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儿童心理教育论文大纲范本模板

发布时间:

儿童心理教育论文大纲范本模板

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 儿童 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 社会实践 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 思维方式 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 体育运动 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 方法 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 人际交往 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 体操 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 反思 ,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自我评价 、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1、充分利用各类自制玩具与自然替代物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 变废为宝 ,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 经验 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 渠道 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儿童教育心理学论文提纲模板

学前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范文一

题目:幼儿“调皮”的原因

“调皮”幼儿指的是在集体中经常表现出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常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习惯差,喜欢恶作剧,爱发脾气且不遵守班级常规的幼儿。对于这样的幼儿,老师一般都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但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对待这样的幼儿,应利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改正其不足,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儿“调皮”的表现

(一) “调皮”幼儿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组织的教学活动

(二) “调皮”幼儿表现出的注意力不集中

(三) “调皮”幼儿表现出的攻击性

二、幼儿“调皮”的原因分析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1、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

2、专制型的家庭环境

(二)“调皮”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三)幼儿在成长中存在的差异

(四)“调皮”幼儿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三、“调皮”幼儿的教育策略

(一)树立科学儿童观,冷静对待“调皮”幼儿的行为。

(二)客观评价“调皮”幼儿的行为,努力发现 “调皮”幼儿的“闪光点”

(三)创造条件,让“调皮”幼儿有“发泄”的机会

(四)重视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总之,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调皮”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应予适当的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应该应相信他们一定会改正的,同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范文二:

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一)重构多元的“智力观”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教授后来则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重点论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提出: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多元智力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多元智力理论从根本上影响与改变了当下人们的教育观念。

1.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个体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个体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视觉─空间智力(Visual一spatial intelligence),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籍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在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5.身体─动觉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个体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6.自知─自省智力(Intrapersonai intelligence),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7.交往─交流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个体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8.自然观察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在猎人、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加德纳认为,心理测量学家花了太多的时间给人排名次,而很少考虑怎样花些时间来帮助他们。虽然人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测量事物和评估人的爱好,但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怎样帮助儿童,并有责任为儿童提供有益的反馈,如识别儿童的强项和弱项,提出该儿童今后应怎样继续学习或发挥其强项的建议,指出哪种学习方式具有创造性以及评估预测儿童未来的'发展潜能等。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能力。

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让我们曾经单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了。由此可见,我们曾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儿教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多维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开发幼儿智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非一个简单的工作。

多元智力理论克服了传统智力观念在认识上的偏狭,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关于智力本质的认识。在大量科学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加德纳重新定义了智力,提出了智力的新衡量标准。基于对智力本质的新认识,加德纳提出了人的智力构成的基本框架,并且对智力的性质以及各种智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充分地论述。多元智力理论的这些观点为我们科学认识智力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加德纳的贡献在于针对当时传统的、保守的、单一的智力模式,提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智力观。他的研究与今天的脑研究相关,但其智力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从脑科学及生理角度得到证实,他的观点从心理层面上看还是一个假说。但是这一假说从横向、空间的维度拓展了人们对智力的认识,拓展了对人、对世界的看法。加德纳正在识别第十种智力,即道德智力,他把整个社会所拥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个体要认识的对象,而要认识形形色色的世界,就需要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过去没有,只不过加德纳把它们放在一个理论架构中让人们来充分认识自己。 (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儿童观是一种积极的儿童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幼儿园里不存在差生,所有的孩子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塑性人才。正因为人的智能是由8种,甚至更多不同智力有机组合起来的,而这些智力在幼儿期已经显现出来,并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加德纳称幼儿期为“觉醒体验”期,认为“他们至少对于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系统,如语言、数目、音乐、二度空间的概念等,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同时,每位儿童所拥有的智力数量以及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并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组合和运用着各种能力,他们的智能、风格、 潜能像多彩光谱一样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一样,每一位幼儿都具有独特的、较完整的、待开发的智能组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孩子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无论何时,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孩子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孩子都能成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因此,幼儿教师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三)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智力和潜能的评价,多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目的是为了预测儿童的学业表现或为社会选拔人才,因而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能力的测试。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则将儿童放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采用观察、录像、录音和文件夹等综合性的手段,从7个领域的多项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因此,幼儿教师要摈弃以单一标准片面评价幼儿能力,尤其是仅仅以“IQ”为标准,简单评价幼儿智力的传统观念。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从而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观念的更新较之知识的更新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关系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进而也直接影响新大纲的实施,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以及每一个幼儿智能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反思过程中,幼儿教师能通过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做出客观理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

