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我国男女比例失调论文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

我国男女比例失调论文研究现状

因为很多人在生活中还是会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才会让男生比女生多很多,而且男生和女生的比例也是特别不正常的。

在我看来当今社会性别失衡这种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如果男多女少依旧持续下去,再加上如今90后步入婚姻之后,都希望只要一个孩子,会导致男女比例失衡越来越严重。

中国的男女比例是:100,男性比女性多3000——4000万,也就说在社会上有三千多万的男人是娶不到老婆的。我国自古以来,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女比例一直不平衡,现在这个数据已经逐渐在往好的方向转变。

由于男女比例失调,女少男多,女性的地位在逐渐上升,价值也体现出来了。家庭观念上,男女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使大众建立男女都一样的社会共识,由于持传统观念的人还是很多,认为传宗接代很重要,必须有男孩,这个观念的改变,需要社会的引导。

社会中对于女性要给予充足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正是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思想,导致政策上男女平等,但是人们的思想还是没有改过来。

严禁医生在婴儿出生前透露婴儿的性别,防止个别重男轻女的家庭,放弃生育女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性别比例失衡加剧 1300万男子找媳妇困难

没有什么关系,光棍的还蛮多的,剩女也多,这跟男女比例失调没关系。

我国男女比例失调论文研究方法

结婚率在下降,生育率在下降,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人们不愿意结婚就觉得经济压力很大,孩子需要很多费用,觉得自己单身挺好的,没有很大压力。

放开二胎,放开三胎,放开四胎,放开五胎

主要是因为虚报女婴,我国很多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结合计划生育政策,出生性别比上升更加明显。人们鄙视女婴造成的高女婴死亡率和弃婴现象,导致女婴出生减少。大量统计数据表明,在不加干扰的情况下,世界各地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例基本相同,一般在102~107的范围内,即每出生100个女孩,出生的男孩数为100 ~107。

人口学家称这个指数为出生性别比的恒定值。因为男婴死亡率略高于女婴,所以结婚年龄男女性别比例基本相同。我个人肤浅地认为,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在的原因,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科技进步的结果。但根本原因是人们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过时意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养老方式给无子女家庭带来了困扰。再说,现在社会上男女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的报酬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多年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自身人口出生率降低,现代科技造成男女性别比失衡。

现在是21世纪,新的社会,人们的思想不再像以前那样封建和固化。现在每个家庭都有一样的孩子,都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在传统观念中,他们必须有一个儿子。因为他们想继承家业,传宗接代,觉得女儿长大了就要嫁人,所以很多家庭一怀孕就去医院检查。如果他们发现是女孩,他们会选择流产。这种事情在这个社会也是很常见的。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人的生活压力也很大。他们没有力气和精力生二胎,所以会选一个。那么他们必须力求完美。如果男孩留下,女孩就会被打掉。由于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男女数量严重失衡。这几年我们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还是有很多家庭不想生二胎。这不仅源于一个古老、简单、直观的中国理论:我不想自己这一代人没有孩子,更别说“养个宝宝听起来不错”了。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这一理论正在向社会现实层面延伸。

我国出现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还是因为受到传统的婚育文化的影响,以及在重男轻女的文化影响下对于性别做了人工选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只有国家立法禁止人工选择性别,对于重男轻女的行为给予严惩。

一、受到传统的婚育文化的影响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封建国家的历史当中,男性是劳动力。而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男性还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主要人物。所以在大部分的农村我们还是延续着一定要生一个男孩的文化传统。而且就算在如今的一二线城市,还是有很多人觉得下一辈的孩子当中一定要有一个男孩子。受到这样子传统赋予文化的影响,在能够生二胎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希望是儿女双全的,在只能够生一胎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希望这一胎是男孩。

二、人工选择

现代的医学技术的进步给予那些想要选择性生育的人提供了技术条件。比如在农村地区就有很多人会私底下给想要知道孩子性别的农妇做B超,然后告知性别,农妇在知道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是个女孩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打胎重新怀孕。这种灰色产业在农村屡禁不止,包括在城市也是有的。在这种人工性别选择的影响下,让大部分的家庭几乎都有一个男孩,这就造成了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

