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论文题目

学术界,质性(qualitative)与量性(quantitative)方法的整合使用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最近我在「健康照护机构的组织行为」读到几篇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同时包含质性与量性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文章[1]是 在探讨美国管理式照护健保组织(managed care organizations, MCO)的代表在与诊所医师或医师执业群(group practices)协商与互动时,当有冲突发生时,哪些是影响医师情绪反应的因素,以及哪些因素是决定这些协商代表在面对医师时所要采取的行为或态度。 由 于之前并没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加上能够用来预测或解释这种互动关系的理论也相当缺乏,因此这份研究首先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去对30位参与协商互动的 MCO的代表与医师群代表做深度的访谈,从这些访谈中研究人员做成访谈记录与逐字稿,再加以分析,归纳出三个重要的因素(MCO的影响力、之前双方的互动 经验、双方协商者的专业地位差距),以及两种主要的反应(MCO代表的所采取的行为与医师代表的情绪反应)。 接下来研究者从访谈稿之中与寻 找这三种因素与协商代表的反应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同时引用相关的组织行为或心理学理论,提出几个研究的假设(hypotheses):(1)当MCO 的影响力(power)愈大(比如纳保的会员数很庞大),MCO的代表在与医师(群)协商时会比较倾向采用强迫的行为(forcing behavior),而比较不会采取亲切(accommodating behavior)、让步(compromising behavior)或配合(collaborating behavior)的行为;研究者也预测,当MCO的影响力愈大,愈会让医师代表有负面的情绪反应。(2)若双方之前有负面的互动经验,愈会让MCO代表 采取强势的行为,并且会引起医师代表愈大的负面情绪反应。(3)在双方互动中,如果是涉及MCO代表拒绝或删除医师所建议采用的医疗处置,研究者预测这会 引起医师负面的情绪反应;在此情况下,若与医师互动的MCO的代表不是医师,这时双方出现专业上的地位差距,会使得医师有更明显或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 这份研究的第二阶段,研究者改采用量性的研究方法,去检验之前所提出来的十个研究假设。这时他们扩大访谈65位MCO的代表(来自9家MCOs),请他们 回想在与医师代表互动中曾经发生冲突的具体事件,并透过问卷收集量性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最后再使用计量模式去检验研究假设中的关系是否存在。 第二篇文章[2]也 是先用质性的方法,去访谈16家最早引进微创心脏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MICS)技术的医院的MICS团队成员以及医院主管,整理成访谈纪录,进行质性分析,藉以深入了解MICS团队的运作特性与方式,以及能够衡量MICS 团队学习与成效的适当指标。 接下来研究者收集相关的数据,藉由计量方法去检验研究假设,初步得到与原本所预期的结果:发现这16个MICS 团队的学习速率(也就是其手术时间的下降幅度)有很明显的不同。不过,是哪些因素造成不同MICS团队不同的学习速率?为了寻找答案,研究者再回到之前由 深入访谈所得到的质性资料,用质性分析去寻找解释的因素。尽管这些从质性资料中所整理出来的原因相当有启发性,不过,这些由质性分析所得到的解释原因,未 来最好能够再用量性的分析去加以证实,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第三篇文章[3]是在探讨高科技公司中新产品研发团队与同公司内其他部门之间的互动,所关切的是团队对外活动。 这 份研究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与前两份研究类似,也是先用质性,再用量性方法,不过所用的方法比较复杂一点,是质性与量性方法交叉使用。他们首先透过对38个 产品研发团队主管的访谈以及成员的工作日记中,整理出15种团队与其他单位互动的活动,再透过问卷调查450位,来自多个团队的成员与主管,藉由因素分析 (factor analysis)的量性方法,将这15种活动归纳成四种主要型态,分别是大使(ambassador)、任务协调(task coordinator)、侦察兵(scout)、与护卫(guard)。同时,研究者透过一种Q-factor analysis的计量方法,发现不同的团队所采用的对外活动策略型态相当不一样,因此再加以整理出四种策略型态。这篇研究主要就是要了解团队所采取的对 外策略型态是否会影响其成效。 接下来研究者由分析之前访谈所得到的质性资料,特别是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成功与失败的团队案例与经验,再引用相关文献的发现加以左证,提出几个研究假设,以预测团队所采用的对外策略型态与成效之间可能的关系。 要 检验这些研究假设,需要团队策略型态(自变量)的数据,以及团队成效(应变量)的数据,前者数据来自第一阶段的分析结果,后者是属于量性资料,主要是来自 前面所提到的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最后研究者使用回归分析与关连(correlation)分析,去探讨所预测的关系是否存在。 我觉得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性研究方法各有优缺,刚好可以互补。质性研究最大的优点是在没有之前的文献或理论可以做为根据时,可以针对所关心的对象或现象收集描述性 的数据,透过归纳过程,研究者可以从这些资料整理出重要的因素或可能线索,为量性实证研究打基础,或去解释量性研究所发现的关系的原因。但是质性研究的限 制在于其主观性与缺乏普遍的应用性,因此这些因素最好能够再藉由广泛收集量化数据去加以证实,这也正是量性研究的优点,然而量性研究虽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某些关系是否存在,可是它的限制在于无法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关系背后确实的机制或原因。而这也正是质性研究可以发挥功能的地方。

定量研究就是对研究问题量化处理,如对人们对某种食物的喜好程度,设计一个量表,用1-2-3-4-5等来量化人们的喜好程度。质性研究是对事物性质的研究,如开一个讨论会议,探讨心理教育对人的作用。