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德纳自身的反思行为和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儿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自觉性

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该理论提出伊始,加德纳就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反思,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幼儿教师应该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的热情和

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把它 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理论、树立的观念和实施的策略,还要反思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组织、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次与幼儿的互动等。在反思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也才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责任感

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对于智力的新解释,更在于它给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新模式,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的发展,审视我们对孩子的责任感,从而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和课程观。

由于孩子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复杂性,因而无论什么时候,不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于所有孩子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一部分孩子,而对另一些孩子则完全无效。这样的教学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其他方面的智力因不能得到适当的培养而僵滞、萎缩,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孩子就有机会利用适合他的智力倾向的方法来学习。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教师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挑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并形成新的、有时代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一两种核心智力而教,是通过整齐划一的直接讲授来教。这种学校课程使得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多是片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多是循规蹈矩的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的理念和实践,有时代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是“为多元智力而教”,其二是“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前者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看做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看做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课程设计的时候, 摒 弃原来只围绕语文和数理化设计课程的惯有思路,而对孩子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在观念上把多种智力领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实践中把多种智力领域和不同的学科教学相结合,使孩子能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力。同时,“为多元智力来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课程设计的时候,充分认识到不同孩子的不同智力特点,强调使每一个孩子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孩子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孩子其他各种智力领域特别是智力弱项的发展。“通过多元智力来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的时候,在使不同智力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 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可以直接地为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提供积极的借鉴,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譬如,教师可以根据言语语言智力的特点,在任何一种课堂教学中,注意增加师生

之间的对话,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语言,并据此做出反应,另外,这样的师生互动也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评价观

受传统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观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错误地估计了孩子的学习潜力,更多地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孩子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却忽视了孩子其他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 摒 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大的评价观,树立多维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评价。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孩子的优点和弱势,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孩子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孩子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关于该理论的应用,加德纳提出了如下忠告:

——没有理由推断可以采用对英语吧中智力的八种不同方式对每个对象实施有效教育,这种努力使徒劳无功的。

——不要认为仅仅运用某一种特定智力就够了。例如,关于身体-运动智力,随意的肌肉运动和认知技能的培养没有任何关系。

——没有理由认为,儿童在从事和一种智力类型相关的活动时,将另一智力作为背景活动会有何种帮助。例如,加德纳认为,学生在解数学题时以音乐作为背景就是对他的理论的错误应用。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 智力的结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2-35。 [2]霍华德•加德纳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12。

[3]陈杰琦,玛拉•克瑞克维斯基,朱莉•维恩斯编,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16.

[4]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的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40.

[5]蒋俊华、袁爱玲, 刍 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幼儿教育出版社,2004,32—34.

[6]何育萍,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管理出版社,2003,(1):20—22.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提纲该怎么写?

对于这样的幼儿,老师一般都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但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对待这样的幼儿,应利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改正其不足,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儿“调皮”的表现

(一) “调皮”幼儿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组织的教学活动

(二) “调皮”幼儿表现出的注意力不集中

(三) “调皮”幼儿表现出的攻击性

二、幼儿“调皮”的原因分析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1、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

2、专制型的家庭环境

(二)“调皮”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三)幼儿在成长中存在的差异

(四)“调皮”幼儿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三、“调皮”幼儿的教育策略

(一)树立科学儿童观,冷静对待“调皮”幼儿的行为。

(二)客观评价“调皮”幼儿的行为,努力发现 “调皮”幼儿的“闪光点”

(三)创造条件,让“调皮”幼儿有“发泄”的机会

(四)重视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总之,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调皮”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应予适当的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应该应相信他们一定会改正的,同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最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提纲写法,希望对您们有所帮助。

教育专业论文提纲范文参考

教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美术教育专业论文提纲

(以数字化坏境下小学美术课程的构建-谈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应用为例)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数字化项目学习的优势

6 论文的创新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理解教育范式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教育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课程改革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解读项目学习

