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华为公司融资决策合理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华为公司融资决策合理性研究论文

融资的方式是有很多并不是只有公开上市才能融到资金。全球范围内不上市的知名企业不少。比如,成立了快80年的瑞典家具制造公司宜家至今都没有上市。据说宜家老板之所以不愿意上市是不想让外界搞清楚宜家以及他本人一年能赚多少钱。当然,这只是传言,也许人家的现金流很好不需要上市。

国内不上市的知名企业也有,典型如老干妈。陶碧华的经营思路很简单,不搞那么多有的没的就是卖货。与上下游供应商之间采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再加上没有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老干妈没有太多的资金缺口。

融资方式1:债务融资

上市其实属于权益融资的一种方式。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权益融资外还有债务融资,也就是向银行借款或者发行债券。其实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债务融资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或者说对他们来说融资方式只有向银行借款一种。

华为是知名公司,他想上市的话基本没有什么难度,但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公司连上市的门槛都没达到,也没有风险投资人愿意投钱,他们不也活得好好的吗?债务融资绝大部分企业唯一的融资方式之一。华为本身规模庞大、固定资产(可以用来抵押借款)多、企业信用也好,银行愿意将资金借给华为。

融资方式2:内部融资、员工持股

什么叫内部融资呢?就是向企业职工借钱。事实上华为起步阶段就是这么干的。华为控股的股权结构十分有趣,就两位股东,一是持股比例不到1%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二是持股比例超过99%的华为职工持股委员会。

而华为职工持股委员会是由华为全体员工们组成的。换言之,华为员工就是华为最大的股东,他们投入资金给华为享受每年高额分红的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华为资金缺口上的问题。华为很早的时候就搞了员工持股计划,还经历了多次改革,有机会给大家讲讲这方面的知识。

融资方式3:应付账款

这个不能算作真正的融资但有融资的作用。在企业财务部门呆过的人应该对应付账款不陌生,这是欠供应商的钱。大部分企业做生意时不可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拿到货到付款这段时间里叫作账期。账期越长对买家越有利,相当于免费占用了供应商的资金,连利息都不用支付。

我不知道华为的平均付款周期为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华为这样的企业来说绝对有话语权。越大的公司对于供应商的优势越明显,可以提出比较长的账期。毕竟供应商不愿意得罪大客户,失去大客户的代价是惨重的。

以上为华为不用上市也能获取足够资金的三个主要融资方式与原因。华为作为一家在全球有影响力、效益好、信用度高的企业,它是不缺钱的,华为真正需要的,是基于其大额研究资金背后的科研成果,决定华为能否立于世界平台的,不是华为有多少钱,而是有着多么领先于世界的技术,以及精准高效的企业管理水平。

华为2015年年报显示: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公司”或“华为”)是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股东为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下称“工会”)和任正非。 公司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79,563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参与人均为公司员工,占公司总人数的45%(华为总人数约万)。员工持股计划将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贡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长远的共同奋斗、分享机制。 任正非作为公司个人股东持有公司股份,同时,任正非也参与了员工持股计划。截至2015年12月31日,任正非的总出资相当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约。 一个企业的发展一定离不开人,而华为恰恰就是把国内很多优秀的人都聚集在一起。一个企业如果拥有了非常优秀的一群人才,而且是愿意持续不断地为这家企业贡献的人才,那么它一定是无往不胜的。华为进入手机领域短短三四年时间,但今年它在国内市场里面成功超越了苹果的市场份额,这一点足以显示出华为的优势。 华为的两个股东之一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简称“华为工会”),其存在的优势非常明显。一般来讲,如果员工直接持股,就华为的企业规模来看,这简直是一场噩梦,如果每个月有1%的股东要求查阅公司账务,公司应付的成本都会非常巨大!开股东会时股东投票、签字也是个麻烦事吧?所以华为工会作为华为的持股平台,不仅使股权高度集中,避免了股权高度分散带来的灾难性伤害;同时,华为工会的存在,还可以使更多的员工有机会成为 股权激励 对象,享受员工、股东的双向回报! 华为的股权激励模式,我们一般称之为“虚股”。这也是我们很多非上市公司可以借鉴的地方。华为的员工股东不直接写入章程,而是与工会、公司直接有协议,但需要投入资金;员工股东的持股不可随意转让,但分红不受影响;员工股东的持股不可随意质押,但企业股价的增值部分收益还是有的。基本上,华为股权激励模式选用了股权中最直观的两个权利:增值权+分红权。分红每年都分,但增值的部分只有在离职退股时才会有实际收益,在职时一般都只是数字体现。 股权架构师张飞老师说,在华为,一般在职的人不会退股,因为华为的增长是非常明显的,人人都知道他会长,退股才“傻”呢!还有,如果你成为了公司新一轮的股权激励对象,但你选择不行权(不交费),那么,以后你可能就没有资格再享受股权激励了!当然,华为完善的任务薪酬包制度,也促使你不断提升,成为股权激励对象。 比如,2010年,华为内部股票购买价格为元,每股分红元,收益率超过50%(历年峰值);2013年,分红为每股元;2014年每股分红元。 分红很多,但员工手里真的没拿到太多! 华为每年请会计事务所对公司进行审计,发布年度报告。所以华为的内部股票是非常透明、公开的,再加上每年分红,员工认可度很高。华为每年分红很多,但员工股东的分红并没有像外界认为的那样,拿钱拿到手软。因为每年都会根据业绩情况进行新的股权激励配股,基本上所有的分红会继续投入进去,甚至,还会从工资、奖金中拿出一点点。2004年至今,华为员工充分利用金融杠杆(债权转股权),以购买虚拟股票的形式,通过华为工会内部融资超过260亿元。 当然,现在的华为员工也不会因为在职完成业绩一直享受额外的配股。现在华为也设定了每个职级、每个岗位的最大股数,也就是岗位饱和股数。这从一定意义上解决了股权收益与薪酬回报的差距过大的问题,使之较为平衡,不会使员工过度地关注股权回报。 不仅让员工相信,更要让员工参与! 股权激励实施之后,相关评价体系也已设立,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让员工参与进来,真让让员工感受到作为一名股东获得的认可与尊重。 华为每个目前受雇于实股的持股员工都有权选举和被选举为股东代表,股东代表的选举每五年一次。华为工会总共会选出51人作为代表,组成持股员工代表会,在一定程度上,持股员工代表会在公司内部行使了大部分股东会的职能,比如审议并决策公司年度利润分配、增资等议案。 华为董事会与监事会基本上是从持股员工代表会51名代表中选出的,华为董事会的成员共17人,监事会成员共8人。 华为内部持股员工,通过深度参与公司的运营、决策,使华为的“虚股”产生了“实股”的作用,发挥了“实股”的价值! 现在的企业,人力资本驱动力大于资金资本驱动力,怎么样提升员工的工作动力、发掘员工的工作潜力,已经成为一家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华为的股权激励案例,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泰山管理学院股权激励专题:

财务管理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

大数据下财务管理的挑战及创新思维

摘要 :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而后讨论了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企业应用大数据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 :

大数据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系统

作为具有革命意义的最新科学技术,大数据正在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包括企业财务领域。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企业经营规划有着深刻的影响,能否执行优秀的财务管理关乎着企业生存发展。如何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以敢于创新的姿态占领时代的先机,是当前我国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所依据的数据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财务数据分析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导致财务管理缺乏全面的、精确的数据基础。建立在数据不完全可靠基础上的企业财务管理如同管中窥豹,很容易以偏概全,与市场的客观性存在较大差距,极易发生判断失误,最终导致企业利益的损失。

而大数据技术能够为企业呈上全面的、实时的、精确的市场数据和系统的、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数据分析,使企业拥有更可靠的财务分析工具、更先进的财务管理和更有效的财务决策依据。具体而言,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财务处理方式的变化

首先,大数据改变了财务处理的范围。传统财务管理概念中,企业仅处理与本企业直接相关的财务数据。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凡是与本企业相关的数据都在收集和处理范围之内,如行业信息、金融市场波动、上下游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等信息都逃不过大数据的关注和数据挖掘。

其次,与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相比,大数据更注重非财务信息的价值。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分析那些从表面上与财务完全无关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提取、统计、归纳,从中找出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经济规律、企业特征、潜在问题,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提供扎实的数字依据,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指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方向,使企业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最关键的财务管理节点上,实现财务管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企业会计核算方式的变化

传统财务管理大多采用“人—机”结合的半手工方式,而大数据环境下财务管理则向全自动化方向发展。在大数据平台的处理中,企业财务与外部相融合进行统一核算。基础核算工作越来越少,核算过程越来越智能化、去人工化、高速化和标准化。

以华为公司为例,任正非为改变华为粗放式财务管理带来的风险,专门请来IBM的财务团队为华为量身定做了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集成财务体系(IFS),用大数据的会计核算理念重新梳理会计核算流程。该体系甚至成为影响华为现今组织架构结构的重要因素,正如华为一位财务顾问所说的:“没有配套的IFS,华为是不可能下决心将权力下放的”。

3、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大数据对财务管理变革的意义,但是由于传统财会人员在运用大数据技术方面存在能力不足、观念更新速度慢等原因,在具体运用大数据和进行大数据分析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方面的相关知识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大数据能够真正服务于企业。

4、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发生变化

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经济领域同样深刻影响着人们。普通消费者、企业、经济团体的众多金融行为都成为大数据收集的内容,众多企业应用大数据判断业务影响,加深对服务的理解,加快企业利润的增长。在这样的环境变化下,企业想要实现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就不可能离开大数据的支持。

二、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

首先,大数据采用巨量数据集合技术采集海量数据并进行分析,使企业财务人员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得到潜在的、具有关键财务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重要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次,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庞杂信息的筛选和梳理,帮助企业找到影响自身发展和健康运行的负面因素。如经过大数据对企业投资、利益分配、运营管理等与财务相关的活动分析,不但为企业指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也为企业风险管理指明方向。有助于企业清醒的认识存在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前做好规避财务风险的准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方案,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使财务管理更加稳定可靠地为企业服务。

再次,大数据可以为不同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形式统一的、内外融合的财务分析工具。一方面,大数据分析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管理工作量;另一方面,大数据通过综合性分析结果,提供以往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都无法提供的企业战略依据,使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最后,大数据将促进企业内部人员架构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企业应用大数据处理财务管理问题时,不仅仅要收集财务数据,也要收集表面上看起来与财务“完全不相关”的数据。

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调取、选择和分析数据,这就要求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建立更直接和更协调的关系,财务部门关注企业运行的范围更广,工作内容更全面。

这些改变要么促使财务部门获得更高的管理职权,如长虹的“财务共享系统”使企业财务部门向高端化转型,成为企业运营的中心枢纽部门;要么促使企业重新规划财务框架,例如海尔集团为了创新“人单合一的预算管理模式”,提高了一线员工对预案财务化的责权利,彻底改变了企业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的管理关系。无论哪一种,都带动企业人员架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

2、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如何科学有效应用大数据的挑战。大数据浩如烟海、种类庞杂,如何快速提取、挖掘和分析数据对于企业财务部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从硬件角度来看,多数企业带宽不足,也不具备大数据所需的数据储存和处理条件。从软件角度来看,多数企业也不具备自行开发海量数据处理、建立超大型数据仓库和进行深度数据挖掘的能力。从财务人员角度来看,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不具备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技能。

其次,企业将面对财务管理模式转型的挑战。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将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变事后处理为事中处理。最重要的变化是传统的管理型财务方式向现代的价值型财务管理体系的转型,即将普通的记账管理工作模式转变为管理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工作体系。如何实现这种改变并真正发挥新模式的作用,对企业来说是新的挑战。

最后,企业将面临寻找和培养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挑战。大数据的应用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如何保护企业商业机密、如何提取具有价值的数据、如何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和发展战略进行个性化数据分析等等,都需要同时具有财务管理知识、统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大数据应用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当前我国多数企业都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因此如何寻找和培养新型财务管理人才是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挑战。

三、大数据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思维

1、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

企业通常根据职能进行财务管理,最常见的是将财务部门细分为会计部、财务部、资金部等。迎接大数据对财务管理的改变,企业应主动创新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首先,企业应该在财务管理组织中设置独立的部门或人员来专项管理财务数据及与财务相关的非财务数据,进行数据获取、数据挖掘和分析。

对于暂时不具备创建大数据财务管理体系的,可以购买第三方的大数据平台使用权,但仍需专人管理和分析数据。其次,大数据的产生使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管理者应从新的高度来看待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中的作用。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重组。或学习长虹,提升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沟通能力;或学习海尔,通过制度和新的财务体系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中,形成扁平化的财务管理流程。无论哪种,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调动企业全员参与到财务管理中去。

2、构建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

大数据的有效信息密度较低,想要从巨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就必须依靠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数据预测和数据挖掘分类等技术对所有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大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梳理和评价,不但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财务数据、存在问题、潜在危险,还能评价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预测企业乃至所在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财务及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最可靠的数据。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独立建设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还可以购买第三方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权,只需下载客户端就可以构建本企业的大数据库。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种方式更为快捷,成本也更低。

