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四川石油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四川石油学院学报

主 编: 李允 副 主 编: 罗先碧 通信地址: 四川省南充市西南石油学院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 637001 电 话:; E-mail: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是国家科委批准、西南石油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石油科技学术期刊。本刊的论文摘要被美国《工程索引》(EI Page one)、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和《中国石油文摘》等刊物收录;1996年起本刊已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B辑;从1988年起本刊便是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的源期刊。本学报主要刊登科技工作者在石油专业学科中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内容。对于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内容、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研成果内容、本刊优先选用。 文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练,一般不得超过6000字(包括图表)。除正文外,请提供中文和英文的标题、摘要、3~8个主题词和第一作者简介。摘要字数为200~300字。若是本刊优先选用的科研项目成果报告,请以注文的形式注明课题名称及编号。� 文稿请用16开方格纸抄写或以B5大小的纸打印。务必做到字迹工整、清晰、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插图清晰、易懂、布局合理,大小不得超过16开纸尺寸,且图件一般不超过5幅。表格应设计合理。图表及公式中物理量符号使用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应一致。能同时用图或表表达清楚的问题,如无特殊要求,则只选其一。� 文稿中引用他人作品,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在文中和参考文献中列出。参考文献项目务必齐全,格式为:� 1 连续出版物:作者.题名.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缩写后的首字母应大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示例: [1]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27(1):1~8 [2]Nadkarni M A,Nair C K K,Pandey V N,et of alpha-galactosi-dase from corynebacterium murisepticum and mechanism of its induction. J Gen App Microbiol, 1992,38:223~234 2 专著: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专著中析出文献应注明起止页码) 示例: [3]竺可桢.物候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4]霍夫斯塔主编.禽病学:下册.第7版.胡祥壁译.北京:农业出版社,~799 3 论文集: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示例: [5]张全福,王里青.“百家争鸣”与理工科学报编辑工作.见:郑福寿主编.学报编辑论丛:第2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4 来稿选用与否,编辑部一般在三个月内给予答复。答复方式:发录用通知或要求作者修改稿件的通知。投稿时自留底稿,请勿一稿两投。《西南石油学院学报》编辑部Email: 中(英)文摘要编写规则 根据GB6447-86,摘要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与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3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对应,摘要的主要要素: 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要范围。 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序等。 结果—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结果,性能等。 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所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 编写摘要的注意事项: 1.要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 2.要排除在本学科领域中已成常识的内容。 3.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4.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阐述……”、“提出了……”等记述方法,请不要使用 “本文”、“作者”、“本研究”等作主语。 5.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加以说明。 例子: 吸烟对室内空气环境的污染 (目的:)为阐明吸烟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调查了城市住宅区地下室饮料厅和旅社。(方法:)用汞置换法、重量差值法、盐酸 乙二胺比色法分别测定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烟气总颗粒物质(TPM)和NOX。(结果:)结果饮料厅一氧化碳浓度超标,NOX未超过国家大气一次最高容许浓度,旅行社所有房间的一氧化碳浓度全超标。(结论:)说明吸烟对空气污染严重。指出,人们长期处于被动吸烟环境中,会受潜在的远期危害。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是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我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综述性学术刊物,以刊出院内教师的科研成果为主体,也刊出部分来自现场关于油气勘探、油气藏工程、钻采工艺及设备、油气井完井与保护、油田化学、油田地面工程等方面的科研成果,突出反映了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西南石油学院学报》采用中文文种,每篇文章都有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和英文作者单位,适合图书馆收藏和大型数据库收录。 创刊20年来,《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在我院党委、行政的具体领导下,在历届编委、编辑部和广大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坚持改革开放,遵循国家科技发展方针,广泛组稿,精心编辑出版,埋头苦干,艰苦办刊,及时、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石油工业主要领域的科技成果,丰富了石油科技的知识宝库,促进了我国石油科技事业的发展。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作为展示我院教学科研的实力与水平、特色与优势的窗口,作为我院与国内外科技进步与交流的桥梁,作为我院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园地,为我院科技进步、学科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是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在四川省教育系统期刊评比中获一等奖,在全国教育系统期刊评比中获三等奖;是“国家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由“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目前,美国工程索引(Ei Page one)、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石油文摘(CAP)等数据库已收录《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刊载的文章。《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已加入“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网址: 或 。 近年来,《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大力进行改革,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调整了编辑委员会,让各学科的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成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的编委会成员,一同来关心《西南石油学院学报》的发展,并指导《学报》工作;打破传统的用稿观念,努力刊用影响大、社会效益好的稿件,尤其对那些在石油专业学科中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报告,对于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工作内容、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研成果内容,《学报》优先选用。使每期《学报》有了一些优秀稿件作为支撑,提高学术质量就有了根本的保证。编辑部成员: 主 编:李允 常务副主编:罗先碧编 辑:朱和平 蒋 红 彭雪雪英文编辑(兼):付晓文 穆曙光 何 雁 练章华 何琰编辑委员会成员:主 任:罗平亚副主任:李允 李士伦委 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德坤 王 元 王文福 王廷栋 江茂泽 李 允 李士伦 李 健 杜志敏 陈 平 陈景山 向开理 张 斌 张廷山 张明洪 杨启明 罗平亚 孟英峰 周荣辉 施太和 赵立志 赵金洲 胡星琪 郭小阳 梁 政 贾永禄 黄炳光 蒋 平 廖细明 颜其彬主要栏目:★ 地质勘探★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 油气地面工程★ 石油机械工程★ 经济管理

