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遥感学报相当于sci几区

发布时间:

遥感学报相当于sci几区

遥感学报 当然是国家核心期刊!一直都 核心期刊。比较难发

《遥感学报》的前身是1986年创刊的《环境遥感》,她诞生于中国遥感事业的初创时期,是随着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第一本遥感刊物。创刊以来,《遥感学报》结合中国遥感事业不同时期的重点和需要,刊登了大量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项目的成果论文,对中国遥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目前中国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作为中国遥感领域唯一一本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遥感学报》致力于报道遥感领域及其相关学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和阶段性研究简报以及高水平的述评。着重反映本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内容涉及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发展及遥感在农业、林业、水文、地矿、海洋、测绘等资源环境领域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遥感与GIS及空间定位系统(GPS)的结合及其应用等方面。《遥感学报》已被中国以下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国际:l 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l 俄罗斯文摘杂志(AJ)l 波兰哥白尼索引(IC)l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l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l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l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l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l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l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l 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A辑)l 中国电子科学文摘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l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l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通俗点说就是既是国家核心期刊也是sci检索期刊资料来源:

区别如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是sci期刊的分区,sci期刊的分区有两种,一种是jcr的分区,另一个是中科院的分区,这两类分区很类似,都是分为四个区。

一区期刊不论是jcr分区的一区,还是中科院的一区,只要是一区期刊,都是国际上知名的学术期刊,这部分期刊发表难度是非常大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的。

二区期刊仅次于一区期刊,二区期刊国内作者发表的就相对多一些了,目前国内一些标准中明确要求发表二区及以上期刊,所以二区是很多国内作者的首选,二区期刊发表难度略小,但也要看具体的学科和具体的期刊,一般的规律是二区期刊较一区期刊容易一些。

三区四区期刊的发表难度就会更低一些,但三区四区期刊在国内有些许争议,就是因为上述我们提到的硬性要求,有些单位和高校是不认可二区以下的刊物的。

需知:

很多作者会认为三区四区刊物不值得发表,没有发表价值,其实对于大多数普通作者来说,只要能发表sci论文就已经实属不易了,国内也有很多单位只要是sci论文就认可,对分区,没有过多要求,这种情况下三区四区期刊也是可以发表的。

《遥感学报》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遥感分会主办的专业学术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3-2014)收录。属于高层次的核心期刊。

遥感学报几区

黄文星1,2万荣胜1,2

(1.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2.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760)

第一作者简介:黄文星(1985—),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遥感地质和构造地貌研究,Email:。

摘要 近几十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突出,海岸带环境地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卫星遥感以其实时、快速、高效的特点在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应用包括海岸带类型划分、岸线提取、近岸水深探测以及近岸悬浮泥沙、海表温度(SST)盐度(SSS)、叶绿素浓度反演等环境地质内容。本文简要介绍这些应用的主要原理方法和不足。

关键词 卫星遥感 海岸带 环境地质调查

1 前言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海岸带地区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地面沉降、海岸侵蚀、风暴、赤潮等,因此,进行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卫星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动态、综合的特点。目前已经在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广泛应用——近岸水域地形地貌探测、海岸类型识别、岸线变迁历史、滩涂演变过程、岛礁分布、航道变迁、海面温度分布、海水盐度分布、海水悬移质及叶绿素分布、海流及波浪状况等[1]。本文主要介绍海岸带类型划分、岸线提取、近岸水深探测以及近岸悬浮泥沙、海表温度(SST)盐度(SSS)、叶绿素浓度反演等的原理方法和存在问题。

2 海岸带类型调查

海岸带类型是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之一。不同的海岸带类型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点,一般可以通过卫星影像中的色调、形状、纹理、阴影,以及与相关地物的空间配置关系进行识别。

砂质海岸表层砂体干出地表时,对可见光具有很强的反射作用,一般呈亮白色;靠近水体,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对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强度快速减弱,呈暗色调;空间配置上,砂质海岸一般地形较为开阔平坦,往往分布在砂质来源丰富、侵蚀作用相对较弱的河口和海湾附近。泥质海岸主要的物质成分为淤泥和粉砂,一般含水量较高,对近红外波段的反射较弱,影调偏暗,多分布于封闭海湾和潮滩。基岩海岸一般位于岬角位置,多为陆上山脉向海的延伸,与海分界截然,纹理色调与岩性、地貌和覆盖的植被有关。

实际调查发现,不同海岸类型有相互交叉的情况。以海南文昌铜鼓岭石头公园附近的海湾为例(图1),该区高潮位-中潮位间,表层砂质覆盖;中潮位-低潮位,大量的基岩礁石出露,这为海岸带类型的定性带来很大的困难,进一步的精细划分对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和时相(低潮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1 海南文昌石头公园附近的海湾

A bay near by the Stone Park in Hainan Province

3 岸线提取

岸线调查也是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通过解译多个时相的岸线,可以研究岸线的变迁演化历史,对分析海平面升降、港口淤积、航道淤塞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区域经济环境规划提供参考。

一般情况下,在遥感影像中,海水和陆地的分界线是非常明显的,这条线我们称之为水边线(图1)。水边线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潮水涨落,与影像的获取时间有关。而海岸线是多年平均大潮高潮所形成的海水与陆地分界的痕迹线。

