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代冷落而后又重现异彩的伟大作品在文学史上并非鲜见。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 (1819-1891) 的代表作《白鲸》(Moby Dick) 就曾一度被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大潮所淹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后,当新时代的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它时,这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就像深埋于古墓中的珠宝重见天日,放射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如今它已成为世界文坛公认的伟大杰作,被誉为“时代的镜子”和“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①。 《白鲸》是一部融戏剧、冒险、哲理、研究于一体的鸿篇巨制。依托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发达、物质进步的时代背景,作者将艺术视角伸向了艰辛险阻、财源丰厚的捕鲸业,以沉郁瑰奇的笔触讲述了亚哈船长指挥下的“裴廓德号”捕鲸船远航追杀白鲸最后与之同归于尽的海洋历险故事。在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中,作者寓事于理,寄托深意,或讲历史,谈宗教,或赞自然,论哲学,闲聊中透射深刻哲理,平叙中揭示人生真谛,不但为航海、鲸鱼、捕鲸业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展现了作家对人类文明和命运的独特反思。难怪这部表面看似杂乱无章、结构松散的皇皇巨著被冠以各种形式的名字:游记、航海故事、寓言、捕鲸传说、有关鲸鱼与捕鲸业的百科全书、美国史诗、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抒情散文长诗、塞万提斯式的浪漫体小说……它就像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呈现出异彩纷繁的多维性、开放性和衍生性,具有开掘不尽的恒久艺术价值。 一、多重象征意蕴的复合 《白鲸》像一座象征主义的迷宫。这里大到典型人物、宏观景物,小到静止的物体几乎都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作者正是通过多重奇谲的象征事物来表现他对哲学、社会、宗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陆地和海洋是小说中一对相反相成、内蕴丰富的象征物。一方面,陆地象征着安闲舒适,海洋象征着凶险莫测;陆地代表着封闭自足,海洋代表着冒险求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陆地也象征着使人丧失精神生活的人类文明,而海洋则代表未受人类文明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保留地。与此相映,航海远行既可象征探索与发现的心灵历程又可象征返璞归真的精神之旅。 “烟斗”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的另一重要意象,它的基本寓意是现实生活的日常享乐,借此寓意作者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当以实玛利和魁魁格分享同一支烟斗的时候,不仅表明他们是在享受生活,而且象征他们已结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友谊;二副斯塔布整天烟斗不离嘴,象征他是一个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乐天派;亚哈船长把烟斗抛入大海,则象征了他要抛弃享乐、追捕白鲸的决心。 “裴廓德号”捕鲸船的象征意义更为丰富。它代表人类生活的世界舞台;象征执著探寻自然界秘密的美国精神;代表原始文化的一叶方舟;象征基督教对其他“落后”文化的统治之地;又由于“裴廓德”取自被灭绝的印第安部落之名,因而它还可以象征邪恶的人类世界必遭毁灭的命运。 然而,小说中更为隐秘微妙的复杂象征仍然主要体现在白鲸莫比·迪克和船长亚哈这两个形象身上。对于二者象征意蕴的阐释,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 “莫比·迪克”是一条颇富传奇色彩的白色巨鲸,小说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现其多重的象征寓意。在异教徒水手看来,它是一只时而平静安详,时而恐怖暴虐的海怪;疯子迦百利把它当做震教神的化身;在亚哈眼中,“一切最使人狂怒和痛苦的事情,一切足以搅起事物的残渣的东西,一切附有恶念的真理,一切使人焦头烂额的东西,一切有关生命思想的神秘而不可思议的鬼神邪说,一切的邪恶等等,都是莫比·迪克的显明化身”。它是亚哈心中邪恶与恐怖、难以征服而又必须予以摧毁的仇敌。但对以实玛利来说,白鲸既代表高洁安宁,也代表恐怖死亡,它是宇宙间一切对立矛盾的结合,象征宇宙的浩阔与奥秘、上帝的无边神力、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它给以实玛利的重要启迪不是简单的摧毁,而是努力完善认识、不懈地追求真理。 