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奇葩说》的忠实粉丝,《奇葩说》第五季开播的时候疯狂给身边的朋友们安利,但不得不说,节目前几期的表现真的让人大失所望。 好不容易熬过了《中国有吵架》的阶段,后来几期频繁出现的辩论看稿,在现场插科打诨,还有一次次的下场撕逼,节目的选题也天天囿于家长里短,男情女爱,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甚至中间差点弃了《奇葩说》。 这真的不是我当初爱的那个《奇葩说》啊! 这个金句频出的综艺节目,曾经靠着《愚人水到底要不要喝》《我们终究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是一件坏事吗》在我心里成功封神,真的不希望它最终沦为纯娱乐的产物。 看完11月16日的这期《奇葩说》之后,我知道,我最爱的那个它,又回来了! 本期辩题: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杨奇函的人设类似于之前的艾力,大家都在调侃他,观众在他刚刚站起来的同时就开始跳票,是众人的开心果。 他一直都是《奇葩说》第五季被cue最多的新奇葩,但这也就意味着他说出正经的辩论观点的时候,说服力已经被消减掉不少了。 1、寒门再难出贵子 杨奇函从“你今天变得更博学了吗”开始抛梗,从现实入手,讲清华大学近几年来入学人数中,所谓“寒门子弟”的占比越来越少,而共享知识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杨奇函搬出诺奖得西奥多·舒尔茨的观点来佐证:当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差距会越来越小,这意味着大家变得更博学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就有可能逐渐变小。 注:杨奇函的点非常棒,但是论据却不太讨好,有了“寒门”的因,才种下了“难出贵子”的果,举个例子,我出生在西北偏远小镇,从小学的都是夹杂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学了十几年,还是哑巴英语,比我小十岁的弟弟曾经很苦恼的问我,为什么同样的单词,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的发音却完全不同,穷、偏远、落后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才让结出“贵子”的果那么难,“知识共享”消除了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在这一点上我绝对支持。 他的点从社会的横切面展开,大家的受教育水平一起提高,“寒门”出现的力量就减了不少。 2、不要因为技术有风险就排斥,要拥抱技术 这个观点上杨奇函古今类比,段子齐飞,成功热场。 人类文明最大的教训,就是对技术的警惕,对人性的宽容。 人类文明最大的经验,就是对技术的宽容,对人性的警惕。 1、共享知识一视同仁,非常荒谬 注:这项技术很荒谬,不然也不会出现在奇葩星球上,这是可辩驳的点,但是赵英男的论据,真的是漏洞百出,给了对方揪住小辫子的机会。 【生的不是孩子,是博士】这是赵英男的论点,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学识,知识储备超越父辈们的人比比皆是,亲子教育也不可能只浅浅停留在知识层面。 2、这个技术极大的破坏了现有的公平格局,抹杀了个人努力 赵英男的点是寒窗苦读十二年,到最后知识共享,清华大学解散了。 注:知识共享和清华大学解散没有直接联系,这里论据也不好。借用杨奇函开杠的一句话“不要为了一场辩论,把母校都要搞黄了”。 3、拥有所有知识后,发现世界无趣,未知才有探索的乐趣 春节回家,也不好稀罕看春晚了,进门第一件事,发现姥姥在做机器人,爷爷在仰望星空,吓不吓人? 注:这真的是全场bug最大的论据。 1、针对少部分人的不劳而获叫特权,对于多数人和全部人的不劳而获叫文明 2、古圣先贤求知探索问题,就是上天对他最深的礼物,而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我们能够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我们能够和古圣先贤在一起,这怎么是不公平?这其实是对于我们最大的认可和公平。 3、科技进步带来人的自由 在2006年,我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在2006年以前,我用了十五年去学英语,我用了九年去学计算机技术,在2006年的那一年,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看的论文打印出来,跟我人身高是一致的,我达到了什么?我达到了在复杂网络领域里面,关键词的含义我听懂了。 我的人生啊那是,15年的人生,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七岁,如果我15岁的时候就有我27岁的知识储备,我的人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我不敢想象 注:这是很有分量的一个观点,体现了求知探索过程的艰难,也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的无奈,这是高老师发挥最好的一场。 