建构主义

多元智能

实用主义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必要性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参考文献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论文提纲

(以鄂尔多斯地区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为例)

引 言

第 1 章 文献综述

心理资本的相关概念界定

心理资本的组成要素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第 2 章 问题的提出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 3 章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调查设计

调查目的

调查方法

第 4 章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调查结果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差异检验

访谈内容及结果

第 5 章 分析与讨论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调查结果分析

访谈结果分析

第 6 章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

自我效能的干预

乐观的干预

希望的干预

韧性的干预

第 7 章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干预比较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干预调查设计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的选取

干预活动的实施步骤与内容

干预研究结果分析

第 8 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研究价值

不足之处

研究展望

参 考 文 献

致 谢

篇三:学前教育专业论文提纲

(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为例)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初中心理教育论文大纲模板范本

众所周知,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的需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创造力的社会,但有相当部分创造潜力高的人不能最终成为创造者,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忽视了与之相配备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为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可或缺。

关键词:心理需求;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英语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课题。反思初中英语教学,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关注甚多,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性格行为、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认知规律比较漠视,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合作意识淡薄,分数提高了,心理却失衡了,这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已逐渐滞约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以润泽学生心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心理健康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呢?

一、创设温馨英语学习情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的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并教给学生科学发展自我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愉悦,从而树立信心。在实践中,我注重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究竟愿意学什么?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例如,家庭、社会、学校给学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例如,在教授8BUnit3Welcome时,我让学生谈谈:—Whatcanyouusethecomputertodo?—Why?--Howoftendoyouuseit?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差,又不爱发言的学生,但这次却纷纷举手,气氛异常活跃。Theytalkabout“playinggames,wordprocessing,sendingandreceivinge-mails,drawinganddesigning,seeingafilm,goingshopping,travelling……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制定一些具体实际的目标,使学生稍作努力就能实现,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以减轻学生焦虑感,激发信念,唤醒潜能,引导学生对学习慢慢地产生兴趣,直至爱学、乐学。

二、营造民主英语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负担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气氛民主了,学生才能放开胆子表真情,吐真言,畏惧教师、害怕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心理负担也消除了。因此教师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遇到问题,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解决,师生之间就会架设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敞开一扇扇心灵交融的窗口,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我善于寻找和发现学生优点和成绩,及时地给予评价和点拨,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给予了鼓励和关爱。需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进行批评,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允许,很容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结果会适得其反。而我代之以耐心诱导,启发点拨,让学生自纠自悟,反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意识,满足学生心理和安全的需要。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以真诚的微笑和满腔的热情打动学生,以让学生带着愉悦的身心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善用“Wouldyouplease……”“Nevermind”“Haveatry”、“Tryitagain,youcandoitwell”等鼓励性语言,善用“Good”、“Excellent”、“Welldone”、“Cleverboy”等赞赏性语言,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学活动也充满生机了。

三、让情商智商相辅相成,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通过教学环节渗透,熏陶学生心理健康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Goodmorning”、“Youarewelcome”、“Payattentiontogoodmanners,”、“Caremoreforothers”等日常用语,由于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可在学生心里荡起健康的涟漪;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采用的“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交)”、“Goodheathisabovewealth(健康胜于财富)”、“Pridegoesbeforeafall(骄者必败)”、“Alittlepotissoonhot(量小易怒”等名言警句,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触动。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蕴含心理健康方面的英语小品文进行阅读材料,例如,《Don'tWorry》这首诗中的“Don'tworryifyourjobissmall,.”意思是说:你干的工作很小,回报也很少,但要成为大树也得从小做起。则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通过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品行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就表现为“我能学”。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独立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低估或漠视学生的独立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丧失,这是传统教学需要克服的地方。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独立性也就逐渐树立起来,心理素质不可避免地也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磨砺学生意志,增强学生耐挫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障碍,这时教师应首先在思想上给予引导,理想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教师可依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如ScientistsatWork描写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克服困难,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最后证明了雷电中电的存在。GreatWomen描写了两个女人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面临困难勇往直前。SavingtheEarth一文则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唤起学生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时,是放弃还是努力,业或是教师主动讲解?我认为教师要有耐心,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解决,使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最后教师讲解思路方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勇于挑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心田里逐渐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长期的潜移默化,显然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四)通过积极心理暗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

