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格非论文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格非论文文献综述

格非 简介: 格非, 男, 1964 年 8 月生于江苏丹徒。 1981 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文学博士。 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和文学研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 等; 短篇小说《迷舟》、《青黄》 等; 论著有《文学的邀约》、《小说叙事研究》 等。 凉州词格 非 闲 谈 作为当代文化研究领域内声名显赫的学者, 临安博士近来已渐渐被人们遗忘。 四年过去了, 我从未得到过他的任何消息。 正如外界所传言的那样, 不幸的婚姻是导致他最终告别学术界的重要原因。 最近一期的《名人》 杂志刊发了一篇悼念性质的文章, 作者声称, 据他刚刚得到的讯息, 临安先生现已不在人间, 他于一九九三年的六月在新疆的阿克苏死于霍乱。直到今年秋天, 当临安博士背着沉重的行囊突然出现在我寓所的门前, 上述推断才被证明是无稽之谈。 他是从张掖返回长沙的途中经过上海的。 由于那则不负责任的谣传和多年不见的隔膜,我们相见之下令人不快的尴尬是不难想象的。 这些年来, 世事沧桑, 时尚多变, 在大部分人忙于积攒金钱的同时, 另一些人则自愿弃世而去, 我们的谈话始终笼罩着一层抑, 郁、 伤感的气氛, 临安博士已不像过去那样健谈, *** 和幽默感似乎也已枯竭。

我们长时间看着窗外,看着那些花枝招展的少女穿过树林走向食堂, 难挨的沉默使我们感到彼此厌倦。 在我的记忆中, 临安先生尽管学识丰湛, 兴趣广博, 却称不上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他的研究方式大多建立在猜测和幻想的基础上, 甚至带有一些玩笑的成分。 对于学术界在困难的摸索中渐渐养成的注重事实和逻辑的良好风气, 临安常常出言讥诮, 语露轻蔑: “捍卫真理的幼稚愿望往往是通向浅薄的最可靠的途径。” 四年前, 他将一篇关于李白《蜀道难》 的长文寄给了《学术月刊》, 从此销声匿迹。 在这篇文章中, 他一口断定《蜀道难》 是一篇伪作。“它只不过是一名隐居蜀川的高人赠给李白的剑谱, 其起首一句‘噫唏唿嘘’ 便是一出怪招……”《学术月刊》 的一名女编辑在给我的信中流露出了明显的不安: “你的那位走火入魔的朋友一定是神经出了问题。” 现在看来,这篇文章也许仅仅是临安博士对学术界表示绝望的戏仿之作。 不过格非简介, 临安博士并未就此与学术绝缘, 这次见面, 他还带来了一篇有关王季陵《凉州词》的论文。

他告诉我, 他写这篇论文的初衷只是为了排遣寂寞, 没想到竟意外地治愈了他的失眠症。 文章的风格与他的旧作一脉相承, 标题却冗长得令人难以忍受。 如果删去枝蔓, 似乎就可以称做: 《王之涣: 中唐时期的存在主义者》。 旧 闻 “普希金说过: 湮灭是人的自然命运。 我也是最近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临安博士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论述, 并立即提到了有关王之涣的一段旧闻。 在甘肃武威城西大约九华里外的玉树地方, 曾有过一座两层偻的木石建筑。 现在, 除了门前的一对石狮和拴马用柱铁之外, 沙漠中已无任何残迹。 这幢建筑位于通往敦煌和山丹马场的必经之路上, 原本是供过路商旅借宿打尖的客栈。 到了开元初年, 随着边陲战事的吃紧,大批戍边将士从内地调集武威, 这座客栈一度为军队所租用。 最后占领这座客栈的是一些狂放不羁的边塞诗人, 他们带来了歌妓、 乐师和纵酒斗殴的风习, 竞夕狂欢, 犹如末日将临。 自从世上出现了诗人与歌妓之后, 这两种人就彼此抱有好感。 但这并不是说, 在地僻人稀的塞外沙漠, 诗人与歌妓们蚁居一处饮酒取乐, 就一定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争执。

为了防止流血事件的频繁出现, 一个名叫叶修士的诗人在酒后发明一种分配女人的方法, 具体程序说来也十分简单: 诗人们一般在黄昏时从城里骑马来到这里, 随后饮酒赋诗, 叙谈酬唱。等到月亮在沙漠中升起, 歌妓们便依次从屏风后走出来, 开始演唱诗人们新近写成的诗作。只有当歌妓演唱到某位诗人的作品时, 这位诗人才有权与她共度良宵。 “这种仪式有些类似于现在在英国流行的‘瞎子约会’, ” 临安博士解释道, “它使得传统的嫖娼行径更具神秘性质, 而且带有一种浓烈的文化色彩。” 自从王之涣贬官来到武威之后, 就成了这座客栈的常客, 遗憾的是, 他的诗作从未有幸被歌妓们演唱过。 根据后代学者的分析, 王季陵在这里备受冷落, 除了他“相貌平平, 神情犹疑”, 不讨女人们喜欢之外,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诗歌不适合演唱。 情况确也是如此, 让一个卖弄风情、 趣味浅俗的歌妓大声吟唱“黄河远上……” 一类的词句, 的确有些过分。 不过, 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似乎完全出乎人们意料。