1. 哲学研究: 特点: 哲学研究也称为思辨研究或者理论研究。该研究方法主要关注的是“是什么”或“为什么”,偶尔也关注“有什么”或者“怎么办”。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哲学研究可以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哲学研究包括:本质研究,即“是什么”;价值研究,即“为什么”;三是对策研究,即“怎么办”。 价值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价值”,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意义”、“论…的作用”、“论…的地位”、“论…的意义和作用”。 本质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本质”,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特征”、“论…的关键特征”、“论…的本质特征”、“论…和…的本质差别”、“…的定义”。 批判研究也可称为“元研究”(meta-study)。布列钦卡将“教育学”划分为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实践教育学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是哲学研究(或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同时,他又将有关教育学的批判和反思称为“元研究”(与之相应的学问可称为“元教育学”)。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哲学研究就是首先解释一个研究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最后得出怎么做的研究方法。 代表文献: 陈明选 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技术的研究反思与转型 [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2)。 选择理由: 首先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研究转型的背景包括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持续催化,面向学习的发展机遇。这些原因导致了教育技术研究的转型,也就是哲学研究中的“为什么”。其次文章的第二部分描述了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的研究现状,即“核心理论体系的缺失”,“学科方法论需要创新”以及“研究成果转化亟待加强”等问题,这一部分属于哲学中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教育技术学研究需要转型。文章的第三部分,就教育技术学转型的方法做了描述,包括“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核心理论体系建设”,“更新方法论基础,深化研究内容和方法”,“产学结合,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及“言行一致,先改变自己,在改变别人”这四个部分的具体方法做了论述,即对于之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做了描述,有对未来的转型方向做了引导。综上所述,这篇文章我认为是一篇典型的哲学研究文章。 2. 实践研究: 特点: 实践研究主要显示为日常的教育改革、经验总结和教育对策。实践研究往往“以口头语言为基础”,大量采用“纲领性定义”、口号和比喻来叙述事实。也因此,实践研究是非学术性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践研究是低级的或不重要的研究,恰恰相反,实践研究事关“实践智慧”,它比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更复杂也更艰难。 实践研究共有三种呈现方式:①教育改革类似教育实验,也可称之为“问题解决”或“变革型实验研究”、“实践的行动研究”。②经验总结也可以称为“教育反思”。③对策研究,即呈现为某种对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 代表文献: 梁林梅 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与反思—由南国农教授报告引发的思考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 (1)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是基于南国农在2009年的11月在江南大学召开的“新世纪教育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中做的报告,而引发的思考。南先生在报告中谈到了两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学科前沿?新时期中国教育技术要寻求新发展,路在何方?南先生对于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现状及重要问题高屋建领的分析和阐释,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共鸣,大家不但从历史的视角,更从整体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反思自身所处的学科领域,在与会者心目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并且这篇文章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反思,分析了①建构主义不是一种学术时髦,更不是一剂万能良药。②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应该多元而开放。③自主与依附的抗争: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发展本土化的思考,三个方面的教学对策。符合实践研究的基本特点,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属于实践研究的论文。 3. 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 特点: 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研究者对数据的敏感程度,主要采用数字和量度来提交研究报告。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与测量法,内容分析法和元分析法。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就是在研究过程中利用数据实现的论证方式,用数据的变化,以及使用数据来支持研究。 代表文献: 赵建民 张玲玉 高校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实证研究——基于 DTPB 与 TTF 整合的视角 [J] 现代教育技术2017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是针对高校教师对混合是教学接受度的实证研究,在基于理论基础的前提上,设计了研究假设,然后进行了量表的设计,进行了数据的收集与样本描述,信度与效度的检验以及模型验证,最后依据数据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论文的整个过程符合量化研究的要求,严格依据数据说明问题,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的文章。 4.  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 特点: 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提交研究报告。质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人类学研究(主要包括访谈法、观察法和档案法)、现象学研究(主要是体验研究)和自传法。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是与量化研究截然相反的一种研究方式,前者更倾向于利用文字的方式来描述研究过程,而后者主要依据的数据,对于研究中的很多情况,我们没有办法利用数据来说明很多的问题,所以利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描述,以此来说明研究的准确性与可行性,以及研究最后的结果。 代表文献: 赵呈领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计研究 [J] 2011(1) 选择理由: 文章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和框架结构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总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及学习者,设定并实施分任务以及具体任务。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的教学设计的研究,画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框架图,通过对图的描述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灵活、实施流程简单,设计的任务也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表明通过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学习他们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该文章利用相关理论设计出的一套教学设计并运用于课堂最后得出结论,属于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 5 .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 特点: 与哲学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著明”的效应。与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历史研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也不像调查研究那样因缺乏资料而无话可说。而且,从历史研究的视角来看,“现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见得调查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的而历史研究的对象就一定是“过去”的。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实践史)和学术史研究三种。而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历史的考证研究、历史的叙事研究和历史的解释研究。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就是通过叙述历史来说明其显著的效应,根据历史,在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时间的过去与现在,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来预测事件的未来,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比这个研究的方法因其具有历史这一铁证,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支持。 代表文献: 李艺 谈教育技术研究中文化传承、理论溯源和学派精神的缺失 [J] 电化教育研究2012(4)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就改革开放已来,我国的学课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教育技术研究的学术品质却在一定程度上落后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教育技术研究中,在文化传承、理论溯源和学派精神三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情况正在制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这篇文章以历史为角度,说明了教育技术学文化传承的缺失包括“思想引进‘食洋不化’”和“理论建设缺乏本土意识”两个方面的问题;教育技术研究理论溯源的缺失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席与忽视”和“理论引进的简单‘拿来主义’”;教育技术研究学派精神的缺失包括“对‘学派’朴素的误解”和“学派精神及其缺失的表现”等问题。最后说明中国教育技术问题必须由中国学者来解决,必须怀着一颗“中国心”深入生活,面对中国客观存在,关注研究解决中国教育技术的实际问题。历史赋予教育技术以重任,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技术研究学术品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这篇文章以历史为角度分析了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问题,我认为属于一篇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论文。

