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影视翻译实务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影视翻译实务论文题目

电影字幕翻译是多媒体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字幕翻译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差额翻译

一、引言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它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在信息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影视作品更是以直观与便捷的优势成为了解异域 文化 与学习外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影视翻译因此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字幕翻译(subtitling)较之译制(dubbing),以其制作成本低、周期短的特点成为影视翻译最为常用的 方法 之一。

然而,正如Birgit Nedergaard-Larsen所言,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并非单一地从源语言到目 标语 言的转换过程,期间涉及诸多文本以外因素的处理,如声音、图像、画面的融合等因素[1]。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影字幕翻译通常采用浓缩、删减、添加等方法来尽可能保持画面、声音与字幕的统一,超额与欠额翻译在所难免。同时,超额与欠额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学术界讨论的 热点 错误类型。因此,如何看待字幕翻译中的超额、欠额翻译便迫在眉睫且具有现实意义。

二、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提出了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概念。交际翻译倾向于流畅、简单、清晰、直接的翻译方法,遵守某一特定的语域,是一种“欠额翻译”;语义翻译则倾向于细致、繁复、晦涩难懂的翻译方法,较之译者的意图,翻译更侧重思维过程的再现,因而是一种“超额翻译”[2]。超额翻译是对所译材料进行补充加工,进行超出翻译范围的改造,而欠额翻译则是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翻译规范的语言中介类型,是缩写或节译。简言之,超额翻译是指译语文本承载了比源语文本更多的信息量,表述方式相对具体;而欠额翻译是指译语文本承载的信息量小于源语文本,译语文本更加概括[3]。超额与欠额翻译都是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增减,因此可以统称为差额翻译。

三、字幕翻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翻译

Georg-Michael Luyken在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一书中提出,区别于文学翻译与口译,影视制作的特点使字幕翻译受到来自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所占用的屏幕空间;字幕显示时间;字幕间切换的时间及字幕的显示与形式。同时,受文化因素的制约,文化缺省(cultural vacancy)也经常是翻译过程中的拦路虎。译者为了避免以上限制而进行的浓缩、删减和添加等翻译方法,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差额翻译。请看以下三则示例:

例 supervised 5 ;s 5 personalities,5 sets of could be number 6 if you act I ain’t holding no hand,you understand?I ain’t babysitting you.

我有五个手下,性格南辕北辙。你表现得好就是第六个。但我不会特别照顾你,懂吗?(《训练日》)

例 has come today and a friend writes this to me:...

今天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上说:……(《走出非洲》)

在以上示例中,原文 句子 较长,如果逐字翻译,势必会影响画面、声音与字幕的融合。因此,译者对整句进行了改译,删减了斜体部分。

例 about your staying longer?

怎么回事?你还要再待几天吗?(《爵士歌手》)

例,petrified,stupefied...by you.

怕极了。怕得发抖,怕得发呆,怕得发神经!但不是怕你!(《美丽心灵》)

例3中,原文语速很慢,因此译者加入“怎么回事?”配合声音的行进。例4中,原文是肯定语气,使用了尾韵“ied”。译者将尾韵“ied”翻译为头韵“怕”,并且直接将否定语气译出。

从以上示例不难看出,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所增加或删减。例1的翻译虽然保证了画面与字幕的一致,也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信息,但将主角试图示威的气势削弱了。例4中译者对尾韵的处理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是如果将原文中隐含的否定语气直接翻译出来,观众也无法体会到源语文字的精妙之处,那么观众对字幕片的反应与源语观众对源语影片的反应也会略显不同。

字幕翻译时常受到画面、声音等非文学因素的影响,如果说文学翻译是“戴着脚镣跳舞”,那么字幕翻译就是“戴着手镣与脚镣跳舞”。译者只能在不影响画面、声音与字幕呼应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翻译的超额与欠额也就在所难免。

四、如何看待字幕翻译中的差额翻译

由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翻译始终无法做到绝对的等值。字幕翻译既是文学翻译,又是多媒体翻译:一方面要处理台词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技术层面的限制因素,信息的增加和删减已是必然,等值也就无从谈起。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指出:“即使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傅雷所说的“过”与“不及”就是本文所探讨的超额与欠额翻译。然而,超额与欠额虽是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普遍存在,但是只要将“过”与“不及”的度降至最低,尽可能地将原文的韵味贴切地表达出来,字幕翻译又何尝不是对“一箭双雕”之美差?我提出以下两点看法,旨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帮助译者从新的角度看待超额与欠额翻译。

1.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字幕翻译,超额与欠额翻译都无可避免。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鸿沟自译事产生之时已然存在,加之字幕翻译又时常受到技术等非文学因素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在不影响正常欣赏影片的前提下,适当的超额与欠额翻译是可以接受的。许崇信教授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在列车行进的过程中,几乎无法避免车体的上下抖动和左右摇摆,但这种摇摆和抖动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都不会影响列车的顺利运行,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才会发生事故。翻译就是列车的运行,“抖动”和“摇摆”不可避免。如在《成长的烦恼》中的这段对话:

例:ahhhh you explain for u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ea,in Moby Dick?

Mike:Ah,sure,;s the letter between the I and the K.

这段对话的幽默之处在于“sea”和“c”这对同音异义的双关语,但是中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双关语,因此译者必须使用变通的差额译法,保证“列车”的顺利“运行”。以下为可行的中文译本: 老师:啊……迈克,你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白鲸》这本书里的大海有什么意义。

迈克:哦,当然,当然,就是大海不同于大河。

译者将原文中的双关语转换成中 文的头韵实属无奈之举,但原文的幽默感却保留了下来。如果要忠实地将原文译出,注释和加注必不可少,非但幽默尽失,字幕的空间和时间因素也不容许。相对于注释和加注,同类属性之间,如修辞手法的转换可能更为有效地降低“抖动”和“摇摆”的度。

例5的译本对所译材料进行补充加工,进行超出翻译范围的改造,属于超额翻译。但正是这样的处理达到了源语影片的预期目的,因此,此处的超额翻译是可以接受且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例1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得不进行缩译,源语文本所传达的信息量减少在所难免。但如果将例1的信息完整译出,势必会影响字幕的可读性与连贯性。所以,由于受到 文学因素和非文学因素的影响时而进行的适度的超额与欠额翻译是可以接受的。

2.字幕翻译中度的掌握应以电影类型为依据。电影类型不同,目的观众不同,预期效果也不同。便于本文的分析,我将电影分为严肃型和娱乐型两种。严肃型电影包括纪录片、科教片等用于提供和传达专业知识信息的电影;娱乐型电影供观众娱乐消遣,陶冶情操,诸如喜剧片、惊悚片、动作片、文艺片等。针对不同电影类型而进行的字幕翻译,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也不同。比如上述例5中,《成长的烦恼》是一部喜剧,它的目的就是使观众发笑,双关语就是笑料之一,如果采取直译的方法,观众反倒不知其所然,喜剧效果大打折扣。又如惊悚片和恐怖片,观众会将重点放在画面、声音和剧情的 发展上,如果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台词翻译的颇具文采,那么观众也会因为与剧情的格格不入而哭笑不得。

严肃型电影既然是以信息传递为目的,清晰明了才是关键,因此也就倾向于简单、清晰、直接的翻译方法,倾向于欠额翻译;娱乐型电影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造”,即超额翻译。但是,两种翻译不是以差额为出发点,试图不忠实于源语文本。在不与技术限制相冲突的情况下,依然尽可能与源语文本保持“零度”差额。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字幕翻译是一项繁复的 工作,受到来自文学因素与技术因素两方面的限制,超额与欠额翻译不可避免。翻译学术界一直将超额与欠额翻译认定为典型的错误类型而争论不休。我认为,在与时间、空间等技术因素相冲突的情况下,适度的超额或是欠额翻译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的电影类型而采取的适度超额或欠额翻译不仅摆脱了来自技术层面的限制,而且达到了影片的预期目的。