这件事显然不属于正史记述的范畴, 清代沈德潜在其《唐诗别裁》 一书中对这段旧闻偶有涉及, 但描述却极不准确。 这天晚上, 诗人们的聚会依旧像往常一样举行。 只是听说客栈新来了几名歌妓, 诗人们的情绪略微有些激动。 第一个从屏风后面走出来的是一名身材臃肿的当地女子。 大概是因为此人长相粗劣, 诗人们的目光显得有些躲躲闪闪, 惊惶不安, 唯恐从她的嘴里唱出自己的诗篇。 这位姑娘用她绿豆般的小眼扫视了一遍众人, 最后将目光落在了高适的身上。 她唱了一段《燕歌行》。 人们在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之后, 都用同情的目光看着高适。 高适本人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低声地对邻座的王之涣说道: “这个姑娘很可爱, 我喜欢她的臀部。” 接着出场的这名歌妓虽然长相不俗, 但毕竟已是明日黄花。 她似乎被王昌龄高大、 英俊的外表迷住了, 曾经异想天开地用一把剪刀逼着王昌龄与她结婚。 她每次出场, 总是演唱王昌龄的诗作, 因此, 其余的诗人对她不会存有非分之想。 果然, 她这次所唱, 又是那首老掉牙的《出塞》。 王昌龄看上去虽有几分扫兴, 但仍不失优雅风度, 他谦虚地嘿嘿一笑:“温习温习……” 时间就这样过得很快。

王之涣似乎已有了一丝睡意。 在这次聚会行将结束时, 从屏风后面突然闪出一个女人。 她的出现立即使王季陵困倦全消。 关于这个女人的美貌, 历来存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称她“玉臂清辉, 光可鉴人”, 有人则说“仪态矜端, 顾盼流波, 摄人心魄”。 不管怎么说, 这些评论在某一点上是一致的: 她的身上既有成 *** 人的丰韵, 又有少女般的纯洁清新。 她所演唱的诗作正是王季陵的《凉州词》。 看上去, 这个端庄、 俊美的女人并未受过基本的音乐训练。 她的嗓音生涩、 稚拙, 缺乏控制, 一名衰老的琴师只能即兴为她伴奏, 徒劳无益地追赶着她的节拍。 她的眼中饱含泪水,仿佛歌唱本身给她带来的只是难以明说的羞辱。 “如果有人决心喝下一杯毒酒,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一饮而尽, ” 临安对我说,“她就是在这样一种交织着犹豫、 悔恨以及决定迅速了却一桩心愿的急躁之中, 唱完了这支曲子, 然后不知所措地看着众人。” 短暂的沉默过后, 人们看见王之涣干咳了两声, 从椅子上站起身来, 朝这名歌妓走去。

他脸上的冷漠一如往常, 勉强控制着失去平衡的身体。 他甚至连看都没看她一眼——就像这个女人根本不存在似的, 匆匆绕过她身旁的几只酒坛, 径直来到了屋外。 深秋的沙漠中寒气袭人, 沙粒被西风吹散, 在空中碰撞着, 发出蜜蜂般嗡嗡的鸣响。 借着客栈的灯光, 他在一排倒坍的栅栏边找到了那匹山丹马。 接着, 他开始流泪。 客栈里传来了酒罐被砸碎的破裂之声, 那名歌妓发出了惊恐的尖叫。 “现在, 我们已经知道, 那名歌妓正是王季陵的妻子。” 临安故作平静地说,“这件事说起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 但它毕竟是事实。 你知道, 当时在玉树的这座客栈定期举行的诗人聚会与如今港台地区盛行的流行歌曲排行榜并无二致, 在那个年代, 它几乎完全操纵着武威这个弹丸小城附庸风雅的文化消费。 王之涣的妻子平常足不出户, 丈夫频繁的终夜不归使她颇费猜测。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她从一个上门来兜售枸杞子的 *** 口中知道了玉树客栈所发生的一切, 丈夫在那里遭受的冷落不禁让她忧心如焚。 后来, 她慢慢想出了一个办法……” “看来, 这个女人对于诗歌艺术有一种狂热的爱好……” 我对临安说。

“仅仅是一种爱好而已。 而且这种爱好也仅仅是因为她的丈夫恰好是一名诗人。 那时的女人们就是这样, 假如她的丈夫是一个牙科医生, 那么她就会莫名其妙地对拔牙用的老虎钳产生亲近之感。 事实上, 她对诗歌几乎一窍不通。 在太原时, 她曾对王之涣的那首《登鹳雀楼》 提出质疑, 按照她的逻辑,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是远远不够的, 起码也应该一口气爬上四五层楼, 因为这样才能看得更远。 王之涣怎么向她解释都无法说服她。 最后, 他只得将妻子带到那座即将倒塌的鹳雀楼前。‘你瞧, 这座楼总共只有三层, ’ 王之涣耐心地解释道,‘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二楼……’ 他话音刚落, 妻子便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 我明白啦。 因此, 这件不幸事情的发生仅仅与爱情有关。 在我看来, 所谓爱情,不是别的, 正是一种病态的疯狂。” “也许还是一种奢侈。” 我附和道。 “确实如此, ” 临安站起身来, 似乎准备去上厕所,“在王之涣身上发生的这件事已经远远超出了悲剧的范畴。

按照现在流行的观点来看, 它正是荒谬。 类似的事在我们这个时代倒是俯拾即是。” 临安在厕所里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出来。 我知道, 我们的谈话远远没有结束。 在冰箱压缩机单调的哼哼声中, 我的眼前浮现出临安妻子那副忧戚的面容。 自从她与临安离婚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 诗作及其散佚 众所周知, 王之涣在十三四岁的少年时代即已开始了写作的生涯, 四十年后在文安县尉的任上死于肺气肿, 身后仅余六首诗传世。 这些诗作后虽被收入《唐诗》, 但经过考证,《宴词》 等四首亦属伪托之作,“移花接木, 殊不可信”。 因此, 准确地说, 王之涣留给后人的诗篇只有两首,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凉州词》 和《登鹳雀楼》。 临安博士告诉我, 他在张掖、 武威一带滞留时, 曾在一家私人藏书楼中读到李士佑所撰木刻本的《唐十才子传》。 作者的生卒年月皆不可考。 其境界俗陋, 引证亦多穿凿附会之处,但却以一种极不自信的笔调暗示了王季陵诗作散佚的全部秘密。 按照李士佑的解释, 王之涣病卧床榻数月之后, 自知在世之日无多, 便在一个豪雨之夜将自己的全部诗作付之一炬, 而将《凉州词》 与《登鹳雀楼》 分别抄录在两张扇面上赠给长年跟随的仆佣, 聊作纪念之表。

