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谈风月!!!今天早上看了一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心弦颤动了下,不只因很久没有“雨夜乱翻书”了,而是再次感叹那份执着,从二十三岁开始的梦想。眼下自己已经二十六,虚长当年的稼轩三年,而如今壮志全无,只谈风月。哎!只谈风月,只谈稼轩。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初识稼轩还是初中,读的是《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觉得真好,可又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心里喜欢,爱之诵之,出乎自然。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彷佛鼻尖真真切切的闻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竟是欲罢不能。于是,“辛弃疾”这三个字印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似乎是与这恬静、舒适的乡村气息夹杂在一起的。 再后来,到了高中。知识多了,对稼轩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个爱国词人,读他的《破阵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震撼了,可怜白发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苍凉啊。 后来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才知道辛弃疾在中国词坛上地位之高,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力压古今豪杰,夺得“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 人总是善于遗忘的,正如王右军所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此后的高中,忙于高考,忙于奔波于数理化之间,对这个让我曾经倾心,曾经震撼的辛弃疾,渐渐的远去了,偶尔复习课文的时候读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或是一笑而过,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涟漪,却再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汹涌奔腾之感了。 再见稼轩,便是大学了。坐在图书管里,不经意的翻起一本《宋词精选》,又是不经意的翻到辛弃疾这里,我才惊羡,才震撼,往日的激情,顿时流入心中!“将军百战声名裂”,是否稼轩意气风发,聚众抗金的肝胆写照?是否也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稼轩,依旧是铮铮男儿,到死心如铁。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谗小人。稼轩,纵然你是补天的经纶手,纵然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憔悴赋招魂,蘸着血泪写一句“儒冠多误身”!那古来三五个英雄中,稼轩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气,只换得衣冠人笑,难怪稼轩感叹“知我者,二三子”。那个沉闷堕落的南宋王朝,意气如稼轩者,天下有几人? 后人把稼轩与苏轼并提,合称“苏辛”,且早有定论,“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但就是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欢的。甚爱他一笑人间万事的洒脱,好个“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等气魄心胸,叫人倾倒,此等乐观豁达,叫人钦佩。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爱酒。李白说得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酒是稼轩一辈子离不开的东西。犹记稼轩有一篇戒酒的词《沁园春》,开篇便呼“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如此金刚怒目,大下决心,真是不易。然读到后来,稼轩一改开始坚决之心,竟与酒杯达成协议: 麾之即去,招之即来。哈哈,不觉莞尔一笑,好一个可爱的稼轩。 稼轩不仅与酒杯有协议,更与鸥鸟是同盟。带湖新居游览之时,与鸥鸟结盟曰:“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不但要与鸥鸟结盟,更要欧鸟带来白鹤,好一个不知足的稼轩啊! 稼轩生在我八百年前,是先贤前辈。叫声稼轩,很是失礼,确倍感亲切。恨只恨此生无缘,不能与先生把酒一杯,共话人间万事空,共笑沙鸥满身愁,共与沙场秋点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古。此生不能与您相醉明月,不能与您塞北江南,华发苍颜,真乃人生一大憾事耳!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那些?看看下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吧!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