基岩海岸和人工海岸,岸线陡直,在出图精度容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将水边线作为岸线。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海岸地势平缓,延伸宽广,水边线与岸线往往有较大的偏差,一般不能直接将水边线作为岸线。这种情况下,往往采用沙滩泥滩与陆生植被的分界线作为岸线(图1)。在大型河口和三角洲附近,岸滩开阔,地物复杂,识别与陆生植被的分界难度较大,有学者[2]提出潮汐模型的方法进行岸线识别。其基本思路是:首先,提取同一地区多个时相的遥感影像的水边线;然后通过潮汐模型或者当地实测的验潮数据,推算出各个时相水边线的高程值,并以此构建研究区海岸带的地形数据;最后依据潮汐模型或者验潮数据推算最大高潮线的位置,即岸线。当前潮汐模型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海岸带的地形资料缺乏,影像数据不多,精度检验困难等。

为了提高遥感影像的解译效率,近年来,有研究者尝试进行岸线的自动识别。识别的算法主要有阈值法、边缘检测算子法、主动轮廓模型方法、面向对象法、马尔科夫场方法等[3],目前岸线自动识别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

4 近海水深调查

传统上水深调查多依靠声纳回声测量,然而,海岸带附近水深较浅,波浪潮汐作用强烈,利用船舶进行声纳水深测量难度大,遥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手段。

当前应用卫星遥感进行水深调查,主要有两种方法:微波遥感和光学遥感。

微波对海水的穿透能力非常有限,只能达到厘米级,不能直接探测海底地形,但海流与水下地形的相互作用会使海表产生起伏(海浪),而微波遥感对海浪形态的测量具有很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微波遥感可以通过测量海浪形态来反推海底地形。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海流和海风的方向、速度的影响较为明显[4],并且探测的深度有限[5]。

可见光对水体具有一定的穿透力(10~30米),假如水体足够清澈,太阳辐射可以到达浅水区底部,并反射回传感器,传感器接收的亮度信息中包含了水深信息。当前应用光学遥感进行水深反演的方法主要有三种[6,7]:一是纯理论模型,主要依据遥感水深的原理和水体光谱特性进行理论计算,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水体光学参数难以获取,且计算过程复杂,目前难以推广使用;二是数学统计模型,将实测的水深数据与遥感影像的灰度值进行统计分析,拟合出方程曲线,再外推计算水深值,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影像灰度值与水深的相关度不能保证,计算结果往往不理想;三是半经验半理论模型,主要通过简化理论模型结合统计数据进行模拟计算,这种方法集合了前两种的优点,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

目前,光学遥感用于水深调查,在清澈水体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对近岸浑浊水体还处在探索阶段,其关键的技术难题在于如何减轻悬浮物质和底质(底泥)颜色对水深反演模型的影响[6]。

5 近岸水环境调查

近年来,随着沿海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岸带环境问题愈加突出,海岸带的地质调查也相应地增加了近岸水环境调查的内容[1],如:近海悬浮泥沙调查、海表温度(SST)、盐度(SSS)和叶绿素浓度等,卫星遥感在这些项目的调查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岸海水悬浮泥沙遥感

水体中悬沙含量的时空分布是分析河口海岸的冲淤变化、估算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和研究海洋沉积速率的重要参数。因此,对海水悬浮泥沙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应用卫星遥感进行悬浮泥沙定量反演最为常用的是经验模式——建立野外实测数据与遥感反射率或者归一化离水辐射率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关系式有:线性关系、对数关系、Gordon关系、负指数关系等。其主要的依据是悬沙水体的波谱反射曲线具有如下特征:一般情况下悬沙水体的反射率,随着悬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悬沙的波谱曲线有黄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两个反射峰[8],在悬沙浓度较低时,第一个峰高于第二个峰,随着悬沙浓度的增加,第二个峰增加,并最终略高于第一个峰[9]。

然而,悬沙水体的反射不只与悬沙的浓度有关,还与悬沙的颗粒大小、种类和形状等有关,因此,上述构建的关系模式在推广应用中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的水体悬沙遥感算法,需要有更多的标定、检验和发展分析模型。

近岸海水表层温度反演

目前在全球海水表层温度(SST)调查中常用的数据源为AVHRR和MODIS,但是由于这两个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均为千米级,不能满足大比例尺近岸海温调查的要求。TM和ETM+的热红外波段具有较高空间分辨力(分别为120米和90米),在近海的海水表层温度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不错的效果[10-13]。

利用陆地卫星做海水表层温度反演的难点主要在于大气校正,因为TM和ETM+数据只有一个热红外波段,无法通过不同波段对大气的吸收和发射率的差异来构建大气校正方程,而同步实测的大气轮廓线数据和辐射传输模型往往也缺乏。

近岸叶绿素浓度反演

叶绿素浓度可用于估算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同时也是反映水体营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14]。在开阔大洋的一类水体中,蓝绿比值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应用较为成熟,而该方法并不适用于浑浊的近岸二类水体。目前在二类水体的叶绿素浓度调查中多采用荧光法。荧光法的原理是[15]:浮游植物在波长为400~700nm的太阳光激发下,可以在683nm波段附近产生红光辐射,辐射强度与叶绿素浓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大气辐射和海水中的黄色物质与悬浮泥沙对该辐射峰的影响较小。通过量测680nm与660nm之间的辐射量,再进行反演即可得到叶绿素的浓度。