对于王季陵自焚诗稿的原因, 李士佑认为, 这是王季陵渴望身后不朽的一种冒险。 他进而做了一个象征性的说明: 假如世上仅剩一对价值连城的花瓶, 你砸碎其中的一只, 不仅不会有任何损失, 相反会使另外一只的价值于顷刻之间成倍地增值······ “这种描述的可笑与浅薄是不难证明的, ” 临安博士一谈起这件事, 就显得愤愤难平,“我们知道, 王之涣生前对于自己诗作的公之于众极为谨慎, 即便是惠送知己、 酬赠美人也往往十分吝啬, 这种怪癖后来直接引发了他与高适、 王昌龄二人的反目。 如果王之涣像李氏所说的那样爱慕名声的话, 那么他现在的地位已不在李、 杜之下。” 在临安博士的这篇论文里, 他用了很长的篇幅描绘了许多年前的那个风雨之夜, 行文中处处透出苍劲和悲凉。 但我不知道他的描述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 当我留意到他的那张形同朽木的脸颊以及额上的茎茎白发, 我知道, 事实上我无权向他提出这样的疑问。 “即便是一个理智正常、 神经坚强的人, 也不免会产生出自我毁灭的念头, ” 过了一会儿, 临安换了一种较为柔和的语调说道, “这种念头与他们在现世遭受的苦难及伤害的记忆有关。

一般来说, 这种记忆是永远无法消除的, 它通常会将人的灵魂引向虚无缥缈的时间以及种种未知事物的思索, 尽管逃脱的愿望往往带来绝望。 正如曹雪芹后来总结的那样: 世上所存的一切说到底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临安的一番话又将我带向过去的岁月。 早在几年前, 他的妻子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已预示出他们婚姻行将崩溃的种种征兆。 这封信是用俄文写成的, 她心事重重地提到, 临安近来的状态让她十分忧虑, 也使她感到恐惧。 因为“他在不经意的言谈中已渐渐流露出了对地狱的渴望……” “说到王之涣, 倒使我想起一个人来, ” 临安用手指敲打脑壳, 似乎想竭力回忆起他的名字, “一个犹太人……” “你说的是不是里尔克? ” “不, 是卡夫卡, ” 临安纠正道, 同时由于兴奋, 他的脖子再度绽出青筋,“王之涣焚诗的举动常使我想起卡夫卡忧郁的面容。 他们都死于肺病, 在婚姻上屡遭不幸; 他们都有过同样的愿望——随着自己的消失, 在人世间不留任何痕迹, 但都没有获得成功——世人往往出于好心而弄巧成拙, 使这些孤傲的魂灵不得安宁。

在这一点上, 马克斯· 布洛德的行径是不可原谅的。” “你的意思是不是说, 王之涣的自甘湮灭与他对这个世界的仇恨有关? ” “仇恨仅仅是较为次要的原因, ” 临安说,“况且, 对于王之涣的身世, 我们知道得很少,问题在于, 王之涣已经窥破尘世这座废墟的性质, 并且谦卑地承受了它。 这一点, 我以为,他在《凉州词》 一诗中已说得十分清楚。” “你在这篇论文中似乎还提到了地理因素……” “沙漠, ” 临安解释道,“王之涣长年生活的那个地区最常见的事物就是沙漠。 在任何时代,沙漠都是一种致命的隐喻。 事实上格非简介, 我离开甘肃几天之后, 依然会梦见它在身后追赶着我所乘坐的那趟火车。 我走到哪里, 它就跟到哪里。 我在想, 如果这个世界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有一个既定的进程的话, 毫无疑问, 那便是对沙漠的模仿。” 结 论 “你无需考虑别人的命运, 却也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去承担, 这就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

” 临安在做了这样一个简短的总结之后, 我们之间的谈话就结束了。 天已经亮了, 不过太阳还没有出来。 临安博士走到我的书橱前, 大概是想随便抽出一本书来翻翻。 他在那里一站就是很久。 书橱的隔板上搁着一件工艺品玩具: 用椰壳雕成的一头长尾猴。 它是临安以他与妻子的名义送我的纪念品。 当时, 他们新婚不久, 刚从海南回来。 我记得, 那是一个遥远的午后, 他们俩手拉着手, 站在我的窗下, 她头上别着的一枚银色发箍,在阳光下, 闪闪发亮。

