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黄芩保肝药理作用研究论文结论

发布时间:

黄芩保肝药理作用研究论文结论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阳明经。

②《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

功能主治

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_,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_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esrc=""/>

扩展资料:

民间传说

李时珍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自幼聪明伶俐,好学上进,小小年纪就立志考取功名。光耀门庭。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李时珍十、六岁时,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并且久冶不愈。随着病情加剧,他每日吐痰碗余,烦、渴引饮,骨蒸劳热,六脉浮洪,虽服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解表退热、润肺清心、清热化痰之剂却并无效果。方圆百里的名医都束手无策,认为其已无药可救。眼看小时珍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李时珍的父母悲伤绝望之际,村子里来了一位从远方云游到此的道士,这位道人白发长髯,颇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味道。闻言道人专治疑难杂症,小时珍的父母急忙把道人请到家中给他看病。道士给小时珍号了脉象后,捋捋长髯说:“不妨,不妨,此病只需服用黄芩30克,加水两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

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药。奇迹出现了。半月之后,小时珍身热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状也消失了,身体逐渐恢复健康。一味黄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李时珍深感中国医学的神奇,更对这位身怀绝技的道士钦佩不已,从此,便跟随道人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踏遍高山大川。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时珍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医林一代宗师。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救了他性命的黄芩这味中药推崇备加,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参考资料:/"target="_blank"title="黄芩(唇形科植物)_百度百科">黄芩(唇形科植物)_百度百科

【功效】清热燥湿,泄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包括黄芩苷、黄芩素(黄芩苷元)、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 黄芩抗菌、抗病毒范围较广,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菌有效成分是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元。黄芩有抗病毒的作用,对流感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2、抗炎 黄芩对急、慢性炎症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与抑制组胺释放及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关。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芩免疫抑制作用的环节包括 (1)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2)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释放 4、解热 黄芩苷腹腔和静脉注射对发热大鼠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5、保肝、利胆 黄芩保肝作用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芩素等可促进实验动物胆汁分泌,显示利胆作用 6、镇静 黄芩有中枢抑制作用 7、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黄芩有止血作用。 8、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汉黄芩素,黄芩新素II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黄芩新素II还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黄芩素、黄芩苷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 9、抗氧化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对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苷锌和黄芩苷铜对超氧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现代应用】 1、上呼吸道感染 2、急性菌痢 3、病毒性肝炎 【不良反应】黄芩水煎剂口服不良反应较少,黄芩苷注射液可引起少数人胃部不适或腹泻。

黄芩功能: 清热 燥湿、泻火 解毒 、止血、安胎。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黄芩主治:壮热烦渴、肺热 咳嗽 、 湿热 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医家论药之黄芩  “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著,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露,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本经逢原》)

“柴胡退热不及黄芩,柴胡苦以发之,散火之标,黄芩寒以胜热,折火之本。”(《本草害利》)

“黄芩,得厚朴、黄连止 腹痛 ;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药对》)

“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本草纲目》)

“黄芩味苦性寒。枯而大者轻飘上升以清肺,肺清则痰自理矣;实而细者沉重下降以利便,便利则肠澼自去。酒炒则肝热可除,而肝胆火熄;生用则实热堪投,而腹痛斯愈。”(《本草求真》)

“黄芩,主治诸经实热。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清痰利气;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又枯者除寒湿,去热于肌表;坚者滋化源,退热于膀胱。见柴胡则寒,为少阳之妙剂;君白术则和,乃安胎之圣药。若以猪胆炒之,又能泻肝胆之火也;如以麦冬汁浸之,又能润肺家之燥也。酒炒则清头目,盐制则利肾邪。大都治热宜寒,泄实宜苦。黄芩气味寒苦,必真有黄芩症,而后可用。”(《药鉴》)

泻火解毒黄芩的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 生物 作用

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 煎剂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感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 性链球菌、 肺炎 双球菌、 脑膜炎 球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醇提物对脑膜炎球菌及绿脓杆菌亦有效。曾有报道,黄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的抑制作用较其他多种中草药为强。煎剂作喉头喷雾,对脑膜炎带菌者亦有效。煎剂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效,但对豚鼠则无效。煎剂与浸膏,对堇色毛癣菌、犬小芽孢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等 10 多种皮肤真菌有抗菌效力。体外实验表明:黄芩煎剂与醇提取物能抑制钩端螺旋体,高浓度时有杀灭效果。煎剂与浸剂在试管内对 流感 病毒 PR8 株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减轻小鼠感染病毒后的肺部损伤和延长存活时间。

2. 解热作用

多数实验证明:黄芩有解热作用,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甙元,作用稍强于安替匹林。对于伤寒混合菌苗引起的发热兔,口服黄芩煎剂(2g/kg )或注射 6%黄芩浸剂(4~6ml),有解热作用。对用酵母人工发热兔灌服煎剂、静脉或腹腔注射黄芩甙亦有解热效果。

以后有人用伤寒混合菌苗发热兔重复实验,大剂量黄芩水煎剂(比上述报道静脉注射黄芩浸剂之量大4~30倍)口服或肌肉注射均未能证实有解热作用,如静脉注射则有轻微解热作用,此情况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一样,这种观点认为黄芩没有解热作用。黄芩提取物对正常家兔无降温作用。

鉴于上述报道结果不一致,因此黄芩是否有解热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3. 抗变态反应和抗炎作用

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 动物 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甙元的磷酸钠盐较硫酸钠盐作用强。黄芩甙元能抑制离体气管及回肠对抗原所产生的过敏性收缩反应(Schultz-Dale 反应),黄芩甙元的抑制作用较强。每天口服黄芩甙 50mg/kg,连续一周,对蛋清致敏豚鼠再次吸入抗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有保护作用,可使其惊厥前时间明显延长。对豚鼠被动性 皮肤过敏 反应以及豚鼠和小鼠的被动性全身性变态反应,黄芩甙及黄芩甙元均有抑制作用,甙元较甙作用强。黄芩抗变态反应的机制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ˉ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因而不产生过敏反应。离体豚鼠肠实验表明:黄芩甙元有一定的抗组胺与抗乙酰胆碱作用。这两种成分不影响抗原抗体的结合,但能显著减少致敏豚鼠肺切片与抗原反应时 化学 介质的释放量。黄芩能抑制抗原与 IgE 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成为较好的临床抗变态反应剂。