当前,荧光法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5]:一是叶绿素产生荧光的过程复杂多变,有待于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二是叶绿素发射的荧光只占叶绿素吸收能量的5%,当叶绿素浓度较低时,传感器难以探测;三是随着叶绿素浓度的增加,叶绿素的荧光峰将发生“红移”,而传感器的通道是固定的,这将影响荧光峰辐射量计算时的准确度。

近岸海水表层盐度反演

对近岸盐度变化进行监测是我们认识河口海岸生态环境,了解其物理过程的重要手段[16]。传统上主要采用取水样或者使用CTD来测量海水盐度,但是这种方法野外工作量大,且无法同步获取大面积海水表层盐度数据。

目前主要应用微波遥感进行海水表层盐度的反演,其原理是:海水盐度的变化会改变海水的介电常数,进而改变微波辐射特性,通过微波辐射计量测海面的微波发射率,即可从辐射计的亮温中反演出海水表面层盐度(SST)。目前常用于海表盐度反演的电磁波是以为中心的宽度为20MHz的波段,该波段主要的优点是,它属于受国际条约保护的用于无线电天文学研究的波段,不存在人为信号干扰,并且使用该波段除大雨外,几乎可以实现全天候的观测[17]。问题在于目前卫星搭载的传感器空间分辨率极低,无法满足近岸观测的要求。

6 结论和讨论

遥感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一些领域,如海岸类型调查和岸线调查都已经比较成熟。难点在于近岸水体部分,水深调查、悬沙调查、温度盐度和叶绿素浓度反演,这几个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的最重大的技术瓶颈在于传感器。遥感近岸环境地质调查对传感器提出了苛刻的“三高”要求(高空间分辨率、高波谱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首先,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以岸线以外20公里的海区和岸线以内5公里的陆区作为核心调查区。因此,高的空间分辨率尤为重要,传统的海洋水色卫星,分辨率多为公里级,难以达到1:10万和更大比例尺海岸带调查的制图精度要求。其次,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的内容复杂多样,包含了陆地和水体,水体又涉及浅表的温度盐度、悬浮的泥沙以及水下的地形地貌。要满足这些需求,必须要有足够高的波谱分辨率,才能有效地去除干扰信息,获得准确的波谱传导模型。最后,海岸带是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强烈交互作用的区域,同时,还是人类的集中居住区,受人类改造强烈,环境变化快速。传感器没有高的时间分辨率,便无法准确把握海岸带环境地质变化的规律。以目前的技术而言,建立一个低轨道的小卫星群,搭载高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波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夏真,林进清,郑志昌.2005.海岸带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方法[J].地质通报.24(6):570-575

[2]申家双,翟京生,郭海涛.2009.海岸线提取技术研究[J].海洋测绘.29(6):74-77

[3]张明,蒋雪中,张俊儒,等.2008.遥感影像海岸线特征提取研究进展[J].人民黄河.30(6):7-9

[4]范开国,傅斌,黄韦艮,等.2009.浅海水下地形的SAR遥感仿真研究[J].海洋学研究.27(2):79-83

[5]郑宗生.与GIS在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动态.22(1):27-33

[6]张鹰,张东,王艳姣,等.2008.含沙水体水深遥感方法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30(1):51-58

[7]陶菲.2007.经泥沙遥感参数校正的辐射沙洲水深遥感模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8]李炎,李京.1999.基于海面—遥感器光谱反射率斜率传递现象的悬浮泥沙遥感算法[J].科学通报.44(17):1892-1897

[9]刘芳.2005.南黄海及东海北部海域悬沙的遥感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0]于杰,李永振,陈丕茂,等.2009.利用Landsat TM6数据反演大亚湾海水表层温度[J].国土资源遥感.(3):24-29

[11]邢前国,陈楚群,施平.2007.利用Landsat数据反演近岸海水表层温度的大气校正算法[J].海洋学报(中文版).29(3):23-30

[12]Suga Y,Ogawa H,Ohno K,et of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LANDSAT-7/ETM+[J].Advanced Space (11):2235-2240

[13]Thomas A,Byrne D,Weatherbe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from Landsat infrared data[J].Remote Sensing of (2-3):262-272

[14]李素菊,吴倩,王学军,等.2002.巢湖浮游植物叶绿素含量与反射光谱特征的关系[J].湖泊科学.14(3):228-234

[15]邢小罡,赵冬至,刘玉光,等.2007.叶绿素a 荧光遥感研究进展[J].遥感学报.11(1):137-144

[16]王永红,M L Heron,Peter .航空微波遥感观测海水表层盐度的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7(1):139-145

[17]杨斌利.2010.用于海洋盐度观测的主被动联合遥感器[J].空间电子技术.(2):49-54

The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o Geo-environment in Coastal Zones

Huang Wenxing1,2Wan Rongshen1,2

(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Laboratory of Marine Mineral Reasources,MLR,Guangzhou,510760)

