一建筑的规模可谓是令人惊叹,在广大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建筑也成为空前绝后的美术场景。因此,电影《党同伐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好莱坞电影场景造型的大片风格,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型别的电影作品往往以视觉冲击作为主打,电影场景具有恢弘的气势,犹如排山倒海的气魄,使电影场面形成一个巨大的美术造型,可容纳多人的运动,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美术风格无疑是极尽奢华的。在此之后的好莱坞电影纷纷把《党同伐异》作为电影创作的典范,这种大片风格也逐渐得到了发扬和继承,特别是当代创作出来的好莱坞电影,一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影片无不具有大片风格和超级场面。

二、制片公司所属的风格与装饰风格

同一型别的电影作品在视觉上产生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主要归因于来自于不同的出处。在好莱坞电影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曾经一度出现了以片厂公司作为辨别的系统,并通过美术设计师与导演等人一同商议,决定影片的美术场景、服装以及风格。而电影的装饰风格则在查尔斯・霍尔等人所属的影片公司得到了体现,他们往往通过不同的装饰让整个场景空间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并营造出不同的美术风格,这就直接促使影片的外在材质存在明显的区别。美国著名的美术指导汉斯・德赖尔原先从事于德国的制片厂,所以不难理解他的电影创作中存在显著的简练风格,这是欧洲人独有的风格,同时他还擅长于营造出富有浪漫、美轮美奂的美术场景,惯用较为奢华的装置场景,正是由于汉斯・德赖尔个人的审美风格,才逐渐地促使派拉蒙公司的影像风格形成。

另一个声名鹊起的制片公司当属环球电影公司,主要是由赫尔曼・罗斯以及查尔斯・霍尔共同营造出较为阴沉和抑郁的美术风格。几乎每一个制片厂制作的电影作品都可以从环境中抽取典型的装饰风格,并且他们的创作调性也能展现出具有不同审美艺术的生活质感,凸显出场景的基调,彰显出制片公司所具备的装饰风格。在好莱坞电影的制作中,偏向于质朴感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华纳兄弟公司特有的视觉感受,这一风格有赖于安东・格格特的塑造。在20世纪享誉全球的福克斯电影公司的美术风格则是由威廉・达林等人共同确定的,他们分别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塑造富有特色并符合本公司特征的美术风格。于1928年成立的雷电华电影公司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电影公司之一,当时是由范内斯特等人作为主要负责人,并成功塑造了罗杰斯的音乐片,1941年的好莱坞电影《公民凯恩》就凸显出这种装饰风格。

三、数字技术与电影美术结合创造的视觉风格

一般来说,传统的电影特技制作手段对好莱坞电影的风格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严格说它只是一种电影创作的手段,并呈现出现实无法完成的镜头画面,但因为受到创作工具、技巧等方面的制约,还无法展现出立体的、富有动感的影视画面,这一点从早期创作的电影作品《宾虚》等就能窥探一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好莱坞电影的创作也实现了质的突变,之所以当代好莱坞电影能在广大观众的心里占据一定的地位,还在于其具有质量的保证,具体表现在富有美式特征的多样性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设定以及精良的特技效果。

好莱坞电影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数字特技”对电影的影像语言产生了突出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特性的艺术表现力的不足问题,从而实现了完美视觉效果的呈现,使电影特技的艺术手法演绎得淋漓尽致。以1977年拍摄的好莱坞电影《星球大战》为例,其首先开启了工业光影魔幻的数字技术。及至1992年,由詹姆斯・卡梅隆等人共同创办的数字公司成立,标志着数字技术与好莱坞电影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并走向了电影创作的高峰时期,成功为电影艺术开启了全新的视觉享受。随着好莱坞电影《侏罗纪公园》的诞生,这一部影片被公认为现代技术的奇迹,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倾注了自己对数字技术的热情和智慧,为观众展现出一个跨越一亿四千万年的恐龙时代,让存留在广大观众心中的梦想回归到现实。

在此之后的好莱坞电影,例如1994年拍摄的电影《真实的谎言》、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等经典影片无疑不是数字技术和电影美术风格完美结合的例证。尤其是在2009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立体电影《阿凡达》更是创造了数字技术的一大奇观,充分地展现出现代化的视觉风格;2010年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的科幻大片《盗梦空间》,再一次给观众带来了视觉艺术的惊喜,引领观众穿梭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可谓是完美的视觉盛宴。这些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手段几乎改变了电影艺术的发展态势,实现了从传统介面上升到全新材质的电影制作,在这其中最突出的成就还在于视觉层面的提升,就如同美国视效专家比尔・乔治所认同的,电影今后的发展就是数字技术。当前,影视领域已经迈向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必将完善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尽显好莱坞电影视觉风格。随着数字技术不断革新和发展,对于影视领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它把莱坞电影的视觉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为其今后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技术领域。

四、混合式现代风格

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但是要恰当地评价其具体的风格是一件难以把握的事情,虽然当前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都是通过形象片展现出来的,然而透过这些形象所展现出来的美术风格,就如同好莱坞电影本身一样,并没有生成固定的创作模式,所以都是一种宽泛的外在介面。当前,随着新媒体一度成为决定电影美术走向的因素之一,追求创新和现代化的创作理念促使电影的表现形式走向了边缘化的趋势。同时,视觉理论以及西方哲学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发生突变,当代好莱坞电影美术已经展现出多样化的创作,并积极打破了传统的介面,影片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

事实上,从好莱坞电影诞生之初至今,极少出现单一化的电影美术风格,即使是写实主义等型别的电影美术风格也并不是以单一的风格为主,创作者时常在主体风格中融入其他的电影元素,但不会影响影片的整体美术风格,因为在大多数的美术场景中都紧密地切合主体风格,并采用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例如2005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美国怪谈》,导演把故事背景切入到现实空间,但是影片中出现了许多梦境的画面就是采用了超现实的手法来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而其他的好莱坞电影,如2000年上映的《入侵脑细胞》、2005年的《罪恶之城》等都是沿用了相同的影像表现手法,在这一型别的电影中最为鲜明的美术风格则是混合式表现风格,例如基努・里维斯的代表作品《黑客帝国》系列就综合了多种表现形式,把东西方的功夫片、童话、漫画、科幻片等元素都交融在一起,凸显出混合式的表现风格。

另外一部好莱坞电影《闪灵侠》于2008年上映,这部影片的创作也运用了多种语言风格,包括现实与超现实的元素,同时也备受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薰染,这些元素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展现出一种混合式的现代美术风格。好莱坞电影《闪灵侠》还着重凸显出具有美国式黑 *** 的美术风格,影片中采用了平面原理,雕塑、动画等电影元素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在电影的创作中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无论是视觉形象还是表现方式都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混合式美术风格的诞生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与新媒体艺术相互作用,成为好莱坞电影创作中的主导美术风格。

五、结 语

总之,好莱坞电影美术本身就是一个繁杂而又庞大的体系,如果纯粹从表层含义来分析是很难把握其本质的,但通过列举出不同时期内的好莱坞电影作品及其表现形式,无疑让我们对好莱坞电影美术风格有了大概的了解。本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概括出当代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这些观点或者是经由考察,或者是个人的主观看法,不可否认对问题的探析存在认知上的限制。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好莱坞电影,其电影美术必将与影视作品一样还会延伸出更多富有创新性的美国风格,要真正地把握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就应对其不断认识和探究,才能把握住好莱坞电影美术的发展取向和风格。通过对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进行分析,也可以警醒我国的影视工作者也应注重艺术的创新,对我国影视领域的发展具有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荣哲.浅析好莱坞电影美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5.

[2] 陈同基.浅谈现代电影海报中美术艺术的表现手法[J].中国艺术,201201.

[3] 赵风民.白色银幕上的美学锋芒――浅析中国当代电影部分美术造型元素的内涵特点[J].当代电影,201209.

[4] 胡佳佳.中国电影中美术设计元素探析[J].电影文学,201206.

谈好莱坞宗教电影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摘 要】电影《埃及王子》以《圣经・出埃及记》为基础,对一个耳熟能详的宗教故事进行了好莱坞式的改编。电影《出埃及记》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基调,彰显著人的精神,凸显著娱乐性。而文字的《出埃及记》则表现出宗教的基调,强调了神的威严,体现出神的不可侵犯性。这两者是各有取舍,但是并不妨碍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出埃及记;埃及王子;现实主义;神本主义;好莱坞影像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同经济、政治、宗教、科技有着空前密切的联络,而电影对其他艺术种类的吸收容纳更是它快速发展的力量之源。而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为一种成熟发达的艺术种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开始阶段就承载着记录历史的变迁、文明发展的重任。年轻的电影对古老文学的汲取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以说电影以文学为根基,用影像来表达自己的存在方式。但是电影并不拘泥于对原著绝对忠实的改编,而是根据视觉艺术的特点,呈现出自由选择的状态,其落脚点注重的是电影的“影像本质”的展现,也就是展现出来的画面是否好看的问题。电影《埃及王子》和文字《出埃及记》之间由于各自的特征不同,导致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取向。

一、电影的现实主义基调,文字的宗教基调

麦特白指出:“虽然好莱坞为观众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承诺,但它却始终保持了社会的惯例,在情节和主题中,仍然描述了一种我们可加以辨识的社会状况。”现实主义的基调一直是好莱坞电影的主调。吴贻弓以“现实主义依然是不可取代的”为题,认为“美国电影是非常现实主义的,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美学形式,根本上说是现实主义的,否则不会调动全世界的观众。”关注现实的人的生活,才能在票房上大获全胜。蓝爱国认为“好莱坞电影奇观思维和梦幻逻辑的底层结构原则仍始终是大众现实的生存状态。”好莱坞电影经常探讨的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事业、爱情、家庭、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生命在现实中每天要面对的诸多事情,反映出电影对人生的思索。