格物置知,非就不知道了

这个名字没有什么典故吧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字文叔,北宋文章名流。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 ,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韩琦传》) 的学士韩琦的门下士。李格非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元丰八年(1085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为已故同里人、家住明水以西廉家坡村的齐鲁著名隐士廉复撰写《廉先生序》一文,述其平生,证其为人,传其不朽。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李格非官太学录,元佑四年(1089年)官太学正。晁补之《有竹堂记》有云:“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输直于官而居之。治其南轩地,植竹砌旁,而名其堂曰‘有竹’,榜诸栋间,又为之记于壁。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中,扫地置笔砚,呻吟策牍,为文章数十篇……”由于专心供职著述,文名渐显,于元�六年(1091年)“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李格非传》),与廖正一(字明略) 、李禧(字膺仲)、董荣(字武子)并号为苏门“后四学士”(见韩淲《涧泉日记》) 。同年十月,哲宗幸太学,李格非奉命撰《元佑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绍圣元年(1094年),章�为相,立局编类元�诸臣章疏,召李格非为检讨,拒不就职,因而得罪,遂被外放为广信军(今河北徐水遂城西)通判。任职期间“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表现出厌恶邪术、不信鬼神、反对迷信的思想。绍圣二年(1095年),李格非召为校书郎,著作佐郎。是年撰成他的传世名文《洛阳名园记》。《宋史·李格非传》云:“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洛阳名园记》一卷,记洛阳名园,自富郑公(弼)以下凡19处。北宋朝廷达官贵人日益腐化,到处营造园囿台榭供自己享乐,李格非在对这些名园盛况的详尽描绘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思。绍圣四年(1097年),李格非升任礼部员外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内排挤元�旧臣。李格非名列“元�党”,被罢官。《宋史·李格非传》:“提点京东路刑狱,以党籍罢。”根据元�党人“不得与在京差遣”的规定,李格非只得携眷返归明水原籍。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毁元�党人碑,大赦天下,除一切党人之禁,叙复元�党人 (见《宋史·徽宗纪》) 。李格非与吕希哲、晁补之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但禁止到京师及近畿州县。“监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空头职衔,故此后李格非仍在原籍居住。大观二年(1108年)三月八日,李格非曾陪同当时的齐州知州梁彦深游于历山东侧佛慧山下的甘露泉, 并镌文于秋棠池旁之石壁上, 题名曰:“朝请郎李格非文叔”(乾隆《历城县志》)。李格非卒年无考。《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李格非著作颇丰。《宋史·艺文志》载,李格非有《礼记精义》十六卷、《史传辨志》五卷、《洛阳名园记》一卷、《永洛城记》一卷。又,《遂书堂书目》及《后村先生大全集·诗话续集》载《李格非集》四十五卷;《涧泉日记》卷上载有《济北集》;张邦基《墨庄漫录》载有《历下水记》。惜各书皆佚,现仅有《洛阳名园记》一卷传世。李格非现存遗文、断篇及书目可知者尚有《廉先生序》(《章丘县志》)、《书战国策后》(南宋绍兴丙寅姚宏《重校战国策·叙录》)、《元�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枫窗小牍》)、《傅尧俞疏》(毕沅《中州金石志》)、《破墨癖说》(张邦基《墨庄漫录》) 、《杂书》二篇(《墨庄漫录》、《冷斋夜话》) 、《李格非论文章》(彭乘《墨客挥犀》) 、《祭李清臣文》(《后村先生大全集·诗话续集》)。诗歌存世者, 有完篇3首及断句《挽鲁直》 : 《哲宗幸太学唱和诗》见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二十三,《过临淄》、《试院》、《挽鲁直》俱见《后村先生大全集·诗话续集》及《绣水诗抄》。李格非善论文章。《宋史·文苑传》称他“苦心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 。 南宋刘克庄说他“文高雅条畅有义味,在晁秦之上;诗稍不逮” (《后村诗话》) 。宋人彭乘《墨客挥犀》云:“李格非善论文章,尝曰:诸葛公《出师表》、李令伯《陈情表》,陶渊明《归来引》,沛然如肺肝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之间,未尝以文章名世,而其词意超迈如此! 盖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他主张文章以气、以诚为主,要真实自然,感情充沛,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他又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宋史·李格非传》)李格非论文章不仅尚“气”、尚“诚”,还尚“横”。张邦基《墨庄漫录》曾引李格非之语曰:“余尝与宋遐叔言,孟子之言道,如项羽之用兵,直行曲施,逆见错出,皆当大败,而举世莫能当者,何其横也! 左丘明之于辞令亦甚横。自汉后千年,唯韩退之之于文、李太白之于诗,亦皆横者。近得眉山《筼筜谷记》、《经藏记》,又今世横文章也。夫其横,及其自得而离俗绝畦径间者,故众人不得不疑。则人之行道文章,政恐人不疑耳。”李格非曾著《杂书》,遍论左丘明、司马迁、班固、范晔、韩愈等文章大家之作,褒贬指责,洋洋洒洒,切中要害,令人折服。以至于宋人尹少稷竟称赞说:“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宋韩淲《涧泉日记》)此虽过誉之辞,但足以说明李格非文章确有特色,不愧为北宋文章名流。

非遗论文文献综述

学校艺术教育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论文

民间剪纸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越来越被重视。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目前,我国一方面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也对此进行传承。在传承方面,采取的方法就是让非遗进入到校园,那么笔者将对学校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进行研究分析。

一、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意义

学校将民间剪纸艺术融合进入艺术教育中:一方面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艺术情操也因此得到了熏陶。另一方面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价值,从心里产生想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艺术的想法。总体而言,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对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剪纸艺术融入艺术教育的实践

民间剪纸艺术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和镂空的艺术特点深得师生的喜爱。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好基础

艺术教育中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在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兴趣,才能够长期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教学。那么,教师在进行剪纸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例如,剪纸艺术是通过其艺术造型来传达内在思想和文化,同时具有一定的造型规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剪纸造型,让学生了解到剪纸中常用到的月牙形等造型元素、对称等手法以及所用到的工具、材料、技艺等,激发起学生想要学习剪纸的兴趣。接着教师就对相关工具、材料的名称、基本用途等做详细讲解,介绍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法和造型元素。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单色剪纸的演示,如进行折、剪、贴、裱,让学生了解到基础性的剪纸步骤和方法。学生在完成作品之后,要进行互评,学习初步鉴赏和评析作品。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学习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了解到了关于剪纸的基本要求,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艺术欣赏情境,陶冶艺术情操