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白鲸象征着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许多评论家认为这个尚不被人理解而又威力无穷的庞然巨鲸,实际上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巨大发展的生产力迷惑不解而又惶恐不安的真实心理反映,也表达了作者对处在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亚哈船长同样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矛盾体。他违犯了基督教关于“傲慢”的戒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背弃捕鲸获取鲸油的使命,执迷不悟于一己私仇,全然置船员的安危于不顾,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和邪恶魔王的象征。然而,就其敢于搏击邪恶、挑战命运、反抗神明而言,他又是人类反抗英雄的象征。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坚毅执著探索宇宙奥秘的勇士,尽管具有顽强无畏和骁勇善战的勇气和能力,但终因无视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而徒劳地成为与宇宙力量抗争的牺牲品。可见,在亚哈身上同样体现了善恶并存、美丑相共、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的多重意义,这一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白鲸一样也是复杂深邃、难以把握的。读者很难从中找到参考资料:
[摘 要]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是美国文学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无疑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历来文学批评都着眼于这部著作的自由、民主、种族、宗教、哲学等方面。本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作品主要人物形象、重要故事情节的分析,挖掘作品的生态伦理价值,并比照当下,以求对现实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白鲸》;生态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消亡;启示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一部史诗巨著,是美国文学桂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故事叙述了“裴廓德号”船长亚哈不听劝阻,向夺去他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复仇,最终船只毁灭,仅余叙述者一人生还。 该作品发表于1851年,刚问世时并没有收到好评,反而是铺天盖地的批评。《文学世界》批评该书是一部“知识杂烩”①,英国《新闻周刊》甚至抨击它“狂乱得像交尾的野兔一样如痴似狂”②。霍桑却赞道:“麦尔维尔写出多么精彩的一本书。”这样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几乎已过了半个世纪,当人们重新解读《白鲸》时,普遍认为它是麦尔维尔艺术的顶峰,也是19世纪美国小说的一个高峰。如.劳伦斯所说,是“一部‘无人能及的海上史诗’”。 历来解读者都从民主、种族、宗教、哲学等方面入手,而很少注重于它的生态因素。本文从生态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作品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剥离其生态价值,以求对当下有一定的启示。 一、生态批评的前世今生 毫无疑问,大自然正以惊人的速度遭到破坏。气候变暖、水灾、干旱、酸雨、Aids、SARS、水污染等,这些都对人类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丹尼尔•沃斯特尔指出,这些威胁并非生态体系自己运行的结果,而是我们的文化体系运行的结果。要想结束这一危机,需要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正确规训现有的文化体系。在此境况之下,若仅由历史学家、文学家、人类学家单独行事,则难以为继。③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文学的作用当然不能忽视。目前文学面临的任务之一,便是如何审视生态文学与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复杂联系。 基于此背景,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成为一门“显学”。1972年,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④六年后,威廉•鲁克特在《文学与生态学:文学批评的实验》中正式提及“生态批评”,要求“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⑤。