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激励研究论文三表

发布时间:

激励研究论文三表

员工激励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一项重要工作,激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成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激励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将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重视起来!通过合理设置薪酬管理制度以及薪酬激励方式,更好地满足职工的需求,让职工所得到的薪酬与付出的劳动相符,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薪酬激励

近些年来,笔者在对一些事业单位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薪酬管理制度不合理"薪酬激励 方法 不科学等,造成事业单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存在的弊端

薪酬管理是事业单位工作的重点,必须将其重视起来,而且,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下,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也应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然而,从大量的实践调查中却发现,当前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影响到薪酬管理的质量,甚至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主要存在的弊端分析如下!

(一)薪酬管理过于职务化

薪酬管理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保证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则必须科学地进行薪酬管理以及薪酬激励![1]一般情况下,薪酬管理应与薪酬激励有效结合,充分体现出激励的作用,这样才能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而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很多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过于职务化,过度地注重学历资历"职务职称,新 入职 的职工如何努力都没有职称高"资历老职工的薪酬高,在这种情况下薪酬也将呈现出身份象征性,使得新入职的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职工整体工作效率,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性

薪酬管理工作主要根据职工的职能"工作性质"岗位等进行薪酬的分配,而且,薪酬分配的模式应逐级审查之后,才能将薪酬工资分配到各个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再由财务部门根据实际的情况分配相应的薪酬![2]然而,就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运行情况来看,由于薪资管理缺乏激励机制"工资分配模式不合理等问题,再加上职工在没有工资增长利益的驱动下,使得职工工作长期处在消极的状态"工作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失误,工作不认真,做事考虑的不够全面,从而造成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不高!

(三)薪酬激励方式不够科学

薪酬激励应充分体现出对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作用,而且,应从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职工的出勤率等方面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职工实施物质结算![3]另外,事业单位为了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的积极性,适当地增加职工的规模化培训,根据职工的专业技能分配相应的岗位,并根据职工在岗位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薪资以及奖励,从而对职工起到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然而,当前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方式存在很多不合理地方,如,职工经常会遭受到不公平的工资待遇"一些老职工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等,不仅影响到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内部矛盾,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二"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的完善 措施

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弊端,进而会出现不公平问题,尤其是薪资方面,经常出现职工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打消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

(一)实施按劳分配的薪酬分配制度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薪酬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未能将薪酬激励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影响到薪酬管理的效率,也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必须实施按劳分配的薪酬分配制度![4]首先,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应打破传统分配的约束,逐渐从原有的职务化转变成劳务化,根据职工的工作量分配相应的薪酬,使职工的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才能使职工的心理平衡,消除一些消极的因素,切实有效地提升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事业单位的年轻才干来说,在这种环境下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活跃思维;而且,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也能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气氛更加活跃,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其次,事业单位在薪酬管理方面,除了职工应得的工资之外,还有一些补贴,主要包括交通补贴"特殊贡献补贴"室外高温补贴"出差补贴等;事业单位应根据职工的工作量给予相应的补贴,这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将其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其次,应完善事业单位职工福利政策,如,医疗 保险 "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应根据职工的工作年限"工作任务"所完成的工作量等方面的统计,根据这些统计数据为职工缴纳相应的保险,充分体现出事业单位人性化管理!另外,事业单位还应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以及补贴工资种类,以此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重视职工考核,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如果薪酬管理不合理,将无法发挥出薪酬激励的作用,从而影响到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这种现象是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应对薪酬管理进行合理的改革,重视职工的考核,充分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5]首先,在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中应重视绩效考核工作,通过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来有效衡量职工的工作情况,并分配相应的薪酬数量,使职工能够得到应有的薪酬回报,对职工的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职工的工作量"工作日考勤等!其次,职工的薪资应与自身的工作相结合,对于一些超额完成上级部门指派的任务,相关领导应给职工相应的奖励,以此来激励职工,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如果在正常工作时间内,一些职工人员出现迟到"早退"无故缺席以及工作中出现大纰漏而导致事业单位出现经济损失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单位的 规章制度 ,结合实际情况对职工进行有效的惩戒,从而对职工的工作态度起到很好的鞭策作用,进一步确保职工工作的质量,提升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三)采取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方式不合理,使得事业单位经常出现内部矛盾,影响到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针对此种情况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首先,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应实施差异化管理,应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根据职工的工作岗位来分配相应的薪酬;这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制定多种岗位薪酬激励机制,将其应用到相应的岗位中,对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这种薪酬激励方式下,对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工作应结合实际的岗位发展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将薪酬管理工作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次,应明确不同岗位所要承担的任务以及不同的职责,在不同工作岗位的职工所获取的报酬也必然是不同的;一个做后勤清洁的保洁员和一个进行人事管理的部门经理在所获得的薪酬方面应该是有很大差距的,只有达到这样的差距效果,事业单位制定的薪资制度才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事业单位要参照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指导价位,根据不同岗位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再次,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之下,薪酬激励方式也应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满足当今市场的发展要求,同时,还应加强对职工的监督,了解职工的需求!并将其融入到薪酬管理中,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职工工作的热情,将薪酬的激励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有效地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6]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事业单位的的薪酬管理工作也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发展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对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的探讨,作者主要对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几方面改进的措施,如,实施按劳分配的薪酬分配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采取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等,希望能够有益于推动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卓贤$事业单位薪酬%福利&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科教导刊:中旬刊

[2]王晓燕$浅析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3]石雪清$浅析中国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

[4]李旭晔,陈旭辉,王新永,徐亮,韩军,雷磊$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5]宾海鹰,项新,黄典胜,施燕春,冯振伟,何坤,陆玲娜,李洁,黄振华$现行事业单位薪酬制度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市场论坛

摘要:员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参与者,因此,企业在管理中需要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企业激励机制的构建,离不开 企业 文化 的发展以及一些良好的经营理念,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理念也能够促进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采取良好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能够有效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应用

一、企业管理中应用日的主要关键是激励机制

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好坏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有没有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的发展前景之间都有着紧密联系。从各个角度来看,采用激励机制能够使员工工作更有激情,从而使效果更加明显。如果只是靠死工资的话,没有办法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说,如果企业想要有更长远的发展,就应该实行非常标准的保质保量的激励机制政策。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对未来满怀信心,希望能够得到企业重视,实现自身价值。企业激励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企业前景。同时企业的激励机制还能和企业的发展目标配合,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助力,提高企业在现代化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的应用过程中,采用最为科学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各种考核,更好的贯彻此政策的应用理念,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相结合,从而贯穿此管理内容。

二、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应用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需要具备完善的制度保证

企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虽然有的企业并没有针对激励机制方面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制度,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也不完善,企业管理者往往是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奖励、惩罚企业员工,而且通常对于惩罚更加看重,并没有特别重视奖励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奖惩标准也不统一。比如员工加班的问题并未配置相关的工资激励制度,加班的费用非常少,这样很难有效确保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虽然有的企业制定了一定的激励制度,然而相对于惩罚条款而言,奖励条款少之又少,导致大多数工作人员处于一种高度紧张、高压力的工作状态,这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工作效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这样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2.企业在激励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企业进行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发展,但是,在目前的企业激励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在进行考核时,一些管理能力相对较低的人员进行管理,不能达到良好的绩效考核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之间的和睦,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还有一些企业在奖惩过程中,奖励的少,惩罚的多,这样很容易让员工产生负面情绪,不能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另外,一些企业在进行激励时,存在盲目性,奖惩不能够保证一定的公平性;还有一些企业在进行激励的时候,缺乏形式创新,只是单纯的照搬其他企业激励形式,因此,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新时期企业管理中促进激励机制完善的措施

1.制定相应层次的激励策略

动机需要启发,行动需要激励,不同动机需要不同的激励手段。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激励体系以适应复杂的员工需要。注重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交叉覆盖:超额奖金、加薪、升职、期权红利、及时给予工作的认可和欣赏、提供健康检查及咨询、建立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充分授权的工作氛围、给予带薪休假、安排弹性工作时间、提供家庭支持服务等方式都可纳入激励措施。最重要一点:激励手段与员工内心强烈渴望要相匹配,正中靶心注重实效。

2.保证激励的公平性

企业在发展中,只有保证一定的公平性,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发展。在企业公平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结合基础员工的意见进行制定,同时还要在激励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企业在进行激励机制的实行中,要和绩效考核制度进行结合,这样能够保证激励机制的公平合理性,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加强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两者通过结合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能够挖掘出员工的潜力。在实际的激励过程中,只有把工作进行细化,才能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度,因此企业只有系统的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3.把握好适当的激励时机

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激励制度时,应该给所有员工制定一个目标,但是其意义不能过高或过低。如果设定的目标过高,他们就无法实现,从而会造成员工的消极情绪。反之如果目标设定过低,那他们很快就可以达到了,也就失去了激励的目的。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还要准确地运用好时间,在员工努力地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或者是取得了成就之后就应该立即激励,及时的起到关注重视的作用,这样才能使企业长久有效的和员工融为一体。

4.加强晋升激励以及权力激励

企业应该给员工合理的物质激励,同时应该加强员工培训以及 教育 ,多为员工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不断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而且应该建立合理的晋升 渠道 ,这样可以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自己被认可、被尊重,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其次,企业应该采用适当的权力激励手段,赋予企业工作人员相关的权力,这样可以使员工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委以重任,感觉到企业对自己的信任,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际工作中,不断进步,不断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将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经济实力,就必须要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提上议程,激励机制的执行要随时应变,使其与每个员工的自身行为相融合,不仅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够激励员工充分激发自身的潜能,同时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思敏,刘婧艺,刘济源.关于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8):82.

[2]何旭辉.浅谈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3,(3):76-77.

[3]张美珍.如何发挥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21):2.

【摘 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理论支撑下,对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激励进行探讨。提出了人的需要是有效激励的出发点,要重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强调制定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可增强组织凝聚力,并最大限度的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激励;竞争力;有效人力资源管理

1.激励的含义以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指的是企业或者组织设计一定的外部奖励形式,并营造出一定的工作环境来激发、引导、保持并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和成员个人的目标的系统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激励是想要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越来越被普遍提及和认可,对员工的有效激励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激励有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持久的激励能够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帮助员工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达到个人愿望,鼓励员工树立为团队目标而努力责任感,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和士气,从而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二是激励有助于增强凝聚力,有利于吸引所需人才。良好的组织具有凝聚力,良好的组织氛围可以创造温馨的人际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生产、生活环境,而有利于吸引所需的人才,留住所需的人才。三是激励有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任何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其培育则离不开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强化,通过交替运用奖惩手段,促进追求优异工作的价值观的形成,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2.现行主要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发人们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由于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因此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围绕人们的各种需要来进行研究的,故又把这种理论称之为需要理论,如赫兹伯格的双因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这类理论表明,要使员工出现企业期望的行为,须在员工的行为与员工需要的满足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如弗隆姆的期望理论。

(3)强化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的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反作用。他发现,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凡能影响行为频率的刺激物,即称为强化物(在企业中常常为各种各样的奖酬)。

3.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企业没有完善、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输入渠道狭窄,外部的人才进入较难;由于人才来源单一,所受教育背景趋同,容易导致思路闭塞;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而无法吸引外来人才的困境,直至危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上级的赏识、重用、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企业里,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过于依赖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来约束员工,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的方式,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

激励手段单一,结构不合理

随着国际间的合作,国内企业薪资开始与国际接轨,但是,企业在执行激励的时候,缺乏更多的有效手段,更多的时候加薪似乎成为唯一选择。工资构成的比例不合理。不同地区的员工收入存在较大的区别,不同部门、不同职务、不同级别员工的收入存在明显差别。现行的薪酬制度不能很好地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实际才能,难以通过工资来体现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激励的措施

做好激励的需求分析

当单位的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应先做好单位和员工的需求分析,发现其主导需求。根据单位的需求,设置激励的目标;根据员工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投其所需,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使单位和员工都获得需求的满足,实现有效激励。

建立综合系统激励机制

建立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会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选择激励方法应与本单位和员工的现状相适应。例如,如果单位是扁平的组织结构,晋升的激励方法就不再适合;强调以团队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单位,单独使用个人激励的方法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增强激励的效果还应该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的协同优势,增强激励的效果。

使用多途径的激励手段

薪酬激励

薪酬是单位满足员工生理需求的基本保证,也是员工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许多单位本着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将员工工资酬劳与劳动成果直接结合起来,意在以工资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运用此激励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确保组织内部的公平,也就是要做到员工的同工同酬;第二是奖励优良的工作业绩,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第三应考虑下列因素:工作危险性、职务高低、年龄与工龄、单位负担能力及财务状况、地区与行业间的差异等。

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的集中体现方式是职工持股计划。好处是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股东股权结构,也更直接的把职工利益跟单位利益挂钩,从而密切了职工与单位的关系;另一方面,职工入股,不仅提高了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对管理部门听取职工意见、加强民主管理的压力。

智力激励

智力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智力效能,增强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好地完成群体目标。其主要方式有学习培训、参与决策,竞赛评比等。学习培训要注意机会均等,否则容易引起职工的消极和不满情绪。领导者吸引员工参与决策,可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竞赛评比这种形式有效地激发起员工的创造热情,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鼓舞和激发人的正确的动机和行为,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设置目标的时候必须注意设置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情感激励

一是与下属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善的情感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励作为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塑造亲和的单位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充满技巧的学问,人员激励这项工作本身也是非常复杂和艰苦的,这需要管理者合理运用种种激励机制的同时要做到公平合理,不能因为人的地位,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做到激励及时,把握及时,时过境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付出与汇报无法达成正比;更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兴趣;生活方式和劳动成果,在工作中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强调激励、沟通,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组织成为员工产生自尊、自信、实现自身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重要场所,让人与组织共同发展。只有把人看成是组织中的活的资源,才能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变成现实,在组织中创造一种留得住最优秀人才的环境,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激励,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巨大的竞争优势,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梁裕楷,袁兆亿,陈天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中山大学出版社.