<<<下页带来更多的电影字幕翻译参考论文

英汉翻译的载体是 文化 ,并且英汉翻译还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英汉翻译的论文中,题目占据了一半文的作用。为此我将为你推荐英汉翻译论文选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英汉翻译论文选题(一) 1. 跨文化视角中的英汉 谚语 互译 2. 英译汉中名词的转译 3.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 方法 4. 论正说反译、反说正译 5. 翻译选词如何避免 Chinglish 6. 如何正确使用直译和意译 7. 双面佳人——谈《喧哗与骚动》中凯萧的人物形象 8. 论英汉动物词的文化意象差异与翻译 9. 论非常规翻译的作用 10. 从文化差异中看商标翻译 11. 英汉语言的对比 12. 浅谈《宠儿》中母亲塞丝的形象 13. 《毛猿》中扬克的悲剧探微 14. 文学作品中汉语姓名的英译 15. 《远离尘嚣》对 典故 的运用 16.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7. 析《好人难寻》的主要人物 18. 《喧哗与骚动》的视角 19. 试析欧·亨利小说的写作风格 20. 商务合同中长句的翻译 21. 英译汉中词义的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换 22. 论文化语境与翻译选词 23. 语言差异与翻译中的合理叛逆 24. 浅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成熟过程 25. 论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26. 翻译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27. 劳伦斯笔下的悲剧性人物保罗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二) 1. 语法翻译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 中学英语语法课堂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优势 3. 汉语宣传资料英译探讨 4. 体现在中英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5. 英语学习 中对美国 俚语 的认识 6. 电影片名英汉互译的归化与异化及翻译的相关技巧 7. 浅析中国英语 8.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9. ”信”与英语比喻翻译 10. 佩科拉的悲剧探源 11.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园会》中的艺术特色 12. 中学 英语阅读 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渗透 13. 口译中的笔记及实际运用中的障碍 14. 浅析委婉语及其语用功效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三) 1. 汉译英中的文化差异——词汇空缺与中国特色文化翻译 2. Questioning and Teaching of Reading 3. 英汉动物比喻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4. (动物比喻在英汉两种文化的内涵及差异) 5. 哈代——具有乡土田园气息的作家 6.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主义) 7. 浅析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 8. 浅谈景点名称的英译 9.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对比研究 10. 广告 翻译中的修辞手法 11. 不同语境中的翻译 12. 直译与意译 13. 浅谈中国式英语的现象 14. 英汉翻译中文化特性的处理 15. 英汉谚语比较 16. 英文广告中双关语及其翻译 17.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8. 英美文化差异与颜色词的翻译 19.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 猜你喜欢: 1.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2. 翻译学术论文题目 3. 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 4. 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 5.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目录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处之,会使观众难以认同。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寓意;重构;修润;转换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一、语言与文化意象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 “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二、重构文化意象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 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 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三、文化意象的修润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Peter: Oh, this? 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 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 Prying eyeee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Err, maybe not aaas thick a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四、文化意象的转换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 of Culture 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Isabella: It’s a brother’s duty,dear Edgaar, to introduce his siste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 : Oh, you want a dragon?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在上述翻译中“dragon”是一个关键词。在英语语言中,“dragon”作“魔鬼”解释。每当提及此词,西方人的思想意识中立刻会呈现出一只面目狰狞的魔鬼正张牙舞爪地扑向人间,由此不难看出“dragon”在西方语言文化中隐含贬义。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字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等意,昔日中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因此与“龙”字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具有崇敬之意。如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祈盼着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为“望子成龙”等。“dragon”在东西方语言中,其文化意象的寓意是绝然相反的。简言之,它们的物象虽同,但寓意却完全相异。由此可见用“龙骑兵”来硬译“dragon”一词显然不妥当。因为当中国观众在观赏影片时忽尔听到“龙骑兵”这一词语,他们肯定即刻会联想到“他”可能是个“皇家骑兵”。但依莎贝拉的回答却又使观众对影片的阐释如坠云雾。观众不禁要问:这个堂堂正正的“皇家骑兵”怎么会是“长着火红的大胡子”呢?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只有那些三头六臂的怪物才有一张可怕的绿眉毛、红胡子嘴脸。如此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处理好东西方语言文化中意象错位这一棘手问题,同时也不能传神地译出这段对白的真实含义,反而给上下文语义的贯通设置了语言障碍。因此,例中埃得加与依莎贝拉的最后一段对话不妨翻译如下: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哦,你该不是想嫁给一个野蛮人吧?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电影翻译中许多英语词语若直接硬译,会令广大中国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此外,电影翻译文本受电影画面切换时间的限制,不能像翻译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在一些晦涩难懂之处作些注释,所以对白译文一定要让观众一听、一看即能明了。译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领略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意象来进行电影翻译。

影视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读者具有影响力,可使读者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主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优秀论文题目2022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翻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国古代 足球 》古汉语专名与古诗词的英译处理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 标语 读者为导向的 广告 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 文化 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 英语 散文 120篇汉译项目 报告

11、徐州景点 导游词 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 说明书 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 方法 的运用

16、《苏斯 儿童 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 财经 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40、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

41、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

42、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

43、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

44、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45、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

46、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

47、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48、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49、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50、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5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2、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

53、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54、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翻译方向题目

1、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2、 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

3、 《围城》英译研究

4、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

5、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

6、 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

7、 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

8、 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

9、 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

10、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

11、 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12、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

13、 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

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

15、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16、 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

17、 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

18、 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领导人演讲口译

19、 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

20、 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

21、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22、 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

23、 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

2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25、 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

26、 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

27、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8、 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

2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0、 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31、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

32、 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

33、 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

34、 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

35、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3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

37、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

3、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4、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7、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8、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9、 文章 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

10、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11、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

1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13、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

14、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15、异化翻译思想探究

16、翻译的修辞学研究

1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18、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19、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

20、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21、近代中国 留学 生 教育 翻泽研究(1895~1937)

22、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3、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25、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26、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

27、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

28、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2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

30、从《哥儿》林译本的 句子 结构调整看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31、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

32、《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章)翻译报告

33、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34、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35、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文章: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2021英语专业的硕士论文题目

题目定了么,格式给我。

翻译专业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一个重要依据材料。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翻译专业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How to Deal with Ellipsi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I.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world’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Therefore,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cannot be ignored.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that are reflected in the two languages pose considerable difficulty.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when doing translation one can not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or sentence by sentence. Therefore, we must use 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amplification, ellipsis, conversion and so on. Ellipsis as one of the basic translation methods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English-Chinese rendition. Translators apply it in order to make their versions more coherent and understandable.

According to the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ellipsis means leaving out a word or words from a sentence deliberately, when the meaning can be understood without them. Ellipsis in translation does not mean cutting some content from the original articles. What could be omitted are words that are useless in translated works or else they will make the versions redundant or disobey the manner of expression in another language.

Some words and phrases are useless in Chinese but necessary in English. Articles in English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phenomenon from this aspect.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in English, but we can hardly see any reflection of this part in Chinese. Ellipsis i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text, making it more fluent, smooth, concise, thus conforming to idiomatic Chinese. The paper will explore ellipsi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five aspects, which are ellipses of pronouns, conjunctions, articles, prepositions, modifications, so as to achieve smoother and clearer communications among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II. Literature Review

Long before, some people began to learn other countries’ languages to understand others cultures. In China, Xuanzang was the first translator who not only translated the Sanskrit sutras into Chinese, but introduced the first Chinese writings to foreign countries, making foreigners understand China’s ancient culture. Meanwhile, he was the first to translate Lao Tse's works into Sanskrit. Indian scholars had a high opinion of Xuanzang, "In China, there is no such great translator, and also in the human cultural history, we can only say that Xuanzang is the first great translator."(Ye Lang, 2008) We can say that it was Xuanzang who motivated people to know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heir cultures and the peoples who live there. Then, some big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China, and so on became a melting pot.(Gu Zhengkun, 2000) People have imperceptibly spent thousands of years in knowing each other.