西南石油大学一共有3个校区,第一个在南充,是一个老校区,高职专科都在那边…第二校区在成都市新都区,所有本科和研究生都在这边上课,第三次校区在成都青龙场,是成人教育学院,很古老的学院了…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设有1个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各级科研基地平台共计91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国援建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协作)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际合作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省级实验科研基地3个,厅局级及横向合作科研基地46个,校级研究中心(所)5个。 2014年,学校成立世界上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2015年西油与川大联合共建测井实验室。 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实体建设的科研基地(平台)情况表序号名称级别依托单位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国家级 石工院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 国家级 石工院 3 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含3个研究室) 国家级 石工院、机电院 4 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硫沉积评价技术研究所) 国家级 石工院 5 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6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7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8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9 中美联合数据工程与数据分析实验室 国际合作 计科院 10 油井完井技术中心(联合国援建) 国际合作 石工院 11 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省部共建) 机电院 12 天然气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石工院 13 油田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化工院 14 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部级) 地科院 15 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地科院 16 油气田应用化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化工院 17 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18 油气消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19 四川省天然气开发与开采研究实验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20 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社科联(省级) 学校 21 能源安全与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省社科联 马院 22 四川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23 四川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4 四川省石油天然气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机电院 25 四川省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6 四川省页岩气资源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地科院 27 中国石油石油管重点实验室-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8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井液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9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欠平衡钻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0 中国石油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特殊气藏开发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1 中国海洋石油(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2 中国石油高含硫气藏开采先导试验基地—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3 中国石油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压裂酸化数值模拟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4 中国石油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复杂天然气集输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5 中国石油HSE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化工院 36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重点实验室沉积—成藏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7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头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机电院 38 中国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页岩气地球物理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9 中国石油测井重点实验室工程测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40 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机电院 41 四川省高校岩石破碎学与钻头研究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机电院 42 四川省高校天然气开采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3 四川省高校测控技术与自动化研究室 省教育厅(厅级) 电信院 44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测井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5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计算机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计科院 46 四川省高校石油与天然气加工重点实验室(自筹) 省教育厅(厅级) 化工院 47 四川省高校油气田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材料院 48 四川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土建院 49 四川省环境保护油气田污染防治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 省环保厅(厅级) 化工院 研究领域 序号研究领域特色及主要研究方向一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1.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2.复杂油气藏压裂酸化理论与应用技术 3.裂缝性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4.有水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5.高含水期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6.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与特殊气藏开发理论及配套技术 7.注气提高采收率理论及配套技术 8.恶劣条件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9.采油工艺技术 10.复杂非常规油气藏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研究 11.非常规天然气储层成因与描述技术 12.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 13.欠平衡钻井技术研究 14.油气井固井理论与实验研究 15.管柱力学 16.工程岩石力学 17.完井方法 18.钻井液处理剂作用机理及钻井液化学 19.深井复杂井与特殊工艺井钻井技术 20.水射流研究与应用 21.石油工程测井及应用 22.钻井信息、仿真与最优化 23.油气管道仿真及优化技术 24.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 25.天然气管道储气及调峰技术 二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地质学 2.油气层保护矿物岩石学 3.油气藏地球化学及成藏理论 4.储层描述与储层分布预测 5.剩余油分布研究 6.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7.新型电法非地震勘探系列技术研究 8.非线性信号处理及其在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9.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10.碳酸盐岩测井评价技术 11.低孔低渗油藏评价技术 12.油藏整体描述技术 13.油气层保护的地质评价与研究 14.古应力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15.裂缝预测 16.深部油层采油后期地质效应 17.石油微生物研究 18.微生物造岩成丘研究 三 机械工程 1.机械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 2.现代制造技术及方法研究 3.岩石破碎与钻头研究 4.钻采工具及设备研制 5.特殊采油工艺方法及设备研究 6.石油装备与工具基础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 7.石油机械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 8.软件开发 四 化学工程与技术 1.油气井建井化学浆添加剂研发 2.采油化学 3.驱油剂研发及驱油体系研究 4.低渗透油藏开采化学助剂研发 5.稠油开采 6.石油天然气化学防腐 7.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 8.石油天然气安全技术研究与评价 9.石油加工 10.天然气处理与加工 11.生物质能源研发 12.理论与计算化学 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石油信息化 2.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3.嵌入式系统 4.软件工程 5.数据库系统 六 建筑科学与工程 1.工程结构与系统现代设计理论 2.复杂结构与系统数值分析计算方法 3.结构系统安全性、耐久性、检测与维修加固 4.工程项目与企业的质量工程与卓越绩效评价 5.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构健康检测理论与方法 6.岩土工程勘察与爆破技术 7.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与管理技术 8.储气系统、输配气管网规划设计与系统仿真 七 材料科学与工程 1.材料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 2.油气田用高分子材料研究 3.油气田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4.材料表面工程研究 5.超细材料与应用研究 八 应用数学 1.应用微分方程与数值计算 2.应用概率统计 3.最优化与决策 4.石油工程仿真模拟计算 5.石油工程信息分析与处理 6.石油工程数值计算 九 仪器科学与技术 1.油气测试计量及标准化技术 2.油气检测与自动化装置 3.传感器及无损检测技术 4.油气智能测控系统 5.智能化仪器及计算机测控技术 6.智能结构系统与仪器 十 石油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1.油藏经营管理 2.石油人力资源管理 3.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项目管理 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 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统管理和优化 6. 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7. 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 8. 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化 9.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10.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11. 现代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 12. 人力资源管理 13. 石油技术经济及管理 14.会计与财务管理 15.石油天然气经济研究 16.石油产业组织创新研究 17.企业理论研究 18.农林经济研究 十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 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研究 4.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5.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6.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7.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8.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9.社会工作与管理 10.应用社会学 十二 法学 1.民商法学 2.刑事法学 3.经济法学 4.环境资源保护法学 5.国际法学 6.法理、行政法学 十三 外国语学及应用语言研究 1.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2.翻译理论与实践 3.跨文化交际 4.英语教育 5.语言学 十四 体育学 1.体育教育训练学 2.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3.体育管理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69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发明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90多项。2015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亿元。 “十一五”以来,发表论文13593篇,专著339部。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申请专利2120项,其中发明专利1305项,实用新型专利815项,学校共授权专利1140项,其中发明专利569项,实用新型专利57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二五期间)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 一 2015 2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 2015 3 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 特等 2014 4 大型复杂储层高精度测井处理解释系统CIFLog及其工业化应用 二 2014 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理论与关键技术 二 2013 6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特等 2012 7 超高温钻井流体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二 2012 国家技术发明奖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二 2013 ESI国际高被引学术论文序号单位姓名论文名称期刊名称级别出版年份1 理学院 田俊康 Improveddelaypartitioningmethodtostabilityanalysisforneuralnetworkswithdiscreteanddistributedtime-varyingdelays. 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233(2014)152–164 ESI 2014年 科研经费 西南石油大学科研经费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金额2008年全年实到科研经费两亿多元2009年亿元2010年亿元2011年亿元2012年亿元2013年亿元2014年亿(以上资料来源: ) 学术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已被中国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主要刊登石油专业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学术与技术论文、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前沿问题的讨论与争鸣,突出反映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西南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CNKI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能源发展研究、政治学与社会学、法学、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中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由成都校区图书馆和南充校区图书馆两部分组成。南充校区图书馆由应用技术学院管理。馆藏以石油天然气文献为特色,理、工、管、经、文、法、教等不同学科协调发展。纸本图书183万册,电子图书125万册,电子期刊3万种,订购印刷型期刊1834种,购买数据库40个。图书馆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教育部CALIS中心、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国石油信息所、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文献机构进行馆际互借、文献代复制和代传递服务。与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的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合作,在该馆建立科技查新代办站,直接为该校科研工作者提供查新服务。图书馆结合该校的教学科研实际,自行研发多种服务类型的数据库系统平台:该校硕博士论文检索与提交系统、文献传递与咨询平台、远程访问系统、决策参考信息专题网站、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系统、教师教学参考园地等。1997 年,图书馆建成了以小型机SUN3000为主服务器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使图书馆的管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关业务都实现了自动化。1999 年,建成以 JVC 光盘库 +AXIS 光盘塔为数据中心的图书馆光盘网络服务器系统。2008年,建成以Sun4900、Sun6130、浪潮AS1000为核心设备的存储网络系统,以及本地镜像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共计服务器系统10套,磁盘阵列容量达到40TB。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各种学术研究与信息报道。已在正式出版的各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200 多篇,其中 4 篇英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参加和主持国家、省、部、局、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正式出版论文集《新时期石油高校图书馆工作》等。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成都地铁3号线石油大学站)。