三、立法严惩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其实男性的性别优势已经变得很小了,因为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从事的还是脑力的工作。但是为什么重男轻女依旧在农村盛行,是因为农民大多数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没有儿子的话没有办法养老。要想解决这一现状,要么国家要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另外一部分就是需要立法严惩那些重男轻女或者用B超来选择性别的家庭。

男女平权的研究现状论文

Equal Rights between Men and Women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omen are looked down upon. It is more difficult for them to get some work than men. In order to get a job, they sometimes have to tell a lie. That's unfair. In fact, women can work no worse than men. There's nothing that women can't do. Perhaps, they are better at their work than men. For example, in making telephones and computers, many companies would rather employ women, for men can't pick up the small pieces with their fingers. Like , they can also become excellent engineers, doctors and teachers. So I am sure the day will come soon when women can really get equal rights.男女之间的平等和妇女权利 内容: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妇女是瞧不起。这是他们更难以得到一些比男性工作。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他们有时不得不说谎。这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妇女可以没有比男性差。没有什么,妇女不能做到的。 也许,他们更善于比男子的工作。例如,在电话和电脑制作,许多公司宁愿雇用妇女,男人不能拿起他们的手指的小件。像,他们也能成为优秀的工程师,医生和教师。因此,我相信总有一天,当妇女能够很快得到真正平等的权利。Can Equality Come Overnight? Women seemed to be the least important creatures in the world in ancient times. At that time the criterion whether a woman is good or not is obedience. A woman was to be obedient to her parents in her youth, to her husband once she got married and to her children in her old age. At that time, women were subordinate to men, having no humanity at all, not to mention the so-called liberty or equality. As time goes by, tremendous changes have happened to women’s status, from women being permitted to receive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men to being able to go out to work in the society. Nowadays, such cases are ordinary that women compete with men, work with men, and even take the ’s status arrives at an unprecedented high level, which can be called as equality to some extent. However, the situation is not so optimistic as the majority of women think. In effect, women are far from equal to , men’s superiority is inveterate, which can’t be shaken overnight. Though the society keeps on saying women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as men, the idea that men are better than women still exerts a subtle influence on people’s minds. When opening newspapers, how many "only men are eligible" are there in advertisements for employees? That is the reality. People tend to value men, not women, at least subconsciously, men are superi I don’t think the concept is based on science. It can’t be denied that men take a dominant position in strength, logical thinking etc., but there are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s women have anyhow, in which men fail to contend with them. Consequently,men are no better than women. Policewomen, women pilots,and women astronauts.., all these will prove the ability women own to the public. As a result, women get more and more aware of their own values. Despite its hardships and high costs, lots ofthem are trying their best to change the prejudice of the society. However, what I want to point out here is that not only men have the prejudice, but some women themselves do too. Eyen those who claim to long for equality with men have the double standard of equality. On one hand, they demand equal opportun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take "lady first" for granted,considering that it is perfectly justified for men to open door for them, offer their own seats to them, pay for dinner for it make sense? How can you ask others to treat you equally while you yourself have admitted the inequality in advance? In short, I think as long as our sense doesn’t completely change, the real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won’t come