3、建设大数据财务人才队伍

无论是依靠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大数据财务分析体系,还是购买第三方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权,财务管理部门都离不开能够应用大数据软件和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的财务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精通传统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知识,还要能够应用统计学、大数据技术,熟悉企业运营规律和所在行业的发展状态。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大数据在财务管理上的宏观优势,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财务决策依据。为了得到这样的财务管理人才,企业一方面应强化原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大数据人才,组建起具有现代化大数据综合处理和应用能力的财务管理团队。

无论哪种方式,最终的目的都在于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使其真正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价值。大数据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效。顺应潮流、完成自身变革,是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势所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这一变革,会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质的改变,也会为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摘要:

世界范围内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并购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规模经济优势。而融资问题乃是决定国企并购能够成功的关键环节。文章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融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并购融资

一、我国国有企业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1、资本市场融资发展迟缓。在并购实践中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股权融资是通过发行新股和增发配股等方式筹集所需资金的。企业通常以首次上市公开发行时募集的资金作为并购资金,或是一些业绩较好的企业通过配股的方式继续募集资金,为并购做准备。但是我国企业是否具有股票发行资格以及股票发行的规定都比较严格,募集资金数额一般不能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的两倍,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募集资金数额一般不能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加之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调整阶段。系统性风险以及政策因素不容忽,这都限制了国有企业的融资发展。导致了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能够利用上述手段进行并购融资。

2、贷款融资应用有限。银行信贷资金受银行短期偏好信贷倾向、资本金偏低及计划性经营理念等方面的限制,只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维持与扩大生产的正常经营所需,很难在企业并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根据有关规定,通过银行借款所融资金不能用于股票二级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一般只能用于非上市企业的并购或只能用于收购国家股、法人股。而且银行对企业的并购贷款常常需要提供担保或需要贷款企业以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才能发放。再加上贷款利息比较高,使企业难能负担此项贷款,因此银行贷款在企业并购融资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

3、债券融资比例小。在我国一般只有上市公司或重点国有企业才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影响一般国有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因素有,一是发行债券要经过复杂的审批,往往导致资金筹集与需要的时间上不搭配,由于指标的限制,有限的规模决定了发行人选择的局限性和筹资数量的有限性。二是发行债券的严格条件将许多国有企业拒之于债券筹资的门外。三是债券筹资难以用于并购支付。我国对债券筹资的用途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所筹资金不得用于房地产买卖、股票买卖和期货交易等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风险性投资。股权并购涉及股票买卖,因而该条款限制了为股权并购而发行的企业债券融资。债券融资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也十分有限。

4、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由于金融机构不得为股票交易提供贷款,而股权并购也属于股票交易范围之列,因而就限制了银行为股权并购提供贷款的行为。而债务性融资方面同样存在诸多限制,<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家限定的利率水平等,<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40%,这些规定都对债券的发行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一般而言企业债券的风险比银行存款的风险要大,高风险下没有高收益的预期,企业债券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加上债券交易不如股票交易活跃,因而限制了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

5、不规范操作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许多企业的并购行为均由政府机构操纵,并非企业自愿,而是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干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政府的干预,不同的企业在计算并购融资需求量时面临的情况会有很大的差别,一部分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收购目标企业,融资压力较轻,而另外一些企业有可能会有相对较重的融资压力。这一方面阻碍融资市场的公平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并购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抑制了企业并购融资的内在冲动。此外行政控制等非市场手段的应用,也很难保证企业并购融资的外在资金支持。政府只关注并购时的资金需求,而并购后的资金支持及企业运作往往因资金缺乏而影响其正常经营和整合效果。

二、国有企业发展并购融资的建议

1、拓宽融资渠道。内源融资是企业并购融资的首选,利用内部资金进行并购,一方面不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财务风险小,另一方面不会向市场传递不利于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在国有企业并购中,应尽可能合理地从企业内部筹集并购资金,除企业自有资金外,利用企业除现金以外的其他资产进行产权置换或产权出资,不仅能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融资风险,而且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某些领域退出,收回债务等等,对企业是极为有利的。

其次,在保证并购企业控制权并保证每股收益增长的前提下进行换股并购。不仅可以解决资金支付的问题,而且可以降低收购价格被高估的风险和并购整合风险,获得目标企业管理层支持等多方面的好处,对于大规模的并购尤其如此。目前。我国大多数急需扩张的国有企业并不具备大规模向金融机构融资或者公开发行的条件,利用换股方式进行并购运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再次,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借款和发行证券(包括债券、股票和可转换债券)等渠道进行融资。选择这种融资渠道应综合考虑融资规模、期限、成本,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如果最佳资本结构要求采用权益融资,那么就采用发行股票。否则应优先考虑银行借款,再考虑发行债券。

2、发展利用创新融资工具。与国外相比。在国际并购融资中广泛使用的垃圾债券、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优先股、票据等融资工具在我国并购融资中应用很少,有些并购融资工具如杠杆收购中的过桥贷款等尚不完善,但是吸收借鉴国外先进融资手段,应该成为国有企业进行并购活动的明智选择。

(1)股权租赁。股权租赁是指各类投融资主体作为联合收购者,与收购方合作收购企业,持有目标企业拟转让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在收购完成后,投融资主体将所持股权作为租赁标的物,通过设定租赁期限和收益的方式,逐步将所持股权转让给收购方,以完成并购。对收购方而言,股权租赁可简单归结为出售一租赁一回购。出售是指收购方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将无力购入的股权出售给融资机构。此时,投融资机构实际承担了为收购方融资的功能,以减轻收购方的收购资金压力。投融资机构作为一个过渡性的股东,不以长期控制股权为目的,因此,必须与收购方签订租赁和回购合同。租赁期间,收购方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调度资金,等租赁期满后,再将这部分股权正式回购过来,从而完成整个收购。

(2)票据融资。企业并购交易中通过票据融资在我国很少应用。目前,我国的票据功能仅局限于支付信用结算工具,其融资功能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票据发行融资比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随时根据市场、资金供求变化采取不同的融资策略及应变对策。同时商业票据融资又可以避免其他股权融资方式带来的企业机会成本的增加。随着我国对票据管理的逐步放松。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逐步扩大,以及票据交易机构的建立,国有企业(特别是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企业)可尝试利用票据的担保、买卖和抵押来进行融资,以满足并购活动的临时资金需求。

企业的战略是着眼于长远、适应公司内外形势而作的指导性发展规则,它指明了在竞争环境中公司的生存态势、经营方针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所以战略对企业至关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华为公司的战略分析

摘要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的种类之一,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家思考的问题。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涌进市场的同时也鉴证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消亡,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本文以华为公司为例,重点分析它的发展环境及其战略的定制,概述华为在发展的道路上是如何制定正确及有效的发展战略的,指出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叙述华为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的差异及发展战略模式所不同之处。最后对华为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选择与评价!

前言 在资讯产品生产全球化的今天,各国 *** 对资讯产业的参与度和干预度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从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支援;在国际经济和外交中给予保护;直接参与组织制订和监督实施资讯科技的战略性发展计划。体现出 *** 争夺21世纪技术优势、保持和增强经济竞争力及国防实力的强烈意图。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装置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路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装置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资料通讯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路装置、服务和解决方案。在2013年公布的2013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对华为所在环境,行业,市场等各方面的分析,研究华为的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对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进行评价,同时说明企业制定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发展战略的定制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华为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从行业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国际行业发展的局势、国内通讯行业发展形势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方法。 文章首先结合华为公司的基本情况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分析了华为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威胁以及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识别其核心竞争力后,综合应用战略管理分析方法SWOT 分析法、PEST分析法对公司的战略加以分析和评价,确定了华为公司制定发展的战略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对华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构想及建议。

华为公司概况

华为公司介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专门从事通讯网路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资料通讯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路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目前正专注于3GWCDMA/CDMA2000/TD-SCDMA、NGN、光网路、xDSL、资料通讯等几个领域,希望通过持续投入和努力成为这几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华为目前有员工24000多人,其中外籍员工3400多人。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华为是全球领先的资讯与通讯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频、IP、光网路、电信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终端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讯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

华为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路遍及全球,服务270多个运营商,产品已经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英国、美国、日本、埃及、新加坡、韩国等70多个国家。据Dittbemer统计,华为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新一代网路系统全球市场占有率18%,全球排名第一,交换接入装置全球出货量连续3年局第一;据Gartner统计,华为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使用者线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据RHK统计,华为光网路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二;华为是全球少数实现3GWCDMA商用的厂商,已全面掌握WCDMA核心技术,并率先在阿联酋、香港、模里西斯等地区获得成功商用,跻身WCDMA第一阵营,成为全球少数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

华为在整合产品开发IPD、整合供应链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与Hay Group、PWC、FHG等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经过多年的管理改进与变革,以及以客户需求驱动的开发流程和供应链流程的实施,华为具备了符合客户利益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在业界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巨集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巨集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巨集观力量。对巨集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

1Political Factors----政治法律环境

在电信装置产业方面,电信装置产业在 *** 的支援下经历了数字交换机阶段、GSM阶段和3G阶段,实现蛙跳式追赶,为中国企业进入电信市场开启看大门。在2000年以后,华为完成了市场开拓初期的任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全球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此时华为非常需要中国 *** 出口信贷的支援。和中兴一样,华为积极地参与了由中国国家领导人率领的企业家代表团,每次出访几乎都带来了中国 *** 为了促进双边合作、扩大中国企业销售的出口信贷政策,而且重点是支援重大合作专案。

2Economic Factors----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世界资讯经济和网际网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讯装置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而在国外市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富国纷纷出现财政困难,频频减少对通讯装置的投入,这就却给低产品价格的华为公司装置带来了机遇。

3Sociocultural Factors---社会文化环境

近年来,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最大的行动电话市场,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中国手机制造商始终都在追赶世界大品牌的脚步。2010年,这一情形终于有了变化。以下几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据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统计,深圳华为位列第九。

4Technological Factors---技术环境

随着数字化生存真正来临,在宽频网路必将更加普及的基础上,每个人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放大,世界更加扁平化。在授权范围内,任何人均可随时随地平等获得需要的资讯,不为资讯海洋与壁垒困扰。 同时,互动视讯成为资讯的主导表现形式。资讯载体的发展历经“文字、图片、声音、视讯”过程,视讯是资讯表达最直观的形式,ICT基础设施的完善、宽频的普及和服务的云化,将促进人们从使用“语音+文字”向使用“视讯与影象”转变。

华为公司外部机遇与威胁

1机遇

第一,华为公司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有着巨大市场的通讯产业中,人们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电信装置制造行业有着丰厚的超额利润。

第二,凭著军人背景的坚忍不拔,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财力物力和整个中国经济大幅度的增长,可以说华为的机遇是市场给的,但市场是要靠竞争、靠实力去拼来的,所以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第三,中国研发成本的低廉,人力资源成本的低廉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据统计,华为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为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大概为12万~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1300~1400小时,人均投入时间之比为2∶1。因此,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这是其能以弱胜强的核心优势。也成就了华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业界形成良好口碑。

第四,近十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不如前,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大大走俏。在这个机遇下,华为、中兴脱颖而出,不但分享了亚太市场,更是利用其“价效比”,使得欧美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第五,中国 *** 给予了通讯产业众多扶持政策。华为是中国第一家通讯行业的民营企业,因此国家和 *** 给予华为的政策性支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威胁

第一,来自通讯行业的威胁。目前有种说法:通讯装置制造业已经慢慢变成了夕阳产业,技术能力过剩、服务过剩和终端使用者固有消费习惯的惯性使得电信运营商盈利能力的下降,这就必将影响装置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润情况。

第二,来自人民币升值、通胀的压力。华为公司目前的销售收入超过75%来自海外,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削减华为的竞争力。

第三,来自同行竞争的威胁。通过合并和并购,电信装置制造商已经渐渐形成竞争集团,但显然华为被排除在外。来自竞争对手的联合打压,如果华为准备不足的话,是很有可能伤筋动骨的。

华为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特有的不可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按重要性进行排列:第一,研发能力、产品差异性;第二,企业文化;第三,普遍客户关系。

1 研发能力

a低成本研发。在中国,每年毕业300万的工科大学生,华为可以在里面招聘优秀的学生来华为工作,在中国一个研发工程师的工资是欧洲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法定工作时间是欧洲工程师的倍,而同时中国人勤奋,还经常加班加点。而研发费用的80%以上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华为投入1块钱研发,相当于欧洲公司投入10块钱。也就是我们的研发成本是欧洲公司的十分之一。

b高质量研发。从“华为”知识战略制定的角度:每年把不少于公司收入的10%投入并将研发经费的10%投入新技术预研;从研发人员数量看,拥有研发员工510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6%,其中,有1400多人专职从事中长期技术研究工作;从研发成果看:迄今为止,华为已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40148件。