而权威的定义,是美国的彻丽尔•格罗费尔蒂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一言以蔽之,“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⑥ 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人类中心主义的源头,几乎可以还原至人类文明的童年。上个世纪40年代便有学者指出: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的文化出了问题。人类一直视自然为剥削对象,“要么把土地上野生的东西看做敌人,要么看做食物……这种土地观是我们从亚伯拉罕时就固有的。”⑦ 的确,《圣经•旧约》中,亚伯拉罕对大自然(土地)的理解:“土地会把牛奶和蜜糖送到亚伯拉罕一家人的口中。” 历史似乎永远不会孤单,类似的呼声向来不绝于耳。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莎士比亚更是直白,说人是“宇宙之精英, 万物之灵长”,这已将人的位置推高至无以复加的地步。笛卡儿的“主客二分”二元论,更是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在此思维模式之下,人类通过自我授权的方式,使大自然成为人类的“他者”,成为“属下”。 在《白鲸》当中,“裴廓德号”的作为,可视成人类在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下行动的典型例证。 “裴廓德号”是当时美国社会,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掠影,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典型。亚哈捕杀白鲸的过程,便是人类掠夺自然的诸多行为的一个侧影,是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地巧取豪夺的一个缩影。 捕鲸业曾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为其资本主义早期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光是美国人在西北海岸外每年捕杀的鲸即不下一万三千头。”⑧捕鲸业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使其在当时完全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该行业之热门,以至于许多少女都梦想嫁给一位捕鲸船的船长。”⑨ 但在这繁荣的背后,是捕鲸业对大自然无情的掠夺与破坏。麦尔维尔在书中真实地还原了这中间的血腥。“这镶牙骨的裴廓德号变成了一片屠场,每一个水手都变成了一个屠夫。”⑩“鱼枪一支接一支地向这头飞逃的鱼投去……此时,血水从这海怪周身各处如泻下的山泉一般喷出来。”B11 如此描写仅是冰山一角,对白鲸的无情捕杀,扩大至生态批评的语境下,已不仅是这些可怜的白鲸,而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近乎疯狂的掠夺。 对于这几十年来大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几乎不要再花什么笔墨去费劲了。仅仅以我们现在所论及的白鲸为例,“全球白鲸的数量只有十万头,被认为是目前日渐递减的物种”,“虽然现今北极地区仍有100 000头以上的白鲸,但过去它们的数量比现在要多得多。”B12 鲸犹如此,物何以堪。 三、“亚哈”的疯狂与消亡 对于白鲸的美丽和惊叹,综观全书,作者有着无与伦比的描写。“它被地平线上灿烂的阳光一照,在早晨蔚蓝的海面上宛如一块活的乳白色水晶体。”B13这不仅是对白鲸的赞美,更是对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的咏叹,对人类母亲的颂扬,但也是对人类愚蠢行为的讽刺和抨击。 在这伟大的海洋和美丽的白鲸中间,而亚哈船长――代表着人类的贪婪、残忍、自私及变态――则是其间极不协调的音调。“亚哈对这头鲸鱼怀下了一种疯狂的报复之心……到后来,他终于有了一种丧失理智的病态心理。”B14 亚哈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莫比•迪克曾夺走了他的一条腿。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本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忽视:亚哈之所以失掉大腿,是他想捕杀莫比•迪克,而莫比•迪克完全是“正当防卫”。这就出现了荒谬,即没有人对亚哈的复仇的正义性表示出一点点怀疑。这个悖论凸显了人类中心主义。 人是万物的主人的思想,已深深地植入亚哈这一类人的内心,那莫比•迪克显然不可饶恕。于是乎,为了他失去的腿,为了作为伟大的人类的尊严和荣耀,他必须要复仇,即便赔着一船人的性命。 至此,亚哈的本性,人类的中心主义已经是昭然若揭。可问题是,人类真的是地球的中心吗?亚哈最后的消亡,已经让答案呼之欲出。 那它带给现实的思考是什么呢? 四、《白鲸》的现实启示 早在书的第五十四章,就饱含深意地描写了水手德拉德尼被吞噬的悲惨景象。“它已经吞食了德拉德尼,可它的牙齿上还残留着他的红呢衬衣的碎片。”B15这里,作者已经暗示,人类再这样一意孤行地走下去,那么德拉德尼的结局或许有一天就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但观照人类眼下的行为,依旧将大自然作为对立面,是不能说话的“属下”,没有任何感受的“他者”,对其进行无休止的、掠夺式的、残忍的剥削。而大自然回报给我们的,同样是其无情的报复。 人类与自然的本来关系并非如此。人类是依存于自然的。与自然除了物质上的联系之外,还有着精神上的关联。