激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更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根据内在性激励理论,教师应当尽可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在哈尔滨大学读研的晓霞同学让我记忆犹新。晓霞同学渴望成功,但考试屡次不及格,常遭到周围人的轻视,因此情绪低落,心灰意冷。我想,要让她对英语学习感兴趣,首先得让她要有成功感。我采用了分层测试卡,将题目分层设置,每次让她先完成第一层(第一层是每节课基础知识,只要听15分钟,就可以),都对的得100分,当她真正获得100分时,巨大的快乐产生了强烈的愉悦刺激和莫大的动力,此时她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习心理也诱发着巨大的变化。在让她体验到多次成功的快乐后,便鼓励她继续做二层,这样就逐步激发她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她的的厌学心里。晓霞同学在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前夕,曾送给我一本日记,日记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题道:“我是个自信的人,我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因为我勇于挑战自己!当我遇到挫折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能行!”。总之,情商与智商二者相互依存,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去,以健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水涛,何国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

[2]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8-12.

[3]王玉华,杨朝辉.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4]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6,5.

【摘要】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推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视角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长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就有许多相关方面的论述,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1:36]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家长的言行端正,所作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规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对青少年只是进行一味的空洞说教,而自己的行为与教育青少年的道理却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不能够让孩子信服,相反,孩子会逐渐认为家长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曾经做过攻击反应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成人所作的行为,其内在的善恶倾向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只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去做,不会深入的判断、研究所作行为的善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树立怎样的榜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的给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给青少年的心理以正向的积极影响,这种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娇惯型,这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长对于青少年过于溺爱,孩子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家庭生活都要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而进行,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碰碰不得,说说不得,为我独尊,任性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家庭缺乏责任心,也不懂得感恩,这种娇惯式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难以适应,会不断的碰壁,这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种类型是独断专行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特点与娇惯型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此种教养方式实施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绝对的权威,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要让孩子绝对的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管教的方式粗暴、简单,并且过于苛刻和严格,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胆小怯懦,冷漠而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种类型是放任自流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不管、不问,而任其发展。青少年正是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教,其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的问题,而发生偏激的行为,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四,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此种家庭教养的方式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不苛刻,关爱而不娇惯,让孩子充满自信,懂得尊重,积极向上,而充满正能量,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理解他人,学会与人为善的交往,善于适应社会,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民主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尊重孩子,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自律,学会友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家长要改变固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发育,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教会孩子善于排遣自己不良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其中既包括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一个家庭亲属之间的关系。[2:47]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融洽、和谐,家庭的氛围就相对的和谐,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紧张,家庭的氛围也自然不会和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孩子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试想夫妻间不断的争吵,彼此的关系日趋紧张,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获得快乐和安全的体验的,而如果夫妻间和谐共处,彼此关爱,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的成长环境也自然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会比较健康,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结论

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依然面临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因此,开展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09):34-36.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和诊断健康;完善和改进健康防治体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心理的论文 范文 一: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 教育 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 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二: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介绍了省级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的建设理念、改革 措施 和建设成果,旨在为同类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人才培养

2001年教育部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出台了4号文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先导项目在各高校启动,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三年的建设周期中,课程团队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六大要素,即内容建设、队伍建设、 教学方法 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机制建设[1],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突出整体性:从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出发,科学定位课程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方面发挥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之初,团队成员就达成共识,即不是孤立地将“普通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而是将课程建设紧密服务于人才培养,为整个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团队认真厘清了三个关系,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二是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三是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通过对三个关系的科学梳理,确立了“普通心理学”的课程地位,即奠定整个专业学习的基础,是专业基本功和专业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建设全程始终突出精品课程在专业内部建设的辐射作用。

二、体现先进性: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强化专业精神培养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学者指出,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即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前沿性[2]。不仅如此,从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看,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一门科目在某地某时应该有一个为自己的利益供欣赏的善”,“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3],因此,“普通心理学”精品课程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的作用,还十分关注是否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启迪,在优化教学体系与内容方面做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四方面的特征:

1.兴趣性。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但很多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都不同程度地对其抱有不正确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导致刚接触“普通心理学”、面对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感觉抽象、枯燥,根本没有想象的有趣。因此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稳定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是“普通心理学”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并引入“课前三分钟———奇妙的心理效应”、“任务驱动学习———解密自己最感兴趣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与我———分析自己的心理现象”等环节和内容,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感受心理学的魅力,解答生活中的心理谜题,发现心理学的科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专业学习真正满足学生求知和自身成长的需要。

2.专业性。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定[4],是一个专业立足和生存的根本,也是人才培养最朴素的目标。专业性的培养渗透于专业课程学习全程,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肩负着专业性培养的使命。“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性定位于两方面,一是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要进行深度解析,区分“专业理解”和“ 经验 理解”的不同;二是培养专业的 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用专业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精神、培育专业气质、夯实专业基础。

3.实践性。为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将实验教学部分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由两名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撰写了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中专门设计了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内实践环节的建设,设计了“你来讲”、“心理问题研究”等环节,由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结合教材、作业和资料查阅,分小组合作承担部分内容的讲授,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探索,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4.延伸性。为夯实专业基础,体现“宽基础”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建设中还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延伸性,即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向下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注重专业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贯穿“心理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同时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幸福学科”,对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价值;向上延伸是与研究生考试相结合,把近几年的 考研 内容引入教学,一方面深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为部分考研学生提前奠定基础;在中间层面将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延伸联结,凸显“普通心理学”的基础性。

三、凸显有效性: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体系与内容整合优化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往“普通心理学”的开课时间在第一学期,因课时较大,恰逢学生刚入大学,还处于高考后的松懈状态, 学习方法 、习惯等均不适应,所以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最初学习的挫败对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打击不容小视。课程团队以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将整合后的“普通心理学”分为两段开设。一方面分解了学生刚入学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体现了教与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边教学边对学生进行 学习方法指导 和资源利用的指导,帮助学生改变中学时期机械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这一改革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整体成绩普遍提高,有效保护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尊心,极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

四、彰显科学性:积极探索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以评促学教学评价

在教与学过程中发挥着诊断、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师生明确教学进度、 反思 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教学评价被机械地视为“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5],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激发、教与学的反思、学习策略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动态的、过程性的因素,导致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问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教学价值生成相脱离,其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为彰显评价的功能,切实发挥评价的作用,将教学评价内在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对教学的动态引领作用,从2012年起“普通心理学”课程逐渐摸索并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并将此模式全程贯穿、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及时反馈,效果明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以人为本,关注“当下的教学”,将对成绩目标的关注转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同时,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对教学有更多的付出和责任感,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和督促者,更多思考的不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如何教好”,怎样不断创新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虽然考试的压力有所减轻,但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学生不再被当做“知识的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随时关注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和课堂表现,积累学习与评价“资本”。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对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发挥教育性: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优质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又承载着学生知识建构、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功能,同时兼具人文教育与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大学校园充满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网络、图书馆以及各种信息源,但很多学生不仅不会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更不具备这种资源意识。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问题更为突出。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十分重视课堂和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作用,不断积累和建立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涉及五个系列,包括经典心理学影片、国外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必读书籍、网易名校公开课以及“普通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视频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阅读空间,同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与关联这些资源,在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资源学习之间搭建起桥梁,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学习内涵,提升专业学习品味,挖掘学生专业学习潜力,强化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使专业学习丰富而充实,彰显了专业的魅力和大学生活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4.

[2]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83.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秉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8.

[4]孟现志.高等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9,(2):94.

[5]张曙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J].齐鲁学刊,2012,(4):7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相关 文章 :

1.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两篇

2. 3000字心理论文范文

3. 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4. 心理学论文范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6.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ma of more days and months and years t

教育心理论文大纲范文模板

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标题:论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及应对策略

[摘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缘起于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等方面的矛盾动因。

在这种背景下的新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不适,主要有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的视角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所引起的心里不适,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这些心理不适,给出教师的自身努力、学校的策略和社会支持等三种应对策略。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师;心里不适;应对策略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它展开了研究。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研究也没有太深入的进行。因为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只有去适应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

那么,跟着这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来剥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就对教师的这些心理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此给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做些参考。

[正文]

一引言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

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

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教师对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转变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视角的转换的不适应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学生的新学习方式的心里不适应