2企业文化

华为文化主要是两点:第一,奋斗文化;第二,不让雷锋吃亏。简单地说:你奋斗,就有好的回报,就有发展成长的机会。有急着去采访参观华为时,记下了企业的两个标语:“准时上班就是准时进入工作状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简单做就是赢家” 。

3普遍客户关系

华为提倡普遍客户关系。不像西方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普遍客户关系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以及普通的工程师到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有全方位的接触。让客户感受到尊重。

华为的领导力素质模型第一点就是发展客户的能力,其定义是:这是一种致力于理解客户需求、并主动用各种方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行为特征。

华为公司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1优势

a华为拥有通讯装置制造业界最为全面的产品线,能提供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消除了不同装置间的相容性问题,不但提高了装置利用率,也节省了除错时间,为使用者创造了价值。

b产品价效比高、交付快。华为全球有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保证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和储备,同时,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产品较之便宜很多。

c先进的生产工艺体系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完整的供应商认证流程保证了产品和工程实施的质量,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

d企业文化和执行力。华为的“狼性”文化强调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更强调积极进取,以绩效为导向。华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员工培训、员工考核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字报口号等等,为华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献精神”提供了保证。

2劣势

a品牌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不信任“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他们看来,中国货是价廉质差的代名词,这个大环境对于华为电信装置的销售很不利。此外,“农村包围城市”的国际化战略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华为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其品牌价值提升。

b研发基础环节薄弱,改进型创新多,原创型创新少。华为虽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但这众多的专利中基本上没有原创产品。

c营销模式。国际化初期,华为利用国内派出的销售队伍,采取与国内相同的直接与电信运营商洽谈的直销模式。但实践证明,这只在南美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比较有效,在发达国家更是行不通。

2.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定

华为将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的需求,逐步建立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 ARPU、提升频宽竞争力 Band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 Cost,实现商业成功。传统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资讯科技行业与电信行业正在走向融合。电信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动其他传统行业更高效发展,并经历着意义深远的变革——从聚焦语音转变为聚焦资料、从关注管道转向内容、通讯需求从人与人之间延伸至机器与机器的连线、业务型别也从传统的电信业务转向融合的资讯通讯技术业务。

市场主导战略

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源泉,没有市场的成功,公司不仅不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战略。

1市场是华为的生命。华为今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实力。其实,华为也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技术方面领先的,前几年的产品和技术根本谈不上有多么好,但是,华为的市场人员却能把并不怎么样的产品卖得风风火火。因此,业界以前流传着这样一句形容华为的话:“一流的市场,二流的服务,三流的产品。”我们知道,产品即使不好,也还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客户关系进行弥补。而客户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对客户需求的高度关注以及快速反应获得的,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客户建立各种不同型别的利益共同体。

2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产品的研发方面,如产品的研发是否立项,产品的设计思路与研发路标如何确定,产品的技术标准如何选择,产品的改进和完善如何进行等等,都是依据市场前景和市场反馈来进行的。

核心技术战略

华为是一个由“营销团队+研发中心”构成的高科技公司,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前沿的IT与通讯技术研发与销售。因此,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是确保华为公司成功的最关键的两个系统。而确保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是华为公司的四大战略之一,因为华为确信,公司产品的竞争力来自核心技术。研发投入达世界领先水平

华为研发中心华为为了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用于研发,而且近两年更是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05年度,华为研发的投入高达47亿元人民币,占上一年度市场销售总额的14%,无论是总额还是比例都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华为还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

全员持股战略

独特的全员持股制度,在华为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没有这个制度,华为就不可能生存,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因此,全员持股战略是华为成功的四大战略之一。然而这个制度是引发华为争议最多的话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华为的焦点之一。世上最成功的“画蛋孵鸡”激励法

国际化战略

一家公司只有从管理体制、流程、供应链、生产、研发、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都实现了国际化,形成相互配套、相互适应、彼此支撑的国际化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市场的全面国际化。

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道路一样,先是供应链的国际化,再逐步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华为在获得代理PABX使用者交换机的第一桶金后,通讯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和高额利润回报迫使华为着手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开始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逐步掌握了PABX的生产技术,并且开始向市场更大、容量更高的运营商级产品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局用程控数字交换机”冲刺。

目前,华为的大部分物料都可以从国内市场获得,物料采购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公司的供应链经过了一个由“国际化”到“本土化”的自然转变过程。这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成功范例。“本土化”是在国际竞争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凭借实力获得的战果,和改革开放前的那种一切供应链必须来自国内的行政垄断是完全不一样的。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效果分析

1华为公司近财物状况

2013 年,华为销售收入实现 1,852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这主要源于华为在海外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及在电信网路、终端和服务产业的均衡、快速发展。净利润达到 238 亿人民币,利润率为。与此同时,华为实现了 285 亿人民币充裕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这将有利于公司与客户一起,把握行业融合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持续稳健增长。见图4-1由图可见,华为的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逐年上涨趋势。

2华为公司市场占有率

2013 年,华为搭起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业务领域均获得了快速稳健的发展 ,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 185,176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国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达 64,771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受主要电信运营商投资减少的影响,销售收入增长有所放缓,但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地位。

3.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改进建议

华为在跻身全球电信装置厂商前列的同时,也把整个电信装置制造市场从高利润时代拉到了微利时代,由于华为和中兴的介入,使得中国电信运营商采购装置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打败对手的同时,也把自己带入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境界: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高层人才战略建议

任正非在华为通过他的个人权威和煽动性的写作,启发著员工的创业 *** ,但这是一个危险的讯号。一旦员工对他失去信任,华为就会“树倒猢狲散”。同时,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不要过度依赖创业领袖,应该培养职业经理人执掌高层管理岗位,适当增加如李开复这样的空降兵。

TD战略建议

华为真的不应该放弃TDS-CDMA这么大的市场,而是应该放弃公司在TD方面的一些观点,改变公司在TD方面方面的策略,也就是在TD方面奋起直追,应该还有时间留给华为。

与中兴合作建议

目前,市场有报道称华为和中兴在海外打价格战,这有好处,激发了斗志,有华为的地方就有中兴,他们两个一起打的时候最终还是落到了中国企业的手里。但有增加了内耗,同时由于国际电信巨头的合并,使得华为和中兴追赶他们历程又一次拉长。如果两个公司形成一个联合体,将节省研发成本,在全世界都有实力的研发队伍,组成联合体也避免打价格战”。

人性化管理建议

华为应该更加考虑到人性化的真正内涵。人除了物质之外,还有其它层次的需要,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华为在文化的假设上除了员工有物质需求之外,需要更多考虑员工作为一名社会人的其它需要。

结束语

通过对华为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密切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通讯市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华为公司如何在危机下求生存,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如何迅速的占领市场主导地位,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这就使得公司必须重视企业战略的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本文在对华为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尽、透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目标的确定,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发展战略措施,即市场主导战略、核心技术战略、全员持股战略、国际化战略。同时提出了华为对华为发展战略的改进建议,即高层人才战略、TD战略、与中兴合作、人性化管理个方面建议,目的为华为有更好的企业发展战略。

因本文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是在充分了解华为公司、国内通讯行业的基础上,应用所学战略管理的知识,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希望通过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及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华为公司克服发展中的艰难万险,在竞争中不断的壮大。

参考文献:

[1]郑海航,黄津孚.中国企业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王象山.未来竞争力-中国企业的战略修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张贯京.华为四张脸.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11

[4]胡志刚,包晓闻.中国顶级企业经典管理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聂正安.管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曹志平.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103:45-49

[8]杨锡怀,冷克江,王江编著.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邹昭晞著.企业战略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下页带来更多的

华为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企业的战略是着眼于长远、适应公司内外形势而作的指导性发展规则,它指明了在竞争环境中公司的生存态势、经营方针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所以战略对企业至关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华为公司的战略分析

摘要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的种类之一,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家思考的问题。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涌进市场的同时也鉴证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消亡,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本文以华为公司为例,重点分析它的发展环境及其战略的定制,概述华为在发展的道路上是如何制定正确及有效的发展战略的,指出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叙述华为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的差异及发展战略模式所不同之处。最后对华为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选择与评价!

前言 在资讯产品生产全球化的今天,各国 *** 对资讯产业的参与度和干预度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从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支援;在国际经济和外交中给予保护;直接参与组织制订和监督实施资讯科技的战略性发展计划。体现出 *** 争夺21世纪技术优势、保持和增强经济竞争力及国防实力的强烈意图。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装置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路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装置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资料通讯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路装置、服务和解决方案。在2013年公布的2013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对华为所在环境,行业,市场等各方面的分析,研究华为的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对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进行评价,同时说明企业制定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发展战略的定制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华为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从行业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国际行业发展的局势、国内通讯行业发展形势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方法。 文章首先结合华为公司的基本情况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分析了华为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威胁以及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识别其核心竞争力后,综合应用战略管理分析方法SWOT 分析法、PEST分析法对公司的战略加以分析和评价,确定了华为公司制定发展的战略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对华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构想及建议。

华为公司概况

华为公司介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专门从事通讯网路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资料通讯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路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目前正专注于3GWCDMA/CDMA2000/TD-SCDMA、NGN、光网路、xDSL、资料通讯等几个领域,希望通过持续投入和努力成为这几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华为目前有员工24000多人,其中外籍员工3400多人。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华为是全球领先的资讯与通讯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频、IP、光网路、电信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终端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讯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

华为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路遍及全球,服务270多个运营商,产品已经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英国、美国、日本、埃及、新加坡、韩国等70多个国家。据Dittbemer统计,华为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新一代网路系统全球市场占有率18%,全球排名第一,交换接入装置全球出货量连续3年局第一;据Gartner统计,华为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使用者线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据RHK统计,华为光网路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二;华为是全球少数实现3GWCDMA商用的厂商,已全面掌握WCDMA核心技术,并率先在阿联酋、香港、模里西斯等地区获得成功商用,跻身WCDMA第一阵营,成为全球少数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

华为在整合产品开发IPD、整合供应链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与Hay Group、PWC、FHG等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经过多年的管理改进与变革,以及以客户需求驱动的开发流程和供应链流程的实施,华为具备了符合客户利益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在业界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巨集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巨集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巨集观力量。对巨集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

1Political Factors----政治法律环境

在电信装置产业方面,电信装置产业在 *** 的支援下经历了数字交换机阶段、GSM阶段和3G阶段,实现蛙跳式追赶,为中国企业进入电信市场开启看大门。在2000年以后,华为完成了市场开拓初期的任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全球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此时华为非常需要中国 *** 出口信贷的支援。和中兴一样,华为积极地参与了由中国国家领导人率领的企业家代表团,每次出访几乎都带来了中国 *** 为了促进双边合作、扩大中国企业销售的出口信贷政策,而且重点是支援重大合作专案。

2Economic Factors----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世界资讯经济和网际网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讯装置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而在国外市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富国纷纷出现财政困难,频频减少对通讯装置的投入,这就却给低产品价格的华为公司装置带来了机遇。

3Sociocultural Factors---社会文化环境

近年来,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最大的行动电话市场,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中国手机制造商始终都在追赶世界大品牌的脚步。2010年,这一情形终于有了变化。以下几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据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统计,深圳华为位列第九。

4Technological Factors---技术环境

随着数字化生存真正来临,在宽频网路必将更加普及的基础上,每个人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放大,世界更加扁平化。在授权范围内,任何人均可随时随地平等获得需要的资讯,不为资讯海洋与壁垒困扰。 同时,互动视讯成为资讯的主导表现形式。资讯载体的发展历经“文字、图片、声音、视讯”过程,视讯是资讯表达最直观的形式,ICT基础设施的完善、宽频的普及和服务的云化,将促进人们从使用“语音+文字”向使用“视讯与影象”转变。

华为公司外部机遇与威胁

1机遇

第一,华为公司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有着巨大市场的通讯产业中,人们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电信装置制造行业有着丰厚的超额利润。

第二,凭著军人背景的坚忍不拔,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财力物力和整个中国经济大幅度的增长,可以说华为的机遇是市场给的,但市场是要靠竞争、靠实力去拼来的,所以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第三,中国研发成本的低廉,人力资源成本的低廉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据统计,华为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为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大概为12万~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1300~1400小时,人均投入时间之比为2∶1。因此,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这是其能以弱胜强的核心优势。也成就了华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业界形成良好口碑。

第四,近十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不如前,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大大走俏。在这个机遇下,华为、中兴脱颖而出,不但分享了亚太市场,更是利用其“价效比”,使得欧美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第五,中国 *** 给予了通讯产业众多扶持政策。华为是中国第一家通讯行业的民营企业,因此国家和 *** 给予华为的政策性支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威胁

第一,来自通讯行业的威胁。目前有种说法:通讯装置制造业已经慢慢变成了夕阳产业,技术能力过剩、服务过剩和终端使用者固有消费习惯的惯性使得电信运营商盈利能力的下降,这就必将影响装置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润情况。