“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范围的生物发生了联系,与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B16因此,“人与自然的对立,不仅伤害了自然,同时也伤害了人类赖以栖息的家园,伤害了人类那颗原本质朴的心。”B17这或许就是《白鲸》带给我们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启示吧。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有学者认为,“人统治自然绝对根源于人统治人。”B18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我们的文化系统”。而最后以实玛利的生还,无疑代表着一种作者所赞同的文化思想。以实玛利和季奎格的感人友谊,不仅表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更是折射了人与自然之间理想的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达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预测人类未来的文学。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许多生态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B19基于此,麦尔维尔通过《白鲸》,揭露人类的愚蠢行为,向我们发出了先知般的警告。 我们应是大自然的“牧羊人”,而不是主人。 五、结 语 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生于斯,长于斯,以后也要依托于斯。若是人类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恶行,那么结局也已是昭然若揭,同“裴廓德号”一样,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康纳德的墓碑上赫然地写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的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律。”而现在,需要我们做的是,无非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和对生态伦理道德的遵守:尊重自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促进人类社会永久地绿色地健康地发展。 虽说生态研究和生态批评在国内学术界依旧处于不断完善和成长的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最永恒的话题。麦尔维尔的《白鲸》,以其高超卓越的文学品质,深切地关注了人与自然的相处,向人类的不合理的行为提出了警告,以戒后人。 基于此,《白鲸》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文学上的享受,精神上的陶冶,更是生态视野下对于当代社会的警示与劝告,唤起人们重建美好家园的憧憬和愿望。 注释: ①② 王守仁、刘海平、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页,第343页。 ③ Cheryll Glotfelty:�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6年版,第26页。 ④ Joseph W Meeker:�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Scribner’S,1972年版,第9页。 ⑤ 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Low a Review ,Winter 1978,第71-86页。 ⑥B19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第10页。 ⑦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⑧⑨ 许韶明:《美国捕鲸业的传奇》,《财经日报》,2007年11月26日。 ⑩B11B13B14B15 麦尔维尔:《白鲸》,成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第307页,第307页,第202页,第278页。 B12 https://baike.省略/view/。 B16 史韦兹:《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B17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B18 弗雷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力》,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作者简介] 申红(1962― ) ,女,山西平顺人,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硕士,武汉工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白鲸读后感500字范文6篇
《白鲸》中的哥特式自然书写表现了麦尔维尔对美国19世纪中期自然生态恶化的忧虑意识。下面是我整理的白鲸读后感500字范文,欢迎阅读!