我国男女平等的现状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妇女解放,他深刻地指出,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将实现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作为新中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为革命捐躯的妇女楷模,如杨开慧、赵一曼、刘胡兰等女英雄,用生命和鲜血为后人留下了英勇壮丽的诗篇。新中国成立后,妇女逐渐在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方面取得了独立地位。妇女响应“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成为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力军,为中国妇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妇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一)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1995年确定男女平等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以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内的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20年间,先后制定和修改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就业促进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社会保险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20多部法律法规。31个省(区、市)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立法取得重大进展。29个省(区、市)制定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或政策。2015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进行第一次审议。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增加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的规定,2012年颁布实施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2015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加强对女性特别是幼女的保护,更加有力地惩处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2016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人身安全保护令一时成为社会热点词汇。2014年全国共设立法律援助机构3737个,获得法律援助的妇女达万人,与2000年相比,法律援助机构增长,获得法律援助的妇女人数增加31万人。支持妇联及其他妇女组织开设妇女维权服务热线、成立维权服务机构等,积极为妇女提供法律帮助与服务。目前,31个省(区、市)的2800多个区(县)开通“12338”妇女维权服务热线,建立妇女维权站、维权岗、家庭暴力投诉站等各类维权服务机构25万个,畅通了妇女维权渠道。(二)男女受教育差距明显缩小2014年,初中和高中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和,博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增至。设立扫盲教育专项资金,降低妇女文盲人数,2013年女性15岁及以上文盲率为,比1995年降低了个百分点,女性文盲人口比1995年减少了7000多万。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性别差距缩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6岁以上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比10年前提高了年,与男性的差距比10年前缩小年。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比例不断提高。国家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政策,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助学政策体系,扩大妇女接受职业教育规模。2014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女性规模达到805万,普通中专在校女生达到397万,分别占总数的和;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和中等教育的女性规模分别达到346万和2000多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针对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春潮行动”“阳光工程”等多样化培训,满足不同妇女群体的职业发展需求。2013年,女性参加政府培训机构举办的职工技能培训人数占培训总数的。(三)妇女平等就业权利得到保障2013年,全国女性就业占就业总数的45%,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女性占55%。为保障妇女与男子平等享有就业的权利,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扶助政策有力支持了妇女创业就业。2009年以来,国家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扶持行动累计创建了女大学生实践基地8100多个,组建了万人的创业导师队伍,为30多万名女大学生提供了免费的创业就业培训,帮助十几万名女大学生实现了创业就业。150万农村妇女通过培训取得了农业技术员职称或绿色证书,创办妇女专业合作社5万多个。最近一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妇女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比例比10年前提高了25个百分点,各类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以及有关人员所占的比例也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13年女性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61万,占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四)妇女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疾病防治能力,扩大医疗保障覆盖人口,不断完善和健全妇幼健康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妇幼卫生保健项目,提高妇幼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妇女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延长,2010年达到岁,比2000年提高岁,比男性高5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万下降到2014年的万,下降3/4,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五)妇女贫困状况显著改善中国在实施全方位扶贫战略中,统筹考虑城镇化、老龄化、市场化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妇女贫困的影响,加大妇女扶贫脱贫力度。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妇女作为重点扶贫群体,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妇女扶贫项目,不断提升贫困妇女的发展能力和受益水平。贫困妇女数量大幅减少,妇女贫困程度不断降低。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女性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从2005年的下降到2010年的。建立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贫困妇女的保障力度。2014年,妇女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分别为792万人和1826万人,比2006年分别增加了200万人和1591万人。积极开展“贫困母亲两癌救助”“母亲安居工程”“母亲健康快车”等公益慈善项目,帮助患病贫困妇女、贫困单亲母亲改善生存与发展状况。2009年,财政部、人社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全国妇联联合推出了面向基层妇女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有创业意愿的妇女可以申请5万—8万元妇女小额贷款,贷款利息全部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付。到目前为止,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已经发出2200多亿元,帮助500多万妇女实现了创业就业,辐射带动了1000多万妇女就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但妇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相关领域妇女权益保障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1、妇女与健康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我国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在184个国家中位列第62位,比世界女性平均水平高4岁。2、妇女与教育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得到切实保障。女生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巩固加强。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得到有力保障。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性别差距进一步缩小。3、妇女与经济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妇女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女性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女职工劳动保护得到大力加强。农村贫困妇女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经过持续奋斗,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人口特别是脱贫妇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4、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全国女人大代表和女政协委员占比均达历史最高。我国积极推动和支持妇女参政议政,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比例明显提高,妇女的政治权利得到有力保障和加强。5、妇女与法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我国不断强化男女平等的法治保障,目前已形成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以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补充的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完整法律体系。民法典、劳动合同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修订,对女性财产权益、女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妇女土地承包权益以及女职工健康权益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使维护妇女权益、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打击拐卖妇女犯罪取得显著成效。为有效打击拐卖妇女犯罪,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依法坚决打击拐卖妇女犯罪,加大拐卖人口犯罪“买方市场”的整治力度,从源头减少拐卖妇女案件的发生,拐卖妇女现象得到有力遏制。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得到大力加强。