黄芩甙有类似维生素 P 的作用,能抑制黄疸时毛细血管壁的渗透性增高。黄芩甙和黄芩甙元对低气压引起的小白鼠实验性肺出血有防治作用。

4. 保肝、利胆、解痉作用

实验证明:黄芩甙有保肝作用,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黄芩甙在体内可水解析出甙元黄芩素和葡萄糖醛酸,而后者是已知的解毒、保肝药物。黄芩素也有较弱的解毒作用。

黄芩甙、黄芩素及黄芩乙醇浸膏均有利胆作用,能使实验动物胆汁排泄量增加,尤以黄芩素最为明显。而汉黄芩素则无利胆作用。黄芩甙静注使结扎总输胆管的家兔在1~6小时内胆红素(较对照组)增高,但24~48小时后则使之降低。

5. 对 血脂 及 血糖 的作用

黄芩及三黄制剂(黄连:黄芩:大黄为 1:1:1)对正常家兔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值无影响,但能降低喂饲胆甾醇 7 周后家兔的此种比值,亦能降低切除甲状腺家兔的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黄芩的黄酮类成分对乙醇诱导的高脂血症大鼠,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黄芩甙元和黄芩甙能显著降低大鼠肝组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实验表明:黄芩对大鼠脂肪组织的脂解有抑制作用,其黄酮类成分对肾上腺素能的α-受体,β-受体和多巴胺受体都有效应,汉黄芩甙元和黄芩甙元显著抑制肾上腺素的脂解作用,汉黄芩甙元、黄芩甙元和黄芩甙显著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脂解作用,黄芩甙显著抑制多巴胺的脂解作用。

黄芩能抑制从葡萄糖合成脂肪。能使血糖轻度上升。

6. 降压、利尿、镇静作用

大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药理作用 大黄主要有泻下、抗菌、抗病毒、抗炎和活血化瘀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能提高远段和中段结肠的张力并使其运动增强,抑制大肠内水分的吸收,致水分滞留于肠腔而促进排泄。大黄中的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如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病毒、真菌、阿米巴原虫和阴道滴虫也有抑制作用。大黄还有很强的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改善脆性,促进瘀血吸收等效果。因此有收敛、消炎、活血祛瘀等作用。故临床主要用于轻型肠梗阻、肠麻痹疾病,对痢疾或妇女月经不调等也有一定疗效。 适应症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主治胃肠积滞所致的食积不化,大便燥结不通,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或湿热下痢口渴不止,伤食停水。或妇人月经错后,经期腹痛,色黑有块等。主要用于轻型肠梗阻、肠麻痹、咳血、急性扁桃体炎、尿路感染、急性菌痢等疾病,对某些痢疾,妇女月经不调也可酌情使用。有人用单味大黄加酒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4例,有效率为100%。

功能主治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淤,清利湿热的功能。广泛用于治大便秘结、痈肿、疔疮、目赤肿痛、痄腮、喉痹、牙龈肿痛、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淤血经闭、产后腹痛、跌打损伤、湿热泄痢、黄疸、水肿、中风痰迷等等,有荡涤胃肠,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之功。在复方中成药里,大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成药有801种。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多种疾病,为多用途的常用中药。现代临床报道大黄可用治急腹症、消化道溃疡、胃炎及急性菌痢、肠炎、中毒性肠麻痹、肠伤寒、外科手术后腹胀、急性肝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血脂异常症、肥胖症、各种出血、扁桃体炎、腮腺炎、乳腺炎、闭经、排卵功能失调、外阴溃疡、宫颈糜烂、烧伤、冻伤、带状疱疹、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抗凝状态、糖尿病肾病、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新生儿脐炎等等。毒副反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大黄也不例外。其主要副作用是,服用过量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胀、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另外,因大黄含有可引起腹泻的成分蒽醌,长期服用,可导致继发性便秘。配伍特点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用大黄治疗便秘,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通过不同的配伍,可治不同类型的便秘,如与人参、黄芪等同用,可治疗气虚便秘;与当归、白芍等同用,可治疗血虚便秘;与麦冬、天冬等同用,可治疗阴虚便秘;与附子、干姜等同用,可治疗阳虚便秘;与木香、槟榔等同用,可治疗食积、气滞便秘。增效减毒,是中医配伍用药的精髓,首载于《伤寒论》的麻仁丸,便是运用了这一中医理论的精髓。麻仁丸是由大黄与枳实、厚朴、芍药、杏仁、麻仁同用的复方泻下药,是治疗热结津枯、肠燥便秘的首选药物,使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长盛不衰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大黄是临床常用中药中的璀璨明珠之一。