[2]亚瑟.W.小舍曼,乔治,.w.勃兰德斯科特.A斯耐人力资源管理,东北 财经 大学出版社.

1. 浅谈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研究

2. 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探讨论文

3. 论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4.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探讨论文

5.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措施探究论文

2020届毕业生填写论文三表要求及注意事项:1.任务书(1)需要双面打印,其中“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选题研究的意义及可行性论证”所有内容必须在正面打印;“进度安排”及其以下内容在反面打印。(2)内容用汉语书写,“四号字”宋体、不加粗;如需要输入英文用字体Times New Roman书写。内容直接电子版填写好后,输出打印。2.指导记录 (1)“指导记录”单面打印,内容手写。3.答辩记录(1)正反面打印,需要手写填写。每位同学请按照内容认真书写,字迹工整,规范。题目用中文填写,主要内容及答辩记录要求用英语、法语或德语书写。指导教师评语及答辩委员会评语用中文书写即可。4. 请同学按照个人情况如实填写论文三表,不要照模板原样抄写,尤其需要注意内容和时间。5. 指导记录、任务书和答辩记录所有部分填写完毕后,需指导老师统一收齐上交。如检查不合格,将返回重新打印。??? 三表内论文题目均用中文填写毕业生论文答辩时间为:2020 年 5 月 9 日上午8:30 分,材料收取时间:5月9日 — 5月25日。关于时间点需注意:任务书:起止时间:2019 年7月3日至 2020年5月9日指导教师对选题的评语:2019年9月25日 系学术委员会评语:2019年9月30日指导记录:是否同意答辩:2020年5月9日答辩记录:指导教师评语:2020年5月13日 学术委员会评语:2020年5月25日 博达学院西语系 2019年9月26日

激励制度研究论文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论文

导语:对于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各位会有怎样的看法?以下是我带来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论文,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摘要】

企业管理的关键是人本管理,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激励是管理的催化剂,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策略,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和优质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文章在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励策略。

【关键词】

企业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就是在管理活动中根据人的心理变化,激发人的动机来启动人的内在动力,促使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迅速、有效地去追求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有机结合的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团结职工、凝聚职工,决定着组织是否生存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否见效,效益是否好,这值得企业深入研究。无可否认,人的积极性、创造力是企业高效益、高效率的来源和动力。权力和奖金等方式都是激励机制的重要措施。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尤其是优质型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如何最大效果地发挥出来,这是激励机制的关键,只有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和优质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一、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内容与特征

(一)激励机制的内容

“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机制,在企业内外部条件之下,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来制定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激发员工不断为企业做出贡献。企业激励机制又可分为外在激励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外在励因素主要包括薪酬激励因素和职业福利激励因素两个方面,企业直接控制的激励资源,主要以物质激励为体现。内在激励是通过精神的满足来强化个人行为的,主要有目标激励因素和情感激励因素,且方法多样。激励是管理的催化剂,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策略,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和优质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二)激励机制的特征

1、公平性:激励机制的最基本原则是坚持公平公正,企业的上下层,在企业利益面前都应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的给予奖惩,激励机制才有效果。管理者在设计薪酬体系的时候,员工的经验、能力、努力程度等应当获得公平的评价。只有公平的奖励机制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2、针对性。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奖惩。

3、及时性。激励要及时,企业要及时的对员工鼓励与鞭策。管理者必须及时地对员工的工作成就等进行反馈,进行绩效考核。

4、一致性。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激励是一种刺激,企业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公司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企业的目标而奋斗。

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把企业目标变成每个员工自己的需要,把集体利益与满足员工个人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他们积极自愿地工作,这是企业管理和管理者一项重要任务。正确地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管理者通过激发员工的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完成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对一个企业来说,人员激励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并且留住优秀人才,在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中,特别是那些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

2、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的发挥其才能和智慧,如果把激励制度对员工创造性、革新精神和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意愿的影响考虑进去的话,激励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就更大了。

3、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科学的激励制度包含有一种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三、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比较落后,过多依赖传统式管理,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这些企业就需要革新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本来看,挖掘人的潜力,重视激励,否则,在这些企业里的员工很难有高的积极性,必然会遭淘汰。

(二)激励措施的无差别化。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实施激励措施时,须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这也没有认识到激励的基础是需要。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

影响个体努力程度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生存权利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很多企业里,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过于依赖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完成的任务,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等高层次需求。

另外,企业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在企业中,核心技术人员、高级管理者、业务骨干等都属于核心员工,他们有着高于一般员工的能力,加强对他们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绩效考核制度不科学,缺少绩效考核机制和快速的反馈渠道。绩效考核是保证工资收入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环节,是科学地评价个体的劳动成果,激发个体努力的必要条件。由于管理实践中缺乏一套完善健全的员工业绩考核机制,绩效考核体系缺乏规范化、定量化,一是考核指标模糊、缺乏针对性,可信性,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二是缺乏适用性,考核脱节现象严重,没有和员工的升职进行挂钩,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严重地打击。   绩效考核原则中有一个反馈性原则,即考核主管应在考核结果出来后与每一个考核对象进行反馈面谈,不但指出被考核者的优点与不足并达到一致,更重要的是把改进计划落实到书面,以杜绝不良绩效的再次发生。但很多企业的主管人员一方面缺乏沟通技巧,使得反馈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主管人员不能持之以恒,反馈工作不能长久进行。

(四)与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不相一致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意识还很淡薄,未把企业文化的建设作为协助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无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企业发展中来,也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主人翁意识不强,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瓶颈。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企业氛围

现代企业是充满活力的企业,是不断发展的企业。构建和谐的现代企业,必须通过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来进一步促进发展。要坚持用激励的办法解决企业中的问题,消除一切制约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体制障碍,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形成鼓励改革创新,鼓励多劳多得,鼓励干事创业,鼓励各尽其能的企业氛围和体制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建立人性化,系统化,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制定制度要体现科学性。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建立一套透明公开的人才聘用机制,让员工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员工的个人利益在规范的制度下得到保障,才有助于员工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不仅能留住人才,更能督促员工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针对不同的员工制订个性化的薪酬制度更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所以,薪酬体系要想有激励性,保证其公平性是必须的。公平性包括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对外公平,要求企业的薪酬水平与行业的薪酬水平要相当;对内公平,要求企业按贡献定薪酬。如果员工感觉报酬分配不公,他们就会感觉不满,只有保证公平,员工才能正常工作。但是,仅仅保证公平是不够的。要想有激励效果,还要提高薪酬水平。高的薪酬水平可以形成对外竞争优势,员工会有优越感,认识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三)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所产生影响的排序也不同,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果。企业员工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单一的薪酬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员工不同的需要,因此必须创新激励形式和手段,首先,物质与精神激励兼顾,实行全面激励,促使潜能的开发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注重给予精神激励,片面采用加薪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的基本需要,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的需求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即精神需求,单纯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都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激励的作用;再次,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公平的激励机制,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要注意奖惩分明;最后,增强激励的针对性,提高员工素质和自我激励根据需求的层次理论,不同的人需求是不一样的,而是应根据员工的需求类型,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有差别的激励,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快速的反馈渠道

在建立了激励机制之后,必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立基本的工作定额,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明确各自职务所管辖的范围和承担的责任,担负应有的权力,获得相应的报酬,并要求个人的能力素质与职责相匹配。作为晋升、奖惩等方面的依据,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避免出现管理人员的“本位”思想和员工的“按酬付劳”的现象。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照章办事。

绩效考核可分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即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立基本的工作定额,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为每位员工建立绩效记录,作为晋升、奖惩等方面的依据;二是建立特殊贡献记录。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需要特殊方法解决的问题。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个人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建立应急信息的备案。

(五)营造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

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适应竞争、保持常胜不衰的根本保证,企业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激励全体成员自信自强,团结进取,使员工自主管理,自我诊断,自我启发,自我完善,调动组织及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公司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员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全体职工向着一个目标去实现个人的奋斗。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首先,要充分尊重员工。尊重也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听取不同岗位,不同阶层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其次,要加强团队协作。注意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加强员工间的理解与沟通,促进员工间的和谐与协调;再次,要采取措施,鼓励创新。应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不断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在企业文化指导下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员工自身的发展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应通过完善和有效执行企业激励机制,增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优化企业队伍,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凋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五、总结

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保持不断发展的源泉,二十一世纪是比拼人才的时代,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发展人才,是所有企业即将面临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企业员工进行配置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一种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发展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背景下,企业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作为一种常用的管理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意义重大。因此,在企业发展新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激励机制概述

1、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所谓激励机制就是在企业管理中从员工的心理出发,激发他们的动机,从而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而且有利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在具体的应用中,激励机制包含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激励机制中有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以及股权激励等。

2、激励机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关系着企业发展的成败。具体来讲,激励机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发展中,通过使用物质激励、竞争激励以及情感激励等多种激励方法,使日常工作与他们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断推动企业发展。第二,激励机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还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紧紧围绕在企业周围,潜移默化地就形成了一种积极和团结的企业文化。第三,激励机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实行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了人才优势,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1、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现状。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了解到,激励机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激励机制的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讲,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步步高论文发表网是学生经济论文快速写作,管理职称论文发表,管理论文范文参考首选网站。

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 在企业发展中,每个员工的能力不同,需求也不同,在使用激励机制的使用要根据不同员工的需求,选用适当的激励类型,力求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现实需求,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激励机制都是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没有进行有差别的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使激励机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2)激励机制缺乏灵活性。在现实中,很多企业认识到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运用了激励机制。但是,管理人员没有对企业状况和员工需求进行分析,照搬其他企业的激励机制实行方法,由于缺乏灵活性,使激励机制与企业管理出现脱节,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

(3)激励机制缺乏明确性。在企业发展中,激励机制的实行要依靠的明确的目标来进行,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很多企业设置的目标不明确,缺乏操作性,导致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也就影响了激励机制的应用功效。

(4)激励机制缺乏人文性。在企业管理中,除了薪酬和职位晋升,领导对员工的信任和赏识等也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鉴于此,在激励机制的应用中,我们要尊重、理解和平等对待员工,体现人文关怀。但是,很多企业只注重物质激励和竞争激励,而忽视了情感激励和信任激励等,从而使激励机制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加强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的措施。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要加强对激励机制的应用,使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企业和员工的需求分析。企业和员工的需求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实行激励机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首先,企业分析。激励机制的实行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因此,我们在制定激励目标的时候,要综合分析企业情况,结合员工能力,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过高无法实现,过低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其次,员工需求分析。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管理人员要通过多种渠道加深对员工的了解,把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和现实需求,以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在企业发展中,激励机制的实行要考虑到员工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方式,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从而获取更好激励效果。比如,考虑到一些员工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企业可以对那些表现良好的员工进行物质激励;考虑到一些员工技术水平较差,但在工作中比较积极认真,企业可以对他们进行培训激励,提升他们的上升空间;还有对于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或者特殊员工,可以实行股权激励,让他们持股来激发工作积极性。总之,与过去单一的物质激励相比,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3)实现与考核机制的有机结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激励机制的实现离不开考核机制。企业通过建立考核机制,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对员工的考核,从而为员工评价提供依据,进而为员工的奖惩、晋升等提供条件。由此可见,考核机制的实行是激励机制运用的前提条件,不仅有利于对员工做出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评价,而且对于保证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企业要把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员工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状况来看,企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和满足企业现实发展需要,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工作要对企业和员工需求进行分析,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并使它与考核机制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激励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员工激励机制探究论文

就企业而言,激励机制是企业为有效激励员工而建立的一套有机的激励制度和措施的集合,看看下面的员工激励机制探究论文吧!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员工激励机制的内涵,分析了供水企业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员工激励机制的原则,提出构建现代供水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策略及实施注意的问题,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供水企业 员工 激励 机制

大批外资企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进入我国,加剧了市场竞争,尤其是人力资源竞争。供水企业虽然属于资源型国有企业,但同样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目前,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思想起步较晚,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方面尚有欠缺,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人才流失与不能有效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及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是现代供水企业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激励机制内涵及供水企业现行员工激励机制现状

它包括目标激励体系、工资福利激励体系、企业文化激励体系、员工培训体系及相关制度体系等。其本质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制度建设,对员工的各种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满足和限制,推动员工沿着组织期待的方向作出持久的努力。同时,通过系统、持续不断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强化和塑造,使员工产生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将组织目标真正转化为每个员工的个人目标。

近年来,绝大多数供水企业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激励机制的建设并未真正在深层次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第一,分配制度基本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模式,经营成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没有真正挂起钩来,从总体上看仍是一种保障型而非激励型的工资制度;第二,缺乏严格而系统的绩效考评体系,薪酬没有和个人绩效紧密挂钩;第三,激励形式单一,过分依赖物质激励,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第四,员工缺乏再培训,缺乏对企业广泛的认同感等。