基本上来说,电影《埃及王子》只是借用《圣经・出埃及记》中为大家所熟知的人物和大致的情节,凭借著书中描写的寥寥几段话,通过电影的虚设,成就电影版的《埃及王子》。电影着重渲染的摩西的爱情和事业。电影的前半部份都定格在摩西的成长和爱情的收获上,摩西的事业是伴随着他的成长而进行的。摩西作为神的代言,替神来完成拯救大众的使命,影片呈现出一幅幅现实主义的画面。从总体上来看,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间英雄的故事,我们处处看到是作为一个人的英雄事迹,其间经历很多的磨难,而不是仅仅依仗神的威力。电影只讲述了文字《出埃及记》前半部分的故事,对后半部分就没有提及。好莱坞版本《埃及王子》在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法老的残酷统治,奔向幸福之地中就结束了,英雄在救美与救世中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好莱坞的英雄主义情结,强调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美国精神。

《圣经》文字重在描写耶和华的威力和对民众的恩惠。文字的重点在对耶和华神威的展示上,在“神召唤摩西”和“神赐摩西行神迹的权能”中,摩西见识了神的法力无边,然后神让摩西去代替他拯救自己的子民。摩西按照神的指示,见法老请求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但是法老不肯,文字中就描写神的雷霆之怒,降下十灾,即血灾、蛙灾、蝨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击杀长子的警告,最后到埃及头生的被杀,都在着重描述神的奇迹。过红海的时候,神在海中劈出一条生路让以色列人避开埃及人的追杀,同时又把埃及人全部淹死。耶和华的力量让以色列人顶礼膜拜,这在文字的4到14章中重点描述,显示出神强大的威力。摩西作为一个人,在文字中成为神的傀儡,摩西所有的力量都来自这个无所不在的神,而且处处要显示出神的威严和神的不容怀疑。文字的长度分为40章,在15到40章中,描写了旷野的旅程、在西奈立约、有关崇拜以及会幕的指示、盟约的破坏与重定、建造会幕的事情,都在渲染宗教的气氛。

二、电影的娱乐性 文字的神圣性

在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经典阐释中,道出了好莱坞电影人的智慧。他们总是能让任何电影去适合当代人的当下口味,以美国当代的文化价值去演绎一个千古的圣经传奇,既能体现出人文精神,又能和商业元素结合。基督教和大众娱乐的结合能否“使自己免于臣服于文化时尚”而保持自身的神圣性也不得而知。当今的时代技术发展迅速,而且多元文化流行的时代,宗教的神圣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在影像中表现出来,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世俗的娱乐性与宗教的神圣性毕竟还是有所冲突的。文字充满了宗教的严肃性,在文字中,绝对禁止任何对神不敬的行为,连神的形象都是不容许被塑造出来,否则会被降以灾难。神没有形象,不容许凡人亵渎。文字处处都在加强这种神圣感,而不允许有任何的懈怠。因此,圣经中的人的自由与权利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听命于上帝的意志。这些权利来自上帝的赐予,以上帝所启示的律法为标准。人要爱神,因为神就是真理,不容有半点的怀疑。而且要与上帝建立正确的关系还有一点就是人类要彼此相爱,建立一种和谐相处的根基。只有这样,神对人的拯救才能最终获得成功,而文字的神圣性也在救赎之中体现出来。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圣经故事与当代美国流行元素的拼贴。电影的娱乐性主要提供视听 *** ,在乎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同时在情感层次上,提供满足人 *** 望的内容,讲究的是以情动人。好莱坞电影惯于营造美国梦想和精神,对和平、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成为寓教于乐最好的诠释。再者动画片用科技的手段将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场面绘制出来,比如水变成血水,红海中出现的路,电影用自己的魔术效应,让我们的视觉感官得到强烈的冲击。摩西分开红海那一段,虽然只有7分钟,但是由16画师花上3年心血,经历318000个电脑制作小时完成。这是动画中首次出现超高真实度的水,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观众不厌其烦地选择相同的型别电影,除了满足自己期待视野不会落空外,更深层的原因是在熟悉的影像空间中去寻找视觉娱乐。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娱乐下,消解了宗教带来的压迫感。

三、文字与影像传播的互动性

尽管文字和影像这两者是有矛盾的,但并不妨碍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电影依然要忠实于文字最核心的内容与框架,尤其是面对一些经典文字,更是慎重。如果改编太背离原著文字,会引来很多指责和批评。影象的优点是生动形象,资讯量大,但是影象浅显易懂,直白解说,理解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降低,缺乏审美上的想象力,观众只需被动接受就可以了,一些研究大众媒体的人对此是有着清楚的认识的。人面对文字是要主动思索,进行想象虚构的难度,这种阅读的乐趣就在陌生化的语言中得到延伸。历史上,影象总是处于被歧视的地位。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著名的“三张床”理论就把影象看做最低阶的摹本。在《圣经・出埃及记》中,人们要给神塑造形象,把神塑造成一只金牛犊的样子,结果引来了神的愤怒,给民众带来了灾难。同样,在把文字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很多人对影像的制作也是颇有微词的,因为影像抹杀了人的想象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影象的传播已经无处不在,而且还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促成了人的现实活动。

四、结语

如此看来,影像和文字之间的不同是基于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各自不同的艺术门类的特点来规定的。每一个艺术门类的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每一个艺术门类想要去和别的艺术门类相关联,都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特征问题。文字以语言取胜,电影以画面取胜,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一切都源自于对自身完美的追求,采取一种“拿来主义”的原则。好的影像传播不会丢弃文字的人文情怀的核心价值,而好的文字也力图通过语言来展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美]理查德・麦特白著.好莱坞电影[M].华夏出版社, 2005.

[2] 吴贻弓.现实主义依然是不可取代的[N].社会科学报, 2006-6-1.

[3] 郝一匡等译.好莱坞大师谈艺录[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8.

[4] 麦格拉斯Alister McGrath著,董江阳译.福音派与基督教的未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影评论文范文

郑微郑微这个角色前后落差很大,曾经 的年少轻狂,叛逆,大大咧咧,不 拘小节,但在进入职场后的第一个 镜头,郑微严厉批评自己的下属做 事要认真,千万不能马虎。时光回 到几年前,那个阳光朦胧的自习室, 陈孝正把作业本摔到郑微面前,指 责她的不认真,郑微不以为然的回 答“哦,可能算错了吧。”突然想 起王菲的一句歌词“时间是怎么样 爬过了我皮肤,只有我自己最清 楚。”是的,郑微怎样从一个马虎 的女孩变成了严谨的女人,只有她 自己最清楚。别说因为你是90后, 所以你在这部电影里找不到自己的 青春,这,不就是你的青春吗?陈孝正陈孝正这个人在生活中也不乏见, 其实他也是一个受家庭和出身影响 的年轻人,但最终青春对他的影响 大于家庭出身对他的影响。曾经,他最厌恶别人抽烟,他在花 园里坐下都要用书垫在屁股下。可 是后来,他学会了抽烟,他一身白 裤子就毫不犹豫地坐在了脏兮兮的 台阶上。是的,郑微说得对,“我 们最终都要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 种人。”朱小北朱小北这个角色是电影中一个很大的亮 点,仔细品味这个角色,你会得到意外 收获。她被污蔑偷东西,但是自尊心强 大的她拒绝被搜身,后来在学校领导面 前又得不到道歉,一气之下把小卖部砸 了,因此而退学。最后成了记忆专家, 但是自己却故作失忆。这是她自尊心强 大的一个写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当初只是退学了,就算要面子,最后也 没必要不认老同学吧?而且为什么电影 会安排许开阳最后偶遇朱小北?为什么 不是老张?不是黎维娟?这就是问题所 在了。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开始小 北在宿舍的一场戏里说她喜欢一个男孩, 但那男孩却从来没正眼看过她,在食堂 打饭的时候,许开阳像哥们儿一样搂着 她,她却表情却很不自然。对,相信此 时你也有一个和我一样的猜测:朱小北 说的那个男孩很可能是许开阳。朱小北 的姐姐曾经说过小北太爱面子,所以最 后许开阳问她是不是小北的时候,小北 坚决否认,因为许开阳是她曾暗恋过的 人。你应该也多多少少有这样的感受, 自己做了糗事,闺蜜可以知道,朋友可 以知道,但绝对不能让自己暗恋的人知 道。阮莞从陪别人堕胎,到自己去堕胎,阮 莞的青春简直像一个玩笑般荒唐。 郑微最后说,“只有阮莞的青春是 永不腐朽的”这句话是对阮莞最好 的褒奖。仔细去想一想,电影中所 有的人物在爱情里几乎都经历过变 心、周旋、徘徊,唯独阮莞,从始 至终爱着赵世永,而且最后还因赵 世永而死。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致青春》的影评范文可以以对照原著为主题,从影剧情节、拍摄的镜头角度来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剧中演员们的演技水平。

正文:

在《致青春》的影视改编版中,这版堪称还原度最高的一部,大多数小说中的桥段、人设甚至对白都悉数保留。制作上也尚属用心,尤其在开篇的时候使用时光回溯的方式交代了林静与郑微的关系;

而“香樟树下的爱恋”也通过柔光色调的摄影和运动镜头增加了高级的电影感,尤其看得出编剧对于这部已经出版近10年的小说进行的年轻化处理——郑微和陈孝正浴室贴面、郑微和许开阳滑倒接吻等桥段的加入,成功撩起了网络环境下小粉红们的少女心;

