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海洋战略构建优化原则与人才培养研究论文(共7篇)

2023-12-10 09: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宁德区域经济增长耦合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区域经济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凸显。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具有共同产业特征、文化特征的各类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进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特色产业集群。


  1.宁德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出台了构建“六新大宁德”的战略部署,提出“临海、跨海、环海三步跃升”的战略决策,制定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海洋优势,优化海洋产业布局,着力培育海洋产业。在《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中,对海洋产业进行扶持。


  根据宁德市发展现状以及海西战略发展需求,宁德市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力争至2015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750亿元,2020年增加值达1800亿元,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海洋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业和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五大基地,构建一环、一带、四大海洋经济聚集区发展布局。


  1.1海洋经济总量分析


  宁德市海洋经济增加值从2011年的224.2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82.2亿元,5年增长70.54%,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4%提高到27.74%。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崛起,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宁德现已成为海西经济新增长区域。


  1.2海洋产业结构分析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宁德市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目前宁德全市海洋三产业比例约为27.4:28.1:44.5,海洋经济呈现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并列的格局。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比较(5.1:47.9:47),第一产业明显偏高,第二产业明显偏低,说明海洋的开发层次低,工业化程度不够,从海洋经济的三次产业内部来看,宁德海域使用基本上属于传统的渔业经济格局,岸线与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新兴产业所占比例较小,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合理,在渔业经济中以滩涂浅海养殖和近海捕捞占主导地位,而远洋渔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因此需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开发层次,第三产业中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比重偏低,这在宁德海洋产业经济发展中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1.3海洋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经济总量偏小


  宁德市目前海洋开发水平较低,海洋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经济总量占福建省海洋经济总量比重偏小。宁德市与福建省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对比见表1.


  数据表明,2015年福建省海洋经济增加值5068亿元,宁德市海洋经济增加值382.2亿元,占全省增加值的7.54%。宁德市已利用海域使用面积354.7km,岸线长1046km,单位海域面积产值0.51万元/km,单位海域使用面积产值约为福建省产值的25%,宁德市单位岸线产值0.17万元/km,单位岸线产值约为福建省产值的10%.数据表明,宁德虽是海洋资源大市,但海域及岸线经济效益较差,对全省海洋经济贡献率明显偏低。


  1.4海域使用的结构分析


  宁德市已利用海域总面积为354.7km?。,在已利用管理海域中,渔业用海面积最大,而交通运输用海和工矿用海面积次之,而滨海旅游用海面积最少。宁德市各类型海域使用面积百分比如图1所示。


  由上图易知,各类海洋产业对海域资源的利用和经济效益存在很大的差异,海洋渔业属于传统第一产业,占用海域资源多,经济效益不明显。针对这种资源浪费问题,应加大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高效地利用海域资源。而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属于占用海域资源少,经济效益高的海洋产业,工矿用海属于海洋第二产业,经济效益也较高,应作为大力提倡的发展方向。


  2.宁德海洋新兴产业集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的战略分析方法,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其中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遇、T(threats)是威胁,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2.1优势分析(S-Strengths)


  2.1.1地区区位优势


  宁德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福建闽东地区,北接浙江省温州市,南连省会福州市,东望台湾,西邻福建南平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前沿门户,是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中心城市。同时,宁德是福建北部和部分内陆地区直线距离最短的出海口,具有“北承南联、西进东出”的大通道功能,起到承接融合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和台湾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作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1.2海洋资源丰富


  宁德沿海自然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宁德市所辖海域辽阔,海岸线长1046公里,曲折漫长,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优势突出。同时,沿海滩涂面积4.36万公顷,资源广阔,后备土地资源丰厚,海洋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拥有海洋生物600多种,盛产大黄鱼、对虾、石斑鱼等海味珍品。


  2.2劣势分析(W-Weaknesses)


  2.2.1人才匮乏,自助主创新能力薄弱


  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处于瓶颈期。目前,宁德海洋新兴产业的基础性人才,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难以满足海洋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缺少海洋新兴产业相关技术的支撑,而相关从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下岗职工、渔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因此,人才资源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宁德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2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统筹不够


  海洋经济的发达程度取决于海洋二、三产业的发达程度,当前宁德市海洋二、三产业的比重仍相对较小,工业化程度不够,产业层次有待提升。宁德市海洋产业发展统筹不够。海洋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目标和相关产业布局基本相似,共性多,个性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的问题。同时,尽管规划制定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但具体产业发展的规划还不够完善。


  2.2.3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海洋科技投入不足、海洋科技人才短缺、海洋科研与产业发展未能有效结合,整体海洋科技水平相对滞后,海洋经济竞争力无法较快提升。对于海洋经济发展,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组织已相应制定了发展规划,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协调。但相关政策的力度并不大,例如对引进企业的扶持力度、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制度等方面均未达到高水平。


  2.3机遇分析(O-Opportunities)


  “十二五”期间,发展海洋经济提升为国家战略,福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全面推进海峡蓝色试验区建设,宁德环三都澳区域处于福建东北翼,是区位、港口、海洋资源优势的汇集区,被列为国家、福建省重点开发区域。海西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和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成为推动宁德海洋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历时契机。同时,中国“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战略部署实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福建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推进与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宁德可抓住这一机遇,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势必前途不可估量。


  宁德市对海洋产业进行扶持,出台《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设立市海洋产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宁德市海洋经济发展围绕着“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主题,构建一环、一带、四大海洋经济聚集区和五大基地的发展格局。


  2.4威胁分析(T-Threats)


  宁德可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推进海洋新兴产业集聚的发展。但在国内乃至区域间的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城市海洋产业发展的雷同现象较为明显,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区域间海洋新兴产业的过度竞争。同时,海洋产业经济相关技术具有不可预测性,资源粗放式开发对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宁德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面临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


  3.宁德海洋新型产业集聚发展对策建议


  3.1港口开发,优化发展平台


  港口是水陆运输的交接点,是人类从事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港口是城市经济的保障。宁德应紧跟全国、福建省港口开放相关指导意见,加快港口建设步伐,以港口建设步伐带动海运发展。海运的发展将为港口地区带来许多处于其产业上游的大型供应商和贸易商,提升相关产业的层级。宁德港现有港口设施主要分布三都澳、赛江、三沙、沙埕港等四个港区,宁德市可着力开发以上四个港区。合理规划港口功能,围绕发挥港口功能,加强疏港交通建设,紧密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


  以优势企业、重点科研院所为主体,围绕核心技术的研发,支持并建设一定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技术服务平台,培养和发展一批新型行业协会。组建行业协会,组织涉海中小企业协同联动和信息沟通,鼓励中小微企业合力创新,集中发力,共担风险。组织行业协会面向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政策宣传、资源共享、规范和标准制定、名牌认定等工作。


