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杂志社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杂志社论文

传播学 方面的论文在 轻风论文网 很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师帮忙指导的。相对于 网上很多个人和小机构要好很多,我之前找的 轻风论文 王老师咨询的,非常专业的说这里还有些 资料,你看看论语文教学 中旅游文化的传播 旅游文化是一 座文化宝库。 梳理中国旅游 文化遗产,结果表明: 先贤们对旅游客体都采取和谐共生的态度,对旅游主体都取“自怡”、“自 适”的审美理念。今天的旅游文化内涵 在不断扩展,人们在不断地思考着人类与自然关系,思考着人类历 史命运与前途 ,反映时代的进步。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深入,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强调语 文教学终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和 自身协调发展,追求人的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实 现。 论文运用比较文 化研究方法,第一次将中国旅游 文化与语文教学整 体联系起来研究,探求二者辩证关系和在学生培 养目标上的高度一致性。语文课蕴藏着丰富的旅游文化 资源,数量之多、份量之重,不容我们忽视;语文教师在旅游文化的承传、普及、改造和创新中担负 重要使命。中国 的旅游文化对人自身 生命价值、道德价值、天人关系独特而智慧的理解,对天人合一 境界的执着追求,可以作为今天语 文教学困境的一种反思。作者认为旅 游文化教学能为学 生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最终达到人与 自然两种生命的“感动与交融”。 全文 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不懂的你上 轻风论文网 自己看吧

1. 杜骏飞:必须保卫社会——腾讯-360之争解析,《新闻记者》,2010年第12期2. 杜骏飞:我们为什么而新闻?——关于《环球时报》风波的三个问题 ,《新闻记者》,2011年 第09期3. 杜骏飞等:网络新闻中的政治与民生(上),《当代传播》,2010年第1期4. 杜骏飞等:网络新闻中的政治与民生(下),《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5. 杜骏飞:网络政治的问题与主义——查德威克(Andrew Chadwick)《互联网政治学》译序,《当代传播》,2010年第6期6. 杜骏飞: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东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7. 杜骏飞:突发性灾难事件与中国公民社会形态的演进,《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年第1期8. 杜骏飞:中国中产阶级的传播学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3期9. 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类型辨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10. 杜骏飞:政治、社会与新型网络应用——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关键主题,《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11. 杜骏飞: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学科发展与知识结构,《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学报》,2009年第4期12. 杜骏飞:我们如何使用网络?——中国网络社会调查报告,《当代传播》,2009年第5期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nbsp;〔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nbsp;Abstract:Thisnbsp;thesisnbsp;discussesnbsp;thenbsp;characteristicnbsp;ofnbsp;networknbsp;;Thenbsp;authornbsp;pointsnbsp;outnbsp;thatnbsp;thenbsp;traditionalnbsp;communicationnbsp;theorynbsp;can‘tnbsp;properlynbsp;explainnbsp;thenbsp;networknbsp;communicationnbsp;phenomenonnbsp;andnbsp;thereforenbsp;anbsp;newnbsp;networknbsp;communicationnbsp;mustnbsp;benbsp;;Thenbsp;researchnbsp;object,nbsp;researchnbsp;actualitynbsp;andnbsp;futurenbsp;ofnbsp;thenbsp;networknbsp;communicationnbsp;theorynbsp;havenbsp;beennbsp;discussednbsp;innbsp;thisnbsp;;Keynbsp;word:Networknbsp;communication,nbsp;Internetnbsp;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nbsp;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nbsp;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nbsp;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nbsp;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nbsp;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nbsp;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nbsp;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nbsp;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nbsp;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nbsp;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

网络传播杂志社好吗

一、专业概况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属于文学门类下,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本科4年,发文学学士学位。与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是一类专业。既然是新闻学类的专业,那么新闻学等专业学习的课程,网络与新媒体也有,比如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公共关系学、传媒经济学、平面媒体设计、媒体职业道德法规等。当然,既然叫做网络与新媒体,也必须有新媒体方面的课程:网络传播、网络编辑和网页设计、数据库技术、手机媒体概论、音频和视频媒体编辑、动画设计与编辑、新媒体营销传播、新媒体数据分析。最后我们要知道一点,那就是专业课程因学校不同而略有差异。这个专业是文理兼收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可以报考这个专业。女生比男生多,女生是65%,男生只占这个专业总人数的35%。二,就业方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各级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传媒集团等国有新闻单位、网络媒体、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各企业的新媒体部门等。互联网、新闻机构等企业的网络与新媒体岗位,或是各个企业之中的新媒体相关岗位。新媒体编辑、新媒体运营,或是新媒体方向的策划、营销、文案编辑等相关职业。很多人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把网络与新媒体等同于自媒体,认为就是写公众号或拍短视频等,其实不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毕业生可能就业的方向有:技术类:包括文案专员(没错,文案也算是一门技术)、设计师、程序员等。运营类:包括公众号运营、微博运营、网站运营等。媒体类:包括网络推广、店铺推广、网络广告投放等。管理类:包括新媒体主管、新媒体经理、网络营销主管等。策划类:包括互联网产品策划、活动策划、事件策划等三,报考建议1,这个专业其实是把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等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整合。可以说是换了一个地方。2,学的东西太杂,而不精。不用像新闻专业的同学学得那么深,讲的都很浅,你会发现一学期下来特别忙,课很多,但又发现,没学到点儿啥,3,有些学校不是文理兼收,这一点要注意,特别是学习理科的同学。4,这个专业还有网页设计、摄影等课程。5,这个专业开设的大学很多,目前已有200多所。实力最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6,我国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巨大,因而对新媒体人才需求也非常大。7,最后说一下,开设的院校多,招收的学生多,竞争也是大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属于新兴专业,每年选择报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很多。那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怎么样呢?下面我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对新闻传播行业及整个社会的的巨大推动,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要学,新媒体技术导论、新媒体概论、视听语言、数字摄像、多媒体信息编辑、数字视频编辑、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字摄影、新媒体信息策划、手机媒体研究、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心理学、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中外新闻史等课程。