二、建立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原则

(一)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组织与员工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往往存在矛盾,所以,目标设计不仅要充分体现组织目标的要求,而且还要注重员工的个人目标取向,使企业与员工的目标一致。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与其他企业相比,供水企业肩负着更多的社会义务,这决定了供水企业员工应具有更高的行为动机和社会使命感,精神激励应成为企业的鲜明特征,要想在更高的层次调动员工积极性,需合理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运用目标奖励、荣誉奖励、参与奖励等精神奖励。

(三)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补充

过于偏重长期激励或短期激励,最终都会降低企业现实生产效率,企业可以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融合在一起,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企业可适当提高短期物质激励的实际支付,实现短期激励的实效化。

(四)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约束和激励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约束机制包括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和严格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等。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构建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策略

(一)制定激励性的员工薪酬制度,实现报酬激励

合理的薪酬体系具有明显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对薪酬差别的关心程度要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这说明,企业的薪酬体系要具有激励性,就必须保证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即企业的薪酬水平与本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当,企业按员工的贡献定薪酬。第二,企业设计薪酬体系时要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使员工产生一定的职业安全感,同时适当拉开薪酬层次。岗位工资制较适用于供水企业一般员工,较全面考虑了员工对企业的投入,加大了薪资结构中“活工资”部分解决了职工薪酬水平与劳动力市场脱节、工资水平不反映劳动差别等问题。第三,薪酬与绩效挂钩,绩效薪酬在实施过程中要以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如企业可以根据经济效益设立奖励基金,按员工的贡献和考核结果发放。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实行考核激励

绩效考评是在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以及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在任职期内的总体表现进行考核,确保员工工作结果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供水企业绩效考核不能只局限于德能勤绩等简单的定性指标,而应建立一种能量化、测量、易于操作的综合性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职责履行程度、业绩表现、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相关因素的考核。考评者由单一性向多维度转变,从多个角度对员工进行评价。考核技术要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应用模糊数学和排序方法将定性的考核结果进行定量化处理。企业在运用绩效考核中要遵循PDCA循环改进完善绩效管理。

(三)建立员工发展体系,实现发展激励

员工发展体系包括员工培训、员工素质架构分析、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企业要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管理制度,进行严谨的员工需求分析,根据汇总的员工培训计划进行总体协调与实施。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位设定和发展途径,企业基于员工个人兴趣、技能、潜质作出员工发展规划和设计,如运用“教练型”的领导方式帮助员工纠正偏差;运用开发性训练科目不断增强员工的知识技能;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环境满足员工终身学习的需求。

(四)塑造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精神激励

企业可以通过举办“企业之星”评选活动,把在服务、创新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员工评选为“企业之星”,员工将会把获得这份荣誉作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进取,逐步使企业员工形成一种精神振奋、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发挥出其他管理制度无法比拟的激励力量。

(五)提供员工参与管理的平台,实行政治激励

建立和实施合理化建议制度,鼓励员工从供水设施运营维护、水质监控管理、水厂设施优化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经过实际应用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据贡献大小实行奖励。企业内重大性的决策以及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交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讨论的提案付诸实施。

(六)树立人本主义思想,实现情感激励

通过多种途径扩展情感激励的范围,如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员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合作,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当中;提供带薪休假等福利,为员工身心调整提供便利,帮助员工在正常工作时间里更高效地工作;加强与员工双向沟通缩短双方距离;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来增进彼此的情感。

四、实施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激励要有针对性和差别性

由于个体差异,激励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员工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激励群波斯顿模型较贴切地反映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分类,它根据每个员工的利益期望、工作经历、等分类标准将员工分为新星群、骨干群、老黄牛群和问题群。企业在根据员工的需求及其变化来调整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时可以借助该模型。

以一间员工平均年龄不超过32岁,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占40%的大型供水企业为例,企业以新星群为主,他们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意愿,结合企业实际,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发展道路,力求使新星群向骨干群转化,保持他们的进取精神。企业对骨干群的激励要保持长期与稳定,降低他们向老黄牛群转化的速度,同时要注重问题群的关注、培养和激励,使他们向新星、骨干群转化。这样最终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

(二)营造公平公正的实施环境

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原则,企业要在广泛征求职工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员工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些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尤其是在非物质激励中,企业要系统地搜集、分析与非物质激励相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将非物质激励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三)适度使用激励的正反两个方面

对于任何激励机制而言,都具有奖励和惩罚两种对立统一的基本强化手段。企业应该完善内部奖惩制度,在实施积极奖励的同时,还必须辅以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将员工行为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两者相结合,才会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五、结论

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现代供水企业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先进优秀的经验,运用好员工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休戚相关的利益感,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创造和谐稳定的供水环境,必将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兆铭.企业绩效与激励机制:战略的观点.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第1版)..

[2]杨和茂,高效激励:打造常青企业.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81.

[3]袁宜斌.国企人力资源激励的探讨.包钢科技.2004(5):6.

员工激励是企业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员工的素质和活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激励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现代 企业管理 ;激励机制;核心员工;薪酬管理

论文摘要:核心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最关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的根本来源。激励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 文章 对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个组织内部的效率取决于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努力水平,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设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

一、建立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分析,单纯的物质激励的效益要远低于精神激励。这是因为金钱的边际效用是遵从递减规律的。精神激励,主要是满足人的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高水平的需要,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激励形式,具有持续的内驱动力作用。

(二)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把激励(即强化)划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所谓正激励(正强化)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得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所谓负激励(负强化)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得这种行为不再发生。显然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的且有效的,但鉴于负激励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应该慎用。因此,笔者认为领导者在激励时应该把正激励与负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

(三)按需要激励原则

建立激励机制的起点是满足员工个人的需要。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动机是由其优势需要所支配、决定的。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 措施 。在激励上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 方法 ,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因而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成效,才能提高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因此,建立激励机制首先就是要考虑员工的需求,特别是员工的优势需要。

(四)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激励机制的长远目标是使组织的行为目标与员工的行为目标更趋一致。建立激励机制必须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联,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以推动组织目标的完成的同时,组织给予相应的回报,以便帮助其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任何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首先应遵循的原则。缺少两个要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激励机制都不是一个很好的机制。

二、不同生态位层次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

对企业核心员工的有效激励措施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核心员工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第一类核心员工是低生态位的基层核心员工。他们因为有着高超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个人能力而成为基层员工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基层核心员工主要是那些有着高学历、深厚专业知识的年轻员工。他们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不长,因而处于基层,但他们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理想、有抱负,是企业准备重点培养的未来栋梁。所以他们在近期内结婚、买房、抚养子女的需求最为迫切,对金钱的渴望程度较高。可见,他们的需求还处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层次上。

第二类核心员工是中生态位的中层核心员工。他们由于突出的技能和能力而上升到了企业中层岗位上,如:财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这类员工已经在企业工作了较长时间,年富力强,虽然仍然有经济压力,但是与基层核心员工相比,他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为改善,于是开始享受生活,因此,中层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已经超越了基本的生理生存需求,应处于中间的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层次上。

第三类核心员工就是高生态位的高层核心员工。这类核心员工的职位、事业都达到了顶峰状态。他们占据企业金字塔等级的最高层,他们衣食无忧,他们还有着广阔的社会圈子,经常是众星捧月、高朋满座。对于企业的高层核心员工来说,其需求处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层次上。

三、激励对策

(一)报酬激励

1.薪酬。薪酬管理是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薪酬激励仍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激励方式。薪酬给核心员工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是核心员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代表了企业对核心员工工作成绩与能力的认可,也代表了社会对该员工的人力资本的衡量,也是显示其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薪酬激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激励,它既属于物质激励范畴,能基本满足核心员工的生理需要,但它不单是物质激励,它又暗含着成就的激励、地位的激励等精神方面的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的成就感。

2.福利。福利是指为了吸引员工到企业工作或维持企业核心人员的稳定而支付的作为基本薪资的补充项目,如失业金、养老金、午餐费、医疗费、退休金以及利润分红等。福利作为内容丰富且有激励效用的薪酬成分,在整个薪酬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福利往往是为了吸引并留住优秀员工。它体现企业对员工生活的关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加员工对企业忠诚度,有助于员工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福利可分为强制性福利、菜单式福利和特殊性福利。 (二)精神激励

在激励核心员工方面,薪酬体系固然重要,但它并非万能。对核心员工起长期激励作用的是社交、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非常看重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以及自己能否实现更大的成就,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为了得到令人满意的激励效果,就应该更多地采用精神激励的方法,在较高层次上调动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长。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企业核心员工的精神激励。

1.目标激励。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激励员工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且具体可行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且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从核心员工个人的角度来看,当员工明确了行动目标,并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比,明白自己前进的速度并不断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他行动的积极性就能持续。人的努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对他的吸引力,取决于目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需要。所以需要对核心员工个体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跳起来能摸着可视为最为合适。在使用目标激励过程中,必须使核心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个体的目标,就需将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结合起来,这样个体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才能够充分地激发每一个核心员工为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奋斗,激发他们的潜能。

2.工作激励。核心员工更关心的是自我发展、工作自主和工作成就等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其实都可以归结到工作中去,是其重要的激励因素。如果核心员工能够从工作本身感到趣味、意义、责任、发展及成就,则工作本身就会成为激励员工最主要的动力源。企业中的激励性工作设计具体表现在: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以及工作轮换等,这些工作方法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绩效起着积极的作用。

3.尊重无价。首先,要信任核心员工。信任是尊重的基础,是与核心员工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保证。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是习惯相信自己,放心不下他人,经常干扰下属的工作,往往是管理者的通病。其次,要理解核心员工。“士为知己者死”,可见理解获得的回报是多么的丰厚。而实际上真正做到理解并非容易,关键之处就是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从核心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员工,才能明白他们真正的主导需要是什么以及需要的合理性。最后,核心员工参与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经验 表明,核心员工都有参与管理、当家作主的要求和愿望,因此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四、激励核心员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激励时要考虑需要层级。层级不同,激励的方式就不一样。相对而言,层级越高,越重视精神方面,层级越低,越重视物质方面。激励时应注意激励的频率与强度,激励的次数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强度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否则,都起不到激励效果。

五、评估激励对策并反馈信息

在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后,应考察激励成本与核心员工在这种激励下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并于激励前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加以对比,及时反馈对比信息,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建立激励档案,为以后优化激励措施提供借鉴,通过这些措施,企业能够在对核心员工的激励中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每个核心员工的工作热情。

综上所述,激励贵在有效激励,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关键是对企业核心员工量身定制,以核心员工为导向,“没有万能的激励制度,只有合适的激励制度”。所以,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应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模式。

[摘要]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下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尤为重要,而如何有效地使用激励机制又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是一种原动力,是用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职能。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管理者都希望在公司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激励也是一种投资,投资的回报是工作效率的提高。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下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对全球一体化、高度整合、激烈竞争的时代,人才和科技成为竞争的焦点。自从“人力资源”这个名词由外企进入中国以来,中国企业的“人事部”纷纷改头换面,挂上了“人力资源部”的牌子,然而,仅仅换汤不换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做,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及含义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发展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必然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之,不符合人类心理活动客观规律模式的激励措施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广义而言,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而言,激励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1)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和减弱)人的行为。(2)从内部状态来看,激励即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动有强大的推动力量。贝雷尔森和斯坦纳给激励下定义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等都构成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3)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待业过程。未满足的需要的激励过程的起点,由此而引起个人内心(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激奋,产生目标导向与目标行动,导致个人从事满足需要的某种目标行动,达到了目标,需要得到满足,激励过程也就宣告完成。然后新的需要发生,又引起新的行为和新的激励过程。

二、设定激励机制模式应采取的原则

1.激励形式应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

“激励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员工的需要使员工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也就是说,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在需求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管理者还要考虑每个员工特殊的需要,要了解员工现在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从而相应地为该层次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具体来说,从纵向上看,不同层次的员工(知识层次、薪酬层次)处于不同的需求状态,如对于薪酬较低的员工,则要侧重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提高他们的生存水平);对薪酬较高的员工,更需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横向上看,对于同等层次的员工,由于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需求侧重也有不同,如有些员工很看重物质待遇,有些员工则喜欢娱乐和消遣,还有些员工以钻研某项技术为乐,工作需求强烈。员工的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有成效。

2.应采取物质与精神兼顾,实施全面薪酬激励机制

“全面薪酬战略”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也是基于员工各方面需求而制定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它将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外在的激励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失业 保险 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内在的激励则是指那些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比如好的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 文化 、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和谢意等等。

外在的激励与内在的激励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据不久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统计,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前途、薪金水平、公司的实力、公司的管理水平、职位、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可见,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激励都是需要的,我们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兼顾员工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3.要考虑个体差异来制定激励机制

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在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这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途径

1.突破常规体制,实行人才动态管理

所谓人才的“动态管理”,就是要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机制,使得到提升的员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他员工树立更远大的进取目标,更使原有的干部产生危机感,从而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动态管理机制中,一方面要破除传统观念,大胆起用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还在注重保持适度的下岗率。首先,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更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构造全新的人才晋升 渠道 。大胆启用年轻人,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才,要定向培训和培养,破格提拔,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结合本企业实际,实行“末位淘汰制”。建立劳动用工置换机制,通过竞争上岗、二次竞岗,形成螺旋式提高队伍素质的用工、培训和再就业方式,逐步增加高素质的在岗职工。所有干部岗位在全体员工中公开竞聘,一经聘用,到岗任职,落实待遇。不称职者下岗培训,再上岗后仍不能胜任者,易岗易薪,降职使用或解聘免职,空余岗位再行招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竞争淘汰机制,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从而促进了员工学习业务、提高素质的积极性。

