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学科技杂志

发布时间:

中学科技杂志

《科学fans》也不错。

不是。中学科技杂志是省级期刊,并不是核心期刊。《中学科技》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

<科幻世界> 很不错 我现在还在看...

中华语文网里面的作文很好啊 有几篇作文也可看看下面是里边的一篇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 来源:作文屋2008-7-30 17:25:56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华中科技大学杂志

收的。在投稿后论文后,文章确定被录用时,杂志社都会向作者发送版面费通知,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为例,很多人也关心期刊的发表费用问题。360平台也一直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保持长期,对期刊的投稿信息掌握的也比较清晰,所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刊物的发表费用。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创办于1980年,1994年公开发行,原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初为季刊,2002年改为双月刊。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获奖情况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的影响因子为。综合影响因子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简介: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内刊号:42-1658/N。影响因子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计算方式为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中国科学技术杂志社

放心不是非法的不会存在7年搂主我补充一下吧:(完全是我个人意见而已) 一、有它代码的。 其代码为(CN62-3699/N),区分合法与非法的简单办法是CNxx-xxxx的前两位的代码不超过65,后四为应该在1000-5999之间,如果超出,都是非法的CN类期刊(不论核心与否)。 二、《中国科学论坛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联合会主管,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主办的中国科学技术联合会会刊。 一级学术期刊和核心期刊。是中文科技文献数据库源期刊,中国科技资讯原文收录期刊和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源期刊。大16开,双月刊,80~160页,刊号ISSN1883-036X、CN62-3699/N,公开发行。主要刊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各学科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的、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学技术工作者。 三、关于时间的计算 《中国科学论坛杂志》拟订在2007年出版的总第93期杂志已经截稿并会按时出版,在该期杂志刊登文章的作者及订购杂志的广大读者们预计在出版后15日内收到该期杂志。现2007年总第94期向全国各科学领域工作相关人员征稿,拟订出版日期为2007年5月30日。 所以2007年5月为第94期,给杂志又为月刊。所以是94个月,等于7年多的时间。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暨科学普及出版社),位于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是中国科协直属的国家级出版单位。以编辑出版各学科不同层次的科普图书、科技专著和科普期刊为主要任务,成立于1956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是中国出版科普图书历史最长 、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出版社。

为配合中央宣传工作的要求,我社参加了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科协等单位主办的“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的筹划和命题工作,同时为配合竞赛活动出版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科学知识读本》。另外,为促进“四科”教育宣传,我社采取向广大中小学生征集问卷,由两院院士亲自回答的方式,精心策划出版了《心迹——中国院士实话实说》一书,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受到了数家媒体的重视和赞扬。在21世纪之初,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为适应科技飞速发展,学科交叉与渗透的趋势,对编辑室设置进行了战略性结构调整,从“大科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按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科学、教育科学、少儿科学、文化科学等学科领域设置编辑室,加强整体优势的集成,提高编辑与飞速发展的科学的“相适应”及“对话”的能力,与国际科技出版竞争的“资格”能力,跟上世界科技出版发展的步伐。目前,科学普及出版社根据市场变化和读者需要调整选题结构,积极开发适合21世纪的科普图书,为宣传“四科”(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目标贡献力量。此外还定期刊出《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大观园》、《家用电脑与游戏》等科普杂志。