  3.2产业聚集,深化对外合作


  海洋产业集聚与环三都澳区域优势耦合。海洋产业集聚可结合宁德自身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等使产业群获得成本和市场优势,形成宁德地区产业特色与竞争力优势,从而形成不可复制的环三都澳特色产业环境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制定完善的产业扶持政策,明确重点支持的海洋产业,招商引资,吸引外资企业进驻宁德市场,充分发挥闽东的巨大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形成一部分宁德特色海洋产业,加速海洋第二、三产业的聚集,从而实现海洋产业集群结构的升级。海洋产业具有开放性特点,可力争将宁德市打造成为承接台湾省海洋新兴产业和转移承接基地,搭建两岸对接交流平台。加强两岸合作发展海洋生物、高端机械装备和清洁能源等产业。加强与广东、浙江、山东等省份的产业合作,推动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联合开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攻关,群策群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3.3滨海旅游建设,打造旅游名片


  宁德具有得天独厚的滨江、临海条件,如若能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那么宁德在旅游经济和海洋经济方面上将大有可为。如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应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观念,以旖丽的海滨风光为依托,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旅游产品和品位,把宁德建成闽东地区乃至全国上流的旅游度假胜地。可以建立环三都澳旅游区或者海滨度假村,全力开发闽东旅游市场,建立滨海旅游度假区,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友人前来,争取发展成为闽东乃至福建省旅游新名片。建立合理的竞争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集群化发展模式,使得区域旅游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的充分发挥。依托港湾资源优势、旅游景点优势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游艇娱乐、休闲观光及展销俱乐部。


  3.4生态保护,提升创新能力


  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结合国家“一带一路”、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战略、大趋势,动员公众广泛切身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响应国家海洋战略方针,交流海洋发展协作的全新思路,探索海洋经济发展全新路径,把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同时,投入资金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控制。建立并逐步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监管投入。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关键在于抢占技术层面制高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结合福建省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瞄准海洋新兴产业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关键环节,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后期销售服务等高端环节,着力提升新兴产业整体水平。优化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激励机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打造从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产业聚集群到创新集群的一整套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总而言之,目前宁德海洋新兴产业经济集聚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海洋新兴产业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但作用不明显,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因此要加强海洋产业的竞争格局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积极营造平等有序的竞争氛围,吸引更多中外资海洋产业企业的进入,提升海洋产业的集聚度和创新能力,促进宁德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实现海洋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童森等

  第2篇:海洋战略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的加快以及人们向往海洋、探求海洋、享受海洋、体验海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海洋与海岸带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中国具有广袤的海域面积及深厚的海洋文明基础,具有打造高端海域旅游的潜质。海洋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的又一发展方向。但我国相关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成为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推进海洋旅游人才教育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为海洋旅游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研究概述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旅游产业战略地位的实现十分关键。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此进行一定探讨。国外尤其强调课程设置、组合以及实习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国内,邹统钎等通过对国内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提出了国际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钻石型”模式。赵玲分析了目前中国在邮轮旅游人才教育方面存在的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不规范、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材缺乏等问题。陈紫华认为邮轮旅游产品的高端性决定了旅游人才的专业性和国际性,有专业邮轮旅游服务经验的人才是运作邮轮旅游产品的基本条件,但这也是目前国内发展海洋旅游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在国家发展海洋战略的背景下,探究海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缓解人才匮乏局面,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都有重要贡献。


  据悉在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中,滨海旅游业占25.6%,位居第一。十八大以后,我国把发展海洋产业提升到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海洋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引擎。海洋旅游日渐朝着综合化、精细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对相关人才“质”和“量”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目前相关经营与管理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匮乏。具体而言,一是数量少,既懂旅游又懂海运,又擅长项目策划、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少,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旅游产业、海洋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结构不合理,包括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滨海旅游、邮轮服务和管理人才的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国海洋旅游产品研发、健康运行的重大障碍。因此,从属于旅游管理的邮轮旅游专业,与邮轮运营相似度高的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应当审时度势,建立适合我国的海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提高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是我国海洋旅游产业能持续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二、海洋旅游产业人才架构及素质要求


  现代海洋旅游产业涵盖了发生在海滨地区、近海、深海、大洋的各种旅游休闲现象,包括海洋旅游建设、滨海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活动,涉及酒店、餐饮、滨海别墅、旅游码头、零售业、休闲游船、海岸生态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潜水、休闲垂钓等许多业态。由于其涉及的产业和领域广泛,对人才也有广度和深度上的需求。


  (一)海洋旅游产业人才结构组成


  海洋旅游从业人才整体上呈同心状扩散层次结构,包括以下四层:


  1.基层服务人员。处于同心层结构起点的是基层服务人员,他们是对客的窗口,对邮轮旅游活动的牵制作用最为直接,是邮轮旅游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包括导游、翻译、旅游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接待、娱乐组织等为游客提供具体服务人才。海洋旅游对该类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也最直接,但此类人员又是流动性最大的一类,故此对该类人才的培养任务最重。


  2.高层管理人员。同心层结构第二层是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为企业制定总目标、总战略,又负责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海运运作等重大决策,兼有参谋和主管双重身份。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往往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行业运作经验、准确的市场预测能力,其对海洋旅游活动起着整体的指导作用。这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是最高,但其作用最大,掌控着整个海洋旅游业有效运作的大局,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应注重长期性和专业性并举。


  3.外围支撑人才。外围支撑人才主要指对海洋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的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实地的技术辅导如水产品培育、航运授课、技术指导、生态修复人员等;科技研发人才,他们研发新技术如生态养殖新技术,然后将其运用到具体产品的开发中如培育珍珠贝类新品种、河蚌育珠、鱼蛋白发泡剂的研究等,丰富海洋旅游的产品体系,使相关活动多样化。这类人才在整个海洋旅游链中起支撑保障作用,虽然其获取和再教育成本都很高,但其带来的价值同样也是无法比拟的。


  4.产业拓展人才。这类人才处于同心层结构的最外层,对海洋旅游业其辐射作用。包括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建筑、通讯、交通、海监、海洋信息服务等人才,这类人才对于海洋旅游的顺利进行同样不可或缺。这类人才涉及面最广,不一定直接或全部为海洋旅游服务,但某一部分出现问题或做得不好,整个海洋旅游行业也将难以顺利进行。


  (二)海洋旅游产业人才素质要求


  海洋旅游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高。究其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理论素养。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力是对现代服务型复合人才的基本需求。首先需要掌握特定的海洋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海洋文化,了解相关管理和服务的一般程序和相关事项,具有海上活动策划、游客组织与带动、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文化营建等相关理论和知识素养。其次要具备旅游专业知识,海洋旅游具有国际化特点,常常要往来于不同的国家,要求经济与管理人员应掌握地理、休闲度假、时尚前沿知识、现代奢侈品消费等各个方面的广博知识。最后相关人员较强的外语听说能力,能实现跨文化无障碍交流。


  2.综合心理素质。首先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能耐得住基层工作的考验、长期繁重的服务工作环境以及狭窄或不确定的晋升通道限制。其次,能有效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要有一定的应变创造能力和承受能力。比如对于邮轮旅游这种主题旅游形式,其游客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且每艘邮轮都须配备上千名员工,他们也均来自世界各地,这种复杂的人际环境,要求相关人员要有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另外由于工作人员要长期颠簸于海上,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又远离亲人,感情无法寄托,没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将很难承受。