学校相关信息:

中文名:西南石油大学

外文名: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简    称:西南石大、SWPU、西油

创办人:国务院批准设立、首任校长马载

创办时间:1958年

类    别:公立大学

类    型: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属    性: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省部共建大学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1、2期)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成都地铁3号线石油大学站)

院校代码:10615

主要奖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3项·截至2016年3月底 ,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截至2016年3月底

知名校友:罗平亚,周守为,高德利,邹才能,孙金声

知名教师:罗平亚,周守为

所属地区:中国·四川·成都

扩展资料:

西南石油大学学术期刊:

1,《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

已被中国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

主要刊登石油专业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学术与技术论文、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前沿问题的讨论与争鸣,突出反映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

2,《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西南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CNKI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主要刊登能源发展研究、政治学与社会学、法学、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中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3,《PETROLEUM》

《PETROLEUM》是西南石油大学主办的英文期刊,已被英国《科学文摘》INSPEC以及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两大数据库收录。

2017年3月,诺贝尔奖得主威尔逊教授的学术论文在学校主办的《Petroleum》期刊上发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南石油大学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您问的是西安石油大学寒假期间吧。1月20日。经查阅西安石油大学学校官网,寒假时间为2022年1月20日至2月底,学生开学返校具体时间安排届时另行通知,所有学生未接到返校通知前不得返校。西安石油大学简称西石大,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

不是石油天然气工业核心期刊 1.石油学报 2.石油勘探与开发 3.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4.油田化学 5.石油炼制与化工 6.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天然气工业 8.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9.石油钻采工艺 10.油气储运 11.钻井液与完井液 12.石油机械 1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4.炼油技术与工程 15.油气田地面工程 16.钻采工艺 17.石油化工 18.新疆石油地质 19.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石油实验地质 21.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2.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5.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6.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7.断块油气田