进行动态管理,还可以在一些岗位实行换岗制。比如一些日常管理工作,通常分工较细,且多是事务性的工作,不具备太大的挑战性,而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容易使职工产生懈怠心理,影响职工积极性的正常发挥,但是如果在职工熟悉原工作之后,给他另换一个新岗位,面对新的工作、较为生疏的任务,任何人都会有一种精神一振的感觉,从而以充盈的斗志迎接挑战。这样既可提高员工的才干,又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谓一举两得。

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员工进行晋升、聘任、奖惩及调整工资待遇都要有一定的依据,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员工绩效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员工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员工全面综合的评估,判断其是否称职。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不同专业和不同职务、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作人员在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

科学、公平的绩效量化考核体系要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职工的工作业绩,使各项考核奖惩有本可依,同时为进一步开展减员增效提供依据。绩效量化考核激励机制能进一步加大内部分配的激励职能,适应现代企业减员增效工作的需要。同时绩效量化考核结果不仅在物质分配上体现,还在非物质分配方面,如培训机会、各项荣誉、晋升机会、下岗分流等方面进行体现,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绩效量化考核的激励作用,激发每一位职工的潜能,是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3.加强 企业文化 建设,以远大的目标激励职工

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即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过于强调物质利益,会使自我极度膨胀,自私自利,工作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然而,过于强调精神方面的内容又会形成望梅止渴的现象,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在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倡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讲牺牲、讲贡献的良好企业氛围,以精神内容的引导升华职工的各种劳动行为,充实员工的思想和生活,给他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之有目标可奔有方向可寻。

4.注重经营管理变化。随时改变激励方式

由于人的需求是多变的,同时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激励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员工生活水平、收入的提高有所变化。这样激励政策才能保持持续的有效性,员工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创造力不断挖掘,使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除此之外,激励方式还应因人而异。应为人的层次不同、生活水平不同,需要自然也不一样。尤其是高学历人才与一般职工的需求相差很大。一般来说,高学历人才的需要偏重于晋升、有挑战性的工作、长远的发展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一般员工则偏重于物质方面的鼓励或短期的利益。因此,对于不同人员的激励应有所差别,即所谓看人下菜碟,这样才能实现各取所需,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及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

5.建立立体化、精确化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让团队有激情,只在企业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创造激情的工作氛围是不够的,还要有愿意接受挑战和对工作满腔热忱、富有激情的员工。否则,即使公司文化氛围再浓,如果一个员工本身不具备这样的性格,再培养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从本质上讲,员工的激情更多是带有天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表现,是自身品质、精神状态和对事物认识程度的一种外化表现,如果没有这些作后盾和基础因子,仅凭企业对该员工的培训也不一定能行。

6.企业家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首先是企业家要做到自身廉洁,不要因为自己多拿多占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惟亲;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是企业家要为员工作榜样,即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总之企业家要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当然在激励中也不能忘记对企业家的激励,最近国家出台对企业家的年薪制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家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激励问题研究论文

需求动机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如何正确地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本文从梳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动机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激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需求动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研究

需求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行动指向目标。需求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某种活动满足一定需求的内驱力。高校要有效激发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活动深入人心,就要使自己的激励对策和措施符合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因此,从研究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人手,分析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激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有效对策显得非常必要。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一直扮演着志愿活动先锋的角色。高校组织、动员、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职责所在,也是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中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文化素质,其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首先具有纯洁性、无偿性的特征。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对更高层次的需求更为强烈。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志愿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对社会责任感、成长成才和自我实现等的追求,很少有与物质报酬相关的动机。同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生志愿活动既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又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大学生期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积累经验、丰富阅历、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健康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2.履行公民责任的需要。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成才”,更要使大学生“成人”。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大学生期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以实际行动改变社会问题,增强组织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培养公民意识。

3.培养价值观的需要。志愿活动因其公益性、利他性,很多时候服务对象都是弱势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问题青年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期望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和关心,不仅可以贡献个人的力量,而且可以在服务中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拓宽社会交往的需要。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在变小,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隔阂却在拉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寄希望于通过志愿活动的平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结交朋友、收获友谊,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5.规划职业生涯的需要。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工作机会的获取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考虑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往往期望通过志愿活动,丰富个人简历、尝试不同职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毕业求职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就业筹码。

二、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

1.活动内容陈旧。如今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喜欢追求新潮,热爱挑战,不安于现状,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较传统,创新性服务内容缺失。以滁州学院为例,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爱心助学、环境清理、助力养老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由于组织开展的志愿活动没有挑战性、创新性,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发挥,个人能力得不到锻炼,很多志愿者加入组织后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2.激励手段单一。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挑战,渴望成功,既希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又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既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又希望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既希望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和物质方面的保障,更希望得到精神激励和机会激励。当前单一的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方式已以难以适应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团的管理。当前,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主要激励措施是颁布荣誉称号或德育加分,这对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大学生来说,无偿志愿服务不免会打击其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3.岗前培训欠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学习社交礼仪、培养专业技能、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但现实中管理者往往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重使用、轻培训,疏于周密细致的职前培训,导致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规范不熟悉和工作缺乏沟通协调等。不充分甚至缺失的岗前培训无法让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从中学习到足够的知识、技能,也与他们所期待的提升综合能力的需求有差距,导致无法发挥激励的作用。

4.反馈机制缺失。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绝大部分是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在这类志愿活动中,包含四个主体,即组织者、志愿者、接收机构、服务对象。在现代化管理中,反馈是一种激励因素,当意见及建议得不到有效反馈时,会削减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但在现实中,一项志愿活动结束后,组织者很少再去调查服务对象、接收机构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过程及效果的评价,而仅仅关注志愿者在活动中“做了什么”和“是否长期坚持”。对组织者来说,没有反馈就不能正确评价活动开展的效果,无法及时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和方向,志愿活动也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来说,没有反馈就无法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认同感缺失,从而导致逐渐减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5.情感交流不畅。作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个人,在没有薪酬激励,仅靠无偿奉献的情况下,他们的情感慰藉和心灵沟通就显得愈加重要。然而现实中,组织者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之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之间以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与外界之间的沟通往往出现障碍,导致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对组织归属感不强,甚至组织成员之间相处不融洽。这对抱着拓宽社会交往、寻求同道中人心理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激励,必然导致一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活动途中选择退出。

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励对策分析

1.创新活动设计。大学生对于参与志愿活动、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个人价值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往往由于志愿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效果不佳,极大影响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情。通过从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工作自主性、加强反馈环节等方面创新活动设计,使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高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以让志愿者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收获感动,又可以让志愿者体验到工作的意义,进而解决志愿者流动性大的现状。

2.完善组织建设。由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都是自愿无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果志愿者组织没有健全的内部结构和管理制度,那么这个志愿者组织就会没有凝聚力,形如一盘散沙,因此健全志愿者组织的构架以及完善内部规章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要通过健全组织构架,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志愿者工作管理水平,提升志愿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志愿者组织团队文化建设,凝炼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精神,增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满意度。

3.优化培训体系。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需求动机体系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占有重要地位。给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供完整的'培训是提升志愿者满意度和激励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提供志愿活动项目有关的培训,让志愿者系统了解志愿活动的内容、工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二是要提供服务技巧与礼仪培训,让志愿者真正获取课堂教学所无法传授的社会知识。三是要提供沟通技巧与危机处理等的培训,全面提高志愿者的综合能力。

4.健全激励机制。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层次,是实现其他需求层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青年志愿者,首先应该提供必要的餐饮服务,并落实相应的工作补贴,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使得大学生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有物质保障的志愿活动也倍受大学生的青睐。其次考虑到志愿者组织作为一个公益性组织,其激励就应更加注重公众尊重、荣誉等精神激励。最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形成志愿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培养志愿者的团队归属感,满足志愿者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够长久保持志愿服务的饱满热情。

5.加强考评监督。完善考评监督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青年志愿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很多高校简单地将志愿活动经历与评奖评优工作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利化倾向,这种强行挂钩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大学生的反感。因此,建立评判标准,加强监督反馈,完善考评体系,做到公平公正、完整客观地评价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志愿者激励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表现优秀的及时发现并表扬,对于表现不佳的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不仅能够激励和提醒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而且能够发挥榜样的力量,形成志愿者相互之间比学赶超、争当先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员工激励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一项重要工作,激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成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激励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将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重视起来!通过合理设置薪酬管理制度以及薪酬激励方式,更好地满足职工的需求,让职工所得到的薪酬与付出的劳动相符,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薪酬激励

近些年来,笔者在对一些事业单位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薪酬管理制度不合理"薪酬激励 方法 不科学等,造成事业单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存在的弊端

薪酬管理是事业单位工作的重点,必须将其重视起来,而且,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下,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也应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然而,从大量的实践调查中却发现,当前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影响到薪酬管理的质量,甚至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主要存在的弊端分析如下!

(一)薪酬管理过于职务化

薪酬管理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保证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则必须科学地进行薪酬管理以及薪酬激励![1]一般情况下,薪酬管理应与薪酬激励有效结合,充分体现出激励的作用,这样才能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而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很多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过于职务化,过度地注重学历资历"职务职称,新 入职 的职工如何努力都没有职称高"资历老职工的薪酬高,在这种情况下薪酬也将呈现出身份象征性,使得新入职的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到职工整体工作效率,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性

薪酬管理工作主要根据职工的职能"工作性质"岗位等进行薪酬的分配,而且,薪酬分配的模式应逐级审查之后,才能将薪酬工资分配到各个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再由财务部门根据实际的情况分配相应的薪酬![2]然而,就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运行情况来看,由于薪资管理缺乏激励机制"工资分配模式不合理等问题,再加上职工在没有工资增长利益的驱动下,使得职工工作长期处在消极的状态"工作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失误,工作不认真,做事考虑的不够全面,从而造成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不高!

(三)薪酬激励方式不够科学

薪酬激励应充分体现出对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作用,而且,应从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职工的出勤率等方面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职工实施物质结算![3]另外,事业单位为了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的积极性,适当地增加职工的规模化培训,根据职工的专业技能分配相应的岗位,并根据职工在岗位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薪资以及奖励,从而对职工起到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然而,当前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方式存在很多不合理地方,如,职工经常会遭受到不公平的工资待遇"一些老职工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等,不仅影响到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内部矛盾,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二"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的完善 措施

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弊端,进而会出现不公平问题,尤其是薪资方面,经常出现职工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打消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

(一)实施按劳分配的薪酬分配制度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薪酬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未能将薪酬激励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影响到薪酬管理的效率,也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必须实施按劳分配的薪酬分配制度![4]首先,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应打破传统分配的约束,逐渐从原有的职务化转变成劳务化,根据职工的工作量分配相应的薪酬,使职工的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才能使职工的心理平衡,消除一些消极的因素,切实有效地提升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事业单位的年轻才干来说,在这种环境下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活跃思维;而且,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也能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气氛更加活跃,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其次,事业单位在薪酬管理方面,除了职工应得的工资之外,还有一些补贴,主要包括交通补贴"特殊贡献补贴"室外高温补贴"出差补贴等;事业单位应根据职工的工作量给予相应的补贴,这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将其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其次,应完善事业单位职工福利政策,如,医疗 保险 "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应根据职工的工作年限"工作任务"所完成的工作量等方面的统计,根据这些统计数据为职工缴纳相应的保险,充分体现出事业单位人性化管理!另外,事业单位还应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以及补贴工资种类,以此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重视职工考核,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如果薪酬管理不合理,将无法发挥出薪酬激励的作用,从而影响到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这种现象是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应对薪酬管理进行合理的改革,重视职工的考核,充分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5]首先,在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中应重视绩效考核工作,通过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来有效衡量职工的工作情况,并分配相应的薪酬数量,使职工能够得到应有的薪酬回报,对职工的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职工的工作量"工作日考勤等!其次,职工的薪资应与自身的工作相结合,对于一些超额完成上级部门指派的任务,相关领导应给职工相应的奖励,以此来激励职工,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如果在正常工作时间内,一些职工人员出现迟到"早退"无故缺席以及工作中出现大纰漏而导致事业单位出现经济损失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单位的 规章制度 ,结合实际情况对职工进行有效的惩戒,从而对职工的工作态度起到很好的鞭策作用,进一步确保职工工作的质量,提升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三)采取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方式不合理,使得事业单位经常出现内部矛盾,影响到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针对此种情况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首先,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应实施差异化管理,应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根据职工的工作岗位来分配相应的薪酬;这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制定多种岗位薪酬激励机制,将其应用到相应的岗位中,对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这种薪酬激励方式下,对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工作应结合实际的岗位发展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将薪酬管理工作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次,应明确不同岗位所要承担的任务以及不同的职责,在不同工作岗位的职工所获取的报酬也必然是不同的;一个做后勤清洁的保洁员和一个进行人事管理的部门经理在所获得的薪酬方面应该是有很大差距的,只有达到这样的差距效果,事业单位制定的薪资制度才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事业单位要参照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指导价位,根据不同岗位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再次,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之下,薪酬激励方式也应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满足当今市场的发展要求,同时,还应加强对职工的监督,了解职工的需求!并将其融入到薪酬管理中,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职工工作的热情,将薪酬的激励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有效地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6]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事业单位的的薪酬管理工作也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发展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对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的探讨,作者主要对当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几方面改进的措施,如,实施按劳分配的薪酬分配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采取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方式等,希望能够有益于推动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卓贤$事业单位薪酬%福利&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科教导刊:中旬刊