4、朝闻道,我夕死可矣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终将到来的时代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以文明以岁月 这一次,我是宇宙无垠的面壁者 这一次,我是知识共享的破壁人 注:作为李诞粉丝,觉得他在选手辩论中途插话的行为确实欠妥,诞总求求你不要作妖了好嘛? 但在奇袭阶段,李诞关于爱迪生的反馈感觉也很赞,知识的垄断创造价值,知识垄断让一部分人创造价值获取收益。 1、我懂的大家都懂,不该懂的也懂,一个比一个懂 我非要了解怎么保养前列腺干什么,我老公有病可以去医院 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了,要搞九年义务流放吗? 注:傅首尔的这个点可以打知识共享会带来资源的浪费,未经筛选,会出现许多无效信息,但她最终将点落在了“懂那么多干什么”,有点“反智”的意思,这点上也让陈铭抓住了漏洞。 2、这个技术严重影响人类的多样性,我们只剩下一个共同特征叫博学 我这么大屁股,你让我穿杨奇函的裤子,我穿不上 3、技术不分善恶,但人分 色狼精通心理学,专业捕杀者成为了动物专家,所有博士后都去犯罪,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维护一个世界的美好,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但毁灭这个世界,只需要几个人努力就可以了。 4、世界需要朦胧美,无知是相对的,但它也可能是快乐的源泉 以前我看山是山,看海是海,现在我看到的是无数的分子,公式,世界蒙上一层纱,不是很美妙吗? 注:这是我不同意傅首尔的一个观点,知识掌握的多并不代表丧失了对美的感知能力,场上的蔡康永、高晓松、薛兆丰都是精英知识分子,他们对待这个世界游刃有余,比我们更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好嘛? 5、博学是好,但一夜暴发的博学真的是好事吗? 它会让我们变得无法自洽,最终,我们都会变成人类之光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在人人高知的假象里,体会另一种更痛苦的平庸。 1、首先将话语权转到自己身上来,提出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三码事,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正视听。 他把“一瓶水的温度是7度”定义为“信息”。 把“水在零度会结冰”定义为“知识”。 把“将水制成冰棒,卖给他人”定义为“智慧和能力”。 注: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陈铭有多老道,前几位辩手辩论的时候,对于“知识是不是能力”一直含糊其辞,薛教授多次质问,但没有得到正面回应,只有在杨奇函和赵英男开杠时,提到过一句“共享知识,不等于共享能力”,但能力和知识之间的细微差别又是什么呢? 《奇葩说》是一个非常彰显个人个性的舞台,想想如果芯片可以重塑你的知识和能力系统,这和把人当成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这也是我最初觉得正方可能会很难打的原因。 陈铭的举例一出,将能力从题干的讨论范围拆解出来,说明我们即便拥有了同样的知识,但对于知识的处理与运用,取决于个人能力,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 2、知识,并不会影响到我们的选择,即便有着一样程度的知识的两个人,价值选择也不一定相同,所以说共享知识抹杀了世界的多样性,并不存在。 陈铭举出世界上最顶级的肺科专家的例子,当肺科专家到了一定的高度,对应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差不多的,但在抽烟问题的选择上,却不尽相同,有人健康为大,有的自由至上,说明我们每个人在心中的价值排序,不会受到共享的影响而改变。 注:《奇葩说》场上像陈铭这样有实力的选手,面对对方辩友抛过来的论点,一定会第一时间拆解,而不是以“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去搪塞,同时辩论在这一来一去之间火花四溅,这也是作为观众看辩论的乐趣所在。 3、面对傅首尔的“用知识做坏事”观点,陈铭采用了“归谬反证法”的技巧,甚至是“逐步归谬”,层层递进,来让大家体会这个论点的荒谬所在。 人性难测,核弹一个响指后果不堪设想,那我们今天高等大学里面的核博士教育,那可不能开展。这么一教,你知道哪些学生是坏学生吗? 那硕士教育也不敢轻易教,小学教育也不敢,那怎么办,小学入学的时候,先进行基本的道德检测,如果测出有危险,对不起,这学生可不能教! 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知识传播和普及的过程,都有可能被坏人利用,那应该发明一种芯片,一秒抹杀所有人的知识,世界以下就安全了,我们都变成猴了。 注:辩论强者,逻辑紧密,在三辩位置上查漏补缺,是本期的无冕之王。 4、知识共享不是推开窗户,而是让我们把每个世界的门打开,走到一个又一个的平行五彩斑斓的世界当中去,去看同一个地球,看到的是无数个平行世界。 1、一个知识领域中的能力,是从学习这个知识的过程中来的。 知识只是工具,它再好也只是工具,而我们人,才是目的。我们今天对于知识的态度错了,我们就享受不了拥有知识的价值。 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可以被省略。 接着用《西游记》中为什么佛祖要唐僧要经历重重艰难万险,而不是直接把经书给他的故事,来说明: 经书是可以运输的共享的,但取经的路是不可以的。