第二,来自人民币升值、通胀的压力。华为公司目前的销售收入超过75%来自海外,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削减华为的竞争力。

第三,来自同行竞争的威胁。通过合并和并购,电信装置制造商已经渐渐形成竞争集团,但显然华为被排除在外。来自竞争对手的联合打压,如果华为准备不足的话,是很有可能伤筋动骨的。

华为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特有的不可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按重要性进行排列:第一,研发能力、产品差异性;第二,企业文化;第三,普遍客户关系。

1 研发能力

a低成本研发。在中国,每年毕业300万的工科大学生,华为可以在里面招聘优秀的学生来华为工作,在中国一个研发工程师的工资是欧洲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法定工作时间是欧洲工程师的倍,而同时中国人勤奋,还经常加班加点。而研发费用的80%以上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华为投入1块钱研发,相当于欧洲公司投入10块钱。也就是我们的研发成本是欧洲公司的十分之一。

b高质量研发。从“华为”知识战略制定的角度:每年把不少于公司收入的10%投入并将研发经费的10%投入新技术预研;从研发人员数量看,拥有研发员工510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6%,其中,有1400多人专职从事中长期技术研究工作;从研发成果看:迄今为止,华为已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40148件。

2企业文化

华为文化主要是两点:第一,奋斗文化;第二,不让雷锋吃亏。简单地说:你奋斗,就有好的回报,就有发展成长的机会。有急着去采访参观华为时,记下了企业的两个标语:“准时上班就是准时进入工作状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简单做就是赢家” 。

3普遍客户关系

华为提倡普遍客户关系。不像西方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普遍客户关系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以及普通的工程师到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有全方位的接触。让客户感受到尊重。

华为的领导力素质模型第一点就是发展客户的能力,其定义是:这是一种致力于理解客户需求、并主动用各种方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行为特征。

华为公司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1优势

a华为拥有通讯装置制造业界最为全面的产品线,能提供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消除了不同装置间的相容性问题,不但提高了装置利用率,也节省了除错时间,为使用者创造了价值。

b产品价效比高、交付快。华为全球有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保证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和储备,同时,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产品较之便宜很多。

c先进的生产工艺体系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完整的供应商认证流程保证了产品和工程实施的质量,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

d企业文化和执行力。华为的“狼性”文化强调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更强调积极进取,以绩效为导向。华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员工培训、员工考核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字报口号等等,为华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献精神”提供了保证。

2劣势

a品牌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不信任“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他们看来,中国货是价廉质差的代名词,这个大环境对于华为电信装置的销售很不利。此外,“农村包围城市”的国际化战略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华为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其品牌价值提升。

b研发基础环节薄弱,改进型创新多,原创型创新少。华为虽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但这众多的专利中基本上没有原创产品。

c营销模式。国际化初期,华为利用国内派出的销售队伍,采取与国内相同的直接与电信运营商洽谈的直销模式。但实践证明,这只在南美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比较有效,在发达国家更是行不通。

2.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定

华为将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的需求,逐步建立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 ARPU、提升频宽竞争力 Band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 Cost,实现商业成功。传统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资讯科技行业与电信行业正在走向融合。电信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动其他传统行业更高效发展,并经历着意义深远的变革——从聚焦语音转变为聚焦资料、从关注管道转向内容、通讯需求从人与人之间延伸至机器与机器的连线、业务型别也从传统的电信业务转向融合的资讯通讯技术业务。

市场主导战略

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源泉,没有市场的成功,公司不仅不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战略。

1市场是华为的生命。华为今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实力。其实,华为也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技术方面领先的,前几年的产品和技术根本谈不上有多么好,但是,华为的市场人员却能把并不怎么样的产品卖得风风火火。因此,业界以前流传着这样一句形容华为的话:“一流的市场,二流的服务,三流的产品。”我们知道,产品即使不好,也还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客户关系进行弥补。而客户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对客户需求的高度关注以及快速反应获得的,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客户建立各种不同型别的利益共同体。

2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产品的研发方面,如产品的研发是否立项,产品的设计思路与研发路标如何确定,产品的技术标准如何选择,产品的改进和完善如何进行等等,都是依据市场前景和市场反馈来进行的。

核心技术战略

华为是一个由“营销团队+研发中心”构成的高科技公司,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前沿的IT与通讯技术研发与销售。因此,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是确保华为公司成功的最关键的两个系统。而确保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是华为公司的四大战略之一,因为华为确信,公司产品的竞争力来自核心技术。研发投入达世界领先水平

华为研发中心华为为了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用于研发,而且近两年更是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05年度,华为研发的投入高达47亿元人民币,占上一年度市场销售总额的14%,无论是总额还是比例都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华为还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

全员持股战略

独特的全员持股制度,在华为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没有这个制度,华为就不可能生存,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因此,全员持股战略是华为成功的四大战略之一。然而这个制度是引发华为争议最多的话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华为的焦点之一。世上最成功的“画蛋孵鸡”激励法

国际化战略

一家公司只有从管理体制、流程、供应链、生产、研发、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都实现了国际化,形成相互配套、相互适应、彼此支撑的国际化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市场的全面国际化。

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道路一样,先是供应链的国际化,再逐步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华为在获得代理PABX使用者交换机的第一桶金后,通讯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和高额利润回报迫使华为着手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开始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逐步掌握了PABX的生产技术,并且开始向市场更大、容量更高的运营商级产品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局用程控数字交换机”冲刺。

目前,华为的大部分物料都可以从国内市场获得,物料采购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公司的供应链经过了一个由“国际化”到“本土化”的自然转变过程。这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成功范例。“本土化”是在国际竞争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凭借实力获得的战果,和改革开放前的那种一切供应链必须来自国内的行政垄断是完全不一样的。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效果分析

1华为公司近财物状况

2013 年,华为销售收入实现 1,852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这主要源于华为在海外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及在电信网路、终端和服务产业的均衡、快速发展。净利润达到 238 亿人民币,利润率为。与此同时,华为实现了 285 亿人民币充裕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这将有利于公司与客户一起,把握行业融合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持续稳健增长。见图4-1由图可见,华为的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逐年上涨趋势。

2华为公司市场占有率

2013 年,华为搭起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业务领域均获得了快速稳健的发展 ,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 185,176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国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达 64,771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受主要电信运营商投资减少的影响,销售收入增长有所放缓,但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地位。

3.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改进建议

华为在跻身全球电信装置厂商前列的同时,也把整个电信装置制造市场从高利润时代拉到了微利时代,由于华为和中兴的介入,使得中国电信运营商采购装置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打败对手的同时,也把自己带入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境界: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高层人才战略建议

任正非在华为通过他的个人权威和煽动性的写作,启发著员工的创业 *** ,但这是一个危险的讯号。一旦员工对他失去信任,华为就会“树倒猢狲散”。同时,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不要过度依赖创业领袖,应该培养职业经理人执掌高层管理岗位,适当增加如李开复这样的空降兵。

TD战略建议

华为真的不应该放弃TDS-CDMA这么大的市场,而是应该放弃公司在TD方面的一些观点,改变公司在TD方面方面的策略,也就是在TD方面奋起直追,应该还有时间留给华为。

与中兴合作建议

目前,市场有报道称华为和中兴在海外打价格战,这有好处,激发了斗志,有华为的地方就有中兴,他们两个一起打的时候最终还是落到了中国企业的手里。但有增加了内耗,同时由于国际电信巨头的合并,使得华为和中兴追赶他们历程又一次拉长。如果两个公司形成一个联合体,将节省研发成本,在全世界都有实力的研发队伍,组成联合体也避免打价格战”。

人性化管理建议

华为应该更加考虑到人性化的真正内涵。人除了物质之外,还有其它层次的需要,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华为在文化的假设上除了员工有物质需求之外,需要更多考虑员工作为一名社会人的其它需要。

结束语

通过对华为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密切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通讯市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华为公司如何在危机下求生存,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如何迅速的占领市场主导地位,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这就使得公司必须重视企业战略的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本文在对华为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尽、透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目标的确定,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发展战略措施,即市场主导战略、核心技术战略、全员持股战略、国际化战略。同时提出了华为对华为发展战略的改进建议,即高层人才战略、TD战略、与中兴合作、人性化管理个方面建议,目的为华为有更好的企业发展战略。

因本文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是在充分了解华为公司、国内通讯行业的基础上,应用所学战略管理的知识,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希望通过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及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华为公司克服发展中的艰难万险,在竞争中不断的壮大。

参考文献:

[1]郑海航,黄津孚.中国企业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王象山.未来竞争力-中国企业的战略修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张贯京.华为四张脸.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11

[4]胡志刚,包晓闻.中国顶级企业经典管理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聂正安.管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曹志平.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103:45-49

[8]杨锡怀,冷克江,王江编著.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邹昭晞著.企业战略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下页带来更多的

华为融资模式的优缺点:1、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企业资信良好,融资成本相对较低。2、华为须在多个技术领域进行开发,其为扫除产品及技术封锁,研发制造范围相对较广,所需费用较大。

科技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整理的科技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现阶段,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亟待完善,为了能够深入分析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科技型企业为切入点,对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沟通及应用进行了讨论。首先,文章阐述了科技型企业的相关概念,然后讨论了科技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之后分析了科技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求,最后从盈利指标、获利指标及偿债指标等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科技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的策略,旨在达到完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构建、应用

1、科技型企业的相关概念

科技型企业的涵义

科技型企业指的是基于资金自筹、组合自愿、经营自主以及盈亏自负原则基础上由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的,从事有关于科技与技术相关事宜的企业。科技型企业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以及相关服务等。科技型企业可以被视为是市场经济改革的产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的市场为部分科技人员投身市场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一些科技人员投身于市场经济中能够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方式提升了现实生产力,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阶段,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企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业务也趋于多元化。但是随着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这类企业要想保证稳健发展不仅要时刻关注外界大环境,而且还要把握好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只有这样,科技型企业才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科技型企业的特点

我国科技型企业主要具有科技特征、经济特征、规模特征、法律特征以及机制特征等五大特点。

科技特征

从人员结构角度来看,我国科技型企业从业人员主要是以科技人员为主,其中30%以上都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尤其是一些技术和知识密集地区的科技人员,50%以上都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从技术领域角度出发,我国科技型企业重点抓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材料、制药、能源以及环保等,范围较广。以中关村为例,中关村的科技型企业中,属于电子信息技术科技型企业、为光机电一体化科技型企业、为材料、能源及环境科学科技型企业,为新药物、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科技型企业,为其他类型的科技型企业;从技术与产品附加值角度出发,相对于传统类型企业来说,科技型企业的技术与产业附加值更高,预期研究开发投入比例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附加值的显著特点。

经济特征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科技型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是新兴产业,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这类企业能够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兼顾自身科技活动和整体产业发展,有效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联接,全面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规模特征

现代社会处处需要科学技术,人们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如今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部分科技型企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化,诸如阿里巴巴、小米、联想、华为、腾讯等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

法律特征

随着我国有关工商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我国科技型企业运营都需要进行工商部门的注册登记。因此,所有的科技型企业都有明确的章程和规范的从业范围。

机制特征

不少科技型企业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都有着独特的'运营理念,它们除了具有灵活的决策机制、相对低廉的管理成本以及应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强等特征以外,在创新机制和效率上也有充分体现。

2、科技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财务信息是一个企业运营活动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财务指标是财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因此企业有必要积极开展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作。科技型企业是新兴产业,一些创新成果、创新资本以及资源优势无法直观地体现出来,只能够通过财务指标体现出来,这些指标包括创造的超额收益的水平、总资产的质量状况、可持续盈利的增长情况、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情况以及智力资产的存量与使用效率等。科技型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和利用这些指标及时制定和优化自身的发展策略,能够为企业稳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实现科技型企业各类风险防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产生一定的运营风险。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风险的防控尤为重要。构建科技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诊断,及时评判企业实际财务状况,预测其发展态势,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科技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要求

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财务指标相结合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科技型企业也不例外。鉴于此,科技型企业要想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财务指标充分结合,关注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

基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指标构建

科技型企业在构建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要杜绝随意性,要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法》《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中的相关内容之后,制定各类财务评价指标,使这些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便于执行、有利于考核

科技型企业在构建自身财务指标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相应的指标,不仅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还要简单易行,能够直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运营实际情况。同时,在指标设定时,企业在避免各指标之间涵盖经济内容重复的同时,还要确保各类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确保评价结果的质量。

4、科技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的策略

科技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要真正做到财务评价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基于企业内部管理决策视角进行构建。鉴于此,科技型企业可以从经营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构建和完善。