[2]王晓燕$浅析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3]石雪清$浅析中国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

[4]李旭晔,陈旭辉,王新永,徐亮,韩军,雷磊$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5]宾海鹰,项新,黄典胜,施燕春,冯振伟,何坤,陆玲娜,李洁,黄振华$现行事业单位薪酬制度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市场论坛

摘要:员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参与者,因此,企业在管理中需要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企业激励机制的构建,离不开 企业 文化 的发展以及一些良好的经营理念,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理念也能够促进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采取良好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能够有效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应用

一、企业管理中应用日的主要关键是激励机制

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好坏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有没有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的发展前景之间都有着紧密联系。从各个角度来看,采用激励机制能够使员工工作更有激情,从而使效果更加明显。如果只是靠死工资的话,没有办法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说,如果企业想要有更长远的发展,就应该实行非常标准的保质保量的激励机制政策。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对未来满怀信心,希望能够得到企业重视,实现自身价值。企业激励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企业前景。同时企业的激励机制还能和企业的发展目标配合,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助力,提高企业在现代化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的应用过程中,采用最为科学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各种考核,更好的贯彻此政策的应用理念,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相结合,从而贯穿此管理内容。

二、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应用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需要具备完善的制度保证

企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虽然有的企业并没有针对激励机制方面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制度,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也不完善,企业管理者往往是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奖励、惩罚企业员工,而且通常对于惩罚更加看重,并没有特别重视奖励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奖惩标准也不统一。比如员工加班的问题并未配置相关的工资激励制度,加班的费用非常少,这样很难有效确保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虽然有的企业制定了一定的激励制度,然而相对于惩罚条款而言,奖励条款少之又少,导致大多数工作人员处于一种高度紧张、高压力的工作状态,这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工作效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这样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2.企业在激励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企业进行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发展,但是,在目前的企业激励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在进行考核时,一些管理能力相对较低的人员进行管理,不能达到良好的绩效考核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之间的和睦,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还有一些企业在奖惩过程中,奖励的少,惩罚的多,这样很容易让员工产生负面情绪,不能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另外,一些企业在进行激励时,存在盲目性,奖惩不能够保证一定的公平性;还有一些企业在进行激励的时候,缺乏形式创新,只是单纯的照搬其他企业激励形式,因此,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新时期企业管理中促进激励机制完善的措施

1.制定相应层次的激励策略

动机需要启发,行动需要激励,不同动机需要不同的激励手段。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激励体系以适应复杂的员工需要。注重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交叉覆盖:超额奖金、加薪、升职、期权红利、及时给予工作的认可和欣赏、提供健康检查及咨询、建立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充分授权的工作氛围、给予带薪休假、安排弹性工作时间、提供家庭支持服务等方式都可纳入激励措施。最重要一点:激励手段与员工内心强烈渴望要相匹配,正中靶心注重实效。

2.保证激励的公平性

企业在发展中,只有保证一定的公平性,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发展。在企业公平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结合基础员工的意见进行制定,同时还要在激励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企业在进行激励机制的实行中,要和绩效考核制度进行结合,这样能够保证激励机制的公平合理性,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加强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两者通过结合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能够挖掘出员工的潜力。在实际的激励过程中,只有把工作进行细化,才能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度,因此企业只有系统的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3.把握好适当的激励时机

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激励制度时,应该给所有员工制定一个目标,但是其意义不能过高或过低。如果设定的目标过高,他们就无法实现,从而会造成员工的消极情绪。反之如果目标设定过低,那他们很快就可以达到了,也就失去了激励的目的。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还要准确地运用好时间,在员工努力地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或者是取得了成就之后就应该立即激励,及时的起到关注重视的作用,这样才能使企业长久有效的和员工融为一体。

4.加强晋升激励以及权力激励

企业应该给员工合理的物质激励,同时应该加强员工培训以及 教育 ,多为员工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不断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而且应该建立合理的晋升 渠道 ,这样可以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自己被认可、被尊重,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其次,企业应该采用适当的权力激励手段,赋予企业工作人员相关的权力,这样可以使员工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委以重任,感觉到企业对自己的信任,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际工作中,不断进步,不断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将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经济实力,就必须要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提上议程,激励机制的执行要随时应变,使其与每个员工的自身行为相融合,不仅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够激励员工充分激发自身的潜能,同时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思敏,刘婧艺,刘济源.关于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8):82.

[2]何旭辉.浅谈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3,(3):76-77.

[3]张美珍.如何发挥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21):2.

【摘 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理论支撑下,对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激励进行探讨。提出了人的需要是有效激励的出发点,要重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强调制定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可增强组织凝聚力,并最大限度的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激励;竞争力;有效人力资源管理

1.激励的含义以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指的是企业或者组织设计一定的外部奖励形式,并营造出一定的工作环境来激发、引导、保持并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和成员个人的目标的系统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激励是想要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越来越被普遍提及和认可,对员工的有效激励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激励有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持久的激励能够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帮助员工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达到个人愿望,鼓励员工树立为团队目标而努力责任感,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和士气,从而充分挖掘人力资源。二是激励有助于增强凝聚力,有利于吸引所需人才。良好的组织具有凝聚力,良好的组织氛围可以创造温馨的人际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生产、生活环境,而有利于吸引所需的人才,留住所需的人才。三是激励有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任何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其培育则离不开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强化,通过交替运用奖惩手段,促进追求优异工作的价值观的形成,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2.现行主要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发人们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由于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因此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围绕人们的各种需要来进行研究的,故又把这种理论称之为需要理论,如赫兹伯格的双因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这类理论表明,要使员工出现企业期望的行为,须在员工的行为与员工需要的满足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如弗隆姆的期望理论。

(3)强化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的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反作用。他发现,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凡能影响行为频率的刺激物,即称为强化物(在企业中常常为各种各样的奖酬)。

3.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企业没有完善、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输入渠道狭窄,外部的人才进入较难;由于人才来源单一,所受教育背景趋同,容易导致思路闭塞;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而无法吸引外来人才的困境,直至危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上级的赏识、重用、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企业里,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过于依赖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来约束员工,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的方式,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

激励手段单一,结构不合理

随着国际间的合作,国内企业薪资开始与国际接轨,但是,企业在执行激励的时候,缺乏更多的有效手段,更多的时候加薪似乎成为唯一选择。工资构成的比例不合理。不同地区的员工收入存在较大的区别,不同部门、不同职务、不同级别员工的收入存在明显差别。现行的薪酬制度不能很好地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实际才能,难以通过工资来体现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激励的措施

做好激励的需求分析

当单位的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应先做好单位和员工的需求分析,发现其主导需求。根据单位的需求,设置激励的目标;根据员工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投其所需,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使单位和员工都获得需求的满足,实现有效激励。

建立综合系统激励机制

建立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会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选择激励方法应与本单位和员工的现状相适应。例如,如果单位是扁平的组织结构,晋升的激励方法就不再适合;强调以团队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单位,单独使用个人激励的方法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增强激励的效果还应该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的协同优势,增强激励的效果。

使用多途径的激励手段

薪酬激励

薪酬是单位满足员工生理需求的基本保证,也是员工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许多单位本着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将员工工资酬劳与劳动成果直接结合起来,意在以工资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运用此激励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确保组织内部的公平,也就是要做到员工的同工同酬;第二是奖励优良的工作业绩,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第三应考虑下列因素:工作危险性、职务高低、年龄与工龄、单位负担能力及财务状况、地区与行业间的差异等。

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的集中体现方式是职工持股计划。好处是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股东股权结构,也更直接的把职工利益跟单位利益挂钩,从而密切了职工与单位的关系;另一方面,职工入股,不仅提高了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对管理部门听取职工意见、加强民主管理的压力。

智力激励

智力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智力效能,增强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好地完成群体目标。其主要方式有学习培训、参与决策,竞赛评比等。学习培训要注意机会均等,否则容易引起职工的消极和不满情绪。领导者吸引员工参与决策,可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竞赛评比这种形式有效地激发起员工的创造热情,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鼓舞和激发人的正确的动机和行为,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设置目标的时候必须注意设置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情感激励

一是与下属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善的情感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励作为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塑造亲和的单位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充满技巧的学问,人员激励这项工作本身也是非常复杂和艰苦的,这需要管理者合理运用种种激励机制的同时要做到公平合理,不能因为人的地位,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做到激励及时,把握及时,时过境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付出与汇报无法达成正比;更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兴趣;生活方式和劳动成果,在工作中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强调激励、沟通,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组织成为员工产生自尊、自信、实现自身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重要场所,让人与组织共同发展。只有把人看成是组织中的活的资源,才能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变成现实,在组织中创造一种留得住最优秀人才的环境,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激励,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巨大的竞争优势,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梁裕楷,袁兆亿,陈天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中山大学出版社.

[2]亚瑟.W.小舍曼,乔治,.w.勃兰德斯科特.A斯耐人力资源管理,东北 财经 大学出版社.

1. 浅谈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研究

2. 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探讨论文

3. 论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4.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探讨论文

5.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措施探究论文

论文激励理论的研究

员工激励是企业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员工的素质和活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员工激励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现代 企业管理 ;激励机制;核心员工;薪酬管理

论文摘要:核心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最关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的根本来源。激励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 文章 对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个组织内部的效率取决于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努力水平,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设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

一、建立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分析,单纯的物质激励的效益要远低于精神激励。这是因为金钱的边际效用是遵从递减规律的。精神激励,主要是满足人的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高水平的需要,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激励形式,具有持续的内驱动力作用。

(二)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把激励(即强化)划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所谓正激励(正强化)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得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所谓负激励(负强化)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得这种行为不再发生。显然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的且有效的,但鉴于负激励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应该慎用。因此,笔者认为领导者在激励时应该把正激励与负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

(三)按需要激励原则

建立激励机制的起点是满足员工个人的需要。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动机是由其优势需要所支配、决定的。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 措施 。在激励上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 方法 ,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因而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成效,才能提高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因此,建立激励机制首先就是要考虑员工的需求,特别是员工的优势需要。

(四)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激励机制的长远目标是使组织的行为目标与员工的行为目标更趋一致。建立激励机制必须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联,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以推动组织目标的完成的同时,组织给予相应的回报,以便帮助其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任何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首先应遵循的原则。缺少两个要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激励机制都不是一个很好的机制。

二、不同生态位层次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

对企业核心员工的有效激励措施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核心员工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第一类核心员工是低生态位的基层核心员工。他们因为有着高超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个人能力而成为基层员工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基层核心员工主要是那些有着高学历、深厚专业知识的年轻员工。他们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不长,因而处于基层,但他们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理想、有抱负,是企业准备重点培养的未来栋梁。所以他们在近期内结婚、买房、抚养子女的需求最为迫切,对金钱的渴望程度较高。可见,他们的需求还处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层次上。

第二类核心员工是中生态位的中层核心员工。他们由于突出的技能和能力而上升到了企业中层岗位上,如:财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这类员工已经在企业工作了较长时间,年富力强,虽然仍然有经济压力,但是与基层核心员工相比,他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为改善,于是开始享受生活,因此,中层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已经超越了基本的生理生存需求,应处于中间的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层次上。

第三类核心员工就是高生态位的高层核心员工。这类核心员工的职位、事业都达到了顶峰状态。他们占据企业金字塔等级的最高层,他们衣食无忧,他们还有着广阔的社会圈子,经常是众星捧月、高朋满座。对于企业的高层核心员工来说,其需求处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层次上。

三、激励对策

(一)报酬激励

1.薪酬。薪酬管理是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薪酬激励仍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激励方式。薪酬给核心员工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是核心员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代表了企业对核心员工工作成绩与能力的认可,也代表了社会对该员工的人力资本的衡量,也是显示其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薪酬激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激励,它既属于物质激励范畴,能基本满足核心员工的生理需要,但它不单是物质激励,它又暗含着成就的激励、地位的激励等精神方面的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的成就感。

2.福利。福利是指为了吸引员工到企业工作或维持企业核心人员的稳定而支付的作为基本薪资的补充项目,如失业金、养老金、午餐费、医疗费、退休金以及利润分红等。福利作为内容丰富且有激励效用的薪酬成分,在整个薪酬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福利往往是为了吸引并留住优秀员工。它体现企业对员工生活的关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加员工对企业忠诚度,有助于员工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福利可分为强制性福利、菜单式福利和特殊性福利。 (二)精神激励

在激励核心员工方面,薪酬体系固然重要,但它并非万能。对核心员工起长期激励作用的是社交、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非常看重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以及自己能否实现更大的成就,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为了得到令人满意的激励效果,就应该更多地采用精神激励的方法,在较高层次上调动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长。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企业核心员工的精神激励。

1.目标激励。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激励员工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且具体可行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且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从核心员工个人的角度来看,当员工明确了行动目标,并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比,明白自己前进的速度并不断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他行动的积极性就能持续。人的努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对他的吸引力,取决于目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需要。所以需要对核心员工个体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跳起来能摸着可视为最为合适。在使用目标激励过程中,必须使核心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个体的目标,就需将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结合起来,这样个体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才能够充分地激发每一个核心员工为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奋斗,激发他们的潜能。