原著作者辛夷坞评价剧版还原度挺高,往里面填充了一些细节。陈瑶所饰演的郑微挺符合自己心中的角色形象,林静的扮演者张丹峰则给了她惊喜,陈瑶很有灵气,虽然她很年轻,但是眼中很有戏,在看过她的表演之后,确实在我的期望值之上。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郑微,怀着对邻家哥哥林静的爱意考入大学。当她联系林静的时候,却发现林静不告而别,匆匆出国留学。生性豁达的她与同宿舍女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开始享受着大学时代的快乐生活,直到她意外爱上了学长陈孝正。而刻板敏感自尊的陈孝正却在毕业之际又选择了出国留学。

几年后,林静和陈孝正先后归来再次走进郑微的生活,而美丽动人的好友阮莞意外离世,促使郑微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经历了与陈孝正跌宕起伏的爱和林静的细心呵护之后,郑微明白了什么才是平凡的幸福,并最终选择了更加成熟阳光的生活。

电影的论文范文大全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它是一种篇幅短小(一般在30秒到5分钟之间)的微型电影作品,一般来讲投资规模在几千元人民币到几万元人民币之间,制作周期也很短,一般花费一周或几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部完整的微电影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微电影论文,供大家参考。

微电影论文 范文 一:中国电影营销策略研究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此篇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现状以及研究 方法 。

第二章营销性微电影概述

首先对营销性微电影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营销性微电影与植入式 广告 、传统网络营销方式的差异进行了辨析;营销性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本章通过营销性微电影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详细分析了营销性微电影的发展过程。第三章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在详细分析营销性微电影传播要素的基础上,对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探讨。

本文认为,营销性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得益于其裂变式传播这一基础模式。虽然,在具体的案例之中营销性微电影可能以媒介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等具体形式传播,但良好传播效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裂变式传播这一基础模式。本章还对营销性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实现裂变式传播的传播动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营销性微电影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分析,以SWOT态势分析为模型,详细分析了营销性微电影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为营销性微电影的发展提出了些许可行性建议。

微电影广告初探

由“微博”引领的“微时代”下正孕育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广告趋势:微电影广告。近两年微电影广告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激发不少业界和学界的人士探讨的热情也让笔者看到了研究的空间与价值。本文以传播学为主要学理背景,综合广告学、营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理论,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个案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微电影广告进行探究。重点在于分析归纳微电影广告的创意方法,突出挖掘微电影广告创意中的要点,再配以受众态度调查验证微电影广告创意的实效性,最终为探讨如何强化受众态度提出若干可行建议。笔者结合了影视广告、文学写作与影视剧作的构成要素,创新地整理出微电影广告的九个创意发想点,包括:主题的提炼、价值观的唤起、题材的选择、矛盾的设计、结构的安排、人物的塑造、道具的运用、场景的设置和音乐的烘托。再根据这些发想点的性质归纳出微电影广告的三大创意要素:品牌理念生活化、品牌呈现 故事 化、产品使用情境化。微电影广告的创意功能在于制造内容上的差异与吸引受众关注,创意目的则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构筑在受众的心理层面上对品牌和产品的情感认可和理念趋同,提高广告的艺术审美价值,制造品牌和产品在受众脑中的深刻印象。以益达《酸甜苦辣》广告为典型个案,笔者通过一个百人问卷调查和对广告视频的观察调查来了解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态度,以实际的数据来证明微电影广告创意的有效性,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广告创意对影响受众形成对广告正向积极的态度有效,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受众对品牌产品的原有态度。但是受众态度中的行为意愿成分相对认知和情感表现得较弱,这说明受众的态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基于此,笔者对强化态度的对策做出几点思考,从广告创意、营销手段、媒介投放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中国新兴微电影广告研究

中国数码科技和网络通讯技术在过去的十年间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以网络传播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产业的革新和网络用户群体的壮大,网络 文化 逐渐成为新型的文化形式。近年来,中国网络广告产业异军突起,并着重打造其文化内涵,注重传统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从而成为广告产业中颇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当前,国内网络文化空前繁荣,与此同时,微博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也影响了网络广告的发展方向,许多新兴的、以微博为平台的网络广告方式被赋予了“微”的定义。网络微电影广告应运而生,并成为网络广告中最具代表性的广告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微电影广告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微电影广告概念的提出与应用,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11年。其优势在于长于叙事,故事性强,广告植入较为含蓄自然,易于被大众接受。因此,微电影广告一出现,便在网络群体中迅速传播,具有极强的宣传性。不可否认的是,微电影广告概念的形成与微博、微电影的出现直接相关。此概念以其直观性与简洁性被大众接受,成为了网络文化背景下微时代的概念名词。

微电影广告的形成,就其产生的根源而言,是传统短片广告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融合的结果。它的兴盛与微博传播平台的建立、大众碎片化时间的增加与广告 市场营销 的需求三方面密切相关。当前,微电影广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传播的热潮,各种微电影广告作品层出不穷,中国的微电影广告也在这股热潮中迎头而上,既要面临发展的机遇,也要面对发展的挑战。同时,我国广告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也促使微电影广告制作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其他形式的网络广告也随着微电影广告的传播大量涌现,他们不仅增加了微电影广告的传播力度,也丰富了网络微电影广告的传播形式与途径,成为微电影广告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细致研究国内微电影广告的发展形态,探索中国微电影广告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对微电影广告的形成背景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其概念进行学术的梳理,并在概念的基础上对微电影广告及其相关产业进行论述,最后通过深入分析两年多来微电影广告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势与不足,探讨中国网络微电影广告的未来发展,以期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借鉴。

微电影论文范文二:微电影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摘要:微电影与广告之间的跨界合作,将是内容营销时代的大势所趋。它突破了传统植入广告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限制,将广告带入了一个全新境界。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加入拍摄微电影广告队伍,微电影广告将会越来越完善。微电影广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其质量、留住受众,其进入门槛将会越来越高。微电影的传播也要坚持整合营销策略,从拍摄之前,剧本尚未定稿之前开始发动网民进行关注,并在拍摄中、拍摄完成后进行连贯性宣传。微电影广告不再只是广告主的独角戏,将会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件。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 碎片化时间; 草根; 整合营销传播

前言

经历过一段较为漫长、混乱的过程,微电影才慢慢发展起来,微电影的发展和网络视频、网络电影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可以说,网络视频和网络电影是微电影发展的前身,微电影是对网络视频、网络电影的延伸、突破。而微电影广告诞生于微电影,是一种新颖的商业广告。微电影广告是对于传统广告与电影植入广告的一次突破,在网络视频与网络电影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创新。由于微电影广告属于新事物,目前业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

微电影广告虽然属于新事物,但是一诞生就受到广告主与消费者的亲睐。国内外许多知名品牌纷纷进行微电影广告营销,比如凯迪拉克、Jeep、巨人网络、三星、佳能、桔子水晶酒店等,并迅速得到网络受众的极大欢迎。点击率、转发率均超出想象,涉及行业之广、受欢迎程度之大,无不让人看到微电影广告强大的生命力。

一、微电影广告诞生与发展的原因

微电影广告的诞生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是经过漫长的过程。有我国关于广告的新法律法规因素的影响,也有网络时代因素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影响最大的应当是消费者因素。由于,消费者之前被动接受广告信息,产生了审美疲劳,并对传统商业广告具有一定的抵制心理,广告主一直在寻找一个新颖的广告形式,使得广告信息能够被消费者所认知、接受。微电影广告正是迎合了广告主的需求。

(一)我国广告法律法规的影响

我国关于广告的法律法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对我国广告行业在创作与播出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比如第十五条:播出机构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出时长不得超过12分钟。其中,广播电台于11:00-13:00时间段、电视台于19:00-21:00时间段,商业广告的播出时间不可超出18分钟等。我国广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传统形式的电视广告造成了极大的限制。

(二)碎片化时间的影响

所谓碎片化时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例如购物、搭车、上下班等,所花费的“等待”时间(购物付款时需要排队、搭车的时候需要等车、上下班的时候需要等电梯等等)。碎片化时间下的人们的完整时间经常会被偶然或者必然的“等待”时间所分割,如何打发碎片化时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关注的问题。微电影广告正是人们打发碎片化时间的一个良好选择。人们可以在“等待”时间中,拿出手机登录视频网站进行观看,也能够在微博当中进行转发、分享、观看。微电影广告时长较短、富有故事性等特征,符合人们打发碎片化时间的需求。

(三)网络时代的影响

网络技术 的进步和庞大的网民数量是微电影广告诞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统计,到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的数量有亿之多。(如图1所示)。同时,由于Wi-Fi的网络、3G以及4G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得手持数码设备在线观看视频成为现实,随着手持数码多媒体设备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能够在网络时代下享受数量、质量都可观的影音娱乐。网络时代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微电影广告的发展:(1)掌中视频播放设备的普及。掌中视频播放设备主要有:手机、PSP和平板电脑等。这些设备的普及,使得我们可以在闲暇的时间,不受地点困扰观看自己喜爱的视频,符合碎片化时代下,消费者打发碎片化时间的要求;(2)网络速度的提升。视频(特别是在线视频)需要较高的宽带支持,才能够实现流畅的播放目的,因此,网络速度是微电影广告播发的制约因素之一。但是随着3G移动网络的普及,4G无线传输技术的迎头赶上,网络速度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解决了用户观看微电影广告由于网络速度因素导致的卡顿与画面粗糙等难题;(3)视频网站与应用商城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我国视频网站和应用商城快速发展,较为出名的有:优酷网、激动网和土豆网等;应用商城有:QQ视频、PPS、迅雷看看和奇艺视频等。视频网站和应用商城的快速发展,使得微电影广告的传播阵地进一步扩大化,能够在更广泛受众中进行传播。