  3.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与人之间合作共赢的需要。海洋旅游通常穿梭于世界各国和旅游城市之间,需要经济与管理人才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尤其是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把自己的美好心愿和热情服务变成别人能理解能接受的愉快体验,成功创建“满意之旅”;在组织内部要注意协调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


  4.高质服务意识。相关人员要立足于打好“服务牌”、“中华牌”,进一步增强海洋旅游的综合功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海洋旅游发展中,培养自己提供高质服务的意识。其中海洋邮轮旅游是一个高端的旅游体验,比其他形式的旅游更关注服务,它不仅包括航线的设计、邮轮活动内容的设计,更多地包括了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康乐服务、会议服务等直接对客服务,这就要求邮轮旅游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服务能力,而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来源于教育培训中对于服务理念和技能的传授。


  三、海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流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产业,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要靠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来实现。探索符合我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条件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之道,是迫切、必要之事。将政府的控制力、企业的吸引力、高等学校的推动力和社会办学的辅助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以高校教育为基础、以产业实践为核心、以社会培训为辅助的办学模式,将高校、社会和企业人才培养力量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立“三元对接”教学体系


  构建“三元对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的教学体系。针对海洋旅游、邮轮旅游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在课堂上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师生社会服务、产业实践和创新研究中的经验和成果,建立模块化的教学案例库;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实现了课堂教学、行业实践与社会应用的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利用高校社团、专业知识竞赛、校园文化节庆等,开展如海洋与旅游文化展示、导游模拟大赛、旅游策划大赛、美食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二)构建“平面+立体”的实践环节


  构建“平面+立体”的教学实践基地,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大学一年级组织多次参观(认知实习),二年级开展短期小见习(专业调查+专业课程实习),三年级开展3至6个月的邮轮跟班生产实习,四年级进行与就业挂钩的毕业实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搭建“学生+教师”双主体教学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实行“智商+情商”双轨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探索“四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控制力。政府控制力,是指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利用政策、税收杠杆对海洋旅游人才的培养予以引导、指导和监督,通过制度管理和政策约束保证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海洋服务人员上岗资格证,服务职业资格证,管理经理资格证、旅游资格证等,发挥政府在海洋旅游人才培养上的主导作用。具体包括:首先,鼓励高校进行海洋旅游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对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第二对海洋相关行业进行法律保障和资格认证;第三加强国际的联系,在培养相关人才上可以政府为主出面与海洋强国和相关机构联系合作,学习其在邮轮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派人员前往学习等,以提高我国邮轮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形成海洋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2.产业吸引力。产业吸引力是指海洋旅游相关行业通过内部进行人才的再培训、由其出面对人员进行实践的教育或与有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提升相应人才的实际服务意识和能力,使各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迅速成为企业的专门人才。同时在培养人才时应注意将内外部培养相结合。包括:(1)内部培养:世界著名的邮轮企业都有自己的员工培训系统,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和教育,构建邮轮企业内部高素质人才的提升机制,适应海洋旅游的高端服务对象。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内部培养和引导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2)校企培养:海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企业与高校结合进行教育可以很好地发挥高校在理论和文化熏陶功能以及企业的实践功能,使高校学生更好地就业,同时减少产业内的企业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3.高校推动力。高校推动力是指高校对学生进行体系化、学历化的教育,是海洋旅游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高校教育可以使学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具备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迅速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背景、符合海洋企业要求的人才。高校教育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


  理论教育。注意课程纵横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借鉴国内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重构课程体系,确定旅行社、导游、酒店、邮轮、乘务等职业方向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院校的优势,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实践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高等院校可通过与相关海洋旅游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研联系,双方签订合约,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运用在企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了解更多实际操办过程,培养锻炼其策划、创新、组织协调能力。


  4.社会辅助力。社会辅助力是指社会上的职业培训机构。他们通过对人员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让其在短期的针对性学习中提供能力和素质,起到缓解当前海洋旅游专业人才紧缺的作用。首先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层次定位准确,培训内容符合实际。培训机构大多根据自身实力和学员的自身特点、要求对其培训进行定位,据此划分为不同的培训方向和层次,是快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式。其次培训方式灵活,培训目标明确,能根据现实即时提供教育内容。


  四、结语


  就现阶段我国海洋旅游人才供需状况来看,人才培养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国应紧扣海洋旅游发展需求,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三元对接,四力合一”的面向海洋旅游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海洋旅游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作者:黄燕玲等

  第3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战略观的历史演变


  海洋兴,则国家兴、民族兴。海洋问题,绝不是一个区域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濒海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一个国家的海洋战略是一个综合战略体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领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海洋发展战略,因而在国际海洋政治领域,失去了控制权与话语权,教训深刻。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国际海洋秩序的深刻变革,国际海权斗争日趋复杂,海权价值更加多元,中国的海洋权益也日益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我国不仅仅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开发和利用海洋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经过改革开放后的不断探索,我国开始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科学系统的海洋战略思想体系。在不同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下,每代领导人的海洋战略思想又呈现出阶段性特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建设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此,中国的海权有了科学而明确的顶层设计,这标志着我国的海洋战略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下文将具体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四代领导人海洋战略观的演变过程进行历史考察。


  一、邓小平的海洋政治思想


  毛泽东去世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对国际形势进行研究和判断的基础上,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睿智结论,这一认识是邓小平海洋政治战略得以建立的首要依据。其海洋思想的实践,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


  (一)以“近海防御”为国策的海防战略思想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军事战略普遍调整,重视发展海军力量,注重扩大对海洋的军事控制成为发展趋势。邓小平作为极具战略眼光的军事家、政治家,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海防战略思想。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巩固强大的海防,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我们建设海军基本上是防御”,“战略防御,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基本的国策”。同时,他还指出,中国海军战略防御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的近海防御。这些海防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对我国长期以来海防和海军建设与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精干”、“顶用”为目标的海军建设思想


  邓小平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人民海军的历史使命指出:海防力量,一定“要搞大一点,要加强,要有一点力量才行”,“这个力量要顶用。我们不需要太多,但要精,要真正是现代化的东西”,总目标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邓小平并对这一新目标、新任务作了直接、具体的解释:“我们在海军建设规模上,不仅要保持一定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质量……在战斗能力上,必须是真正过硬顶用的”。海军建设要有大批高素质的海军人才、性能优良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严格的训练和科学的编制,保证人和武器的紧密结合;要能抵御外敌的海上入侵,维护中国的海洋主权、权益和经济发展的安全。


  (三)以“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方针的和平解决海洋争端思想


  世界上最长的“马拉松会议”是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从1973持续到1982年,参会国家达167个之多,表明了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激烈争夺与对抗的场所。随着海洋经济活动的不断拓展和海洋政治斗争的日益加剧,来自海上方向的安全威胁也不断加深,我国的有些岛屿和海洋资源被侵入和掠夺,海洋权益受到侵犯。在此背景下,要有效地处理海洋争端,保卫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邓小平提出了“搁置主权,共同开发”。搁置主权,并不是出让主权,而是在不放弃我们主权的前提下,我方可容许周边国家在我方条件限制下,开发主权属我岛屿,稳定原有局势,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与得利。这一处理海洋争端的战略思想,只是出于创建和谐外交、共同发展愿望下的理论,本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争取长期的和平发展环境,但对于周边国家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我们不能隐忍,坚持主权,毫不退让,其原则性与灵活性凸显出战略智慧。