而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 我们现在不是活在一个知识被锁在庙堂的时代,而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活在一个我们生产知识的速度,超过我们储存它速度的时代。 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你从这些知识当中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熟能生巧的一种直觉,他是不可以被存进芯片的。 而你的芯片,让你误以为你懂得了一切的芯片,他给你的是不必要的知识,他拿走的是你必要的智识。 注:“我们今天面对知识的态度,应该是什么?”詹青云提出了这个质疑,这是非常好的点,当知识被我们“不劳而获”之后,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它呢?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知识付费逐渐新起,当满屏都是“三十天速成10W+写手”类似的广告。 我们该不该去重新思考一下写作的意义,当所谓写文章的技巧、套路在你脑海里面已经成型,你会不会已经忘了,当年想要写作的初衷? 2、知识不同于芯片,它是我们相信为真的东西 共享知识的芯片,是别人替你去决定,什么知识什么是真理 人和知识的关系是互动,不是服从 那些知识进步的时代,是人可以否定知识的时代 注:刚刚陈铭解释完信息、知识、能力的差别,这边詹青云又纠结在了对于知识本身的定义之中,这个立论并不好,甚至高晓松在奇袭的时候也提出了质疑,相信为真的,那不是知识,是真理。 开杠环节 陈铭:“知识是可证伪的外部规律总结。” 詹青云:“知识之所以可证伪,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人,相信不同的东西,而今天用一套标准统一所有人的思想,永远不会被证伪。” 陈铭:“没有统一,对方刚才说热力学的时候,开尔文说,这个大厦已经落成了,还有半句话被你掩盖了,那半句话是,只有两朵乌云飘在上面,那两朵是不是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如果牛顿7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开尔文的话,我们的物理会往前进步多少?” 詹青云:“为什么会有那两朵乌云,不就是那个年代,还有人相信,这座大厦还没有落成吗?” 陈铭:“不,是因为你掩盖了这两句话,误导了大家的判断,所以知识垄断才能带来知识的控制。” 1、宗教为什么要迫害知识和科学,因为科学在跟宗教争夺解释世界的权利 用巴格达知识的辉煌与消散,证明了建立知识极其困难,而消灭知识易如反掌。 2、我们都是知识的既得利益者,怎么忍心剥夺没有资源享受知识的人? 为了家长的方便,你要让小孩子塞在学校里面,一天八小时坐在椅子上不动,就为了学那些他长大以后,完全记不得的知识吗? 4、让寒门出更多贵子”、“让穷人看得起病,吃得起抗癌药”,本身就是最厉害的煽情武器,正义凌驾于一切,就如同《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取得的票房胜利。 1、知识版权能够保护发明者的利益,比起热爱,利益更能驱动科技的产生 用只允许最有可能打捞到珠宝的公司去打捞,具体说明了“彰显特异性”是一种节约不必要成本的方式,就是对于一些事情的垄断。 因热爱干一件事,不会去计算成本。然而为了利益会控制成本,会谋求最大收益率。 注:《奇葩说》最后,高晓松站出来说,这是反方最有力的一个论点,全场看下来,确实如此。 控制成本,对于社会来说是减少资源的浪费,对于个人来说,是减少无谓的消耗。人生短暂,个人能力终究有限,在短暂的人生中,人总有“有所能有所不能”,在求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最能看到自己能力的所限,以及自己毕生所爱。 初中和好朋友坐同桌,发现自己上物理课昏昏欲睡,上历史课的时候却精神饱满,同样的时间,花费在不同的学科上,结果却相去甚远,正是在这种差异化中,我才渐渐看清了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 而现在,如果有个芯片,把全科知识都导入你的脑海,你什么都懂,那你如何在纷扰的信息中,做到“术业有专攻”? 2、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用善良的意愿铺成的 这个技术,关乎奇葩星球的存亡,因为它讲的是,我们是有一个大脑,还是有无数个大脑,我们因为奇葩来到这里,因为奇葩而精彩,我们不要因为为了平庸而苟且。 山区的孩子,缺的不是知识,而是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缺一个叫他们怎么用知识的人。 比匮乏知识更可怕的是,这些辛辛苦苦学了知识的人,发现知识没有用。 我们可以共享教育、共享观点,但是不能直接共享这个结果,这不是在分享知识,这是在扼杀知识。 山区的孩子需要的是人们叫他们怎样用知识,那就先用这个芯片,让大家知道所有知识,接下来的教育,我们致力于好好研究创造性、突破性、开放性,更新它,挑战它,质疑它。 拓宽知识芯片的边界,不断向未知迈进。这是未来可以来到我们身边的教育模式,节约孩子们死记硬背的时间,给予他们更多创造性的天空。 这是拥有芯片后,我们可以做的所有的事情,不是没有事可做,我们还有星辰和大海! 