With China’s entry into WTO and its open-up policy,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are increasingly frequent between this country and others. A lot of foreign tourists come to visit China. While traveling, these foreigner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scenic spots. Sometimes, they even feel confused. A lot of problems exist in the translation, such as misuse of words, poor expression of meaning and so on. All of these poor translations do harm to 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cause a lot of inconveniences for the foreign visitors. (Ma Zuyi, 2000). I am fond of tourism and being a free tourist like the others who are good at enjoying their wonderful lives. The love of tourism makes me feel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But every time when I have a trip, many unsuitable translations of the names of those scenic spots will embarrass me. Tourism is par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 proper translation of the scenic spot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our country.

Communic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globalized society. In order to know each other better,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tried a verity of ways. Of course, translation is one of them. All translators have done their best to make the translated work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needs of people.(Gu Jinming, 1997) From my perspective, they really have done a great job. And I want to retrospect the cause of their development. After a thorough evaluation, I choose a branch of translation—ellipsis in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then I did the following jobs.

I put all my researches and other stuffs together, and then I found that it is a common cas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hich draws much academic interest. In 1976, Halliday and Hsan classified ellipsis into nominal, verbal and clausal ellipsis. This classification exerts great influence in academic circle. Thereafter, ellipsi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has been studied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different layers of structure. This kind of study underlines differentiations and similarities of ellipsi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other famous theory to explain ellipsis is Economy Principle. Economy Principle was put forward by Chomsky (1991,1993, and 1995) in his Generate Crammer. It maintains that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study follow Economy Principle, which means using the least effort to express the most information. This principle just coincides with ellipsis in function.

In this thesis, I think that brevity is the most obvious and common function of ellipsis, especially in daily language. An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people advocate brevity. Shakespeare once remarked,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and in Chinese there are numerous idioms like “yan jian yi gai” (meaning compendious). However, apart from the function of brevity, ellipsis embodies other functions which are also pretty common in the two languages but less noticed.(Hua Xianfa,2002)These functions distribute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unevenly and represent great colorfulness of language. Exploring other functions of ellipsis and searching for functional recreation in translation will be of much benefit to both English to Chinese and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 found that when Chinese authors try to analyse ellipsis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y always initially put articles in the list. They consider that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Chinese always leave out personal articles. While it is obviously different in English that almost every sentence has a subject, we can see articles fluently. That is because when we translat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personal articles can be omitted, even though sometimes it may appear once, it can also be omitted if necessary. Furthermore, if the objects can be seen obviously, personal articles should also be omitted. However, it never happens in English. From this point, it is not only allowable but also necessary when we translate personal articles which are objects in sentences into Chinese.

In my point of view,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in some way has deliberately promoted the way of people’s thinking, translation system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erfect,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enjoyed the convenience. However, we can not neglect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is field in China, and we have less influential Chinese translators in the world. Therefore,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in translation.

III. Feasibility Analysis

This academic paper is a feasible project and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have great interests in the way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have already studied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have been familiar with the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ellipsis .

have collected enough references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on ellipsis in

translation and do a scrupulous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ave a carefully planned schedule and have worked out a detailed outline of this thesis.

have acquainted myself with the correct format, a clear and complete structure required by the academic paper, and my adequate English competence will enable me to write in fluent and precise English.

instructor is a qualified translator who is familiar with the subject I havechosen.

IV.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and solutions

1. Problems

Despite the references I have collected and read, a thorough study of ellipsi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from the point of freely using still needs far more. What’s more, owing to the limited ways of getting references in Xinjiang, I will have to make full use of my present resources. Also,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have ever written such a serious academic paper. I am therefore a learner and lack the needed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2. Solutions

(1) I shall make full use of my already acquired references which come from books, magazines and the Internet as well.

(2) I shall value my own original thoughts and mainly rely on detailed analysis that I have read from the books which have closely idea with my purpose.

(3) When I have difficulties in the writing process, I shall consult my instructor and seek for help.

V. Necessary conditions

1. Our university and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ve provided the basic study and research conditions and facilities, including books and journals in the library and reading rooms.

2. The Internet is another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on the campus we have easy access to the Internet.

3. I have been assigned an instructor to guide me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writing.

VI. Outline

I. Introduction

A.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Ellipsis in Translation

B. 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Dealing with Ellipsis

C. The Reason Why Ellipsis Is So Widely Used in Translation

1. Chinese Expressions Are Much Briefer Than That of English

2. English Grammar Is Wee-Knit and Complete in Sentence Structure

II. The Principles of Ellipsis

A. Omitted Words Must Be Useless And Unnecessary in the Translated Works

B. The Meaning of the Omitted Words Is Implied in the Test

C. Omitted Words Which Are Self-Evident

Ш. The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Ellipsis

A. The Coherence of the Meaning of Expression

B. The Coincidence of the Manner of Expression

1. Ellipsis of Articles

a. Ellipsis of Definite Articles

b. Ellipsis of Indefinite Articles

2. Ellipsis of Prepositions

3. Ellipsis of Pronouns

a. Ellipsis of Personal and Impersonal Pronouns

b. Ellipsis of Indefinite Pronouns

c. Ellipsis of Relative Pronouns

4. Ellipsis of Conjunctions

a. Ellipsis of Coordinating Conjunctions

b. Ellipsis of Subordinate Conjunctions

5. Ellipsis of Rhetoric

a. Ellipsis of Repeated Words

b. Ellipsis of Synonyms

选题的原因、基本内容:

英语成语(idiom)是英语的核心与精华。其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能在文章、谈话或对外交往中,恰当地加以运用,会大大增加语言的表达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的'精华,是英国艺术宝库的瑰丽明珠。英语谚语的句式特点是句式简单,语言精炼,富于形象比喻,充满浓郁的民族色彩。学习和研究英语谚语有助于启迪思想,开拓视野,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英国人民的人生哲理,同时还可以学到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

本文通过比较英汉成语及谚语这两种语言的相似及不同之处,详细的介绍英语成语及谚语。第一部分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谈谈英语成语及谚语的基本特色;第二部分谈及英语成语及谚语的一般翻译方法和翻译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关资料收集情况:

陈亚光。小议英谚语和成语的创新。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3。

黄粉保。英汉成语翻译漫谈。云梦学刊,1999/2

顾雪梁。语成语英译探索。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2。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北京:中国外语教育出版社,xx/8

杨永和。英语谚语的修辞特点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xx/3。

论文提纲:

thesis statemen:this essay discourse th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and proverbs. and from the society culture to find out the basic different between chinese.

outline

ⅰ. introduction: for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idioms and proverbs is a stumbling block. s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lation of idioms and proverbs should be studied.