  二、江泽民的海洋战略理论


  正是在世界海洋秩序发生深刻变革,开发、利用海洋纷纷被列为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始全面推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一)强调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的新思想


  以“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观念”为主要理论口号,江泽民提出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从国家发展和国家权益的高度上认识海洋。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写进党的政治报告,奏响了我国海洋权益保护的序曲,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并相继被写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为进一步全面推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加强政府对海洋事业的宏观指导,在行使海洋开发权利这一实体问题上,我国相继制订了一系列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规划:1995年由涉海各部门历时3年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海洋开发规划》,次年国务院制订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被称为“第一个海洋发展纲领”,1998年,《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发表,第一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于2001年编制完成等。以上由相关政府部门相继颁布的宏观规划指导性文件,充分表明了我国对海洋经济的开发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


  (二)提出海洋综合安全观和海洋安全合作模式的新主张


  江泽民认为海洋安全不仅仅指海洋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还应包括海洋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等。其中,海洋经济安全居于核心地位,从根本上解决海洋安全问题需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以推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来实现。同时,江泽民又提出以接触对接触,以斗争对遏制的两手对两手的外交斗争方针,作为实现海洋安全经常有效地手段,这一手段既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又策略灵活,善于斗争。江泽民还提出以合作模式替代“零和”模式的思路,指出“营造共同安全,是防止冲突和战争的可靠前提。”他强调指出,海洋争端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的问题,必须抛弃冷战时期的“零和”思维,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国际合作。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经济依存关系和安全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安全的连接性增大,国家利益关系已经由一种简单的零和结构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共和结构,各国都力求将矛盾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并试图通过协调与合作解决国际矛盾和分歧。


  (三)颁布系列法律法规维护海洋权益、化解海洋争议的新思路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成为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建立的标志,也为全球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国际海洋法律基础。这一时期,我国各项海洋活动的管理和海权也开始纳入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一时期制订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海洋法律法规,比如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同时,开始运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公平合理地解决与他国的海洋权益争议,当仁不让地行使我国的海域权利,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同时,面对愈演愈烈而又错综复杂的海洋资源之争、海域权属之争、岛屿主权之争,江泽民指出应循序渐进,采取先易后难,分区解决的原则和步骤化解海洋争议。


  三、胡锦涛的海洋强国战略理论


  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蓝色经济”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国际竞争的新领域,与此同时濒海国家的海洋权益争夺斗争此起彼伏,中国的国家力量和周边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十六大上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的同时,与时俱进,提出了新的海洋发展战略,为维护我国的海防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思想理论贡献。


  (一)确立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后,我国对海洋价值的认识进入了新时期。2003年5月国务院再次颁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又一个宏观指导性文件。2006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做出对海洋工作的专门部署,吹响了“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号角,2007年十七大进而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重大战略,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要求,继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把“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单列一章,提出“坚持陆海统筹”的原则,“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由此可见,从“十二五”规划开始,党已把建设和振兴海洋经济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关于海洋开发的战略也从理论建构发展到具体实践阶段。


  (二)构建和谐海洋的理念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于2009年运用一理念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海争端问题,这一理念的宗旨是倡导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海洋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在中国海军建军60周年多国海军阅兵庆典上,胡锦涛指出:“推动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普遍得到出席各国的认同与支持。在2010年第三十三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中,胡锦涛“呼吁社会通过各种机会提高海洋意识,建设和谐海洋”的思想,为世界各国解决海洋争端提供思路范本。


  (三)提出远海防卫的构想


  根据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军事安全形势和我国海军建设情况,胡锦涛提出了远海防卫的战略构想。他指出“海军不仅应具备近海作战能力,而且要逐步具备远海防卫作战能力”,将我国海洋战略扩展到了远海和远洋。“要锻造一支与国家地位相衬,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这一系列要求为我国海军在新时期的建设明确了方向,为中国海军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我国于2008年12月派遣海军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标志着我国首次将国家力量扩展至远洋,远海防卫构想变成现实。


  (四)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


  新时期,海权局面愈加复杂,我国薄弱的海权思想并无根本的改变,结合新的世情国情,在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在党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说明海洋在我国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正式被纳入国家发展大战略中。200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我国首次发布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2012年制订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也是我国在海域管理方面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这一系列规划指导性文件的批准执行,以及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和谐海洋、近海防卫思想的出台,都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作了前期铺垫。


  四、习近平的经略海洋思想


  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1世纪,世界新旧战略格局发生转换。人口增长、陆域资源紧缺、自然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日益突出,海洋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渐凸显,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各国在国家战略的制定中,更多地关注海洋方向,陆上大国纷纷向陆海大国转型,国际上围绕海洋权益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复杂,人类真正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面对这一现状,各濒海国竞相制定新的海洋发展战略,发展海洋军事力量,意图通过经略海洋来增强其综合国力。我国的海洋战略也随之进入了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稳步迈进的新的历史时期。


  (一)全面“经略海洋”的战略谋划


  习近平在各类涉海活动中曾多次强调,在建设工作和领导工作中,要把历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陆海并重”战略放在首位。当“搁置主权”的原则受到邻海诸国挑衅时,我国开始采取积极进取的维权方式进行应对。比如,我国于2012年6月在南海设立三沙市,并派遣海监船、军舰和军机赴黄岩岛、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常态化巡航,以应对久已存在的南海争端和钓鱼岛问题。近年来我国还在南沙群岛部分驻守岛礁上建设陆域吹填工程,充分体现了我国坚决维护自己海洋权益的决心。2013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要求:“我们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绝不在国家核心利益上退让。同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拟定重组国家海洋局,成立海警局,7月份正式挂牌组建。由此表明,我国的海上执法体制得到根本性的改进,各自为战的局部海洋利益冲突问题得到彻底扭转。7月30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要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从此“经略海洋”理念进入公众视野。“经略海洋”理念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是开发利用海洋的三驾马车,也是习近平海洋战略思想的三个战略重点。


  经略海洋,就是在世界经济活动与安全领域的挑战出现的新背景下,将中国海洋放在世界海洋发展格局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进行战略谋划,这一理念立足国内现状和长远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它是在涉及海洋发展的重要问题上做出的国家顶层设计、周密规划、有效治理,是在统一思想指导下制定执行国家海洋发展战略规划。全面“经略海洋”的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做出的战略抉择,这一抉择对于准确把握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为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这一宏伟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保障,也表明我们党对海洋强国战略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球主张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的重大倡议,“一路”的建设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这一极富创新的欧亚区域大合作模式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并在国内以纲领和决定的形式,把建设“一路”作为实施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切入点,它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之一。“一路”东起西太平洋沿岸、西到波罗的海、横跨欧亚大陆,向南穿越南海跨印度洋走向地中海,由欧洲延伸至非洲,与习近平在同年9月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倡议遥相呼应。“一路”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之路,是冷战后中国提出的首个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潮流的结果和“中国梦”的自然延伸,“一路”集中体现了我国新一届政府从全球经济繁荣的战略高度,在坚持全球经济自由、开放、合作主旨下,推进新兴经济跨区域合作的新举措,这一理念也高度揭示了新政府“陆海统筹”和“合作共赢”的治国理念。“一路”的战略主张是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的延续,也是中国政府经略周边外交新棋局、构建和谐稳定海洋周边环境的战略新举措。它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的地缘战略位置,扩大中国的经济腹地,在维护南海主权方面选择余地更大;它能够提高中国的海洋能力,带动中国海上力量,特别是海军的建设;还能促进沿海各国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和市场深度融合,以打造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和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互联互通全球性自由贸易体系。“一路”战略是习近平全面“经略海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外交与经济的双重意义。