教师对自我的心里不适

三应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策略

教师的自身努力层面

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师转换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正视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学校策略层面

学校管理策略

学校的培训策略

学校的交流策略

社会支持层面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要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结束语

附:提纲编写要求

1.合理的项目

一般在论文题目之下,编写出两个或三个层次的小项目。

2.采用有效地编写论文提纲的方法

其方法主要是:

(1)拟定标题,即自己给论文起名字。它要求标题能传内容之神,名副其实,使读者看了一眼便知。

(2)考虑构篇大小和顺序安排,既考虑全篇从哪几个方面,或按什么顺序展开、阐述基本论点,又逐个安排每个论点,再依次考虑每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构思的顺序标上序码并排列好,以备行文时使用。

(3)全面、反复地检查提纲,作必要的增、减或调整。

3.编写内容详简适当的论文提纲

提纲分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的内容只包括论文题目、下位论点。而详细提纲除此之外,还包括论证下位论点的各种证据。一般说来,宜编写详细提纲。因为编写这种提纲,一则能帮助自己全面地进行谋篇布局,二则能帮助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育类专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可以帮助我们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教育类专业论文提纲,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论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及应对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它展开了研究。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研究也没有太深入的进行。因为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只有去适应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那么,跟着这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来剥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就对教师的这些心理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此给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做些参考。

一 引 言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

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

二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教师对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转变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视角的转换的不适应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学生的新学习方式的'心里不适应

教师对自我的心里不适

三 应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策略

教师的自身努力层面

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师转换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正视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学校策略层面

学校管理策略

学校的培训策略

学校的交流策略

社会支持层面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要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 结束语

篇二:论文提纲

题目:《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篇三:论文提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它展开了研究。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研究也没有太深入的进行。因为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只有去适应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那么,跟着这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来剥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就对教师的这些心理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此给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做些参考。

一 引 言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

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

二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教师对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转变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视角的转换的不适应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心里不适

教师对学生的新学习方式的心里不适应

教师对自我的心里不适

三 应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策略

教师的自身努力层面

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师转换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正视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学校策略层面

学校管理策略

学校的培训策略

学校的交流策略

社会支持层面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要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 结束语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和诊断健康;完善和改进健康防治体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心理的论文 范文 一: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 教育 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 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二: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介绍了省级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的建设理念、改革 措施 和建设成果,旨在为同类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人才培养

2001年教育部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出台了4号文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先导项目在各高校启动,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三年的建设周期中,课程团队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六大要素,即内容建设、队伍建设、 教学方法 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机制建设[1],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突出整体性:从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出发,科学定位课程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方面发挥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之初,团队成员就达成共识,即不是孤立地将“普通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而是将课程建设紧密服务于人才培养,为整个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团队认真厘清了三个关系,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二是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三是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通过对三个关系的科学梳理,确立了“普通心理学”的课程地位,即奠定整个专业学习的基础,是专业基本功和专业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建设全程始终突出精品课程在专业内部建设的辐射作用。

二、体现先进性: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强化专业精神培养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学者指出,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即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前沿性[2]。不仅如此,从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看,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一门科目在某地某时应该有一个为自己的利益供欣赏的善”,“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3],因此,“普通心理学”精品课程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的作用,还十分关注是否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启迪,在优化教学体系与内容方面做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四方面的特征:

1.兴趣性。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但很多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都不同程度地对其抱有不正确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导致刚接触“普通心理学”、面对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感觉抽象、枯燥,根本没有想象的有趣。因此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稳定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是“普通心理学”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并引入“课前三分钟———奇妙的心理效应”、“任务驱动学习———解密自己最感兴趣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与我———分析自己的心理现象”等环节和内容,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感受心理学的魅力,解答生活中的心理谜题,发现心理学的科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专业学习真正满足学生求知和自身成长的需要。

2.专业性。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定[4],是一个专业立足和生存的根本,也是人才培养最朴素的目标。专业性的培养渗透于专业课程学习全程,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肩负着专业性培养的使命。“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性定位于两方面,一是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要进行深度解析,区分“专业理解”和“ 经验 理解”的不同;二是培养专业的 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用专业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精神、培育专业气质、夯实专业基础。