有关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论文

1. 哲学研究: 特点: 哲学研究也称为思辨研究或者理论研究。该研究方法主要关注的是“是什么”或“为什么”,偶尔也关注“有什么”或者“怎么办”。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哲学研究可以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哲学研究包括:本质研究,即“是什么”;价值研究,即“为什么”;三是对策研究,即“怎么办”。 价值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价值”,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意义”、“论…的作用”、“论…的地位”、“论…的意义和作用”。 本质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本质”,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特征”、“论…的关键特征”、“论…的本质特征”、“论…和…的本质差别”、“…的定义”。 批判研究也可称为“元研究”(meta-study)。布列钦卡将“教育学”划分为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实践教育学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是哲学研究(或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同时,他又将有关教育学的批判和反思称为“元研究”(与之相应的学问可称为“元教育学”)。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哲学研究就是首先解释一个研究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最后得出怎么做的研究方法。 代表文献: 陈明选 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技术的研究反思与转型 [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2)。 选择理由: 首先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研究转型的背景包括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持续催化,面向学习的发展机遇。这些原因导致了教育技术研究的转型,也就是哲学研究中的“为什么”。其次文章的第二部分描述了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的研究现状,即“核心理论体系的缺失”,“学科方法论需要创新”以及“研究成果转化亟待加强”等问题,这一部分属于哲学中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教育技术学研究需要转型。文章的第三部分,就教育技术学转型的方法做了描述,包括“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核心理论体系建设”,“更新方法论基础,深化研究内容和方法”,“产学结合,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及“言行一致,先改变自己,在改变别人”这四个部分的具体方法做了论述,即对于之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做了描述,有对未来的转型方向做了引导。综上所述,这篇文章我认为是一篇典型的哲学研究文章。 2. 实践研究: 特点: 实践研究主要显示为日常的教育改革、经验总结和教育对策。实践研究往往“以口头语言为基础”,大量采用“纲领性定义”、口号和比喻来叙述事实。也因此,实践研究是非学术性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践研究是低级的或不重要的研究,恰恰相反,实践研究事关“实践智慧”,它比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更复杂也更艰难。 实践研究共有三种呈现方式:①教育改革类似教育实验,也可称之为“问题解决”或“变革型实验研究”、“实践的行动研究”。②经验总结也可以称为“教育反思”。③对策研究,即呈现为某种对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 代表文献: 梁林梅 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与反思—由南国农教授报告引发的思考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 (1)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是基于南国农在2009年的11月在江南大学召开的“新世纪教育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中做的报告,而引发的思考。南先生在报告中谈到了两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学科前沿?新时期中国教育技术要寻求新发展,路在何方?南先生对于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现状及重要问题高屋建领的分析和阐释,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共鸣,大家不但从历史的视角,更从整体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反思自身所处的学科领域,在与会者心目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并且这篇文章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反思,分析了①建构主义不是一种学术时髦,更不是一剂万能良药。②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应该多元而开放。③自主与依附的抗争: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发展本土化的思考,三个方面的教学对策。符合实践研究的基本特点,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属于实践研究的论文。 3. 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 特点: 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研究者对数据的敏感程度,主要采用数字和量度来提交研究报告。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与测量法,内容分析法和元分析法。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就是在研究过程中利用数据实现的论证方式,用数据的变化,以及使用数据来支持研究。 代表文献: 赵建民 张玲玉 高校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实证研究——基于 DTPB 与 TTF 整合的视角 [J] 现代教育技术2017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是针对高校教师对混合是教学接受度的实证研究,在基于理论基础的前提上,设计了研究假设,然后进行了量表的设计,进行了数据的收集与样本描述,信度与效度的检验以及模型验证,最后依据数据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论文的整个过程符合量化研究的要求,严格依据数据说明问题,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的文章。 4.  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 特点: 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提交研究报告。质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人类学研究(主要包括访谈法、观察法和档案法)、现象学研究(主要是体验研究)和自传法。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是与量化研究截然相反的一种研究方式,前者更倾向于利用文字的方式来描述研究过程,而后者主要依据的数据,对于研究中的很多情况,我们没有办法利用数据来说明很多的问题,所以利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描述,以此来说明研究的准确性与可行性,以及研究最后的结果。 代表文献: 赵呈领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计研究 [J] 2011(1) 选择理由: 文章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和框架结构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总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及学习者,设定并实施分任务以及具体任务。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的教学设计的研究,画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框架图,通过对图的描述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灵活、实施流程简单,设计的任务也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表明通过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学习他们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该文章利用相关理论设计出的一套教学设计并运用于课堂最后得出结论,属于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 5 .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 特点: 与哲学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著明”的效应。与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历史研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也不像调查研究那样因缺乏资料而无话可说。而且,从历史研究的视角来看,“现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见得调查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的而历史研究的对象就一定是“过去”的。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实践史)和学术史研究三种。而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历史的考证研究、历史的叙事研究和历史的解释研究。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就是通过叙述历史来说明其显著的效应,根据历史,在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时间的过去与现在,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来预测事件的未来,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比这个研究的方法因其具有历史这一铁证,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支持。 代表文献: 李艺 谈教育技术研究中文化传承、理论溯源和学派精神的缺失 [J] 电化教育研究2012(4)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就改革开放已来,我国的学课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教育技术研究的学术品质却在一定程度上落后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教育技术研究中,在文化传承、理论溯源和学派精神三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情况正在制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这篇文章以历史为角度,说明了教育技术学文化传承的缺失包括“思想引进‘食洋不化’”和“理论建设缺乏本土意识”两个方面的问题;教育技术研究理论溯源的缺失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席与忽视”和“理论引进的简单‘拿来主义’”;教育技术研究学派精神的缺失包括“对‘学派’朴素的误解”和“学派精神及其缺失的表现”等问题。最后说明中国教育技术问题必须由中国学者来解决,必须怀着一颗“中国心”深入生活,面对中国客观存在,关注研究解决中国教育技术的实际问题。历史赋予教育技术以重任,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技术研究学术品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这篇文章以历史为角度分析了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问题,我认为属于一篇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论文。