大黄 又有川军 将军、火参、肤如等多个别名。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大黄喜寒凉气候,忌高温。其野生品大多生长于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区,尤以西宁大黄为道地药材。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可“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草纲目》中记载大黄能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前临床处方中应用大黄较古方为少,皆因担心其泻下作用造成病人误解或引起其他病症,形成因噎废食的现状。实则大黄一药,功效独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治疗的疾病种类也很多,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多种疾病。大黄是中医临床上最常用、最重要的药材之一。它不但是经方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同时在现代中成药中也是应用范围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数不多的几种重要中药之一。同时大黄也作为药物也被载入世界多个国家的药典。 大黄味苦而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用于实热便秘、泄痢不爽(代表方大承气汤),血热吐衄、目赤肿痛(代表方泻心汤),血瘀经闭、症瘕积聚、跌打损伤(下瘀血汤),时行热疫,暴眼赤痛黄热水肿、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痰热癫痫(茵陈蒿汤)。 大黄的适应症和功效较多,临床应用广泛,煎煮方法也各有不同,对应饮片也有多种,适应症也不同。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等不同的饮片用于临床,其中酒大黄和熟大黄均是用酒炮制,酒大黄是酒炙法炒干,熟大黄则是酒酒炖或酒蒸透至内外皆为黑色。 现代植物化学研究 大黄主要含有: 1、蒽醌类成分 :蒽醌类成分有游离型蒽醌类和结合型蒽醌类两类。游离型蒽醌类成分中含有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土大黄素、异大黄素等成分。结合型蒽醌类成分中含有大黄酸苷A--D、大黄酸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等。在大黄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蒽醌类的研究最多。 2 、 蒽酮类成分  蒽酮类成分是大黄起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主要含有掌叶二蒽酮A--C和大黄二蒽酮A--C,及番泻苷A--F等。  3、二苯乙烯类成分,是大黄清除自由基和抗衰老的主要成分。 4、其他成分 :苯丁酮类成分,是大黄抗炎镇痛的主要成分;鞣质类的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儿茶素、大黄四聚素等;有机酸类的苹果酸、草酸、乳酸、琥珀酸、桂皮酸、柠檬酸、延胡索酸等;另外还含有脂肪酸、植物甾醇、挥发油等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大黄主要有 1、泻下作用  蒽酮类成分是大黄泻下的主要成分,作用机制为刺激肠壁,使肠壁的活动性增强,增加大肠的张力,促进大肠的蠕动性,减少水分的吸收,从而产生泻下作用。 2、抗菌作用  大黄中含有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成分, 是大黄抗菌的主要成分。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和链球菌及炭疽杆菌以及痢疾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3、止血作用  大黄中含有大黄酚,具有抑制血管收缩、 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大黄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促进血液凝固,进而达到止血作用。 4 、利胆作用 大黄具有利胆作用,大黄能够促进胆汁分泌,同时也能够促进胰消化液分泌,具有利胆、利尿、排石、促进消化、降低血清主胆固醇的作用。 5、抗肿瘤作用 大黄具有抗肿瘤作用,与大黄有逐瘀通经的传统功效有关。目前,在抗癌研发领域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黄中含有的大黄素以及大黄酸对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对小鼠进行实验发现大黄能够抑制黑色素瘤和乳腺瘤以及艾氏腹水癌等,另有研究发现,大黄能够抑制胰腺癌及舌癌等。 大黄是我国的四大中药材之一,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其作用的奇妙之处以其双向作用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大黄药性既升又降,在作用上既泻下又止泻、既祛邪又补益、既活血又止血、既止吐又止痢、既健胃又伤胃。其泻下与止泻的表现尤为突出,大黄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便秘和腹泻患者分别表现出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临床上既可用于中医“下”法治疗实热便秘,又可用于中医“通因通用”法治疗湿热泻痢。《血证论》云:“苦寒药能大伐生气,亦能大培生气”。大黄苦寒,具有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泻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包括热秘、气秘、寒秘,以三承气汤为代表。但其用于止泻也非鲜见。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即以大黄治疗泻痢日久不愈。同时大黄的剂量、炮制、煎煮时间、机体的状态等因素均能影响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大黄大剂量有泻下作用,小剂量则表现出止泻作用。大黄生用沉降,泻下攻积之力猛;熟用时则泻下作用缓和;炒炭以后不仅不泻下,反能止泻。煎煮时间越长,致泻作用越弱,相反,收敛作用越强。 在现代研究的成果中最为常用和得到肯定的作用是大黄的抗肿瘤作用。鉴于大黄有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作用,因此一直以来临床抗癌处方中使用大黄的就有传统。如以大黄配合、玄参、生地、大青叶、天花粉、丹皮等治疗白血病。以大黄配合黄连、黄芩、白花蛇舌草、瓦楞子、牡蛎等治疗食管癌。以大黄配柴胡、半夏、枳实、过路黄等治疗胰腺癌。以大黄配熟地、土鳖虫、水蛭、桃仁、黄芩等治疗肝癌。临床中使用成药大黄蛰虫丸治疗癌症,尤其是肝癌、脑癌则更为更为常见。 而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则明确证实了大黄具有抗癌的作用。大黄中所含大黄素可抑制来源于不同组织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可使细胞侵袭能力降低,大黄素和大黄酸对小鼠黑色素瘤、淋巴肉瘤、乳腺癌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癌细胞有直接破坏作用;大黄素能有效抑制肺癌细胞H460和肝癌细胞7721的生长;大黄酸对能使乳腺癌SK-Br-3细胞中HER-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SK-Br-3细胞增殖抑制率提高,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临床中可用于乳腺癌治疗;大黄素由于可使细胞MMP2和MMP9的分泌量显著下降,显示其能能抑制肿瘤细胞转移。 当然,鉴于大黄的作用竣猛,在临床应用中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大黄性味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同时虽为通便良药,但可引起继发性便秘,因此不应长时间服用,一旦发生,则需要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食用量,用来缓解和消除大黄的副作用。 总之,大黄一药,在临床中尤其是癌症治疗中有着出乎意料的效果,只要辩证施治,不必因噎废食,当可大胆使用。

大黄是我国的四大中药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70年我国就开始使用了大黄这种药材,公元前144年大黄开始运往国外,近几百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大黄主要出口国。青海出产的大黄又是全国大黄中的优良品种,出产历史悠久,以质量好、产量高和疗效佳驰名中外,最高年出口量达50万公斤。历史上西宁长期是青海全省大黄的集散地,故青海大黄又称“西宁大黄”。大黄系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又名火参、金木、破门、绵纹。藏语叫“君木扎”。青大黄生长于海拔2000-3500米的高寒地带,在高山灌丛和山坡草地常见,喜凉爽潮湿气候和疏松肥沃土壤。茎直立且中空,茎节膨大,平滑无毛,叶似蓖麻,每年4月发芽,6月抽茎,7月开花,9月结籽。青海大黄共有7种,其中最为名贵且产量特高的:一种是掌叶大黄,叶面呈手掌形状,茎高105-3米,夏季开绿白色小花,排列成圆锥花序;另一种是唐古特大黄,是掌叶大黄的变种,叶片深裂成鸡爪状,也叫鸡爪大黄,花淡黄色。这两种大黄在果洛、玉树、海南、海北、黄南五州分布较多,五十年代最高年产量达到80万公斤。现在果洛州人工栽培大黄面积已达4万亩,年产量50万公斤。其它地方亦栽培很多。大黄是一味十分重要的中药,同时也是藏医、蒙医常用的良药。大黄以其根茎入药,根茎肥大粗壮,呈萝卜形,表面呈棕褐色,内部为黄色,故名为“大黄”。大黄性味苦寒,药性峻烈,素有“将军”之称。大黄含有两种相反的成分———蒽醌衍生物的甙类和鞣酸及其相关物质。前者能刺激肠蠕动而导致泻下,后者有收敛作用而能止泻。它在生用、大量、短煎的情况下有泻下性能,但在制用、小量、久煎的情况下,泻下性能减弱,同时出现止泻性能。据药理实验,大黄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泻火凉血、利胆退黄、行瘀破积、降压止血之功效。大黄还可以作染料、香料和酿酒工业的配料。人工栽培大黄用工少,投入小,收益大,无需精细管理。林缘山脚、闲置荒地、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都可种植。青海地广人稀,日照强烈,气候特别适宜栽培大黄,潜力极大。将军之药——大黄如果说中医学理论是世界医学宝库里的一笔瑰丽的财富,那么中药材便是这笔财富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应许多读者朋友的要求,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陆续为大家介绍一些目前应用得较为广泛的中药材。现在,就让我们的专家带领大家进入这神奇的中药材世界。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已久,始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因其色黄,故名。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千金方》称大黄为锦文大黄;《吴普本草》称大黄为黄良、火参、肤如;李当之《药录》称其为将军;而《中药材手册》则称之为川军。