经营能力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经营能力指标主要是对企业组织、管理以及运用特定资产能力和效率进行衡量和判定的指标。经营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等四个方面内容。科技型企业在资产结构上与传统企业存在一定的区别,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科技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类和智力资产等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大。而这类资产所反映的是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转化能力以及技术保护能力,有必要通过无形资产周转率这一财务指标进行反映。具体来说,在确定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价值时要根据购入成本、自行研究开发成本或是其未来创造价值的现值等企业取得该类资产成本进行确定;在确定智力资产的价值时可以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来获取相关基础信息数据。

获利能力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获利能力指标主要是对企业运营过程中获取利益的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获利能力财务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获利能力财务指标主要通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智力资产效益贡献率、盈利稳定系数、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反映。其中总资产报酬率、成本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这四个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必备的指标,此处不再赘述。而考虑到科技型企业的特点,这里着重讨论智力资产效益贡献率、盈利稳定系数、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费用利润率等几个财务评价指标构建。

第一,智力资产效益贡献率。智力资产效益贡献率能够对智力资产提供的超额利润程度进行综合反映,计算形式上体现为企业总资产利润率与行业平均总资产利润率的差。利用企业总资产利润率与行业平均总资产利润率相减得出智力资产效益贡献率的原因是因为企业的智力资产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可以体现在市场综合实力、成本优势上,而且还能够体现在高新产品开发能力、激励制度和信息系统、技术资源状况等方面。通常情况下智力资产所产生的效益都是通过企业利润反映出来。鉴于此,企业资产的功效情况是通过企业资产利润率超过同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的程度来进行评价的。企业的智力资产效益贡献率越高说明了相对于同行业企业来说,该企业某些智力资产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所产生的效益贡献较高的企业。

第二,盈利稳定系数。盈利稳定系数所反映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稳定情况,是其盈利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计算形式上体现为营业利润与同期利润总额的比率。盈利稳定系数的临界点为,当企业的盈利稳定系数趋近于1时,说明企业主要是通过自身经营活动来获取相应利润的,利润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特点;当企业的盈利稳定系数小于1时,说明企业的利润主要靠对外投资或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等方式获得的,而这些收入方式具有偶然性特点,企业难以对利润收入的稳定性进行掌控,进而反映出企业产品的开发能力和营销能力不具有一定市场优势。

第三,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费用利润率。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费用利润率所反映的是科技型企业产品研发费用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计算形式上体现为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费用的利润销售收入的比值。此类指标可以作为科技型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补充分析指标。相关文件中已经指出科技型企业由于承担创新资金项目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工作,其研发的经费不得低于销售额的5%。科技型企业可以通过这一标准与其实际情况相比较,全面了解和掌握其研发费用投入之后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情况。

偿债能力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偿债能力指标是指评价企业偿还到期的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能力的指标。科技型企业对于偿债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具体从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两个方面进行构建。

第一,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又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个部分。其中流动比率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流动比率指标越高,其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型企业在利用流动比率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企业自身的现金流量情况,因为流动比率高还有可能是存货积压、应收账款多且收账期长所致。同时,流动比率过高也不一定就对企业发展有好处,过高的流动比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持有过多的闲置资金,这部分资金并没有得到妥善利用,容易造成企业机会成本的增加和获利能力的降低。速动比率则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而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的差额。速动比率所反映的是企业流动资产可以立即用于偿还债务的能力。相对于流动比率来说,速动比率在计算时不纳入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差的流动资产,其结果能够更加准确、真实地对企业资产流动性及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进行评价。科技型企业在运用速动比率时主要是用于对评价自身资金的运作与管理能力。

第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两点内容。其中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科技型企业通常情况下其资产负债率应当低于70%,在理想情况下其资产负债率应当保持在50%之内。科技型企业在对自身资产负债率指标分析过程中如果发现资产负债率过高的情况,则应当加强对自身风险的防控力度;如果发现企业资产负债率过低的情况,则说明企业具有较强的长期偿债能力,但是丧失了可能获得的财务杠杆效益。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这一指标能够对企业偿还债务保障程度进行反映。如果企业在分析此项指标过程中指标结果大于1,说明该企业具有正常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此项指标远大于1,那么说明该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较强。

科技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科技型企业从经营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的经营能力决定获利能力,而获利能力又决定偿债能力,考虑到这三者之间联系密切,企业应当将这几个指标串联应用。

第一,如果科技型企业经营能力强,那么其资产周转次数必然较多,进而其资产获利的机会也越多。所以科技型企业在对财务评价指标分析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在每次周转的获利水平一定时,资产周转次数增加,其利润额必然会增加,因此相关指标也会升高,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指标进行获利能力的评定。

第二,由于科技型企业的获利能力决定了偿债能力,所以企业在对自身偿债能力评定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先确定负债规模、利率及投入资本等因素,确定之后对资产负债率及利息保障倍数进行分析,如果资产负债率较低,利息保障倍数较高的话则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

第三,由于科技型企业的经营能力直接决定偿债能力,所以企业应当通过相关指标来分析其资产周转速度,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变现能力越强;反之,则变现能力弱。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明确现金支付能力是企业偿债能力的关键。

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型企业的经营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能力,所以企业应当注意汲取经营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相关指标有效信息,通过有效信息来正确计算指标数值,正确衡量企业发展趋势,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总而言之,近些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市场间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间占有一席之地,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有效控制和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是关键。鉴于此,科技型企业有必要构建和完善自身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企业可以从自身的经营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三个角度出发对各类相关指标进行完善并进行妥善应用,提升财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为企业稳健运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德红,郭蓉.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特征及融资策略研究[J].财会研究,2013(11):51——54.

[2] 武晓龙,李妍锦.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企业绿色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J].管理世界,2016(9):180—181.

[3] 董雷刚,黄德红.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J].财会通讯.2013(02):12——13.

[4] 张平韬.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J].价值工程,2010(10):24——25.

[5] 汪明月.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7):139——140.

[6] 王洪涛.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144——145.

近20年来,企业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视,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层出不穷,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取决并服务于企业能力;同时,财务能力又是培养和提升企业能力的基础。

一、财务能力的内涵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朱开悉(2001)昀先提出了财务能力的概念,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多方面, 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罗宏、陈燕(2003)认为,财务能力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企业运行效率的体现;张星文(2003、2004)系统阐述了企业财务能力的内涵,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及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是企业能力的财务综合体现。财务能力系统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各种与财务有关的能力所构成的一个企业能力子系统,财务能力取决并服务于企业能力,同时,财务能力又是培养和提升企业能力的基础;谢全胜(2005)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施加于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

上述观点各有侧重,朱开悉在企业能力理论的背景下昀先界定了财务能力的概念,罗宏、陈燕强调的是财务能力的本质,张星文从系统论的角度较完整的描述了财务能力的内涵及系统特性,谢全胜则重点论述了财务能力的构成体系。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以及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主要由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三个要素构成。

二、财务能力的构成体系及各构成要素的关系

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子系统,是一种系统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三个方面,各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个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对企业财务能力产生影响。

财务活动能力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主要包括资金筹措能力和资金运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财务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主要包括财务决策能力、财务控制能力、财务协调规范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重点体现为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财务表现能力是通过相关的财务指标所表现出来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由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构成。

财务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决定了财务表现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反映了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决定财务活动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又反映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财务能力的三要素中,财务管理能力是核心,它决定和影响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又反映财务管理能力。

三、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三部分指标构成,文章参考以前学者的研究,并借鉴国内外己有的评价体系,选取了13个指标作为分析的起点

四、结论

企业财务能力系统由三要素构成,财务管理能力是核心,它决定和影响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又反映财务管理能力。财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相应的设计原则为前提,确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框图,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由此构建财务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该指标评价体系除定量化财务指标以外,还涉及了非定量财务指标,突破了以往评价指标仅局限于财务指标的模式,可以从系统的角度评价企业财务能力。

