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陈景润 (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 身高:米 国家或地区:中国 福建福州人 功绩: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个人信息: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短期任中学教师后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著有《初等数论》等。 其他: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另外亦有小行星以他为名。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他是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62岁。编辑本段【他的婚姻】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上第一位数学圣人。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同伴们拉去看中国这位名人,这真是缘分,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粘,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男朋友、有没有成家?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编辑本段【名人轶事】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编辑本段【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一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的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二 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陈景润的小故事: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国民党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 叫到身边,讲说中国5000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陈景润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服槛楼的学生问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得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地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电视剧《陈景润》】 主要演员: 姜 峰饰陈景润 田 玲饰由 昆 刘 威饰梁安平 边 缘饰木一盟 何钰生饰周教授 常佳音饰陈瑞珍 王 往饰赵国民 张新武饰韩金堂 郭延波饰临宏伟 李 蓬饰许阁欧 主创人员: 总顾问:吴阶平 顾问:路甬祥 刘延东 黄瑞林 郭传杰 黄其兴 由昆 宋力 总监制:赵化勇 荆福生 杨步亭 胡恩 总策划:卓家瑞 童刚 高健民 邱建康 执行监制:陈朱 杨金生 刘晓星 出品人:汪国辉 策划:刘晓群 孙殿义 秦润波 陈用毅 杨乐 王豪杰 李福安 林志成 责任编辑:谭洁 责任制片:李长江 执行制片人:王国庆 制片人:刘晓星 原著:王丽丽 李小凝 编剧:李岩希 冯俐 导演:丁祝明 刘己 陈景润是闽籍著名数学家,为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明珠,倾其毕生心血,其事迹激励了无数人投身科学事业。电视剧《陈景润》以人物传记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把陈景润一生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以及他那宽容、善良的性格,真实地展现给观众,使人们心中得到启迪和激励。该剧于1月24日起每晚8点在福建电视台播出。 内容简介: 自幼喜爱数学的陈景润,有幸得到著名教授沈元的启发,开始了一生追求哥德巴赫猜想的历程。随着新中国的诞生,陈景润成为厦门大学数理系的一名大学生。尽管要忍受生活等种种艰难的困扰,但是陈景润慢慢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事业追求的精神基石,并作为高材生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学当老师。 可当生性不善与人交流的陈景润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他茫然更不知所措。北方寒冷的天气也让这位南方体弱多病的小伙子病倒了。在中学教书的这段日子里,陈景润发生了不少和学生的一些趣事和尴尬,他的特长并不是教别人,而是在自己的美丽而灿烂的数学世界里。最后因身体和不适合教学而病退回家。陈景润的人生自此陷入一段无奈的时光。 因为不想依靠家人生存,陈景润在福州摆起了书摊。在经过一系列的惨淡经营、被人误会不理解、甚至最后被当成特务调查……陈景润的窘境,被爱材如子的厦大校长王亚南知道了。随后,他顺利回到厦大工作,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第一篇论文《他利问题》。论文得到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华罗庚的赏识,陈景润更幸运的被调进中科院。他立下人生目标,开始了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的准备。即使文革来临了,陈景润依然全身心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工作中,丝毫感受不到随之而来的暴风骤雨。