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 中国 古代 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然而,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文学。不过,主要从 经济 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 理论 认识评价。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 发展 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 规律 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出了我国 哲学 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在我国第一部 政治 议论 散文 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 教育 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 文章 ,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 社会 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 自然 也不例外。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立为帝的黄巢、洪秀全等人。他们大都是书生出身,有一些“咏菊"之类霸气十足的“言志"诗作流传于世。
封建专制社会全盛时期的清代的皇帝更是接受了严格的孔孟之道的教育,讲究“文治",重视诗歌创作。据说乾隆皇帝是写诗最多的人,有四万多首,不过他的诗作质量不高。漫长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可以说是 秘书出身,诗作颇有可观之处。至于那些“守业"的皇帝,在接受教育时都 学习 了诗教课程,在政治生涯中也就写出了不少的文学作品。
从上述认识已经可以看出,中国帝王文学是一个不容忽视却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现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帝王文学还出现了中国文学中出类拔萃的作品。
中国帝王文学虽然大部分作品质量不高,但少数的一些文学精品却在各方面都达到一流的文学水平。特别突出的是魏晋时期三曹的诗歌散文。魏王、后被儿子追封为“魏武帝"的曹操,所作诗歌和散文在帝王文学中是非常显著的。他的作品,胸襟阔大,苍凉悲壮,其层次之高即使终生从事创作的“专职"文学家也很少人可以企及。他的大儿子、篡汉称帝的曹丕,不但是一个诗人,而且文学评 论文章更为知名。被封为王的曹植,诗歌尤其哀艳凄绝,水平高超。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现象——父子三人既是开基创业的帝王又是文名卓著的文学家,还竟然开创了一个 时代 的文学——建安文学。
南唐末代皇帝李煜,诗词达到一个高峰。作为退职的帝王却抹不去帝王的烙印,但在诗歌中也就没有了忠君爱国的传统和偏狭的政治志向,以致于上升到人生悲剧的哲理境界。由于帝王大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只要他们认真去创作,其诗文同样的超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帝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无意中形成了一种被人们敬而远之的现象。人们不大愿意也不大敢于玩赏和评议帝王文学。帝王文学那股唯我独尊、凌驾群伦的雄风和霸气,使得处于弱者地位的人们在本能上就已经产生排斥拒绝的 心理。而封建等级观念重重束缚的臣民更不敢公开地指点评论,须知“大不敬"的罪名是要受到株连九族的处罚的。这就是帝王文学之所以没有得到正视的突出原因。
但是,模糊了帝王文学这一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不是完善的文学系统。因而中国人的心理世界的反映也就明显地缺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拿创作观念和主导思想来说,恰恰是帝王文学很少存在那种以孔孟之道为指导的封建观念。这样,人们常用不同的称呼的“龙凤文学"、“天子文学"、“政治文学"、“圣哲文学",其实也就是帝王文学,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正视了,进而还应认真地剖析它的本质。
二、畸形的阳刚文学的产生
在 中国 历史 上,所谓帝王这些极其重要的几百个人物,统治了世世代代的亿万臣民。以他们的名字作为皇朝的代号,本身就是文学 研究 中的一个重要的 社会 因素课题。而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需要认真对待。可以说,不认识中国帝王文学,便无从把握中国文学,也就无从深入地探究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无从建构新的中国文学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中国帝王文学是一种畸形的阳刚的文学,其产生是一种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
帝王文学反映了一种人类个体和群体生命所独有的精神现象。从精神上进行心理 分析 ,凌驾群伦的帝王文学表现了帝王作为个体对于群体无以复加的高傲心态,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心理深处本能极度膨胀而又与封建理性高度统一的意识。古代中国 政治 心理的特点,是一种二律悖反,一方面是常规的理性即儒家的教化——对于帝王来说只是治理他人的工具,另