ⅱ.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idioms and proverbs

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idioms

1. simple but rich

2. harmonious phonology

3. vivid metaphor

b.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proverb

1. concise and clear

2. symmetrical sentence pattern

3. rich and varied rhetoric

ⅲ.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and proverbs

a. the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1. literal translation

2. free translation

3. mecha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ynonym chinese proverb

4.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b. the points of translation

1.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prohibited

2. th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to keep the original text style

3. th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to notice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4. th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to notic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ⅳ. conclusion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老师一般会给模板,还要看你题目是什么。这是我的开题报告,你参考一下吧。 课题名称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olor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试析颜色词的中英文化内涵差异 课题来源 Self-Selected and Approved by the Tutor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Research Background: A language not only expresses facts, ideas, or events which represent similar world knowledge by its people, but also reflects the people’s attitudes, beliefs, and world outlooks etc.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structure the world around them differently, at least in the language they use to describe that world. Languages differ enormously from one another, and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lated to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customs and behavior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ose language reside. In a word, language is a mirror of culture. When we learn a new word we tend to look for its meaning in the word itself. Yet in addition to its dictionary meanings, the same word may stir up different associations in people,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our daily life, color words are the common illustration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color words are in the same way influenced by cultures, and used widely in people’s daily lif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l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lor words are not the same . Color words contain a lot of deep meaning, implies a different ethnic feelings. If we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we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it meaning of color wor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is to enab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lor words, in order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void conflict of cultures.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题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Research Status: Study of color words has long attracted linguists’ attention. The bright lights of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for humankind as a whole are the same, but the national language or in different books of different ages o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dialects often be found to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color words. This concentrated and fully prove that language is the result of human cognition to understand and express the objective world,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n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world, due to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life, cultural traditions. Study of color word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betwee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same object can look at how th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terms show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ow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semantic differences, which for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and culture, linguistics, and o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of applied linguistic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Research Tendency: 21st century’s color words study should stress the originality 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vious scholars, domestic or abroad. The study should keep track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olor words, making breakthrough, upgrading the research quality.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对研究的内容进行说明,并阐明要达到的目标) Research Contents: A.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lack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olemn and the Dignified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Profit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Black People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ath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vil and Unfortunate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hame and Disgraceful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Anger B.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White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 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ure and Lucky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Integrity and Honesty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Death and Poor White Is Associated With Worthless and Timid C.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d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1. Posi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Red Is Associated With Honor and Love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Re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bscenity Red Is Associated With Revolution and Socialism. Red Is Associated With Danger and Loss 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Reflections in Idioms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Noble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Joy and Missing 2. Negative Connotations and Their Reflections in Idioms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Vulgar and Exaggerative Yellow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ward and Disease Research Objectives: I write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make English learn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lor words and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void conflict in Western culture. 四、预计的研究难点 (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论难题或技术难点) With the changing society, people have a view of things may have diametrically opposite point of view, how is the color of the word has become more authoritative to be a problem; how to get peopl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mplied meaning of color words which may lead to cultural conflict is also a problem. As the color words in real life, the widely used, it is difficult in a paper summarizing, so how to form the color words of the formation of an effective system is a difficult. Possible problems also contain: (1)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helpful data, especially the books or articles written by the native scholars; (2) Difficulty in the presentation of insightful ideas and the attainment in originality due to lack of the knowledge related. 五、创新点 (选题、观点、理论、材料、方法等创新点)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developing constantly, keeping absorbing more color words. What is new in my thesis is that I try to focus my study on color words in modern English, making the research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loanwords. 六、进度计划 (根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所预计的进度安排) 1. - , 2008 Subject selecting & topic narrowing 2. - , 2008 Data gathering 3. - , 2009 Opening report & detailed outline 4. - , 2009 Literature review 5. - , 2009 First draft 6. - , 2009 Second draft 7. - , 2009 Final version 8. - May 14th, 2009 Printing 9. May 17th - May 25th, 2009 Thesis debate 七、资料来源 (指能够支持“课题背景”、“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所论述内容的主要文献资料) [1] Baugh, . & Thomas Cable.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Eckersley, . Brighter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9. [3]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 Millan Education, 1985. [4] Hornby, .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Z].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1974. [5] Knowles, G.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 A Hodder Arnold Publication, 1997. [6] Lott, B.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 .: Edward Arnold, 1989. [7] Lyons, J.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1. [8] Wales, K. Northern English: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9] Wu Weizen. 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0] Yang Yanhua & Zhang Shufan. Modern English Lexicology [M]. Peking: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2007. [11] 陈永烨.“英汉颜色词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7). [12] 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A].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2. [1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14] 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15] 唐振华.“英汉颜色词的翻译” [J].《中国科技翻译》,1997,(2). 指导教师意见:(对课题的认可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系(教研室)审查意见: 系(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影视翻译毕业论文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处之,会使观众难以认同。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寓意;重构;修润;转换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一、语言与文化意象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 “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二、重构文化意象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 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 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三、文化意象的修润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Peter: Oh, this? 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 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 Prying eyeee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Err, maybe not aaas thick a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四、文化意象的转换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 of Culture 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Isabella: It’s a brother’s duty,dear Edgaar, to introduce his siste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 : Oh, you want a dragon?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在上述翻译中“dragon”是一个关键词。在英语语言中,“dragon”作“魔鬼”解释。每当提及此词,西方人的思想意识中立刻会呈现出一只面目狰狞的魔鬼正张牙舞爪地扑向人间,由此不难看出“dragon”在西方语言文化中隐含贬义。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字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等意,昔日中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因此与“龙”字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具有崇敬之意。如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祈盼着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为“望子成龙”等。“dragon”在东西方语言中,其文化意象的寓意是绝然相反的。简言之,它们的物象虽同,但寓意却完全相异。由此可见用“龙骑兵”来硬译“dragon”一词显然不妥当。因为当中国观众在观赏影片时忽尔听到“龙骑兵”这一词语,他们肯定即刻会联想到“他”可能是个“皇家骑兵”。但依莎贝拉的回答却又使观众对影片的阐释如坠云雾。观众不禁要问:这个堂堂正正的“皇家骑兵”怎么会是“长着火红的大胡子”呢?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只有那些三头六臂的怪物才有一张可怕的绿眉毛、红胡子嘴脸。如此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处理好东西方语言文化中意象错位这一棘手问题,同时也不能传神地译出这段对白的真实含义,反而给上下文语义的贯通设置了语言障碍。因此,例中埃得加与依莎贝拉的最后一段对话不妨翻译如下: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哦,你该不是想嫁给一个野蛮人吧?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电影翻译中许多英语词语若直接硬译,会令广大中国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此外,电影翻译文本受电影画面切换时间的限制,不能像翻译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在一些晦涩难懂之处作些注释,所以对白译文一定要让观众一听、一看即能明了。译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领略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意象来进行电影翻译。

论文翻译方向写电影名翻译或者是台词翻译之类的都挺多的,但也有利有弊,你可以借鉴下看别人从哪些方面分析的,然后自己选几个最近新出的电影,再立角度写论文。这样就不会没新意了。那些已经被写烂了的电影就不要写啦,选最新最近的影片应该就好很多的。

这个题目挺好的~~挺有研究价值的。应该多举些例子,比如说一些经典电影的字幕什么的。老友记也是比较经典的,祝你成功哦~~

英文的么?我觉得你的选题虽然新颖,但也因为新颖所以有难度。首先第一部分introduction 你可以写一下你为什么想写这方面的论文 研究这个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字幕翻译的研究...第二部分 literature review(文献综述) 这部分你主要写一写翻译理论就可以了第三部分 我觉得你选一些电影的字幕翻译 从某个角度分类 然后逐个分析第四部分 从分析中得到的结论 第五部分 你的结论对学术、社会研究。。。之类的有什么帮助 存在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借鉴的 等等就你的专业而言,看一些翻译理论的书来充实自己,起码动笔前有思路。更重要的是看学长们写的优秀论文,尤其要找你想写的方面的看。 这一步对你未来的写作才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我的回答有帮到你。