基于护理教育现状远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程序,急待在护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探索全程护理教育的规范形式,加快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实施,促进护理质量提高和服务功能的健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PBL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26篇文献进行整理,介绍了PBL教学的定义、发展概况、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和PBL教学的优缺点。结果:国内外对PBL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PBL教学法已成为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但PBL教学在我国全面顺利地开展仍然受一些条件的限制。结论:将PBL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如网路教学,从而弥补PBL教学的不足,也更适合我国的国情,而如何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发挥各自的优势,这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PBL教学;护理教育;研究进展;综述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将学生投入于问题中,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在国内传统讲授法的背景下,这种在国外教学中占较重地位的教学法对中国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带来了新观念的冲击[1]。现对PBL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国内外PBL教学的发展概况

国外PBL教学概况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就发现了在医学教育中如何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了现代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2]。1969年,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提出PBL教学预示著医学教育的重要改变[3]。70年代,哈佛大学医学院成功的完成了从LBL教学向PBL教学的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4]。80年代后,PBL模式在北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至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法;90年代后,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PBL课程的试验[5]。据WH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2]。

国内PBL教学概况

国内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较早地引进了PBL教学法。目前国内有多所医学院校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分试行了PBL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从20世纪90年代起,PBL被引入我国护理教育,在护理基础学、临床课程学、临床教学和健康教育等方面予以实施,取得了许多成果。近年来,在本科教学中应用PBL的院校在逐年增加。但国内护理教育实施的PBL大多数为过渡性的PBL或采用PBL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7]。可见,我国PBL教学的实施与国际具有一定的差距。

2PBL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

护理课程教学方面

GeorgeDemiris等[8]与等[9]分别在护理资讯学与硕士生的护理管理中引入PBL教学,对PBL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了探讨,认为对PBL实施者的培训和实施过程的记录很重要。PBL可提高相互合作能力、资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和技能。朱大乔等[10]将PBL教学应用在内外科护理课程中,认为PBL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临床护理教学方面

刘义兰等[11]用PBL教学对实习护生进行患者安全教育,结果提示,实施PBL患者安全教育后,学生的患者安全知识得到了有效提高。其中合作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提高最大。田茂容等[12]应用PBL模式进行护理查房,结果显示,PBL查房模式在对护士吸引力、学习兴趣、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传统查房模式有优势。但在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无明显优势。

患者健康教育方面

姚海欣等[13]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引入PBL教学,结果显示,此模式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应对能力和治疗依从性。BevWilliams等[14]对PBL用于慢性病管理进行综述,表明虽然对PBL模式用于慢性病人健康教育的研究较局限,但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PBL可促进糖尿病、关节炎、哮喘和冠心病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

教学在护理教育实施中的优缺点

优点

PBL教学法在国内外试行的实践表明有如下优点:1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以及在学习中的责任感[15];2思维的转变。培养学生变单向思维方式为多向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理论联络实际”[6];3沟通与合作能力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师生间的合作及学生间的相互学习[17];4临床实践能力。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有利于操作训练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18]。ElizabethRideout等[19]表明PBL教学可提高学生对个人,家庭和社群的健康评估能力,学生对教学经历感到满意;5对教师的影响。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增强了教师的组织和自我表达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17]。

存在的不足

1加重学生负担和时间消耗。朱丹等[1]的研究显示,30%的学生认为PBL会增加学习负担,浪费学习时间。HaoBinYuan等[15]研究发现,几乎一半的学生认为PBL是一个消耗时间和有压力的过程,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任务。2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HaoBinYuan等[15]认为,初次实施PBL会让学生对知识获取有不确定感,困惑及信心的缺乏,教师应该加深学生对PBL的理解并提供相关专业的讲解。3教学师资与装置。PBL模式对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很大的挑战。EucebiousLekalakala-Mokgele[20]的研究表明,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缺乏主导者的技巧。在我国,教学经验的不足,无现成的教材,教师和课室的数量缺乏,教学时间无法保证,参考资料与学习媒体的缺乏等都是制约PBL教学顺利实施的因素[6]。4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相应的评价方式与之配套,PBL教学理念和形式与传统教学不同[7]。教师应结合个人表现和小组表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随时对学生及其小组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被人重视且小组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制定出一套完善灵活的科学评估方法以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21]。5学生自身条件不足。PBL教学以自学为主,学习资料多,对学习自主能力稍差的学生影响很大[21]。朱丹等[1]研究表明,的学生认为对讨论问题应认真准备,而真正查阅资料准备者只有,尤其是几门讨论都同时集中在同一时间段时,学生往往疲于讨论。

3PBL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应用

PBL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弥补PBL教学在我国实施中的不足。随着资讯科技迅猛发展,国外许多实行PBL的院校大部分都建立了PBL教学网站[7]。网站中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在网路平台上PBL教学不仅打破时空限制,教学形式灵活,还可以相互交流,使学生成为网路教学的主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22]。同时,网路教学具有不受时间、地域和人员数量限制的优势[23]。因此,网路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节约了师资力量及其他教学资源[24]。但是,在学习初期学生对网路环境比较难适应,学习感觉不是和人在交流,而是与机器交流,很难在网路环境中做出决策[25]。此外,网路教学对学生自主性比PBL教学要求更高,学生因为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自学能力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26]。网路教学还需要学生和教师对教学及时做出积极的反馈[22]。

4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PBL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PBL教学法已成为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受实施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尚不能全面开展,而将网路与PBL教学相结合,为PBL教学的不足进行了些许弥补,也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如何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发挥各自的优势,这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丹,黄文霞,邱雪菡.护理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61-463.