姜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论文

姜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当然姜黄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药材,药用价值更是非常高的,并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服用一些姜黄还能够起到很不错的保健功效,另外,姜黄的药理作用也是非常多的,那么姜黄的药理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详细的看看姜黄的药理作用。

1、降压的作用

其实姜黄这种药材的降血压的效果也是非常高的,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出现了高血压的情况了,那么也是可以适当的服用一些姜黄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缓解病情的。姜黄醇提取液,对麻醉犬表现降压作用,此作用不因注射阿托品及切除迷走神经而受影响。如预先注射麦角流浸膏,可使降压作用翻转为升压作用(与黄连碱的翻转作用有相似之处),醚提取成分降压作用极弱。

2、抗菌的作用

姜黄素及挥发油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姜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剂对接种的小鼠,能延长其生存时间,但对在性肝炎墓础上加上化学性(四氯化碳)的肝伤害则无效,另外,姜黄的抗菌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人们在生活中能够经常适当的服用一些姜黄那么对于一些病菌是有着非常强大的清理作用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抵抗病菌的侵害。

通过我们上面的这些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姜黄的药理作用也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来,姜黄的药理作用是非常多的,不仅具有非常好的降血压的作用,并且还有很不错的抗菌的作用,对于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许多的病症也是非常的有好处的,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经常服用一些姜黄的。

……

配当归,当归甘温辛散,养血和血,通经止痛,当  归得姜黄之助,瘀血去而新生,一养一破,相反相成;姜黄得当归之助,活血通络,行气止疼之功更著,用于胸痹心疼,月经不调,经疼,闭经等证。

配积实,枳实苦降下行,力锐气猛,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二药合用,一重破气,一重破血,行气逐瘀,用于胸痹心疼,脘馥胀疼,症瘕积块。

配蝉蜕,蝉蜕辛成凉,为轻清之品,辛可宜散,凉可去热,能散风除湿,清热解郁,既能宣通火郁,又可透风湿于火外,姜黄既能温散寒遏,助蝉蜕透达火郁。又可降浊泄热,导火下行。一开宣。一降泄,升清降浊,开阳散火,则内外通达,气血调畅,以消三焦火郁之邪。

配紫花地丁,紫花地丁苦辛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地丁得姜黄疏风活血,温通之助;直达病所,清热解毒,温通寒清,共消痈肿。

【 姜黄的附方 】

治心痛不可忍:姜黄(微炒)、当归(切,焙)各一两,木香、乌药(微炒)各半两。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茱萸醋汤调下。(《圣济总录》姜黄散)

治九种心痛,发作无时,及虫痛不可忍者:姜黄三分,槟榔半两,干漆(捣碎,炒令烟出)半两,石灰(炒令黄色)一两。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姜黄散)

治胃炎,胆道炎,腹胀闷,疼痛,呕吐,黄疸:姜黄一钱五分,黄连六分,肉桂三分,延胡索一钱二分,广郁金一钱五分,绵茵陈一钱五分。水煎服。(《现代实用中药》)

治臂背痛,非风非痰:姜黄、甘草、羌活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一两,水煎。腰以下痛,加海桐皮、当归、芍药。(《赤水玄珠》姜黄散)

治室女月水滞涩,调顺营气:姜黄、丁香、当归(切,焙)、芍药各半两。上四味,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经脉欲来,先服此药,不拘时候。(《圣济总录》姜黄散)

治经水先期而至,血涩少,其色赤者:当归、熟地、赤芍、川芎、姜黄、黄芩、丹皮、延胡索、香附(制)各等分。水煎服。(《医宗金鉴》姜芩四物汤)

治妊娠胎漏,下血不止,腹痛:姜黄一两,当归一两(锉,微炒),熟干地黄一两,艾叶一两(微妙),鹿角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圣惠方》姜黄散)

治产后腹痛:姜黄二分,没药一分。上为末,以水及童子小便各一盏,入药煎至一盏半,分作三服,通口服,约人行五、七里,再进一服。(《普济方》姜黄散)

治一切跌打:桃仁、兰叶、丹皮、姜黄、苏木、当归、陈皮、牛膝、川芎、生地、肉桂、乳香、没药。水、酒、童便煎服。(《伤科方书》姜黄汤)

治牙痛不可忍:姜黄、细辛、白芷等分。上为细末,并擦二、三次,盐汤漱。(《百一选方》姜黄散)

治诸疮癣初生时痛痒:姜黄敷之。(《千金方》)

心痛难忍。用姜黄一两、桂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醋汤送下。

胎寒腹痛(婴儿啼哭吐乳,大便色青,状如惊风,出冷汗)。用姜黄一钱,没药、没香、乳香各二钱,共研为末,加蜜调成丸了,如芡子大。每服一丸,钩藤煎汤化下。

产后血痛(腹内有血块)。用姜黄、桂心,等分为末,酒冲服一匙,血下尽后即愈。

疮癣初发。用姜黄研末擦上,甚效。

治心疼:姜黄、玄索、乳香、没药。上各等分为末,好酒用一盏,(心疼如手捉,一方用水煎)。每服6g,不拘时温酒调服。方中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为君药。 (《奇效良方》)

治风热虫牙痛:姜黄、细辛、白芷。上为末,擦牙,须臾吐出,盐汤漱口。方中姜黄止痛,为君药。(《杂病源流犀烛》姜黄散)

