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马克思时空观新论

2015-08-12 09: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 键 词】物质时空/实践时空/信息时空/时空适度
【 正 文】
  在马克思一生浩如烟海的着述中,除了早年的博士论文以外,直接谈及时空问题的, 迄今未见。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也是个谜团,令人疑惑不解。时空观如同物质观、意 识观、运动观、真理观一样,是哲学构成的基本板块,为一切完备的哲学体系所必需。马克思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实是不可能存在时空空场的。那么,马克思的时空观在哪里 呢?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呢?下面试作一间接的探寻和演绎。
  物质时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序言中说:“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 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着作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况下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 ……在各种专业上互相帮助,这早就成了我们的习惯.”(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556、392页。)而《反杜林论》恰恰是恩格斯集 中论述时空问题的着作,那里曾专辟一章《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既然马克思对《 反杜林论》全书,其中包括时空这一章已经“听”了,有所“了解”,并未提出异议, 那么就可以认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发的时空观也就是马克思所赞同的时空观。
  马克思赞同恩格斯的时空观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学理意义。恩格 斯在《反杜林论》中把时空定义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并在批判杜林的过程中深刻地论述了空间的无限性和三维性以及时间的永恒性与一维性等原理。恩格斯对时空本 质和特性的表述是对历史上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批判继承,代表了当时对时空认识的最高水平。
  古代不可能有时空观,古人只能从自身活动和对自然界的变化的观察和体悟中形成顺 序、间隔、距离、规模等模糊的时空意识。德谟克利特开独立的空间概念之先河,他的原子—虚空说实际上是把虚空理解为空间,认其为原子运动的场所。从此开始,对时空的研思越来越独立化、抽象化,走上了纯粹的哲学致思之路。
  历史上一切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共同特点是否认时空的客观性,把时空看成是主观感觉 或意识的产物。贝克莱把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运用于时空,认为时空仅仅是 人们心中的观念。他的名言是:“离开了心中观念的前后继承,时间是不存在的。”还 说:“广袤所在之外……即是在他心中的。”康德也反对时空的客观性,认为时空不过是人类先验固有的“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在他看来,抽去感性,时空就不存在。黑格尔不仅认为时空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还杜撰了时空分离论,认为自然界先有空间,绝 对观念外化为人类社会以后才出现时间。
  与唯心主义相反,一切唯物主义者都坚持时空的客观性,反对把时空看成是感性和意 识的产物。但是他们又将时空的客观性无限夸大,把时空看成是脱离物质或与物质平行 的独立存在。伽桑狄、洛克及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奉行机械唯物论的科学家一般 都拥护和承袭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虚空说,认为时空是物体运动的框架,这个框架存在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是均匀和绝对不变的。牛顿集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之大成,在 实验观察及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他系统地论述了绝对时空的原理,并以此为根据建立了 庞大的经典力学体系。牛顿认为,“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时间在事物之外均匀流动,与外界无关,存在着“空无一物”和“空无一事”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时面对的就是上述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机械论这两种时空 观。它们虽然在总体上都是错误的,但其性质不同,价值和意义也不同。唯心主义时空 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哲学玄想,是适应体系建构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独断。它既无生 活实践的根基,也缺少坚强的逻辑,不过是对时空现象的一种主观化的曲解而已,驳倒它并非难事。而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特别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其性质和境遇则大不 相同。由于绝对时空观符合人们日常的经验思维,加之在低速宏观领域内牛顿经典力学 的全部原理在绝对时空中都畅通无阻,适合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一切工程设计,所以,绝对时空观长期统治着科学界和哲学界,要撼动它并非易事。