[2]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511:4-6.

[3]..

[4]..

[5]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12:48-49.

[6]马志华,张茄英,万宝珍.“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的发展概况[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8:488-491.

[7]郭红霞,姜永东.PBL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07,141:25-26.

[8]'.

[9]GeorgeDemiris,[J].NurseEducationToday,2010,30:175-179.

[10]朱大乔,周兰妹,胡琛,等.PBL教学法在《内外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 *** 护理杂志,2006,232:77-79.

【摘要】通过在台湾中台科技大学护理学院的学习交流,从护理专业的课程设定、护理教学的硬体建设、护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的紧密结合等方面全面了解台湾地区的护理教育现状,为大陆护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台湾;护理;教育

为加强两岸护理事业的交流合作,拓宽护理专业学生视野,笔者被学校派往台湾中台科技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交流研习。对台湾地区的护理教育现状,特别是在课程设定、硬体建设、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结合大陆的护理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中台科技大学护理学院概况

中台科技大学护理学院分为护理系、老人照顾系和儿童教育暨事业经营系。其中以护理系为核心。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护理学生医护相关科学、临床照护技能、批判性思考能力、克尽职责、沟通与合作、终身学习、伦理素养、关爱八大核心能力为重点,与国内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护理学院各种学历层次都在招生培养,其中的护理系分为大学部和硕士班。大学部有四技和二技,四技是3年高中毕业后进行4年护理专业学习取得学士学位,二技是5年中专毕业后进行2年护理专业学习取得学士学位,硕士班则是大学本科毕业后申请攻读2年护理硕士,比国内大多数护理学院培养的学历层次更多。

二、护理专业课程设定合理

1.大学部课程设定切合临床实际需要

大学部培育理论与实务兼顾、人文素养及自我成长能力并重的基础护理专业人才。根据临床需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阶段制定不同目标。以大学部四技为例,由于学生在高中三年未经历过医护相关专业的学习。所以第一年培养目标主要是以了解医护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认识护理专业角色、提升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并培养学习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为主。课程设定包括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护理学导论、基础护理学、营养学、人类发展学、社会心理学、资讯科技与应用及应用语文等。第二年着重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重视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升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身体评估、内外科护理学、药理学、全人照顾、人际关系与沟通、护理英语、护理专业写作、表达性艺术、健康促进、法律学与基础护理校外临床实践等。第三年培养重点是熟悉护理人员专业角色功能,将护理专业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提升专业实务能力;课程设定包括妇儿科护理、社群卫生护理、精神科护理、手术室护理、缓和护理、老人护理、复健护理、儿科重症护理、重症护理、高危妊娠护理、妇女健康护理、文学与人生、生命关怀、实用生活美学、时间空间多元文化等。第四年的目标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成为能够将护理理论与专业实务有效结合的专业护理人才,强化反思能力,建立终身学习的态度;课程设定有护理行政与管理、护理专业议题、长期照护学、公共卫生议题、行为修正、社群健康营造、社群精神卫生护理学、综合护理特论、综合护理实作、临床选习与内外科护理实习等。四年最低毕业学分为128学分,必修115学分含基本素养28分、外语进阶4学分、军训与体育2学分、专业必修81学分,博学涵养2学分,选修至少11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至少8学分。从总体来看,课程设定循序渐近,增设健康照顾、急重症照护及安宁长期照护,特别注重人文培养,针对临床需求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人文素养高及能自我成长能力强的护理人才。

2.硕士班课程开设多元,促进自我发展

硕士班学制为2年,课程设计主要从进阶临床护理、进阶小区护理和进阶长期照护三个方面进行,并且开设多门相关选修课程,通过课室教学、专题讨论、实习与论文撰写等教学形式完成。硕士第一年必修护理研究、进阶生物统计学、进阶临床护理学、进阶健康评估及实务、进阶临床护理学实习、进阶小区评估及实务、进阶小区护理学实习、护理理论、实证护理,可选修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方法论、医护英文论著阅读、护理专业议题研讨、心理卫生专题研讨等;第二年必修进阶临床护理学实习、进阶小区护理学实习、医护伦理,可先修家庭护理学、高龄健康议题、健康促进专题研讨、卫生教育专题研讨、质性研究、量性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等。毕业最低学分数34学分必修24学分、选修至少4学分、硕士论文6学分。学生可根据专业背景,选择学习和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进阶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研究与领导的能力,做到多元化发展。目前我国大陆硕士专业课程设定尚缺乏统一标准[1],以上课程设定可为大陆硕士课程的统一科学设定提供参考。