治妇人血气樶痛,月经不行,经先呕吐疼,及月信不通:姜黄120g,牡丹皮、莪术、红花、桂心、当归、芍药、川芎、延胡索各15g。上为末,每服6g,水一盏,酒三分,煎七分温服。方中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为君药。(《妇人良方大全》瑞金散)

姜黄的副作用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黄酮、芳姜黄酮、姜烯、水芹烯、香桧烯、桉油素、莪术酮、莪术醇、丁香烯龙脑、樟脑等;色素物,主要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以及胭脂树橙和降胭脂树素和微量元素等。

药理作用:姜黄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水煎剂、姜黄粉石油醚、乙醇和水提物有抗早孕作用;姜黄素、水提物及有效成分有抗肿瘤作用;姜黄素、醇或醚提取物和挥发油能降血脂;姜黄素又有抗炎作用;姜黄素对细菌有抑制作用,而挥发油则对真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姜黄提取物、姜黄素、挥发油、姜黄酮以及姜烯、龙脑和倍半萜烯等都能利胆;姜黄素有短而强烈的降压作用,对离体豚鼠心脏有抑制作用;姜黄素能保护胃粘膜,保护肝细胞。

临床研究:用姜黄、郁金、茵陈、木香、大黄组成的复方治疗慢性胆囊炎100例,3日内显效77%,2周内显效达99%(中医药研究,1994,4(3):13)。用姜白软膏(姜黄、白芍、天花粉、赤芍)贴敷患处,2-3日换药1次,共治20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结果显效124例,有效73例,无效3例(时珍国药研究,1992,3(1):11)。用黄芪、姜黄、赤芍、板兰根、山药、茯苓组成的复方治疗172例慢性乙肝,结果显效88例,有效65例,无效19例(江苏中医药,1985,(10):7)。用姜黄浸膏片(每片含生药),每次5片,日3次,治疗16例高脂血症,经12周观察,血胆固醇平均比治疗前有下降(重庆医学院学报,1979,(1):88)。

【 副作用 】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剂量过大(15g以上)有内热上火的反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宜忌配伍

凡病因血虚臂疼,血虚腹疼,而非瘀血.凝滞,气壅上逆作胀者,均勿误服,误则愈伤血分,令病转别。(《本草经疏》)

辛燥破血之品,虚证及孕妇忌服。

姜黄的做法大全

姜黄炒海鲜饭

材料:

干贝6粒,鲜虾100g,青鱼肉100g,洋葱半个,隔夜米饭500g,姜黄粉6—10g,盐适量。

做法:

(1)食材的准备。

(2)干贝用温水浸泡至软。

(3)虾挑去肠泥去皮。

(4)青鱼洗净切片、洋葱切丝/块、干贝切丁、虾去皮留尾。

(5)锅上火加底油15g爆香洋葱。

(6)然后将鱼片、干贝丁、虾一起续入。

(7)翻炒匀至虾变色。

(8)盛出备用。

(9)重新置锅,加入底油20g把米饭续入。

(10)小火翻炒待米饭没有硬块均匀后加入姜黄粉翻炒均匀。

(11)然后将炒好的海鱼和洋葱一起续入米饭。

(12)继续翻炒待均匀后加入适量的盐即成。

姜黄苦豆子花卷

材料:

中筋面粉(250克),黄豆粉(6克),细砂糖(25克),姜黄(适量),苦豆子(适量),色拉油(适量),酵母(3克),泡打粉(4克),水(110克)。

做法:

(1)将面粉、黄豆粉、细砂糖、酵母、泡打粉混合,缓缓加入水,拌成雪花状。

(2)整理成面团,盖上湿布,醒40分钟(夏天15分钟)。

(3)将醒好的面团先擀成长方形,先刷上一层油。

(4)依次撒上姜黄粉。

(5)撒上苦豆粉。

(6)将面皮卷起成长条,然后切成大小相仿的剂。

(7)用筷子在面剂中间压一道。

(8)沿着折线向上折起,再向后翻,捏合即成花卷坯。

(9)蒸锅内烧开水后放入花卷坯,蒸15分钟,蒸好后关火,过一分钟再缓缓开盖,以防回陷。

姜黄瘦肉汤

原料:

鲜姜黄20克,瘦肉100克,盐少许。

做法:

先将姜黄洗净切成小片,备用。瘦肉洗净切成小块,两味共入锅中,加适量水;用小火炖至肉烂。以少量盐调味。食肉饮汤。

药膳功效:

本品适用于经闭或产后腹痛,尿毒症气机逆乱,恶心头晕,腹胀便闭等瘟。

橘络姜黄汤

原料:

橘络6克,姜黄15克。

做法:

先将橘络、姜黄用清水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以慢火煮一小时,饮汤。

药膳功效:

本品有化痰降脂活血的功效。

……

姜黄的副作用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黄酮、芳姜黄酮、姜烯、水芹烯、香桧烯、桉油素、莪术酮、莪术醇、丁香烯龙脑、樟脑等;色素物,主要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以及胭脂树橙和降胭脂树素和微量元素等。

药理作用:姜黄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水煎剂、姜黄粉石油醚、乙醇和水提物有抗早孕作用;姜黄素、水提物及有效成分有抗肿瘤作用;姜黄素、醇或醚提取物和挥发油能降血脂;姜黄素又有抗炎作用;姜黄素对细菌有抑制作用,而挥发油则对真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姜黄提取物、姜黄素、挥发油、姜黄酮以及姜烯、龙脑和倍半萜烯等都能利胆;姜黄素有短而强烈的降压作用,对离体豚鼠心脏有抑制作用;姜黄素能保护胃粘膜,保护肝细胞。

临床研究:用姜黄、郁金、茵陈、木香、大黄组成的复方治疗慢性胆囊炎100例,3日内显效77%,2周内显效达99%(中医药研究,1994,4(3):13)。用姜白软膏(姜黄、白芍、天花粉、赤芍)贴敷患处,2-3日换药1次,共治20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结果显效124例,有效73例,无效3例(时珍国药研究,1992,3(1):11)。用黄芪、姜黄、赤芍、板兰根、山药、茯苓组成的复方治疗172例慢性乙肝,结果显效88例,有效65例,无效19例(江苏中医药,1985,(10):7)。用姜黄浸膏片(每片含生药),每次5片,日3次,治疗16例高脂血症,经12周观察,血胆固醇平均比治疗前有下降(重庆医学院学报,1979,(1):88)。