注:最后这句在我眼里真的是全场最佳,很开心在这样一个综艺的舞台上,可以听到对于教育这样的愿景,在傅首尔说完“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了,只能九年义务流放”吗,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哀,难道我们教育的边界就狭窄到这个层面了吗? 后续康永哥讲的“你要让小孩子塞在学校里面,一天八小时坐在椅子上不动,就为了学那些他长大以后,完全记不得的知识吗”,直接提出了对于这种教育模式的质疑。 什么是好的教育,陈铭在结辩时的这番话,可以当成一个参考。 作为《奇葩说》元老级别的人物,陈铭经常被贴上各种标签,例如“鸡汤王”“护妻狂魔”,大家常常说他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抛去他的这些标签,对于教育,身为老师的他,一直有着自己的坚持,这也是让我听到他说这句话非常感动的点。 在《奇葩说》第四季“是否要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那一期中,陈铭说过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是雕刻模式,教育的客体是孩子,现代教育的客体,也许已经从孩子变成了环境。 我们的关注点不再是这朵花,而是真正变成了空气、水和土壤、养料,尽可能营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能够尽情成长,让可能性变成“常态”,这是教育最美的地方,教育的死敌就是定制,定制的心,初衷就错了。” 如果有一天九年义务教育真的消失了,我们不是没有事做,相反,我们要做的,真的还有很多。 一个芯片,如果能够同时共享跟及时更新70亿人所有的知识跟讯息的话,那意味着几乎做到了全知。 而一个植入了芯片,几乎全知的人应该是个什么状态呢?博尔赫斯很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说叫做《博闻强记的富内斯》,里面就描写了一个没有什么东西他不记得、近乎全知的这么一个人。 那个人记得一切时间发生的一切细节,但就是因为他什么都记得,所以他没有遗忘任何一件事,而一个人不遗忘任何事,其实就是等于没有知识。 因为知识的获得是要删掉一些对你而言不重要的东西,要通过膺选才能有所收获。正是因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能从同一件事物中看到不同的重点,因此才会出现各类学科。 假如今天所有讯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脑子里面,那对他而言,不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就等于没有获得知识。 注:做了快十年道长的粉丝,看到道长作为本期男神出现在舞台上,真的很激动。对于《奇葩说》的舞台来说,道长可能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在中途还怀疑过辩题,他呈“骑墙之式”,也很难选择自己的持方。 但这也正是道长难能可贵的地方,对于任何“一边倒”的观点,他始终怀揣着知识分子的警觉。 很多时候,当我们看世界的眼光还很片面,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还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去早早下论断,真正愿意去质疑事件本身,坚持了解全貌之后才肯做出判断的人,却少之又少。 这期《奇葩说》的结尾处,马东提到了在欧美国家老师会经常带领学生来一起做的游戏:抛出一条言论,然后让学生判断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人类在进步。” “观点。” “技术中立。” “观点。” “人生而平等。” “观点。”
杨奇函的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一个错别字,其中一名评卷老师给出了59分,与其他给出60分的成绩一平均,杨奇函的作文成绩是分。其实,高考作文在58分以上就可以称之为满分作文。
杨奇函写的是一篇骈文。在这篇骈文中,他使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流畅。杨奇函说,他在高考中写这种另类作文其实是非常冒险的,不建议考生效仿。
杨奇函对考场上写的作文原文已经回忆不全了,只记住了题目和结尾。题目是《佛言帮助赋》,结尾处是这样写的:发琼音于皓齿,咏伟意于丹唇。谒子一篇以敬苍生:帮成浩渺四大海,助化巍峨五弥峰。请君细分山水意,明舟一道渡苍生。杨奇函说,这其实是一首藏头诗:每句话句首字组合在一起是:“帮助请明”。
“日出扶桑万树低,文科清华我第一。”今年,黑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满分考生杨奇函凭借文科650分的成绩,位居黑龙江省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之首,这是他被录取后的豪言。
如果在以一篇文章定乾坤的时代,杨奇函就是状元了。他的学习经历与众不同吗?1日,记者对杨奇函进行采访,了解他的成长之路。
“我的名字是奇迹的奇,函数的函。”鹤岗市人,今年20周岁的杨奇函身高米,体重只有48公斤,长着一对招风耳。这对耳朵令他颇为骄傲,他说这叫“大鹏展翅耳”。杨奇函说起话来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每一句文采飞扬的古诗词都能激发出他创作的 *** ,只要是他看过或听过的古诗文,他都能结合自己立即创新写出与之相似的文章。在学校里,他一流的口才无人不知,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他的口才和于丹有一拼。