中国男女平等现状,在很多地区,现在是男女都是平等的,但是在很多贫困山区还是出现男女不平等,女人还是地位比较低,年轻的小姑娘甚至都不让上学。所以说。偏远地区男女现在还是不平等的。重男轻女的现象也很严重。

少男少女杂志现状

肯定是最小说啊

到出版社 讲明购买需要的理由 就是上有你的文章 说不定会送你本 找出版社呀

《公主志》、《仙度瑞拉》、《花火》都是比较热的,每月一期。如果是全本的不妨去看看明晓溪、饶雪漫、深雪的小说

《少男少女》《少男少女》杂志社是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专门面向13-19岁青少年的文化综合类杂志。(1)历史沿革《少男少女》杂志创刊于1987年6月,第一期即发行19万份。创刊时为双月刊,1994年1月改为月刊,同年10月发行量增至万份。1999年5月改为半月刊。 现在每月1号,15号出刊。(2)出版理念面向青少年文化综合类杂志。 以正确的导向、不断创新的办刊方式和新颖活泼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和德育熏陶,是《少男少女》杂志社的办刊理念。《故事会》《故事会》面向大众,贴近生活,充盈时代气息。她以发表反映中国 《故事会》当代社会生活的故事为主,同时兼收并蓄各类流传的民间故事和经典性的外国故事。在坚持故事文学特点的基础上塑造人物形象,提高艺术美感,力求口头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努力使每一篇作品都能读、能讲和能传。 刊物比较重视栏目建设,历年来形成许多品牌栏目,如百姓话题,东方夜谈,3分钟典藏故事,16岁故事,笑话与幽默世界,中篇故事,中国新传说,民间故事金库,外国文学故事鉴赏等。由于她讲述的是老百姓喜爱的故事,且眼睛向下,情趣向上,因而广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故事会》发行量在中国9000余种刊物中一直名列前茅。先后三次获得“国家期刊奖”以及“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荣誉称号。 《故事会》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它曾陪伴我们度过难忘的青春岁月,更是众多读者相伴多年的亲密朋友。 《读者》《读者》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读者文摘》。杂志多年以来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最小说》《最小说》是一本青春文学杂志,主编郭敬明,2006年10月份全面上市,该杂志以青春题材小说为主,资讯娱乐以及年轻人心中的流行指标为辅,每月发行两期(上、下),旨在刊登最优秀最精彩的小说,力求打造成年轻读者和学生最喜欢的课外阅读杂志。以上的都不错,合适青少年阅读。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国收入现状与调节的研究论文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居世界之首2011年12月02日 09:53 来源:羊城晚报最高与最低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倍近20年来职工报酬占GDP比重大幅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但是,财富分配不均日益加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根据省际收入法GDP构成数据,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1995年为,2000年为,2006年为,2007年为。2000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国家统计局把个体经营业主的收入从劳动报酬转为营业利润,然而,这并未改变2004年之前劳动报酬比重不断下降,2004年之后劳动报酬比重仍下降的总体趋势。而且,劳动报酬总量占GDP的比重下降,还不足以说明普通职工收入的变动状况。如果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相比,还应考虑劳动报酬的结构性变化:一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工资差别不大,企业经营者与普通职工工资差别不大,且那时企业职工基本不缴纳社会保险费;二是1998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多次增长工资,而企业中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收入差距目前普遍在20倍以上;三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有行政性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增长过快,行业平均工资差距从2倍左右扩大到6倍以上;四是目前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中还包括要缴纳约占基本工资10%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可以断定,近20年来,企业普通职工的实际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是大幅度下降了。此外,初次分配中行业收入差距过大。根据去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证券业的工资水平比职工平均工资高6倍左右,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11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这一差距又扩大到15倍。如果把证券业归到金融业一并计算,行业差距也高达6倍。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行业收入差距,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保障研究所提供的资料,2006-2007年最高和最低行业工资差距,日本、英国、法国约为倍,德国、加拿大、美国、韩国在倍之间。从目前的资料看,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已跃居世界之首,已经超过巴西。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摘 要] 通货膨胀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常见现象,通常是指社会购买力持续大于社会总供给而导致物价普遍上涨。本文通过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观察分析,阐述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通胀压力。并且运用预算约束、斯勒茨基替代效应、普通收入效应和禀赋收入效应,分析了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说明了政府采取措施加以监督调控的必要性。[关键词] 通货膨胀;收入;消费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社会产出,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简单地说,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它是一个长期概念,因此,一次性的价格水平上升不属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下,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 对于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程度,官方和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官方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游资炒作,是结构性通货膨胀;学术界则认为中国正进入通货膨胀时代。 