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习近平的历史论述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理论升华

2023-12-11 01: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历史论述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旨在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学习习近平的系列历史论述,并将之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进一步理清纲要课程的“历史性”与“政治性”学习的双重必要性、增强课程的理论依据与理论厚度、丰富课程学习的历史观与方法论都将起到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历史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2-0105-0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历史有着丰富的论述,涉及中国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的治国理政、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抗日战争史、改革开放史、历史人物评价、历史观等,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特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广大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习近平的历史论述不仅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也为进一步搞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引。本文将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为例,探讨习近平的历史论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在课程教学中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一、习近平的历史论述体现了纲要课历史性与政治性的统一,进一步明确了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


  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当中一直包含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進程及规律认清“四个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四个选择”涉及当今中国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历史来源,与当今中国政治现实有着紧密联系,因此需要结合历史将其讲清楚,就此而言纲要课的实质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政治教育的功能,它体现的是纲要课的历史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统一。


  然而自纲要课程开设以来,由于认识的偏差,不少人对于课程的历史性认识有余,而对其政治性认识不足,造成很多学生认为纲要就是一门历史课,这实际上是对课程性质的解误,甚至会引起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开设历史课程必要性的争议。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历史是西方分科治学下的产物,历史仅仅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然而,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历史从来就与现实政治密不可分,历史曾经承担着超越于学科之上的现实政治功能。西方史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古人也认为历史是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中西史家的论述都显示出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联,我们今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开设历史课程实际上是对传统史学现实政治功能的传承与发扬。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论过“历史”,他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等。习近平的历史论述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为历史正名,阐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比如,他在谈论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时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1]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时,他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2]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时,他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3]在联合国大会发表主旨演讲时,他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4]考察习近平系列历史论述的具体语境,我们清楚地看到,习近平的系列历史论述中都在强调历史对于现实的“借鉴”作用,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历史依据,乃至为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启示。显然,单单从历史的“借鉴”作用来看,高校开设历史课程就很有必要。


  但他的历史论述不仅限于历史的借鉴。如果说习近平谈论历史侧重于对今天乃至未来的“借鉴”作用,那么习近平谈论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党史、国史,则更具有现实政治性。比如,在中央党校谈论领导干部要学习历史时,他说:“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5]在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时,他说:“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3]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集体学习时,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6]可见,习近平谈论“近代史”、“党史”、“国史”是旨在通过学习近代中国的苦难史和党的辉煌史,更好地理解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状态,增强“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历史厚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所谈的就是现实政治。


  所以,无论是谈论历史时所侧重的“借鉴”功能,还是谈论近代史、党史、国史时所侧重的“自信”功能,习近平的历史论述都富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总结起来,习近平的系列历史论述其目的并不在于历史本身,而在于历史中所承载的现实政治功能乃至未来的方向启示。这一历史论述的逻辑思路与纲要课程的宗旨是一致的。如前所述,纲要课程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就是说历史教育是手段,现实政治教育是目的,即通过讲述170多年近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及其规律,认识到“四个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为现实政治提供历史依据。所以,习近平的历史论述对于理解纲要课程的历史意义,以及建立在历史基础之上的政治意义具有双重指导作用,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纲要课程的宗旨,增强纲要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论述提供最新依据。


  二、习近平的历史论述体现了纲要课知识性与理论性的统一,为纲要课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纲要课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侧重知识性,论侧重理论性,二者高度合一,习近平的历史论述不仅对具体历史问题作了知识普及,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具体历史论述为我们讲好纲要课程中所涉及的具体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中国近代史、党史、国史的系列新论述已在2015版纲要课教材中有所体现。然而教材是“纲”,它并不能全面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如此丰富的历史论述,因此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将其更精准地呈现出来。由于习近平对于近现代历史当中的具体问题谈论的较多,以下主要选择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历史人物评价三个部分进行集中讨论。


  (一)抗日战争史


  抗日战争史是习近平近代历史论述中最为丰富的内容之一,自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已先后五次参加抗战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还专门安排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与思考”的集体学习,习近平就如何进行抗日战争研究发表重要讲话。此外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俄罗斯、访问德国、访问美国、访问联合国、接见中日友好团体和有关人士等国际场合时都曾谈论过抗战问题。这些抗战论述构成习近平历史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讲述抗日战争史的直接理论来源。


  习近平的抗战论述涉及抗日战争的起源、抗日战争的意义、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南京大屠杀、抗战纪念活动、抗日战争研究、抗战的宣传教育、抗战史观、抗战中的历史人物等多个重大问题,这些具体的抗战论述就是我们讲述具体抗战问题的理论指导。比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节时,教材主要展现出来的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具体表现,而对“中流砥柱”的理论概括并没有在这一节呈现出来,教材在总结抗战胜利原因时才讲到“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考察教材对于“中流砥柱作用”的最新论述就会发现,它源于习近平在2014年9月3日抗战胜利69周年的讲话。若我们在讲述“中流砥柱”这一节时,在导入部分或者总结时直接引入习近平的讲话,并配以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史论结合,将会比单纯讲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史实表现要好,会显得更有理论深度和现实关怀。类似的还有抗战战争的意义、抗战胜利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等问题,都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理论作为支撑。