高考作文写骈文
记者从哈师大附中参与评高考试卷的一位老师口中得知,杨奇函的作文中出现了一个错别字,其中一名评卷老师给出了59分,与其他给出60分的成绩一平均,杨奇函的作文成绩是分。这位老师表示,高考作文在58分以上就可以称之为满分作文。
杨奇函写的是一篇骈文。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这篇骈文中,他使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流畅。杨奇函说,他在高考中写这种另类作文其实是非常冒险的,不建议考生效仿。
杨奇函对考场上写的作文原文已经回忆不全了,只记住了题目和结尾。题目是《佛言帮助赋》,结尾处是这样写的:发琼音于皓齿,咏伟意于丹唇。谒子一篇以敬苍生:帮成浩渺四大海,助化巍峨五弥峰。请君细分山水意,明舟一道渡苍生。杨奇函说,这其实是一首藏头诗:每句话句首字组合在一起是:“帮助请明”。
小学6年级用文言文写3000字检讨
“我最喜欢古代的诗词歌赋,尤其喜欢对联。”杨奇函介绍,他每次到饭店吃饭,第一眼先看饭店的名字,再找饭店里的对联,每次看完之后都会作一番评价。
说起对古代诗词歌赋的兴趣,杨奇函说,父母是普通百姓,所以家庭对他的学习没有太多影响。但可能正是因为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所以对他寄予厚望,他从小有两样东西可以随便买:玩具和课外书。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上小学2年级开始我就开始看课外书,《中国少儿百科》、《世界科普画廊》……小学四年级那年,表哥领着我到他同学家玩,表哥的同学初中毕业,在他家里准备卖的旧书里面,我挑出了一本《山海经》,里面有许多民间传说,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了诗词歌赋,尤其喜欢对联。回家后就买了一本《唐诗鉴辞典》来读。”
“我是一个淘孩子,记得上小学6年级时,我头一次读了《三国演义》中的《出师表》一文,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喜欢。第二天上课,因为一件小事我把老师给气哭了,老师罚我写检讨,我就套用《出师表》的格式,写了一篇3000字的文言文检讨书。结果老师没看懂,再次狠批了我一次,说我写检讨书不认真。”
煮文岛作文网:
创意写作:从心出发,驶向无限可能
小学创意写作,是打开一扇看世界的新门,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是一场盛大的情感与思想的旅行,是通过语言来思考、澄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在熟视无睹的习惯中,学会发现清晨染上红光的地平线,是用太阳花、微笑和七颗星星的夜晚交换一本薄薄的诗集。
(1)超越常识,在示范中唤醒写作的“ *** ”。鼓励儿童的幻想,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对儿童幻想的压制,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鼓励儿童说自己的语言,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庄子有云:天地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理而不说。学生写作亦如此,他们的写作 *** 等待教师的发现和唤醒——唤醒知识积累,唤醒主体意识,唤醒情感体验,唤醒表达欲望,唤醒思维活力。
(2)超越常道,在阅读中寻找写作的“魔法”。打通读写的通道,改变“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习惯,重视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在教学中做到既关注文本内容,又要关注语言形式。写作就如农人种地,播下去的种子,必须有几个季节的孕育才可能结出果实,不要渴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真正的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有一颗老农种地的耐心。
(3)超越常规,在放手中实现写作的“解放”。一要放松,不要把作文教学搞得那么累,那么深奥。要让儿童快乐起来,要让他们觉得作文是好玩的。二要放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不一样的:儿童说,世界是由100组成的,100双手,100个念头,100种语言。教师要走进儿童的心灵,要像美术老师一样,乐于让孩子涂鸦。三要放开,有什么,就写什么,不要犯“期望过切”的毛病。
(4)超越常态,在意外中捕捉写作的“契机”。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教学正如生活,唯一的常数就是变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变化中捕捉习作教学的契机,需要一定的教学敏锐。创意写作呼唤童心的归来,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体验点,寻找写作契机,在自由表达中实现童心的真正回归。