  恩格斯的划时代贡献在于,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他不仅推倒了唯心主义时空观坚持了时空的客观性,而且在恪守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把时空准确地 定义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方面,时空离不开物质,如恩格斯说:“物质的这两种 存在形式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556、392页。)另一 方面,物质也离不开它的存在形式,只能在时空中存在,如恩格斯所说:“时间以外的 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556、392页。)恩格斯给时空下的物质存在基本形式的 定义又划清了与旧唯物主义机械论时空观的界限,指明时空不是与物质平行或无关的独 立存在,而只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面对恩格斯的定义,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就没有 立足的余地了,时间既不是物质之外均匀流淌的河流,空间也不是盛原子的容器,相反 ,时空作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与物质密不可分,只要是物质存在就必定占有空间,经 历时间,而时空正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和体现。这样,恩格斯就把时空与物质的关系彻底说清了,它不仅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关于时空的客观性、广延性、持续性等合理内核,而且在历史上第一次对时空的本质予以科学的界说,从哲学上给后来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留下逻辑空间。
   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对牛顿绝对时空观念的巨大冲击,它有力地证明了恩格斯时空定义 的预见性和正确性。按照恩格斯的定义,时空既然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那么,时空的特性就应由物质的状况所决定,这是逻辑上的潜台词,是可以而且应该能够导引出来 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恰恰揭示了时空对物质存在状态的依赖关系:狭义相对论指出,时空的特性是随着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就会 发生“尺缩钟慢”的现象,即空间延伸缩短,时间因速率变慢而延长;广义相对论又进 一步揭示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指出物质质量分布越大,运动速度越快,引力场作用越强,则空间曲率越大,时间流逝也越慢。
  爱因斯坦相对论展示了一个前所未闻的新的时空观。1876年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 时,比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早近30年。当时的时空观念无论在科学和哲学上都没有进一 步跃迁的准备和积淀。在这种条件下,恩格斯凭借自己的哲学沉思,提出了时空是物质 存在基本形式的正确理念,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感性观念的时空观,又反对了旧唯物主 义割裂时空与物质本质关联的机械论时空观,还包容和孕育了后来时空观念深刻变革的 前提和可能,给那个时代的时空观念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个事实就使马克思在时 空问题上无重新思考和重建的余地,马克思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他熟知18世纪法国唯 物主义者的时空观,认同时空的客观实在性,而恩格斯对时空本质的揭示远远高于历史 上一切唯物主义者的水平,克服了他们时空观的种种弊病,因此,在《反杜林论》中一 接触到时空问题,马克思赞同恩格斯的观点就十分自然了。
  马克思一生有计划但却没有机会写出正面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系统专着,因而也没有 可能去展示自己在物质、运动、时空等一切哲学都不可或缺的重大基本问题上的观点。 但是可以想像,马克思在一些问题上没有机会表述自己的观点不等于他没有自己的观点 ,没有谈到时空观不等于他没有自己的时空观。各方面的情况都显示,恩格斯在《反杜 林论》中表述的时空观也就是马克思赞同的时空观。这个时空观是从旧唯物主义那里承 袭过来并加以完善和发展了的,但在根本点上是一致的,如同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 斯在唯物主义的一切更基本的问题上,“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 任何差别”(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6页。)。列宁这句话 虽然不甚精确,但道出了一个基本精神,即在时空这类唯物主义更基本的问题上,马克 思同传统唯物主义观点相一致是必然的,而认同恩格斯更加精确完备的时空观就更是理 所当然的了。
  实践时空:实践活动的广延和持续
  赞同恩格斯的时空观还只是马克思时空观的一个方面,仅局限于这一方面并不能使我 们满足,而且严格说来,也未能使我们的认识有更大长进。一直以来时空问题无人问津 ,特别是马克思的时空观成为哲学研究中的寂静领域,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认识到此就停 步不前了,总觉得该说的都说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余地似乎已经告罄。其实远非如此 ,按照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马克思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时空观,存在着把唯物主 义时空观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潜能及余地,而这是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变革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变革是在唯物主义基地上发生的,他把唯物主义从传统 的唯物质形态推进到唯实践的形态,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时空观作 为物质存在基本形式的表述也随之转化为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持续和规模的哲学表达。