发展前景还算好,毕业生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广,可在各类门户网站工作。要学会与时俱进,不过这个行业的竞争力很大,想要干出来需要加油。

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可从事:

新闻出版行业书刊

电商或者微商

报纸的数字化出版与传播工作

杂志行业

新媒体行业

网络与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的采集、组织与印制工作等。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报社、音像电子出版社、杂志社、新闻单位、教育推广公司、教学软件开发公司、学校(网校)、远程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咨询策划公司、展示展览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企业的市场部工作。

这个不好说,与行业、工作经验以及个人的能力有关,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新媒体运营需求大,工资也相对较高。5000起是有经验,;8000起是有很丰富经验的;1w+起是有经验并且有资源的。其他城市2000-3500不等。

北京新媒体实习生就业形势分析:招聘待遇,工资6000-7999占比最多,达36%。经验要求,3-5年工作经验要求的占比最多,达61%;学历要求,本科学历要求的占比最多,达58%。该数据仅供参考。

网络新闻与传播,也就是现在的新媒体运营这块吧,只能这么说,门槛很低。想要靠从学校学的那点东西,远远不够,必须找到风口,比如现在的直播,短视频。在学校里,专业课无非就是教你学点ps,pr,flash啥的,但是这些东西你只需要会,并不一定要精通,需要精通的是当下流行的东西,如热门app,自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等等。

这个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网络公司、新媒体、文化传播公司、杂志社、影视公司等,从事文字编辑、图片编辑、论坛编辑、博客编辑、网页美工等。薪酬的话,如果所在公司比较重视新媒体的话,二线城市一般是4000-6000 的样子,在北上广深会有 20%左右的上浮。

这个专业未来应该会是主流,但是由于大部分外来者进入这个行业,这个专业的学生就一定不能满足于在学校学的那点东西,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

网络杂志传播

多媒体杂志的优势1、多媒体表现形式,使得内容更加生动。让您的杂志内容更加鲜活。2、通过网络传播,发行量巨大。让您的杂志让更多人知道。3、互动性强,可以第一时间内知道读者对杂志的反馈,有些内容需要读者参与进来才能完成阅读。让您的杂志更有可玩性。4、运营成本降低,节省了印制成本、发行投递的成本、时间成本。让您的杂志投入更低。互动杂志,也叫多媒体杂志,是将相关内容素材经过精心再编排和制作,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做到声、影、图、文并茂的电子版杂志。该电子杂志文件通过发行商提供的阅读/下载器播放,可以同读者实时互动,给读者以丰富的信息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