西安石油大学报是一份综合性学术刊物,是报道西安石油大学广大师生和研究人员及石油工业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的园地。学报的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认真执行党和国家颁布的有关科技出版物出版发行政策,及时向国内外介绍学院及石油工业在石油各专业及基础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新信息及新方法,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推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下) 项阳 【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0-11-15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上) 项阳 【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0-08-15以《太常续考》为个案的吉礼雅乐解读 项阳 【期刊】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0-07-25一把解读雅乐本体的钥匙——关于邱之稑的《丁祭礼乐备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2010-07-15一本元代乐籍佼佼者的传书——关于夏庭芝的《青楼集》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10-03-15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沟通问题 项阳 【期刊】人民音乐 2010-03-01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 项阳 【期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15由音乐历史分期引发的相关思考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09-07-15“武音”辨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9-04-18关于佛教、道教与民间乐社用乐相通性的思考 项阳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03-15永乐钦赐寺庙歌曲的划时代意义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9-01-18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的民族音乐学”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8-10-18民间礼俗——传统音声技艺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间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8-07-18从《朝天子》管窥礼乐传统的一致性存在 项阳; 张咏春 【期刊】中国音乐 2008-01-18黎锦晖:时代弄潮与世纪悲情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7-10-18北周灭佛“后遗症”——再论音声供养与音声法事的合一 项阳 【期刊】文艺研究 2007-10-10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认知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7-04-18“改梵为秦”中的“学者之宗”曹植 项阳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7-03-30对先秦“金石之乐”兴衰的现代解读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7-01-18关于音声供养和音声法事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6-10-18拓展“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的一点思考 项阳 【期刊】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6-09-25中国音乐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项阳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03-30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06-03-20试论齐鲁在中国东周时期音乐文化上的领先地位 项阳; 张准; 留钕铜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5-12-30当下传统音乐与民间礼俗的依附与共生现象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05-12-20采风观念的异化 项阳; 吕其玮 【期刊】中国音乐 2005-07-30当下非主流化生存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形式——以鲁西南和冀中为例 项阳; 留钕铜 【期刊】文艺研究 2005-03-25论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兼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04-03-20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上——黎锦晖的探索对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启示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12-10中国音乐民间传承变与不变的思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2003-10-15“释俗交响”之初阶——中国早期佛教音乐浅识 项阳 【期刊】文艺研究 2003-09-20传统的回归与“旧调重弹” 项阳 【期刊】人民音乐 2003-08-12对“活化石”乐种的思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3-04-30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论域的交叉 项阳 【期刊】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3-02-15大曲的原生态遗存论纲 项阳; 张欢 【期刊】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06-30乐户与宗教音乐的关系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06-10乐籍制度的畸变期考述 项阳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1-11-15乐户与鼓吹乐 项阳 【期刊】文艺研究 2001-09-20轮值轮训制──中国传统音乐主脉传承之所在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2001-04-15撒马尔罕国际音乐节纪事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1998-06-20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荒漠化”现象的思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1997-03-25对音乐学专业的一点思考 项阳 【期刊】人民音乐 1997-01-12五弦筑的码子、弓子及其它相关问题 项阳; 宋少华 【期刊】音乐研究 1996-12-20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声音形态的比较研究 韩宝强; 项阳; 林秀娣 【期刊】文艺研究 1996-03-21山西“乐户”考述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1996-03-20刘天华百年感怀 项阳 【期刊】音乐爱好者 1995-10-15辨古今谈编撰谋方略──《中国音乐年鉴》第五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项阳; 张振涛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5-02-15山西省几处轧筝的资料分析 项阳 【期刊】乐器 1995-02-15音乐在发展:传统与大众传播媒介 克里斯特·马尔姆;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1994-12-25五弦筑定弦刍议 项阳 【期刊】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4-09-30乐理教科书有关音的几个问题 丁东红; 项阳; 杨应鱣; 宋少华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4-06-15五弦筑研究──西汉长沙王后墓出土乐器研究之一 项阳; 杨应鱣; 宋少华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4-06-15胡琴类弓弦乐器的再辨析 项阳 【期刊】乐器 1994-06-15考古发现与秦筝说 项阳 【期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3-12-31商代的弦乐器及木制乐器 唐健垣; 项阳; 蔡良玉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3-12-31《中国乐器音色库》计划实施与少数民族乐器改革问题 项阳; 韩宝强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3-10-01建立“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库”的构想 韩宝强;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3-07-02筑及相关乐器析辨 项阳 【期刊】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1992-09-30与中国弓弦乐器相关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2-04-01胡琴类弓弦乐器说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 1992-04-01弓弦乐器在中国乐器史上的地位 项阳 【期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2-04-01乐之初义之我见——由贾湖骨笛引发的思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1-07-02中国声乐学派建立的前奏曲是如何奏响的 项阳 【期刊】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1-04-02旧石器时代与音乐的起源 项阳 【期刊】乐器 1991-03-02轧筝考 项阳 【期刊】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0-07-02从筑到筝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0-04-02化石乐器“挫琴”的启示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 1988-12-30我国各类民族乐器的起源概说 项阳 【期刊】乐器 1986-08-29略论聂耳对黎锦晖创作经验的汲取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 1986-07-02“抗”“坠”又解——兼与吉联抗先生商榷 项阳 【期刊】人民音乐 1984-11-26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 项阳 【会议】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10-01民间礼俗——传统音声技艺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间 项阳 【会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05-01《乐经》何以失传 项阳 【报纸】光明日报 2008-06-23