  马克思以前的时空观都是本体论思维方式的产物,是适应“解释世界”的需要,为说 明世界的终极本原或本体的属性或存在方式而出现的。这种时空观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它 与本体或本原相一致,是彻底脱离人和人的生活实践的,仅仅是对世界终极存在或“世 界图式”的一种追寻。马克思彻底扬弃了本体论思维方式,不去追寻世界的终极本原和 始基,而是赋予世界以属人性质,使世界向人和人的生活现实回归。在马克思看来,现 实的而不是虚玄的世界乃是人生活的世界,世界的奥秘首先在于人,“被抽象地孤立地 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128、131页。)“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 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 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128、131页。)把世界归结为人,使世界和自然人 化,这只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第一层次。还要继续追问:人何以为人?人的奥秘在 哪里?马克思回答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128、131页。),劳动、 实践是创造生命和世界的活动,人通过劳动而生成,通过实践而自立,劳动实践是人及 自然和整个物质世界的根基和奥秘所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劳动和实 践提到如同世界的本原和本体的崇高地位,他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地感性劳 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8、60、86页。),并说它哪怕中断一年,整个人类 世界也就不存在了。这样,马克思作为一个唯物者与先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者相比在对世 界的理解上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马克思总结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 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8、60、86页。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恰恰相反,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说, 这是一种“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8、60、86页。)。对世界、自然、对象、事物、感性这种 理解上的根本区别,为马克思时空观的变革准备了逻辑前提,奠定了马克思新时空观的 哲学基础。
   马克思既然用实践超越了抽象的物质或自然,确立了实践活动的世界基础地位,那么 原来作为物质存在基本形式的时空也就必然相应地向实践转移。经过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变革,时空已不局限于与物质相联结,为物质而存在,只表征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广延 性。而是相反,时空开始与实践活动相关联,为实践而存在,用以表征实践活动的规模 大小和持续的长短。因此,对马克思来说,时空既是他一贯认同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它表明实践活动的持续和广延特性。这样,先前唯物 主义时空观的一个致命缺点,即离开人和人的实践来谈论时空就被彻底克服了,传统时 空观的抽象性及由本体论思维方式所加诸的一切弊病也就都被扬弃了。从此,实践活动 成为时空的载体,上升为时空观中的核心概念,马克思新时空观的一切要素和特点也都 由此演绎而来。
  马克思说过,实践即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最根本的类特性,只要人类存在,人 的实践活动就永远伴随,生生不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活动就如同物质一样,其时间 和空间也具有无限和永恒的特性。但是,实践是个总体性概念,任何具体的实践,其时 空持续和规模又是暂时的、有限的,永恒和暂时、无限和有限的对立和统一是马克思新 时空观的根本特点。


  正确处理人类实践活动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使实践活动的持续和广延相宜适度,这 是个价值取向问题。马克思新时空观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使时空由原来对物质存在的“解 释”转向对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持续性的关注,使时空问题成为人类实践活动时刻都必须 重视的问题。对人类的实践活动来说,采取多大规模,持续多长时间,这对实践的成败 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战争中战线过长,行动拖沓,不能速战速决会导致战役的失败 ;经济建设中基础设施规模过大,战线太长,贪多求快,也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大跃进”年代,事事都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片面要求多、快,根本不可能好、省。所 有这些事实都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实践活动中的时空适度问题。
  马克思一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但他从未直接谈论过实践活动中的时空选择 问题。按照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时空既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那么,对时空就 不应像从前那样,“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应把它当做人的感性活 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而主体都带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尺度 ,这就不能不使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和理论主张带有时空的倾向性和倾斜度。比如,马克 思一直认为资本是一种国际的力量,不能囿于一国或民族范围内去理解;人类历史发展 是从民族史、地域史走向世界历史,驱动世界历史潮流的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 联系的世界交往;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要求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遵从国际主义原则 ;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 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8、60、86页。) 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也十分广阔,称自己为“世界公民”,建立了第一个世界性的共产党 ,领导和支持了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革命。可以看出,马克思倾向于大尺度的宽广视野 ,反对狭小封闭的手工业方式,类似今天广泛流行的说法,叫做“做大做强”,“发挥 规模效益”。