【 副作用 】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剂量过大(15g以上)有内热上火的反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宜忌配伍

凡病因血虚臂疼,血虚腹疼,而非瘀血.凝滞,气壅上逆作胀者,均勿误服,误则愈伤血分,令病转别。(《本草经疏》)

辛燥破血之品,虚证及孕妇忌服。

姜黄的做法大全

姜黄炒海鲜饭

材料:

干贝6粒,鲜虾100g,青鱼肉100g,洋葱半个,隔夜米饭500g,姜黄粉6—10g,盐适量。

做法:

(1)食材的准备。

(2)干贝用温水浸泡至软。

(3)虾挑去肠泥去皮。

(4)青鱼洗净切片、洋葱切丝/块、干贝切丁、虾去皮留尾。

(5)锅上火加底油15g爆香洋葱。

(6)然后将鱼片、干贝丁、虾一起续入。

(7)翻炒匀至虾变色。

(8)盛出备用。

(9)重新置锅,加入底油20g把米饭续入。

(10)小火翻炒待米饭没有硬块均匀后加入姜黄粉翻炒均匀。

(11)然后将炒好的海鱼和洋葱一起续入米饭。

(12)继续翻炒待均匀后加入适量的盐即成。

姜黄苦豆子花卷

材料:

中筋面粉(250克),黄豆粉(6克),细砂糖(25克),姜黄(适量),苦豆子(适量),色拉油(适量),酵母(3克),泡打粉(4克),水(110克)。

做法:

(1)将面粉、黄豆粉、细砂糖、酵母、泡打粉混合,缓缓加入水,拌成雪花状。

(2)整理成面团,盖上湿布,醒40分钟(夏天15分钟)。

(3)将醒好的面团先擀成长方形,先刷上一层油。

(4)依次撒上姜黄粉。

(5)撒上苦豆粉。

(6)将面皮卷起成长条,然后切成大小相仿的剂。

(7)用筷子在面剂中间压一道。

(8)沿着折线向上折起,再向后翻,捏合即成花卷坯。

(9)蒸锅内烧开水后放入花卷坯,蒸15分钟,蒸好后关火,过一分钟再缓缓开盖,以防回陷。

姜黄瘦肉汤

原料:

鲜姜黄20克,瘦肉100克,盐少许。

做法:

先将姜黄洗净切成小片,备用。瘦肉洗净切成小块,两味共入锅中,加适量水;用小火炖至肉烂。以少量盐调味。食肉饮汤。

药膳功效:

本品适用于经闭或产后腹痛,尿毒症气机逆乱,恶心头晕,腹胀便闭等瘟。

橘络姜黄汤

原料:

橘络6克,姜黄15克。

做法:

先将橘络、姜黄用清水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以慢火煮一小时,饮汤。

药膳功效:

本品有化痰降脂活血的功效。

黄芩胶囊制备论文研究

黄芩胶囊的组成:1.黄芩素    黄芩毒性极低,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脑膜炎带菌者亦有效,并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即使对青霉素已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芩仍属敏感。2.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Alum) ,明矾性味酸涩,寒,有毒。故有抗菌作用、收敛作用。其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明矾中的铝离子可以杀死脑细胞,使人提前出现脑萎缩、痴呆等症状,影响人们的智力,对生命影响不大。所以在正常剂量和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副作用。

黄芩,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Ceorgi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功效。主治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胎动不安。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治湿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者,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湿热黄疸。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肺热咳嗽气喘,肺热咳嗽痰多。3、血热吐衄: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及其他出血证,崩漏。4、痈肿疮毒:本品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热毒壅滞痔疮热痛。5、胎动不安:本品具清热安胎之功,用治血热胎动不安,气虚血热胎动不安,肾虚有热胎动不安。有一次我家宝宝拉肚子,吃了很见效

黄芩苷胶囊为从中药黄芩1中提取的黄芩苷制备的胶囊。本品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原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也有抑制作用;用药后能明显降低谷丙转氨酶,对肝脏有较好的保护作用2。用于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黄芩毕业论文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免疫的中医理论

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二者没能很好的结合与应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医学毕业论文:医学免疫的中医理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免疫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人,中医药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崇尚回归自然潮流在全球范围的悄然兴起,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态而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中所起的作用倍受人们关注。

关键字: 医学免疫,中医理论,中药方剂,实验技术,中医药研究。

前言: 现代免疫理论在我国早有记载。早在公元342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预防狂犬病的免疫学方法和效果:“疗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公元998一1022年宋真宗时代,我国就用接种人痘预防天花,至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我国对人痘法有了重大改进,同时创造了人体连续传代的方法降低苗种的毒力,此法成为近代免疫学的先导,开了人工免疫方法的先河。我国人痘接种获得成功见于文字记载是公元1007年前后,比英国人琴纳试用牛痘苗预防天花要早700多年。中医学对变态反应的认识也是比较早的,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神农氏就曾提出孕妇应忌服鱼、虾、鸡和马肉,认为服用这些东西会引起皮肤溃疡。这对后世认识和预防变态反应有重要意义。中医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西方国家早2000多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不仅是免疫学的“故乡”,也为世界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从三方面谈起中医药与免疫学的关系与发展,一是中医理论;二中药方剂;三实验技术。

1.现代免疫与中医传统理论

中医理论的邪正学说、阴阳学说、脏象学说及养生理论都已证明和现代免疫学关系十分密切。

中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及抵御和清除各种有害物质的作用叫“正气”,免疫能力与正气的含义基本上是吻合的,而把破坏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状态的有害物质叫“邪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这正是机体的免疫功能。现代免疫学提出的机体免疫系统三大功能(防御功能、自稳功能、监视功能)正是中医邪正学说的`具体化。防御功能是指机体抵御病原生物等“外邪”的功能,自稳功能和监视功能指机体清除“内邪”(如:损伤、衰老、死亡、突变细胞等自身抗原)的功能。

免疫系统不断维持自身平衡的过程也正等同于中医的正邪对抗和阴阳平衡,以此达到自身的稳定。中医药防病治病,归根到底,主要还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等功能,从而达到机体的自身稳定。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免疫系统仅是人体内复杂系统中的一个,中医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不仅作用于免疫系统,也可能是通过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