Abstract:In recent decades,as China's coastal economic development,coastal environmental geology problem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Remote Sensing has features of rapid,real-time and high efficiency,which make it widely used in the coastal geo⁃environment applications include coastal zone Type Classification,coastline extraction,water⁃depth measurement in coastal zone,suspended sediment detection,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sea surface salinity(SSS),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detec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se words:Satellite Remote Sensing;Coastal Zones;Geo⁃environment Survey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自然科学)(四区) 序号 期刊名称(中文) 学科门类 1 科学通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 2 遥感学报 测绘学 3 气象学报 大气科学(气象学) 4 高原气象 大气科学(气象学) 5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地质学 6 第四纪研究 地质学 7 海洋学报 海洋学 8 地理学报 地理学 9 地理研究 地理学 # 地理科学 地理学 # 人文地理 地理学 # 干旱区地理 地理学 # 中国沙漠 地理学 # 经济地理 地理学 #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学 # 干旱区研究 地理学 #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理学 # 冰川冻土 地理学 # 山地学报 地理学 # 湖泊科学 地理学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地理学 # 生态学报 生物科学 # 应用生态学报 生物科学 # 生物多样性 生物科学 # 微生物学报 生物科学 # 水生生物学报 生物科学 #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生物科学 # 生态学杂志 生物科学 # 植物生态学报 生物科学 # 西北植物学报 生物科学 # 植物分类学报 生物科学 # 云南植物研究 生物科学 # 动物学报 生物科学 # 昆虫学报 生物科学 # 中国农业科学 综合性农业科学 # 土壤学报 农业基础科学 # 水土保持学报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通报 农业基础科学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农业基础科学 # 水土保持通报 农业基础科学 # 水土保持研究 农业基础科学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农业基础科学 #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工程 # 园艺学报 园艺 # 林业科学 林业 #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 # 林业资源管理 林业 # 草业学报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草业科学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水利学报 水利工程 # 水科学进展 水利工程 #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改名为: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自然灾害学报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自然资源学报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应用生态学报、土壤、植物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氨基酸和生物资源半导体光电半导体技术半导体学报包装工程爆破爆炸与冲击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北京医学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表面技术冰川冻土兵工学报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病毒学报波谱学杂志玻璃钢/复合材料材料保护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材料科学与工艺材料热处理学报材料研究学报蚕业科学草地学报草业科学草业学报测绘科学测绘通报测绘学报测井技术测控技术茶叶科学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长江科学院院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肠外与肠内营养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城市规划学刊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传感技术学报传感器与微系统船舶工程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磁性材料及器件催化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大豆科学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大连水产学院学报大气科学弹道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淡水渔业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低温工程低温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地层学杂志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地球化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进展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信息科学地球学报地球与环境地学前缘地震地震地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地震学报地震研究地质科技情报地质科学地质力学学报地质论评地质通报地质学报地质与勘探地质找矿论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纪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电池电镀与环保电镀与涂饰电工电能新技术电工技术学报电化学电机与控制学报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自动化设备电路与系统学报电气传动电网技术电源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子显微学报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电子元件与材料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东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动力工程动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报动物学研究动物学杂志毒理学杂志锻压技术发光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纺织学报飞行力学非金属矿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分析仪器分子催化分子科学学报分子细胞生物学报分子植物育种粉末冶金技术福建林学院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辐射防护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复旦学报. 医学版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复合材料学报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甘肃农业大学学报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高电压技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通报高分子学报高技术通讯高校地质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A辑高压物理学报高原气象给水排水工程地质学报工程勘察工程力学工程热物理学报工程设计学报工程数学学报工程塑料应用工程图学学报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建筑工业水处理工业微生物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公共管理学报公路交通科技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功能高分子学报古地理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古生物学报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固体火箭技术固体力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学报管理评论管理世界管理学报灌溉排水学报光电工程光电子·激光光电子技术光谱实验室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光通信技术光通信研究光学技术光学精密工程光学学报光子学报广东农业科学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广东医学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广西植物硅酸盐通报硅酸盐学报贵金属贵州农业科学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国土资源遥感果树学报过程工程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工程海洋湖沼通报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海洋科学进展海洋通报海洋学报海洋渔业海洋与湖沼含能材料焊接学报航空材料学报航空动力学报航空精密制造技术航空学报航天控制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合成化学合成纤维工业合成橡胶工业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核动力工程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核技术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核科学与工程核农学报黑龙江农业科学红外技术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湖北农业科学湖泊科学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湖南农业科学华北农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华西药学杂志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化工环保化工进展化工新型材料化工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化学进展化学世界化学试剂化学通报化学学报化学研究与应用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学报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昆虫学报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与健康杂志会计研究火工品火力与指挥控制火灾科学火炸药学报机器人机械传动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工程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强度机械设计机械设计与研究基础医学与临床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激光技术激光生物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激光与红外激光杂志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吉林农业科学极地研究计量学报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科学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探索计算机系统应用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与应用化学计算力学学报计算数学计算物理暨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检验医学建筑材料学报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学报江苏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江苏医药江西农业大学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解放军医学杂志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金融研究金属热处理金属学报经济数学精细化工精细石油化工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菌物学报科技导报(北京)科学通报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研管理空间结构空间科学学报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空气动力学学报控制工程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矿床地质矿物学报矿物岩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矿冶工程昆虫分类学报昆虫学报昆虫知识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离子交换与吸附理化检验. B, 化学分册力学季刊力学进展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量子电子学报量子光学学报辽宁农业科学林产工业林产化学与工业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临床儿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流体机械麦类作物学报煤炭学报煤炭转化煤田地质与勘探棉纺织技术棉花学报免疫学杂志模糊系统与数学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膜科学与技术摩擦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内燃机工程内燃机学报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南开管理评论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泥沙研究农药学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机械学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气候与环境研究气象气象科学气象学报汽车工程强激光与粒子束桥梁建设轻金属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情报科学情报学报燃料化学学报燃烧科学与技术热带海洋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热加工工艺热科学与技术热能动力工程人工晶体学报人类工效学人类学学报日用化学工业软件学报色谱山地学报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山东大学学报. 