创设艺术欣赏情境进行欣赏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利用已有的条件和基础给学生创设出良好艺术欣赏环境,从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剪纸作品,如剪纸实物、剪纸图片、剪纸视频等直观方式来创设情境,但是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融入其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进行情境创设。例如,教师在进行“剪纸蝴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视频导入,给学生播放梁祝化蝶纷飞的片段,让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环境进行布置或者借助外界条件营造出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增强艺术教育的吸引力,比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环节,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得到陶冶,同时收获到快乐和满足。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剪纸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然而有的学生比较有天赋,而有的学生对此并不十分热爱。这时教师就可以据此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如基础级的作业就让学生剪出教材上基础的单色剪纸作品,接着难度加大一级就让学生针对教材中的基础剪纸有所创造,最高级别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创新剪纸。

(三)注重实践动手,提高剪纸技能

艺术教育的根本是要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剪纸艺术主要是让学生不断实践动手来提高技能。动手实践是提高剪纸技能最好的办法。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之后就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教师讲的开口刀法、暗刀法、单剪法、阴剪法等刀法和剪法都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剪纸要求每个步骤都要落实,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实践动手之前强调,不能求快而省略步骤,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以便学生加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剪纸技能水平。

(四)深入了解剪纸,传承中华文化

在现代讲求效率的社会,传统的手工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因此在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能够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剪纸艺术,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有责任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述关于剪纸的历史,或者请一些民间的剪纸艺术大师为学生进行讲解和剪纸演示,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剪纸造型,让学生体会到剪纸艺术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的熏陶,学生的爱国热情会油然而生,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想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的欲望。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又能反过来影响他们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结语

民间剪纸艺术融入艺术教育课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进行剪纸艺术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其动手能力、审美层次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戚金美.小学剪纸教学实践成果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陈立权.如何切实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之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2008(2).

无语了,不是口头文化么?为什么打开却是这个??!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居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近日中外专家聚首西塘,探讨古村落保护之法。在前来参加论坛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当中,有被称作“民间文化守望者”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有以“骂”著称、且被媒体称为“保护古城的卫士”的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还有远道而来的两位日本民俗学界的领军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和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菅丰博士。另外,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数到场,为论坛带来了更多的声音。让我们借着专家的智慧,试着寻找延续这些传统文化的良方。宣言书4月27日清晨,银色的月光刚刚退去,苏醒中的古镇西塘充满了生机,鸟鸣声、摇橹声、脚踏车声、还有清风拂柳的婆娑声袅袅不绝于耳……一如“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本色。而此时,冯骥才和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两人早早地就出现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楼露台上,参加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录制,主题正是“古村落保护”。第二次来到西塘的冯骥才还是老样子,一头桀骜不驯的头发,说起话来慷慨激昂。这几年他一直为抢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护的重点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坚定地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和抢救过程中,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箱底”,因此从2005年3月至今,他已辗转考察了国内七八个省的古村落。他说:“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连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因此在这里开这个会议,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讨今后古村落的出路。”“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镰刀、锄头,那将是无比的悲哀。”这是他最大的担忧。不止在一个场合,冯骥才用“来晚了”来形容对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讲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时偶遇的一个细节:“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镇长陪我在岸边走,走着走着天有些凉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把支窗户的棍子拿起来关窗户,同时把一盆窗外的花拿进去。我注意到当时花盆上落了一只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轻轻一抖,蝴蝶飞走了。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我感动。”冯骥才认为西塘的经验是一种生态的保护方式,它延续了当地人生活的原态,是以人为本,可以作为典型供其他地方学习。当谈到为什么选择西塘作为论坛主办地时,他说,除了西塘的保护做得成功之外,当地政府的观念也让他感动。“当时西塘镇领导有两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一句是‘对于古村落的保护,责无旁贷是政府的事’,还有一句是‘当经济的GDP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层的领导能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和文化责任感,让我看到了希望。”带着这样的希望,冯骥才把论坛带到了西塘,并发出了旨在呼吁开展古村落保护的《西塘宣言》。他说:“必须要抓紧时间,不然的话,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观点论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官员的到场无疑为本次论坛增色不少,他们在会场上激烈的观点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绝伦的火花。冯骥才:古村落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我一直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冯骥才这样解释他的观点,“从规模上讲,我国有5000年到7000年的农耕文明,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约1600个县,19000个镇,按照一个镇10个行政村来算,我们有20万个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来估计中国的古村落大约有3000个到5000个。但后来听说仅贵州黔东南地区就有六七百个古村落。所以我们心里应该有个数,我们的古村落数量至少过万。”他认为,古村落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建筑,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规划,都是其物质遗产,还有很多诸如民俗之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关于民俗,他补充道:“我所说的民俗,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民俗,商贸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起居饮食的民俗,节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还有类似神话、故事、谚语、歌谣之类的口头文化。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人们身怀的民间技艺和民间手艺都是这个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进行保护?冯骥才这样回答:“我们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价值、学术的价值、见证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欣赏的价值,但最终的价值还是它的精神价值。我们之所以传承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他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这种同质化的文化,它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同一个样子。同时它又是商业文化,能成为卖点的就利用,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抛弃、甚至毁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失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去年开始做的,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只能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阮仪三:村落是最后的“净土”“阮仪三”这个名字,对于关注中国遗产保护的人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建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发起了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运动,而他最让人熟悉的“力作”莫过于周庄古镇的保护了。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北京、西安、开封、扬州、洛阳等城市相继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云南丽江等又在上世纪90年代同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进入21世纪,阮仪三又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浔、乌镇、西塘等古镇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扩展文化内涵”的道路,为中国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水乡”。阮仪三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建设热潮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他说:“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比如江南水乡,就要保护构成江南水乡的构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邻水建镇的特点,这是它的灵魂。”在谈到“城市记忆”这一概念时,阮仪三举了“上海犹太人保护区”的例子,那里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现在是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曾任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布鲁门撒尔60年后旧地重游时,泪流满面,对身边的女儿说,‘记住,没有上海就没有我们一家,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这些犹太人的活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街区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慈爱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里程碑。这个街区就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记忆着一代人的友谊,这不是语言能够承担的。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他对把旅游与保护等同起来的看法嗤之以鼻:“我们通常认为用保护来发展旅游,来搞经济开发,把保护等同于赚钱。”他认为保护不应该围绕着商业利益,因为商业利益的背后必然是破坏。“保护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开发旅游,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建筑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环境。而这些是我们今后创造新城镇、新建筑的规范。”青岛泰之:保护活态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驻亚太地区总代表青岛泰之应邀出席了论坛。他在发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个特定文化历史发展的珍贵的有形见证,反映了人们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过程。与考古遗址和废墟相比,这些历史遗产群落是活态的遗产。青岛泰之认为,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建筑和街道正不断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因此,保护历史遗产群落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保护其物质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这类遗产的努力中,提高当地社团保护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他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他同时希望中国政府、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以及地方社团都能够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他山石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代表的经验发言也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江西婺源——文脉的延续婺源的乡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冯骥才对婺源也是赞不绝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砖、灰瓦、白墙、翠绿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蓝色的山野、红色的霞光,简直像一幅画。”婺源县政府根据各村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包括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和原始生态式。由于婺源境内徽派建筑遍布乡野,独具地方特色的傩舞、徽剧、茶道等文化绚丽多彩,因此政府出资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护性规划,同时成立了“婺源县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还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以抑制乱拆乱建的现象。为了增强古村落的生命力,该县还专门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研究会下设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等9个分会,负责对全县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今年,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等4项民间艺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博物馆后沟古村以古朴的农耕文化、精美的建筑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特别是精巧别致的古戏台、玉皇殿、观音堂等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后沟古村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吉而居,强调和谐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2005年,在经过周密论证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对后沟古村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和修复开发。同时还成立工作组,围绕村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形态开展调查、挖掘、整理、引导工作,再现了古村久远的民间艺术、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地域节庆活动,并筹建了农耕民俗博物馆。在抢救和保护古村过程中,始终贯穿“简单不简陋,民俗不粗俗”这一主线,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力求展现其简单而精巧的建筑、悠久而古朴的风俗、厚重而传统的民风,使“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跃然而出。越南顺化——新旧的和谐顺化市是承天化的省会,位于越南的中部。在顺化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遗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响和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从古代起,这里就成为独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样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调。顺化的一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历史上所有的独特艺术形式都为顺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宫廷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存与互融。顺化是一个都市,但仍保存着历史中形成的诸多传统。因此,顺化不仅扮演着多样城市和历史城市的角色,其实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有着很多的可触与不可触的文化遗存。