(四)著名导演、明星和草根的大力推动

微电影广告的发展不能够忽视中国影视圈的著名导演、明星等群体的推动,比如著名导演姜文、罗立言等,明星莫文蔚、吴彦祖、周迅等。同时草根群体对微电影广告的推动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正是草根群体对微电影广告的极大关注、热情参与、大量转载才使得微电影广告更具有传播价值,吸引更多的广告主加入拍摄微电影广告的阵营。

二、微电影广告的特点

微电影广告正是具有跌宕起伏的叙事、淡化产品,突出品牌、淡化广告、突出电影以及注重深度,不以长度取胜等特点,才让更多受众接纳,让更多的广告主参与其中。

(一)跌宕起伏的叙事特点

在微电影中,为了网络观众的迅速接受,大部分选择了跌宕起伏的叙事特点,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普传统的叙事结构中嵌套进去了几个重要事件的镶嵌式结构,而且,开端与结局被无限压缩,发展甚至被省略,即一种以大篇幅展现事件高潮的叙事方式。因此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导演预设广大观众是熟知影片中所展现的语境的,比如《一触即发》的剧情就类似好莱坞的警匪片,动作部分和追逐戏——高潮,几乎占了影片内容的全部,打斗跳伞,追逐爆破,执行任务的男主角与神秘黑衣人展开一场殊死较量,在助手与座驾的协助下,男主角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微电影的叙事策略是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无限放大,而淡化次要情节,以达到在情绪上与观众的快速共鸣。这是传统电视广告所缺失的元素。

(二)淡化产品,突出品牌

品牌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企业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微电影广告注重的是广告信息在消费受众中的“软传播”,若注重产品便显得过于生硬,同传统广告并无差别,所以微电影广告应当具有“淡化产品,突出品牌”的表现特点。

令企业的品牌内涵通过微电影广告传播去感动消费者,直至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不再是之前传统广告对自我产品进行标榜,从而让人觉得生硬、无法接受。这也是微电影广告与传统电视广告、网络视频广告主要差别之一。电视广告、网络广告通常侧重宣传产品信息,这是由于这两类广告属于硬广,强制受众进行观看,而微电影广告更多的是受众主动关注、欣赏的,具有传播持续性。淡化产品,突出品牌才更具有宣传价值。例如尊尼获加在微电影广告《路语》中,拒绝在微电影广告中植入其产品,只是向消费者呈现少量的文案(如:“尊尼获加呈献”和“keep walking”等。)倘若只表面地看微电影剧情,是无法让人联想到苏格兰威士忌的,但是它所呈现的主题——永远向前却打动了无数的消费者。尊尼获加于其微电影广告《路语》当中,把其品牌文化、品牌理念很好地释放出来、传达给受众,代表着其目标消费群体——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消费文化。让消费者对其品牌内涵产生了心灵的触动,这是微电影广告品牌营销的成功之处。

(三)淡化广告,突出电影

由于微电影刮起的潮流风,微电影所衍生的微文化正在渐渐地影响受众的生活方式。碎片化时代下的受众已经被广告味十足的传统广告轰炸多年,因此,微电影广告必须另辟蹊径,淡化广告味在微电影广告中的分量,更多地用电影情节去感染受众,令受众不对其产生反感之情。同时,由于受众一般在碎片时间中观看微电影广告,这也要求微电影广告必须突出电影元素,特别是要求情节具备紧凑性、合理性和吸引性。例如,路虎的连载式动漫微电影广告《极光之城》。总共有八集,平均每周播出一集。该部微电影广告使用漫画和实景相互融合的风格,每一集都留下一个悬念,下一集再解除悬念。这一系列微电影广告,情节紧凑、悬疑、引人关注,场景紧张、刺激。整个系列广告片看不出一丝广告的痕迹,俨然就是一部动作悬疑大片,获得受众的极大关注。

(四)注重微电影广告的深度,不以长度取胜

在中国文学界有个说法:长文好作,短诗难赋。微电影广告也是如此,特别是随着3G手机用户数量的急剧上升,微电影广告通常是在其移动状态下,短时间内才会被观看。这就要求微电影制造商应当注重微电影广告的深度,时间太长的微电影广告是无法脱颖而出的,微电影广告必须富有创意、短小精悍、内涵深刻。例如较为出名的微电影广告: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时长94秒,《66号公路》时长90秒;佳能的《leave me》时长180秒;桔子水晶酒店12星座微电影广告时长均在76秒-143秒之间,最短的为系列二《闷骚天蝎男爆笑开房记》,时长76秒,最长为系列八《最刻板魔蝎男开房记》,时长143秒等等。由此可见,微电影广告追求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将一个品牌故事讲给消费者听,整体显得短小精悍,并不拖泥带水。

三、微电影广告的优势与劣势

(一)微电影广告的优势

1.低成本,短周期

微电影广告之所以受到极大追捧,一方面是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与长期的经济效益,还有更重要的是其成本比较低,而且制作周期比较短。例如桔子酒店集团在2010年底,模仿当时热播的电影《让子弹飞》,推出诠释桔子酒店品牌的微电影广告《让火车叫》,成本花了3万多,用时不到一周。后期也只是在一个粉丝量较大的私人微博上首发,并得到网友的热捧与转发。一周内播放量达到40万,转发量超过了1万,获得极大的效果。速度之快,价格之低是任何广告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尝到甜头的桔子酒店集团,在2011年初决定加大微电影广告的投入。至5月底,“桔子水晶星座微电影系列”全部拍摄完毕,并以每周一部的速度于各大微薄、门户网站与视频网站上播放,总花费只有100多万。这比植入式广告、电视广告和视频广告的投入都低。

2.制作精良,目标明确

由于微电影广告播放时间短,投入较少的物力与人力,所以,导演与制作团队便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给受众最美好的一面。微电影广告之所以具有受众目标明确的原因,主要是其为广告主量身定做。不管是诠释品牌,还是对微电影广告的内容的剧本进行编写、制作,以及到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方案等环节,都要求按照广告主的需求进行定制。微电影广告讲究除了精彩的故事内容足以吸引受众,并让他们进行二次传播的同时,也要求能在故事里面能够自然地体现出广告主品牌的理念与价值等。由于微电影广告目标明确,因此一经播出,便能够将广告主所想传播的内容、理念等元素传递给目标受众。

3.受众群体具有广泛性与互动性

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普遍存在的一部分,传统大众媒体对消费者的捆绑性越来越弱。随着互联网普遍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逐渐摆脱对传统大众媒体的依赖。根据统计,到2011年12月末,我国网民数量有亿之多。网络媒体的受众群体除了具有广泛性外,也体现出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参与性,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微电影广告当中,受众在了解广告所诠释的品牌理念的同时,还能够第一时间根据自己观后的体会与广告主进行互动,在这过程当中,能够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品牌理念,继而接受品牌的价值,成为品牌的粉丝。

4.微电影广告传播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与整体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电影广告相对于传统的电影与广告来说是一种新颖的生成、传播的模式,从制作至播放、从传播主体至传播方式、传播 渠道 ,微电影广告的传播节点都是对传统电影和广告传播的颠覆,继而改变受众对于电影和广告认识的思维定式。

(1)传播具有灵活性

微电影广告与传统的电视广告同为视听广告,但是微电影广告的传播载体比电视广告还要丰富。微电影广告的传播载体是以网络、手机等为传播媒介,以电影作为传播形式,其传播更为灵活。随着时代的带来,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其信息的传播具有交互性与针对性等优势。网络视听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使用群体的上升,正逐渐成为主流,微电影和微电影广告为代表的“微视听”更是得到受众的极大欢迎。例如佳能的微电影广告《看球记》于正式发布前三天中,就有1000多万的点击率。这是传统的电视广告所无法媲美的,传统广告由于只在电视、楼宇视频广告和车载视频广告上进行传播,消费者并无法对其进行主动搜索,而且传统电视广告的播出时长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为15秒、30秒、45秒、60秒等),微电影广告则显得比较自由,受众喜欢看到哪任凭自己选择。

微电影广告之所以能够超越传统的网络广告形式,受到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以及广告商等的亲睐,是由于其披上了微电影的外衣,更加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于多种网络广告形式当中,网络视频广告和与微电影广告共同点较多,但是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内容多是为了产品短期的促销或者新品上市之前的宣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下架,而被受众所忘记,但是微电影广告的传播内容并不直接地体现、推销产品,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传播企业的品牌。而决定微电影广告能从众多网络广告形式当中脱颖而出,是其能很好地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结合一起,是具有版权的小电影。这也决定其传播时间更为灵活,且传播影响力更为持久。

(2)传播具有多样性

微电影广告的主要特征便是其传播渠道具有多样性,除了传统的电视和网络等传播渠道外,还能够在3G手机、移动电视以及楼宇电视广告以及PSP等传播渠道上进行传播。受众除了可以在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等媒介上观看微电影广告,还能够用手机访问WAP网站、手机客户端上观看;受众在外出的时候能够通过公交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广告以及自身携带的PSP等观看微电影广告;与此同时,微电影广告还能够在传统电视和网络等传统媒介上进行播放。微电影广告传播渠道的多样性是传统广告所无法比拟的。

(3)传播具有整体性

草根群体的参与和推动,是微电影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微电影的拍摄技术门槛较低和低成本等原因,因此普通人也能够参与,草根群体若是感兴趣,便可进行自导自演,草根一族拍摄并上传到网络上的微电影,一部分会受到网上冲浪者的追捧与转载,广告商正是看中了微电影被高度关注和疯狂转发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与长期的经济效益。