3.实践性。为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将实验教学部分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由两名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撰写了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中专门设计了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内实践环节的建设,设计了“你来讲”、“心理问题研究”等环节,由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结合教材、作业和资料查阅,分小组合作承担部分内容的讲授,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探索,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4.延伸性。为夯实专业基础,体现“宽基础”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建设中还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延伸性,即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向下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注重专业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贯穿“心理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同时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幸福学科”,对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价值;向上延伸是与研究生考试相结合,把近几年的 考研 内容引入教学,一方面深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为部分考研学生提前奠定基础;在中间层面将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延伸联结,凸显“普通心理学”的基础性。

三、凸显有效性: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体系与内容整合优化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往“普通心理学”的开课时间在第一学期,因课时较大,恰逢学生刚入大学,还处于高考后的松懈状态, 学习方法 、习惯等均不适应,所以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最初学习的挫败对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打击不容小视。课程团队以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将整合后的“普通心理学”分为两段开设。一方面分解了学生刚入学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体现了教与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边教学边对学生进行 学习方法指导 和资源利用的指导,帮助学生改变中学时期机械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这一改革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整体成绩普遍提高,有效保护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尊心,极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

四、彰显科学性:积极探索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以评促学教学评价

在教与学过程中发挥着诊断、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师生明确教学进度、 反思 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教学评价被机械地视为“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5],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激发、教与学的反思、学习策略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动态的、过程性的因素,导致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问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教学价值生成相脱离,其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为彰显评价的功能,切实发挥评价的作用,将教学评价内在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对教学的动态引领作用,从2012年起“普通心理学”课程逐渐摸索并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并将此模式全程贯穿、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及时反馈,效果明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以人为本,关注“当下的教学”,将对成绩目标的关注转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同时,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对教学有更多的付出和责任感,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和督促者,更多思考的不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如何教好”,怎样不断创新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虽然考试的压力有所减轻,但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学生不再被当做“知识的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随时关注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和课堂表现,积累学习与评价“资本”。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对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发挥教育性: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优质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又承载着学生知识建构、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功能,同时兼具人文教育与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大学校园充满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网络、图书馆以及各种信息源,但很多学生不仅不会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更不具备这种资源意识。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问题更为突出。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十分重视课堂和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作用,不断积累和建立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涉及五个系列,包括经典心理学影片、国外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必读书籍、网易名校公开课以及“普通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视频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阅读空间,同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与关联这些资源,在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资源学习之间搭建起桥梁,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学习内涵,提升专业学习品味,挖掘学生专业学习潜力,强化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使专业学习丰富而充实,彰显了专业的魅力和大学生活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4.

[2]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83.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秉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8.

[4]孟现志.高等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9,(2):94.

[5]张曙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J].齐鲁学刊,2012,(4):7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相关 文章 :

1.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两篇

2. 3000字心理论文范文

3. 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4. 心理学论文范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6.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摘要:(150字)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交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编写提纲的步骤: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引言(绪论)-------------------------------------(300字左右)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

幼儿教育网论文大纲模板范本

学前教育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论文摘要: 作为幼儿园各种入际互动的核心.师幼互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分析师幼互动的现状.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刻不容缓。

论文关键词: 师幼互动;构建

1、师幼互动的现状

肯定发展,存在问题,比如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师幼互动模式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

2、良好师幼关系创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教师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主要为缺乏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师幼互动中公平与差异关系处理不当问题

、不能正确处理教学与幼儿人格尊严的关系

3、构建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对策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促进师幼互动

、有效的师幼互动应以平等为原则、以合作为桥梁

、“教-学”模式向“我-你”模式的转变

、针对差异各个击破,妥善处理群体互动与个体互动的关系

、既要关注幼儿的'共同需要又要关注幼儿的个别需要

、针对个体的差异性,科学地组织幼儿的活动过程

、尊重幼儿,真正将互动融入儿童的世界

、尊重幼儿人格、包容幼儿错误

、正确处理教学与幼儿人格尊严之间的关系

4、结语

总之。。。,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才能使教学活动 熠 熠 生辉!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仅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1、国外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

2、国内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

(五)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三、4—6 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现状调查结果

(一)部分幼儿进餐不够独立

(二)幼儿挑食、偏食行为明显

(三)幼儿进餐的专注度不高

(四)幼儿的进餐速度过快或过慢

(五)幼儿离园后吃零食行为普遍

四、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的进餐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幼儿饮食健康教育缺乏