《白鲸》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在我读过的一些文章里曾重复出现它的名字,而那时我对这本书的了解也仅限于它的名字。当偶然从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就决定借来看看,可是没想到,这本厚厚的600多页的书,让我看了一个多月,包括很多个每日半小时和每周一下午。
若你要问这本小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我的回忆中竟然是简洁明快的主线故事,毕竟作者叙事紧凑不拖沓,也很直白的亮出观点,完全不需要大开脑筋去猜,也无需对话剧般的章节加以细读。虽然书中1/2的篇幅都是鲸鱼的科普与海上平淡事的叙述,但也就如格非先生在书后点评中写道,海洋本就是枯燥的,本就无事可写,梅尔维尔能写出如宏大史诗一般的巨著很不易。
确实,回忆书中情节,主线干净、清晰、简单:我以实马利热爱海洋捕鲸事业,虽然没有特别出众的能力,但积极去实现自己想要的海上生涯。与食人生番做朋友,一起登上艾哈伯船长的裴廓德(Pequod)号,开始了一段惊险的捕鲸旅程。
整个故事中后期的主线都是船长艾哈伯的转变,从他最初闭门不出到不断在甲板上踱步,从和船员和平相处到镇压异心,到用狂热感染船员一同奋斗,他出海的目的显露无疑:复仇。
艾哈伯的断腿是一头叫做莫比迪克的白鲸造成的,这头白鲸体型巨大、性情凶猛,是很多捕鲸人的噩梦。出海航行的过程中,他们捕获了很多鲸鱼,满载而行,但艾哈伯船长丝毫没有在意这些,而是不断寻觅白鲸。用言语激励、身体力行,追寻心中复仇的梦想。最终遇到白鲸并展开搏斗,以同归于尽告终,只有我活了下来并记录了这一切。
故事的主角,很显然是作者眼中的艾哈伯船长,虽然有点评说是艾哈伯身体残缺造成了心灵的复仇偏执,但我觉得这种直面敌人的勇敢,为达目的不惜一些代价,令人感叹唏嘘。厉害的人到处都有,但他们前行的方向都有不同。
其实对于人的发展来说,能力是一方面、态度是另一方面,方向也很重要,艾哈伯要是不关注于复仇,他绝对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捕鲸船长。
然而人是多么渺小,放到大海上就如沙漠中的一粒沙,但一群人却可以捕杀最大的动物鲸鱼。捕鲸时多惊险,捕鲸后收获就多巨大。作者确实是捕过鲸的人吧,关于捕鲸、剥皮取肉、熬制精油的.工作的描述画面感极强。
船上的成员作者并未多着笔墨,甚至都被船长的光辉掩盖住了,甚至连最初的食人生番好友都没出现几次。其中提到了一个小船员,他身材矮小、胆子不大,但还是坐上了冲锋舟为标枪手划船,因为曳鲸索的盘桓复杂差点被勒死,是作者救了他。船长则对他毫无怜悯,因为海上生涯就是搏命的斗争,小艇为了追逐鲸鱼不可能为了一个人放弃前进,而这一个人,若是无人来救,就很容易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都说沿海地区的人性格勇敢坚强,这与他们靠海吃饭、以命搏天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这种优良品质正是成事最宝贵的性格。安逸的生活环境是培养不出这种狠劲儿的。
作者对于的鲸鱼的着迷流淌在字里行间,而且明显出身良好的人偏要体会海上捕鲸这样艰险的工作,也是令人佩服。小说旁征博引,希腊神话、古典名著、鲸鱼专业书籍都有引用,也有作者杜撰的假引,都被译者挑出来了,读起来有种彩蛋的感觉,有趣得紧。
读了几个《白鲸》的介绍,很多介绍都着重讲解了情节,其实最后遇到白鲸、搏斗并同归于尽的篇幅不超过50页,在我看来甚至不是全书的重点,这本小说的重点,就是船长艾哈伯的努力追梦过程,建议阅读的时候不要期待结果。因为结果不重要,所以很多人不介意告诉你结果。不看过程的结果是遗憾的。
还有一个视角,是关于白鲸,有人说白鲸是善与恶的综合,表现了人世的基本状况。这个视角也很有意思,但读了书的我感觉白鲸与艾哈伯很像,好勇斗狠,但都无所谓善恶,大海上,谁不是以命搏命呢。
最后,这本书的原名就叫MOBYDICK(莫比迪克),是白鲸的名字而不是船长的名字,把主人公的终极目标起了个名,还命名为小说名,感觉高深。
波澜如画的海面映着天边雕饰的云朵,一只白色的海兽正穿梭其间肆意玩耍。一座座小喷泉充满了欢乐,喷泉深处隐藏的不是海兽可爱的身姿,而是一支支插在肉体中的残缺的标枪……
初次接触麦尔维尔的作品,让我感到一丝陌生感,看着书面上充满生机的封面,我心里又添了一份新鲜感。本书讲述了一段传奇的捕鲸故事,中间穿插介绍了关于鲸的内容。例如,鲸的历史,鲸的分类,更是将鲸从嘴到尾叶都做了详细的叙述,至于对如何捕鲸,如何割脂,如何提炼鲸油毫不吝惜地做了一番记述。待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都快成了半个捕鲸能手,想要出海捕鲸了。
打开此书,犹如走进了社会的大门,形形色色的人物走进了我的视线,首先当推冷漠、报负心重的亚哈船长了。他是个出色的捕鲸手,却因捕鲸失去了一条腿,现实的痛苦将他折磨成了一个偏执狂,最终带领全体船员走向死亡深海;其次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标枪手魁魁格,他刚出场,是一个贩卖人头的生人番的身份,但生人番出身的他却有一颗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心,使他多次不顾自身安危去拯救他人的生命。没想到凶蛮的外表下还隐藏着一双天使的翅膀。当然还有许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忠厚、朴实的大副斯巴达克,充满神秘色彩的妖教徒费达拉等。
读完此书,让我为这本具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感到愤懑,如果没有亚哈船长的偏执,如果不是他鬼迷心窍想要复仇,如果不是他向船员们灌输疯狂的报复信念,如果不是他一味地冷漠无情,那全体热情而善良的船员怎会葬身大海,他怎么会勒死在捕鲸索中?