  作者:佘红艳

  第4篇:中美海洋战略的竞争与合作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各国间的海洋争端日趋激烈,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安全,而且与政治、环境、经贸关系、能源开发等领域密切相关。想要成为海洋强国,必须要制定明确的国家海洋战略,例如英国、美国。在新的形势下海洋战略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


  海洋争端是中美关系间的重大议题,近年来,在东海南海问题上,中美双方频频针锋相对,美国通过各种方式接入东海、南海问题,这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对此,不少人认为中美之间的海洋矛盾不可调和,但中美海洋争端只是中美整体关系的一个部分,中美两国间在海洋领域有广阔的合作可能,相信中美两国政府不会扩大争端,会理性地处理分歧。


  一、中国与美国的海洋战略


  (一)中国的海洋战略


  海洋是经济全球化时代重要的运输通道和战略利益所在,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能力与手段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发展已步入了一个真正的海权时代,向海洋进军成为时代的号角。[1]相比于美国,中国的海洋战略制定的较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这也标志着建设海洋强国已经升级为国家战略的目标。


  (二)美国的海洋战略


  美国海洋战略的发展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期。美国对海洋战略的重视受到了海权论之父马汉的很大影响,《海权论》对之后的海权理论发展和美国之后的历届政府的海洋政策制定起到了一定的先导和推动作用。[3]2007年公布的《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相比较而言是美国比较完整的海上力量发展战略。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关于制定美国海洋政策及其实施战略的备忘录,采用更加全面、综合和生态保护为前提的方法,既确保经济活动、海洋资源开采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考虑海洋、近海地区与主权领海资源的保护等诸多长远问题。此外,美国还推出了一系列以区域为目标的海洋规划,进一步完善了美国的海洋规划体系。[4]美国的海洋战略是其全球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海洋战略的发展对于中国的海洋战略也有很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二、中美海洋战略竞争日趋尖锐


  美国方面担心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的是为了减弱美国在东亚甚至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甚至要挑战美国的海上霸权。中国则担心美国采取的打压中国的举措,美方在亚太地区增强海上军事部署的做法也让中国感到不安,中美间的安全困境由此而生。“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以2011年11月奥巴马的亚洲之行作为契机开始全面推动的新亚洲战略。“再平衡”战略正在演变为一个全面完整的政策框架,涵盖外交、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5]中国制定的海洋强国的战略及开始维护本国海洋利益的行为,与美国制定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强化在亚太地区军事存在的做法有着激烈的战略冲突。这种冲突的实质是着手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国追求本国的海洋利益及维护资深海洋领土主权的行为与美国维护自身海洋霸权、巩固其在亚太地区主导权之间的矛盾。


  中美间在很多现实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矛盾。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有难以调和的分歧,美方不时还会向台湾方面出售军事武器。在东海问题及南海问题上,美国对中国维护自身国家主权的行为愈发不满,美方认为中国凭借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试图改变现状,美国的批评之声日渐高涨。美国不断与日本、菲律宾等与中国存在海洋争端的国家加强合作,意图牵制中国。


  三、中美在世界海域内的合作将是主流


  中美在海洋战略上的这种竞争并非完全不可调和。中美间有着巨大的缓冲空间,虽然东海与南海问题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利益,但美国追求的是全球范围内海洋霸权,双方的诉求虽然存在竞争与冲突,但也有很大的妥协让步空间。美国声称要确保海上航行自由和维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但中国从未不同意海上航行自由这一准侧,只是在维护自身的领土主权。美国利用这两点在中国近海有一些挑衅行为,例如近期美国派出军舰和战略轰炸机在南海地区进入中国的岛礁范围内挑衅,这虽对中国构成了一定的安全威胁,但分歧还在可控范围内。台湾问题及涉华海洋争端问题攸关中国核心利益,是中国主权或主权权益的延伸,中国很难做出让步;而美国在这些问题上的主要考虑是如何履行对盟友的承诺及牵制中国的海上崛起,虽然它们也很重要,但为航行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战略计,这两项利益并非完全不能舍弃。[6]


  浩瀚无垠的海洋蕴藏着很多的秘密和未知,开发利用难度非常大,这并不是某个海洋强国自身所能完成的事情。无论是维护海上安全,塑造海洋秩序还是进行海洋开发,都离不开各沿海国的通力合作。一些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而必须依靠双边、多边乃至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需要全球海洋治理机制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有非传统安全问题、海洋健康问题、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等。[7]中美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利益分布广泛,在全球化时代,双方在海洋安全、海洋能源开发、反海盗等领域还是有巨大的合作空间的。


  在海洋安全领域,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可以独自确保其自身利益,更不用说保护全球共同利益,即便美国也不能例外。国际海洋问题的特殊性使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独自解决,这就需要各国在各个海洋议题上进行合作。例如在索马里反海盗问题上,美、俄、中、日等国相继派出军舰和飞机进行护航,这一行动堪称国际海洋合作的一个典范。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军事实力和能力依然很有限,维护海上交通运输线及本国海外利益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国际社会间的合作将是主要的选择。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戈登斯坦认为中美两国至少可以在海上信任及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海上搜救、灾难救援、海洋环境监测、维护地区海上安全和确保海洋交通线安全6大方面的行动中进行合作。[8]亚丁湾海域反海盗护航和马航MH370失联客机的搜救行动等也凸显了中美两国作为海洋大国加强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长期存在在中美两国间的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将逐渐减小。中美双方在海洋联合科学考察、海洋的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也将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未来,各国间的海权竞争将集中于开发和利用能力。海洋开发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垄断海域资源。中美两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问题上,中美间的合作将事半功倍,两国合则两利,斗则双输。在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上,中美两国冲突并不一定符合美国的利益,合作才是应有的选择。


  四、结语


  总之,尽管中美两国的战略存在着冲突并且不可避免,但是客观地看,两国可以不喜欢对方,但又在诸多领域进行着越来越多的合作与支持。中美两国在海洋战略议题上的合作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中美两国的关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中美两国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双方的合作举足轻重,加强双方的战略对话与沟通将会是双方必然的理性选择。中美两国应妥善处理双边关系中的海洋战略竞争或海洋争端问题,加强双边政治互信,建立海上冲突预防机制,相信中美双方关系一定会沿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前进。


  作者:周骁剑

  第5篇:中国在南太的海洋战略原则


  21世纪,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随着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互动增多,目前的战略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就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中国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战略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国对南太平洋地区的重视,中国同太平洋岛国的外交关系日益稳固。