经络实质也是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循行通路,参与免疫调节网络的构成,针灸的有效作用与免疫调节同样密不可分

2.免疫学与中药,复方的相互关系

近些年来,研究和开发免疫调节药物成为医药界的热门话题,临床使用的很多中药及方剂经实验研究被证明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加之中药资源丰富,所以从中药中寻找新的免疫调节剂具有针对性强、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

免疫促进药:主要是益气、养血、温阳、益阳的药物及少数解毒和活血的药。 1.促进细胞免疫药物:如增加T细胞比值的药:党参,黄精,白术,香菇,鸡血藤,淫羊藿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药物:人参,桑寄生,白术,五味草,旱莲草,白芍,川芎,丹参,黄芪等。增强细胞吞噬功能的药:山药,黄连,穿心莲,白花蛇,舌草等金乡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张西峰。 2.促进体液免疫的药物:如抑制补体含量减少的药:枳壳,陈皮,麻黄,丹皮等。促进抗体生成增加的药:菟丝子,黄芪,紫河车,云芝等。

免疫抑制药:主要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 1.清除抗原药:鱼腥草,蒲公英,银花,黄连,黄芩,黄柏,当归,红花,大蒜,郁金等 2.抑制抗体生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大枣,补骨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茵陈,秦艽,桂枝,泽泻,苍术等

.双向调节药:可使过低的既能状态提高,亢进的机体状态降低,使机体内环境稳定。常用药:人参,刺五加,黄芪,防风,甘草,当归,麦冬,五味子,肉桂,熟地,赤芍,丹参,降香等

免疫调节药:作用于机体的调节系统,有利于体内健康方向发挥作用,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1.作用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该轴的药物:人参,党参,白术,五味子,紫河车,灵芝等抑制该轴的药:黄精,地黄,甘草等2.作用与环核苷酸的调节药:环核苷酸被认为是阴阳平衡的枢纽,正常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乌苷(cGMP)保持着一定的比值,补阳药可能升高此比值,滋阳药可能协调该比值,从而是免疫平衡得到调节,属于一种快速调节方式。常用药物:党参,猪芩,人参,甘草,茶碱,麻黄碱,土茯苓,龙葵,灯心草等。

中国古代传统经方与免疫关系紧密,二妙方具有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四妙方又表现出免疫的双向调节作用。等等。

许多中药、方剂和针灸等可以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治疗世界疑难疾病,例如癌症,艾滋,等传染病。绝大多数中药和方剂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很小),还可克服西药(主要是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肿瘤,不但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缓解病情,还可拮抗放疗、化疗对机体的损伤。现代医学在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疾病中,常给机体输人细胞因子,这些外源性的免疫反应物质往往有一定的副作用,不仅价格昂贵,且长期应用会降低机体的敏感性。而不少中药、方剂及针灸等可诱使机体细胞产生和分泌细胞因子。而以上机理的阐明都来自于现代医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医在处方时,很注意各味中药君臣佐使的协同作用。但对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清楚。而中医药免疫学则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也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如:由甘草等提取物制成的抗AIDS药物“克艾可”已用于临床。

3.免疫学实验技术与中医药研究

目前中医药研究中常用到的免疫技术有许多,现试举比较常见的实验的应用。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此试验在中医药研究中可以定量的测定某蛋白质在某组织中的含量,了解中医药对体液免疫的影响。2免疫印迹法,中医药在自身免疫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组化技术,通过表面标志物的标记,对组织细胞表面的抗原蛋白做定性,定量,定位的检测。4放射免疫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主要做微量物质的研究测定,等等。

加强中医药专业免疫学等实验能力的培养,掌握必要的免疫学实验技术,有利于培养既精通中医药,又熟悉常用的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的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我国的贸易额不占优势,其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中药剂型不太容易被某些国家所接受。掌握必要的实验技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中医药免疫学把现代科学技术用于中医药免疫等作用的研究,既重视中医学宏观整体的哲理思想和动态辨证关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局部定位性和实证分析研究,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整体观的合理性和优势,又弥补了中医学整体观的缺陷和不足,它是中医学宏观整体的哲理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等科学技术的巧妙结合点,是独具我国特色的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它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4.结论

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二者没能很好的结合与应用。中医药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和所有学科一样,中医药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依靠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中医学有其合理性和优势,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缺乏实证分析研究,对机体微观局部的结构和功能缺乏深刻了解,是一种哲学观念。这种理论的滞后性和认识方法的欠缺,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贫乏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想充分发挥免疫学理论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特有作用,促进中医学新的振兴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提倡中医专家和免疫学工作者的密切合作。只有中医专家和免疫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密切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才有可能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贺新怀 席孝贤 孙理军 中医学整体观与中医药免疫学 (712083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胡研萍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免疫学研究。

3.关洪全,韩晓伟,雷萍,侯殿东试 加强中医药专业硕士生免疫学实验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措施中 医 药 导 报