目前,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有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及GDP平减指数等等。本文论述的是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所以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的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在本文中,我们用CPI指数来衡量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CPI体系是有较大缺陷的,这一体系已经多次被学者质疑过。目前,中国的CPI构成如下表所示: 表1 我国目前CPI的构成 项 目 比重 项 目 比重食品 34% 医疗保健、个人用品 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4% 衣着 9%居住 13% 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6%交通通讯 10% 烟酒及其他用品 4% 中国CPI构成权重体系的首要问题是食品占34%,在目前的统计指标中,食品是所有八大类商品中权重最大的分类项,这使得食品价格的波动对CPI的拉动作用特别明显;CPI的另外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则是居住权重较小的问题,美国CPI体系中居住类是%,中国仅为13%左右,而且我国目前CPI指数体系中的所谓“居住”仅仅是指房屋装修等附加消费,而不包括作为固定资产的房屋的价值——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2008年城市居民居住类年消费总额仅为699元、733元、808元、904元、982元和1145元,看上去这个数字每年增长幅度都不小(年均增长超过了5%)。但实际上,由于基数太低,居住类消费不管如何增长都十分有限,这与近年来中国城市房价的“上不封顶”式疯狂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当前房价飞涨,而CPI水平还能维持在10%以下。 虽然看起来中国CPI体系中食品和居住类所占比重一个偏高一个偏低,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抵消,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居民的居住类支出要远远高于食品支出。所以,现行CPI指数是被低估的。 尽管目前CPI指数存在很多缺陷,但因其构成体系的相对固定性,所以通过纵向对比仍然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通货膨胀水平。因此本文中仍然选取CPI作为通货膨胀水平的衡量指标。 1996-2004年间,中国经历了罕见的通货紧缩。2004-2005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材料价格开始猛涨,中国的物价水平和CPI逐渐攀升。2007年全年我国CPI上涨%,2008年全上涨,创1996年以来新高。不过,随后的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的通胀趋势,2009年我国全年CPI比上年下降。 但是,金融危机的震荡只是暂时降低了自然资源的价格,减轻了中国的通胀程度。2009年,全球局势刚一稳定,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就继续上涨,中国的通货膨胀再度加速——如下图所示,我国今年(2010年)前10个月的CPI指数变化趋势。 图 1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CPI指数除3月份和6月份略有下降外,其他各月份均呈现出增长的趋势,9月CPI同比增,创23个月新高,而10月份到达了,为25个月以来的最高值。从数据上来看,我国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如果考虑到当前CPI指数体系的缺陷,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比较可观的。二、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轻微通货膨胀是正常的,并且有刺激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当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时,其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通货膨胀破坏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所有隐藏法则,它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引发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对经济有着致命影响的货币现象,如不及时制止会摧毁整个社会。 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末端,民众则处在直面通货膨胀的最前沿,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最直接。通过微观经济学若干理论和分析工具的运用,可以清楚地发现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 民众购买力(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当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要受到商品价格和收入水平两方面的影响,当商品价格一定时,消费者收入越高,可购买的商品越多,所以获得的效用越大、福利越好。消费者购买商品所需费用正好等于收入水平的一系列消费束被称为预算线,在预算线上,这些消费束正好可以把消费者的收入用完,即 p1*x1+p2*x2=m1如图2中m1所代表的斜线所示: 图2 位于预算线下方的所有消费束的集合被称为预算集,它表示收入和价格既定时消费者能够负担的起的所有消费束。显然,当面临通货膨胀时,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1和商品2的最大数量都会减少,预算线必然内移。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消费者的最优消费束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预算线的内移必然意味着最优消费束的内移,所以消费者的总体福利必然会减少。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导致福利减少 上文中分析的是通货膨胀使消费者实际收入下降,那么仅从商品价格上涨的角度考虑,其对消费者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通货膨胀意味着商品价格的快速上升,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是,消费者在决定商品的消费数量时,如何对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运用斯勒茨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可以轻松发现通货膨胀(即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商品购买量的变化。 