上市公司证券投资决策研究论文

哥们请看范文吧其它自己觉得好的就修改下吧。●^●风险资本与风险资本市场 风险资本与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发达活跃的风险资本市场能够极大地刺激风险的扩张。流入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资本越多,成功上市的企业就越多,风险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就越强,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就越大,由此推动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风险资本与风险资本市场的关系分析,来论证我国二板市场的建立。 Venture Capital 是指对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或创新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或近似于股权融资的资本,其特性是以承担高风险为代价追逐高回报。国内将VentureCapital翻译为“风险资本”,我国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其他华语地区则将其译为“创业资本”,国内学术界对此存有争议。但无论是“风险资本”还是“创业资本”,其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风险资本”这一名称已为国内公众所普遍采用,本文也无妨沿用之。 一、风险资本运作机理 风险资本包括无中介、无组织的私人直接投资资本和有中介、有组织的间接投资资本(如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的运作过程分为融资过程、投资过程和退出过程。对于风险投资基金来说,融资过程是风险资本家向机构投资者和富裕家庭或个人筹集资金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难易程度取决于风险资本家的个人魅力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的政策法规,而对于私人直接风险投资来说,融资取决于投资者的自有资金实力及对投资项目的兴趣和判断。投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投资项目的取得和筛选、投资项目的评估、合作协议的签署。(2)风险资本注入创新企业,注入金额和注入方式根据创新企业成长的不同时期(即种子期、创立期、扩展期、成熟期)来决定。(3)风险资本家参与被投资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回收过程是风险资本运作的最后一站,风险资本出售企业的股份退出企业,收回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以及光辉的业绩和成功的口碑,然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从风险资本的运作机理可以看出,融资是风险资本的起点,投资是风险资本的实质,退出则是一个完整投资周期的终点。 风险资本退出是风险资本规避风险、收回投资并获取收益的关键。风险资本是以资本增值的形式取得投资报酬,不断循环运动是风险资本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当风险资本伴随着企业走过最具风险的阶段后,必须有出口让其退出并进入下一个循环。否则,风险资本呆滞,不能增值和滚动发展,更无力投资新项目,风险投资也就失去了意义。风险资本家投资创新企业不以取得该企业的长久控制权为目的,经过若干年,无论创新企业取得成功还是面临失败,风险资本都会从创新企业中退出。退出方式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外部金融环境而有所不同。常见的为股票上市、股权转让或股票回购、破产清算等。其中,股票上市是最佳退出方式,其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股票上市,特别是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licc Offering,IPO)为创新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选择权。它是一个关于企业控制权的买入期权合约,在风险资本家与创新企业管理者签订的投资契约中,允许创新企业管理者在达到某种业绩目标时,购回风险资本家持有的股票,增加创新企业管理者自己的股权份额。特别是当风险资本家欲将其股权卖给第三者时,买入选择权允许创新企业管理者以同样的条件、同样的价格向风险资本家优先购买。因此,只要事业进展顺利,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就会向有利于创新企业管理者的方向倾斜。否则,当创新企业的经营风险由大到小,而收益由小到大时,风险资本家对创新企业的服务逐渐减少。创新企业管理者承担了努力的全部成本,如果只能获得部分回报,他必然会增加在职消费或使企业效益体外循环。所以,此时控制权应向创新企业管理者倾斜。美国的风险资本家一般在首次公开募股后的一年内,减少其对创新企业持股份额约28%,三年之后,只剩下不到12%的风险资本家还持有公司不到5%的股份(贺海虹,1998)。所以,IPO提高了创新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企业发展筹集了更多的资金,并增强了原有股份的流动性,使创新企业管理者有更高的热情和动力去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其次,IPO对风险资本同样形成激励。创新企业成功上市一方面使风险资本家获得了数目可观的资本收益,另一方面也是外部投资者衡量风险资本家业绩的标准。风险资本家培育企业达到上市的越多,风险资本家今后的融资渠道就越广,融资成本就越低。因而,风险资本家就越有动力为创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尽快协助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当创新企业达不到IPO退出条件或不是很成功时,风险资本家可以选择出售股权的方式收回投资。在这里,风险资本家通过订立卖出选择权,保留一定退出资本的渠道。卖出选择权的好处是允许风险资本家在该企业无法达到一条经营目标时,有机会释出其所持有的股权。卖出选择权的运用可以使风险资本家能尽快结束与营运业绩不佳公司的关系,使风险资本抽回,重新运用在其他项目中去。此外,卖出选择权的运用,也可能发生于被投资创新企业营运业绩不错,却因某些原因无法在短期内上市,而风险资本家因自身需要,必须将其所持有的股权售出。当然,当风险失败时,风险资本家只能采取破产清算方式退出。这种方法一般只能收回原投资额的64%(刘曼红,1998)。由此可见,风险资本的退出对整个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风险资本市场的特征和功能 风险资本市场是一个与一般资本市场相对应的概念,是资本市场中一个具有较大风险的子市场(王益、许小松,1999)。它是对处于发育成长期的新生高技术企业进行股份融资的市场。按市场的结构和作用可分为风险资本一级市场———私人权益资本市场和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小盘股市场。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包括风险资本的融资和投资。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个非公开的市场,股份由买卖双方在市场上私售私买,市场相对较封闭,信息流通不畅,投资规模较小,但有利于新生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始期的融资。因为私人权益资本市场不需要这些小企业具有信用历史,也不需要它们以自己的资产做抵押,只要这些小企业具有发展潜力。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包括风险资本退出和创新企业再融资。这个市场与一般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一样,属于公共权益资本市场,具有公共权益资本市场的属性和特征,但由于服务的对象是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因而在运作和监管上又与公共权益资本市场不同。风险资本市场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一级市场是二级市场存在的基础。创新企业在一级市场的发育状况决定了二级市场的前途;二级市场是一级市场扩张的前提,二级市场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渠道,实现其投入———退出———再投入的资本有效循环,为创新企业提供进一步的资金融通,培育创新企业迅速成熟至进入一般资本市场。所以说,风险资本二级市场是连接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和一般资本市场的桥梁。 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着比一般资本市场更高的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于市场主体———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由于处于发育成长期创新企业自身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及较低的信息透明度,会使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和管理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增加市场风险。而一般资本市场的风险来源于市场衍生产品运作的复杂性和市场对风险的放大作用。因此,风险资本市场有着与一般资本市场不同的特征,表现在: 1 投资主体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是社会公众和各类机构投资者;风险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是有相当资金实力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2 市场主体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主体是发育成熟的大公司;而风险资本市场的主体是处于发育成长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3 投资对象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投资对象是具有经营稳定性和赢利性且风险相对较小的传统产业;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是新兴的,具有增长潜力,同时存在较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 4 投资方式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投入主要是一次性的,投资周期较短,股份流动性较强,而风险资本市场则根据企业不同成长期对资金的需求,分次、多阶段的进行投资,投资周期一般在3~7年,股份流动性较差。 5 投资收获方式不同。在一般资本市场,投资者主要通过分红派息和股份增殖实现投资收获;在风险资本市场,投资者不以获取企业股息红利为目的,而是通过风险资本退出时的股份增殖作为投资回报。 6 上市标准和监管理念不同。一般资本市场上市标准较高,注重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风险资本市场上市标准较低,对企业的经营规模要求不高,注重企业的经营活跃性和发展潜力。一般资本市场强调信息透明,重视对投资者的保护;风险资本市场强调在充分信息披露基础上的投资者自我保护。 尽管风险资本市场与一般资本市场相比有着不同的特征,但是,在市场功能的发挥方面与一般资本市场相似。即具有:(1)融资功能。风险资本为创新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保证创业对资金的连续性。(2)资源配置功能。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着强大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高新技术的经济价值通过市场得以公正的评价和确认,以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产权流动功能。从现代投资理论角度看,如果一种资产不具有流动性,那么,无论其潜在回报率有多高,它都不具有优先投资价值。风险资本市场为创新企业的产权流动和重组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转换机制和灵活多样的并购方法,促进创新企业资产优化组合,并使资产具有了较充分的流动性和投资价值。(4)风险定价功能。风险定价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未来收益与风险的一种函数关系。投资者可以参照风险资本市场提供的各种资产价格,根据个人风险偏好和个人未来预期进行投资选择。风险资本市场正是通过这一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中发挥作用的。 三、对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设想 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资本市场的培育。对于风险资本来讲,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好比是“进口”,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就是“出口”。有进有出,市场才具有流动性和吸引力,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市场。我国风险投资之所以十年来没有取得大的发展,除了一级市场资金制约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风险资本没有“出口”,能买不能卖,能进不能出,使风险投资功能丧失。因此,在我国,解决风险资本的“出口”问题,即建立风险资本二级市场或称二板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二板市场的争论集中在两个方面:(1)建不建国内二板市场?(2)二板市场的模式应是什么样?关于第一个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高新技术创新企业投资一方面风险大,另一方面投入的资金又存在较大的停滞性,所以,为满足投资者易于套现的需要,早日开通二板市场,解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涉足高科技风险投资领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先后开辟了二板市场,如韩国、印度等。所以,我国也应尽快开辟二板市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目前的主板市场投机性过强,大量短线游资的冲击已使股市风险加大,而二板市场的风险比主板市场更大,能否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管值得怀疑,二板市场未必是风险投资的灵丹妙药。本文认为,从风险资本的运作机理和风险资本一、二级市场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肯定二板市场要开通,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整个风险投资业的核心所在。但是,在发展步骤上应确定近、中长期目标。 近期目标:限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不宜立即新建二板市场。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国家应放宽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条件,对于直接上市较为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应鼓励上市公司进行收购,一些具有一定实力但上市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买壳上市来实现资本退出。目前以协议收购国家股、法人股的方式实现买壳上市较为普遍,即风险投资公司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银行挖掘壳资源,二者通力合作,促使高新技术企业买壳间接上市。上市后,高新技术企业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使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上升,然后风险投资公司通过有偿转让国家股或法人股,实现退出战略并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但由于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协议转让价较低,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价值被低估,风险投资的回报率不高。因此,可以将各地原有的证券自动报价系统的设备和网络进行改造利用,建立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解决因地域问题而出现投资者与受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费用较低,便于吸引当地的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和监管,促使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尽快达到二板市场的上市条件,避免直接进入二板市场可能引发的风险。 中长期目标:香港创业板(股票第二板)市场经过十年的酝酿,已于今年11月25日开始运作。与主板市场相比,香港创业板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宽松。如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无要求,只需有两年“活跃业务活动”记录,上市后的最低公众持股数不低于3000万港币或总股本的10%(二者取其高),但在市场透明度方面实行更全面、更详细的信息披露制度,包括详细的公司募集资金用途、经营状况、投资状况、内部管理、技术与市场前景以及潜在的风险,并定期公布财务季度报表、中期报表和年终报表,及时披露影响股价波动的敏感资料,使投资者能够最充分地得到最真实的信息,防止少数人黑箱作业、操纵市场。由于香港创业板没有对上市企业作区域限制,这为我国内地中小高新企业海外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国家应积极鼓励和培育国内中小高新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学习和借鉴香港风险板市场的经验,加快国内市场机制的建立,加快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最终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二板市场。 关于二板市场运作模式,国际上通常有两种:非独立的附属市场模式和独立的市场模式。非独立的附属市场模式是二板市场作为主板市场的补充,与主板市场组合在一起共同运作,拥有共同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交易体系,甚至采取相同的监管标准,所不同的是上市标准的差别,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独立市场模式,是指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各自独立运作,拥有独立的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并采用不同的上市标准,如美国的NASDAQ、日本的OTC交易市场等。国内对于市场运作模式同样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选择非独立的市场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主板市场的组织体系和监管体系,避免资源浪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以美国NASDAQ市场为代表的独立市场模式是世界公认的二板市场的成功典范。NASDAQ市场无论在交易制度、组织管理方式、市场监管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借鉴素材。“要学就学最好的”,NASDAQ应成为我国二板市场的样板。本文同意后一种观点,理由有二:一是我国目前的主板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上市公司运作不规范,存在较多问题,而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将增大监管的难度,加大主板市场的风险,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不利于主板市场的规范和发展。二是由于二板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市场对投资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即有能力对公司的业务情况以及所涉及风险作出透彻客观评价的投资者)。市场对投资者每笔交易额最低标准进行限定,限制散户投资者进入二板市场。我国沪深股市投资者中80%为中小散户,这与二板市场所要求的应以专业机构和富有的个人且具备投资技巧和主动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不相符合。以现有的市场管理水平,一旦有人利用创新企业存在的高风险为题大肆炒做,很难保证市场运作“公平、公开、公正”,极易出现股价的巨幅波动,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影响沪深股市的健康发展。所以,独立的市场运作模式应是我国二板市场的首选。 二板市场的设计牵涉面广,包括对潜在上市资源和投资者的市场调查,上市标准和上市费用的确定,市场法规和交易制度的设计,监管系统和机构的设置等。而设计目标中最重要的是既要保证市场有较好的流动性,又要防止过度投机,市场波动过大。因此,对二板市场的设立必须细心策划,统筹考虑。

什么时候需要?

我以word形式发you' xiang

证券投资分析论文 论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 摘要: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于规范证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但封闭武证券投资基金在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日前我国开放武证券投资基金即将推出,本文从对封闭式基金存在问题进行探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开放武证券投资基金的优势,提出了正确认识我国开放武基金在发行规模、投资风险、投资理念、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就完善基金立法、建立规范的基金监管体系、制定正确的开放武基金发展步骤、加强理论研究和基金人才培养以及完善证券市场创造基金发展的良好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基本构想。 关键词: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基本构想 一、在我国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意义 从根本上讲,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于增加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扩大证券市场资金来源渠道,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发展大型证券投资基金对股市而言,是一种长远的利好。因为证券投资基金在建立之后都要投资人市,从最终结果上看,必然会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同时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其经营运作也必然会逐步规范化,而基金的规范化,对股市走势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规范化发展,也将对股市的健康发展提供根本的保证。目前我国股市暴涨暴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场内缺乏规范的机构投资者,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是培育场内机构投资者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美国股市只有25% 是个人投资者,而日本股市几乎很少有个人投资者,绝太多数的个人.均采取加入投资基金的方式进行证券投资。在发达国家的股市中,投资基金已成为投资的主体,而且由于投资基金的规模较大,其行为必然倾向于投资,而不倾向于投机。这对于股市的稳定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1998年推出第一只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基金管理公司l4家,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34个,200o年末基金净值为847亿元,基金从业人员344人。 二、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存在过度投机的证券市场中,发展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直接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保证基金投资者的安全和收益?从历史上看,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基金,在熊市时效益是较差的。特别是老基金,由于在投资方向上缺乏内部约束.造成投资混乱的局面,搞实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均被套牢,绝大部分基金都出现亏损。只有在1996年后,股市出现大幅上场行情,一些基金才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从总体上看,以证券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即:在牛市中获利,在熊市中亏损,如果我国的证券市场出现持续低迷的状况.那么基金投资者的收益是没有保障的。 2.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主要应从哪里获得?在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是唯一的财富创造者和提供者,在发达国家的股市中,支撑股市发展和为股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的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及其成长性。大量基金人市通过操作获取收益,最主要的目的是与上市公司一起分享其经营发展的成果。因此,基金运作是以获取投资收益为主。但是我国股市中的上市公司效益低下,无能力支撑高启的股价,也无法为股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基金也好.其他的证券机构也好,无法赚上市公司的钱,只好采取各种手段赚取股民的钱。当基金获利时,并不是依靠上市公司源源不断提供的利润,而是依靠新股民源源不断地人市及其源源不断地“前仆后继”,这种情况有可能使证券投资基金在发展中误人歧途。 3.如何保证证券投资基金本身不过度投机?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业绩处于逐年滑坡的状态,使得股市缺乏上扬的坚实基础,证券市场只能是一个高风险的投机市场,这也会助长证券投资基金的投机行为。与此同时,如何保证证券投资基金本身不被作为炒作的投机对象?在我国缺乏上市公司业绩支撑的证券市场中,许多已挂牌上市的老基金,都曾是庄家控制的炒作工具,其投机的程度超过了股票,暴涨暴跌的幅度也远远大于一般的股票。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在市场中。也难以保证不沦为机构投机的工具,成为炒作的投机对象。4.如何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从理论上讲,与基金有关的三种当事人,即投资人、管理人及托管人应当相互独立,互相制约,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基金的合规运作。但是在现实中,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人只能在市场中买卖基金单位,难以形成对基金管理人的直接制约关系,特别是在信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基金投资人很难约束基金管理人的行为。此外,目前的基金托管人大多是由商业银行来担任,商业银行在股市中并无太大的利益关系.其有关人员也不是股市的专家.托管人只负责有关资金的托管,很难形成对基金管理人的有效监督。而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超人与大股东一般是证券公司等在股市中有利益关系的机构。因此,对于基金管理公司来说.在缺乏必要监督的条件下,有可能出现大股东操纵、私幕交易的问题。