4.郭 峰 浅谈开展中医药现代系统免疫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5.陆平成 免疫学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和展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制药企业工艺技术分析【摘要】 提供一个制药企业工艺技术分析模板,技术经济指标内容,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关键词】 工艺技术分析; 技术经济指标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才能组织生产,实施GMP的目的就是要加强生产全过程的监控,以保证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的控制包括工艺保证和现场监督,即首先要有先进、合理、稳定的生产工艺,其次要严格执行批准的生产工艺。通过生产工艺技术分析,可以找到生产关键控制点,不断地总结生产技术经验、挖掘潜力、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各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剂型不一,生产品种不一,所以工艺技术分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目前无工艺分析标准可借鉴,有必要制定一个工艺技术分析模板,便于制药企业开展工艺技术分析。1 工艺技术分析管理工艺技术分析管理一般按照公司、车间二级进行。若企业规模比较小(产值在1亿元以内)或生产剂型(品种)比较单一,则可将二级分析合并进行。 公司级工艺技术分析 公司级工艺技术分析主要是分析考核各车间产品质量、技术经济指标和技术进展情况,找出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提出解决办法,总结规律性的经验,指导全公司的生产技术工作。公司级工艺技术分析活动由生产总监主持,技术管理中心负责综合,会同质量部、供应部和生产车间对各项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作全面分析,每月(季)组织车间和有关部门工艺技术人员召开一次分析会,并记录备查。 车间工艺技术分析 车间工艺技术分析主要是总结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升降的趋势和原因,检查革新、技改措施和“三废”治理等进行情况和效果,提出车间可自行解决的办法、措施和要求公司组织解决的生产技术关键问题。车间技术分析活动由车间主任主持,工艺技术主任(或工艺技术员)负责综合,对车间技术经济质量情况进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和保证生产的稳定、均衡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每月末组织班组长和技术、设备等管理人员召开一次分析会,并记录备查。2 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下达和考核 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下达 由技术管理中心结合本公司的生产技术组织水平和近年的实际完成情况,编制较为进步、合理的各产品技经计划指标,经生产总监批准由公司下达各车间和有关科室执行。技术管理中心应于月、季、年终编写全司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报表,并写出技术分析文字资料,主送生产总监,同时抄送各生产车间和财务,以推动和加强对工艺技术的指导。 技术经济指标的考核 公司核算部门每月根据各车间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按照车间承包合同规定计算奖罚金额。 同品种厂之间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技术管理中心应努力与省内外同品种不同生产厂之间建立定期(月、季、年)的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料分析交流活动,以利总结经验,学习先进,认识差距,赶超目标,不断提高本公司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水平。同品种厂之间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应与二级技术分析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3 技术指标分析的内容 成品率 成品率是指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根据产品产出的合格成品情况与核定的产品材料总投入量,所确定的一定比率关系。中药与西药成品率的计算方法不同,中药一般是规定理论产量只能投规定的处方量,中药成品率=实际产量/理论批量*100%;西药一般以主药含量的标示量来定规格,西药成品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其中理论产量=原料折纯量/规格。通过考察成品率可计算出实际收率和每件产品的原辅料实际成本,与定额或历年实际成品率比较可知生产水平提高或降低了。 中药成品率 以B颗粒为例,每1400㎏B药材,生产1000㎏B颗粒,每袋装10g,见表1。其中,理论出膏率和理论成品率为历年平均值,作为标准数值,以标准数值的±1%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出膏率、成品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至于是药材质量或生产过程造成异常则要进一步查找原因。 西药成品率 以T胶囊为例,每粒含,批量200万粒,见表2。 中药材的加工得率 中药材的加工得率是指一定量的原药材经过加工炮制整理后得到净药材的重量与领用原药材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计算得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得率比较,可了解原药材的质量。以酒制山茱萸为例,取山茱萸,除去杂质和残留果核,得山茱萸肉,每100㎏山茱萸肉加20㎏黄酒,拌匀,置蒸煮锅内,蒸至酒吸尽,取出,干燥,见表3。以定额的±2%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的得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 中药出粉率 中药出粉率是指处方量的净药材经过干燥、灭菌、粉碎后得到药材细粉的重量与投入处方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计算出粉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出粉率比较,可了解净药材的质量和粉碎等工艺损耗。以W丸为例,20味药中的熟地黄等8味粗粉碎,乌鸡等12味加黄酒炖后与那些粗粉混匀,干燥,再粉碎成细粉,见表4。以定额的±1%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的得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表1 B颗粒出膏率、成品率分析(略)图1 B颗粒出膏率(略) 图2 B颗粒成品率(略)表2 T胶囊成品率及原料消耗分析(略)表3 酒制山茱萸加工得率分析(略)表4 W丸出粉率分析(略) 灌装成品率 灌装成品率是指液体制剂经过配制、过滤、灌装后得到的量与配制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计算灌装成品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灌装成品率比较,可了解过滤和灌装损耗,其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成品率。P口服溶液为例,批量40万支,见表5。以定额的±1%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的得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 提取含量转移率 提取含量转移率是指一定量的净药材经过提取、浓缩、精制后得到的浸膏中所含有效成分总量与净药材中所含有效成分总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考察提取含量转移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提取含量转移率比较,可了解提取是否完全。以提取黄芩为例,见表6。以定额的±5%作为控制范围,将不同批号的得率与之比较,超出范围说明生产出现了异常。 提取浸膏得率 提取浸膏得率是指一定量的净药材提取、浓缩、精制后得到的浸膏量与投入的净药材量的比率关系。通过考察提取浸膏得率并与定额或历年生产实际提取浸膏得率比较,可了解药材的质量、提取是否完全。实例见表1。 提取乙醇消耗 提取乙醇消耗是指提取工艺投入的乙醇经回收后得到的乙醇量与投入量之间的差异。通过考察提取乙醇消耗并与定额消耗比较,可了解提取、回收等过程的乙醇损耗。将每月的实际投入量减去月底的盘存量即为当月实际消耗量,见表7。每月的节约(或超耗)数乘以每公斤乙醇的价格,则可得出每月的盈亏金额。表5 P口服溶液灌装成品率分析(略)表6 黄芩提取含量转移率(略)表7 提取乙醇消耗表(略) 西药原料消耗定额 西药原料消耗定额是指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允许耗用的纯西药原料量。因西药原料一般比较贵重,考察西药原料实际消耗是否超定额更能直接反映原料成本的盈亏,见表2。若固定纯西药原料的价格,将每批西药原料盈亏数乘以价格,则得到每批的盈亏金额。 工艺损耗 工艺损耗是指原料至半成品、半成品至成品等各工序的生产工艺损耗与检验误差的和。考察工艺损耗能直观的反映各工序的损耗,便于进行过程控制。以某公司三个胶囊产品全年各工序损耗为例,见表8。工序包括填充、抛光、铝塑、外包。如药粉的质量(轻重,颗粒的粗细),胶囊的质量,填充设备等可影响填充工序损耗,通过实际损耗与定额或历年损耗比较,可发现生产过程是否正常,不正常是哪个工序出了问题。表8 胶囊产品工艺损耗表(略)4 结语 做好制药企业工艺分析的前提是要结合本企业实际生产剂型、品种建立相应的详尽的生产台账,并如实填写相应数据。 根据本企业的生产实际选择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可以根据历史生产水平或理论水平而定,要切合实际并有一定的水平。 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规模选择分析频次,生产车间的工艺技术员应对每批产品进行分析,月度召开车间级工艺技术分析会;公司级工艺技术分析可以分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分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