  在时间问题上,马克思倾向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他既有对革命的急切期待, 多次预言革命的发生,但他又不主张巴黎公社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发动革命,可 是革命一旦发生,他又能正确对待。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革命的胜利,可是 晚年又明确表示,他“人老了”,对革命只能“预见”而不能“亲眼看见”。本来马克 思一向主张革命要有序地进行,在时间上应按部就班,首先要经历资本主义,进入世界 历史,然后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可是晚年当俄国出现革命形势时 ,他又反对革命后的俄国立即跳入资本主义火坑,主张在保存村社土地公有制的条件下 ,借助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跳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马克思跳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在时间上与原来的主张相比既是一种无序,但又明 显带有抓住机遇,相机行事之意。
  总之,伴随着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变革,马克思在时空观上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他把对世界的实践理解带到时空观中,使时空由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变成实践活动的基 本形式。从此过去一向与人类实践活动毫不沾边并只用来“解释世界”的时空范畴就转 化为人类“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基本样态。过去以本体论思维方式所理解的时空, 由于只具有“解释世界”的世界观的意义,其实践功能就全部让位于牛顿经典力学的绝 对时空观了。由于相对论时空观离现实太远,绝对时空观在日常生活中又畅通无阻,所 以绝对时空观虽被批判,但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并无妨碍。人们照样可以把时空理喻为均 匀不变的河流和贮藏器,并用以计量实践活动的规模和速度。马克思的新时空观不仅使 时空与实践相联结,而且赋予时空以主体性和价值选择的功能。正确地处理好实践中的 时空适度问题是当代科学和哲学的新课题,它鲜明地体现了时空观也像全部哲学一样, 已离开“解释世界”的静谧王国,而向生活世界回归。
   信息时空: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尺缩钟慢”效应
  马克思的实践时空观开时空与实践对接的先河,使时空成为人类实践活动中随时都可 以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存在。与传统的物质时空观相比,这种时空观的最大优点在于它 是开放的,动态的,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和提升,形成与时代息息相通的 新的时空理念。
  “二战”以来,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革 命,迅速地把世界推进到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高速化,与 从前相比,一切都处在快速运转中。交通便利快捷,信息传递神速,计算快速简单,生 活节奏加快。这一切都诱发时空的变化,并导致新时空观念的萌生。
  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时空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 时,空间就会缩小,而时间就会变慢。这里描述的是接近光速这种极高速度下的时空变 化,人的实践活动速度的变化当然不能与之相比。但是当今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已经达到 每秒上百亿次,其速度之快,足以影响和带动时空的变化了。
  说来也颇为神奇,如果我们沿着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思路,把时空由物质存在的基 本形式提升为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用实践的持续和规模来指谓时空,那么在当今全球 化和信息化高速运转的背景下,时空确实朝着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指引的方向发生深刻的 变化。首先是空间缩短,人类正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地球空间已经变得 越来越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人类从来都没有像今天 这样感到空间规模的缺乏和宝贵,地大物博不存在了,土地稀少,资源奇缺,海洋和地 球空间争夺激烈,人和动物也在争夺生存空间。万里之遥,瞬间通话,洲际之隔,半日 到达,今日的世界犹如一台电脑,在股掌方寸之中,人生的斗争拼搏犹如棋盘上的博弈 。其次是时间变慢,单位时间效率大增,“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和“一天等于二 十年”的时代正在到来。高速意味着效率,而效率就意味着时间的节省,能在较少的时 间内做出最大的效益。如果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耗费了很多时间,其效率自然低下 。只有时间过得慢,用较少的时间间隔产生出相当于“二十年”、“几千年”的效益才 能体现出高速的意义。所以,速度快、空间小的另一面必然是时钟变慢,这主要通过效 益竞争、寿命延长、生产流程加速、策划研发、推销等非生产要素的增加等直接间接地 反映出来。时间弥足珍贵,必须一分一秒地充分发挥其效益,倏忽而过,无所事事的时 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球化信息化所带来的时空变化正在多方面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给传统的生活习俗 、节律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空间变小使人们交往的机会增多,交往越来越超出民族或地域的狭小范围,而 趋向国际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验证和充实。交往的增多使 竞争日趋激烈,国外的商品、资本都会冲击本国市场,行业垄断逐渐被打破,在人们密 切交往的同时,磨擦纷争也会增多,交往的诚信受到考验,法律和道德的救助越来越成 为必需。
