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āng ěr zǐ
fructus xanthii [朗道汉英字典]
siberian cocklebur fruit,achene of Siberian cocklebu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ANTHII FRUCT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Fructus Xanthi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berian cocklebur frui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苍耳子为辛温解表药[1]。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2]。
苍耳子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直径~。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炒苍耳子表面焦黄色,刺尖焦脆,微有香气[2]。
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毒[2]。归肺经[2]。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2]。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2]。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2]。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2]。
Fructus Xanth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berian cocklebur fruit(《中医药学名词(2004)》)
苍耳子又名牛虱子、菜耳实、毛耳子、苍子、老苍子、胡苍子、苍株子、胡寝子等[1]。
(苔+木)耳实、苍子、苍棵子、牛虱子[3]。
苍耳子、炒苍耳子[2]。
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2]。
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带总苞的果实[3]。
全国各地均产[3]。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2]。
苍耳子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直径~。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苍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枲耳实[2]。
其炮制南北朝刘宋时期为:“凡采得,去心[2]。取黄精,用竹刀细切,拌之,同蒸,从巳至亥,去黄精,取出,阴干用”(《雷公炮炙论》)[2]。
唐代有烧灰的方法(《备急千金药方》)[2]。
宋代有微炒(《太平圣惠方》)[2]。
明代有酥制(《普济方》)、酒拌蒸(《本草乘雅半偈》)[2]。
清代基本沿用前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2]。
1.苍耳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2]。
2.炒苍耳子 取净苍耳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刺焦时即可,碾去刺,筛净[2]。用时捣碎[2]。
苍耳呈纺锤形,或卵圆形[2]。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刺,体轻质坚[2]。破开后内有双仁[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2]。
炒苍耳子表面焦黄色,刺尖焦脆,微有香气[2]。
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2]。如治疗疔疮初起的七星剑(《外科正宗》)[2]。治白癜风和麻风,可用苍耳子煎汤内服(《医宗金鉴》)[2]。
炒后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2]。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2]。如治鼻渊头痛的苍耳子散(《严氏济生方》)[2]。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挛急麻木,取苍耳子煎服有效(《食医心镜》)[2]。
本品含苍耳子苷、树脂、脂肪油、生物堿、维生素C及色素等[2]。
据初步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苍耳子的毒性与其所含毒性蛋白有关;部分学者认为毒性物质常损害肝、心、肾等内脏实质细胞,出现黄疸、心律不齐、蛋白尿[2]。尤以损害肝脏为甚,能引起肝昏迷而迅速死亡,即便治愈,也易留下肝肿大后遗症[2]。
苍耳子毒蛋白为其毒性成分之一,经水浸泡或加热处理,可降低毒性,如炒焦、炒炭后能破坏其毒性[2]。有人认为苍耳子药用必须炒至焦黄,使脂肪油中所含毒蛋白变性,凝固在细胞中不被溶出,而达到去毒目的[2]。另有研究认为,苍耳子炒品和炒去刺品水浸出物含量明显高于生品;而脂肪油含量则低于生品,镇痛作用强于生品,毒性低于生品[2]。经对苍耳子及其炮制品质量进行研究,认为水分一般在5%以下,水浸出物不低于8%,脂肪油不低于12%[2]。
苍耳子《中国药典》记载虽为有毒,但其生品和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均不大,未能测出 LD50,其最大耐受量为成人临床用量的277倍以上[2]。尚需进一步研究[2]。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毒[2]。归肺经[2]。
苍耳子味甘、苦、辛,性温,有小毒[3]。入肺、肝经[3]。
苍耳子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2]。
苍耳子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的功效。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瘙痒,湿痹拘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2]。如治疗疔疮初起的七星剑(《外科正宗》)[2]。治白癜风和麻风,可用苍耳子煎汤内服(《医宗金鉴》)[2]。
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2]。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2]。如治鼻渊头痛的苍耳子散(《严氏济生方》)[2]。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挛急麻木,取苍耳子煎服有效(《食医心镜》)[2]。
苍耳子具有散风寒,通鼻窍,止痛,止痒,杀虫的功效[3]。治风寒头痛,鼻渊,鼻塞,牙痛,风湿痹痛,肢体拘挛,麻风,疥癞,皮肤瘙痒[3]。
苍耳子果实含有苍耳苷,种子含有脂肪油等成分。
苍耳子含苍耳子苷、树脂、脂肪油、生物堿、维生素C及色素等[2]。
苍耳子含苍耳子苷(Xanthostrumarin)、氢醌、生物堿、β谷甾醇、豆甾醇、脂肪油[3]。苍耳子种子含羟基苍术苷
苍耳子的主要药理作用有:降血糖,抑制心脏,抗炎,镇痛,镇咳,平喘,调节免疫,抗肿瘤,抗凝血酶,抗细菌,抗病毒等[1]。
苍耳子种子含羟基苍术苷,有明显降血糖作用[3]。
苍耳子煎剂可镇咳,抑制心脏活动[3]。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3]。
苍耳子醇提取物对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3]。
苍耳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可能是一种苷类性质的物质,它能引起动物的血糖急剧下降而致惊厥和死亡[3]。动物的病理解剖还发现,中毒后肾脏、肝脏都受到损害,脑组织有继发性水肿[3]。
水浸或高热处理可解除其毒性[3]。
煎服:~9g[3]。用量不宜过大[3]。苍耳口服中毒量为30~90g[1]。
苍耳口服中毒量为30~90g[1]。
苍耳口服中毒量为30~90g。如服苍耳子干品30g以上,新鲜苍耳子10粒以上,儿童5~6粒即可中毒。其主要有毒成分为鼠李糖,含有的苍耳子苷等,是一种细胞原浆毒,可损害心、肝、肾等内脏实质细胞,并可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而引起全身广泛出血,还作用于消化及神经系统,影响正常功能,最终导致呼吸和循环的衰竭。[1]
潜伏期因食苍耳子的果、芽、饼的不同而不同,直接生食者潜伏期快则4~6h,慢则2~3d;食幼芽者1~3d发病;食苍耳子饼者10~20h发病。中毒表现为:轻者乏力、头晕、头痛、精神萎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面色潮红、发热等,严重者则出现烦躁不安或嗜睡、黄疸、肝区痛、肝大、出血倾向、颈强直、血压下降、尿闭、休克,甚至肝性脑病。[1]
苍耳子中毒的治疗要点为[1]:
1.肠道出血时可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洗胃,硫酸镁导泻,超过4h者可用1%~2%的食盐水高位 *** ,静脉输液,给予葡萄糖醛酸和大量维生素C、B1、B12等保肝药物。
2.对症治疗:有出血者,给予维生素K等止血剂,必要时输血。有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等。有心衰、尿闭者,要限制输液量,对症治疗。
苍耳子
Cang'erzi
XANTHII FRUCTUS
本品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
本品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直径~。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至淡黄绿色。总苞纤维成束,常呈纵横交叉排列。果皮表皮细胞棕色,类长方形,常与下层纤维相连。果皮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细长梭形,纹孔和孔沟明显或不明显。种皮细胞淡黄色,外层细胞类多角形,壁稍厚;内层细胞具 *** 状突起。木薄壁细胞类长方形,具纹孔。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和油滴。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苍耳子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财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一水(4:1:5)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氨蒸气中熏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不得过(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一法)。
不得过(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除去杂质。
同药材。
取净苍耳子,照清炒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黄褐色,去刺,筛净。
本品形如苍耳子,表面黄褐色,有刺痕。微有香气。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
总灰分同药材。
同药材。
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3~10g。
置干燥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