三、护理硬体环境与多元化教学方法配套,教学效果好

护理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概念构图法、讲授法、说故事、问题/团队导向学习PBL/TBL及技术演练等。为了便于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多元化教学方法配套的硬体建设也较完善;学院建设了疗愈专业教室、PBL&TBL教室和精神科讨论及会谈室等专业教室,用以支援教学需求。如,学生在学习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ArtsTherapy课程,可在疗愈专业教室学习。此教室提供了绘画墙、冥想音乐、瑜伽垫等设施,在具有相关艺术背景老师的指引下学习以各种艺术的媒材来表达内心的思绪、感受及经验,此方法应用在创伤者的心理重建历程上特别有效。通过这种直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掌握本门学科。PBL/TBL教室,教室桌子为圆桌,每桌可坐6-8人,中间三台电脑供学生查阅之用,而教师在一间总操作室通过多媒体多方面调控、观察各小组情况。整个教室三壁有白板可用作画图记录,最后通过PPT展示、小组演讲、组间讨论等方法进行汇报。如此巧妙实用的设计,实现小组划分,既满足了教学需求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四、课后采用多种途径辅助教学,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络

护理系根据学生需求特别安排了补救教学、就业辅导讲座、医疗机构工读体验等等活动以弥补课堂的不足。补救教学中的学涯辅导教学助理可进行一对一仿家教式教学,制定个体化教学;而有的学生对咨询老师比较害羞,同班补救教学使学生在同班优异成绩同学帮助下可获得更好帮助。就业辅导讲座比较特别的是邀请优秀学长学姐返校开展讲座,给同学们一个更亲近的就业辅导。医疗机构工读体验主要针对大学生打工赚钱的现象,提供给学生在医疗机构打工的渠道,既保障了学生的安全,又让学生提前接触医院,对护理职业有更深的认识,非常受学生欢迎。

五、护理实验室建设贴近临床情景,实现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为了让学生感受临床情景,除了有基础护理、内外护理、手术室实验室外,还针对临床情况设定了数位拟真病人情境教室、产儿科专业实验室、护理实验考试中心等。与进入临床大陆实习生一样,中台科技大学护理学院的很多护理学生上临床后面对复杂的医院环境和突发临床事件时会手足无措,适应力较差,表现出紧张、焦虑和不适应等状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学院建立数位拟真病人情境教室,此模拟实验室模拟临床ICU病房,模拟人可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心肺复苏和高阶生命支援等,病房仪器可通过电脑控制引数变化,让学生熟悉不同情况下仪器的使用与引数的解读。模拟病房外设定多媒体教学理论教学课堂,理论与实践的联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产儿科专业实验室充分考虑了产妇及家属的需求,设定了宽大的家属陪床,和桌上的音箱、天花板的绘画和窗台的花卉等温馨多彩的设定让产妇和家属都感觉像“家”一样。学院以后要将产前检查、生产及产后护理都设在同一病房进行,这样在家属陪伴下母婴同室,减少围生期的担心、烦躁及抑郁等表现,又确保母婴健康、提高产科质量[3-4],这样就把人文关怀教育放入平时课堂中来。台湾医院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的成功与学校对人文护理的重视和投入是分不开的。护理实验考试中心模拟执业医师操作考试方法,考试中心一共五个房间,每间房相互接连相互独立。考试开始后考生逐一开启房间进行操作,房间内各有不同主题,需要时还有专业病人模拟情景,最后考官通过房间摄像头记录的影像进行评分。与大陆操作考试相比,这种方法既考核了考生应对临床实际的综合能力,又避免了考生间相互影响,值得学习借鉴。

六、启发

1.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人文关怀教育

从台湾人文护理教育的学习可以发现,学校在注重基础医护知识的同时,单独开设人文关怀教育相关课程,并将关怀理念融入到各科护理情景中,让学生可感知、可体验。虽然现在大陆已经认识到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但高校护理专业课程设定饱和、缺乏科学的教学模式、人文关怀的观念未转变等等仍使护理人文教育差强人意[5]。如何加强人文关怀教育,真正提高护生人文修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2.实践教学改进,实现教学方法多元

虽然目前大陆高等护理教育也引入如PBL教学法、循证护理、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等教学方法,但“以老师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仍是最普遍的方法,使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6]。有些新的教学方法仍处在理论研究阶段,尚未运用于课堂教学。而在台湾,多元化教学方法已经灵活穿插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技术和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确实提升了护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看来,实践教学改进,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可靠方法。

3.结合临床实践,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人才

目前护生通常感觉到课堂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这种脱节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时产生系列问题,不能正确的将理论联络实际[7],而产生焦虑、紧张、沟通障碍等问题。如何紧密联络临床践设计教学过程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通过学习发现,在课堂中融入虚拟模拟教学,可引发学生极大兴趣和反思。再加上教师设定虚拟问题和情景,可使理论知识得到更好的运用,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人才。总的来说,此次学习了解到台湾护理教育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也看到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兢兢业业,努力做到让课程生活化,教学方法活泼化,学习效果实用化。台湾护理教育在护理专业教学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在看到距离的同时,也将尽快将交流学习所得转换为自己所需。

参考文献

[1]史崇清,等.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7:37-38.

[2]冯丽群.临床护理实习生适应状况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2:942-944.

[3]青玲艳.家属陪伴分娩对初产妇身心的影响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911:1445-1446.

[4]傅赛红,等.母婴早期接触对新生儿体温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7:2722-2723.

[5]郭瑜洁,等.护理人文关怀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 *** 护理杂志,2010,279A:1317-1319.

[6]姜安丽.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10年实践与发展的思考[J]. *** 护理杂志,2007,241:3-6.