非综述性专业论文格式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1 论文名称、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名、单位所在城市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 稿必须包括中英文题名、中英文作者姓名、中英文作者单位名、中英文单位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必须包括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3~5个)。英文内容单 独放在正文之前。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避免使用"…的研究"等非特定词,不使用副题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开头不用定冠词。 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即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过程、结果和结论(中文一般不少于200字),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不要使用"本文"、"作者"等作 为主语,避免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文意一致,采用被动语态表述。 中文关键词选词要规范,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不能采用英文缩写。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也不能采用英文缩写。 2 正文正 文篇幅一般在8000字以内,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并要有相应的英文名。文中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6幅。图中文字、符号、坐标中的标值和标值线必须写清,所有出现的数值都 应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 文中有关量与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用单个斜体外文字母表示(国家标准中专门规定的有关特征值除外;如要表示量的状态、序位、条件等,可对该单 个字母加上下角标、阿拉伯数字以及"′""^"等),避免用中文表示。 正文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排序;三级标题形如 ,,,…排序;引言不排序。 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是国内外正式公开发表的并且在文中切确引用的专著、期刊文 章、论文集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报纸文章、国家(国际)标准、专利、电子文献(网络、磁带、磁盘、光盘)等等,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参考文献的著 录格式如下: 专 著 作者名. 书名. 版本(第1版不著录).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期 刊 作者名. 题名. 刊名, 出版年, 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 作者名. 题名. 论文集编者名(可不著录). 论文集名.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码.学位论文 作者名. 题名. 保存地点: 保存单位, 年份.科研报告 作者名. 报告题名.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报 纸 作者名. 题名. 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标 准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专 利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 专利国名: 专利号, 出版日期.电子文献 作者名. 题名. 出版地: 出版者(网址、网站名、网页名), 发表或更新日期.作者三名以内的全部列出,四名以上的列前三名,中文后加"等",英文后加"et al"。作者姓名不管是外文还是汉语拼音一律姓在前、名在后(外文姓不可缩写,名可缩写)。外文参考文献的出版地、出版商和出版年务必按顺序一一标出。期刊与论文集的起止页码必须标出。 所有列出的参考文献必须在文中标出其引用之处,标不出引用之处的文献不得列入参考文献之中。 4 作者简介、基金项目在文稿首页地脚处写明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职称,最后学位(或在读学历)。如果论文涉及的是有关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须在地脚处写明:基金或资助机构的名称,项目编号论文题目(黑体 三号 加粗)(宋体 小四)作者(加粗)***学号** 指导老师(加粗)***(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邮编 430079)(宋体 五号)英文题目 (TimesNewRoman 小三 加粗)uthor:Zhang Xue-Yang supervisor:Zhang Xue-Yang (宋体 五号)(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Abstract: (宋体 五号)Key words: (宋体 五号)摘 要(黑体 五号 加粗):********(宋体 五号)关键字(黑体 五号 加粗):********(宋体 五号)1 (宋体 四号 加粗) (宋体 小四 加粗)正文(宋体 五号)……(宋体 小四 加粗)(1) 正文(宋体 五号)①……正文(宋体 五号)②…………(2)(3)………… (宋体 小四 加粗)正文(宋体 五号)…… (宋体 小四 加粗)正文(宋体 五号)……(宋体 小四 加粗)正文(宋体 五号) ……2 (宋体四号 加粗)正文(宋体 五号) ……3 (宋体 四号 加粗)正文(宋体 五号)……4(宋体 四号 加粗)正文(宋体 五号)……5(宋体 四号 加粗)正文(宋体 五号)……参考文献:(宋体 五号 加粗)[1] 作者,论文名或书名,刊名,刊期或出版社,论文页码,论文日期或出版日期 (宋体 小五号)[2] …………[3] …………个人简历(宋体五号)100-150字左右注: 论文用16K纸排版和打印