未来的博士,百度一下就可知道的啊核心期刊美术的只有《美术》,似还有《美术观察》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副教授有:一、李方元教授李方元,男,1955年生于重庆,文学博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1995-1999)和华中师范大学(2003-2008)两所音乐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办硕士、博士授权点评审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评审专家;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音乐专业教育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中国音乐史、音乐文献学、音乐教育。二、蒲亨强教授男,汉族,1952年生于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系主任,文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通讯评审专家。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新加坡道教学院荣誉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研究,曾赴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院、香港、新加坡等地道教学院访问讲学,发表专著8部,合著3部,合译著1部,论文百余篇。三、戴雄教授戴雄,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本科学历,1985年去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学习,1987年回到学校。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声乐教学与表演方向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四届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从事声乐教学和音乐教育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和参编音乐教材十部,完成省级、校级教学科研项目两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核心成员。四、朱春铃教授朱春铃:1961年生于重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表演系学科带头人,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校艺术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教育委员会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五、罗卉教授罗卉:女.重庆人,汉族,共产党员。1957年6月生。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77级本科生,1982年1月毕业留校任教。获学士学位。1986年攻读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声乐教学与表演”专业研究生,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3年6月被聘为副教授。曾担任全国“金钟奖”声乐比赛重庆赛区评委,以及重庆市电视声乐大赛评委,重庆市声乐考级评委,全国英才选拔赛评委。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党委委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近三十年来,担任音乐学院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声乐课程教学。一直兢兢业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音乐教育人才。并在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举办了五届“教学音乐会”。受到了师生们与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曾发表论文、译文、编写教材等,在艺术实践方面成绩显著,曾举办“独唱音乐会”。多次参加全国、市、各类大型文艺演出,获全国、省、市专业声乐比赛奖。参加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五十周年,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等大型演出中担任独唱,领唱。并由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播出。六、郑茂平教授郑茂平:男,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人。1995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毕业于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获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第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负责人。中国音乐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美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心理学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学特色专业负责人,西南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育部认知与人格研究”重点实验室特邀研究员,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2005年晋升副教授,2006年遴选为“音乐审美心理”、“声乐表演与教学”方向硕士生导师,,2011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声乐、音乐美学、声乐语音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已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各种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专著4部。七、李柯教授李柯,1974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前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现任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自幼随其舅及范绍台、杨宝智教授学习音乐,于1985年以专业第一名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后免试直升该院附中及大学。2014年回到阔别了三十年的家乡,被聘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担任小提琴教学工作及该院青年交响乐团的首席。八、曾臻副教授曾臻:女,现年50岁。副教授。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后首批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琵琶专业。1982年1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分配至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原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至今。现主要讲授:艺术概论,琵琶,古典吉他三门课程。此外,还发表有散文、杂文、歌词等,并有绘画作品《晌午》入选重庆市妇女儿童书画展览。九、张碚副教授张碚,男,福建福州人。1959年3月1日出生。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社会音乐教育高级考官,曾任学院副院长。2002年7月当选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78年9月考入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师从小提琴教育家胡惟民教授。在校期间曾多次赴京、沪等地求学,得到小提琴教育家熊天声、李克强等人的指导。1982年毕业后,在重庆市歌舞团乐队工作。1983年底调入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工作,担任小提琴教师。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半脱产学习英语一年。1987年9月到1990年7月在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担任音乐学院曲式学、音乐作品分析课的教学工作至今。1998年9月到1999年3月参加西南师范大学骨干教师英语课程强化班的学习,2002年9月到2003年1月在四川大学出国人员培训部强化俄语学习,并于同年3月20日由国家出国留学基金委遴选为首批艺术类留俄访问学者,派往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学习十二个月。师从博士研究生导师,米哈依.约瑟伐维奇教授。先后在四川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结构研究》、《论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结构特征》等数篇。十、王红副教授王红,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大提琴学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专业,现任教于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西南大学交响乐团乐队长。2006年第二届全国爱琴杯大提琴比赛评委。主要教学及研究方向及教学经历:大提琴表演专业教学,同时担任音乐理论和室内乐合奏课教学任务。十一、吴艳副教授吴艳: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1963年生,文学学士。声乐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1984年毕业。1988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1989年结业。2004年9月被教育部选送去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进修学习,2006年6月学习结业回国。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教授了各种层次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材。他们中有一些人在各种声乐大赛中获奖。2002—2004学年度被评为优秀教师。1998年参加全国第八届大红鹰杯青年歌手大奖赛荣获美声唱法优秀歌手奖。参加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第(5)分册演唱提示撰写。发表论文6篇。十二、刘子殷副教授刘子殷,女,1962年生,副教授,音乐学声乐教育与表演艺术方向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曾任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重庆分会会员,重庆声乐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重庆分会会员。十三、陈蕾副教授陈蕾:女,副教授,1964年9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委员会评委,重庆市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学习;-: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学;-,天津音乐学院学习;-,沈阳音乐学院学习;-,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学;,重庆北碚朝阳职业高中支教;-,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班学习;-至今,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学。1996年—2000年担任96级本科年级主任工作;2002年—2006年担任2002级成教年级主任工作。2008年荣获德中同行欧米勒国际钢琴公开赛总决赛优秀钢琴育人奖;2008年荣获东方青少年艺术明星推选活动重庆选拔赛优秀园丁奖;2009年荣获东方之星艺术盛典优秀园丁奖;2010年荣获第五届香港中华文化艺术节国际音乐艺术大赛优秀导师奖。1999年11月指导96级学生邹新参加99“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邹新荣获本科组“五项全能”二等奖。指导09级学生刘诗诗获“德中同行”钢琴大赛重庆赛区演奏组银奖、综合素养组特金奖,“博兰斯勒”杯全国钢琴大赛青年组金奖,“国际音乐艺术大赛”(香港)公开组金奖、成人组银奖、肖邦练习曲组银奖等。十四、刘之副教授刘之: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81年7月毕业于贵州艺术学校音乐科,1984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分配到贵州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任教。1994年9月调至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999年12月调入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至今。在以上三所大学任教期间,担任作曲技术理论系列课程以及钢琴配奏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95年5月获湖南师范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艺术比赛一等奖,2001年8月获文化部第二届“蒲公英奖”创作铜奖,2008年作品《乌蒙古歌》获重庆市首届民乐大赛原创作品二等奖。2002年评为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代头人后备人选。十五、冯丹副教授冯丹(女,1963-)1984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1985年7月至1987年7月在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学习,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钢琴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委员会评委。主要从事钢琴教学工作,担任本科、硕士研究生的钢琴课及《钢琴艺术史》专业理论课教学。曾荣获西南师范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编写了《巴赫初级钢琴曲集(教学版)》、《巴赫二部创意曲集(教学版)》2部教材,翻译出版专著《钢琴艺术三百年》,发表论文6篇,出版发行钢琴教学CD《拜厄钢琴基本教程——钢琴与乐队》。十六、汪高原副教授汪高原,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考级委员会考官。1982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学、中师教师。1986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90年留校任教。曾在西南师范大学教学比赛中获奖。十七、赵飞副教授赵飞:1957年6月生,女,汉族,祖籍山东昌乐。文学硕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1987年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大学毕业;1995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78年—1988年就职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至今,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执教。先后任西南大学文学院、音乐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音乐文学、艺术学、汉语艺术语音学及高校应用写作等教学与研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年主讲汉语语音、歌词创作概论、中国歌诗鉴赏、应用写作等课程。曾获西南大学“优秀课堂教学奖”、“优秀教师奖”等奖项。十八、刘方洪副教授刘方洪: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声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音乐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声乐)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普通话测试员,曾任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除教授本专业《声乐》课程外,同时还担任“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教师口语发声审美训练”、“普通话语音”全校本科通选课。2008年7月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9月荣获“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十九、段勇副教授段勇,男,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61年4月生,四川省叙永县人。1984年9月考入原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先后就读于原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和政治系,1988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本校音乐学院工作,先后担任政治辅导员、专任教师工作;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在西安音乐学院进修,师从王光耀教授学习视唱练耳教学法。二十、黄君副教授黄君,女,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学硕士、心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心理学会会员。本科阶段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后被保送为本系中国音乐史方向研究生,师从刘镇钰教授。博士阶段师从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张庆林教授,专业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1999年到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任教以来,主要担任中外音乐史课程及音乐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曾获2000-2002年度优秀教师称号,获2004年少数民族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发表论文多篇,《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的后现代文化特质》一文荣获中国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二十一、周雪丰教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博士,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客座研究员(由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谢菲尔德大学人力资源部任命),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经遴选获英国项目CMPCP奖励、应邀赴剑桥大学讲音乐表演研究)。二十二、熊入静副教授熊入静,1974年出生于重庆市。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担任本科生的专业钢琴课教学。二十三、汪涛副教授汪涛,女,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共党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领域为音乐美学、声乐演唱。中央音乐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德国DAAD学者。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项目等国家级、部级、局级及国际合作项目近十项,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等权威核心刊物独立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出版译著一部(合译),曾独立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Sandwich奖等。二十四、胡晓东副教授胡晓东,男,汉族,江西吉安人,中共党员。中国音乐学院本科(2004)、中国音乐学院硕士(2007),中央音乐学院博士(2013)。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音乐学系副主任。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会员、国际音理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二十五、郝晓睿副教授郝晓睿,男,1981年8月24日出生于重庆。现任重庆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中提琴副教授。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师从王进军。之后2000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2003-2007年在德国国立曼海姆音乐学院获得独奏表演和乐队首席2个硕士研究生学位,2007-2011年在全世界音乐学院排名第8的德国国立汉堡音乐学院获得独奏家博士学位。二十六、陈若旭副教授陈若旭,女,汉族,1986年出生于重庆。旅美钢琴表演音乐艺术博士,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特聘副教授。