现在国内刊物非常的多,少部分是国家核心刊物,大部分不是。由于现在大学学术气氛糟糕,很多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教授买论文,因此,部分核心期刊也是质量低劣的,专门卖论文版面。《中国科学论坛杂志》,本人在大学时也没见过,但不能断定是非法的。因为,高校收录的期刊也只是一部分而已。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世纪,有一位英国的生化学家,由最初对中国医学的关注,进而关注起中国的科技史,最终成了一名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世界级大师,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当代利玛窦的李约瑟博士。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年出生于伦敦南区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是医生,母亲是音乐家。1918年,遵照父亲的意愿,李约瑟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医科。后来,他进人老师霍普金斯主持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开始从事生化研究。1926年,他出版了《怀疑的生物化学家》一书,此后,又相继出版了不少相关著作。在霍普金斯的热情支持下,李约瑟全力进行有关胚胎发育期化学变化的深人研究,历时10年,完成了《化学胚胎学》和《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两部巨著。《化学胚胎学》不但给一门新的学科下了定义并作出解释,而且也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李约瑟37岁时,也就是1937年前后,三位来自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到了剑桥,他们是沈诗章、王应睐和鲁桂珍。三个中国人的到来导致了李约瑟人生的重大转折,用李约瑟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三位中国研究生给予我的影响远比剑桥给予他们的影响大得多”。受三人影响,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学习汉语。也就是在这时,他为自己取了一个汉名——李约瑟,取“李”为姓,表示他崇敬道家、道教始祖李聃(dān)。1942年秋,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阶段,英国政府决定派科学家和学者前往中国。李约瑟和牛津大学希腊文教授多兹被选中,组成“‘英国文化科学赴中国使团”,代表皇家学会赴中国进行科学文化交流,以鼓舞中国科学家的士气,振奋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战斗精神。1943年2月,李约瑟抵达昆明。在昆明,他以英国驻华科学使团副团长兼驻华使馆科学参赞的身份,参观访问了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教育部医药研究所等许多机构,结识了一批著名的中国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1943年6月,伦敦方面批准了李约瑟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的建议,李约瑟任馆长。科学合作馆的成员除了李约瑟,还有6位英国科学家和10位中国科学家,其中就有李约瑟的元配夫人、生化学家李大斐和他的助手、后来与他结为夫妻的营养学家鲁桂珍。为使中英科学合作馆充分发挥作用,李约瑟拼命地工作,竭尽全力解决和改善战时中国科研机构设备不足、书资料缺乏的困难,并经常组织中国科学家和盟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李约瑟不但要以战时中国科学家的努力和成就,来促使欧美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和技术发生兴趣,而且还要让中国科学工作者了解,一个西方科学家是如何欣赏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所做的种种努力的。从1943年8月起,李约瑟在秘书黄兴宗等四人的陪同下赴大西北考察,历时几个月,先后到达汉中、兰州,再经酒泉、嘉峪关、玉门,到达敦煌。在考察千佛洞的日子里,他撰写了关于敦煌壁画和千佛洞的论文交由英国《自然》杂志发表。1944年至1945年间,李约瑟连续撰写了三篇关于国际科学合作事业的备忘录,继续为实现他所设计的国际科学合作蓝宣传呐喊。1946年3月,李约瑟经由香港回国,并赴巴黎接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副主任之职。李约瑟深知:要全面深人地剖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及其西传的历史,必须与同期的西方科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使中西两种不同的文明相互沟通,才能理清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脉络和线索。1953年8月,第七次国际科学史会议在耶路撒冷举行,李约瑟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与西方在科学史上的交往》的演讲。他认为:“在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的交往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考察到这一事实,不管怎样我们都会看到,有关的交往年代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我们对张骞时代以前独特的观念或技术细节传播可能性的判断,对公元前二世纪末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开辟的判断,应该与后来牵强的判断有所不同。”1954年初,倾注了李约瑟大量热情和心血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终于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立即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关注,各国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予以评论。此后,其余各卷陆续出版:1956年,第二卷《科学思想史》;1959年,第三卷《数学、天文学和地学》;1962年,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声学、光学和磁学);1965年,第四卷第二分册(机械工程);1971年,第四卷第三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1974年,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二分册(炼丹术的起源及长生术);1976年,第五卷第三分册(炼丹术的发展);1978年,第五卷第四分册;1983年,第五卷第五分册;1984年,第六卷第二分册(农业);1985年,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1986年,第六卷第一分册(植物学);1987年,第五卷第七分册(火药与火器史)、第九分册(纺织技术)。199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全译本在北京举行首发仪式。评论认为:李约瑟在科学史学方面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将近代科学同传统科学区别开来。李约瑟的巨著是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完成的。他的第一合作者是王铃。有人认为,他们的合作像是一种天缘,使两位朴实勤奋的学者碰在了一起,不为俗物所累,真正为学问而学问。有人说,没有李约瑟,王铃的一生将是另一番情景;没有王铃,科技史的写作,绝不会如此之快,其成果也不会如此之大。李、王合作,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佳话。1990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李约瑟“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大自然探索 科幻世界 人与自然 等等都蛮好的!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而摘取诺贝尔奖。其实,青蒿素的发现并非单纯的科学家和实验室的故事,更有上世纪复杂的政治背景,它源于40多年前一场被命名为“523”的秘密援外任务。胡志明向求援抗疟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越南常年恶性疟疾流行,而当时的抗疟药对越南流行的疟疾已基本无效了。越南部队因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远远超过了战斗造成的伤亡损失。疟疾同样成为美军的梦魇。据越战后公开的资料记载,1967年到1970年的4年中,感染疟疾的侵越美军人数竟有80万人。能否抵抗疟疾,甚至成了越南战场上美越双方的“胜负手”。为解决侵越美军的难题,美国专门成立了疟疾委员会,组织大量科研机构开展抗疟疾新药研究。到越南战争结束,美国共筛选了20余万种化合物,但始终没有取得理想效果。越南则向中国寻求帮助。当时的越共总书记胡志明亲自到北京,向提出请中国支援抗疟疾药物和方法。在革命战争时期曾感染过疟疾、深知其害的回答说:“解决你们的问题,也是解决我们的问题。”随后,亲自布置了抗疟疾新药的研发。这项研究由此成了一项带有军事色彩的紧迫任务。只有“两弹一星”和“523”没停1967年的中国,正值“”期间,全国几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处于停顿瘫痪状态。但由于和亲自过问,这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却集中全国医药科研力量,迅速地开展了起来。1967年5月23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会同国家卫生部、化工部、国防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组织所属的科研、医疗、制药等单位,军民大协作,共同承担此项研究任务,并制定了3年科研规划。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这一项目的代号。当年523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助理员施凛荣说,“523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当时是特殊时期,其他项目都停了,只有“两弹一星”和“523项目”没有停。为越南提供100多吨防疟药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青蒿素就是“523项目”最重大的科研成果,但“523项目”取得的成果绝不仅此而已。原“523项目”全国领导小组成员李卫国(尊重当事人意愿,隐去实名)表示,“523项目”的成果汇编摞在一起能有几尺厚,具备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总共有89项,除了以青蒿素为代表的中医药研究,还有数十种驱蚊灭蚊药物和方法。现在人们使用的驱蚊药就有从中衍生过来的。而“523”紧急军工项目的定位,使它最初的研究方向带有明显的军用色彩:要求科研成果不但像一般医药科研那样保证药效好、毒副作用小,还要体积小、重量轻,携带、使用方便,而且能防潮、防霉、防热、防震、防光。很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出了防疟1号片,吃一次可以保证7天不受传染。后来又研制出了防疟2号片、3号片,预防效果能达1个月。在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先后为越南提供了100多吨疟疾预防药的原料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79年9月,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提出“523项目”自1980年起纳入各级民用医药科研计划之中,不再另列医药军工科研项目。1981年,全国“523领导小组”召开最后一次会议,整个“523项目”告一段落。(综合《广州日报》《北京日报》《中国科技史杂志》)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上一篇: 4种健康食品存在陷阱下一篇: 天外“煞星”威胁人类用户使用本站资源,应自觉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原作者及本站的合法权益。我们尊重版权并致力于保护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请联系本站编辑或,我们将为您的文章注名,感谢您的分享!热门推荐“523”秘密援越任务催生青蒿素走进“523”523影像志发展农民党员“523”规划种植密度对瑞华麦523产量的影响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523例临床体会文以求学(教师手记之523)作文1400字523例带状疱疹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523例护理523例60岁以上老年人牙齿缺失情况分析及修复文档上传者huangzhan0727查看文档数: 31复制数:0热门推荐“523”秘密援越任务催生青蒿素范文 走进“523”范文 523影像志范文 发展农民党员“523”规划范文 种植密度对瑞华麦523产量的影响范文 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523例临床体会范文 文以求学(教师手记之523)作文1400字范文 523例带状疱疹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范文 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523例护理范文 523例60岁以上老年人牙齿缺失情况分析及修复范文

