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说,军事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尽管在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看来,军队职业教育更多地是指附设于军队对军人进行转业安置一类的培训,因而被作为正式职业教育之外的特殊性质职业教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军人是一种职业,黄炎培称之为“为某国家之安宁与秩序故,从事于水陆或空中各项军事以为业者”。因此,军事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也就顺理成章了。事实上,一些国家如法国以及我国的近代职业教育都是从军事技术教育起步的。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军事教育的概念是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即国防教育)使用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朱艾华指出:“军事教育是主体性的军校教育,它以提高军人的个体素质为目标,广义上包括全民国防教育。”可见军事教育与国防教育二者在广义上是通用的,因此,笔者使用了“国防军事教育”的概念。其目的并不是培养职业军人,更多地是一种普及教育,旨在使受教育的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从高职教育与军事教育的亲缘关系入手,探讨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可以看出,接受国防军事教育不仅是公民的义务,更重要的是现代高职人才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显然,对于理清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的思路,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无疑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国外学者根据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不同模式,把世界职业教育体系分为四类。我国的高职教育属于“更替式过渡”模式,即在普通教育完成后,通过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尽管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门槛(阈限)较低,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推迟到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之后,亦即学生通过在校进行与职业相关或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之后,再到就业市场寻求工作,由于学校与工作单位在机构形式上是分离的,就使得从职业教育到工作的门槛(阈限)可能较高。因此,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教育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即是为了降低此阈限,衡量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同样应从此处着手。
国防军事教育在培养职业道德方面的作用德国不来梅大学教育与技术研究所所长费利克斯·劳纳教授在分析欧洲的劳动力市场时认为:“劳动力市场对工人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形成职业道德”。因此,职业教育在回应职业界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同时,必须重视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构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如有的调查表明,一些雇主抱怨从高中毕业生中聘来的雇员,其数学、英语等基本技能很差,并缺乏良好的工作习惯、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成熟度,这使得此类毕业生难以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劳纳教授将职业道德视为在完成工作任务时遵守规则和自我约束的责任心。这种精神显然集中体现在军人职业上,更为突出地表现在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身上。即使仅通过对《共同条令》的学习,也可以使接受军训的学生得到一次生动的纪律教育的洗礼,培养准时守纪、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精神和工作精神;在军事技能训练期间,学生与解放军战士朝夕相处,在耳濡目染中可以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民营企业一般会安排新进员工军训的原因。不仅如此,军人职业最突出的就是牺牲精神。所谓牺牲,宽而言之,就是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岗位,不惜奉献个人的利益,直至个人的生命。因此,军人的牺牲精神可以说是职业道德的极致。劳纳教授认为:“职业忠诚心和责任感及质量意识是与现代职业紧密相连的。”在国防军事教育中,有意识地加大对军人牺牲、献身等事迹的宣传,可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职业的关系、思考“为己谋生”与“为群服务”的关系,进而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树立“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意识,这对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追求和职业忠诚,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显然具有促进作用。
国防军事教育在培养关键能力方面的作用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是国际职业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超越了某种具体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按照德国学者的理解,关键能力既包括从事各专业都必须具有的基础能力(“专业关键能力”),如外语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也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关键能力”),如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等,还包括诸如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合作能力等在内的社会行动能力(“社会关键能力”)。然而,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关键能力,似乎仍是各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框架中,由于缺乏各行业对关键能力特殊要求的说明等原因,关键能力的培养实施困难。相反,正规军事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关键能力超常的人,所谓练兵先练心。《孙子兵法》上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一个合格的军事人才,不仅具有沉着勇毅的品格,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而且,必须具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智慧,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周密利用各种资源,妥善解决实际问题。在古代,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要分析权衡道、天、地、将、法等五事;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以诸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为基本形式,参战力量、作战空间、物资消耗远超常人想象,对军事人才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的要求更高。通过经典战争的案例解剖,明确战争双方在计划、组织、决定、执行、控制等环节的优劣得失,甚至通过沙盘推演等形式参与战争模拟,对学生关键方法能力的形成与锻炼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关键能力培养上,国防军事教育强调团队协作战胜困难的重要性,强调在小组工作中步调一致、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军训工作中,最明显的成效是团队凝聚力的加强,军训结束与教官离别的场面往往是校园里最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时刻。