造反派的几次威逼利诱都无法让陈景润放弃他的原则,可当他的“一加二”手稿难逃被毁的厄运后,陈景润万念俱灰,跳楼自杀了。万幸的是几根电线的遮挡,陈景润幸运的活了下来,被救回后,陈景润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直到中科院新上任的梁书记的到来。在梁书记的鼓励下,陈景润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加二”的简化稿。伴随着国家形势的逐渐变化及突然降临的,毛主席的亲自关怀。陈景润成了时代英雄,受到党和领导的关心。爱情之花也姗姗来迟。 第一集: 简陋的私塾课堂上,少年陈景润专心致志的听何先生讲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论》。时光如梭,陈景润遇到代课老师沉元,开始了攻克世界着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2),成为大数学家的憧憬,随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厦门大学。 第二集: 依山傍海的厦门大学给了陈景润一个崭新的人生,进入知识的海洋的他洋溢着内心的喜悦。可是独来独往的陈景润只知埋头读书,也不注意个人卫生,被室友不理解和误会,由此他也成了大学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第三集: 陈景润刻苦执着的求学精神,感动了所有人。经过了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事件,风雨之后,同学关系和好如初。大学毕业后,陈景润服从国家的需要,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学当老师。 第四集: 由于非常不适应讲课教学,陈景润只得放弃中学讲台的位置,开始只为学生批改课本。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陈景润把钱寄回家,并主动要求增加工作量。可是陈景润本身身体就不好,不久他就病倒了。学校不得不劝他回家休养,陈景润的人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一个低谷。 第五集: 为了生计,陈景润摆起了书摊。厦大校长王亚南知道了,立刻又把他调回学校的数学系资料室里工作。经过努力,陈景润的论文《他利问题》得到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赏识,请他来北京参加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 第六集: 陈景润顺利调进中科院数学研究所。进了中科院数学所后,陈景润开始了更刻苦的学习。陈景润的人生好似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时期,在华罗庚等着名科学家的指引下,数学的美丽之梦在北京绽放开来。 第七集: “大跃进”政治运动开始了,陈景润白天都在钢铁厂劳动。随着运动的升级,数学所所长华罗庚也被下放到基层搞理论联系实际,陈景润也被当做“白专”典型,调到大连化学物理所两年。之后在华罗庚的努力下,陈景润再一次被调回中科院。 第八集: 陈景润忍住身体的病痛,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演算。终于完成了证明世界着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2)论文的初稿。“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造反派为迫害陈景润,逼迫他撕掉宝贵的手稿。陈景润万念俱灰,跳楼自杀。 第九集: 因为树枝和电线的阻挡,跳楼自杀的陈景润幸运地没有死,之后,陈景润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直到中科院数学所新上任的梁书记的到来。梁书记的关心让陈景润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在心里升起了一缕阳光。 第十集: 历经非人的寒窗,在以麻袋堆集手稿的日子中,陈景润的关于“1+2”的论文简化稿完成发表,并在着名的作家徐迟所写的关于他美丽而痛苦的数学之梦旅的报告文学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巨大的反响,陈景润也成了当时人人皆知的传奇式英雄人物。 第十一集: 黎明前的黑暗,政治运动“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了,陈景润坚持正义拒绝了出卖灵魂,最终等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进入他人生的黄金时期。 第十二集: 就在数学所梁书记和陈景润的家人都为他的个人问题着急的时候,属于他的这朵爱情之花才姗姗绽放开来。陈景润遇到了医院的实习医生由昆,并为她的真诚和善良所吸引,这个传奇数学家以他独特方式开始了恋爱。 第十三集/第十四集: 陈景润和由昆结婚了,由昆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陈景润也如愿当上了爸爸。在邓小平的关心下,由昆被调到北京工作,陈景润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传奇人物的幸福生活开始了。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 故事 ,欢迎借鉴参考。
更多华罗庚相关内容推荐↓↓↓
数学家华罗庚的手抄报
华罗庚名人名言
华罗庚的读书心得
华罗庚的成功故事
成功人士华罗庚的励志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一
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老师。
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今有一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为几何?