2.工作激励。核心员工更关心的是自我发展、工作自主和工作成就等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其实都可以归结到工作中去,是其重要的激励因素。如果核心员工能够从工作本身感到趣味、意义、责任、发展及成就,则工作本身就会成为激励员工最主要的动力源。企业中的激励性工作设计具体表现在: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以及工作轮换等,这些工作方法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绩效起着积极的作用。

3.尊重无价。首先,要信任核心员工。信任是尊重的基础,是与核心员工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保证。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是习惯相信自己,放心不下他人,经常干扰下属的工作,往往是管理者的通病。其次,要理解核心员工。“士为知己者死”,可见理解获得的回报是多么的丰厚。而实际上真正做到理解并非容易,关键之处就是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从核心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员工,才能明白他们真正的主导需要是什么以及需要的合理性。最后,核心员工参与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经验 表明,核心员工都有参与管理、当家作主的要求和愿望,因此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四、激励核心员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激励时要考虑需要层级。层级不同,激励的方式就不一样。相对而言,层级越高,越重视精神方面,层级越低,越重视物质方面。激励时应注意激励的频率与强度,激励的次数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强度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否则,都起不到激励效果。

五、评估激励对策并反馈信息

在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后,应考察激励成本与核心员工在这种激励下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并于激励前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加以对比,及时反馈对比信息,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建立激励档案,为以后优化激励措施提供借鉴,通过这些措施,企业能够在对核心员工的激励中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每个核心员工的工作热情。

综上所述,激励贵在有效激励,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关键是对企业核心员工量身定制,以核心员工为导向,“没有万能的激励制度,只有合适的激励制度”。所以,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应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模式。

[摘要]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下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尤为重要,而如何有效地使用激励机制又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是一种原动力,是用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职能。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管理者都希望在公司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激励也是一种投资,投资的回报是工作效率的提高。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下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对全球一体化、高度整合、激烈竞争的时代,人才和科技成为竞争的焦点。自从“人力资源”这个名词由外企进入中国以来,中国企业的“人事部”纷纷改头换面,挂上了“人力资源部”的牌子,然而,仅仅换汤不换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做,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及含义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发展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必然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之,不符合人类心理活动客观规律模式的激励措施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广义而言,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而言,激励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1)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和减弱)人的行为。(2)从内部状态来看,激励即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动有强大的推动力量。贝雷尔森和斯坦纳给激励下定义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等都构成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3)从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待业过程。未满足的需要的激励过程的起点,由此而引起个人内心(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激奋,产生目标导向与目标行动,导致个人从事满足需要的某种目标行动,达到了目标,需要得到满足,激励过程也就宣告完成。然后新的需要发生,又引起新的行为和新的激励过程。

二、设定激励机制模式应采取的原则

1.激励形式应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

“激励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员工的需要使员工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也就是说,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在需求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管理者还要考虑每个员工特殊的需要,要了解员工现在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从而相应地为该层次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具体来说,从纵向上看,不同层次的员工(知识层次、薪酬层次)处于不同的需求状态,如对于薪酬较低的员工,则要侧重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提高他们的生存水平);对薪酬较高的员工,更需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横向上看,对于同等层次的员工,由于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需求侧重也有不同,如有些员工很看重物质待遇,有些员工则喜欢娱乐和消遣,还有些员工以钻研某项技术为乐,工作需求强烈。员工的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有成效。

2.应采取物质与精神兼顾,实施全面薪酬激励机制

“全面薪酬战略”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也是基于员工各方面需求而制定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它将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外在的激励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失业 保险 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内在的激励则是指那些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比如好的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 文化 、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和谢意等等。

外在的激励与内在的激励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据不久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统计,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前途、薪金水平、公司的实力、公司的管理水平、职位、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可见,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激励都是需要的,我们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兼顾员工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3.要考虑个体差异来制定激励机制

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在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这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途径

1.突破常规体制,实行人才动态管理

所谓人才的“动态管理”,就是要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机制,使得到提升的员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他员工树立更远大的进取目标,更使原有的干部产生危机感,从而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动态管理机制中,一方面要破除传统观念,大胆起用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还在注重保持适度的下岗率。首先,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更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构造全新的人才晋升 渠道 。大胆启用年轻人,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才,要定向培训和培养,破格提拔,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结合本企业实际,实行“末位淘汰制”。建立劳动用工置换机制,通过竞争上岗、二次竞岗,形成螺旋式提高队伍素质的用工、培训和再就业方式,逐步增加高素质的在岗职工。所有干部岗位在全体员工中公开竞聘,一经聘用,到岗任职,落实待遇。不称职者下岗培训,再上岗后仍不能胜任者,易岗易薪,降职使用或解聘免职,空余岗位再行招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竞争淘汰机制,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从而促进了员工学习业务、提高素质的积极性。

进行动态管理,还可以在一些岗位实行换岗制。比如一些日常管理工作,通常分工较细,且多是事务性的工作,不具备太大的挑战性,而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容易使职工产生懈怠心理,影响职工积极性的正常发挥,但是如果在职工熟悉原工作之后,给他另换一个新岗位,面对新的工作、较为生疏的任务,任何人都会有一种精神一振的感觉,从而以充盈的斗志迎接挑战。这样既可提高员工的才干,又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谓一举两得。

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员工进行晋升、聘任、奖惩及调整工资待遇都要有一定的依据,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员工绩效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员工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员工全面综合的评估,判断其是否称职。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不同专业和不同职务、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作人员在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

科学、公平的绩效量化考核体系要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职工的工作业绩,使各项考核奖惩有本可依,同时为进一步开展减员增效提供依据。绩效量化考核激励机制能进一步加大内部分配的激励职能,适应现代企业减员增效工作的需要。同时绩效量化考核结果不仅在物质分配上体现,还在非物质分配方面,如培训机会、各项荣誉、晋升机会、下岗分流等方面进行体现,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绩效量化考核的激励作用,激发每一位职工的潜能,是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3.加强 企业文化 建设,以远大的目标激励职工

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即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过于强调物质利益,会使自我极度膨胀,自私自利,工作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然而,过于强调精神方面的内容又会形成望梅止渴的现象,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在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倡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讲牺牲、讲贡献的良好企业氛围,以精神内容的引导升华职工的各种劳动行为,充实员工的思想和生活,给他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之有目标可奔有方向可寻。

4.注重经营管理变化。随时改变激励方式

由于人的需求是多变的,同时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激励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员工生活水平、收入的提高有所变化。这样激励政策才能保持持续的有效性,员工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创造力不断挖掘,使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除此之外,激励方式还应因人而异。应为人的层次不同、生活水平不同,需要自然也不一样。尤其是高学历人才与一般职工的需求相差很大。一般来说,高学历人才的需要偏重于晋升、有挑战性的工作、长远的发展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一般员工则偏重于物质方面的鼓励或短期的利益。因此,对于不同人员的激励应有所差别,即所谓看人下菜碟,这样才能实现各取所需,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及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

5.建立立体化、精确化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让团队有激情,只在企业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创造激情的工作氛围是不够的,还要有愿意接受挑战和对工作满腔热忱、富有激情的员工。否则,即使公司文化氛围再浓,如果一个员工本身不具备这样的性格,再培养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从本质上讲,员工的激情更多是带有天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表现,是自身品质、精神状态和对事物认识程度的一种外化表现,如果没有这些作后盾和基础因子,仅凭企业对该员工的培训也不一定能行。

6.企业家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首先是企业家要做到自身廉洁,不要因为自己多拿多占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惟亲;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是企业家要为员工作榜样,即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总之企业家要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当然在激励中也不能忘记对企业家的激励,最近国家出台对企业家的年薪制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家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有关激励的研究论文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激励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小学激励教育

摘 要:针对激励教育没有发挥其优势的问题,经过分析探讨激励教育中坚持实事求是、及时适度、公平公正、激励教育和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实施原则,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激励教育,灵活运用激励教育的方法,树立合理的激励教育理念,特别提出惩罚在激励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激励教育;原则;内在价值

李秀英在《浅谈激励教育法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文中阐述了激励的实质是“激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教育法就是根据这一心理活动过程,以激发、激励为原则,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如激发兴趣、提高愿望、给予奖励或荣誉、提供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则。”反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并没有达到激励教育的初衷,笔者在随堂观察中发现:教师激励有偏重,尤其表现在教师偏重于激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注重激励;还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智力、语言智力,而忽视了其他各种智力的培养。同时,教师用同样的激励方法贯穿始终,容易造成学生对激励教育的“疲劳”,学生对于教师的激励常常会无动于衷,有的学生甚至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又是一样的表扬。”

教师片面、方法单调的激励不能满足学生、家长或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落实激励教育的实施原则

教师的激励教育意识不强、方法不正确将会导致激励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达到与预期效果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教师不仅要加强激励教育的意识,而且要明确激励教育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所有的激励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奖惩前作为教师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根据个人好恶,同时对学生的奖惩要具体。

2.坚持及时适度原则

及时是指激励不要错过机会,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不能错失机会,否则不能够实现激励教育的效果。激励的适度是指不能无功而赏,无过而罚;不能功大而小赏或过大而小罚;不能功小而大赏,过小而大罚;激励的次数要适当。

3.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要做到公平公正,那么激励的程度不能与被激励对象的功过不一致;激励不能根据教师的好恶而偏袒某一个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激励必须做到赏罚分明;激励必须坚持民主和公开。

4.坚持激励教育和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激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激励的效果,就必须将激励教育与小学的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抓住在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在教学中渗透激励教育。

二、发挥激励教育的内在价值

激励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活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那么激励教育如何实施才能更好发挥其内在价值呢?

1.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对激励教育的重视

教师是激励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激励教育的效果和方法,要使得激励教育获得应有的效果,应该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抓起。通过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并适时对教师的道德素质进行考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学生中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使教师更具威信。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开展激励教育的能力。

2.准确把握激励时机

激励时机把握得准确与否,极大地影响激励教育的效果,根据激励教育的及时性,可以把它分为及时激励和延时激励两种。及时激励是指在受激励者的行为出现的当时,即给予奖励和处罚的教育方式。延时激励是在行为发生了一段时间后,才给予奖励和处罚的教育方式。总体来说要实事求是,选择恰当的激励时机,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3.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改善家庭教育中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端正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思想与态度,尽量减少不良家庭环境对学校激励教育以及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情况,汇报学校开展激励教育的情况,以取得家长对学校激励教育的支持,以强化学校激励教育的效果。

4.适度运用惩罚

惩罚属于一种负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但是惩罚需要适度,不能滥用惩罚,这样也有违师德。惩罚运用不当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反而起到与激励教育相反的作用。

也就是说,儿童应该很少受到棍棒的惩罚。儿童只有做了邪恶的事情时,才值得教育者去加以制裁,如果他们做错了事,要改正他们的错误只需给点颜色即可;即使有时候不能不责备几句,责备的话语也应当严肃、和蔼而又庄重,而不应当匆匆责骂他们几句了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是不能够运用惩罚,而是要适度运用惩罚,慎用惩罚。

总结

激励教育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与目的,通过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求知需要等,利用各种手段、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与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并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英.浅谈激励教育法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2]李兰英,陈平文.浅谈小学英语教育激励[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

[3]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教育出版社,2006

浅谈激励教育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职学生的心理、惩罚教育的弊端,并从理论、心理、现实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应大力提倡激励教育。

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透视惩罚 教育 激励教育

1998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 职业技术教育进人快速 发展 轨道。目前,无论是在校生人数还是院校所数,都已占居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成为我国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强劲生力军。但与之而来的是其生源质量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有较大的落差:录取分数较低,个体心理复杂,前进航向迷离,就业压力频添。因此有人称之为“孤独的一代”、“失落的一代”和“满负压力的一代”。高职学生中确有些自卑自负,甚至自暴自弃;而高职教育 工作者中也确有些抱怨责难情绪,甚而施以惩罚教育。面对这一现实,高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育人先育心的理念,积极施行激励教育。

一、不堪重负的心灵

了解和剖析一下高职学生的心态,有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1.高考留下的阴影

我们的高职学生也曾在千军万马拥过“独木桥”的行程中,熬过春秋,用过心思,流过汗水。但奋斗的结果又是他们及他们的父母不大愿意接受的。从踏进高职院校的那一天,他们有的就似乎笼罩在一层阴影里:觉得低人一等,不情愿或不敢与同学交流,甚至走路也不敢抬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体验的是徘徊,进退维谷,自卑自负。

2.情感朦胧的困惑

对爱情对性的渴望好奇是高职生的生理已成熟而心理不成熟的特殊表现。高职学生摆脱不了两个困惑:一是传统与 现代 的冲突。他们既渴望现代的刺激,又突不出传统的制肘,其行为受双重价值的导向:师长、父辈以“学业为重”的教诲和享有爱情愉悦的诱惑;“白头偕老”的信誓和“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享有”的牵惹。他们夹在传统与现代裂缝中,处于对青春、爱情、性的欲说还羞、左右为难的处境。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校园顺口溜中的“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就是注脚。其实唐代诗人张先的诗就描述了这种差距:“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如今世事多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的时代虽没有“棒打鸳鸯”,然而面对地域、就业的现实,“劳燕分飞”也屡见不鲜。处在理想与现实,新与旧的夹缝中,高职生的困惑情有可原。