一方面是政治中心首脑的权力的无限制发挥和本能的极度发泄。与之相对,臣民只能有阴柔女性的态度,只能在自虐的俯首贴耳中产生“移情"式的或者阿Q式的精神满足。帝王则在俯视芸芸众生中得到人生无与伦比的快感。刘邦的回归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宋太祖的咏月诗句“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等等,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帝王都是要统一天下的,正所谓“天下一家",而且都憧憬着“系之万世"。“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任何他们所知道的大地上的生物都要受到帝王的统治和宰割。在人类历史上,他们居然也能长达数百年地做到这一点。这样少见的古代文学所反映的心理现象,难道不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吗!须知,由中国特有历史性条件所决定的这种心理所 影响 的群体心态,今天仍然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中国帝王文学有着一致公认的 理论 基础即孔孟之道。如果寻找中国帝王文学在理论层面的东西的话,那么只能说孔孟之道是其集中的 发展 形态。而反映帝王心态深处最本真的法家的帝王之道,在帝王的口头上也在文学的主张中一般是不会被明白道出的。尽管孔孟之道实际上只是帝王教育之道和辅弼帝王之道,但它确实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封建观念系统,如“内圣外王"等。封建帝王是很乐于表白自己符合这一儒家教条的。其实,真实的帝王之道是“道儒法并举"、“霸王道杂之"。道儒法的理论深处都存在着高人一等的统治、制约、教导民众的圣王心态,都属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 经济 、政治、地理等条件产生了帝王文学。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自耕自足的小农 自然 经济,但因此也就需要一个中央集权专制的皇帝来保障统一,消除战争。于是,帝王应运而出,他们的志向都是统一天下,传世无穷。他们的文学主要表达这种志向。在帝王之下,一切人都成为被统治的和被宰割的,包括文学家。这些文学家,都只能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臣服忠诚心理,或者只能在这种心理的前提下抒情言志。尤其是男性的文学家大都是如此。倒是个别的女作家,由于没有了政治发展的可能而注重人生的欲望和情性,反倒写出更多真实情性的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
无论如何,应当承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有充足的理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群受到重视。
三、帝王 文学的特征
中国 古代帝王文学有着显著的区别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当然,有的特点和一般文学的特点有相同之处,如 政治 性,但即使是政治性在帝王文学中也是更为突出的。
(一)政治化极强的文学 内容 。
这一点,与一般中国文学是相同的,只是帝王文学所反映的政治内容处于最高层次,无人敢于摹仿效法。帝王文学是 社会 政治需要即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愿望和统治内容的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早在黄帝 时代 就有了天下一家的政治主张。“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的诗歌,是当时任何人也不敢唱出来的。这种帝王政治,正如王夫之所说“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越是独裁专制,越是追求家族世袭,反而小农 经济 的社会越能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因而,帝王的吼叫成为 历史 的巨响,这在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文学和政治关系上的认识上,同孔孟之道出于一辙,帝王们完全把文学当作政治的附庸。不过,文学家也大都是这样认识的,正像孔夫子一样他们毕生最愿从事的是政治事业而不是“雕虫小技"的文学。文学,对他们来说是政治事业的一个工具,不可能是一种专门的事业。这一点,也是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不同的地方。西方文学家将文学作为生命投入的人生大事业,这一事业在改造社会的人类大道上是和政治事业并驾齐驱的。
(二)唯我独尊的个体精神 心理现象。
佛罗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最深处存在着本能核心。这种本能具有扩张性、残忍性、盲目性,以追求快感为最高真理。帝王在封建理性的辩证统一中,无限度地扩张其本能,以致明目张胆地认为自己——儒家也极力鼓吹——是天下一人,唯我独尊,凌驾群伦。宇宙万物尽为所驱,狂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帝王成为一种畸形大写的人。他们的诗歌,也表现了这种妄自尊大而又是社会需要的心态。霸王项羽狂歌:“力拔山兮气盖世……"魏王曹操吟诵:“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看来,此类人物都需要这样一种自大到了近乎疯狂的心态。而一般的文学,谁人敢于如此狂妄!
(三)主体表现的阳刚雄壮。
中国文学,已经有学者称为“臣妾文学"和“阴柔文学",笔者认为用“ 秘书文学"来称呼更为确切。秘书这种社会 组织的特定职务,具有从属性、服务性和被动性。几乎所有著名的文学家,都做过皇帝的秘书职务。第一个有名有姓的文学家屈原,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道儒佛并举的苏东坡等,都有正式的秘书职务。一般文学家,无不以秘书职务的获得为进取之道。因而,他们也就带上了秘书的特性。再加上,封建社会遵从孔孟之道,将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属工具。这样一来,与欧洲文学家相比,中国文学家群体不能不表现出一种更为欠缺独立自主的弱势来。