微电影由于草根群体的主动介入,使得微电影广告不单是一部广告片,它是属于一种全新的营销方法。微电影广告在传播过程当中,以内容营销为主导、借助事件营销和利用病毒营销方式进行传播,整个传播过程显得更有整体性。例如佳能的《看球记》,正是利用佳能公司、电影导演姜文作为前期宣传的噱头,在微电影广告的拍摄过程当中,在网络各大新闻网站、论坛上发布其拍摄新闻、拍摄花絮,投入大量的广告软文,并邀请电视节目栏目、电影频道对其进行 报告 ,后期还举行盛大的新闻发布会等等,将整个拍摄过程变成一些列的新闻事件进行传播。正是在这种轰炸性的宣传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吸引受众进行关注与观看。即使后来,受众观看微电影广告的时候,在片头上发现“此影片全部由佳能拍摄器材拍摄完成”具有明显性的广告字眼,而且微电影广告的片尾还是佳能的广告语、十多秒的广告的时候,才发现这原本是一则广告。但是,受众并没有对其产生反感,仍然将其当做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微电影来欣赏。

这说明,受众观看微电影广告,更多以欣赏微电影的态度进行观看的,对于微电影中的广告宣传是有意无意地进行接受。但是电视广告与网络视频广告,广告痕迹很明显,属于硬广告,受众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当新闻事件得到受众的关注,微电影广告传播的内容引起受众的共鸣,加上网络媒体具有相连性,网友便会进行自动转发,使得微电影广告得到继续传播的机会,在网友的圈子上得到进一步扩散,起到病毒营销的良好效果。

(二)微电影广告的劣势

1.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受到地区网络普及率的限制

2. 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对老少群体不佳

参考文献:

[1]董晔. 不可阻挡的微电影广告趋势——谈益达无糖口香糖“酸甜苦辣”系列广告[J].中国广告.2010,10:108-109. [2]向北. 微电影:迎合时代的宠儿[J]. 市场调查 ,2011(08):42.

[3]盖雄雄. 凯迪拉克:微电影营销的开启者[J]. 广告主市场观察,.

[4]王长武. 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 中国电影市场,2011(08):24.

[5]莫康孙. 从“电影植入广告”到微电影[J].中国广告,2011,09: 41-42.

[6]蔡娜、stan等.100+1 百年电影的新生.微电影[J].移动信息,2011(08):38-57.

[7]安燕.影视语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4-129.

[8]李振营 李慧欣.影视专业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1-12.

[9]默琪.卡萨帝携手土豆网玩转微电影营销[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09):77-78.

[10]仁科贞文,田中洋,丸冈吉人.广告心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32,232-238.

[11]高晖. 网络消费者特征及消费心理分析[J]. 镇江高专学报,2006,10: 90-92.

[12]高韬,徐立平. 尊尼获加:微电影中的品牌心灵[J].新思维,2011,06:35-36.

[13]向北.微电影营销袭来[J].广告主市场观察,.

微电影论文相关 文章 :

1. 解读微电影的发展态势及媒介责任论文

2. 微电影植入式广告营销模式的成因及发展研究论文

3. 国产青春电影的困境与发展论文

4. 浅析新媒体营销在电影中的推广应用论文

5. 电视电影论文

6. 图书馆“微”服务研究论文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近年来,好莱坞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实现了运营与艺术成就方面的完美结合。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好莱坞电影论文范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

[摘 要] 纵观美国电影美术的发展,主要是以好莱坞电影的诞生作为分界点。好莱坞电影无疑是世界电影关注的焦点,在当代影视领域中独领 *** 。从好莱坞电影美术风格的变化发展来看,其具有三个鲜明的发展阶段,即兴起、黄金时期以及现代电影美术三个阶段。本文聚焦于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分别例举出不同时期的优秀好莱坞电影作品,通过对电影场景、制作技术、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不同的视角总结出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美术风格;电影美术

美国好莱坞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成为引领世界电影潮流的先锋军,在当代影坛中占据霸主的地位。从好莱坞电影的美术制作来分析,它的美术风格并不能完全掌握,无论是经由影片公司制作的还是独立制片的电影,都因为电影题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不断形成了现今电影美术的发展态势,即具有变化性、饱满的想象思维以及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因此,且不论好莱坞电影的投资成本,其独树一帜的电影美术创作风格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点。

一、超级场面创造的大片风格

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首先表现在具有巨集伟场面的大片风格,把人物造型、动作及其堪称完美的音画效果结合在一起,引领观众体验到一次又一次的视觉盛宴。例如在1916年由大卫・格里菲斯拍摄的好莱坞电影《党同伐异》中就展现出大片级别的美术风格,影片把同一时期的构筑式布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并邀请了著名的雕塑家弗兰克・渥特曼主要负责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镜头画面中呈现出来的精彩绝伦的视觉艺术,包括恢弘的场景、别具一格的建筑、富有形态感的造型设计、望不到尽头的广场、密集的人物运动,影片中包含的这些美术元素无疑使其成为视觉艺术的一大奇观。再者,影片中刻画的“巴比伦宫”,这一建筑的规模可谓是令人惊叹,在广大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建筑也成为空前绝后的美术场景。因此,电影《党同伐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好莱坞电影场景造型的大片风格,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型别的电影作品往往以视觉冲击作为主打,电影场景具有恢弘的气势,犹如排山倒海的气魄,使电影场面形成一个巨大的美术造型,可容纳多人的运动,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美术风格无疑是极尽奢华的。在此之后的好莱坞电影纷纷把《党同伐异》作为电影创作的典范,这种大片风格也逐渐得到了发扬和继承,特别是当代创作出来的好莱坞电影,一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影片无不具有大片风格和超级场面。

二、制片公司所属的风格与装饰风格

同一型别的电影作品在视觉上产生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主要归因于来自于不同的出处。在好莱坞电影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曾经一度出现了以片厂公司作为辨别的系统,并通过美术设计师与导演等人一同商议,决定影片的美术场景、服装以及风格。而电影的装饰风格则在查尔斯・霍尔等人所属的影片公司得到了体现,他们往往通过不同的装饰让整个场景空间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并营造出不同的美术风格,这就直接促使影片的外在材质存在明显的区别。美国著名的美术指导汉斯・德赖尔原先从事于德国的制片厂,所以不难理解他的电影创作中存在显著的简练风格,这是欧洲人独有的风格,同时他还擅长于营造出富有浪漫、美轮美奂的美术场景,惯用较为奢华的装置场景,正是由于汉斯・德赖尔个人的审美风格,才逐渐地促使派拉蒙公司的影像风格形成。

另一个声名鹊起的制片公司当属环球电影公司,主要是由赫尔曼・罗斯以及查尔斯・霍尔共同营造出较为阴沉和抑郁的美术风格。几乎每一个制片厂制作的电影作品都可以从环境中抽取典型的装饰风格,并且他们的创作调性也能展现出具有不同审美艺术的生活质感,凸显出场景的基调,彰显出制片公司所具备的装饰风格。在好莱坞电影的制作中,偏向于质朴感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华纳兄弟公司特有的视觉感受,这一风格有赖于安东・格格特的塑造。在20世纪享誉全球的福克斯电影公司的美术风格则是由威廉・达林等人共同确定的,他们分别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塑造富有特色并符合本公司特征的美术风格。于1928年成立的雷电华电影公司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电影公司之一,当时是由范内斯特等人作为主要负责人,并成功塑造了罗杰斯的音乐片,1941年的好莱坞电影《公民凯恩》就凸显出这种装饰风格。

三、数字技术与电影美术结合创造的视觉风格

一般来说,传统的电影特技制作手段对好莱坞电影的风格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严格说它只是一种电影创作的手段,并呈现出现实无法完成的镜头画面,但因为受到创作工具、技巧等方面的制约,还无法展现出立体的、富有动感的影视画面,这一点从早期创作的电影作品《宾虚》等就能窥探一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好莱坞电影的创作也实现了质的突变,之所以当代好莱坞电影能在广大观众的心里占据一定的地位,还在于其具有质量的保证,具体表现在富有美式特征的多样性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设定以及精良的特技效果。

好莱坞电影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数字特技”对电影的影像语言产生了突出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特性的艺术表现力的不足问题,从而实现了完美视觉效果的呈现,使电影特技的艺术手法演绎得淋漓尽致。以1977年拍摄的好莱坞电影《星球大战》为例,其首先开启了工业光影魔幻的数字技术。及至1992年,由詹姆斯・卡梅隆等人共同创办的数字公司成立,标志着数字技术与好莱坞电影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并走向了电影创作的高峰时期,成功为电影艺术开启了全新的视觉享受。随着好莱坞电影《侏罗纪公园》的诞生,这一部影片被公认为现代技术的奇迹,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倾注了自己对数字技术的热情和智慧,为观众展现出一个跨越一亿四千万年的恐龙时代,让存留在广大观众心中的梦想回归到现实。

在此之后的好莱坞电影,例如1994年拍摄的电影《真实的谎言》、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等经典影片无疑不是数字技术和电影美术风格完美结合的例证。尤其是在2009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立体电影《阿凡达》更是创造了数字技术的一大奇观,充分地展现出现代化的视觉风格;2010年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的科幻大片《盗梦空间》,再一次给观众带来了视觉艺术的惊喜,引领观众穿梭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可谓是完美的视觉盛宴。这些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手段几乎改变了电影艺术的发展态势,实现了从传统介面上升到全新材质的电影制作,在这其中最突出的成就还在于视觉层面的提升,就如同美国视效专家比尔・乔治所认同的,电影今后的发展就是数字技术。当前,影视领域已经迈向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必将完善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尽显好莱坞电影视觉风格。随着数字技术不断革新和发展,对于影视领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它把莱坞电影的视觉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为其今后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技术领域。