  如果说对于前面这些问题是以教材为纲,通过习近平的抗战论述增强理论厚度的话,还有一些问题则是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习近平的抗战论述进行延伸和拓展。比如讲述“南京大屠杀”问题,教材仅有少量篇幅在“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中介绍南京大屠杀,考虑到南京大屠杀的影响力以及中国人的“耻辱”心结,教材上的介绍是不够的,学生希望了解更多。但如果我们讲述更多或者引导学生看更多的课外读物,可能会引起部分学生的仇日心理,所以对于南京大屠杀问题应在讲述战争的残酷之外,引导学生珍爱和平,而不是延续仇恨。因此,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问题时,引入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是必要的,因为这篇讲话告诉了人们应如何辨证地看待战争与和平,对于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重要作用。


  (二)中共党史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共党史,注重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服务现实的智慧。早在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就曾多次强调党史工作的重要性,并对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提出要求。2010年7月21日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7]2011年9月,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5]十八大之后,他又进一步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6]


  學习和宣传党的历史不仅是全党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共党史是纲要课的最核心内容,习近平对党史工作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也是纲要课的最终使命。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个“揭示和宣传”,既是党史工作的任务,也是纲要课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特别是三个“历史必然性”与纲要课程的“四个选择”高度统一。从宣传、教育的角度来说,纲要课与党史工作承担着相同的任务,习近平关于党史的纲领性论述某种程度上也是纲要课程的顶层设计。因此,我们在讲述纲要课程,特别是课程中所涉及的党的历史问题时,习近平的党史论述就是我们的理论指南。


  除了在总体上论述党史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党史工作提出要求之外,习近平还谈论过很多具体的党史问题,如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党的重要历史时刻、党的重要领导人、不同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及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经验教训等,这些具体的党史论述是在遵循党的历史决议的基础上,对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党史论述的继承与发扬,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历史认知。比如,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与党全部奋斗史的关系,习近平认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持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2]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绩至关重要。习近平的讲话及时理清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消除了一些杂音,统一了思想,这个结论和看法我们在讲述相关历史问题时就可以引进到教学中来。


  (三)历史人物评价


  人物是历史的灵魂,在习近平的历史论述中涉及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有许多普通人的故事。尽管这些人物在习近平的历史论述中呈现的方式和目的不同,但都可以为纲要课评价历史人物,运用历史人物呈现更大的历史主题提供指导和借鉴。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出席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如毛泽东、邓小平、陈云、习仲勋、胡耀邦等,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丰功伟绩、历史评价是纲要课的重要内容,而在习近平的讲话中基本上都会涉及对这些领导人的生平经历、丰功伟绩、历史评价等内容,因此,习近平代表中央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评价这些人物的依据。比如,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时,习近平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也指出了他晚年的错误,习近平特别指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2]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对历史的尊重,毫无疑问,习近平对毛泽东的评价就是我们的教学依据,对其他人物也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在习近平的历史论述中除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外,也曾出现如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张自忠、戴安澜、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八百壮士”、白求恩、柯棣华、拉贝等中外人物、英雄群体,这些“中”、“小”人物在习近平历史论述中的出场方式与领导人有所不同,更多是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阐述更大的主题,这些“中”、“小”人物与领导人等“大”人物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完整的人物论述格局。这实际上也提醒我们在讲述纲要课程时,不能只讲“大”人物,也要讲“中”、“小”人物,因为他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习近平的历史论述体现了纲要课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为学习纲要课提供方向启示和方法指导


  (一)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传道”,对于纲要课来说这个“道”就是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习近平的历史论述中,他多次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比如,他在谈论办公厅工作时提出:“要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弄明白历史怎样走来、又怎样走下去,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8]在文艺座谈会上,他提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9]在谈到如何进行抗日战争研究时,他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10]在谈到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时,他说:“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时,他又再次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11]习近平这些关于历史观的论述为我们讲好纲要课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他提醒我们在讲述历史问题时不仅自己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而且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纲要课程真正能够做到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学生终身受用。


  (二)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


  历史有其客观规律,只有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善于把握历史的客观规律,才能从历史中汲取现实生活的智慧,在这方面习近平有很多经典论述。比如,在谈论改革开放时,习近平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12]历史的规律性决定了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因此,他主张研究历史不能隔断历史的内在联系。他曾说过:“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3]对于歷史人物的评价,他认为也要遵循历史规律,“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2]因此,我们在教学之中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规律,正确把握历史与现实、未来的关系,不能人为分割历史,分析历史问题要回到历史现场中来,不能脱离特定的时空条件,防止“倒放电影”。


  (三)理论结合实际


  理论结合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习近平的历史论述不仅给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方法论指导,还给我们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启示。在谈到加强抗日战争研究时,他曾提出:“要加强抗战遗迹保护开发,发挥各类抗战纪念设施作用,为开展抗战研究、展示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阵地。”[10]事实上,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公布两批共1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这些纪念设施、遗址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如果再加上没有入选名录的其他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数量将更为庞大。这些设施、遗址能为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宝贵阵地。推而广之,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已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国史当中的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在都建有“红色”纪念场所,这些都会为我们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因此,习近平的历史论述告诉我们在纲要课教学之中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对我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的历史论述,作为一个中国人,这对于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方略,坚定中国发展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在历史中汲取现实生活的智慧都将大有裨益;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习近平的历史论述贯彻于教学实践之中,这对于进一步理清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增强课程的理论厚度、提升课程学习的境界、丰富课程的学习方法都将起到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张龙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