略。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既给出了材料,同时又给写作者以一定的方向指导,即从“清醒与糊涂”这个话题去写,这样避免了一些同学所写作文离材料遥不可及。同时这又属于关系型的话题,不要只谈一方面,而要更多地是谈双方的辩证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清醒与糊涂的关系是辩证的。面对烦琐小事与大是大非,清醒与糊涂各有优劣。清醒的人会装糊涂,也会真糊涂;糊涂的人也会装清醒,偶尔也会真清醒。曹操在对张松献地图一事上大犯糊涂,孔明用人糊涂才导致了街亭失守。当我们遇到自己不愉快的事情时,该糊涂要糊涂,不要太较真,否则自己会很痛苦,不如糊涂一时,正如郑板桥所说“难得糊涂”。
点评:辩证关系的话题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写好,绝非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而忘记从两者关系角度去写。本话题的写作素材比较丰富,这个不会成为困扰学生的问题。
阳光喔的罗珠彪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了学校公办教育里整个语文教学中作文的难点,然后开始进行研究探讨,逐步的从单一的作文教学上升到怎么将作文写长、怎么写细、怎么写美,怎么写的有框架,怎么能够获奖……随着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呢,然后一步步开始研发。
最后不光是解决了作文本身这个问题,而且慢慢摸索到了作文和人的关系,然后把整个的语文变成了一套系统,这样就促进了一个人整体的素养发展,也就构成了现在的生态语文系统,我们将每个年龄段进行不同的训练培养,比如说三年级我们教孩子文字基本功:怎么把作文写长、写生动、写美,四年级就是怎么搭架子,五年级是怎么提炼素材。这样既适应了孩子成长的规律,也找到了属于孩子作文的学习规律。
1、在我脑海中有许多的事,不少已被流水般的时光冲得模糊了,可有一件事却使我怎么也忘不掉。
2、在我记忆的长河里,闪烁着无数颗耀眼的星星,每一颗星星都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有令人难忘的、令人开心的、令人高兴的……但有一件xx的事却让我终生难忘。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时间的流逝,(童年的)许多事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渐渐淡忘,唯独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优美的记事作文开头、结尾:
1、开头:(童年的)往事就像五彩斑斓的盒子,装满了糖果,装满了欢笑,也装满了笑声。现在回想起来,每一件事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连在一起就像一条美丽耀眼的项链,闪亮在记忆的长河……
结尾:(童年的)往事就像五光十色的贝壳,只要你打开它,就会发现它是那么可爱,有趣,让你回味无穷。
3、开头:在我记忆的沙滩,往事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今天,我就选择其中最美的一只呈现给你。
4、开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事令我至今难以忘怀。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颗又一颗;他们像海中的浪花,一朵又一朵。在我x岁那年,有一颗耀眼的星星,一朵晶莹的浪花,令我如今想起,仍记忆犹新(忍俊不禁)。
结尾:也许成长路上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小事,但事情虽然很小很小,小得似乎每一天都在发生,但这个小故事却时刻提醒着我:(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伤害了身边爱我们的人,要好好珍惜身边的情谊。)
关爱的记事作文开头、结尾:
1、开头:关爱是一杯水,一句话,一声问候,一个可口的水果。互相关爱就在身边,无时无刻都能体会到它的存在。
2、开头: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结尾:在此我真诚呼唤全世界的朋友们,关爱别人,关爱自己!让自己和身边所有的人都充满爱!让人间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
3、开头: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结尾: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温馨美好。
三条毛毛虫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一条河的岸边,河对面开满鲜花,它们准备到对面采食花蜜。第一条毛毛虫说:“我们应该搭一座桥,抢在别人之前尽情享受花蜜。”第二条毛毛虫说:“我们应该造一条船,会更快到达。”第三条毛毛虫说:“我觉得,还是等我们长出翅膀再过河。”前两条毛毛虫怕错过时机,就各自按自己的计划行动。第三条毛毛虫爬上大树,找一片宽阔的绿叶,在阳光下美美地睡了两天,睁眼一看,自己已长出翅膀,化成美丽的蝴蝶。只一会儿功夫它就飞到了河对岸,享受丰盛的早餐。它到处寻找自己的两个伙伴,可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遣,第一个伙伴搭桥时累死了,第二个伙伴,被河水冲进了大海。