图3 假设通货膨胀条件下,消费者购买x1和x2两种“综合”商品,前者代表价格上涨的商品,后者代表价格未上涨或上涨幅度比较有限的商品(虽然通货膨胀时,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但总有一些例外)。运用微观经济学中斯勒茨基的方法,商品价格变化(本文中即商品x1的价格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可以分为“转动——移动”的过程,如图所示: 第一阶段即“转动”的过程,是预算线的斜率发生变化而购买力保持不变的一种变动——初始预算线围绕初始最优选择转动至某一水平,转动后的预算线与最终的预算线具有相同的斜率,因而也具有相同的相对价格,但是,由于纵截距不同,所以这两条预算线代表不同的货币收入。必须注意的是,A点所代表的最初的消费束仍然处在转动后的预算线上,所以这个消费束正好也能支付得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消费者的购买力在预算线转动前后保持不变。然而,虽然A点仍然是支付得起的,但它并非转动后的预算线上的最佳购买量。如图所示,在转动后的预算线上,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B点表示最优消费量。消费束B就代表商品1价格上升时,调整货币收入以使原先的消费束能够支付得起的最优消费束。在图示的横轴上,从A到B的移动(a-----b)就被称为替代效应,它指的是当价格变动但购买力保持不变时,消费者如何用一种商品“替代”其他商品的情况。 第二阶段即“移动”的过程,预算线的斜率保持不变而购买力发生变化,也就是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而收入变动时发生的移动。与转动后的预算线相比,消费者的最优选择由B变为C。在图示的横轴上,从B到C的移动(b-----c)被称为收入效应。 那么,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一变动的符号是什么样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概念。需求量随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增加的商品被称为正常商品,需求量随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减少的商品称为低档商品。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者消费的商品的数量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所以,我们在此处假设消费者所消费的全都是正常商品。 显然,由上面的定义可知,当收入减少时,消费者对正常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通货膨胀环境下,消费者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商品价格的上升导致收入相对减少,从而产生负的收入效应。 根据显示偏好原理和最优选择假设,替代效应总是与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反。所以,当商品价格上升时,由替代效应引起的需求变动总方向为负。 综上可知,在消费者消费正常商品的前提下,如果商品价格上涨,则无论收入效应还是替代效应均与价格负向变动,也就是说,价格上涨时,只要消费者收入不变或涨幅小于商品价格涨幅,则其消费的商品数量一定会减少,正如图中所展现的消费者的消费组合从A变成C。 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是指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物价上涨而造成的收入再分配。收入分配效应,归根到底是因为消费者的初始禀赋不同,也就是消费者进入市场前所拥有的商品或资产的数量不同。 正如前文的分析显示,在不考虑禀赋的前提下,尽管所有消费者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商品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均为负值),然而当消费者具有禀赋之后,通货膨胀对其影响就应该具体分析了。有些消费者因为自身拥有的禀赋而从通货膨胀中受益,当其受益幅度超过受损程度时,便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图4是图3的修正,在这个图上,增加了初始禀赋——W点,由于初始禀赋总是能够支付得起的,所以W点位于初始预算线上。A点代表消费者的初始消费,显然,在A点消费者对商品1的消费量小于其初始禀赋,也就是说,此时消费者实际上是商品1的净供给者,是商品2的净购买者。当商品1的价格上涨时,在横轴上,从A到B的移动(a-----b)就被称为替代效应,从B到C的移动(b-----c)被称为普通收入效应,这两者与图2中的分析是一致的。 图4 但是,由于消费者拥有初始禀赋,而初始禀赋无论是在通货膨胀之前还是之后都是能够支付得起的,所以,消费者的最终预算线必然要穿过W这一初始禀赋点——由于在价格变动时,消费者所拥有的禀赋的价值也发生了变动,所以又出现了一个额外的收入效应:禀赋收入效应——也即横轴上C到D的移动(c-----d)。 此时,从图上显然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前后消费者的消费集为A和D,消费者对价格上涨的商品1的消费量不降反升,而正常商品在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应该是下降的,对这个现象可能的解释只有一个——由于初始禀赋的存在,通货膨胀时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对这个消费者而言,价格上涨给其带来的福利增加额超过了福利减少额,所以他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相比之下,对于拥有很少初始禀赋或者没有初始禀赋的消费者来说,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福利增加额小于福利减少额,总体福利下降,所以他是通货膨胀的受损者。 以上只是通过一个简单模型来表现通货膨胀对拥有不同禀赋消费者的影响。假设只考虑正常的生理需求,则不同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总需求(即消费者对商品的实际最终消费的数量)区别不大——毫无疑问,消费者拥有的禀赋越多,那么他越能从上涨的价格中获得好处。 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首先体现为不同社会群体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不同,他们在通货膨胀中遭受的福利损失不同。甚至可以形象地说,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一种“劫贫济富”的效应(正如图4中所示,拥有不同禀赋的人在通货膨胀时所得到的损害和福利是不同的):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在消费与投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投资倾向以及消费结构等方面有着重大差异,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差别很大。对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禀赋的消费者)而言,消费在全部收人中所占比重不大,边际消费倾向较小而边际投资倾向较大,再加上收人和财富为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较小。此外,高收入者还可以通过资产的增值来弥补消费支出方面的损失并实现财富扩大。