合上此书,我的心仍在震撼当中,我的脑海中浮现着这样一幅画面:一只白色的大鲸,蠕动着自己伤痕累累的身躯,游向大海深处,再也不曾浮上来过……
在国庆放假期间,我读了《白鲸》,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赫尔曼·麦尔维尔。
这本书讲了主人公以实玛丽受雇于“裴廓德号”出海猎鲸。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向一只前次航行中毁了他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服亚哈放弃复仇计划,但疯狂的老人胁迫他遵从命令。后来,他们发现了白鲸,亚哈在与之交战了三天三夜后,将白鲸激怒,撞沉“裴廓德号”,所有人只有以实玛丽被救起。
这本书中的人物我很喜欢。主人公以实玛丽虽然有时显得胆小、懦弱,但是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想起自己的梦想,用尽全力去克服困难。他也很友好,很乐于助人,所有的水手都很喜欢他。还有以实玛丽的朋友魁魁格,他是个印第安人,名字很怪。虽然长得十分丑陋,样子也很吓人,但是他心地善良,灾难来临时能得到“约约神”的指点,并解救大家。
故事中的情节我也很喜欢,它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有一次,在捕杀白鲸的时候。一个鱼叉手被鱼叉上的绳子套住脖子,被白鲸拖入海中,眼看他快要没救时,大家纷纷吓得跪倒在地上,而魁魁格却毫不犹豫地跳入海中,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了那位鱼叉手。他那惊人的勇气,使大家也喜欢他。
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当时航海的辛苦,和当时的水手和鱼叉手的勇敢、机智。
我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也来读。
我读了《白鲸》,冒险是从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以实玛利走进“鲸鱼旅馆”的那一刻开始的,他来到了一艘名为“裴廓德号”的船只上,就这样,以实玛利成了船上一名小杂工。“裴廓德号”的船长——亚哈船长。它被白色幽灵————莫比迪克,那头白鲸咬掉了自我的一条腿而心中充满了仇恨,并发誓必须要报复白鲸,在确定了每个人都乐意为自我卖命后,开始了这危险的旅程。
和白鲸作对自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最终还是输了,唯一幸免的以实玛利被别的船只救起。而白鲸被亚哈船长戳瞎了一只眼睛。从头至尾,我一向都认为亚哈船长是一个疯狂的人,他们在追杀白鲸的中途,已经收获到了很多的鲸油,能够卖很多钱了,可是船长还是一意孤行,为了自我那个“杀死白鲸”的梦想断送了整条船上的人的性命,我要是他我就会放下,不会在继续追捕白鲸了。虽然他是个疯狂的人,可是我为他追求梦想的执着所折服。
在追捕白鲸途中,他的老朋友的儿子所乘坐的小船失踪了,所以那位船长十分着急,期望裴廓德号与他的船同行一段时间,来帮忙他找回儿子,可是亚哈船长摇了摇头,说:“不,我要继续追捕白鲸!”之后我才明白,原先亚哈船长之所以不去找人是因为他想赶快找到白鲸,然后杀了它,从而避免更多的人受害。从那里就能够看出,其实亚哈船长能够从远处看事情,可是他的梦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我反而被捕鲸绳吊死了。
感觉情节十分的惊险、曲折、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读了这本书我还明白了仅有用真诚、无私的心来对待自我的好朋友,必须会获得一笔最珍贵的财富——友谊!仅有团结合作才能做得更好。
这是小说《白鲸》里的一句话。看封面,这本书咖啡色的背景中,一头白鲸在巨浪中开辟道路,无数海鸥在白鲸的头顶飞过。这本书是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于19世纪创作的。19世纪,正是捕鲸运动风靡全球的时刻。不一样国际、不一样年龄、不一样肤色的人们为了相同的利益而聚集到了一齐,扬帆出海。而这本书的主人公亚哈船长恰恰相反,他为了除掉咬断自我一条腿,夺走上千条人命的恶魔白鲸——莫比迪克,这才出海。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四处航行。最终,亚哈船长使白鲸身负重伤,白鲸也带着亚哈船长沉入了海平面下。他们的决斗,早与生死无关。
亚哈船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勇士,具有顽强无畏和骁勇善战的勇气和本事。说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不会放手”的人,不是疯子,而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英雄。