3.思想教育的冷漠

大学阶段是人 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社会主流 文化建构人的社会性的核心品质。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开放、生活的快节奏、价值观的多元化,高职生们思想、行为更加活跃。但价值观的冲突,价值标准的边界模糊,使公共权威丧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选择对象上,看不到社会的主流文化及文化的应然趋势,对思想教育课,不少高职生以逃课、睡觉、读 英语 来示反感,面对无根的仿徨和脱离现实的说教,高职生们体验的是价值真空、行为无序的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疲惫和精神焦虑。

4.社会公正的失望

对社会公正的渴求是各阶层的共同愿望,而高职生群体表现更为强烈。教师苦口婆心说,理想的社会里,老幼无欺,人人平等,但在现实的社会里,有尔虞我诈,贪污腐化。弱势群体失语的困境使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有着同样的“重任在肩,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装得下“应然”的理想社会,而装不下“实然”的现实社会。当他们矢志于以个人为本位去辐射社会,以强烈的情绪指导自己 实践,以某种好恶左右自己的判断时,社会的公正矛盾便成为他们无法释怀的一个结,因而失望,进而悲哀。

5.就业艰难的苦闷

承受着难以扬眉的压抑,高职学生在复杂的心理矛盾冲突中经过几年的学习,渴望走出校门干出一番业绩。当他人的成功咄咄逼人呈现在面前时,其成功动机被迅速催化。在强调自我能力,强调拥有金钱,强调拥有地位的社会,他们甚至比他们的父辈有更为强烈的成功欲望。然而他们的就业又遇上“三峰叠加”时期,现实社会为他们准备的不仅有斑斓的花环,还有严寒的霜雪。市场 经济 本身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使之对生活的把握度大大降低,就业与择业难让他们提前体验了为生计担忧的滋味。

二、惩罚教育的痛失

面对高职学生心理的郁闷、行为的不范、素质的参差,我们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是去理解他们,不是去贴近他们,更说不上去帮助他们脱困解惑,而是用老祖宗的药方—惩罚教育去医治他们,这无异于淫医治痛。

惩罚教育,在我国可以说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创立私学开始,它便与学生共存亡。其显著特征就是直接和变相体罚学生。这种方式,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仍有一些市场。如学生德育不合格,就以劳动来处罚;学生违犯校纪校规,则采取经济处罚。如此种种,并没有如教育者想象的那样能取得如意的效果,相反对高职学生的心理来说是雪上加霜。

1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灵

台湾 著名作家柏扬在西安市实验小学说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有人问:“柏杨先生,你是否还记得你上小学时候的老师?”柏杨思考须臾道,“总的说来,印象比较模糊,但有一位姓侯的数学老师令我终生难忘。因为他的数学教得非常好,而我的数学老是学不好,所以他总是打我。以致那时便在幼小的心灵里结下了仇恨的种子,就是到了今天,我也不会原谅他。”柏杨现在是否应原谅那位老师我们姑且不论,但那位老师的体罚确实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这是沉痛的教训。

2.污辱了学生的人格

笔者曾跟遭过老师谩骂的几位学生交谈过,他们直言不讳地说:“皮肉之苦我们可以吃,精神上的折磨我们受不了,我们高职生也是人,我们也有自己的人格。”

3.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份调查问卷的答卷上,一个学生写下了这么几句话:罚款只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做,没指出应该怎么做,搞得我们无所适从,由感到一无是处,到产生“失败者”的压抑心理,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采取惩罚教育,不管教育者心多么诚,从眼前看,学生可能被惩罚得老实了,但从长远看,惩罚教育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永难驱散的“阴影”。 4.塑造扭曲的灵魂

老师用不文明的体罚手段去 教育 学生,学生就可能用不文明的手段去对待别人,促使了学生报复 心理的形成。

三、激励教育应弘扬

当前,教育界很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与和谐教育,其实激励教育与之一脉相承。激励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人、尊重人格基础上的教育,它主要采用激励、表扬、诱导等手段去实现目的。

1.激励教育的理论之根

激励教育产生的基础是近 现代 管理理论中的激励理论。严密地考察所有人类的激励理论,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基本原理:人们愿意做那些能够从中得到报尝(物质的、精神的)的事情。激励理论有下述三种类型。

需要理论:认为人们都有身心上的需要,而且他们总要尽力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激励因素是一种推动力,它产生于一个人想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愿望。反之,一种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成为激励因素。

强化理论:也称为刺激理论或诱导条件论。这种理论的立论基础是学习原理一后果定律。该理论认为:得到奖励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出现,没有得到奖励的行为则倾向于不重复出现。

期望理论:如果说强化理论强调的中心是 工作绩效与奖励之间的客观关系,那么期望理论则强调其主客 联系—一个人期望得到什么?那些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出色的工作绩效并预计他们的成就可以获得重大奖励的人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并在奖励与他们的期望吻合以后继续保持这种积极性。

以上三种激励理论是根于对人的基本看法,认为人不是“ 经济 人”,不是“工具人”,而是“亲善人”。人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平等,人具有微妙性,人与人具有亲善性,说到底也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把激励移植到对学生上,则成激励教育。

2.激励教育的心理之基

激励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心 理学 做了极好的回答:人们有这样一种普遍心理状态,激励中枢能并愿意接受产生快乐效果的刺激,希望得到他人或 社会的赞赏。而且接受外界积极愉快的刺激越多,就越能释放出更多的“热能”。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在和谐的 环境中,成功的氛围里偷快地学习和成长,学习的劲头当然会更大,成绩的提高也在情理之中,成长也会更为顺利。 中国 也有句古语,“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于正在苦学、苦闷的高职生,特别是裹着“差生”外衣的学生,尤其应让他们 体会一下成功的喜悦。

3.激励教育的现实之果

激励教育产生的效应比较明显,成功的例子很多。青年作家黄蓓佳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上高中二年级时,写了一篇作文,语文老师在上面圈了98个红圈圈,贴到学校宣传橱窗里。那红圈圈的数目,是一天中午没人注意时我偷偷站在那里数的,一共数了三遍……数完了,又站远一点点看看,看见作文纸上红艳艳一片。当时我心里有一种隐隐约约的预感,觉得我的人生道路也许会从作文开始。"98个“红圈圈”,扬起了黄蓓佳人生的风帆,一直激励着他步入作家之例。

棋圣聂卫平在他的《我的黑白世界》一文中写了这么一件事:“陈伯伯(陈毅元帅)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情,和我下棋时曾留情让我赢了。这盘棋可以说是我一生的起点。你们看冠军弟弟没能赢陈伯伯,我却赢了!我还是行的呀?”陈毅元帅的“手下留情”,竟使聂卫平一路自信走来,成长为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抗日英雄”。我们不能不为陈老总的育人“绝招”拍手叫好。

综上所述,我们要实现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一次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喜悦,激发他们无休止追求成功的信念和力量,特别是对于高职生中的“后进生”,更应该抓住一些微不足道的“亮点”和“成功点”,诱导他们驱散失败的“阴影”,走向成功之路。

诚然,表扬奖励学生也不宜过勤过滥。过勤,会使学生平淡无味,从而失去激励的作用;过滥,会使学生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和荣誉,而不从长远出发去端正思想,开显德性,从而失去激励的意义。

当下的 教育 更加倡导人性关怀,尊重个体生命,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受到了普遍认可,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教育,更是得到了许多教师的充分重视和广泛的应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激励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透视惩罚教育激励教育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职学生的心理、惩罚教育的弊端,并从理论、心理、现实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应大力提倡激励教育。

1998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人快速发展轨道。目前,无论是在校生人数还是院校所数,都已占居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成为我国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强劲生力军。但与之而来的是其生源质量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有较大的落差:录取分数较低,个体心理复杂,前进航向迷离,就业压力频添。因此有人称之为“孤独的一代”、“失落的一代”和“满负压力的一代”。高职学生中确有些自卑自负,甚至自暴自弃;而高职教育工作者中也确有些抱怨责难情绪,甚而施以惩罚教育。面对这一现实,高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育人先育心的理念,积极施行激励教育。

一、不堪重负的心灵

了解和剖析一下高职学生的心态,有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1.高考留下的阴影

我们的高职学生也曾在千军万马拥过“独木桥”的行程中,熬过春秋,用过心思,流过汗水。但奋斗的结果又是他们及他们的父母不大愿意接受的。从踏进高职院校的那一天,他们有的就似乎笼罩在一层阴影里:觉得低人一等,不情愿或不敢与同学交流,甚至走路也不敢抬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体验的是徘徊,进退维谷,自卑自负。

2.情感朦胧的困惑

对爱情对性的渴望好奇是高职生的生理已成熟而心理不成熟的特殊表现。高职学生摆脱不了两个困惑: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他们既渴望现代的刺激,又突不出传统的制肘,其行为受双重价值的导向:师长、父辈以“学业为重”的教诲和享有爱情愉悦的诱惑;“白头偕老”的信誓和“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享有”的牵惹。他们夹在传统与现代裂缝中,处于对青春、爱情、性的欲说还羞、左右为难的处境。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校园 顺口溜 中的“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就是注脚。其实唐代诗人张先的诗就描述了这种差距:“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如今世事多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的时代虽没有“棒打鸳鸯”,然而面对地域、就业的现实,“劳燕分飞”也屡见不鲜。处在理想与现实,新与旧的夹缝中,高职生的困惑情有可原。

3.思想教育的冷漠

大学阶段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社会主流 文化 建构人的社会性的核心品质。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开放、生活的快节奏、价值观的多元化,高职生们思想、行为更加活跃。但价值观的冲突,价值标准的边界模糊,使公共权威丧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选择对象上,看不到社会的主流文化及文化的应然趋势,对思想教育课,不少高职生以逃课、睡觉、读英语来示反感,面对无根的仿徨和脱离现实的说教,高职生们体验的是价值真空、行为无序的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疲惫和精神焦虑。

4.社会公正的失望

对社会公正的渴求是各阶层的共同愿望,而高职生群体表现更为强烈。教师苦口婆心说,理想的社会里,老幼无欺,人人平等,但在现实的社会里,有尔虞我诈,贪污腐化。弱势群体失语的困境使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有着同样的“重任在肩,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装得下“应然”的理想社会,而装不下“实然”的现实社会。当他们矢志于以个人为本位去辐射社会,以强烈的情绪指导自己实践,以某种好恶左右自己的判断时,社会的公正矛盾便成为他们无法释怀的一个结,因而失望,进而悲哀。

5.就业艰难的苦闷

承受着难以扬眉的压抑,高职学生在复杂的心理矛盾冲突中经过几年的学习,渴望走出校门干出一番业绩。当他人的成功咄咄逼人呈现在面前时,其成功动机被迅速催化。在强调自我能力,强调拥有金钱,强调拥有地位的社会,他们甚至比他们的父辈有更为强烈的成功欲望。然而他们的就业又遇上“三峰叠加”时期,现实社会为他们准备的不仅有斑斓的花环,还有严寒的霜雪。市场经济本身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使之对生活的把握度大大降低,就业与择业难让他们提前体验了为生计担忧的滋味。

二、惩罚教育的痛失

面对高职学生心理的郁闷、行为的不范、素质的参差,我们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是去理解他们,不是去贴近他们,更说不上去帮助他们脱困解惑,而是用老祖宗的药方—惩罚教育去医治他们,这无异于淫医治痛。

惩罚教育,在我国可以说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创立私学开始,它便与学生共存亡。其显著特征就是直接和变相体罚学生。这种方式,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仍有一些市场。如学生德育不合格,就以劳动来处罚;学生违犯校纪校规,则采取经济处罚。如此种种,并没有如教育者想象的那样能取得如意的效果,相反对高职学生的心理来说是雪上加霜。

1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灵

台湾著名作家柏扬在西安市实验小学说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有人问:“柏杨先生,你是否还记得你上小学时候的老师?”柏杨思考须臾道,“总的说来,印象比较模糊,但有一位姓侯的数学老师令我终生难忘。因为他的数学教得非常好,而我的数学老是学不好,所以他总是打我。以致那时便在幼小的心灵里结下了仇恨的种子,就是到了今天,我也不会原谅他。”柏杨现在是否应原谅那位老师我们姑且不论,但那位老师的体罚确实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这是沉痛的教训。

2.污辱了学生的人格

笔者曾跟遭过老师谩骂的几位学生交谈过,他们直言不讳地说:“皮肉之苦我们可以吃,精神上的折磨我们受不了,我们高职生也是人,我们也有自己的人格。”

3.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份调查问卷的答卷上,一个学生写下了这么几句话:罚款只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做,没指出应该怎么做,搞得我们无所适从,由感到一无是处,到产生“失败者”的压抑心理,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采取惩罚教育,不管教育者心多么诚,从眼前看,学生可能被惩罚得老实了,但从长远看,惩罚教育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永难驱散的“阴影”。 4.塑造扭曲的灵魂

老师用不文明的体罚手段去教育学生,学生就可能用不文明的手段去对待别人,促使了学生报复心理的形成。

三、激励教育应弘扬

当前,教育界很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与和谐教育,其实激励教育与之一脉相承。激励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人、尊重人格基础上的教育,它主要采用激励、表扬、诱导等手段去实现目的。