国防军事教育在培养终极价值方面的作用现代战争是植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与现代科技迅速提高人类福祉一样,现代军事技术手段迅速提高了战争打击效能。正如100年以前章炳麟所说的“善亦进化,恶亦进化”,现代科技与现代战争对人类的生存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促使人们对战争和技术的本质进行思考。毫无疑问,战争不是目的,战争从根本上应该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与人民生命的安全。因此,国防军事教育的实质不是培养战争狂人,而是应该激起人们对生命和生态环境的尊重以及对人类终极价值的信仰。不仅如此,由于国际恐怖活动的泛滥,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受到了冲击,新的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要求人们从全球安全的视角看待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建设和谐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尤其应该“促进对当代文明的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了解,要使人们认识他们的环境,并有能力对环境采取行动,同时对科学技术变革对社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具有批判的观点;使人们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职业及其他生活领域,为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通过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学生中贯彻技术伦理意识与终极价值意识,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防军事教育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积极、独特的作用,有利于降低从职业教育到工作的门槛(阈限),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因此,将国防军事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之中,构建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关键能力为主轴、以终极价值为归依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国防教育体系,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工作的目标。
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的“四合”策略
高职院校的国防军事教育一般安排在新生开学时进行。这种安排结合始业教育,便于加深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及国防军事教育目的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功能的发挥,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究其原因,首先,是学校对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的认识不够,将其等同于一般的军事技能训练。其次,高职院校学制较短(目前只有三年),专业理论与实践实训课程学习压力大,课时安排紧张。如某高职院校非专业课程已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再用36学时安排军事理论教学、两周时间安排军事技能训练已很困难,更何况国防军事教育必须采取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再次,具有高职特色的军事理论教材与胜任高职国防军事教育的复合型教师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在于课程建设上采取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课程模式,每个教学模块又对应若干教学单元,进而逐级分解每个教学单元里的知识点、能力点。而目前的军事理论教材更多注重的是知识性和系统性,所以高职院校国防军事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在妥善做好学科长远建设与校内教育三年规划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四合”策略,以使国防军事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成效。
课程整合根据国内学者的调查,一般高校从事国防军事教育或归属于武装部,或划归思政、体育系列(见表1)。这恰好说明国防军事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借助多门学科教学的整体力量,形成多学科联动,包括必修、选修和讲座多形式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如在体育课教学中,可穿插攀登、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军体拳等国防体育活动,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在“两课”教学中,可加强国防形势与任务以及国防法规等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理工科可以渗透国防军事技术的学习以及业余无线电通信、航模等内容的制作,经管类可以加入国防经济知识的讲授内容等。
内外配合国防军事教育需要课堂内外的配合。《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因此,在国防军事教育进课堂的基础上,还应大力推进其进网络、进社团、进公寓。如可在军事技能训练期间,通过开展内务比赛、合唱比赛等活动,强化训练效果,使学生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和征兵宣传等载体,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可通过组建国防教育类社团、建设国防教育阵地等途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国防意识,强化国防观念。
虚实结合现代教育手段的丰富为国防军事教育提供了更为便利、更为有效的媒介。不仅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和教师现场讲授等形式传授相关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为我所用,提高教学效果。“80后”、“90后”的大学生从小伴随电脑成长,对电子游戏、网络游戏驾轻就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军训教官秦昱华因材施教,让学生从网络游戏“星海争霸”中学习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利用虚拟世界提供的战争情境,让学生从中学习指挥与决策的知识,不仅可使国防军事教育更加贴近现代青年,增加感性认识,而且也可使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理解产生理性的飞跃。
古今融合现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世界新军事变革,不对称战争需要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由于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战争的历史,在国防军事教育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防空袭、反恐、核生化武器防护、战场救护等应对现代战争的军事技能,同时,还要通过学习古代、近代和现代国防与战争的历史,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如笔者学校所在的台州,既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克敌制胜、编撰《纪效新书》之地,也是我军历史上唯一一次海陆空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之所,还有无数为国为民舍身成仁的民族英雄(如陈安宝将军、王禹九将军等)。引入当地资源,品评战争案例,缅怀先烈遗志,在提高国防意识,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思接古人,“可以舒郁结之气,可以敛放纵之习”,还可以增强生命体验。
要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国防军事教育体系,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需要大力深化对高职教育理念、对国防军事教育特性以及对高职学生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国防军事教育的现实目的是要把国防观念转化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通过“四合”策略,充分发挥国防军事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能够更有利于高职人才的成长,最终使高职学生成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强大的生力军。
作者:金肖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