研究华为公司的论文

:近年来,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手机的普及率也愈来愈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中国手机产业也在高速增长。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智能手机销售市场。 国内手机市场也处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国产手机厂商因为自身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如品牌意识、市场营销能力、核心技术、质量及售后服务等,竞争的优势正不断弱化,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也在逐年下降,如何能够抢先把握机会,成功摆脱困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制定更加符合竞争环境的营销策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在世界市场站稳脚,是国产手机企业现在最需考虑的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本文研究分析了华为在进入手机市场初期的营销战略和策略,还分析了中国手机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发展现状,进一步根据华为自身条件的分析,分析了华为在国内开拓手机业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了华为手机起初要进入大中城市的市场,应该采取集中化等策略,而要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需求,首先必须专业化,在取得优势后,再利用适当策略占据其他消费者市场。文章在最后结合市场营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管理经济学等理论,进一步优化了华为的销售策略,希望能使华为公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保持良好发展,也希望能在发展战略和策略方面给其他的国产手机品牌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为了上市,华为必须清理员工持股,目前华为的员工大约有18万人,有超过8万名员工持有华为公司的内部股份。这些持有股份的员工都是华为的骨干力量,或是为华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职工,要收回这些员工的持股,对于华为来说显然是一场大地震,员工的四分五裂不可避免。二、华为上市后,持股的高管与骨干分子因为股票上市后都将成为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如此一来,谁还愿意留在华为打拚。而且对于那些有实力又有野心的高管与骨干,在有了股票套现的财富后,大可以自己去创业,成立第二家、第三家华为,华为因此分崩离析也是有可能的。三、华为上市后,面临着公司控股权旁落的问题,目前任正非只持有华为的股份,一旦上市,公司控股权的旁落不可避免。如此一来,任正非的位置能否保住都是一个问题。此外,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华为对外的信息披露不需要太透明。这对于华为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而一旦成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需要透明,这就很容易导致华为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信息被泄漏出去,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华为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近年来,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手机的普及率也愈来愈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中国手机产业也在高速增长。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智能手机销售市场。 国内手机市场也处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国产手机厂商因为自身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如品牌意识、市场营销能力、核心技术、质量及售后服务等,竞争的优势正不断弱化,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也在逐年下降,如何能够抢先把握机会,成功摆脱困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制定更加符合竞争环境的营销策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在世界市场站稳脚,是国产手机企业现在最需考虑的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本文研究分析了华为在进入手机市场初期的营销战略和策略,还分析了中国手机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发展现状,进一步根据华为自身条件的分析,分析了华为在国内开拓手机业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了华为手机起初要进入大中城市的市场,应该采取集中化等策略,而要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需求,首先必须专业化,在取得优势后,再利用适当策略占据其他消费者市场。文章在最后结合市场营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管理经济学等理论,进一步优化了华为的销售策略,希望能使华为公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保持良好发展,也希望能在发展战略和策略方面给其他的国产手机品牌一些参考和启示。

【文献综述定稿】华为手机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研究

论文题目:华为手机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研究

1 文献综述

前言:

手机产业在我国已经有 20 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占 GDP 和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手机出口产量占据了全球 50%的份额,但其中大部分出口仍然是由外资品牌贡献,且大多属于加工贸易。因此,我国的手机产业发展整体态势并不乐观,研发实力较弱、产业链核心技术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够等等,构成了我国手机产业发展的弊端。本土品牌手机企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2007 年以来,国内一些传统品牌手机厂商已经连续亏损,但与此同时,一批新的国产品牌快速崛起、山寨手机也迅猛发展、芯片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等等,这些都显示了我国手机产业顽强的生命力和成长性。国内目前对手机行业的研究大多关注区域、企业、出口等微观层面上,而在中观层次上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基于以上两点,本文通过对华为手机的国际市场开拓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理论综述

1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综述

AnderSon和Gatignon(2011)认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一个企业成功地将该企业的业务活动以及企业的营运活动扩张至海外市场的方式。Hin,Huang和Kim (2010)研究表明进入模式是指企业权衡其运作状况以及诸多外部环境变量等交条件之后所做出的方式抉择。Sharma和Errimilli(2011)指出,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包含两个层面的战略决策,制造以及营销活动的区位和它们的股权模式(零股权、合资和全资),市场进入模式即是企业以独资或者与其他企业合资的方式在东道国进行产品的生产或销售进而安排其产品市场的战略结构。张一驰,欧治(2011)认为企业有多种途径让其进入外部市场,比如说出口已有的产品,或者转移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本至国外,甚至是将企业本身转移出去。

2 国际市场战略导向综述

李福海,揭筱纹,张黎明,(2011)认为战略是指企业依据应对将来一定时期内全局性的经营活动的理念、目标以及资源和力量的总体部署与规划而制定的。Gatignon和Xuereb(2010)等都从概念上将战略导向定义成企业为实现持续、高效业绩的特定方法。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以战略导向为基本指引,并依靠战略导向来提升企业的业绩。Hitt(2010)等则指出,战略导向显现出管理层感知环境及环境条件并作出的反应。Abdl(1999)等则认为企业战略并非关注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而是未来的状况,企业对其自身未来的定位是企业战略首先应关注的问题,这也即战略导向问题。罗眠(2011)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了战略导向选择的本质问题,他将战略选择和自然选择作对比,指出战略选择是同组织绩效存在相关性的问题,组织的战略选择同时也会受到组织环境、组织内部权力结构、制度和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 影响。他的研究基于了一个新的视角,突破了原有的框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3 企业资源综述

Judge&Douglas (2011) 从资源论角度研究企业自然环境对于企业战略的作用。他们选择职能范围与环境问题整合作为资源变量,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则作为业绩变量。为了证明

将环境整合进入正式战略规划流程的能力与企业业绩正相关的假设,他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结果表明,以战略规划为中心的环境管理的整合能力与财务绩效及环境绩效正相关。同时,职能越广,提供资源越多,则整合能力越强。也即如资源论中观点:关注环境亦可带来竞争优势。

Powell(2010)以资源论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全面质量管理。在对原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Powell (2011)从实证角度对于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进行探讨及深入研究。他以美国东部一个地区员工超过50人的企业为样本,通过函调来进行数据收集,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他分析了全面质量管理要素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和全面质量管理相联系的多数特征的改进很难产生竞争优势,而那些具有隐蔽性和不可完全模仿的特征,如管理层的忠诚度和企业文化等,则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最后,他得出结论,正式这些具有不可完全模仿性的隐蔽资源驱动了企业的成功。

3 中国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综述

虽然我国的对外开放时间较短,”走出去”战略也正在进行中,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的相关研究也相继出现,虽然相对于国际上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国际市场开拓企业的迅速涌现,国内的学者仍然对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的相关方面,如国际市场开拓战略、市场进入方式、经营模式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所述:

鲁桐在 2011 年对前后几年间广东、浙江、湖南、北京等地的具有国际业务的 200 多家制造企业(其中大多为私营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在国际市场开拓的初期阶段,所以企业所采取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只为简单的商品贸易,并且其中的半数以上都选择直接出口。这说明我国企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而相关企业的国际经营也仅仅是为了给制造的产品选择一个合适的海外市场。

许晖(2010)采用关键因素分析法对荷兰的中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评估,探究其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以及国际经营战略决策等方面的问题。结果显示,在影响这些中资公司国际运营模式选择的因素中,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往往显得比国内的市场环境更加重要。而对企业内部来说,自身的国际经营经验、组织决策以及战略则会比目标市场所能得到的资源禀赋显得更加重要。这其实也在侧面说明我国的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还处于小规模阶段和国际扩张初期,并没有充足的国际资源投入。

同样在 2010 年,张一驰以国际投资和组织战略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数据来源上则采取了权威的 美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对 1970 到 1990 年这一特定的.时期内我国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我国企业对美国市场的投资和进入模式会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其中兼并和收购(往往是技术收购)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这在揭示我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动机的同时也表明其国际经营方式的单一。

总结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

1、企业战略导向。战略导向是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也即企业所制定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理念以及企业对资源和力量的全局的部署和规划。正是基于不同的战略选择,企业才会选择不同的市场进入战略,进入时机和进入模式。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源自其战略导向的要求。

2.组织资源。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除了企业战略导向起到指导作用以外,另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即是组织资源,即拥有了一些怎样的组织资源,这些组织资源的种类、性质和质量。企业只有选择了适当的进入模式,才能合理地分配和应用组织资源,让组织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因此,组织资源对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3.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要进行多个可选战略的确定和最优的或次优的战略的选择。国际市场的进入过程是一个逐渐学习和不断改变战略的过程,因此,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也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中资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研究。赵楠(2011)、吴静芳(2010)、杨学军(2012)等也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或者其他经营模式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并分别对中资企业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对策。另外,高贵富在 2011 年对我国民营企业这一特定的企业类型的国际市场进入进行了更加具体和详细的战略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选择方法以及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如出口型、投资性和契约型的模式选择类型。

基于以上认识,再结合本文选择的公司和其产品,本人认为有必要对华为公司的案例产品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细分市场,选择市场进入,结合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的形势和公司的特点,选择一个适合其发展的国际营销战略。

《华为开题报告》

《企业战略设计》

课程研究报告

华为公司战略研究

开题报告

班级:工商企业管理0901

姓名:王恒义

魏余强

王 杰

李鑫鑫

成绩:

指导教师:顾天辉 教授

(一)选题背景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在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等四大领域都确立了端到端的领先地位。凭借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IP数据通信领域的综合优势,华为已成为全IP融合时代的领导者。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今天来看,华为的海外战略是成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华为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已经突破20亿美元,占了总 销售收入的四成,而更值得欣慰的是,华为的所有出口产品均为高科技产品,均为华为的自主品牌。也就是说,华为的海外战略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自主品牌出口。

华为模式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看法。2005年4月28日,英国电信宣布其21世纪网络供应商名单

,华为作为唯一一家中国厂商,与国际跨国公司入围“八家企业短名单”。英国电信对于供应商的选择在业内以苛刻著称,尤其对于此次被称为业界最具前瞻性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因为,英国电信未来5年将为此投资100亿英镑,所以“八家企业短名单”的产生就耗时两年。 一家历史不到20年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不过10年,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通信市场站住脚,令人欣慰,也让人思考。

(二)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综述

世界信息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电信业重组后,3G建网逐步展开,TD、CDMA和WCDMA的建设尤其快速壮大,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这给通信设备商,尤其是中国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机会。2008年,中国的通信投资建设丝毫没有减少,仅在大型网络建设和投资就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400亿元,不得不说,这给通信设备制造商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而在国外市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富国纷纷出现财政困难,频频减少对通信设备的投入,这就却给低产品价格的华为公司设备带来了机遇。拿以前频频碰壁的北美市场为例:华为拓展北美业务始于2001年,到目前为止,华为在北美市场共

拥有8个办事处,1000名雇员,但是北美业务的突破却迟在了2008年。当时华为北美区CTO查理·马丁称:“华尔街的金融风暴给华为一个最佳的市场机会,我们已经大大增强了在北美市场的专注度,我们对前景感到欣慰。”

所以就整体而言,整个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处于一个产业比较成熟的阶段,有些产品已经进入衰退期,例如固话网络,而有些产品正处在成熟期,比如说GSM/CDMA产品、软交换产品、宽带网络等等,而也有些产品正处在成长期,比如说UMTS、光网络、移动数据业务,还有一些处在初创阶段,比如说LTE、100G传输网络等等。

(三)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理论研究方面,不如国外研究系统。郭莹等在《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实现途径》中研究认为,由于规模偏小、资源有限,中小型企业往往无法通过多品种经营来分散经营风险,但可以通过市场细分,选择适宜的目标市场空间参与竞争,集中有限的资源为这部分市场服务,从而实现以小补大、以专补缺、以精取胜,以获取在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全面的竞争优势。选择“小而专、小而精”战略,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还可将其与其他战略结合运用,如在创业阶段,企业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可采用资源战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若专注某一领域,可选择市场集中战略,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还可选择产品开发战略,国内中小医药企业由于受规模和环境因素所限,更适合于采用差异化或集中战略;进入成熟阶段往往着力推行品牌战略,以图在将来成长为大型企业。

吴林萍在《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中也侧重于“小而专、小而精”战略,除此,她认为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还有:依附协作战略、联合竞争战略、经营特色战略、拾遗补漏战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策略:自主创新战略、技术改良策略、技术跟随战略。

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着重要从市场、人才、创新、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和展开,由此带动名牌战略、文化战略等其它职能战略的实施和展开。只有坚持不懈地实施战略管理,中小企业才能在残酷竞争中生存发展,不断壮大。

(四)该选题的主要研究目的,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

本文拟以“华为的战略研究”为题,根据国内外部分学者对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结合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现状,对华为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通过对其供应、生产、销售、技术、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发展思路及方向等方面的研究,从中找出在实践过

程中会出现的普适现象及解决办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关于企业战略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为其他类似的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企业的战略是着眼于长远、适应公司内外形势而作的指导性发展规则,它指明了在竞争环境中公司的生存态势、经营方针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所以战略对企业至关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华为公司的战略分析

摘要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的种类之一,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家思考的问题。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涌进市场的同时也鉴证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消亡,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本文以华为公司为例,重点分析它的发展环境及其战略的定制,概述华为在发展的道路上是如何制定正确及有效的发展战略的,指出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叙述华为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的差异及发展战略模式所不同之处。最后对华为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选择与评价!