问题一:新闻传播途径和方法有哪些,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希望详细点。 30分 简单的说吧: 传统媒体包括了:广播电视、报社杂志、新闻发布会、自发媒体(小报、传单)、营销策划等; 新媒体:分为一代新媒体:网站(新闻类)、社交网络(人人,开心)、论坛、邮件列表、自有网站门户(公司或单位官方网站);二代新媒体:博客、微博、微信、IM软件、视频网站等自媒体渠道; 新媒体因为网络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还包括了一些广告发布公司,比如CCTV曝光的右下角流氓跳屏等~ 不止这样回答是否合适。 问题二:有哪些大众传媒方式 七大类媒体分析: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户外/售点/网络等 一、报纸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报纸的主要特点有: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3、易保存、可重复 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4、阅读主动性 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认知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或放弃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先读,哪些地方后读;阅读一遍,还是阅读多遍;采用浏览、快速阅读或详细阅读。读者也可以决定自己的认知程度,如仅有一点印象即可,还是将信息记住、记牢;记住某些内容,还是记住全部内容。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必要时将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5、权威性 消息准确可靠,是报纸获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大多数报纸历史长久,且由党政机关部门主办,在群众中素有影响和威信。因此,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往往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 6、高认知卷入 报纸广告多数以文字符号为主,要了解广告内容,要求读者在阅读时集中精力,排除其它干扰。一般而言,除非广告信息与读者有密切的关系,否则读者在主观上是不会为阅读广告花费很多精力的。读者的这种惰性心理往往会减少他们详细阅读广告文案内容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报纸读者的广告阅读程度一般是比较低的。不过当读者愿意阅读时,他们对广告内容的了解就会比较全面、彻底。 7、注意度不高 在一份报纸中,有很多栏目,也有很多广告,它们竞相吸引读者的注意。这样,只有当你的广告格外醒目时,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否则,读者可能视而不见。 8、印刷难以完美,表现形式单一 报纸的印刷技术最近几年在高新科技的支持下,不断得到突破与完善。但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印刷成本最低的媒体。受材质与技术的影响,报纸的印刷品质不如专业杂志、直邮广告、招贴海报等媒体的效果。报纸仍需以文字为主要传达元素,表现形式相对于电视的立体、其他印刷媒体的斑斓丰富,显然要单调得多。 二、2 杂志 杂志也是一种印刷平面广告媒体,尽管与报纸广告相比,它明显地缺乏时效性,而且覆盖面有限,但由于它精美的印刷,具有光彩夺目的视觉效果,故深受特定受众的喜爱。由于杂志种类繁多,雅俗均有,而且出刊周期短的杂志种类最多,影响颇大,因此,它成为现代广告四大媒体之一。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进步,以往的单纯平面设计模式不断被打破,新的设计形式不断出现,这都体现着杂志广告的广阔前景。杂志的主要特点有: 1、读者阶层和对象明确 杂志的读者不......>> 问题三:新媒体的传播学的途径有哪些 新媒体的传播学的途径有以下这几个方法: 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维客、播客、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报、网络杂志等等。 它们之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态、有的属于新的媒体软件、新的媒体硬件和新的媒体服务方式。 问题四:新闻传播途径和方法有哪些,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希望详细点。 35分 大哥,教材书上难道没有嘛? 我尽量认真思考与回答,毕竟现在知识更新很快,我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回答吧,最好是能够加分。 传播途径就是媒介技术咯,任何媒介技术都可以归位两位,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 方法就是运用媒介技术传播出自身的信息。 你根据上面的总结自行分析和思考,绝对是有益。 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就不用我说了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等,高校的教材基本上大部分都是讲传统的媒体。 我就说说新媒体的传播途径,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多多指点。 新媒体的传播途径,运用了更多新技术包括3G技术,视频、音频、图片、文字、音乐等等,此外还加入了反馈渠道,立即可以反馈信息,瞬间就搞定,此外还加入分享与互动,不但自己可以分享出来,还可以@给自己朋友。这些都是新的传播途径。 新媒体的技术也是一代一代升级过来的,本来郸1G时代,后来是2G时代,现在是3G时代,马上就会进入4G时代。 传播途径更多的是依赖技术,有点像麦克卢汉的技术论,你懂滴。 还有什么不懂,请继续追问。 问题五:新闻媒体到底是一种传播平台还是传播途径 通常情况下,网络、报纸、电视、电信等很多种类和形式的媒介我们统称为“新闻媒体”,本质上属于传播平台。其中包含的那些种类繁多的形式,可以看作是不同的传播所途径。 问题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都有哪些 传统媒体,比如报纸、电视、广播 新媒体,比如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知乎论坛贴吧、QQ、搜狐自媒体、百家 问题七:新媒体有哪些类型,传播方面有什么特征? 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 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维客、播客、手机短信、 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报、网络杂志等等。 它们之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态、有的属于新的媒体软件、新的媒体硬件和新的媒体服务方式。 传播方面有什么特征? 1.全时传播。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有四个发展阶段:定时、即时、实时、全时,全时传播指的是信息随时可以进行发布。 2.全域传播。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就可以发布信息。 3.全民传播。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记者、编辑。 4.全速传播。传播速度比旧媒体快,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 5.全媒体传播。传播信息不单是文字或者图片,还附有音频、视频等多触觉通道。 6.全渠道传播。客户端多样化,比如电脑、手机、短信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发布。 7.全互动传播。新闻的线索搜集、采访、发行等一系列活动,所有用户都有机会参与进去,并且在事后可以发表评论。 8.去中心化传播。不存在类似于“头版头条”这样的状况,不同受众可以选择出很多主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新媒体使新闻多元化。 9.去议程设置传播。信息传播不再是比较固定的用词模式,不同的消息发布人可以用自己使用语言的习惯进行传播。 10.自净化传播。虽然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负面信息传播面积是正面信息的四倍,但是一般小道消息都会有相关人员出面澄清,所以造成的误会基本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杂志社论文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如何定题目

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

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

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

(一)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

(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

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

(三)完成初稿

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

(四)定稿

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以下题目仅供参考:

1. 试论大众传播受众权利的保护

2. 试论“媒介殖民主义”

3. 我们为什么喜欢上网

4. 浅论网络传播环境净化策略

5. 大众传播受众价值的再认识

6. 民营网吧生存状况思考

7. 试论网络时代的贫富差距

8. 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

9. 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保障状况及思考

10. 由我国大众传播现状引发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再认识

11. 受众行为对大众传播的作用

12. 我国大众传播内容与社会道德教化的冲突及思考

13. 试论网络传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14. 论我国大众传播工作者的素质

15. 试论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并存状况下大众传播效果

16. 从蔡智恒网上小说看网络小说

17. 从《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看路遥

18.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19. 试论余华的《活着》

20. 试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21. 大众传媒与“少年作家”诞生与生长

22. 试论小说与其改编的电视剧间的互动关系

23. 试论受众对传媒的需求

24. 试析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25. 试论手机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

26. 试析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的保障状况

27. 试论传播媒介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28. 媒介为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世界

29. 职业记者的危机——互联网络、手机对记者职业的影响

30. 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31. 试析“易中天现象”

32. 浅析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的选题策略

33. 试论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

34. 试论新闻的法制监督职能

35.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

36. 美学与新闻(具体题目同学自定)

37. 美学研究(具体题目自定)

38. 文艺理论研究(具体题目自定)

39. 从“富士康”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40. 试论在权力和资本影响下的新闻现状

41.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

42.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1. 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2. 新闻传播中保障知情权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

3. 新闻侵权诉讼的应诉对策研究

4. 新闻侵权诉讼的防范与对策研究

5. “新闻审判”的中西比较

6. 论新闻侵权案审判中“公共利益”原则的适用

7. 对舆论监督引发新闻侵权纠纷的实质分析

8. 论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采访权的保障作用

9. 论新闻媒体对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作用

10. 试论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

11. 论报道自由、评论自由与“新闻审判之界限

12. 论传播权利的保障和救济

13. 对电视法制节目未来走向的思考

14. 如何克服电视法制节目的负面效应

15. 虚假广告的治理与媒体的责任

16. 电视名牌栏目的广告效应分析

17. 虚假广告治理的对策研究

18. 电视法制栏目的个案分析(选择某一法制栏目,如“拍案说法”或“今日说法”,进行分析)

19. 论“新闻审判”产生的根源

20. 论“新闻的真实”与“法律的真实”