  近年来,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海上安全合作与协调,形成了针对中国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战略的应对之策。这既有美国、日本、印度等国争取和控制南太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利益推动,也有太平洋岛国借机获取海洋利益,在大国之间搞“平衡外交”的现实考量。因此,中国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战略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区域外大国对海上战略通道的争夺


  对美国来说,控制南太平洋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是其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人类越洋能力的逐渐增强,美国为两洋防务而必须负担的压力越来越大,奥巴马政府大幅度调整美国对外战略,其显著变化是退出全球反恐战略,加快战略重心东移,强化以澳大利亚和关岛为中心的“第二岛链”的军事存在,实施“军事再平衡”。


  对日本来说,岛国的地理特性决定了其对海洋的依赖,也决定了其对海上战略通道的重视。作为一个传统的海洋国家,日本一战后就把触角伸入到了南太地区。二战中因为南太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被美国切断,经济逐步陷入危机。沉痛的历史教训使得日本当下的海洋战略非常重视南太地区。


  对印度来说,海洋强国是其内在的权力逻辑。长期以来,印度不断加强海上力量,意图控制从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间广大地区的形势。印度将实施了20多年的“东进政策”(LookEastPolicy)强化为“东进行动政策”(ActEastPolicy)。不仅对南海和太平洋上游海域表示出兴趣,也对南太平洋表示出兴趣。


  (二)太平洋岛国的“平衡外交”


  太平洋岛国力量弱小,对国际援助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这注定了岛国不可能只发展同一个国家的外交关系,通常会在几个大国之间游走,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岛国的这种“平衡外交”策略还体现在经济领域。许多岛国资源开发能力欠缺,常以可准入的形式授权其他具有渔业生产能力的国家在其专属海域作业,从中收取费用,比如,图瓦卢政府收入的50%就来自向多个国家收取的捕鱼许可准入费。岛国的“平衡外交”策略使得其没有固定的外交政策,很容易在多个大国之间左右摇摆,无疑削弱了中国南太地区海洋战略的效能。


  二、中国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战略原则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要求的快速增长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南太平洋地区海上战略通道在中国的海洋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大量的海军基地网相比,中国在该地区缺少战略支点,这就注定了中国在该地区“先天不足”。创造性地进入南太平洋地区已成为中国海洋战略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合理选点


  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进入南太地区较晚,这使得中国从开始就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如果能寻找到合理的战略支点,中国被动的局面将会大大改善。中国在南太平洋的几个关键海域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战略支点。一个是斐济,位于西南太平洋的中心位置,横跨东西半球,是南太地区海上航线空中航线的交汇地。一个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南太平洋西部,地理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南隔托雷斯海峡,北靠俾斯麦海,位于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有了这两个支点,中国就可以保障远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远东—南美西海岸航线。同时,将会牵制美国在中国南海的海洋军事行动。


  (二)合理布局


  所谓合理布局,要坚持以民用设施为先导,依靠企业在南太平洋地区充当先导角色,充分利用近年来对太平洋岛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援助,发挥经济外交的作用。要维持目前南太平洋地区的“软平衡”(softpower)态势,避免直接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作用,平稳地推进中国的海洋战略。与此同时,要充分重视澳大利亚的南太平洋地区大国角色。澳大利亚在南太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太平洋岛国的影响非常大。作为美国的盟友,美国在二战后就一直通过《澳新美同盟条约》来控制太平洋岛国,而且从文化上来讲,太平洋岛国与澳大利亚属于同宗同源,曾共同被英国的殖民文化所影响,所以区域外大国很难完全抛开澳大利亚而单独发展同太平洋岛国的关系。


  (三)合作为主


  在全球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商船的航海自由非常重要。世界各国的商品和原料交易,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海上交通线的开放。中国目前在南太平洋地区缺少战略支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重点应该放在海上安全合作上面,减轻美-日-澳战略三角的猜疑,减弱印度对中国的防范心理。另外,中国的海上战略通道除受海上强国长期、持续且有针对性的威胁之外,还面临着毗邻地区国家间战争或内乱等传统安全的威胁,以及海盗、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因此,合作为主是落实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战略、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必然选择。合作宜从基本的海事合作入手,逐步引入相关安全合作。合作的重点放在如何保护海上通道上,特别是探讨处理非传统威胁的具体办法,主要包括:人道主义援助、海上搜救、反海盗合作、打击海上恐怖主义、联合海上检测及制定反开采措施等。


  (四)合法作业


  合法作业就是要尊重太平洋岛国合法的海洋权益,在国际法范围内加强对岛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渔业为例,金枪鱼年产量目前已经超过500万吨,其中太平洋的产量最高,约占世界金枪鱼总产量的65%。南太平洋地区又是金枪鱼的主要产区。渔业不仅是大部分太平洋岛国的经济支柱产业,而且是岛国发展与维系同区域外大国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渔业外交是中国当下及以后保持同太平洋岛国友好关系的桥梁。从冷战期间美国、苏联和日本在渔业问题上对太平洋岛国的不同态度以及岛国的反应来看,当下中国应该充分尊重太平洋岛国的海洋权益,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关于漂网捕鱼的塔拉瓦宣言》范围内加强对太平洋岛国的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做到互利共赢,不过度捕捞,不使用漂网捕鱼。


  作者:梁甲瑞等

  第6篇: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研究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高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为沿海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海洋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意义重大。


  一、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现状


  (一)由点至面迅速发展


  近十年,在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带动下,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一些产业突破地域、资源限制,从重点城市向其他地区扩展,从区域分布向全国布局演化,对海洋经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如,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由2001年的5.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2亿元,并以青岛、上海等沿海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以海洋药物和功能食品为重点的区域布局;海水综合利用业产值由2001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亿元,海水淡化“十一五”末生产能力突破60万立方米/日,以青岛、天津等城市为重点延伸到多个沿海城市和岛屿;海洋电力业产值从2001年的1.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0亿元,除已建成运营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外,各地规划建设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710万千瓦。同时,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已在南海启动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有望在我国南部构建起深海油气产业链。从发展态势看,未来10~20年可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巨大。


  (二)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1海洋高效渔业。从省域范围看,我国海洋高效渔业中远洋渔业发展的地区集中度比较高。2011年,我国实现远洋渔业产量过百万吨。在11个沿海省(市)中,浙江省产量最大,占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的20.5%;其次为福建省、辽宁省和山东省,分别占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的16%、14%和11.2%。从作业海域看,从最初的几个西非国家近海发展到遍布37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及南极海域,已在海外建立100多个代表处、合资企业和后勤补给基地,实现了较大范围的生产布局。


  海洋高效渔业中的海水健康养殖业以传统海水养殖业为基础。因此,海水养殖业的区域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的布局态势。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区域集中特征十分明显,山东省是我国海水养殖产量最高的地区,占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6.7%;其次为福建省、广东省和辽宁省,分别占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0.4%、17.1%和15.7%。具体到深水网箱养殖,山东省产量最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5%;其次为海南省,占22%。全国约75%的海水工厂化养殖产品源于山东省和辽宁省,其工厂化养殖产量分别占全国工厂化养殖产量的44.6%和30.9%。