电影题目翻译论文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处之,会使观众难以认同。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寓意;重构;修润;转换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一、语言与文化意象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 “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二、重构文化意象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 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 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三、文化意象的修润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Peter: Oh, this? 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 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 Prying eyeee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Err, maybe not aaas thick a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四、文化意象的转换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 of Culture 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Isabella: It’s a brother’s duty,dear Edgaar, to introduce his siste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 : Oh, you want a dragon?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在上述翻译中“dragon”是一个关键词。在英语语言中,“dragon”作“魔鬼”解释。每当提及此词,西方人的思想意识中立刻会呈现出一只面目狰狞的魔鬼正张牙舞爪地扑向人间,由此不难看出“dragon”在西方语言文化中隐含贬义。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字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等意,昔日中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因此与“龙”字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具有崇敬之意。如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祈盼着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为“望子成龙”等。“dragon”在东西方语言中,其文化意象的寓意是绝然相反的。简言之,它们的物象虽同,但寓意却完全相异。由此可见用“龙骑兵”来硬译“dragon”一词显然不妥当。因为当中国观众在观赏影片时忽尔听到“龙骑兵”这一词语,他们肯定即刻会联想到“他”可能是个“皇家骑兵”。但依莎贝拉的回答却又使观众对影片的阐释如坠云雾。观众不禁要问:这个堂堂正正的“皇家骑兵”怎么会是“长着火红的大胡子”呢?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只有那些三头六臂的怪物才有一张可怕的绿眉毛、红胡子嘴脸。如此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处理好东西方语言文化中意象错位这一棘手问题,同时也不能传神地译出这段对白的真实含义,反而给上下文语义的贯通设置了语言障碍。因此,例中埃得加与依莎贝拉的最后一段对话不妨翻译如下: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哦,你该不是想嫁给一个野蛮人吧?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电影翻译中许多英语词语若直接硬译,会令广大中国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此外,电影翻译文本受电影画面切换时间的限制,不能像翻译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在一些晦涩难懂之处作些注释,所以对白译文一定要让观众一听、一看即能明了。译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领略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意象来进行电影翻译。

电影字幕翻译漫谈 随着宽带在中国的普及,mpeg4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由DVD压缩的DVDRIP影片以惊人的速度在互联网间传播。事实上,在中国,大部分人都不具备直接欣赏外语影片的能力,而很多DVDRIP影片却恰恰是原声发音、外语字幕。电影字幕的翻译作为DVDRIP影片的一个关键部分,正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这其中包括正版或盗版DVD碟片上rip下来的vobsub字幕,以及由网友自发翻译的srt格式字幕。 中文字幕翻译的特点 中文字幕和中文配音在翻译要求上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上译厂,配音要求讲究口型一致,句子符合中国的口语规范,其优势是方便观众看电影,直接就能听懂,而不用费力看字幕。其缺点也显而易见:由于口型上的要求,不得不对句子进行缩减或扩充;由于外国历史文化的差异,很多双关、幽默的意思难以表达,不得不舍弃这些句子的翻译。 以《魔羯星一号》中英双语版为例,可以明显看出中文配音和中文字幕的差异。其中有一段剧情是母亲给孩子说英语绕口令,如果配音直接翻译的话,很难做到押韵,于是改为讲故事。另一段剧情是一个宇航员边爬山边讲笑话,这个笑话是有寓意的,直接翻译成配音的话,很多观众会感觉莫名其妙,于是配音版改为宇航员边爬山边呼救。该片配音版中很多幽默的成分都改掉了,这样就损失了很多欣赏电影的乐趣。 电影字幕就较好处理这些问题。首先,没有口型限制,字幕可以按原文直接翻译,而幽默和一语双关的意思可以使用注释来解决。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学好外语,直接观看外语字幕的影片。而在个人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字幕翻译还是最大限度表达英文意思的最佳方法。 没有硝烟的战场 经常看DVDRIP影片的网友都知道,公开的中文字幕库有几大网站。射手网稳坐字幕网站的头把交椅,其特点是:允许自由上传,字幕多而杂。正因为字幕多,同一影片有好几个版本的字幕,造成网友下载时无所适从,网站设有的评分系统基本上形同虚设,因为大部分网友为下载字幕而来,而等到看完影片,早就把给字幕打分的事忘到九霄云外了。射手网设有TLF、汉风、新视界、牛过四大字幕网站的友情搜索链接,射手网上没有的字幕,可以在这些字幕网站上继续搜索。这四大字幕网站均是以论坛为依托的,各自有较强翻译能力字幕小组。除以上提到的四个论坛,更有伊甸园、行星等影视论坛的字幕组,虽没有独立的字幕网站,但也具备很强的字幕翻译能力,实力不容小视。 同行是冤家,这话一点不假,在字幕界尤为显著。字幕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每个字幕组成员不允许加入其他字幕组,或者以其他字幕组的名义发布自己的翻译作品。曾有个别成员以身试法,均被开除组籍。每个字幕组在各自论坛都有专门的活动版块,这些版块是仅有小组成员才能进入的,这已经是半公开的秘密。每逢热门大片上市,这些秘密基地里顿觉杀气腾腾。各字幕组紧锣密鼓,召开工作会议,分配任务,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布字幕。领到任务的小组成员常常会为此通宵达旦,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而几天后,各论坛出品字幕质量的比较,又成为各字幕小组讨论的热点。更有好事之人,通过随机挑选句子进行比较的方式,评价各论坛出品字幕的优劣。所以,热门大片的翻译无异于一场激烈的战斗,而连年战争的结果,使得几大字幕小组和所在的论坛人气飙升,翻译人员欢欣鼓舞,最终形成N赢的局面。 几块善意的砖头 不客气地说,现在中文字幕的翻译状况相当混乱,由于没有一个类似rip字幕的统一标准加以规范,加上不少翻译人员带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把翻译字幕当作得到积分的手段来应付差使,造成字幕质量参差不齐。单兵作战,除了个别翻译质量很高外,非字幕组的散兵游勇普遍缺乏翻译经验,字幕存在不少问题。而有些字幕组只求数量,根本不论质量,只要翻完就皆大欢喜,而没有一个较完备的质量监管机制来进行约束。不用仔细核对,仅一遍影片看下来,平均每部影片的明显错误(比如错别字、格式错)都在10个以上。近期汉风HTS的字幕出得不多,仅从看到的几个来说(其中有些还是很早以前翻译的字幕),错误还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概括起来,个人认为,字幕界存在以下四大弊病(发现标题起得居然很押韵,嘿嘿): 1、一人包揽翻译校对 初期的牛过论坛字幕组(即汉风HTS字幕组的前身)曾一度辉煌,并定下专门的翻译、校对制度,在字幕头尾标明翻译、校对人员,并规定翻译、校对不能是同一个人。其他论坛的字幕组也纷纷采用这种形式,但遗憾的是,只学到了形式,却没有实质,大部分字幕组出品的字幕,翻译、校对都是一个人。 我如果说,一人既翻译又校对,一定比翻译、校对分别由两人作的字幕质量差,这话肯定是不负责任的。有些个人独立翻译校对的字幕甚至比两人翻译校对的字幕质量上高很多。但大家想一想,有多少人翻译完字幕后会真的自己进行校对?校对自己的字幕,又能找到多少错误?以我以往翻译的经验来说,仅翻译过程就反反复复看了N遍的电影,已经是心力交瘁,翻译完成后很难会有心情再看一遍寻找错误。而且自己翻译中的错误,自己也很难找得到。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倡字幕组成员互相校对。 就是我提到的翻译、校对机制,本身也是形式,如果此文一出,很多论坛的字幕组纷纷改为多人校对,而质量上没有提高,那岂不还是形式主义?真要想保住字幕质量,非要有较具体的标准不可,把每个字幕组出品的字幕错误限制在几个以内,超过了会有一个惩罚措施。 2、人力资源严重浪费 由于各论坛自行其事,没有一个统一的安排规划,造成原本不充裕的翻译人员,都集中在热门商业片的翻译上。《指环王》系列、《黑客帝国》系列都有4个以上的字幕组同时在作,很多已经有中文字幕的影片,新出了另一个RIP版本,翻译人员未经查找,又重新翻译。有些字幕组曾结成过翻译联盟,统一组织安排工作,避免重复翻译,但因任务分配、翻译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最终只得恢复各自为政的状态。 我有一个梦想,所有的中文字幕组织联合起来,建立专门的字幕翻译分配网站,对热门大片采取各字幕组轮流翻译的方法,其他影片的翻译,由个人自行申请。另外再制定统一的字幕翻译校对规则,对字幕翻译细节进行规定,确保字幕质量。当然,这只是我的梦想,真正实施起来,涉及到网站管理、任务分配、联系沟通,尤其是涉及到各字幕组自身利益,难度相当大。想要逐步实现的话,各字幕组负责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首要任务。 3、长片老片翻译嫌累 现在的字幕翻译普遍采取个人申请制,大家根据兴趣爱好,自行选择影片翻译。在没有特别感兴趣的情况下,通常浪漫爱情片、动作枪战片等因句子少,情节吸引人,翻译难度小而很受欢迎。而1500句以上的长片和黑白老片、记录片、文艺片因对话多,情节枯燥,翻译难度大而少人问津。当然,这些情况并非绝对,我记得我就曾经投机翻过一个200多句的老片。总的说来,这其实是个人兴趣与字幕需求的矛盾。字幕组的成立就建立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只要愿意,重复翻译又有何不可?强扭的瓜不甜,硬要别人翻译不喜欢的影片有违“兴趣爱好”这一理念。在不考虑兴趣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论坛奖励制度的适当倾斜来对翻译冷门片的网友进行额外奖励,以解决长片、老片无人翻译的问题。 4、新丁不来老人隐退 人的兴趣爱好是会发生变化的,字幕组成立到一定时间,很多老成员在经过十几部影片的翻译校对后,会逐渐丧失当初的翻译热情,参与翻译的人逐渐减少,不少处于半隐退状态。现在汉风论坛的积分制+流量制,解决了部分翻译懈怠问题,但终究不是长久之策。我心目中比较好的字幕组模式,应该是类似于“青年志愿者”到边疆教书,几年后,老成员陆续退出,而新成员不断加入,当然,有愿意长期服务的,更是欢迎。在字幕翻译上,对人才的需求从来都是只多不少。可惜的是宣传力度仍然不够,仅在论坛内部招收新成员,难以维持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希望能对外在各高校BBS和专业英语论坛广泛招收此类成员,毕竟,这种耗人精力的工作不是每个人都能长期坚持的。本文专为招收汉风字幕组新成员而作,请在转载的同时,请勿删除末尾的广告文章。 一、制作字幕需要的各项要求 认真--我把这一点放在首要位置,英语水平差、中文表达能力不行,这都是可以原谅的,唯独粗心大意犯的低级错误不可谅解。有人提议说要提高进字幕组的门槛,谬矣,现在人手是大大的不够,不能再提高了。大部分的字幕质量低下并非是英语差造成的,而是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私以为,一个字幕的优劣,认真态度占40%,翻译经验占20%,英语程度占19%,中文表达占21%。其中翻译经验包含了中英文表达以及工具软件和网络搜索在翻译中的应用,这些经验方面的知识,新手刚开始翻译不会注意,时间一长,慢慢就有体会了。 英语--通常各大论坛字幕组对外招人,要求英语程度为六级,这的确吓倒了很多准备尝试字幕翻译的新人。我在这里要更正一下说法,希望能为这些被高门槛吓跑的网友鼓鼓劲。一般来说,电影中的句子比大学英语课本要简单好多。我认为只要是上过大学的学生,不管过没过四、六级考试,借助“金山词霸”等翻译软件,在英语方面都可以达到普通字幕翻译的要求。当然,英语程度是越高越好,尤其是在国外留学、居住的网友更佳,因为有些时候,影片出现一些复杂句式、俚语还有涉及外国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这些不是字典和翻译软件能查到的,这时就体现出英语程度的优势了。 中文--奇怪的是,明明英译中涉及两种语言,很多字幕组却往往不对中文程度作任何要求。大概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学了10多年的中文,表达方面应该没有问题。其实不然,英译中对中文表达的要求应该更多些。有些在国外多年的留学生,英语方面很厉害,很多查不到的俚语都不在话下,可翻译出来的字幕却一塌糊涂。大概是适应了英语的表达方式,转回头用中文表达,却好像“英式中文”,不知道他回国后说话会不会也是这样。