理学版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山西农业科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上海环境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上海农业学报上海天文台年刊上海医学神经解剖学杂志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生理科学进展生命的化学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研究生态毒理学报生态环境学报生态科学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生物多样性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技术生物技术通报生物加工过程生物数学学报生物物理学报生物信息学生物学杂志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生殖与避孕声学技术声学学报湿地科学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化工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炼制与化工石油实验地质石油物探石油学报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石油钻采工艺时间频率学报时珍国医国药实验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用妇产科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实用肿瘤杂志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科学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世界地震工程世界地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世界林业研究兽类学报数据采集与处理数理统计与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数学进展数学年刊. A辑数学物理学报数学学报数学研究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杂志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水产学报水处理技术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A辑水科学进展水力发电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水利学报水生生物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研究水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四川动物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塑料塑料工业塑性工程学报台湾海峡太阳能学报炭素技术探测与控制学报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天津大学学报天津医药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天然气地球科学天然气工业天然气化工. C1化学与化工天文学报天文学进展天文研究与技术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铁道学报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通信学报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涂料工业土木工程学报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土壤土壤通报土壤学报推进技术微波学报微电子学微电子学与计算机微计算机信息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微特电机微体古生物学报卫生研究无机材料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武汉植物学研究物理物理化学学报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物探与化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西北地震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西北农业学报西北植物学报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西南农业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稀土稀有金属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系统仿真学报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系统管理学报系统科学与数学细胞生物学杂志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纤维素科学与技术现代地质现代化工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现代雷达现代免疫学现代制造工程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报心血管病学进展新疆地质新疆农业科学新疆石油地质新型炭材料信号处理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信息与控制畜牧兽医学报循证医学压电与声光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亚热带植物科学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石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岩性油气藏研究与发展管理盐湖研究眼科研究扬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遥感技术与应用遥感信息遥感学报药物分析杂志药物生物技术药学服务与研究药学学报冶金分析液晶与显示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医用生物力学仪表技术与传感器仪器仪表学报遗传印染应用泛函分析学报应用概率统计应用光学应用化工应用化学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应用激光应用科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应用气象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应用声学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数学学报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营养学报影像科学与光化学油田化学铀矿地质有机化学有色金属渔业科学进展宇航材料工艺宇航计测技术宇航学报玉米科学预测园艺学报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能科学技术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植物研究运筹学学报运筹与管理杂交水稻灾害学噪声与振动控制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浙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浙江林学院学报浙江林业科技浙江农业学报针刺研究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诊断病理学杂志振动、测试与诊断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植物分类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植物生态学报植物学通报植物研究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制冷学报制造技术与机床制造业自动化质谱学报中草药中成药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表面工程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中国草地学报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地震中国地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电力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法医学杂志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中国给水排水中国工程科学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公路学报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管理科学中国惯性技术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药物中国航海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境科学中国机械工程中国激光中国激光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科技史杂志中国科学. A辑, 数学中国科学. B辑, 化学中国科学. C辑, 生命科学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中国科学. E辑, 信息科学中国科学. G辑,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粮油学报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中国男科学杂志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农业气象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全科医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国软科学中国沙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生化药物杂志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国生物防治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国兽医科学中国兽医学报中国输血杂志中国水产科学中国水稻科学中国塑料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陶瓷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国铁道科学中国图象图形学报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微生态学杂志中国卫生统计中国稀土学报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国烟草科学中国烟草学报中国岩溶中国药房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中国药学杂志中国野生植物资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医药生物技术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油脂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国预防兽医学报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造船中国造纸学报中国针灸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耳科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男科学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中文信息学报中药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医杂志肿瘤肿瘤防治研究种子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重庆医科大学学报铸造资源科学自动化学报自然科学进展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灾害学报自然资源学报作物学报作物杂志