大自然探索科学之迷 (大科技)订阅号自己上网去查。

中国食品科技杂志

2021前20名最新影响因子排名:1.食品科学;2.茶叶科学;3.食品科学技术学报;4.中国酿造;5. 食品与发酵工业;6.中国食品学报;7.现代食品科技;8.食品工业科技;9.肉类研究;10.包装与食品机械;11.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2.保鲜与加工;13.中国粮油学报;14.中国调味品;15.食品与机械;16.中国食物与营养;17.大豆科学;18.食品科技;19.中国乳品工业;20.中国食品添加剂

中文排名1.食品科学 2.食品与发酵工业 3.食品工业科技 4.食品工业 5.中国粮油学报 6.中国油脂7.中国调味品 8.茶叶科学 9.食品研究与开发 10.中国乳品工业 11.食品科技 12.酿酒科技13.食品与机械 14.中国酿造 15.粮食与饲料工业 16.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不被EI收录,只是科技核心 <食品科技>为中国国家科技中文核心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且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和英国食品科学技术文摘(FST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的收录源。期刊包括栏目 专题论述、粮油加工、食品技术、食品添加剂、饮料技术、制面技术、检测技术、贮运保鲜 期刊索引收录 北大中文核心 化学文摘(ca)知网收录 万方收录 维普收录

营养与食品科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