全班同学面 面相 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23’。”全班震惊,老师也点头称赞。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
华罗庚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学习。正当他求学时,父亲店铺生意日见萧条,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他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50页的微积分开始了自学。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小油灯一遍遍地演算。父亲说他是个“书呆子”,几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一些上了大学的同学有的对他也有些冷淡。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生摇头叹息地叫家人为他准备“后事”。他向死神发起挑战,挣扎着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残废。他还是不气馁,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进行锻炼。练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学去干杂务,给老师打水、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学。就在中学工作不久,他开始向报刊投寄数学论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后来他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数学泰斗熊庆来的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自己身边。
一年半后,华罗庚攻下了清华大学数学专科的全部课程,并且自修了英语和法语。接着,他的数学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陆续发表。1934年,在熊庆来的推荐下,任命华罗庚为数学系助教。不久,校领导又任命他为数学教授。
一个贫困而又残疾的人,终于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并成为驰名中外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值得我们为之学习。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二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1979年,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应邀到英国讲学。在一次宴会上,一位美国女学者来到华罗庚面前敬酒,突然,她扬声问道:“华教授,您不为自己当初回国感到后悔吗?”这里说的“当初”,是指1950年。那年春天,华罗庚欣闻祖国大陆解放的消息,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裕的条件,带领全家人回国。途径香港时,他发了一封《致留美学生公开信》,信中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建立。”“为我们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面对这位女学者不友好的提问,华罗庚坚定而又礼貌地回答说:“不!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铿锵有力的回答,掷地有声,爱国的挚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他爱国情操。孩子们,从数学家华罗庚的两个小故事中,我们是不是要鼓励自己认真学习数学,同时,更要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三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四
1938年,整个中国已是烽火连天,华罗庚在这一年完成了在英国预定的进修,他立即回国。启程时,好友劝他不必冒此风险,留在英伦各大学讲授数理,必受欢迎。但华罗庚一定要与自己的同胞共赴国难。于是他回到了西南联大,成了危难中国的一名教授。抗战时期,昆明是日军重点轰炸的城市,有一次,华罗庚就被日军飞机扔下的炸弹活埋在防空洞里。而那时的华罗庚正和闵嗣鹤等人讨论数学。当学生挖起华罗庚时,发现他眼镜已经没有了,长衫的后半截没有了,咳嗽出来的都是鲜血。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华罗庚仍然陶醉于数学之美,他写出了《堆垒素数论》,即使到今天,华罗庚在这样的环境中写成的全部著作,仍然是世界数学王国里的经典之作。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 出国 ,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魏尔教授之邀赴美进行学术访问。在美国的四年,他拓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认真研究了应用数学的情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要知道那时候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才刚刚诞生。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此时的华罗庚已经被伊利诺依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不少人都认为华罗庚不会回来了。