电影字幕翻译是多媒体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字幕翻译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差额翻译

一、引言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它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在信息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影视作品更是以直观与便捷的优势成为了解异域 文化 与学习外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影视翻译因此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字幕翻译(subtitling)较之译制(dubbing),以其制作成本低、周期短的特点成为影视翻译最为常用的 方法 之一。

然而,正如Birgit Nedergaard-Larsen所言,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并非单一地从源语言到目 标语 言的转换过程,期间涉及诸多文本以外因素的处理,如声音、图像、画面的融合等因素[1]。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影字幕翻译通常采用浓缩、删减、添加等方法来尽可能保持画面、声音与字幕的统一,超额与欠额翻译在所难免。同时,超额与欠额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学术界讨论的 热点 错误类型。因此,如何看待字幕翻译中的超额、欠额翻译便迫在眉睫且具有现实意义。

二、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提出了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概念。交际翻译倾向于流畅、简单、清晰、直接的翻译方法,遵守某一特定的语域,是一种“欠额翻译”;语义翻译则倾向于细致、繁复、晦涩难懂的翻译方法,较之译者的意图,翻译更侧重思维过程的再现,因而是一种“超额翻译”[2]。超额翻译是对所译材料进行补充加工,进行超出翻译范围的改造,而欠额翻译则是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翻译规范的语言中介类型,是缩写或节译。简言之,超额翻译是指译语文本承载了比源语文本更多的信息量,表述方式相对具体;而欠额翻译是指译语文本承载的信息量小于源语文本,译语文本更加概括[3]。超额与欠额翻译都是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增减,因此可以统称为差额翻译。

三、字幕翻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翻译

Georg-Michael Luyken在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一书中提出,区别于文学翻译与口译,影视制作的特点使字幕翻译受到来自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所占用的屏幕空间;字幕显示时间;字幕间切换的时间及字幕的显示与形式。同时,受文化因素的制约,文化缺省(cultural vacancy)也经常是翻译过程中的拦路虎。译者为了避免以上限制而进行的浓缩、删减和添加等翻译方法,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差额翻译。请看以下三则示例:

例 supervised 5 ;s 5 personalities,5 sets of could be number 6 if you act I ain’t holding no hand,you understand?I ain’t babysitting you.

我有五个手下,性格南辕北辙。你表现得好就是第六个。但我不会特别照顾你,懂吗?(《训练日》)

例 has come today and a friend writes this to me:...

今天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上说:……(《走出非洲》)

在以上示例中,原文 句子 较长,如果逐字翻译,势必会影响画面、声音与字幕的融合。因此,译者对整句进行了改译,删减了斜体部分。

例 about your staying longer?

怎么回事?你还要再待几天吗?(《爵士歌手》)

例,petrified,stupefied...by you.