就连称为豪放派的登上词作最高峰的辛弃疾都把自己比喻为受到皇帝冷遇的美女。他在《摸鱼儿》一词中写道:“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年轻时自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发出弃妇一样的哀叹:“日暮倚修竹,天寒翠袖薄。"。大诗人被称为“诗仙"、“诗鬼"、“诗圣"等,却没有像西方诗人那样被称作“诗帝"或“诗王"。而帝王文学却正好相反,其阳刚亢奋到了变态地步,为所欲为,不可一世。以“天子一怒,伏巳百万"的凶残,以抢夺“天下之妻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的淫威,以“宁可我负天下人"的告白,傲视着匍伏在脚下的臣民。 自然 而然,在文学中的表现,主体性最为强烈,阳刚与雄壮就“舍我其谁"了。
(四)符合 艺术 本质的自我表现。
帝王对于文学作品的 理论 认识以及艺术 分析 是很少的,但是他们流露出来的理论主张和艺术手法却往往符合艺术的本质,而文学成为他们的艺术表现。帝王文学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理论主张是“诗言志"。 历代帝王所作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言志"。这一理论出自于《尚书·尧典》,据说从舜帝那儿流传下来,为孔子所肯定并确定为正统诗歌的理论。言志说成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定义,至今仍然有不少人认可。人们广泛认为它是对于诗歌的准确的理论认识。尤其是豪放潇洒的诗人们,无不以言志为自己诗歌创作的唯一主旨。直至毛泽东在五十年代给陈毅的一封信中仍然认为这是诗歌理论和创作的正宗,而他的诗歌也确实是“言志"的,气魄雄伟,有着前所未有的豪放潇洒。言志说抓住了诗歌的一种重要内容,即志。志,是一种人生对于事业、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对于政治事业的远大而又执着的追求。也就是说,是一种特定的明显的心理活动。言志,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在许多情况下是可行的。 但是,整体的诗歌不仅仅言志,有的是抒情的,有的是写诗人 其它 心理活动如感觉的。因此,言志说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对于诗歌整体来说又是片面的。特别是,一些政治性强的“志",是规范化的理性化的情感和认识,往往表现为社会化抒情化的议论,显得直白单调。我们所知晓的帝王诗歌,大都是“言志"的。但这也就避免了纯粹讲究“反映"社会生活的误区,使得诗歌更加主观化。
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表现手法。和一般文学相比,帝王文学在诗歌中更加突出地使用象征手法。“言志"的诗歌,主观性很强,所借助的形象十分单调,常常是人们熟悉的传统意象,例如日月、山河、草木等。帝王诗歌中很少铺陈式的细部描绘。与上述相联,帝王诗歌中的意象比较阔大。全部形象可以说是帝王意志所统治、所“照耀"的万物。从时间上看,往往是千年万载;从空间上看,常常是山河宇宙。不过如此一来,这些诗歌确实给作者和当时的人们以斗争的精神力量。
但是,帝王是从事政治的,日理万机的繁重政务使他们不可能将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投入文学创作。偶有所作,也常常是有所为而作。这就使得帝王文学不能在艺术上产生突破。帝王文学属于传统的文学艺术,不重视艺术的创新。好在帝王文学的本意大多不在使用艺术来从事教化,这倒使得作品更多情性的表现,更接近于文学本质。
四、帝王文学与今天文学发展的关系
帝王文学,与今天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却也被置之度外。中国文学的发展,需要批判地吸收帝王文学的一些宝贵的因素,甚至可以说,帝王文学会在一个新的阶段脱胎换骨,更生出来一个新的英雄文学的样式。在这21世纪古老中国仍然处于落后局面、忍辱负重、任重道远的时刻,我们需要这样雄壮激昂的文学来鼓舞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心志,正像我们永远需要原始神话及其英雄一样。
(一)帝王文学中进取的自尊的极致个性在新的中国文学中可以辩证发展。
帝王文学中的精神特质,能够更生为个体生命中的自由创造本质。这种新生命培育的文学“屠龙技"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应当批判地吸收帝王文学中进取有为的特质,映照其生命的大美。从“内圣外王"的传统主张,转换为个体生命自尊自爱同时又是雄心壮志的博大精神。
毛泽东诗词是继承创造中国古代帝王文学的一个最好的典范。毛诗中的诗句成为千千万万人的人生警铭。在困难的时候,在辗转奋斗的时候,现在处于中老年的人头脑中往往无意识地出现了毛泽东的诗词,顿时感到了精神的力量和生气。就像帝王文学一样,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一些缺点,如单调直白的 语言,重复使用的数字,普泛化的意象,确有一些单调、“张狂"和“霸气",甚至在晚年诗作中还出现了“戾气",但在整体上却有着前无古人的豪放潇洒,有着横绝千古的阔大境界。毛泽东的诗词,可以归属为浪漫主义文学。这种浪漫主义,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所需要的。更可以说,毛泽东诗词渊源之一是帝王文学,它是一次帝王文学在新时代的迸发和新生,给我们后来的文学以宝贵启示。
再如鲁迅作品,也可以说是帝王文学的一种再生。不少人评论了鲁迅文学在心理本质上的“内圣外王"的潜意识情结。鲁迅作品改造国民性的伟大使命,的确是只有那种古代称为“圣王"或者“素王"的人才能担当得起。读了鲁迅的著作,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会像参与了中华民族的某种典仪一样,感到一种灵魂的新生,羞耻于那种心灵扭曲的荒诞的“阿Q精神胜利法"。