比如,在近期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飙升过程中,高收入者完全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和房地产来抵消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对低收入者而言,由于购买力不足,消费在收人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消费品以必需品为主(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此外,低收入者往往不能像高收入者那样通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抵御通货膨胀。所以,通货膨胀往往意味着低收入群体财富的迅速流失。 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还可以从消费者收入种类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消费者自身拥有禀赋,当他选择向市场上提供禀赋时,便能获得收入,不同种类的收入在面对通货膨胀时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以工资或薪金为主要收入者——在现实中,实际通货膨胀的发生和民众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存在,以及要求增加工资和实行增加工资的时间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间隔,所以工资的增长常常落后于物价的上涨,工资增长滞后的时间越长,则受通货膨胀影响的损失越大。总的说来,只要有通货膨胀的存在,以工资、薪金为主要收入者,总会受到损害;以利息和地租及其他租金为主要收入者——通货膨胀后,由于利息、租金的调整也存在时延问题,使得以利息和租金为生的人,在通货膨胀期间遭受损害;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通货膨胀中,利润因货币工资调整时延长短而受影响,货币工资调整的时间间隔越大,利润增长得越多,反之,则利润增长趋缓,当货币工资率与通货膨胀率一致时,利润不变。如果企业采用按成本利润的定价方式.则利润可以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以利润为收入者,在通货膨胀中至少可以不受影响,如果因企业工资调整的滞后、举债、产品销售提价等因素,则可以大获其利。 总之,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的具体表现为:低收入者(拥有较少禀赋者)福利受损,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禀赋者)却可以获益;以工资和租金、利息为收入者,在通货膨胀中会遭受损害;而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却可能获利。结论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通货膨胀是毫无疑问的,这不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也给我国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利益受损,而高收入群体却能在通胀中获益。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监督调控作用的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在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维护广大民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参考文献][1]哈尔﹒R.范里安.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三联书店,2009.[2]杨天宇.启动我国消费需求的几点思考[J].消费经济,2004(5).[3]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路 兴.我国通货膨胀福利损失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5]张金丹.论通货膨胀对无地农民的影响[J].现代经济,2009(3).[6]李治国.关于通货膨胀隐性危害的若干理论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9).[7]唐珏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次通货膨胀成因的比较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 学报,2009(3).[8]苏楗芳.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2).[9]张余文.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2010(8).[10]谭 伟.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研究——基于洛伦茨曲线的分析[J].科学研究,2007(1).[11]张根龙.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8(7).[12]黄燕芬,杨欣波.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J].河北经济,2008(1). 如果觉得可以的话有什么问题再追问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居世界之首2011年12月02日 09:53 来源:羊城晚报最高与最低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倍近20年来职工报酬占GDP比重大幅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但是,财富分配不均日益加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根据省际收入法GDP构成数据,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1995年为,2000年为,2006年为,2007年为。2000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国家统计局把个体经营业主的收入从劳动报酬转为营业利润,然而,这并未改变2004年之前劳动报酬比重不断下降,2004年之后劳动报酬比重仍下降的总体趋势。而且,劳动报酬总量占GDP的比重下降,还不足以说明普通职工收入的变动状况。如果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相比,还应考虑劳动报酬的结构性变化:一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工资差别不大,企业经营者与普通职工工资差别不大,且那时企业职工基本不缴纳社会保险费;二是1998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多次增长工资,而企业中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收入差距目前普遍在20倍以上;三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有行政性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增长过快,行业平均工资差距从2倍左右扩大到6倍以上;四是目前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中还包括要缴纳约占基本工资10%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可以断定,近20年来,企业普通职工的实际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是大幅度下降了。此外,初次分配中行业收入差距过大。