硅酸盐学报相当于sci几区

硅酸盐通报不是sci的。硅酸盐学会的两个通报都没有被SCI收录,硅酸盐学报仅被EI收录,而硅酸盐通报连EI都没有收录。

硅酸盐指的是硅、氧与其它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它在地壳中分布极广,是构成多数岩石和土壤的主要成分。

硅酸盐的结构

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种类繁多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是硅――氧四面体。在这种四面体内,硅原子占据中心,四个氧原子占据四角。这些四面体,依着四面体,依着不同的配合,形成了各类的硅酸盐。

硅酸盐结构众多、种类繁多:有岛状的橄榄石、层状的石英、环状的蒙脱石等。它们大多数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是硅酸盐工业的主要原料。硅酸盐制品和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科学研究及日常生活中。

sci一区是本专业科研最高水平。

sci一区是国际顶级期刊,一区刊是指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百分之五,相当于体育界的国际冠军,代表发表者的科研水平达到了本专业中的最高水平。

sci是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它不仅是重要的检索工具书,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

一、sci的分区根据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

1、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

2、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20%,三区刊:前21%~50%,四区刊:后51%~100%。

SCI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创刊于1961年,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而创立的。时至今日加菲尔德仍是SCI主编之一。SCI是由ISI美国科学情报所出版。现为双月刊。ISI除了出版SCI外,还有联机型据SCISEARCH。ISTP也由其出版。

无机材料学报是sci(E)区。

《无机材料学报》是1986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月刊,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

学报主要刊登包括纳米无机材料、功能陶瓷(铁电、压电、热释电、 PTC 、温敏、热敏、气敏等)、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晶体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无机薄膜材料、特种玻璃、环境材料、特种无机涂层材料以及无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上述材料性能的最新检测方法以及获得上述材料的新工艺等。

根据2018年3月《无机材料学报》官网显示,学报编委会拥有54位编委。根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无机材料学报》总被下载1449741次、总被引69455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根据2018年3月学报官网显示,《无机材料学报》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美国工程索引数据库(EI),美国化学文摘(CA),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STPC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SCD),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所收录。

自动化学报相当于sci几区

以,如果看你改得不错,好好改吧,很大可能还是到通个审稿人手上,意见是修改后重审,审稿人满足了录用 可能性大多了。投了个浙大学报,貌似只有一个审稿人,一个月给的审稿意见,这种情况修改后被录用的机会大么

不是,中文核心,EI

自动化学报相当于sci2区。

自动化学报是北大核心期刊。主办方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周期为月刊,出版地是北京市,语种为中文,一共为16开本。《自动化学报》创刊。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学报编辑部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前身是《自动化》杂志。

《自动化学报》

主要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据2018年3月学报官网显示,学报第十三届编委会拥有82名编委,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自动化学报》出版文献量5804篇、总下载次数1776345 次、总被引次数103508 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自动化学报

遥感学报是几区

比较容易发表论文的测绘类期刊有《测绘科学技术学报》、《遥感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创、《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创于1984年,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主管、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主办的测绘科学学术期刊。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学科进展、学术研究、应用工程等。

办刊宗旨: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贯彻执行江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报道和反映测绘科学最新研究成就,传播和积累军事测绘科学知识。

2、《遥感学报》创刊于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环境遥感学会主办。致力于报道遥感领域及其相关学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和阶段性研究简报以及高水平的述评。着重反映本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

内容涉及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发展及遥感在农业、林业、水文、地矿、海洋、测绘等资源环境领域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遥感与GIS及空间定位系统(GPS)的结合及其应用等方面。

3、《地理科学进展》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获奖情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研究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区域研究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成果与新技术。

4、《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创刊于1985年,由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主办。包括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部分,具体栏目有:3S研究与应用、数字城市与数字国土、区域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基本涵盖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与热点,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新研究成果。

重点核心:《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一般核心:《生态学杂志》、《生物多样性》

重要英文期刊:

刘爱霞1 王静1 刘正军2

(1.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2.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基于 MODIS 16 天合成的 NDVI 时间序列数据、8 天合成 LST 数据、1∶5 万DEM数据以及其他辅助数据相结合,进行北京西北部地区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多年变化的研究。首先选取适合于 MODIS 数据分类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用 PCA 方法对NDVI 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信息增强与压缩处理,结合LST数据、DEM数据及降雨温度数据,利用模糊K-均值非监督分类法,进行研究区的土地覆盖分类,得到土地资源现状情况。然后利用变化矢量(CVA)分析方法对北京西北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的多年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ODIS 数据能很好地应用于大范围的土地资源监测中,并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北京西北部;MODIS;土地资源现状;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变化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大力加强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我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强调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强调努力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现代化。其中,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适合于不同空间尺度土地资源调查监测的各种遥感数据相继出现。目前,SPOT5、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是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数据源,适合于乡级、县级、区域级等不同尺度,但是应用于较大空间尺度的土地资源调查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不经济。近年出现的中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 MODIS 数据为大尺度的土地资源调查提供了更好的数据源。Tucker 等人研究表明[1],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实际反映了植被生物量、覆盖度和叶绿素含量三方面的生物物理化学性质,利用不同时相条件下的 NDVI序列,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植被的生长季相变化的规律。这成为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大区域范围植被和土地覆盖制图的基本思路[2~4]。

本文尝试以MODIS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为主要数据源,结合MODIS LST、DEM、降雨、温度等辅助数据,首先选取适合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通过 PCA 等数据处理方法,使用模糊K-均值非监督分类法,进行北京西北部地区的土地覆盖自动分类研究;然后利用变化矢量(CVA)分析方法对该区的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的多年变化状况进行分析,以便为大尺度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提供一种快速便捷的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北京西北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部门重点关注和投资的地区,本研究区主要包括北京市西北部的风沙源区,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 8个市(地、盟)的 51个县(市、旗),土地总面积为×104 km2。该区范围西起内蒙古的四子王旗,东至内蒙古的敖汉旗,南起山西的代县,北至内蒙古的阿鲁克尔沁旗,地理坐标为东经 110°20′~121°01′,北纬38°51′~45°25′。