透过“世纪诗人"毛泽东和鲁迅的作品,我们看到天地间矗立着比起帝王还要伟岸的身影,不由人不去有意无意地效仿。只不过正像对待帝王一样,新的时代会有新的人的特质和要求而已。例如,无论对什么样的巨人,都会有 现代 公民的民主政治、人格平等的更加 科学 理性的要求。
(二)帝王文学的主体意识的吸取。
当代文学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几百年从未有过的繁荣和更生,但是大家仍然认为没有大师级的文学。其中一个原因,可以说是缺少那种“内圣外王"般的主体意识。在外国文学中,人的主体性非常突出。自亚里士多德起,“圣哲文学"独立自尊,有意识地俯瞰、隔离一般政务,整个人生都清醒地从事著述,与尘世君王比肩而立,耳提面命,甚至希望取而代之(柏拉图表述了“哲学王"统治“理想国"的政治幻想)的主体意识。这,确是中国文学所欠缺的。而在我国当代文学中,就连“内圣外王"的一般要求也因为其陈旧而被排斥。中国古代文学中主流的阴性化(表现为忠君)、作家最为追求政治及地位的人生,在新的时期有了极其类似的表现。看来,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改造民族心理精神、人的个性自尊和公民权利等等认识,还需要强化——不但在文学评论中,还应该更多地进入文学家的心态。
(三)帝王文学显著地成为个体生命的表现,这是今天的文学应该强调的。
十分可悲的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理论还没有澄清。文学究竟是反映、再现还是表现?帝王文学对于这一 问题 的答案是明白清楚的,即“诗言志"。今天的文学,不仅要“言志",而且要“言"自己的内在世界、生命本质及其投射下的外在世界。这样,文学才能承担起提高和美化个体生命以及人类整体生命的层次的任务。文学可以商业化、产业化,但不能以金钱为目的,要与人格化、理想化辩证统一。这就要求,作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首先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和人生追求,在生命的表现——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帝王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特有的成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与科学理性辩证一体的新文学,要想承担起创造新的一代中国人的伟大使命,就必须批判地继承这一遗产。
中国 素称「诗的国度」。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中国 社会 生活和 文化 发展 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著的地位。中国诗歌史的专著已有多种,但本篇的角度立意稍有不同。
大约十年以前,曾在荣宝斋看到启元白先生题的一幅字,记得是这样几句: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
唐诗是嚷出来的,
宋诗是讲出来的,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启功先生集大俗大雅于一身,他自己的诗词作品结集,也只以《启功韵语》名之。这几句白话,大约是他多年悟出的心得,言简意赅,可谓一部简明中国诗歌史。我的 体会,这是讲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 自然 天籁,朴拙浑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从社会文化史发展中撷取若干片断,来回顾一下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及其内在的缘由。
一,诗源于巫
诗歌和其他 艺术 的起源一样,是令艺术史家、 哲学 家和人类文化学家们颇伤脑筋的事情。上一世纪以来,便有「劳动」、「模仿说」、「游戏说」、「移情说」、「冲动说」等多种说法的争论,外人不足与论。中国典籍上,也恰好有帝舜时期的「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卜商《毛诗正义·诗序》)「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越绝书》)等等记载,以备各种阐发西来学说之某一派系的学人们共同征引,好在中国的 语言文字有着充分的模糊性。我揣测,这些争论也许永远没有结论,也许只有模糊的结论,也许结论是各种说法的中和。因为不管这些学科今后将以什么样的人类状态作为模型,是与世隔绝,至今仍然过着原始生活的部族呢,还是以婴幼儿的成长发育过程状态,这些实验和举证,都永远不可能确切模拟出人类原始创生 时代 的文化活动了。
第一进院落:战袍飘飘宝刀不老6月5日下午,记者乘车来到辛弃疾的故居——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在四风闸村的东南边,有一片壮观巍峨的仿宋建筑群,在周围的一大片麦地里特别显眼。从村头的公路上远远望去,真有点宋代大宅院的感觉,这片建筑群就是新建的辛弃疾故居。在遥墙镇文化站站长张兆金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村东公路行走,5分钟后便来到了坐北朝南的建筑群旁。张兆金告诉记者,辛弃疾故居占地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采取宋代建筑风格,古朴凝重,建筑布局为三进院落,各进院落展馆、亭榭错落有致,与院内景观谐为一体。记者看到,这组仿宋建筑群的大门是巍峨壮观的四柱三门石坊,正门横额有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辛弃疾故居”5个大字。整座牌坊气势宏大,蔚为壮观。