21. 对新闻侵权案件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22. 论表达自由的限制

23. 论保障知情权与表达自由的实现

24. 论法制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

25.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法治的价值

26. 论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平衡

27. 论司法与传媒的良性互动

28.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权利

29. 新闻自由的法律界限

30. 舆论监督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31. 论新闻媒体侵权的责任豁免

32. 宪法司法化与新闻自由权利的保障

33. 论新闻法制与党对新闻的领导

34. 政府官员的名誉权与舆论监督

35. 舆论监督中“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问题

36. 对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审判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分析

37. 论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

38. 论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

39. 论广告传播对社会流行的影响

40. 广告对传统的性别偏见的固化作用

41. 对广告新闻化的思考

42. 盲目的偶像追捧与媒体的社会责任

43. 从传媒的影响力看“超级女声现象”

44. 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视角看“超级女声现象”

45. “超女热”对文化的冲击及其分析——从“超级女声”到“梦想中国”

1. 报纸版面设计趋势分析

2. “厚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厚报”的产生与发展

4.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崛起

5. 论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

6. 论报纸的形态及变化

7. 中英新闻标题比较

8. 论编辑思维

9. 对美国“新闻自由”的解析

10. 论新闻图片的作用

11. 论报纸头版的新功能

12. 论新闻标题的特点

13. 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

14. 论报纸的新闻语言特色

15. 论传统报纸的走向

16. 论编辑的素质要求

17. 《重庆时报》的版面分析

18. 论新闻策划

19. 论报纸副刊的变化及作用

20. 报纸专栏分析

21. 论报纸评论的特点与作用

22. 论新闻编辑的创造性劳动

23. 论报纸编辑的隐性劳动

24.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

25. 论新闻编辑人才的培养

26. 论编辑处理与舆论传播导向

27. 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

28. 对新闻编辑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29. 论编辑的人文情怀

30. 论毛泽东的编辑思想

31. 都市报的“同质化”分析

32. 论新闻的世俗化

33. 对当前新闻教育的思考

34. 论网络媒体中编辑的角色变化

35. 新闻的“软化”现象思辨

36. 论媒介品牌的建立及注意的问题

37. 论传媒的影响力

38. 论传媒的公信力

39. 论传媒的涵化功能

40. 解读施拉姆的“受众信息选择公式”

41. 网络时代的新闻编辑思维

42. 论新闻编辑的境界

43. 论新闻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4. 论民生新闻报道现状

45. 论精确新闻报道

46. 论调查性新闻报道

47. 论媒介素养

48. 新闻评论现状分析

49. 论新闻编辑理念

50. 电视产业的困境解析

51. 报业生存现状分析

52. 论媒介产品走向媒介商品的变化

53. 论新媒体变革编辑方式

54. 论新媒体变革传播方式

55. 论新媒体变革传统媒体

56. 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走向

57. 论传媒整合发展

58. 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59. 论网络新闻编辑策划

60. 从美国成立新媒体部队看美国对信息自由流动的威胁

1. 简论新闻的意识形态性质

2. 新闻“真实”的本质探寻

3. 新闻语言特征论

4. 论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即从“三个代表”的角度来讨论“新时期新闻”的特点)

5. 试论新闻与哲学的关系

6. 试论新闻与道德的关系

7. 试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8. (从生活中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试论新闻的社会作用

9. 新时期“新闻种类”的再认识

10. 重新认识新闻与生活的关系——针对目前新闻界存在的“等新闻”现象感言

11. 新闻风格论

12. 新闻的民族特点初探

13. 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14. 现代中国新闻流派初探

15. 新闻美学的理性探讨和认知

16. 从“接受”的角度来谈新闻的写作

17. 新闻“阅读”的心理机制探寻

18. 从“普利策”奖看中西新闻意识的不同

19. 再论新闻批评的性质和任务

20. 关于新闻评论性质的再认识

21. 新闻中的美学规则

22. 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的模铸

23. 可视性新闻与语言性新闻未来的展望

24. 如何正确地认识新闻的“工具”作用

25. 新闻价值论

26. 论大众传播中的个性风格

27. 论新闻自由与自由新闻 ——关于网络媒体现状的思考

28. 论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29. 关于当今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思考

30. 应当正确地开展新闻批评——关于中国新闻批评现状的思考

31. 论新闻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32. 关于新闻的经济价值的思考——从中国资讯业的繁荣看新闻价值的另一极

33. 新闻学与传播学现实关系的正确认知

34. 大众传播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

35. 中西方传播理念之异同

36. 现代传播学论

37. 试论新闻的政治监督职能

38. 试论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

39. 试论新闻的法制监督职能

40.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

41. 美学与新闻(具体题目同学自定)

42. 美学研究(具体题目自定)

43. 文艺理论研究(具体题目自定)

44. 从“富士康”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45. 试论在权力和资本影响下的新闻现状

46.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

47.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1. 传播效果浅论

2. 略论传播效果的提高

3. 传播效果评价

4. 博客管理初探

5. 中西采访技巧比较

6. 中西新闻价值观比较

7. 中西电视谈话节目比较

8.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9. 外国电视节目的借鉴与改进

10.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风格比较

11. 广告的文化策略

12. 电视广告的现状与发展

13. 中国电视广告20年概论

14. 广告创意论

15. 广告的理性诉求与感性诉求

16. 新闻写作的创意

17.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焦虑

18. 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19. 从突然公司事件看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20. 新闻出版“气功热”反思