前言 在资讯产品生产全球化的今天,各国 *** 对资讯产业的参与度和干预度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从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支援;在国际经济和外交中给予保护;直接参与组织制订和监督实施资讯科技的战略性发展计划。体现出 *** 争夺21世纪技术优势、保持和增强经济竞争力及国防实力的强烈意图。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装置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路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装置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资料通讯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路装置、服务和解决方案。在2013年公布的2013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对华为所在环境,行业,市场等各方面的分析,研究华为的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对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进行评价,同时说明企业制定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发展战略的定制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华为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从行业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国际行业发展的局势、国内通讯行业发展形势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方法。 文章首先结合华为公司的基本情况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分析了华为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威胁以及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识别其核心竞争力后,综合应用战略管理分析方法SWOT 分析法、PEST分析法对公司的战略加以分析和评价,确定了华为公司制定发展的战略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对华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构想及建议。

华为公司概况

华为公司介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专门从事通讯网路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资料通讯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路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目前正专注于3GWCDMA/CDMA2000/TD-SCDMA、NGN、光网路、xDSL、资料通讯等几个领域,希望通过持续投入和努力成为这几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华为目前有员工24000多人,其中外籍员工3400多人。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华为是全球领先的资讯与通讯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频、IP、光网路、电信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终端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讯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

华为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路遍及全球,服务270多个运营商,产品已经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英国、美国、日本、埃及、新加坡、韩国等70多个国家。据Dittbemer统计,华为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新一代网路系统全球市场占有率18%,全球排名第一,交换接入装置全球出货量连续3年局第一;据Gartner统计,华为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使用者线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据RHK统计,华为光网路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二;华为是全球少数实现3GWCDMA商用的厂商,已全面掌握WCDMA核心技术,并率先在阿联酋、香港、模里西斯等地区获得成功商用,跻身WCDMA第一阵营,成为全球少数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

华为在整合产品开发IPD、整合供应链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与Hay Group、PWC、FHG等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经过多年的管理改进与变革,以及以客户需求驱动的开发流程和供应链流程的实施,华为具备了符合客户利益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在业界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巨集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巨集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巨集观力量。对巨集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

1Political Factors----政治法律环境

在电信装置产业方面,电信装置产业在 *** 的支援下经历了数字交换机阶段、GSM阶段和3G阶段,实现蛙跳式追赶,为中国企业进入电信市场开启看大门。在2000年以后,华为完成了市场开拓初期的任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全球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此时华为非常需要中国 *** 出口信贷的支援。和中兴一样,华为积极地参与了由中国国家领导人率领的企业家代表团,每次出访几乎都带来了中国 *** 为了促进双边合作、扩大中国企业销售的出口信贷政策,而且重点是支援重大合作专案。

2Economic Factors----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世界资讯经济和网际网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讯装置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而在国外市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富国纷纷出现财政困难,频频减少对通讯装置的投入,这就却给低产品价格的华为公司装置带来了机遇。

3Sociocultural Factors---社会文化环境

近年来,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最大的行动电话市场,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中国手机制造商始终都在追赶世界大品牌的脚步。2010年,这一情形终于有了变化。以下几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据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统计,深圳华为位列第九。

4Technological Factors---技术环境

随着数字化生存真正来临,在宽频网路必将更加普及的基础上,每个人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放大,世界更加扁平化。在授权范围内,任何人均可随时随地平等获得需要的资讯,不为资讯海洋与壁垒困扰。 同时,互动视讯成为资讯的主导表现形式。资讯载体的发展历经“文字、图片、声音、视讯”过程,视讯是资讯表达最直观的形式,ICT基础设施的完善、宽频的普及和服务的云化,将促进人们从使用“语音+文字”向使用“视讯与影象”转变。

华为公司外部机遇与威胁

1机遇

第一,华为公司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有着巨大市场的通讯产业中,人们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电信装置制造行业有着丰厚的超额利润。

第二,凭著军人背景的坚忍不拔,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财力物力和整个中国经济大幅度的增长,可以说华为的机遇是市场给的,但市场是要靠竞争、靠实力去拼来的,所以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第三,中国研发成本的低廉,人力资源成本的低廉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据统计,华为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为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大概为12万~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1300~1400小时,人均投入时间之比为2∶1。因此,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这是其能以弱胜强的核心优势。也成就了华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业界形成良好口碑。

第四,近十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不如前,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大大走俏。在这个机遇下,华为、中兴脱颖而出,不但分享了亚太市场,更是利用其“价效比”,使得欧美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第五,中国 *** 给予了通讯产业众多扶持政策。华为是中国第一家通讯行业的民营企业,因此国家和 *** 给予华为的政策性支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威胁

第一,来自通讯行业的威胁。目前有种说法:通讯装置制造业已经慢慢变成了夕阳产业,技术能力过剩、服务过剩和终端使用者固有消费习惯的惯性使得电信运营商盈利能力的下降,这就必将影响装置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润情况。

第二,来自人民币升值、通胀的压力。华为公司目前的销售收入超过75%来自海外,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削减华为的竞争力。

第三,来自同行竞争的威胁。通过合并和并购,电信装置制造商已经渐渐形成竞争集团,但显然华为被排除在外。来自竞争对手的联合打压,如果华为准备不足的话,是很有可能伤筋动骨的。

华为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特有的不可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按重要性进行排列:第一,研发能力、产品差异性;第二,企业文化;第三,普遍客户关系。

1 研发能力

a低成本研发。在中国,每年毕业300万的工科大学生,华为可以在里面招聘优秀的学生来华为工作,在中国一个研发工程师的工资是欧洲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法定工作时间是欧洲工程师的倍,而同时中国人勤奋,还经常加班加点。而研发费用的80%以上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华为投入1块钱研发,相当于欧洲公司投入10块钱。也就是我们的研发成本是欧洲公司的十分之一。

b高质量研发。从“华为”知识战略制定的角度:每年把不少于公司收入的10%投入并将研发经费的10%投入新技术预研;从研发人员数量看,拥有研发员工510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6%,其中,有1400多人专职从事中长期技术研究工作;从研发成果看:迄今为止,华为已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40148件。

2企业文化

华为文化主要是两点:第一,奋斗文化;第二,不让雷锋吃亏。简单地说:你奋斗,就有好的回报,就有发展成长的机会。有急着去采访参观华为时,记下了企业的两个标语:“准时上班就是准时进入工作状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简单做就是赢家” 。

3普遍客户关系

华为提倡普遍客户关系。不像西方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普遍客户关系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以及普通的工程师到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有全方位的接触。让客户感受到尊重。

华为的领导力素质模型第一点就是发展客户的能力,其定义是:这是一种致力于理解客户需求、并主动用各种方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行为特征。

华为公司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1优势

a华为拥有通讯装置制造业界最为全面的产品线,能提供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消除了不同装置间的相容性问题,不但提高了装置利用率,也节省了除错时间,为使用者创造了价值。

b产品价效比高、交付快。华为全球有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保证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和储备,同时,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产品较之便宜很多。

c先进的生产工艺体系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完整的供应商认证流程保证了产品和工程实施的质量,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

d企业文化和执行力。华为的“狼性”文化强调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更强调积极进取,以绩效为导向。华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员工培训、员工考核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字报口号等等,为华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献精神”提供了保证。

2劣势

a品牌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不信任“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他们看来,中国货是价廉质差的代名词,这个大环境对于华为电信装置的销售很不利。此外,“农村包围城市”的国际化战略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华为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其品牌价值提升。

b研发基础环节薄弱,改进型创新多,原创型创新少。华为虽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但这众多的专利中基本上没有原创产品。

c营销模式。国际化初期,华为利用国内派出的销售队伍,采取与国内相同的直接与电信运营商洽谈的直销模式。但实践证明,这只在南美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比较有效,在发达国家更是行不通。

2.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定

华为将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的需求,逐步建立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 ARPU、提升频宽竞争力 Band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 Cost,实现商业成功。传统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资讯科技行业与电信行业正在走向融合。电信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动其他传统行业更高效发展,并经历着意义深远的变革——从聚焦语音转变为聚焦资料、从关注管道转向内容、通讯需求从人与人之间延伸至机器与机器的连线、业务型别也从传统的电信业务转向融合的资讯通讯技术业务。

市场主导战略

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源泉,没有市场的成功,公司不仅不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战略。

1市场是华为的生命。华为今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实力。其实,华为也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技术方面领先的,前几年的产品和技术根本谈不上有多么好,但是,华为的市场人员却能把并不怎么样的产品卖得风风火火。因此,业界以前流传着这样一句形容华为的话:“一流的市场,二流的服务,三流的产品。”我们知道,产品即使不好,也还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客户关系进行弥补。而客户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对客户需求的高度关注以及快速反应获得的,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客户建立各种不同型别的利益共同体。

2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产品的研发方面,如产品的研发是否立项,产品的设计思路与研发路标如何确定,产品的技术标准如何选择,产品的改进和完善如何进行等等,都是依据市场前景和市场反馈来进行的。

核心技术战略

华为是一个由“营销团队+研发中心”构成的高科技公司,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前沿的IT与通讯技术研发与销售。因此,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是确保华为公司成功的最关键的两个系统。而确保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是华为公司的四大战略之一,因为华为确信,公司产品的竞争力来自核心技术。研发投入达世界领先水平

华为研发中心华为为了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用于研发,而且近两年更是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05年度,华为研发的投入高达47亿元人民币,占上一年度市场销售总额的14%,无论是总额还是比例都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华为还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

全员持股战略

独特的全员持股制度,在华为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没有这个制度,华为就不可能生存,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因此,全员持股战略是华为成功的四大战略之一。然而这个制度是引发华为争议最多的话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华为的焦点之一。世上最成功的“画蛋孵鸡”激励法

国际化战略

一家公司只有从管理体制、流程、供应链、生产、研发、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都实现了国际化,形成相互配套、相互适应、彼此支撑的国际化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市场的全面国际化。

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道路一样,先是供应链的国际化,再逐步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华为在获得代理PABX使用者交换机的第一桶金后,通讯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和高额利润回报迫使华为着手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开始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逐步掌握了PABX的生产技术,并且开始向市场更大、容量更高的运营商级产品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局用程控数字交换机”冲刺。

目前,华为的大部分物料都可以从国内市场获得,物料采购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公司的供应链经过了一个由“国际化”到“本土化”的自然转变过程。这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成功范例。“本土化”是在国际竞争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凭借实力获得的战果,和改革开放前的那种一切供应链必须来自国内的行政垄断是完全不一样的。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效果分析

1华为公司近财物状况

2013 年,华为销售收入实现 1,852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这主要源于华为在海外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及在电信网路、终端和服务产业的均衡、快速发展。净利润达到 238 亿人民币,利润率为。与此同时,华为实现了 285 亿人民币充裕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这将有利于公司与客户一起,把握行业融合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持续稳健增长。见图4-1由图可见,华为的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逐年上涨趋势。

2华为公司市场占有率

2013 年,华为搭起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业务领域均获得了快速稳健的发展 ,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 185,176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国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达 64,771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受主要电信运营商投资减少的影响,销售收入增长有所放缓,但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地位。

3.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改进建议

华为在跻身全球电信装置厂商前列的同时,也把整个电信装置制造市场从高利润时代拉到了微利时代,由于华为和中兴的介入,使得中国电信运营商采购装置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打败对手的同时,也把自己带入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境界: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高层人才战略建议

任正非在华为通过他的个人权威和煽动性的写作,启发著员工的创业 *** ,但这是一个危险的讯号。一旦员工对他失去信任,华为就会“树倒猢狲散”。同时,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不要过度依赖创业领袖,应该培养职业经理人执掌高层管理岗位,适当增加如李开复这样的空降兵。

TD战略建议

华为真的不应该放弃TDS-CDMA这么大的市场,而是应该放弃公司在TD方面的一些观点,改变公司在TD方面方面的策略,也就是在TD方面奋起直追,应该还有时间留给华为。

与中兴合作建议

目前,市场有报道称华为和中兴在海外打价格战,这有好处,激发了斗志,有华为的地方就有中兴,他们两个一起打的时候最终还是落到了中国企业的手里。但有增加了内耗,同时由于国际电信巨头的合并,使得华为和中兴追赶他们历程又一次拉长。如果两个公司形成一个联合体,将节省研发成本,在全世界都有实力的研发队伍,组成联合体也避免打价格战”。

人性化管理建议

华为应该更加考虑到人性化的真正内涵。人除了物质之外,还有其它层次的需要,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华为在文化的假设上除了员工有物质需求之外,需要更多考虑员工作为一名社会人的其它需要。

结束语

通过对华为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密切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通讯市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华为公司如何在危机下求生存,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如何迅速的占领市场主导地位,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这就使得公司必须重视企业战略的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本文在对华为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尽、透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目标的确定,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发展战略措施,即市场主导战略、核心技术战略、全员持股战略、国际化战略。同时提出了华为对华为发展战略的改进建议,即高层人才战略、TD战略、与中兴合作、人性化管理个方面建议,目的为华为有更好的企业发展战略。

因本文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是在充分了解华为公司、国内通讯行业的基础上,应用所学战略管理的知识,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希望通过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及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华为公司克服发展中的艰难万险,在竞争中不断的壮大。

参考文献:

[1]郑海航,黄津孚.中国企业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王象山.未来竞争力-中国企业的战略修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张贯京.华为四张脸.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11

[4]胡志刚,包晓闻.中国顶级企业经典管理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聂正安.管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曹志平.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103:45-49

[8]杨锡怀,冷克江,王江编著.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邹昭晞著.企业战略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下页带来更多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