2、有些教师指导用语不合适

3、部分教师对幼儿要求过高

(二)家长喂养方式、生活习惯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家庭喂养方式不当

2、家庭内部观念不一致

3、家长不良榜样作用

(三)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幼儿自身食欲不佳

2、幼儿自身注意力不集中

3、幼儿自身为难养型幼儿

(四)社会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1、电视广告失范,家长防范意识不强

2、幼儿食品质量堪忧

3、幼儿园附近的垃圾食品摊贩

五、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改善策略

(一)创造适宜的幼儿园饮食氛围

1、开展多形式的饮食健康教育活动

2、规范教师幼儿进餐时的指导语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喂养观念

1、坚持正确的喂养方式

2、家庭内部对孩子统一要求

3、家长做好榜样示范

(三)帮助幼儿依照其自身特点健康饮食

1、帮助幼儿从自身发展特点改善饮食行为

2、规范不同年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

3、帮助不同气质幼儿改善不良饮食行为

(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完善幼儿食品广告立法

2、选择适合幼儿的电视节目

3、严重处罚未按照要求生产儿童食品的厂商

4、严格监管幼儿园周围的食品摊贩

一、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二、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

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某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随着人类的高速进步,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幼儿的 教育 ,幼儿教育也一直在不停地改革,幼教工作者也十分重视教育观、 儿童 观的转变。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摘要:动手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能够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并需要充分认识动手能力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 措施 ,加强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动手能力;幼儿教育;创造力;情境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躯体和双手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手指、手腕等肌肉群的运动与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又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并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采用多种科学途径、利用多方资源培养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幼儿来说,通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 智力开发 ,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

1.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手工课堂上,借助于一些造型作品作示范,教师教小朋友们动手做,鼓励小朋友们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挂饰等。在做手工的程中,幼儿会通过对教师制作过程的观察、记忆和思考,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意识,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尽管幼儿在手工课堂上是模仿教师的制作过程来动手完成自己作品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幼儿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增加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这部分东西就是幼儿的“创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作品表达方面,会传达出自己的特色,包含着自己的想法与创意,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在这种动手的过程中,实际上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3.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育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其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使眼、脑与手等得到协调锻炼,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而幼儿在自己实际制作的过程中,会对老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回忆,对其制作过程进行模仿,并展开 想象力 ,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要积极探索科学的 教学 方法 ,不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也就是说,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通过引导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干预孩子,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幼儿做出的作品很简单、粗糙,也不能批评,而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除了手工作品之外,老师可以鼓励幼儿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动手拿水果、整理书桌、收拾玩具等。对于一些复杂的难度较高的事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的方法与技能,指导幼儿进行反复练习,再动手实践。

2.创设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从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心理规律来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观察、模仿、体验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活幼儿的记忆,而且激发了幼儿的情感。例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准备一些工具与材料,包括橡皮泥、小瓶盖以及颜色鲜艳的纸张等,这些材料会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们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3.组织活动

通过组织积极的活动,能够强化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活动的效果,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中组织开展不同的动手活动。例如,在幼儿小班中开展整理玩具、穿衣服比赛。在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儿中组织开展搭积木、叠衣服比赛等。通过组织活动或比赛,调动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幼儿们的参与意识,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例如,在组织的叠衣服比赛中,对获胜的幼儿就奖励一个纸星星等。通过小小的奖励,幼儿的兴趣就会有明显高涨,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显著提升。

4.家长参与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组织,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实际上,在现在社会中,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比较宠爱,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动手劳动,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代替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忽视动手能力培养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其实这种心理是完全错误的,幼儿虽小,可是完全可以这样就大大巩固了幼儿园里训练的成果,达到了家园统一,保持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设置了“家园之窗”,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向家长进行宣传,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锻炼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与 经验 ,要求家长鼓励幼儿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也可以鼓励家长一起参加亲子游戏或活动,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等。

三、结语

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积极引导、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以及家长参与等方式,强化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创造意识,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辛利民 单位:公主岭市第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田莉萍.浅谈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

[2]王莉丽.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1).

[3]倪素霞.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1).

下一页更多精彩“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