21. 民生新闻与社会和谐

22. 浅论突发事件报道

23. 社会和谐与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

24.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新闻

25. 科学发展观与新闻传播

26. 社会和谐与社会新闻

27. 新闻报道与社会和谐

28. 隐性采访浅论

29. 独家报道浅论

30. 都市报的现状与发展

31. 中外动漫产生比较

32. 动漫创新初探

33. 法制新闻中的隐性采访

34. 新闻采访中的新闻侵权行为

35. 批评报道与新闻侵权

36. 科学发展观与科技新闻报道

37.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新闻

38. 浅论网络传播

39. 网络传播与社会和谐

40. 短信传播浅论

41. 新闻媒体传播比较

您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

有什么要求呢

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

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1、我国新闻传播诽谤诉讼的历史演进——基于证明责任分配角度的研究(罗斌、宋素红,第1期)2、《循环日报》“论说”作者考——(萧永宏,第1期)3、科学传播的溯源、变革与中国机遇(贾鹤鹏、闫隽,第2期)4、民族文化经典的“再地方化”——“阿诗玛”回归乡土的个案(肖青、李淼,第5期)5、“皇国”的迷思:近代日本在华记者的情报活动——以末次政太郎及其《末次研究资料》为中心的考察(俞凡、谢小建,第6期)6、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知识演进路径考察(齐爱军,第7期)7、在风险与利益间传达不确定性:科学事实查验对转基因食品议题信息误解的影响(刘于思、亓力,第7期)8、从“工友”到“他们”:建国以来特大事故对象指称词的变迁(1949—2016)(闫岩、邹文雪,第8期)9、在开放与保守策略间游移:“不确定性”逻辑下的新闻创新(李艳红,第9期)10、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加工与信任判断——基于眼动追踪的实验研究(李晓静,第10期)11、单波、冯济海:《西方传播学理论是如何与马克思主义发生联系的?》,载《新闻大学》2016年第3期。12、郭恩强:《概念、语境与话语:“小骂帮大忙”使用之流变》,载《新闻大学》2016年第1期。13、郑雯、黄荣贵:《“媒介逻辑”如何影响中国的抗争?——基于40个拆迁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载《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4期。14、李红涛:《“点燃理想的日子”——新闻界怀旧中的“黄金时代”神话》,载《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5期。15、张涛甫、王智丽:《中国舆论治理的三维框架》,载《现代传播》2016年第9期。16、荆学民、段锐:《政治传播的基本形态及运行模式》,载《现代传播》2016年第11期。17、袁艳:《电视的物质性与流动的政治——来自两个城中村的媒介地理学观察》,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6期。18、黄旦:《报纸革命:1903年的〈苏报〉——媒介化政治的视角》,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6期。19、哈什·塔纳加、吴晓:《防火墙真的让中国与世隔绝了吗?从整合互联网屏蔽和文化因素的角度来解释网络用户的使用习惯》,载《传播与社会学刊》第35期。20、徐来、黄煜:《香港政治传播研究的轨迹与前景》,载《传播与社会学刊》第36期。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怎么写

2、如何确定研究思路?

在研究中到底是问题重要还是概念重要呢?我认为,问题是研究的价值基点,概念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所以首先要找一个真问题,好问题,以及抵达问题的方法路径要合理和科学,这个非常重要。我有两点值得注意:

(1)关注现实(问题/现象),但必须思考理论问题,而不是套一个理论,经常有同学说我得找个什么理论,千万别被理论绑架了,是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上,只有从理论上才能很好地诠释和概括,所以才要思考理论。

(2)对策性研究要用数据和方法支撑,拍脑袋谈对策是不行的。不仅要“自圆其说”,还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研究思路要求:

(1)要交代研究命题成立的合法性,也就是为什么这个研究问题成立,问题性到底在哪儿,不要到最后答辩的时候,老师说你这个问题是一个伪命题。

(2)研究思路不是说你要分几部分来论述,然后每一部分研究什么,而是要说明白我为什么从这几个部分来谈,每一部分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这个要交代清楚。

(3)研究思路即论文框架设计,在开题时应完成总体设计,在写作过程可以进行局部设计,但最好不要进行大的修改。如果推翻重来也就说明原定思路有问题,开题工作没做好。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原来的思路是对的,但写着写着就走歪了,那就是写作的问题了。

创新性要求:

明确指出你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这个一般要结合前文文献综述中的结论来谈,一般需要一二三明确指出来,哪些方面创新了。

如何思考整个研究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变换自己的思路。我觉得专家与学者的区别是学者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专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二者结合起来就比较好。既能化繁为简,也能深入浅出。站起来可以看清一群蚂蚁,蹲下来才能看清每只蚂蚁。研究视角沿着宏观——微观——宏观不断变换,形成一个“葫芦式”的研究思路。

3、论文写作

研究生论文主要有三类:课程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课程论文主要是作学术训练,目的是培养研究意识和学术规范;学位论文分描述性与论述性两种,用于研究生的综合训练和学术评价,论述性论文有可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则是体现最新研究成果,是呈现新观点新发现的.理论创新。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工作者以理论的形式表述自己科学研究的创新成果,公开发表或宣读。学术论文与一般杂文、理论文章的不同点就在于科学和创新。学位论文是要通过答辩和专家评审并授予相应学位的学术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首先是写给老师看的,要经得起学者的审阅和检验。学位论文的核心在创新,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材料来充分论证自己的创新观点。当然,现今的硕士研究生一般都是科研新手,要求他们的学位论文都达到以上的创新程度,一般很难,但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学位论文完成初稿后,最好冷处理一段时间。一方面交给导师看,提出指导修改意见;一方面利用这段时间考博、找工作、继续读书研究,还可将学位论文拆成小论文发表。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又有新的思考和收获。到最后正式提交论文前,或者在预答辩之后,静下心来认真修改论文,这样才能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将论文修改好,精益求精,不留遗憾,顺利通过答辩并力争取得好成绩,为读研划上一个准备通过圆满的句号。

