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泡茶风气开始在台湾兴起,茶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茶器的需求乃应运而生。不过当时本土茶壶不多,主要为来自中国大陆的潮汕壶或宜兴壶,只是两岸当时尚处于严重对峙阶段,所有紫砂来源都经由香港或以渔船夹带的方式引进,包括今天已飙破天价的许多明、清与明初古壶在内。
由于茶壶供不应求,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有业者透过转口贸易引进紫砂陶土,以灌浆或拉胚方式仿制型态神似的“台湾紫砂壶”,甚至仿潮汕壶的作法在外观喷上朱泥浆;也有陶艺家以陶土拉胚后上釉烧制“陶艺壶”,两者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市场,可见当时台湾茶艺的盛况。
其实台湾早在日据时代,苗栗与莺歌就有茶器的产制,代表人物为客籍杰出艺术家吴开兴,只是品项与数量甚少,无法形成气候。
1974年,蔡晓芳首度以各界惊艳的“宝石红釉杯”,开启台湾现代茶器创作的序曲。此后即不断接受各界如陆羽茶艺中心等委托,制作出系列经典茶器。1978年~1985年日本茶道更慕名来委托制作专用器物,以青瓷、青花与釉里红为主。1984年接受台北故宫博物院委托,为新设之“三希堂”研制茶具后,“晓芳窑”更是声名大噪。
陶艺界普遍尊为“当代台湾官窑主人”的蔡晓芳大师,从传统中创新火候,无论器形或用釉均堪称无出其右。他所烧制的红釉、冰裂瓷、仿汝窑等所呈现的色泽,无论圆润玉肌的娇黄、深沈饱满的血红、翠绿欲滴的碧,甚至粉青与豆青的朴实内敛、温润如玉等,将陶瓷的生命力鲜明地呈现。尤其有别于景德镇制器从拉坯、绘画、烧制完全分工,各司其职,蔡晓芳则是从土质的选择、筛选到造型、釉彩、烧窑等,全部一己之力完成。作品不仅深受高人士的青睐,已故国画大师张大千对其推崇有加“造型优美、用色精准、高雅古致,感受中华文化内敛的人文神韵”。
1938年出生于台中清水的蔡晓芳,早年曾远赴日本研习,1975年在台北创设“晓芳窑”至今。以本身的艺术天分与稳扎稳打的学习功夫,淋漓尽致地呈现中国陶艺的风华,并有感于近年台湾茗茶文化已深具特色,但茶具的品项却显不足,因此以多年对宋瓷的研究为基础,开创出一系列深具人文品味与美学内涵的汝窑茶器,之后更发展出许多单色釉茶具,如乳黄、牙白、定白、天青、铁斑等系列。
人称阿万师的曾财万,则是不同于宜兴传统拍身筒或挡胚工艺,全然以拉胚创作出无数经典紫砂或朱泥壶的佼佼者。作品从炼土、养土、构图、拉胚、修胚、烧制皆亲力亲为,显示他对土、火、艺三者结晶的最大坚持。已故宜兴壶大师顾景洲曾于1993年赴台拜访,两人合制一把“壶艺缘”,壶身由阿万师现场创作。顾老则亲自题词并书画落款,两岸壶艺大师的共同创作,在当时也带动了一股养壶赏艺风气。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上一片宜兴壶天下中,开启台湾壶创作风潮且独领风骚的则是人称“阿亮”的壶艺家陈景亮。缘于自己喜欢喝茶,当时宜兴壶却是价昂稀少的奢侈品,认为买宜兴壶还不如自己做。不过他也意识到,宜兴壶已经发展了数百年,后人不太可能超越。因此发愿做台湾壶,希望“台湾壶的风格可以融进中国文化里,能够和宜兴壶互相辉映”。从29岁开始(1984年),陈景亮全心投入,至今已是国际公认的壶艺名家,其作品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以及欧美韩日等知名博物馆都有典藏。
不过陈景亮近年“正常”的茶壶却少有创作,而以超写实的技法用陶做了许多树枝与枕木,而且每一截栩栩如生的树木枯枝居然都可以泡茶,让实用壶提升至观赏壶的境界。
陈景亮弟子邓丁寿研发的“古逸壶”则在21世纪初异军突起。传统品茗壶都是依流(壶嘴)、钮(壶盖)、耳(提耳)三点金格局制成,而邓丁寿所设计的古逸壶,却完全颠覆了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制壶形式,利用气流对流的“虹吸原理”,将壶嘴由传统的壶侧移至壶底,与壶盖上的小气孔相配成垂直线贯穿,只需以食指按住壶盖上的气孔,弹指开合即可运用自如地自底部流出茶汤。推出后不仅获得各国专利无数,限量生产的数百款古逸壶也一度在两岸市场发烧。
岩矿壶的问世则为台湾壶开创崭新的材质领域,本名廖志荣的古川子,学生时就在“晓芳窑”工读,退伍后先在茶行工作多年,1991年起开始研究茶叶与茶壶的搭配,用本土数十种天然岩矿调配陶土,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不断的试窑创作,终于让台湾岩矿壶的表现臻于完美,并在2004年正式站上两岸与国际舞台。
古川子说自己在十多年前先“知己知彼”研究宜兴壶,甚至不惜将高价购得的宜兴老壶打破磨碎,还原后与其它陶土混和试验,有时也直接购买宜兴朱泥或紫砂做壶,发现两者泡茶的风味迥然不同,更因矿物元素的差异而影响茶汤质量。因此以古代道家取材麦饭石、阳启石等的“药石理论”为基础,用台湾陶土大胆加上口哩岸石或绿泥石、页石、鞍山岩甚至璧玺等磨碎混和,产生的多元功能,不仅兼具紫砂壶与麦饭石的优点,且因多次高温氧化还原,使得质地更加坚硬,壶胎呈现光芒的质感。尤其台湾岩矿壶经久用与涤拭后更增温润,可以坚致如金,不仅可以软水,改变茶汤口味,还因为壶中的矿物元素,把茶的苦涩转为中性,变得柔顺,让人喝得更健康,因此最受行家喜爱。
台湾岩矿壶强调以自然入釉,取材自树木灰或泥浆,甚至温泉泥、茶渣等无一不可以入釉,例如以茶叶磨成粉状后作为灰釉,不仅可以避免化学溶剂伤害,更可以让茶壶外观呈现茶叶原有的釉色。
古川子还有一项重大的贡献在于广收弟子。他说:艺术家无法形成一个产业,没有产业就无法成就一个文化。因此除了在数年前与陶作坊合作生产并迅速风靡大陆与日韩外,二十多年来更是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壶艺家,为台湾茶器不断注入新活水,如长弓、吴丽娇、三古默农、廖明亮、游正民以及曾获陶艺金质大奖的杜文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