四、混合式现代风格

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但是要恰当地评价其具体的风格是一件难以把握的事情,虽然当前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都是通过形象片展现出来的,然而透过这些形象所展现出来的美术风格,就如同好莱坞电影本身一样,并没有生成固定的创作模式,所以都是一种宽泛的外在介面。当前,随着新媒体一度成为决定电影美术走向的因素之一,追求创新和现代化的创作理念促使电影的表现形式走向了边缘化的趋势。同时,视觉理论以及西方哲学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发生突变,当代好莱坞电影美术已经展现出多样化的创作,并积极打破了传统的介面,影片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

事实上,从好莱坞电影诞生之初至今,极少出现单一化的电影美术风格,即使是写实主义等型别的电影美术风格也并不是以单一的风格为主,创作者时常在主体风格中融入其他的电影元素,但不会影响影片的整体美术风格,因为在大多数的美术场景中都紧密地切合主体风格,并采用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例如2005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美国怪谈》,导演把故事背景切入到现实空间,但是影片中出现了许多梦境的画面就是采用了超现实的手法来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而其他的好莱坞电影,如2000年上映的《入侵脑细胞》、2005年的《罪恶之城》等都是沿用了相同的影像表现手法,在这一型别的电影中最为鲜明的美术风格则是混合式表现风格,例如基努・里维斯的代表作品《黑客帝国》系列就综合了多种表现形式,把东西方的功夫片、童话、漫画、科幻片等元素都交融在一起,凸显出混合式的表现风格。

另外一部好莱坞电影《闪灵侠》于2008年上映,这部影片的创作也运用了多种语言风格,包括现实与超现实的元素,同时也备受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薰染,这些元素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展现出一种混合式的现代美术风格。好莱坞电影《闪灵侠》还着重凸显出具有美国式黑 *** 的美术风格,影片中采用了平面原理,雕塑、动画等电影元素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在电影的创作中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无论是视觉形象还是表现方式都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混合式美术风格的诞生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与新媒体艺术相互作用,成为好莱坞电影创作中的主导美术风格。

五、结 语

总之,好莱坞电影美术本身就是一个繁杂而又庞大的体系,如果纯粹从表层含义来分析是很难把握其本质的,但通过列举出不同时期内的好莱坞电影作品及其表现形式,无疑让我们对好莱坞电影美术风格有了大概的了解。本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概括出当代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这些观点或者是经由考察,或者是个人的主观看法,不可否认对问题的探析存在认知上的限制。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好莱坞电影,其电影美术必将与影视作品一样还会延伸出更多富有创新性的美国风格,要真正地把握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就应对其不断认识和探究,才能把握住好莱坞电影美术的发展取向和风格。通过对好莱坞电影的美术风格进行分析,也可以警醒我国的影视工作者也应注重艺术的创新,对我国影视领域的发展具有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荣哲.浅析好莱坞电影美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5.

[2] 陈同基.浅谈现代电影海报中美术艺术的表现手法[J].中国艺术,201201.

[3] 赵风民.白色银幕上的美学锋芒――浅析中国当代电影部分美术造型元素的内涵特点[J].当代电影,201209.

[4] 胡佳佳.中国电影中美术设计元素探析[J].电影文学,201206.

谈好莱坞宗教电影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摘 要】电影《埃及王子》以《圣经・出埃及记》为基础,对一个耳熟能详的宗教故事进行了好莱坞式的改编。电影《出埃及记》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基调,彰显著人的精神,凸显著娱乐性。而文字的《出埃及记》则表现出宗教的基调,强调了神的威严,体现出神的不可侵犯性。这两者是各有取舍,但是并不妨碍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出埃及记;埃及王子;现实主义;神本主义;好莱坞影像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同经济、政治、宗教、科技有着空前密切的联络,而电影对其他艺术种类的吸收容纳更是它快速发展的力量之源。而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为一种成熟发达的艺术种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开始阶段就承载着记录历史的变迁、文明发展的重任。年轻的电影对古老文学的汲取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以说电影以文学为根基,用影像来表达自己的存在方式。但是电影并不拘泥于对原著绝对忠实的改编,而是根据视觉艺术的特点,呈现出自由选择的状态,其落脚点注重的是电影的“影像本质”的展现,也就是展现出来的画面是否好看的问题。电影《埃及王子》和文字《出埃及记》之间由于各自的特征不同,导致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取向。

一、电影的现实主义基调,文字的宗教基调

麦特白指出:“虽然好莱坞为观众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承诺,但它却始终保持了社会的惯例,在情节和主题中,仍然描述了一种我们可加以辨识的社会状况。”现实主义的基调一直是好莱坞电影的主调。吴贻弓以“现实主义依然是不可取代的”为题,认为“美国电影是非常现实主义的,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美学形式,根本上说是现实主义的,否则不会调动全世界的观众。”关注现实的人的生活,才能在票房上大获全胜。蓝爱国认为“好莱坞电影奇观思维和梦幻逻辑的底层结构原则仍始终是大众现实的生存状态。”好莱坞电影经常探讨的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事业、爱情、家庭、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生命在现实中每天要面对的诸多事情,反映出电影对人生的思索。

基本上来说,电影《埃及王子》只是借用《圣经・出埃及记》中为大家所熟知的人物和大致的情节,凭借著书中描写的寥寥几段话,通过电影的虚设,成就电影版的《埃及王子》。电影着重渲染的摩西的爱情和事业。电影的前半部份都定格在摩西的成长和爱情的收获上,摩西的事业是伴随着他的成长而进行的。摩西作为神的代言,替神来完成拯救大众的使命,影片呈现出一幅幅现实主义的画面。从总体上来看,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间英雄的故事,我们处处看到是作为一个人的英雄事迹,其间经历很多的磨难,而不是仅仅依仗神的威力。电影只讲述了文字《出埃及记》前半部分的故事,对后半部分就没有提及。好莱坞版本《埃及王子》在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法老的残酷统治,奔向幸福之地中就结束了,英雄在救美与救世中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好莱坞的英雄主义情结,强调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美国精神。

《圣经》文字重在描写耶和华的威力和对民众的恩惠。文字的重点在对耶和华神威的展示上,在“神召唤摩西”和“神赐摩西行神迹的权能”中,摩西见识了神的法力无边,然后神让摩西去代替他拯救自己的子民。摩西按照神的指示,见法老请求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但是法老不肯,文字中就描写神的雷霆之怒,降下十灾,即血灾、蛙灾、蝨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击杀长子的警告,最后到埃及头生的被杀,都在着重描述神的奇迹。过红海的时候,神在海中劈出一条生路让以色列人避开埃及人的追杀,同时又把埃及人全部淹死。耶和华的力量让以色列人顶礼膜拜,这在文字的4到14章中重点描述,显示出神强大的威力。摩西作为一个人,在文字中成为神的傀儡,摩西所有的力量都来自这个无所不在的神,而且处处要显示出神的威严和神的不容怀疑。文字的长度分为40章,在15到40章中,描写了旷野的旅程、在西奈立约、有关崇拜以及会幕的指示、盟约的破坏与重定、建造会幕的事情,都在渲染宗教的气氛。

二、电影的娱乐性 文字的神圣性

在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经典阐释中,道出了好莱坞电影人的智慧。他们总是能让任何电影去适合当代人的当下口味,以美国当代的文化价值去演绎一个千古的圣经传奇,既能体现出人文精神,又能和商业元素结合。基督教和大众娱乐的结合能否“使自己免于臣服于文化时尚”而保持自身的神圣性也不得而知。当今的时代技术发展迅速,而且多元文化流行的时代,宗教的神圣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在影像中表现出来,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世俗的娱乐性与宗教的神圣性毕竟还是有所冲突的。文字充满了宗教的严肃性,在文字中,绝对禁止任何对神不敬的行为,连神的形象都是不容许被塑造出来,否则会被降以灾难。神没有形象,不容许凡人亵渎。文字处处都在加强这种神圣感,而不允许有任何的懈怠。因此,圣经中的人的自由与权利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听命于上帝的意志。这些权利来自上帝的赐予,以上帝所启示的律法为标准。人要爱神,因为神就是真理,不容有半点的怀疑。而且要与上帝建立正确的关系还有一点就是人类要彼此相爱,建立一种和谐相处的根基。只有这样,神对人的拯救才能最终获得成功,而文字的神圣性也在救赎之中体现出来。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圣经故事与当代美国流行元素的拼贴。电影的娱乐性主要提供视听 *** ,在乎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同时在情感层次上,提供满足人 *** 望的内容,讲究的是以情动人。好莱坞电影惯于营造美国梦想和精神,对和平、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成为寓教于乐最好的诠释。再者动画片用科技的手段将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场面绘制出来,比如水变成血水,红海中出现的路,电影用自己的魔术效应,让我们的视觉感官得到强烈的冲击。摩西分开红海那一段,虽然只有7分钟,但是由16画师花上3年心血,经历318000个电脑制作小时完成。这是动画中首次出现超高真实度的水,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观众不厌其烦地选择相同的型别电影,除了满足自己期待视野不会落空外,更深层的原因是在熟悉的影像空间中去寻找视觉娱乐。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娱乐下,消解了宗教带来的压迫感。

三、文字与影像传播的互动性

尽管文字和影像这两者是有矛盾的,但并不妨碍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电影依然要忠实于文字最核心的内容与框架,尤其是面对一些经典文字,更是慎重。如果改编太背离原著文字,会引来很多指责和批评。影象的优点是生动形象,资讯量大,但是影象浅显易懂,直白解说,理解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降低,缺乏审美上的想象力,观众只需被动接受就可以了,一些研究大众媒体的人对此是有着清楚的认识的。人面对文字是要主动思索,进行想象虚构的难度,这种阅读的乐趣就在陌生化的语言中得到延伸。历史上,影象总是处于被歧视的地位。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著名的“三张床”理论就把影象看做最低阶的摹本。在《圣经・出埃及记》中,人们要给神塑造形象,把神塑造成一只金牛犊的样子,结果引来了神的愤怒,给民众带来了灾难。同样,在把文字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很多人对影像的制作也是颇有微词的,因为影像抹杀了人的想象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影象的传播已经无处不在,而且还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促成了人的现实活动。

四、结语

如此看来,影像和文字之间的不同是基于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各自不同的艺术门类的特点来规定的。每一个艺术门类的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每一个艺术门类想要去和别的艺术门类相关联,都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特征问题。文字以语言取胜,电影以画面取胜,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一切都源自于对自身完美的追求,采取一种“拿来主义”的原则。好的影像传播不会丢弃文字的人文情怀的核心价值,而好的文字也力图通过语言来展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美]理查德・麦特白著.好莱坞电影[M].华夏出版社, 2005.