1.激励教育的理论之根

激励教育产生的基础是近现代管理理论中的激励理论。严密地考察所有人类的激励理论,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基本原理:人们愿意做那些能够从中得到报尝(物质的、精神的)的事情。激励理论有下述三种类型。

需要理论:认为人们都有身心上的需要,而且他们总要尽力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激励因素是一种推动力,它产生于一个人想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愿望。反之,一种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成为激励因素。

强化理论:也称为刺激理论或诱导条件论。这种理论的立论基础是学习原理一后果定律。该理论认为:得到奖励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出现,没有得到奖励的行为则倾向于不重复出现。

期望理论:如果说强化理论强调的中心是工作绩效与奖励之间的客观关系,那么期望理论则强调其主客联系—一个人期望得到什么?那些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出色的工作绩效并预计他们的成就可以获得重大奖励的人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并在奖励与他们的期望吻合以后继续保持这种积极性。

以上三种激励理论是根于对人的基本看法,认为人不是“经济人”,不是“工具人”,而是“亲善人”。人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平等,人具有微妙性,人与人具有亲善性,说到底也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把激励移植到对学生上,则成激励教育。

2.激励教育的心理之基

激励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心理学做了极好的回答:人们有这样一种普遍心理状态,激励中枢能并愿意接受产生快乐效果的刺激,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赞赏。而且接受外界积极愉快的刺激越多,就越能释放出更多的“热能”。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功的氛围里偷快地学习和成长,学习的劲头当然会更大,成绩的提高也在情理之中,成长也会更为顺利。中国也有句古语,“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于正在苦学、苦闷的高职生,特别是裹着“差生”外衣的学生,尤其应让他们体会一下成功的喜悦。

3.激励教育的现实之果

激励教育产生的效应比较明显,成功的例子很多。青年作家黄蓓佳在一篇 文章 中说:“我上高中二年级时,写了一篇 作文 ,语文老师在上面圈了98个红圈圈,贴到学校宣传橱窗里。那红圈圈的数目,是一天中午没人注意时我偷偷站在那里数的,一共数了三遍……数完了,又站远一点点看看,看见作文纸上红艳艳一片。当时我心里有一种隐隐约约的预感,觉得我的人生道路也许会从作文开始。"98个“红圈圈”,扬起了黄蓓佳人生的风帆,一直激励着他步入作家之例。

棋圣聂卫平在他的《我的黑白世界》一文中写了这么一件事:“陈伯伯(陈毅元帅)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情,和我下棋时曾留情让我赢了。这盘棋可以说是我一生的起点。你们看冠军弟弟没能赢陈伯伯,我却赢了!我还是行的呀?”陈毅元帅的“手下留情”,竟使聂卫平一路自信走来,成长为中日 围棋 擂台赛的“抗日英雄”。我们不能不为陈老总的育人“绝招”拍手叫好。

综上所述,我们要实现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一次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喜悦,激发他们无休止追求成功的信念和力量,特别是对于高职生中的“后进生”,更应该抓住一些微不足道的“亮点”和“成功点”,诱导他们驱散失败的“阴影”,走向成功之路。

诚然,表扬奖励学生也不宜过勤过滥。过勤,会使学生平淡无味,从而失去激励的作用;过滥,会使学生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和荣誉,而不从长远出发去端正思想,开显德性,从而失去激励的意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将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困难,关于激励教育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当代专家型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能够关注到激励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对于教育过程中的激励教育做进一步的思考。

激励教育一直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被广泛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把激励与教育作为重要的方面进行论述。教师的激励是为了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人行为的内部状态,动机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往往比智力因素显得更加重要,而动机又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成分,所以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研究。①很多研究致力于把心理学领域关于动机的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强烈学习动机能够使他们积极的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程内容的内化和吸收,进而有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激励的方式和 方法 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然学习动机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如此重要,那么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过分析 总结 发现在教师激励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激励的方式

激励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的常用手段,常常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往往只关注显性的结果,而不关注隐性的学生心理的变化。也就是说,作为优秀的教师应该不仅能够通过激励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对学科的积极的兴趣和态度。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然而现实是,很多教师依然只是关注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过分或者变向的激励方式往往会使得学生身心疲惫。这些激励方式的目标指向明显偏向了教学目标和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生本位”的概念,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发现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方式的指向性的偏差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只见物不见人的结果,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意义的存在,违背了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 培养动机的价值取向

心理学上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外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学生处于上面的何种动机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动机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规定着动机的性质、强弱和方向。但是并不能说明外在动机比内在动机更好,因为后现代的社会所体现复杂的多元文化表现出来也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我们要提出的观点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也许在小学、学前阶段大多数的孩子更适合的是外在动机,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肯定。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所具备的这种价值取向,这也是一种尊重学生和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表现,教师不能强制的要求学生去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其次,教师可以在维持他们自身动机取向的同时也引导他们向内在动机的方向发展,可能他们开始不会接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验 的积累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会自觉的向教师引导的方向发展,当然也有可能学生坚持自己原有的价值取向,最后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以功利性为目的,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只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主要的发展的主动性都是决定于他们自身。就培养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来说,教师的引导方向应该是与社会利益整体相一致,与学生个体发展规律相一致,以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去乐于去学习和会学习。②

3 调节动机的强弱水平

对于动机的强弱水平是否能够影响到个体行为的结果,许多心理学家都有过研究。正如心理学家耶基斯、多德森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种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同样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教师的教学不断的强化学习动机能让学生过分的紧张,但是完全忽视了学习动机的培养也可能让学生过分的放松,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③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动机适中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好。这是因为学习动机适中的学生不会更多的去关注失败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学习任务和学习任务有关的有价值信息。他们通常表现为好奇心强、思维较为灵活、理智反应一直占主导地位。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行为、态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动机水平,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保持调节学生的动机水平在一个适中的状态。

4 注重学生的积极的成就动机

正如自20 世纪50 年代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 Mcclel land & Atkinson) 把成就动机当作研究的主题以来, 这一领域已经吸引了大批心理学家的兴趣,并引发了众多研究。成就动机是驱动个人在社会生活的特定领域追求更高目标, 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力量。研究普遍认为, 成就动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乃至未来成就密切相关, 是其学业与事业成功的关键。④我国研究者从上世纪80 年代末开始, 也陆续展开了对中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 。这些研究者得出的主要结果是:首先,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活特性和使动机能,可促使学习者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程度,正是由这一机能决定的。其次,成就动机具有积极定向和导向机能,可使学生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学习等必要的活动上而疏离 其它 无关事物,并能有效抵制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第三,成就动机具有内隐性特点,它不能决定学生采用何种智力活动方法构建他的知识体系,而只是通过集中注意、准备力量、降低知觉阈值、提高敏感性来促进学习。最后,成就动机的激发能够对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对于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培养,教师常用的 教学方法 和策略有: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中等程度的障碍,及时反馈学习成绩信息,组织学习上的竞争活动,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正确归因等等。

随着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许多学者已经发现教师的职能已经不应仅仅传授有限的学科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自主获取教学资源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教师能够更多的关注学生内在情感的体验,并施以适当的的激励教育,我国的教育改革才能够真正的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

注释

①[美]Robert , wendy 著.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②丁观夫.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分析与教育对策[A].山东教育科研,.

③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员工激励机制探究论文

就企业而言,激励机制是企业为有效激励员工而建立的一套有机的激励制度和措施的集合,看看下面的员工激励机制探究论文吧!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员工激励机制的内涵,分析了供水企业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员工激励机制的原则,提出构建现代供水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策略及实施注意的问题,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供水企业 员工 激励 机制

大批外资企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进入我国,加剧了市场竞争,尤其是人力资源竞争。供水企业虽然属于资源型国有企业,但同样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目前,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思想起步较晚,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方面尚有欠缺,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人才流失与不能有效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及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是现代供水企业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激励机制内涵及供水企业现行员工激励机制现状

它包括目标激励体系、工资福利激励体系、企业文化激励体系、员工培训体系及相关制度体系等。其本质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制度建设,对员工的各种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满足和限制,推动员工沿着组织期待的方向作出持久的努力。同时,通过系统、持续不断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强化和塑造,使员工产生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将组织目标真正转化为每个员工的个人目标。

近年来,绝大多数供水企业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激励机制的建设并未真正在深层次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第一,分配制度基本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模式,经营成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没有真正挂起钩来,从总体上看仍是一种保障型而非激励型的工资制度;第二,缺乏严格而系统的绩效考评体系,薪酬没有和个人绩效紧密挂钩;第三,激励形式单一,过分依赖物质激励,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第四,员工缺乏再培训,缺乏对企业广泛的认同感等。

二、建立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原则

(一)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组织与员工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往往存在矛盾,所以,目标设计不仅要充分体现组织目标的要求,而且还要注重员工的个人目标取向,使企业与员工的目标一致。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与其他企业相比,供水企业肩负着更多的社会义务,这决定了供水企业员工应具有更高的行为动机和社会使命感,精神激励应成为企业的鲜明特征,要想在更高的层次调动员工积极性,需合理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运用目标奖励、荣誉奖励、参与奖励等精神奖励。

(三)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补充

过于偏重长期激励或短期激励,最终都会降低企业现实生产效率,企业可以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融合在一起,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企业可适当提高短期物质激励的实际支付,实现短期激励的实效化。

(四)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约束和激励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约束机制包括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和严格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等。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构建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策略

(一)制定激励性的员工薪酬制度,实现报酬激励

合理的薪酬体系具有明显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对薪酬差别的关心程度要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这说明,企业的薪酬体系要具有激励性,就必须保证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即企业的薪酬水平与本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当,企业按员工的贡献定薪酬。第二,企业设计薪酬体系时要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使员工产生一定的职业安全感,同时适当拉开薪酬层次。岗位工资制较适用于供水企业一般员工,较全面考虑了员工对企业的投入,加大了薪资结构中“活工资”部分解决了职工薪酬水平与劳动力市场脱节、工资水平不反映劳动差别等问题。第三,薪酬与绩效挂钩,绩效薪酬在实施过程中要以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如企业可以根据经济效益设立奖励基金,按员工的贡献和考核结果发放。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实行考核激励

绩效考评是在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以及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在任职期内的总体表现进行考核,确保员工工作结果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供水企业绩效考核不能只局限于德能勤绩等简单的定性指标,而应建立一种能量化、测量、易于操作的综合性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职责履行程度、业绩表现、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相关因素的考核。考评者由单一性向多维度转变,从多个角度对员工进行评价。考核技术要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应用模糊数学和排序方法将定性的考核结果进行定量化处理。企业在运用绩效考核中要遵循PDCA循环改进完善绩效管理。

(三)建立员工发展体系,实现发展激励

员工发展体系包括员工培训、员工素质架构分析、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企业要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管理制度,进行严谨的员工需求分析,根据汇总的员工培训计划进行总体协调与实施。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位设定和发展途径,企业基于员工个人兴趣、技能、潜质作出员工发展规划和设计,如运用“教练型”的领导方式帮助员工纠正偏差;运用开发性训练科目不断增强员工的知识技能;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环境满足员工终身学习的需求。

(四)塑造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精神激励

企业可以通过举办“企业之星”评选活动,把在服务、创新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员工评选为“企业之星”,员工将会把获得这份荣誉作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进取,逐步使企业员工形成一种精神振奋、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发挥出其他管理制度无法比拟的激励力量。

(五)提供员工参与管理的平台,实行政治激励

建立和实施合理化建议制度,鼓励员工从供水设施运营维护、水质监控管理、水厂设施优化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经过实际应用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据贡献大小实行奖励。企业内重大性的决策以及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交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讨论的提案付诸实施。

(六)树立人本主义思想,实现情感激励

通过多种途径扩展情感激励的范围,如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员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合作,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当中;提供带薪休假等福利,为员工身心调整提供便利,帮助员工在正常工作时间里更高效地工作;加强与员工双向沟通缩短双方距离;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来增进彼此的情感。

四、实施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激励要有针对性和差别性

由于个体差异,激励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员工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激励群波斯顿模型较贴切地反映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分类,它根据每个员工的利益期望、工作经历、等分类标准将员工分为新星群、骨干群、老黄牛群和问题群。企业在根据员工的需求及其变化来调整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时可以借助该模型。

以一间员工平均年龄不超过32岁,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占40%的大型供水企业为例,企业以新星群为主,他们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意愿,结合企业实际,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发展道路,力求使新星群向骨干群转化,保持他们的进取精神。企业对骨干群的激励要保持长期与稳定,降低他们向老黄牛群转化的速度,同时要注重问题群的关注、培养和激励,使他们向新星、骨干群转化。这样最终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

(二)营造公平公正的实施环境

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原则,企业要在广泛征求职工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员工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些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尤其是在非物质激励中,企业要系统地搜集、分析与非物质激励相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将非物质激励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三)适度使用激励的正反两个方面

对于任何激励机制而言,都具有奖励和惩罚两种对立统一的基本强化手段。企业应该完善内部奖惩制度,在实施积极奖励的同时,还必须辅以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将员工行为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两者相结合,才会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五、结论

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现代供水企业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先进优秀的经验,运用好员工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休戚相关的利益感,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创造和谐稳定的供水环境,必将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兆铭.企业绩效与激励机制:战略的观点.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第1版)..

[2]杨和茂,高效激励:打造常青企业.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81.

[3]袁宜斌.国企人力资源激励的探讨.包钢科技.2004(5):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