可是,谁也没想到,此时的华罗庚内心是多么渴望早点回到自己的祖国。最终,华罗庚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携家人回国。1950年2月,在归国的船上,华罗庚写下了《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他坦露出了一颗热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我先诸位回去了。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这一年,华罗庚40岁。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抵达北京。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五
20世纪的中国数学家中,有一位出身于小贩之家,他便是华罗庚。华罗庚出生在江苏金坛,他的父亲是学徒出身,经过多年努力,拥有了3家规模不等的商店,一度担任县商业丝会董事。不料后来一场大火把大店烧个精光,接着较大的店也倒闭了。等到华罗庚出世时,华家只剩下一爿经营棉花的小店,以委托代销为主。
华罗庚在当地读小学时,因为淘气,成绩糟糕,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做父亲的重男轻女,让成绩好的姐姐辍了学,而让华罗庚进入县立初级中学。从第二年开始,数学老师便对华罗庚另眼相看了,经常把他拉到一边,悄悄地跟他说:“今天的题目太容易,你上街玩去吧。”上初中三年级时,华罗庚已在着力简化书上的习题解法。
等到华罗庚初中 毕业 ,父亲又犯了难:一方面,他希望儿子“学而优则仕”;另一方面又有所顾虑,如果送他去省城读高中,经济负担太重。此时有一位亲戚提供了一个信息: 教育 家黄炎培等人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费全免,只需要付食宿和杂费。结果华罗庚被录取了,进入该校商科就读,相当于现在的中专。
那一年,16岁的华罗庚与同城的一位姑娘结了婚。婚后第二年,妻子生下一个女儿,不得已华罗庚辍了学,回家帮助父亲站柜台。可是,华罗庚依然喜欢看数学书和演算习题。当时与华家的棉花店隔河相望有家豆腐店,每天天还没亮,豆腐店伙计起来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点上油灯在看书了。
开店营业以后,若是有顾客来了,华罗庚便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待顾客走了,他又埋头看数学书或演算习题。有时看书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父亲知道后气急败坏,骂儿子念书念得“呆”了。有一次他甚至把儿子的演算草稿撕碎。直到有一天,罗庚纠正了账房先生的一处严重错误,做父亲的终于感到一丝欣慰。
又过了一年,从巴黎大学 留学 归来的华罗庚中学母校校长看到华罗庚家庭困难,同时他又好学,便聘请他担任学校会计兼庶务。后来当校长准备提拔华罗庚,让他担任初一补习班数学教员时,不幸却接踵而至。先是华罗庚的母亲因病去世,接着华罗庚患上伤寒症,卧病在床半年,医生都认为没必要治了。最后华罗庚喝了一帖中药以后,竟奇迹般地活下来,但腿落下了残疾。
那时候华罗庚尚不满20岁,腿疾更坚定了他钻研数学的决心。当时上海有一本综合性杂志《学艺》,刊登了苏家驹撰写的 文章 《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其内容与一个世纪前挪威数学天才阿贝尔建立的理论是相悖的。
罗庚当时虽然不知道阿贝尔,却很认真地拜读并琢磨“苏文”,发现其中有一个12阶行列式的计算有误,遂撰文陈述理由,否定了这一结果,并寄给上海另一家杂志——《科学》。该刊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发表了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
清华大学订有《科学》,读到华罗庚的文章,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非常高兴。恰好同事里有个金坛人,对这位老乡有所了解,告诉他华罗庚通过自学,数学钻研得已经很深。熊庆来经与系里同事商议,并获得理学院院长的同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担任助理员。从此,华罗庚迈出了成为数学家的关键一步。在清华,他结识了先期抵达的陈省身,两人共同翻开了中国数学史的崭新一页。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六
华罗庚,著名科学家,1910年生,江苏金坛县人,长期从事数学研究和应用数学试验及推广工作,被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大数学家之一”。
华罗庚的父亲在县城石拱桥边上开了一个小小的店铺,每年春蚕结茧的季节,代别人收购蚕丝,收入微薄。辛亥革命的风暴,冲击到金坛县,华罗庚的父亲想改善一下自己的地位,也卷入这场风暴,可是风暴稍现即逝,小镇没有什么变化,贫穷的依然贫穷,愚昧的还 是愚昧。华罗庚的父亲心灰意冷,成了一个因循守旧的宿命论者。
童年的华罗庚很贪玩,特别喜欢体育活动。父亲的小店里有一排柜台,被华罗庚看中了,他把柜台当作鞍马,常常跳来跳去,跳得全家人都头疼。他还 喜欢看戏,当时农村唱戏,在谷场上搭个台子,看戏不用花钱。华罗庚常常挤在前面,从开锣看到深夜 散场。一年一度的灯节,更是他惬意的时刻。有一次,他在闹灯节的队伍里,看到一个人装扮成又高又大的“菩萨”,手舞足蹈,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散戏后,他跟着这个“菩萨”走了好几里路,到城外一座古庙里,看见那个人脱去戏装,摘掉道具,露出又瘦又小的原形,才心满意足地走回家去。他玩得如痴如呆,而功课常常不及格,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罗呆子”。母亲生气地说:“我们前世作了什么孽呀?生下这么一个呆子!”