不是的,有好多的分类。很少有专门介绍戏剧的期刊。能发表艺术类文章的核心期刊极少的。

四川美术学院学报

八大美院和所有有艺术系的一本综合类大学。八大美院分别是:清华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东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一本类的综合大学里边美术好一点的有 中国人民大学 江南大学(工业设计) 中国地质(珠宝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 东华大学(服装设计) 武汉纺织学院(服装设计) 北京印刷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影视学院、中国戏剧大学、中央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这些是目前艺术类的一本院校里在美术这一块做的比较突出的部分大学。

国内美术类一本大学有:

1、清华美术学院:简称"清华美院"、"清美",是清华大学二级学院。前身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创建于1956年,1999年11月20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中央美术学院:简称“央美”,诞生于1918年,是由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50年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

3、四川美术学院:简称“川美”,中国八大美院之一。学院创办于1940年,1959年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学院校园分为黄桷坪校区和虎溪校区,共占地1200亩,学院设有12个系院,22个本科专业。

4、西安美术学院:简称“西安美院”或“西美”,居全国八大美院第三,前身是西北人民艺术学院二分部。1960年5月正式定名为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学院被列入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5、湖北美术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有昙华林和藏龙岛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计730余亩。设12个院系,3个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以及10个本科专业,25个专业方向,且均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

参考资料:

中央美术学院-百度百科

湖北美术学院-百度百科

西安美术学院-百度百科

四川美术学院-百度百科

清华美术学院-百度百科

曾刚,男,196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简历: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湖北大学地理系本科学生,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4月至1989年8月,联邦德国Philipps-University Marburg访问学者,接受国际知名地貌学家. Wolfgang Andres的指导,取得“攻博”资格;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联邦德国Justus Liebig-University Giessen区域规划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接受经济地理学家Prof. Dr. Ernst Giese的指导,并获博士学位。工作简历:1982年7月至1988年3月,湖北大学地理系、区域规划研究所任教;1992年7月至1996年3月,联邦德国Justus Liebig-University Giessen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地理研究所博士后、助教、研究员;1996年4月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院长。科教工作: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等领域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与规划、产业集群、企业网络研究等。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上海市政府、广西南宁市政府、德国DFG(德国国家研究基金会)以及其他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研究项目30余项;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独立或与人合作完成的4本专著先后在国内或国外出版发行。社会兼职: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地理学会理事;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流域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联邦德国University Duisburg-Essen兼职教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编委;《人文地理》编委;《地域研究与开发》编委;《世界地理研究》编委;《安全与环境学报》编委;《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外伙伴:联邦德国Philipps-University Marburg经济地理学教授Prof. Dr. Harald Bathelt;University Hannover校长、经济地理学教授Prof. Dr. Ludwig Schaetzl。近年发表的部分论文:曾刚、王琛:巴黎地区的发展与规划。载《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5期,第44-49页。曾刚、孔翔:《科技创新与区域竞争力》。浦东干部管理学院教材,2004年11月。曾刚、文嫮:上海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载《地理学报》2004年第59卷增刊,第59-66页文嫮、宁奉菊、曾刚:上海国际社区需求特点和规划原则初探。载《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第5期第17-21页。Harald Bathelt, Gang Zeng: Von ressourcenabhaengigen, unvernetzten Industrien zu Industrieclustern? Das Beispiel der suedchinesischen Grossstadt Nanning. In: Zeitschrift fuer Wirtschaftsgeographie, Jg. 49 (2005), Heft 1, Seite 1-22(南宁市从资源依赖型产业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可行性研究。载德国《经济地理杂志》2005年第1期)。文嫮、曾刚: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第20-27页。王琳、肖勤、曾刚:上海浦东新区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比较研究。载《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5期第34-37页。曾刚、文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瓷砖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载《经济地理》2005年第4期第467-470页。曾刚、林兰:不同空间尺度的技术扩散影响因子研究。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2期,第22-27页曾刚、李英戈、樊杰:京沪区域创新系统比较研究。载《城市规划》2006年第3期,第32-38页。曾刚、林兰、樊鸿伟: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子。载《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第1期,第1-8页。[编辑本段]2、经济学博士曾 刚,男,1975年8月出生,四川省江油县人。经济学博士,长江证券博士后研究人员。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对外经济贸易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曾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并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一般性文章数十篇,另出版有译著和专著多部。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理论及银行理论。主要研究成果:《欧元与国际货币竞争》,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现代金融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货币理论与政策》(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货币经济学手册》(译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信用违约率问题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11月“FDI与东道国产业发展”,《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年1月“银行运行与信用货币供给”,《太平洋学报》,2003年4月“中国房地产金融政策的发展及变化”,《中国公共政策分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金融论坛》,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货币稳定、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4“信用评级与银行信用评级”,《银行家》,2004年7月“宏观经济与金融运行分析”,《中国金融》,2005年3月“中性宏观经济政策三题”,《中国金融论坛》,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货币与信贷运行分析”,《农村金融研究》,2005年6月“2005年一季度金融运行分析”,《中国金融》,2005年5月“金融稳定:理论与政策”,《中国金融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风险管理》(译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货币流量分析理论研究——基本框架及对几个方面的考察》(专著),人民出版社,2005[编辑本段]3、成都新思维学校副校长曾刚,英文名:Frankie。1981年出生。成都新思维学校副校长;成都新思维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四川省十佳优秀教师。成都金牌培训教师。媒体报到 帮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提升成绩8月12日下午2点半,成都新思维学校衣冠庙校区“初升高”英语衔接班,28岁的曾刚正在给学生们上英语课,他没有按照高一的英语教材讲解单词和语法,而是讲授两个英语句子的连接方式。“学会了,高考英语得10分;学不会,这10分就没有了。”戴着小麦克风的曾刚笃定地对着台下六七十个学生讲道。不碰教材、不讲课文,直接从高考英语的18个考点入手讲解题方法与技巧,这是成都新思维学校“考点英语”的教学特色,学生做一张英语试卷就像庖丁解牛,每道题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考点及解题规律,得出正确答案。作为学校副校长、英语教研组组长,为了归纳这18个考点,曾刚准备了800多页的案头资料。从1981年-2009年27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英语题,每一道题考查的内容及方式,都被他“细嚼”了一遍。辛苦历程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英语系的曾刚曾在绵阳师范学院任教,后加盟成都一所著名的考研培训学校。在这里,他认识了全国著名的考研辅导专家任汝芬教授。每次任汝芬到成都来,他所教的考研政治辅导班都爆满。为了解任汝芬教书的诀窍,曾刚也去“蹭”了几次课。他发现,任汝芬教书的一大特色,就是直接从考研考点入手,给学生授课。任汝芬的教学方法给了曾刚很大的启发。既然政治能从考点入手教学,那么英语为什么又不能呢?联想到自己中高考时只知道背课文、记单词,曾刚决定帮中学生找一条英语中、高考的“捷径”。从未上过中学英语课的曾刚找来了四川省高考英语大纲、成都市中考英语大纲和历年的考试真题,着手研究其中的规律。真的动起手来,曾刚才发现,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每道题的考查重点在哪里、容易出现哪些“陷阱”、学生如何能准确找到其中的解题窍门……把这些内容一一列出,最后化繁为简,真的太难了。尽管很艰难,曾刚仍然坚持做下去,因为他相信,自己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半年时间,曾刚一有空闲就钻研中学英语教学,在记了800多页的笔记后,最终归纳出了中、高考英语考点及解题方法。辉煌成就2006年暑假,曾刚带着他的“考点英语”来到成都新思维学校。没有名校学历背景,没有中学教学经验,刚开始,没有几个学生愿意选他曾刚为学生上课的课。面对着教室里稀稀落落的学生,曾刚口吐“豪言”:“不管你们以前英语成绩是好还是差,在这个班上都要‘归零’。我保证你们迅速从‘零’变成‘100’。”曾刚的承诺并没有落空,每堂课上,他先告诉学生考点的名称,考试时是以单选、改错或者别的题型出现,分值是多少,里面可能涉及的细则又是哪些,然后再告诉学生解题方法。上了几次课后,学生都觉得做英语考题容易多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到了暑期快结束时,曾刚已在新思维同时带了五六个班,每个班都有好几十个学生,一些学生为了听他的课,甚至坐在过道里听。暑期结束时,曾刚成为新思维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80后”老师不惧权威3年下来,曾刚已成为新思维学校的名师,他的不少学生拿到了高分。今年中考,曾刚所教的学生小石中考英语成绩为147分,升入成都七中理科实验班。而在初中刚入校时,小石的英语仅考了27分!拿到中考成绩后,小石给曾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不论今后怎样,我的心中一定有份空间是属于曾老师的。”曾刚有时会给中学英语教学“挑刺”。他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最困难的还不是完不成学习任务,而是找不到任务是什么。现在一些老师喜欢让学生背固定搭配,3年下来,这么多固定搭配,学生不背成“一团糨糊”才怪!“老师就是要帮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提升学习成绩。”今年年底,曾刚和同事们准备把新思维的“考点英语”总结成书出版,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编辑本段]4、上海市虹口画院画师曾刚,笔名:无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翰林艺术进修学院教师、上海市虹口画院画师。曾刚热爱生活,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足迹遍布巴山蜀水及相临省份。传统笔墨基础较坚实,好作宏遍巨构,颇得气势,石质坚凝,树木密茂,急流卷浪,云气浮动,而且法度谨严、有生活气息、并在色彩上有所探索、力求把绚丽的色彩同水墨协调起来,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94年,出版《曾刚速写稿》。1994年,在成都市美术馆举办五人联展。1995年,获四川省三峡风情画展三等奖。1996年,获全国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画展三等奖。1998年,出版《曾刚山水画选》。1998年,在四川省美术展览馆举办个人画展。2000年,上海教育电视台专报道其艺术事迹。2000年,迁入上海发展,并受聘多所学校任教。2001年,中国书画报刊登其作品及文章。2001年,在上海豫园艺术苑举办个人画展。2001年,获第六届海内外中国书画精品展金奖。[编辑本段]5、北京职业艺术家生平简历1976年出生湖南新邵2003毕业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2003----2005任教四川师范大学教师2006---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展览2002全国第六届高等美术学院版画年会展(南京)2003四川优秀毕业创作展(重庆美术馆)2005个展(香港世界画廊)2006联展(香港世界画廊)(中国北京红T空间)(千年时间画廊)2007联展798艺术节2007艺术北京(北京农展馆)2008纽约艺术空间(北京)个展出版《当代美术家》,《江苏画刊》,《四川美术学院历届优秀毕业创作》,《美术焦点》等获奖全国第六届高等美术学院版画年会奖(2002南京)四川美院优秀毕业创作奖(2003)四川美院学生年展二等奖(2002)