居里夫人说:“人类也需要有梦想者。”歌德说:“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亚哈船长最终葬身海底,这无疑是一个杯具,可是世界上最欢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如果一个人不明白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亚哈船长更是个疯狂的人。他为了白鲸,能够放弃利益;他为了白鲸,能够放弃自我的船;他为了白鲸,能够对自我的老朋友不管不顾。他说:“我所敢做的,我就有决心做;而我有决心做的,我就要做!他们当我发疯了……可是,我是恶魔,我是疯上加疯!……我此刻预言,我必须要肢解那肢解我的家伙。”复仇吞噬了他的心,让他的灵魂变得难以救赎。就是因为白鲸咬断了他的一条腿,他就为了自我的复仇,搭上了几十条无辜的、勇敢的、团结协作的水手的性命,仅有一人生还。
亚哈船长的疯狂蛮横、魁魁格的友善勇敢、以实玛利的诚实善良以及其他船长的贪图利益,向我们道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礼貌与野蛮、民主与奴役、命运与自由,这个世界的黑暗尽收眼底。字里行间的悲怆与不安,诉说着19世纪水手们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生活的艰苦,性命随时可能被海上的白色泡沫吞噬。没有民主的黑暗社会,也许下着暴风雨的黑色海洋就是最好的诠释吧。
复仇的火焰往往使人成长得最快,也会使人最堕落。《圣经》之中,天使长路西法堕落成撒旦有时因为什么?为了复仇而产生的力量和影响力是巨大的,但这股力量应当用于正途,否则造成的灾难将无法估量
花了一个假期的时间读了《白鲸》这本书,深深地被作者细腻的文笔所吸引,更被里面的人无精神所震撼,在一望无际,神秘莫测的大海上,夕阳西下,旭日东升,海鸥翱翔飞过,一群水手在这儿上演着一场惊险、曲折、扣人心弦的话剧。
故事主人公以实玛利受雇于"裴廓德号"出海猎鲸。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向一只前次航行中毁了他一条腿的"海上恶魔"——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服亚哈放下复仇计划,但疯狂的船长胁迫他遵从命令。之后,他们发现了白鲸,亚哈在与之交战三昼夜后,用鱼叉刺中了莫比·迪克。白鲸被激怒,将"裴廓德号"撞沉,所有的水手只有实玛利一人被救起,其他人以及亚哈船长都与"海上恶魔"消失在大海上,复仇计划也以失败落幕。
在亚哈船长离奇的暴躁下,水手们给予的是理解和宽容。而在亚哈船长的责备中,他们奉献的是不变的忠诚,他们的团结协作、不惧牺牲、忠心耿耿、奋勇当先,应对任何天大的困难都充满信心,毫不畏惧,这些宝贵而又高尚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相互信赖着对方,就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有了信心,才能得到与这只"海上恶魔"英勇交战的勇气,他们这种令人敬佩的力量以随着令人望而生畏的海水将白鲸吞噬。
《白鲸》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人生的'道路是因为坎坷而曲折才美丽,如果一个人从没有过失败,那他就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功。只有迎难而上,尽自我的全力爬上了山峰,你的人生才会变得辉煌,那时,你必须会看到胜利后的'美景'!摔倒了爬起来时,成功其实已在你的身旁,只差一步之遥。只有一次次的失败,才能让我们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大海般宽广的胸怀!我们必须要有信心,因为信心必须是超过你所取得的成就的,信心是成就之母。"
亚哈船长、魁魁格,还有斯达巴克他们,将永远不能回到南塔开特了,但对于这些勇敢的水手来说,大海,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他们将永远跟大海作伴!
215 浏览 3 回答
309 浏览 5 回答
214 浏览 3 回答
353 浏览 3 回答
306 浏览 3 回答
94 浏览 3 回答
106 浏览 5 回答
269 浏览 3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331 浏览 5 回答
98 浏览 3 回答
239 浏览 6 回答
100 浏览 4 回答
99 浏览 4 回答
8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