[2] 吴贻弓.现实主义依然是不可取代的[N].社会科学报, 2006-6-1.

[3] 郝一匡等译.好莱坞大师谈艺录[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8.

[4] 麦格拉斯Alister McGrath著,董江阳译.福音派与基督教的未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电影影评论文范文参考

影评:《嫌疑惯犯》(影视鉴赏课论文) 《嫌疑惯犯》并不是一部获得过奥斯卡奖的电影,因为1995年的奥斯卡评委们需要在太多好作品之间作出牺牲;《嫌疑惯犯》并没有如今大片动辄上亿的资金投入,但它在IMDb上13万投票中获得的的高均分和15位的排名却证明了投资方微薄投入所换来的回报。没错,《嫌疑惯犯》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其成功之处也十分显而易见:曲折的剧情和相比剧情更令人震惊的技法。 影片开始,导演便一反常态地将事件的结局告诉了观众们——深夜,一条躺满了尸体的船上,神秘的黑衣人、左撇子的“恺撒”枪杀了基顿并烧毁了现场离开。接着,镜头转到了六个星期前,采用倒叙的手法,并通过幸存者罗格之口向观众讲述事件开始时发生的事。导演使用了数次蒙太奇将基顿,霍克尼,迈克尔,弗斯特几人被警察逮捕的场景串联了起来,于是这几个貌似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人的命运被自然而然地联结在了一起。他们被警方指控的罪名是“骑劫满载武器的货车”,他们虽然都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罪犯,但都基顿和罗格早已洗手不干,对于此事也根本不知情。正当观众对此正一头雾水之时,故事又回到了六个星期之后:警方处理了这次事故,在船上发现1亿美元全部失踪,15具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同时还有两名仅存的生还者——一个是位严重烧伤的匈牙利人,另一个正是影片开始时被警方询问叙述事件过程的罗格。六个星期前负责逮捕基顿的刑警戴夫急匆匆地赶到了圣佩德罗,想要在罗格被释放前再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于是警官的询问便在当地警长的办公室与罗格一连串紧张且不知所谓的话语动作中展开。罗格是个软弱、笨拙、罗嗦又有跛脚的人,连烟都得让别人帮点,他又能揭晓什么样的秘密呢?罗格的故事回到了六星期前的雨夜,他们五人被假释出来,但事情并未因此完结。他们认为是警方不肯放过他们,他们需要做件揭露警方黑暗面的事叫他们住嘴。于是,他们抢劫了一辆由一些违法警察专为走私开设的“出租车”,虽然获得了成功但五个人从此被粘在了一起,不得不继续为犯罪集团做事。他们奉命抢夺了一箱情报中所谓的宝石,拿到的却是一包包的毒品——不知不觉中,他们已被一股未知的力量推上了绝路。于是这力量通过中间人,小林律师找上了他们。原来他们的被逮捕并非偶然,而全部是那个叫“恺撒·索泽”的人安排的。没有人见过他的真容,他的手下也对他们的雇主毫不知情。而就是这样的神秘人,却对他们的底细了如指掌——原来,他们五个从前都曾在犯罪过程中妨碍了“恺撒”的“生意”,虽然都是无心之失,但“恺撒”并没打算放过他们,他计划让他们五个通过替自己动手卖命来给他“还债”。不仅如此,原来基顿他们杀死了商人夺取的那一箱“宝石”也是“恺撒”的手腕,他早已收集了这起案件的证物,若基顿等人拒绝,他便会向警方告发他们的罪行。第二天,五人中的弗斯特逃跑了,可是当晚他们便见到了他的尸体。基顿等人费尽心力想到了摆脱“恺撒”控制的方法,却也在他通过小林提出的更多要挟之下屈服。终于到了要替“恺撒”“工作”的那一天,此时故事的时间已到了现实的两天之前。进攻开始,计划进行的很顺利,突然负责爆破的霍克尼被人从背后射死,惊恐万状的敌人首领也在大喊着“恺撒·索泽,恺撒·索泽”之后被真正的“恺撒”射杀,当基顿发现船上并没有任何被交易的毒品同时,也目睹了迈克尔的死亡。终于,身中一枪的基顿也见到了这个“恺撒”的真容……这个时候,故事完全回到了开始时观众见到的场景,“恺撒”将基顿枪杀后烧毁了游船离开……但是,现在的这个看似与之前一模一样的场景却与之前有一个本质的不同,这一点立即被刑警戴夫指出了——罗格并没有看到基顿被枪杀,只是听到了声音。同时,应该被“恺撒”承诺留活口的基顿最重要的女友也被发现遭到谋杀。行动时他们四人除了罗格之外都身手不凡,而基顿偏留下罗格掩护并使其幸存。而船上的尸体都被烧得如同焦炭,根本无从知晓哪个是基顿——所有的现象都表明,其实,“基顿他就是‘恺撒’!”刑警一语中的,“他留下你就是因为你最弱!”一切都揭晓了。原来那个因为贪污受贿而被解除职务还曾入狱的警察基顿并没有悔改,他隐藏自己的身份,消灭一切可能妨碍到自己的人,他就是幕后的主使!可怜的罗格在知晓这一切后哭哭啼啼地离开了警局,而戴夫也因为自己找到了真相得意的笑了。 ……故事的结尾,是不是太简单了一点?……在罗格领走了自己的金表和金ZIPPO之后,戴夫满面微笑地聊着天,回身看着他的同事凌乱的办公室,这办公室的后墙有块黑板,贴着无数案子的资料。看着看着,他突然注意到了黑板的左下角:“四重奏牌,伊利略州高崎市,电话……”“我以前曾在伊利略州高崎市的四重奏理发店工作……”戴夫手一松,乘着咖啡的马克杯颓然摔在地上变得粉碎,而杯子的地下写的就是KOBAYASHI Procelain(小林律师的全名)。再往墙上的资料看去——Redfoot,危地马拉采咖啡豆,理发店的肥胖伙计,等等等等,这些罗格口中关于自己与案件的资料居然全部写在这面墙上各个资料中!原来刑警完美的推理在30秒之内被完全的推翻,因为他推理的根据竟是一整套的谎言!罗格的坐位与墙之间只有两米的距离。就在这两米之间,戴夫已经完全被愚弄在了罗格,这个Mr. Verbal的股掌之间!就在戴夫与观众的嘴都大张合不拢的时间,罗格一步一瘸地走到了街上。突然,他的脚慢慢地扭回了正常的位置。他张了张左手,熟练地掏出打火机,姿态潇洒地点燃了口中的烟,又取了下来,在街口等待他的是小林——不,只是被他称为小林的人。他们开着车扬长而去,留下戴夫与观众们不停地拍着自己的大腿——背景音乐阴沉昏暗,回响的只有罗格受审问时说的一句句话。每一句放到现在来,都是对我们得意的猜测的一次次嘲弄——终于,医院里那个幸存者描述的“恺撒”的相貌也传真到了警局,上面画的正是某人的脸……“And like that, poo```,he’s gone````”“恺撒·索泽”又一次变成了蒸汽一般的存在,留下的是恍然大悟或一头雾水的观众们。无数喜爱这部电影的人都是在看了数遍电影才真正了解背后的真相…… 没错,我也是这样。 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或是看了我的叙述,你定然会觉得这部电影的剧情曲折离奇值得回味。但是,如果不使用现在我们看到的双线并行,而且是过去与现在双线并行的模式来讲述整个故事,那就变成另外一种模样——故事会象平时看到的其他电影一样,象大树从中向外的生长一样发展。而《嫌疑惯犯》的故事结构如同一颗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开方见其中奥秘(去年奥斯卡奖影片《撞车》也成功运用了这种方式)。这种模式是很少见的,放在这部影片中也是很成功的。影片的画面主要是较为明亮的风格(相比恐怖片而言),同时又透出凌乱压抑的气息,这无疑很符合影片强调的格调。因为需要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来回切换,所以影片也非常重视蒙太奇的使用,尤其是五人被分别逮捕时的镜头剪接毫不突兀非常完美。影片的背景音乐与影片本身的配合也同样可圈可点。当然,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光靠上面的这些是不够的,重要的东西,还是剧作——我觉得这也是近几年中国商业电影欠缺的,这么好的画面,怎么没有剧情呢…………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在本片中扮演重要人物罗格·昆特的著名演员凯文·斯帕西。他在本片中的毋庸置疑的抢眼表现使他借由本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虽然我为摩根·弗里曼未能于同时获此殊荣非常遗憾,但凯文·斯帕西的演技实在太出色了令人五体投地),同在1995年,他也在《七宗罪》中扮演了戏份不多但非常重要的幕后真凶,并在剧中与摩根·弗里曼合作。于是,于1994、1995年涌现出的三部优秀电影《嫌疑惯犯》,《七宗罪》和《肖申克的救赎》(这三部电影也被人们称为“男人三部曲”)中,他与摩根·弗里曼各参演了两部。在好莱坞主演有很多很多,但如凯文·斯帕西与摩根·弗里曼这样坚守在配角的位置上并能上佳表现不断着实不易。