美术类一本院校:

八大美院:

一、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六个专业分院,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和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学院致力于建设造型、设计、建筑、人文等学科群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现代形态美术教育学科结构,在构建新世纪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以鲜明的中国特色、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成果,赢得国际美术教育界的高度赞誉,成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的美术院校,并在国际一流的美术院校中享有重要地位。

二、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China Academy of Art)位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也是最早实施设计学的高等学府,是中国最早的艺术革命团体发祥地,中国唯一一个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建于1928年,时称“国立艺术院”。因国立艺术院蜚声海内外,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唯一承认学历的中国美术类大学。

三、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Nanjing Arts University)简称“南艺”,是中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高等艺术学府,中国六大艺术学院之一,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国家文化部与江苏省政府省部共建大学。

其前身是1912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刘海粟先生约同画友创办的上海美术图画院,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由蔡元培先生任上海美专董事局主席,1959年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卓有影响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是截至2013年全国唯一拥有艺术学五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

四、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得名,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 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 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C9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 源大学联盟成员,中管副部级建制。

五、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专业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投入建设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

截至2014年,学校占地约8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7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总资产94610余万元。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97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点147个。

学校下设24个院系以及大学英语教研部、体育教研部,设有90余个研究所(中心)。共有专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54个,各类学生总数29388人,教职工2599人。出版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语文导报》、《中学语文教学》、《高教研究》、《教育艺术》等,同30个国家和地区的18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

六、鲁迅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建于陕西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亲自倡导创建。1945年学院迁校至东北并于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是中国八大美院之一,学院现有沈阳和大连两大校区。学院校园总占地面积464181平方米。

七、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简称“天美”,位于天津市中心,是中国最早的公立高等学府之一,前身是1906年由中国近代教育家傅增湘先生创办的北洋女师范学堂。几经易名,1980年正式更名为天津美术学院。2008年,学院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中国最具影响的八所美术院校之一,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中心。

八、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是中国华中地区唯一一所多学科门类与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府,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后定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武昌艺专),”武昌艺专“是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艺术教育学堂,作为我国开办最早的艺术专科院校之一和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迄今已有90余年的办学历史。

其它:

一本类的综合大学里边美术好一点的有 中国人民大学 江南大学(工业设计) 中国地质(珠宝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 东华大学(服装设计) 武汉纺织学院(服装设计) 北京印刷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影视学院、中国戏剧大学、中央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

四川农科院学报

比较难。难发是因为学报其对文章和作者的要求都比较严格,首先需要你的硬件满足条件,其次就是文章方向合适,再次就是文章的质量过关,最后通过,那么你才能算是发表了。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反映植物生产、草业科学、森林资源、环境生态、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经济动植物、农畜产品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和生物科学。

salkjs

西南农业学报,现在是省级核心期刊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主管:四川省农业厅主办: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及重庆省(区;市)农科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4829CN: 51-1213/S邮发代号: 62-15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西南农业学报曾用刊名:农业科学导报 & 四川农业学报创刊时间:198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1996)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2012年2月28日,我校学报编辑部接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编委会发来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通知显示,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即第六版)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据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经出版过五版,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该项研究成果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普遍认为它适应了社会需要,为国内外图书情报部门对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估和选购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中文期刊编辑和出版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参考工具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核心期刊的定量评价,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9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及文摘刊物达60余种,统计文献量达221177余万篇次(2006至2008年),涉及期刊14400余种。参加核心期刊评审的学科专家达8200多位。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2种核心期刊。“此次体现了我校学报的发展、学报质量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这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取得的成绩,也是我校学报编辑部编辑人员齐心协力、辛勤工作的结晶”科技处负责人介绍,这是《四川农业大学学报》继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后的再次入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