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是提高现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本文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创新,对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德育的育人功能。
《经济政治与社会》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经济与社会”德育课教学大纲编写而成,在教材内容设计上顺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常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体验和思辨认生。对本课程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创新,对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课程反思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具体反思内容如下:
一、1W——Why,为什么开设本课程?即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材,本书内容与国家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联系紧密。本文主要从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方面来阐述本课程的重要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高职教育的教育观念已从注重理论教学转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构建以能力为主线,以素质为核心的职业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据此本课程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能够分析常见的社会政治现象,提高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民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根据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设这门课程,我们确立了实现以下目标:即要立足于将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环节相融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及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并逐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其今后参与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真正达到德育育人的目的。
二、2W——What,课程是什么?即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反思
我主要从教材的体系、重难点、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反思。
1、教材体系结构完整。本课程内容包括五个单元总共十四课内容: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第二单元,投身经济建设;第三单元,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建设(第一、二单元)、政治建设(第三、四单元)、和文化社会建设(第五单元)四位一体。本课程体系紧凑,内容完整。本课程总学时为38学时,每周2学时。在课程实施中,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创新,对基本知识讲透吃透的同时,增加了活动与探究实践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成长特点,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前提下,依据教学大纲及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本课程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建和谐社会,教学难点是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
3、教材主要特点和存在主要问题。通过对教材分析,本教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特点;本教材运用大量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感悟和体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同时,教材突出了重在实践的观念,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探究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实践性特点;本教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拓展、延伸平台。教材表述既注重规范又通俗易懂,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图文并茂,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特点。
本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材中案例不够新颖。时代在发展,教材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因此,应适当对教材进行创新整合:即准确理解,把握大纲精神;跳出课本知识结构的框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适当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教育。
4、根据教材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本课程是集经济常识、公民教育和社会认识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因此要求教师知识面必须丰富。
2)、本课程实时性强,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时政变化,引导学生关注与课本课程学习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3)、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对教材进行创新,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教育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1H——How,即如何关于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我主要从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多样的评价方式方面来阐述提升教学质量的路径。
1、教学方法多样。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尽可能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时事,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将知识点与社会中的焦点问题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发展有所了解。我结合使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去思考、去体验、去解决,让他们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当然,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仍以讲授为主,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丰富。1)、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包括动感画面、图片、动漫、文字材料等,为学生创设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开拓思维,开发智力;2)、使用教材和创新教材;3)、充分利用活动与探究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将知识点与社会中的焦点问题有机结合到一起,组织学生辩论、模拟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教学资源实现优化整合。1)、充分利用教材。以“教材是教学的资源、工具和指南”的理念为依据,力求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创设一个平台,既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内容;3)、收集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等充实教学内容,形式可以是动感画面、图片、动漫、文字材料等,为学生创设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
4、评价方式多样:
1)、考核标准:本课程是一门德育公共课,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基本掌握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并具有理解和运用经济政治知识的能力。
2)、考核方式与内容: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形成性考核是进行运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为此,每一课均设有考核内容,包括对学习过程(课堂教学参与度)、学习态度(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小组合作精神和学习结果的考核,当然,对学生形成性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把握,并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实践,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采用开卷的考试方式。
总之,《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要立足于课程基本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延伸课堂、开展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实结合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期末考核有效结合,强化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成效。
作者:姜莎莎 来源:知识文库 2016年8期