研究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中部、黄土高原的北端,位于内蒙古、山西和河北三省交界处,区内地表形态主要由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几大部分组成,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趋势。研究区跨中温带和寒温带,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气候变化较为明显。冬春季节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高压控制,气候干燥少雨,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风力强劲,风蚀型外营力地质作用极为强烈,研究区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是北京西北部地区的主要风沙源区。区域夏秋季节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多东南风,风力较弱,水汽补给较少,气候炎热少雨。区域年均气温 ℃以下,年降雨量为200~750mm,但降雨集中,降雨强度大,外加区域地势比降大,土质疏松,水蚀型外应力地质作用和重力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2 数据及预处理

遥感数据

本文所用遥感数据是美国EROS数据中心提供的MODIS影像。NDVI数据是2001~2004年16日合成的时间序列数据,共23个时相,空间分辨率为250m。陆面温度(LST)是2002年的8日合成时间序列数据,共46个时相,空间分辨率为1 km。

在 MODIS 数据处理中,用 MRT 几何纠正与镶嵌软件完成了图像的几何纠正和镶嵌。然后用最大合成法(MVC)对同一区域内植被指数、陆面温度等多时相的数据进行合成预处理,即图像中每一像元用j天中的最大像元值来代替,该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大气的云、颗粒、阴影、视角以及太阳高度角的影响(Brent,.,1986)。虽然最大合成过程(MVC)减少了大气的云、颗粒等的影响,但是云污染仍存在,接着采用改进的 BISE (the best index slope extraction)方法进行 NDVI 的多时相去云处理。尽管所用 MODIS 的LST 数据都是8 天合成数据,但 Ts 数据质量非常差,为了解决数据残缺的问题,我们利用线形回归来模拟这些数据。地表温度是高度空间相关的,相邻时相同一区域内的 Ts 在空间上存在某种相同的相关性,用线性关系来拟和这种关系;用相同大小的模板同时在被修复图像和参考图像上滑动,如果处于被修复图像模板中心值是零值或异常值,则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两个模板内有效数据间的线性回归系数,然后用该系数和参考图像模板中心值求出新值替代原来的零值或异常值。

其他辅助数据

辅助数据主要有通过 ETM+数据目视解译得到的 2002年北京西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北京西北部地区 1∶50000 DEM 数据,北京西北部地区的降水、温度数据。利用北京西北部地区各气象站点资料先计算各站点的年平均积温、年平均降水量,然后利用Kriging 插值方法获得北京西北部地区栅格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3 研究方法

土地覆盖分类

(1)选取适合于 MODIS 数据分类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本研究采用《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体系》[5]。该分类体系最重要的特色在于,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和所对应的遥感数据源,都具有其相应的分类,而且分类类型逐渐细化。对于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侧重于土地覆被的分类,即对于中、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以土地覆被分类为主。

(2)用 PCA 方法对 NDVI 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信息增强与压缩处理,以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分类精度。采用 PCA变换可以将原有的12个月中有用的NDVI信息中的绝大部分压缩到少量的前几个主分量中,同时排除了部分由于数据质量等原因引起的噪声。因此,利用 PCA变换可以有效保证分类精度不受损失。实际结果的研究也表明,PCA 在对于抑制噪声影响和保证分类精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

(3)结合 LST 数据、DEM 数据及降雨温度数据,利用模糊K-均值非监督分类法,进行研究区的土地覆盖分类[7],经过分类后处理,对分类发生明显错误的图斑进行更正,得到北京西北部地区的土地覆盖分类图。

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多年变化分析

变化向量(CVA)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植被比较分析方法,根据变化矢量的强度和方向判定变化的区域和类型[8]。变化矢量分析技术用指示参数年时序中的每个数据值作为时序空间的一点,时序空间连续几年的点连接成变化矢量。变化矢量的方向确定了变化的推进,矢量的大小表征了变化的强度。

例如,用连续多年12个月的数据来进行变化矢量分析,则变化矢量空间由每年的12个变化监测指示因子图像构成,故全年指示因子对应于一个12 维的时间矢量: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P (i,x)表示像元i对应于x年的矢量,x (t)为像元i在时间t1到tn的指示因子值,n表示时间维数。矢量的模‖P‖ 代表了全年指示因子累积,矢量的方向为全年指示因子的时间曲线形状的综合反映。

任意两年间指示因子的任何变化都会表现在这12维空间中,这种变化可用变化矢量描述如下式: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ΔP (i)是像元i从x年到y年的变化矢量。ΔP (i)包含了(y-x)年间,像元i在每一时间维上的变化信息。变化矢量的模‖ΔP (i)‖,由欧氏距离(Enclidean distance)决定,表示了指示因子变化的强度。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当‖ΔP (i)‖超过某一阈值时,往往对应着植被覆盖类型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ΔP (i)的方向由一系列的角度定义,决定了指示因子的变化过程。

对计算出变化矢量强度,依据图像的直方图特征和地面资料可以采用阈值分割的方法划分不同的矢量变化强度等级。

借助于指示因子累计值的变化率来判断矢量变化类型。变化率的定义如下: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4 结论与讨论