  2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集群化布局态势较为明显,已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集群为核心,海南和中部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为辅助”的发展格局。其中,位于环渤海地区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数量最多,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从2011年的造船完工量看,江苏省规模最大,约占沿海11省(市)造船总完工量的36.9%;其次为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占沿海11省(市)造船总完工量的18.3%和15.6%。


  3海水利用业。目前,海水直接利用特别是海水脱硫项目布局较为分散,全国已有12个燃煤电厂、共47套海水脱硫工程投运或在建,总装机容量超过200亿瓦特,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区。海水淡化产业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和浙江省等沿海及海岛地区。其中,以天津市和山东省为代表的北方沿海以多效蒸馏法为主,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则以反渗透技术为主。


  4海洋电力业。目前,我国海洋电力产业领域只有海洋风电已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开发。从发电能力看,我国海洋风电区域化布局态势比较明显。2011年,11个沿海省(市)风能发电能力达1407.8万千瓦。其中,山东省规模较大,占11个沿海省(市)风能发电能力的31.3%;其次为江苏省和广东省,分别占13.9%和9.2%。


  5海洋生物医药业。21世纪以来,沿海省(市)相继建立了数十家海洋生物医药研究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上海、青岛、厦门和广州四太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目前,以四大研究中心为依托,上海市、山东省、福建省和广东省走在了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的前列。


  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同时基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沿海各省、市纷纷将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突破口,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但从全国层面看,各地普遍存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方向、项目设计上过度趋同问题,且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某些地区忽视自身发展条件和具体发展环境而盲目出台新政策、上马新项目,搞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海洋产业结构的同构化趋势。另外,地方利益为上的本位主义发展理念限制了要素在更大范围的自由流动,导致区域间海洋开发严重失衡,某些地区海洋产业聚集度过高,生产负荷已严重超出本地海域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再继续任由各地盲目发展,将可能出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序铺开的局面,不利于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


  (二)产业布局呈现“低端化”态势,核心技术缺失


  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已有、在建和拟建项目不仅多以低水平重复建设为主要特征,而且生产要素向产业链低端环节聚集,产业链高端环节投入相对不足,造成的结果是结构性供需不匹配,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严重制约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于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强大带动能力,沿海省(市)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相继规划建设了一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但从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品主要集中于浅水和低端深水装备领域,高端产品的设计建造十分不足,某些关键、核心设备的设计和建造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又如,海洋电力业中海洋风机制造领域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十分突出,低端、非核心产业链和技术链环节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大型风机制造关键技术、整机设计技术以及核心设备生产制造领域却十分薄弱,只能依赖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三)“重陆轻海”的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理念局限海洋开发活动范围


  长期以来,我国“重陆轻海”的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理念限制了海洋开发活动范围的扩大,导致现阶段我国海洋生产活动还主要布局在海岸带的陆域区域,而对海洋空间特别是10~30米等深线近海海域的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如,在海水健康养殖业中,养殖产业主要布局在沿海滩涂和浅水水域,对深水区域的立体开发利用严重不足,并使传统养殖区面临极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三、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策略


  (一)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的布局优化


  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即自然资源要素存量及其状态在产业布局活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海洋高效渔业和海洋电力业。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一般均是强资源依赖型产业,离开特定自然资源的支撑,产业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的布局要充分尊重自然资源的原始分布状态。如,远洋捕捞作业的活动范围要以世界渔业资源的分布状态为依据;海洋电力项目的布局要以海洋能源的密集性分布状态为依据。当然,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的布局,并不排斥技术、市场、政策等因素的作用。在自然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区域,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决定了产业的最终分布状态。如,我国的远洋渔业不能进入世界范围内的每一处渔业资源丰富的渔场开展作业,是因受到国际多项多边、双边渔业政策的制约;我国部分海域尤其是东海、南海海域潮汐能、波浪能蕴藏量虽丰富,但因受技术条件制约,开发利用水平十分有限。


  在海洋风电方面,基于不同的风能资源条件,近期布局应以渤海湾、山东半岛近海、长三角附近海域、福建省沿海、珠三角附近海域等资源条件好且靠近产业和人口聚集区的海域为主;中长期可加强辽宁(渤海湾外)、江苏、海南、广西等省份近海海域的风电场建设。在潮汐发电方面,应主要布局在浙江、福建和江苏三省。在潮流发电方面,应主要布局在以舟山群岛为重点的浙江省沿海地区。在波浪发电方面,近期布局应以广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为重点,加快试验性示范电站建设;中长期扩展到南海省和渤海海峡,实现波浪电站的商业化运营。在海洋温差能开发方面,应主要布局在南海诸岛,争取早日实现海水温差能水电联产。


  (二)市场导向型产业的布局优化


  市场导向型产业,即市场需求量及市场分布状态在产业布局活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水利用业为代表。培育与发展海水利用产业的最终目的在于缓解淡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因此,海水利用项目往往布局在淡水资源供应最为紧张、市场需求最为迫切的地区。如,相对于南方沿海地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淡水资源更为紧张,因此海水淡化项目以北方城市居多;淡水缺乏是多数有居民海岛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海岛上布局海水淡化项目也十分必要。市场导向型产业的布局,同样离不开技术、政策、资金等因素的作用。在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不同地区,技术、政策、资金等要素决定了海水利用项目的最终分布状态。如,受海水淡化技术水平的制约,在我国淡水供应十分紧张的北方沿海城市,海水淡化项目的分布并不广泛。又如,因受国家有关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示范城市项目的政策性支持,青岛、天津等城市的海水利用产业却走在了全国前列。


  北方沿海地区应坚持海水淡化和大规模海水直接利用并举,在天津、大连、青岛等重点城市集中布局项目,并在原有布局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海水利用综合示范区和示范城市建设;南方沿海地区应以大规模海水直接利用为主,针对水质型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积极在电力、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推广水电热联产等海水利用模式,重点发展区域包括上海、深圳、厦门、泉州、宁波、舟山等沿海城市;海岛地区应基于岛上军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针对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规模适中的海水淡化工程,发展海水淡化产业,重点发展岛屿包括山东长岛、浙江舟山、海南三沙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行政建制海岛。


  (三)区位综合因素导向型产业的布局优化


  区位综合因素导向型产业,即技术、资金、地理区位、劳动力、产业基础等多种因素在产业布局中共同发挥影响,且决定性影响要素不唯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区位综合因素导向型产业中,地理区位往往是基础性要素,是在具备优越区位条件的地区聚集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构成该地区的区位综合优势并对产业布局产生影响。如,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具有明显地理区位优势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不断汇集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并随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与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形成了明显的集群化布局态势。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布局,应围绕以“大连——天津——烟台——青岛”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以“苏中——上海——浙东地区”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以“深圳——广州——珠海”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分工明确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在环渤海地区,以辽宁和山东两省为主体,加快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重点发展以自升式、半潜式平台制造为主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南通、舟山等城市为重点,建设以生产平台及物探船为主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提升海洋装备工业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在珠三角地区,大力推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城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以深水钻井船、辅助船舶制造为主要产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集群。