怕极了。怕得发抖,怕得发呆,怕得发神经!但不是怕你!(《美丽心灵》)

例3中,原文语速很慢,因此译者加入“怎么回事?”配合声音的行进。例4中,原文是肯定语气,使用了尾韵“ied”。译者将尾韵“ied”翻译为头韵“怕”,并且直接将否定语气译出。

从以上示例不难看出,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所增加或删减。例1的翻译虽然保证了画面与字幕的一致,也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信息,但将主角试图示威的气势削弱了。例4中译者对尾韵的处理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是如果将原文中隐含的否定语气直接翻译出来,观众也无法体会到源语文字的精妙之处,那么观众对字幕片的反应与源语观众对源语影片的反应也会略显不同。

字幕翻译时常受到画面、声音等非文学因素的影响,如果说文学翻译是“戴着脚镣跳舞”,那么字幕翻译就是“戴着手镣与脚镣跳舞”。译者只能在不影响画面、声音与字幕呼应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翻译的超额与欠额也就在所难免。

四、如何看待字幕翻译中的差额翻译

由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翻译始终无法做到绝对的等值。字幕翻译既是文学翻译,又是多媒体翻译:一方面要处理台词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技术层面的限制因素,信息的增加和删减已是必然,等值也就无从谈起。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指出:“即使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傅雷所说的“过”与“不及”就是本文所探讨的超额与欠额翻译。然而,超额与欠额虽是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普遍存在,但是只要将“过”与“不及”的度降至最低,尽可能地将原文的韵味贴切地表达出来,字幕翻译又何尝不是对“一箭双雕”之美差?我提出以下两点看法,旨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帮助译者从新的角度看待超额与欠额翻译。

1.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字幕翻译,超额与欠额翻译都无可避免。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鸿沟自译事产生之时已然存在,加之字幕翻译又时常受到技术等非文学因素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在不影响正常欣赏影片的前提下,适当的超额与欠额翻译是可以接受的。许崇信教授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在列车行进的过程中,几乎无法避免车体的上下抖动和左右摇摆,但这种摇摆和抖动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都不会影响列车的顺利运行,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才会发生事故。翻译就是列车的运行,“抖动”和“摇摆”不可避免。如在《成长的烦恼》中的这段对话:

例:ahhhh you explain for u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ea,in Moby Dick?

Mike:Ah,sure,;s the letter between the I and the K.

这段对话的幽默之处在于“sea”和“c”这对同音异义的双关语,但是中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双关语,因此译者必须使用变通的差额译法,保证“列车”的顺利“运行”。以下为可行的中文译本: 老师:啊……迈克,你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白鲸》这本书里的大海有什么意义。

迈克:哦,当然,当然,就是大海不同于大河。

译者将原文中的双关语转换成中 文的头韵实属无奈之举,但原文的幽默感却保留了下来。如果要忠实地将原文译出,注释和加注必不可少,非但幽默尽失,字幕的空间和时间因素也不容许。相对于注释和加注,同类属性之间,如修辞手法的转换可能更为有效地降低“抖动”和“摇摆”的度。

例5的译本对所译材料进行补充加工,进行超出翻译范围的改造,属于超额翻译。但正是这样的处理达到了源语影片的预期目的,因此,此处的超额翻译是可以接受且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例1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得不进行缩译,源语文本所传达的信息量减少在所难免。但如果将例1的信息完整译出,势必会影响字幕的可读性与连贯性。所以,由于受到 文学因素和非文学因素的影响时而进行的适度的超额与欠额翻译是可以接受的。

2.字幕翻译中度的掌握应以电影类型为依据。电影类型不同,目的观众不同,预期效果也不同。便于本文的分析,我将电影分为严肃型和娱乐型两种。严肃型电影包括纪录片、科教片等用于提供和传达专业知识信息的电影;娱乐型电影供观众娱乐消遣,陶冶情操,诸如喜剧片、惊悚片、动作片、文艺片等。针对不同电影类型而进行的字幕翻译,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也不同。比如上述例5中,《成长的烦恼》是一部喜剧,它的目的就是使观众发笑,双关语就是笑料之一,如果采取直译的方法,观众反倒不知其所然,喜剧效果大打折扣。又如惊悚片和恐怖片,观众会将重点放在画面、声音和剧情的 发展上,如果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台词翻译的颇具文采,那么观众也会因为与剧情的格格不入而哭笑不得。

严肃型电影既然是以信息传递为目的,清晰明了才是关键,因此也就倾向于简单、清晰、直接的翻译方法,倾向于欠额翻译;娱乐型电影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造”,即超额翻译。但是,两种翻译不是以差额为出发点,试图不忠实于源语文本。在不与技术限制相冲突的情况下,依然尽可能与源语文本保持“零度”差额。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字幕翻译是一项繁复的 工作,受到来自文学因素与技术因素两方面的限制,超额与欠额翻译不可避免。翻译学术界一直将超额与欠额翻译认定为典型的错误类型而争论不休。我认为,在与时间、空间等技术因素相冲突的情况下,适度的超额或是欠额翻译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的电影类型而采取的适度超额或欠额翻译不仅摆脱了来自技术层面的限制,而且达到了影片的预期目的。

<<<下页带来更多的电影字幕翻译参考论文

这个题目挺好的~~挺有研究价值的。应该多举些例子,比如说一些经典电影的字幕什么的。老友记也是比较经典的,祝你成功哦~~

影视字幕翻译研究论文

影视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一:

[1] 李和庆,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

[2]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3] 陈莹. 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4] 余萍. 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D]. 安徽大学 2011

[5] 尤杰. 论网络盗版对电影产业收入流的影响[J]. 当代电影. 2010(12)

[6] 肖维青. 学术性·职业性·趣味性--“影视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03)

[7] 龙千红.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8] 孙致礼. 翻译与叛逆[J]. 中国翻译. 2001(04)

[9] 胡心红. 从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11] 杨莎莎. 亚瑟·韦利对《西游记》的创造性叛逆式翻译[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12] 张锦兰. 接受美学与复译[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3] 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 2003(01)

[14] 钱梦妮. 美剧字幕组的生存悖论[J]. 新闻世界. 2011(01)

[15] 吴晓芳. 字幕组:美剧“汉化”的背后[J]. 世界知识. 2011(01)

[16] 麻争旗. 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 中国翻译. 2011(06)

[17] 王平. “隐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组”翻译面面观[J]. 电影评介. 2009(17)

[18] 刘洪涛,刘倩. 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9] 张春柏. 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 1998(02)

[20] 麻争旗.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05)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二:

[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 高丽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吴十梅. “张掖大景区建设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6] 赵春梅. 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 中国翻译. 2002(04)

[7]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04)

[8] 李琼. 《协商民主在中国》英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樊小花. “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许可证申请指导文件”的翻译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冉彤. 二人互动模式下提示和重铸与二语发展[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赵爱仙. 翻译美学视阈下陌生化在《围城》英译本中的再现与流失[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2] 李文婧.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3]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4] 陈燕. 互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5] 刘霖. 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明喻成语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6] 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7] 陆祖娟. 语用翻译视角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汉英翻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8]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0]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21]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2)

[22] 王静. 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三:

[1] 张鑫.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D]. 内蒙古大学 2010

[2] 熊婷.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赤壁》的字幕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3] 陈燕. 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周昕.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的问题[D]. 苏州大学 2010

[5] 唐立娟.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大学生阅读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6] 郭乔. 关联理论指导下美剧字幕翻译的明示处理[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 李芸泽. 南京沃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洽谈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马玉珍. 认知语境视角下字幕翻译的“高效与经济”原则[D]. 中南大学 2009

[9] 苏春梅. 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姜泽宪. 英语教师信念与职业认同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郭星余. 字幕翻译的改写[D]. 中南大学 2007

[12] 马子景. 第三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节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3] 吴庆芳.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多模态话语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4] Salvatore, and Humo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The Translator . 2002

[15] 杨帆. 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项目的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6] 王红霞. 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7] Bassnett-McGurie, Studi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80

[18] 李艳玲. 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教学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9] 高东森. 基于FIAS的新手-专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0] 程思.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1] 费卫芝.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翻译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电影字幕翻译是多媒体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字幕翻译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差额翻译

一、引言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它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在信息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影视作品更是以直观与便捷的优势成为了解异域 文化 与学习外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影视翻译因此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字幕翻译(subtitling)较之译制(dubbing),以其制作成本低、周期短的特点成为影视翻译最为常用的 方法 之一。