土地资源现状调查

通过对研究区2002年12个月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前四个主分量,基于1 km 分辨率的 MODIS 8 天合成 LST 数据得到的研究区年均 LST 数据,1∶5 万DEM数据,然后结合降雨温度数据,采用模糊K-均值非监督分类法,得到北京西北部地区的土地覆盖分类结果。然后,对分类结果进行分类后处理,对分类发生明显错误的图斑进行更正,最后得到2002年北京西北部地区的土地覆盖分类图(图1)。

图1 2002年北京西北部地区土地覆盖分类图

通过图1和图2可以看出,北京西北部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中草地的覆盖面积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面积的53%,内蒙古高原的浑善达克沙地和丘陵区及研究区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南缘地带呈集中连片分布;中西部坝上高原地区的低洼处和河湖滩地的周边、阴山山脉东部及周边地区的丘陵地区也比较集中。牧草地总面积的60%以上分布在沙质甚至沙砾质干旱草原区。农用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高原和盆地中,多呈条带状沿河谷和河流冲积平原分布。林地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燕山、恒山、阴山山脉地区,在研究区的东部和西南部山区是林地集中分布地区,且大多分布在山体的上部。裸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主要分布在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和东部的科尔沁沙地。研究区中,湿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所占面积比例最小。

图2 2002年北京西北部地区各土地覆盖类型所占比例

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多年变化

用变化矢量分析法对北京西北部地区2001~2004年NDVI 的变化进行监测。所用数据是北京西北部地区2001~2004年的每月的最大 NDVI 时间序列值,首先计算 NDVI的变化矢量模,然后采用对变化矢量模进行图像分割的技术来生成 NDVI 的变化强度。图像分割满足:①相似性原则,即同一区域内像元应相似;②非连续原则,即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搜索,像元一定有某些变量特征(梯度等特征)发生突变,从而确定边界。

变化强度

NDVI 变化强度反映了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植被覆盖度变化矢量模的直方图、均值和方差来确定每个分割点,对变化矢量模进行分割得到变化强度。

表1 矢量变化强度不同等级阈值

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2001~2004年4年间,北京西北部绝大部分地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状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平衡。无变化和低变化地区占北京西北部地区总面积的。

无变化区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主要分布于北京西北部地区的赤峰市、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北部的锡林郭勒盟和四王子旗等地,表明5年间三峡库区的植被覆盖在水平方向上很少变化。

低变化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地区的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克什克腾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和太仆寺旗的交界处等地区。

中变化区的面积比较小,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北部地区的凉城地区。

剧烈变化区,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北部地区的西部地区、浑善达克沙地周围、克什克腾旗北部和四王子旗等地。

图3 北京西北部地区 2001~2004年植被指数 (NDVI) 变化强度

图4 植被覆盖度矢量变化强度面积比例

变化类型

以上计算了北京西北部地区4年间NDVI矢量变化强度。矢量变化强度反映了2001~2004年4年间北京西北部地区NDVI的变化程度,但无法判断这4年间植被覆盖度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因此可以同时借助 NDVI 变化强度和 NDVI 累计值的变化率来判断ND-VI 矢量变化类型[9]。

取变化强度的无变化和低变化的界值作为阈值 M,变化强度小于 M 的像元,被认为其变化为平稳型,当变化强度大于 M 时,再根据累计变化率来确定其变化类型。具体参数如下: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根据计算出NDVI的累积变化率,再考虑公式(5)可以得到NDVI矢量变化类型图。

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2001~2004年北京西北部地区的植被覆盖总体上表现为稳中增加的趋势。归纳起来的变化特征为:

图5 北京西北部地区 2001~2004年植被覆指数 (NDVI)

图6 植被覆盖度矢量变化强度面积比例

(1)植被覆盖变化类型中以平稳型为主,占整体面积的,主要分布于北京西北部地区的东北、西北等地区。

(2)增加型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占北京西北部地区面积的,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地区中南部地区。

(3)减少型代表植被覆盖度有一定的减少,所占比重很小,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地区的北部零散地区。

(4)波动型占北京西北部地区面积的,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地区的东北部地区。植被覆盖的波动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它是植被正常生长、长期的气候变化等自然作用和各种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Tucker,.,Townshend, Goff,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using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data [J].Science,1984 (227):369~375

[2]Cihlar cover mapping of large areas from satellites:statu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J]. ,21 (6&7):1093~1113

[3]Townshend ,et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by Remote Sensing:Present Capabilitie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1991 (35):243~255

[4]Lloyd phen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over using shortwave vegetation index imagery [J]. Sensing,1990,11 (12):2269~2279

[5], a land use/cov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in of SPIE-Remote sensing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GIS applications and Geology IV,2004,(5574):52~60

[6]刘爱霞,刘正军,王静.基于PCA变换和神经元网络分类方法的中国森林制图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 (1):19~24

[7]刘爱霞,王静等.基于MODIS数据的北京西北部地区土地覆盖分类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6,25 (2):96~102

[8]陈云浩,李晓兵,陈晋,史培军.1983~1992年中国陆地植被NDVI演变特征的变化矢量分析.遥感学报,2002,6 (1):12~18

[9]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三峡库区相关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项目验收总结报告.2005,1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