此外,写论文要从看论文开始,要多读论文读好论文。还要会读论文,研读论文的三种方式:学习知识型、批评讨论型、启发研究型。

4、学术规范

20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在一篇题为《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学术共同体”这个概念。学术共同体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新闻传播学尽管尚未形成真正的学术共同体,但是需要学术规范已形成共识。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学术规范的内容涵盖以下三个层面:

逻辑层面,主要规范逻辑思维与创造性等方面的内容;论文各章节之间要有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形成一条问题链,不要采用教科书的写法,前后章节只是并列关系。

方法层面,主要规范研究的路径、边界与方法等;问题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方法,而不是反过来。同时要注意问题的边界,把问题讨论限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形式层面,主要指文本规范,包括文献索引、引证出处、参考书目、注释体例等。

研究要讲学术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科学性。但任何一种极致离荒谬只一步之遥,任何东西强调过头了也会有问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能代替原创。有的一万多字的论文可以有100条以上的引文。不妨做个试验:将文中的引文全部抽去,还剩下什么?再将转述的话删除,还只剩下什么?

论文要有学术性,那么什么是学术性呢?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你的核心概念是一个学术概念,就是你的标题里面最起码应该有个学术概念。有人说我要研究电视台做的活动,这只是一个研究范畴,如果聚焦到电视台活动中的仪式传播,仪式传播就是一个学术概念,这样学术性就上来了。

不是学术概念或尚未形成学术概念者难道就没有研究的价值吗?例如“新闻立台”、“网络问政”,是不是学术概念?研究民生新闻、传媒产业到底有多少学术性?处于急剧发展的新闻学和转型中的传媒,有太多的现象需要关注,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难道因为它还没有成为一个学术概念我们就不去研究它吗?我们完全可以用学术的方法来研究这些现实问题、中国问题。

三、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研究方法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找到合适自身的方法和路径。这里说的方法有三个层面,狭义的层面是作为分析工具的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广义的方法包括什么是可以研究的问题,怎样设计一个回答问题的研究计划,用什么方法搜集和分析资料,怎样从资料中提出对问题的解释,怎样阐明自己的发现并把它表述出来等。最高层次的就是哲学层面的方法论,它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在此我着重谈后两个层面的方法。

1、方法论

“方法论的自觉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从方法论层面来看,研究新闻传播用什么方法呢?科学的结论通常用两种方法来保证其有效性:要么由经验事实(尤其是数据)予以支撑,要么由逻辑推理予以保证。研究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受美国实证主义的影响,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加强实证研究,这是好事,但也会走进另一个极端。我参加一次传播学硕士论文答辩时发现,有的同学的实证研究虽然做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但却感觉他是认真真地去做一个毫无价值的东西。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简单生硬地使用一种研究方法来讨论和分析某一问题往往是力不从心的。人文科学回答“为什么?”,社会科学回答“是什么?”,应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我国新闻传播学方法论的演变:人文学科方法论——社会学科方法论——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结合的方法论。1987年,祝建华教授发表的论文《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来源》,可能是最早的以“科学方法论”为论证对象的文章。这篇文章明确提出,传统的研究方法——哲学思辨、历史求证、法规判别——已不能适应科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借鉴“科学方法论”。文章指出了科学方法论的要义:科学研究的关键不在于结论是什么,而在于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合乎科学原理。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质量较高的文章,通常是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相结合,新闻学话题与传播学方法相结合。陈力丹教授认为:“新闻传播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整合方向,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的思维方式的结合。”①

“当代学术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基本现实:一是没有哪一个学科,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任何一个重大社会理论和实践问题;二是实现学科进步,越来越多地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也就是说,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依存度在加强。正是这两个现实,是学科之间的对话、交流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须。”②因此,跨学科研究和系统研究的方法日益显得重要。

2、研究方法

时常有些同学还在尚未确定选题时就跟我讨论研究方法,试图通过研究方法的优势而确保论文的品质,这是一种为方法而方法的做法。研究方法的选取应该是为研究选题度身定做的。不要过分关心方法,重要的是某研究有没有意思,逻辑是否成立,经验根据是否充分可靠,结论是否有助于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对策。

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主张研究真实的世界,有别于语词构成的概念世界或由信条构成的理论世界。实证研究用可经验感受和验证的方式,有别于概念界定和演绎的方法,运用特定研究所必备的多学科知识,努力追求功能性和因果性,理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进而有助于人们审慎但有效地改造世界。实证研究也完全可能做得不好,同样可能毫无学术意义,同样可能自觉不自觉地研究假问题,仅仅是把概念或意识形态争论演绎成所谓实证研究。因此,所谓的实证研究,不是以方法来界定,或者是以概念来界定,而是要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有意思,是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要以为实证研究只有定量分析,它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主要是回答“是什么”,而质化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当然,质化研究对于样品的选取十分严格,如果能够辅助其他研究方法,可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差与片面。量化研究同样面临挑战,一是假设和取样,二是对数据的解读,对结果的解释。长期以来,人类学和民族志的“田野调查”没有引起新闻传播学者足够的重视,少有学者把新闻实践和传媒业务作为调查研究的“田野”。为此,我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质化研究:新闻传播被忽视的分析工具》,之后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作了更详尽的介绍和讨论。

个案研究

在国内外学界,问卷调查成为主流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方法则备受批评。在各种批评意见中,代表性问题成为个案研究方法遭受最多批评的问题。例如,人们常常发出疑问:对单个个案的研究,能有代表性吗?能有多大的代表性?个案研究的结论怎么能推论到总体?可以说,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是国内外社会学界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其实所谓“代表性”属于统计调查研究的问题,主要是指在概率意义上“样本”能否估测“总体”的特征(谢宇,2006;彭玉生,2011)。因为没有涉及“大数”现象,个案研究无从谈及这一问题,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个案研究的意义就限于其本身,研究者都试图“走出个案”(卢晖临、李雪,2007)。