[7]BennerP,SutphenM,LeonardV,eta1..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研究中应采用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更为科学有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企图寻找结合的路径。但通过分析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运用,看到的却是教育研究者对方法论及其方法的忽视。因此涵养科学精神才是教育研究者必须且迫切的选择。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论文

这两者在写论文的时候,区别很大。定性研究是指,将问题的性质阐明,但不能量化,也就是不能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量化的研究。比如对醉驾的研究,就属于定性研究,只能说是不是醉驾,而不能有一个量化的东西,说一个人醉驾的程度从0-100,进行详细的研究,最后再得出哪一个结论。也就是说,定性研究的结果只能做为大方向上的一种研究,无法再进行更深入的量化。而定量研究,则必须将问题数学化,通过数字结果比较直观的看出研究的意义。比如,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那么对这个研究,就不能定性的说,出口最多,其次是投资,再次是消费,而必须说,把这三者的和看成100,投资是30,消费是25,出口是45这种形式。也就是说,能够量化的地方必须量化,只能涉及文科某些方面,比如研究对象的性质而不能量化时才能用定性研究。

经济学研究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经济学研究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究论文,以供参考。

摘要: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手段。前者是对经济事物本质及其属性的分析;后者是对经济事物进行量的考察。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阐述学术研究界关于他们的争论,并分析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关键词: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经济学研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

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

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

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

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

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

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3]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5).

[5]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

[6]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说方法论[ml.北京:

定性论文和定量论文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它们的区别如下:

1. 研究对象不同:定性研究的对象通常是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非数字化的数据,而定量研究的对象通常是数字化的数据,例如统计数据、问卷调查数据等。

2. 研究方法不同:定性研究通常采用观察、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强调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而定量研究通常采用统计分析、实验研究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强调对数据的客观测量和分析。

3. 研究结果呈现方式不同:定性研究的结果通常是通过描述、解释、归纳等方式进行呈现,强调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而定量研究的结果通常是通过统计分析、图表等方式进行呈现,强调对数据的客观测量和分析。

总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选择何种方法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定。

论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这两者在写论文的时候,区别很大。定性研究是指,将问题的性质阐明,但不能量化,也就是不能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量化的研究。比如对醉驾的研究,就属于定性研究,只能说是不是醉驾,而不能有一个量化的东西,说一个人醉驾的程度从0-100,进行详细的研究,最后再得出哪一个结论。也就是说,定性研究的结果只能做为大方向上的一种研究,无法再进行更深入的量化。而定量研究,则必须将问题数学化,通过数字结果比较直观的看出研究的意义。比如,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那么对这个研究,就不能定性的说,出口最多,其次是投资,再次是消费,而必须说,把这三者的和看成100,投资是30,消费是25,出口是45这种形式。也就是说,能够量化的地方必须量化,只能涉及文科某些方面,比如研究对象的性质而不能量化时才能用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基于对所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或了解。通常情况下,当样本规模比较小,但是需要对所研究问题需要有全面、详细和丰富的描述时,会采用定性研究。比如,采用案例分析(case study)时,重点是用语言文字详细描述你的研究、访谈和选择案例的过程如何展开。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经常使用灵活的数据收集方法,需要表达出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并强调时间发生的背景和意义。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participant observation, focus group, qualitative interviews, discourse analysis,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visuamethods。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访谈(Qualitative Interviews)。定性访谈的重点就是研究者通过一系列诱导式的提问从被采访者中获得他们经验的深入理解。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通常在社科类英文论文中用到,因为社会科学中的硏究很多情况下只能靠客观观察,并且硏究的可重复性很低,所以我们常常使用归纳法来得出结论。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的目的就是用定性的资料来说明、解释或者预测真实世界的现象。这种方法获得的资料比较丰富,另外一个优点是给研究者较大的诠释空间,来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也有它的缺点。首先就是人力成本比较高,因为要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来收集数据。第二,因为被观察对象通常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而且数据的收集都是基于研究人员的个人观察,所以结论的客观性很难保证,同时也很难推广到更加广泛的场合。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与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的归纳法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使用Deductive(演绎)法来得出结论。演绎法就是通过使用现有的文献和理论来形成假设或者命题,再通过收集适当的数据,分析数据来检验这些假设或命题。如果分析结果一致,那就说明假设成立。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通常采用科学的方法,其中包括变量的实验控制和操作、收集经验数据、数据建模与分析等等。在商科毕业论文中,通常采用的定量分析为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 survey)。在问卷调查中,研究者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选定的样本了解情况或者征询意见。问卷调查的好处是能够同时对大批目标用于进行测验,用时短,数据大。问卷通常由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组成。由此可见,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的核心就是定量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的结果往往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的优势,并且可以建立研究问题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相当快地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结果也更为可靠客观。如果调查样本是有效的随机样本,那么我们可以把研究结果推广到整个人群。而它的缺点是数据不如定性研究来的详细,大规模的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成本也会非常昂贵。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的区别通过上面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了解到这两种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依据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的依据来源于现实资料数据,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的依据来源于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研究手段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主要运用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学科基础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以概率论、统计学为接触,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则以逻辑学为基础。结论的表述形式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

定性研究是关于食事物性质的研究,是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定量研究十一中静态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假设,从假设出发,并通过分析数据来严正假设。定量研究注重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极其普遍知道意义。定性研究则注重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个别性、特殊性。

研究生论文题目性质

课题性质即科研课题属于哪一种类型的问题。有三种分类法:1,按研究过程分类:科研课题有理论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和开发研究型。2,按研究方法分类:科研课题有实验研究型、调查研究型、观察研究型。3,按研究者的风险分类:课题研究有探索研究型和发展研究型两类

课题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所以课题背景是该问题在怎样的状况和条件下发生,课题研究具有怎样的意义等。课题有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课题的性质是科研课题属于哪种类型的问题。