电影是媒介,凸显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种话语。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一、罪案片横行的韩国剧情片

韩国剧情片以题材深刻、犀利而敏锐地反映社会问题而闻名。知名的韩国剧情片有《熔炉》、《七号房的礼物》、《素媛》、《杀人回忆》等。反映的社会问题多为权力与暴力、儿童与性侵等,多以真实案例为原型,深刻揭露体制的弊端,权力的滥用,底层人民的苦难等。韩国罪案片多暴力、灰暗的镜头。

在韩国传统罪案片中,掌握权力的通常是男性,受害者通常是女性,或者儿童、智障人士等。女性在传统韩国罪恶片中,多以弱者、受害者的形象存在。

二、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道熙呀》

传统韩国影视作品中,女性更多是以家庭主妇或职业女性的形象出现。[1]韩国影视作品中,能够看到男权社会的缩影。像《熔炉》、《辩护人》这样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中,掌控权力的基本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特权下的附属品或弱势群体的代表。

而《道熙呀》这部影片中,李英男作为一名女性,担任了派出所所长这样一个拥有权力的角色,在构思与设计上充满了女性主义。

《道熙呀》的英文版海报中,金赛纶与裴斗娜 *** 相拥。女孩倚在女人怀中,受伤的眼神呆滞地凝望着镜头,女人转身回眸,似欲言又止。

正是这次相拥,揭露了道熙的伤口,触动了李英男所长的心,同时也作为唯一一次“身体接触”留下了可控罪证。受虐者与行善者之间产生了紧密联络,营救本身被介入暧昧行为,窥视事件的所长反被窥视。这使得本片区别于《熔炉》、《杀人回忆》、《七号房的礼物》等暴力、性侵题材影片,绝不单纯是二元对立的痛苦指控,所呼吁的亦非男权社会规则的重整。

不同于以往女性题材影片,《道熙呀》这部影片体现著女性与权力之间微妙的关系。掌握权力的女所长并没有因为掌权而逃脱命运的捉弄,相反,权力之外的受虐者道熙使用狡黠的谎言便将事态的发展掌控于股掌之间。这其中体现的女性与权力的关系值得玩味。

三、大人的偏见与孩子的恶

在传统韩国剧情片中,孩子通常是单纯、弱小、善良的形象。像《芭比》中的顺英,《七号房的礼物》中的艺胜,《熔炉》中的受害学生金妍斗、陈侑利等。

《道熙呀》颠覆了传统韩国剧情片中儿童的形象,道熙在片中的形象是亦正亦邪。陷害继父时的道熙,向警察谎称女所长摸她 *** 时的道熙,发现自己的谎言害所长被关起来时的道熙,让我们看到了弱小的孩子背后的恶。这种恶不能说是与生俱来,但与她成长的环境有关。成长于粗俗、暴力的家庭环境,道熙从小就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和暴力的倾向。女所长刚进村子的时候,道熙看见她就跑;被同学欺负的时候,道熙只是低着头不说话;女所长走近她的时候,可以看出道熙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的不安全感使得道熙把自己伪装隐藏起来。当所长的女朋友来找她的时候,道熙摔东西发脾气,场面很暴力,不像是传统单纯、弱小的儿童该有的形象,这都体现了从小遭遇家暴的道熙骨子里暴力的倾向。

但在大人的偏见里,女同性恋者对于一个女孩子的爱就是不单纯的;孩子的证词就是没有谎言的。大人的偏见和孩子的恶是这部影片所表现的不同于传统韩国罪案片的深刻之处。

四、女同性恋与怜悯

同性恋者作为“人类的背影”,是人类自身表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补充角色,同性恋银幕形象的变化既表明主流文化系统中的同性恋者处境的变化,也成为人类整体处境的一个折射。同性恋形象的银幕演化过程恰是这一边缘群体与主流群体逐步提高和完善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一则研究表明,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报道同性恋者的数量从1940年代的2篇、1960年代的25篇,1980年代的95篇达到1990年代的151篇,数量呈上升趋势;同时研究也发现媒体对同性恋者的描述多带有偏见或诋毁色彩,以负面形象的刻画为多。[3]

男同性恋者的婚姻在近些年来的报道和研究中比较受关注, 但关于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状态的研究却非常少。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地位相对于男性而言的低下。正如 Sara Karon所说: 不同性别、 种族以及民族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经验和视角, 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在这个持续不断的奋争过程当中, 很明显的是, 女同性恋者是相对缺席的, 女同性恋者的存在不仅是被边缘化, 很多时候根本是被否认的。转引自孙中欣、张莉莉,2007:386

当同性恋话题在欧美已经普遍光明时,在韩国依然是一个严峻的伦理问题。裴斗娜饰演的女同警察因为同志身份被下放到地方,遇见了喜欢她的小姑娘道熙。出于怜悯,女警察帮助道熙逃离家暴,摆脱痛苦的生活。然而世俗的偏见认为,对于一个女性同性恋而言,这种关爱已经超越了怜悯,是一种不能为世俗所接受的,畸形的爱。

<<<下页带来更多的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评论。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电影影评英语范文,供大家参阅!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watched a lot of movies,such as , “Hilary and Jackie”, “Up(飞屋环游记)”,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ri'dempʃən]” ,“ The Legend ['ledʒənd] of 1900”,“ The Truman Show”,“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and so I will share my deepest feelings about some movies with you together and taste it.

First of all,the movie “Hilary and Jackie” translated “她比烟花寂寞”in six words include the infinite ['infinət] deep profound. The film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first telling events from Hilary's point of view and the second from Jackie's. It opens with Hilary and Jackie as children being taught by their mother to dance and play musical instruments, the cello for Jackie and the flute for Hilary. Jackie does not take practicing seriously at first, but when she does, she becomes a virtuoso [,və:tju'əuzəu],

quickly rising to international prominence. Hilary, on the other hand, plays in a community orchestra ['ɔ:kistrə, -kes-] and marries Christopher

of composer Gerald克里斯多夫, the son 杰拉尔德Finzi. The film, though focused primarily on Jacqueline, is ultimately ['ʌltimətli]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sters and their dedication to one another; to help Jacqueline through a

nervous-breakdown, Hilary consents to Jacqueline having an affair with her husband.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vie chronicles in detail the last fifteen years of Jacqueline's life, during which she is diagnosed with multiple ['mʌltipl] sclerosis

[skliə'rəusis] and loses control of her nervous system, becomes paralyzed

['pærəlaizd], goes deaf and mute [mju:t], and finally dies. The film ends with Jacqueline's ghost standing on the beach where she used to play as a child, watching herself and her sister frolicking in the sand as little girls..

The second movie , I was going to say the “UP”

Up is definitely one of the better Pixar efforts. It's about the grandeur

['ɡrændʒə] and excitement of flight and adventure. The first ten minutes of the film about Carl and his life-long love Ellie are surprisingly touching. It's heartbreaking to see him lose his wife even at old age. With nothing left to do Carl heads for South America, but he's not alone. Russell, a Wilderness Explorer [ik'splɔ:rə] trying to earn his

['ænimeitid] films. Like other Pixar films Up is also very funny. Thankfully, it's sweet humour instead of the gross humour that's present in many of today's Hollywood films. In conclusion, Up is another daring, unusual and beautiful animated ['ænimeitid] film from Pixar that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will enjoy watching. I highly recommend it.

Finally,the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ri'dempʃən]”.I don’t know how to express the feeling about this film. the movie is so great and Andy is a bloody

smart man! When I had finished watching the movie,I was excited and wanted to watch it the figures and details or the spirit that the music conveyed to.

I like Andy ,for his talent and his wisedom .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at I like is his spirit—never giving up.

初学者Beginners

The movie talks about a love story of a man whose father decided to come out after his old wife dead. The protagonist was a little bit autistic because of his home environment. After he met a beautiful girl at a masquerade party and fall in love with her, his life became different and colorful. But it’s not easy to maintain this relationship due to both of them grew up in a disharmony family. At last, they learned how to love each other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 do believe that we all are beginners, there are many things that we aren’t good at, and we should face and try to deal with it, not just escape.

It’s a science fiction.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film is a man. And he writes letters for living, it’s a boring job as well as his life. As the story went on, the protagonist got an AI system that can talk as a real human by chance. Not long ago, he just broken with his girlfriend,but soon he found that AI is easier to get along with than real people. Surprisingly, he and “her” both feel like falling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it makes him feel very happy. But good times don’t last long, they would quarrel, and it’s not easy to have an AI “girlfriend”. In the end, all of AI left people, in myopinion it’s because they love people. And they don’t want to hurt people. This is my favorite movie this year.

The Hitchhikes Guide to the Galaxy This movie is a classic science fiction comedy, adapted from a popular book with the same title written by Douglas Adams. In a peaceful morning, the protagonist was having breakfast, and at the moment, the construction team was going to force demolition of his home. Of course he was very angry, but his best friend who looks “nerves” came out suddenly and admitted he is an alien, then took him to a big space ship. After that, the aliens who own the space ship destroyed the earth. Thanks to his alien friend, as the last human being, he started aninterstellar journey full of excitement and fun.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