然而,正如Birgit Nedergaard-Larsen所言,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并非单一地从源语言到目 标语 言的转换过程,期间涉及诸多文本以外因素的处理,如声音、图像、画面的融合等因素[1]。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影字幕翻译通常采用浓缩、删减、添加等方法来尽可能保持画面、声音与字幕的统一,超额与欠额翻译在所难免。同时,超额与欠额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学术界讨论的 热点 错误类型。因此,如何看待字幕翻译中的超额、欠额翻译便迫在眉睫且具有现实意义。

二、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提出了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概念。交际翻译倾向于流畅、简单、清晰、直接的翻译方法,遵守某一特定的语域,是一种“欠额翻译”;语义翻译则倾向于细致、繁复、晦涩难懂的翻译方法,较之译者的意图,翻译更侧重思维过程的再现,因而是一种“超额翻译”[2]。超额翻译是对所译材料进行补充加工,进行超出翻译范围的改造,而欠额翻译则是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翻译规范的语言中介类型,是缩写或节译。简言之,超额翻译是指译语文本承载了比源语文本更多的信息量,表述方式相对具体;而欠额翻译是指译语文本承载的信息量小于源语文本,译语文本更加概括[3]。超额与欠额翻译都是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增减,因此可以统称为差额翻译。

三、字幕翻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翻译

Georg-Michael Luyken在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一书中提出,区别于文学翻译与口译,影视制作的特点使字幕翻译受到来自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所占用的屏幕空间;字幕显示时间;字幕间切换的时间及字幕的显示与形式。同时,受文化因素的制约,文化缺省(cultural vacancy)也经常是翻译过程中的拦路虎。译者为了避免以上限制而进行的浓缩、删减和添加等翻译方法,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差额翻译。请看以下三则示例:

例 supervised 5 ;s 5 personalities,5 sets of could be number 6 if you act I ain’t holding no hand,you understand?I ain’t babysitting you.

我有五个手下,性格南辕北辙。你表现得好就是第六个。但我不会特别照顾你,懂吗?(《训练日》)

例 has come today and a friend writes this to me:...

今天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信上说:……(《走出非洲》)

在以上示例中,原文 句子 较长,如果逐字翻译,势必会影响画面、声音与字幕的融合。因此,译者对整句进行了改译,删减了斜体部分。

例 about your staying longer?

怎么回事?你还要再待几天吗?(《爵士歌手》)

例,petrified,stupefied...by you.

怕极了。怕得发抖,怕得发呆,怕得发神经!但不是怕你!(《美丽心灵》)

例3中,原文语速很慢,因此译者加入“怎么回事?”配合声音的行进。例4中,原文是肯定语气,使用了尾韵“ied”。译者将尾韵“ied”翻译为头韵“怕”,并且直接将否定语气译出。

从以上示例不难看出,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所增加或删减。例1的翻译虽然保证了画面与字幕的一致,也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信息,但将主角试图示威的气势削弱了。例4中译者对尾韵的处理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是如果将原文中隐含的否定语气直接翻译出来,观众也无法体会到源语文字的精妙之处,那么观众对字幕片的反应与源语观众对源语影片的反应也会略显不同。

字幕翻译时常受到画面、声音等非文学因素的影响,如果说文学翻译是“戴着脚镣跳舞”,那么字幕翻译就是“戴着手镣与脚镣跳舞”。译者只能在不影响画面、声音与字幕呼应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翻译的超额与欠额也就在所难免。

四、如何看待字幕翻译中的差额翻译

由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翻译始终无法做到绝对的等值。字幕翻译既是文学翻译,又是多媒体翻译:一方面要处理台词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技术层面的限制因素,信息的增加和删减已是必然,等值也就无从谈起。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指出:“即使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傅雷所说的“过”与“不及”就是本文所探讨的超额与欠额翻译。然而,超额与欠额虽是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普遍存在,但是只要将“过”与“不及”的度降至最低,尽可能地将原文的韵味贴切地表达出来,字幕翻译又何尝不是对“一箭双雕”之美差?我提出以下两点看法,旨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帮助译者从新的角度看待超额与欠额翻译。

1.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字幕翻译,超额与欠额翻译都无可避免。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鸿沟自译事产生之时已然存在,加之字幕翻译又时常受到技术等非文学因素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在不影响正常欣赏影片的前提下,适当的超额与欠额翻译是可以接受的。许崇信教授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在列车行进的过程中,几乎无法避免车体的上下抖动和左右摇摆,但这种摇摆和抖动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都不会影响列车的顺利运行,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才会发生事故。翻译就是列车的运行,“抖动”和“摇摆”不可避免。如在《成长的烦恼》中的这段对话:

例:ahhhh you explain for u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ea,in Moby Dick?

Mike:Ah,sure,;s the letter between the I and the K.

这段对话的幽默之处在于“sea”和“c”这对同音异义的双关语,但是中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双关语,因此译者必须使用变通的差额译法,保证“列车”的顺利“运行”。以下为可行的中文译本: 老师:啊……迈克,你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白鲸》这本书里的大海有什么意义。

迈克:哦,当然,当然,就是大海不同于大河。

译者将原文中的双关语转换成中 文的头韵实属无奈之举,但原文的幽默感却保留了下来。如果要忠实地将原文译出,注释和加注必不可少,非但幽默尽失,字幕的空间和时间因素也不容许。相对于注释和加注,同类属性之间,如修辞手法的转换可能更为有效地降低“抖动”和“摇摆”的度。

例5的译本对所译材料进行补充加工,进行超出翻译范围的改造,属于超额翻译。但正是这样的处理达到了源语影片的预期目的,因此,此处的超额翻译是可以接受且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例1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得不进行缩译,源语文本所传达的信息量减少在所难免。但如果将例1的信息完整译出,势必会影响字幕的可读性与连贯性。所以,由于受到 文学因素和非文学因素的影响时而进行的适度的超额与欠额翻译是可以接受的。

2.字幕翻译中度的掌握应以电影类型为依据。电影类型不同,目的观众不同,预期效果也不同。便于本文的分析,我将电影分为严肃型和娱乐型两种。严肃型电影包括纪录片、科教片等用于提供和传达专业知识信息的电影;娱乐型电影供观众娱乐消遣,陶冶情操,诸如喜剧片、惊悚片、动作片、文艺片等。针对不同电影类型而进行的字幕翻译,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也不同。比如上述例5中,《成长的烦恼》是一部喜剧,它的目的就是使观众发笑,双关语就是笑料之一,如果采取直译的方法,观众反倒不知其所然,喜剧效果大打折扣。又如惊悚片和恐怖片,观众会将重点放在画面、声音和剧情的 发展上,如果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台词翻译的颇具文采,那么观众也会因为与剧情的格格不入而哭笑不得。

严肃型电影既然是以信息传递为目的,清晰明了才是关键,因此也就倾向于简单、清晰、直接的翻译方法,倾向于欠额翻译;娱乐型电影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造”,即超额翻译。但是,两种翻译不是以差额为出发点,试图不忠实于源语文本。在不与技术限制相冲突的情况下,依然尽可能与源语文本保持“零度”差额。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字幕翻译是一项繁复的 工作,受到来自文学因素与技术因素两方面的限制,超额与欠额翻译不可避免。翻译学术界一直将超额与欠额翻译认定为典型的错误类型而争论不休。我认为,在与时间、空间等技术因素相冲突的情况下,适度的超额或是欠额翻译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的电影类型而采取的适度超额或欠额翻译不仅摆脱了来自技术层面的限制,而且达到了影片的预期目的。

<<<下页带来更多的电影字幕翻译参考论文

从目的论看影视字幕翻译论文这个问题不是很大,

这个题目挺好的~~挺有研究价值的。应该多举些例子,比如说一些经典电影的字幕什么的。老友记也是比较经典的,祝你成功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