非综述论文的写法,有一定的格式,一是前言,或综述,前人研究过的成绩。二是自己研究的成绩。三是结论,其它方面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次作业,而其中的论文格式是必须要规范的,可以节约宝贵的人力资源。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非学术论文格式,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非学术论文格式 1.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装订线),右,,页脚。 2.封面格式设置:字体:四号宋体,居中,指导教师签名必须手写。 3.题目:中文,三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三号Time New Roman字体, 加粗居中。题目和摘要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4.摘要: (1)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行间距单倍) 摘要(黑体五号加粗,左起空两格):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五号楷体) 关键词(黑体五号加粗,左起空两格):XXXX,XXXXX,XXXXX,XXXX(五号楷体) (2)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行间距单倍)(置于参考文献后。参考文献与英文摘要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Abstract(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加粗,顶格):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 Keywords(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加粗,顶格): XXXX,XXXXX,XXXXX,XXXX(Time New Roman字体,五号) 5.正文层次格式(关键词和正文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1.(四号黑体加粗,左起空两格) 正文左起空两格,使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倍) XXXX (小四号宋体加粗,左起空两格,行间距倍) 正文左起空两格,使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倍) 第三级标题与第二级标题相同 6.致谢(正文和致谢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致谢(居中,黑体,加粗,小四号) ************************************************************************************(中文小四号宋体,英文小四号Time New Roman字体,行间距单倍) 7.参考文献(致谢和参考文献之间空一行,小四号): 参考文献(居中,黑体,加粗,小四号) 关于法院文化的学术论文范文 略论法院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高国金、王相林,现在江西农业大学;程志军,现在鹰潭中级人民法院。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为维护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人民法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法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各方面加强,以确实使法院文化成为法院群体成员的一种坚定信念和价值观,融入到每一位法官头脑中,使其自觉做到为民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法院;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建设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一体。法院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法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法院群体成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信念和价值观,是以追求和实现法的公正与效率为核心的法院人文环境。[1]由此,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必须成为广大法律工作者的共识。 一、法院文化建设的现状 文化建设在法院工作中占有其重要一席。有些法院在平常工作中,往往忽视文化建设,没有形成常抓不懈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些法院案件较多时,只抓案件审理,文化建设却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即使在开展文化建设时,也仅流于文艺表演之类的活动形式,从思想上根本没有意识到法院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思想认识不到位,既影响了法院文化建设的良好开展,也影响到法院整体形象,从而影响到每个法官的价值观,有些法官也就容易走向腐败,从而威胁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人民的罪人。 2. 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不少法院尚未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对法院文化建设进行规范,法院整体文化品味得不到提升,造成法院主体文化与精神实质的不相契合,最终导致法院文化建设“有形无实”。[2]这种现象的发生,对整个法院系统都有着深刻影响,忽视制度建设,也就难以真正意义上开展好法院文化建设,从而影响到法官综合素质的提升。 3. 法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法官素质问题就已引起广泛的重视。法官队伍里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特权观念等腐朽思想,导致少数司法人员腐败和裁判不公的现象出现,直接损害到法官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法官腐败问题更是令人痛心。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必然影响到法院文化建设的良好开展,也同时反映出法院文化建设的力度不够,没有发挥出其对法官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影响的应有作用。 4. 法官职业化进程缓慢 中国历来没有把法官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而是等同于行政官员或视作行政官员,因而在法官的来源、训练、选任上都无异于行政官员,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使得当今中国从未受过法律正规训练的人充斥各级法院领导岗位,复转军人走出军营进法院等奇特现象比比皆是。这就使我们的法院很难承载起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定纷止争”、维护社会正义的职责,司法独立更无从谈起。[3]法官职业化发展进程必然影响着法院文化建设发展步伐,法官的司法独立意识不能融入到法院文化建设之中就会影响到其判案思维和质量。促进法官职业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更好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 二、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法院文化建设好坏直接影响到法院和法官的长远发展,影响到法院和法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已是必然趋势。 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人民法院应加强法官的理想信念教育,促使法官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取向,从而增强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认同感;其次,大力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形成以法官为中心,对各类人员分类管理,营造服务、尊重、支持法官的浓厚氛围,树立法官的职业尊荣感;第三,注重法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加强法官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坚持用新的态度和思想,积极开拓新途径,探索新方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用先进的理论、优秀的成果来深化法官对法院文化建设的认识。[4]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法院和法官不重视法院文化建设的认识,从而在思想意识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法院文化建设好,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2. 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这种监督应是从思想作风到业务工作全方位的;加强对法官的审判纪律、行政纪律、审判责任、财经纪律的监督,严肃查处各种利用审判职权违法违纪的行为;强化外部监督力度,制定相应的规范,使人大、检察机关以及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制度化、程序化、法律化。[5]这些制度建设,势必有助于保障法院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有助于预防法官的腐败和堕落。 3. 大力提高法官综合素质 法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法官的判案质量,大力提高法官综合素质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关键。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法官文化素质 法官文化素质是法官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文化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法官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良好的文化素质必定有助于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对法官的文化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广博的其它知识,这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其在法院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提高法官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包括政治心理、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能力等。其具有阶级性、综合性、相对稳定性、层次性等。在阶级社会,政治素质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核心部分,社会主体政治素质的高低是衡量社会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法官应具备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才能使司法服务于政治。[6]一个法院每一位法官的政治素质高低同样也决定着该法院文化建设的走向。提高法官的政治素质,有助于保障法院文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3)提高法官业务素质 从根本上说,法官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判案的质量高低。我国的法律是以成文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而成文法的制定往往原则性较强,不可能规定的细到每一个角落,这也使我国在处理一些案件时出现了“法律空白”或“法律漏洞”。法官适用法律不是完全机械的照搬法律条文,而是必须根据立法意图、法理原则和精神来正确的解释法律,填补法律的漏洞。[7]只有业务素质高的法官,才能更好的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因此,法院文化建设中必须以提高法官业务素质为精髓,大力表彰业务素质好的法官,并经常宣扬其业绩,从根本上影响每一位法官判案思维,从而才能更好地保证每一件案件审理效果。 4. 大力促进法官职业化 职业法官的基本定位按照《法官法》和最高法院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若干意见,法官只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法官不是官,是以行使国家审判权为其专门职业的法律家群体,这种职业群体必须具备一些与法官职业特殊性相适应的品质要求,即必须接受过专门法学教育训练,具有独特的职业思维和强烈的中立职业意识,从事过专门法律实务工作,具备丰富的法律工作经验、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独立的职业地位。[8]只有这样职业化了的法官才能真正意义上承担起审判案件的任务,才能确实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法院文化建设中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为大力促进法官职业化做好各种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宣传,确实为法官职业化这一大趋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在法院文化建设中,还必须确实重视一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为法院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文化氛围和支撑,这也是不容忽略的一项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马玉龙. 构建先进的法院文化[J]. 山东审判,2003(6):27-29. 看了“非学术论文格式”的人还看: 1. 学术论文写作标准格式要求 2. 学术论文的格式及字体要求 3. 标准的学术论文格式 4. 标准的学术论文格式范文 5. 学术论文标准格式规范