对于本则材料,你有什么见闻、思考、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看《陈太丘与友期》
今天,我们学了《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这个故事使我受到了极大的教育。
故事的内容特别有趣。陈太丘与友人约定是在中午一起行走。可是过了中午,友人还没到,陈太丘就先走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当年元方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陈太丘在家吗?元方说,已经走了。此时,友人便对着元方愤怒地骂他的父亲。而元方也理直气壮地反驳说,自己迟到了,还骂人,这说明你不讲诚信、不讲礼貌。这时,友人反省了,可是,元方就是不理友人。
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我觉得,我们人与人之间不能没有信用,若是你失去了信用,那你将会失去更多的朋友;若你不讲诚信,那你的生活将暗淡无光。
但愿我们的同学在学习中、生活中,要学会讲诚信、讲礼貌。这样,你的每一天就会更美好!
冯为民(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学生的作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作文是涌出来的,情真意浓, *** 洋溢,感人至深;第二层次的作文是流出来的,顺理成章,文从字顺,平实自然;第三层次的作文是挤出来的,生搬硬套,东扯西拉,敷衍成文.现在第一层次的美文已很难一见了;第二层次的作文也不多见;而第三层次的缺乏真情的作文却每每见到,读罢总会产生一丝苦涩、一丝困惑——学生作文中的真情是如何丢失的? 首先,受作文指导的不良文风的影响. 高中生写作文时普遍在“大气”和“文化底蕴”等方面花力气,作文往往写实的很少,写虚的很多.基本上都是为作文而作文,是典型的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状态下,“为赋新词强说愁”.再从形式上看,一味突出应试八股的套路,如讲究词藻的华丽,开头结尾常用整句,或排比或对比或对偶,有的还加上煽情的题记.这样的文风随着应试教育的回潮,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原因很简单:不少阅卷老师喜欢这类文章. 其次,作文训练往往不能落到真情处. 语文教师对作文训练历来是十分重视的,但往往不能落到真情处.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训练如果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淀,让学生真情投入,长此以往,作文的假大空就会成为必然.如有三位教师在教《金岳林先生》一文时,都组织了写作训练:(1)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金先生一样与众不同的老师.请在我们现在的任课老师中任选一位,利用细节描写写一篇一百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他的特点来.(2)请大家以站在你面前的语文老师——“我”为对象,以“我”与你们日常接触的平凡小事为题材,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段文字,表现“我”的特点.(3)仿照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法,把有趣的老师、同学写一写,课堂上交流. 题(1)的选择空间较大,如果教师能狠抓落实的话,学生或许可以写出真情来;题(2)看似具体,但如果语文教师自身对学生来说并不能激起真情,那就写不出有真情的文字来;而题(3)中如果没有“片断”的提示,学生能完成一篇“仿作”吗?可见,偏重于技巧而忽视真情的关注,是作文真情流失的重要原因. 再次,作文命题往往缺少激发和唤醒“真情”的张力. 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应该具有激发和唤醒学生情感的力量.如果题目富有情感张力,给学生留下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就容易使学生有一吐真情的机会.但很多作文题却因为审题难度偏大,窒息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或过“空”过“虚”,让学生无从着手.如“必须跨过这道坎”,对有类似经历的学生来说就很容易写出真实感受;相反,面对“诗意地生活”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很容易矫情,写不出情真意切的文字. 作文需要真情,我们呼唤作文的真情倾泻,我们期待“涌出来”的佳作,也希望学生的作文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让学生的作文真正实现“我笔写我心”.。
你觉得呢,常识不是靠背、逻辑不是靠推、数量不是靠算……那靠什么,靠买了他1元的课就能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