像统计调查研究一样,个案研究最终呈现的结果也是一项知识,这一知识是否有意义在于它能否增加新的认识,即能否促进知识的增长。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相应地,知识增长也包括两个方面:扩充对经验事实的认知与提出新的理论见解。个案研究如何能获得对更大范围事实的认知?如何能获得更具一般性的理论概括?即基于个案研究能否获得超过个案适用范围的知识?这是个案研究始终要面临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超越性问题,也是个案研究的典型意义所在。在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脉络中,三种研究取向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深具影响,它们分别是费孝通的“社区研究”、格尔茨的“深描说”和布洛维的“扩展个案法”。对超越性问题的处理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将个案视为“整体”中的“部分”,探寻事实层面上通过“部分”认识“整体”的途径;一是着眼于个案研究的理论意义,试图通过个案进行理论启发或检验。

研究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没有一种研究方法是可以轻而易举取得效果。思辨推理需要很强的理论功底,实证研究不仅要求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严谨,还要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往往单一的研究方法难以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如定量研究加深度访谈,个案研究为主,比较研究为辅。但一般不宜超过三种研究方法。我们要充分认识各种研究方法所能和所不能,了解它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才能把它用对用好。此外,除了史学研究之外,文献分析一般不能算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研究前必须做的文献综述。

①陈力丹:《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第29页

②卷首语:《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版,第24页

1.国际新闻界2.新闻与传播研究3.现代传播4.新闻大学5.新闻记者6.当代传播7.新闻界8.中国记者9.传媒10.新闻战线11.青年记者12.新闻与写作13.新闻知识 这些应该都可以吧,你是要发表核心还是普刊啊,我们都可以帮你的

中国广播杂志社

中国广播_百度百科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不是核心期刊,但是算国家级期刊,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