撰写英文题名的注意事项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课题的研究思路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实施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成果汇集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成果鉴定阶段。下面是关于“课题的研究思路一般是怎样的”的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继续往下阅读了解。

1、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就是要把课题研究小组给成立起来,然后把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以及计划给制定出来,再把研究课题的目标、内容、人物应该如何分配等等的工作给详细安排好,还要制作前期调查问卷。

2、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就是要把调查报告给写好,然后根据报告当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研究内容以及方式,还要把研究记录的成果论文以及个案进行分析,最终对研究成果进行终结性的问卷测评。

3、成果汇集阶段:这个阶段把各类的研究资料给整理以及收集好,然后进行认真的分析、研讨、总结、把初步的结论给形成,在把调查报告给写好。

4、成果鉴定阶段:这个阶段就是需要和专家进行交流,就是把研究经验的成果和相关的专家进行交流,以此完善研究的课题。

论文课题性质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按照研究的过程进行分类,分为科研课题有理论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和开发研究型。第二种是按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分为科研课题有实验研究型、调查研究型、观察研究型。第三种是按照研究者的风险分类,分为课题研究有探索研究型以及发展研究型。

问题一:论文类型有哪些 毕业论文的类型: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问题二:论文课题性质和论文类型有哪些都有哪些 课题性质:基金课题、非基金课题;类型:实证研究、非实证研究 问题三:毕业论文的类型有哪些 中国在职研究生网总结多年经验得出结论: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是考生比较头疼的一个环节。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的掌握论文规律以及特点,需要对论文加以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问题四:本科毕业论文按专业性质划分为几类 按功能分:研究论文 考核论文 考核论文:课程论文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 问题五:论文种类有哪些?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弗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 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问题六:论文大致分为哪几类?一般要怎么写? 论文的写作 一 论文基本结构 国家标准局19伐7年颁布《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 1,一般格式: 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二 正文的基本构成 1,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 前置部分:题名 ,论文作者,摘要,关键词 主体部分:绪论(引言,导论,序论,引论)正文,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后记(致谢) 2,正文的基本构成:绪论,本论(直线推论) 结论 (并列分论) ⑵ 提纲项目: 题目 基本论点 内容纲要 一,大项目(上位论点,大段段旨) 一,中项目(下位论点,段旨) ① 小项目(段中心,一个材料) 标题写法:简洁,扼要,别人不易误解 句子写法:具体,明确 3,论文提纲编写 ⑴ 论文写作设计图:(三级标目) 一, 二, 一 三, 二 1. 三 2. 3. 4,执笔顺序与起草方法 ⑴ 顺序 自然顺序:结论―本论―结论 颠倒顺序:本论―结论―结论 ⑵ 方法(初稿)一气呵成;分部写成. 5,学术论文的构段 ⑴ 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另兼义段,不完整段) ⑵ 段首和段尾主句显示段旨.(也有段中或兼置首尾) ⑶ 容量运当,一般长段较多 问题七:论文的种类分为哪几种?求详细格式。。谢谢 论文的种类 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 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2.论辩型论文。 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3.综述型论文。 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论文。 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编辑本段学年论文 学年论文就是高等院校要求学生每学年完成的一篇学术论文,这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学术论文。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每学年写一篇,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将来写毕业论文打基础。撰写学年论文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在一些学校,各个专业执行的情况不同。这个是学位条例规定要这么做的,教育部规定先要写学年论文,逐步逐步积累经验以后,在毕业的时候撰写毕业论文就不会成为一件太难的事了。但是有很多学校没有把学年论文当作是一个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途径或者是工具。那么,临近毕业的时候,学生还不知道毕业论文该怎么写。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是很注重学年论文的撰写的,因为只有训练学年论文的写作才能顺理成章的过渡到毕业论文的写作。每一门课的授课到最后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在训练一学期或一学年论文的写作。因为任课老师都是从自己的课程的角度出发给大家考一点知识题,再考一个论述题。那么对于论述题,应该说有经验的老师是可以很好的利用论述题来训练学生写论文的。有一部分学校这样做了,但还有部分学校没有将其提到日程上来。还是由各个老师具体要求,让学生当一次作业来做的,没有强饥学术性。 北京师范大学原来的中文系,现在的文学院要求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训练写学年论文,在“五四”或者“七一”、“一二九”等特殊的日子进行论文竞赛,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训练。那么在每学年,每一位任课老师都有责任去训练学生撰写学年论文,为将来毕业论文打基础。那么这是一个概念和相关的状况。 一、撰写学年论文的目的 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学生必须结合自己专业课的学习,练习撰写学术论文(专业调研报告、审计案例或工程管理实务),作为全面提高本科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践中某一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审计或工程管理过程中某一课题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巩固、充实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3.通过学习撰写学年论文,掌握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和写作方法,掌握案例编写技术。 二、撰写学年论文的要求 大学三年级或大四的本科生,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在该学年末完成一篇研究论文(鼓励撰写调查报告、实证分析或编写案例)。学生要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充分搜集有关信息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论证,独立......>> 问题八:毕业论文的类型有哪些 期刊没有级别之分;而我们目前大多参照的分类标准是由各机构和主管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对期刊所进行的划分, 问题九:毕业论文的类型有哪些 毕业论文的类型,怕是按文理来分,这个还得看你的专业吧!~ 问题十:学术论文摘要的类型分为哪些 摘要根据内容的不同, 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1) 报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 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 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 通常, 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2) 指示性摘要 (indicative abstract): 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descriptive abstract)或论点摘要(topic abstract), 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 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 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 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 报道-指示性摘要(informative-indicative abstract):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 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