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近一段时期以来,两岸关系形势喜人。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北京举行会谈。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在新形势下的首次会谈,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达成了广泛共识;6月12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会晤,标志着中断9年的两会协商谈判重新开启,并就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达成了重要协议。
两岸交流结硕果
3年前,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江丙坤率团参访大陆,“破冰之旅”开启国共两党对话先声。随后,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展开“和平之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胡锦涛总书记实现会谈。但是,当时的民进党当局顽固推行“台独”和“去中国化”政策,两岸关系阴云密布。
3年后,当两党最高领导人再度握手时,国民党刚刚在岛内重新获得“执政权”,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这次被媒体称为“胡吴会”的会谈中,双方达成了广泛共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快恢复海协会和海基会交往协商,通过平等协商务实解决两岸间的有关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当前两岸同胞最关心的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问题;两党在新形势下将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根据两会领导人6月13日签署的《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两岸周末包机将从7月4日起正式实施。周末包机时段为每周五至下周一共计4个全天。航点方面,大陆方面同意先行开放北京、上海(浦东)、广州、厦门、南京5个航点,并陆续开放成都、重庆等其他有市场需求的航点;台湾方面则同意开放桃园、高雄小港、台中清泉岗、台北松山、澎湖马公、花莲、金门、台东等8个航点。双方同意在周末包机初期阶段,每周各飞18个往返班次,共36个往返班次。根据市场需求等因素适时增加班次。双方还同意就两岸货运包机和开通两岸定期直达航班进行协商。
《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则宣告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将于7月18日起正式实施,7月4日启动首发团。赴台旅游以组团方式实施,采取团进团出形式,团体活动,整团往返。双方同意互设旅游办事机构,负责处理旅游相关事宜。接待一方旅游配额以平均每天3000人次为限,组团一方视市场需求安排。第二年双方可视情协商作出调整。旅游团每团人数限10人以上,40人以下,自入境次日起在台停留期间不超过10天。
两岸面临难得机遇
近年来,在国共两党的积极推动下,两岸交流呈现出诸多亮点。3年来,国共两党有关方面共同举办了三次经贸论坛,就两岸民众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岛内民众福祉的议题达成多项共识。在此基础上,大陆有关方面共出台了54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受到台湾同胞普遍欢迎和国际舆论积极评价。尽管受到陈水扁当局的竭力阻挠,两岸民间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
人员往来日益扩大。截至2007年底,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超过163万人次,台湾居民往来大陆累计超过4700万人次,首度超过台湾地区人口总数2300万的两倍。其中,2005~2007年,台湾居民往来大陆累计超过1400万人次,约占前17年台湾居民往来大陆总人数的1/3。
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长足发展。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近75000项,台商实际投资450多亿美元。2006年,两岸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1078.4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两岸累计贸易总额达7281亿多美元。其中,2005~2007年三年的两岸贸易总额合计达3245.5亿美元,占比将近一半。目前,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已超过25%。
教育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目前,大陆近百所高校与台湾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开展了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两岸高校教师互访、讲学、任教不断增多,一些台湾知名学者受聘于大陆高校。大陆方面推出一系列促进两岸教育交流的措施后,台湾学生踊跃报考大陆高校,截至2007年2月,大陆高校已招收台湾学生2万多人。在文化交流方面,两岸文化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大型活动,形成了一批文化交流品牌项目;两岸间先后成功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文化节暨京台文化周”、“两岸城市艺术节──城市文化互访系列(台北周、北京周)”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台湾民众欢迎。
在农业交流合作方面,大陆推出了一系列惠及台湾农民的措施,包括扩大台湾水果、蔬菜和水产品在大陆的销售。据统计,从2005年到2008年4月,大陆进口台湾农产品的总量达到45.6万吨,总值为5.4亿美元。
在直航方面,2005年以来,两岸之间由单向、间接的“台商春节包机”逐步扩展到包括所有持合法证件往来于两岸的台湾民众。双向、对飞、不中停的“四节包机”(春节、端午、清明、中秋),朝直航方向逐步迈进。
新阶段新特点
虽然国共两党及两岸民间交流对于缓和两岸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受制于当时的两岸关系大环境,国共两党达成的许多好的建议遭到民进党当局的抵制而无法付诸实施。
随着3月份马英九的胜选及两项“公投”被否决,两岸关系经受住严峻考验,平稳渡过高危险期,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岛内民意也发生积极变化。随着海基、海协两会6月复谈并迅速达成重要协议,两岸交流将增加强大动力。
新阶段的两岸交流将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新特点:
两岸打破政治僵局,恢复政治接触。自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海协会与海基会之间的正式沟通管道被迫中断,及至陈水扁执政8年,两岸长期存在“民间热、官方冷”、“经济热、政治冷”的不正常状态。8年来,陈水扁先后抛出“一边一国论”,终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谋划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推动“以台湾名义加人联合国的公投”,一再挑衅大陆,制造两岸紧张局势,并极力阻挠两岸交流。国民党重新执政,这一非常态将大为改观。国共两党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会谈,是两岸打破政治僵局的重要一步。随之而来的两会协商谈判的恢复并取得实际成果,则意味着两岸政治关系朝正常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是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两岸交流管道将变得高效多元。未来两岸交流有三个层面:民间交流、政党交流、两会协商。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两岸官方授权机构,海协会与海基会一度在两岸交流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1999年两会管道被迫中断后,两岸交流的任务长期由民间团体承担。两岸直航在民进党执政的环境下仍取得进展,与两岸相关民间机构居间沟通商谈是分不开的。2005年4月,国共两党成功开辟两岸交流的新管道――政党交流平台。可以预见,国民党执政后,两党交流平台讨论的议题将更为深入、广泛,且更有可能将议题转化成政策。
经贸文化交流将实现全面正常化。马英九在当选后表示,两岸走向双赢的起点是两岸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未来将按照经济议题、和平协议和“国际空间”的优先顺序推动两岸商谈。由此,在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经贸、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逐步正常化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见,随着两岸直航取得突破性进展,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即将成行,人民币兑换业务的开放,经济民生层面的大陆资金入岛、大陆学生到台湾就学等问题的陆续解决,两岸经贸、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将从单向、间接、不平衡、非正常向双向、直接、深度互动合作、正常化方向发展,这必然会对两岸的和平互动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为两岸和平发展注入新动力
3年多来,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已形成较大规模,并具有坚实基础。频繁的人员往来,促使两岸同胞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得两岸同胞休戚与共,利益攸关。共同的血脉、文化,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两岸关系前途,共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远景,已经把两岸同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台湾各方面自动、自发对灾情的关怀与爱心捐助感人至深,成为两岸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在患难之时体现出的同胞之爱、手足之情不仅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也将成为两岸同胞相互扶持、携手合作、共同开创两岸关系美好未来的强大动力。
放眼未来,两岸关系前景看好。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之上,未来国共交流平台的功能会继续得到提升,两会通过平等协商也将不断取得成果,从而推动两岸交流向纵深发展,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注入新的活水与动能,开创两岸关系的美好明天。(作者系新华社记者)本文来自《两岸关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