如果帅一种罪,我岂不罪恶滔如果迷人是一种错,我已经一错再错了,如果聪明要受惩罚,我岂不千刀万剐,如果谦虚都要受折磨,……英雄你杀了我把9.生活就像一辆没有轮子的三轮车!(听见没有连轮子都没有)!.........喝着一杯五年陈的啤酒!........它平静的就像一碗菠菜汤!喝牙缝都会塞凉水啊 中广网北京3月24日消息(实习记者邱丽娜)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城市之声和中国广播杂志社3月24日在北京联合举办广播情景喜剧——《阿亮的烦恼生活》学术理论研讨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明华、浙江广电集团副总编辑施泉明等出席研讨会,他们认为,生活气息浓厚,内容贴近受众,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是《阿亮的烦恼生活》节目生存发展之本。节目叙事主体的平民取向和内容关照的现实取向,不仅是它赢得听众的一个重要支点,而且也是赢得源源不断的新题材重要保障。 :《阿亮的烦恼生活》情节展开的固定场所是“107酒吧”(107是城市之声的杭州调频频率),在这个“酒吧”里,营造出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将社会热点事件演绎得精彩细腻。用搞笑的形式来体现严肃,将严肃的主题融入搞笑的氛围和情节中。特点:突出原创和幽默,形式新颖,风格活泼,在嬉笑怒骂中针砭时弊,带给听众开心快乐的同时,也让人回味无穷。早晚八点,收听《阿亮的烦恼生活》几乎成了很多听众的一种收听习惯。在“百度”里输入“阿亮的烦恼生活”,单击“搜索”,有近百余个关于《阿亮的烦恼生活》节目的博客和播客。这些博客、播客都是节目听众自发创立的,他们不满足于仅仅过把“听”的瘾,而且还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以让更多喜欢听节目的人分享。《阿亮的烦恼生活》至今已播出近800集,每集一个故事,独立成章。“烦恼生活”,这样麻烦地“炼”成《阿亮的烦恼生活》发生在“107酒吧”。除固定人物阿亮和蜢子外,还有许多不固定的角色:酒吧服务员超超、阿奎、浩男、佳佳、涛子,对面“倒胃口”西餐厅老板项老三,隔壁“快倒闭”酒吧老板朱老三,居委会主任王大妈,小区洗衣店老板娘余小雯,小区水果店老板胡小三,比较寒酸的李寒酸,比较有钱的钱富贵,IT人士马大丁等。剧中出现的人物不仅多,而且个性都很鲜明:阿亮,酒吧总裁,精明强干,敏感、多疑;蜢子,酒吧副总裁,性格豪爽,思维简单;阿奎,领班,为人忠厚、窝囊;华健,服务员,五音不全,最喜欢在卫生间独唱《花心》,忠厚但不老实……这么多有着不同声音特质、语言习惯和性格的角色,不知情的听众都以为这背后有一个由众多演员支持的制作班底。当城市之声到一些社区、县市搞活动时,总有人拉住阿亮打听:阿奎是哪个?华健是哪个?这时候,阿亮总是含糊其词打哈哈,心里却在偷着乐。原来,除了偶尔有别的主持人客串外,整档节目的“生产者”只有他和蜢子两个人,不管是酒吧服务员还是来酒吧消遣的客人都是由他们两个变声演绎的。除了演绎这么多角色外,节目从选材、编剧、组织,到演播、合成、后期等各环节,也都是由他们两人合作完成的。当然,让阿亮和蜢子最骄傲的还不只是演绎各种角色,而是节目的原创性。可以说,每一期节目都是他们两个人的即兴发挥,是在无剧本、完全脱稿的状态下完成的,其中包含情景设置、语言表达、情节展开等等。每次,只要一敲定选题,两个人就直接进录音室,现编现演,现演现录。虽然,于观众而言,听《阿亮的烦恼生活》是在笑声中度过的,然而,对于“生产商”阿亮和蜢子来说,却是异常“痛苦”的一个过程。因为是广播节目,在没有画面做辅助的条件下,他们只能靠逐字逐句反复斟酌语言来达到想要的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喜剧色彩的运用,基本上保证“三句一笑”。半小时的节目,一般总要花上三四个小时录制。录制完了,还要剪辑制作,并在适当的情景和对白上加上各种搞笑音响效果和充满创意的音乐背景,然后再合成发送——一集充满欢笑的《阿亮的烦恼生活》就是这样烦恼而痛苦地“炼”成的。社会热点多《烦恼》,嬉笑怒骂皆《生活》蜢子:阿亮,我这里有些不成熟的想法你看成不成熟?阿亮:嗯?说说看。蜢子:哦……这第三点……阿亮:哎?第一点呢?蜢子:阿亮,你要适应我跳跃性的思维!阿亮:呃好好好,你快点……蜢子:这第一点……阿亮:哎,又怎么从第一点开始了?蜢子:哎呀,阿亮,你要适应我跳跃性的思维!看到这儿,你是不是哑然失笑?事实上,听众喜欢听《阿亮的烦恼生活》,也主要是因为它的搞笑风格。因为抖出的包袱常常让人始料未及,加上阿亮和蜢子怪声怪调的演绎方式,很多听众评价其为“漫画式的语言”。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节目并不仅仅是搞笑,更重要的是能让观众在笑声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因此,《阿亮的烦恼生活》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社会热点。房价居高不下,普通民众只能望楼兴叹,自从有了经济适用房后,社会中出现了一大批为购买此类住房而假结婚的人,这到底折射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暑假期间,一些发达城市开办学生暑期“贵族”夏令营,收入一般的家庭也硬着头皮交纳高额报名费让子女参加,这又是为什么?类似于此类社会热点问题在阿亮的“烦恼生活”中,都得到了细腻传神和精彩独到的演绎,搞笑而犀利。春节前夕,追讨工资回家过年是广大民工的热门话题之一,节目就惟妙惟肖地演绎了一个想变相拖欠员工工资的老板形象:……当阿亮发出通知说“过年回家工资不发”时,几个愤怒的员工冲到了阿亮的办公室内:蜢子:不,不,不,阿,阿,阿奎,别,别,别激动,手,手里秤砣先放下,说话也不要太大声,阿,阿亮,胆小,别,别把他吓住了,是吧。阿奎:亮哥,你们不能不发我们工资,同样,我们也要回家过年。蜢子:阿亮这得解释一下吧!阿亮:……(忧伤音乐伴奏……)阿奎,你以为我们做老板都容易啊?蜢子,你算算?蜢子:我,我,我,算,算啥啊?阿亮:我们今年都是亏的啊,蜢子你看亏多少?蜢子:亏,亏?阿亮:我让你快算就快算,要不然连你工资都不发嘞。蜢子:?恩?这,这……豁出去了,阿亮,今年,我们亏了10亿。阿亮:?啊。呵……我们亏了10亿啊?阿奎,再这样下去,我们把家当全赔进,我们只能流落街头啦!阿奎:啊,呵……亮哥,蜢哥,我工资不要了,我过年也不回家了,我在酒吧好好干。阿亮:谢谢!阿奎:我走了,干活儿去了。阿亮:不送。蜢子:阿亮,说实话,我觉得他们都挺善良的,你就忍心我们这样的员工吗?阿亮:我是一个商人,不这样,怎么赚得到钱,你说嘞?……有听友在论坛上发表主题为《阿亮烦恼生活的温柔一刀》的文章中说道:“阿亮和蜢子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恰到好处的演绎只是其次,重要的是他们对某种现象的尖锐抨击,还有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分辨是与非。而这些,都在搞笑中进行‘温柔’地表达……”“烦恼生活”的快乐影响力正因为幽默另类的剧情和语言,《阿亮的烦恼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也得到了很多听众的认可和追捧。他们把剧中的人物当成自己的偶像并时时模仿,以阿亮和蜢子特有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自己的幽默感。《阿亮的烦恼生活》不光“走”进了听众的耳朵,更深深地走进了听众的心里。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城市之声的记者、主持人每到一地,最受欢迎的就是阿亮和蜢子:在金华人民广场,演出结束后,有浦江、龙游等地的听众晚上睡在广场上,就是为了等第二天组织的签名活动;在义乌商贸城,滂沱的大雨阻止不了听众的热情,他们冒雨观看演出,兴奋与尖叫盖过了雨声;在磐安的宾馆前,阿亮忠实的fans凌晨5点多就等候在下榻的宾馆,只为了见一见偶像、得到一个签名……曾经有位小学老师专门打电话给蜢子,希望蜢子“在节目中不要再结巴了”。原来,这位老师班里好多学生都是蜢子的fans,除了喜欢听《阿亮的烦恼生活》,他们还喜欢模仿蜢子说话的语调。在节目中,为了制造喜剧效果,蜢子故意有点结巴。没想到,这一不小心,还“带坏”了孩子们。喜欢阿亮和蜢子的听众除了热情,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忠实。听众中,有的人已经离开杭州到外地念书了,但仍然不忘在网上在线收听;有的利用空余时间把自己写的剧本发到论坛上,“给剧组创作人员参考”;有的坚持从早期作品开始录制节目收藏,供听友之间互相交流;有的每天听完节目之后在论坛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进行及时点评;更多的听众组建了《阿》剧“听友QQ群”和俱乐部,定期帮剧组牵头搞聚会活动——“粉丝”们把节目的快乐影响力也扩大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身边的每一个可能影响到的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