穿过石坊,为一六角碑亭,石碑正面刻的是稼轩公遗像,下方碑文是“辛公稼轩,名弃疾,字幼安,宋高宗绍兴十年5月11日卯时,出生于济南府历城县四凤闸村。”背面刻的是“宋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稼轩历仕始末”。默诵碑刻,词人一生的悲壮历程便历历在目。碑亭后面是第一进院落的中心,这里矗立着雄伟的辛弃疾塑像,像高米,用辛弃疾家乡历城特产“绣川绿”花岗石雕塑。只见在绿树鲜花的簇拥下,雕像中的辛弃疾头戴儒巾,身披战袍,腰跨宝刀,昂首凝视远方,一代词人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呼之欲出。第二进院落:义胆忠魂一代词宗步入第二进院落,首先看到的是稼轩故里碑,碑高3米左右,上面刻有“稼轩故里”4个镏金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书写。碑基为高台,台周均用雕琢精细的石栏砌成。绕过稼轩故里碑,宏伟壮观的主展厅便映入眼帘。主展厅由中、东、西三座展室构成,均系木结构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中展室上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楹柱挂对联:“铁板琵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匾额与楹联皆为郭沫若先生1959年撰写。步入展室,迎门处辛弃疾半身雕像令人肃然起敬。展室四周集中书法、绘画、摄影、木刻、雕塑等艺术手段,构成了62米长的展带,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辛弃疾豪放悲壮的坎坷一生。记者与其他游客驻足观看,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辛弃疾可是咱的济南老乡!”张兆金对记者说。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他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与南宋政权联系。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他曾多次上疏,力陈北伐大计,因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20年。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韩?胄准备北伐,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于1207年病逝。东西展室按“文东武西”的传统方位由雕像和壁画构成。其中,西展室为“义胆忠魂”。室中央坐落辛弃疾身披战袍、视察敌情的一组雕像,形象刻画了辛弃疾鞍马急征、抗击金兵、倜傥英武的儒将之风采,再现了词人当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军营生活。壁画“从大夫之教”到“活捉逆贼”,描绘了辛弃疾驰马渡江、突入军营、生擒叛徒的历历场景,幅幅形神兼备、摄人心魄。东展室为“一代词宗”,展室中央是辛弃疾豪气逼人、紧锁眉宇的塑像,再现了抗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之情。壁画则从《美芹十论》到“报国无门”,展示了爱国词人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第三进院落:品操功业不可多得“辛弃疾不光是一位民族英雄,还是一代文学巨匠!”张兆金指着壁画介绍说,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在东展室的东侧,在一片竹林的掩映下,一扇木门轻轻推开就来到后院———第三进院落,后院是仿宋民居院落,再现了词人所处的时代氛围,水池、藏书阁、议事亭等仿古建筑慢慢来到眼前,记者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徜徉在800年前的时代中。记者注意到,各个院落四周都由花园环抱,置身其中,花木扶疏,清静幽雅。山东大学教授刘乃昌认为,辛弃疾是一位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的英雄豪杰,如果仅仅把他当作一个杰出的爱国词人看待,那是不够全面的,尽管他在词坛上享有盛名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其中的许多名篇,如“登建康赏心亭”所写的《念奴娇》和《水龙吟》,“书江西皂口壁”的《菩萨蛮》等等,都是他在担任军政职务时的作品。因此,辛词基本上可称作是英雄豪杰之词、男子汉大丈夫之词。“辛稼轩,词中之龙也。”在历史上,辛弃疾是一位毕生致力于祖国统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家。他的诗词和论文在宋末士林广有影响,可惜《稼轩集》明朝以后散亡。今有辑本,仅存诗120余首,已远非全豹。稼轩的创作以词成就最高,词集中有汲古阁影宋本《稼轩词》4卷,又有元刊本《稼轩长短句》12卷。今人邓光铭编撰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收词620余首,最为完备。作为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彩,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可以说,辛弃疾的品操功业和文学贡献,在古代历史人物中是不可多得的。
267 浏览 4 回答
286 浏览 5 回答
99 浏览 3 回答
332 浏览 4 回答
82 浏览 5 回答
96 浏览 5 回答
308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4 回答
275 浏览 5 回答
202 浏览 4 回答
190 浏览 4 回答
237 浏览 5 回答
129 浏览 5 回答
315 浏览 4 回答
145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