论文文献综述一定要非常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论文不一定要写文献综述。1、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2、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3、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在撰写论文时可以根据论文的性质考虑是否应该加文献综述。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

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

(2)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

(3)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

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

一、文献综述的含义

文献阅读报告,即“文献综述”,英文称之为“survey”、“overview”、“review”.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论文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 Description)”区分开来。

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 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意义和目的

总结和综合该方向前人已经做了的工作,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指出可能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并且列出了该方向众多的参考文献,这对后人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可以指导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写作。

三、主要内容

(1)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2)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3)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4)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

(5)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四、分类

综述分成两类。

一类是较为宏观的,涉及的范围为整个领域、专业或某一大的研究方向。

一类是较为微观的,这类综述可以涉及到相当小的研究方向甚至某个算法,谈的问题更为具体与深入。前者立意高,范围广,面宽,故也不易深入,比较好读好懂。这对初入道者、欲对全局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很有参考价值。

然而,欲深入课题的研究,则希望能有后一类的综述为自己鸣锣开道,这会节约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往往不能遂人意,于是只好旁征博引,由自己来完成该课题的综述。当写学位论文时,我们要写的也就是这类结合自己研究课题而写就的综述。

五、难点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探?索隐,又如醍醐灌顶。文献综述顾名思义由“综”和“述”组成。前半部分的“综”不算太难,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即可做到的话。

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如何收集资料

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

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着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

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

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

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

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

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

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

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

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

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综述是你查阅相关文献的成果。

任何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且遵守学术传统,而不是空穴来风。

你需要告诉读者,关于这个问题前人研究到了何种地步,有什么缺陷,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拓展。这一方面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你的文章价值何在。

任何与本文相关的重要成果都应当在综述中得到体现,并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综述不是概述,不能泛泛地引用和概括,要有扬弃,特别是有批评。

否则,如果别人都做好了,要你写文章干嘛。

综述比较容易看出作者对该领域所下的工夫,因为作者需要广泛阅读,理解不同论文在关键假设和模型上的主要分歧。好的综述本身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

综述是非学术性论文

类型可以是议论文色采的说明文文体、说明文色采的议论文,还可以是工作总结或报告,更可以是学习上级文件的感想等。非学术性论文不需要以前人成果作为自己的基础,也不需要创新。可以是对既有的或前人创造的知识进行的注释、说明、陈说、解说,属于说明文范畴。它更侧重说明、宣扬共鸣,不具有学术性特点。

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属于广义上的学术论文的。学术论文不只包括研究文章,还有综述等等,比如某一领域的大牛经常会收到综述的约稿。一些高校的课题组里PI也会鼓励学生写写综述,一方面是对所做的研究领域有更全面前沿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自己的科研思路。如果是本科生想要写综述用于保研加分的话,建议先了解一下学院的保研政策,看文献综述能不能算到论文里去,一般都是可以的,除非学院要求的比较高,必须是研究论文。望对您有帮助!

综述论文(包括元分析) 通过对已发表材料的组织、综合和评价,以及对当前研究进展的考察来澄清问题。在某种意义上,综述论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包括以下内容: 对问题进行定义; 总结以前的研究,使读者了解研究的现状; 辨明文献中各种关系、矛盾、差距及不一致之处; 建议解决问题的后续步骤。 综述论文的组织形式是按逻辑关系而不是按研究进程来组织的。

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现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

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因而,综述是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性科技论文。

由于综述论文论述的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篇幅又较长,所以常常使用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而且往往是直线推论中包含有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有时下面还有更下位的并列分论。综述论文中的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是多重结合的;

然而,在对各阶级分析的那一层次中,又逐一分析了地主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用的是并列分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