根据去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证券业的工资水平比职工平均工资高6倍左右,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11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这一差距又扩大到15倍。如果把证券业归到金融业一并计算,行业差距也高达6倍。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行业收入差距,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保障研究所提供的资料,2006-2007年最高和最低行业工资差距,日本、英国、法国约为倍,德国、加拿大、美国、韩国在倍之间。从目前的资料看,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已跃居世界之首,已经超过巴西。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分配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平均主义”思想使得当时的生产效率极为低下。为了打破“平均主义”,适当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中央推行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这一做法对提高效率、发展经济成效显著,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建设。一、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这对于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200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 为,到了2010年,已经达到。尽管基尼系数只是一个客观的描述性标准,统计中难以将所有实际收入都计入其中,但它至少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已较为严重,收入差距呈扩大化的趋势。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经济转轨国家在经济起飞时的普遍趋势,但收入差距过大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体来说,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和企业内部工资收入差距。(一)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值为元;到2006年,这一绝对差值上升为元;到2010年,这一绝对差值上升到13190元。从相对差距看,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虽然在某些年份有缩小的趋势,但总体而言,仍然偏大。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007年,这一比例扩大到;2008年,这一比例小幅下降为;2009年,这一比例再度上升为;2010年,尽管这一比例再度出现小幅下降,但依然高达。相对而言,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处于以下。可以看出,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影响总体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还会更大些。(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早期的致力于发展内地经济转向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实行重视沿海地区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20世纪90年代,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的差异,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并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02年11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无论是从绝对差距来看,还是从相对差距来看,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扩大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集中表现为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配差距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对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配差距,从绝对差距看,2002年,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元,中部为元,东部为元,东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为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元,最低的贵州省元,其绝对差距为元。到2010年,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元,中部为元,西部为元,东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扩大到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31838元,最低的贵州省为元,其绝对差距为元。从相对差距看,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为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倍;到2010年,这一比例为,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倍。对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配差距,从绝对差距看,2002年,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47元,中部为2364元,东部为3546元,东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差为1699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元,最低的西藏为元,其绝对差距为元。到2010年,东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元,中部为元,西部为元,东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扩大到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1374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3472元,其绝对差距扩大为10274元。从相对差距看,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为 ,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的倍;到2010年,这一比例为,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