其实华罗庚一点也不呆。他十分聪明,而且还 很懂事,家庭生活不宽裕,他就帮助母亲缠纱换钱以维持家中的生活。
华罗庚刚上初中时,并没有显示出超众的才华。他对数学、语文课虽有兴趣,数学习题也做得快,可是字写得不太好,作业涂改又多,分数平常,并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1923年,华罗庚上初中二年级时,来了一个教数学课的青年教师,叫王维克,很有学问,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名著《神曲》的翻译者。这位多才博学的老师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就精心培养他,鼓励他勇敢攀登数学科学高峰。这对于华罗庚后来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想一想:呵呵!大数学家小时候竟也称为“呆子”,没听说过吧。还 好,他遇到了“伯乐”王维克老师。小朋友,你的伯乐就在你的身边,只要你是一匹“千里马”啊。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七
今天是星期天,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我感到特别的轻松。
终于可以出去好好的玩一玩啦,正当我规划怎么玩的时候,突然间我看到了爸爸桌子上放了一本书——《数学家华罗庚》,当我打开第一页我就被里面主人公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华罗庚小时侯很爱动脑筋,下课,别的同学都出去玩了,他还在教室里想老师讲的问题,有时侯由于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同学叫他,他都听不见。久而久之,同学们送了他一个外号,叫他“罗呆子” 。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考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到最后一个学期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50元食宿费,只好退学,所以他的一生只有初中文凭。但是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学习的势头,失学回家后一边自学数学,一边帮助父亲照顾小店,他一钻进数学题就好象进入了无人之境,不是忘记接待客人,就是把客人气走了,还经常算错了帐多找了钱。父亲气极了,有一次他把华罗庚的数学书烧了,华罗庚心疼得晕倒在地。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了一名管理员,他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认真地自学。
看完了这本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刚刚的我还在想完成作业要去哪里玩了,对于作业就像是一项任务,早点做完就有多的时间玩。想想华罗庚小时候的学习条件那么差他都可以那么努力地学习,我们更应该像他一样勤奋地学习。读了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八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出生于鱼米之乡的江苏太湖西北一个名叫金坛的小县城。
华罗庚从小就爱动脑筋,读初中时,他的数学天分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初中毕业不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华罗庚辍学了。以后,他就帮助父亲打理小杂货店。
热爱数学的他,并没有因为失学而放弃钻研数学的机会。为了挤出时间学习,华罗庚每天天还 没亮,就起床点着油灯看书,常常全神贯注到忘记了时间,直到顾客来敲门买东西,他才赶紧跑去开门招呼客人。白天,顾客来了,他就帮父亲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赶紧埋头看书或演练数学题。
有一次,华罗庚正在柜台上奋笔疾书,这时,走进来一名中年男子,看着货架上的笔问道:“这笔多少钱一支?”他头也没抬,脱口而出:“586892!”男子转头对着华罗庚惊诧地问道:“多少钱?”“586892!”男子不说话了,带着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往店外走,正好撞见从外面办事回来的华罗庚的父亲。一问才明白,原来,华罗庚回答的是一道数学题的答案。等顾客走后,父亲强忍住的怒火终于发泄出来,他脸色铁青,一把从柜台上扯过稿纸,撕得粉碎。他警告华罗庚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如果下次还 这样,我就把你这些稿纸全部烧掉!”
华罗庚就是这样,边干活边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无论是数九寒天还 是盛夏酷暑,他都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就连一场大病使他终身残疾,都没有难倒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强。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不断地朝着数学的殿堂大步迈进。他仅用了五年时间,自学了高中和大学的全部数学课程,为独立研究数论夯实了基础。
有志者事竟成。1930年春,十九岁的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看后对他大加赞赏,邀请他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助理员。他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常常通宵达旦地钻研数学。半年之后,华罗庚已经和研究生坐在一起听课了。第二年,华罗庚的论文开始陆续在国外著名的专业杂志上发表,清华大学也破例将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晋升为助教。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的时间。几年之后,华罗庚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回国之后,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
华罗庚不仅在学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更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始终表现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1946年9月,华罗庚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前去讲学,后被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那里,华罗庚和家人有漂亮的洋房和豪华的汽车,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学校还 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科研环境也是世界一流。但是,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来,华罗庚毅然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在给留美的中国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
这就是华罗庚,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国学术的巅峰,更是中国人的脊梁。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九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这句话,是陶行知伯伯说的一句话。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1936年,他到英国留学,他发表的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1946年,罗罗庚在英国定居,有洋房,有汽车,胜过过得十分优裕。在新中国诞生后,华罗庚放弃了英国的富裕生活,回到祖国,跟人们一起建设祖国的未来。
华罗庚一心想为祖国争光,获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华罗庚一声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但现在,有很多人不但不爱许热西,还去做一些犯法的事情。
现代青少年,只顾玩游戏,不吃饭,也不上学,抽烟、吸毒,这类的事,都出现在现代青少年身上。我真希望这些人,快快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拜伦说:“凡是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都不会爱。”是啊!你不爱国,祖国就不爱你;你爱国,祖国永远会记住你!