  第二,空间变小将使世界越来越拥挤和嘈杂,为了摆脱由此而来的烦躁,地球将面临 更深度的开发。一方面城市扩大,土地减少,耕地、林地、草地不断锐减;另一方面, 地铁增多,高层建筑拔地林立,海洋的进一步开发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所有这一切都是 为了使人们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相对宽裕的自由空间,以求得安逸和清静。人类的这种 本性和需求是难以遏止的,所以,土地、空间、海洋的竞争永无终结,由此将大大改变 地球的面貌,加剧生态危机。同时也会从相反方面激起一部分人的出世情怀,他们厌倦 交往,逃避斗争,过分迷恋电脑,在其虚拟的场景中讨生活,以满足自己对空间的需求 感。
  第三,空间缩小导致与空间相关联的产品价格高昂,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 心理。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母,房屋、道路和农产品都是土地的产物,直接关系着人类的 衣食住行,粮食可以通过科技革命,大幅度提高单产来平衡粮价,而房屋和道路所占据 的土地则是不可再生的,只能越用越少,这就不能不使房屋和道路的价格总趋势绝对升 高。比较起来,道路尚有海洋、空间、地下可用来分流,而房屋价格最易长期居高不下 ,占据人们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在发达国家,人们几乎用一辈子的努力来解决住房问 题,我国也出现类似趋势。这就说明,人们虽不明了空间的哲理,但生活的现实已使他 们确信,拥有自己的一块空间该是多么重要。
  第四,时间变慢昭示我们应百倍地珍爱生命,充分地享受生活。时间变慢对人的实践 活动来说,是间接感受到的,主要是与从前相比照。过去,在那种悠闲的生活状态下, 时光不知不觉一晃而过,与此同时,成就鲜有,常有光阴似箭的虚度感。而当代,时间 的含金量极高,每一时刻都联结着巨大的效益,乘飞机可以一小时就飞到千里之外,一 部复杂的电脑和汽车可以在几分钟之内组装起来。所以现代时间十分珍贵,都是一秒一 秒数着过去的。时间变慢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和由此带来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改善,人们会产生一种仔细品味生活,充分享受生活的时代认同感。寿命成倍地延 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过去为温饱而奔波的危机感消失了,电视、上网、锻炼、旅 游等享受生活的众多乐天项目被开发出来。这一切都有一个背后的潜台词:时间在变慢 、效率在提高、寿命在增长、生活在变好。因此,必须百倍地珍爱生命,充分地享受生 活,这是时代的昭示,也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新的课题,我们要从时空观的演变上确立这 种哲学的自觉。
   第五,时空适度问题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而迫切。人类作为智慧动物, 在实践活动中凭借自发本能都会意识到时空适度的重要性,因为时空的失衡意味着资源 和劳动的浪费。但是,从前时空不适度造成的危害远不及今天来得大,人们也经常重视 不足。在计划经济时代,工厂的规模大小,工人人数的多少,浪费程度多大,往往不予 计算或者算不出来,因此出现许多规模过大、效益不高的超级大厂。“文革”及“文革 ”以前搞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或生产运动成风,规模过大、时间过长,从不计算投入产 出,更出现停产闹革命、停课闹革命的荒唐事。而“大跃进”中遍地开花的大炼钢铁的 小铁炉,后来允许兴建的大量小煤矿、小金矿等又是规模过小,技术落后,不断出现安 全事故。这些都值得我们引以为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深刻体悟到时空问题的重要性,并从适度把 握时空机制入手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举措。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抓 住机遇,加快发展,隔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首先从时间上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规范。 加快发展以提高效率为前提,高效率就要求在少时间内多出成果,这是与信息时代时间 变慢的效应完全一致的。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破产、兼并和重组,规模效益日益显示出来。世界500强企业许多都 是跨国公司或集团,商业中世界规模的连锁店在竞争中拥有巨大优势。我国高等教育实 施扩招,把学校规模做大,已使许多学校走出办学的低谷。当然,在空间上也决非规模 越大越好。发达国家的小农场支撑农业生产的全部或大部,它远比我国一大二公的人民 公社和前苏联的集体农庄优越得多。我国从具体国情出发,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 包责任制,农业规模虽小,但机制灵活,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多年来制约我国经 济发展的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并走上由关注量而转向追求质的良性发展道路。
  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表明,关注时空问题,注重适度的时空调控十分重要。时 空调控没有统一的模式,要根据实际需要和主客观的能力和条件,该大就大,该小就小 ,该快就快,该慢就慢,把大小快慢调整到一个合适的度,这正是领导决策的艺术和水 平的体现,也是科学和实践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