  (四)技术导向型产业的布局优化


  技术导向型产业,即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发展水平、外部技术可获得性等因素在产业布局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技术要素对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影响深远,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比较快、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往往是海洋生物科技力量较强地区。此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作业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材料。因此,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还受上游原材料产业分布状态的影响。


  作为技术导向型的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应围绕上海、青岛、厦门、广州四大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进行产业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一要依托上海市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和各创新要素进一步向基地集聚,建立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物资源中心。二要依托青岛市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蓝色硅谷产业孵化带建设为契机,联合大型药物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在青岛市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三要在福建省厦门市建立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区,在福州、厦门、漳州、莆田建设海洋生物医药成果孵化区,在厦门、漳州和泉州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聚集区。四要在广东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和品牌基地。


  (五)自然资源与技术共同作用型产业的布局优化


  自然资源与技术共同作用型产业,即自然资源存量及其分布、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等因素在产业布局中共同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深海油气产业。在自然资源与技术共同作用型产业中,自然资源要素与技术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然资源的分布信息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获取,技术发展水平又影响资源的开发能力,二者共同决定产业的最终布局状态。如,深海油气资源存量及其分布状态相关信息的获取,依赖于资源探测技术的发展,若不能获取深海油气资源分布的相关信息,也就谈不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决定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次序和开发程度。


  我国深海油气开发布局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重点支持南海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在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惠州等地建设深海油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及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油气资源开发服务与后勤保障基地。二是围绕我国南海北部区域油气资源开发,以海南岛为基地,针对北部湾油气区及海南岛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海洋油气区等重点区域,加快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进程。三是选择部分沿海重点城市,如青岛市和三亚市,作为我国深海油气资源产业化开发基地试点城市。


  作者:于会娟等

  第7篇:借势造势建立健全国家海洋战略构建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海洋,从以往国际政治的角度看,人们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本质上是争夺海洋管辖权、海洋控制权和海洋利益,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演变自然也就包括其中。今后是需要作出一些改变的,我就如何构建国家海洋战略谈几个问题。


  借势造势,凝聚高度共识


  研究制定国家海洋战略,成果很多,但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我们一再错失机遇,造成长久的损失和全局性的亏损。表现为战略研究的三个缺少:缺少国家大战略,缺少资源统筹的机制,缺少造势用势的意识和能力。导致我们与周边邻国甚至周边小国的博弈时常不占上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越南。


  我们可以系统地回顾1982年以来,越南以小国、势单、不变的计划占了非常大的便宜,甚至出现在战略研究上,以分散对集中、以裸体对重装、以断续对连贯、以理想对现实。国家的一系列形式特别是国家的海洋安全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高层决策集体和全体国民的海洋意识乃至战略意识正在不断深化强化。


  从世界看,天下大势还是东西南北四个字。现今的世界还是凭实力说话的世界,同时也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不断加深的世界。竞争和合作中的摩擦冲突同样增多。确定性中的不确定性,和平稳定中的不和平、不稳定因素也明显上升。


  大战略上的坚决性、艺术性成为决定世界和地区的、大国命运的主要因素。掌握局面的关键使他成为有利因素,通过主观指导转化汇聚为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基础上的自为的战略控制。


  我们需要借势发力。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除我们外都是海洋大国。近年来,在海上安全合作等方面,由大国主导参与的联合行动、联盟行动也越来越多。在动荡转折中争取战略主动的关键一环是国家的战略预见和战略组成。政治意识、战略设计和运用能力往往比外在的战略对比更加重要。海洋国在巨大竞争与发展之间,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继续推出国家战略。


  依托现实机制尽快启动海洋战略


  这里面的瓶颈和枢纽都是要解决组织过程中的问题。最现实最简便的途径,首先是依托现有跨领域跨部门的决策管理机制和机构,建立健全国家海洋战略构建与建构设施的机构群体。包括2012年9月13日成立的小组但是没有对外公开。


  第二,今年3月18日第九十九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五大核心工作指导小组,都与海洋问题相关。


  第三,国家和军队,涉海战略和涉海政策的研究部门。


  组织落实这三个条件有三方面:一是建立和明确专门的专家咨询组织。二是全面汇总提成以往海洋战略的研究成果,三是建设国家海洋数据库,运用国家重大专项统分结合的决议。


  与此同时,要协调国家涉海战略的官方权威平台和载体,比如每五年发布一次的海洋发展战略和规划,每年发布一次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各例法律法规和宣言、公约白皮书的文本统计年鉴等。统一重大问题表述的对外描述口径。特别是海洋战略的信念等等这样一些问题,防止自相矛盾,授人以柄,而造成难以弥补的历史性失误。


  我们的战略构建起步较晚,但是海洋发展的需求紧迫,安全形式严峻,为制定和出台国家海洋战略提供了很大压力,提出了很高标准。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从各种标准结合的基础上搞好框架设计。


  有这么几点建议:第一是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概括为六个坚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防御性的调控政策;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海外拓展方式;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核心利益领土防御;坚持尽最大努力主要通过谈判磋商和平解决领土争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走帝国主义大炮巨舰海湾扩展殖民的老路邪路。


  第二是与大国资本主义相称的战略目标。包括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实现国家统一,维护国际法赋予的海洋权益,服从国家现代化的总目标。确保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进程不中断,不出现大的跌宕起伏。2030年前,形成统筹四海(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精确三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局面。我觉得我们是立足远瞻,有效解决边界冲突,跻身亚太海洋大国和世界大洋强国的行列。整合并不断提升国家维权、参与地区及全球事务治理的实践,稳步扩大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第三是统分结合的战略体系。国家海洋战略近海部分现在比较详细,远海及海外部分比较粗略或没有涉及。国家海洋战略应该形成层次分明、统分结合、内外有别,包括上个月的国家海洋战略和下个月的国家海洋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以及贯穿战略规划主导资源统筹提升,程序方法规范的良性循环全过程的出现和配套能力。


  第四是建构科学能力倍增的战略力量和战略体系,包括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两大类。海上防御体系应该以应对多种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为前提,以提高打赢计划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为核心,以海上联合作战为主要方法,逐步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的信息系统作战力量和海洋战场综合保障四合一的海洋战略体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构建海上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需求规划海洋基础设施的建设,依靠沿海大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滚动建设海上智慧城市的战略性思想,以支撑国家海洋经济、海洋科考、海洋信息产业、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目标,显著改善沿海经济社会结构,以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看作是新的战略发展路径。


  第五是战略运行的步骤。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沉住气打持久战,不急于求成,不期待问题短期内解决。在暂时无法解决争议争端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切实保证我国不断加强对争议区域的实际管理和有效控制。长远目标是建立以中国理论为主导的有利于生态文明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和平稳定的秩序。


  第六是全力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造势用势应该成为最核心的理念,毛主席战略思想最精髓的内容是施行完全统筹作战。力量的运用有形,但是塑造无形,大势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造成的基本、方法不定,是在广泛的双边多边合作中形成互相制衡的力量。


  第七是真正站在国家整体利益高度,调节部分利益和短期利益,着力研究解决跨领域的宏观问题。


  作者:黄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