同学们,学学华罗庚、冯如、钱学森 这些爱国科学家吧!记住:我们的未来是努力奋斗、报效祖国,让我们国家的五星红旗再次升上其他国家的天上;让我们的五星红旗再在天空上飘扬吧!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十
华罗庚整天都痴迷数学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根本不能自拔。
有一次,他摆摊子卖棉花,同时边看边演算数学。这次,一个妇女来摊子上买棉花:“一包棉花多少钱?”因为华罗庚太专注了,所以没看见妇女,便把算的结果说了出来。“啊!怎么这么贵!”这一叫让华罗庚知道有人来买他的棉花了,于是他说出了棉花的价格,妇女买了一包便走了。
华罗庚坐下来,突然发现演算纸杯妇女拿走了,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去追。终于,他追上了妇女,说:“阿姨,请把演算纸还给我。”妇女生气地说:“这是我花钱买的,怎么可能是你送的?”华罗庚焦急地说:“要不我拿钱换回来?”但这时,妇女把演算纸还给了他,他欣喜若狂地回去继续演算了。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相关文章:
★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篇
★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篇
★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个
★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3个
★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
★ 关于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整理
★ 数学家的小故事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基点。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深入全国工矿企业,推广优选法、统筹法。
VB类作品
财务管理系统
点灯游戏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VB+...
医院工资管理系统
旅游资源管理系统(综合版...
POS(财务+人事+库房...
销售管理系统(VB+SQ...
图书管理系统
Delphi类作品
酒店客房管理系统(前台+...
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工资管理系统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库存管理系统
手机销售管理系统
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ASP类作品
课程辅助教学网站
在线考试系统
留言板(2)
在线校友录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在线聊天室(2)
企业网上办公系统
在线聊天室
VC类作品
电话拨号程序
Web浏览与搜索
传真收发
对Modem的控制
云台控制系统
自动报警系统
VC串口编程调试精灵
VC单片机通信
JSP类作品
简易论坛
在线聊天室
物流信息管理
企业网站
电子商务系统
企业经销存管理系统
企业OA(办公自动化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其他类作品
人事管理系统
企业员工考勤管理系统
简易留言本
贸易管理系统
小区管理系统(综合版)
会员管理系统
票据管理系统
经销存管理系统
企业员工计时和帐单管理
图片库管理系统
.NET类作品
在线购物网站(C#)
简易公司网站
在线图书管理系统(C#)
多彩网络文本编辑器(C#...
音乐合(C#)
论坛(C#)
在线服务网站(C#)
个人秘书办公系统
定做作品展示
工程图纸管理系统
电话号码查询系统
出版社信息系统
火车站售票系统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彩票号码查询分析系统
成绩查询系统
超市后台管理系统
电脑销售管理系统
工地工伤信息管理系统
访问地址 www 51ebysj com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2日,他在河北石家庄召见张学良时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据统计,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
114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4 回答
200 浏览 5 回答
259 浏览 4 回答
287 浏览 3 回答
270 浏览 3 回答
352 浏览 6 回答
97 浏览 6 回答
125 浏览 7 回答
240 浏览 5 回答
96 浏览 4 回答
355 浏览 4 回答
271 浏览 3 回答
339 浏览 5 回答
23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